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高中语文古诗解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古诗解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古诗解析

第1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关键词】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0引言

高三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学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的到来,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就语文高考而言,古诗词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而古诗词的考点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又是重中之重[1]。但是从当前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背诵,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关注不多,对学生的高考十分不利,需要引起重视。

1高考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考制度也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对于高考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考试的内容更加灵活,考试的重点也从单纯的古诗词记忆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包括对作品的整体分析能力、表达技巧、语言技巧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分析等[2]。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为高考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高考大背景下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对策

2.1把握古诗词的外在特点进行鉴赏

古诗词的鉴赏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其中,外在是基础,内在是升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时,首先要从古诗词的外在特征方面出发,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古诗词的外在特征指的是古诗词的韵律,这种独特的外在特征赋予古诗词更加独特的文体特征,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指导学生加强对古诗词韵律感的把握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古诗词的声调和押韵,以此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语感,并在语感的基础上加强对古诗词内涵的了解[3]。语感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大声朗读古诗词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律美和语言想象美,可以无形中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己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朗诵训练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感。

2.2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含义

每一首古诗词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或“托物言志”,或“寄情山水”,或“借古讽今”…当然,不同的古诗词包含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而古诗词中究竟反映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则需要学生进行细细地把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的是,明确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整篇古诗词的背诵,也不是让学生记住整篇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是指导学生对每一句诗词进行把握,从诗词的写作手法、营造出来的意境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对个别字词进行把握,然后对诗句进行把握,最后才是对整篇古诗词内涵的把握。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理解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4]。例如,《琵琶行》,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虽然其最精彩之处在于写琵琶女的琵琶技巧以及琵琶营造的意境,但是全文每一句均富有丰富的内涵,值得学生进行仔细地品析。如“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看似一句简单的情境描写,却反映出了琵琶女对于辛酸往事的痛苦记忆。其中的“忽梦”实非偶然,“梦啼”也并非真的指梦境,而是情感的再现和回忆。此外,通过这一段文字的简析,结合当前诗人自己的现状和社会背景,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诗人这是借助琵琶女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遭遇相映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作品的深刻主题。

2.3重视古诗词的背景分析

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中,时代背景对于古诗词的解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诸多的古诗词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发生的故事背景在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韩腚兄凑,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被重新录用。但是表面上看辛弃疾是被朝廷重用,实际上不过是号召的幌子,因此辛弃疾感到忧心忡忡,提出的政治意见也未被采纳,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本首词[5]。从故事背景我们就可以看出,文中主要想要表达的也是词人为国担忧以及对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的不忿。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是以廉颇自喻,画龙点睛。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分析,以便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更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的高考和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从古诗词的外表特征和内在含义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凡慧,杨勇.试论“读”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28-130.

[2]祝梦希.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诗歌的阅读鉴赏[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24-27.

[3]朱霞.谈情景教学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有效应用――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J].教育观察,2012,08:63-64.

第2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高中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设计与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同时还要适当的渗透好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作为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语文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关键科学之一,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第一,要避免多元化文化对学生产生出的负面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影响,不仅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动,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是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树立起健康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理念。所以教师就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正面意义。第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W习积极性。可以说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是难以被学生所接受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诗词,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文人情怀等方面的影响,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第三,借助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许多的传统文化作品中存在着积极意义的思想,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文化意识。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古诗词等,以此来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情感观念认识不足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学活动的引入并不是单纯要让学生掌握好名句与名篇等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诗词来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等方面产生出共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目光放在了诗词的翻译以及诗词的结构等方面上,这样也就难以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述,造成了学生虽然学习了这一知识,但是却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与价值。

2.对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赏析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要从古文教学上出发。但是在实际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方面的解析,或是直接借助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与认识,最终也就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其自身有着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突出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出其影响力。

1.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材上出发,以此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精心挑选过的,其中也存在着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识,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语文来传承好文化。

2.保证融入方式的准确

现阶段中大多数的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是从古诗文上来融入传统文化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情境与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逍遥游》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词汇上出发,借助相应的画面等来给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引用音乐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所以也就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

3.筛选好传统文化内容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而记住文化内涵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避免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而是要采取批判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如在一些古诗文中诗人在落魄后所写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满足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引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从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上出发,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鸾.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2016(9):93-93.

第3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一、基于不同阅读主体的“少教多学”策略

“少教多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经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形成不同的阅读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

以高中生为例,高一起始阶段的阅读教学应注重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同时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句子成分的划分、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的表达方式、不同文体的特征,等等,而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正是进行深度阅读的保障性条件,不可小觑。而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感性体悟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此时的阅读教学应适当加大难度,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结构,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能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对关键语句进行同义转换。

二、基于不同阅读文本的“少教多学”策略

高中阶段的阅读文本主要分为两大类型:文言文和现代文。其中,文言文教学包含了古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而现代文阅读主要是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体。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原因不仅在于它在高考中的分值或比重,更在于其阅读理解的难度。读者要想真正品味出文言文的美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真实的共鸣,首先要过文字这一关。简而言之,先要读懂,然后才有“品”和“析”的环节。如此看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静言思之,“教”的效果如何呢?教师在“教”的同时是否关照了学生的“学”?从文言文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少教多学”的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可以得到体现,当然要考虑到文本的难易特征。例如,粤教版必修二的文言文单元收录了《逍遥游》和《与妻书》这两篇经典文本,前者为庄子所作,生僻字词较多,蕴含的哲理十分深奥,教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后者是革命党人林觉民的绝世情书,文字浅显,情感真挚,完全可以让学生主讲或分组探究。这样既能避免教法的单一和课堂的枯燥,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从学生的解析中发现自己教学的盲点或是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从而检验自己“教”的成果。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教师对“教”的内容必须做出取舍,对学生“学”的过程必须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少教多学”这一思想的盲目跟风,切实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不同阅读情境的“少教多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积极影响学生的阅读期待,为阅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具体而言,常见的阅读情境可设为以下几种:问题情境、演说情境、联想情境、诵读情境和演示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走进文本,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用问题统摄全篇,帮助学生提炼概括出作者的重要观点或思想情感,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出预设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发问,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供大家探讨。而确定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提倡小组合作,但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体验到探索与交流的快乐,并允许他们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毫无疑问,“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学”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再论“演说情境”。教师“说”的内容终究要服务于文本解读,如介绍文本的写作背景,讲述作者的生平经历,解释某一重要概念,说明自己对于某个观点的看法,等等,教师的“说”是为学生的“学”做铺垫,具有学生不能取代的参考借鉴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难度大,内容繁杂,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文本,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更要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要恰到好处。“少教”不是“不教”,而是为了腾出时间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在面对不同的阅读主体,处理不同的阅读文本,运用不同的阅读情境时,万万不可固守模式,或让“少教多学”流于形式,要让这一方法策略真正作用于自主高效的语文课堂之建设。

第4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现代文学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加以重视,探索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这

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及今后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与个人发展。

一、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新课标还要求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完成从解析者、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转化,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要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是要提倡问题式阅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二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掌握它。教师要善于设疑,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如在讲述《项链》一文时,“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要安排一个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相会的场面?为什么要点明项链是假的这个事实?”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三是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供更加直观、多维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增添学习的乐趣。如教《赤壁赋》一文时,可以提供一段以古筝与洞箫为主的背景音乐配乐诵读,这样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如痴如醉,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清晰的理解课文,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提高。

二、新课标下古代诗文阅读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共五册,“阅读鉴赏”部分79篇文章中古代文学作品达42篇,涵盖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众多经典之作。古代文学作品比重如此之大,可见新课程表中是十分重视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所以,在新课改下应高度重视古诗文阅读的教学。

首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距今久远,汉语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现代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诗文相关知识、包括字词、文体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很难很好地阅读古诗文。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有关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册)中的“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唯大王命之”(《荆珂刺秦王》,第一册)中的“唯”亦是此义,而不是唯一、只的意思。这与当今语境中试用的“唯”字的意思就有区别。

还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宜皆降之”(《苏武传》,第四册)中的“降”为使动用法,“使……投降”。如:“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通假字更是古诗文阅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两首》,第二册)中的“匪”通“非”,“不是”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种通假情况,把“匪”理解为“土匪”,无疑与作者本意有很大的偏离。

其次,要向学生传授古代文体的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不同文体的古文,如论、序、表、传、记、赋、诗、词等。学生如果能对相关文体及一般何种情况下使用此类文体有明晰的把握,对于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此类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对于其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较为有利。

三、新课标下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现代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要素材。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创作的,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也更加反映现代社会面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更具有现实性。因此,应该重视现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做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首先,要提倡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与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现代文学作品的产生时间较为晚近,对作品的意蕴往往还没有形成共识。而且,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也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要求。

其次,要重视对人物的多维分析。任务是文学作品中反映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分析任务的语言、行为,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对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多维分析,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理解作品。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往的分析往往是批判他的凶残和虚伪,其实我们也应该看到。但是,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中,是可以看到真诚的,包括对年轻时浪漫的留恋,也有遗弃鲁侍萍的歉疚,还有良心对于犯罪的谴责。说明,他本人在心底依然有未泯的人性和良知存在,这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特别是现代社会,学生思想也日益多元,对待人物,这种多维的理解人物的方法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也是事关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关键。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把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个根本标准,探讨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第5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提升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型的挑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法无异于其他科目,都是以考试内容和解题步骤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一直在重复着大量的练习和记忆。在这种形势下,很少有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再将之转化为自我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影响到人的价值导向和个性发展,对人格的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到打破“学习为了考试”的教学怪圈,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方向之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文就将具体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夯实积累语言基础,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教师凭空就能做到的,在高中教学阶段,提升语文素养就要从学生的字词语言基础开始。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字的发音、书写、意义,汉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在汉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历史和内涵,学好语文兼备语文素养就要从掌握汉字开始。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还是会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的升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语言基础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字词训练,也要让学生明白字词语言的魅力所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要了解文字运用的基本语法和修辞形式,这样才能规范运用所学的语文内容。

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古诗词和名著完成,这些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学习古代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强调字词积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和解析理解并记忆,能顺利读懂整篇文章,接着再对比分析这三篇文章的深意,这三篇文章都是由七国纷争到秦统一六国再到灭秦建汉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烛之武、荆轲或是刘邦都是古时的英雄,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英勇,并将之转化为语文素养。

二、掌握语文各项基本技能,为提升语文素养提供工具

语文教学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积淀与提升,对于即将参加高考进入象牙塔并且对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对“听说读写”全面提升的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追求其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各项语文技能的提升,切不可附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试化教学,让高中语文教学变成高考的形式化产物。语文的基本技能不外乎听说读写这几项,听和读是这些技能中的基础,在日常的人际交流、读书看报中基本都能达到相对不错的水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学生的“说”和“写”的水平依然无法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准。“说”,看似简常,殊不知“说”中也是蕴含着大学问的。一个人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气度与胸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兼带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举办以“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用“说”肀泶镒约耗谛牡南敕ǎ欢说起“写”,也一样是重要无比。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牢牢掌握这项技能会在学生走向社会后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也经常会让学生模拟书写一些诸如“公文”、“求职信”、“通知函件”等,一来让学生学会通过书面的文字展现自己、表达思想,二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将来职业生涯中常见的文体,对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提升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讲求潜移默化。因此,语文素养的提升势必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必须要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作为支撑,如若不然,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倦怠情绪,积极性不高,从而渐渐降低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小环节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这样一来势必就能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自行拟写演讲稿,并抽选代表上讲台演讲。这种活动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心中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学习起语文来更高效。

四、教师自身提升语文素养,重视课内课外的提升途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想在日常教学中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先从自身入手积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懂得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思考和更新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重视课内课外两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日常教学大都数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是竞争答辩。与此同时,教师要看到课外提升语文素养的成效,要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字魅力,定期也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比赛,例如汉字拼写大赛、古诗词接龙比赛,组织一些诗社和小说社,让志同道合的学生有合作前进的动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课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方式。要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只有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其“活的灵魂”,让高中语文教学展现出其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优化有“术”,重复阅读

阅读教学当然以“读”为主,“读”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文章主旨,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如何才能把“文章的内涵”读出来呢?每个学生开启兴趣的触点不同,教师就应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尝试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读,如集体读、个人读和自由读等。教师应该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采取各种朗读方式。重复读文章段落,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产生共鸣,领会到文章深处的内涵。

二、优化有“术”,分层训练

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多少少会有些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制订不同层次的训练标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可以顾及到所有学生,一旦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给予学生信心,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的整体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二、优化有“术”,多维训练

说到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说得再好,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课堂训练落到实处。“听、说、读、写”这四大关卡首当其冲,既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条件,也是语文不可撼动的根基。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怎样的。老师在坚持不懈训练“写”的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解析学生中的优秀文章,让学生及时学习别人的优秀写作方法和语言,并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四、优化有“术”,阅读有道

在这个科学主导的时代,开发出一套快速有效的阅读方法很重要。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来系统化地解决问题。学生凭借这一套方法,从尝试运用到熟练地驾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且,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达到阅读教学优化的目的。

阅读是语文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对他们升学非常关键。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一、认真努力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2007年11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负责人:郑旺吉),于2008年1月被批准立项(项目编号:D-06),课题组教师围绕该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课题于2010年11月经评审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课题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教研中,在汕尾市各高中学校加以推广;同时,组织我校语文科骨干教师蔡赞生、郑昌适、陈兆慈、周瑞超、张远志、吴振涛深入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专著,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于2010年12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寻求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2011年5月,该课题经评审正式立项后,课题组于2011年7月8日在学校行政会议室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会上,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充分论证了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与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阶段及成果预测;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勤奋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一)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寻求课题研究支撑点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首先是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解读《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次,利用网络的便利,搜集资料,下发学习。如认真学习我校业已结题的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学习全国各地有关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群策群力,整理编辑了《课题理论学习资源包》,作为课题组教师培训和学习的必备资料。该资源包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名师“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实录、名著导读讲座、普通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相关论文、名家谈读书等。

(二)创设各种教研载体,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为与课题研究相配合,课题申报以来,所有全校性的语文教研活动均和本课题研究整合起来,教学研讨的内容有意识地增加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比例。让每一次常态性的语文教研活动都成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课题组教师作专题发言,如课题负责人郑旺吉老师先后作了“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古诗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情境的创设”等主题发言,蔡赞生老师作了“现代诗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等主题发言,张远志老师作了“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主题发言。这些主题发言各有见地,给老师们以很好的启迪。课题组还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研讨课,如郑旺吉的“《花非花》诗意探究”、郑昌适的“《寒风吹彻》意蕴探究”、吴振涛的“《项链》人物性格探究”、张远志的“《祝福》春节文化探究”和陈兆慈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等研讨课均体现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影响。

这些专题发言和研讨课,将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语文教师中加以验证、推广,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及研讨活动中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导。

(三)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课题研究启动后,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2012年3月16日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广雅中学教务处主任何丽萍、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清生、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黎耀威等专家的精彩报告,回校后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读研修班资料《教研芳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2年3月出版)。2012年6月12至21日笔者又参加了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梁文宁教授《文学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谭海生教授《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主题讲座,获益匪浅,回校后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将其观点、做法应用于课题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评价理论与方法指导文字资料、文学作品导读文字资料、PPT课件和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

(二)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和推广。首先,我们认识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学生,组织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落实自主、探究学习。

具体到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中,我们吸收了课题组负责人郑旺吉分别于2010年1月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9809,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4/1)上的教学论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2011年4月发表在《师道(教研版)》(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26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299/C4)上的教学论文《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阐述的指导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开放教学内容”“正确评价探究结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利用古诗的“空白艺术”“丰富意蕴”和“意象的多义性”来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至于小说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和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推广。目前,课题组已组织精干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在选编之传记文学文本中专门设计了“思考与探究”,用以检测学生对传记文学鉴赏评价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通过研究实验,课题组教师初步掌握了对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方法,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2012届高三年级林雪琼同学主持的“短篇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获陆丰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教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论文,参加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获得优良成绩,其中张远志的《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探究》、吴振涛的《小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荣获二等奖;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发表在《汕尾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上。这些获奖、发表的论文观点务实,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教学、教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中指出,“(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让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同时,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发、制作体现“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教学课件,参加陆丰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获得优秀成绩,如郑昌适的“《滕王阁序》网络课件”获一等奖,陈兆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获二等奖。

四、实验的反思及今后安排

该课题研究实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基本达到了预定目的,对原计划中预计突破的难点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实验是成功的。同时,本实验是在没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前提下取得较好效果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没有什么阶段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评价习惯应从小训练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构建新的学习机制,是本实验将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将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在前一阶段中,我们认为,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内容上按照课题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方法上力求创新,努力探索研究的新路子,因此,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许多工作还不够完善甚至没有做好。

(一)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考察普通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功能,指明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误区,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还无法“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尚未“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二)我们原定于本学期要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高二学生使用的校本文学选修教材(阅读文本后设计“自主、探究”思考题),但由于行政规划和经费等因素而暂时不能付诸实施,只开发了一本《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校本选修教材。挖掘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整理编写文学选修教材,形成一门或几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选修课,是我们研究工作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三)我们在《课题实施方案》中确立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理论演绎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其它两种方法运用较少,在下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更多地运用其它两种研究方法,以使研究更加有成效。

(四)“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性有时并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一工作也还需假以时日。

应该说,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基本达到了课题方案制定的阶段目标。有了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汕尾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8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把命运牢牢攥在你自己手里智若愚

学会评估人生目标杨协亮

高中学子,教我如何读懂你广东教育(高中版) 李建军

话题: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郑蔼娴,王淼珍

这样的课,我喜欢陈健生

探索市场销售的秘密--综合实践结题报告太阳雨

高考作文的审题策略陈妙云

高考是考什么,考什么?杨一经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奥秘芮利文,彭修成

只有了解才能应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透视陈佳民

高中新同学:你的角色转换了吗?彭琳

走出数学笔记的误区陈京山

快速求解化学选择题八法陆建源

戴月行全玲

人生?不过如此!王媛

"我是鸡"陈济林

书海看人生刘卉丹

《麦子》赏读申青山

道德话题作文例说游晓林

只需13招,搞掂英语单选题朱显愿

英语书面表达高分策略邱玲

例说数学高效解题方法丁旭生

标点符号的连用商东冉

宪法专题中的政史学科考点提要林桂平

高考历史分析及对策全仁经

有关静摩擦力问题的分析方法广东教育(高中版) 徐辉

试金石佚名

偶尔可以牵着蜗牛散步章晴雨,李翰洋

血色母爱佚名

用宁静洗涤心灵琳合国

霍金宣告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论"突然死亡"等

语顺则意达--阅读古诗方法摭谈盖英俊

情态动词高考考点诱视邹国如

非谓语动词作补语的考点大盘点张丽群

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徐根

文言文阅读训练何传跃

2004年最有影响力的物理试题吴俊

英语单项填空模拟题王雅

和祖国统一温才荣

作文试笔二题阿琳

学会在错题本中"淘金"朱敬华,刘立新

漏解直线方程的情形胡彬

如何对对子--试析2004年高考题(广东卷)拟对句秦志斌

高考备考减压有良方王极盛

科学论文解题方法点拨茹清平

有效的审题方法王晓东

万般无下品,平凡也能高何晟毅

议论文写作中有效选材的主要标准张玉玲

高考作文如何以立意取胜黄碧俊

议论文论据的引入方式何国跻

高考议论文写作审题举隅许喜桂

议论文论证材料的来源杨克敏

在高中英语课文学习中培养猜词策略邱彩花

动词在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王凤琴

英语句子表达的灵活变通易桂清

根据要点提示组合或扩展句子有招数古和添

英汉句子翻译的四个技巧鲁江牡

阅读理解中细节题的解题技巧黄卓琳

向量几何运算的"华丽转身"——运用特殊化方法解答数学客观题之二彭建开

在比较中选择蔡远光

一类函数问题的难点突破高雨来

把根留住——辨析对称与周期雷小华

对隐含条件不能不理不睬罗华根

细节之大——函数观点求递推数列通项一例余学明

探寻突破口是高效解题的利器黄伟军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吗张松云

展现上海世博风采再助中国经济腾飞李振洋,严志标HtTp://

近三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对我省高考备考的启示(一)林良展

优化方法提高效率张铁牛

电学实验归类解析陈灶来

2010年高考广东语文模拟试卷李祎,刘军

高考语用题专项训练

基础写作预测题

2010年高考广东英语模拟试题(一)徐君婷

2010年高考广东数学(理科)模拟试题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测试题广东教育(高中版) 刘平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测试题刘志敏

摈弃苍白,追求"表现力唐惠忠

不要忽视自我的美陆璐

坚守良知坚守正义蓝碧涓

停停电,减减速周振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谈法向量与二面角雷小华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高考试题钟烙华

语法填空解题技法大全陈晓红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黄竞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于倡导金先新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广东卷)的解答看"读懂"广东教育(高中版) 宋晓霞

2009年高考数列备考录王佩其

数列新题型——新定义数列陈安心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赵莺

语法填空专题模拟练习

电场胡志坚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杜海坚

遗传的分子基础丁文韬

当代国际社会专题王勇军

文化与生活专题徐永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唐冬云

2008年化学热点问题——"三聚氰胺"张玉彬,胥会敏

时事政治题如何拿高分辛晓良,王小玲

第9篇:高中语文古诗解析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个性体验 教学个性 诗意语言

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普鲁塔戈所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面对新课程异常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承担教学的师生双方必须更新意识,才能让新课程摆脱花哨的表象,回归教育的本真,并将其进行到底。由重教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向重学生“学”(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只有回归学生主体,开启思维、情感,让有血有肉的人去感受花开花落,云起云飞,去关注千般笑意、万百苦味,才能为古诗词的鉴赏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点。而语文教学内容庞杂,古诗词语言凝练蕴藉,解读难度大,客观上也决定了若没有教师的全局掌控,重点难点梳理,关键处、含蓄处点拨,学生自主研习古诗词必将是入得宝山空手而归的结果。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处理好如下几点。

一、平等自由,唤醒人情体验

教育哲学家奈勒曾描绘这样的景象:“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的教师被迫或自认为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1]而今的教育难道不是这样?要摆脱古诗词教学中的霸权解读、理性解析、程式推进的困局,必须让人回归“真实的人”的存在,会笑会哭,有欲望,有情感。教师挣脱“知者”“能者”“长者”“导师”等冰冷的强势角色,回归有血有肉的人存在,才能与学生和文本之间构建一种平等交流与多元对话的复杂关系,使师生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以双方的自由投入、平等互动实现文本解读,构成有效的教学活动进程及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教师真诚、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真诚、真实地面对自己;师生彼此坦诚相待、倾情交谈,而不是一味灌输、有口无心,才能将古诗词鉴赏推向深层,让整个教学走上实路。古典诗词有特色的意象、丰富的意蕴、大量的留白,师生成为平等的阅读主体,自由地对话,才能在整个鉴赏活动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透过表面的语言符号,重构感性形象,进入情境。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教参套话,而是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体验诗人于诗文中传达的情感,才能唤醒学生的人情体验,让其感受写志言情的古诗词的人情美。感动于心方能吟咏于口,进而才能作用于现实生活。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放弃分层分点探究苏轼悼亡词中的“新天下耳目”之处,而选择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在我讲述完已逝的祖母曾以其平淡的话语提点我人生一二事,感伤于自己当时只道是寻常,满不在乎地甩头出门,而今再回首,路那头早已消失那个拄着拐杖一路目送的身影,学生们感慨不已,纷纷回忆起感动自己的点滴人事。在感受到人生无常,一路行走在消逝中的感伤之后,他们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进苏轼的亡妻之痛、仕途之悲,那动情的朗诵我也不免动容,这种课堂效果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情不动就辞难发,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少了很多真情真意的心灵交流才会枯燥无味。

自由话语权的授予、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教师的勇气和智慧的。因为第一,在社会文化和学校制度的规约之下,教师的社会角色已被变相强化,个体的本我被肆意制裁,进入教师角色的前提变成了放弃自我,教学的自我和生活中的自我脱节,那些不可量化、难以掌控的情感领域被边缘化,实际的生存领域被挤压到日常工具化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养成特有的演员人格:只有程式化、外在化、形式化教学活动,学校课堂上的时间不是生活,没有悲喜。维持现状能使一个人保持稳定的专业身份,这样工作只需要付出最少的能力和努力,而改变现状,尤其角色的改变会失去其现有的安全感,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应对紧接而来的挑战。第二,要让早已习惯于非人格的教学程序和规则构建的日常教学活动的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能接受并尊重摆脱了“知者”“能者”“导师”等强势角色,复归个人自我的教师形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扬长避短,追求教学个性

随着学校教学活动的日趋制度化,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教师个人独立性消解并因之导致教学思想匮乏,一旦丧失教学的思考,他的教学就只能是一种机械的训练活动,根本谈不上教学艺术。古诗词本就堪称艺术,古诗词课堂教学同样也必是一门艺术,机械地训练是无法深入鉴赏古诗词的。教师要真正感受、体验并享受到自己作为教学主导的生命担当和幸福所在就必须在教学中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走出各种物欲之障,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造,创造自己的教学生活,让自己成为更具有自主性的人。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统一的检测评价标价标准,但是如何呈现并传授这些知识和能力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在课堂上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2]各类优质课、标杆课、公开课等,只可借鉴不可模仿,毕竟每个人的特长不同,一味地机械效仿只会让自己的教学误入歧途,最终丧失教学自信心和创造性。事实告诉我们,魏书生只有一个,李镇西也只有一个,他们之所以成为教育界的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坚守教学个性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让古诗词课堂教学透出艺术性,避免程式推进、策略单一,就必须坚持教师个性,发扬特长,规避弱点,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长于朗诵,就可以适时指导学生吟咏诗词,在清音流韵中感受音韵美体味情感美;有的教师颇有才思,就可以在指导学生诗词再创中咀嚼古人遣词造句之精妙;有的教师喜好摄影或音乐,就可以引入课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听来感受诗文。风趣幽默的可以设悬激学生兴趣,平和谨严的可以置疑引学生深思,朴实内敛的可以引学生静心体味,时尚新潮的可以领学生评比古今……即使教师本身并不是古诗词的爱好者,也可以据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构建起师生和谐共进的独特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总之,并不是当下的教师真的无能力教学古诗词,而只是当下绝大多数教师主动或被动地丧失了教学个性,惰性的滋生带来了对诗词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教师个性意识越强,教学主动性越明显,越能有效地主导课堂教学,越能创造地运用于教学艺术之中,越能激起学生受人敬重和赞叹的可贵个性。

三、诗意语言,寻求新的表达

古典诗词具有优雅的意境和美妙的节奏,是诗人心中的感动与梦想,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溢满字里行间,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却用简单而直白的讲解分析把诗词粗暴地条块切割,有部分教师甚至将时下的低俗的流行语引入诗词课堂以博得学生一片嬉笑,使得诗词的美感荡然无存,学生学到的不过是诗词字词生硬地理解或诗词情感粗俗地解读,诗歌教学课堂毫无诗味。要让学生在此中感受种种美感以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诗词素养的提升,诗意语言的锤炼是必需的。诗词中的语言不同于日常化语言,它是反功利性、反世俗化的,“跨过日常语言的框框之外去活动”[3]的。诗人不用其他文体而偏用诗歌表达他们的感动就是因为只有诗歌才能表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这种生命样态。诗词要完成的其实是对于不可传达的传达。诗人创作时并不遵循事理逻辑,关心的也不是信息传达的“正确”或“真实”,而是遵从情感传达的需要,关心的是语言所能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的性质或产生的情感效果。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教学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接受对象、阅读期待视野势必呼唤全新的表达。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使其在意境中放飞心灵,感受诗意的润泽,完全感动与感慨,进而丰厚语感积淀、文化积淀,使诗词鉴赏走向深入并加深对民族文化丰富意蕴的理解,教师必须打开琐屑的生活世界坚硬的物质外壳,拆散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庸俗化、惯常化联系,在语词的密林里,找寻到诗意的表达,让语言呈现鲜活的、生动的、澄明的、血肉丰满的本真生命样态,让学生在教师的诗意引领下心中满溢诗情的芬芳。比如教学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之后,我写了一首中国风小曲:“昔人已和潮声流,往事也随枫叶落,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无人懂,磨针石上立豪胸,倚剑天外终成空,酌酒花间邀月游,高吟大醉红颜殁,一身风雨半生秋,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在课堂将近尾声时刻吟咏一番,带着学生摆脱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深感李白欢乐背后的孤寂,狂放背后的悲愁,穿越时空与诗人的灵魂来一次叙谈。再如讲到羁旅诗词,恰逢阴雨连绵,我望着雨落湖面问一声:“天下雨了,是因为天上的云哭了。你知道为什么天上的云哭了吗?因为大风把它一会儿吹到东、一会儿吹到西,天黑了它找不到家了。它的眼泪掉在湖面上,让湖心都碎了。”让飘零的游子,在难测的命运中无处安放灵魂的深沉的忧伤弥散在课堂、在天地阴雨中,带着学生用诗人的视角审读自然、品味人生,胜过千言万语理性的剖析。抑或在诗词鉴赏教学中适时引入相近或相异的诗句、名家散文中的诗性语句甚或当下中国风流行歌曲中诗意的词句用以解释或评点,给教学过程增添趣味和美感,承递一份古典诗词的悠远情愫,为学生的生活平添一分古雅情趣。

要寻找到真正沟通古今的桥梁,以切合当代人心理的话语和方式对接古人的情怀,远比“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三部曲模式繁难得多。后者只要机械传讲就可以了,而前者要求教师努力克服惰性,潜心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高素质的读者,经过自己的体验达到对诗词深切的理解,产生热切的情感,对文本(教材)解读得十分精彩,才能把古诗词教学个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急功近利的当下,教师必须怀有一颗诗心带领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收获独特的生命美感,才能让古诗词教学课堂保持一份闲雅诗意,一份悠远意蕴。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