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

第1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从万达大手笔并购瑞士盈方、世界铁人公司等海外体育资产,到体奥动力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联赛媒体版权,再到大量体育创业项目获创投基金青睐,过去的2015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利好刺激下,各路资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体育产业,上演一出出跑马圈地的投资大戏。2015年,也被成为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元年”。

2015年5月13日,乐视体育正式宣布完成首轮融资。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乐视体育以28亿元估值,融得8亿元资金,创下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纪录。2016年4月12日,乐视体育宣布完成8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15亿元人民币。作为一家新成立两年的公司,乐视的发展速度着实令人震惊。作为乐视体育B轮的融资的跟投方,海航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李明碧表示:“此次海航以12亿元参与了乐视体育B轮融资,我们擅长价值发现,投资乐视体育不是单纯的财务考量,我们非常认同乐视体育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和平台开放的生态理念,期待在体育旅游IP、互联网营销等方面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目前的投资人多达30个以上,这其中还有国外的投资人,这就意味着,乐视体育205亿元的估值在资本市场是国内外普遍认可并且还是受追捧的,以目前资本市场对于乐视体育的认可程度,更像是把乐视体育当做是被低估的潜力股。业内资深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方的亲睐,有三方面的原因,即优秀的团队、良好的商业模式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乐视体育“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模式最受资本方看重。

与乐视体育不不同,万达集团布局体育领域则以收购上游IP公司为主。与体育渊源颇深的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阐述了万达“玩”体育的目标:为中国体育在世界领域谋求更多话语权。

2015年以来,万达集团祭出三项大手笔:先是以10.5亿欧元并购世界顶级体育营销公司瑞士盈方,后又以6.5亿美元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又在2016年初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万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行业“龙头”。在剑桥的演讲中,王健林表示,运营单项体育赛事或俱乐部,只能算是体育产业的低端,而真正的赢家是通过出卖转播权、赛事品牌盈利的上游组织。

无论是政策的红利还是资本的涌动,都让人看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诸多企业纷纷跨界,投资体育产业。莱茵体育作为一家传统的地产行业,在2014年嗅到体育行业的蓬勃发展气息,主动抓住发展的契机,从体育金融、体育传媒、体育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由传统地产行业转型进军体育市场,参与赛事承办运营、设立体育产权交易中心,打造体育产业基金、加快兼并收购等方式,努力打造莱因体育生态圈。

在投身体育行业的众多企业当中,除了以上提及的万达集团、莱因置业等,还包括浙报传媒、华夏幸福等等,都企图在体育产业谋得一席之地。

版权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版权是体育产业早期布局的竞争核心。乐视体育CEO雷振剑介绍说,目前乐视体育已拥有300多项赛事版权,是全球体育版权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他认为,在乐视体育的发展路线中,版权布局是重中之重:“体育版权逐年溢价,而高端赛事版权本来就是稀缺品。要想在体育产业上做文章,尽早抢下版权会拥有更多主动权。”

乐视确实在版权争夺中不遗余力。2016年2月23日,乐视体育与体奥动力在北京联合宣布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乐视体育获得2016、2017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印度、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双方承诺在2018、2019、2020三个赛季,共同经营中超版权,将中超全面带入收费时代。

买下中超联赛的新媒体转播权,只是乐视体育购买的众多赛事转播权中的一个。有数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乐视体育在内容平台上已经拥有310项全球顶级赛事版权,其中72%是独家。除了欧洲五大联赛、CBA、欧冠篮球、亚冠、中超、WTA与ATP巡回赛这样有较大观众基础的大众赛事,他们还买下了自行车、高尔夫等相对小众项目的版权。

体育版权争夺早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10月,新英体育宣布续约2013到2019赛季英超联赛独家转播权,此前新英体育已经连续3年获得英超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独家转播权,业界普遍认为新英体育6年转播权价格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过,相比近年来以火箭速度增长的新媒体版权收益相比,新英体育的前瞻性布局无疑到了收获期。据报道,腾讯、新浪乐视各自付出了1800万美元才获得了2015-2016赛季英超的新媒体转播权。上赛季这一数字为1100万美元,更早之前甚至只有数百万元人民币。此前,业界人士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英体育虽然有版权优势,但是单纯的靠版权分发不是长久之计,新英体育并没有以版权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巨头腾讯在版权争夺战中也不甘落后。2015年5月21日,腾讯宣布以5年5亿美元签下NBA数字媒体版权,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一举终结了过去NBA网络版权由新浪、乐视、腾讯三家分享的局面。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所有的体育版权的布局中,乐视围绕版权打造了最具想象力的生态模式,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模式。同时,乐视也在其他方面广泛布局:参与数项赛事运营,入股世界顶级体育营销机构拉加代尔集团,与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展开营销合作,推出首款智能硬件产品――超级自行车,更多产品正在研发中,线上游戏、垂直电商、体育旅游等增值服务也在逐步展开。

第2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移动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粉丝经济;体育新媒体;风险

[DOI]10.13939/ki.zgsc.2017.09.014

1 引 言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有的电子商贸模式[1]不断转变。而在当今社会,伴随各种文娱体活动的盛行,粉丝数量成为判断文娱体活动受欢迎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特别是在体育领域,粉丝力量所带动的粉丝经济,对体育商品和产业如体育赛事、体育服饰以及体育器材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2 移动电商平台下的粉丝社交效应

2.1 粉丝力量聚集营造“粉丝经济”

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各个大型球队,各项大型赛事,针对全球70亿左右的人群,均有成千上万的受众群体[2],并且会存在一部分人群成为“粉丝”。“粉丝”们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并且基于相同的爱好,或者热爱同一个“球星”聚集在一起,因而粉丝的力量是强大的。

2.2 乒乓球拍的“粉丝经济”案例

多数有思想的球星均会利用粉丝的力量营造“粉丝经济”。以乒乓球拍为例,通过乒乓球球星代言乒乓球球拍,借助移动电商平台快速传播的特点,通过粉丝经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大满贯得主张继科与马龙分别与日本蝴蝶公司和中国红双喜公司签约,这两个器材商生产由马龙、张继科代言的特制底板,并推出马龙、张继科使用特制底板的教学视频,通过线上渠道推向市场,并通过线上体育社交平台进行推广。通过移动互联网迅速地进行病毒式传播,世界冠军的明星效应,产生了效果极为明显的粉丝经济,吸引了大量球迷和粉丝的关注。球拍销量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提高。精英乒乓网和大川乒乓网的销售数据显示,张继科代言的系列球拍销量已经达到全网销量第二的位置,马龙代言的系列球拍销量达到红双喜系列之最。

2.3 网络思维模式下的粉丝聚集

W络思维模式下数据传播速度快,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粉丝针对商品以及服务的专一化追求不断成熟,加之各类替代商品的研发效率加速,粉丝针对自己应用和追求的商品能够自主化抉择,并且需求更加细致和个性化,不会被统一标准同化。并且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人与人接触的广度。所以具有相似追求特点的粉丝就自然产生了粉丝的聚集。

2.4 粉丝经济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商品粉丝覆盖率扩大,商品更加大众化,现有的商品数据逐步从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转换为网络数据互联和分散化。因而,消费者对商品追求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并突出个人消费者的意愿。

2.5 粉丝社交平台导向生产

在粉丝经济[3]中的粉丝对商品以及服务的崇拜,粉丝会在保护商品的基础下自动获取商品数据实现消费。粉丝和社交平台中的大众间的数据传播和互动对整个商品在粉丝群体之间的消费区间以及消费额度产生作用,在社交平台中,大众之间的交互,以及以粉丝为代表的商品宣传均会导向生产方式。所以粉丝的需求最终改变着生产的方向。在粉丝社交平台中的粉丝互动过程,粉丝对商品消费是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之间的双向结合,并且使得精神消费大于物质消费。

3 粉丝经济现象――网络体育新媒体

3.1 体育新媒体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是数据单向传播的过程,虽然也有读者或者听众以来问的模式进行反馈,但整体反馈状态延迟。对比而言,体育新媒体传播具有双向化,采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微博甚至直播平台都具有充分的互动能力。球粉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给喜欢的球员发送电子邮件进行互动,并且采用查询偶像微博的方式获取该球员近期活动状况,采用跟帖以及网络投票等模式鼓励偶像。

3.2 体育数据传播的全球性

现有的传媒模式多着眼于给定的国家或区域,仅适宜短时间的新闻数据传播,而采用电子邮件,卫星装置以及网络模式等新媒体策略能够给全球化数据传播提供方便。体育赛事的全球化直播即为一个生动的案例。在网络时代,体育数据传播以及大型赛况的转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球粉的需要。

以NBA为案例,腾讯在每段赛事开启之初均和中国官网、球员官网全方位合作推动体育赛事发展,满足球粉需求。同时通过粉丝经济和体育新型传媒方式获得最大化的商业价值。

3.3 受众化的终结

新媒体方式终结了传统的被动化受众,受众研究区间不再和当前的媒体相适应。媒体的核心是粉丝而不再是内容。传统的受众已转变为阅听者或者粉丝,即由网友、粉丝、消费者构成的群体,消费者采用网络社交平台能够和媒体以及国际企业相对抗,彻底颠覆了传统传媒机制下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等的权利模式。电视台不能约束大众应当浏览什么内容,而是由大众自我决定,大众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相互串联,网络和各种智能终端,催生了粉丝和粉丝经济。

3.4 围绕体育明星传媒的粉丝经济

在体育新型传媒中,把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的球星或体育明星等“特别”的普通人包装成为该领域的神灵,因而最初阶段的粉丝都是这样形成的,最初时期的追星族也由此而来。从资源流通模式而言,明显粉丝经济是当前最为普遍以及传统的方式,明显所包含的娱乐企业从消费链周围到粉丝之间单向传输,并且在网络模式下,生产者通过网络对资源实现跨越区间的整合和应用。从目标而言,明星经济方式的主体是消费者粉丝,在消费者粉丝疯狂消费模式下,根据明星完美的形象和不断推出的商品刺激消费,最后实现情感消费,实现商家与粉丝之间的长期合作,保持粉丝的高黏性和高增长性。

3.5 结合社交体系的新式传媒商业模式

粉丝称为整个社会共同体中最为典型的社交群体,新式粉丝商业方案均是在社交化的主题下开启的。粉丝经济的运转模式是借助粉丝热烈情绪和传媒平台为中心的,在现有的传媒模式下,粉丝被忽视的生产能力逐步融入文化产业的利益链条中,用粉丝社群为单元实现资源结合化的“社交经济”方式,产生一种更先进的业态。

3.6 粉丝体育经济结构的风险应对方式

从粉丝经济的结构模式而言,体育企业在不断强调粉丝的消费者身份之时,粉丝具有的生产者身份也逐步展现,并且转变为“生产化的消费者粉丝”。伴随粉丝角色的逐步转变,在粉丝的经济链条中演化出了大量衍生商品,使得社交运营商户向粉丝售卖多种商品,社交体系自身也演变为粉丝经济中被售卖的商品。粉丝社交体系逐步转变为大型的商业系统,但伴随粉丝社交体系商业地位的日渐攀升,体育文化公司在建立粉丝经济时,易忽视潜藏的一些危机。

当前网络生产体系中,国内大多数公司和品牌都处于针对特色粉丝发展模型和途径的探究,整个过程比设想要复杂。粉z经济从开始到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生产、推广以及种群化三个模块,各个模块都存在一定风险。

本文给出以下应对方式:

(1)针对用户需求,将体育商品向小众进行推广,吸引粉丝和核心用户。

(2)抓住粉丝经济中的口碑效应,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宣传,和粉丝进行情感互动。

(3)实现和粉丝间的互利互惠优化粉丝经济,如给活跃的粉丝发送签名照,提供入场券等策略。

4 结 论

在当前的网络电商时代中,现有的电子网络商贸模式也逐步转变。随着社交媒体以及各类智能终端的普及,粉丝在商品和服务呈现出新的商机和特点。粉丝间的数据传播和作用扩充了商品在粉丝群中的贸易区间和消费程度。

本文首先研究了移动电商平台下的粉丝社交效应,分析了粉丝力量聚集营造“粉丝经济”,乒乓球拍的“粉丝经济”案例,网络思维模式下的粉丝聚集,粉丝经济特点以及粉丝社交平台导向生产状况。进而探究了粉丝经济现象下的网络体育新媒体,体育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体育数据传播的全球性,受众化的终结,并重点研究了围绕体育明星传媒的粉丝经济,结合社交体系的新式传媒商业模式和粉丝体育经济结构的风险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保梦,孙博,杨龙飞.浅析小米手机电子商务化的运营模式[J].电子商务,2012,9(9):87-92.

第3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疯狂体育

2016年初,乐视体育斥资27亿元人民币独揽2016年和2017年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印度、新加坡、泰国、东南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再次引发业界哗然,去年体奥动力就以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联赛五年版权销售权。乐视体育在版权方面不惜巨资,折射出近几年国内体育版权市场的跑马圈地。

最初掀起体育热的当属恒大。2010年3月1日,恒大集团买断中甲球队广州太阳神全部股权,并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2012年恒大首次参加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并进入八强,2013年获得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冠军,这也是中国俱乐部第一次问鼎该项赛事的冠军,同年获亚足联最佳俱乐部奖。2014年6月5日,阿里巴巴入股恒大俱乐部50%的股权。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恒大近5年在内外援引进上的转会费支出高达10亿元人民币。水涨船高的还有中超转播版权费。 2012年,中超的转播权以730万元出售,2014年,这个价格涨到了8000万元,2016年,这个数字为16亿元,也就是说,从2012年到2016年的这4年间,中超单赛季的转播费用大约涨了218倍。

体育热不仅仅体现在足球,全民健身热潮也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持续升温的 “马拉松热”也可见一斑。2014年,国内马拉松仅为51场,而到了2015年飙升至130多场,2016年预计可达到200场,据专业人士估算,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收入达到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2015年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全民健身带来体育用品市场的爆,在第33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有1124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2000多个品牌参展,观众人数超过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也一举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体育产品盛会。

接连出台的政策红利是体育热的关键。2014年9月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指导意见,体育产业被定位为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产业;当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体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到2025 年打造出5万亿元规模的体育市场;2015年3月,国务院公布《中国足球改革具体方案》,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国内近两年足球市场极为火爆的主要原因。

渐进的商业模式

对于风口上的体育产业,各巨头都虎视眈眈,但却有不同的圈地路径。

随着近两年互联网概念的大热,互联网和体育的结合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一个热点,玩的花样最多、也是最能俘获年轻一代的无疑要数乐视体育,3月底刚刚完成B轮80亿元人民币融资的公司号称“无乐视,不体育”。2016是体育大年,有奥运会、中超、欧洲杯,对于乐视体育而言,2016将是核爆元年,不仅拥有上述赛事的独家版权,更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化之路,“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全产业链条的新型商业模式亟待落地。

易观智库体育行业分析师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乐视体育主打是生态型的体育产业,是非常有野心的公司,以体育版权为基础,既切入到了赛事运营、也切入到了体育营销、体育媒体以及衍生的智能硬件等等,而且目前来看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乐视体育旗下已经拥有200多个赛事版权、覆盖1万多场比赛,乐视体育对于版权的热衷甚至让业内把其比作中国的ESPN。但与此同时乐视体育在版权上数十亿的投入同样也被很多人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如何消化这许多版权、如何应对不断投入带来的收支不平衡。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我个人觉得现在乐视体育被抬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而我倾向保守一点,乐视体育确实是抓住了行业的契机,因为体育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行业,很容易强者恒强,没有一定资金或者实力的公司,很难拿到乐视体育那么多的版权。”未来对于乐视体育来说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克服,江倩认为,乐视体育拿到的体育版权这么大一块蛋糕是否能真的消化掉,需要考验到乐视体育的赛事运营能力、技术实力,比如说在赛事制播方面。对于乐视的体育生态模式,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乐视体育的生态模式既切入到了赛事运营,也切入到了体育营销、体育媒体以及衍生的智能硬件等等行业,在全产业链方面要有什么成果的话,都需要乐视体育能够有实际的布局落地,但是就目前的规划来看,乐视体育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万达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商,也在布局体育产业,但是与乐视不同,万达主要集中在产业上游。2015年1月,万达以4498万欧元收购西班牙马德里竞技俱乐部20%股权,打响了万达体育帝国的第一枪。之后,万达又先后并购盈方体育传媒集团和美国铁人三项公司,前者拥有包括世界杯足球赛在内的多项国际赛事市场营销权及媒体版权,后者则独家拥有铁人三项赛事的主要品牌。凭借这一系列海外资产收购组合拳,万达掌控了体育产业的上游资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公司之一。2016年3月18日,国际足联官方网站宣布,万达集团成为国际足联合作伙伴,将享有2016年到2030年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权益,其中包括未来的4届世界杯。业内人士认为,万达在体育产业所有的收购计划和合作计划,不是为了玩赛事、玩足球这么简单,而是要成为体育产业的大型运营商。

江倩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万达体育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资本思维来运作体育产业:“我本人非常欣赏万达的这种商业模式,通过布局整个上游的产业链,吸纳了非常多优秀的上游赛事运营商,也包括很多独有的赛事内容,这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布局。”

无论是乐视还是万达,抑或是80亿元天价购得中超5年版权的体奥动力,布局体育产业的共同点是都耗费巨额资金。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体育产业本身就是巨头在玩儿,虽然乐视或者万达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可以通过这些模式来做体育产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有实力去像他们这样耗费巨资,他们目前这种布局是靠一定的实力和经验积累才做的出来。”

第4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今天,电视依然是奥运赛事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央视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播出机构,也成为企业搭车事件营销和体育营销的主要平台。电视观众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收视习惯和特点将会怎样?企业应该如何看待伦敦奥运的商业价值,并投入其中?

受众:回归常态超越常态

一线城市受众看待奥运冷静理性,媒体使用多元化且新媒体使用率高,互动参与意愿强烈;二三线城市受众高度关注奥运,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突出。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令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永生难忘。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报道的江和平半开玩笑地表示:北京奥运报道我们做得“有点过”,当时央视投入了创纪录的9个频道进行转播,确实做到了史无前例。而伦敦奥运就是要回归到常态。

但江和平表示,虽然报道规模不能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但是也可以做到“回归常态,超越常态”,央视本次拿出了CCTV-1、CCTV-5、CCTV-7作为报道的主力频道,加上高清频道和3D频道,报道规模依然超越了除北京奥运会之外的历届转播投入。

奥运期间,电视的收视率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增长,这是历届奥运期间收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电视整体收视上涨30%,雅典奥运会期间也曾增长了17%。

根据多年奥运收视数据的研究,奥运期间,开闭幕式转播、重要赛事转播的收视率往往是最高的,例如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收视率分别达到了20.78%和18.58%(正常收视率为1%左右),而中国夺金项目的转播收视率也都比较高,例如羽毛球、跳水、乒乓球、田径等项目。重点赛事将是伦敦奥运会最稳定的收视保证。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受众看待奥运冷静理性,媒体使用多元化且新媒体使用率高,互动参与意愿强烈。而受众更认可国际化大品牌的实力和营销手段,对奥运营销方式的要求也最高,互动参与感是他们最喜欢的。在奥运媒体运用上,受众接触的类型最为广泛。其中网络、微博、户外媒体使用意愿最高。

二三线城市受众高度关注奥运,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突出,强势的导向性营销追随效应明显。随着城市级别的下降,受众对奥运的热情和关注度更高,而且更为关注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对奥运赞助商的品牌认知上,李宁等国内实力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地位非常稳固。对于体现企业实力的大手笔赞助和明星代言广告的反应最为积极。传统的中国优势项目更受欢迎。

广告主:把握赛事超越广告

如果企业预算相对充足,希望在奥运期间借助超高的收视率扩大品牌影响力,可以多选赛事套装广告,尤其选择那些中国优势项目和夺金希望大的赛事转播,收视率会有保障。

根据昌荣传播与英德知联恒所做的中国人的奥运心态调查,“跳水”“游泳”“乒乓球”是中国受众感兴趣程度最高的三项体育赛事,也是中国传统优势项目。另外,“体操”“羽毛球”“篮球”和“田径(110米栏和400米以内短跑)”等可能取得成绩突破及具有观赏性的项目也备受关注。

昌荣传播集团体育事业部总经理吴磊告诉《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央视伦敦奥运报道将以赛事转播和体育新闻报道为主,专题报道为辅,企业传播的方式还是广告+冠名,结合软性植入这些手段。

“奥运期间,收视率高涨,受众的关注度很高,是企业进行事件营销的重要机会,但对企业来,也是一个考验,赛事资源比2008年少,再加上时差的问题,收视率并不好掌控。”吴磊表示。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在开展奥运营销时,不应把目光仅仅锁定在16天的比赛,而应该结合奥运前、奥运中和奥运后,进行广告、公关、线下活动、产品创新等系统的规划和宣传。

传统的硬广,经过这么多年的提价,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对于预算有限的企业,可以考虑在硬广投放的同时,结合线下的活动,整合新媒体资源,开展灵活的软性合作,在外围参与策划奥运的事件营销。例如,2008年奥运会中国电信就与央视体育频道合作,开通了体育频道热线118114,尽管中国电信不是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但很多受众通过这个热线,加深了对中国电信参与奥运的认知。

实力媒体电视投资管理总监谭莉敏认为,如果企业预算相对充足,希望在奥运期间借助超高的收视率扩大品牌影响力,可以多选赛事套装广告,尤其选择那些中国优势项目和夺金希望大的赛事转播,收视率会有保障,但是赛事套装广告的投入也是比较高的,目前看,很多国际品牌客户对赛事套装广告比较有兴趣。如果企业预算相对有限,谭莉敏建议选择部分赛事和专题栏目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在奥运期间可以有个比较均衡的曝光机会。

营销:成熟商业模式下创意很难

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疯狂和过度投入,伦敦奥运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会冷静和理性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体育用品企业。

北京奥运会将中国受众对奥运的激情释放殆尽,很多人担心,到了伦敦奥运会会出现审美疲劳,奥运热情下降。

对此,吴磊觉得,伦敦奥运虽然无法企及北京奥运,但奥运作为全球最顶级的综合赛事,广告价值还是不可低估的,眼球效应巨大,还会形成收视热点,是企业进行事件营销的重要机会。根据中国人的奥运心态调查,仍然有81%的受众关注或非常关注伦敦奥运会。

但是吴磊表示,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疯狂和过度投入,伦敦奥运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会冷静和理性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体育用品企业,相对于北京奥运会,估计伦敦奥运这些企业的广告投放凶猛程度将有所下降;而与此同时,这几年正在快速崛起的电商企业却非常重视伦敦奥运这个机会,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腾讯都将在伦敦奥运期间扎堆曝光;此外,高附加值的银行等金融企业以及快消品企业的参与度也仍然会比较高。

事实上,中国企业参与奥运的事件营销也由浅到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于奥运营销,央视广经中心副主任何海明认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营销目标来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在第一阶段,企业看中的是奥运转播的收视率高,只要简单的投放,就可以带来很高的收视率,广告效果比较好。

在第二阶段,一些本土企业开始把自己的广告产品和奥运主题结合起来,比如请参与奥运的运动员当代言人,或者专门拍摄围绕奥运主题的电视广告。

在第三阶段,一些企业开始把营销活动和奥运元素结合起来,有线上线下活动的配合。

第5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根据《福布斯》的预测数字,今年MLB的总营收将会达到创纪录的95亿美元,这也是MLB连续13年实现营收增长。去年MLB的营收达到了90亿美元。

过去10年成了美国棒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2014年,MLB的总观赛人数达到了7400万人,在史上排名第七。过去10年也是MLB历史上观赛人数最多的10个赛季。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50个体育球队中,MLB球队占据了12支。

根据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球员协会(MLB Players Association)的统计,2014赛季MLB球员的平均薪酬为382万美元,2015赛季的平均薪酬预计将突破400万美元。这一薪酬水平仅次于NBA的平均薪酬:2013至2014赛季为490万美元。

1903年成立的MLB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而且核心业务一直没有改变过。从商业组织的角度来看,如此长久地经营同一项业务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那么MLB是如何持续了100多年,并且在过去10年达到了巅峰呢?

好内容 一项赛事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精彩的比赛内容。MLB有一个利益分配体系,所有MLB球队都会把一定比例的收益放进这个分配池中,之后再从分配池中均等分配收益。这一体系可以让那些中小球队保持良好的经营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缺少投入而与强队差距过大。这使得MLB球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提升整个联盟的比赛质量。

电视转播 过去10年,MLB在电视转播上的商业开发是其最重要的增长动力。2012年,MLB与ESPN签订了一份为期8年,总价值达56亿美元的电视转播协议。此外,地方电视台的转播权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如亚利桑那响尾蛇队与福克斯亚利桑那体育台(FOX Sports Arizona)的电视转播协议(2016至2021年)金额达到了15亿美元。此外,MLB的特许商品零售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

新媒体 早在2000年,30支MLB球队就平均持股成立了MLB先进媒体公司(MLB Advanced Media,简称MLBAM),为球迷提供付费的直播服务。如今MLBAM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00亿美元,而且旗下数字产品组合(包括MLB.TV和移动应用 At Bat)拥有350万用户。其中 At Bat是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iOS体育应用,去年的下载量达到1100万次。不仅如此,MLBAM的经营范围还从面向消费者的数字业务拓展到了非棒球资产,比如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MLS)和AVP沙滩排球(AVP Beach Volleyball)。

对于体育领域的很多球队来说,目前是商业上的黄金时代。新媒体和电视转播费用的持续高涨让这些球队“轻松”获得了巨额收入。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去年签下了每年价值超过50亿美元的新电视转播协议;去年10月,NBA签订了每年26.6亿美元的新协议;而英超联赛也和天空体育签订了每年27亿美元的协议。

第6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在我设定的规则里永远打不过我。”当时身为新浪体育频道合作总监,于航已经是体育版权这个圈子里的资深人士。体育版权至今仍是个很小的圈子,“还是很传统的在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认同不认同这个人很重要。”

过去10年里,新浪体育是制定行业规则的人。用免费内容吸引优质用户,再通过广告和流量变现,成为当时新媒体平台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这一规则更接近于传统电视。

但逐渐地,于航发现在一些重要赛事版权的争夺中已经很难把乐视体育排除出去了。乐视体育迅速挤入这个小圈子凭借的就是看起来不计成本的版权投入。“乐视体育没讨论过投入产出的问题吗?”于航在去年11月离开新浪加盟了乐视体育,担任海外市场及版权事业部副总裁一职。

正如乐视网及其创始人贾跃亭一贯的激进做法,乐视体育也希望以激进的方式塑造一个ESPN那样的体育巨头。5月13日,在一个声势浩大的会上,乐视体育宣布获得了8亿元首轮投资,而这家在2012年从乐视网分拆出来的公司的估值也达到了28亿元。

在过去一年里,“拥有17类运动项目、121项顶级比赛版权,实现平均每年4000场的赛事直播”成为该公司高管最为津津乐道的数字。不断膨胀的比赛转播权涵盖了足球、篮球、网球、赛车、高尔夫等赛事,其中75个项目为独家版权、7项为两家共享版权、39项为非独家版权。

这让乐视体育成为目前唯一拿下欧洲五大联赛和欧洲冠军联赛转播权的中国公司―这是央视体育频道都无法做到的;在篮球领域,这家公司拥有过去两个赛季(2013至2014赛季、2014至2015赛季)以及NCAA本赛季的Final 4比赛、CBA未来两个赛季的转播权,乐视体育还获得了F1和MotoGP、WTA和ATP的新媒体转播 权。

对于乐视体育,转播权的购买更像是硬币的收集,这种对于赛事转播的狂热凸显了这家公司的野心―甚至这家公司的员工在私下聊天时,会毫不掩饰地将全球最大的体育媒体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作为追逐的目标。

这样的做法让乐视面临很多质疑。有人将乐视看做是最近一轮赛事转播权价格抬升的推手,一位体育营销公司的前高管认为乐视体育的做法太过激进,没有按照体育圈的传统规则出牌:“乐事体育把拿版权变成了一种营销,哪怕刚刚与版权方做接洽,就开始铺天盖地地做媒体宣传,我是不敢这么做的。”

对于任何一家体育媒体,没有什么比热门的体育赛事更能称为生存的根本。美国康卡斯特有限公司的NBC在2014年斥资77.5亿美元(约合480.3亿元人民币)将奥运会独家报道权延长至2032年。ESPN则斥资将所有现场直播的体育赛事中超过一半的转播权囊括在手中。

作为市场的后来者,乐视体育如果希望建立竞争门槛,显然需要在版权的购买上下更大的赌注。此前,新浪体育、PPTV、腾讯等已经在这个领域中经营多年。

在贾跃亭的规划中,乐视体育和乐视网有着类似的商业逻辑:除了获取上游的核心赛事版权,同时要通过同乐视TV、手机这样的硬件结合建立观赛终端,通过逐步增加F1、英超等具有黏性的赛事收费用户的比例,以及电商、衍生品、虚拟物品和自行车这样的硬件获得收入。

版权毫无疑问是描绘上述蓝图的根本。

在赛车迷中拥有强大影响力,但却日渐挣扎的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成了这家公司率先加注的砝码―这项传统赛车赛事近年来一直面临广告主、赞助商、观众流失的困境。

从某种程度上,F1面临的问题恰恰是观众从传统电视媒体这样的荧幕前流失导致的。在传统的电视台里,每天只有24小时的固定播出时间,与足球、篮球等热门赛事相比,赛车这类小众赛事是首先被放弃的鸡肋―在有限的直播时间里,没有什么比确保更高单位收益和更低成本更重要。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电视台从未建立起收费的壁垒,天盛足球频道的失败就缘于当时的观众还无法接受收费的模式―这使得体育频道无比依赖广告主的投入。“尤其是地方台,其创收的体量,都在萎缩。从卖版权的角度来说,其实大家的重心很早就已经往新媒体转了。”一位参与过赛事版权出售的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这让他们的工作重心也开始向中国这些网络媒体转移。

数字媒体正在蚕食传统中国体育频道的市场份额。在赛事拥有时差的情况下,一块移动端屏幕和电脑距离消费者比电视要近得多。与NBA的协议到期前其移动端用户量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根据可查询到的2013年数据,其移动客户端在线人数超过600万,观赛用户总量同比增幅超过100%。

F1的衰落给了乐视体育这样的平台一个转机。在2013年第一季度F1和中央电视台的合作结束后,乐视体育开始考虑同F1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在2013年年末开始接触。

但对方一开始回绝得非常干脆,雷振剑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包括接触汽联和上海九世(公司),当初其实我们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no,而且是非常强硬的no。”他当时回忆道。

在担任乐视体育CEO之前,雷振剑从未有在体育媒体任职的经验。他职业生涯的更多经历和文化娱乐有关。2011年他被任命为乐视网的执行总编辑,在乐视体育分拆后则出任新公司的CEO。来到乐视体育也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

当时国际汽联保守的选择在雷振剑看来可以理解―赛车画面对于媒体的转播技术,包括清晰度、信号的流畅度等指标有较高要求。

720P和1080P高清转播技术的诞生,加上刘建宏的加盟被看做是上述转折的催化剂。这个前半段职场生涯几乎见证了中国足球职业化全部历程的解说员,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节目《足球之夜》的制片人―带有符号性质的中国体育界人物,在2014年年中加盟乐视体育,担任了首席内容官的角色―伴随着董路、黄健翔、李欣加盟乐视,詹俊加盟PPTV,外界将之解读为传统媒体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走向衰败的另一个标志。

刘建宏力主乐视体育拿到了F1分站赛新媒体方面的直播、录播和点播权。有媒体称,乐视体育为此花费近千万美元。不过,乐视体育官方从未正式披露过该项赛事版权的签约金额。

F1可以为这家新公司带来具有黏性的用户,但这一赌注只是乐视体育庞大计划中的冰山一角。在贾跃亭为乐视体育制定的目标里,包括尽量多地囊括主流、核心的足球和篮球赛事的版权,这其中就包括欧洲五大联赛和NBA等赛事的转播权。

在2014年11月加盟乐视体育担任海外市场及版权事业部副总裁后,于航成了操纵乐视体育庞大体育版权赌局的操盘手。

于航在赛事转播权购买的这个小圈子里工作了近10年。在亚足联工作两年后,他回到中国,开始做一些市场推广的工作。2005年国际足联开始出售2006年世界杯的转播权,其中分出了一部分给新媒体,这成为中国网络媒体转播赛事的开始。一年之后,欧洲冠军联赛开始尝试将新媒体转播权出售给中国的网站,于航帮助新浪引进了这一赛事。

与10年前不同的是,无论乐视、PPTV、新浪还是腾讯,在用户不断向新媒体靠拢的情况下,这些参与版权竞购游戏的玩家都将面临版权的售卖方大幅溢价新媒体赛事转播权的市场格局。

前述参与转播权出售的人士说,以前中国和全球顶级赛事的价格关联度并不明显,但随着视频网站投入更多资金,现在美国和欧洲的每个新转播合同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从2012年开始,于航明显感受到中国版权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在加入乐视体育前,于航曾作为新浪体育的版权谈判代表参与过竞争,当时他发现很难阻挡乐视体育进入谈判的步伐。“我作为新浪的代表已经很难把乐视排除掉了。”他说。

在那时,留给体育视频类网站传统模式的根本矛盾在版权价格上涨时凸显出来。乐视体育更加明确的付费的商业模式、对资本方更有空间的故事,加上老东家的人员变动,最终促使于航加入这家公司。

足球领域的版权谈判是于航最为熟悉的。在他加入后,乐视体育获得了意甲、欧冠、以及K联赛、J联赛等赛事的转播权。

英超是所有赛事转播中最有商业价值的一个。为了获取这项赛事转播权,PPTV和乐视体育耗资不菲,合约从100多万美元抬高至1100万美元(约合6818万元人民币),而且是由乐视和PPTV分享―对方开出的独家价码高达5000万美元―签约年限也改成了一年一谈。

“最终就是价格战,也许是这个行业走向最终秩序的前夜,博弈的背后版权上游获益最大,我们融资也是为了直面竞争,是资本的竞争。”于航说。

在几乎囊括所有足球赛事后,乐视体育的目标剩下NBA数字媒体的排他性转播合同。今年年初,竞争者缩减至只剩腾讯、乐视和新浪3家公司,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未按照贾跃亭和乐视体育路线图的意愿发展。

据前述参与版权竞争的知情人士称,当时腾讯体育参与竞购的合同总价约为5年5亿美元,而乐视体育提出了6亿美元的价格。最终NBA选择了腾讯体育作为未来的全球数字媒体合作伙伴。上述竞价没有得到乐视体育官方证实,但于航表示,乐视体育的竞价比对手要有诚意和优 势。

“这个领域一定要有人建立新秩序,腾讯拿了NBA,它也是要收费的,之后这个市场大家一起做才能建立,”于航如此形容当时的心态,“NBA没拿下来我也挺受挫,但总要往前看。”

北京橙光线市场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英善认为,乐视体育搭建好了赛事运营方面的产业链布局,不排除它拥有消化高额转播权成本的可能,但目前看来,腾讯体育拥有更完整的消化转播权成本的入口和架构。

对于一家希望快速获得资本青睐从而实现上市目标的媒体公司,尽管已经涵盖足球五大联赛的转播权,但NBA这样核心版权的流失,会让这家公司损失喜爱篮球的潜在付费用户,这个致命的变化迫使乐视体育转换版权构建策略。

在半年前的一次业务研讨会上,乐视体育提出了新的版权竞争策略―拥有海量的赛事转播权。

数量重要性压倒了转播权的质量。在那次会议现场,贾跃亭建议说,避开竞争激烈的转播权竞争市场,进入受关注较小的蓝海赛事市场。这是公司面对上涨的成本和核心赛事缺失作出的妥协。

去年12月,于航带着6名赛事版权团队成员去了迈阿密,参加全球最著名的体育版权峰会SPORTEL(每年在摩纳哥和其他城市各举办一届),团队拉来了一台乐视电视放在了自己的展台上。

“太多体育赛事想进入中国了。在那次活动上,我们收获的赛事数量有30个,赛车、自由搏击、马拉松、马术,都是大会上谈成的。”于航说。目前乐视体育拥有的120多个赛事版权中,有超过一半的合作伙伴之前都没有进入过中国市场。

对于这家公司而言,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衡量策略调整后版权投入的风险问题。如果希望建立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则要聚合小众需求,那么乐视体育需要承担的是培育市场的风险,毕竟分散的小众市场对于广告主的吸引力弱于核心赛事。

“现在的困惑是,这些人可能在生活当中挺高端,但小的广告主投放,媒体不太接受,主流的、大的广告主不愿意投小众市场。”前述匿名人士表示,乐视体育的策略虽然面临风险,但也可以理解,留给这家公司的创新空间或许同样竞争激烈。

于航对乐视体育目前的策略怀有信心。“我们的ARPU值很高,这对我们口碑的传播是很重要的。版权的丰富性、视频质量稳定和CDN布局的优势,结合现在新开发的App,在别的地方是获取不了的。”他认为环法这样的小众精品赛事满足产品稀缺、内容优质的付费媒体产品的基本条件。

可即便乐视体育可以形成版权的独家垄断,这个壁垒也很脆弱,毕竟版权购买具有周期性,而且是持续溢价的。乐视体育更希望复制《体育中心》(Sports Center)这样对体育流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奇迹。这意味着上述做法如果顺利,可以为这家公司增加贴片广告收入、平摊版权成本。在直播之外,乐视对王牌节目的规划包括刘建宏的《超级比赛日》和黄健翔目前正在策划中的栏目。

乐视体育的计划包括吸引更多明星主持加入节目的制作流程,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和门槛,李欣、董路、黄健翔和王涛都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挖角至乐视体育的。

2014年,在乐视体育获得F1转播权后,赛车界的著名主持人何辛开始与乐视体育进行合作,在此之前,他在新加坡的ESPN亚洲频道工作了超过15年,长期担任F1、纳斯卡赛车(Nascar)等赛事的节目主持和制片人的角色。

这给了何辛比在传统电视媒体时更大的工作强度和不太一样的工作体验。今年4月,F1上海站的直播对何辛以及整个乐视的团队都是一个挑战,这是这家公司第一次在中国本土转播F1分站赛。何辛和整个F1节目制作团队连续工作4天,每天要做不少于6个小时的直播。这在他以往的电视台经验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乐视体育希望让观众同时看到中文解说、现场声、车载、数据、GPS追踪、维修站6路信号,以满足F1赛事的特点,从而建立起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信号切换和转播效果的优势,就像经典赛车电影Rush里的画面一样―这对直播的流程控制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在何辛看来,乐视体育现在需要学习的不仅是网络转播和直播的技术,还需要吸收过去几十年里传统电视台转播赛事以及制作高度专业化、分工化的媒体产品的know-how。

作为嘉宾主持,他给团队回顾了ESPN的演播室流程控制,包括主持人间的谈话节奏―每段话只有3分钟时间,重大事件能延长到5分钟―话题如何过渡。所有的流程都精确到秒,大家照着单子走,死板但严谨,节奏很快,“同样是5分钟的对话,(我们的)有效信息含量少了很多,大家随便聊聊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松散,而体育应该是有节奏的,这实际上是理念的差异。”

何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跟团队强调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承认,乐视体育需要时间来学习这些knowhow。

类似问题同样发生在乐视体育综合频道里。主编余快负责的综合频道部总共有20名员工,一半出身于传统媒体,一半有互联网工作经验。“原来我在BTV体育的工作更多的是单项的输出。”余快说,乐视综合体育频道每天流量过百万级,整个部门的KPI才能过关。

第7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一次运用电视技术来展现体育赛事以来,电视体育节目开始在欧美逐渐兴起,且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而逐步一步步创新。在我国,自1958年6月19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转播八一男女篮球队的友谊赛开始,体育电视节目已经发展了56个年头。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体育电视节目基本呈现出中央电视台一家独大的局面,诸多省级电视台体育频道,除京沪粤三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外,皆有“鸡肋”之嫌;省以下各地市级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更陷入“苟延残喘”之窘境。

电视体育节目在国外向来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类型。2000-2011年间,美国电视收视率最高的10个节目,全部是体育赛事直播。在欧美,电视体育内容制作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

在广阔的市场面前,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一方面遇到了危机,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了自己特有的新机会。“危机”来自于互联网平台的冲击:观众用户习惯的改变,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蚕食着传统电视界的核心商业模式。“新机会”也随之到来:一些不可替代的电视媒体新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如超高清电视技术(UHD)和互联网电视(OTT)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这个产业;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压倒多数的重大体育赛事的视频,将依然由电视机构制作完成。

正如欧洲著名体育文化学者万内尔所说。新媒体虽然制造了实行的新渠道,但是在新的编码一解码得以循环完成之前,制度还是由电视机构创造并且为受众所接收的;他还认为,相关技术的变革推动着体育媒体产业的发展演变,节目内容的创意仍然是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制作技术创新

英国著名体育电视研究者大卫·巴克认为,任何电视叙述的传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随着在其创造中所使用的生产技术的一种功能。

现代媒介对于技术的依赖属性,导致了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必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媒介变革。而体育媒体制作的内容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产品组成。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能迅速完成新技术消化与创新,对技术转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因此两者相互作用,体育节目的内容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一)致力于满足受众好奇心。

美国传播学者莱斯·布朗称:“体育是电视的完美体现形式,它可视、可娱乐,同时间现场呈现,没有任何腹稿准备,而且还充满悬念。胜利者与失败者共存,大量动作和人性因素充斥其间,有时还搭配着壮观的场面和宏伟的仪式。”

体育的魅力对于观众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体育媒体作为内容的呈现者,从最初开始,几乎所有的电视呈现方式就都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故事(赛事)和人物(运动员、教练员、裁判等)的好奇心。

观众越来越倾向于想要了解比赛过程中发生的最戏剧性的场面,他们总是希望体育赛事的转播最好像电影那样把赛场上关键人物的情绪和话语凸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从当代体育转播来看,这类技术的典型代表为:转播机构在NBA裁判员和教练员身上装上麦克风、将NASCAR车队与车手的对讲系统公开、超级碗比赛中转播团队在比赛场地安装抛物面反射传声器接收传递比赛场上运动员的话语等。这些电视体育节目的转播方式,极大满足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

在2014年东京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电视传播机构东京电视台在球网两侧安装了体积不小的摄像机、拾音话筒等转播设备,也让电视观众获得了更多的比赛信息。

目前较为流行的转播做法,是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拍摄比赛,比如雪橇比赛中的冰面摄像机,能够从底部向上视角展现雪橇超高时速下呼啸而过的感觉:当下全球最火的GoPro相机,从运动员视角进行拍摄,带给观众许多惊喜,所拍摄的运动员大特写镜头,甚至能记录下运动员的眼球转动。

我国电视体育节目转播中,也这新技术运用方面进行了种种尝试。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的体育转播开始使用高清晰度电视频道。为满足观众收视的需求和提高北京奥运会转播质量,自2006年1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利用亚洲四号卫星向全国启播一条收费高清电视频道,这也是中国第一个高清电视频道。在南京青奥会期间,Young reporters团队为各个项目的运动员佩戴googleglass,用来记录比赛过程、制作节目。北京工人体育场使用的蜘蛛眼摄像机,为球迷提供了方便观察全场比赛阵势的转播角度。

(二)可视技术的专业化要求。

比较中美两国电视体育制作水平可知,两者明显的差距在于:美国体育节目在注重节目的娱乐性的同时,比之中国的节目,更坚持一贯的专业性要求。

体育比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数据,基本上可以说只要有比赛就会有数据产生。根据项目不同,有的比赛还会出现海量的数据信息。

在美国,每家电视台都有体现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某项赛事转播权,这些赛事项目的死忠粉(hardcorefans),都会选择买断赛事转播权的电视台去观看。比如NASCAR粉丝最关注FOX Sports,极限运动粉丝最常关注ESPN。

因此,在制作这些赛事相关节目时,如何用最专业的数据解读能让死忠粉们满意,同时又能让一般观众看懂这些数据的内涵,是考验电视台专业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节目直播中,通过多角度回放韩国短道速滑金牌得主安贤洙的比赛动作视频画面,并运用技术手段在画面上直接做出数据对比分析并标识出运动员异于常人的运动数据,这些技术的呈现都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此外,常用的信息可视化技术还有虚拟演播室技术、3D全息投影、增强现实技术、数据可视化系统等等,这些技术的门槛并不算高。

在国内的体育电视节目制作中,也经常使用相关技术。例如在央视的《豪门盛宴》节目中,所使用的3D全息投影技术和虚拟演播室技术,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其总体制作的专业化程度仍逊色于西方先进媒体。

(三)创造多样性移动终端。

电视体育在新媒体的挑战面前,由于其保持着自我修复和更新的能力,因此它依然被认为是多媒体和跨媒体文本中的经典介质。

在西方体育电视界,面对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各大电视台纷纷拥抱新的技术和理念,重视全媒体的融合,陆续制作出了不同的移动终端。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全球除了47亿电视屏幕之外,还有85亿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供观众联网观看奥运会。多媒体、多终端的直播+点播的观看方式,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传播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期间.NBC电视台下属的NBCOlympics.com网站,则是全媒体融合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它除了提供前所未有的所有大小比赛的内容之外;还用数字平台的功能为观众提供对运动员、赛事项目乃至冬奥会全景的透视性深度了解。

NBC则将所有数码平台重新架构,全新设计了网站和APP。在奥运期间,这些平台提供了赛事直播、赛场新闻、比赛结果,还有黄金时间电视台体育报道内容、35000篇报道和相册、社交网络一键式融合、最全方位的视频视角、官方训练时间直播,甚至提供训练场(并不是比赛的场馆)的直播,仅在冬奥会期间就了总计900万小时的比赛视频。

其新媒体平台中有一个颇具特色的节目:网络平台专供节目GoldZone。这个节目在播放的时候通过主持人背后大屏幕四个频道同时播放的手法,直播了所有同时段的比赛,然而在进行到其中某一比赛的关键时刻时(比如冲刺),就将这个比赛的直播画面切出来全屏显示,主持人顺势进行这个赛场的即时解说。这样的节目播出形式最大限度利用了NBC的奥运转播优势,确保了观众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比赛瞬间。

这个新型节目不落下每一个精彩、关键瞬间。这档节目可以算是新媒体赛事直播的一次绝佳实验。

在中国,体育电视媒体也在积极借助除电视屏幕以外的终端进行电视节目资源的释放。CNTV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中国唯一由众多省级电视台体育频道实现同步播出的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CSPN,在使用成员电视台的频道进行体育电视节目资源播出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目的是,在网络媒体制作电视节目经验不足之际,抓住网络电视传播的发展契机,借助自身较高的节目制作水平,参与网络市场上的电视节目传播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节目内容创新

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当传播对象从受众变成用户、盈利指标从收视率变成了点击率时,电视台的传播渠道优势逐渐式微,电视台核心的竞争力就变成了优质的内容。

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媒体电视台自身所积累的人才优势和技术资本,制作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成了当下电视台的发展方向。

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不但能够加强频道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也是得以保留或者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因此,节目内容创意则无疑是电视体育行业最重要的着力点。

(一)节目形态新创意。

英国文化学者加里·万内尔提出:电视体育是新闻、肥皂剧、纪实性纪录片、游戏秀、专家访谈和娱乐节目等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的杂糅,集中了电视节目最为精良的节目形态。

我国著名体育文化学者郝勤教授则认为:体育新闻有大众性、娱乐性、情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由于体育自身所具有的这些独特魅力,使得体育类节目成为了电视节目形态领域内最适宜的试验田。英美的体育频道有着丰富多样的节目形态,更不吝于尝试新的节目形态。

例如福克斯体育(FOX Sports)曾在2014年推出过一档名为“you betyour ass”的节目:在开赛前请两名演艺明星对比赛结果公开打赌、表明理由并互相攻击,而赌注则是在公共场所接受“羞辱”(例如在时代广场通过喇叭念一段话)。

在传统形态的节目中加入某个环节创意,也有助于提高观众对于节目的关注度。例如在广受欢迎的大学橄榄球赛事节目College GameDay中,有一个最受关注的环节就是在正式赛事开始前的节目结尾时,80岁的资深体育评论员Lee Corso会带上自己预测支持的队伍的吉祥物头套出场。由于他预测的准确率很高,所以这个有趣的环节自1996年Lee Corso第一次出人意料地带上俄亥俄大学橄榄球队的吉祥物头套之后,就变成了这档节目的压轴环节,一直颇具看点。

如果说以上两个例子是美国电视体育娱乐化的形态典型的话,那么,美国职棒大联盟旗下的专属频道MLB-network的一档节目就是专业化的代表:在一个布置成为相当于棒球场垒线内部分的扇形演播室内,电视主持人实操发球试验,并借助辅助技术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先是两个运动员不同时期的击球动作同时播放,之后现场主持人或资深嘉宾亲身实践说明动作的区别。这种形态的解说,远比对着画面解释要生动得多。

同样,中国的体育电视节目也在创新之中。

首先是国内体育电视节目注重对冷门体育项目资源的挖掘。

随着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民众对于体育电视的需求分众化趋势愈发明显,从早期对优势项目的一味追求(如乒乓球、女子排球等)到20世纪末开始热捧各大国际赛事(世界杯、奥运会以及欧洲五大联赛和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再到21世纪对于世界各国各式赛事(譬如WWE,NFL以及骑牛大赛等等)均有涉猎和需求。

国内体育受众的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种分众化趋势要求资源的大量引入和完全释放。毫无疑问,央视有能力进行资源的引进,并且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资源释放空间,如CCTV5+、高尔夫网球频道、风云足球频道的创立。

尽管如此,丰富多彩的国际赛事电视资源依然不能实现完全的释放。这就为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提供了一个黄金机遇。例如,NFL等国内尚无转播的高水平赛事,曾面临电视转播平台空白的局面,若解决这样的供需矛盾将为电视台带来巨大的利润。于是,自2013年起制作的NFL主题节目,借助重庆卫视这一全国性播出平台就在国内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培养出大量的忠实观众。

其次,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在挖掘冷门项目资源的同时,也关注热门赛事中的“冷点”。

民众对于体育电视的需求分众化趋势,不仅体现在赛事的区分,还体现在对同一赛事不同关注点的区分。

同样是NBA比赛,大部分人会关注休斯顿火箭队,但同时有少部分人会关注孟菲斯灰熊队;而在对同一场比赛进行赏析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关心比赛发展或者某球星的表现,而一小部分人则会关注裁判问题。

为了适应这种分众化趋势,各家电视台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北京体育、重庆卫视等频道经常在央视直播NBA比赛的同时,直播其他场次的NBA比赛。再比如,北京卫视专门为中超球迷推出了裁判分析节目《集结哨》。这些节目创新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要。

随着中国职业体育近些年的发展,国内联赛本地主队资源丰富,中超、CBA等联赛的受众规模越来越大。各地球市火爆的同时,观众对相关体育电视的需求增加,而国内诸多电视台抓住这一时机,推出大量相关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天天体育》等节目,对北京首钢,北京国安等队伍的大篇幅关注报道,以及各地方电视台对主队联赛场次的直播,都是对主要面向主队球迷的节目。这种挖掘也是利用分众化趋势进行的创新。

还有,国内体育节目内容创新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体验式节目的制作播出。

此类节目创新主要以观众的参与为卖点,例如北京体育频道的《欢乐2打1》,天津体育频道的《全国牌王电视擂台赛》等扑克竞技节目,安徽卫视的《男生女生向前冲》等全民健身榜样类节目,再如郑州电视台文体频道的《电竞风云》等电子竞技类节目等。这些节目都是由普通观众参加的体验类节目,使得群众参加竞技体育并获得认同的门槛降低,从而获得较高的认同感和收视率。

总体来讲,国内电视体育节目内容的创新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其创新与赛事专业化的结合较少,只是简单地着眼于占有潜在观众而提高收视率。

我们应该看到,欧美先进的体育节目制作,关注赛事的专业性。注意在节目中制造冲突,产生戏剧化、娱乐化效果,从而稳固并提高收视率;而中国体育电视节目在近几年的内容创新则主要集中在形式上,并未在内容娱乐化等方面进行足够的投入。

(二)节目信源新创意。

创意的产生,不仅仅与创作者的灵感、见地有关,客观来讲,创意与技术以及其他传播要素各自领域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当下的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传播速度更加迅速,更加贴近观众的兴趣和需求,信息的来源也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这些因素都会对新闻的定义产生影响。

而将这种信息源使用在电视节目中,则能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并实时更新新闻内容。

例如,美国福克斯电视台体育频道(FOX Sports)在2015年5月的全美房车大赛(NASCAR Sprint CupSeries)中,开启了一项“十万摄像机计划”,引发全民参与。

这个计划鼓励观众现场拍摄比赛视频并上传至社交网络,添加相关

关键词 以便于编辑人员进行素材筛选,不仅仅从运动员的视角,而且更大胆启用观众的视角来讲故事,从所有可能的角度制作成节目。

这个创意项目不仅仅极大地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更节省了技术资源:赛车比赛由于赛道较长,福克斯电视台以往每年要出动100台摄像机进行转播,而在电子设备普及又发达的今天,整合赛道边的上万名观众提供的一手比赛视频资源,无疑是一项绝妙的创意。

国内媒体虽然也关注到网络社交媒体为体育新闻创造了一个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传播途径,但是并没有改变观众只能讨论新闻而不能制作新闻的现状。

比如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声声体育》和《天天体育》两档电视节目,在每期节目开始时设置讨论话题,发动观众进行讨论,但是观众大多数时候只能做出比赛的总结和预测,而不能提供赛场的即时素材,仅仅触发了观众的关注度而未能满足观众参与的热情和技术途径。

结 语

由于中国职业体育起步晚,造成服务于赛事的电视体育发展也落后于欧美,新技术在节目制作中的运用阳对滞后,由技术决定的制作理念自然陈旧,统筹各方面技术条件的能力也相当有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体育节目需求的增长,以及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的逐步放开,中国体育职业赛事必将蓬勃发展,其转播报道版权的经济潜力也将不可低估,中国电视体育必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机遇。

第8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 龙泉宝剑 民族品牌 经营模式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浙江省龙泉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与闽、赣的东部相接壤,历史上是浙、闽、赣的主要通道,素有“欧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喟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商贸重镇。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传统名剑――龙泉宝剑的起源地,也是享有盛誉的中国青瓷之都,世界香菇的发源地。青山秀水的龙泉,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被美誉为浙南林海、绿谷圣地,境内群山连绵,山岭逶迤,峰峦起伏,仙霞岭山脉、洞宫山脉穿境而过,江浙第一高峰――风阳山的黄茅山(1929米)坐落其东南,一峰之注三江――欧江、闽江、钱塘江。欧江上游的龙泉溪流经全境,望东而去,自然环境优越,风景秀丽怡人。龙泉,除了生态环境孕育的自然山水文化,更为凸显的应该是它的剑瓷文化。因此,龙泉因剑得名,凭瓷而生辉。

二、龙泉宝剑历史发展现状

1.龙泉宝剑的产生、工艺与特色

龙泉宝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传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著名的炼剑大师欧冶子云游江南,当他到达浙江龙泉时,发现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湖边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井水甘寒清冽,用来淬剑,能增强剑的刚度,正是铸剑的好地方。龙泉剑的冶炼,从初期的青铜剑转化为铁剑,又演变为夹钢剑,再发展到如今的纯钢剑。宝剑的制造过程非常复杂,单是剑体,就需经过打坯、热锻、铲、锉、镂花、嵌光、装潢等28道工序,从而使其具有“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纹饰考究”四大特色,再配以世界稀有的当地特产花梨木做剑鞘和剑柄,不必加漆而显古色古香,越用越亮,更令龙泉宝剑锦上添花,驰誉中外,至今不衰。

2.龙泉宝剑发展现状

为保护发展宝剑青瓷民族品牌,传承发展龙泉剑瓷文化,龙泉市委、市政府在1999年投资建设了宝剑青瓷园区,占地约190多亩,集生产、销售、旅游、文化、工业于一体。龙泉宝剑生产厂家不论大小现有150多家,生产经营的员工上万人,生产的品种达百种。主要的销售渠道为网上订购、外贸、少数、部分旅游者购买等,年销售上亿元。现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工艺美术师36名。政府引导建设的中国剑瓷生产基地旨在传承宝剑青瓷工艺,弘扬民族品牌文化底蕴,打造现代休闲、观光、表演为一体的剑瓷文化经济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但剑瓷文化经济原初的设计效应,迄今未见到市场的有力回应。

3.龙泉宝剑的现代功能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早已告别了冷兵器时代,作为昔日兵器的龙泉宝剑,其武器功能也早已褪尽。它披挂着历史的尘霜,从远古走来,又如何为早已转形移步的现代经济社会服务?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追求就越高,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龙泉宝剑的多元化功能就越显著。在现代社会,它既是人们习武健身,教学、训练、竞赛、文艺表演的器械;又是博物馆、收藏爱好者的艺术收藏品以及大雅住宅的艺术装饰品,还是能工巧匠们彰显技术的工艺品,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重大礼仪活动的奖品、赠品,可谓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资源整合器”。所以,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探究、拓展龙泉宝剑文化的现代社会功能,不仅有利于宝剑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龙泉宝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思想去检验,深感宝剑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生产规模小,生产比较简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管理体制机制不建全;大多数厂家还是以“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式为主,独自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营销渠道单一、交易量小,没有形成强大的营销网络;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系列产品与相关产品开发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品牌识别系统;一些地方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间,直接影响龙泉宝剑无形资产的社会形象等。总之,没有很好的发挥具有二千多年历史传统民族品牌的资源优势,商业经营战略意识不强、创新不够,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商业模式。

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实施“龙泉牌”品牌传播

“一种品牌可以向不同行业扩散,在一个总的品牌树下形成品牌集群。”龙泉因剑得名,凭瓷而生辉,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龙泉人应积极探索宝剑、青瓷、香菇、茶叶、竹制品等产品共有的物质、精神属性,通过特色资源整合,推出龙泉牌武术器械、龙泉牌青瓷、龙泉牌香菇、龙泉牌茶叶、龙泉牌竹制品、龙泉生态旅游、龙泉绿色餐饮等等“龙泉牌”系列产品。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不可抗拒的,具有鲜明个性和地域魅力的“龙泉牌”品牌。实施龙泉品牌传播推广战略,以实现企业赢利和客户满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树立品牌延伸意识,实施龙泉牌武术产品系列传播

品牌延伸是以谋求品牌价值最大化,在同一个领域进行品牌扩张策略。品牌延伸是品牌经营的五大战略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就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世界著名的许多大企业就是靠品牌延伸实现其快速扩张的目的。根据中国武术器械多样化的特点,可以以“龙泉”为品牌实施龙泉武术产品的系列扩张,打造以“龙泉”为品牌的“龙泉刀、龙泉枪、龙泉棍、龙泉……”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根据武术器械的功能打造出“比赛器械、训练器械、收藏器械”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打造高档器械、中档器械、低档器械;还可打造出龙泉武术运动服装、鞋、帽等系列产品。从而实现产品品种的多样化,谋求价值利益的最大化。

3.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创建龙泉品牌集团化经营模式

“商业模式就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上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充分利用龙泉剑瓷具有悠久历史的品牌文化特征,结合龙泉当今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创建武术器材、服装、陶瓷、香菇、灵芝、茶叶、竹艺、旅游等休闲经济多功能产业群,联合打造龙泉品牌集团化商业经营模式。以品牌创建产业群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利用品牌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产业群。通过区域品牌与产业群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品牌这一“资源整合器”对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龙泉打造成武术鉴赏、青瓷旅游的重要文化休闲地,提高产业群的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群产业结构,推动当地产业群向更高层次发展,以此提高产业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形成当地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实现龙泉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经济运营模式。

4.建立龙泉宝剑为代表的品牌连锁经营网络

龙泉宝剑作为武术健身器械、艺术收藏品及馈赠礼品,其精湛的制作工艺、鉴用功能的多元化,正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而享誉中外。品牌商业模式的扩展有多种方式,根据龙泉品牌多功能性特点,为了提升以龙泉宝剑为代表的品牌影响,扩大龙泉品牌的经营规模与集约化经营,建议建立连锁经营方式扩展经营。“连锁商店最初是单一所有权形式即正规连锁形式出现的,随着长期的发展实践,逐渐形成了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根据连锁经营三种形式特点,鉴于龙泉宝剑等品牌尚未形成规模经营的现状,运用正规连锁经营缺乏资金优势,难于一家做大。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可借助品牌优势采取特许加盟连锁、自由加盟连锁等方式实现扩大经营。这二种形式的好处是可以尽快建立宽带式营销网络,扩大产品销量;二是有效保护品牌不受侵犯,保护龙泉中小企业的利益,同时又能适度扩大市场经营规模。有利于民族品牌实现价值最大化发展。

5.走休闲娱乐化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的道路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在其所著的《大趋势》一书中说:“想卖东西?搞培训?抓管理?调动积极性?首先,你必须让人家高兴。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上,娱乐被认为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建议政府要树立娱乐化发展地方经济的理念,利用民族品牌提高地方的综合竞争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地方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业,促进民族品牌的发展。二是承办、举办各类休闲体育赛事,吸引国内外休闲体育运动爱好者来龙泉参赛。走出龙泉赞助体育赛事,将剑瓷等地方特色产品作为体育赛事奖品、礼品,纪念品、商品奖励、赠送、交易给参赛者、组织者、观赏者,扩大社会影响。三是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文艺表演等多种传媒宣传龙泉民族文化特色,吸引八方关注。四是请影视武术明星、武术运动体育明星作产品代言人,宣传龙泉品牌,树立龙泉品牌形象。总之,充分利用休闲娱乐经济手段推动龙泉剑瓷商业品牌的经营与成长,是发展龙泉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参考路径。

6.建立品牌质量管理保障机制

提高品牌竞争力、保护品牌荣誉与形象,建议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号召:结合本行业、本企业建立龙泉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行2000版ISO9000族标准,并按要求组织生产经营。具体地讲就是在四个方面规范质量管理:(1)建立机构。标准明确规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而必须建立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2)规范程序。企业组织产品生产必须制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质量手册、质量体系操作检查程序,并使之文件化、档案化。(3)监管过程。质量控制是对生产的全部过程加以控制。(4)总结。不断地总结、评价质量体系,不断地改进质量体系,使质量管理呈螺旋式上升。积极推行TQC,贯彻ISO1400、ISO18000等国际标准,从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龙泉品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水平,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7.加强商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发展与做大做强,都离不开人这个重要因素,都离不开人的决策、管理、生产、服务和不断创新。可以说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龙泉宝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拥有厚实的具有各种特长和才能的人力资源,要不断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根据笔者调研,龙泉品牌要成规模、集约化商业模式发展,政府和企业必须加速培养、高薪引进四类主要人才。一是宏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即具有整合行业经营的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有气度和胸襟高水平人才。二是高层次的品牌扩张策划的市场营销人才。三是企业经营的人事管理人才,为企业经营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人力资源和动力。四是品牌产品不断创新开发的铸剑工艺大师人才,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研发新一代的宝剑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只有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人力资源,加大培育人才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保证古老民族品牌长盛不衰的秘诀。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

“幻想运动赛事”究竟为何物也?它在英文中称Fantasy Sports,也有中文译为“虚拟体育游戏”。――其赛事规则主要为:由玩家自主挑选某项职业运动中的真实运动员,组队与其他幻想队进行比赛;当然,赢了就会有奖金,输了则真金实银的投入就打水漂。这些真实运动员在真实比赛中的表现就是统计基数,全体运动员的得分之和构成一个幻想队的总分。而幻想队的所有者(即玩家)完全可以像一个真正的运动队伍经理人那样买入、卖出、放弃和选择队员。这听起来很有趣,不是嘛――在整个英国,大约10%的成年人热衷于幻想运动赛事;而据幻想运动赛事协会的统计,在北美,约有4100万人热衷于此,每人每年平均支出111美元在幻想体育赛事上。

该协会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幻想运动赛事的玩家平均年龄34岁,其中78%受过高等教育,这两个细节就证明这个玩家群体是“有价值的消费族”。

幻想运动赛事的源起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大学教授从棒球运动的“数字密集型”计分系统中受到灵感启发而创造了虚拟的运动比赛队伍(进而发展成杯赛或联盟式运动)。

但是幻想运动的真正蓬勃发展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而发生。无疑,互联网降低了玩家进入幻想运动的门槛,因为统计数据可以很快在线汇总,各类消息与资讯的可获得性也前所未有地提升。

1997年,率先推出基于互联网参与幻想运动的门户网站将聚焦点投向美国十分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棒球,该站点提供玩家以完善的实时数据、联赛留言板、运动员日更新成绩表等一系列服务。两年后,即作价3100万美元出售给了Sportsline――这宗交易也意味着,幻想运动赛事经营已从单纯的玩家爱好变成了一种商业模式。自然,这起并购案中的买家一点没吃亏:截止到2003年,即帮助Sportsline获得了高达1100万美元的幻想赛事收入。(Sportsline在2004年又被CBS并购,现已成为在幻想运动赛事领域的支柱引擎。)

然而,随着幻想运动赛事市场的不断扩大,寡头型的运营网站日益受到来自监管层面的质疑。在美国,在线赌博尚属不合法;而通过互联网参与幻想运动赛事引发的(监管)争议焦点在于它的本质是意味着玩家是在搏技术、还是博概率?――对前者而言,通过技术(即数据推断能力)而在互联网获得收益是合法行为;但若是后者,仅仅是靠博概率的话,那么其合法性就会是个大问号。

历史上往往有着有趣的故事重演。如今,从事幻想运动赛事的网站在不遗余力地做着多年以前“在线扑克”公司们所四处游说的事:为了证明玩家是在“搏技术”,网站们纷纷展示详尽的案例与数据来显示,最赚钱的玩家是如何通过技术分析(包括数理推断)来不断地赢得赛事获得收益的。

事实上,相比依靠一己之力来消解监管层面的质疑,幻想运动赛事经营者更有着可依靠的“另一棵大树”――那就是现实世界中的运动赛事联盟。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幻想运动极大地托起了这些运动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气,――球迷们观赛兴趣高涨,因为比赛本身不再仅仅带来观赏的乐趣、而是和观赛者本人的金钱收益相挂钩;电视观众因此也规模扩大,衍生商品的销路也蒸蒸日上,俱乐部从转播权交易中分得的一杯羹也变大了。你怎么不能说,幻想运动赛事经营者与实体运动联盟相互之间不是正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