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弹性与动态性原则
弹性与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得到一些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来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整合和改正,因此这就是动态性。
(2)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进行规划时,是不可能一次规划完成,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调整,因为不断的接收动态信息,就可以不断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进行完善。
(3)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从城市设计高度为空间形体提供三维的轮廓和大致的政策框架来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因此,在公共空间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空间形态、建筑关系等城市设计框架,这也是为了把握使用公共空间主体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的动态。
1.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城市环境也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基础则是自然环境。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全面的考虑到人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使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完全符合人的整体感受和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现状
2.1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不强
为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通常都会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由于历史文化底蕴颇深,所以,我们慢慢会有形的景观物态形式来表现无形的历史文化,进而达到被人们所认知和理解。因此,如何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现出这些有形的物态特点,我们设计师仅仅是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采纳,而却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理解和表达。
2.2文化遗产、古迹保护力度不够,传统景观特色流失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际上很多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的状况;而一些城市新建出的公共空间的景观缺乏创意。我们都说,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独特特色的主要表现,传统景观和历史古迹也都是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记录,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由于一味追求极致,缺乏符合城市特色的创意,使得我们城市失去原有、独特的特色。
2.3刻意模仿,不创造自己的风格
当前一部分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时,单纯的模仿其他国家的建筑。各种欧式广场、喷泉、罗马柱等等充斥着公共空间,觉得只要沾上欧式化的风格,就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质量似的。其实,我们适当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融入一些其他风格设计也是可取的,但如果盲目的模仿,不但创造不出自己的风格,还会阻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
3分析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3.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城市景观散失其独特特色。传统景观和名胜古迹都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这对于了解城市历史、文化与风俗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文化遗产、传统景观不断的受破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色。
(2)不够重视软质景观的设计。在很多城市的景观绿化设计中,通常都会忽略了绿地、林荫等等这些软质景观设计的应用,使其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物品,其实只要设计妥当它们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城市景观设计相对比较奢侈。要想提高一个城市公共景观的档次就是使其功能合理的组合,但是当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是考究的用材。
3.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1)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2)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把城市其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融入进去,在设计景观的时,做到和城市古建筑群相协调,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美感。
(3)加强生态绿地建设。绿化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尽量把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色保留下来,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道,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及方法分析
4.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效益。公共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广场及道路等这些本土景观为城市提供水分涵养、吸尘降温等生态服务,为城市提供了景观与生态的多样化。
(2)景观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它主要包括城市轮廓线系统、廊道空间系统、观光路线、视线走廊、眺望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景观系统等。
(3)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根据城市历史、城市规划或政策规定的影响,可分为行政活动区、经贸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以及一些传统活动区域。
4.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4.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1)公共空间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优良的人文景观设计当中,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是以它独特的景观环境,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享受,进而勾勒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
(2)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为重要。
4.2.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楣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
(2)如何使城市公用空间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
4.2.3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
(1)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城市文化独有的内涵,并以传统的文化观念相结合,把它当做整体城市形象浓缩的版本。
(2)设计者要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有形的景观建设,营造出可以代表城市风貌的作品,给人们营造舒适生活的场所。
5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湿地 生态 保护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6-02
现代城市生态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然而,在城市生态景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水景观面临着被忽视和废弃的局面,水景观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科学化的设计。在未来景观的发展中,湿地景观对于水体的利用、储存、净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湿地景观的概念及作用
关于湿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明确的规定了湿地的组成要素。湿地组成要素中包括水元素、独特的土壤或者沼泽地、具有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生物这三个基本要素。一般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狭义的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体可以指不论长期或者短期,人工或者自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源地等都可以称作湿地。广义的湿地,则将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湿地具有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淹水土壤、厌氧条件和相应的动植物等特征。湿地即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生态系统,湿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还是比较脆弱的,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中要求设计师更加严谨细致。
湿地景观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保障系统,湿地景观是极其珍贵的生态资源,应该予以保护为主,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湿地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在保护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的不同情况,可适当地增加可供参观的湿地景观区域,增加水元素的科普教育功能和经济效益。
2 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 尊重自然原则
湿地景观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桥梁。它可以很好地把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人工辅助来进行景观利用和设计。在考虑到水体参与的景观设计中,应以现状为基础,避免做成同一化的水系景观。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设计的方方面面。许多具有泄洪功能的储水库等,由于受使用性质的限制,必须利用巨大的高差把人与水隔开,破坏了水系景观的整体性。但这一缺失可以利用城市湿地景观来进行补充。因此,在进行湿地设计时,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设计更应该注重自然。
2.2 因地制宜原则
在湿地设计中,利用植物可以对空间进行分割和围合,同时绿色植物也可以起到净化水体、降噪除尘的作用。在面对湿地景观的植物设计时,要根据湿地的各项指标进行植物的选择,应该在对原生植物群落加以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形成自然层次丰富、富有自然野趣的人造景观,并兼具自我修复与生态循环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现有湿地特征的作用,增强湿地公园内植物动物的生态稳定性。
2.3 形成弹性景观
在对湿地水体的驳岸设计中,在保持其自然属性的同时,还有强调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最小的人工干预,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地形变化较小的水系两侧或者周边,种植本土适宜的植物,可以形成水系周边的绿色屏障;在地形高差很大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拓宽,形成不同的层级,即植物的竖向设计。距离水体较低的地方适宜种植水生植物,较高的层级则可以供人活动使用,在水体周边形成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应对在雨季和旱季水位的变化状况。
2.4 遵循形式美观的原则
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为社会、为生态服务的。为了满足人-定的审美诉求,在设计时应该遵循形式美法则,为人们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目的就促使湿地景观呈现出立体美感的发展趋势。为了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湿地生态体系,形式美观成为湿地景观设计所考虑的要素。在设计中无论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还是植物配置等方面应考虑其形式美,应该把物质材料的体量、质感、观察者的视角和光源等相结合,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湿地景观产生共鸣感。
3 天津桥园景观设计分析
3.1 项目概况
天津市是中国第三大城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代北方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2008年建成的天津桥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整座城市和周边市民创造一个有多种自然服务机能的公园绿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净化;在自然过程中改善盐碱土质;重塑乡土植被风貌,实现低成本管理;发挥乡土植物、自然系统、雨洪系统、土壤改良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科普教育功能;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
桥园是对城市废弃地的修复。项目原先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土壤赫碱化,地貌低洼不平,鱼塘若干,地下水位高,水系发达。由于紧挨着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园。桥园建成后成为了天津市最大的湿地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业界人士、游客。
3.2 适应地貌的规划设计
天津桥园是一种斑块式景观,被称为“适应性调色板”。整个湿地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人工辅助造景。最大化地发挥自然生态的作用。展现了利用湿地改善当地生态系统这一目标。地段本身开挖了21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面对地貌的客观特征,坑洞所形成的低洼地可能会限制整个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但在桥园的设计中利用了这一特点,保留低洼地,利用低洼地。用地貌本来的特征来进行水量的存储、过滤、沉淀,实现湿地的作用。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设计运用了台田耕作的方式,将园区内的土壤抬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碱地会慢慢下沉,利用物理手段对土壤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利用自然、利用本身地貌来解决现有的场地垃圾问题以及水体污染的问题。
湿地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利用雨季和地下水位的作用,使不平整的地面形成了水塘、湿地、季节性水池或者无水低洼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旱、水公园景观。经过雨水的冲刷和过滤,土壤不断的积累沉淀,无水低洼地的土壤养分不断增加,使土质得到改善。
3.3 适应本土的的植物设计
桥园中植物群落的选择上遵守自然规则,因地制宜,直接引用本地树种,桥园地下水位很高,水系发达。地面的高差带来土壤的水分和盐碱强度各异,这种盐碱土壤不适宜树木的生长。但是地被和湿生植物可以在这片水位与pH值变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丛生。针对湿地土质盐碱化的现状,采取了在土壤盐碱地带种植地被和湿生植物的植物配置方式来对水体进行保护与净化。形成了大片的水体周边成群种植着芦苇、香蒲等植物的景观。整个湿地公园中不同的植物群落对应着不同的土质。利用生态再生理念和生态恢复理念。对于受到污染的水体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高科技生态恢复,利用本土植物对水体的过滤作用,采取了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使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达到了低成本,低投入,高性能的植物净化水体的目的。使湿地公园中保持着植物的多样性,展现着野草之美。而今的桥园成为一个具有雨洪蓄流功能的湿地公园。
3.4 适应湿地景观的透水性
桥园林网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在交叉部位种以其他乡土树种。林网内的游憩步道采用的是粗砂铺地,保护了底层土壤的自然特性,同时,在面临雨季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地表的透水率,加速对地表水的收集。在旱季时,也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调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林网绿地的布置降低了高速公路带来的噪音污染,借用植物、铺装、水体的降噪作用,对噪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处理。
3.5 突出审美性的景观小品设计
园区的规划上有六个大的方面,分别是景观塔、步道、湿地水泡、木平台、木栈道、汗泡(旱生湿地)。景观塔的布置在竖向上有一定的高差变化,最高的景观塔达到了5米,人可以站在5米的高度上感受整个园区的景观设计。不同高度的景观塔可以观赏园区不同的景色,景观塔的设置达到了一个台面一幅景色的效果。园区流畅弯曲的路线规划在景观塔上会尽收眼底。各个景观塔通过连廊进行了线性的连接,使整个湿地的景观带串联成一个整体。大红色的景观塔和连廊的组合,带动了整个湿地公园的流动性,使景观塔也具有了雕塑的性质。具有强烈的标示性。景观塔、步道、连廊、绿地形成了―种图底关系。同时也展现了了点、线、面一体的设计。
湿地地的围合利用了红色的锈蚀铁板,幼苗和铁板的搭配,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吸引了人的视觉焦点。每一幼苗绿块之中为―宜人尺度的小广场和荫棚,可以供游客休息和观赏,让参与者能真切感受生命以及自然的美好。台地的边坡取材为工业材料,由金石广、铁矿、铜矿等各种矿石铺成。重现了历史,增加了人文景观。
湿地水体周边设置了防腐木的亲水平台,同时也有景观廊架等景观小品的布置,亲水平台都是探入到水泡的内部,可以供人们观赏植物群。园区的设计中体现了一定的趣味性。林网绿地中有当地的农民做的稻草人,这种拟人化的天然景观小品,体现地域文化,活跃了湿地的气氛。整个园区形成从城市向自然的过度。
3.6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内对乡土物种不仅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有科普教育的功能。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观赏者在近距离亲近滨水植物时,可以普及到各种植物知识。湿地又是多种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和迁徙驿站,也是许多水禽及鱼类的优越栖息地。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喜水生物停留在水面上,打破了水的宁静,增添了一份活力,形成活景观。
彭露198807 女 汉 湖南怀化 学生 硕士 城市规划与设计
摘要: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空间,其公共环境成为人们休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如何营造合理并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各类人群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需求,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成为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的实际案例来探讨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思考。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环境行为学
Abstract: urban as people living space, its public environment become people leisur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mportant place, how to build a reasonable and vibrant city public space, meet all kind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l human nature desig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ty of important content. Combining with the easy fang xian datang practical commercial street cases to explore the humanized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Keywords: the humanized design; Urban public space vitalit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新世纪和新时代的发展影响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城市景观设计也开始了新的发展和改革运动。近年来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设计是关系到景观设计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现今,一些地方的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在设计中忽视景观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需求,造成了许多空间的浪费。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并充分运用多种人性化设计手段成为塑造一个好的环境空间的必然要求。
1 景观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1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理念体现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近年来景观设计已经由最初的附属设计内容发展到独立的学科,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在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景观设计活动中,注重人性需求,针对使用者对环境景观的各种需要展开设计,最终满足使用者“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多层次的需要是人性化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人性化设计是一门以人为核心,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1.1.1注重设计细节
人性化设计的景观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让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因此,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以最大地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1.1.2激发心理感知
人们对景观的评价是由视觉观察到的景物的对心理感知的一种理性思维过程而得来的,因而在景观设计中,心理感知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达到一种理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2.1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含义及营造方式
这里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即大量人的行为参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场所,比如广场、街道、公园等城市地段。而有活力的环境空间在不仅能满足使用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基本要求外,还能激发空间中更多活动的产生,提高环境空间更高效率使用,以展现出独具魅力的场所环境所富含的诸多积极的社会意义。
2.1.1强调良好的景观可达性
景观可达性的好坏要求场地交通设计,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练合考虑,使公众方便地到达并舒适地使用环境空间。允许一定的过路人流使用场地,可以增加场地的人气,诱发更多活动的产生。
2.1.2创造多元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创造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化功能的依据是人们对环境空间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个场所一旦具备多种用途那么必将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它能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吸引不通风目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人群为各自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集合体。
2.1.3加强景观的可参与性
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应充分考虑人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活动,并做有效的引导,促使人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公共空间中的精彩生活也是重要的内容。它能帮助空间使用者形成独特的精神感受进而加深对场所的印象。另外,还要促使形成空间使用的稳定群体,维护公共空间活力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3实例分析――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其东侧与西安市著名景点大雁塔遥遥相对,距离约500m,其西侧是城市街道。设计区段内,商业街呈东西向布局,长约400 m、南北宽约50 m,其中一条城市干道东西向横穿商业街,南北宽15 m。原有商业用房为一层和二层唐式风格建筑,呈临街一字形排布。
3.2设计分析及策略
由于原有空间格局单一,区段内交通状况杂乱,缺少休憩设施,导致商业街户外公共空间活动极度匮乏,商业经济一度低迷,未能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地段优势。针对上述现状特征,提出采用人性化设计方法,促使更多空间活动产生与更多人群的参与,重塑此段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3.3人性化设计思考
3. 3.1设计户外景观庭院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域,发挥边界效应。在街道两侧分别设计南北两部分户外景观庭院空间并结合商业经营,供商业散步人流使用。庭院要给人提供坐椅、逗留设施,这样的庭院实际上成为了室内外空间的柔性边界,不但延长了顾客的游览路线,而且还延伸了商业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户外空间。
3. 3.2增加景观设施,丰富游人空间体验
在商业街入口及中部开敞区域,设计小型水景喷泉和观演舞台以活跃区内商业氛围,同时增设环境艺术小品,增强游人感官刺激。
3.3.3增加街头活动场地,诱发更多活动产生。在街头开辟部分活动场地,支持小型规模活动,如轮滑、街舞、街头象棋等活动有序开展。
3.3.4调整商业布局,合理组织导购路线。对现有商业业态分布进行重新整理,把不同业态进行有机组织,形成合理的商业人流路线,完善步行交通系统。
3.3.5完善细部设计。细部设计要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对现有铺装场地进行防滑处理、翻新盲道设施、增加木质座凳、活动式公厕等服务没施。
7 结语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关注空间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公共空间中人的公共生活,力求通过场所活动丰富游人感官体验,增加空间使用率与交往活动的多样化,从而使公众空间形成场所安全惑、领域感和归属感,最终营造出独具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公共之间。在现代景观环境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的属性,要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让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只局限在当前的规划,还应适应长远的发展、做到是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切实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不仅是新时代景观设计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景观设计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王求是,高峰,译北京: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一、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设计背景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城市中陆与水接壤的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公众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关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解相处,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民的共识。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都大概经历了繁华到衰退,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主要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社会需要转型。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带;第三个原因是建造城市形象的需要,滨水区是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成功的滨水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建造的点睛之笔;第四个原因是这也是城市居民们的需要,高节奏的压力工作加重了居民对自然地向往,对水体绿化等自然要素渴望日益加重,有水有植物的滨水区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二、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1、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连续的活动。
2、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整体的“延续性”主要包括滨水区空间的延续性和绿地的延续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空间的延续是指滨水空间自身独有的条件,动态的河流直接引导了空间的延续性,而绿地是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考虑到绿地的连接性,形成无形中的连接体系,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环境,更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
3、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的不确性主要体现在与城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滨水区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滨水区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但是又相对独立的拥有自己的范围。它与城市之间就存在着空间上的不确定行。城市滨水区自身的空间形态也具有不确定性,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带,水体的流动以及大面的空旷空间导致气流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关系的变化,最后造成滨水岸线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改变着滨水区的空间形态。
三、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误区
1、滨水区景观模式趋于雷同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忽视了当今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背后存在的因素,大量的照搬和抄袭现象使得雷同的滨水景观设计层出不穷。事实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同样依附城市存在的城市滨水区也应该呈显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历史。
2、没有分清城市整体规划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对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过大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密不可分,但是滨水区应当有它独特的景观规划特质,若过于强调与城市的连接,反而会降低滨水区独有的特色。
3、与上一条相对应,部分城市对滨水区的设计过于细节,太强调滨水区的整体独立性,使之与城市建设格格不入,与城市文化背景也相背离。
四、新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
1、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既有利于当代人,又造福于后代人。要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滨水区周围本身存在着它独有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介入,或多或少会对它产生干扰,如何将这种干扰变的和谐,使之依然有着自身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伊通河滨水区的生活适宜性也是我们需要注重的。
2、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把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设计理念中,注重生态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在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3、融入历史环境人文民俗文化的设计理念
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一定存在独特性,并且是可以融入到城市中的。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这个城市的河流的,城市河流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也是丰富多样的。同时城市是历史文脉发展的产物,每个城市的每段历史都会在这个城市身上留下烙印和痕迹,这对于整个城市的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可以为现代人们提供含有底蕴的公共活动空间。传统文化是每个城市所独有的,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蕴含着民俗风情文化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成为地标性作品,也可以在在强大的认同感中,成为十分有代表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五、结论
公共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对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滨水区是大自然赋予城市得天独厚的一份宝藏,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有的景观元素。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滨水区开发整合不仅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促使周边地区的地价增值,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形象,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品质,提升城市对外的影响力和城市品牌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贵利等著.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
关键词:景观园林;工程设计;艺术性
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艺术性表达手法展示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效果,把景观设计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满足统一美、调和美、均衡美和韵律美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展示城市的美观、开放的良好形象。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值得不断地研究,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完善,促进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1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的艺术性原则
1.1景意交融原则
城市景观中的树木花草错落有致、造型各异,从形态上为城市的形象增添光彩,从生态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绿色植物覆盖率越高,降尘、消声、调节环境温度、净化大气质量的功能就越强。树绿花红,高低相间,随风舞动,令人惬意。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原则就是要把景观的形态美与意境美结合起来,使人置身景观之中,能够净化思想,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1]。以街头公园建设项目为例,应注意土石景观工程与绿化工程的搭配设计,土石景观要作为绿化景观的中心,突出绿化景观的层次感、色调感及其园艺特色,还要思考绿化景观的有机组成与街道隔离的绿化带的乔木选型、灌木选型、花草配置等,使草地、灌丛、乔木与土石景观相互掩映衬托,浑然一体,使人置身其中有“身在画中走,画在心中留”的景意交融的美的享受。
1.2形式美原则
城市景观建造的亮点就是实现景物与美术的和谐统一。景观工程完成后,从上面俯瞰或从侧面远眺,要有一幅画的感觉,这就是形式美的艺术表现效果。甬路两旁高大的树,绿化隔离带的灌丛,绿地中的花卉,公园中多种景观,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使生理感应、环境作用、物理特性形成和谐统一的感官效应,强化城市景观的表现效果。以古代园林建造设计为例,很多有名的园林都是文人、画家和曲师等会商合作的结果,园林建造艺术与诗文、绘画、音乐可以融汇贯通,如明末张南垣给王时敏设计建造的乐郊园就是成功的案例。王时敏能诗善文,其园林设计以雅为主,从形式上表现中国古典山水画、诗歌的意境之美。园寓诗文,诗、书、画、山、水、草、树,互为表达衬托,相得益彰,为诗人墨客游园即兴赋诗、作画提供灵感,把形式美的资源最大化地盘活。又如,青岛市青年广场的树木、花草、艺术雕像等错落有致,展示出青春活力的形式美,给游客留下很深的艺术印象。
1.3静态与动态表现原则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生长周期的往复,城市景观整体或局部的美感效果不断变化,形成一定的动态效应。例如,冬天人们看不到树绿花红、草青燕舞,到了春天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及至夏日,叶绿茂盛、翠滴,秋天树叶则由绿变黄、叶落草枯。为了展现生机,有的地方则栽植常绿植被,如万年青、松柏树、竹子等,最大限度发挥艺术性设计表现手法的功能[2]。园林设计的动静结合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和形态上,错季延时的花草树木的落叶、常绿、开花等,能够形成时间视觉上的流动;流水、喷泉等设计与土石、花草景观则形成形态上的动静结合,如跌水与叠水设计、假山喷泉设计、人工湖设计等,都是动静结合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4地方特色原则
园林建设必须与当地的风俗文化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园林建设中的人文情怀。在园林中休闲、游玩、漫步健身的以当地人居多,各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利于为人们营造舒适的观赏氛围,所以园林建造设计要遵循地方特色原则,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中挖掘园林的艺术特点,开发相应的艺术项目,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园林建造设计中的标志性石雕、铜像等,都是在当地有所作为的著名人物,不仅象征了历史上当地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值得尊重,更重要的是传承延续先人的精神血脉,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1.5人性化与创新原则
园林建造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户外健身活动的场所,因此建造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人们的休闲、游玩的需求,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对传统的建造模式进行创新,最大限度适应现代人对园林的需求。1)根据人流量确定园林建设规模。每个城市的园林不止一处,园林建造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园林周边常驻居民和流动游客的流量,以确定园林建设的规模大小。流量大,园林建设规模相对大;流量小,园林建设规模就相对小,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2)围绕人们的精神需求,确定园林的景观布置和文化特色。例如,有些城市的市花、市标等都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元素,还有本地的文化传统特点、歌舞活动特点等也是重要元素,在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2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
2.1注重生态与整体艺术效果的表现
园林景观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地域特点、传统风俗、文化习惯和气候条件,运用艺术的设计表现手法,实现生态与美观的有机结合。要有整体效果观念,对设计理念、方法、效果与实际作系统性的比较,既不能过分追求生态效益,不顾及美术的协调,又要避免过分追求景观园林的美术艺术效果,轻视景观园林生态功能的发挥。在艺术性设计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必须保持一盘棋思想,要有整体意识、整体思想和整体观念,注重艺术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景观绿化与土石设施项目的协调搭配。若确定艺术表现方法时不顾及整体性要求,效果便可能不佳。例如,部分城市公园景观工程设计在艺术性发挥中过分追求奇花异草和树木花草的多样性,投入巨资从外地甚至国外引进树木花草品种,结果树木花草不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早早枯萎死亡,更有甚者,增加了新的病虫害,危及其他生态植被。历史上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注重整体效果的成功案例也不少,如颐和园泉眼式小水域设计与万寿山不搭配,经过不断完善,从整体布局考虑,改为昆明湖大水域景点设计,与万寿山相得益彰。整体性设计符合当地水系功能特点,表现出山稳水活的艺术效果,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强化了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
2.2注重植物景观设计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设计通常侧重植物的多样化组成,从动态、静态景观视觉效果的需要出发,结合绘画艺术、园艺艺术的效果功能,进行有机组合的创新和发展。1)形态组合的多样性。园林景观由乔木、灌木、藤类、花草等组成,形态各异,根据场地不同,在选择品种、确定数量上有所区别。例如,街道、甬路两旁主要的景观植物品种是乔木,乔木多种多样,有的地段适合栽植国槐,有的地段适合栽植垂柳,有的地段适合栽植法桐。绿色隔离带植物则以灌木为主,有的路段适合栽植冬青,有的路段适合栽植紫薇。对于公园、广场的植物景观的设计则另有特点。2)个体形态的艺术性。街头公园植物景观的艺术性比较明显,有绿色大球、蘑菇形国槐、飘带式紫薇和雨伞式乔木等。设计要根据景观植物的株高、空间造型和园艺工修剪的难易程度,结合场地和周边建筑进行考虑,力求和谐统一。3)景观设计形式的选择。植物景观与山石景观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具有动态性变化。春夏秋冬,发芽、开花、茂盛、落叶,要保持形态美感的连续性、长期性,就要熟悉建筑式设计、图案式设计、造型式设计的有机选择方式,并能综合运用,使植物景观表现出不同风格。
2.3注重景观色彩的远近轻重的艺术性表现
园林景观与绘画艺术在色彩感官方面息息相通,主要是根据人们的色彩感官体验,进行艺术效果的表达。红黄色彩给人的感觉通常是热情、温暖,蓝色给人的感觉是凉爽舒适,绿色则呈现生机盎然。因此,园林景观艺术性表现方法要注重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距离感、色彩的冷暖感的合理搭配。例如,北方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选择在公园周边及道路两旁设计枫树景观,每到秋冬季节天气变凉,枫叶逐渐变红,置身其中,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因此,在设计中,艺术表现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1)远近色彩的处理。根据人们视觉感官习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采取动态方法,公园、园林、小区等公共植物景观集中的地方,从入口处,一直向内延伸,多采取草本景观设计,根据季节不同植入不同的色彩,冬春季节增加红黄色彩设计,炎炎夏日,则注重增加绿色植被的比重。2)轻重的处理。根据园林整体特色,使景观色彩比重不尽相同,以满足不同游览人群的休闲需要。3)冷暖的处理。绿凉、红暖、蓝安、黄兴,不同的色彩给人的艺术感觉不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从游客或者休闲居民的从需求出发,做好冷暖色调的处理,力求使艺术效果能符合人的艺术享受需求[3]。
2.4注重环境氛围设计的艺术性表现
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园林景观形象情景营造特定的场景,给人以艺术享受,在错落有致的景观中给人以愉悦、爽快、洒脱的体验。生活小区、广场的景观设计则更要注重营造生活气息,将节日、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等多种需求元素统一,提高艺术水平,强化艺术审美效果[4]。
2.5注重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性表现
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园艺艺术、园林景观设计艺术与生活的艺术性需求紧密相连。园林景观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闲、观赏艺术服务,是陶冶人们艺术情操的载体。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艺术性的表现方法要注重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性表现理念,从城市的发展规划、建筑布局、基础设施功能等方面就景观植入的可行性、艺术性与人们的需求性进行各方面的权衡,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尊重自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创新拓展艺术空间,提高特色设计水平[5]。从人们的娱乐休闲、观赏美景、休憩等生活需求出发,提升城市品位、打造靓丽形象和优美环境,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3结语
设计是景观园林工程施工的标准化规划,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景观美感的构建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打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城市的独特个性。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的艺术性的表现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在发扬传统艺术设计表现手法优点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晨林.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原则与植物多样性分析:以宿州院子C区一期景观工程为例[J].江西建材,2021(5):44-45.
[2]孔祥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空间氛围营造分析:以自行车专用路同成街景观工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0):73-74.
[3]龚行华.园林景观工程的植物配置设计研究[J].居业,2021(3):24-25.
[4]王淦太.园林工程中假山景观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咸阳秦汉历史博物院景观工程为例[J].江西建材,2020(10):227-228.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主题不明确
城市公园能够和居民小区内的绿植一起组成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各有特色,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可以将城市公园分为三种,分别是综合类、社区类和专类。目前,很多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不看重设计内涵。虽然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分类十分明确,但是公园的统筹规划和设计主题性仍然不够明确。
1.2 管理体系不健全
很多城市公园的投资建设商都是政府,公园的管理模式也伴有很大的行政管理特点,在设计和规划时更看重于公园的生态功能,忽略了管理模式的设计,致使公园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景点内垃圾处理不及时,植物养护和替换不够专业化,大大降低了公园的观赏性。
1.3 设计理念及分析不专业
不论是设计细节还是设计施工都需要以专业的设计理念和分析作为理论依据。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和设施设计时,设计师应更加关注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性化。设计理念是设计精髓和支柱,决定了设计的定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公司随之兴起,市场中出现了很多鱼目混珠、无序竞争的现象,甚至有些设计公司会只看重经济效益,对设计作品缺少进一步的精加工和润色,致使市场上掺入了很多不合格的作品,导致公园景观设计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
1.4 设计环节衔接不连贯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很多公园都存在施工与设计脱节的现象,导致设计的内容不被附近的人所认可和使用。比如,很多公园配置的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有些植物组合搭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2 改进措施
2.1 介入艺术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和艺术两者紧密相关、互相融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以艺术为基础,而艺术创作可以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作为基础素材。一个具备特定主题性的公园会将一个硬性城市转变为一个艺术城市。设计师在设计景观时,要以策划作为基础工作,在进行艺术活动策划时,可适当加入一些商业活动。比如,城市画展、舞蹈、音乐主题公园等,增添一些手工和体育领域内的艺术活动和作品,最终使它们融合成一个综合性强、多元化的城市公园。
2.2 体现地方特色
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可适当加入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公园景观。为了进一步改善周围环境,可设计树阵和花坛,提高公园的观赏性,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清新的生态环境。在一些人文、历史气息浓厚的地区,可以设计梅、竹、松这些植物来为城市公园增添人文情怀。此外,还可以设计生态走廊,结合精美的雕琢品,为群众建设一个大方、有园林特色的景观公园。现代城市本身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特色和人文艺术特色,为群众呈现一个有特色的公园。比如,可以在公园道旁的石柱上增添小品设计,在每个石柱上添加不同的小品,使原本雕刻细致的石柱更加趣味横生、栩栩如生。公园的石柱小品、景观建筑都为游客展示出精致的景观雕刻和艺术设计手法,给游客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增添了文化情怀。
2.3 加入古典艺术元素
古典园林主要是通过山水来表现自己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对联、刻石、园林名字等媒介来体现。比如,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对仗和自身排列组合的特点,为了表达公园的园林意境,可以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合一些古典园林设计元素,促进城市公园的建设,最终达到表现领域广泛性以及艺术设计方式多样性的目的。
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时空交错的特征。还可以将诗词书画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为公园增加文化情怀。在设计古典公园时,将诗句等直接运用到设计中,或者利用对联与园名进行公园设计,将景观和艺术充分融合起来,动静结合,为游客展现公园的艺术美。
2.4 创造多样化空间
公园是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不断扩大公共休闲空间。公园可以根据人群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市民开辟更大的户外活动空间,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为了让市民更加贴近自然,公园还可以为大家开辟可踩、可躺、可坐的草坪场地,供市民休闲、娱乐、聊天等。
关键词:景观工程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本项目以打造滨水生活和生态休闲,以及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河滨景观绿地为目标,将徒骇河建设成为时尚之河、文化之河、幸福之河。营造徒骇河世界运河文化风情走廊,以配合聊城市打造“运河古都”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升聊城特有的滨水景观特征和文化价值。
1工程概况
徒骇河位于聊城东昌府区东部,是聊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两城一河”战略的提出,徒骇河,这条位于古城边缘的天然河流,一跃成为城市新的发展轴心。她既是城市主要的开放空间带,重要的滨水生活游憩区,更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廊道,挈领城市生态网络,提升城市景观格局。徒骇河景观工程南起南外环路,北至高速公路北,全长约17公里。一期工程从北段橡胶坝至陈口路,长度约4.4公里,本项目即对其进行规划设计。
2总体设计理念
本项目的规划主题定位为:“凤舞水城,约会世界”。以水为脉,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以滨河绿地和步道为特色景观肌理,和沿岸城区交融共生,如翔鸾舞凤,寓意吉祥美好的幸福生活。结合世界运河文化博览主题,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滨水核心空间有机串联,营造徒骇河世界运河文化风情长廊,以提升聊城独有的,时尚活力的滨水景观形象,实现河流与城市共兴。
3主要设计手法
3.1拉近
利用桥头、道路尽端等位置,开辟滨水活动空间,引导游人和附近居民到达河滨地区。
3.2推远
基本以景观带的城市滨河路为界,将机动交通隔离在景观带,在内部建立步行优先的游览系统,减少对河滨地区的压力。
3.3联系
通过主体景观节点、地形建立视线通廊,沟通景观带内的视觉联系。
3.4交融
利用水系连通处、交通干道的绿化带等,建立河流与城市之间的绿色廊道。在景观风貌的处理时与周边的城市用地统筹考虑。
4整体结构布局
结合主题定位和场地特征,本项目总体规划布局定位为“一轴两带,三区四景”。
一轴,即徒骇河水系主轴线。在保留徒骇河原有自然形态的水体空间基础上,通过水景景观线、岸线景观线、城市天际线的营造,结合水上活动,形成城市水系景观与生态主轴线。
两带,即西岸时尚人居景观带和东岸自然休闲景观带。
三区,由北至南分别为城市门户景观区、自然休闲风貌区、艺术活力运动区。通过滨河空间的分段主题设计,营造既有机连续,又各具特点的城市滨河景观走廊。
四景,即西岸的时尚水街,与东岸的河晖迎宾、巨龙小镇、艺术水岸。结合各国运河风情元素,通过功能、地标、界面、氛围等要素的处理,形成东西辉映,风情互补的标志性景观核心园区,给游客以全方位的世界运河文化体验。
5分区详细设计
5.1河晖迎宾——城市门户广场
本区域位于东岸光岳路侧,为徒骇河景观第一印象区。规划上呼应光岳路地形特点,采用大弧线的构图手法,在河滨营造一个气势恢弘,形态优美的迎宾广场,给游客以令人难忘的滨水公共空间印象。结合简约稳重的德国景观设计元素,在入口布置一系列的跌级水景、弧形柱廊、音乐广场、亲水台阶等,形成简洁大方,收放有序的景观中轴线。其中,凤城余韵——音乐喷泉表演广场是该区核心景观。
通过厚重的德式柱廊、优雅的古典灯柱、奔放的旱地喷泉,围合成一个圆形的表演舞台,以打造滨水标志性空间,满足城市庆典、政府开放日、市民活动、文娱表演等公共使用需求。
德国景观充满理性主义色彩,本区景观设计从宏观大气、理性规则的角度去把握整体。广场两侧,规划大片花田绿地,采用宁静素雅的德国风情花卉如德国鸢尾、薰衣草、矢车菊等,配合弧形树阵和灯柱,以及点状林下休憩空间,以营造令人愉悦的自然景观体验。携亲朋好友,漫步在花海草坪之间,阵阵花香拂面而过,令人心生陶醉。光岳桥两侧,阵列灯柱、规整花田、主题雕塑相互渗透,形成有节奏的阵列景观。桥右侧的动感花园则采用自由灵活的几何线条进行巧妙的组合,营造趣味游戏空间,并与滨河活动带融为一体,推动城市活力向河边延伸。
5.2时尚水街——英国风情酒吧街。
本区域位于徒骇河西侧,城市门户广场对面。利用原有青年渠及开挖的岛屿进行地形改造,形成集休闲、购物、餐饮、游乐于一体,气氛活跃,风情独具的英国时尚水街。在空间形态上,水街环水而建,与城市门户广场遥相呼应,在功能和氛围上既各具特色,又互补联动,成为整体。
在风情定位上,本区域结合西岸规划的英伦小镇,营造英伦特色的滨水休闲和生活风情,为沿岸居民提供一个时尚欢乐,闲暇舒适的滨水游憩场所。功能布局上,水街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部为钟楼广场区,利用游客中心、商业走廊、下沉广场、滨水平台,围绕钟楼层层展开,形成特色风情广场。其中,英式钟楼为景观标志建筑,游客可在此登高远眺,徒骇河美景与水街秀色尽收眼底。中部为带状商业区。各种特色商品、时尚小店形成购物回廊,结合屋顶露台、观景天桥、戏水广场,营造热闹的,令人兴奋的时尚休闲商业氛围。南部为风情酒吧区,围绕弧形的岛屿南端,规划组团式风情酒吧群。走廊,露台,喷泉,植物,卡座,木栈道,与建筑自由穿插组合。错落有致,气氛温馨。游人们可在此彻底放松身心,享受半日闲暇时光。华灯初上,音乐悠然而起,晚风带来迷人香气,沁人心腑,使徒骇河成为欢乐之河,不夜之河。
结合水上游憩规划,在水街南部规划活力蓝湾——中心游船码头。码头对应城市道路主轴线而建,配套集散广场、码头栈桥、流动花园、景观柱阵等,形成标志性港湾景点,将西岸的水街、市民广场、滨水游步道等公共空间连为一体,并与东岸在空间形态上互相呼应,形成开阔的湖面和开合有序,简洁大气的整体空间格局。
5.3巨龙小镇——德国风情小镇园。
利用原有东昌路与利民路之间的巨龙公园,延续北段简约自然的德国景观风情元素,将本区域改造升级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德国风情小镇园。作为规划中的德式住区配套,她营造了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有趣味的、有活力的、自然滨水的公共环境。
在空间格局上,巨龙小镇以原公园的巨龙雕塑为中心,划分为南北两个园区。北边为德国风情小镇园,它顺着河堤路东侧修建,在设计手法上采用简约的折线布局,提取典型德国建筑与城市空间元素,特色商店、艺术广场、游戏平台、休憩草坪相互穿插,形成连续而又富有变化的滨水休闲小镇。小镇东侧为宽阔的林荫绿地,树影婆娑,自然小丘、花海草坪点缀其中,一条步道蜿蜒而过,营造天然的绿色屏障和舒适的林下活动空间。西侧则是变化多样的滨水休闲带,小型游船码头、木栈道、湿地小岛、自然水岸依次展开,形态上与岸上活动空间相互对应,环境氛围动静相间,轻松怡人。
巨龙广场南边为文化会所区,结合原有建筑,规划在南边新增文化会所,作为会议、培训、接待等的配套设施。建筑上采用提炼的德国风情元素,并通过成片林地与公共活动空间相分离。同时,本区域北部东昌路为聊城重要的城市商业街和核心交通节点,因此,在东昌桥两侧规划整洁的弧形景观带,喷泉雕塑、花田树阵,环绕河堤路展开,在提升城市交通节点景观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优美自然的主题园区入口氛围。
5.4艺术水岸——荷兰风情运动园
本区域位于徒骇河东岸,利民路与陈口路之间,原本为不事雕琢的自然河岸。作为聊城二中和周边社区重要的滨水活动绿地,本区域在尽量保持原有自然特色的同时,引入荷兰大地艺术景观元素,结合运动主题,营造了一个极具艺术氛围的运动休闲公园。
在设计构思上,本区域融合大胆而浪漫的荷兰艺术理念,采用多种自然手法,表现大地艺术景观。螺旋形的步道,盘旋于小丘而上,恰如梵高笔下那自由的花朵、奔放的云彩和蓝天,完美演绎了浪漫的大地景观。孩子们在这里或自由奔跑,或踩车滑翔,甚或滑草而下——在感受大地艺术的同时,尽情释放着欢歌笑语。
规划布局上,在滨河绿地布置带状的球场、亲水平台与活动广场,则是流畅的活动水岸,滨河绿地,小岛,木栈道巧妙穿插,形态优美自然,给市民以多样化的活动空间选择。陈口桥下,规划弧形音乐广场,延续大地艺术景观风情。点状的景观风车,顺着河岸而布,形成优美的风车阵列,如同一幅风情独特的荷兰大地艺术画卷,徐徐展开在游人面前。
1.1竹资源概况
在植物种类中,竹类属禾本科竹亚科,有70余属,千余种之多。世界重要产竹区———亚太区的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竹子栽培与利用历史,无论是竹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及竹材、竹笋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誉为“竹子王国”。
1.2竹子的价值
a)美学价值:竹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竹之美体现于姿、色、声、韵诸方面。竹子杆型挺拔秀丽,枝叶潇洒多姿。其色彩美体现在笋色、杆色和叶色上,笋色多为黄、红,杆色最富于变化,有嫩绿、金黄、暗紫和斑纹等;叶色从墨绿、翠绿到黄绿等;在整体上会表现为竹林的色相变化。同时,竹子在风中、雨下、昆虫飞鸟活动时的天赖之声,加之竹在不同季节创造的不同景观,使人们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b)生态价值:竹类植物具有成林快,生物量大,造价低等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园林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一是竹类植物的生长速度是任何植物无法比拟的;二是竹类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三是竹林负离子含量远远超过或高于其他绿地类型,大大提高了竹林的游憩价值。
c)文化价值:中国被称作是“竹子文明的国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梅、兰、菊、竹”被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音乐、园林等艺术领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经济价值:由于竹类植物生长快、产量高、适用性广、繁殖能力强,作为观赏苗木进行开发具有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将竹类植物大面积地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既可以降低绿化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园林绿化用地提高生态效益,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领域
随着世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追求自然、保护自然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带动了整个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思想的转变。园林植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满足城市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的需要,而且要有为人们提供遮荫、除尘、降噪、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竹类植物的场地适应性、强大的生态效益、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艺术景观效果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等特点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具备可持续性、循环性、文化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创造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而竹景观作为一种具有高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必将在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2.2现代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城市绿地支撑着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竹类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态、人文和景观价值,是理想的城市绿化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虽然涉及的竹类植物种类不多,但其开创性的工作及成果,无疑将对竹类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人类对城市竹类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逐步深入,竹类植物生态功能的城市利用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科学。
2.3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竹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色彩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同时,竹子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可以设计成不同的造型,如竹类雕塑、竹类座椅等城市公共设施小品,或做成障栏状,在广场中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甚至可以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充当点睛之笔或作为城市标志性雕塑,提升城市形象,宣传中国文化。
2.4现代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大多已经厌倦了硬质景观,向往回归大自然。而竹建筑及小品因竹材天然的色彩、形态和质感,易与环境要素统一协调。同时,竹小品蕴含着清新、朴素、雅致的意境,使人联想到中国的竹文化,在人流量大的城市商业区可以对中国竹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选择竹秆高、枝叶茂密的竹类物种,在城市商业街区还能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
3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a)首先,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竹子大部分仅作为景观设计中的配景,只限于在路旁、墙边、岩际、窗前,构成竹径通幽、粉墙竹影、竹石小品、移竹当窗等传统的竹子景观。相比前几年,竹子在城市中的应用大有提高,主要集中于公园、绿地、小区等绿化区域,在城市街道美化中也略有提升。现代竹子作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材料,渐渐在各个城市初露头角,并且以“竹子”为题的设计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各种生长葱郁的观赏竹高矮搭配、错落有致,与周边的竹篱、地被植物组合成景,形成一道独特的竹林景观。图1是四川温江中国花卉博览园内的观赏竹应用效果。
b)其次,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形式相对单一,缺乏竹景观的营造。在国内,很少有专门的竹景观设计。竹子作为一种平凡而脱俗,带有东方民族精神的景观材料,必定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占有一定分量,有强大的竞争力。例如:广州竹韵山庄别墅区的竹韵景观园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竹韵山庄以竹韵主题“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为始终,营造出了一番别具风格的城中异景。在竹韵山庄中心广场的进口,布置了一个高4m、长6m的石景,上面刻有一个大的“韵”字,“竹”字以身旁的金丝慈竹喻示出来。石景前面分别用观音竹球、佛肚竹球、1m高方竹进行点缀,宣染竹子的气氛,营造石景的生态景观;石景背后用玉韵竹、黄金间碧玉竹及佛肚竹的竹叶来衬托“竹韵”的内涵,让茂盛的竹叶来表示竹子的韵味;周边是在小佛肚竹环抱下的紫美人竹,竹以黑为美,紫色柔和发光,竹枝修长,竹叶飘洒,雍容高贵的紫美人竹在小佛肚竹的衬托下,显示高昂的气势,有温馨的观感,让背后高大参天的大树黯然失色,把“竹韵”表达得淋漓尽致。
c)城市景观设计中对竹文化的开发挖掘深度不够。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应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以传承。例如楼盘中的经典景观设计———广州番禺南村镇“清华坊”楼盘中的竹文化景观,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意韵。水木清华、坊间流芳的清华坊竹子景观的设计初衷就是以竹为师,以竹为友,营造一个清幽、质朴的居家生活环境,以点带面,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整个“清华坊”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红竹、金竹景观的营造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于情处、于理处都将竹子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溪蜿蜒而过,溪水潺潺而流;竹林清风斜影,竹径百里通幽。
4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4.1加大城市中竹景观的应用,实现竹景观的共享性
竹景观能让人们共享,在规划设计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竹林景观,让人们能沉浸在这些优美竹林环境中,并享受其乐趣。同时强化空间围合功能,做到品种多样、形态各异,达到完美配置的最佳境界,从而创造出高品味的城市生活环境。在竹景观的营造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应用。
4.1.1以竹为主,创造竹林景观
依竹之特性及具体环境要求,以竹林作为景观焦点而形成的表达方式,即群植、片植大片风景林地,形成成片风景,营造较为独立的竹林景观。竹林主景在景观营造的表达方式上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景观主要是指竹林的整体美感,远观修竹林涛,色调一致,林相整齐;近观翠竹片片,清新淡雅,如浙江普陀山紫竹林、无锡惠山公园“翠筠深处”的竹园景观等。动态处理主要体现在竹林中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利用竹林小径的斗折蛇行,点缀竹林小屋、池潭碧水等,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如杭州西湖景区三潭印月的“竹径通幽”和“云栖竹径”景观等。
4.1.2与建筑小品搭配,美化环境
在我国园林中,建筑要素与植物配置之间的有机结合最为普遍。园林创作通过花木与建筑两者空间、体形的组合,调和建筑与其所在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和自然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竹与建筑相配,既可衬托出建筑物之美,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古典园林中,常在亭、堂、楼、阁、水榭附近,栽植数株翠绿修竹,不仅能起色彩和谐的作用,而且陪衬出建筑的秀丽。在园林建筑和墙拐角处,用常绿的凤尾竹、紫竹、方竹等和假山石遮挡,相配成层次丰富、造型生动的景色,起到阻挡、隐蔽作用,同时竹与山石相配也使环境变得更为优雅。
4.1.3与山石及其他植物配置
竹石组合是指竹子与奇峰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成充满艺术魅力的竹石景观。假山、景石是具有特殊风趣的庭园小品,若配植适当竹子,能增添山体的层林叠翠,呈现自然之势,山林之美。竹类植物与其他植物材料的组合,不仅能创造优美的景致,更能将无限的诗情画意带入园林,形成中国园林特有的情境与意境。古典园林中,竹子与其他植物配合造景,把古人的志向、情趣以及高尚的理想寄情于植物造景,创作出既充满美感又富有特定含义的独特景观。如竹与松、梅组合创作出的“岁寒三友图”;与梅、兰、菊一起,突出了“四君子”的主题。此外,将一些具有色斑和条纹的竹类,配以其他观赏花及彩叶植物,与竹相映,艳丽悦目,颇有特色。
4.1.4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的专类竹园
竹类是植物形态构造较独特的植物类群之一,类型千差万别,建设专类竹园,可将不同品种的竹类集中于一个园林中,充分运用现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将竹与地形地貌、溪流、假山、亭、廊、榭等园林造景元素合理组织起来,并结合当地的人文要素,创作出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秀美风姿和内在品质,并普及竹类科普知识的专类休闲娱乐的空间。如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有140余种竹子广植其中,此外,井冈翠竹、浙江安吉竹种园、北京紫竹院公园等,都是合理利用竹子创造优美环境的成功典范。
4.2突出竹林景观的艺术性
竹林景观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讲求竹林设计的现时景观同时,更要重视竹子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出“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有利于观者的精神和谐。例如:竹径是一种别具风格的园林道路,在用作竹径的普通竹子中有规律地选择一些加以人工造型,或在竹秆上营造花纹、文字,或将圆形竹秆造型为方形、凹形、凸形、椭圆形,或将直的竹秆造型为弧形、螺旋形、弓形等等,能给人以韵律美和人工美之感。
4.3突出竹林景观的生态性、环保性
在追求环境效益的今天,城市景观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决策都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效应,如何使人更多的亲近自然,是设计在构建生态景观过程中的重要主题。竹林作为绿色植物群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这种环境效益的两重性与当今的设计主题不谋而合。
4.4突出竹林景观的文化性
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构筑布局中强调空间序列和借景的设计手法,引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胸怀宽广、节节向上精神内涵的竹子。作为绿化的主要植物品种,将现代城市环境中的竹林景观与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体现人们修养、文化、进取的精神,还能表现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park construction can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urban park greening's first priority i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park design problem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公园绿地景观建设快速发展,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特色的环境景观,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1 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而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其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更应该在设计上从产生意图出发考虑。
1.1生态可持续性。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的本区,保持这一生态廊道的连通。同时通过设计有生态绿岛,具有家具抽象符号和长度标听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本公园项目地处乐从家具、钢铁商贸区西侧,且与沙滘村和葛岸村富有文化历史的两村紧密联系,其公园设计特点应当融合现代与历史两个方面,体现现代商贸的风采,又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商贸风采与传统记忆
1.2城市的互补作用。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小区内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补作用,为都市生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1.3超前意识。公园设计中导入安全避难防灾理念,预留大片开放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2城市公园设计
2.1 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2.2 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面积比较大的公园会相应的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等。
2.3 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动的区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园路、广场等铺砌地面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设计,而直线穿越草坪。同时由于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工作、学习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组织。
2.4 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一般在公园中园林植物种类比较集中,所以在场地分析时,要调查当地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游人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
以植物造景为主,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2.5 遵循人的行为轨迹,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思想
这是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因为公园容纳了人类各式各样的行为活动,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即以人的行为需求和行为特征为依据和根本。具体来说是指在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原理的指导下,一切以人的活动需求、景观需求和空间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人的内心深处藏有本能的对户外事物的渴望,我们希望亲近它们、观察它们、接触它们,这就需要和自然保持紧密的联系。
使用者对公园环境的需求是多层面、多方位的,但总的来讲,他们希望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设计应以人为环境的主体,创造符合使用者活动需求和感受的空间,景观要素的取舍安排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为前提,合理组织人们对聚散、行走、停留等不同空问的不同需求
2.6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2.7需求引导功能,功能决定形式
城市公园的根本作用就是为游人提供各种户外闲暇活动场地,使城市居民有一个调节、放松身心的去处。公园使用对象的扩大化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多样化将导致公园功能的复合化,使用者的需求引导公园功能,使之衍生并逐步完善。在空间中,人们有时希望有能与别人交谈的场所,有时又希望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有相对僻静的小空间,因此设计应提供相对丰富、有一定自由选择范围的环境。
设施完善即设施齐全且具有美感,舒适且富有诗意。经调查,大众对公园基础设施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休憩设施、遮蔽设施、饮水处和厕所,其中休憩设施的功能完善应放在首位。完善的公园设施不但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且让他们在特定空间中体验审美趣味,这关系到物质环境给人的空间感受。
3结束语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公园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公园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城市公园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很多研究者共同努力,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