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

高中语文分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分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分论点

第1篇: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

一、思维训练意义

高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能够为其日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讲解论述类文本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反驳,然后深入到文章学习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且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1]。论述类文本与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高中生通过对该类文本的学习,能够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文本输出。

二、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思维训练措施

(一)教师鼓励质疑

高中阶段是语文阅读的转折点,由教师教学转变到学生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而后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质疑,可以通过反向和对比两种方式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标题与论点,进行反向质疑,然后通过对作者观点的反驳,随后将文中的论点更好地表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发展。对比可以体现在修辞、思维方法多个方面。如在《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对文中的“破”和“立”进行分析,谈谈如何对待优秀的外来文化。经过比较,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文化,针对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可以积极占有,而针对固有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留下精华。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如“针对拿来主义思想,还适用当今社会吗?”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纵向挖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性受到了关注。因此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富有时代性、文化性的课外读物,如《读者》、《书屋》、《散文》等,或者当代散文家作品等,从中汲取更多“养分”。为了提高阅读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时,需要注意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并通过摘抄、批注等方式积累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依靠教材上的内容难以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教师要积极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哲学观点,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传授思维方法

论述类文本是用论证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问题形式,通过现有事实判断和推理,最后形成逻辑思维。思维过程建立在一定规律基础之上,无论哪种思维,其基本规律都占据着关键位置[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思维基本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并利用概念推理出问题的结果,促进学生能够利用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求证、求同、求异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论证,向学生传授多元化方式,学生根据问题特点合理选择方法,能够快速得出结论,逐渐将知识内化到自身思维当中。此外,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其教学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保持冥思习惯,思考问题的根本,引导并鼓励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考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论述类阅读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在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基础之上,鼓钛生质疑,并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出结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论点,并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春寿.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82-89.

第2篇: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

 

This is not the end of your story This is not the final chapter of your life. The world right now is in the middle of a mental health crisis.

Rather than join the cue, it’s important we it’s learn why we get down, and then how we can change it, because believe it or not, we create our own negative feelings and we can also ensure that we turn our lives around and be a positive change for others.

 

The reason anyone gets depressed always comes down to the CONSISTENT thoughts we think, and the CONSISTENT beliefs we hold.

If my thought process is “I must be in a relationship and earn X amount to be happy” I might get depression if I don’t achieve those goals.

The only way out of this is to work on yourself, every day.

Yes it is.

 

You must value yourself enough, to take the time EVERY SINGLE DAY to work on you. To engage in something, that will ensure you ar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And then others will look to you, not with pity but with HOPE, because your strength will become their HOPE, their strength.

第3篇: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细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71-1

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应该是语文教材,我们应该把每一个文本作为一个支点来撬动更多的知识信息,辐射更加宽广的领域。正确细致解读文本,适度拓展,与写作有机融为一体,将众多星星连缀为美丽的星座。

一、细读文本,厚实积累,引入写作之活水

阅读是理解、吸收,是途径;写作是表达、外化,是目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以文本为媒介的互动和交流,呈现的是精彩纷呈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种交流和呈现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对文本正确全面细致的解读。因此,正确细致解读文本,应是教师教学预设中深思熟虑的重点之一。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去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指导他们学会“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教材中许多作品的文本都是语言的典范,素材的熔炉。我们应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注重积累、归纳与整理。细读文本,揣摩字词,积累素材,而字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单位,素材是写作的源泉,词汇、素材丰富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写出的文章定会味同嚼蜡。那么,这些丰富的词汇是从哪里来的呢?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细读别人的文章,深入理解其妙处,不断积累,从而借鉴过来的。平时学会积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努力把自己所读的文章的好词、好句,乃至好段,好的素材,好的开头、结尾摘录下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词汇与写作素材也就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写景的优美语句如“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毯”;“夕阳的金辉把绿色的林海染成金黄一片”。又如“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校园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外衣。操场上,像铺上了一条白色的地毯。老槐树的树枝上,银白雪条闪着道道白光,校园变成了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鲜活的写作素材如“虽九死其犹未的屈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至忠至孝的李密”,“饮恨忍辱,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腿残肾衰心犹壮;文丰笔劲风长存的史铁生”,“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的海伦凯勒”。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正说明了锻炼积累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写作的活水源源不断,在适当的情境中自会灵活自如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还会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二、细读文本,深挖内蕴,借鉴写作之范本

第4篇: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

【摘要】语文教学始终是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作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只用综合利用多种创新教学方法,高中作文教学才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70-02

在学生身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为戏语,却形象地指出了应试教育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不仅仅是学生,对很多教师来说,虽已执教多年,但作文教学始终像在大海中游行一样茫然,不着边际,没有“抓手”。然而高考语文150分,仅作文一项就占60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本文探讨如何在高考重压和学校管理的条条框框之下“戴着镣铐舞蹈”,希望在作文教学方面实现有效突破。

一、多种渠道积累,丰富素材储备

1.生动视频带你走进不一样的语文课。随着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进,教学也进入新的科技时代。在常规化教学中穿插视频教学,无异于在死水中注入“活泉”。尤其是在浅阅读时代,“读图”虽不可避免地会让文化流于肤浅,但其利远大于弊。搁在三四年前,笔者一定会在假期推荐学生读一些大部头的著作来瞻仰大师渊博的学识与闪光的人格魅力,如《南渡·北归》、《乔布斯传》等,因为学生只有靠寒暑假来接触新鲜、厚实的“大部头”。但现在除了上述做法,还会在高一、高二时每周安排一节视频课,利用鲜活的视听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素材的积累。

本届高一到高三,笔者和同事们精选了《大师》、《开讲了》、《感动中国》、《文明之旅》、《中国青年说》等一系列经典教学视频,提前审查并设置写作训练的角度与题目,供学生学习,实现视频与议论文写作的有机集合。学生透过动感十足的画面及声情并茂的讲解,仿佛穿越到了大师生活的年代与大师对话。在完成与大师的亲密接触后要“趁热打铁”,当堂或课下完成写作训练,或基于视频材料展开的议论微写作型素材积累,或进行人物评论,或拓展的话题作文写作,等等。很多学生看后深有感触,写出了完全超越自己课堂作文水平的文段,情真意切,洋洋洒洒。

2.精美时事汇编,引你密切关注热点。从高一开始,笔者意识到学生写作素材奇缺,之后便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广播,甚至利用家长会灌输思想。虽多次强调,但终不见起色,很少有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主动去实践。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光明时评》关于“布衣院士”李小文、“漫画助产”等问题的评论,觉得议论纵横捭阖,语言犀利。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读到好的议论语言,他才有可能模仿得好。因此,匆匆将《光明时评》近期所有的文章浏览一遍,精选出有代表性、有议点、语言老道、犀利的文章并附上相关新闻及材料,汇编整理,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利用零散时间阅读吸收。值得注意的是,为方便学生捕捉写作灵感,笔者特意在每则材料后留下一定空白,供学生进行时事热点点评。教师可将学生的时事点评做多样化的评价,或教师评判,或小组互评等。尤其是小组互评值得提倡,教师设置评价标准,学生在自评、互评中交流思想,深入思考,在“观人”与“观己”中实现了写作与评价的共同进步。

二、化整为零,层层突破

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把整篇作文写好,未免有些苛刻。考虑到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可以化整为零,由段到篇,从立意到结构,从论点到论证,每次设置一个训练目标,让学生不再一提作文就感到恐慌,逐渐实现层层突破。

比如,在“立意与首段”的写作训练系列中,笔者专门设计了根据给出的作文题目写出标题与第一段的习题。标题基本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立意,第一段要求学生由材料切入话题,点出中心论点。在反复的针对训练后,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写出合乎要求的文段。

又如,在练习《居里夫人的椅子》这一作文时,将本次的训练目标定为论点鲜明。关于论点鲜明,一方面是针对拟定标题的训练,标题即观点,不要一味追求华丽与朦胧美,写得似是而非;其次是关于论点及分论点的表达与照应。论点及分论点要鲜明,可置于段首或单独成段;此外还有事例论证之后的点题与归纳。

三、创作始于模仿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确美丽,但如果没有初始阶段高密度地模仿、消化与探索,也不会有莫言最终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实践证明,多数写作程度偏中下的学生还是能够通过范文仿写获得进步。教师在作文讲评后可分层设置要求,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依据范文仿写,并将前后两次的习作装订,做好写作后记及反思的整理,教师针对两次习作及修改情况进行评价;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先从抄写范文中体味教师的讲解,帮助消化吸收。

例如,在讲评《居里夫人的椅子》这一作文时,教师讲解完范文,要求学生依据给出的时事汇编材料,模仿范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联系现实的文字。范文中是从立意的对立面反观现实生活,进一步点题论证。教师范文倒数第二段如下:

反观当下,世人浮躁、功利之事屡见不鲜。有的导演为追求票房,搜奇猎艳、炮制暴力,不专注于纯粹的艺术,怎能陶冶人心,“以文化人”?有的建筑师急功近利,盲目模仿国外经典,出现“秋裤楼”、“马桶盖”,不专注于民族特色,怎能出现民族精品?有的学校攀龙附凤、沽名钓誉,挂出“祝贺本校女婿获诺奖”的条幅,不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怎能培养傲骨之人?他们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不专注于本职工作,事业怎能久远,社会怎能不受其害?

经过范文的抄写、消化,在随后的一次考试中,作文题目是“对牛弹琴”,立意为变通,一位中等水平的学生从仿写中得到了收获,运用自如,他写道:“但遗憾的是在生活中还是有思想僵化、不懂变通的人和事存在。例如,前段时间‘秋裤楼’、‘马桶盖’等奇怪建筑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盲目追求国外的独特设计而忘记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是生搬硬套,而缺乏独立、灵活的思考。不仅浪费了金钱与时间,还遭到了民众百姓的唾弃。”

但需要注意的是,模仿终归是为了学会创作而设置的起跑点,如若学生始终停留在原点,不知起跑,恐怕终无起色。此外,写后反思非常重要,却是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反思本身就是对范文消化、吸收的一个过程。

四、人文性、发展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写作动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人文观和发展观备受关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二者却并未实实在在、不打折扣地得以渗透和应用。人文性、发展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1.评价主体多元化。很多时候评价作文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只是写作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如学生写完初稿后,可以有自评自改;教师讲明评价标准,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小组互评互改。此外,家长、社会、网络媒体,都可以加入到评价学生作文的行列。家长的评价可依据教育程度设置简单的评价内容,如学生写作的态度、搜集资料的过程,等等。网络时代可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网站、博客或QQ群,将优秀的学生论文推荐到网站或博客,如王欣老师的“杏林语文网”中,有很多学生的优秀作品免费发表,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2.评价标准层次化。在评价标准方面,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因而要因人而异。教师不要一味地拿着“显微镜”找问题,而要尽可能地拿着“放大镜”发现学生及作文的闪光点,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此外,横向比较固然重要,但也要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可以为学生建立个人写作成长袋。在使用评语时,尽量避免话语单调、老套、冰冷,不要吝惜表扬,充满人文关怀的发展性评语更能使学生在表扬中进步,在激励中成长。

(编辑:易继斌)

教育部:各地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35.8万人

2015年4月2日,教育部的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指出,通过督导评估,各地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从教师补充、交流、培训和待遇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推进城乡间和校际间均衡。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表示,各地采取统一城乡编制标准、动态调整编制、按生师比与班师比合理核编、将编制和岗位向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倾斜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目前,已经有10个省(区、市)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

此外,在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方面,何秀超说,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级财政投入44.4亿元,组织区县级以上培训达到1168.7万人次。教师培训从全员参与的基础性培训转向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培训,包括组织名师高端培养、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农村教师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

第5篇: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

第一阶段:局部(片断)作文训练

写 人 物

原则:写情感丰富、个性独特的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人。

方法:要特别注意一个人的六个方面:一是一个人的相貌的最特殊的一个特征,二是最能代表一个人身份、地位、个性、修养、职业的一句话,三是在自然状态下,经常出现和保持的一个动作,四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神态(服装、眼神、表情等),五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现,六是一个人独有的“个性品质”或“性格表现”。

典型题例:

一群放学回家的学生(群像)

一群正在等班车的人(群像)

聆听琵琶曲的江州司马

《枫桥夜泊》中的张继

绘 场 景

直观、生动、形象、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是绘场景的真实内涵;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文学形象”则是其素材。其常见方法有:

(1)运用多种手段,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

(2)运用移情、摹状、象征等表现手法,使客观景物富有灵性。

(3)抓住人物、物象瞬间的变形、变态、变色、变情,强化场景描写,增加场景的视觉冲击力。

原则:一是单刀直入,直接切入场景,行文应力戒大段的叙述,冗长的铺垫,二是场景应诗画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三是描写应设置生动传神的细节,使其成为文章“出彩”之处,四是描写要完整,有始有终,五是场景结尾应有包蕴性,不确定性,应留有较大空间,六是场面既要塑造好群像,又要刻画好个像。

典型题例:

课堂上精彩的一瞬

福利彩票摸奖现场一瞥

阅览室内,一位同学突然闯入

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

讲 道 理

“讲道理”是指将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即论证。“讲”指在议论文中,能够将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要表达出“为什么”与“怎么办”。“为什么”包括“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一、把讲道理的过程层次化、具体化

在“横”的层面上以构筑分论点的方式来展开。所谓“横”就是指事物或观点的不同侧面或不同性质。只有把道理从各个方面讲深讲透,这样文章才能既理足气壮又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梯度感和厚度感就会大为增强。“讲道理”应注意两点:一是分论点必须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展开论述,二是阐述道理要有阶梯性,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先正后反,正反结合,层次分明。这样讲道理层次梯度井然。

在“纵”的层面上,阐述道理应紧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主体内容。所谓“纵”指的是“阶段性”“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表现形式。结构上具体表现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两种方法要综合运用。

二、讲常理与讲哲理相结合,打造文章厚度与质感

“常理”即一般人所认同的客观现实中存在的“理”。它包括伦理、亲情、国家民族大义、朋友相处之道、做人的基本准则等。如“人要生存就要讲信用”“人活着就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团结就是力量”“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人要谦虚,不骄横”等。有人轻视“常理”,实际上常理使得文章既平易近人、亲和朴实又言之凿凿,令人难以辩驳。

“哲理”是人对于自身及世界关系最深刻的解读。常见哲理:一是辩证、全面、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的对立统一,主客体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二是历代先哲圣贤的观点,例如孔孟“仁政”思想,荀子“人定胜天”观点,老庄“遵道”“无为”,董仲舒“天人感应”,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三是人文精神与普世价值观,即指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萨特、孟特斯鸠、罗兰、尼采、卢梭等人的思想,平等、自由、博爱的观念至今仍引领我们前行。四是富有时代精神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等。这些观点的引入,将使文章立论持重,自有一股凛然堂皇的“文气”,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大气感。

第二阶段:整体训练(2007年12至2008年3月)

“整体训练”是规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训练,根本原则是规范加特色,它包括思维品质训练、对话交流训练、提升文化含蕴训练、走向生活训练等形式。整体训练应与局部(片断)训练交叉进行,以期形成“滚动”效应。

一、走近生活

(一)家庭、校园、社会、网络类作文

1、激发自己的爱心

(1)用心体悟自然万物——礼赞生命,歌颂生命

(2)物我对话——用平等的视角状物或拟人

2、体察家庭生活

(1)一笑一颦总关情——亲人与自己

(2)一茶一饭也有韵——生活小景

3、感受校园生活

(1)一扇等待开启的门——走近老师

(2)同桌的你——走近同学

4、体验社会生活

(1)咬一口梨子品味道——我眼中的网络

(2)激浊扬清——评点时事,激励大志

(二)走进自然,走进大师,走进艺术

1、亲近自然

(1)倾听大地的呼吸——人与万物

(2)一山一水也性灵——与自然环境对话

2、走进大师的心灵

(1)近其人,观其文——走进大师

(2)走进缤纷的世界——阅读名著

3、走进艺术

(1)寻觅我们的历史文化院落——走进古迹

(2)真美啊,请停留一下——身临画境

(三)自我,梦想,回归

(1)唱一支歌给自己——激励肯定自己

(2)倾听风铃声——学会关心他人

(3)从祖先心灵里飞来的语言——感悟神奇的文字

(4)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与武侠小说

二、走进诗意

训练量:共三十篇(每篇500-1000字)

第一种范式:对话倾诉类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一)目的与要求

以教材中的诗歌为载体,以走进文学大师的心灵与大师的心灵对话为目的,以描写和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此人、此时、此景、此情”为总要求。

(二)写作要领

1、描写以“第一人称”为佳,因为这样可以尽显“对话”和“倾诉”的魅力,再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有我之境”;“第三人称”则易于表现比较散淡、空旷、疏朗、平和的意境和心态,展现“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平淡,诠释“无我之境”的空灵神韵。

2、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材料入手,以抒情主人公(诗歌形象或“我”)的内心为描摹重点。学会用“截取”“嫁接”“幻化”“错位”“联想”等方法,将现在的“我”(接受者)和历史时空中的“作者”放置于同一背景下进行“对话”,将“我”的感受和诗歌中的具体“意境”(意象)结合起来,与大师们实现心灵的交流与契合。

3、文章应遵循三个原则:题目要以诗情洋溢为要,开头要以直切场景为本,结尾应以含蕴见长。

(三)方法指津

1、以诗歌的具体意象为依托,通过对具体意象的解读,达成对文学形象与作者内心的审美观照,以洞悉其心境,体味其情感,倾诉其感受,交流其观点。如李白《越中览古》“只今惟有鹧鸪飞”中的“鹧鸪”的意象,我们完全可以品味出作者所表达的物是人非及盛衰无常的沧桑感。

2、经营好“细节”是文章的关键点。“细节”是指事物局部的细微之处。即朱自清先生所说的“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闲作草”和“戏分茶”两个细节,将英雄的落寞与愁怀表现得意象俱足。

3、“人物心理”是描写的核心与重点。特别是要突出其内心情感的变化、起伏、波澜甚至是内心细微的异动,用以展示其丰满的性格特征。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今日水犹寒”中的“寒”,我们体悟到骆宾王基于现实的深切感受而郁结难申的激愤之情。

典型题例:

池塘生春草——《山居秋暝》中的王维

一曲秋士游子的悲——《登高》中杜甫的形象

今月曾经照古人——《石头城》中的刘禹锡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锦瑟》中李商隐形象描写

第二种范式:评论类文章写作技巧

(一)目的与要求

以随笔、诗论和文学评论等为主要形式,以提升审美判断和鉴赏能力为指向。

(二)写作指津

1、要本着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原则,从语言、形象、技巧三方面入手,谈深谈透。

2、切入口要小,从具体诗歌或具体意象入手。

3、要做到叙议结合,按照叙述-分析-评论来行文。

典型题例:

一曲王朝季世的“黍离”悲歌——《扬州慢》反衬手法的运用

暗风吹雨入心来——《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元稹心理剖白

“愁”字浓漫天,“苦”字方寸间——《雨霖铃》语言运用例析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书愤》中的陆游

两处闲愁: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虞美人》中李煜之再回首

第三阶段:点式训练(2008年4月至5月)

目的:按照考场作文要求对作文中的缺失进行“个案式”矫正。训练核心是培养考场上克敌制胜的“撒手锏”。

一、常规“撒手锏”

训练的基本内容:一个好标题,一个好开头,一段精彩的文字,一个好的结尾,一个巧妙的构思,好的过渡与照应。

(一)拟题训练:原则是“小”“准”“新”,有文化底蕴。

(二)梳好凤头——写好文章开头的原则

(三)结尾训练的原则

二、锻造考场作文“撒手锏”

原则:用自己最拿手的本领与阅卷老师进行“高端对话”,可以是一则题记、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段富含哲理的文字、一种新颖的结构方式等。

(一)考场作文整体结构优化

考场作文结构优化要点有两个:“通体透光”和“中通外直”。前者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后者是指考场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透彻见底。

1、设置独立在段的段首句或分论点。借鉴《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考场作文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都可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加以串联,使其成为一道红线。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的层次呈现给阅卷老师。

2、设置主旨句。主旨或关键句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从而脉络清晰,成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卷老师的视觉冲击力。

(二)考场作文的内容优化

所谓内容优化,主要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这种优化和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的归纳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的分析,这种分析是以逻辑上的“假设”或语法上的“让步从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为之动情。

(白云飘飘网网整理)

第6篇: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

一步曲:学生互改,交流提高

作文评改是作文讲评课的前奏。但作文评改的方式很多,可以教师独批独改,可以面批面改,可以学生自批自改,可以学生互批互改……哪种批改方式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对此,笔者也有深切的体会。往往是满纸红批,收效甚微。事后大有“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的悲凉感。经过多次的教学探索实践,笔者发现让学生互改作文能极大地提高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效果较好。思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互改作文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就是好奇心的满足。为了让他们保持好奇心,教师在组织学生互改作文时,可以采取抽签的办法。每次互改都抽签换人,这样批改的同学就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改,看到不同的同学对自己作文写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进而培养出写作的兴趣。

2.互改作文能找到成就感。互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能发现一些作者不易察觉的问题,并能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学生对自己作文中的问题,由于思维的定势,不易发觉。但喜欢找别人的茬儿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他人作文中的缺点,容易发现。教师组织学生互改作文时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组,每组由一位作文较好的同学负责,让小作者自己读文章,然后,大家充分发表看法,提出修改意见。整个评改过程,人人都是评价者,个个都是被评者。学生相互启发,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且在交流、讨论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智,从而得到同学的认可。这样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和写作能力。

组织好学生互改作文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作文讲评前,教师只需抽查翻阅学生的批改结果,在短时间内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师比较思考,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探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作文讲评的效果。

二步曲:明确目标,一课一得

学生一次作文都可能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审题立意到思想观点,从语法修辞到篇章结构,不一而足。要讲要评的内容太多,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正因如此,与其样样求全,不如一课一得。对于此,不少教师犯了忌。每每作文讲评,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指点”一番,面面俱到,讲深讲精则时间不够,泛泛而谈则效果不佳。主观上希望学生能“闻过则改”,下次写起来能得心应手,客观上却是一厢情愿、事与愿违。这正如走马观花、隔靴搔痒,面是宽了,味是尝了,事是做了,但却浮在表面,悬在空中,“品”非所“味”,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收实效。因此作文讲评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一课一得。但作文讲评课还有其特殊性,教师不能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不理不睬。因此在确定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前须对学生习作有充分了解。

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文讲评也一样,如果想要在作文讲评课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去,教师就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阅读学生习作,掌握学生作文的第一手材料。如这次作文的总体成绩如何?是否达到了此次作文的预设目的?其中优秀的作文有哪几篇?好在哪里?以前作文写不好的学生有了哪些进步?对习作中存在的缺点也要分类整理,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存在的问题,哪些问题是讲过的,哪些是新出现的问题,都要加以记录,为讲评做好资料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找准这次作文中主要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对于个别问题教师可在课下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如果每次讲评能抓住一个具体问题,重拳出击,深入探讨,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每次讲评都能使学生有所收获,铢积寸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步曲:鼓励为主,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告诉我们教学的根本方法在于激励、鼓舞。因此,在作文评讲中教师应多些鼓励,多些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兴趣。每次作文讲评课都应找出学生的一些优点(最好是与课堂教学目标有关的内容)特别是进步之处,给予表扬。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表扬要讲方法。

1.表扬要说得具体。激励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应用,但如果只说些冠冕堂皇、无关痛痒的套话,反而令学生生厌。因此在表扬学生时一定要具体。是哪些学生哪些地方写得好,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一个题目,还是一个词语用得较好;是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还是思想鲜活,教师要说具体详细。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自己有了进步,清清楚楚地明白是哪些地方进步了。这样他们才会牢记并发扬自己的优点,愿意进一步努力。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扣题方法,教师就可以从标题扣题、中心论点扣题、分论点扣题、叙例扣题、结尾扣题等方面找出一两处优点对学生进行肯定。

2.表扬要照顾全面。得到恰当表扬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相反,在学习上总是得不到肯定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教师不能每次作文讲评只表扬少数几个写得好的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没有份,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在受到表扬后,学生容易感到兴奋,因为他们体会到了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

3.表扬要讲语言技巧。表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但教师也不能因此对学生的缺点只字不提。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讲点语言技巧,换种表达方式就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如在讲学生缺点时可以这样说,如果能做到什么会更好;或先讲缺点再讲优点,采用先批评后表扬的方式。从人类心理的角度说,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先否定后肯定最容易给人好感;相反,先肯定后否定,给人的感觉最不好。因此教师在点评学生作文时也应遵循“欲扬先抑” 这种心理规律。

四步曲:片段修改,体悟提升

作文讲评课,似乎应以教师的讲和评为主,其实不然,讲和评只是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教师所讲,还需用实践来检验。如果教师还只顾“填鸭式”地讲和评,不仅有违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作文讲评课也应该尊重教育的规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讲评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教师只要指出问题,点拨方法即可,剩下时间应留给学生修改、领悟,教师切莫越俎代庖,本末倒置。

鲁迅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要想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效提高,就必须教会并督促他们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有目的的修改。这是作文讲评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步。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基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在要求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时应明确修改的重点内容,采用片段修改的形式进行。

片段修改,本着化整为零的原则,把课堂讲评的重点作为作文修改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修改任务,又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运用,让学生在体悟中理解、掌握所学技巧,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如:有次对以“得与失”为题的作文进行讲评,重点点拨了议论文的叙例扣题技巧。点拨后,要求学生在自己作文中选一段叙例扣题不到位的进行当堂修改。现把其中一位同学的原稿和修改稿摘录如下:

学生原稿:

失去桑榆,收之东隅,有失总有得。季羡林,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却请辞“三项桂冠”,放弃功名利禄,继续过着自己简单的生活。史铁生失去了健康,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在失去的同时,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在面对失去的时候,季羡林和史铁生坚信这只是一个考验。倘若他们在失去中消沉、堕落,又何谈成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需我们相信: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

学生修改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失总有得。季羡林,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却请辞“三项桂冠”,淡泊功名利禄,继续过着自己简单的生活。他失去了桂冠的虚名,却得到了国人的敬重。史铁生失去了健康,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却领悟到了人活着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需我们相信: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

对比其原稿和修改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文段中的问题,而且能对课堂所学内容加以灵活运用,能较快写出事例与论点关联的句子。因此,教师讲评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片段修改。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也能很快找到成就感,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