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商业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行业供应链医药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1.引言
我国的医药行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药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国家统一控制、分级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医药行业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药品生产领域向外资开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药品流通行业一直没有对外资开放,出现了大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批发企业,使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呈现出“市场分散、地方割据、企业规模小、流通秩序乱、整体竞争能力弱”的基本特点。在我国承诺向外资开放药品分销业即将到来,弱小的药品流通企业即将与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外流通巨头进行面对面竞争的时候,重构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大力发展医药物流与医药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2.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考察我国医药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见图1),不难发现其供应链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1)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多是非常明显的。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通常,各级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都可直接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因此,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往往难以监控。
(35%
办事处
生产领域(35%)
消费者
(100%)
调拨、批发(50%)
零售(15%)
流通领域(65%)
图1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示意图
(2)信息不对称、物流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
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直接表现为流通环节在药品价格构成中所占比重高达65%,其中批发环节占50%。批发环节成本高,必然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需要指出的是,批发环节成本高除上述原因外,我国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医药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消费特性及医院作为强势买方的市场特性,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利益机制的趋动下,形成了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即药品的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多,医生的回扣越多,反过来导致企业产品定价越高。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医药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调控不力,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密切相关。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还没有根本的改观。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有医药批发企业16000家,几乎与医院的数量相当,平均每个企业的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批发企业销售额合计占市场总额的20%。2002年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和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有120亿元和70亿元。而市场规模比中国大10倍的美国全国只有5家一级批发商,其中美国医药商业三强——AmerisourceBergen,CardinalHealth和Mckesson就占全美96%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则由RiteAid、Walgreen和CVS三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在60%以上。数量众多、经营分散企业的出现,必然导致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使企业的效益低下。目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而美国的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以上这些数字的反差,显示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对象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3.中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成为我国“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我国将于2004年对外资开放药品分销市场,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和药品流通行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国家经贸委指出的那样:没有分销的外资企业仅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分销一旦开放,竞争的天平可能出现更大的倾斜。为了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医药流通体制,迎接外资的挑战,原国家经贸委在《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提出用5年的时间,“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
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重新构建一个新型的药品流通模式(见图2),做大做强医药产业。为此,在制度层面上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坚决推行GSP认证制度,取缔非法的医药市场,强化对整个行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医疗机构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行以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采购制度和新型交易方式实行,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药电子商务在全行业的应用,推动现有批发企业向商和配送商转变。
区域配送中心
地区配送商
区域结算中心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消费者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图2新型药品流通模式示意图
这一新型医药商品流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供应商与分销商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网上价格撮合;成交信息直接传递到区域配送中心,通过地区配送商进行配送;分销商通过区域结算中心直接与供应商进行结算,并支付医药电子商务提供商和配送商相应的费用。此外,区域配送中心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配送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相连。在这一模式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医药电子商务市场)与交易各方相连,是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居于核心位置。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通过与真实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区域结算系统相互协调的运作,实现医药商品的高效流通。归纳起来,这一新型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方式电子化
通过医药电子商务系统的虚拟,医疗机构和零售商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进行交易,商流变得公开、透明,批发环节将不复存在,因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2)交易手段信息化
改变原有信息采集和流动的低效和无序状态,采用信息化交易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使信息流变得有序、透明,从而大大降低收集和处理医药商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3)物流系统扁平化
将原来多层、分散、杂乱的批发商经过科学整合,改造成以中心企业为极点,覆盖整个区域的配送网络,彻底改变原有物流系统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使之成为一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层次简单、运作高效的物流系统。
(4)采购形式多样化
既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散采购,又可以进行集中的联合采购,兼顾个性化需求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可以进行实时采购,因此可以缩短采购和储存周期,减少库存,既满足临床需要,又尽可能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5)政府监管现代化
政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对医药市场进行全程监控,彻底改变政府监管手段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各种市场监管信息公开、透明,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规范,使医药商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可靠的保证。
在这一新的药品流通模式下,将形成新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见图3)。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原料企业、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分销企业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多层的中间批发环节将消失;医药批发企业将失去传统流通职能,向药品商和配送商转变;交易渠道单一;所有交易过程将公开化,信息透明,政府将有能力对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管。因此,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使药品流通环节成本大大降低,可从60%降至25%,从而极大地减轻消费者的医药负担。
4.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电子商务的应用
在我国新型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电子商务系统和物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两大子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了现代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运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日等国就已广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手工订单处理流程,通过传统的EDI、便携式订单处理系统和互联网生成的订单占订单总数的90%,电子商务成为主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如强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美国,药品经销企业为医疗机构和其他分销机构提供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订单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及处方调剂系统等,以降低供应链成本。美国佛罗斯特——沙利文市场调查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每年花费在医药供应上的830亿美元中,有230亿美元是纯粹的流通费用,如果采用电子商务,在不降低美国人医疗保健水平的基础上,至少能够节约110亿美元。
(35%
生产领域(35%)
消费者
(60%)
调拨、批发(10%)
零售(15%)
流通领域(25%)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物流信息流
图3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示意图
电子商务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应用,缘起于国家从2000开始推行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的拉动。由于药品品种规格繁多,工作量大,程序复杂,为了高标准地完成招标采购任务,既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又保证操作程序的公平合理,电子商务自然而然被引进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当中。目前,医药电子商务正借着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
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以B2B模式为主,它占了整个医药电子商务交易的绝大部分份额。在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领域,以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最具代表性。目前,“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在全国28个省推广应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已累计网上成交60多亿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见图4),目前已发展到全面进行网上采购的电子交易场阶段,即医疗机构可以全面上网采购,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可以全面上网销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全面上网监管,从而初步实现了我国药品流通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向国际惯例靠拢。
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V3.0是能够为整个医药卫生行业的买方和卖方提供电子交易场所服务的第三方独立系统,由数据准备、成交撮合、订单处理、结算服务、会员制管理、交易监管六大子系统构成[2](见图5)。该系统不具有传统实体药品市场的物理形态,但却能够提供实体药品市场的交易服务功能,代表了现代药品流通发展的方向。其主要特点是:
(1)同行政机关和药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是独立的第三方公共平台系统;
(2)利用会员服务体系进行企业及其产品信息的数字化,实现数据准备与成交撮合的分离,因而可实现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3)药品生产企业在委托企业进行配送服务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进行投标报价,从而可以建立网上经销体系,以减少中间环节,规范流通渠道,推动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4)可以在集中、联合、分散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公开竞价、邀请竞价、询价、浏览等多种采购方式,方便了医疗机构的采购;
(5)采用客户端、浏览器和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订单采集,全面支持采购订单电子化;
(6)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电子交易监管服务
总之,电子商务被引入医药行业后,将形成一个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将整合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其信息资源可在行业内共享,从而为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建与医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招投标系统
l网上招标
l两种成交方式
买方采购系统
•全面上网采购
•四种成交方式
•半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电子交易场系统
l独立的第三方系统
l六大子系统同时运行
l六种成交方式任意选择
l全程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l多种方式确保订单执行
l政府全程的监管服务
l
V3.0系统
(2003年)
V2.0系统
(2002年)
V1.0系统
(2001年)
图4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演进示意图
5.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配送制发展
重建我国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就是要全面整合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实现“四流”在系统内的有序流动、协调运转。从理论上讲,实现物流配送系统与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整合,就能够实现四流合一。
政府监管
销售合同目录
采购计划
采购单
销售订单
采购入库记录
采购应付细目
销售应收细目
制定采购计划
发送采购计划
订单分发
订单配送响应
订单到货管理
销售应收管理
采购应付管理
药品采购结算
交易保
障服务
交易统
计分析
交易分
析管理
采购结算服务
销售结算服务
资金划拨管理
退货换货管理
全国数据中心
地区数据中心
交易数据中心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数据
数据
数据加工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权威数据
及监管
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
药品采购目录
自主采购目录//集中采购目录
集中采购目录
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
医疗机构及药品零售企业
政
府
相
关
部
门
公开招标
邀请招标
公开竞价
邀请竞价
询价采购
直接采购
成交合同
政府监管
采购中介服务
药品采购中介组织
平
台
服
务
机
构
卖方开户银行
买方开户银行
采购合同目录
销售出库记录
图5海虹医药电子交易市场结构功能示意图
国外先进国家的医药物流配送系统高度发达,如美国有65%左右的处方药由批发企业配送,全美的经销企业每天需处理25万份订单,1000万条信息,配送到12.5万个分销机构中去,隔天配送的响应率高达95%,准确率达到99%,每个订单条目的配送成本仅有0.3美分。世界第一大医药连锁企业——Walgreen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配送中心占地90000平方米,配送分布在8个州的902家药店,品种达80000余种,日进货量达11.73万件,职工1200人,年销售额10亿美元。作为美国最大公司之一的强生公司在新泽西州建有三个自动化立体仓库,负责149亿美元药品的订单处理、药品配送和数千名医药代表的供应保障,员工仅有160人,配送成本仅占药品销售收入的0.5%。
目前,重建现代区域医药物流体系正由构想变成现实,医药物流投资热正在形成。如深圳市2002年的药品销售额为95亿元,80%的企业自办物流,全市共有94家批发企业,仓库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物流成本占经营成本的20%,销售利润率仅为0.67%。为改变药品经营原有的换仓模式(从大仓换到小仓,从甲仓换到乙仓),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深圳市计划在2003年组建集采购、储运、配送为一体的现代药品物流体系,辐射珠三角乃至华东和华南部分地区。
我们认为,相对于医药交易平台,我国的医药物流更为落后。今后我国医药物流发展方向是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一方面企业单一的物流在成本上无法与大型的第三方专业物流相比,且投资较大;另一方面异地设立药品仓库在政策上受到国家的限制。目前,我国只批准了十家企业进行异地设立药品仓库的试点。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作为一个新兴的基础设施项目,应该从区域物流建设入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合理配置资源,合理进行规划布局,统一进行宏观调控,在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高起点、高质量、快速度地重建我国的医药物流系统。
第二、在各地区域医药物流建设实践中,要根据各地的市场状况和资源特点,在引导企业进行大量的兼并重组,减少数量,提高资产和经营规模的同时,将新建和改造结合起来,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实行“网络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第三、搞好医药物流信息化工作,以信息流支撑物流的运作。要开发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做好与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和银行结算系统的接口。
第四、国家实行政策优惠,出台配套措施,打破地区壁垒,优化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医药物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五、加强人才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版权所有
第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回款瓶颈,促进医药物流产业的良性循环。
6.结语
纵观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意义上的行业供应链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原因在于医药电子商务的滞后和医药物流的空白。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变得基本明朗:一是以第三方医药电子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交易电子化,二是以第三方医药物流为代表的物流专业化。电子商务和医药物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未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兴衰。我国现代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构就是要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医药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医药商品配送制的实施两方面入手,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建立适应全球竞争的医药流通市场体系,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关键字苹果模式 医药行业 企业战略经营 需求导向 跨界经营
美国东部时间7月19日,苹果公司了第3季度财报:第3财季净利润增长逾1倍,且当季毛利润率1年多来首次上升。苹果股价盘中跃上4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达到3 690亿美元,接近老大埃克森美孚公司(4 119.省略)每月向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的超过2 500万名母亲传递着自己的声音,是全球父母获取信息的首选来源。宝宝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为世界各地的母亲提供育儿经,包括全球数百名专家的可靠建议、来自众多母亲的经验分享以及对宝宝各个发育阶段的正确帮助。强生公司通过宝宝中心将母婴产品更好的融入和渗透给目标消费者,从而达到了较佳的营销目的。
赛诺菲・安万特2011年4月1日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启动了“一站式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作为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得时健康”患者教育项目的重点,“一站式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将陆续在哈尔滨、济南等43个城市设立,通过与医院专业医护人员结合,通过设立咨询电话热线、患者教育会、专家讲座等形式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及人性化的教育,预计今年将有22万名糖尿病患者受惠。
然而,有的企业选择的却是让“金钱”说话,医药行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上海卫生局2月16日发出通知,3家药械生产、经营企业因在经营活动中存在商业贿赂行为、严重违规被列入上海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黑名单。
启示三:跨界产生的神奇效果
《苹果的哲学》中这样写道:“能否产生创意,取决于你能否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APPLEⅡ创新来源于一个食品加工机,Mygsafe灵感来自于日本电饭煲。除了在产品上面吸收更多跨界灵感外,苹果公司也越来越“不务正业”。
苹果公司最早将跨界思考仅仅聚焦在产品的创新上:推出了iMac,让苹果电脑重新成为“酷品牌”的代表;推出iPod,进入音乐播放器市场。一直到2003年,苹果公司还是一家曲高和寡的“非主流”用户推崇的公司。就在这一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最终造就了iPhone和iPad这些革命性产品的出现。此次苹果的创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这种创新改变了两个行业――音乐播放器产业和音乐唱片产业,有人预言它还将改变出版行业。
苹果公司跨界成就斐然,医药行业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心有旁骛”的跨界。早期的药企主要专注产品的跨界:苗药龙头贵州百灵公司并购了河北和贵州两家药企,借此介入肝炎用药及青霉素药品市场。辉瑞公司针对仿制药厂商美国国王药业的并购也已完成。2011年7月22日,全球第二大药企美国默克(美国与加拿大以外称为默沙东)公司与中国先声药业集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决定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双方将拿出各自的精选品牌和非专利药组合交由合资企业经营,力求在心血管和糖尿病用药市场实现较大突破。医药企业纷纷尝试跨界经营即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就是总公司进入若干行业,这些行业的价值链存在着有价值的战略匹配。当不同业务的价值链为跨业务的资源转移、统一相关价值链活动以降低成本、跨业务共用知名品牌以及进行跨业务协作以建立新的或更强的竞争能力提供了机会时,就存在战略匹配[3]。目前制药企业的多元化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跨界组合,还有一些企业也在探寻业务领域的跨界,药妆日化市场成为药企试水跨界经营的新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70多家制药企业涉足药妆市场。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广州敬修堂药业等知名老字号在“药企进军日化”这个市场中做得风生水起。北京同仁堂集团是跨界经营的先行者。虽然早在2005年已合资成立了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主要是为解决同仁堂药业原来的内服外用的“药”因为“药准字号”的问题而面临停产的境遇。2010年,同仁堂发力“药妆”,连续推出了三个系列化妆品以及一些洗浴日化产品。化妆品依托“同仁堂”老字号,除共用母公司的药材供应商外,在产品研发和新品实验方面也得到了母公司资源的支持,使产品符合药妆安全、科学的标准。同仁堂全国上百家连锁药店成为同仁堂化妆品的“天然”销售渠道。2011年,同仁堂化妆品还将建立自己的专卖店。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借助“同仁堂”之滋养,正在药妆行业走出一片蓝海。
制药企业进军的实际上远不止化妆品市场。东阿阿胶利用阿胶原料开发出桃花姬膏保健食品;江中药业推出初元氨基酸系列功能食品;王老吉药业推出了一款外用治疗痤疮的产品祛痘凝胶;昆明滇虹药业推出了6款中草药牙膏……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功效性是医药企业的核心优势,能够给予跨界产品强势支持。例如白药牙膏立足于云南白药兼具止血活血的功能,将白药的功能从治疗扩展到“防”上面,把护理保健作为白药牙膏的主要功能、特别是把牙龈出血的人群作为主要的推广对象。白云山则依托自身板蓝根大王的优势,利用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特点,把板蓝根药品扩展到更易购买、更易服用的板蓝根饮料上面。总体来看,中药企业进入快速消费品市场是对现有产品销售范围的一种延伸,也是对其品牌的延伸,通过在细分市场的耕耘最终在快速消费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7月6日,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公告,联手京东商城高调试水网上药店,这是医药企业跨界经营的又一思路。2010年5月,商务部“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规划”(下称“规划”)中明确提到:“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国药控股电子商务项目经理鲁振旺表示,未来网上卖药将成为B2C的必争之地。此后,国内最大的医药分销集团国药控股与当当网传出合作绯闻,华南地区的医药商业龙头广州医药启动了旗下的药品网上电子交易平台―――广药健民网上药店。
越来越多的药企正在将关注的眼光从药品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而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渠道管理也正成为这些制药企业发展的新的课题。如何从“苹果模式”中学习新的媒体商业模式,如何借鉴“苹果模式”进行自己的跨界腾飞,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19.
[2] 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6-47.
H集团是内蒙古一家集营销、研发、生产为一体的民营医药企业,创建于八十年代末期。公司总资产3.3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多亿元,其中2001年就实现4.4亿元。目前拥有四个营销事业部和一家药业公司,控股、参股多家相关企业,员工总数2000多人,营销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H集团立足健康事业,抢占市场先机,以销售为主,先后创造了数个知名产品的出色销售业绩。集团还投资近亿元兴建了内蒙古第一家全部按照GMP标准设计的现代化药厂。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H集团也进入了相对艰苦的转型期,2002年预期销售收入比2001年下降了1/3左右,药厂的生产状况也没有达到预期。在这种情况下,H集团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渡过转型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该战略的制定建立在行业竞争结构理论与企业能力及资源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一、我国医药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提高。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332亿元,几乎是1990年的6倍。同时,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1998年人均药品消费约80元,而中等发达国家每年人均药品消费额达到40―50美元。据有关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2180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有可能达到12%,因此,医药行业在我国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中国医药流通业来说,2001年可谓是规范、整合、拓展力度最大的一年,特别是按照我国政府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外国医药批发零售商在2003年1月1日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医药流通业长期以来凭借特殊行业的垄断优势开始被打破,落后的经营机制和市场观念已成为我国医药商业最致命的缺陷。为此,创新医药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间的并购、联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特大型医药流通集团,以抵御跨国医药商业公司冲击已是当务之急。
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而乱等问题突出。目前中国新药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对于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市场上缺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也使得产品更新速度较慢;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在医药分销领域,大集团发展在市场上遇到障碍,批发网络和零售连锁的建立受到地方保护的困扰,以大集团名义和品牌在地方注册仍很困难,使企业规模难以以较低成本扩张,医药行业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H集团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员,能够认清这些问题,同时抓住有利的因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企业竞争分析
1.现有竞争者。医药行业的国内厂家众多,行业集中度很低,因此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那些没有特色产品的厂家,只能通过价格竞争、回扣等手段无序竞争。同时,世界上前25位的医药厂商中有20家都己经在国内设厂,而且数量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其竞争威胁已经非常现实。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本重组。
2.替代品。医药消费的替代品整体上应当说是人类投资健康产业的其他部分如运动、健身等方面的消费。但是由于人类疾病主要是靠医药来解决,因此其他方面的投资虽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医药,总体上替代医药还有很大的困难。
3.供方。一般来说,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原材料成本的比例并不高。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税成本的逐步下降,制剂进口更加方便。因此,除了个别制药企业对特定供应商的依赖比较严重之外,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制药企业厂商的不利影响并不太强。
4.买方。通常终端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不太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疗效确切的、较少替代品的产品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药品供应渠道非常复杂,分销商的势力非常强大,因此这些分销商作为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非常强。
5.潜在竞争者。由于国外药厂大都在国内有了合资厂,即使没有合资厂的国外厂商也有产品在国内出售。因此最有可能的潜在竞争对手,实际上是其他行业有能力加入医药行业的厂商和在那些产品尚未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国外厂商。而这些竞争对手的投资方向和行为模式往往很难预测。对于局部产品市场往往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三、H集团内部条件分析
在对H集团内部进行分析时,我们采用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观点,着重考察企业的能力,为战略制定寻找合适的方向。
1.对企业资源的评价可以通过“利用度―转移性”二维关系来确定其活性以及对企业的支持程度。转移性指资源扩展、复制、使用于其他业务的可能程度。利用度指资源被使用的程度。利用度低而转移性高的资源称为活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具活力和有效性的资源,是企业进行其他业务活动时最有力的支持。
H集团的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隐形资源等。
财务资源方面,H集团1996―2001年的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超过30%,现金收入增长趋势明显。H集团流动资金近1亿元,满足进一步投资的要求,偿债能力强,融资空间大。资产负债率为3.23%,负债水平极低,财务资源利用度低。因此财务资源属于活力资源,是对H集团起关键战略支持作用的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H集团的人力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公司缺乏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科研等方面的专项人才,制约了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正式员工中,中专学历以下为57%,知识层次需提高;员工平均年龄相对较小,意味着企业具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隐性资源方面,H集团的品牌在同行业中知名度较高,而在行业外,由于这些年来始终做药品的总,因此几乎不打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公司文化得到公司多数员工认可,集团内部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气氛,员工有较强的忠诚度,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通过企业多层次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总结出H集团的主要能力特点。
营销能力:一个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庞大销售网络;一批对市场有很强把握能力的中高层经理人员;一支有多年市场操作经验的营销队伍。
研发能力:与诸多科研院所合作,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寻找新产品的步伐相对较慢,研发资金投入较小;运作产品开发、信息搜集的力量不足。
生产能力:设备在同行业中比较先进;缺乏生产经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规模在同行业中较小。
内部管理能力:领导有人格魅力,对市场机会把握较好;比较完善的计划和控制机制;总部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不同事业部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充分;
财务能力: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资产负债率低;比较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安全性好;财务预测和资本运作等财务职能没有发挥。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H集团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充分利用营销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利用较好的财务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加大技术创新及产品引进力度;利用现有生产资源,形成独立的产供销实体。
四、H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依据企业增长理论,一个公司如果想长远发展,需要拥有三层面的业务。
第一层面:拓展和守卫现有核心业务;第二层面:开展新兴业务,作为将来的核心业务;第三层面:开创未来业务。
目前H集团主要把药品保健品销售作为第一层面的业务,属于波士顿矩阵中的“金牛业务”,该业务能为第二层面乃至第三层面业务提供充裕的资金。H集团依靠自己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和营销网络,在自己所的诸多产品市场上,份额始终保持前列,因此巩固第一层面业务,H集团应强化现有的销售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提高市场份额以及H品牌在行业内的影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充足的信息;巩固与媒体、地方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为下一层面的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发展第二层面业务,H集团应走后向一体化的道路――建设研发中心,同时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形成虚拟科研体系,其目的是为药厂和事业部寻找产品、储备产品,减少加入WTO后仿制药品受到限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增加集团获利的渠道。
开拓未来事业机会,H集团比较好的选择是前向一体化的道路――建立连锁药店,将已经建立的强大营销网络进一步延伸,摆脱分销商和零售商对自己的控制力,树立品牌形象,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利润空间;
危险信号之一:产品力危机时代已经来临:
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力薄弱带有普遍性,众多医药企业凭借着市场透明度低的信息不对称性,把概念炒的铺天盖地、效果吹得神乎其神,卖点虚构化、理论故事化,这是医药营销的大忌,但我们恰恰在乐此不疲,其结果是以虚假构筑出来的客户期望值会形成外力反作用于企业,当企业无法以产品兑现承诺或出现某些问题时,这种外力就会形成强大合力将企业迅速推向危险、甚至置于死地(如修正药业的良心药、放心药),长期忽视的产品力短板已经演变成了现时的产品力危机,产品作为满足消费需求的基础被歪曲,当然只能产生暂时的泡沫,糟糕的是,很多企业将这种泡沫当成了现实成就,并用以指导企业的市场行为,其结果必将是导致企业运营更加偏离正常轨道,这就会不可避免的使危机加剧。
提示:消费需求首先基于产品,然后才是其他,产品力在药品的消费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要尽早丢掉急功近利的想法,遏止脱离产品实际价值的跳跃式思维和行为,制定切实的产品力提升与研发策略,逐渐对资源进行调整,使之向产品倾斜。医药营销只有重新回归到产品力的提升上,才能凭借强大的产品力产生真正的销售力,现实要求我们,不能用生存的机会去换取灿烂的假象。
危险信号之二:不可控的速度是陷阱:
近几年,速度成了众多企业发展追求的热点,医药企业也不例外,在“快鱼吃慢鱼”等经典语录的引领下,粗放式的对市场竭泽而渔及简单的短期谋利取向造成了医药行业的畸形发展,消费者被不断伤害、产品价值短板等都会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尚不知速度为何就一味求快,必然造成企业运营整体的不可控,如大多数的医药企业的采购方式仍停留在购买层次上,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留次去好现象大量存在(毒胶囊事件就是例证),采购行为不能上升到企业与客户长期利益层次,更难及供应链管理及企业战略高度,这些都为企业发展设下了随时可能被外力引爆的定时炸弹,更加可怕的是,我们还在以类家族式的初级管理手段疲于控制,可以判断的是,即使没有地震性事件的影响,这种速度也注定难以为继,失控并掉落陷阱几乎成了必然。
提示:速度是一种效率,对大多数医药企业来说,追求速度首先需明确企业战略的方向(哪怕只是初级的目标客户定义与产品价值定位),定义与重建信息反馈与决策时间、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流程和时间、渠道效率及资金流转速度等四个层面,并以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手段为基础加以整合提升,以使速度可细化落实及可控,才能使企业避免步入盲目求快的陷阱,但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速度并不是当前医药市场的关键要素,品质才是。我们的最终症结很可能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了不合适的事情。
危险信号之三:靠广告与招商“催肥”的规模是假象:
速度往往与规模相伴,追求规模也就成了众多医药企业近乎一致的选择,销售规模是医药企业主和销售管理者们心中永远的牵挂,几千万、几个亿、几十个亿、几百个亿的数字目标好像成了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有钱的做广告、没钱的搞招商、做促销,各种方式轮番上阵却还是每天跟着销售数字着急上火,广告投入不断增加,招商一招就是十年,客户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常新,市场做了一地又一地的疲软,规模可能上去了(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连规模也没做上去),可还是不见客户有什么忠诚度,品牌有什么价值,企业的营销管理与运营水平有什么提高,其核心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去真正去关心消费者需求并为其创造切实的独特价值,没有核心客户的成长,即使再大的规模也不是有效规模,至于核心竞争能力当然更谈不上,靠广告与招商“催肥”的规模不过是假象(如停止广告与促销,销售规模必定大幅度降低),跟企业发展无关,至多只能成为短暂的伪辉煌罢了。
提示:规模如何而来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规模不能带来有效的成本降低和竞争力的提升便不要也罢,更何况我们往往因追求规模而失去了利润和企业修炼内功的机会,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回归企业运营的基本层面,明确客户价值(以最终消费者为重点)、对接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客户价值贡献率,由此获得的规模才是有效规模,才能够支撑企业继续发展,不致使企业成长为残疾的巨人,难经风吹草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药品;优化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PC互联网已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却呈现井喷式发展。在政策催生与市场引导下,药品零售业的多元化经营已成新常态,且出现了大健康、电商等新的经营模式[1-3]。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医疗发展迅速。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4-5]。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药品营销模式的优化进行综述。
1 移动互联网时代药品营销环境变革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更多的信息,而是因为它改变了信息和人的二元关系,也因此会引起整个社会商业模式的变迁。移动互联网的业务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也呈爆发式增长,网络购物已成为手机网民上网的重要目的之一。消费者之所以越来越接受并愿意进行网购,一方面由于网上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实体店,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的商品种类较为齐全,各式各样的商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手机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为药品网络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获取与交流平台,导致医药企业药品营销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移动互联技术及其应用程式打破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格局,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前会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所需商品,综合比较后最终确定拟购买的产品。我国政府出于安全性考虑,在药品营销初期就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制度,近年政府对药品营销监管逐步放松,《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 2020)》也提出要积极引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全面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探索新的药品营销模式。
2 移动互联网时代药品营销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多数医药企业实行的是以获取药品差价为动机的传统线下营销方式,这种过于看重企业自身利益而无视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难以奏效。移动互联网时代药品营销面临巨大挑战。
2.1 原有的营销优势可能会成为营销劣势
医药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上规模的销售队伍,但这些营销网络和队伍优势在移动互联时代反而成了包袱,约束了医药企业线上线下营销布局。如果医药企业处理不好线下与线上利益关系,可能会引发价格冲突。
2.2 复杂的利益博弈使药品营销变数增大
国家对医药行业监管向来比较严格,国家对药品网络营销的支持力度也不明显。以药养医现象长期存在,如果药品网络营销规模较大,必然会撬动部分人的利益,各种利益冲突往往会阻碍医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
2.3 远程诊疗和用药指导亟待突破
尽管药品网络营销的市场前景很美好,但居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药学知识,不具备自主辨症能力,往往不敢贸然购药。因此,如何提供高效的病症网络咨询和远程诊断,提供用药指导是药品网络营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移动互联网倒逼医药企业调整过去的营销模式,但多数医药企业对营销模式的互联网化止步于简单的渠道叠加,没有进行深度融合导致营销成本增加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部分医药企业受制于成本和技术约束而导致线上线下经营严重不均衡,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在满足客户需求与控制营销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3 基于4D模型的药品营销策略选择
随着对制药企业的反腐和医药分开等措施的推出,药企在中国的黄金时期已过。在各地政府进一步严控医药代表进入医院的前提下,药企也在改变自己的营销思路。随着营销环境的演变,营销理论体系经历了从4P到4C、4R的发展历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营销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药品营销模式优化可以采用4D营销模型来展开。
3.1 客户需求
传统营销模式下消费者被动接受药品信息,企业也很少倾听其对药品营销的建议,从而致使药品销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医药企业营销就必须了解客户实际需求和倾听客户意见。
3.2 动态沟通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消费者获取药品信息相对全面且容易,会因服务、价格、态度等因素影响而转移购买其他品牌药品。因此,医药企业要想减少客户流失,就必须建立与客户的动态沟通机制,建立起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纽带。
3.3 价值传递
医药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优先考虑如何将药品的各项价验需求,把营销渠道简化为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医药行业冲击最大的是要求医药企业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快捷、方便是移动互联网经济市场中消费者的唯一诉求。医药企业应尽可能满足客户要求,提高客户的参与感和存在感,最终实现医药企业与消费者合作共赢。
4 数据决策
数据充斥着整个互联网,消费者的年龄、地理位置、购物记录等多种信息都会在其上网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医药企业合理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倾向,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提供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娟.老年人应用互联网的动因、特征及中国老年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马骥,于君美,王雪润.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培养方向――高职“药品营销”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3(2).
[3]秦勇,袁红霞,李明晖,于洁.非处方药品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J].商业经济,2009(12).
与此同时,医疗行业还面临健康信息技术等的共同驱动。3月25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了题为《转型:Pharma 3.0时代》的报告,报告探寻了在几大推动力的作用下,全球医疗行业的商业模式正进入Pharma3.0时代,一些非传统的行业将参与到医疗保健市场,形成由传统行业企业、非传统企业和自主掌握越来越多信息的消费者所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
医改机会
在世界重要制药市场中,目前正在开展的医疗改革令人瞩目,其中主要包括美国(世界最大和最自由的药品市场)和中国(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药品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月23日,美国奥巴马总统签署了医改法案。据美国国会预算局评估,美国政府今后10年将投入94D0亿美元用于医改。中国的医改规划是:到2011年为止为14亿人口中90%提供医疗服务,到2020为止为所有公民提供服务,包括当前缺乏健康保险的人群。安永报告对此指出:虽然这两个大国的改革存在巨大争议,它们实际上代表着一个全球趋势一一在支出剧增、人口老龄化和中产阶级膨胀下寻找可持续的医疗服务。确实,医疗改革在多个其他主要发展中市场正在考虑或进行,包括巴西、俄罗斯和印度。
医疗改革措施的推进预示着重新规划竞争蓝图、修改规则和规定、重新调整盈利模式。“与任何显著变化一样,医改带来的变化将同时存在机遇和挑战,对个体公司的影响将依赖于其对医疗改革‘价格作用’和‘容量作用’的反应。另外一个重要参数是公司如何创新其市场‘供给’和扩大其消费者渠道。”报告称。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明确了对医药领域的投入决心,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促进医药市场扩容的主要推力。为了抓住医保覆盖面扩大带来的机会,医药公司将优化其产品组合为细分的市场需求服务。报告称,中国在农村地区推动基本医疗将提高以基本疾病为目标的低价仿制药品、品牌药品和疫苗的市场份额。
正如美国和其他主要市场一样,中国的医改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控制采购价格和其他措施控制高昂的医疗支出;二是通过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医疗支出和质量差距以及资助和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问题改善服务。政府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要求政府资助的农村和社区诊所采用基本药物,此举将集中药物采购和分配。低价仿制药品将由保险完全覆盖,并将由政府报销。政府将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上的所有药品确定价格上限,每个省卫生部门将组织透明的竞标过程,在省内采购药品。各省确定采购价格。报告认为,医改的机遇突出表现在:中国的改革措施用于增强基本医疗,增加农村和社区卫生中心的责任分配。用于治疗和诊断基础疾病的低价格医疗器械和药物需求可能会增加。由于扩大的保险覆盖使医疗变得更加可支付和可获得,对药品和器械的需求会成指数增加。
“对中高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需求将限制在主要大型医院。家庭医疗市场目前在中国未涉足,将成为有潜力的市场,另外,远程诊断技术在数字技术普及的地方也将蕴藏机会。”报告称。
中国存在快速增长的医疗市场潜力。国外制药公司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主要的10家制药生产商生产的药品,其中仿制药品占据了总市场份额的97%。“医疗改革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是要抓住这些机遇,公司将需要超越定价和采购障碍,根据政府计划设计其商业模式。”报告称。
信息技术的推进
长期以来医疗行业发展是一个通过技术推进的产业。但是,虽然从药品研发到药品获批需要大量数据和高科技,为患者提供这些获批药品和医疗服务本身在世界多数地方仍然仅仅具有较低的科技含量。数字化技术同医疗改革一样,已经出现几十年。比如虽然专家一致认为采纳电子健康记录能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支出和降低医疗错误,但对电子病例的采纳和有效使用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在发达国家正在普及实施电子病历。丹麦、芬兰、瑞典和西班牙某些地方已经完全实施了电子病历系统,而澳大利亚和英国正在实施。2004年,欧盟采纳的电子健康行动计划涵盖电子处方、健康卡、新型信息系统等以减少等待时间和其他失误,从而推动“电子健康应用”。虽然在发展中国家电子健康记录远未实现,但印度阿波罗医院和泰国的康民医院已经领先美国数年。在中国,电子健康记录的实施是医疗系统重大改革的一部分。
在美国,目前存在的电子记录主要是作为医疗机构、医院和诊所的补充方案。报告称:“虽然美国医疗体系的某些部门,特别是老兵管理局和主要大型医院已经成功实行电子记录,但大部分供应商仍然落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9年3月的一份调查发现仅1.5%的美国医院有全面的电子记录系统(在所有临床部门应用)。”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医药产业正向新的趋势转变,报告中把这一新趋势称为“Pharma 3.0”。
在Pharma 3.0时代中,制药公司不仅与当前的参与者竞争和合作,如生物技术和医疗公司、合同研究机构/合同生产机构、研究机构、其他制药公司,而且会与全新的非传统行业参与者竞争和合作,如信息技术公司、大型零售商和非营利组织。报告称,虽然制药公司处于原来产业体系的中心(协调和集中不同合作者的力量将新产品投入市场),Pharma3.0的中心将是患者。但这不是过去的患者,而是拥有众多信息的自主型的新‘超级消费者’阶层,这在以前从未发生过。报告称,Pharma 1.0时代以畅销药为基础,以医药公司开发出重量级明星药品的模式为特征,而随着专利失效等原因,医药公司的盈利优势逐渐丧失。在Pharma 2.0时代,企业为提高生产率和改善财务绩效,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从追求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拓宽产品组合和增强实力,到设立更独立和更灵活的研发部门、加强与生物科技公司和大学的合作、外包许多非核心业务等。
报告认为,促进整个行业推向Pharma 3.0的是多个转化趋势,除了医疗改革,最显著的是信息技术、个性化药物和愈显重要的新兴市场。“Pharma 3.0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为数众多的非传统型企业,包括IT公司、大型零售商,小额贷款机构,都正在加入这个生态系统。制药行业正在从生产药品的单一模式转型。”报告说。
延伸阅读 科技发展如何催生“Pharma 3.0”时代
强生公司公司集团主席。兼制药集团主卫・诺顿:“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医疗数据的掌控;并且也在很多方面失去了传统的信息提供者的地位。患者和其他各方目前拥有比我们更多的信息。
知道开放源代码吧?今后五至十年中,将会出现开发资源的医学研究。目前这个提法在医学研究者中引起了恐慌,因为它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确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但它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今后五年中,我们将拥有数以百万的基因组和相关的表型信息。人们可以经常地检查他们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和效果,从体重的变化到血压,以及更多的方面。”
辉瑞公司公司战略和创新高级副总裁克里斯汀・佩克:“医疗保健正在发生迅速的改变。由一方掌控数据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了。
我的iPod上有一个不算责的软件,可以让我每天早上记录下自己的体重。与这些数据相比,我在医生那里得到的只是做年度体检时一年一次的体重记录。若拥有更多的数据,我们就能够即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做出恰当的结论,制药业应该通过尽早与电子资料库建立关联的方式建立竞争优势,这样我们就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和结论。最终,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爱德投资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埃瑟・戴森:“我认为真正的变革始于对健康的关注,虽然称作医疗保健体系,但通常所指的却是疾病护理。现今人们可以借助新型的传感器和软件,包括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数据。他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和朋友分享,这样在他们缺乏自律能力时,他们的朋友可以促使他们采取好的行动。我想提供这样的工具和服务可能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业务。我希望加快市场进程,使支付方认识到这种服务的价值并乐于为此支付费用。”
新英格兰医疗保健研究所董事长温蒂・艾弗里特:“我们忽视了一个方面,就是非传统行业在医疗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如今,肥胖已经取代了吸烟,成为在美国导致死亡的头号诱因。现有的科技手段已经可以让人们自己控制自己的健康情况。比如,个人医疗信息的电子式记录、智能电话的应用和其他技术的发展,患者可更主动管理其自身的医疗状况。”
新闻纵深 中国正蛙跳式进入“Pharma 3.0”时代――访安永全球医药行业主管合伙人carolyn BLICk Luce
中国对外贸易:中国现在的信息技术水平对医药行业的商业模式变革正产生怎样的影响?
Carolyn Buck Luce:信息技术的应用于医疗保健行业的突出结果就是:从关注医药产品向关注健康结果的转变。信息技术会为医疗行业带来真正的机遇,目前世界上已在开发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电子病历,实现在互联网上对疾病的管理。在中国,以信息技术现有的水平,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在医疗服务领域。中国目前有超过3.8亿的网民,有超过7亿的移动用户,而且中国的网上银行业务非常繁荣,中国已出现将传统医疗与互联网结合的电子医疗,移动医疗也已经出现在中国。比如在2009年9月,艾威梯(IVT)公司提供蓝牙软件、固定一移动融合终端解决方案,远程营销系统和移动医疗系统服务,在中国推出了移动健康服务。它的服务系统包括一个专门设计的移动电话、无线血压计、无线心电监护、无线血氧仪和无线公用电话交换网的接入点。病人可以通过在家使用设备来监测健康状况,然后通过手机将监测结果发送至个人健康资料库。可以说,中国已出现这样一个可供信息技术转化成某一医疗服务内容的平台,但使用者是否能接受和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现在中国还处在这样一个起始阶段。
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处在怎样的阶段?您的理由是什么?
Carolyn Buck Luce:中国正蛙跳式进入“Pharma3.0”时代。五年前,中国还很少有人听说网购,但现在,四个人中有一个人在网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如今与医疗有关的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消费者掌握,比如电子病历等,这是一种趋势。在中国市场上,受专利保护的药物的供应机会不如仿制药的机会大。中国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信息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都使得中国正跳跃式地进入“Pharma 3.0”时代。
中国对外贸易:您认为Pharma 3.0模式下,众多非传统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大型零售商)进入市场的挑战是什么?
Carolyn Buck Lute:非传统企业进入市场推动了传统制药企业进一步革新其商业模式,使建立创新商业模式成为与开发新药同等重要。管理和优化越来越复杂的合作伙伴网络将成为行业领先企业面临的新考验。这些领先企业的成功将越来越取决于能否使自己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特色配合其他公司的商业模式。
还有,医院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可通过电子医疗记录寻找处方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医药企业已经失去对疗效数据的独家控制权。再者,随着医药企业扩展到新兴市场,他们越来越多考虑与非传统合作伙伴结成联盟。这些非传统合作伙伴包括小额贷款机构,甚至是拥有分销网络的食品企业,这种新型合作关系也使传统制药企业面临新挑战。
中国对外贸易:现在有医疗移动化的发展趋势,谷歌和微软已进入健康管理领域。比如,2009年2月,谷歌和IBM宣布合作开发新型软件,方便从远程个人监测设备上获得数据,包括智能手机数据,并传输到谷歌开发的健康库的个人健康记录上。微软的健康库能接收多个生产商的移动监测设备上的数据。您认为中国正在发生哪些类似的变化?
事实上,这已经是同济堂第二次试图退出美国资本市场的举动了。
2008年3月。刚刚上市一年的同济堂在2007年年报的同时,王晓春和董事陈永村就提出收购动议,拟以10.20美元/股(ADS)回购同济堂所有流通股,将同济堂私有化,并聘请摩根士丹利为财务顾问。但仅仅4个月后,因为资金问题,同济堂又撤销了回购提议,私有化半途夭折。
与第一次失败的私有化协议不同的是,此次回购,公司第二大流通股股东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携手公司董事长王晓春共同参与了并购。
4月12日。同济堂公告称,已经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审议此桩收购提议,特别委员会由3位独立董事构成。作为其中一员,陈永村表示,董事会评估该提案,需要参考投行律所等中介机构的意见,自己目前不便发表评论。按照流程,董事会审议通过后,需再经股东大会审议。
而复星医药方面则强调,同济堂在纽交所的流通股比例已经非常低,交易十分不活跃,股价也较为低迷。这是同济堂决定从纽交所退市的重要原因。“复星医药作为同济堂的一大流通股股东,支持公司的私有化决定。”
酝酿退市
4月8日,同济堂公告称,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实业”)与Hanmax Investment Limited(以下简称“Hanmax Investment”)2家并购方共同向同济堂药业董事会提出了这项私有化协议。
根据提案及相关安排,复星实业与Hanmax Investment拟合资新设一家新公司。其中Hanmaxlnvemment占新公司67.9%的股权;复星实业占新公司32.1%的股权。Hanmax Investment预计将出资2100万美元现金用于购买除并购方外其余股东所持有的全部1800万股普通股(包括南美国存托股票代表的普通股);而复星实业与Hanmax Investment将以零对价取消其目前拥有的全部同济堂药业的股权。
上述收购行动完成后,复星实业与Hanmax Investment将其在新公司拥有的全部股权以同比例转为同济堂药业的股权,并完成新公司与同济堂药业合并,其中同济堂药业拟作为存续公司存在,除复星实业和Hanmax Investment以外的其它投资者持有的同济堂药业股份将会被转换成接受现金对价的权利并被注销,而后同济堂将于纽交所退市。
Hanmax Investment的背后正是王晓春。这家由他全资持有的公司,主要资产就是其所持有的同济堂药业股份。截至2010年4月7日纽交所收市,Hanmax Investment持有共计5200万股同济堂药业普通股,占同济堂已发行在外普通股的50.6%。
而从2008年10月开始首次在二级市场购买同济堂股票,复星医药已经通过十余次的密集增持,共购入同济堂药业3300万股普通股,占同济堂药业已发行在外普通股的32.10%。
“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同济堂的流通股比例已经十分低,交易很不活跃,没有必要再在纽交所交易。”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复星医药表示,作为同济堂药业的股东,公司旨在通过本次私有化方案的实施,降低同济堂药业的营运成本,提升同济堂药业的盈利能力,以利于同济堂药业的后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退市动因
时间回到2007年3月16日,同济堂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药制药企业,募集资金1.1亿美元。上市首日,该股以每股10美元报开,收于每股9.75美元。盘中最高价为10.49美元。以“中国中药第一股”的光环成功登陆纽交所。同济堂被国人寄予厚望。
上市的确为同济堂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据公开资料显示,上市后,同济堂利用募集的1.1亿美元巨额资金,度过了企业的资金瓶颈期。2007年年报营业收入为5.96亿美元,净利润为1800万美元;同时,同济堂高层不止一次对外界表示。海外上市让公司在管理、技术、公司治理等方面加快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步伐,当时,更是有医药证券分析师高调预测“同济堂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向国内一流药企的跨越”。
就在业界为这“中国中药第一股”在美国成功表现欢欣鼓舞的时候,2008年3月,王晓春却突然宣布将回购所有流通股,一旦实现回购,同济堂退市将不可避免。而当时,国内外风投对中国医药健康企业的关注热情依然高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同济堂要做出退市的选择?
公司方面解释说,股票表现不如预期,是希望退市的重要原因。同济堂上市至今,股票表现一路下滑,大部分时间都跌破了10美元的IPO首发价,这一年多来股价在4美元上下徘徊,最低探至2.9美元。
同济堂为何失宠于华尔街?对此,公司对外的口径一直是,海外投资者不了解中医药,致使公司的股票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这种观点或许能够部分解释同济堂表现不佳的原因。“中药概念”不被美国人接受,美国投资者也看不懂中药企业的商业模式。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另外两家新晋上市公司药明康德和先声药业的IPO与股价表现都令人满意,因为它们“仿照西药研发生产的商业模式能为美国投资者所接受”。
此外,一位研究过同济堂报表的人士指出,2008年的时候,同济堂的盈利为0.85美元/股,目前其每股收益已经为负,业绩下滑明显。
以当下同济堂4美元左右的股价,市盈率不到10倍,与国内医药上市公司动辄三五十倍的市盈率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上述人士指出,这没有可比性,不可能要求华尔街的投资者按照A股的市盈率操作,华尔街的投资者最看重数字,数字不会骗人,也不会讲故事。
在他看来,中医药在海外投资市场的边缘化固然是公司未得追捧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公司业绩表现欠佳。
公司年报显示,200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8亿,相比2008年的4.5亿增长了6.5%,但相比2007年的6个亿已经下降了20%。2009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380万元,2008年的这一数字为一52.30万元,2007年则是171.197/元。
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业绩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使得同济堂高层开始考虑“敦刻尔克大撤退”,有意思的是,2008年底,失意于华尔街的同济堂遇到了自己的“知音”――复星医药。对于投资同济堂的动因,复星医药一直表述为“投资行为”,并称同济堂目前股价相对于每股净资产和收益率来说已经偏低。
上述人士指出,同济堂第一次私有化失败后仅3个月。复星医药就开始在二级市场介入,累积持有至今并提出私有化提案,这样的时间表让人相信,同济堂两年来从未放弃过退市意愿,并积极找来复星医药共
同实施。
“同济堂的退市意愿2年来一直存在,复星医药介入之初应该就了解。可以说,这两年来。同济堂一直在为私有化做准备。”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碰壁之思
同样赴美上市的药明康德与先声药业是幸运的。他们仿西药研发生产的商业模式,美国投资者看得懂。他们把对本国仿西药企业的市场地位评估盈利水平估值模式,照搬到同样出身的中国同行药明康德与先声药业身上。于是这两家企业的IPO与股价表现都令人满意。
同济堂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很多美国投资者不了解中医药的概念,看不懂中医药产业的商业模式,他们不敢买它的股票。中药企业不能指望美国投资者用西药生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嫁接到中医药公司身上。它们的渠道与产品本身都不同。既然彼此不熟悉,美国人便严格遵守巴菲特的一句哲言:“不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同济堂无人问津,股价持续走低,引起同济堂股东不满意,最终决定回购股票实现退市,一切都合乎逻辑了。业内人士分析,在美国,不是一家企业获准IPO就等于成功融资,说服投资者长期持有股票、让它们了解企业商业模式,比IPO本身更重要。
“IPO路演往往很重要。你要说服美国机构投资者相信你的商业模式会成功。有时你不用多废口舌,只要你所处的行业,在美国是受到追捧的,一切就会很简单。”该人士举例说,中国百度赴美IPO时,美国投资者就是按中国版Google定位的。以Google市值与商业模式确定百度的股价,最终百度股价一上市就卖出150美元;还有无锡尚德与江西赛伏,它们是做太阳能晶硅片的,在美国是成长性很高的朝阳产业,所以他们在IPO路演时也不需要说很多话,美国人已经很了解它们商业模式,只要按美国太阳能企业的估值测算它们股价该值多少钱就够了。
“但一些中国公司在美国投资者看来属于冷门行业,这时他们就可能要花很多力气解释商业模式。”美国泰山投资执行董事马小伟认为中国企业决定赴美上市时要警惕:一是以前美国创投界曾经失败的商业模式,竟在中国取得成功;如不同类型产品以目录菜单销售为主的商业模式;二是美国人不曾开发的商业模式,却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楼字电视广告与网络游戏。要说服美国投资者相信这两类股票。需要做大量工作。
另一个例子是盛大网络为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进行路演时,很多美国投资者都不相信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会取得成功,不愿意申购股票。
时任盛大CEO的唐骏只能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们信不信比尔・盖茨的投资眼光?他很相信我,你们为何不信我?难道你们比盖茨更有投资眼光?”最终,盛大IPO非常成功,因为美国人开始发现网络游戏商业模式是能够成功的,盛大股价与成交量双双持续走高。
在美国投资人严谨的投资态度面前。同济堂这种外国人看不懂的商业模式的失败几乎成为必然。毕竟,像盛大和唐骏这样得到首富金口推荐的幸运儿并不多见。
转板诱惑
从纽交所退市后,同济堂是否会再寻A股回归?有分析人士猜测,同济堂趁此低价回购退市,再伺机寻高价在A股上市,可能会是个明智的决定。
国际资本市场给予中药企业不到10倍市盈率,而A股市场却给予医药行业30~50倍市盈率,那究竟是谁做出了正确估值?面对同一行业在不同资本市场上的市盈率落差,是不是该选择从低市盈市场撤出,转战高市盈市场?
如果同济堂从纽交所退市后,择日转战A股市场,无疑开启中国上市公司主动替换资本市场,谋求更高IPO融资额度的先河。
对此,陈永村表示无法回应。而复星医药方面也强调,公司只是个参股股东,无法决定此事。“我们看好同济堂的业绩增长潜力,不在乎这是一家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
事实上,同济堂高调退市的背后,的确存在看好A股高市盈率与高融资额度的因素。“如果同济堂从钮交所退市后,择日再返回A股上市,市盈率就从原先不到10倍一下子窜升到30倍左右,无论对IPO融资额度与股价表现,都会让管理层更加满意。”
清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曹华指出,“目前,国际资本市场公认的中药企业市盈率就只有10倍左右。香港上市的中药企业同仁堂PE同样低于10倍。相比西药企业20倍~30倍市盈率,国际资本市场就认定中药企业这个市盈率。”
首只杠杆债券基金
将杠杆基金的机制运用到债券基金上,无疑是个新的尝试。继2008年底发行成功第一只封闭式债基富国天丰后,富国基金在债券创新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即将推出的富国汇利分级债基,在分享封闭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令风险收益更加优化的分级设计,投资者可以将其看作是封闭式债基富国天丰的升级版。
据富国基金人士介绍,汇利分级基金将在封闭设计中进一步引入分级机制。其封闭期为3年,合同生效后,将自动按7:3的比例分离成低风险、高风险两类份额,并在深交所上市交易。就分级的形式而言,有些类似于此前已经上市交易的同庆分级基金(该基金分成比例为2:8)。目前,国内带有分级杠杆的基金产品共有7只,但无一为债券型基金。
与富国天丰一样,在封闭期内,它可以上市交易,并且不需因流动性风险而牺牲收益。当看好市场时,还可以进行适度的杠杆操作来扩大收益。
“与传统分级基金主要提供一个杠杆博弈机会的出发点不同,富国汇利基金分级首先考虑的是分离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我们希望通过产品结构设计,将信用风险转移给那些愿意获取高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投资者。”富国基金产品与营销策划部总经理黄晟表示。
设计富国汇利的最初动因,是希望通过分级,分离信用风险。比如,稳健类份额将优先获得较少的收益,同时承担较低的风险。它的年化收益水平,可以比照3年期的AAA级信用产品。对于无法参与银行间交易的普通投资人来说,很难在交易所市场上购买到优质的3年期AAA级信用产品。稳健份额将为这类投资人,提供选择的机会。而进取型的债券份额,将承担整个投资组合的主要风险,在满足稳健类份额的收益之后,这类份额有望博取更高的收益。
单一行业:还看医药
在国外盛行已久的单一行业基金,近日也正式破冰,首只医药行业基金汇添富医药保健股票基金即将正式发行。以行业为基础的细分化投资,从此正式开启。
医药行业,是近一年多来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医保改革都是医药行业爆发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民众对于健康的关注日益上升,医药保健行业面临巨大增长空间。
自2008年11月至今,医药板块占沪深市值比重从不到1.5%提高到了3.83%,已成为重要行业板块,未来医药板块成为大市值板块的趋势也已经确立。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市值医药股正在高速成长为大市值医药企业。2005年以来,实现10倍以上市值增长的医药上市公司有11家,实现5倍以上市值增长的医药上市公司有35家。
该基金经理助理周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数据来看,医药行业的增速应该达到GDP增速的2倍左右。
周睿认为,从细分行业来看,生物制药、中成药以及医疗器械都相当看好,但主要还是采取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投资方式。
QDII有新意
QDII新品中,则首次出现了FOF产品,即基金中的基金。鹏华旗下的环球发现基金,是第一只专注于投资国际市场共同基金的QDII产品。这只基金将挑选经过时间和市场波动考验的优秀资产管理人,投资组合中同时囊括管理优异的股票型基金和ETF。
这种“类FOF”的产品结构,通过不同区域和主题的基金投资,进一步分散风险,可以使得产品运作风格更加稳健。鹏华基金国际业务部相关人士表示,多年的海外市场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基金经理可以同时从全球的每个市场都取得最佳回报。而通过组合投资全球优秀基金,则有希望争取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水平。
该人士表示,鹏华环球发现基金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战略资产配置的基础比例各为50%,并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是国内首只均衡兼顾全球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FOF。鹏华环球发现基金在发达市场的重点投资区域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新兴市场的重点投资区域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通过积极地环球寻找并发现投资机会,力求充分分享全球市场经济增长的成果。该基金境外投资顾问的欧利盛资本资产管理股份公司,是鹏华基金的境外股东,也是全球最大的FOF管理人之一,拥有丰富的FOF基金管理经验。
另外,华安近期也推出了一只主要投资于我国香港市场的QDII――华安香港精选。该基金将运用“核心+卫星”的策略。
华安香港精选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翁启森认为,巧用“核心+卫星”策略不仅能够把握香港市场带来的上涨机会。而且还有助于控制系统性风险。
透过H股看A股机会
魏颖捷
进入8月后,港股与A股一样,进入业绩高峰期。与A股中银行、地产等蓝筹股疲弱的走势不同,汇丰控股、国泰航空、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等蓝筹股凭借靓丽的业绩以此起彼伏的形式轮流支撑着恒指。
虽然A股市场和H股属于两个独立的市场,但A股尚未完全对境外投资者开放,H股则是国际资金投资中国概念股的首选。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海外的投资理念对于A股的影响将与日俱增,通过研究海外资金在H股的投资方向,或许能够为A股投资提供另一种思维模式。
A/H股溢价率探究――权重占比过高使溢价率失真
目前A/H股溢价指数处于历史低位。回顾以往走势,A/H股溢价指数通常会呈现出某种简谐振动的特征,当溢价率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进入下降趋势,而当溢价率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会进入上升趋势。但是,溢价率只是反映相对价格关系,若仅仅凭此来做单边的投资,在溢价率过高时卖出A股,而在溢价率过低时买入A股,理论上并不可靠。
由于银行股在A/H股中占据最大的权重,而且A股投资者普遍关注银行股走势,因而A/H股溢价率与上证指数有相似的局限性,部分权重股占比过高难免造成了指数的失真。
既然A/H股溢价率并不是一个万能指标,那么通过H股观察国际资金的投资偏好,或为A股提供一些不错的选股思路。
管中窥豹 发现未来长牛A股
1 关注新兴产业的行业领跑者
典型代表:腾讯控股(HK0700)
关键词:业态、反应速度、研发能力、品牌打造
A股的苏宁电器一直为内地投资者津津乐道,2004年上市以来复权涨幅超过40倍。同样在2004年登陆资本市场的腾讯控股复权涨幅却超过75倍,远远高于同期苏宁电器涨幅。与A股中科技网络股的阶段性活跃不同,腾讯控股走出了长牛走势,目前仍保持着良好的长期上升趋势。相比之下,阿里巴巴(HK1688)、富土康国际(HK2038)等科技股则表现疲弱。从各大国际投行对腾讯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腾讯
在互联网应用、网络游戏、即时通信、互联网增值、网络广告等互联网全产业链的掌控和领跑能力是其股价的重要支撑。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周期下,腾讯几乎囊括全产业链,同时在研发能力、市场反应速度、战略制订、品牌打造等方面均处于行业一流。
联系到A股市场,虽然两市很难找到与腾讯同一发展模式的公司,但从腾讯的走势上,我们得到了一个选股核心,即聚焦最有前景行业的领跑者。目前A股市场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新兴行业尚处于成长初期,爆发式增长仍未到来,A股中的“腾讯”或许就在新兴产业的某个子行业中产生。根据未来持续高速增长、行业领跑者、研发能力、品牌优势、拥有一定风险壁垒等几大要素来分析,A股的机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公司。
a,具有核心技术力的高端科技类公司,如军工宇航芯片龙头的欧比特、智能语音领域技术领先的科大讯飞、独特B2B模式的网站运营商焦点科技、专营红外热像仪的大立科技、国家及国企信息化的领军企业太极股份等。
b,业绩可持续快速增长的低碳子行业,如中国规模最大采用废弃资源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体的格林美、在高效照明和智能电源等多个新兴子行业进入收获期的拓邦股份、受益于新能源充电站建设的奥特迅、横跨智能电网和工业节能两大领域的荣信股份、物联网在高铁领域的最大受益者新北洋等。
2 稳健增长的传统行业
典型代表:雨润食品(HKl068)
关键词:规模优势、精耕细作、横向扩张、垄断
与腾讯控股的牛气冲天不同,雨润食品属典型的慢牛走势,但最近5年仍为投资者带来超过10倍的投资回报。雨润最大的卖点在于精耕传统行业,通过横向扩张、品牌战略造就规模优势,获得超过行业的增长速度。
目前国内肉制品市场基本形成雨润和双汇两大巨头垄断的格局。从雨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的同时,传统行业仍有投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现能够在传统行业中凭借外延式扩张和品牌战略实现垄断扩张的个股。
联系到A股市场,消费行业向来不乏黑马。在城镇化、消费升级、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刺激下,消费作为传统行业,仍能保持稳定的盈利增长,具体投资机会集中于以下几类公司。
a,二线城市的中低端消费龙头,如速冻食品和餐桌食品的领军企业三全食品、湘潭地区小苏宁模式的家电连锁龙头通程控股、深耕新疆地区的家具零售龙头美克股份、产业链一体化的饲料龙头海大集团等。
b,传统行业衍生出来的新兴业态,如口腔医疗诊所模式的通策医疗、眼科连锁模式的爱尔眼科、珠宝连锁的潮宏基、奢侈品(名表)连锁的飞亚达等。
3 品牌溢价
典型代表:李宁(HK2331)
关键词:蓝海战略、市场价值
李宁2004年登陆港交所至今复权涨幅超过40倍,涨幅堪比A股中的苏宁电器。如果说苏宁的快速增长和长牛走势靠的是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蓝海战略”,那么李宁无疑走的是品牌道路,将品牌做深做细,精耕细作。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意味着竞争力和市场价值。联系到证券市场,品牌决定了你能够获得比同行业公司的溢价程度。
A股市场中具有成熟品牌的公司很少,投资者不妨关注那些在细分领域具有品牌雏形和具有一定认知度的公司,如娱乐业的“迪斯尼”华谊兄弟、高端餐饮连锁的湘鄂情、时尚假发的先驱者瑞贝卡、时尚保健品的东阿阿胶、品牌营销最成功的白酒企业洋河股份、在多媒体消费快速发展的漫步者等。
跟随国际大鳄投资
与上面方法不同,这种跟随策略聚焦的重心不是公司本身,而是通过国际大鳄在H股中的各种举动,如大举增持某公司或战略入股等发现事件型投机机会。
例如近期A股中农业股的强势表现就在H股中有迹可循。如近日从中国淀粉得知,金融大鳄索罗斯旗下基金近期入股中国淀粉(HK3838)。按照索罗斯的以往投资记录,若股价合适,他会继续增持,或直接向大股东伸手配股。索罗斯一向无宝不落,此次入股中国淀粉,应有后续发展。
索罗斯增持中国淀粉显示出其对农产品中期走势的乐观。近期随着小麦、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大幅上涨,农业股也迎来了一轮凌厉的上攻行情。近期基金不断在种业、水产品、生猪等农业股上加码。
“通心络胶囊200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8亿元,药品销售增幅每年在20%左右。”以岭医药集团总经理吴相君如是说,“此外,我们基于中医络病学研发出的另外一款治疗心率失常的新药――参松养心胶囊,销售额目前已超过4亿元。”
17年前,以岭医药集团还不过是河北石家庄的一家以治疗肌萎缩为主的专科医院,而如今其已发展成为拥有以岭医药研究院、以岭医院、石家庄以岭药业、北京以岭药业、北京以岭生物医药、安国以岭中药饮片六大分支机构的大型医药集团,年销售总额逾14亿元。
创新药品为核心
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吴以岭曾是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普通医师,1992年他筹集来10万元“下海经商”。凭借自己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及中医“络病学”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先从治疗肌萎缩人手,一边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一边继续进行基于络病学理论的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
一年后,根据络病理论研制的“通心络胶囊”正式成为中国第一个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国家项目,并获得了国家计委和科委共计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公司科研、临床、生产、营销、教学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也初步树立起来。
络病理论创新带动了创新药物研发。除了通心络胶囊,以岭医药集团先后又研发出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等9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准字号新药,形成了以络病学说为指导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系列药物,除此外还有一些药品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肿瘤、神经肌肉疾病的中医治疗领域也颇具疗效。
“目前以岭医药集团有90%以上的药品都属于创新药而非普药(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规药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吴相君说。“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龙头,科研、临床、生产、营销、教学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是以岭医药集团之所以顺利并迅速发展到今天的关键所在。”
作为专家型企业家,吴以岭始则终坚持工作在科研、医疗第一线:除了主持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同时,他也逐渐从海内外搜集了一大批科研、医疗、生产方面的人才。目前在以岭医药集团,仅包括海内外专家在内的研发人员已达300多人。
紧盯现代中药市场
其实在中医方面,由于“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络病学没有像脏腑理论、脾肾学说那样发展成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并被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和广泛应用,但由于近几年运用络病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病取得成功,络病学说重新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据《2009-2012年中国心脑血管药行业市场运行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已超过癌症跃升到第一位;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等因素,心脑血管用药的市场容量则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全球心脑血管类药物销售额在2010年有可能升至1044亿美元。
可以说以岭医药集团是“络病学”发展及及应用的延伸,同时也是国家鼓励中药自主研发、创新,支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企业政策的受益者。
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许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及研发,颇有些“江山代有人才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据了解,除了以岭通心络、地奥心血康、步长脑心通、复方丹参滴丸,山西中远威药业集团的溶栓胶囊、速效救心丸以及天保宁银杏叶等也在心脑血管类药品中有不俗的表现。
另外,近几年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加强对中药研究及知识产权抢占的情况也渐渐出现。为此,吴以岭建议:“有关部门应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尽快研究切实可行、适应传统中医药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从制度上促进中药专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