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funds, facilities, staff and running situation of the 6 staff sports associations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like association members solidifying, small member covering area, insufficient funds and lack of space.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ropaganda, vigorously promoting training, expanding membership, expanding sources of funds, searching for school field human support and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taff sports association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关键词: 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现状
Key word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taff sports associ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307-02
0 引言
高校教职工作为社会上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对促进教师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体质状况以及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科研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教职工体育协会作为学校教职工们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有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对教职工协会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的建制、经费、场地设施、指导人员以及活动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推动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的进一步发展。
1 现状
1.1 建制状况
成都理工大学现有篮球、足球、健身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六个教职工体育协会,全部隶属于学校工会,在每个协会成立之初,只要求简单陈述了协会的成立宗旨以及设置了协会的基本组织机构,但并没有严格要求各协会制定详细的章程和规章制度,协会开展活动中尚缺乏理论基础和依据,随意性比较大,而协会内部的管理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制度建设,强化其规范管理。
1.2 经费状况
经费是协会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不论是组织开展教职工的常规活动,还是活动宣传、协会的日常运行以及场地设施的投入等均需要协会经费的直接支出。[2]据调查,成都理工大学校工会对每个教职工协会的专项支出为2000元/年,再加上每个协会依据自身情况而规定的会费(如网球协会会费为200元/年,健身舞协会为20元/年),就基本构成了每年协会活动经费的全部来源。另外,在协会代表学校教职工参与社会比赛或进行展演活动时,校工会也会投入一部分经费给予支持,但数额较少,导致协会中有些活动负责人自掏经费的情况比较常见。总体而言,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协会的经费来源渠道还比较单一,经费数额也远远不足以支持协会组织较大型的的活动。
1.3 场地设施状况
通过调查了解,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会员对学校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最高,原因在于学校的体育部门支持力度比较大,在每周规定的时间内都专门划拨了固定的场地以满足学校教职工体育协会的需求;其次为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和篮球协会,由于其活动时间有时会与学生的上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发生冲突,其协会活动有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由于学校没有为健身舞协会提供单独的活动场所,健身舞协会便随机利用校园内的公共场地以组织开展活动,但由于其活动开展时会经常放音乐等特殊因素,会影响到学校其他办公人员,因此,目前而言,场地对健身舞协会活动的影响是最大的,据统计,在过去的一年中,健身舞协会已更换场地不下于4-5次。
1.4 指导人员情况
对各协会负责人的调查研究发现,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的指导教师基本上都为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但都没有任何报酬,是志愿服务的;但由于各协会会员参与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大,使指导教师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时经常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以致于协会的培训始终达不到更好的效果。
1.5 活动状况
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协会组织开展活动方面一般分为常规活动和专项活动,在常规活动方面,基本上由协会出面与学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以落实好每周协会会员练习的时间和场地,为会员做好常规活动的前期服务工作;而在专项活动方面,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以及健身舞协会等会统一组织相关会员进行集中管理、培训和练习,以服务学校对教职工体育锻炼的宣传、培训、比赛等活动以及代表学校参加社会比赛等;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的专项活动则更多的关注于学校的联赛杯比赛等(基本上为每周1-2次,持续一学期左右)。
2 教职工协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2.1 协会成员固化 协会会员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一般都掌握着基本的专项技术,这样就会使无基础的教职工很难参与进协会活动,以致被挡在教职工体育协会的门槛外,不仅造成了体育锻炼人群的死角,也严重影响了协会新成员的加入,造成了协会内部成员的固化现象。
2.2 宣传推广不足,覆盖学校教职工较少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成都理工大学六个教职工协会成员总人数为217人,不足学校全体教职工的10%,协会成员人数的偏低严重制约着教职工协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加强协会的培训力度,以增加会员人数,增强教职工体育协会的影响力。
2.3 资金不足、场地匮乏 资金和场地是协会有效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对协会负责人的调查得知:开展活动资金的不足和有限的活动场地是影响协会开展活动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的高度重视。
2.4 人力资源尚有短缺 教职工体育协会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协会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两部分。对协会负责人的调查研究发现,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作为一种刚起步的学校内部的体育组织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较固定的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者队伍,有待加强和壮大。
3 建议和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狠抓基础技术培训活动,尽可能多地吸引教职工参与协会活动,扩大协会的会员人数,以促使协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更有效地服务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
3.2 扩展资金来源,寻求学校多方面支持。在建议学校校工会提供更多活动资金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社会商业赞助以解决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建议学校加快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体育部门的人力资源,为协会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3.3 多层次创造活动交流平台。学校教职工体育协会不仅可以与学生相应的体育协会加强联系,交流心得,以取得共同发展;而且可以创造条件走出去,参与校际间、校企间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比赛、培训、展演以及座谈会等各项活动,以扩大教职工体育协会的影响力。
3.4 加大协会人力资源的巩固和培训。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教职工体育协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提高协会有序开展活动,提高教职工身体素质的内在动力,需要重视并加大对教职工体育协会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力度,不断提高协会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能力。[3]
参考文献:
[1]王清,郑贺,杨继星.安徽省高校教工体育协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95-97.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G751
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简明概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1]。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主力军。大学期间,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和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十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多元化引致价值观念多元、西方思潮的渗透与蔓延、民族文化与差异形成文化特质[3]等诸多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实效。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进行评估,查摆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障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调查基本情况
为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内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调查问卷共设置问题20道,从认知认可、践行、教育方式认同等3个维度进行调研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 ,有效回收率为94%。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可情况。83.6%的受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熟悉其中的主要内容,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弘扬和宣传。
各单项价值目标理解方面,部分学生对一些价值目标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关于“民主”,72.1%受访者认可中国现有民主制度,肯定我国民主进程及取得的进步,并希望在现有框架下不断完善我国民主制度。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适合中国,但仍有10.7%受访者认为西方民主观才是真正的民主。关于“自由”,89.5%的受访者认为自由应该建立在不妨害他人和法律道德约束的前提下,而有10.5%学生认为不应该受到约束。36.3%学生认为现在还没有享有足够的自由,其中32.0%学生关注学习内容和方法自由,27.6%学生关注民族文化自由,20.3%学生关注自由。关于“爱国”,73.6%学生把自身l展和国家荣誉紧密连接,表现了良好的家国情怀,可仍有26.4%受访者认为国家荣誉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关于“是否会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6.8%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外部环境因素,选择随波逐流;35.9%受访者表示会首先权衡自身得失。
关于“人大民主选举”,49.8%学生表示会慎重、理性参与,32.1%学生表示会随便投票,18.1%受访者表示会放弃投票权利。看到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时,28.1%学生会选择容忍。关于“平等”,86.4%的受访者希望平等,70.2%的学生关注能否取得平等升学、就业机会,36.7%的学生希望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75.1%的学生关注资源分配平等,对于平等均表现出较高热情。但是,针对取消特权,52.3%学生表示不支持,表现出认可平等,但又期望特权的矛盾心理。大部分学生认可诚信,可是关于“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会作弊”问题,只78.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12.6%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8.6%学生表示不同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认同情况。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种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33.6%学生表示影响价值观最重要场所是家庭,16.3%学生表示民族文化对自己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23.9%受访者表示最重要场所是社会,只24.2%学生表示学校对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表明高校还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
81.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但是52.8%的学生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65.1%)、讲座(56.8%)、媒体宣传(30.2%)、社会实践(10.6%)、参观考察(8.5%),形式较为单一。只有16.9%的学生喜欢讲授的教育方式,23.1%学生喜欢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42.7%的受访者表示倾向体验和实践的教育方式,58.6%表示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与本民族文化、本民族风俗习惯相契合。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问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孕育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在不同的风俗文化环境中成长,加之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差异,形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文化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总体目标一致性,但却存在外在表现和解读方式的差异性,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理解偏差。而且,转变教育的难度远大于养成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高校教育适应性不足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教育适应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文化特质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偏差,缺乏针对性的阐释方法和话语体系。二是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日益显现,西方腐朽文化渗透日益加剧,敌对势力不断借宗教和民族问题煽动民族情绪,高校虽引起重视,却没有充足的应对办法。这些外部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严重阻碍。三是高校教育方式单一,无法与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相契合,参与度不高。
3.知行严重脱节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通过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高认知、低践行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周围存在不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行为,这是社会现实。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在行为过程中会权衡自身得失的社会人。两方面原因决定了在认知向践行转化过程中,存在复杂性,因为诸多因素的干扰,造成知行严重脱节。
三、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1.增进文化认同,以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发展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汇聚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具有本质一致性。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载体,探寻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文化资源,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在增进文化认同中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质,考虑民族差异和地域差异,构建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育体系。既强调显性教育,又注重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提升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说教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育人,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调查、实地参观、切身体验,巩固认知效果。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校园活动当中。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喜欢唱歌、跳舞,通过组织文艺晚会,促进各民族师生相互交流,培育爱国热情。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对各种民族节庆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作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正向解读。构建和谐网络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用网,以网络的吸引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实效。
3.夯实现实基础,营建适宜由认知向践行转化的外部环境。一是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的统一过程。情感认同便是由认知到实践的媒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在情感上争取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形成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二是调查发现,一旦社会风气下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随波逐流,将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向实践的转化。因此,要大力改善党政形象,提振社会风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面的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18-24.
[2]刘海英.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 教育与职业,2014,32:72-73.
[3]蒋丽.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对策[J]. F州民族研究,2016,07:232-235.
[4]陈,赵铸,江远.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 中国民族报. 2014 (005)
[关键词] 教师智慧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国外现状概述
(1)关于教师信念。国外心理学领域主要使用“教师信念”的术语,对其各种成分进行了研究,如关于影响学生成绩的信心、关于教师和学生成绩的原因、关于自我知觉和自我价值感、关于完成特殊任务的信心等。
(2)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在概念的内涵和范畴上,国内学者一般沿用“教师个人实践智慧”一词,而国外学者多使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或“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等概念。Clandinin,connelly与Elbaz的研究呈现了存在于真正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与理论观。 (课程探究)(C而 culumJnquiry)杂志对此特别关注,专门开设“个人实践知识系列”。
2.国内现状
(1)认识论。陈向明教授等学者使用“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一概念,将教师的知识分成“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两类,并对实践性知识界定为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中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
(2)概念说。其基本含义等同于教师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教与学、‘学生、学科、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等的观念。但与教育观念相比则更具体、更强调其个体性、实践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类学者特别强调教师个人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认为这些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日常行为。
二、关于教学场域与智慧的区分
1.教学场域
场域就是事物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借鉴布迪厄的观点:“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 这些一个个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就是场域。布迪厄还主张将“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来使用,并认为只有将其置于关系系统中,才能获得概念真正的意涵。这表明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一种关系网络,是各种位置与因素之间客观关系的组合 。
2.智慧
古希腊语中哲学(philosophia)一词也是由philos和Sophia合成,哲学家也被称为PhilosoPhers,即“爱智者”或“智者”。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对智慧作过描述和阐释。苏格拉底强调“在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找永恒真理,寻找最高的善―智慧”,他把“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三、教师的思维过程中的智慧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常常需要教师根据现场情境瞬间完成转换或调节,这种情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思维力虽有天性察赋的因子,但更多地需要自身的体悟、有意识地锤炼和突破惯习的勇气,教师的专业学习是培养教学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平静、稳定、预设和惯习常常阻碍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而挑战、应激、灵变和跟进往往能起到激发的效能。
实践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与自我对话,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所进行的反思性理解,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直接促进着其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究。课前精心的预设和“完备”的教案抵挡住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环节的擅变以及学生富有挑战性的提问等课堂变数因子。“教学无止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不体现着教师课堂教学智慧发展的无限拓展空间。一方面,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追求个性解放的学生给教师思索教学以无穷空间,自主、开放、生成的新课堂又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欲望和追求;另一方面,高考、应试、升学率的字眼现实地阻碍着教师教学自的释放,狭隘、封闭、规约的教学旧观念限制着教师教学的变革,如何在矛盾的交织状态中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是现时期教师现实思考的最大焦点。大凡优秀的教师在实践中总能发现问题,进行不断自我追问与思考,带着问题开展实践,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科学的历史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养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与高考融合,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这些话语既是教师解决现实困境的策略,也可以说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结果。“草根式”革命呼唤着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追问、思考、反思和研究探索,不断将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研活动等相关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教师走向智慧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英]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一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内容分析
1.1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现状。随着社会发展,衡水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具规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宣传及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部门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同,对智慧城市如何建设模糊不清;“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支撑技术,衡水并没有搭建完整的云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政府、企业的信息化为主,并没有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缺少全民参与;产业链的各行业参与度不高,缺少政府、基础设施提供商、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各行业的融合。
1.2衡水智慧城市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的建设。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实现移动化、数据化的基础,要做好城市基础网络及云平台的搭建,扩大有线及无线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4G网络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及互联网“三网”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探索“三网”与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融合,完善衡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衡水智慧城市管理提供GIS支撑。数据中心主要存储、处理、计算及交换同城市相关的海量数据,相当于城市的大脑。由云计算基础平台、服务器、高速存储网络、系统及软件等构建数据中心,为城市的智慧功能提供支持。2)智慧公共服务的建设。建设以企业和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型、透明型政府。重点建设与民生问题关系重大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例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问题。加强衡水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公共事业用电的自动记录及付费,与居民电卡进行深度整合,推行一站式服务,节约成本。3)智慧交通的建设。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无线射频、GPS定位及影像识别处理等技术建设与衡水相适合的能够感知运行车辆,实时采集、处理数据并进行协调指挥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及检测,实现对衡水道路网的动态检测、车流量的精准统计与分析、车辆的高效管理,从而引导衡水道路网上车流的合理分布,解决交通阻塞问题。4)智慧医疗服务的建设。通过整合衡水的各类医疗卫生信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电子挂号、在线预约及咨询等服务。实现衡水各级医院的医疗信息共享及对接,通过建设医疗协同平台,共享居民的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简化医患的转诊及就诊过程。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的建设。对衡水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实现按需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能化的校园教学、科研及生活功能,整合学校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包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平台,为衡水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信息化基础。
2衡水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分析
近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智慧引论》一书后,顿感许多问题的答案开始明朗起来:原来智慧之于教育是如此紧密,“智慧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离开了智慧,教育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育智慧之于教师是如此亲密,它并不玄妙,它就生成于、体现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是教师获得职业成功、享受职业幸福的根本所在。
一、智慧之于教育: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
作者在《教育智慧引论》一书中,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带来了思想的滋润和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作者首先从“不同语境中的智慧”说起,让读者在了解了智慧一般特点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和追问教育与智慧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智慧,教育对智慧品质的追求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是教育之根本使命的要求,是教育之为教育的要求;智慧离不开教育,智慧的生成和发展依靠教育,智慧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联系当今中国教育的现实,这样的思考不仅具有深刻性,而且更具有现实性。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进了近十年,但是在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主导下,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博取“高分”为目的,以大规模、超负荷的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育生态没有明显好转。在这种教育生态中,教育的立足点和重心逐渐由自身的德、智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以育人为天职的教育愈来愈演化成了单向的、片面的“为了知识的教育”,本应充满智慧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教师变成了体力劳动者,教师之累,学生之苦成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神圣事业,是一项使人变得更智慧、更自由的专业活动,在当今这个愈来愈知识化、信息化和追求创新的时代,教育要承担起“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历史使命,就需要重塑自身的智慧性格,重建教育的智慧价值,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
如何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呢?作者在深入分析了造成教育智慧缺乏的症结所在之后,立足于中国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富有智慧的方向性的研究成果。如改革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改变目前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加强学术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师范性,要优化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实践能力。又如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探索形成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制度上的支撑;学校内部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校文化,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教师成长环境,以引导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这些建议非常符合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中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必然选择。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我国当前教师职后培训现状的分析与建议,虽然“很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但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和方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被学习”“被发展”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外控式学习不但不会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相反还会使教师对在职培训产生反感,错失学习的大好时机,反而阻碍了教育智慧的生成。因此,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以专业培训带动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理论视野开阔了,才会主动审视、改善教学实践,在主动学习、主动反思中生发教育智慧。增强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这些分析与论断非常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找得准,方法来得实,对于改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之于教师:由知识型教师到智慧型教师
结构精巧、分析精到是本书给人的又一大感受。该书从第二章开始,就主要围绕教育智慧的内涵及生成特性、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智慧、日常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的解读与体现、智慧型教师的修炼等内容,联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认识到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变的迫切性,不仅使一线的教师认识到智慧型教师的特征和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
通过阅读该书,联系自己近阶段的思考,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智慧型教师上。首先,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有了显著提升,“只要有知识,人人可当教师”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本条件。其次,社会和公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的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越来越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内涵发展、专业成长的巨大压力,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氛围。再次,片面的知识教育不仅使学生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而且使教师变得被动、教条、机械、倦怠,而这必然与现代教师愈来愈追求职业幸福、谋求职业尊严的内在需要发生冲突,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引导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就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找回和谐、开放、创造的状态,从而远离职业倦怠,获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
如何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变呢?作者不仅给我们透彻地分析了智慧型教师的特点,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给出了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使人感到可做、能做。对于智慧型教师的特点,作者认为主要包括:一是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深刻洞悉及灵活机智的应对上,这是智慧型教师的首要特征。二是伦理性。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简单认识论的范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道德活动,或者说至少是一种具有道德品性的活动。三是实践性。主要强调教师整个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四是共生性。是指教师能与学生和谐相生,表现为营造、维持和谐自然的课堂,善于人际沟通、情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对于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作者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倾心热爱”和“对学生诚挚的爱”,因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又如教师要修炼自己的人格,具有健康的、高尚的、独立的人格,因为只有道德的巨人才能生发出大智慧。再如教师要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因为教育智慧不只是对普遍教学实践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对待个别、特殊教学实践问题的知识,教师只有将教学观念的改造与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可能不断趋向教育智慧的境界。
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恰当的教育智慧案例的完美结合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作者在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同时,没有把理论阐释变成居高临下、面目可憎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联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精心选择恰当的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既提高了可读性,也增加了说服力,使教师感到教育智慧并不神秘,教育智慧就存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善于敏锐地把握教学情景,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因势利导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逐步成为智慧型教师。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还专门拿出相当的篇幅为读者奉献了44个中外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并进行了简明点评,这些鲜活的教育智慧案例和精彩评析定会给教师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启迪。
正如书中序言中所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在我国基础教育逐步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今天,教育智慧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愿更多的人能从中汲取改革的智慧与力量,共塑教育的智慧品性,共享教育智慧的幸福与尊严。
论文摘要:幼儿园新课程建构生成的教育新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具有一种与以往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智慧——教师的新教学智慧。从幼儿园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变化、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新教学智慧的角度可见幼儿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新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课程正往综合化、研究化、人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迈进,更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因此我们也越来越注重在幼儿园课程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化
传统教育理念,将教师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权利,强调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而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一方面教师应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是问题的设置者;儿童疑惑的解答者及自我发展的咨询者。同时,教师要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情感,努力形成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变“教师教”为“幼儿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单项信息交流”为“综合信息交流”,充分挖掘儿童内在的泉源,这才是生命之水,才能永恒长流。另一方面从现代的教育特征以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树立新型教师角色整合新理念。变“知识传播性教师”为“知识助产性教师”;变“知识复制型教师”为“能力创造型”教师;变“知识单科型教师”为“知识通识型教师”。
新课程和新观念在带给幼儿园教师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许多教师越来越不知道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怎么开展,面对领域教学与主题教学时不知道怎么融合与联系,许多教师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幼儿的面前显得那样无奈: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人“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这就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改进以往的教学策略,形成自己新的教学智慧。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活动呼唤教师的新教学智慈
(一)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需要教师的新教学智慧
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并且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人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活地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经过了20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幼儿园教学活动整体面貌已有了较大的改观。反思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长期以来幼儿园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人,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学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由于这些理论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因而并没有真正形成对教育实践的内在变化。所以当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缺少的是教学智慧,教师的素质中函待加强的也是教育智慧。
(二)幼儿园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新教学智慧的生成
幼儿园教师的新教学智慧是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内在品质,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活动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幼儿的变化,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新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通过反思旧教学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专家的点拨下,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相结合的综合实践中长期历练,在具体的幼儿园新课程实施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预设和生成,将幼儿园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新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生成新教学智慧的源泉
反思是促进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在全方位保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上反思教师的教学智慧
首先,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不能由老师和个别优秀幼儿唱“双簧”,不能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其次,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2)理论的引领
理性思维就是从日常教学情景中获取价值的第三只眼睛。而这种充满智慧的理性思维的养成,本身就与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与勤勉不殆的实践思考密不可分。
(3)要具有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功能之一就在于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中最真实的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4)设置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师幼对话中反思教师的教学智慧
对话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生成和培养教师智慧最有效的途径,它包括了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和自我反思对话。
(5)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和经验总结中反思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来自大胆的创造。创造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教师要以自身的敢想敢说敢为引领幼儿的创新意识,要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才能适应幼儿的变化,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闪烁着教师智慧的方法策略便会接踵而至。
(6)偶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呈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学机智是教师巧妙应对变化了的教学活动场景或灵活机智处理教学活动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形成教育机智:1)抓住不同个体的认识矛盾和思维碰撞;2)正视幼儿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3)捕捉幼儿平凡中的发现;;4)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一反常态的问题处置中吸引幼儿视线;5)发掘与教学活动关联的教育因素,在碎不及防的教育情境中巧于化害为利;6)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幼儿,在吸收幼儿独具慧眼的教学建议中把教学活动目标渗透;7)关注幼儿的举手投足;a)确立正确的教材、教参观,在对教材的质疑批判中注重创造发现,强化教学艺术。
2.同伴互助,交流合作,激活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
(1)交流对话。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
(2)典型引路。对教师的各种反思记录幼儿园领导要及时进行审阅反馈,对在自我反思中生成的教学智慧进行及时推广。
(3)个案跟踪。幼儿园领导的重视是促使教师认真进行自我反思的重要因素,幼儿园领导可以通过不定期地对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跟踪,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途闪现的教学智慧,给予鼓励,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3.专家引领,促进教师新教学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1)借用专家的“脑袋”,帮助教师生成新理念、新智慧,使每位教师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锻炼,提高科研层次。
(2)专家把脉诊断。幼儿园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专家进幼儿园为幼儿园教师进行评课,借助专家的教学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物联网
1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新兴专业的设置,高校教室的高效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现代化建设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增强高校教室的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室资源的利用率,满足高校授课等室内活动的多样性需求,成为教室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实际上,未来的教室发展趋势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外文文献中常用“smart classroom”、“Intelligent Classroom”等,中文文献中常出现“智慧教室”、“智能教室”、“未来教室”等词语。
2多媒体教室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标志。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运行管理状况的调研,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现状分析如下:
2.1呈现形式单一
多媒体呈现形式单一,妨碍了学生对内容的及时消化。投影机是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主要媒介,替代了过去的黑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投影代替板书,将原本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原样复制到投影上,实际上只是起到了代替黑板的作用,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并没有起到作用。
2.2多媒体控制台及座位位置固定
统一固定的位置布局,不利于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室大多采用排列式的座位布局,虽然有助于教师课堂讲授,但无形中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认同心理。不利于多种学习方式如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开展。
2.3多媒体教室功能单一
多媒体教室配备和控制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应当实现多种功能,如广播教学、学生演示、个别辅导、双向对讲等。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功能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应用,也就不能完全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
综上所述,重构教室环境,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管理的新型教室环境,是一种必然趋势。
3智慧教室的概念及建设目标
3.1智慧教室的概念
作为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智慧教室以“互联网+”教室的新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它指的是一种增强型教室,集成高科技软、硬件设备,实现智能化教室管理,从而有利于资源无缝接入,为各种先进的教学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智慧教室主要是从学习环境和技术装备来界定。对于智慧教室的管理和应用方面,有些高校充分利用传感、人工智能和网络等技术来重构教室环境和组建新型教室。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智慧教室的物理环境有助于促进教学体验,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等方面,同时需要考虑教室外空间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因素。
3.2智慧教室建设目标
智慧教室教学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教学资源平台、教室后端管理、课堂互动和在线课堂,能充分解决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不能有效的互动等关键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高效的“教”与“学”的模式。作为发展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产物,主要完成以下目标:
(1)将传统多媒体教室改造成支持物联网的智慧教室。
(2)建设以“资源”、“授课”、“互动”、“提前预约”四位一w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自主学习智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借此提升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
(4)为学校的发展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
4智慧教室建设思路
综合前面提到的智慧教室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智慧教室由多个平台和系统组成。有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平台,有为实现设备集中管理、远程唤醒和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的设备管理平台,有为师生提供互动教学的教室互动平台,还有在线课堂系统等。
4.1系统功能模型
为了体现智慧教室的智慧性,在研发智慧教室系统时,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室内环境智能感知
(2)室内灯光自动控制
(3)多媒体机柜自动开闭
(4)管理平台实时信息展示
(5)硬件平台和其他管理系统的集成智慧教室的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4.2系统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该系统分面向服务的终端层和面向应用的应用层。
(1)面向服务的终端层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计算机等设备与下层的室内监控系统连接,还可以通过软件平台,获得数据感知,智能控制等功能。通过对室内多媒体机柜、无线接入点,各传感器设备的连接,来实现对设备的智能控制。
(2)面向应用的应用层
主要是提供室内环境感知、室内灯光、窗帘与教学设备的自动控制。另外,还通过软件平台,提供教学设备实时状态监控等功能。
关键词 基础教学 传承 实践教学 模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local compulsory education requires three major tasks to be done, including “inheriting instead of going backwards to”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in China, “borrowing instead of copy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from abroad, as well as “integrating instead of relying too much on” teaching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local compulsory teaching as the study basis, with the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 as the study purpose, and with the concept of organizing efficient classes, the paper is aimed to offer reasonable advice as how to loc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herit;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在Υ传统基础教育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传承而非返古的思路,进而才可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对待外来基础教育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而非拿来主义,更不能在中西陈旧的理论体系中往复循环,而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直面教学实践的本身,并以此纽带融汇中西已有的各种理论,提炼适合地方特色的模式构建方法,解决地方问题。
1 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 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
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 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 “以孔、 孟、 荀为源, 以董、 韩、 朱、 陆、 王(夫之) 等为流, 以王国维、 、 黄炎培、 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
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 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2 检验与升华
地方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不能只在理论范畴里做思辨,而必须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域,在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升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解决地方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直依赖经验流传的不完整性的问题。
2.1 坚持“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学研究范畴一样都是事理研究,因而必须以教学实践本体为基点。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必须紧跟教学实践,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作为教学论证的起点,从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追寻适应时间、空间要求的教学事理,要想掌握真实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深入教育实际,进行亲身感受走访调研,在课堂上为研究导航,在学生与教师的口中探寻问题。必须在学校课堂的讲台上找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口分析 “为什么”的问题,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及教育体系理论深入梳理解读下找到“怎么办”的问题,完善具有地方基础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表达。
2.2 坚持实验校正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是教育实践中平息争论的唯一方式,是检查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是排除了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丢弃古老智慧的危险的情况下创建的不停地退出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有效的教学实验参与是可以判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是教学经验的堆积还是具有时效性的科学范式的有力工具。正如王策山所说:“理论先行,进行教育实验,生成教学模式,进而上升理论,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描述式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实验室定量分析式对样本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拒绝文学式的笼统表达,同时确定主客分离的关系,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作为独立的主体,合理把握主体间性,避免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 转化与创新
将国外的实践教W模式创造出中国范式、将古代教育智慧改良时代范式、将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转化成为地域范式,这些变化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转化以基于地方、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为呈现形式的实践教学理论。
3.1 以地方问题为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地方教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在于如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地方性突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问题。地方教学问题域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实践教育范式的形成:一是地方特色教育智慧的传承有了基础,使文化积淀得以丰富,从而有效处理了传承和复古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中国范式有了平台,有了在平台上展示、量化、选择的依据,从而有效避免了“东施效颦”的闹剧;三是使现代中国教学实验有了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主观意识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真正地在教育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对实证研究所产生的教育现状、问题、事理及规范进行地方式的描述与归纳,最终构建显著地方特色教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提升地方教育问题研究对客观教育实践的引导能力。
3.2 以原创理论解决地方需求、成为地方特色为研究路径
利用传统与西方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观测地方实践教学,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是研究方法之一,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这个起点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能够满足地方经济需要,促进地方教育特色改革发展的原创性问题的产生。想要问题的特色与原创就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理论的思维范式研究问题,而必须“冷存”各种理论,直面地方实践教学的本体,以原创性问题为基点,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让研究成果流向课堂、流向讲台、流向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构架。将基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当作源点就能够给清晰判读论点与依据比例。找到“为什么”“是什么”的根本成因。
3.3 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声
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原始组成部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的评价。试想在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按照原创性、地方性、时效性的产生研究成果,当成果放置于课堂进行检验时效果堪忧时候,所有的研究一文不值。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应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确定正确的方向。
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效能如何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在确定方式内容等内容后,最终着力点不论是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 它是 “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有机融合创造智慧课堂 、特色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目的。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 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 “核心知识组块”打造简明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实践出真知”是智慧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因素,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就是高效课堂的创建、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8.
[2] 彭正梅,张玉娴.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危机与新方向――对德国教学论专家迈尔的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10-17,24.
[3] 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M].曾天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43.
[4] 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89.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态式教育,人类智慧,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研究艺术教育现象的学科,侧重的是类属于艺术范畴的素质教育,以艺术或艺术品为媒介来培养人的艺术能力、艺术创作与艺术境界的有规律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那么,艺术品所表现的自由的感性形式,存在于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感性生活中,艺术属于一种感性的形象,这种感性就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所以,作为承载人们艺术思维、艺术创想的承载体——艺术品,就不能太注重技法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表述。读《艺术与创生——腾守尧先生生态式教育理论之路》后,让我对现代艺术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注重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为了使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更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像腾守尧先生所关注的,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知识融入到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并将多种教育理论进行融合而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试图矫正在目前的一些艺术课程教育中存在的注重技法、忽视人文精神的现状。
对于每个有追求的人,滕先生提出毕生都在建造自我的庙堂的思想,以独特的方式高度概括了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精神品格与自我提高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有生命的构架,而且还是一个有主观思想与智慧、有独特个人艺术品格的承载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就在不断的构建这样一个自我,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个过程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教育与受教育过程实现的,所以作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能力的艺术教育,就应该注重文化生活、科学精神的渗透,转变传统式教育方式,不断运用生态智慧,以更加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艺术课程教育,这样也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开展与培养。对此,滕先生总结出原始智慧、现实人文智慧、神性智慧三种人类智慧,阐述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不同智慧层次,诠释了人类艺术智慧发展所经历的从根源到现实再到超越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引起我们对个人素养培养的一种反思。
首先,原始智慧属于人本能地对自然的一种认识与借鉴,对矛盾事物双方视为神灵的两面,这种认识处于人类智慧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界的万物不仅都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而且万物之间都是想通的,就像美术、音乐、戏剧都是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这两者理解应该是相近的。所以我们在构建自我的“庙堂”时,不能脱离现实万物、不能与生态产生失衡,要在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其次,现实人文智慧或圣贤智慧,则是人对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互存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真理,并善于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不再是盲目的,而是严格的视为对立两面,并试图征服它们,带有理性色彩。
第三,神性智慧或超然智慧,则是人们对客观自然的矛盾双方加以融合、综合各种智慧进行创新与改造。事物的矛盾两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能反映社会,而社会也同时影响着艺术。艺术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把生活进行记录、复制、收藏,而是以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依据来表述内心情境的一种形式。滕先生提出神性智慧的核心,就是对话精神。对话不仅仅停留于理解为一问一答,更高层次的上升到精神层面,对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情感、情境获得交流、融合、进而提升的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现实情景,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可能更能从中读懂自然的和谐艺术,感受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对话。这种艺术,正是神性智慧所指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身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素养与能力,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新的创造,创造出能打动人的能为社会服务的新的事物。所以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学识,塑造高尚的人格,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其次再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优良的艺术品格与艺术能力、技术进行整合,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于艺术情境中,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两者在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是辩证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作为人与人的活动,回归自然和谐规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遵循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环复始的生态关系,进行生态式教育。艺术教育之所以要与生态学理念相融合,正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一种平衡,生态哲学已经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生态式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开放式、平等式、互补式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精神、不同观念、看法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态式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师生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对话。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上的平等关系,是相互理解、学习认知的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成为共同探讨的伙伴,都成为学习者和探讨着,更有助于意见与思想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董的方面,也许你所不了解的正是对方所了解的,这样就能达成一种互补,在这样互动式的对话中,去充实和丰富自己并从中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