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组织绩效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Wright和McManhan(1992)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种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的计划模型,它包含组织通过人来达到目标的各个方面。Schuler(1997)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程序和活动的集合,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提高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绩效并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国内学者赵曙明(1999)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企业目标,进一步制定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最后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的过程。通过以上学者们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一种系统的方法,它能够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所确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同时系统地将人力资源与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有效匹配,进而通过进行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
我们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必须明确以下四点:首先,明确战略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次,战略人力资源必须具有系统性,围绕企业战略所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践等都应该是系统和衔接的;再次战略人力资源要具有战略性,即能够和企业战略契合,这既包括和企业战略的纵向契合也包括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横向契合;最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具有目标指向性,其所有策略及部署的目的都是实现企业绩效最大化。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
组织绩效作为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组织绩效可以被定义为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在内外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即组织的产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理论,其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关注点。一系列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之间关系之间的研究都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多环节的过程。沃尔里奇(1990)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做了一个包含多家企业为调查对象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会随着企业的战略改变而变化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有效结合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许多类似的研究都表明了这种存在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正是这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激励许多研究学者对其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和中间变量进行更多的探索。
2.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
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的一个角度就是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Hitt(1986)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是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能到达目标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李焕荣和苏敷胜(2008)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和效能的多维性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定义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所做的贡献,表现维度是效益、效率、质量和技能4个方面。Becker(1996)提出的线性因果模型即是假设人力资源管理手段通过影响员工的技能、激励和工作环境等导致员工的创造力、生产率等能力的提高以及做出组织战略所要求的行为,而员工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企业操作层面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从而影响公司战略,导致公司绩效的提高。
2.2动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长期以来一直被证明是实现企业持续高绩效的有力资源。罗伯特森(1996)发现企业的核心能力在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个人决策的有限理性时,企业的现有稀缺核心能力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而消失。这一情况就要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动态环境下的更新,因此有学者在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更新的理论。翟伟和康世瀛(2008)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和企业经营战略进行匹配的时候必须结合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进行考虑,同时动态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使企业能够在动态、多变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一种持续性的战略更新自身能力和行为的能力。因此,需要在公司保持战略更新的同时保持人力资源与公司战略的同步匹配更新,即战略人力资源更新。
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提升策略
综合以上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与组织绩效关系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针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提升策略。
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功能。首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功能,其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可以用利润增长率、人均利润等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人力资源的运作则可以通过内部沟通效率、员工忠诚度、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评价功能,将评价结果与组织既定战略目标进行比较,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调整目标、消除偏差,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其次,要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导向作用,通过正确的评价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贡献真是展现出来,使企业能够更加重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增加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最后,要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控制功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有效评价能够使人力资源人员识别出对改善组织绩效有明显有益作用的活动,从而在现有资源情况下更加合理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帮助企业避免资源浪费。
基于动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重要性,需要充分注意对动态环境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整。首先,应该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协调。在企业的创业期更加注重招聘的重要性,采用高绩效工资模式促进企业加速发展。在企业成长期注重多种招聘渠道的结合,为企业找到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注重对于企业管理内部流程的规范。在企业成熟期强化企业内部培训的作用,关注员工满意度,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同时保证一定的人员流动率,帮助企业获得新鲜的动力。在企业的衰退期关注对于企业转型所需人才的招聘,同时注重对现有人才需要新技能的培训,在考核的时候采用更为综合的考核办法。另外,动态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时刻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调整管理策略。例如为保证企业能够追随消费者和顾客的最新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改进和调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等。
充分重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绩效和企业发展的影响,采用合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企业实现绩效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翟伟,康世瀛 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人力资源更新[J] 商业研究,2008年1期.
2.李焕荣,苏敷胜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8年12期.
3.赵曙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郝婷媛 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年9期.
5.Bain Becket, Barry Gerharl, ”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Company Performance: Progress and Prospec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4):P13-15.
6.Young, A., Uirich, D., ”Efec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s in Transition”[D].Human Resource Strategies for Organizations in Transition, New York,Plenum,1990,PP.311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力资源已经从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点。而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目前,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的定义,即为组织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①这一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被大家所接受,具体包括以下内涵:①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②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③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④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帮助组织迎接内外环境的挑战,创造价值,并确保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按照这一定义,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将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利用人力资源来取得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且能为企业提供价值的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并好好维护这种资源。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是一种新模式、新理念,不仅具有新的内容,而且具有新的特征。但正是由于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和内涵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也有不同的理解。Wringht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性、系统性、战略性和目标性四个特征。还有些学者提出了匹配性、协同性、系统性、灵活性以及捆绑性等各种特征。我国学者颜士梅则从与过去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中,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关系、战略人力资源实践、战略人力资源绩效关注焦点等五个方面总结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特征。笔者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也是战略人力资源的本质所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是指在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知识、能力和技能,或者拥有某些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岗位或战略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是组织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的获取源泉。
(2)人力资源管理的捆绑性(协同性)。捆绑性指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践活动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服务于某一特定目标的组合模式。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捆绑性特征基于匹配性特征。正是由于各项人力资源实践间的匹配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获取协同效应,所以才能促使运作中人力资源实践间的捆绑。一般而言,实践活动的捆绑模式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组合在一起,没有核心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强调了所有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和均衡性。二是在所有实践活动中,以一项或某几项为核心而捆绑在一起,这种模式往往是根据组织自身特征和要求强调某一项或某几项事件活动的作用,并使其他实践活动支持核心活动。捆绑性就是寻求互补的人力资源实践之间的捆绑或结合,力图找到最有效果的发挥协同作用的模式。
(3)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确保组织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和良好激励的员工,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人们实现战略目标和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去建立竞争优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组织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4)人力资源的适应性。传统企业经营管理在为战略而匹配人,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更多地是为人,为那些战略性人力资源匹配相应经营战略,这说明了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比战略更具有适应性。
(5)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性包括纵向匹配与横向匹配。纵向匹配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匹配;横向匹配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要素相互之间的匹配。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参与战略决策,根据内外环境需要倡导并推动变革,进行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应用中的策略
(一)拥有鲜明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支撑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教授舒尔茨最终形成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人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能、知识、技能和资历。④目前,企业中人力资本开发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焦点,企业的人力资本经常被视为战略资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将人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是公司成功的根本源泉,把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资源。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对公司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中要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人力资本思想和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首要源泉的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
(二)采取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匹配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如绩效评估体系,薪酬设计及培训开发等相关措施,并注重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啮合,充分体现在各项具体措施中。就激励模式而言,我国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模式主要有:(1)关注员工的个体发展。企业要关注员工的个体成长,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合适的发展途径,使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使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得到最佳结合。(2)赋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中员工出于高度自信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常具有挑战环境、挑战自我的强烈欲望。如果组织给他们必要的压力,赋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得到成长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便会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此外,使工作富具有挑战性,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由工作岗位的轮换所带来的丰富的工作内容,可以减少员工的枯燥感,使积极性增强。工作丰富化,是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基本改变,也是对工作责任的垂直深化,使得核心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有机会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身的发展。(3)以自我管理团队为代表的创新授权机制。根据有些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强制地命令,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授权。(4)完善的薪酬战略。薪酬收入是员工物质生活的重要保证,获得一份与自身贡献相称的报酬,是减少工作不满,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薪酬的内容和支付方式都成为能否起激励作用的决定因素。(5)建立以团队合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影响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工作效益的主导因素。鼓励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有利于避免过分自主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实现人和战略的匹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一)更新观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首要源泉。这实际上指明了人力资源,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这些企业认为人力资源是成本,更有甚者还认为人是技术和设备等的支配品。企业并没有区分哪些人是战略人力资源,哪些人是非战略人力资源,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经营战略,那么企业发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笔者认为,这些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人力资源思想、人力资本思想和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首要源泉的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
(二)做好人员招聘工作。人员招聘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确保员工队伍良好素质、有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为此,企业在制定人员招聘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任何一项产品、一个产业皆有其生命周期,并不是时时都会停留在成长期。所以,企业在制定人员招聘规划时,必须依产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加以考察,这样才能维持人力的弹性。第二,在招聘前要做好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具体说明了为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格条件。第三,在招聘人才时应重视人才特质的遴选考查。特别在组织忠诚度不是很高的今天,企业应留意员工是否具有长期的合作意愿、尊重工作伦理等特质。
(三)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应回圈吞枣,而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⑤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一样是在欧洲、美国、日本企业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四)我国企业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行动势在必行,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过程中:
1.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搞好企业基础管理,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是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的相关规章制度。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虚拟人力资源;顾客导向
一、关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综观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有以下阐述:McNerney(1995)认为虚拟人力资源是“自主服
务技术在人力资源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包括:(1)语音应答系统;(2)桌面计算机;(3)多媒体。Connell认为,虚拟人力资源不只是网络技术,“任何一种使员工在没有人力资源部的条件下输入、修改、获得信息的技术都被认为是虚拟的”。这些技术包括:网络、数据库、局域网、文件镜像和多媒体。Iapak&Snel(1998)对虚拟人力资源下的定义是“虚拟人力资源是以伙伴关系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帮助组织获得、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本的一种网络结构”。该定义的四个要素是:网络结构(network structure)、伙伴关系、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Anonymous(1998)认为,虚拟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技术使人力资源能自动化”他在2000 年又提出E-人力资源模式,通过使用局域网和互联网,不仅可以完成求职、沟通等简单处理,也可以完成自主管理薪酬体系的复杂应用。
我国学者研究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较晚,学者们也提出自己的观点。王忠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虚拟组织结构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组织的智力资本进行获取、考绩、薪酬和开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谢奇志、汪应洛等学者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抓住某个市场机遇或为了实现某个临时性目标暂时所利用的外部人力资源。张国梁认为,所谓虚拟人力资源是指以伙伴关系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组织获取、发展和筹划智力资本的一种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新构架[3]。王立平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有三重含义:人才外包、人才租赁和全自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5]。陈道志等人认为虚拟人力资源是指借助外部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的核心优势[1]。谢灵斌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以实体的现实表现形式存在,而是以组织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本质形式存在。
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
80 年代早期,彼得·德鲁克和怀特·巴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被引起重视。逖凯(Tichy)、弗布鲁姆(Fombrum)和戴瓦纳(Devanna)等人提出要把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的战略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此,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此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行政性管理工作,另一种是战略性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门应逐渐从行政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持或参与支持企业总体战略的各项活动,成为管理的专家、变革的推动者、决策部门的咨询顾问、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3]。
虚拟企业的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经历剧烈变革,使得现代企业的功能、组织结构、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便运应而生。虚拟组织由于借助信息网络,形成一种力量强劲、运作灵活、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组合,它大大降低了组织的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服务范围,缩短产品进人市场的时间,从而为组织提供强大的发展力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现实原因。第一,降低成本的需要。市场竞争的激烈促使企业不得不降低成本,而劳动成本的降低也是节约成本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人力资源而言,虚拟化可以通过企业外部特定领域的专家来防止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继续增加,这是多是企业进行虚拟管理的重要原因。第二,降低风险的需要。如今,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处于对外部环境和内部业务发展前景的考虑,通过人力资源虚拟化,企业可以将外部风险转化给其他专门机构,以降低自身风险。第三,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不断寻求自身在特定环节上的优势,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组织从复杂事物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2]。
2.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可做出解释的理论众多,主要有劳动分工理论、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理论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业务外包是劳动分工的延伸。波特曾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把薄弱环节外包给其它企业,以提高价值链的活动质量,保证顺畅和高效。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应确认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把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和内容
(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
1. 虚拟实践社团。人力资源虚拟管理是管理功能的扩张,而不是管理队伍的扩张。企业利用外聘经营顾问管理专家等智囊人才,扩大了管理幅度,提高了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但企业并未因此而扩大企业领导班子和增加管理层次,这便是虚拟实践社团的一种。虚拟实践社团所实现的管理扩张是人力资源所带来的技术、生产、管理和销售等功能的延伸扩大,而不是追求对这些功能的载体——“人”的最终占有。
2.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人力资源虚拟管理的重要形式。很多传统的市场对于这方面的操作只是略有涉及,但是有的国际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这种策略是现今商业竞争性的最新机密之一。人力资源的外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益处,主要体现在增加效率和专业性方面。由于外包中的合作者很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外包的结果能带来高速,增加便利性。另一方面,本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能够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有策略地帮助公司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
3. 员工自助式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员工参与性比较强的功能,如培训、日常考核、绩效评估等可以采取自助式服务,鼓励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既可以避免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也节约了工作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当今世界,顾客需求快速变化、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即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同时又要灵活运用内外部的各种资源以支持企业的战略。企业的长久发展不能只依靠技术、资本等资源,只有人力资源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要在战略层面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981年,戴瓦纳(Devanna)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首次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起来,并使二者协调一致,一方面要求企业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为依据,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体系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起到战略执行的作用,还起到制定战略决策和领导企业变革的作用。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所面对的挑战是:要保证所有的活动都按企业的需要来进行,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应当构成一个系统并与人力资源战略保持一致,而这些战略又应当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1]。因此,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战略应起到纲领性的作用,人力资源战略应支持并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现阶段人们比较认同Wright 和Mcmahan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2]。这个定义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其系统性和战略性,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战略,进而实现企业绩效最大化。
由战略管理理论推之,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首先也应对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目标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企业战略要求人力资源战略必须对其进行支持;企业最终采用的战略类型在一定程度上由企业的人力资源决定。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对人力资源管理赋予了新的战略意义。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分析
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结论,吸收了一些影响组织战略和组织绩效的相关重要概念后,试图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了组织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组织绩效的过程和步骤。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与组织战略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匹配。外部匹配指的是人力资源战略要符合企业战略。内部匹配指的是发展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各种变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或同时开发和执行几种互补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量,从而使它们内在一致,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3]。由上可知,我们需要内外部匹配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协调一致,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组织优势,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二,获取、开发“员工知识、技能、经验”等。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员工的技能和能力密不可分。员工的能力能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开发员工技能,从而使之具备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员工培训和引进新员工来获得企业所需的技能。这意味着新的管理方式和员工行为,新的技能和新的行为必然要求新的管理体系[4]。
第三,倡导、激励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员工态度和行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改善劳资关系,从而使员工的自主行为与企业目标高度一致。企业要重视员工愿意达到的目标,管理者应通过一定的手段措施使员工行为与企业利益相一致,诱导出员工的动机和忠诚[5]。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会随着组织特征和组织战略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有学者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企业战略的匹配,从而促成适合组织战略发展和需要的员工态度和行为[6]。
第四,将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通过知识转移、集成和创新,形成团队型人力资本。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将个体型人力资本经过知识转移与创新,集成为团队型人力资本。它包括团队专用知识,如特有的技术知识和团队共有的技能,如团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惯例等。笔者认为,强化团队内部知识的交流、转移和创新,加强团队的知识管理有助于形成团队型人力资本。从战略的角度看,经过集成的团队型人力资本往往大于个体人力资本之和,因而更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
第五,将组织倡导的个体行为和态度以制度、惯例等形式嵌入组织日常行为规范,并融入组织文化之中。这有利于组织内部的协调一致,减少各部门间的摩擦和冲突,从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胡凤玲等学者提出了实现这一过程的三个环节和五个步骤。三个环节是:(1)惯例化环节,即将新的安排和行为方式吸纳进组织的管理体系中;(2)具体化环节,即努力把组织战略控制的意图体现在员工的实际行动中;(3)沉淀环节,即上述概念和安排的制度化过程。五个步骤分别是:(1)表述一个能够吸引相关人员情感的想法或观点;(2)构建一个共有的价值观念体系;(3)深入贯彻到组织的各个部分;(4)适时的反馈和调整;(5)坚持不懈,循环往复[7]。
第六,团队型人力资本与良好的组织文化和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从而形成组织专用型人力资本。此时的团队型人力资本已成为组织的一种竞争力量和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专用性资产。Grant(1996)指出,组织的大多数知识存储在人力资本中。企业知识及其创造过程的异质性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并最终导致企业能力的异质性。企业能力的异质性会给组织带来独特竞争优势,从而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
第七,组织专用型人力资本创造了核心知识力量,核心知识力量帮助实现组织绩效。在前文中提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绩效最大化。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员工技能。此处的员工技能指的是员工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无论企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核心知识力量都会对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还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达到企业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最高管理层要转变观念。管理层应该有长远的观念,并有组织、有系统、协调的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8]。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短期组织绩效目标的贡献基本观察不到。因此,在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都要持一种长远的观点,不要急于求成。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得到其它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融入到组织战略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参与企业经营的整体战略决策,加强和促进有助于战略目标实现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使全体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9]。
3、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要人云亦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企业的组织特点和组织类型选择相应的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同时还要注意与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匹配,因为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会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和制定[10]。
[关键词] 虚拟人力资源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角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虚拟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把一些表层性的人力资源活动外包出去给专业的服务公司,有利于人力资源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在国内,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了探讨,也有一些文章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但目前还没有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综合评述的文章。本文试着从虚拟人力资源的解释、国内学者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角,以及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前景几个方面对国内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做一个综合评述。
一,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
综观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即虚拟人力资源的概念有以下阐述:
根据上述虚拟人力资源的解释或定义,虚拟人力资源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人员的集成化。虚拟核心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形成一个市场目标,从而利用网络等技术,根据本身人力资源的特点与外部企业的人力资源组成优势互补,“借鸡生蛋”,把来自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集中起来去完成这个市场目标;文化的多元化。虚拟人力资源不只是来自同一家公司或同一个城市,抑或是同一个国家。为完成同一个市场目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借助于网络等信息技术,以伙伴关系的形式组织在一个虚拟的公司里。而在实体或传统的企业中,人力资源都享有同一个企业文化。有同一个短期或长期的战略目标、有相同的做事方式和奖惩机制;组织的动态性。虚拟人力资源组织的动态性是虚拟企业的组织的动态性所决定的。虚拟企业一般都要经历识别、组建、运行和解体四个阶段。当虚拟核心企业与合作伙伴的既定目标已经实现,就会解散现有的合作伙伴,为下一个新的市场目标而寻找下一轮新的合作伙伴。当然如果现有的合作伙伴因为能力和信誉等值得信任,也不排除继续签约的可能性。与实体/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相比,虚拟人力资源经历的是经常变换的组织;人才的高度流动性。虚拟企业可以从世界各地网络大批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因为虚拟企业组织的动态性,形成了虚拟人力资源的高度流动性。 另一方面,由于员工与虚拟核心企业之间因为文化背景、沟通障碍、利益分配或者因为本身职业道德等问题而引发中途退出,导致虚拟人力资源的流失。上述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虚拟人力资源的高度流动性。
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视角
国内学者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视角:
1.从虚拟企业的合作形式的视角来分析。不同的合作形式中,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内涵则各有重点。虚拟企业的合作形式有:特许经营、合资经营、合作伙伴和战略联盟。这些合作形式在刘现军、 刘慧茹提出的 “黑白灰” 系统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模式分析了不同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和方向。业务外包被定义为“黑”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外包对象的选择,提供及时的信息、合适的要求,联系和配备企业生产和产品的验收,及考虑是否进行下一步的合作。特许经营被定义为灰色系统。特许人有权利和义务参与被特许企业的管理。人力资源的活动主要是负责寻找和选择合适的受许人,培训和激励受许人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保障工作安全。合作伙伴和战略联盟被定义为“白”系统,因为合作双方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为着同一个目标而联系在一起,所以人力资源活动的主要任务则是如何计划、指挥、协调、控制和各合作企业员工共同完成某个预定的目标,如何更好地融合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虚拟团队的效率。“黑白灰”的管理模式诠释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根据虚拟企业合作方式的不同分别采用的不同管理方式和介入深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发挥虚拟HRM的战略管理。
2.从组成虚拟企业的核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视角来分析。虚拟企业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和其他合作伙伴组成的战略同盟。核心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不仅要从事本企业实体人力资源的所有活动,还要有管理和协调各合作伙伴人力资源的作用。郑轶松 等研究了在国有企业中进行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认为核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应该有“虚”、“实”之分,且要“虚”“实”结合。所谓“实”就是指核心企业人力资源能够而且应该内部完成的部分,包括虚有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和核心员工。而“虚”则是可由外部买入的人力资源活动。对于“虚”“实”划分的标准,郑轶松、顾琴轩 、美国人力资源学者D.P.Lepak和S.A. Snell,都从核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独特性和战略价值性的两个维度出发,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划分为独特性、核心性、表层性和传统性四种类型。这种划分能使人力资源部门更多地参与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活动。通过把表层性的一些人力资源活动外包给专业公司,比如工资的发放、福利管理、合同管理等,核心虚拟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专注那些具有公司独特性和核心性的人力资源活动,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从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分析。孙东川、黄祥芳、刘晓红等提出了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论。把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按照虚拟企业从识别虚拟合作伙伴到终止与虚拟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这样一个生命周期来分别管理。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识别阶段、组建阶段、运行阶段和终止阶段。因为每一个阶段企业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也相应地有变化。在虚拟组织的识别期/酝酿期,核心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主要是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估计、做工作分析和人力资源的规划等;在组建期,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HRM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个虚拟HRM机构,进行员工的招聘和筛选、员工培训和开发;在运作期,人力资源活动主要是员工安排和使用,员工的考核和激励;在最后一个阶段终止期/解体期,HRM的活动主要是员工的遣散和新的核心企业进行下一轮虚拟企业的酝酿期和组建期。可以说,这样的视角是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对待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从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对象的视角来分析。有边界内员工(核心员工)、边缘上员工(临时性员工)、和跨边界“员工”(合作伙伴等)(顾琴轩)。并指出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由核心员工来完成,边缘上员工一般从事一些表层性的人力资源活动。这样根据岗位的内容和重要性来与不同的员工进行分工有利于员工的招聘、培训、选用和培养。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有助于避免核心员工的流失。范慧丽认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虚拟企业的各合作伙伴;第二层团体内的人员配置,即虚拟小组;第三层拥有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员工个体。针对不同的管理层次提出了不同的管理建议。比如,与合作伙伴要通过信誉评估等建立信任机制,融合文化建立凝聚力。对虚拟小组的管理首先要明确目标,其次要优化利益结构等;对知识员工个体的管理要提倡“自主式”管理、重视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等。
以上四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与传统的实体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因管理的对象和实现的目标以及与员工的关系、互动和沟通的渠道不同,从而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与员工的关系、互动的方式和沟通的渠道的“本质和变化是虚拟企业和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差异(范慧丽、郑园圆)”。
三、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前景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为虚拟企业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增加企业的战略性、柔性和以顾客为导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利用企业的核心优势,来吸引和组建与企业外的优势资源来共同完成一个市场项目,达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效应。这样企业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BOXALL的人力资本优势理论,人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通过本身拥有的一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员工而获得人力资源本身的优势,同时,企业还必须具备能正确使用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就是“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虚拟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要能正确使用本企业的核心员工,还要有获取和利用企业外优秀人力资本的能力。把一些表层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虚拟化,企业从而能节省大量的成本,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能力和管理质量。同时能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一些繁琐的工作中解救出来,更多地从事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虚拟管理化后的角色转化,即从实务型向战略型转变。虚拟企业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中国很多企业与世界各地的企业结成了虚拟合作伙伴;此外,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来为自己服务,也是今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舞台。以下是今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1.技术:网络等信息技术在联系虚拟企业各合作伙伴之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如何迅速地掌握和充分利用IT技术在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2.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业务外包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与企业战略性的工作,但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业务外包的管理监控不善,或者选错了合作伙伴,那么无论是合作效果还是成本节省都难以如愿。此外,过多的外包合作协议就会阻碍组织需求的灵活性。
3.裁员:对于核心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而言,当一些表层性的人力资源活动外包出去以后,再加上一些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使得以前专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有可能失去工作,或公司员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4.激励措施:虚拟企业的员工多为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或许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另外虚拟合作伙伴多是以团队的形式组成的。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员工以及进行团队管理,将给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5.校企合作:核心虚拟企业虽然可以理论上来说在市场上找到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不总是能找到所需要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形式来达到目的。通过利用高校的资源,定单生产自己所需的人才,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现军刘慧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8)
[2]郑轶松况漠文书生:国有企业引入虚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5)
[3]顾琴轩: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一个理论框架[J].上海管理科学,2004,(5)
[4]黄祥芳王林燕:试论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市场论坛,2006,(3)
[5]范惠丽郑园圆: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改革与战略, 2003, (11)
[6]潘留华丽娜:虚拟企业不同经营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问题, 2006, (5)
[7]艾翅祥: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研究
[8]李志强: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论坛,2004, (13)
[9]黄海艳: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 (5)
[10]商宪丽: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探讨[J].全球科技经济望, 2005, (3)
[11]盛宝柱刘光华曹玉萍: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经营研究[J]. 价格月刊, 2004, (6)
[12]李迎君:论企业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J].经济理论研究, 2003, (2)
[13]万希:论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评论, 2004, (3)
[14]蔡雯:浅论虚拟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由来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和演变而形成,是当前较新型的管理理论,有助于发挥在企业的组织战略中人力资源的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企业经营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出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和指导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企业组织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模式。简单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使企业去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竞争环境。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调配,使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当前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仅仅着眼于人力资源的调配,并未重视人力资源的弹性,缺乏一定的战略眼光。此外,大多数管理者都试图制定出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但均为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尚未准确定义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领域中的准确范围,同时在是否存在“最优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其是否依赖于企业组织战略等问题上也未形成共识。
三、战略性资源管理未来研究方向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非固有的,是市场经济时期产生的创新型企业制度,而且其管理模式也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所处环境、经营模式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虽然大量企业管理者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但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通用的理论模型,而且研究的深度仍需加强。不断有学者进行研究探索该理论,其对企业组织绩效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指导将逐步健全和完善。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研究
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绩效?绩效是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企业所有者的收益,也可以是企业产品购买者的满意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于企业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绩效研究的目的是在企业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合理的机制和提供指导性的战略方针,保证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研究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的运行绩效;第二部分是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业绩提高的绩效。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指定的规章的作用如何,对人力资源部门和所实施策略的投资是否有效,能否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第二部分是对企业所处的环境与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出对企业运行效率大幅提高的人员配置,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以上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最终目标。
五、如何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针对企业的当前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搭建合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架构,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一)完善组织机构与管控模式
组织机构设计原则是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合理,企业内部各个机构之间信息沟通顺畅,既便于企业的管理层对各个部门指挥调度,又利于各部门在协作。为适应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组织机构与管控模式也要随之改变,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即企业机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与管控模式,使企业更加适应所处的环境变化,实现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提高组织绩效。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增加技术研发能力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进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对外竞争力。
(二)施行绩效管理与量化考核
在企业施行绩效管理,可以合理规划公司资源,将有限的公司资源进行有组织的调配以达到高效使用。绩效管理的过程也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工作职责和提高工作绩效问题进行持续沟通的过程,绩效管理可分为员工绩效、团队绩效和公司整体绩效三个层次。绩效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并通过对职员的业绩进行量化考核,约束职员的不规范行为,达到人力资源管理高效的目标。绩效管理计划合理,准备充分,沟通顺畅,指导有效,量化考核标准明确清晰,作为科学和专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使企业避免走弯路,可提升人力资源效率的理想方法之一。
(三)制定高效流程与管理制度
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位准确之后,高绩效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常企业的各项流程有几百甚至上千条,但常用的流程不超过一百条。员工能掌握知和遵守企业流程数量的多少与该企业的规范程度成正比,规范化高效率的企业从管理者到员工均能共同遵守企业自身流程,这也是企业高效运行的保障。
(四)加强员工岗位素质培训
加强员工岗位素质培训也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员工岗位素质培训优劣成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完善的员工岗位素质培训体系,可以选择什么素质类型的人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提高企业的工作绩效。因此加强员工岗位素质培训,提高的不仅是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非常有益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企业的当前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搭建合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架构,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模式,施行绩效管理与量化考核,制定高效的流程与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岗位素质培训等方法,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查尔斯.R.格里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孙锐,石金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评析[J].未来与发展,2008.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拥有高水平的竞争力和组织效能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取得成功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彰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抓住其他企业倒闭的机会及时引进优秀人才,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对自然资源和现实资本的获得,转向获取各种知识和智力创新成果,竞争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团队。这就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多能、灵敏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明显地突出。
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调整战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因素。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不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二是系统性,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战略性,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
四是目标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指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可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
(一)战略形成阶段
1、确定使命。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制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组织使命、员工使命,所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组织实现其组织使命和员工使命。
2、建立理想目标。企业应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的考虑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两个立足点对人力资源的构造展开目标成本分析,设定理想目标而不仅是合理的目标。
3、实施外部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有限的可以使企业受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通过内部分析则可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点。实施外部内部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4、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特性、需求及其在市场上的服务,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点。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执行阶段
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主要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需要具备执行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特殊的激励和领导技能以对众多员工进行协调、关注效率的提高。该阶段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包括: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行为。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会对企业产生显著和持久的影响,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包括3项基本活动:考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内在基础;度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采取纠正性措施。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三)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1、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获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2、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取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既不同于现行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也不同于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信息。由于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量大,且须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应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网络化交互式的、超企业边界的会计信息系统。
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扮演更多的是战略决策、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适时、及时地利用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以跟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
论文摘要: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现代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就必须树立新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念。文章引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SHRCM)这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对其产生背景、特征、模型进行深入剖析,对现代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万样.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林万样.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刘永泽,戴军.论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2(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5P 员工意愿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义及分类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义及现有模式区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的定义说法较多,较普遍的是: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人力的配置方式、管理手段、使用原则、激励措施以及对人自身的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等。每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具有其鲜明的特征。
2.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文化传统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模式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特色不同等。这些因素,不仅会使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产生差异和形成各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于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状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影响,目前全球一体化影响下的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二、中国现代的人力管理模式的沿革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十多年间,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和进步,从开始的3P模式,逐步发展成4P模式,以及现今环境下的新模式需求。
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2001年林泽炎博士在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 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 distribution)。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2.从3P到4P的演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竞争愈加激烈化,需在全球化竞争中配置资源和创造顾客需求;二是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组织必须在无边界的人才流动中确保核心员工的忠诚和承诺。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使得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战略资产而不是人工成本,从而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融合起来。在这种新的情况下,3P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4P模式应运而生。
3.4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4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
4.从4P到5P的演变——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也开始发生快速变化,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员差异化日益明显, 85后、90后与原来的60后、70后其观念、思维方式的迥异,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难度日益加大。人的主观意愿及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已经日益凸显。虽然4P模式也强调: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但“员工意愿”,并未得到与其他4“P”同等的重视,这对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变化,可以尝试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内容
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人”作为主要立足点,从调动员工意愿(personnel desire)出发,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本管理。
5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对4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重点强调员工意愿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着眼于“人”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第二,所有员工可以参与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是在科学程序指导下理性研究的结果;第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据员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制定的,并不断修正,其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将人看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只有给予良好的激励,才能进行充分的开发;第五,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韩丽洁.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2]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制约因素.现代商贸工业,2007(1)
[3]蒋兆雷,黄志斌.人力资源管理“5P”模式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 战略性 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深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基于战略性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需求。对此,笔者立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就如何构建战略性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几点见解。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激励与整合等多方工作。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狭隘地定义为简单的事务管理,而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无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到位,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趋利性”决定了企业“重效益、轻管理”的短视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上,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低定位的尴尬窘境,弱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并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考勤、合同等日常运营的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战略鲜有涉足。这样一来,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及储备显然做得不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人力资源是企业创造效益的主体,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举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培训、科学选拨与激励,进而最大程度地开发、整合人力资源,促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短期来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降低离职率以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而长期来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突显人才储备优势,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力。现代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可以在并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驱动下,维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强调企业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依托,强化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三、基于战略性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优化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以创新战略为导向、以质量领先战略为主线、以成本压缩战略为指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以创新战略为导向,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以创新战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效力,夯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以企业职工为中心,切实为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计划。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企业人资源的整体质量,而且有助于企业提升自我竞争力;其次,以培养职工“创新思维”为主体,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内外空间,帮助职工提高创新能力。
2.以质量领先战略为主线,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有力保障。以质量领先战略为主线,强调了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性,职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是确保质量领先的重要条件。首先,健全工作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工作管理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应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对职工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及规范。职工保持良好的综合素养,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其次,认真做好人才的选拨及招聘工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内容。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人才选拨及招聘机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发、整合优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基于战略性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是现代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之举。虽然企业人力资源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面向未来更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江玉兰.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
[2]路风.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资源[J].管理世界,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