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化建设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私人车辆 嵌入式 PLC DP网络 组态监控
1 引言
伴随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汽车逐步融入大众的生活,大型化生活小区地下停车场如雨后春笋不断建设,需要自动化水平高,便捷的停车场智能化监管体系来提升停车场的监管水准。智能化停车场监管体系综合先进的技术策略以及高效的机电装备,采用计算机监管车辆的出行,达到智能化收费,保存信息的目标。本文结合嵌入式和PLC完成DP网络低下停车体系的搭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2.1 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组成
整个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包含多个车库部分,核心控制模块选取S7-200 2DP服务端。DP总线主要实现和从站模块间的信息通讯,整个体系包含18个从站,各个从站均存在一台S7-200PLC与触摸屏构成,各个PLC的功能是控制车库。
2.2 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信号测试
采用红外监测模块分析停车场内部的车位状况,采用声音完成音频信息监测,并将获取的数据传送到可编程装置中,实现整个车库的照明测控,并且将测试得到的数据传送给触摸频与监测模块。
2.3 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连线模型
主控服务装置通过315-2DP主站控制18个从站,各个从站部分分别链接触摸屏,主控服务装置和主站的衔接总线先去PROFIBUS-DP总线,而各个分部分之间则采用PPI总线相连接。
2.4 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工作思路设计
当各个车库在车辆进出时均用数码管进行编码的显示,当车库内无人时车库中的照明电路则闭合用以节约电能,若有人接近车库则采用声音数据测试电路将获取的数据传送会PLC总部。而各个车库的停车位均设定一个红外监测模块,并将获取的数据传送会PLC核心中,采用触摸屏展示车位的利用状况。
2.5 本文总结
本文主要给出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整体设计思路,首先研究了停车场系统组成,DP网络停车场系统信号测试,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连线模型以及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工作思路设计。
3 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具体设计
3.1 智能停车场系统DP网络状态
整个停车场系统采用在编码界面中搭建S7-200主站的模式,把全部从站PLC挂接在DP总线之上,并在S7-300的体系中不需要针对通讯实现组态和编码处理,仅需要将通信信息保存在存储空间中,将S7-200的EM277和硬件的I/O地址相互对应。
3.2 智能停车场系统的主站通讯机制
在DP网络中实现主站部分设定,将主站和从站的通讯地址设置为1#某车库,若给入数据为1100,则给出结果是Q100。而相应的2#,3#,...,18#车库的给入数据分别对应1102,1103,...,1118,并分别给出输出结果为Q102,Q103,...,Q118。
3.3 智能停车场系统的从站通讯机制
在DP网络中实现从站的设定,将1车库的PLC硬件地址设定为3,网络通讯单元的地址设定为V1200。此外,其他车库的硬件地址分别设定为5和6,通讯单元的地址均设置为V1200。
3.4 智能停车场系统PLC程序流程设计
整体程序流程为首先按动启动按键,使得车库完成初始化,显示车库编码,并完成和主机之间的通讯,若要进车则车辆数目自加1,若要出车则车辆数目自减1,车辆数目等于50时,则禁止停车。若有声音则打开车库灯两秒。并显示车辆数目。
3.5 智能停车场系统组态设计
整个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的组态包含I/O装备链接,数据字典构建,窗口界面编辑,动画连接,使用者权限设置,组态方案,按钮,菜单,脚本代码。并完成整体界面设计。
3.6 本章总结
本章主要给出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具体设计,包含智能停车场系统DP网络状态,主站通讯机制,从站通讯机制,PLC程序流程设计以及系统组态设计。
4 本文总结
针对不断建成正在应用的停车收费系统而言,本文设计的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监控模型在保障稳定性和实用性的基准上,依据使用者需求完成设计,系统易于操作,自动化水平高。
本文首先给出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整体设计思路,研究了停车场系统组成,DP网络停车场系统信号测试,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连线模型以及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工作思路设计。进而给出嵌入式多PLC下的DP网络停车场系统具体设计,包含智能停车场系统DP网络状态,主站通讯机制,从站通讯机制,PLC程序流程设计以及系统组态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洪河.PROFIBUS-DP网络在德州电厂一期干除灰控制系统的应用[J].中国仪器仪表,2011,32(07):154-157.
[2]李红萍,张德泉,贾秀明.基于虚拟技术的CS3000实训室的构建[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1,41(05):71-73.
[3]李t萍,贾秀明,张德泉.基于虚拟技术的组态王控制技术实训室的构建[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24(03):106-107.
[4]史建平.S7-300PLC构成PROFIBUS-DP网络的原理及应用[J].网络技术,2002,60(03):22-24.
[5]王岸.S7系统在高线自动打包机中的应用[J].甘肃冶金,2010,32(05):160-163.
为什么?
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相关协会提出工业4.0的初步概念,此后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等协会牵头,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成立了“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工业4.0的研究并向德国政府进行报告;2013年,德国政府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中,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目前,德国正计划制订推进工业4.0的相关法律,把工业4.0从一项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德国工业4.0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来自党派、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的广泛认同,并从一个来自民间的概念迅速演变国家产业战略,现正从一个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工业4.0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全国形成共识,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种认识来自于德国长期以来把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来自于信息通信技术给工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也来自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对德国工业地位的担忧。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种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领先意识。
危机意识:德国是传统的科技工业强国,但是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中,传统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部分新兴产业成长乏力,各界对德国未来发展表现出某种忧虑。这种忧虑包括了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忧虑、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忧虑和对国家产业战略方向的忧虑。
机遇意识:尽管德国各界对有些产业发展得不尽如人意表现出了忧虑,但对德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还是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认为德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如庞大的、快速成长的智能装备市场,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趋势带给德国的是巩固和强化技术优势的机遇。
领先意识: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德国人有危机感,也看到新机遇,并试图在工业领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其基本途径就是在向工业化4.0迈进的过程中先发制人,与世界制造强国争夺新科技产业革命的话语权,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他们在努力实现五个领先:理念领先、技术领先、产业领先、标准领先、市场领先。
是什么?
与国际社会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分别源于机械化、电力和信息技术。他们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定义为2.0,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定义为3.0,而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迎来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即工业4.0。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理解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多棱镜,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工业4.0是互联,是集成,是数据,是创新,是服务,也是转型;工业4.0是CPS,是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工业4.0是国家战略,是企业行为。
但从根本上来讲,工业4.0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产生的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从终极目标来看,工业4.0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核心在于提高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从企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加快,满足个性化需求,减少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从行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建立起高度协作的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从政府来看,通过工业4.0进一步巩固德国制造业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如何看?
我们看待德国工业4.0,既要有国际视角,更要有中国视角;既要有技术视角,更要有转型视角;既要有理论视角,也要有实践视角;既要有政府视角,也要有企业视角。只有这样,我们的观察才有针对性、指导性和现实性,才能更好地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德国的工业4.0与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2014年11月8日,苗圩部长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如出一辙、异曲同工。尽管中德两国工业化阶段不同、企业水平不同、技术基础不同、主导产业不同、运行机制不同,但面对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趋势,有相同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都认识到了发展的机遇的挑战,都有举全国之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意图,两国的战略在核心理念、发展重点、方法路径等方面也比较相似。
工业4.0是德国制造的新品牌、新名片。当提到德国时,我们会联想到高可靠、高精密、高质量、高安全的德国工业产品,德国制造作为一种品牌已成为德国的重要资产,这是德国人历经百年而打造的,但德国人并不满足。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要赋予德国制造以新的内涵。德国工业4.0是德国工业发展的新理念、国家的新战略,更为重要的是,它正在成为德国制造的新品牌,为德国的工业体系贴上新的标签,它在强化德国制造原有的内涵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容,即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率。
德国举全国之力实施工业4.0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的实施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际版。工业4.0作为一个新理念凝聚了德国各界的共识,并演变成了共同行动,这种共同行动跨越了党派、中央、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所,你能看到德国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标准、技术、人才是优先行动。如何将工业4.0的理念和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德国人提出的系列行动计划,包括标准化、网络设施、信息安全、流程再造、人才培训、法律政策等,这些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行动,但如果一定要更聚焦到三个最核心的行动上的话,那可以考虑将标准、技术和人才作为工业4.0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同样面临着信息安全这一全球性问题。信息技术越普及、越深化,信息安全问题就越突出,企业实施工业4.0的一大挑战和困惑就是,工业生产智能控制的信息安全问题,这既是一个企业的挑战,也是国家的挑战。德国各界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把工控安全作为工业4.0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
怎么干?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坚定不移地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凝聚行业共识,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概念背后的最大公约数,包含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把握全球新一代制造技术变革的新趋势,以实现重大智能装备和产品的自主可控为突破点,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以提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落脚点,完善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制造的跨越式发展。
整合产业资源,把增强智能装备和产品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智能制造的突破口。尽管产品智能化已走过了很长的历史进程,但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来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产品智能化处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尺度内,重大装备和产品的智能有可能走向成熟。因此,需要围绕重大装备和大宗消费品的智能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新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增强重大智能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
突出试点示范,把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作为智能制造的切入点。发现最佳实践,总结行业经验,加强交流推广,开展试点示范,是过去几年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基本思路,也是德国推行工业4.0的基本方法。西门子、大众、宝马、博世等在讲到智能制造时,都提到他们所认为的最能体现工业4.0理念的全球最佳智能工厂,而且有许多是在中国。在行业及区域层面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体系应当是下一步可以考虑的重要工作方向。
创新体制机制,把培育新业态、新机制、新模式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任务。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中,在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在互联网经济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德国及欧洲国家所不具备的。如何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把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这篇大文章做好,事关工业由大变强的整体战略布局。这需要我们理性客观认识互联网经济在智能制造战略布局中的地位,积极培育引导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坚持标准先行,把制订智能制造标准化作为智能制造的优先领域。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国内标准化资源,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以及美国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组织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如,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尽早启动优先急需领域标准化制订工作,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夯实产业基础,把构建自主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和工业基础能力作为建设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现在业界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们的计算机产业“缺芯少魂”,沿着这个思路展望一下十年后的产业格局,当十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产品高度智能化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面临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家电、智能工厂等这些产品“缺芯少魂”的局面。当英特尔、高通、博通、英伟达等芯片巨头,以及苹果、谷歌、微软等软件互联网巨头在三四年前已围绕智能汽车在芯片和操作系统进行全方位布局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智能产品未来的空心化问题表示忧虑。构建技术领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任务更加紧迫而艰巨。完善面向智能制造的网络基础设施、增强电子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势在必行。
2007年,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无锡市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为指针,定目标,找差距,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坚持“电教科研为龙头,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步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使电教工作成为提升我校教育档次,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主要工作:1完善本校创新教育网,网站准备进行较大的改版,在内容和智能化程度要有突破,实现网站管理智能化。2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第二模块的培训工作,今年力争第二模块参考通过率达到100%。3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比赛。具体实施:
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根据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逐步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备课无纸化、上课课件化、图书数字化、资源系统化”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完善“我校创新教育网”的建设,网站准备进行一次较大的改版,将加强安全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制度,部分栏目实现由校网管员、教师电子投稿,网站审核。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6月份由区举办的教师个人特色网站制作评比,促进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以师资培训推动素质教育1、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关键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认真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第二模块的培训工作,总结前阶段培训工作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培训的课时和质量。力争第二模块考核通过率达到100%。2建设一支电教骨干教师队伍,成立校电教小组。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一、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方法
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关键。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认清当前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转变审计思维,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努力适应新变化。其次,确定“一二三”工作思路,即:制定一个规划,分三步走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审计思维的转变,二是审计手段的转变;打造“三个一”建设,打造一个数字化审计平台、建立一个数字化审计机制、锻造一支数字化审计队伍,积极尝试数字化转型。
(一)制定一个规划
结合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步调,制定“三步走”数字化转型规划。第一步,试点阶段:试点积累获取经验可选择一些比较成熟、具有大数字特点的业务尝试开展大数据审计。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数据分析工具、人工智能等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有效加工、分析和把控,得出线索、疑点或预测结果,实现“灵活机动”“精确制导”“准确出击”,以提高审计效能,积累审计数字化转型经验。第二步,推广阶段: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按照数字化转型的需要,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变革审计流程、建立新的审计制度办法,可考虑设置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大数据分析监测、项目实施及现场核实取证等部门。“大数据分析监测”部门利用技术手段,采用审计模型及分析工具,负责对大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及预测,找出审计线索,为项目的建立提供支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项目实施及现场核实取证部门负责对已建立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对大数据分析监测移交的审计线索进行现场核实、反馈和取证。各个内设审计部门,按照分工建立相应的职责,制定符合数字化转型的审计流程和操作手册。利用大数据优势,从实质上完成数字化转型,大幅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价值。第三步,全面运用阶段:完成审计数字化蜕变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的审计架构下,开阔审计思路,端正审计态度,创新审计思维,全方位实现审计数字化转型,使所有审计工作“互联网化”“数据化”“职能化”,实现真正意义的审计数字化转型。
(二)积极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思维的转变。面对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金融科技的普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审计思维,适应科技发展的大潮。当然,有了好的审计思维没有好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也是惘然,必须借助新技术,实现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变革。第二,审计手段的转变。实现审计手段的转变,可从三个方面开阔视野:一是面对大数据和金融科技,调整传统的大海捞针、人海战术、随机碰闯的审计思维、方式、方法,建立大数据模式下的数据式审计思路、逻辑判断、分析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洞察发现力和数据分辨力。二是引入灵活和适应大数据要求的数据分析工具,如尝试应用聚类、关联分析等技术方法,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创新审计思维。三是坚持审计为经营服务、为业务服务,从优化流程、堵塞系统漏洞、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制度等方面开阔审计思路,发挥审计和内控换位思考的优势,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咨询和智力支持。
(三)打造“三个一”建设
打造一个数字化审计平台:按照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数字化审计信息平台,使其满足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监控、大数据审计的需要。实现数据分析机器化、专家化、智能化;监控预警模块化、自动化、实时化。建立一个数字化审计机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无论是从组织架构,还是制度、流程安排,以及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充分体现数字化特性。只有机制上顺应了数字化审计特性,审计的内生动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锻造一支数字化审计队伍:实现审计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必须培养和锻造一支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更懂大数据的审计专业队伍,为审计数字化转型提供人力保障。大力培养数据分析师,组建大数据分析团队。不仅积极鼓励老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升水平,还要积极引进信息化审计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只有从激励机制和晋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处理防风险、防案件与管理审计的关系
由于大数据审计具有点、线、面全方位、全覆盖的特点,对防控风险、揭示案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从管理审计角度看,大数据分析可为管理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从数据的视角看待问题。但在利用大数据审计时,由于数据的完整程度、时间等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审计向数字化转型期间,尤其是初期,还要结合管理审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部分现场审计,以补充其不足,使风控案防的有效性、实时性、智能化水平与管理审计的针对性明显得以提升。
(二)正确处理数字化审计项目的组织落实、数据分析结果与审计取证的关系
由于数字化审计的新特点,过去的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利用、现场审计取证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要针对数字化特点,加快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分析流程和方法等方面的适应性变革,制定标准化审计流程、实施符合数字化特点的质量控制,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推进审计机制的变革,推动传统“专家经验判断”向“数据模型分析”模式的转变,提升审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智能物流;制造业;协同
基金项目:宁波大红鹰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智能制造、工业4.0背景下的宁波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20161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4日
工业4.0时代的制造企业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式生产,而是借助于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从客户需求开始,按照客户订单、客户化设计,采购、物流、生产计划到生产的全流程进行的拉动式生产。借助于庞大而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进行信息流与物流的高度智能化流动是工业4.0时代实现上述拉动式生产的重要保障。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综述
制造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在这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了很多研究成果:郑丽娟(2014)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基于2002~2013年苏州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中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盛珊珊(2015)从智能制造对供应链需求变化的角度对“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环境下的智能制造及其对物流供应链的要求进行了阐述。唐振龙、陈湘青等(2015)认为工业制造业到了工业4.0的智能制造能促使物流业与制造业走向融合。
二、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
随着信息技术像制造业的全面渗入,可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灵活度配置和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从工厂布局、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生产管理方式等进行变革。工业4.0时代的智能物流服务的是工业4.0时代智能化的供应链、生产链,在工业4.0时代,客户需求高度个性化、产品创新周期继续缩短,生产节拍不断加快,这些不仅仅是智能生产系统本身的问题,更是对整个服务于智能生产供应链的物流系统提出的挑战。与此同时,业务流程、物料供应链由传统的企业内部为主的链接发展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上下游高效供应链为纽带、以企业之间的智能物流为支撑的虚拟制造体系。从物流与生产制造业的关系来看,在智能制造框架下,智能物流是实现从客户到智能制造工厂环境的关键,也是构建整个智能工厂的基石,具体而言包括从智能采购物流、智能生产物流以及智能销售物流等不同的物流作业环节。
从生产物料周转单元来看,智能物流系统需要具备既有自助管理本单元库存的能力,又有具备与该供应链上下游作业实现自动库存报告与动态更新的能力,实现单个生产流程对库存的智能化控制。在这方面,德国物流研究院早在2011年就自主研发了inBin智能周转箱技术,并且通过该周转箱技术实现了对企业整个生产、运输系统的主动控制,使得运输系统能自动地将箱子送达对应目的地。
三、工业4.0时代宁波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政策梳理
在全国同类型城市中,宁波在智能物流发展方面起步很早,早在2010年,宁波市就制定了《第四方物流平台业务服务规范》、《第四方物流平台电子商务交易规范》等12个第四方物流平台市级地方标准规范,作为全国首创的该领域标准,它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专项物流技术,综合集成各种物流信息,实现互联共享、融合创新,构建具有优化资源、中枢决策、流程协同、人性化服务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并且在2012年,宁波市全面启动智慧物流标准化建设,市质监局和市发改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宁波市物流行业特色和发展方向,研究形成了《宁波市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围绕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实施方案,对智慧物流的定义及其标准化工作的功能特征、任务目标、关键措施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提供了依据,在具体实施方面:宁波市相继开展了20多项智慧物流标准化试点,涉及平台服务、集装箱运输、危化品运输、零担货运、仓储管理等物流产业各个领域。其中,既有塑料电子商务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也有交通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航运交易服务、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服务、集装箱双重运输服务等一批省、市级智慧物流标准化试点项目。
从现有的主要物流体系平台状况来看,宁波现有的智能物流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物流平台、第四方物流服务和具体的非企业生产物流方面,而针对以企业生产物流为核心链接供应链上下游的制造业协同发展物流产业及物流服务还较少,但这恰恰是工业4.0时代,制造业链接消费者实现按消费者需求完成低成本的拉动式生产的关键之一。
四、工业4.0时代宁波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展望
宁波物流业要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在现有物流体系基础上还需要更进一步切合宁波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慈溪家、余姚塑料以及新兴材料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链物流智能化升级服务。
首先,可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资金等资源的调动进行科技资源的集聚,通过以智能化供应链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驱动,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条,以创新链为引导,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传统企业集聚优势资源加速发展,从而实现现有产业物流供应链上的跨越式发展;最后实现带动整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要先具备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占领制造业高端的恰恰又是被称作“国之重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因此要占领制造业制高点必须着眼于企业智能制造所需的包括智能物流在内的资源的获得;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特点和规律,整合现有的宁波智能物流、平台标准,借鉴国内外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智能装备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组织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
最后,通过“制造+服务”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价值链控制力。当前,从国内制造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也是提升价值链控制力的焦点,因此宁波发展“智能制造”的高端制造业也应考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通过“服务”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丽娟.灰色关联模型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研究――基于苏州地区行业面板数据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
[2]盛珊珊,邱伏生.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物流供应链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12.
[3]唐振龙,陈湘青,王卫洁,关秋燕.工业化演进与制造业物流发展及对佛山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5.12.
[4]邓良.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分析――基于经济转型期行业面板数据分析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7.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光电技术;通信技术;智能电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2-012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2.060
1 概述
随着光电、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及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智能变电站的概念被提出并加以建设。自从2012年以来,我所管辖的区域相继投运了5座110kV、1座220kV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相对于传统综自变电站具有全站信息数据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等优点,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相应的光电转换、磁电效应等原理知识早已提出,但是以此为基础生产出的电子式互感器因为在实际运用中抗干扰能力、运行可靠性等问题未能大规模实际使用,因此基本上使用的是常规互感器与合并单元相结合的形式。开关设备则是在原来基础上配套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开关设备智能化,而本文提出了问题就是以此形式构成智能变电站的基础上提出的。智能变电站与综自变电站其实就继电保护原理上而言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设备的实现形式上有所区别。合并单元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有保护装置的模拟量采集功能分离出来变成合并单元与互感器一起就地化配置;智能终端就是将开关量开入开出功能分离出来与断路器、隔离开关一起就地化配置;保护装置保留保护逻辑功能独立于间隔层,相当于将原有继电保护装置一分为三,那么问题出现了:
第一,这三者之间的光纤联系中断或不稳定,就会造成保护装置出现问题。笔者遇到过6次这样的问题。其中1次是因为保护装置与智能终端之间光纤损坏,原因是硬物挤压所致。其余5次则都是由于保护装置的SV插件或GOOSE插件损坏所致。因为SV采样值、GOOSE开关量一直需要不间断地实时大量传输,对相关接受或发送插件要求较高,而可能由于某厂家的某一批插件制造工艺不良就导致了多次出现这种问题。
第二,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故障后可能影响多台保护装置。由于本身设计的原因在智能化变电站中,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可能不会只对应一个保护装置,存在一对多的情况。例如某线路合并单元损坏,则与之对应的线路保护装置需要退出运行,同时与之存在联系的母线保护装置也要根据该线路检修的运行方式来选择是退出保护或是退出该间隔功能。
第三,需要对已投运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进行硬件更换或升级。可能是由于投运时间较早,当时技术规范不健全等原因,一批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稳定性、准确性达不到现今国网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更换CPU件、升级软件版本等整改工作。
第四,室外装置老化问题。因为就地化配置的原因,一些合并单元、智能终端需要与一次设备一起放置于室外。虽然智能控制柜内配置有温度控制器、加热器、排风扇,但是时间久了之后仍然会出现锈蚀、大量积尘现象,从而加速设备老化。
第五,保护设备更换CPU、SV、GOOSE插件时需要厂家配合。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更换CPU、SV、GOOSE插件时,不像传统综自变电站只要插件型号正确直接更换就可使用,还需要重新下载CID配置。而由于各个厂家研发平台的不同,其使用的工具、下载方法也五花八门,同时某些软件为他们内部使用,不交给客户,使得每次更换相关插件都需要厂家配合,极大地增加了维护期限及维护成本。
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实际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排除上述由于设计或原理等先天性影响出现的问题,针对其他问题及这几年在实际检修维护工作中的经验,笔者认为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实际运维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针对继电保护装置连续出现的类似硬件问题,应要求厂家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家族性缺陷。如是家族性缺陷应进行阶段性集体整改。
第二,智能变电站中除了就地化配置的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与一次设备之间仍使用电缆,传统变电站其他大部分电缆则由光纤代替,做好光纤的维护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从变电站投运时起,应首先做好所有光纤的通断、衰耗、标示对应检查工作,标示应粘贴牢固标清起点、终点和功能,屏柜之间留够备用光纤芯,方便今后处理缺陷。在平时的日常检修工作中,拔插光纤要小心防止损坏光纤头,拔出后戴好防尘帽防止污染光纤,固定光纤时弯曲半径要留够,避免折损挤压光纤。
第三,做好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版本校对工作。核实设备硬件及软件版本是否为国网检测版本,不正确的应及时上报整改。
第四,加强继电保护装置软压板的校对工作。在智能变电站中除了“置检修状态”功能仍使用硬压板,其他原有的保护功能、跳合闸出口硬压板都改为了软压板形式,同时增加了SV接受软压板。这种方式的改变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核对远方监控软压板的正确性,保证运维人员可以正确核对和操作软压板,实现保护装置的正确投退。
第五,做好SCD、CID及交换机VLAN划分文件的管理。这些文件相当于原来的二次图纸和设备之间的虚拟联系配置,是保证所有智能设备可以整体配合正确工作的基础。从最早投运时调试正确的原始备份到每一次更改、升级的工作备份都应就时间、原因、更改内容、工作人员做好记录,并独立保存。
第六,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通过几年间的不断实践,我们已经陆续制订和修改了许多技术标准,今后我们还应该大力加快在继电保护设备软件开发框架的标准制订统一,方便设备维护和更换。
第七,加强继电保护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知识的培训。相对于已经运行十多年的综自变电站,继电保护人员的认知及经验还不是很充足,这就需要我们多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及实践操作,总结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梳理工作思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在近几年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发展中确实显露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怕出现问题,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避免类似问题,笔者相信随着知识成果转化的不断推进、设备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产业标准的不断深化统一、技术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智能变电站的发展一定会越发快速及优质,从而为坚强、高效的智能电网提供坚实更加的
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团结,黄国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与应用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2] 冯军.智能变电站原理及测试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新安县供电公司新城供电所根据管辖区域范围线路设备相对薄弱等客观实际,从基础管理抓起,从节能降损增效入手,坚持技术进步,在“软件”上创新发展,扎实开展台区综合治理,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稳步推动农电整体素质提升。主要工作思路是:深入开展低压台区达标治理工作,坚持以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为契机,以供电台区工程建设、运维管理、线损管理、量价费管理、客户服务为重点,坚持技术引领和规范管控原则,开展专项综合治理,努力消除台区管理“散、弱、差”的现象,夯实农电管理基础,提高企业规范运作水平。
二、主要做法与经过
1.深入开展低压台区达标治理
按照省公司台区综合治理管理办法要求,成立台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深入开展配电台区综合治理工作,结合台区现有基本情况,从配电运行基础资料、标识管理、设备管理、线路管理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统计汇总,对辖区低压配电台区进行拉网式排查,编制整改计划和治理方案,并按照方案逐步实施,逐步提高台区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
2.加大农网电气化改造力度,开展农网标准化台区建设
为进一步加大农网改造力度,规范台区标准化建设,新安公司统一编制了农网标准化台区规范,从台区规划、设备选型、安装工艺等方面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台区容量的配置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做到供用电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灵活、管理方便,并适当留有余度,供电半径和线径满足标准和用户侧电压质量要求。在台区建设和改造中,对配变、线路进行增容、改造老旧高低压线路、敷设架空绝缘线、绝缘下户线、安装新型透明表箱、完善设备标识和客户信息等,为新建和改造的台区树立标杆。2015年改造下户线918条,安装智能电能表1225块。
3、示范先行,开展智能化台区建设与改造
根据国网公司推行智能化台区建设要求,遵循“标准设计、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基本原则,选择后峪里沟2号具有代表性的台区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智能台区试点建设,建成后峪里沟小区2号智能化台区,通过运用TH5000一体化信息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使该台区具备具备配电变压器监测、配变计量总表及保护,剩余电流保护监测、电能质量以及环境监测等高级应用功能,加上该台区更换新型载波表计和集中器,使该小区具备了集抄功能,减轻了农电工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4.《计量自动化系统及小区集抄》在基层供电所的应用
按照公司统一部署,新城供电所对所管辖的共230台配变全部安装了多功能智能网络表计,通过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配变总表远程抄表与实时监控功能。以前抄完所有专变及公用变客户表计需两天时间,现在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轻松抄录,极大地减轻了供电所人员人力、物力;还可及时发现公用变三相负荷不平衡,电压出现波动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农电工管理台区水平,及时调整不平衡的台区、线路;如果用户的变压器、电表、供电线路等出现故障,通过远抄系统就能在电脑上进行分析,从而快速准确地排查故障点,恢复用户供电;为线路安全运行,降低线损,增加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迎峰度夏度冬工作中,新城供电所充分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对配变负荷进行了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及时发出重载配变预警信息,合理调整负荷,避免了设备烧毁事故。在《小区集抄》试点应用方面,目前新城供电所72个台区已实现了小区集抄,通过更换新型低压智能载波表计和集中器,能及时抄录台区每一用户表计,并对用户异常表计进行数据分析,极大地减轻了农电工抄表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农电工能腾出更多时间搞好服务工作。
5、《农网综合降损辅助决策系统》在基层供电所的应用
通过安装《农网综合降损辅助决策系统》软件,在录入准确的线路和表计及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绘制图纸后,可实现10千伏线路及低压台区的理论线损计算,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计算结果精确,实现了对理论线损的精确计算和指标动态调整;;二是对负荷实测数据分级管理和平均负荷曲线推导计算;三是创新设计分时分相算法,为“五分”(分级、分区、分线、分台区、大农网改造力度,规建设,新安公农网标准从台区、面济、理方有余度,径满足标准和要求。时间,现在足不出户可轻松抄录,了供电所物力;发现衡台及衡的路;如压器、电表路等出现故障,统就能在电脑上进行分分相)管理奠定基础;四是提供多种降损优化方案,系统可计算出10千伏线路每段线路损耗情况,还能给出调整低压用户相别和新增用户接入相别的建议;五是该系统实现了和《营销MIS系统》相互对接,可实时从系统中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为降损节能和线路管理提供依据。
6.推行“缴费卡”缴费
新城供电所引进客户自助缴费终端系统,推出了缴费一卡通,该系统能提供自助缴纳电费、历史记录查询、打印等功能,客户可以随时查看掌握自己的一切用电信息,主要包含每月表底、电量、电费、累计余额等。通过缴费卡可以在任何网点实时缴费,也可以预存电费,实现自动月结冲账,满足客户实时、预存、异地缴费的需求,打破了过去客户必须在规定区域、规定时间内缴费的传统方法,消除了过去单张电费发票不便存放、不便查询的弊端,取消了电工代收、经手现金的收费方式,规避了电费回收风险,确保了电费资金安全。
7、深入供电作业组织专业化,实现抄核收三分离
按照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要求,新安公司新城供电所在实施营配分离的基础上,按专业设立班组,即“一长三员三班”模式,供电所下设营业厅和抄表班、收费班、服务班,一改过去农电员工对辖区内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承包式的传统做法,实行抄核收三分离,在制度上杜绝了估抄电量、调整用电性质、隐瞒用户等漏洞。在业务上实现抄表人员、核算人员、电费回收人员的独立工作,互不隶属,提高了农电管理水平。
8.深入开展营业普查工作
根据上级用电营业普查工作要求,新城供电所我所紧紧围绕“量、价、费、损”四个核心内容,重点清理整治高低压客户台账、配变、计量、电价、电费、违约用电等问题,以严、勤、细、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用电营业普查工作。具体做法是:明确人员分工、明确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所包片职工依据高压用户台账资料、发票存根,负责对各自管辖线路专变用户进行排查,各责任电工依据低压台区电费公布单,对所有低压用户进行排查,特别是针对电量大且为低电价的用户进行重点排查,通过现场登记核实配变、计量等信息,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总整改,确保营业普查工作落到实处。
9、加强农电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结合公司三年素质提升要求,新城供电所一是合理安排人员到南阳电校参加技能鉴定培训;二是坚持供电所月度培训,定期对农电工进行安全、技能、法律法规培训;三是安排人员参加公司组织的农电业务技能大赛,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四是鼓励员工进行自学成材,让有特长的农电工登台授课,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水平。
三、取得的成效
围绕主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产业集聚、技术标准、市场应用、研发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近年来,江苏物联网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江苏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和应用示范中心,使物联网产业尽快成为支撑江苏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要着力加快重点产业培育。按照物联网产业内在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业,鼓励发展支撑产业,以大规模的应用推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领域。着力打造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产业。利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重点推进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
江苏省在制定无线电管理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了以上特征,紧贴政府工作重心,联系无线电管理现状,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引导无线产业发展和推进无线技术应用的具体任务。
扶持物联网新兴产业。全力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基地和全省物联网建设,跟踪无线传感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开展频率需求调研,制定支持物联网发展频率保障政策和储备规划,保障传感网示范项目建设频率;组织制定无线传感器设备发射技术标准规范,积极争取并建立国家级传感网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认证实验室,开展相关设备认证服务;参与物联网无线技术实验,推介应用示范项目,鼓励传感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支持无线制造业创新。针对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型发展的要求,协助产业主管部门制定产业优先扶持项目指南,确立一批重点扶持的无线技术项目,设立鼓励高效利用频率资源技术创新基金。通过频率资源保障、无线发射实验优先许可服务以及给予技术研发经费支持等政策,大力支持现代无线通信产业发展。全力支持南京“中国无线谷”、无锡传感网基地和苏州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利用园区集聚和辐射优势,形成具有无线技术高端研发和生产企业集聚的现代通信产业基地;参与组建产学研用管相结合的无线技术联盟,积极推进宽带移动通信等一批关键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探索建立无线产业运行监测体系,开展产业运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三网融合、无线城市和行业智能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带动,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
促进电信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公众移动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在支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基础上,重点扶持中国移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电信企业参与“无线城市”建设项目,开拓无线服务新领域,开发无线新业务;建成一批无线生活示范体验区(点),大力培育多样化的业务应用,加快利用无线技术改善百姓生活、引领商务活动、带动产业发展、扩展社会服务、完善公用事业、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进程。
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推进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共享;跟踪地面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趋势,制定频率保障规划,大力支持全省地面数字电视网建设;大力扶持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支持建设覆盖全省数字移动无线传媒网络平台;鼓励发展手机电视业务,满足人们移动多媒体新视听需要,为文化产业和电信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积极跟踪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发展的新趋势,支持并参与电力行业开展无线技术支撑智能电网的规划研究和应用建设,重点保障电网负荷遥测遥控网、电力数字微波传输干线网、电厂生产调度通信网和电网远程监控与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用频;发挥无线电技术在加快城乡配电网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无线技术为电力行业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网调度、输变电线路状态监测等方面的智能化建设提供支撑。
支撑智能交通发展。大力支持江苏公路、铁路、水上和航空等交通运输和管理智能化建设,完善沿江沿海、沿铁路公路线无线通信网络覆盖。重点支持发展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轨道交通无线通信调度系统、沿江沿海水上安全搜救综合管理系统、航空导航和空中管制系统、交通气象预报系统、城市交通指挥调度和信息系统等建设,全力保障建设用频需要;通过典型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卫星定位导航、无线宽带接入、移动通信技术和RFID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无线技术在构建安全畅通、绿色环保的智能化交通运管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深入园企 把握无线应用现状
2012年5月,调研组一行分别到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南京“中国无线谷”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组认为:江苏省在传感器、集成电路、无线通信、智能控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物联网产业支撑领域基础较好,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已初步形成。
在无锡核心区,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等一批产业聚集载体已基本建成,产业链逐步完善,各类优质资源正在加快汇聚。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省内各地围绕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节能环保、智能电网、智能家居安防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正在扎实有序向前推进,物联网技术逐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在工业、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推出各类物联网运营与服务,有效培育了相关市场应用。
苏州工业园是江苏省“两化融合”重点示范区,通过几年努力,其已拥有“从IC设计、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中游面板模组制造为主、包含上游材料及相关电子材料制造”的产业集群,覆盖了“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及数字内容”等多个领域,并在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受到了英特尔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同。
南京的“中国无线谷”侧重于基础研究,致力于我国无线通信发展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旨在建设具有国际顶尖研发水平的创新平台。目前,中国无线谷集聚了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中国(南京)未来网络产业创新中心等核心创新平台;中国无线谷在中间圈层构建实验室与企业的桥梁,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已打造“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仿真中心”、“无线谷信息中心”、“无线谷电磁兼容中心”和“通信设备检测中心”等近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并建立了中科院南京宽带无线通信研发中心等20多个联合研发中心;中国无线谷汇聚了以通信技术为特征的高科技企业集群:目前在集聚了爱立信熊猫、摩托罗拉、伟创力、中兴软创、英华达、华宝、统宝等10多家龙头企业和卡基诺通信、南京信核数据等1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
目前,中国无线谷已确定建设三大园区:通信科学园、通信创新园和通信产业园;重点发展六大产业:移动通信设备产业、运营支撑系统产业、物联网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高端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预计到2013年产业规模达到380亿元,初步形成无线通信特色产业集群的集聚。到201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600亿元,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无线通信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巩固无线谷在全国无线通信产业中的地位,把无线谷打造成为世界知名、中国领先的无线通信研发、创新和应用示范中心。
在苏州、无锡、南京三地调研过程中,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机构真切感受到无线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物联网应用领域,重点示范工程有序推进,物联网技术逐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渗透,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应用得到了有效培育。
如果说资源集聚、政策扶持、统筹安排、技术研发等政府行为是一种顶层设计,那么无线技术应用可谓底层效益。为此,调研组在全面了解无线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到企业中去,掌握无线技术底层应用的第一手资料。
调研组走访了德尔福电子有限公司、东本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国科数据中心、IP融合通信开放实验室、供电公司和惠山区交巡警大队等各类无线技术应用企业。通过参观企业生产线、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充分掌握了企业发展现状和其在无线技术应用方面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企业无线技术应用主要包括:230兆专用数据频率、GPRS公众通信系统和OFDM4G接入技术。无线技术主要应用于光纤末端,以解决末端广泛的接入问题。在此前提下,企业的无线技术应用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安全性不高;二是企业规模偏小;三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紧密;四是应用规模和层次偏低,难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而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不断扩大,企业发展需要建立专用通信网,以保证其可靠的安全性。
贴近思考 助推无线应用发展
回顾近年来的无线电管理工作,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机构在“保障重点工程频率需求”、“重大活动的无线电安全保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然而,无线电工作只是停留在保障层面,如何才能体现“主动”服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管理部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无线电管理机构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此次,通过对产业园区、企业的全面调研,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机构真正为“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调研组分析:全省无线电管理机构下一步应加大力度,紧贴政府工作重点,梳理省内无线技术应用现状,找准服务重点,不等不靠,主动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推动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做出应有贡献。该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行业无线技术应用引导。以苏州东本公司为例,调研组了解到其燃气智能抄表系统采用470兆技术。在该领域,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标准,江苏省也没有制定相关指导标准,企业只能参照上海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究竟是否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企业不知道,也缺乏专业引导。这令调研组意识到:无线电管理机构应主动了解企业应用情况,结合江苏省频率使用和空间磁场环境,本着“科学利用、安全可靠、经济持久”的原则,为企业发展送政策、送服务。
关键词:物业;小康;信息化;用心
一、物业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一)实施物业管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居住质量
提高居住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住房的要求不仅是物质上的需求而且是对于服务的需求。当前我国建筑也不断发展,智能化建筑不断出现,硬性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然而一些地区的软性居住环境却没有跟上来,物业服务水平低就是其一。改善物业管理水平,能够为居民的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能够使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是提高人民群众居住质量的重要方面。
(二)实施物业管理有利于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我国存在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我国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倡导将劳动力引入放到第三产业中来。物业管理属于服务行业,就业容量大,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物业管理吸收大量劳动力既满足的自己的需求也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就当前情况来看,物业管理吸纳的劳动力中大部分来自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部队复转军人等,从而大大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献。
(三)实施物业管理有利于维护社区稳定
维护社会安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社区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稳定大大提高了社会稳定。加强物业管理能够有效的维持社区内的秩序,有矛盾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调节解决,减少了矛盾的激发。
二、物业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实践
(一)物业管理实行企业年检制度目前,物业管理问题颇多,通过制度措施能够有效加强对物业管理的监督,物业管理实行企业年检制度,实施物业管理企业持证上岗制度,能够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中的平衡协调作用,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监督。建立物业公司与所在辖区行政执法局联席制度,发现辖区内出现侵占绿地、乱搭乱建等现象,物业公司应及时报告所在区行政执法局,加强内部管理,遏制违法乱象,还小区一个安全、规范的环境。
(二)积极学习党的精神
物业管理部门的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并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凝聚力量、拼搏进取,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物业工作者的一份力量。物业公司可以通过收听收看党的十等重大会议的电视直播、阅读《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等多种形式,了解党的精神,并在会议后分批组织员工展开热烈讨论。要借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机遇,调整工作思路,为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指向。物业公司还应当收集或者汇编《党的十解读》《党的十相关材料汇编》等读本,为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精神提供一手材料,并开展党支部中心组学习活动,贯彻学习精神,使党的十精神深入人心。
(三)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社区O2O尚在摸索、科技影响力无处不在的今天,信息化是物业企业升级转型最可行的突破口之一。在物业出现问题时,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最终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如果时间拖延下去,就容易产生更大的矛盾。在物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就能够将矛盾尽快解决在萌芽之中。如某社区物业通过物业管理软件平台,对物业公司的日常动态进行监管,处理对业主的日常投诉,进行信息,法规宣传。通过这一职能管理APP,物业管理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接到问题,第一时间督促物业公司进行整改,避免了过去循环时间长,让业主久等的情况。智能化管理APP,采用了发动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用心做好物业服务
当前物业和业主之间的矛盾频频出现,导致社会上出现了“物业服务都讲金不讲心”的论调,如某社区出现了业主集体拉横幅,声讨物业公司服务质价不符的情况。这样的事件屡屡上演,我认为从表面上看是物业公司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从根源上看是物业公司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走心。物业公司不走心就不会认真遵守相关条例,纵观现今国外乃至国内商住小区物业活动的矛盾,有一个现象较为普遍,即业主与管理方往往对条例熟视无睹,或者未能严格按照条例的要求去实行。所以在现今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里,物业公司更应当做到走心,以人为本,关注业主的需求,认真遵守相关条例与同业主的合同约定,重视和睦、重视人际关系,重调解、重协商,践行传统文化中行之有效的积极因素,实现“礼仁为美”。
(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物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的其所提供的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物业公司应当拥有或者塑造一个高素质的物业服务团队,这个团队不仅要有懂管理会运营的物业管理人员,还要有专业技术过硬、懂信息、懂设备、会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除此之外不可或缺的还有直接同业主交流的服务人员,这类人员要有耐心,能想业主之所想急业主之所急。要建设这样一直团队,物业公司首先要选取一批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才从事相对应的公司,其次物业公司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于物业承接查验与设施设备管理专业岗位技术人员要通过培训增强其操作能力,对于服务员工要培训其掌握沟通的技巧和相关的物业知识,使其在于业主沟通时能够令业主满意。
三、结束语
物业管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就业,创造稳定的环境的重大作用。我们在进行物业管理时应当积极学习党的精神,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用心做好物业服务,赢取业主对我们的建设,共同建设和谐大家庭,共同走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马英杰.关于提升物业管理效率的策略及区域化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