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夏的诗词范文

立夏的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夏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立夏的诗词

第1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暑旱苦热》宋代诗人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3、《纳凉》宋代诗人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夏夜追凉》宋代诗人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5、《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诗人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6、《夏意》宋代诗人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立夏日忆京师诸弟》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8、《山中立夏用坐客韵》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9、《立夏》宋方回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第2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 李渔诗词风格 格式塔理论 风格

一、引言

提起李渔,人们会想起他的《风筝误》等十种曲,以及他的精辟戏剧理论。其实,李渔多才多艺,他还擅长于诗词。他的诗词与他的戏曲一样,大胆泼辣,意趣生动,彰显李渔的独特个性。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李渔诗词大都收集在《李渔全集》第二卷里。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和耐歌(词)等凡一千余首。从内容上看,或反映他的农耕生活,或游乐于山水之间,叙事抒情,放浪恣意,特别他反映明末清初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坎坷,这是他的诗歌精华部分。总之,李渔一生坑坷经历皆俯仰悲欢,见之于吟咏之间。与诗相比较,李渔的词不仅在数量上或者结体上稍弱,其词的风格上也近于曲,这也许与他善于戏曲有关。

诗词曲三者,在李渔看来,既不同,又相通。他在《窥词管见》中云:“作词之难,难于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诗为贵,词为次,曲为下。但他又说:“有学问的人作词,尽力避诗,而究竟不离于诗。”诗词的作法是相同的。所以他说:“考其体段,按其声律,则又俨然一诗。”

李渔说,写诗作词要“三忌字涩”,所以他的诗词明白无障,如《续刻梧桐诗》:

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针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与“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等这样的文字风格相近,老孺皆能读懂。

如《闺人送别・生查子》:

郎去莫回头,妾亦将身背。一顾一心酸,再顾须回辔。回辔不长留,越使肝肠碎。早授别离方,睁眼何如闭。

这是一首描写恋人别离的词,感情真切细腻,没有什么“忌字”,读之自然明白。

二、文献综述

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同时他还擅长诗词。李渔诗词别具一格,意趣生动。随着对李渔研究的深入,李渔诗词翻译愈发凸显其重要性。现阶段,对李渔诗词英译研究仍较缺乏。因而,研究现状述评,将侧重与本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文学翻译理论成果。

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方面,2003年卓振英教授《汉诗英译论要》的出版是古诗词英译理论构建的第一次尝试。(卢军羽,2009:102)卓教授从汉诗英译的标准、原则、方法、心理过程、评价体系、译者的素质等方面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诗词英译理论框架。(卢军羽,2009:102)

许渊冲教授的古诗词英译理论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较严密的“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卢军羽,2009:102)

这两个理论体系,正如卢军羽所指出的:“一个(卓振英)侧重微观,一个(许渊冲)长于宏观,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卢军羽,2009:102)

吴如与姜秋霞从美学角度对翻译进行了解读。吴如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姜秋霞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格式塔意象理论。她通过文学翻译实践,以及对他人文学翻译的理论分析,建立了两个方面的基本认识:首先,文学文本作为艺术客体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即格式塔质,它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具有艺术作品的完形性特征。(姜秋霞,2002)其次,译者对文本客体的审美体验也具有其完形趋向性。(姜秋霞,2002)译者在转换过程中体现的不是词语或句式的对应,而是整体意义和意象的再现,即用译文语言建构整体概念。(姜秋霞,2002)

三、李渔诗词特色及其风格再现

“奇巧”为李渔诗词一大特色,李渔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颇具新意。李渔的诗词中之“奇巧”表现在其创新上。李渔把词中之新分为“意新”、“语新”及“字句之新”三种。(张晶,1998:126)

“意新”较易理解,即指立意之新颖。(张晶,1998:127)“语新”当指整体性的语言范式。(张晶,1998:127)用李渔的话来说,就是所谓“腔调”。(张晶,1998:127)“字句之新”则是词的创作中具体的字、词的运用。(张晶,1998:127)李渔诗词的“三新”紧密相关,是由内及外、由整体到部分的三个层面。

运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有助于把握“语新”,再现李渔诗词风格及意境。根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只有将文本视为整体而非孤立的个体,源语的意象才能在翻译中得以完整再现。

李渔的诗词艺术感染力很强,究其原因,他的诗继承了明末的公安派的创新精神。“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万历年间公安派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理论主张,也是李渔的主张。他解释说:“所谓意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另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在《窥词管见》中,他更进一步提出:“文字莫不贵新,而词尤为先。不新不可作,意新为上,语新之,字句之新又次之。”

如《暑夜闻砧・相思引》:

何处砧声弄晚晴?询来知是寄。时方挥汗,先虑涉层冰。?摇 若使秋来方动忤,几时将得到边城?忤敲暑夜,才是断肠声。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暑夜给在守边关的丈夫洗衣。这类题材在古代诗词中并不少见,在一般人看起来,这类题材已经写绝了。但是,李渔从另一角度,把这类别题材写出新意来,实在是高明。

又如七绝《伊园十二宜・宜春》:

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柳曾栽百十株。

只少楼船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该词表面咏的是自家门前的方塘,实则描写西湖。我认为,从古至今,描写西湖的诗不在千首之下,用这样的衬托方法咏西湖之风光的,实为罕见。

《伊园杂咏》九首是李渔经过战乱以后回到故乡兰溪夏李村写的。当初,李渔18岁离开客地如皋回到金华谋生。不久,金华寓所在战火中被焚,他只得在江上舟中安身,之后,无奈回到老家,在亲戚朋友的援助下,在夏李村伊山头旁边用草蓬搭起草堂小筑,叫伊山别业。这九首诗是他住在草堂做“识字农”的“见景见情”。“桥从户外斜,影向波间浩”,写出他经过动乱之后淡定的农村生活心情;“移住月轮日,足踏群花影”,农村生活虽艰苦,但自然的山水、四季的缤纷还是很让人满足的。品读《伊园杂咏》,可感受其诗之奇巧。在格式塔理论观照下,翻译时应力图完整再现李渔诗词这一风格。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卢军羽.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学刊,2009,(2).102.

[4]吴如.中国古典诗词曲赋英译的翻译美学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4):111-116.

[5]张晶.词的本体特征:李渔词论的焦点[J].社会科学战线,1998,(6):126-127.

第3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古诗词 导游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界更注重对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要求。整体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导游成为了业界的稀缺和新宠,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价招聘人才。但现在的导游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的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导游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我国旅游产业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后提出的新理论。它作为一种后结构(post-structuralism)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维果茨基认为,了解学生对他们所教授学科的知识背景,并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作了探索,旨在改进原有的导游教学方法,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

1.关于学生古诗词的知识经验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重文的传统,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50首、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经验积累较为丰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就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相关的导游知识具备了条件。

2.古诗词的特点分析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那么古诗词具有哪些能为导游教学所运用的特点呢?

2.1古诗词与景物交相辉映。

古诗词的题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达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两个要素。自古以来风景名胜与古诗词歌赋就彼此交相辉映,相互增色。

2.2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知识。

古诗词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写景状物,是我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因而许多古诗词歌赋描写了自然万物、地理形势,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内容丰富。

2.3古诗词能让人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古诗词经常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感染力。语言自然含蓄,生动活泼,而且特别讲究音韵的美,利用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来实现声音的美感,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那独特的语言魅力特别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并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2.4古诗词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古诗词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古诗词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它却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尊贤重文的历史传统,所以游客对一些古诗词歌赋耳熟能详。有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教育程度累积人数与旅游人次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游客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这也为导游在带团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游讲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古诗词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大多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篇幅。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新的信息和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释旧有知识,以使其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过程。

倘若能鉴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的诗词知识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架构起相应的导游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和学生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诗词可由教师引出,亦可让学生从记忆单元里精选。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在今后从事导游工作时可以灵活地运用古诗词,增加讲解的感染力。

3.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文人们在面对祖国美丽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时,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美景和无限生机进行礼赞,抒发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情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对故乡的赞赏――这是爱祖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诗词歌赋大多以景为题材,并情景交融之特点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受文人们的这种情感,从而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讲到长江三峡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讲到黄河时可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可以用王之焕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几首诗将长江和黄河的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扬儒家文化,提高学生的情操、道德修养。

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同情人民大众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许多诗人写出了反映民众疾苦的诗。在《导游基础》中讲到园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品读郑板桥的咏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语言朴素自然,侃侃道来,情真意切。再向学生介绍竹子在我国有什么寓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心境与诗境的共鸣。所以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弘扬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韵,增强景物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审美活动而古诗词歌赋本身就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古诗词歌赋讲究韵味的美,通过声调、音节、平仄、压韵等不仅可以让它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别是一些山水诗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那如梦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语言表达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古诗词歌赋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神游其中,获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而这样也可克服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讲解杭州西湖时,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除了运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以外还可以用四首诗歌来描绘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可以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可以用宋之问的《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天可以选取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诗词中得以升华。最后,教师可以引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这首词作为对西湖美景的概括性总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白居易为颂扬杭州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若能将这些诗词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将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4巧用古诗词歌赋来掌握史、地、宗教知识。

古诗词歌赋拥有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知识。

3.4.1历史的复杂和沉重可以在生动、浪漫的古诗词歌赋中得以重现。

如讲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可用白居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解释在李隆基统治后期,唐朝历史由兴转衰的原因;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时,则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加深学生对佛教历史的的记忆。

3.4.2可用诗词来引印证地理现象。

如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时,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印证。

3.4.3自然万物之知识均可在古诗词歌赋中窥见斑斓。

古诗词歌赋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内容。钟嵘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因此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时若适当挑选一些名言佳句,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当讲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我国的各种植物时都可引用相应的诗词歌赋。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举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仙鹤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讲到天气景观时可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景,可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形容雾景。

3.4.4宗教之深奥可通过诗词来获得顿悟。

中国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而道佛教义之深奥,导游常见名词之晦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歌赋来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例如可用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来讲教追求“长生成仙”之教义。也可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隐的“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不仅能领悟道教之教义,而且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维《辋川集》辛夷坞一诗:“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首诗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写照。这也印证了道教修炼中要以老庄的“清净无为”为指导,“无为而无不为”的追求。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极为深刻。特别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禅宗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罄声。”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义。

综上所述,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若能精心挑选一些古诗词,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从而提高导游教学的质量,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古诗词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还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汲取中国古老文化之精华。而导游作为“文化的使者”,又肩负着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向游客进行传播的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意义就显得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舒哲,高娴子.导游口语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构主义与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变.[J].天津大学学报,2007,(1).

[7]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2).

第4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一、引言

近几年,表示具有共同行为特征或志趣爱好的“X族”类词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频频亮相。探其原因,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和心理因素推动的结果,也是语言本身发展的结果。截至2012年2月,已有诸多学者对“X族”这类流行语进行语言学方面研究,但却鲜有学者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索“X族”类词的英译。本文将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X族”类词的英译进行较为完整的研究,以期给研究该类词的学者一些启示。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X族”类词研究现状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功能对等”是建立在动态对等理论基础上的,具体是指“在译文中用最贴切、最自然的信息重现原文的信息。”此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大致相同。而在“X族”类词的英译过程中,恰恰是要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这不仅是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采用最近乎自然的对等词翻译原语信息。这样既能符合译入语习惯,使读者觉得通俗易懂,又能在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间产生类似的反应。

(二)“X族”类词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族”共有四个释义:①家族,如宗族;②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③种族,民族;④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如打工族。据李晓东考察,“族”作为第四个释义最早起源于日本。当时,大量出现的带“族”的汉字词语被广泛使用。据王晟研究,“族”的引申和广泛使用,首先在港台地区盛行,随后进入内地,并逐渐流行起来。

“X族”类词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亮相,已成为当今社会流行的语言文化现象。虽然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对这个词类开展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从该类词的音节划分结构、“族”的类词缀、模因论等角度着手。沈孟璎认为,该类词群中的“族”同“盲”“热”等相同,是“新的词缀化现象”。曹大为和赵国等将“族”归为类词缀,因为他们发现“族”的意义有虚化的倾向,位置固定,具有语法标志且具极强的能产性。常月华、刘静从模因论角度对该类词进行研究。综观以往研究,没有学者系统地对该类词从翻译理论高度展开,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X族”类词在中国如此盛行,使得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必将接触到这些新词。因此,“X族”类词的英译确有必要。

三、“X族”词的分类及英译

(一)“X族”类词的分类

考虑到“X族”类词数量之多,我们认为在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开展研究前,有必要对“X族”类词进行分类。“X族”类词中,模槽部分是表示所指群体共有特征的关键成分,起限制区别作用。而各种词性的词语或词组均可放在词槽中,不同结构类型“X”与“族”结合在一起会形成不同的类型。本文按照该类词词槽部分的词语性质,为方便后文举例分析,现将常用的“X族”类词分类如下:名词+族,如“拇指族,飞鱼族,本本族,吊瓶族”等;动词+族,如“恐婚族,快闪族,考碗族,哈哈族”等;形容词+族,如“伪族,新潮(一)族,辣奢族,酷抠族,新贫族”等。

(二)“X族”类词的英译

奈达认为,语言无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均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功能对等理论之所以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应归结于它能解决语言间的转换问题。该理论指出,翻译可以通过直译、意译,音译、注译等策略实现。因为不同的文本有其自身的特色,所以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翻译。本文主要从直译和意译两种策略出发讨论“X族”类词的英译。

1.直译+族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当汉语中的意思能够在英语中相等的对应表达时,译者应该采取直译策略,这样不仅能传达中文的意思,又能易于英文读者理解。

(1)名词+族

1)拇指族

“拇指族”特指经常用大拇指发送手机短信和手机邮件的年轻人。有人将其翻译为“thumb tribe”或“clan and short message maniac”。我们认为,该词应采取直译的方法。首先,“maniac”是一个贬义词,常指发疯的人或者疯狂的人,并不适合随意指称年轻人。其次,因为手机在全球范围内普通使用,直译为“thumb tribe”能让译入语读者快速地理解该词。所以,“拇指族”的直译能让译入语读者轻松理解,这说明此翻译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

2)飞鱼族

“飞鱼族”特指在国内已取得不俗成绩,但毅然放下一切,到国外名校求学的特殊中国群体。“飞鱼”一词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在英文中,该词没有合适的翻译,即使采用直译也不能准确表达。但是,考虑到此处所使用的隐喻,即用“飞鱼”来体现人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时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采取直译将其译成“the flying fish”能给译入语读者带来同样的直观印象,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功能对等。

(2)动词+族

1)恐婚族

“恐婚族”特指年龄在25~30岁或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或是同居)时间较长、害怕结婚的白领。现存翻译“Marriage-phobia group”和“Marriage-shy clan”均是直译。我们认为,前者更佳。“Phobia”意思是“an anxiety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and irrational fear of simple things or social situations”。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其汉语对应词应理解为“恐”。而“shy”通常指缺乏自信,其对应词应为“羞”。可见,将其译成“Marriage-phobia group”更能直接、准确地表达语义。

2)快闪族

“快闪族”特指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网络相约在一起,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做完即“闪”,非常迅速。所以,“快闪”译成“flash”更易理解,效果更好。然而,现存翻译“flash mob”似乎不恰当。“mob”常指成群的暴民,乌合之众(贬义);同类的一群人(非正式)。虽然这个词有指同类人的意思,但毕竟有贬义,易造成误解。事实上,“快闪族”通常是具有高学历和稳定的工作,只是比常人更喜欢玩电脑和尝试新鲜事物的一群人。“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中的一种,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将“族”译成“mob”并不合适。可以用“clan”或“tribe”代替“mob”,原因有二:一是“clan”或“tribe”本身就指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群人;二是这两个词的使用能避免歧义出现。这两个词中,选用“clan”更佳,因为“tribe”会让人联想起原始部落中未开化的一群人。为此,我们建议将“快闪族”译成容易理解的“flash tribe”。

(3)形容词+族

1)伪族

“伪族”特指缺乏才能但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一类人。这就是中国人说的“伪”。现存翻译是“Mr.Pseudo”。“Pseudo”是形容词,意为“not real;false”,中文对应词为“伪”。“伪族”,指伪知识分子,是一类人。所以,我们认为,在“Pseudo”前面加上“Mr.”能起到限定特指作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2)新潮(一)族

“新潮(一)族”特指强烈追求时尚的一群人。时尚产业的发展使“新潮(一)族”应运而生。“新”的意思是“new”,而“潮”的意思是“fashion”。所以,此处应用直译就能让译入语读者明白该词所指对象。现存翻译是“fashion-rider”和“trend family”。“Rider”原指“a traveler who actively rides an animal or a vehicle”,此处用其引申义,即有追求的人。所以,将“新潮(一)族”直译成“fashion-rider”能让译入语读者清楚地了解其所指。

2.意译+族

功能对等理论更注重读者的反应。译者在将原语翻译成目标语的过程中,“首先应考虑意义,其次才是文体”。“翻译最主要的工作是再现原文信息”。从这个观点来看,翻译过程除了直译,还应该讲究一些其它技巧。

意译作为翻译的主要策略之一,它致力于在译入语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而并不强调原文的形式。翻译过程同样涉及文化因素,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原文,特别是文中的方言和习语。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准确完成翻译任务。所以,部分“X族”类词的翻译就应该采用意译法。

(1)名词+族

1)本本族

“本本族”特指带着一堆技能证书和能力等级证书游弋在不同行业的人。此处的“本本”特指技能证书、能力等级证书等。从字面上看,“本本族”是指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我们认为,对该词应采取意译。“multi-certificate holder”中的“certificate”强调证书这个概念,前缀“multi”突出了证书之多。此翻译形象生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2)吊瓶族

“吊瓶族”特指那些生病时首选打点滴而不吃药的人。“吊瓶”(hanging bottle),如果仅按字面直译,想必读者难以理解该词,不能产生和原语读者类似的感悟。翻译为“infusion diehard”,则很好地体现了该词的意思:“infusion”指“输液、注射”,“diehard”指不愿意改变现状的、较为执着的一群人。可见,将“吊瓶族”意译成“infusion diehard”更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2)动词+族

1)考碗族

“考碗族”特指当下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考到“铁饭碗”不罢休的一群人。如果按字面直译成“testing bowl clan”,显然违背了功能对等理论,易造成误解。现存翻译中“stable-job seeker”最为恰当,原因如下:公务员有一份极其稳定的工作,并且待遇较高,翻译成“stable”较为恰当;“碗”特指“公务员从事的铁饭碗一样的工作”,如果将“碗”直译成“bowl”,会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只有采取意译,翻译成“stable-job seeker”才能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2)哈哈族

“哈哈族”特指喜爱看电影《哈利・波特》并四处寻找购买影片中出现过的物品的年轻人。从字面意思看,“哈哈”是象声词,是人们喜悦时所发出的笑声。如果将“哈哈族”翻译成“smile clan”或“laughter clan”,显然违背了该词的实际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哈韩族”“哈日族”中的“哈”是个功能动词,意为“follow,pursue”或者“run after”。“哈哈族”中的第一个“哈”也是功能动词,第二个“哈”,指“哈利・波特”。意译为“clan of pursuing Harry Potter”或者“Harry Potter pursuer”,既易于理解,也更符合功能对等理论。

(3)形容词+族

1) 辣奢族

“辣奢族”特指名牌产品的狂热追求者。“辣”本是食物的一种味道,但此处指对奢侈品牌的狂热追求。所以,此处“辣”应译“hot”或“craving”。“辣奢”是英文“luxury”的音译,在汉语指一群人。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把“辣奢族”译为“luxury-craving clan”是比较恰当的。

2)酷抠族

“酷抠族”特指具有较高的学历、不菲的收入,但崇尚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一群人。按字面理解,“酷”是“cool”的意思,“抠”是 “being mean or to carve something”的意思。“酷”和“抠”这两个词搭配组合,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现存翻译“cool carl”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因为“carl”通常指“乡下人”,而乡下人相对来说不够富裕,这显然不符合“酷抠族”的本义。采取意译,译为“rich-mean clan”,则能体现出这类人是有钱的,也是崇尚节约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遵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直译和意译两种策略讨论“X族”类词的英译。在“X族”类词英译过程中,能直译的尽量直译,因为直译更易于理解;如果直译与该词的实际意义相悖,应选择意译。希望本文能让广大研究“X族”类词或者“X门”“X热”类词的学者获得些许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李晓东.日语流行语中的“族”[J].日语知识,2003,(9).

[3]王晟.流行新词语[Z].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4]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1995,(9).

[5]曹大为.“族”的类词缀化使用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

(5).

[6]赵国.“X族”语言学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

学与研究版),2007,(6).

[7]常月华.传媒中“X族”系列词语漫谈[J].新闻爱好者,2007,

(10).

[8]刘静.从模因论角度浅析“X族”现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9]肖遥遥.“族”类汉语新词语法化浅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9,

(2).

[10]杨冬青.功能对等理论对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指导[J].

中外教育研究,2009,(1).

[11]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第5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三美;三化;三之;英译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80-02

一、许渊冲印象

许钧教授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许渊冲先生的执着和激情,我们今日的中国译坛也许会寂寞许多,会冷清许多,也会黯淡许多。”这无疑是给许渊冲老先生在翻译文坛地位高度的概括。首先得益于他丰富且雄厚的中文基础和文化底蕴。诚如之后一直影响许渊冲的由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诗画合一”的理论,也被许渊冲广泛地应用于后来的诗歌翻译当中了。许渊冲把翻译理论的侧重点放在了“信达”之后的“创新”上,也就是强调一个“tocreate,esp.aestheticcreation.”其次是得益于许渊冲的留学经历和大量的翻译实践。通过学习实践和磨炼,许渊冲老先生也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即-----以“美化之”为主体的理论,并且“之”不仅仅是他的翻译理论,“知之,乐之,好之”也成为他做人和做事的信条和原则。

二、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

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享誉世界,在中国的诗歌翻译理论界更是举足轻重。许渊冲认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取其鲁迅先生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音美次之,形美最后。“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他的要求是绘画要有悦目的形美,音乐要有悦耳的音美,文学要有感人的意美;而诗词翻译作品要尽量做到传达原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所以也是门综合的艺术。“音美”不仅指押韵,还包括重复和节奏的问题;“形美”主要指句子的长短,行数的多少,诗行的错落、排列的颠倒,对偶的工整等;“意美”指的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如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所说的:“Poem is saying one thing,and meaning another.”这就是所谓的意境和说一指二。

许渊冲也同时提出了如何达到“三化”和“三之”的方法论,那就是“三化”(深化,浅化和等化)论: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就是“深化”;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就是“浅化”;折中的译文就是“等化”。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扬长避短和等量转化。

许渊冲根据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完全可以用于他的“三之”理论。“三之”理论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虽然是哲学上的境界,但是用在文学翻译中也无不可,首先要抓住重点和主题,然后通过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达到成功的翻译,这也就是许渊冲的“三之”理论的由来。也可以成为他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知之是要知道、了解原文;好之时说要自己喜欢译文;乐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读者乐之,其二是指译者乐之。”这也是他说的翻译的最高目的,也是再创作结果。

三、许渊冲的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在众多的许渊冲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词的英文译本之中,有些译作不仅仅是许渊冲的代表译作,甚至也是中国古诗词翻译史上的杰出著作,下面笔者将在“美化之”理论指导下从原文理解,语法选择,措辞斟酌和背景阐释几个角度来解析许渊冲诗词翻译的过程和特点。

1.唐诗《无题》三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has no tears to shed.

下面先从原文理解和背景分析两方面来看,这首诗是用来讴歌奉献精神的。但是翻译它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其一是所谓的春蚕把丝吐尽了,蜡烛的泪液流干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奉献的话,又奉献给谁呢?为什么奉献呢?怎么奉献呢?其二是每句的句尾“残”“干”“寒”“看”是押韵,要怎么样用英语体现出来呢?关于这首诗,许渊冲是这样总结的: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引用了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给诗下的定义:“poem is saying one thing and meaning another.(说一指二)”。如果只翻译出一而没有翻译出二的话,那么诗歌就翻译得不完整。“春蚕到死丝方尽”只翻译其一(即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话呢,就是“Spring silkworm spins silk till its death.”译文是正确,但是却没有诗的韵味。而作者李商隐之所以写这首诗是要献给他的情人的,不能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就借助蚕丝,自然地把诗中的“丝”联想成“思”。这也是中国古时候人们在表达相思的时候常用的一种委婉的用法。因此把这句翻译成“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 silk from lovesick.”在译文中加译了“from lovesick”,就是告诉读者,把春蚕比作自己,春蚕吐丝就是我对你的相思如同春蚕吐丝一样,至死方休,这样这首诗的意境才算是表达完整并且清晰,同时许渊冲也通过这个完成了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把“三美”中的“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整首诗,译文的词尾“part vs. heart, dead vs. shed, gray vs. way, light vs. Height.”韵脚清晰,节奏明快,又把“音美和形美”突出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反复诵读,仍然余香满口。

2.《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2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此英译文许教授最感自豪之处就是最后一节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译成中文就是:“(大多数中华女儿)面对炸药(炮火)而不是在脸上搽粉(化妆)”,从语法的选择和措辞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许渊冲的功力了。能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搭配出两个不同的词组,而且能用这两个词组大致表达原诗的意思,这就是许先生对互文这种修辞方法地理解了。互文,也叫互辞,是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Powder the face face n. 脸powder vt. 擦粉,化妆

Face the powder face vt.面对powder n.化妆用粉

3.《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Leaving the White Emperor Town at Dawn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这首诗的翻译难点和重点就在“彩云”二字上。许渊冲先生就在这两个字的翻译上下了大功夫。他采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诗画合一”的方法。

金碧辉煌的云具体的分析起来就是从文化背景分析阐释的角度他试图做到“不说美而其美自现”。这本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作“不用颜色和色彩自现”。用在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真的是恰如其分。其实“彩云”二字正是全诗意境的主要体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诗人李白正是早上日出的时候出发,所以他所看到的河两岸的景物极有可能是笼罩在那片金光璀璨之中,日出的光芒确实如是;其二是因为李白当时的心情所致,因为他当时怀着极其愉悦的心情且归心似箭,所见与所感应该都是美好的,所以蒙上一层金色也不稀罕。许渊冲先生曾为此专门考察了三峡附近那个时辰的景色,其结果当然不同,但是可以揣摩出李白当时的心理和心境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一点,那么意境美就这样体现出来了,用“crownedcloud”,即说出了颜色,也暗示了心境,真是一举两得。而意美则是主要功臣了。

四、对英译诗歌的思考

许渊冲在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精髓之后,发展了自己深刻而实际的“美化之”翻译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鼓励着我们可以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读懂读透许先生的“美化之”翻译理路,在理解和翻译我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深度,真正从意境和方法上把握古诗词的灵魂,用恰当的方法,把译作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物权行为理论立法模式

一、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的基本理论

买卖合同有效成立后,出卖人除依合同负有交付标的物和使买受人获得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外,还负有两项瑕疵担保责任,即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和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本文就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展开论述。

瑕疵为大陆法系特有的概念,通俗地讲,指缺点、缺陷。权利瑕疵,指买卖之物的所有权或作为买卖标的物的其他权利的不完整或权利受限制。出卖人应担保作为买卖标的物及权利无瑕疵,这是出卖人的主要义务之一,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权利瑕疵担保起源于罗马法上的追夺担保制度。罗马法上的追夺担保是指第三人基于所有权、用益权或抵押权,从买受人手中追夺买卖标的物时,出卖人即应负买受人不受追夺的担保责任。但是,罗马法并没有强加于出卖人使买受人取得完全权利的义务,只是令出卖人赔偿损失。近代各国在继受罗马法时,发展了这一制度。《意大利民法典》强加于出卖人防御义务,《德国民法典》表现为使买受人取得权利的义务,而《法国民法典》则规定出卖人有防止追夺的义务。

责任间题是效力间题,即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存在权利瑕疵时,买受人可采取的救济措施。关于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效力,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大陆法系国家大都依债务不履行的规定处理。如德国、法国、日本民法均规定损害赔偿,解除契约,除去瑕疵,拒付价款,已给付价款的可请求返还价款。在英国,当买受人取得的标的物被第三人追夺或买卖的标的物侵犯他人的商标权或专利权时,属于出卖人违反法定默示条款,买受人可请求出卖人赔偿损害。在美国,出卖人违反担保义务,区分其行为是构成实质违约还是构成轻微违约来处理。构成实质违约的,买受人可解除契约并请求损害赔偿;构成轻微违约的,买受人不可解除契约,仅可请求损害赔偿。

对于权利瑕疵,出卖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是什么?郑玉波先生在(民法债论各编》(上册)一书中指出,有五种理论:

1.默示的担保契约说。此种担保责任的发生,是由于当事人间默示的担保契约之结果,然瑕疵担保责任实出于法律规定,属于法定责任,并非由于当事人意思表示(默示),故此说不足取。

2.权利供与义务之不履行说。此说认为买卖契约,出卖人有移转权利之义务,亦即负有使买受人取得其权利之义务,故瑕疵担保责任即以此种义务之不履行为基础。此乃德国学者之通说,然所谓瑕疵须于买卖成立之初,即已存在,属于自始不能之问题,并非嗣后不能,实无债务不履行可言,加以此项责任,并非基于财产权移转义务而来,否则无偿契约如赠与,亦有移转财产权义务之间题,何以不发生瑕疵担保责任?故此说仍须斟酌。

3.瑕疵告知义务之不履行说。认为出卖人就标的之瑕疵有告知义务,如不履行此项义务,即应负瑕疵担保责任,此乃少数学说。其不妥之处有二:一是民法买卖并未规定出卖人有告知义务,解释上自难以认之。二是告知义务既是一种义务,则因此义务不履行而负责任,自应以义务人有故意过失为要件,但瑕疵担保责任则为一种无过失责任。由此可知,此说不妥。

4.维持有偿契约之交易安全说。认为瑕疵担保责任虽规定于买卖之中,但其他有偿契约也有适用,因此瑕疵担保贵任之根据,当向有偿契约之特性上求之。换句话说,法律为维持有偿契约之等价的均衡,籍以特别保护交易安全起见,于是设立瑕疵担保制度,此为日本学者之通说,较为可采。

5.保护买受人期待之特殊责任说。也不足取,因瑕疵担保之间题,不仅买卖契约有,其他有偿契约也有。

笔者认为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是基于债权发生的物权变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责任,是为维护交易安全设立的一种民事制度,权利瑕疵担保制度与物权行为理论密切联系。

二、物权行为理论模式下的权利瑕疵担保制度

在物权行为理论模式下,法律行为被区分为负担行为(债权行为)和处分行为(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相比,前者不适用于优先顺序原则,负担行为的效力不以行为人有无处分权为有效要件;而处分行为有优先顺序的适用问题,且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作为核心效力要件。

权利瑕疵担保制度,与立法是否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模式具有密切的联系。

权利瑕疵担保是出卖人担保就买卖之标的物或权利,第三人不得主张任何权利。第三人可能向买受人主张权利的情形,一般有五种:

1.权利全部属于第三人(出卖他人之物);2.权利部分属于第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出卖共有物);3.权利受第三人限制(出卖租赁物、出卖抵押物);4.以债权或其他权利作为买卖标的,权利在买卖合同订立时不存在;5.有价证券因公示催告而无效。这五种权利瑕疵的产生,其前四种是因出卖人无权处分行为引起的。

所谓无权处分行为,有事实上的无权处分和法律上的无权处分行为,这里指法律上的无权处分行为,即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是与处分行为相对应的概念。这里会让人产生疑问,无权处分行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无权处分与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有何关系?

依据物权法理论,无权处分会引起行为效力待定的后果。无权处分他人的财产事后得到他人追认的,无权处分转化成有权处分,不发生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如无权处分他人财产与第三人认立买卖合同的,无权处分人未经权利人追认,其买卖合同的债权行为有效,处分行为无效不影响债权行为的效力,因此,无权处分出卖人仍应履行其应负的义务,包括权利无瑕疵的担保义务,未履行,应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德国民法典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采取此法模式。

三、非物权行为理论模式下的权利瑕疵制度

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的情况下,采纳统一法律行为的概念,所谓的物权行为通常表现为债权行为的履行。因此,出卖他人之物与出卖他人共有之物的合同本身构成无权处分,而无权处分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其在非物权行为模式下的效力状态为效力未定。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权处分人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的,该合同有效。”第132条:“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

由于我国立法上不采物权行为理论模式,因此物权变动是合同的当然效力,如采出卖人无权处分他人之物及与他人共有之物,如权利人或其他共有人拒绝追认,必将严重损害真正权利人与其他共有人的利益,违反民法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因此我国民法将无权处分行为所订立的合同为效力待定。但是这样产生的问题是,合同法第51条、与第150条(权利瑕疵条款)的冲突。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经权利人追认,为有权处分合同,合同有效,无所谓权利瑕疵问题,如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合同无效,无效合同,无所谓给付义务,当然也没有了适用瑕疵担保责任的余地。那么,有人说: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本质,学者一般将其理解为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方式,即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法律认定无权处分行为无效,第三人从无权处分人处受让标的物无法律上的原因,但由于第三人为善意,法律例外地让其保有标的物,从而以善意取得的法律规定作为第三人保有标的物的原因。实际上无权处分制度,规定在合同法,仅解决无权处分合同有效无效的判断问题,善意取得制度,将规定在物权法,解决善意买受人的保护问题。

从上述可以看出,运用善意取得制度,从保护交易安全的角度,只解决了物品归属问题,仍然未有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适用问题。在买卖合同中,如果第三人为善意,无权处分人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合同有效,法律让第三人据此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真正权利人不得追夺,善意第三人取得无瑕疵的标的物所有权;如果第三人为恶意,无权处分人与恶意第三人之间的合同无效,第三人不得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无权处分人订约后也未取得处分权,那么无效合同也不会产生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问题,合同无效,没有义务,哪有责任呢?而且,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前提是动产,而权利瑕疵担保贵任,并不限于标的物为动产。权利瑕疵担保责任设立的初衷是出卖人保证买受人取得如同所有权人的地位,保证其他第三人不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担保责任并不仅限于动产标的物。

在产生权利瑕疵的五种情形,除出卖他人之物,出卖与他人共有之物,及债权让与有价证券因公示催告而无效,这四种情形与无权处分相关外(我国合同法只涉及前两种),还有一种情形是出卖租赁物与抵押物,而产生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出卖租赁物、出卖抵押物虽说不是无权处分产生的瑕疵担保责任,但这两种情形仍与物权行为理论相联系。

出卖租赁物,出卖人将出卖的标的物为租赁物告知买受人,买受人自愿承担对其不利的风险责任,不存在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在租赁期届满前,买卖不破租赁,买受人有权向出卖人主张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但是承租人可以以优先权对抗第三人,即买受人,因此在出卖租赁物时,承租人主张优先权时,采物权行为理论的立法模式,债权合同有效,但买受人不能对抗享有优先豹买权的承租人,因此可向出卖人主张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但不是采物权行为理论的立法模式,承租人以优先购买权对抗买受人时,买卖合同无效,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没有运用的价值。

出卖抵押物,抵押权是物权,经过登记的抵押物具有物上追及的法律效力,为了加速经济流转,更好的发挥财产的功能,法律允许财产所有人在抵押期间将抵押物转让,物权行为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保护善意受让人,维护公平与安全交易,因此采物权行为立法模式,出卖抵押物所订立的买卖合同是有效的。合同抵押权具有追及物之所在法律效力,不论抵押物转移到哪里,只要履行期限届满,债务没有履行,抵押权人就可以就该抵押物实现抵押权。作为买受抵押物的一方当事人,可向出卖人主张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与出卖租赁物的情况相同,我国立法未采物权行为理论,法律允许财产所有人在抵押期间转让抵押物,但为了保障抵押权人和转让物的受让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转让财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担保法)第49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法登记的抵押物品,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据此,在我国现行的立法模式下,出卖抵押物澳失去了运用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的价值。

四、结论

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作为民法中重要内容的出卖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如何定位、构架,是我们法学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之一。依笔者之见,物权行为理论较好地解答了因无权处分以及出卖租赁物、抵押物而产生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理论问题。因为依物权行为理论,一个买卖合同包含二个法律行为:一是订立给付债权债务的债权行为,二是物权法上的处分行为,处分标的物或权利及处分价金的行为。这二个行为是独立的,处分的物权行为不依赖于债权行为,只要有当事人间移转标的物或权利的合意。债权行为无数不影响物权行为,物权处分行为无效不影响债权行为的效力。因此,无权处分他人的财产未经权利人追认订立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后,无权处分人,即出卖人仍应履行其应负的义务,包括权利无瑕疵的担保义务,不履行,应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至于出卖租赁物,出卖抵押物,其买卖合同的订立虽不是无权处分的结果,但这两种情形有其特殊性,即物权占有人对抗债权第三人,依物权独立性、无因性的特点,买卖合同仍然有效,享有优先购买权的承租人及享有优先受偿权的抵押权人对抗债权买受人时,债权买受人可向出卖人主张权利瑕疵担保请求权。在物权行为理论立法模式下,物权行为理论既保护了交易的公正与安全,又解决了权利瑕疵担保责任适用的理论基础。

但是,在不采纳物权行为理论的国家,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立法体系构架之下,简单的办法是不规定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理由有二,一是非物权行为理论立法模式下,几乎没有适用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余地,即使有也被限定在很窄的范围之内。如出卖他人之物,出卖与他人共有之物,准物权行为等,无权处分人未经追认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无效合同,没有给付义务,哪来的担保责任?二是权利瑕疵担保制度与现有的规定、制度相冲突,未经追认的无权处分人所订合同是无效的,享有优先殉买权的承租人及优先受偿抵押权人与买受人之间的合同是无效的,无效合同的何以产生担保责任?体系化、科学化的立法,节约立法成本,促进交易成本最低化,是评判法律价值的基本标准之一。

第7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实用翻译理论;汉语新词;指导

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受到文化结构的影响很深,很长时间里,翻译理论更注重对文本文学性的挖掘,而且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与文学相对应的实用性翻译理论则始终停滞不前,但实用翻译发展趋势却一直向好。针对这种实用翻译结构偏差的问题,翻译界始终在寻找突破口。比如关于实用翻译基本体系的建构。[1]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方式,根据已有翻译内容去模拟翻译,读者的接受水平在实用翻译理论中是重中之重。实用翻译的写作过程可以直接利用现存英语文本结构,无需其他语言的间接辅助,而是以英文去写英文。这些原则的确立无不在说明英语翻译理论的使用价值正在弱化。本文将根据实用翻译理论尝试解读汉语新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并提出相应解决之策,力求对当前实用翻译在汉语新词翻译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借鉴。[2]

一、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现存问题

1.翻译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当下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出现范围最大、最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就是:翻译不够准确,翻译的水平有限,翻译的质量稍差。这一点与新词翻译的特殊性有关。新词的翻译现象比较零散,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在寻找替代性文本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而实用翻译理论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用性和接受性,但两点要求必须建立在精确性的基础之上,缺乏精确性的翻译无法形成使用的广度和接受的深度。另外,在汉语新词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中西文化思维差异的影响,很多翻译的内容完全是中式英语,在英语结构里却存在很大质疑,这也是实用翻译理论下可供模仿的英文文本缺失导致的翻译困境,汉语新词体现了中国文化思维结构,在英语里则很难找到与它们形成对应的常见形式,这为汉语新词的翻译造成了一定阻碍。比如说,在英语思维结构和英语文化语境下,“black people”指的是黑色人种概念,是皮肤为黑色的非洲原始人种,汉语的翻译为“黑人”或“黑色人种”,但在汉语新词里面存在一种与之极易混淆的说法,指的是没有户口,不被社会体系认可的本国居民,通常称之为“黑人”。在对这个词的翻译过程中,有人常常将其直接表述为英文中原有的“black people”,[3]造成了歧义现象,不得不说这是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翻译实践中的一大弊病。

2.翻译的灵活性有待提高

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现状中除准确性有待加强以外,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翻译的灵活性不足。以往所有的翻译理论都在阐释同一个道理,那就是翻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不是科学的载体,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即翻译工作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写作是一种直接的翻译,而翻译是一种间接的写作,翻译与创作的思路大同小异。如果将翻译过程看做是机械的文本对照,则不可能实现翻译的文化交流、思想互动和情感融合。在实用翻译理论的建构下,实用文本的翻译除要求通俗易懂的接受性和实用性以外,则应该保持原来文本的价值内涵,即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新词翻译应该尽量保证新词的灵魂,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去要求词与词之间的对应,而是进一步挖掘两种文本的内在联系,灵活地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英语文化环境下,对于“teacher”这个词的理解是教师全体,包括所有教师,没有任何等级之分,但是在汉语语境下,教师分成不同等级的,以数字命名的教师等级划分是我国教师体系中的职称考评现象造成的,在英语里是根本没有的,因此翻译时不宜直接将一级教师翻译成“first grade teacher”,[4]这在英语的思维里会被误解成在一年级授课的教师,这个问题体现出了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缺乏灵活性。

3.翻译的内涵性有待提高

在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只重视文本性而忽视内涵性,这一点在中外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实用翻译理论常常给人造成的误解就是与文学性翻译理论相对的部分,很多人认为实用翻译理论的要求是去深奥性的,从而将去文化性与之等同,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实用翻译的基本立足点是生活化、实用化,这两点与英语国家的社会发展、文化变迁是分不开的,过去使用的语法当下可能已经过时,以往词语的含义可能与今天的大相径庭,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本的文化属性,找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对应在汉语新词的翻译中尤为重要。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必须注重对汉语新词的内涵挖掘,避免翻译的误差性。[5]

二、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策略

1.准确性策略[6]

如何增强汉语新词翻译的准确性,这是一个很难具体回答的问题,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根本方法则是找准汉语与英语的文本对应。实用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利用英语文本中已有和常见的词义进行翻译,那么选取哪些词义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度就是翻译工作的重点。比如,我们发现,在汉语中存在一部分外来词汇,像“克隆”这个词就是英语“clone”的直接音译词,还有很多类似的词汇可以为汉语新词的翻译提供便捷渠道,这些词汇本身来自英语,它在英文中有准确的意义和定位,在汉语新词的翻译中但凡可以根据外来词翻译的,都要尽量运用回译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2.灵活性策略

根据前文提及的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的常见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强灵活性策略的实践,这一点的难度要比准确性大,要求也更高一些,如何做到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对汉语新词翻译的驾驭程度,熟悉英语语境的文化环境,在多年的积累中逐渐掌握汉语新词翻译的灵活性。增强灵活性训练的关键在于加强对英语特殊结构的理解能力,掌握英语语法和构词法的精髓所在,在翻译时要尽量采用地道英语说话,比如,英语单词多半是由核心词与词缀结合而成,在翻译汉语新词的时候可以采取词缀法,从而增强翻译工作的灵活性。

3.文化性策略

这一点的提出其实是针对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工作者的自身能力而言的,汉语新词的翻译如何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汉语文本或英语文本的关系并不大,因为文化的内在含义很多无法从字面得到理解,只能从文化的积累角度出发,不断提高翻译者的人文素养,拓宽翻译者的知识面,从主观能动性的层面提高其水平。

实用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翻译工作还将创新更多方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克难.从信达雅、看易写到模仿―借用―创新――必须重视实用翻译理论建设[J].上海翻译,2007, (3):5-8.

[2]林克难.从翻译“世乒”到翻译“奥运”――兼评实用翻译理论十余年的发展[J].中国翻译,2008,(1).

第8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图式理论 商务英语口语 词块教学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等跨区域、整合型概念的引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商务机会对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作为短板,亟需提高。商务英语作为一门跨学科产物,高频词汇在形式、意义以及特定使用语境中表现出较固定的模式,学习者是否可以通过对固定“词块” (lexical chunks) 的认知、记忆,有效提高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备受关注。

Lewis在1993年提出词汇教学法(lexical approach),定义词块(lexical chunks)是基于不同的语言体裁形成的融合语法、语义和语境优势的语言构块(1993:95),指出学习者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环境中词块的“整存整取”来提高其语言应用的能力。词块研究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刁琳琳(2004)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词块学习进行调查研究;廖瑛、莫再树(2004)指出将词块教学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戚焱(2010)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随着语料库理论的发展,利用语料库理论对商务英语词块进行实证研究的实例不断,徐B、自正权(2014)通过自建财经新闻英语平行语料库,分析商务英汉翻译中词块的使用及词汇特点;李传芳、余军、林竞(2015)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商务词汇的词频分布,界定了商务英语词汇特点并阐明其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对于词块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如刘建军(2013)指出词块策略在商务口语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方法等。同时,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在二语习得中的发展,1781年由伊曼纽尔・康特(Immanuel Kant)提出了图式理论对于学习者语言习得路径指出新的视角。图式论认为学习者对于新信息、新知识的习得是通过与已有旧知识体系中相关节点的连通而形成的,因此,通过对于语言学习者进行重复语言构块的输入输出能否激活其已有语言图式,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本文在图式理论框架下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词块在商务口语教学中对于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及学习成就感的影响。

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口语课程进行词块教学法和传统词汇教学法的实验对比,分析统计数据,探讨词块教学应用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对学习者的影响。

2.实验对象

本研究被试是外语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31人采用词块教学法,控制组31人采用传统词汇教学法。

3.实验工具

本实验工具选择的教材是《新编商务英语口语教材》第二版(虞苏美、张春柏),高等教育出版社,辅助教材是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口语模拟考场(中高级)(姜军),经济科学出版社。

4.数据收集

本实验时间从2015年2月至7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随机选取难易相当的3个商务口语话题,涉及公司情况介绍、产品价格咨询、投诉处理等。实验组块设计根据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口试第二部分的即兴演讲,学生准备时长2分钟,发言时长4分钟。对学生口语测试进行录音,通过3名经验丰富的口语老师(实验者因避免主观干预不参与)按照口试中语法与词汇、话语组织、语音语调、互动式交流4部分进行十分制评分,取三人平均分为实验数据,按照Nattinger &Decarrico的词块分类理论人工统计受试者词块使用情况,通过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后测后再进行学生问卷调查。

5.实验过程

实验中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组实施词块教学法。词块教学法除常规教学外,对于所选训练的商务话题进行词块选取,注重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和词块辨识度。根据Nattinger&Decaricco(1992)语篇功能对词块的分类,加强学生的识读、记忆和输出使用。

①组织性词块,此类词块可以使学习者语言表达层次清晰,如 as everyone knows that…, it is true that…, I’d like…

②举例型词块,如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such as, in this case, for one thing…

③话题转换类词块,可以帮助口语表达者在话题间转换时更加连贯。如 however, while, on the contrary, for another…

④话题衔接词块,what’s more, besides, in addition to, on the opposite to…

⑤评价性词块,如 as for as I’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to tell the truth…

⑥总结性词块,如 to sum up, in summary, in a word…

⑦话语填充类词块,如well, I mean, you know…

此外,加强商务语境中习惯搭配、惯用套语及句子框架语的训练。例如商务中习惯搭配make an order, arrange a shipment,另外以order 和arrange + n. 形式出现的词语搭配也十分常见,可以实施词语替换训练;句子框架语是已成式的语言结构,可以整体记忆和应用,如 thank you for calling, I will divide my presentation into … parts, etc…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测结果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口语测试成绩平均分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

据表可得,T值为0.658,p=0.534>0.05, 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者商务口语水平无差异,分班合理,研究具有一定的信度。

2.实验后测结果

(1)口语考试能力后测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实验组和测试组学习者分别进行口语后测,评分标准保持不变,平均分数的单因素检验结果如下表2。

结合表1和表2中数据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学期的口语学习后,口语能力均得到提高(实验组M后测8.34>M前测6.32;对照组M后测7.13>M前测6.30),同时实验组的提高幅度(2.02)大于对照组(0.83)。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为.003*

(2)词块使用与口语水平的相关性

表3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后两次测试中词块的使用情况,根据Nattinger&Decarrico 对词块的分类方法,多元词块(polywords)、习俗语词块(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短语构架词块(phrasal constraints)和句子构建词块(sentence builders),以及上文提及在实验组实施的7类词块训练,结合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句式框架,统计数据如下:

根据表3数据,实验组和控制组均在实验后期测试中使用更多的词块。同时,P值在前测中为0.321>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词块使用情况在前测中无显著性差异,而后测中P值为0.002*

同时,实验者使用Pearson Correlation实验检测词块使用数量和口语测试分数的关系。

表4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词块使用平均数与口语平均分呈正相关(0.863>0),即词块使用数量的增加可以提供口语测试的平均分。

3.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探讨词块教学法对商务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实验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6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练习效果、学习成就感和互动能力4个方面。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数据,问卷调查中实验组的每一项指标百分比都超过对照组,而且实验组问卷调查中对于4个维度的评分在“很好”和“好”的类别百分比均超过50%,表明学习者对于词块在商务口语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可,尤其是“学习成就感”和“互动能力”两个问卷指标,实验组同学表示“很好”的比例分别高达38.5%和47.8%,说明词块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成就感及提高互动能力方面都比传统词汇教学更有优势。

商务英语口语中词块教学策略:首先,激活已有图式,加强商务英语词块的输入。根据图式理论,学习者通过与原有概念、经历搭建联系习得新知识。因而对学习者进行商务词块分类教学,激活其原有商务图式,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强化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由词到句,由句到篇,最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构架丰富的商务英语新图式,加强商务英语词块的输出。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商务英语词块后,可以引入不同商务体裁的学习文本,训练学生将相关商务词块应用于不同商务情境中,从而构架丰富的商务英语新图式,提高其口语实践能力。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可以通过熟悉大量商务谈判词块、常用套句,从而联想、模拟商务谈判情境,加强口语表达能力。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词块教学法能够使学习者脱离基于语法结构遣词造句的口语表达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就感,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关注自我观点的表达而非语法结构的正误,提高学习者口语表达过程中与聆听者的互动效果。

结论

词块法对于提高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效果显著,教学中可通过高频词块的输入输出训练,培养学生综合遣词造句能力,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成就感,促进其更高效流畅地进行沟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 Hove and London,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Nattinger, J., Decarrico, 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刁琳琳:《英语本科生词块能力调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7(4)期,第35-38页。

[4]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8(3)期,第49-53页。

[5]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第17期,第130-133页。

[6]刘建军:《词块策略与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科技信息》2013年第6(25)期,第11-12页。

[7]李传芳、余军、林竞:《商务英语词汇:描述、认定与教学―基于〈财富〉商务英语词表的数据分析》,《外语世界》, 2015年第9(3)期,第83-88页。

[8]罗凤文、梁兴莉 、陆效用:《词块教学与外语学习者语言输出》,《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12(6)期,第1-34页。

[9]濮建忠:《英语词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5)期,第34-41页。

第9篇:立夏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 词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输出;应用策略

一、词块理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认知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及语料库语言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研究语言中的“词语板块”现象,即人们在交际中频繁使用的、接受程度较高的多词板块结构。它们通常是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语言结构,兼有词汇与语法的特征,且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可作为整体存储在脑中,在构建句子时,能快速提取生成话语。

对此语言现象,各家所用的术语和分类不尽相同。Nattinger & DeCarrico (1992)采用“词汇短语”(Lexical Phrases)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四类:多词词汇(polywords)、惯用表达(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短语架构语块(phrasal constraints)和句子框架结构(sentence builders)。

Michael Lewis(1993)则提出“词块”(Lexical Chunks)的概念并力推“词汇法”(Lexical Approach),他将词块分为四类:单词(words)和多词结构(polywords);搭配(collocations或word partnerships),即以较高频率出现的单词组合;惯用话语(institutionalised utterances),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 指形式和功能固定或半固定的语篇框架语, 包括转折词。

我们采用“词块”的概念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探讨。尽管词块的分类无统一标准,但由各家对其功能及类别的剖析可见,词块具有较强的语言生成力,可作为整体被存储,并在语言输出时被整体提取;以词块为单位学习和操练词汇,符合认知的基本规律,故词块理论出现后在国外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我国也被广泛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并逐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所采纳。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词块教学法培养学生汉语输出能力的优势

我们在应用词块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留学生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频繁使用课堂上学习的词块,可见词块积累对于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输出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强调语块的整体学习和记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些费时费力的逐字理解过程转移到比单词大的单位,这样在获取所需信息的时候能实现较高的效率。以词块为单位构建词库,能高效增大积极词汇量;当学习者积累了一定量的词块以后,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能将词块作为整体进行快速提取,“略过自下而上的心理过程的某些方面”,压缩语言编码加工的时间;且储存在学生脑中的词块就像构筑句子用的预制板块,稍加组装便能使句子成形。因此,词块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词块进行高效存取、快速再认和流畅表达,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语感,减少母语负迁移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来自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采用词块教学,让留学生对词块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操练,可在学生脑中形成大量现成的汉语规范表达和正确的词语搭配,可有效减少来自学生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让学生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快速选取正确的词语,进行得体、地道的表达。

3、胸有成竹,增强学生自信心

应用词块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引导留学生在语库中储存汉语词块,并要求学生反复操练使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用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自信心;当留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常用词块以后,便胸有成竹,在相关语境中无需临时编造不地道的表达,而是直接提取现成的词语搭配,提高在大脑中获取语言信息的速度,缩短反应时间,缓解交际时的心理压力,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增强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自信心,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三、应用词块理论培养留学生汉语输出能力的教学策略

对于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来说,汉语词汇量大,语言结构复杂,因此,词语搭配便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尽管不少留学生掌握了较大的词汇量,并具备比较扎实的语法基础,但他们往往由于未能搭配好词语而不能进行流畅、地道的表达。针对此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使用词块教学法,注重词块的输入和输出,以期培养留学生的词块意识,促使他们重视并主动进行词块积累,从而培养汉语语感,并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其汉语输出能力。

1、循序渐进,培养留学生的词块意识

从留学生入学时起,就应重视培养他们以词块为单位学习和积累词汇、并持之以恒地在大脑中建立词块语库的习惯。譬如在学课文时,教师提前查找出课文中的常用句子结构、固定搭配和高频搭配等,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并要求学生牢记;在口语和写作课上,教师根据教学主题为学生准备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块和框架结构,作为学生语言输出的预制板块以便进行语句组合和表达。总之,应引导学生用词块高效地扩大积极词汇量,用词块构建语句,提高汉语输出能力。

2、学以致用,设法提高新学词块的复现率

教师在课堂操练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词块识别、组合及应用等方式,在设定的情景中或指定的语言框架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语言输出练习,具体操练方式可包括替换练习、句子重组、造句、情景对话和成段表达等,操练新学词块;譬如在学完课文后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成段表达语言框架,让学生进行填充式练习。课后应用也是巩固词块的有效方式,应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课文相关内容的小调查、写汉语日记、参加汉语沙龙等方法在课外应用平时积累的词块。

3、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高效学习词块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识别词块的能力,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找出课文中的词块,再进行总结,并建议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分别标注出词语搭配组合、习语和熟语以及句子连接成分和句子框架等,让学生逐渐养成在课内外学习中辨别和积累各种词块的习惯。此外,运用语言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识记词块。如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学完新词块后应及时归纳复习,并通过开动各种感官进行多样练习和多次应用,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痕迹。

4、举一反三,注重归类学习与联想记忆

在运用词块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类似语言现象和词语搭配进行归类,并鼓励学生做头脑风暴式联想,在学习新词汇时帮助学生激活脑中原有的相关语言链接,对相关词块进行集合记忆。如在学习“鼻子不通”时,总结表示健康状况的词块:头疼、感冒、喉咙疼、发高烧、拉肚子……学习“然而”时,联想总结其他表示转折的词块,如:但是、可是、只是、不过……在这种教学方法的促进下,留学生在较好地掌握了某个词语的搭配规律以后,往往能触类旁通,将其应用于类似语境及语言现象,其脑中的词库也能逐渐系统化,在输出使用时能更得心应手。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词块理论,有助于留学生形成系统的积极词汇词库,在使用时能快速提取合适的词语,地道、准确地表达思想,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并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显著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的得体性及流利性。值得注意的是,语块教学的核心是词与词的搭配,而词语搭配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特别是积极词语的搭配。因此教师在应用词块教学法时,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才能切实促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并提高其汉语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1] Nattinger, J. & DeCarrico, J.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3] 周健.语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暨南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