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ngshan town, Jiangni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ecology park consider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arden as the goal, uses the planning structure of "one district, two-axis, three clock, six park, more attractions", and makes the park into a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zone integrating ecology, economy and tourism.
关键词:汤山;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
Key words: Tangshan town;agriculture ecological park;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68-02
1现有基本条件
1.1 人文历史条件汤山是南京的东大门,素有“金陵东花园”之美称。同时汤山也是闻名于世的温泉之乡,为全国温泉之一。汤山地区民风淳朴,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还有矿产资源。著名的阳山(羊山)大石碑就在羊山北侧,享誉海内外的宝华山隆昌寺位于汤山镇北。尚有先生温泉别墅位于汤山镇温泉路3号,1992年发现的距今35万年南京人头骨的远古人类遗址―葫芦洞,还有桦墅村庙山附近的石佛崖洞,吸引众多中外人士到汤山旅游。
1.2 地理位置汤山地处江宁区东北端,距江宁东山主城30km。2006年3月与麒麟镇、上峰镇合并,设立新的汤山街道,辖区面积223km2,人口8.62万,管理23个居委会。南有直通禄口国际机场的汤铜公路,北有直达新生圩港口的汤龙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和宁杭公路由西向东穿镇而过。
1.3 气候汤山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余,雨热同季;灾害性天气频繁。降水丰沛而集中。年平均降水量为1072.9mm,主要集中在夏季,一般可达506.2mm,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此时,雨量大,雨日多,日照少,湿度大。特别是初夏副热带高压北上过程中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流域和江淮之间,这一带进入梅雨期,天气阴雨连绵,暴雨颇多。最冷月是一月份,平均月气温2.8℃,累年最低气温的极值为-13.3℃,最热月是七月,平均月气温是27.9℃,极端最高气温为40.4℃。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600MJ/m2左右,太阳总辐射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介中,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充足的光能。
1.4 地形地貌汤山地区属低山丘陵地貌,自北向南有东西向的射乌山―陡山,中部为北东东向的青龙山―黄龙山―孔山―狼山―白露头山,向南是北东东向的汤山,海拔标高一般在200-300m。规划区域所在地地形起伏多变,总体四周为起伏丘陵,中间为洼地,坡度约为15-30℃之间。地面海拔高度不一,差距比较悬殊。
1.5河道水系规划区域南临汤泉湖,区域内还零星分布一些大大小小的水塘。具有天然独特的水资源环境。
2规划思路
2.1 规划指导思想
2.1.1 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园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可持续发展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然而,目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仍相当严重。因此,汤山生态农业园规划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指导思想。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规划的各类项目进行科学配置。
2.1.2 “生态、经济、文化”三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生态、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要实现生态农业园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这三个方面相协调。生态是建立园区之基本,经济是增强园区实力的保障,而文化则是园区经久不衰的关键。①生态立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汤山生态农业园以“白茶种植”、“有机蔬菜种植”、生态蔬菜种植”与“生态林果种植”等为主题营造生态环境,种植特色茶叶蔬菜果木,开发有经济效益的本地特色水生植物。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美化自然景观的目的。②经济强园。观光旅游与生态农业相协调发展。遵循“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原则[2],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蔬菜种植与生态林果种植为核心,实施生态农业经济新模式,促进园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③文化兴园。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交映。以地域文化、农业生态文化为核心,打造“生态牌”和“汤泉湖牌”,使之成为江宁区中现代化农业的窗口,展现江宁区休闲胜地的风貌,借文化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2.2规划原则①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园区规划坚持贯彻运用生态学原理,实施保护性规划,对水、植被、土壤、人工设施等进行有机布局与合理安排,以实施资源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3]。生态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残留有害物质规定在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必须是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确保环境生态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业。②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发展白茶种植、生态蔬菜种植与生态林果种植必须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点。规划过程中,结合园区基地现有的生产及资源条件,并对周边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合理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遵循这一原则,搞好相应的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③综合生产,兼顾科学实验。汤山农业生态园区是以蔬菜与水果生产为主的,所以园内的主要部分是蔬菜与水果的生产区、推广区和示范区,在这些区域的规划中结合道路及生产区的周边环境进行适当的绿化,使之有景可观。并且在规划过程中坚持科技生产与新品种试验的原则。④市场导向,注重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是现代生态农业的显著特点[4]。园区规划建设一方面要研究江苏省农业市场的需要,开发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生态农业项目。另外,还要放眼周边地区市场,以生态农业园为依托,打造园区的知名品牌。不断将园区品牌向纵深拓展,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⑤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整体进行规划,合理安排地块的使用性质,并严格控制各功能区域的用地范围,科学地将各大功能区域、各景观点、各小项用地进行规划布局,保证园区整体规划的合理性[5]。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以及园区的经济效益状况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3规划布局
3.1总体规划汤山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结构为“一区二轴三脉六园多景点”。一区:生态农业园中的综合管理区。二轴:指生态农业园中的道路轴与景观轴。三脉:凭借园区彰显的生态之脉、科技之脉与文化之脉。六园:生态农业园规划为六个功能园区。多景点:各个功能区域由若干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的景点组成,每一个景点表现一个主题。
3.2功能分区整个园区共分为生态蔬菜园、生态果园、生态茶园、奇花异草园、水生植物园、优质水稻试验园与综合管理区。
3.2.1生态蔬菜园①工厂化育苗区。建设2500m2加温玻璃温室,进行工厂化育苗,形成年产值达250万株蔬菜苗的能力。主要生产番茄、辣椒、茄子、黄瓜、南瓜、西瓜、甜瓜、西兰花、甘蓝及豆类常见蔬菜苗,供应园区蔬菜园及周边农户种植。②新技术示范观光区。建成28000m2玻璃温室一座,主要进行基质栽培、水培和立体栽培。种植蔬菜种类包括水果黄瓜、樱桃番茄、彩色辣椒、珍稀甜瓜、小型西瓜、观赏南瓜、紫背天葵、蛇豆、草莓及生菜等是用兼观赏性蔬菜,形成蔬菜新技术示范观光园。③大棚有机蔬菜生产区。建设钢架大棚100座,占地面积81.58亩。主要进行常见茄果类、叶菜类、瓜类和豆类等蔬菜反季节栽培,产品供应市场和游客采摘及选购。④防虫网室有机蔬菜生产区。建设防虫网室45.88亩,主要进行春季及夏季各种绿叶菜类、豆类、白菜类等蔬菜的有机栽培。产品供应市场和游客采摘及选购。
3.2.2 生态果园①桃园。7.25亩,主要有菊黄、华光等品种。桃园与天然的水体相得益彰,辅之于其它植物材料,营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朵,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意境。②梨园。28.36亩,以新优品种黄金梨、水晶梨为主,在保证梨果正常成长情况下,体现出“梨花烂漫”、“梨白柳青”的景观效果。③甜柿园。14.45亩,以新品种新次朗为主,规划式栽培形成森林,平面式修剪易于采摘。④葡萄园。28.6亩,以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的夏黑葡萄为主体材料,采用各式的园林小品(如葡萄架、立柱、廊、水池),巧妙结合,力求做到布局精巧,构图生动,层次丰富,意境分明。⑤树莓园。25.87亩,品种有红莓、黑莓。树莓浆果柔嫩,色泽宜人,风味独特,具有多种利用途径和很高的利用价值。
3.2.3 生态茶园①茶树良种繁育区。主要任务是收集国内外茶树优良品种,采用常规育苗技术和现代容器育苗技术相结合方式,使之成为江苏省茶树良种最大的繁育基地与推广中心。②茶园设施栽培区。以早生的优良茶树品种为基础进行设施化栽培与管理,满足消费者尝新、尝早的品茶习惯,在全省优质、高效种植农业中起引导作用。③良种栽培示范区。选择适于苏南丘陵地种植的茶叶良种,以有机茶园的标准进行种植、栽培与管理,形成良好的园相、树相。同时,对机采茶园进行试验与研究,为节省茶叶采摘成本,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奠定基础。
3.2.4 奇花异草园主要种植各种观赏价值较高的花卉和草坪品种,花草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观花类:茶花、月季、郁金香、非洲菊、三色堇、类等;②观叶类:龟背竹、花叶万年青、变叶木等;③观果类:冬珊瑚、观赏辣椒、佛手、金橘等;④观茎类:仙人掌、文竹等;⑤新品种:红掌、秋海棠、花叶芋、小花矮牵牛、羽状鸡冠花等;⑥草坪品种:加拿大早熟禾、多年黑麦草、紫羊茅、细叶结缕草、地毯草、弯叶画眉草等。
3.2.5 水生植物园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还在园林景观上起到重要作用。品种主要有:苦草、竹叶眼子菜、黑藻、水鳖、凤眼莲、花叶芦竹、慈姑、黄菖蒲、千屈菜等。
3.2.6 优质水稻试验园农业园拥有水稻试验园25.81亩,重点试验水稻两段式育苗和水稻新基质育苗两项水稻育苗新技术。
3.2.7 综合管理区①园区主入口。该入口不仅起到迎接游客的作用,同时也向过往于沪宁公路的人宣传了汤山生态农业园。大门设计为一个高8米的四方体构架,在构架的三面写上“汤山生态农业园”。在宣传的同时不失质朴的风格。②综合办公楼。该楼是对园区管理的主要地点,是一栋两层的建筑,面积1000m2,主要提供日常办公、管理、接待的要求。③生态停车场。用草坪做停车场,用行道树将车位隔离,树隙停车,树荫遮阳。
4总结
生态农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体制创新。它的显著特点是以金融资本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汤山生态农业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注意以下方面:突出特色、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保护环境,严格管理;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保障健康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发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吸引更多客源,获取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唐菲.浅析怀宁县三桥镇白洋湖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584-1585.
[2]张晓冬.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521.
[3]崔志华,张金池.生态廊道农业园规划探讨-以东麟农业生态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2-113.
关键词:生态 水利工程 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 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 而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也是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项目中, 需要园林设计师、生态学家、建筑师、规划师等的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我们应当重视生态系统空间关系的研究, 把握住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这个核心, 促进协调发展, 还应当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为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而共同努力。
一、.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年来,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这一生态特性。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二、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考虑地方性因素
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根据场所的现有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设计,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或者居民的生活习惯,为设计者提供参考,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设计要考虑场所的自然过程,依据场所中得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将这些因素合理的搭配到场所的设计之中,保证景观的和谐发展。植物和建材的使用生态设计的重要方面,根据生物区域选择适宜的树种,尽量多的使用乡土树种,以减少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
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保护和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尽量提高其使用效率。不同的配置方式其资源的耗费量不同,例如在园林设计中用林地取代草坪,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品种,便可减少灌溉用水、化肥、除草剂等的使用。
三、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的景观设计策略
1、保留原有植被
尽可能保留场地的原有植被,这是小绿地建设中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保留原有植物,并非不加选择地将所有原有植物加以保留,而是要依据植物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加以评价,当留则留。通常在城市中,经历了若干年的开发经营,几乎很难有原生的植物尤其是群落保留下来,比较常见的是次生群落及人工植被,由于这些植物与环境间,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故而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
2、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保护人文古迹及老园林设计,主要是人工景观,在环境资源拼块和残存拼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拼块,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进而形成以引进拼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拼块和努力维护,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而老的自然景观尽管粗糙不堪却历经多少年月,有着自己的自然群落,更可以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这种古代的园林景观应该保留,也必须保留,要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3、保护园林设计,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我们每到一处美景,总会或多或少发现“某某到此一处”的字样,或者有些情侣、游客的签名。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对此处美景的眷恋和喜爱,殊不知这种破坏性的行为恰恰起了反作用,让本来天然而成,自然的景观大煞风景。因此,保护园林设计及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事情,唯有提高每个人的自觉性,才能让这些古老的美丽的景观完整地存在下来。
4、 维持园林物种多样化,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显著特征之一,是近年来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指的是“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既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异。复杂的生存环境和多种生物起源是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是进化机制最主要的产物。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等生物链及其环境等所组成。而物种被认为是最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生命层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生物的多样化,物种的多样化水平决定着本群落的动态特点和稳定水平。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中,各个物群对群落所在的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不是直接的竞争,而是处于一种互补的状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物群的完整和多样性可以使系统的脆弱性得到改善,降低物种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程度。因此,维持生物的多样化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应该尽量设置与地带性植被结构相近的生物群落。
5、 建立城市环境防护体系
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往往因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而被毁掉。其他地区的防护林带也在无休止的开荒耕种或滥砍滥伐,以及农用地在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肆意切割或占用,使得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及其防护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协调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内会向外释放次生代谢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周围的植物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也可能会抑制其生长。在生态设计中应遵循“互惠共生”原理,使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可以相互依存、共同获利。例如黑接骨木有利于云杉的生长;皂荚、白蜡与七里香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松树、云杉、山杨等都能互利共生。但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却不宜种植在一起。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之,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 其工作的领域如此广阔, 前景如此美好。但是,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 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创造我们共同的、美好的家园, 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影. 浅析城市园林设计的意义[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8)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1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 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增建新的公园和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等方式, 有利于逐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1.1 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
园林植物能吸收大量太阳光能,具有吸热遮阳的作用,减少太阳辐射,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和风速,吸附大量飘尘,吸收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在冬季,绿地可促进建筑保温。树木能吸收同化有毒气体,阻止其在物质循环中的恶性循环。绿化区的空气中浮尘黏度、密度、有害物质浓度明显低于非绿化区,而氧离子浓度、空气清新程度等明显高于非绿化区。
1.2 杀菌防尘,降低噪音
茂密的树木枝叶可以降低风速,吸收大量飘尘,阻滞尘埃的扩散,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杀菌素。据树木枝叶能减弱声波传送或吸收声能,公园内成片的树木,可以大大降低噪音。声能投射到枝叶上时,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反射到各个方面,从而起到使声能消耗或减弱的效果。
1.3 美化城市环境、改善自然环境
一个城市的美丽为人民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环境。美好的市容风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如果城市绿化布局得当,色彩醒目,季相分明,可激发人们的欣赏欲望,给以市民美的享受。同时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增加城市建筑的效果,丰富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从而渲染城市氛围,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熏陶。
人们对绿化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园林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用植物绿化的方法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 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 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 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 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 少搞硬质铺装, 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 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1.4 改善市民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在城市中,建筑物高度密集,人口稠密,能源消耗量大,使城市被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居住环境拥挤,噪音大,使人们心情烦躁不安、紧张和忧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喜欢植物的色彩,在植物较多的环境中可以舒缓心情,还具有明显的生理效果,如心跳平缓、脉搏次数下降、呼吸平稳、皮肤温度降低、疲劳易恢复。
2 城市规划中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城市。而从实际上来说,我国目前出现了轻视城市建设规划,单纯重视城市绿地建设的事态。从而导致在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出现投入成本过大、资源严重浪费,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远远达不到资源节约的节能环保标准。同时,在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中,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因此时常导致在城市规划中脱节的现象发生。
2.1 园林规划理念秉持节约型的设计理念。即是走一条生态环保的城市建设道路,要保证资源不浪费,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科技城市。同时将节约自然资源与保护人居环境结合起来,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也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然而,节约型理念实施难度大,既要保证资源节约又要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量,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施工、运营与养护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再者,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也是保证城市规划中秉承节约理念的重要因素。
2.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建设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实际规划中,对水土资源在进行设计时,要在保持城市水土结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尽量避免对地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最好尽量保留,保有原来的生态和自然风光,这样既维持了生态的平衡,也达到了土地节约的目的,从而对城市规划做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对水土资源也达到了提高利用率的目的。 在进行实际的城市规划中,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审批时需要人员能够全面分析,进行实地考察,尊重原生态,对资源浪费严重的方案要坚决摈弃,科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大力倡导因地制宜的方案。
2.3 城市规划中布局要合理。节约的城市规划理念同时也体现在布局的合理上,对绿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它对本土环境的适应性,对部分成本低的苗木要静心护理。在景观布局的过程中,设计上要突出新意,避免出现与别的城市雷同的现象,努力体现城市特色和民俗优势,绿植的栽培要富有情趣和创意。可将高大的乔木种植在道路的绿化隔离带上,这样一来,还能提高其利用效率,达到遮阳遮雨的效果,打造出花园式的人行道;在停车场种植适应本地环境、成荫快的优质树种,既美观遮阴,减少汽车耗能,同时又减弱热辐射、净化空气。
2.4 注重节水、降低水能消耗。节水观念要贯彻到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的始终。要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雨洪利用技术,科学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实现精准灌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植被生长的需要还能降低用水消耗。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也应当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提起重视,用“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植被灌溉。
3 园林规划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 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 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 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 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必不可缺的
3.1 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以人为主要对象进行服务的事业。园林规划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务于人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人这个主体相对应的环境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的含义。
3.2 园林规划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可以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同时为人类提供服务。人们通过城市规划,为人类社会创造优美的环境既要致力于建立生态健全的环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学、艺术相互融洽和谐的环境,同时应具备文化审美价值。
3.3 城市园林的存在不仅能促进人们身体健康,也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是有形的资源和重要的投资条件,是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园林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中园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绿地功能与城市环境的高效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项建设成本、护理成本都较高的工作,并且对水土资源都增大了压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节约性的园林理念引入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去。在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绿化建设应肩负光荣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4.生态防洪护坡创新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从政策上支持。长期的防洪护坡工程建设,人们已习惯于建设传统护坡。对于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确保新一代护坡技术的广泛使用。
(二)既重视具体设计,又重视宏观视野。护坡设计看似简单,但要做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方案,必须要将工程师、艺术家、经济师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思维溶于一体。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我国发展中应遵循的模式、能源消耗、矿产总量和污染排放处置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重视科技创新。护坡是一种相对低技术含量的水利工程,如果大量引进采用国外产品,经济上极不合算。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一批古代杰出水利工程都证明中国人具有无比的智慧。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护坡产品。
(四)材料的创新是关键。河道堤防护坡工程建设耗废大量的块石、混凝土预制块或其他材料,其成本占工程总费用的比例大。因此,一定要重视护坡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的技术创新,加快开采、加工、运输各环节配套升级,制定既开放竞争、又保证规模生产的产业政策,将护坡工程技术发展的切入点定在半成品生产创新上。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护坡。受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1、重视可行性研究,减少硬化河道护坡。尽量避免河道混凝土护坡建后再拆,不如尽量少建或非工程措施解决,有些河段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河岸凸凹不平,边坡土质抗冲刷能力强的河段;河岸滩较岸边坡平缓、植被生长良好的河段;土堤迎水坡在特大洪水年份也未发生浪坎等险情的河段。当然,硬化混凝土护坡对防洪来说是有利的,只有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综合权衡利弊。对河道护坡工程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前提。2、开阔工程技术设计思路。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来实现资源节约,仅从传统思想上进行优化创新这种可能性不大。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首先,尽量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其次考虑护坡的造价与使用年限。(1)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化采用天然石材,天然石材从经济及性能上看都具有优势。(2)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强度提高了,可以阻止环境水的侵入,从而保证混凝土块的抗侵蚀性,增加了使用年限,使护坡的分摊成本小。
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6.结束语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关键词: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生态水利工程从表面上来看就很明显是包括生态和水利工程两方面的内容,不过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侧重的还是水利工程方面,其学科基础主要是由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构成的,生态学只是在工程学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的学科。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相关的设计,而没有注意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对生态系统的未来预期等潜在的风险。对于目前的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其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就是应该密切和生态学相结合,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上来,进一步将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改善水利工程规划的设计理论,这样也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生态水利工程学[1]。该学科的出现的发展,既能够满足人们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需求,又能够将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其内涵主要是: 对于新建的水利工程来说,在进行传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注意与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持相结合; 对于已建工程来说,主要指的就是对于那些受到危害或者是严重破坏的河流进行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保护。所以,生态水利工程作为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来说,它将和传统的清污治污工程、生态产业、环境立法以及资源管理等不同方面的工作内容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为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提供有利的支持。
1.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的。在众多的河流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来调节水量、开发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提高了河道的调蓄能力,满足了人们防洪、供水、航运、渔业、灌溉、发电以及旅游等需求,效益显著。建设水利工程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对于发展经济及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积极作用。通过水量的调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或排解水污染,抵御洪水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的改善以及调节生活用水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设水利工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表现在:新建的水利工程在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蓄水、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对于已建工程,主要是对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应与传统治污、清洁、生产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并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2.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为了抵御洪水修建堤坝,为了调节水量整治河道,为了蓄积生活用水肆意修堵河流,这些活动都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改变了河流里生物的多样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等自身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这些自私的行为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正面的影响还有负面的影响。正面影响表现在:(1)保护其他生态环境,利用水资源代替柴火,水资源代替石油、核能源来发电;(2)提供生活灌溉用水,使得被浇灌的地区生态环境发生改变;(3)防洪减涝来减少自然灾害对其他生态的破坏,有效地削减了水灾、旱灾发生的严重性;(4)对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预防遏制作用;(5)对城市的局部小气候进行了改善,同时对景观和生态环境也适当的改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为建设水利工程所做的引流会淹没一些耕地、森林、珍稀物种、矿产资源、风景名胜等,这些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2)在水利工程的下游水质会发生变化,可能产生富营养化问题,堆积大量的细菌,降低纳污能力;(3)有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河流方向,阻塞鱼类海生动物的回流;(4)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植物本身的生活环境;(5)大型水利堤坝的塌陷会引起严重的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工程规划设计时,还要特别注意法规障碍:一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规定;二是水功能区划关于水源保护的规定;三是重点文物风景名胜保护的规定。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具有双重影响,要充分利用其正面影响,可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经济上的发展、环境上的改善等等,利用不合理将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危害。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基本原则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它是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的工程,在满足水利工程所应具有的作用(防洪、灌溉、供电、供水、航运等)的同时,也要满足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其在规划设计时应满足水利工程原理和生态工程原理。在规划设计时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安全、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严格考虑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等,同时要结合工程力学原理、水利工程学原理、生态原理和水文原理设计图纸,设计完后仔细审核、预算交由施工单位。施工方应当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操作,不得擅自修改,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在确保质量问题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利用材料、合理布置人员分布,避免浪费不必要的钱财。工程设施在设计标准规定范围内,必须能够承受洪水、风暴、侵蚀、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
2)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经过一万年的演变过程,已经具有了自我修复和自我清洁能力。生态系统里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它们与周围的物种有着有好的关系,同时在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下也能适应、改变环境。规划设计时可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充分考虑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尽量在不破坏其它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设水利工程设施。
3)河流形态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在一个地区,其空间异质性越高,就会有更多的生物存在。生物越单调,生物多样性就会很低,就会导致生物群落密度、比例降低,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在规划设计时,从众多的环境因子中寻找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4)景观尺度及整体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河流生态的修复规划与管理应在大景观尺度、长远的和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大景观具有的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在设计规划时,应掌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整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而不应是仅考虑单一物种、河岸的修复。
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即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此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会出现多种可能性。自然生态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使得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期望河流短时间修复是不可能的。
4.结语
本文阐述了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它具有的双重影响,同时也简单的介绍了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所依据的五项原则。警示了我们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还要综合考虑我们周围经过亿万年形成的庞大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蒋振华. 我国现阶段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发展[J]. 中国科学工程,2009( 03) : 25 - 26.
[2]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关键词]山地生态公园;建筑设计与规划;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一、引言
我国是多山地区,山地面积约占总国土面积的2/3,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型公园多选址在郊外山地或丘陵地带,地形相对复杂。一方面,山地多变的地形空间、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为现代城市山地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设计依托;另一方面,山地中的地质活动频繁,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文的季节性变化、景观的区域性等特点,加之其生态环境比一般的平地公园更复杂,使得山地生态公园的设计与规划和城区一般的景观公园有明显的不同。从居住个体来看,依山而居能让居住者更加亲近自然,同时开发山地建筑可以提高居住面积和居住质量。总之,在我国进行山地居住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对于山地公园景观空间的文献论述较少,目前还没有专著出现,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受传统山地观和景观审美的影响,从造园学的角度,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对地形的处理手法和技巧,探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彭一刚(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由分析入手,对古典园林中起伏层次,堆山叠石,视线仰俯,高低错落等地形处理手法进行了理论性分析研究。李敏(1986)《中国现代公园一发展与评价》以“史”为纲,结合建筑空间理论,阐释了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色。他提出:“公园艺术形式的主体是城市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有机的结合统一,”并收集了大量的公园图文资料。(2)从建筑学的角度,通过对山地的建筑的形态,景观,交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山地建筑对山地的适应能力。唐璞(1981)《让建筑上山的几个问题》、任雷(l991)《山地建筑形态特征探索》都从形态设计的角度对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形体表现和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卢济威等(2000)《山地建筑设计》分析了山地景观的环境原生体、视景独特性、生态脆弱性和情感认同性,并在景观生态,景观视觉,景观空间及景观情感等三者方面,对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3)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上对山地生态环境,自然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有效地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洪亮平(1998)《创造明日山水城市》对山水城市的空间意象进行探索性研究。蔡云楠、郭江雨(2000)《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研究》针对山地独特而敏感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出“绿核+绿廊+绿网”的绿化模式。(4)从景观生态和景观感知的角度对山地景观进行研究。俞孔坚(1991)《景观,生态,文化,感知》对山地的景观感知作了定性的分析评价,运用GIS对生态阀值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模拟分析。王紫雯(1998)《山地城镇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探讨》,就视觉景观容量的影响因素体分析研究得出:“地形越复杂,地势越低,越低凹的区位透视度越小,视觉容量越大”的定性论断。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1961)出版对地形微气候及地形的处理手法作简要论述。Norman.K.Booth《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对地形的类型、美学特征及实用功能作了分析研究。
三、现代城市山地生态公园的建筑设计与规划
(1)山地生态公园的建筑设计原则。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决定了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影响山地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有坡度、坡面朝向、海拔高度、自然肌理(植被分布、水系等)。我国古语有云:“土木之事,最忌靡费”,也就是建筑施工要尽量减少工作量,因此山地建筑尽量采取“减少接地”的接地形式以尽量保持地表原有地形和植被。若建筑体量较大,或者山势比较陡峭,若将建筑设计成为一个集中式的单体,无论其形状如何都是最自然山形的破坏,或者说建筑本身成为一种惹眼的视觉焦点。若建筑设计的初衷不是为了强调建筑本身,那这样的建筑设计案例应采用“不定基面”的原理,将大型建筑化整为零,当然是要经过对建筑功能的审慎分析,将功能分区合理布置同时之间又加强联系。建筑本身是山地生态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公园景观的营造与建筑景观息息相关。建筑作为山地生态公园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充分融合于自然景观中,展现山地公园的生态特色。(2)生态设计。在生态学的意义上,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应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影响,最终融合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性生态系统。山地生态公园的生态系统,相比城区一般的平地生态系统,在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变化时引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都更为敏感和复杂,严重时甚至引起难于修复的生态失衡。针对现代城市山地生态公园人流量大、水消耗多的特点,为保证山地生态系统的正常水循环,需要补充适量的人工水体。但补水设计中,应尽量保持山地系统中的自身水体,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功效。(3)建筑设计。对建筑群而言,科学地进行竖向设计并创作出既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又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现代建筑,应该是立意构思的重点。竖向设计在山地建筑群的布置中尤为重要。进行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利用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使之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达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资省、建设速度快、综合效益佳的效果,尽可能减少对原来自然环境的损坏,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要确定建筑物室外场地和道路等的设计标高,并相互协调,确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位置,确定土石方平衡方案。(4)景观设计。山地环境中,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多变,使得地表的空间特征明显,容易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美感。地形的起伏变化,使得山地生态公园的观景在视点、视角方面容易形成景观视觉的多变性与复杂的结构层次性。但在实际设计时也应注意,当整个山体的尺度比建筑尺度大时,在视觉效果上会比较和谐;当人工建筑的尺度与山体接近甚至更大时,容易给人以建筑过于膨胀的感觉。另一方面,山地建筑还可利用绿化植物的衬托与渗透达到融于自然的效果。绿色植物与建筑二者可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减少建筑的人工气息,创造出奇特的生态景观。同时,岩石也是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岩石也是一种自然景观,建筑若能与山地中的岩石完美结合,也有助于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若山中有较大的溪流或稳定的水源,设计时将其环绕于建筑,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小湖,则更能体现建筑与自然的灵动性。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建筑是艺术的宫殿”,对建筑设计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人类对山地建筑的探索更是是刚刚起步。同时人居环境工程是一门系统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山地建筑的发展涉及到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人类只有在山地建筑开发过程中统筹兼顾,才能规划、设计出既符合人类生存需要又不对环境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的建筑品。
参考文献
[1]曲宾,刘波.对山地环境中建筑设计的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2]赵云.浅议山地开发中的建筑设计问题.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3]陈荣林.山地建筑设计与城市人居环境的探讨.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7)
关键词:生态理念;生态园林;园林景观;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ject, needs in scientific innovation, overall planning, reasonable structure, stereo system standard seriously thinking of plann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nto a set of ecological, economi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economy, management in one of the city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gle, elaborated analysis concept,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cept and func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makes a summary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需要在科学创新、统筹安排、结构合理、立体系统的标准上进行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园林景观的各种影响因素,需要不断的参考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及技术方法,需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现象及灾害已经逐渐引起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所以城市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要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生产活动、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
1 概述
近年来,生态环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人们所普遍提及的生态园林型城市,就是以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为根本归宿,以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与共生为重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强调的是景观的美观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从而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园林规划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 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1 生态园林型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体验为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重点是要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而不单单是依靠城市绿地建设。此外,在城市建设及当地经济发展政策上,不能制定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要利用并保护自然环境,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
(2)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方法,可以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 廊道- 基质”的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充分发挥绿地效应,实现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之和。与此同时,紧密联系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出多个个性化的景观分区,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
2.2 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为了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要在城市园林绿地上做好功课,这是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园林是一个城市的大门,它给城市人们带来第一印象,尤其是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其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质量将会给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地段,往往需要丰富园林绿地装饰,对不同地点、街道给与不同的绿化形式,形成风格各异而又相互和谐共处的园林风景,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和美的感受。具体的措施有:建立宽厚的绿化网络;努力丰富城市的园林景观;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适当开发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建立独特的城市风貌;繁育和保存优良的物种资源。
3 生态园林型城市规划与建设
3.1 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设计,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在具体的工程中,首先,园林设计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适用”,要考虑因地制宜,不论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看,还是当地适宜的花草物种、当地的土壤、水文地质、气候等的影响,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最佳的景观设计方案。其次,在保证“适用”因素的前提下,就需要考虑“经济合理”的因素了,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已经为工程的成本节省了不少,为工程的经济性做出了贡献,比如当地的花草物种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活率高,不必话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费用。在工程的各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做好经济管理控制工作,从每一个环节加强经济合理性的管理。再者,就是“美观”因素,要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这三个因素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隔的整体,缺一不可,需要整体的综合考虑。
3.2 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城市园林建设
自然破坏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近年来的自然灾害和频发的不正常自然现象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学者开始将生态环境学引入城市科学,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过多年的改进、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国内在园林绿化方面也在考虑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实现城市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3.3 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具体思考
再良好的规划设计也要有赖于良好的执行与实施,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在现代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要加强对城市的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的绿地建设,通过植物的作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集中地,必须加强建设与改善;(2)控制用地性质,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坚持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加快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要根据不同地段、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气候特点选用不同的物种,科学合理的配置,既能绿化美化城市又能改善环境;(4)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在进行城市结合部等地区经济开发的同时,加强对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保护,这些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结语
总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有很多,需要考虑的角度要不少,但关键就是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基础,要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密度、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因此,必须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技术来进行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这也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方法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周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3]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
[4]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4).
[5]官群.基于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建设[J].广东建材,2009:(8).
[6]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
一、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原则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四、发展策略
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生态园产业已经成为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的特色。由于城市的大力发展,拥堵的城市让人们想要逃离都市繁杂生活的欲望,去寻找一片静寂的田野。所以,在当今旅游业急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开发是新型农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