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后服务的经验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题
指导学生形成研究成果
课时
1
授课对象
六年级
教材
简析
新课程改革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综合实践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并不是难事。因此充分去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
理念(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指导学生将收集好的资料整理为研究的成果。
2、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指导学生了解研究成果的形成方法。
2、尝试将自己的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3、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教学
重点、难点
1、了解研究成果的形成方法。
2、尝试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教学
准备
教师: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学生:第二阶段的研究资料、记录、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
(一)导入:
(播放各小组收集资料,访问时的图片)
师:经过第二阶段的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同学收集筛选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材料。今天我们就进入活动的第三阶段,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形成研究成果。
(二)展示合作交流:
1、请各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以及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对汇报小组进行简单评价、提出疑问、进行交流。
2、各小组根据交流和教师指导重新整理,筛选资料,完善初步成果。
教师明确成果形成的分类:一是文字的,如报告,小论文,建议书等等;二是实物的,如模型、图片、小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三)指导重点:
通过各组交流汇报,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调查的重要性,学习形成研究成果的方式。
对比文字形式和实物形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形成成果方式。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知道了把实践活动形成成果的形式。成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希望同学生课后继续小组合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完成。
观看图片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倾听
交流
评价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完成。
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播放学生实践活动的图片,引起共鸣,浸入课堂。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并能给出简单评价的能力。
培养整理和筛选的能力。
小组合作,思维碰撞,初步完成研究成果。
板
书
设
计
如何形成研究成果
文字:如报告,小论文,建议书···
实物:如模型、图片、小制作、多媒体课件···
联动教研团队由遴选的6位联动教师(每个年级1人)和6位实验教师(每个年级1人)组成。其中,同年级的联动教师和实验教师结成互助组,形成互助关系,这是联动教研的最小单位。这些互助组又按年段分为低、高两个年段组。
在实验中,我们以“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目标,多层面开展了联动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是将不同的研究课例按所属领域归类,在研究具体课例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同一领域的内容在教学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策略、手段及易出现的问题等,从而引导实验教师主动构建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提高其设计教学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确定典型课例
学期初,每位实验教师在每个学习领域确定两节典型课例,由教导处按年段、领域汇总,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讨论交流时间。
2.开展多层次备课
第一层,潜心研读,自主备课。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围绕典型课例潜心研读教材、课标和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活动(要求写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并预设学生反馈)及作业、板书等备课工作。另外,实验教师还要梳理1~2个问题。
第二层,互助组内交流、完善。互助的两位教师就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分享经验中改进设计。这一环节既能有效地发挥联动教师的引领作用,又能培养实验教师的思辨能力。
第三层,年段组内交流、总结。当同一领域的多个典型课例都经过上述两层的备课活动后,各年段组对这些课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需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从教学内容来看,以点带面,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关系;从教师的能力来看,提升了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为了避免以往课堂研讨活动“内容空泛,一课一研,一研了之”的弊端,我们开展了“抓住突出问题,边研边改”的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跟进”是指问题发现后要有问题解决的跟进,集体研讨后要有个体教学行为改善的跟进,会诊课后要有汇报课的跟进。因此,每一轮跟进式研讨活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集体会诊—互助跟进—汇报展示。
学期初,每位实验教师上“会诊课”,请联动教研团队的全体成员品评会诊,指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随后,对应的联动教师要深入课堂,针对问题进行手把手的跟进式指导(至少三次),方式有:实验教师的一课多轮或实验、联动教师的同课异构等。当互助组内认为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时,由实验教师上“汇报课”,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此时,教研团队再次针对问题进行品评分析,如果确认问题已得到解决(或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就进入下一轮跟进式教研。如果问题仍需解决,大家将再次提出建议,联动教师要继续跟进指导,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如此往复。
三、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校本教研或培训通常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作为研训主体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是被动接受,很少发挥主体作用。二是研训内容、形式与教学相脱节,只有“教”“研”两张皮。这些问题在薄弱学校的校本研训中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训活动,活动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发现问题,形成主题。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每周记录两个教育教学问题,以年段组为单位每三周汇总一次,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提炼成下月的研训主题。
环节二,同伴互助,组内探究。在教研能力较强的联动教师的带领下,年段组内老师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交流、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活动。
环节三,专家引领,深化成果。当组内探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引发了新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时,就请专家进行参与式指导。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教学体系 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17-01
一、背景与意义
2016 年10月12日“2016年新疆混合式共享课程研讨会”在新疆农业大学顺利召开,来自疆内高校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政江率队参会,并应邀在会上做了《石河子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大会报告,分享了石河子大学教学信息化探索的历程。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王长新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新疆高校存在着引入高层次人才困难和优质师资流失的问题,网上共享课程或许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在线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不单是技术的应用,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蜕变,理念的转变才是关键。
二、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1.主要思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是把网络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主要措施及经验:
(1)教学准备环节。网络资源建设的3个板块:①构建网络平台。首先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将教学内容碎片化,以知识单元为单位,将PPT、视频等上传构建起网络平台的素材资源库。其次设计教学网络平台的结构框架。教学过程框架设计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跟踪服务等环节。每个环节设计为一个模板,每个模板要实现网上教学互动与学员互动。最后,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源服务网络的技术支持,使学员可在家中、休闲场所等场所都可以随时登录资源服务平台开展自主学习。②建立学习内容技术支持。网络学习的一大弊端是师生之间缺乏交互与沟通,学生面对枯燥的课本内容,会产生焦躁、乏味的心理。针对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形式进行创新。③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了学生可以在学习平台中迅速定位,可以通过跟踪学习者平时网上学习行为,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等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包”,使学生有针对性、多方面地进行学习。
(2)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资源平台上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形式包括课程视频库、PPT 课件、测试题库、网上教学辅导、在线评价等。
(3)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通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作品展示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实践活动。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创新实践的内容,将世界设计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将传统设计理论与现代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创新理论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5)总结性考核评价。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线上与线下考核。线上考核包括网络教学中的测试题库、网上讨论的表现等,课堂小组讨论表现等。这些数据都会在网络平台上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随时了解教学和学习的情况,为之后的教与学提供参考。线下考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考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修正、修改后来的教学活动而形成的评价。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是线上与线下成绩之和。
三、主要经验及改革思路
(一)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的组合上要注意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这里的学习小组宜采用异质小组,各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小组成员6人,男女学生各一半为宜,学生成绩、能力等要基本成比例。这样就能给小组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氛围。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要注意多样性、适时、适量和确定性。
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首先,可以是课内合作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合作学习.其次,可以是规范合作,也可以是简约合作。这里的规范合作就是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主要是用在讨论的问题难度大、争论的焦点突出等方面。第三,可以是长期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合作,这里的长、短期合作是就一项合作而言的。
(三)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
(四)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五)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上,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阅读初步掌握海水晒盐的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培养其思维及逆向思维的能力。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从海水“晒盐”的过程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多媒体课件:猜谜语!
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吃的食盐来自于哪里吗?(学生思考、猜谜)。讲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板书:第二节(1)海水“晒盐”的过程。设计意图: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认为海水“晒盐”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播放视频:海水“晒盐”的过程(认真观看视频)。板书:海水“晒盐”的流程(总结海水“晒盐”的过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通过观看海水“晒盐”的过程,你有什么疑惑?(学生质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一:在一定量的溶剂(水)中,固体溶质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学生分组探究活动,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时往往是有限度的,我们就把这种达到最大限度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我们称之为不饱和溶液。
板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现在你手中的溶液是什么溶液?你是如何判断的?那怎么才能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呢?(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活动二:如何将底部未溶解的固体物质溶解?(分组探究活动,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板书:转化方法,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促进思维向深入发展,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对学生进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小结: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该溶质的饱和溶液”(通过演示实验证明),深入领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初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探究活动三: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分组实验并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讲解:结晶及方法,归纳海水“晒盐”中的蒸发结晶;观察活动二中的硝酸钾结晶并总结出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使得学生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利用图片介绍:常见晶体
课堂收获:(谈收获)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并总结。
学以致用:1.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食盐不会结晶析出,而在风吹、日晒下才会析出?
2.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
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海水“晒盐”过程中,为什么不将海水蒸干?(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识拓展,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努力打造“因需施教,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课堂,我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使学生对教材知识“听得懂,记得牢,问得出,说得明,用得活。”
作为一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我在执教高一《经济常识》的《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得出,本课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对五种维权途径的介绍,这对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一句名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做了“中学生日常消费中碰到的侵权现象”的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工夫,以期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求知欲,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但是,结果却并没有按照我的思路去做。
二、课例陈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课后同学们搜集了大家在日常消费中碰到的侵权现象,并且我们的学生代表对此进行了整理归类,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在我们学习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后,发现自己还真有不少权益被侵犯,为此我们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班级里做了个小小的调查,现在我们把调查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该学生一边演示多媒体一边义愤填膺地向大家介绍自同学处调查后整理得到的材料)
买一送一,送过期货:购买牛奶时,买一送一,结果送的牛奶是过期的。
网购的差距:曾经在网上买了一双红色帆布鞋,恰逢下雨天,结果白袜子变成红袜子;在淘宝上购得一个ipod,商家打出正品,结果收到一个水货。
……
刚开始介绍送过期牛奶时,就有学生明显表现出不满,这可是关乎我们身体健康的,怎能如此不把消费者当回事?
至此,该学生的汇报活动应该已告结束,由我来接着新课导入。但不知怎的,看到同学们这么投入,自己也不愿意收场了,索性接着请底下同学当堂反映自己遭遇的其他侵权现象。这可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站起来控诉曾经遭遇的不公平。
这本不在我的设计之列,我的本意只是让该同学汇报调查结果,以引起大家的重视,进而自然导入新课题的学习。我本来只是想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现象开始,所以安排了他们进行课前调查,好让他们能在我们事先创设好的情境下被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没料想,被组织导入的学生进行了一番推波助澜,使所有的学生不仅有了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更有了一番情感需求。看着同学们这么热情高涨,我满心欢喜。
瞅了个空,我站上讲台,控制局面:非常感谢同学们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次畅所欲言的机会,其实老师知道,我们大家为了能在平时的消费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也在不断武装自己,我们平时已经积累了很多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法了,但由于我们没进行过系统的归纳和学习,所以难免遭遇不公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弥补以往的缺憾:一起来学习维权的知识和维权的途径。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堂课的引入,经过学生的临场变戏,远比我本来预设的精彩,它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无穷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度亢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正是实践了打造“有效课堂”的理念。
三、反思
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前的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学知识点出发,设计了课前调查的环节,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能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预先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做了铺垫。有了知识才有了后面意外的收获。
另外,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课堂中随时有收获,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教学是在为他们服务,这有利于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虽然只是短短的导入,但是包含了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的成果,这是对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肯定,这种付出后有所收获的喜悦感有利于他们孜孜不倦地继续投入学习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在促使学生成长、保障基础教育进步方面,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重要因素,而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几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构建一种立足于校本教研为核心的教研文化体系。把课堂研究与课程研究有机结合,是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为此,我校教师积极投身校本教研工作,在借鉴一些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已初步形成了独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文化体系。
一、注重选择最佳模式,提高教研效果
1.注重行动研究,促使校本教研发挥常效。在讷河范围内,我校可以说是校型较大的一所学校,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比较多,相对来讲教师工作负担比较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选择一种易于操作,不过多增加教师负担的教研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校领导的反复研究,我们确定:将教师的行动研究作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也是贯穿在教师教学始终的教研活动。所谓的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访谈、资料收集等方式分析问题,展开行动,寻找问题解决办法,并在不断的反思循环当中改进自己的行动。
对于教师行动研究,我校要求教师在小范围内完成,交流也仅限于学年组或学科组内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在每节课之前根据课改新要求,认真设计教学,授课后针对教学实际进行课后反思,每一单元结束后,学科教研组内的教师就这一单元教学中的困惑也好、所得也好、发现的问题也好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项活动由学年组长或学科组长负责,交流要有详细记录,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教研组将采集到的资料及时梳理,将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拿到校级活动中以便全体教师共享。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一方面,对学校整个校本教研过程进行理性思考,总结经验,提炼观点;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2.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教师做学问,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理性的东西,又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能力去研究教育理论,他们拥有的就是教学课堂实际经验。而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我们提倡教研活动要狠抓课堂实例,始终坚持以课例分析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题。对每节课每单元或章节内容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教学手法、探究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的主题来自课堂,来自教师的亲身实践,让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
3.创新教研模式,引领校本教研增强实效。经常性的教师行动研究,使教师具有了初步的教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借鉴了一些学校先进的教研经验,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使教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包括对比式教研、案例式教研、课题式教研、沙龙式教研等,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使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促进教师个人的反思领悟,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实效。
二、重视交流对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强化同伴互助的交流对话机制,深入开展集体教研。教学交流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手段。我校有83名教师,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齐市、讷河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5人。我们有良好的优秀资源,同伴式互助将促进教师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一是注重专题分析讨论会,学校十分注意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选择一些组内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二是加强跨学科交流,建立对话交流制度。通过开展定期校级教学研讨会,打破学科局限,寻找共性,开展不同学科教研组的学科思想交流和教学改革交流。采取每月一次教学专题会议的方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反思每个阶段的教学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
2.启动名师导航,带领教师和谐发展。在实施新课程实验中,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我们要求全体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责任,广泛开展新老结队活动,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目前我校已有7对师徒结对,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提出师傅上好示范课,徒弟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的三好课要求。同时每学期举行一次优质课展的活动,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华。
3.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指导教学实践。我们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感。为了提升教后感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把教后感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写教后感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写出教研方案。同时,鼓励教师用记录反思教学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开展教科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继续实施教师“自主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的自主性和层次性,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学习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月两次自学,关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师生和谐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学校培训,学习《生命化教育》。记读书笔记,写体会和反思,召开读书交流会。通过对理念研究、行为研究、运用研究、发展研究,加强了教师对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自我进取意识,使之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加快知识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分层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1)新教师的“入格”培训
采取“师徒结对子”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师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缩短“磨合期”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培养重点抓好课堂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指导,打好基础,过好教育、教学基本功关。对青年教师专人指导,对他们承担的各级研究课实行全程指导,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实行跟踪指导。青年教师在师傅的“传、帮、带”下迅速成长。
(2)合格教师的“升格”培训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合格”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追求教育教学“升格”,成为有一定特色的骨干教师。
(3)骨干教师的“超越”培训
对有一定特色的骨干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追求教育教学创造,不断超越自己,成为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色的专家型教师。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提升。主要方式包括:精研理论完善自身,科研攻关不断创新,总结经验形成体系,立说带徒帮助他人。
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1、领导的练兵
领导参与教研活动,与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观课、议课,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研方式。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关注教研细节,注重教研实效,切实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把教学理念转变成教学行为。
2、教师的练兵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制定教研组活动内容,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每次活动有教研内容和主题,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组内教师互相观课议课,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2)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我们启动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帮一结对子工程”,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每周互听一节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实行跟踪指导,通过“一帮一”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本学期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积极营造互相欣赏、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提高我校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改革进程。
4月份:骨干教师示范课,上课教师:闫萍、闫颖、白洁、潘杰。
6月份:青年教师汇报课,上课教师:姜红、穆微、张晶、朱小磊
(3)赛课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展示平台
本学期我们搞两次赛课活动,一是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课,二是骨干教师的引领课和青年教师的示范课,通过教师备课、观课、议课,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全面地练了老师的基本功。
(4)上好课题研究课
树立“科研引领教学,科研服务教学的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上课题研究课,增强学校在科研氛围,提高教师在教育科研能力。撰写论文、实验报告。
5月份:上课教师:徐玮佳、林清芝、沈娜娜
(5)加强朗读、板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6)教师要制定“个人成长规划”,确定发展目标,通过专业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开展反思性教学,将岗位练兵活动贯穿与课前系统,课中系统,课后系统,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与自我超越。
四、开展学生的竞赛,提高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力
关键词 中职英语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各中职学校本着“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无不力求将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但笔者发现作业布置的环节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业布置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就作业布置而言,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以促进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多年中职英语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一些作业布置的原则及作业布置对教师的要求。
1 优化中职英语作业布置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在作业中将知识性、技巧性以及能力培养三者相结合。教师所设计的作业除了体现知识性还要强调技能技巧,将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中职英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故在作业布置上更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做事能力。如布置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单元作业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的关于问候、介绍自己以及他人、说地址以及电话号码等的知识,结合个人能力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在广州的外国人。该作业鼓励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不仅巩固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锻炼了胆量,提高了说英语的自信心,做到知识、技能、能力并重。
(2)作业要注重实用性的原则。根据D・rnyei的动机构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是所学内容与现实的关联性,即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没有现实意义,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很多时候,学生没兴趣学的原因在于所学的东西不能用到实际中。语言作为工具,源于工作和生活,并服务于工作和生活,只有发掘和利用工作或生活中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能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了学与用间的联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能致用的快乐,才能调动学生学用英语的积极性。所以作业的内容也要密切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和生活实际,强调实用性。在作业布置时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将之设计为学生能接受的较为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内化语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有可选择性的原则。根据观察,笔者发现中职英语作业形式单调,多数是抄抄写写的作业,不少学生抄袭作业敷衍了事,或出现平时不做作业,到期末猛补作业的现象。究其根源:一在于作业形式单调;二在于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但教师在作业上大多一刀切,可供选择性不强。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设计多样化能体现分层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选择。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常用的较为有效的作业形式:
课内外口语作业;师生对话、话题演讲。学生可自由选择话题。该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锻炼学生克服焦虑,锻炼不怕说错敢于开口的胆量,有利于提高学习自信心。
调查作业:根据课文设计出贴近生活或者贴近工作的调查作业,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选择力所能及的任务。如上基础模块Housework时,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同学做家务的情况后做成图表后进行口头汇报。学生经过分工,不同层次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有的搜集信息、有的制作图表而有的进行汇报,合作完成该作业。这种作业有利于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书写报告和口头汇报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情景作业:由于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要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模拟情景下学习,有利于学习者运用原有知识去建构新知识。情景作业就是在该理论指导之下,教师设置贴近生活或者工作的情景作业给学生,拉近学习与生活、工作的距离。如上food时,酒店专业的学生设计英文菜单并根据菜单服务顾客,而其他专业的同学根据外出就餐的生活经验编写情景对话。此外,还可以结合社会环境设计作业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如我校地处广州琶洲会展附近,每年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参展商。会展期间笔者给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布置课后采访外国人的作业。学生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问卷,采访外国客人。该作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语言学习不是滚瓜烂熟背出来就可以了,语言要在运用中得到更高的提升。
2 优化作业布置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优化作业布置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立足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结合学生需求和兴趣以及生活和工作要求设计出有效的优质作业,以实现能力本位。优化作业布置对教师提出如下的要求:
(1)能动地整合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作业。在作业布置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分析作业的内容是否为学生想学的能学有所用的。同时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吸引学生用心完成。布置作业时要详细地说明作业的目标以及任务,避免目标不明确引起的困惑,导致学生不知所为而不作为。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点到为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3)在作业设计上尽量创设空间,设计探究过程,倡导体验参与。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联系新旧知识以提高迁移和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