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化学反应式范文

大学化学反应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化学反应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化学反应式

第1篇:大学化学反应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 教师反馈

【中国分类号】H31

1.引言

反馈语是教师话语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话语的应答与评判, 在外语课堂中更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恰当的教师反馈还可以创造积极,放松和支持性的语言学习氛围,帮助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因此课堂反馈语在组织外语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领域的的研究能加强教师使用不同类型反馈语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课堂话语质量,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

2.文献综述

语言课堂上最典型的交际模式是IRF模式,Sinclair 和Brazil (1982)指出此类课堂会话结构分为三步:老师先引出话题(Initiate),然后由学生作答(Respond),再由老师给出反馈(Feedback)。此后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而专门针对反馈话步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反馈语的分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各异,但互有重合。通过探寻不同分类的功能和效用从而对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是此类研究的重点。二是纠错性反馈语的应用,即对学生输出错误是否要纠正、由谁来纠正,什么时候纠正,采用何种方式纠正等方面的探讨。在国外研究的带动下,国内学者们主要基于其各种分类,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在中国的外语课堂下教师反馈语的应用情况,其所得结论与国外研究不尽相同。除了取样和研究角度方面的差异,中国本身独有的外语学习环境可能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中国语境下对反馈语的研究能使其研究结论对国内教学更有指导意义。

3.文本选取

本文从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的综合组一等奖获得者刘玲的参赛实录中截取一典型片段,通关对微观话语的深入分析,探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使用反馈语。片段中师生正在讨论互联网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 T: So what do you like most about the internet? Now let’s have this gentleman over here. So could you please share with us what you like most about the internet?

2 S: We can chat with, you know, with person on the internet and share

3 T: Ok, so you can chat with friends on the internet, right?

4 S: and share our ideas and our, you know, our many private things with others,

5 T: Share private things with others.

6 S: because in the real life, we can’t sometimes tell everybody about our, you know, about our private

7 T: Oh, I see.

8 S: private things. I can totally tell the strangers about my private things and

9 T: really? You can tell me about your private life? How many girl friends do you have?

10 S:(laughing)

11 T: Can you tell me that on line?

12 S: Oh, yes, yes.

13 T: Yes! Oh, well, tell me your QQ number later. Certainly I’ll add you as my friend.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 you, gentleman. That’s a very good talk.

4.讨论和分析

以上片段中的教师反馈语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师的反馈形式多样:如改述,即将学生回答中的“chat with person”重新表述为“chat with friends”(3);重复如“share private things with others” (5);扩展如“how many girl friends do you have” (9);评价如“That’s a very good talk”(13)。通过运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和引导。

2)重意义反馈而轻形式反馈。该名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不少错误,如(2)中的person仅用单数形式,(4)中的our many private things的搭配不当等,但由于该片段旨在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而非语言形式操练,教师选择忽略这些较小的语法错误,没有中途打断学生要求纠正,从而使得交流得以延续,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

3)孤立的IRF模式扩展为连续的IRF模式。在传统普遍运用的IRF模式中,教师的主控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一模式已不能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运用目的语相对较少,交流中几乎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积极处理信息,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低。因此,这种孤立的提问―回答―反馈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Wells(1994)指出,只要第三话步用于延长学生的回答,引出其重要性,或是与学生的某些体验相连,传统的IRF模式将有所改变,不再限制学生的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发展成为真实对话般的意义共建。本片段中学生回答愿在网上与陌生人分享私人生活后,教师立刻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传递的话语信息,在(9)中显示对其回答的兴趣,并进一步调侃地问对方是否愿意在网上向其透露有多少个女朋友,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赢得了学生的积极回应(12),随后教师在(13)中还进一步提醒对方留下网上联系方式,这样更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感,并且使双方的交流如日常谈话般自然,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习得语言。

4)教师反馈过于急切,打断学生的完整回答,在(3)(5)(8)处学生的话轮明显还未结束时,教师多次插话。原因可能是教师想突出强调学生的某个表述,或想帮助语言表达遇到困难的学生完成表达,或急于评论对方的回答,但这样做却可能打断学生的回答思路,破坏学生努力组织语言输出的努力,剥夺学生详述自己观点的机会,甚至中途改变学生发言的主旨。

5.结语

通过对以上片段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教师应加强使用反馈语的意识和能力,耐心侯答,积极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恰当地运用不同类型的反馈方式,注重意义交流,少用显性的纠错性反馈,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反馈话步的交际潜力,通过寻求学生对自身回答的进一步澄清、阐述或解释等方式,将话轮转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延长了与学生的交际,并且给予学生更大的发言权,使他们与教师一起共建课堂知识。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化学反应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跨文化 交际 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各级大纲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1]。但就目前而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普遍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翻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然而,竞争激烈的社会却又急需既有充足的英汉语言知识,又掌握了英、汉语国家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以及价值观念、宗教文化等文化特征的应用交际型的翻译人才。因此,笔者就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的意义

(一)深化原文理解

一般情况下,翻译活动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解原文、表达译文、校验译文[2]。其中理解原文是翻译工作的基础,更是翻译的核心所在,一旦对原文的理解有误,必然会造成翻译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翻译活动中的原文理解,不但需要对词汇、语篇结构、句法等表层进行理解,更需要对文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若翻译人员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显然会导致翻译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中西方对于亲属的称呼。中国人极为注重宗族观念,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区分极为细致,人们只需要从称呼中便可以判断出双方的亲属关系,同样根据亲属关系也可以确定称呼。但除此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些称呼,对陌生的老爷爷会称呼其“大爷”,另外还有“大姐”、“哥哥”、“弟弟”、“叔叔”等也较为常见。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若翻译人员无法理解称呼中的语境,单纯的将其翻译为“uncle”、“sister”显然会使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称呼陌生人会与称呼亲属一样”?由此可见翻译人员对原文理解的重要性,同样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了。

(二)优化译文表达

翻译并不是源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到目的语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目的语言中寻找与源语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然后串接成句的过程[3]。若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仅盯着原文的语文层面,最终翻译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徒具其形,原文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却不得而知。因而在翻译的表达阶段,首先应注意不同文化中语言形式的差异,按照译入语习惯进行调整。

例如: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

译一方法: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对于那些在和平时期的秋天树叶再度转黄之前将要失去青春、有的要失去生命的人们是一个动人的送别。

译二方法:那是一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为那些青年们送别的是一抹动人的秋色。待战后和平,落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昔日的青年青春已不在,甚至还有的失去了生命。

译一的翻译忽略了汉语与英语结构上的差异,将英语的定语从句死译为汉语的定语,原文的名词结构也未作转换,导致译文不中不洋,原文中伤感、优美的意境也没有得到表达。而译二的翻译则意识到了双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对译文的结构按照汉语的习惯进行了调整,不但将原文的意义进行了充分表达,其蕴含的意境也得到了体现。

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原文的理解,更能优化学生的翻译表达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革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单元教学为主题,强调学生语调、语音、语法的准确性,侧重词汇的搭配与使用[4]。显然,这是由于教师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将重点放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文化因素。就目前而言,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后则是做不完的作业与练习。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扎实的基础,能够进行常规的英语写作,但却无法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革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在学习“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的一些习惯,还可以将一些与圣诞节有关的词汇如Christ-mas card(圣诞卡),reindeer(驯鹿),ChristmasEve(圣诞节前夕),Santa Claus(圣诞老人),roastturkey(烤火鸡),sleigh bells(雪橇铃)等一一例举。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些西方圣诞节时的习惯,今后在翻译过程中必定会有所助益。

(二)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意识

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巨大深远,使其在接触他国文化时,往往会先入为主,用本国文化的意义系统阐释自己不熟悉的文化[5]。对于“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往往会有学生将其译为“貌若天仙”,乍看之下仿佛完美地诠释了该句的意义,但事实上却与原文所表达的意义相悖。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双方对于“美”的审美也不尽相同。例如《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些描写的是我们常说的“美女”,若将其直接翻译成英语,想必读者难以想象该女子究竟美成什么样。同样,“貌若天仙”也容易使中国人联想起西施、貂蝉等女子,但英语中的“fairy”也可以用来形容男性。

(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 陈二春,2008)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避免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错误。例如中国人对于他人的赞美通常会以一种谦虚的语气说“哪里,哪里”,表现得较为含蓄,而西方则不同,他们会欣然接受他人的赞美并表示感谢,并且若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将其翻译为“Where,Where”,则会使对方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该句表达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双方的文化差异进行调整。又如《水浒传》中写道:“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 “放屁!放屁!”。该句描写的是武松在乡下小店中想要肉吃,店家却说没有,而其他顾客正吃着鸡与肉,武松因此极为气愤。若在翻译过程中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则会翻译成“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在西方人看来变成了武松要店家放屁,与原文表达的含义天差地别。真正准确的翻译应是真正了解西方的语言表达与原文含义后,将武松说的话翻译成“nonsense”,即撒谎。

三、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能够反映民族的文化形态与背景,是了解一个民族最有效的手段。诚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浩瀚如海,包罗万象,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语言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成为真正优秀的翻译人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理解文化差异而又懂得翻译技巧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海江.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 彭安辉,李延林.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9- 160.

[3] 吴菊芳.论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01):26-28.

第3篇:大学化学反应式范文

一、单选题

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的生成速率与B的生成速率相等

B.A、B、C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C.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D.单位时间内消耗nmolA,同时消耗3nmolB

2.化学电源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标准状况下每消耗44.8L

H2,理论上转移电子的电量为3.85×105C(一个电子电量1.6×10−19C)

B.乙: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

2e-=

Zn2+

C.丙:MnO2在石墨电极上失电子生成MnO(OH)

D.丁:铅蓄电池比能量高,成本低,且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3.对于反应2SO2

+

O22SO3

,如果2min内SO2的浓度由6mol/L下降为2

mol/L,则用O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A.0.5mol/(L·min)B.2

mol/(L·min)

C.1

mol/(L·min)

D.3

mol/(L·min)

4.下列各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A.

B.C.

D.

5.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时,下列能延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总量的是

A.加入少量溶液

B.加入少量溶液

C.加入少量固体

D.改用的浓硫酸

6.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2molO2和2molSO2混合气体发生如下反应:2SO2(g)+

O2(g)2SO3(g),半分钟后,体系中O2的物质的量变为1.4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A.v(O2)

=

0.002mol/(Ls)

B.v(SO2)

=0.002mol/(Ls)

C.v(O2)

=

0.02

mol/(Ls)

D.v(SO3)

=

0.04mol/(Ls)

7.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源,如图所示的氢氧燃料电池以石墨为电极,两极分别通入氢气和氧气,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电池反应中每转移2mol电子,正极消耗O2的体积为11.2L

B.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碱性减弱

D.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8.将两种气体单质A2、B2(浓度均为1

mol·L-1)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C,平衡时测得各物质的浓度:c(A2)=0.86

mol·L-1,c(B2)=0.58

mol·L-1,c(C)=0.28

mol·L-1,则C的分子式为(

)

A.AB2

B.A2B3

C.A2B

D.AB3

9.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向负极移动

B.若有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氧气

C.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10.根据如图关系(图中计量单位为mol)计算2NO(g)+2H2(g)===N2(g)+2H2O(g)的ΔH为(

)

A.(a+b-c-d)kJ·mol-1

B.(c+a-d-b)kJ·mol-1

C.(c+d-a-b)kJ·mol-1

D.(c+d-a-b)kJ·mol-1

11.已知反应,其他条件相同,在200℃和a℃时,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其他条件不变,增加压强或的物质的量时反应速率都增大

B.a℃、8min时,的浓度一定为

C.由图可知,a大于200

D.a℃时,0~1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2.通过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将CO2转化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产品(如图所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减排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2经催化分解为C、CO、O2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可用热分解的方法

C.过氧化尿素和S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其原理相同

D.由CO2和H2合成甲醇,原子利用率达100%

13.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的金属性比氢要强,b为碳棒,关于此装置的各种叙述正确的是(

A.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小

B.a是正极,b是负极

C.溶液中阳离子移向a极

D.a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

14.最近,科学家研发了“全氢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氢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池的总反应是2H2+O2=2H2O

C.负极的电极反应是H2-2e-+2OH-=2H2O

D.电解质溶液中Na+向右移动,ClO4-向左移动

1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的电极反应为2Cl--2e-===Cl2

B.熔融碳酸盐介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O2+4e-===2O2-

C.由Mg、Al、氢氧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其负极电极反应为:Mg-2e-=

Mg2+

D.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铁作负极被氧化:Fe-3e-===Fe3+

二、填空题

16.在某温度下,将和各0.1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连续测定的变化,5S时测定=0.0080mol/L并保护不变。

(1)反应在达到平衡过程中,的平均消耗速率为_____________mol/L·S;

(2)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温度下,平衡常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此温度下,在10L的密闭器充入0.2molHI气体,达到平衡时,HI的转化率为_______。

17.(1)反应Fe(s)+CO2(g)FeO(s)+CO(g) ΔH1,平衡常数为K1;反应Fe(s)+H2O(g)

FeO(s)+H2(g) ΔH2,平衡常数为K2;在不同温度时K1.K2的值如下表:

700

900

K1

1.47

2.15

K2

2.38

1.67

①反应CO2(g)+H2(g)CO(g)+H2O(g) ΔH的平衡常数为K,则ΔH=_________________(用ΔH1和ΔH2表示),K=________(用K1和K2表示),且由上述计算可知,反应CO2(g)+H2(g)

CO(g)+H2O(g)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能判断CO2(g)+H2(g)CO(g)+H2O(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填字母)。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c(CO2)

(2)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发生反应:Fe(s)+CO2(g)

FeO(s)+CO(g) ΔH>0,CO2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用CO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若铁粉足量,CO2的起始浓度为2.0

mol·L-1,则平衡时CO2的浓度为______mol·L-1。

②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时增大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充入一定量的CO2

D.再加入一定量铁粉

18.(1)在2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4mol

N2O5,发生如下反应:2N2O5(g)4NO2(g)+O2(g)。反应至5min时,测得N2O5转化了20%,则v(NO2)为_________;5min时,N2O5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是____。

(2)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若X、Y、Z均为气体,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体系内压强与开始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

③若X、Y、Z均为气体,则达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投料时__(填“增大”“减小”或“相等”)。

19.、反应A(g)+B(g) C(g)

+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_,E2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三、实验题

20.给你提供纯锌、纯铜片和500

mL

0.4

mol·L-1的H2SO4溶液、导线、1000

mL量筒。试用下图装置来测定锌和稀硫酸反应时在某段时间内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1)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且1

000

mL量筒中已充满了水,则开始实验时,首先要______。

(2)a电极材料为________,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b电极材料为________,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3)

当量筒中收集672

mL气体时(已折算到标准状况下),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21.某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先分别量取两种溶液,然后倒入试管中迅速振荡,混合均匀,开始计时,通过测定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该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编号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温度/℃

浓度(mol/L)

体积/mL

浓度(mol/L)

体积/mL

0.10

2.0

0.01

4.0

25

0.20

2.0

0.01

4.0

25

0.20

2.0

0.01

4.0

50

(1)已知反应后H2C2O4转化为CO2逸出,为了观察到紫色褪去,H2C2O4与KMnO4初始的物质的量需要满足的关系为:n(H2C2O4)∶n(KMnO4)

______________。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

(填编号,下同),可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

________.

(3)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s,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_______。

四、计算题

22.将3

mol

A和2.5

mol

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气)

+

B(气)xC(气)

+

2D(气),5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的压强变小,已知D的平均反应速度为

0.1

mol/(L﹒min),

试计算:

(1)x

=______________A

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平衡时C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平衡时B的转化率______

(4)

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与原容器内压强的比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由铜片、铁片和50mL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当通过导线的电子为0.3mol时(铁片上无气体产生),硫酸恰好反应完.列式计算:

(1)产生这些气体消耗的金属是哪一种,消耗的质量是多少;

(2)铜片上放出多少L(标准状况)气体;

(3)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C

6.A

7.A

8.D

9.C

10.A

11.D

12.B

13.D

14.B

15.A

16.

0.25

80%

17.H1-H2

吸热

BC

0.1mol·L-1·min-1

2.0

A

18.0.16

mol·L-1·min-1

61.5%

3X+Y2Z

9∶10

增大

19.放热

减小

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不影响

催化剂不改变平衡的移动

减小

减小

20.用导线把a、b两电极连接起来

纯锌片

Zn-2e-=Zn2+

纯铜片

2H++2e-=H2

0.06

mol

21.≥2.5

②和③

①和②

0.010molL-1min-1

22.1

0.15mol/(L·min)

0.25mol/L

20%

第4篇:大学化学反应式范文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8-02

全国性微课大赛结束后,教育界兴起了一股针对微课的研究热潮。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由于可汗学院的发起人萨尔曼的演讲也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内正在为课堂教学改革踌躇不知所向时,微课和翻转课堂成为了教育者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 概念厘定

(一)微课

“Micro Courses”翻译成中文为“微课程”,简称微课。微课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微课的理念2010年传入我国,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胡铁生将微课总结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的林地高中。2007年该校的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并配上教师讲课的声音,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校上课的学生补课自学。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多媒体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充分自学这些视频资源,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课下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

二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教育科学性

(一)师生角色发生转变

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改传统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和主宰者角色,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如问题讨论、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而通过微课视频的设计变身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在微课和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借助微课视频资源的便捷,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也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多少,学生变为学习的主角。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源,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及向教师寻求必要的帮助与引导等形式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学习时间重新分配

课堂教学时间的理性分配是翻转课堂的教育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明显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的时间寥寥无几,或者只能靠学生课后在无人指导的环境下独自吸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前就可以充分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大大减少,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原来课堂传递的学习内容借助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媒介在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答疑解惑,增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性,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互动显著增加

把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课堂互动的时间与质量。由于微课资源让课前“深度预习”成为可能,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解惑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等,这种充分交流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配以教师适当的教学评价与引导,课堂中的互动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四)教学过程科学重置

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课堂上,但忽略了第二部――“吸收内化”,把这一重要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答疑解惑的课堂被教师全部占用,成为一言堂的“个人表演”。事实证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Eric Mazur教授提出,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过程放在课堂时间,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一趋势。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现实窘境

(一)专业师资匮乏

我们了解到,目前各高校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不够专业,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大部分高校更是将此门课程硬性摊派给相应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由于这些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实践经验欠缺、职业规划专业知识不系统,加之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难以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传统大班化教学形式,教师填鸭式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吸收,最多课下辅以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上的视频自学,但因学时有限及大班教学的局限,课堂讨论和协作学习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讲解,更要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指导,目前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实现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

(三)个性指导不足

前文提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重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指导,更要兼顾个性指导。而当前的大班教学难以实现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互动游戏、协作讨论等教学形式,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需求。个性化指导不足将直接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 教学互动双方分析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同时有着相对较高的学历和较快地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于创新性教学适应性较强。此外,由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大学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其中包括每天备课都会用到的PPT幻灯片。同时,在视频公开课和网络选修课日渐流行的今天,大学教师也逐渐具备了录制视频课件的能力。大学生相较于中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完成对视频课程的自学。 以上因素为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

2 教学环境分析

首先,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取课堂集中授课与课下网络教育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已经习惯独立观看视频的学习方式。大学高度普及的多媒体、信息化,以及为大学生学习提供的电子阅览室,加之几乎人手一台电脑的现实,为实现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二)应用的具体策略

1 课前――知识交流和传递

课前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备课和录制微课视频,二是学生的自主预习。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按重难点分解知识点并依此录制微课视频构成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分别由微视频、课件、教案、配套练习等组成。教师把这些学习单元以知识树的逻辑结构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选择和预习。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安排提前在网络教学平台预习教师提供的学习单元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不能及时吸收消化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同学交流互动或者留到课堂上向教师寻求指导。

2 课中――知识建构和内化

在课堂教学中,以面对面教学为主,围绕小组活动开展组织讨论、团体辅导、个性化指导以及总结点评等主要四个环节。教师可以先以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或一个主题情景作为导入,引起学生讨论分享。随后,可以从已经提交的作业中事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最后由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必要时给予同学们个性化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困惑。在课堂教学中,综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诱导、小组协作、答疑解惑等方式和策略,针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综合利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3 课后――知识巩固和拓展

课后,主要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反思。在此阶段,共分为作品展示、资源学习、论坛交流以及拓展任务四个环节。经过课堂的展示、分享、讨论,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把作业修改完善后上髦镣络教学平台进行再次展示,或者提出新的困惑,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进一步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此外,师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分享优秀学习资源,这种便捷的交互方式打破了时空局限,更好地增加了师生互动,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化学反应式范文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8月,是城区一所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1 548人,教师113人。该校2012年底被列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以来,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本着“育人为本,同享成功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化硬、软件建设,注重以培促用、用研结合,全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该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与研究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攀升。

1软硬兼备创优教育信息化环境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硬软件建设是前提。该校建校伊始,就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统筹规划,按照“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

1.1在软硬件建设上多投入

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先后建起了计算机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多媒体功能室1个;开通了30 M网络流量和Wifi无线网络,为任课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笔记本电脑,教室均配备“班班通”设备,全校的信息网络、智能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网站等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支撑。在软件建设方面,坚持引进与开发并重、共建与共享同存的原则,整合名家理论文章和课堂视频、IP网络教育资源,充实校本资源库,通过教师互动、学生互动、班班互通,建立起稳定有序的资源共享模式。围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优师”的目标,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观摩听评,精心打磨优质课堂,实现“组组有优课、师师有优课”,并将优秀的课件、教案和微课上传到十堰市云平台和校园网,汇集成优质校本资源库,供全体师生分享学习。

1.2在装备管理上更规范

对硬、软件逐一进行登记,建好台账,分类存放,做好防护措施。与处室、班级层层签订财产保管和使用责任书,定期进行设备管理和维护检查,其结果直接与班主任、处室负责人的年终绩效挂钩。

1.3在设备保养上求细致

选配责任心强、技术好的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信息化装备的检查、维护、保养,明确责任,要求负责人时时做好设备、网络的防控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装备设施的正常使用。

2加强运用促进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在运用。该校采取多种形式促使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

近年来,该校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常态化工作。根据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现状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学校统一安排学习进度,从最基础的电脑文件操作、Word排版、PPT制作使用、电子白板运用、网络搜索下载等基础使用开始,由简入繁,逐步过渡到优质课件制作、优课、云平台运用、微课制作、微信公众平台运用等内容的技能培训,要求教师全员培训、全员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补培、补考。每学期期中、期末安排两次信息化应用检测,检测成绩作为教师校本培训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并纳入教师年终绩效量化。2014年暑期时间,全体教师经过信息技术集中培训、测评后,学校对七年级新调入教师进行了补培,对未合格的教师进行补考,确保教师全员过关,人人都能熟练进行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如今,该校的每节课中,师生均能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学习互动,教师设计的课件已由过去单一的图画转变为生动丰富、灵活多变的动漫与音画结合体的播放形式,教师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常规内容全部转变为数字资源供全体师生学习共享。

2.2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展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深度

2011年起,该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及“课件制作”大赛。例如,2014年学校开展微课制作大赛,通过竞技平台检验和展示教师“四环八步”课改模式下的课堂效果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激励教师在平日课堂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制好课件、备好教案、用好白板,并能通过电教手段有效开展好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课堂效率更高了。

2.3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各班每周开设一节微机课,并将微机课纳入其它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其他学科一样参与课内比教学活动。学校定时开放微机室,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激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目前,90%的学生均能通过计算机开展网上交流,查找学习资料,运用Word、Excel等软件写文章、做统计。

2.4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效益

该校建立了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对获得教研成果奖励和教学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年度绩效和晋升晋级上给予分值奖励,鼓励教师勤奋学习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研写作水平,积极向教学类报刊杂志上投稿。创办《城中教苑》,精选教师优秀的教研论文予以刊发,集中展示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热情。充分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间,开设教育信息与课程融合为主题的论坛,安排教师汇报自己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进行研究探索的成果,交流自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经验体会,助推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课题研修能力的提升。近3年,每学期均有20余人次的课件、公开课、论文、案例获得省市级奖励或在县级以上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3开辟平台拓展信息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积极为师生搭建多元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校园管理运行效率,扩展校园服务功能。

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开通城中教师QQ群、微信公众平台、班级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交流学习心得,下载教学共享资源,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师生心理沟通,方便了师生、家校沟通联系,加强了学习、知识交流,促进了校园和谐。

3.1拓展信息化服务功能

在校园网开辟学校新闻、通知公告、教学科研、德育园地、教师风采、党风党建等专栏,内容定期更新,让师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动态、教学资源、通知要求、成绩查询等信息,进行反思交流,加强师生沟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利用校园网、中国教师行动网等渠道,建个人博客,上传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案例、读书体会等个人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传达信息、进行校务公示、下发通知、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等,使全校实现了学习备课、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无纸化。利用校园广播室、校园直播系统,实行网络传输和信息快速传递,开拓知识视野,播发校园新闻,大大激发了师生求知欲和学习情趣。

3.2充分利用十堰市云平台

依托十堰云平台,要求教师人人建好工作室,及时上传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课件、论文、微课、学生作业等常规教学资源充实自己的工作资源库,并经常性开展师生在线互动交流,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教导处每月组织人员对云平台使用中的个人资源上传、下载及师生交流互动情况纳入常规教学的重要检查内容,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4完善制度健全试点推进长效机制

制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该校通过制度完善和层级管理,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的效果。

4.1建立层级督导体系

学校制定出《城关中学信息化试点推进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主抓、处室或年级负责人具体落实的信息化试点推进领导小组,有详实的推进计划和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各处室、年级组的职责,形成了“校长——分管领导——处室、年级负责人”层级督导、分块加以落实的机制。

4.2加强督办力见成效

每周下发《工作督办》,由学校办公室和教科室在周五前进行联合检查、记载,确保信息化试点工作和档案资料收集周周有进展、次次见实效。

4.3完善制度建长效机制

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维护制度、实验室管理员岗位制度、各功能室管理使用制度、电教设备器材

领用制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信息化应用

奖励制度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依照制度进行督查,若发现落实不力的处室、年级和功能室的相关负责人,下发通报,责成限期整改。同时开展评比活动,将每周督办记载情况做为处室、年级组和相关负责人、教师优秀评比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