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的语文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时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教学,促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分享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和学生做平等的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回归学生,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超过“教师中心论”观点,把教学视作与学生间一种平等的交往,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到担负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才能够是学生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
二、在挖掘教材内容中渗透德育。
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明确德育内容,写明本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目标。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里,德育素材非常丰富,不胜枚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我在《凤蝶外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同时,由己及彼,在生命意义上,人类和风蝶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关爱动物、尊重动物生存权利的人定会更加关爱人类,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和幸福,也就更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个社会也就更和谐。
三、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虽然多次笑场,但是因为事先的排练与理解,表演时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五、利用故事启迪渗透德育。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六、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以外的课外活动来补充配合课堂德育的实施,占领第二课堂这块德育的阵地。
这几年来,我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向学生推荐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阅读后召开读书会;举办诗文朗诵会、赏月诗会;举行作文和演讲竞赛;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辩论会;参观和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地名胜古迹;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邀请有关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开展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耳濡目染中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多鸟。
七、在语文训练中渗透德育。
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如下:
一、出示自学目标
开始上课时教师用文字的形式出示当堂课的自学目标,自学目标的语言力求简洁凝练,让学生读完即能清晰明白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美读课文
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运用默读、朗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生词。把不懂的句子,或者有疑难的问题,用笔在书中标明,为后面自学做好准备。
三、出示自学题, 教师学前指导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内容和要求,用多长时间来完成,达到什么程度,加上激励性的语言等,都要用文字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竞赛似的紧迫感。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前,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给予思路的引导,哪个问题从哪方面或哪个角度去思考,都要给学生讲明白,另外以何种形式去学,也要明确要求,如围绕思考题是独立看书完成,还是小组讨论完成等。
四、学生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防止假学,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提问、让学生板演、与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的问题还是个别性的问题,是旧知识的回生还是新知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教师后教
1.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2.教会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自学之后,既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学生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3)教的方式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但是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合作研讨。
六、当堂训练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严格地完成当堂训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
1.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地思维,不搞死记硬背;
语文是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等特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整个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高职语文学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取消了语文课程,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上,高职语文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事实上,这与高职语文教学方法滞后有很大的关系,部分语文教师没有考虑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自我体验型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真实性、实践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从计划的制定、信息的搜集、方案的设计到结果的评价,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通过小组汇报等形式呈现教学结果,教师予以合理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精心选取项目
首先,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和教育价值,学生在这样的项目教学中,能够主动去探索,获得更深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诗经中的《蓼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映这首诗歌中的孝道文化,体会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其次,高职语文项目教学的项目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只有当学生对教学项目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项目的选择要与高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设定关于模拟招聘的项目计划,这个项目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是学生踏入职场前必经的一个阶段,很多学生愿意参与这样的项目教学。第三,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要难度适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探究型,也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如果项目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收获也少。如果项目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完成,缺乏成功的体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项目任务分配和制定计划
语文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4-6名同学为宜。为了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充分的参与到项目教学中,防止搭便车的现象出现。语文教师事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选取一名责任性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率领小组成员一起,确定具体的子项目,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例如不同的同学分别负责查阅资料、演讲汇报、资料汇总、记录分析等等。小组成员之间既是独立合作,又是通力配合,共同完成项目教学的任务。
3.语文教师的指导
高职语文项目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都可以由合作小组进行定夺。当然,项目教学也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事实上,项目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其他学科项目教学相比,语文具有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与解答疑难,指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新问题,启发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引导—项目—再引导—新项目的良性学习链或学习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给予学生,鼓励其更深层次的学习。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环,项目完成后的教学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体验成功、重新审视自己劳动成果、评价自己工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应慎重完成。评定学生成绩,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而不是制造等级,教师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总之,评价要兼顾过程和结果,以肯定为主,多给与鼓励
三、结语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理解诗歌要从诗句开始,还要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祯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③尽,空羡夥颐王④。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④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解读角度 解读实践 教师先行
1. 引言
前不久去成都七中听了一节高一的英语课,评课时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那位成都七中的老师说到,“一节高效的阅读课离不开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英语课同样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体验文本,质疑文本”。我曾经以为解读文本,是语文课的专利。作为母语,学生没有文字方面的困惑,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读文章,越品越有味道。学生们可以就某个话题某个观点激烈争论,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美的韵味。英语作为外语,阅读的功能就是了解信息和学习英语知识。老师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如词汇语法、长难句等。但在最近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用解读文本的方式,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学生似乎在感受语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学生学有所得,得可用之,最终成为独立的读者。
2. 文本解读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操作
文本解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除了参与方的多元化外,更具有多重性特征。文本解读的对象不仅仅是内容,同时也是对情感态度的感悟。从根本意义上说,成功的文本解读是简化教材和活化教材,让教材更有生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建构在自己能理解范围的基础上的。因此,文本解读,让学生感受文本,体验文本,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意义。
2.1 解读文本结构
解读结构是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全文。语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语篇结构和语意的完整性,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中超越句子层面的理解,走向以语篇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理解。学生在细读文本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阅读时要教给学生对文章具备博观约取的能力。对段落要点的提示,一般放在文章开头;对文本主旨的揭示,一般放在文章结尾。依据这些特征,教会学生提取长句要点,概括段落要点,快速把握文章大意。解读文本内容时,要一线贯通,一定要梳理出文本的主线,并善于借助图形、树形、表格、等去清晰地勾勒并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对作者的行文形式一目了然。
案例:外研版必修一Module 4 A Lively City 中主要介绍了厦门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城市概况,旨在使学生了解厦门市的概况并掌握介绍某个城市的方法。但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在阅读时学生可能会首先着眼于文中两个朋友见面时的寒暄,而易忽视此文本的主线,学生的理解容易存在偏差。因此,笔者在教学时,为呈现此文本的主要线索,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设计以下内容:
Location: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Climate: (pretty hot and wet in summer; cold in winter)
Tourists: (a lot of tourists; a nuisance in summer)
Business district: (1. huge Apartment block; high rent 2. high-rise buildings 3. shopping malls)
Western district: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Gulangyu Island: (gorgeous island; interesting architecture)
Impression of Xiamen: (attractive ;lively; friendly)
用几个关键词就将整篇文章的处理变得干净利落。
2.2 解读文本的语意
文本解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解读文本信息时,教师要灵活地处理各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既要呈现文本所赋予的语意,又要鼓励有新鲜思维的激活。既要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引发学生思维交汇的着火点,让学生尽情燃烧思维的火花。不管拿到什么英语阅读文章,教师的问题只是着眼于“写了什么”或”“文中哪里写了这个”,而学生则围绕“什么”或“这个”满世界地忙乎开,一堂课以找到“什么”或“这个”而告终。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原来是这样的”,还应该感悟“不这样会怎样”或“不这样还可以怎么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外研版必修一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文化角介绍了英语国家中学教育的大致情况,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文本细节外,还设计了如下表格。通过对比,让学生思考我国的中学教育有何值得改进与完善之处。
案例:外研版必修三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安排学生讨论:How can we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但由于话题太大,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在第一次上时,学生长时间沉默不语。虽说目的是让他们产生火花,可因为设计不合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反思后对设计做出了如下调整:在提出问题之后,通过共同找出一些关键词来化解难点。
How can we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people’s education make laws
cre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s
reward and punish
2.3 解读文本的语言
真正意义上的解读文本,应该知道文本“是这样”,生成出我们“该怎样”。这是由文本所具有的“对话”功能所决定的。这里的“该怎样”,不仅仅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还体现在文本在大到谋篇、小到细节上的种种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所具有的启示。解读文本的语言时,尤其需要充分的对文本的细心体味。通过对文本反复揣摩,学生可学会就近考察上下文来寻找可助理解的语言信息,注意文本中指代、替代、重复等一些衔接语篇的常用手段,领会一些关联词在文本中的纽带作用。
案例:外研社必修3 Module 1 Europe 本模块以Europe为话题,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通过阅读对Paris, Barcelona, Florence和Athens四座欧洲名城的介绍,让学生学会相关词汇,并了解如何写城市介绍。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来解读语言⑴寻找地道的优美的句式,⑵赏析,推敲这些句子,⑶在读后活动中利用填空的形式凸显核心词和短语,⑷用仿写的形式来体味用词、句式、关联等手法。在仿写时,结合必修一Module 4 A Lively City 让学生学会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来介绍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笔者在读后活动设计中,以2006年的四川卷高考书面表达为题首先安排了这种文章结构的仿写, 第一段描写四川的地理位置及历史, 第二段开始介绍名胜古迹,引出最具吸引力的还是九寨沟。第三段 介绍四川的气候及便利的交通,并表达欢迎大家到四川旅游。其次再从句式进行仿写,把握课文要点。
案例:外研社必修3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在Reading的最后笔者设计了Retelling环节,
3. 开展文本解读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赋予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分析结构,梳理文脉,咀嚼文字,品味语言,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酝酿教学设计的过程。文本解读,应从教师的读做起。总结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也发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要引起重视。
首先,教师应该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情感态度的解读。不能把?教师用书?或者他人如网络对文本的解读等于教师为教学做的文本解读。教师本来就应该是思想者。
第二,教师要尽可能读出文本最深刻的东西来。英语阅读课堂并非意味着自由放纵地随意阅读,也不是琐碎孤立地肢解文本。它需要教师凭着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解读和感悟,去引领学生走向有效阅读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把文本理解透彻,才能去冷静的分析,区分出主次,切入点才会准。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可能有效提问,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作为老师的解读首先有一定的深度。而这个深度是必需的,深入的目的是浅出。不同的课堂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群体,他们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要求也是不同的。要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师应先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够流畅地、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
我们要将英语的有效性课堂探索到底,教师只有多视角解读文本、全方位分析教材,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最终成为独立的读者,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才能把有效的英语课堂探索进行到底,才能达成有效的英语课堂。
[1] Grellet, F.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戴军熔.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04).
关键词 有效;互动;自主;分层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我们极力的追求和目标。
教学局面的改变,最终体现在学习主体学习意识的变革,而这样的变革的源动力必须自教师的变革出发。面对灵活创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唯有不断改革教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模式,竭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有效教学的厚实土壤
教学有效性研究,源于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教学的有效性日渐引起广泛关注。
行为主义教育者认为,教学由外部世界(课本、教参、教具等客观教学设施等)的物质条件、内部的心理世界(师生的认知、意识、情感、愿望等)的精神活动状和行为世界(如课堂问答、阐释理解、辅导练习等)行为过程确定的三位一体的系统。研究发现,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改变:学生有无进步,这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进步,也包括心理健康层面的改善。
换言之,有效课堂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可以主动学习。
二、互动性原则凸显学生主体
为同一个目标,不同的老师采用各具特色的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形成良性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局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学生是否开始参与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学生是否已经开始去学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不只在完成自己的原定计划,而是在能否及时调整策略,引导学生不偏离学习方向,又能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体验,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
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有效的结果。不要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启发而启发。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最好给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相互配合,促使学生全体参与。
三、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本质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学生课堂以能力培养分不开。学生能学习自主了,教师就可顺利地组织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及时理解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需要的思考过程上。
结合高中学生特点,要提高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一些新鲜的感受与刺激,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维。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提高参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的效果,而是长时间付出后的收获。
四、科学的作业设置是提高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作业要让学生巩固所学,启发新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作业设置上,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授课内容精心设计。
首先,作业安排与布置应分层设置作业。应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好梯度:可以有大家都能完成的基础作业,也可以再有一定量的提高作业。有难度的提高作业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但应是与下一步学习有关联的,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没能完成作业的同学也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慢慢理解这次的问题。这样的分层不仅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也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其次,作业的安排与设置需要一定的新创。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参考资料泛滥的当前情况下,教师要明辨优劣,要以课堂目标为指导,让学生练习到课堂任务需要练习的内容,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这才能形成有效作业。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艰辛的付出。或许,在一个短短的时期,我们还看不到课堂的结果,但在滴水石穿的努力下,一定可以看到转机与希望。任何专家也不可能通过某一节课就让我们现有的学生产生极大的改变,“速成”不是教育,只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广告,是没有深入理解“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的是我们教师长期不懈的辛苦付出。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是以个教育界严肃的课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追求和目标。新课程改革的铺开,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思维模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点亮了一盏不熄的明灯。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丰富多样性,我们更要认识到,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形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应去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收获是给有心人的。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郑黎英.例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J].素质教育,2013,4.
[2]綦振芳.主体参与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8.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探究式式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必须树立“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统一”的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师要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向善,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这一切的形成就需要老师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动力功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加速运转并保持最佳的学习激情”。高职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乐于学习。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这是一句我国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
现代教育学的探究式教学法也体现了这个道理。探究式教学”理论是著名教育家杜威和施瓦布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主张教学应当遵循设置疑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步骤。它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探究,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充实。一位教育学家也说过“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得。探究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是一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一)和谐性。教和学的人际和谐,是教学系统一切和谐的基础;探究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获得知识,学习不再是一种对学生外在的强加的行为,而是学生们自觉的体验过程,因此,这一过程,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他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是愉悦的。这样,原本填鸭式教学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教与学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
为教学系统处于和谐状态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最根本的一个理念是对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行为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有何区别;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创新性因素和开展创新性教与学的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努力去营造最适合人才成长的一切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能最大限度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思索,去创新。这一切,正是探究教学的独特之处。
(三)具有兼容性,探究教学不是中外教学理论的堆积,而是对各种优秀教学理论的消化吸收、独熔一体。这种兼容的特点既体现在探究式教学法论的提出,也体现在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教学中的“三主”,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探究教学法绝不是孤立的一个教学理论,它的产生,发展都需要博采众长,内涵众多的教学改革的
三、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探索
英国哲学家约翰?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大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去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一步一步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的方法获得的学习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
1、 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是语文思维活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功霍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它给我们以启迪: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困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度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选择。
2、 设置形象情境。
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主动获得。设置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环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题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环节设置“动”境,诱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其实质就是“形象情境”的创设。
四、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探究大致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方案、整合资料、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等几个要素,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涉及多侧面的复杂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是否任何一个探究都一定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都一定要完整,即包括探究的各个要素,这就是一个探究的深度问题。怎样的深度是合适的,这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即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桃子”到尺度,探究的深度要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有关知识的要求程度,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学生一听就会、一看就知、无深度、无新意的内容调动不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样过难过深的内容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地参与自我活动,探究式教学恰恰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在活动中强化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探究式教学时落实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
参考文献:
[1] 谢永.“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文科,2007(11)
[2] 黄安成.学案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教学,2003(4)
[3] 张熊飞.诱思探究——发展素质的教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咏慧.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关键词: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study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analyzes bridge cracks, corrosion, alkali corrosion and other issues and described a solution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ridge construction, to ensure its stability and security.Key words: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frequently problems;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的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但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与质量问题,也形成了相对恶劣的影响。从高速公路桥梁施工方面来看,由于施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这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及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我国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存在哪些常见的质量问题,成因分别是什么,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单位又该采取哪些具体的策略对这些质量通病加以防范和控制,以下主要从桥梁裂缝、钢筋锈蚀以及碱蚀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桥梁裂缝
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中,混凝土桥梁裂缝问题不仅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形成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桥梁的倒塌。因而,桥梁裂缝已经成为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中备受关注的质量问题之一。
1.1成因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混凝土桥梁裂缝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该问题涉及混凝土施工材料的基本特性、构造特点、施工技术和外力等各方面因素。具体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裂缝的成因主要有: 1) 温度应力不适宜。在混凝土浇筑的初期,因水泥的水化热都积聚在内部无法散去,从而造成内部温度相对较高。拆模之后温度骤降,因温度变化而形成的内外温差使内外热胀冷缩程度不同,此时,很容易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膨胀应力。而在浇筑的初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一般都很低,一旦因温度差异而形成的表面拉应力超出了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极限,则会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发生。2) 混凝土振捣不足。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腹板内部的预应力管道相对密集,在向腹板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很容易形成局部尤其是预应力管道下方位置混凝土振捣不足的问题,出现欠振或者是漏振等不同的现象。如此一来,腹板内的混凝土的密实度就不够,有蜂窝麻面以及孔洞出现,这使整个腹板混凝土的强度受到影响,加大了混凝土裂缝的可能性。3) 有效预应力不够。预应力管道施工中,因放线的精确度不够往往会造成预应力管道局部微段发生弯折或者是圆润度不够等问题的出现,使预应力筋实际位置和设计位置出现偏差,进而引发该处径向预应力突变。另外,不平顺且连续的预应力管道也很容易使预应力束出现藕断丝连的问题。可以说,预应力不足削弱了整个腹板的抗剪能力,容易使腹板发生裂缝。
1.2解决方法研究
基于以上对高速公路桥梁裂缝的成因分析来看,要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中的裂缝问题加以控制,施工过程中应该对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相应的管理与控制: 1) 控制好入模温度。施工过程中,要对混凝土入模的温度进行控制,做好分层浇筑并设计和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控制好温差。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是草袋,通过这样的保温和保湿手段来降低温度变化,避免因温度差异而引起桥梁裂缝。2) 保证振捣的充分性。要保证振捣的充分性,就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施工管理力度,保证在振捣的过程中对腹板之内预应力管道分布相对密集区域做到不欠振、不漏振,保证浇筑的密实度。同时,施工过程还必须按照规范对混凝土进行必要的养护,保证张拉的时候混凝土的强度可以满足设计需要和标准规范,以避免因混凝土强度不足而造成桥梁裂缝的发生。3) 保证预应力的张拉效果。张拉过程,应力损失使控制应力,所以必须采用相关的措施来降低应力的损失,对其进行超张拉处理,并同步进行对控制应力的检测,使锁锚的时候实际的张拉控制硬壳可以达到设计数值,保证有效预应力的建立,进而对桥梁裂缝的问题加以控制。
2钢筋锈蚀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钢筋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桥梁施工钢筋材料的使用寿命决定了整个桥梁的使用质量。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钢筋锈蚀的难题却普遍存在。
2.1成因分析
相比于桥梁裂缝来看,钢筋锈蚀问题的成因相对简单,钢筋锈蚀主要因原材料、环境、施工以及包含钢筋应力状态在内的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原材料因素主要包含钢筋、水泥、拌合用水和外加剂等;环境包含酸雨、海水、除冰剂和尾气等; 施工则主要是指水泥用量控制、水灰比控制、外加剂选用与使用量以及混凝土质量等施工要素。
2.2解决方法研究
钢筋混凝土锈蚀的机理相对复杂,因而对混凝土桥梁进行钢筋防腐控制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从本质上看,钢筋锈蚀的本质是外界水侵入,与混凝土内钢筋的表面发生接触,而后发生相对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所以要对钢筋锈蚀这一问题加以控制和解决,核心处理策略就是隔断外界水与混凝土内部钢筋结构的接触。而要实现这种阻隔,需要利用隔断外界水与侵蚀离子侵入、对浸入桥面的水进行排出以及增加足够的内部保护层及保护层厚度的方式进行内外治理。具体来看,应主要从钢筋表面处治防护和既有钢筋锈蚀防治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 高速公路桥梁钢筋表面处治与防护。要对钢筋表面进行处治防护,避免钢筋锈蚀问题的发生,施工人员可进行的处理主要包含钢筋防锈和电化学防护。a.钢筋防锈。在进行钢筋防锈操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在钢筋上大做文章。结合目前常见的钢筋防锈技术,应用相对广泛且比较经济的方法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选用涂层钢筋,在钢筋的表面添加防腐涂层,利用防腐涂层将钢筋和腐蚀性的环境分隔开,进而实现钢筋防腐、防锈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输、储存和使用安装的过程中涂层材料的完整性不能受到破坏,而且要保证涂层材料具备耐久性,在桥梁建筑使用的寿命周期之内,涂层材料的结构与功能不能发生变化。b. 电化学防护。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如果钢筋所携带或者是能够及时获取到足量的多余电子,那么不管电解液所提供的pH 值环境是怎样的,钢筋都不会被腐蚀,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所以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下,我们可采用电化学中阴极保护的方式来进行钢筋防腐。常见电化学防腐操作中,阴极保护可选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和电镀阴极防护。2) 既有桥梁钢筋锈蚀防治。所谓既有桥梁钢筋锈蚀防治主要是一种恢复性的防治处理行为,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避免高速公路桥梁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发生持续性的钢筋锈蚀问题。目前,对于既有桥梁钢筋锈蚀的防护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其一是无破损防护,另外则是破损性防护。无破损防护主要采用电化学的方式进行防护,而破损性防护则需要将桥梁原有的铺装铲除之后,在其表面敷设刚性的防水剂或者是柔性的防水层。
3碱蚀问题
在高速公路桥梁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碱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桥梁质量通病。要对桥梁碱蚀问题加以探讨,首先我们要对“碱蚀”进行简单的了解。所谓碱蚀主要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碱料的反应、卤素离子侵蚀和因此引起的各种钢筋锈胀等问题。具体到高速公路建设及使用当中来看,碱蚀病害的发生常常会使桥梁结构发生裂缝,引起钢筋锈胀,加速桥梁构件的失效速度。一般情况下,桥梁的碱蚀主要发生于边梁的挑檐处,预制边梁、次边梁以及第三片梁的腹板和交缝处,泄水孔周边,桥台背墙以及梁端、帽梁等位置。
3.1成因分析
碱蚀是一种因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桥梁质量通病,混凝土中的硅酸钙遇水之后则会发生水化反应,生成硅酸、游离钙和氢氧根。碱蚀问题刚刚发生的时候都是以水迹的形式出现,而后才会在逐渐的发育过程中成为碱迹,最后发展成为碱蚀。在高速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但基于施工材料本身的质量限制以及使用环境和工程设计上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高速公路桥梁中存在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的混凝土结构中,碱蚀可以说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质量通病。具体来看,造成碱蚀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 1) 边梁挑檐位置未进行防止雨水倒流装置的设置,雨水倒流引起碱蚀; 2) 桥梁设计中没有在桥面进行防水措施的设定,或者设定了防水措施,但不全面; 3) 桥梁泄水孔周边混凝土碾压不密实,防水层处理不到位,或者是泄水管的选择与使用不合规; 4) 桥梁伸缩缝若发生漏水情况也会引起碱蚀病害的发生。
3.2解决方法研究
对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来讲,碱蚀病害一直是一个影响桥梁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的质量通病,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碱蚀病害的发生主要是因“水”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所以要对这一病害加以控制,就必须有效降低混凝土与水的接触,或者是通过相应的添加剂来阻止硅酸钙与水的反应。这就要求桥梁建设必须对桥梁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环节加以控制,尽可能减少桥梁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与“水”的直接或者是间接接触,以避免碱蚀病害的发生,保证桥梁的使用质量与使用寿命。
首先,对于碱蚀问题的预防,目前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在施工表面涂设防水涂料。要保证防水涂料有效性的长期与可靠,在认真做好施工表面防水准备的基础上,施工人员应用刷子或者是喷枪在已经进行充分湿润的桥梁构件的表面涂刷选用的防水涂料,其防水涂料的涂刷一定要保证均匀,而间隔 24 h 之后,还需要进行二次涂刷。另外,对于碱蚀病害的处理,除了要采用以上方法进行防范之外,还需要养护人员在养护的过程中对这一质量通病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排除。在排除碱蚀病害的时候,相关人员首先要用干刷子对病害位置进行用力的涂刷,用水和刷子对该部位进行清洗,并利用高压水枪或者是轻微的喷沙进行彻底地清洗,需要的情况下,则应借助于稀释的弱酸进行简单处理,以避免碱蚀问题的再次发生。
4结语
对现代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而言,桥梁在设计、施工及养护方面的不当都会造成不同质量通病的发生,对桥梁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形成影响,进而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路桥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行车的安全等构成威胁。从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的现状来看,存在的质量问题涉及各个方面,除了以上分析中所提及的几点质量问题之外,基桩施工以及桥梁空心预制等也是我国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这就要求相关路桥施工企业在进行高速公路桥梁设计、施工及养护的过程中,必须对可能发生的质量通病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桥梁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和管理,以保证桥梁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提高桥梁的使用质量与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陈清江. 浅谈道路桥梁施工常见问题分析[J].华章,2011(26) :4-5.
[2] 杨胜成. 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4) :62-63.
关键词:文化视角;课堂现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果,包括一切认知活动,行为方式和物质创造,以及潜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内籍此引导行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其他观念形态。文化体现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对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文化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产生一整套解释、理解和描述人类行为或社会特性的理论和原则。
本文试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课堂中几种常见的现象,从课堂中一些教学现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挖掘背后隐藏的真正文化本质,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 几种常见的课堂现象及分析
(一)课堂上,教师喜欢高高站在讲台上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喜欢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一种威严的姿态,居高临下,审视着下面的学生。
分析:这一现象是与我国古代传统一直推崇的重师道尊严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师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事业出?无君师恶治?”[3]家庭本位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证,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为家长的最大的家-国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各小家的期望。作为教学活动具体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其主体方位感会消散在家庭中,主体自我意识淡泊,一切听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为指向,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沟通,即便有的话,在宏观上也要以家庭为基准线,而不是以师生为出发点。在家庭本位的笼罩下,具体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又存在教师本位现象,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根据社会,家庭的要求,具体执行对学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学生则惟命是从。[4]
(二)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倾向于鼓励学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国,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个问题,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自已的时间取向,对时间的态度和解释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也曾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已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已的“时间语言”。“时间语言”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得来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中“习得的”。时间取向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产生的,是无意识,不为人所察觉的。[5]根据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的观点,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者为特征的国家里,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后者,人们习惯于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做好几件事,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性较大。我国就是属于后者,多向记时制。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一个学生在座位上读课文,自已却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自已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但是学生却不愿意表达自已的看法。
当教师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宁愿低下头,放弃自已的发言权,不愿表达自已的意见。
分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与 天”、“地”、“君”、“亲”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和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礼仪的化身。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受到伦理等级的影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惯习”,这种“惯习”的产生从学生接受教育时便开始得到培养,当此种惯习完全融入到传统课堂中,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构的法律制度赋予教师以权威的一种形一样”。[6]历朝统治者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宗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古语云:“人有师而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者,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7]
三、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学改革对我们的教师、学生和课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以下笔者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种课堂现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议:
(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取知过程的一部分。”[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变高中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的内在交流过程。是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是情绪,情感相互濡染的过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9]
高中课堂应该打破师生之间单向、一维的知识授受关系,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下高高的象征着权威的讲台,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中国教师喜欢课堂气氛“和谐”,其实过于和谐的气氛不利于双方的交流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要专注倾听学生的“声音”
高中学生是有主见、有思想、有表现力的群体,他们期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已的声音,希望得到尊重。课堂气氛活跃是我们课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学习氛围,但是这种“活跃”有可能是假活跃,这种热闹的气氛没有产生预想的学习效果。课堂气氛的过于“活跃”让学生失去了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教师也失去了倾听学生声音的机会,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面前,同一个问题,可以多听取几个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师生之间多一点对话与眼神的交流,多给他们一点话语权,多给他们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
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10]中国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把持话语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占领着话语的制高点,控制着整个话语空间和话语情境的展现,学生的话语受到教师话语的指令,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师有时也刻意在课堂中制造出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热闹场面,看似学生有了话语权,而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
而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发表观点,学生总是宁可低下头,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