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知识管理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管理的概念

第1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非正式学习概念图个人知识管理我们每个人习得的知识据统计80%来自于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往往要对自己所习得的知识加以管理,转化为自己有意义能存储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把非正式学习过程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使我们人的大脑更容易存储与记忆,更有效的管理所习得的知识。

一、非正式学习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1.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

学习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外,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学校课堂规定时间下以课程为主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学习,而非正式学习没有指定地址和时间,几乎无处不在,往往通过学习者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

2.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宽泛定义由美国Paul A. Dorsey教授提出:“个人知识管理应被看作既有逻个人知识管理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人知识管理一般指个人使用有效工具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并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去归纳总结不断完善过程,形成自己有效的个人知识架构。个人知识管理常用工具:Microsoft OneNote、MyBase等。

二、概念图介绍

概念图是一种用每一个节点代表概念和每一个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表示方法。康乃尔大学的Joseph D. 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在1960年代着手研究概念图技术,并使之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概念图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用作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外,还是教师和研究人员分析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的方法,更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非正式学习视角下概念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1.概念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理论基础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学直接获取的,而是通过知识的处理把学习者先前的知识,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进行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

学习本身就是建够一个概念图示网络,不间断地向图示网络增添新的知识内容,通过网络连线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思想的核心精髓。也符合非正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不仅改进了原有知识经验,还对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的提高提供很大帮助。

(2)学习理论

概念图理论基础主要是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观点是有意义学习。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传递大量学科知识的方法,也充分体现了概念图的基本特性。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学习者可用这种方法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管理,更方便个人对知识进行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知识系统的构建,很好体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方法。

2.非正式学习知识的特点分析

从非正式学习知识管理角度:可以把非正式学习知识分为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和隐形非正式学习知识,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以文字、图形图像以及符号表达,存在方式以印刷或电子存储为主,比较容易进行交流、理解、分享的结构化知识。隐形非正式学习知识是高度化认知的个人知识,一般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很难用图形图像、文字等表示出来。

非正式学习知识具有社会性、多元性、自主性、合作性、情境性以及松散性。非正式学习知识的获取方式很多,如报纸、电视、网络等,也可通过交流合作进行获取,并且非正式学习知识与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工作的真实情境密切相关。

3.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构建概念图的策略

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制作概念图可以使新旧知识之间、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迫使非正式学习者将这些关系外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图帮助非正式学习者了解知识的结构,了解知识构建的过程。更能够帮助非正式学习者学会对知识归纳整理、理解和掌握,把隐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外化为容易掌握的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制作概念图的过程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

(1)构建个人非正式学习知识库

非正式学习的过程,非正式学习者会面临着大量的松散知识点,如何将这些不连贯、松散的、多样的知识点组合成为新的知识极为重要。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自己所需知识,以此形成自己的学习动机,构建适合自己的非正式学习知识体系。明确了学习需求,进而有意识的收集自己的知识,组织自己的知识,收集和组织自己的知识过程就是在选择、处理、评价、总结的过程,并进行有效的存储资源,从而形成自己有使用价值的非正式学习知识库。

(2)隐性非正式学习知识的外化和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的内化

利用概念图工具将隐性非正式学习知识图形化和文字化,外化为简单易懂的显性非正式学习知识,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掌握。非正式学习者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和将获取的隐性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处理,采用概念图策略可使各知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迫使非正式学习者对自己需要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用构图的形式将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进行图形化和文字化的方式显性描述出来,变成学习者易理解的形式。将非正式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形成一种个人知识经验的过程,提升个人自己的知识价值,对自己的知识有效性进行评价过程,这个过程对非正式学习者非常重要,只有经过反思、评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从而能够更有效进行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

(3)将非正式学习知识社会化和综合化

非正式学习知识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共同体之间进行知识分享的过程,把自己的经验和其他学习者的经验进行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概念图把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架构,分享自己的构图灵感,通过交流和合作,形成自己的新创意和新观点。

非正式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的综合化,将自己松散、无序的个人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自己有结构和系统性的知识综合体。概念图恰恰能够帮我们重构知识,使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清晰的脉络关系和知识管理架构,这充分体现知识综合化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宝红.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2]毛丽红.概念图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7).

[3]赵娜.基于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管理[J].文教资料,2009,(4).

第2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文献管理工具 知识模型 概念图 Endnote Cmaptools

1 引言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成为科研工作者、教师和学生撰写文献、引用文献以及构建个人文献知识库的便捷方式。然而,面对目前功能不断完善、版本不断更新的各种文献管理工具,如何快速掌握其核心功能并灵活使用是用户所面对的难题。概念图被证明是一种表达和传递知识非常有效的方式[1]。本文拟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知识模型实现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系统有效的学习和利用。

2 概念图及其软件工具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 D. Novak)教授提出的一种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结构化知识的可视化方法,其图形是由节点和节点间带有标签的连接弧构成,概念被置于节点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则在节点间的连接弧上指定[2]。

在仔细挑选概念和连接词后,概念图可以成为一种极其有用的、能够辨识意义间细微差别、辅助组织思维、提炼学习主题的学习工具,并用于支持有意义学习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精髓是将新的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为新的知识只有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会有意义。用户可以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认知结构改变时,可以通过在原有的概念图上增加新概念、新关系和新命题,改变等级结构和交叉关系来实现这种改变[3]。

概念图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利用概念图软件工具实现。目前已有多款专业的概念图软件工具,如Cmaptools、ConceptDraw、MindMapper、PersonalBrain和Visual Mind等,其中Cmaptools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机识别研究院IHMC(The Institute of Human & Machine Cognition)开发的概念图绘制工具,它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可对知识模型的协作构建、、检索、导航和共享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因此可以在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Cmaptools概念图知识模型由概念图和相关资源两部分构成。这些资源可以是包括图片、文档、视频、网页和概念图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源[5],用以解释和补充相关概念信息,通常以不同的小图标形式(如 代表图片资源)标示在概念节点下方。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概念图知识模型使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内容进行点击和浏览,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加以理解和掌握。

3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构建

构建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不仅可以将工具的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加工,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各文献管理工具,同时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技巧这种属于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共享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促进文献管理工具使用知识交流。笔者利用Cmaptools概念图软件工具按照由浅入深、由宽泛到具体的认知过程,构建了由文献管理知识、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及Endnote使用知识三大模块组成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

3.1文献管理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知识是学习和利用文献管理工具的基础,广义层面的文献管理从方式与途径层面上看,主要包括文献组织、文献检索、文献集成和文献共享等。其中,文献组织是将文献资源按主题、资源类别或题录信息等进行分类组织;文献检索是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检索数据库、互联网以及本地资源;文献集成是通过链接方式,将本地文献资源和互联网、数据库资源检索结果集成,以形成个人文献库;文献共享则是将文献全文、学习笔记以及所获取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促进合作学习的同时,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所构建的文献管理知识模块如图1所示,点击图中文献管理工具下方的小图标( )即可链接到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3.2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

文献管理工具可为用户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参考文献、建立个人文献库提供便利,其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架构可以较好满足用户对文献管理的需求。基于文献管理知识模块,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的构建主要从文献管理工具功能出发,利用概念图将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范围和核心使用知识以图形形式表示出来,所构建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块如图2所示。

 使用范围。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者主要分为机构使用者和个人使用者。机构使用者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图书馆这类对文献资源有较高依赖性,从事科研创新和文献贮藏管理等工作的机构;个人使用者则包括利用文献管理工具辅助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辅助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辅助自主学习的学生等。

 个人知识库构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集成本地文献和网络文献等资源,加以组织,构建个人文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文献题录信息、正文、图片、表格或相关网络资源建立连接,以供用户参阅和灵活管理,从而形成个人知识库。

 文献分析。文献分析功能对于文献管理工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文献管理工具导入某领域文献的题录信息后,对文献主题、关键词、作者、来源和年份等进行统计,可以实现对某一知识领域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研究热点和现状等的分析。

 参考文献管理。参考文献管理是文献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之一,参考文献格式可按语种分为中文和英文;按文献类型则可分为专著、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网络资源等。通过对参考文献相关信息的导入和导出,实现参考文献自动生成、标引和便捷地对参考文献格式进行调整等功能。

另外,图中给出了几种比较常用的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NoteExpress、Biblioscape、Procite等,它们的使用知识都可以通过添加相关的资源链接来表述,鉴于Endnote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及较好的代表性,笔者以Endnote作为实例对其使用知识进行了进一步地表征,图2中Endnote下方的小图标即分别表示与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相链接的图文资源、纯文本资源、Web地址和概念图。点击图2中Endnote下方的概念图小图标即可链接到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3.3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

Endnote是由Tomson Reuters公司推出的产品,利用该产品可以为撰写论文或著作的作者节省大量编辑参考文献时所需的手动输入和相应格式修改时间。Endnote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并且实现了与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的无缝链接[6]。本文以Endnote X4为例,构建了它的使用知识模块,如图3所示。Endnote使用知识主要由其基本功能的使用和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两大部分组成。

 基本功能。Endnote工具的基本功能由Endnote的各菜单模块呈现出来,文件菜单实现文件压缩及题录信息文件的导入与导出等功能;编辑菜单实现参考文献的格式转换、常用数据库和用户使用偏好的设定等功能;参考文献菜单实现对参考文献的编辑、检索、排序以及图片、文档、URL等对象的插入等操作;工具菜单实现数据库联机检索、关键词的创建和管理、文献数据分析以及工具栏的管理等应用;组菜单实现对文献组和文献组集的管理;帮助菜单则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使用帮助等资源。

 文献数据库构建。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文献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如图3所示。Endnote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方式主要包括手动输入、跨库检索、网站输出和格式转换四种:①手动输入。首先需要针对期刊论文、书籍和专利等不同的文献类型设定所需的字段,然后手动添加相应的文献题录信息,这种方式适合少数文献信息的录入。②跨库检索。首先需要设置常用数据库,然后连接网络数据库并输入检索条件,检索的结果可直接下载导入到Endnote文献数据库中。③网站输出。利用数据库网站上提供的检索结果导出功能,以Endnote所支持的格式将检索结果直接导入本地数据库中。④格式转换。对于Endnote无法辨识的数据库导出结果(如图中所示的维普资讯数据库),需要根据Endnote的规则替换题录各字段的标识,再将其导入到本地数据库中。

在Endnote使用知识模块中,有很多的概念节点下方都添加有相关的资源链接,如:图文资源( )、视音频资源()、网站资源( )以及其他的概念图资源等,以进一步对Endnote基本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文献数据库的具体构建过程做出比较详细地阐释。如在图3中点击Thomson Reuters的网页链接图标会链接至Endnote管理工具的推出者――Thomson Reuters公司的主页;点击网站输出的图文资源图标会显示相关网站检索结果导出方式的说明文档;点击偏好设定的图片图标则显示出Endnote偏好设定菜单的图片信息等,这些链接资源会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效率。

4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应用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可为用户的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导航和检索支持,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文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4.1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

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学习活动的开展是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核心应用。用户首先可通过构成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的三个知识模块来获取对文献管理工具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点击相关的资源链接图标来获取对具体的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的使用知识,如Endnote的使用说明书、Endnote使用教程、相关的ppt文档和博客资源等,同时也可利用知识模型所具有的检索和共享功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网页资源及遍布于世界各地服务器上的其他相关概念图的检索以及同相关概念图作者的知识协作、交流和共享,并通过自己实际试用的方式展开有意义的学习,以充分获取Endnote工具使用知识。用户在获取这部分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会将其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积累到个人知识库里,形成个人对Endnote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实现对文献的轻松自如的管理。

4.2 科研应用

科研人员对文献管理工具知识的掌握将会对其科研成果的形成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以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为例,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可分主题利用Endnote构建个人文献库,将搜索或导入的文献信息与本地文献全文、图片等多媒体文件链接形成各文献条目,并按主题、关键词、年份、来源、作者等属性统计文献条目信息,以实现对相关主题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分析,为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另外,通过浏览所构建文献库的资源题名和摘要等信息,确定研究所需的文献条目,获取其全文,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加以内化吸收,形成个人隐性知识,再通过撰写专著或论文的方式将这些隐性知识进行外化表达,最终形成具体的科研成果。

5结语

文献管理工具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个人文献库构建、文献分析和参考文献管理等功能。论文构建的基于概念图的文献管理工具知识模型能够将文献管理及其工具知识的相关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资源链接信息以图形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使用户能够快速掌握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其科研成果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Cañas A J, Hill G, Carff R, Suri N, et. al. Cmaptools: A knowledge modeling and sharing environment. [2010-08-10]. cmc.ihmc.us/papers/cmc2004-283.pdf.

[2] F. Safayeni, N. Derbentseva, A. J. Cañas. Concept maps: A theoretical note on concepts and the need for cyclic concept maps. [2010-08-14]. cmap.ihmc.us/Publications/ResearchPapers/Cyclic%20Concept%20Maps.pdf.

[3] 周宁,张会平,陈勇跃.基于概念图的数字图书馆知识转化模型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5):597-600.

[4] 张学福.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组织及协作机制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34-38.

[5] Cañas A J, Hill G, Lott J. Support for constructing knowledge models in cmapTools.[2010-08-17].cmap.ihmc.us/Publications/WhitePapers/Support%20for%20Constructing%20Knowledge%20Models%20in%20CmapTools.pdf.

[6] EndNote. About us. [2010-08-13]. 省略/enabout.asp.

第3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首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因素,加强运用英语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还要适应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要根据本单元的话题设置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对自主学习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要及时赞扬学生,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师生互动及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或校外观摩等方式,共同探讨交流教学成果,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师有责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学生和所授内容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在教授必修ⅠUnit 1 Friendship时,利用课件插图讲述友谊的重要性,播放中外友谊方面的歌曲。

在授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让他们观看英语版电影《百万英镑》,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的学习中对内容理解得很快,促进了本单元的学习。在教授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的 Reading部分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时,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淘金记》,电影中卓别林的精彩表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学生们对英语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教师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师要彻底放下架子,以商量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常与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做到从实际出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拓展教材外延,开拓学生眼界。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仅凭单元里的阅读文,学生不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又是农村高中,学生没有条件经常上网,每授新单元时,我都会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补充本单元内容,利用名师优质课件和各种相关插图,使他们耳目一心,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精神。

在讲授知识时,我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教材的外延,借助丰富有趣的资料,引导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语法系统化,难懂的句子简单化,枯燥的单词情景化,让学生感到英语不难学。在语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句子的特征,感知其中的信息,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于学生想不到的再进行补充,最后精选一部分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延伸教材。

第四,教后常进行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第4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一、基本理论概念

1.知识的概念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都没有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纵观国内外对知识的定义,我们虽给不出明确的定义,但却可以总结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包括技能)的总和。从信息的层面来看,它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换句话说,知识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对特定对象的人类个体有用的信息。尽管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是组织新知识产生的最大的源泉。

2.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的不同,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至今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在知识管理认识上,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从上面这些不同的定义来看,有一点却是达成了共识的,那就是知识管理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管理,也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而是强调了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加倾向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创新。

3.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概念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定义,我总结认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owledge Management,PKM)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实质上就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更加深入的应用,它是个人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将个人随机地或者有意识地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经过个人深层次的筛选、分析、加工、组织和评价,从而转化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侧面地辅助个人将隐性知识适当地、有效地转换成显性知识,构建起趋于完整的个人知识库,然后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持续性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最终达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更加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学习及工作效率,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增强个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将日益成为学习者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一个过程,是适应信息时代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和完善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之态带领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里,人类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人际交流、工作实践等。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信息资源分散,数量庞大,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内容与价值的相关性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这些信息,因为只有有效地管理好个人自身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知识,结构化这些知识,使得这些知识为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本身反对共享,从而推导出了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倡导的结论。但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反对共享的。事实上,现在很火的blog(博客)就是作为一种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工具出现的。组织知识管理就是捕获组织内外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最大效能的利用用,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更多的是要求知识的共享,使整个组织的竞争合力达到最高。因此,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组织知识管理则更加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比尔・盖茨认为:“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因此,个人对知识的寻找、发现、筛选、获取、加工、存储、利用、评价、交流、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是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它作为这个时代的第一生产力存在着,彰显着它独特并且不可取代的作用。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动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深入地挖掘个人需要的各种知识,将隐性知识最大化地显性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创新出新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更加明显地成为知识的消费者。个人追求知识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进而发展个人与组织的能力。此外,个人除了不断追求新知识外,也应积极创新,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学会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甚至最优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甘永成.e-Learni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2]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

第5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

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

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内部知识的创新•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p#分页标题#e#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第6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文献研究 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o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2 12本重要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作者对之的系统化概括见图1

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模型(图2)。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作者认为该书的框架有新意(图3),

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 On-demand 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虽然该书建立的研究框架 ‘的水平有失水准(图4),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3  5篇博士论文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第7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知识工程;信息情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247-03

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组织竞争及生存的主要措施。知识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引起了增长模式和发展观念的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知识通过促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来实现经济增长。随着知识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产品、服务中的知识含量的不断提高,知识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统计,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资本的积累,而是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即通过知识利用等因素提高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占70%以上。中国的青海、宁夏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只有0.98%和2.33%[1],而广东、福建能够有效获取知识要素、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环境要素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素,从而刺激了整个经济快速增长。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对以往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得出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和拓宽知识管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知识管理概念研究

巴斯(Bassi,1997)[2]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使用知识的过程。维格(K.wiig,1997) [3]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4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CarlFrappuolo(1998) [4]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他认为,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4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一定分类进行组织;内部化是指知识的转移,即从外部知识库中筛选、提取人们想得到的与特定用户有关的知识;中介化是指为知识寻找者找到知识的最佳来源;认知化则是将以上3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的过程。

国内对于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根据邱均平教授的意见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5]。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第二,根据左美云教授的观点可分为3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6]。(1)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2)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3)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仅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全面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能很快被企业界接受。上面列出的大多数学者都应该划入该学派。

二、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知识管理相关概念辨析

1.知识与数据、信息

Feigenbaum认为,知识是经过削减、塑造、解释和转换的信息。或者说,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Bernstein说知识是由特定领域的描述、关系和过程组成的。Hayes-Roth认为知识是事实、信念和启发式规则[7]。知识作为知识管理中的第一要素,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要理解知识的表示,我们需要认识和分析知识的载体。数据是我们每时每刻感觉到的大量的没有经过解释的信号,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黄灯,文档里一个个的汉字等。信息是具有意义的数据[8]。可以认为知识是数据和信息整合的完备形式,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是目的感,因为知识是用来达到一个目标的“智力支撑”;第二是再生能力,因为知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产生新的信息,所以,知识可以认为是一项新的“生产要素”。

2.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KE)由人工智能专家Feigenbaum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9],作为人工智能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组织与利用等。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它需要有一种科学的手段进行处理,这种基于知识的方法和应用通常被描述为知识工程,它与知识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传统的信息管理以提供一、二次文献为主,以管理显性知识为主,而知识管理主要提供分析报告、综合研究成果在内的三次文献,包括编码的信息(显性知识)和非编码化的信息(隐性知识)的载体——人的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才教育[10]。信息管理目前主要是信息流的控制,知识管理则是知识应用的管理[11]。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阶段说”。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即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第二,“等同说”。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信息管理,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架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工程和群体等。第三,“包含说”。与知识管理相比,信息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知识管理的范围要比信息管理的范围广。

(二)知识管理过程及成熟度测算

日本的管理学专家Nonaka(1995)定义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开创了知识管理研究的新天地。此模型基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划分,定义了两种知识相互转化的4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化。2000年,Nonaka把“场”的概念引入过程模型,指出组织知识传递与创新的这些基本过程是在相应的社会与文化的“场”中完成的。进而,他们综合知识构想、知识资产、场与SECI过程,进一步讨论了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Wiig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如下四个过程:知识的创新与获得、知识的编辑与传播、知识的吸收、知识的应用及其价值实现。Spek将知识管理分为四个过程:开发新知识、现有知识及新知识的保护、知识的扩散、应用可用知识到产品与服务。Prost将企业中与知识管理相关联的核心过程分为如下几个过程:知识的辨识与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开发与创新,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的使用,知识的保存等[13-14]。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程度、科学指导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以及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实现知识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参考。尹彦(2010)在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逻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粒子群算法与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进行有效评估,并通过实例验证本算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15]。

三、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一)管理模式

严宁(2010)提出了基于eLearning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应用改进SECI知识管理模型,证明了知识管理与eLearning技术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16]。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第一,编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使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或组织;而后仔细地提取知识并将其编码、储存在数据库中,公司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反复调用。第二,为人物化模式(或个人化),在这种模式中知识和知识所有者没有分离,知识通过人员的直接交流得到传播和分享[17]。

(二)人力资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和独占知识产权的企业将成为真正赢家,于是对知识的管理即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而人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无疑在知识管理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在设计知识共享策略时,提出知识共享应该从催生共享意识—培养共享能力—然后设计手段措施的思路,将知识共享从动机到分享作了有机串联[18]。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研究发现,他们应该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依次为:“推动知识管理之能力”、“影响高层领导能力”、“影响基层管理者能力”、“知识管理业务能力”。同时,应具备“战略解读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分析组织知识需求能力”、“教导员工获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转化隐性知识成为显性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管理与组织业务相结合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19]。

(三)识别模型

知识在其属性空间内是存在联系的,知识地图作为可视化表达工具,是具有属性空间知识的理想载体,它是知识空间形象思维的再现。在杂乱无章的知识群中,企业如果能够准确、高效地对知识加以识别,将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隐性收益[20]。

(四)知识管理绩效与组织效能

研究知识管理战略的6个主要维度为:外部导向、内部导向、显性导向、隐性导向、探索导向和利用导向,基于345家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检验了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效能的影响机制,发现互补效应的形成是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效能产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21]。

(五)企业间研究

以知识管理(知识共享与转移)、企业核心能力和合作创新的三方互动模型为研究主线,研究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间合作创新机理。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合作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建立了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和转移模型,着重分析其运作机理。通过合作和竞争双向的博弈分析,深入地研究了合作创新的内在竞合特性。

(六)企业核心竞争力

黄蕴洁(2010)从知识角度认识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知识本质,就企业知识管理对核心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统计软件SPSS14.0进行资料分析,使用典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各层面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AMOS6.0统计软件进行线性结构模式分析,来验证本研究整体架构的适合度,从定量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管理建议。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定义、基础理论、企业知识管理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对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部分学者都谈到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仍然作为管理的对象;而知识管理中把人看作是知识主体、知识源、重点在对人的知识的挖掘和利用。二者的视角不同,知识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或许说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更妥当一些,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寻求人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促进组织创新、事业创新,以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知识管理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研究还是停留在概念性的研究,只有很少数的学者深入到问题的实质阶段进行研究。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包含所有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握重要性和时效性两大原则,既选择了一部分很重要的经典文献,同时也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包含其中。本文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展开知识管理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辉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J].经济问题,2005,(1):37-39.

[2] Bassi,LJ.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97,51(12):25-30.

[3] Wiig,Karl M.knowledge managemen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1997,13(6):

1-14.

[4] Frappuolo.Defi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M].Computer World,1998.

[5] 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2000,(4):11-14.

[6] 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31-37.

[7] 石纯一,黄昌宁.人工智能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 边涛.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航空发展研究中心,2006.

[9] Guus Schreiber.知识工程和知识管理[M].史忠植,梁永全,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0] 丁蔚,倪波.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看知识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0,(9):5-9.

[11] 邱均平,马海群.再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0,(10):5-8.

[12] 曾翠,盛小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整合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0,(6):854-858.

[13] Nonaka I.Takeuchi H.The Kowledge-Creating Company[M].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4] Rob van der Spek,Josef Hofer-Alfeis,et al.The Knowledge Strategy Process[M].The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Published

by Springer-Verlag,Herdelberg,2002.

[15] 尹彦,赵涛,齐莉丽.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的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估研究[J].情报杂志,2010,(5):142-146.

[16] 严宁,等.基于eLearning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5):96-98.

[17] 孙立立.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津图学刊,2003,(6):47-52.

[18] 孙利珍.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09.

[19] 谢哲.高新技术企业中层管理者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8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管理;知识+;烟草行业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行业的创新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逐渐被打破,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概念于2003年由哈佛商学院亨利•伽斯柏(HenryChesbrough)提出,指的是当企业在发展新技术时,应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进行商业化推广。该模式强调组织的无边界化,认为组织边界是松散的、可渗透的,从而允许组织内外部资源的双向流动,并将企业的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看作战略目标高度一致的有机体。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或“技术中心”)作为云南中烟工业系统的核心研发机构,是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提高自身创新及研发能力、获得并扩大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是技术中心最核心的命题。2014年4月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成立后,提出要以本体组织为核心,利用世界一流的人才、技术、实验室,创建纵横连线、协同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创新资源生态圈。云南中烟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研发机构,其人才、流程和资源是支撑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基础要素,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连接便成为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石。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模式的构建可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人才、流程、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和有机融合,对这一命题的解决具有战略性的支撑作用。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良好运行可以盘活技术中心核心知识资产,提高研发效率,提升中心管理水平,促成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逐步将技术中心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从而有效提升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技术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烟草研发机构。

二、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既是一项实践,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年。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1989年,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评论》以及其他刊物上出现。1990年,许多咨询公司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而且一些著名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1998年,欧美国家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知识管理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已经成熟,成为了很多知识型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和核心能力构建的长效工具、方法和机制。苹果、埃森哲、惠普、通用、IBM、微软、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者。知识管理在中国的起步始于1998年,刚开始主要是学术性的理论研究,从2003年起大量的企业开始自己的知识管理实践之路,国内知识管理实践,其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6年左右):早期的知识管理常被统称为信息管理,它是以邮件及文档数据库为核心的办公业务自动化管理(OA)的组成部分,重点主要在文档管理,缺乏企业知识管理整体体系方面的内容,例如:企业团队及共享文化,知识管理的激励,评估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的研究。第二阶段(2007~2009年左右):战略和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阶段,一方面深入到企业业务流程中,强调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的结合,强调企业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强调核心能力导向的知识管理建设,并加强了知识管理的激励与评估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了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和业务关联、企业搜索等方面的功能。第三阶段(2010~2015年):越来越关注以人为导向的知识管理应用以及知识管理如何支持知识创新等,强调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及企业文化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了以web2.0为核心的应用,如博客、微博、WIKI、专家、爱问、SNS等功能。第四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关注智能化导向的知识管理应用,如数据挖掘、文本挖掘、语义网技术等;大数据的概念提出,丰富了新知识管理体系。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因为具有了这些大量的数据而使得我们更容易、更精准、更深入地发现了数据间彼此的关联关系,利用这些挖掘出的关系而带来比数据本身更大价值的信息、知识等。因此大数据应用落脚最终也是离不开知识管理的范畴,同样是沿着“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个价值链的发展轨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关注和投入知识管理,如联想、青岛啤酒、美的、天狮、上海通用汽车、腾讯、华为、盛大、新浪、海尔、康佳、TCL等都已经关注到知识管理,并投入建设,取得了一些比较可见的价值,通常体现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率、改善知识沉淀和储存、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帮助避免重复劳动等方面。相对于庞大的数量,在中国各类组织中,不知道、不了解、没听说过知识管理的占大多数;而知识管理的企业实施案例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但是随着国际企业的示范作用,知识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知识管理对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做、何时来做的问题。2009年的科技文献《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之知识管理初探》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探讨[1]。其他可以查到的烟草行业知识管理相关信息如下:2009年由联信永益公司帮助云南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09年由蓝凌公司帮助广西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2010年由深圳市汉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帮助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11年由AMT集团帮助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由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知识管理流程制度三个核心内容组成的知识管理体系。2012年由蓝凌公司帮助昆明卷烟厂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2013年湖南省烟草公司和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分别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12年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云南烟草科技知识地图研究与应用》的科技项目。总体而言,烟草行业对知识管理的应用探索才刚刚起步,大部分以信息系统的实施为着力点,以提高知识文档的利用率为目标,具有完整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案例较少,而具有云概念,能够支持不限于本体组织的研发生态圈的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管理平台还未见到实施案例。

三、技术中心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组织知识管理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匹配、知识内容识别和盘点、IT平台建设、管理、文化等配套机制设计、知识管理与业务融合等各个方面。

1.知识管理战略规划

组织推进知识管理首先要明确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知识管理战略应当以支撑组织战略的实现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以技术或者知识管理流行概念为导向,避免知识管理成果华而不实。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的战略愿景是“打造全球一流技术中心”,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也围绕以上战略进行。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愿景定义为:“构建卓越的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具有独特知识优势的全球化的技术中心”。即通过构建起卓越的知识管理体系,将知识管理能力内化为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技术中心的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进而助力技术中心“打造全球一流技术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愿景,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的准备。技术中心根据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了3~5年的中期推进计划,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分为多个阶段,在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实施和应用,进而实现全知识领域的覆盖。知识管理体系构建首先在人力资源领域进行试点,进而扩展到管理运营领域,最终向研发领域推广。

2.知识蓝图设计

建立系统、规范、标准的知识分类体系,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工作,也是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前提。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知识,只有把知识梳理清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此外,知识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知识储存、维护和应用的质效,同时也能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好地丰富知识管理平台的内容。技术中心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所使用的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因此从组织能力视角出发,从四个维度对技术中心需重点管理的核心知识进行科学识别和体系化的多维分类梳理。(1)项目成果类知识:来源于科研项目产生的成果类知识,包括基础理论成果、专利、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等。项目成果是技术中心的核心知识,需全面盘点、评价、再利用。(2)业务运营、职能管理类知识:业务运营和管理能力是组织提高自身效能的一种极为关键的能力。对于技术中心而言,此类知识是指中心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所产生以及所利用的知识,例如规范管理和业务的标准、制度、流程,各类管理文档、业务成果、业务文件等。(3)人才培养类知识:针对员工的能力素质,可以从“输入-输出”两个视角来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输入视角来看,技术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支撑员工能力提升的重要机制,相关的培训类知识是蕴含其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从输出视角来看,技术中心的专家网络资源、员工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则是体现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产出。(4)外部知识:前三类知识多为组织内部知识,除此之外,快速地捕捉、整合外部知识以内化为组织的内部能力,也是组织成长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技术中心而言,需要整合的外部知识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知识,二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技术前沿信息等,三是来自利益相关者(如竞争对手、客户、合作伙伴等)的知识。

3.管理和文化蓝图设计

为促使知识管理成为技术中心的一种长期持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需要以知识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予以保障。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的管理蓝图应清晰勾勒出:知识管理工作由谁来做?要做哪些具体工作?知识管理流程怎样流转?怎样考核和激励员工参与知识管理?(1)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人来完成,因此需设置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让各类人员各司其责,共同推进知识管理工作。技术中心基于知识管理建设阶段对相应的组织架构进行设计,第一阶段是知识管理项目推进阶段,主要工作是完成知识管理项目的建设,该阶段的组织架构以项目制搭建,集合多方力量共同建设;第二阶段是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阶段,主要工作是对知识管理进行常规化运营,因此设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知识管理的专项工作。(2)知识管理流程制度:在构建知识内容规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遵循PDCA思想,设计知识运营流程和管理制度。具体而言,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流程制度包括知识定义、知识范围界定、知识内容规范、知识全生命周期运营流程、知识管理行为规范、知识管理平台规范、知识安全和保密规范等。(3)知识管理激励办法: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部门和员工参与知识管理工作的热情,为知识管理添砖加瓦。根据知识管理的实践经验,正向激励对员工知识管理行为的促进更为有效,因此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激励以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4)知识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同激励办法不同,激励更偏重于鼓励员工主动和自发地进行知识管理工作,而考核则将知识管理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考核当中,偏向于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强约束和强管理。技术中心知识管理的考核的对象包括组织和个人,同时根据技术中心的实际情况,专门增加针对专家的考核,更多地将专家的力量纳入到知识管理工作中来。管理体系是知识管理的保障,文化则是知识管理生根发芽的土壤,良好的知识管理文化氛围能够帮助知识管理在技术中心落地生根,源源不断地为技术中心的核心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技术中心将知识管理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乐于分享、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根据文化理念设计员工的知识管理行为准则,并开展多样化的知识管理文化促成和运营推广活动,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变革的文化氛围,实现知识管理在组织内部的文化落地和习惯形成。

4.知识云管理平台建设

具有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提供进行安全、方便获取知识资源服务的私有云架构的知识云管理平台,是保证技术中心对创新生态圈中最核心的人才、流程和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从而支持整个生态圈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技术中心通过搭建知识管理平台,以支撑对中烟科技创新资源的应用,同时逐步建立智力云、管理云、知识云等应用,实现对中烟研发生态圈中最核心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技术中心的知识资产,实现知识资产的增值和传承,从而支持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平台定位为非业务系统,不承担包括研发设计、专利管理、质量管理等在内的任何业务或管理操作,如产品概念设计、项目计划监控、专利提案评价等。知识管理平台只对各个业务系统中产生的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管理,同时将知识管理平台中的知识以及智力资源以服务的方式应用到各个业务系统的业务环节之中。业务系统生产及使用知识,但不管理知识;所有知识将由知识管理平台统一存储及管理,并且提供标准化的知识写入及接出接口供业务系统调用。知识管理平台主要满足技术中心以下几个方面的述求:(1)实现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应用;(2)实现与工作相关的所有知识的统一管理及应用;(3)提供其他业务系统内知识接入接口;(4)向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知识及智力资源的场景化接出,如编写立项报告时,推送立项报告编写模板及与当前项目相关的经验案例等,同时,知识管理平台支持随着业务场景应用的深入,以及业务系统的增加,不断扩展更多的场景化应用。

5.“知识+”模式构建

知识来源于业务,并且服务于业务,是否融入并支撑业务通常是知识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需要在不同的规划期内,找到重点的业务热点或主题来推进知识管理,实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的有效衔接和互动。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度研究发现,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建立知识仓库-知识上传-知识搜索共享-知识奖励)生命力有限,当前“知识+”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发展的前沿方向,是知识管理与业务结合的最新实践形式[2]。“知识+”强调基于各种应用场景的知识连接,连接的核心就是知识的即时化(JustInTime),即让各类知识资源为业务过程提供服务和支撑,同时将业务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沉淀,形成知识-业务-知识的循环。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活动是其主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以科技创新业务为试点,实践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技术中心“知识+科技创新”的建设内容包括:(1)项目申报指南化:梳理云南中烟过往的项目课题,盘点各项目主要的创新点、成果、应用情况。将项目课题的相关信息和成果以类似知网模式的模式展现,在项目申报阶段为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部提供科研方向的参考,同时可以进行重复率课题审查等。(2)项目知识模块化:将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中重复使用的知识(如标准、参数计算模型、标准项目阶段配置等),以及科技创新流程中重复使用的知识(如制度规范、指引模版、最佳实践等)标准化、颗粒化、结构化为知识模块包,满足重复使用的需要,节约工作时间。(3)项目运营协同化: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进行协同管理,实现每个项目的文档、日志、会议纪要、项目经费材料等系统化管理。对跨业务场景之间的知识进行协同调用,如知识录入、填写的过程资料,无需重复录入,可直接应用到其他系统中;又如项目申报书填写完毕后,不管在哪个系统中需要用到,都可以自动调用,无需重复录入。(4)项目成果资产化:构建成果超市,收录云南中烟现有的专利、论文、项目打包成果(综合性的成果),同时与科技创新平台、生产研发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等系统同步集成,收录后续的项目成果。设立项目成果的跟踪和反馈机制、成果再评价机制、二次推广使用机制,实现成果价值最大化。技术中心“知识+科技创新”模式的建立,将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深度连接,将知识融入业务,融入场景,助力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全面提升,为技术中心开放式创新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知识+科技创新”模式的构建也为未来技术中心“知识+”模式的全面建立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前期参考。

四、结语

从“由内到外”到“由外到内”,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尤其在当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开始尝试开放式创新。但是总体而言,烟草行业对开放式创新的应用探索才刚刚起步,具有完整开放式创新体系概念的案例较少,而具有云概念,能够支持不限于本体组织的研发生态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和开放式创新平台还未见到实施案例。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模式的构建实现了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等业务的深度融合,对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各类要素——人才、流程、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充分连接,让知识服务贯穿于科技创新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为技术中心开放式创新资源生态圈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烟草行业知识管理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参考案例。

作者:张海涛 刘奇燕 单位: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信息管理部负责人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管理部主任

参考文献:

第9篇:知识管理的概念范文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与优势。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知识管理可以认为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的获取、保存、加工、创造以及利用等管理工作。此外,知识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还涉及与知识相关的各种资源的管理,包括知识资产、知识人员、知识设施以及知识组织等等。由此可见,知识管理是一种对知识本身以及知识关联资源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知识管理的先进管理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共享。知识管理重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通过内部信息网络将局部的知识储备传播到组织整体,形成全局的知识储备,并对组织进行开放。

2.有利于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一种存在与人脑中,难以使用语义以及逻辑工具表示的潜意识知识,它不易交流与分享。而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文字或符号来表现的可编辑知识。知识管理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组织,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新,加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3.有利于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内化的过程,是通过利用组织知识储备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知识创新是基于组织知识储备溢出。扩展的新思想、新概念。知识管理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在最合适的时间传递最为恰当的知识,帮助个人提高决策以及实践能力。

(二)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定义与意义。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是指对医院管理业务领域内所产生的档案进行集中知识管理的过程,涉及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以及利用等环节,并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知识创新、分享机制,通过档案知识管理提高医院整体的知识应用水平。以档案为核心资源,以知识管理为导向,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管理趋势,符合现代医院档案管理的要求:

1.档案知识管理适应时代需求。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知识成为了经济效益的新的增长点。医院档案资源是医院关键的战略性资源,是医院高知识含量的体现,档案知识管理充分挖掘医院知识资源,为医院发展增添动力。

2.档案知识管理促进知识创新。医院档案管理在发现隐性知识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组织,实现知识显性表示,提供利用者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实现档案所承载知识信息的价值与功能。

3.档案知识管理再造业务流程。利用知识管理概念与技术重新梳理档案实体的管理流程,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对档案承载知识价值的实现,实现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二、建设医院档案知识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建设知识管理专业团队。医院档案人员的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应用程度以及管理体系的建设。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建立一套适应知识管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档案人员的培训要重视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技能培训,以知识主管为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医院对知识的需求以及日常形成的档案资料。

(二)营造隐性知识交流氛围。医院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尤其是在医务人员的头脑中潜藏着大量具有医疗参考价值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际中逐渐积累而成,是医院知识管理亟待开发的部分,也是档案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医院内营造隐性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文化交流氛围至关重要。依据不同部门,不同爱好,有规律的长期组织工作交流会,让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引导医务工作者发挥智慧潜能,开发隐性知识。

(三)整合信息技术管理体系。高新信息技术是贯彻实施档案知识管理的物质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院管理已经全面现代化。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医院日常工作产生的文件以数字电子文件为主,非数字化文件为辅。为了实现档案知识的共享与管理,一方面,要做好非数字文件的数字化工作,加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利用通信网络实现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综合管理系统的连接,实现现行文件与档案的无缝对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