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总产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总体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6 361.90亿元,总资产为6 916.55亿元,利润为581.28亿元,从业人员为137.34万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6%,总资产占全国的24%,利润占全国的25%,从业人员占全国的24%。江苏、浙江和上海分列全国医药产值总量省、市排名的第2、3和6名,在国内医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从各子产业权重比例分析。“长三角”地区错位发展格局初显
“长三角”地区的医药企业以药品制造为重点,以新品研发为支撑,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为特色,成为国内重要的医药制造中心。其中,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以上海和江苏为中心,化学原料药以浙江为中心,化学药以江苏为中心,初步形成了差异化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江、浙、沪三地来看,上海的化学制剂占该地区行业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为3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远远落后于江苏化学制剂的45.63%。浙江则明显在化学原料药方面占有优势,原料药占浙江省医药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远远超出上海和江苏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多。而上海的中药在“长三角”地区比重最大,医疗器械所占比重也远远超越江、断两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从这两省一市的产业权重比例分析,上海宜进一步推进中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江苏则应重点发展化学制剂;而浙江应进一步推进化学原料药的规模和水平。
3 从各子产业绝对规模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有一定趋同
江、浙、沪拥有全国领先的化学制剂产业。从2007年这两省一市医药经济运行数据分析,江苏和上海的化学制剂分列全国第1和第4位,化学制剂产值占行业产值比分别为45%和35%,是江苏和上海医药产业中产值比例最大的子产业。其中,上药集团和扬子江药业是中国化学制剂的代表性企业,恒瑞医药则代表着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方向。另外,即使是化学制剂相对较弱的浙江,其化学制剂产值仍然占该省医药工业产值的20%。
从“长三角”地区的化学原料药分析,浙江原料药生产全国第一,2007年产值规模近362亿元,江苏和上海两地的化学原料药产值总和才近202亿元。从化学原料药占医药产业产值比例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产值占行业产值比为56%,江苏和上海分别为20%和11%。因此,无论从产值的绝对规模还是从产值占全省医药总产值比重分析,浙江的化学原料药生产都远远超越上海和江苏。但江苏作为化学制剂大省,近年来也在大力增加原料药的投入。例如,扬子江药业就在投入巨资拓展原料药产能。
江、浙、沪的中药产业规模偏小。从中药行业资产和收入看,全国主要集中在四川、山东、吉林、广东、江西和贵州等地区,销售利润则以吉林、山东、四川、河北和广东等地区较高。江、浙、沪这两省一市无论在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还是在相对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都较为接近,其中江苏的中药产值规模最大,为67亿元;浙江次之,为55亿元;上海为44亿元。江、浙、沪的中药行业占全行业产值比例分别为13%、8%和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半多。
从“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制药产值规模分析,浙江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近92亿元;上海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29亿元;江苏居中,2007年产值规模为69亿元。从生物制药占医药行业产值比例分析,上海和江苏的生物制药占行业比重接近,分别为8.5%和8.3%:而浙江比重超出较多,达到14%。但上海和江苏的科研力量较为强大,上海的生物制药新药研发在全国领先。江、浙、沪近年来均加大了对生物制药的投资力度,该子产业增速较快。
从江、浙、沪三地的医疗器械产值规模分析,江苏的医疗器械整体规模最大,2007年产值达到157亿元,且还拥有三地唯一的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鱼跃设备”;浙江的规模最小,2007年产值规模为47亿元。而从医疗器械占各地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上海的医疗器械比重最大,2007年产值比例达到18%,拥有相对比较优势。“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实力强劲,而且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格局。
从“长三角”地区医药行业各子产业绝对规模比较看,江苏的化学制剂、浙江的原料药都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产业,而江苏的医疗器械、浙江的生物医药近两年都是全国排名第二,也具有一定优势。但我们看到,“长三角”地区这两省一市基本上都是产业链的全覆盖,产业发展重点最突出的是浙江的原料药,而其它产业在各省、市的分布都较为平均,这样的产业布局有可能使得投资效益下降。
4 “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投资效益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从企业数量看,上海和浙江较为接近,而江苏明显高出,超出近百家。从总产值看,浙江超出上海近百亿元,江苏超出浙江近160亿元。从单位企业产值规模看,“长三角”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企业规模最大,上海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浙江近20%。从工业增加值分析,上海和浙江的数据接近,江苏明显高出。另外,从单位企业增加值分析,“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其中浙江在“长三角”地区中最低,而江苏最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资产负债数据分析,浙江、江苏、上海的医药企业总资产从高到低分别相差50亿元左右,而流动资产三地较为接近,固定资产则浙江、江苏较为接近,上海距离浙江和江苏分别有30亿元和20亿元的差距。江苏和浙江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而上海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江、浙、沪三地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固定资产/总资产)较为接近。从资产负债比例看,浙江和上海的资产负债比例接近,而江苏相差10个百分点。
从损益数据分析,江苏主营收入最高,超出浙江和上海200亿元,江苏利润总额也超出浙江和上海20亿元以上。从利润总额对主营收入比例分析,江苏盈利能力最强,为10%;浙江最低,为8%。
从人均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人均利润和人均利税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收入超出全国最高数据:江苏的人均收入最高,上海最低,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的人均利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江苏明显高出一筹。江苏在各项指标上都明显高于浙江和上海,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的整体数据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上海除单位资产产值比例略低于浙江外,其它各项数据略好于浙江,但上海和浙江的投入产出数据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省经信委常务副主任杨静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杨静指出,新一届协会将找准定位,形成共识,凝聚医药行业发展新合力;分析形势、把握趋势,凝聚医药行业发展新方向;抓住机遇、拓展功能,凝聚医药行业发展新动力,为推动全省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的贵州省医药行业协会会员大会选举并产生了新一届协会理事会班子成员,这标志着该协会完成了新老更替,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此举旨在更好地服务贵州大健康战略行动,团结全省医药企业力量,凝心聚力、形成共识、抱团发展,引导和激励贵州省医药行业和人才在大健康产业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据了解,贵州省医药行业协会成立于2004年9月,是由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省民政厅管理,由医药工业、商业企业在自愿的基A上,依法登记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协会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为宗旨,积极开拓协会工作,在为会员企业做好服务和维护行业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还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参与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了协会的桥梁和纽带的平台作用。目前已有会员单位100多家,涵盖了医药工业、商业、制药机械、中药材及加工、保健品、生物技术等医疗领域。
近年来,通过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医药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6年贵州省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26.6亿元,民族医药完成产值366.2亿元,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倍,总产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3倍多,有15家医药企业进入医药工业500强,其中益佰、景峰、百灵进入医药工业和中药企业100强。
省民政厅、省科技厅、省卫计委、省扶贫办、省药监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和部分市州工能委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天眼”数据中心已落户贵安新区
近日,贵州省科技厅厅长廖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已落户贵安新区。
据悉,这是FAST射电望远镜数据中心二期项目,一期是距离FSAT射电望远镜仅有一公里左右的综合观测楼。数据中心主要负责存储和分析FAST采集的大量太空数据,对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有极高的要求。廖飞表示,贵安新区有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基地,2017年将有30万台服务器在运行,足够存储FAST数据。
中国“天眼”数据中心已落户贵安新区
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向好,尽管在国际市场上面对人民币升值,国内医药市场药品降价、成本费用压力仍然存在,但拉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医药行业的发展将继续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
(一)在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下,产、销继续较快增长
2007年国际医药贸易,尤其是对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贸易需求仍将稳定增长,目前,已明确了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医改方案有望在2007年出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正在各地推广。根据“十一五”规划,2007年的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因此,虽然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可能降低医药出口的竞争力,但随着国内外医药需求的稳定增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医药工业的生产、销售仍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2007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将保持在18%左右。
(二)在市场和政策环境推动下,医药行业面临重大调整
为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正在加快医改进程,加大医药购销环节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整顿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在医疗器械领域实施GMP认证试点。为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新近了《医药产品取水定额》,2007年还将在出台《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医药工业的资源和环保新标准,提高行业门槛。
随着医改的加速,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将改变目前药品消费过分集中于城市大医院的市场格局。各项政策和医药专项的出台和实施,使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上的运作方式都面临重大调整,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成本上涨和药价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效益增长不容乐观
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瓶颈,同时也是医药行业在未来中长期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医药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在2006年的3次实施药品调价之后,2007年1月又了354种药品实施调价,尽管在药品价格的调整中区分不同药品,采取有降有升的政策,但中长期内国内市场药品价格的总体趋势仍将呈现下行趋势。
从发展趋势来看,医药行业效益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效益水平趋降,进入平稳增长期。2007年,在深入展开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经济效益水平将维持在10―12%水平。
根据2006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当前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预计2007年1季度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率保持在18%左右,与2006年全年水平持平,同期利润增幅将会在8%左右,仍将处于历史的低位。
二、2007年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鼓励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二)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挖潜降耗
在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压缩的不利形势下,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重视新工艺、新技术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视以先进技术、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老产品的技术水平,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落后产品。同时,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应办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逐步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国内药品市场。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发展模式,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领域;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药物制剂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制剂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深入开展医药政策研究,为医药发展良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对近年来医药产业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当前医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下一步医药改革提供政策性意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采购、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临床供应;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完善药品定价管理制度;加快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的进程,逐步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五)综合治理医药商业贿赂
各级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多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继续全面展开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创造公平的药品市场竞争环境。
(六)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根据国务院要求,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坚持整顿与规范相结合,围绕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四个环节,突出重点品种和重点地区,严格准入管理,强化日常监管,打击违法犯罪,查处失职渎职,推动行业自律,尽快扭转药品生产和流通等领域监督和管理混乱局面,确保药品规范生产和上市质量,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感普遍增强。
摘 要: 医药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都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以泛长三角地区四省市1995~2008年相关数据为基础,用多方程模型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对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发现:四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自筹资金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种融资方式对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影响程度最大的为企业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次之,政府资金支持最低,而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却为负。
中图分类号: F832.7; F27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79-0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各国在抵御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医药制造业这一被国际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它已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11年,世界医药产业市场额比上年增长12%以上,医药市场总容量超过八千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医药产业具有无限的商机及发展潜力〔2〕。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纷纷提出有利于医药制造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以在全球市场中抓住机遇,占领制高点。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已将医药制造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在未来10至20年内予以重点发展。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在近30年内表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7%,高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及同一时期其他工业的年均增速,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虽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医药制造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专家预测,我国广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六万亿元〔3〕。而据艾美仕公司的报告,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中国医药行业未来10年的复合年增长速度将超过20%,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产业将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4〕。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不高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大大制约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估报告(2009―2010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新药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国制药公司销售总收入还不及美国公司的1/3,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存在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医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医药制造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如何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我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医药制造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政府和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其研究手段以定量的实证分析居多。总观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茅宁莹等运用DEA方法对1999~2008年我国主要省(市、区)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省(市、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且总体上看,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5〕。(2)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吉生保等认为,在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医药行业利好或利空的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R&D生产率发生快速增长或快速下滑的变化〔6〕。张永庆等认为,医药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的分布、科研经费投入以及政府对医药企业的资金支持都与企业的R&D效率有着很大的联系。经过实证分析后,他们发现: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企业的研发效率贡献不显著以外,其他因素的增加或提高都会对企业的研发效率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7〕。(3)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王树华以桂林市为研究区域,从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素质及研发能力与科研设备三个方面考察该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现:桂林市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并认为应该通过完善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改革陈旧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其宏观管理三个方面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8〕。李晓梅等以东北、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式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总体情况看,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独占鳌头〔9〕。
与国内相比,国外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向主要分为:(1)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医药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Paul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与医药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融资〔10〕。(2)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Cerda通过对20世纪后期的美国医药新产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人口数量及行业的市场规模对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口数量及市场规模的变化〔11〕。Kwong和Norton在对美国八个医疗领域的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好的详细的广告对新医药产品进入临床开发的数量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12〕。
这些研究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医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融资规模对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步增强,而以上研究中鲜有涉及医药制造业的融资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少关注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差异性影响。其次,国内学者在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所选样本范围大都为全中国,鲜有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拓展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泛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5年至2008年为面板数据的研究区间,着重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影响。
二、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
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284662亿元,同比增长2402%,占全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2424%。从技术创新层面上看,2010年,我国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达66817亿元,同比增长1396%,占全国新产品总产值的3770%;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达62849亿元,同比增长1469%,占全国新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751%;申请专利数达1567件,同比下降2749%,占全国专利申请总数的2771%;R&D经费投入达4828亿元,同比下降1349%,占全国R&D经费总投入的3440%。总体而言,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该地区医药企业原创性技术的缺失。与其他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尽管泛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就其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而言,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相关成熟技术的局部改造与集成创新方面,医药企业的原创性技术专利数量几乎为零。因为该地区医药企业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低,缺少“医药龙头企业”。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医药企业无法向技术研发投入充足的资金,也决定了其整体研发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第二,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满足其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泛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但是研发投入不增反减,说明该地区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跟上其技术创新的步伐,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波特五力模型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发展战略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64.
关键词:分销渠道;药品分销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其对人民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范围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不断成长,已经由药品本身的质量、疗效等因素扩大到涉及到药品从生产企业经过销售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过程,亦即药品的分销渠道。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全年共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11933.82亿元,同比增长27.07%,同时,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销售收入达2469.37亿元,整体集中度达到40.59%,同比上升0.97个百分点。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和集中度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与医药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而面对日新月异的医药市场环境,医药企业的运营重心已经开始由生产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偏移。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环境下,分销渠道的建设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覆盖率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扬子江药业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应该客观分析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正确的认识自身渠道的优势及劣势,结合自身特点对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渠道进行结构调整与优化,并尝试探索新的渠道。
1 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发展现状
扬子江药业集团创建于1971年,其前身为泰兴制药厂口岸分厂,经过40余年的发展,扬子江药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员工8000余人,总资产近100亿元的大型跨地区、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包括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燕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在内的10多家成员公司,遍布泰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与地区。
经过40多年的积累与创新,扬子江药业集团已经形成以中药产品为主导方向,同时中西药并举的产品格局,产品类别覆盖抗肿瘤、内分泌、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等多个领域,产品结构涵括10多个系列、100多个规格,其中5个产品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单独定价产品,7个产品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知名品牌”。
公司自创立起,连年创造销售佳绩,1988年率先突破江苏医药行业产值的亿元大关,并从1996年起,综合效益连续10多年处于江苏医药行业的领先地位,先后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0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0.16亿元、利税30.0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2 扬子江药业集团药品营销渠道现状
扬子江药业集团对药品的营销实行一种绝对垂直式的管理体系。整个集团的产品销售工作由营销机关管理委员会负责,在委员会下根据区域的不同设立多个销售局、销售公司。扬子江药业根据医药市场环境的变化与不同细分客户群体的需求差异,不断对企业的分销结构进行调整,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四大销售公司发展到现在按东部、东南、华南等区域设立三大销售局、九大销售公司及35个省公司、165个办事处。其主要营销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3.1 扬子江药业分销渠道的优势
(1)垂直化的结构体系,有利于控制营销渠道。
由上图可以看出,扬子江药业集团的营销体系采取了垂直化的结构设计,处于销售一线的省公司在所负责省区内设立办事处,负责市场开发与临床促销,并直接受负责几个省区的销售公司管理,这样的销售公司在扬子江共有九个。这九个销售公司分别组成三个销售局,即销售一局、销售二局与销售三局,三个销售局直接对董事长负责。在此种组织架构下,集团高层领导可以完全操控整个营销体系,同时,一线的营销人员也可以通过公司的营销通道将市场信息迅速反馈到集团高层。
销售渠道中的零售终端、中间商和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需求关系构成闭合回路,能否在商品交换中占据主动权取决于对下游企业的控制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表现在对渠道的运行有多大的话语权和自由支配能力,扬子江药业集团通过在营销渠道各个环节建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取得了对产品营销渠道的绝对控制权。
(2)全方位的、多点覆盖的销售渠道保证市场占有率。
扬子江药业将医院作为其药品销售终端,并连续多年加大在渠道终端开发上的自己和人员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目前,扬子江药业的市场已经覆盖除台湾、外的所有省、市、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在发达地区的医院覆盖率更是已经接近了他们在北京、上海等省会城市的覆盖率。公司将二甲以上的医院作为终端开发的重点,并规定三乙以上的医院必须保证全部开发,二甲医院的覆盖率要达到80%。正是凭借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6000多家医院。
(3)采取适合中国医药市场行情的市场开发策略与产品策略。
关键词:蒙药产业化 蒙药现代化 蒙药发展 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5]乌力吉特古斯,那顺达来.蒙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设想[m]. 2003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7)06―0250―02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及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市场结构主要从企业是竞争或者是垄断的市场性质方面研究,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的标准,从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将市场结构分类。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也是主要从医药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产业集中度等方面分析其市场结构的特点。
进入壁垒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某一产业市场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依据产业组织理论,所谓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新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劣势,或者是产业中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医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规模经济在医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我国医药市场结构概况
我国医药产业从建国到现在,发展速度突飞猛进。2006年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 536.9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67.82亿元,全年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14%,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全年累计完成出货值670.59亿元,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化学原料药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实现出货值297.81亿和154.61亿元。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分别实现出货值67.78亿、29.64亿和58.89亿元。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医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方面表现在国内市场过度进入、过度竞争,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为解决新增的产能,多数企业选择了仿制这一“投入少、周期短”的捷径,导致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同质化引发价格战,加剧无序恶性竞争,进一步压缩行业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表现在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与争端增加。在当前国内市场盈利空间压缩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采取了“以外养内”的策略。为了抢占国际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将国内的恶性竞争引向国际市场,利用我国低廉的生产和人力成本优势,竞相压价,使大量低价产品涌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引发了一系列反倾销、反垄断诉讼。2006年在法国举办的欧洲世界原料药展览会上,中国参展人员因涉嫌侵犯法国某企业知识产权而被扣留。这也引起了国内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
2 优化中国医药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2.1 医药产业的政府管制
(1)进入壁垒管制:近几年来,由于市场调节的失灵和地方、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被降低了,从而使得我国中小制药企业发展过快,数量众多,形不成规模效益,造成规模不经济和资源浪费。因此,政府针对医药企业进入壁垒要严格执行GMP、GSP、GAP、GLP、GCP、GUP、GPP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应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体系,规范药品市场竞争秩序,改善竞争环境,通过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降低行业退出壁垒,减少企业数目,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2)药品质量管制:药品质量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质量差的药品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所以,针对近几年出现的药品安全事件,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督。
(3)药品价格管制:现阶段,我国药品市场的不完善和药品消费的特殊性,使药品的价格比较混乱,原本几元钱成本的药品经过几个流通环节,就成了几十元甚至几百元的药品,原本是常规药,换个名称,价格却翻几倍,这都给消费者增加了负担,所以必须对药品价格进行政府管制。
可以通过完善《药品法》,规定对不同的药品实行不同的价格管制。针对常规药品确定最高限价;针对新药、特效药,通过设立权威机构检测鉴定,适当地放宽并确定药品价格。
(4)加强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并购,完善跨国投资法律法规。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5)加快培育、扶持并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市场退出提供整套服务,包括提供资产或产权交易的供求信息,设计产权转让方案,提供资金支持等,有效地协调资本运转。政府要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防止医药企业重复建设,改善产品结构。
(6)我国药品市场是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等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管理使得药品管理难以统一,因此,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药品市场。
2.2 企业行为与市场机制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比较研究;实证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高技术产业也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地位突出,研究这两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即能促进两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能为其他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指导。
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实证分析
(一)产业规模比较
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水平都有所增长。由时间序列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1271.7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19487.8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15倍之多;而浙江省从2000年到2011年之间,总产值规模由2000年的522.6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3722.4亿元,是2000年产值的7倍之多。江苏省不仅总产值要高出浙江省,而且涨速迅猛,是浙江省的两倍。另外,从2000年到2010年,两省高技术企业近些年来在数量和规模方面也有提升,江苏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从2000年的1144家,2010年有4868家,增加三倍多,但2011年减少至4061家;而浙江省高技术企业发展得也不错,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2000年只有861家, 2010年发展到3339家,是2000年的3.8倍,但2011年减少了近一半,只有1923家。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江苏省和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迈入第二个十年,各相关政策都有调整,淘汰了一些实力不够的企业,使得两省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企业在2011年锐减,但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反而增长,说明这些高技术企业在改善后的环境中发展良好,创造的价值更大。
(二)产业贡献能力比较
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没有明显变动,维持在5%的水平;而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00年12.2%一路增加到2011年的22%,将近翻了一倍,远远超出浙江省的水平,可见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在江苏省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且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未来可以给江苏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利税水平方面,浙江省的利税额从2000年的66.2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475亿元,增长将近7倍,但利税能力几乎没有变动,一直维持在6%左右;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利税能力有波动,2000年利税额为117.1亿元,所占比例为11.3%,2011年利税额增长到1474.4亿元,是2000年的12倍之多,所占比例为18.8%,2008年到2011年四年间利税能力有小幅滑落,从2008年的23%逐步降到18.8%。从整个发展情况来看,浙江省的利税贡献较小,而江苏省的实力很强,贡献显著,可见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对整个省的经济收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产业结构比较
在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725.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78.2亿元,是2000年的14.15倍,所占比例2000年为57%,而2011年下滑到52.7%;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57.1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87亿元,是2000年的18.6倍,2000年所占比例为20.2%,2011年所占比例为24.6%;这两大行,2011年在江苏省的整个高技术产业中达到77%,可见是江苏省的优先发展的行业。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的106.8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22.7亿元,增长将近22.7倍,是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医药业产值从2000年的158.8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10亿元,增长将近11.4倍,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医药行业所在比重在2011年不足22%,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并驾发展,属于第二层次的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江苏省的劣势产业,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2011年所占比重不足1%。
浙江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产值从2000年的281.8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51.9亿元,是2000年的6.6倍,由2000年的54%小幅跌落到2011年的50%,但仍然要遥遥领于其它行业;医药业产值2000年为151.8亿元,所占比重为29%,2011年涨到850.6亿元,是2000年的5.6倍,所占比重下滑到23%;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产值从2000年91.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71.6亿元,翻了六倍有余,所占比在17%-18%之间变动,这三大行业发展速度比较一致,各自在浙江省的高技术产业中的地位变化不大;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产值2000年不到3亿元,到2011年的产值为345.2亿元,以上百倍的速度在增长,2000年的比重不到0.5%,2011年达到9.3%,是五个行业中成长速度最快的;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晚,直到2004年才见成绩,到2011年产值接近3亿元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从产业结构的比较的结果来看,两省都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江省将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作为第二发展的产业,在两行业后面的是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制造业的产值都要高于浙江省,但这两大行业在江苏省明显没有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好,说明各省根据自己的地缘以及发展条件不同,选择的发展方针也有较大差异;两省的航空航天制造业都是劣势产业,对两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大。
三、结论
21世纪以来,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中仅次于广东省位列第二,浙江省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赶不上江苏省,但能从第六位越到第五位,进步明显。就产业结构而言,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发展的中心,以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支撑,扶持医药业和医疗设备产业,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浙江省也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核心,极力发展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使得高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上升,但是与江苏省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多借鉴其他发达省市的发展经验,更好的发展本省的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孙静娟,戴忻.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32-34.
[2]王利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1(10):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