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家长的智慧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长的智慧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长的智慧教育

第1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长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价值规范,也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高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试通过分析现阶段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找到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一、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的多元性,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凝练性、抽象性等多方面因素对现阶段进行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很多时候,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走“形”,而没有走“心”。

1.尚未成熟的认知对价值观教育造成困难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如此认定,是因为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的身体、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一方面,高中生对世界的人与事心怀好奇,独立意识增强,思维日渐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但仍然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而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足,情绪和思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思维和行动表现不能始终如一。

2.丰富多元的文化对价值取向造成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推进,文化领域泥沙俱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研究表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个人取向明显,他们普遍将“自我的完善、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最重要。

3.抽象内隐的价值观难以评估量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尽管国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具体的内容规定,但这些内容仍然难以评估和量化,这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开放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综合开放的。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课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立足研究性学习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其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成果等可以各不相同,形式的开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认知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过程。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已知现实与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蓝图相链接,从而把未知纳入已知的认知体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实践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寻求情感认同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的间接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获取直接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找到情感的共鸣和认同。同时,实践还是检验学生已有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整合Y源,丰富教育素材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内课外凡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人力、信息、物质等资源都可视为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抓手。

一方面,挖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相契合的研究点。课堂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学科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中具有探究价值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部分。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时,结合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台风后的恢复家园活动,亲眼所见社会各界的抗台救灾行动,探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校外资源。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的抓手。

2.实践体验,活泼教育形式

“行是知之始。”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分组辩论等形式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校园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网络上,利用校园网开展集教育性、学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在社会中,借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例如:

在《红砖古厝》课题研究的中期,学生亲身走访了海沧新村的红砖古厝,并且采访了古厝中的原住民、租住者,采访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们对红砖古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获得了更多一手资料:收集了大量红砖古厝的照片,收获了前一阶段没有了解到的更多古厝的辉煌历史和感人故事,也了解到目前红砖古厝面临的危险境地。

走访过程中,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深刻感受到保护红砖古厝的紧迫感。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沟通能力,更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使价值观内化于心。

在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学生通过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为红砖古厝的保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政府从财政拨款修缮破旧房屋;承包给企业进行保护和综合开发,对部分民居进行商业开发,改做闽南特色餐馆、旅店;对典型的古厝进行挂牌保护,并介绍其价值;对古厝的木雕、石雕进行修复;开发旅游线路等等。他们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宣传小册,自发组织了宣传活动。这些行动表明,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关于红砖古厝的知识,增加了家乡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自身对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真正将所见所闻升华为爱乡爱国的价值观。

3.开放评价,注重教育过程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形成性评价,这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老师、学生,甚至与活动有关的企业、社区等都是评价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的收获体验,研究成果的呈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等都是评价的内容;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都是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的多元灵活,使得评价角度多面,评价纬度全面,评价结果准确。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完善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切实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利.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45-46.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23,135.

[3]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94-195.

[4]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8-14.

第2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一、开发校本德育工程,

促成家校教育共识

我校育人理念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成功享受成长”,让家长与学校形成统一的教育文化认同,让每一位家长都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育人过程当中。因此,我们开发了系列校本德育工程,如“九心树大成”(见表1)。“四个学会”校本德育课程,围绕“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主题,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为目标,整体规划,依照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设计序列化、主题化德育课程内容(见表2)。

二、推进亲子系列工程,

营造和谐家庭教育氛围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校共同体建设的保障。我们做过一项统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尽管有80%以上的家长表达了对孩子的充分关注,但家长在意的是他的学习而非成长需求。因此,我们推出亲子系列工程:“读过四季”的亲子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合作填写推荐书目,在阅读中分享知识,在共读中享受亲情;组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由家委会的家长出面组织,在体验和互动中享受亲情;成立亲子农业合作社,让家长带领孩子在播种的过程中亲近自然,交融亲情。学校还以“愿望”为导引,开展“我有一个梦想”主题德育活动;“小手拍大手”中考百日助力活动。我们以“愿望”为主线,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邀请家长全程参与,鼓励孩子“编织梦想”,共同培育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教育力量,深度挖掘、循序引导,使每一个孩子在家校的精心呵护中,感受成功、享受成长。

三、树立标杆形象工程,

建立智慧家教资源平台

家校共同体建设不同的平台和载体,最终是为了促成家庭教育的行为自觉。基于此,我们充分尊重家长的家教智慧,定期组织家长经验交流和分享,把好的家教经验及时收集起来,通过网站、论坛宣传推广出去,以点促面,形成标杆效应。每学年,学校都会举行智慧家长海选活动,通过家长自荐,学生推荐,老师力荐,层层选拔,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展示候选人的智慧家教案例,由全校学生投票选出本年度九大智慧家长。在评选中,我们还征集家教金点子案例,同时针对家长提出的比较集中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智慧家教主题论坛,为家长提供家教经验交流的平台。论坛全程由家长主持、发言,同时邀请校外德育专家参加点评,让家长通过组织、策划、辩论、互动,真正体会到家庭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亲身感受到家长的教育责任和主体地位。2010年,学校举行了首届“家长节”活动,以“共担共育共和共享”为主题,开展了“感谢有您”学生感恩书信征文、“我爱我家”幸福家庭摄影作品展、“走进课堂家长助教”校园开放日等系列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课堂,体验成长。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家校互动,近七百名家长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家长志愿服务,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主动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形成了同心共育的教育格局。

第3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阅读;体会

人类漫长的历史文明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卷帙浩繁的典籍传于后世,这些文字包融着民族的记忆、人类的经验、精神的诉求,阅读它,理解它,才能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会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而学会学习的基础就是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

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智慧。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所谓智慧是指人利用知识、技能、智力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和才智。智慧的方式是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的活动。因此,智慧型大阅读同传统的强制性、指令性、功利性的儿童阅读有质的区别,彰显其智慧性。从阅读主体来看,它有以下特征:(1)自主性,阅读者具有积极的阅读心向,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为喜爱读书;(2)实效性,阅读者能判断出文本内容的优劣,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能快速地从书面语言符号获取意义;(3)创造性,阅读者能从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美感,获得创新能力。

在开展智慧型大阅读教育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阅读。“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学生的阅读还关注教师的阅读。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的阅读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不仅是儿童阅读的引导者和组织着,师生共读,这样必然促进了教师的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推动教师提高人文修养和语文素质。

2、孩子的阅读与家长的阅读。“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孩子的阅读还关注家长的阅读。儿童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校外,与家人一同分享。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家长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的阅读,既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人有责任教会他们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亲子共读,是家长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元认知学习过程,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加强“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十分重要。

3、大量阅览与经典诵读。新课程标准理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学生的大量阅览而且关注经典诵读。阅览要广博,诵读要经典。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内化。

4、母语阅读与外国名著的吸纳。“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母语阅读而且关注外国名著的吸纳。文化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力求二者之间的“打通”。

5、实践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大阅读教育”不光关注实践的研究而且关注理论的建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常新,实践才能少走弯路,减少偏差。

第4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一位已上小学的小男孩向他妈妈提出了两个问题:“妈妈,小孩子生下来为什么就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外面有没有换妈妈的商店?”

这是两个令家长颇为尴尬的问题,我们从孩子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当代社会要当一个让孩子喜欢的家长是多么的不容易!如今的教育趋势不仅需要家长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爱,更需要他们以智慧型家长的角色出现。那么,家长的育儿智慧从那儿来呢?这就要求家长们读懂一本“书”和要写好一本“书”。

读懂一本“书”

孩子出生时首先是一个生物的人,慢慢地才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从未成年到成年,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就是一本“书”。所以,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

首先,要读懂孩子成长中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模式。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匀速推进的,而是具有不平衡性。洛文格(1969)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见下图)

模式1――

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不同时期达到同一高度,如骨骼系统、动作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必须学会等待,不可拔苗助长,等待也是一种教育。

模式2――

同一起点,不同发展速度,最后在同一时期达到不同的水平,智力发展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这就要求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结果,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和策略,因为策略更能体现孩子的认知水平。

举例而言,问问4位5岁半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3+4等于几?他们都会告诉你:“答案是7。”然后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7是如何得来的?第一位小朋友说:“因为7可以分为3和4,所以3+4=7。”第二位小朋友不会计算,但他知道4块糖加3块糖是7块糖,这是在表象基础上得出7的。第三位小朋友一定要先伸出4个手指,再往手指上加5、6、7,这就是在半直观水平上解决问题。第四位小朋友则要伸出双手,一只手4个手指,一只手3个手指,再从左数到右,这是在全直观水平上的数数。以上案例充分说明,4位小朋友虽然解决问题的结果相同,但思维方式和水平不同,所以家长的教育就必须要引导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模式3――

同一发展速度,但最后的水平有所不同,如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和知识学习。前者可能是受言语器官成熟的稳定性制约,后者则受学习条件、习惯、氛围、家庭等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型家长既要重视优生,更要重视后天教育。

模式4――

随着年龄增长而表现不同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一定年龄阶段则停止发展,然后开始下降,如反应速度、灵活性等,往往是到了一定高度后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的。这就要求家长抓住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才能用时少、收效大,即事半而功倍。

孩子从出生到年满1周岁是人生的第一年,也是其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为孩子成长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特别是早期经验对日后的发展和学习会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个阶段,家长应更多地让孩子感受视、听、触等各方面的感知觉。1~3岁是婴儿期,孩子逐渐开始独立行走,准确地摆弄和操纵物体,与成人进行言语沟通。这时的儿童心理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语言能力将得到迅速发展。3岁前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一方面应多与孩子交谈,给他们提供模仿的正确榜样,另一方面则应注意鼓励孩子多说话、多锻炼。3~7岁进入幼儿期后,孩子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活动。在这一阶段,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是儿童实践活动的3种基本形式,家长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在玩中学,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次,要读懂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教育反馈。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快乐是人们通过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因此,家长的爱和责任要真心实意地从孩子的合理需要出发,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就给孩子更宽广的发挥环境;孩子需要得到认同,就请信任和尊重孩子。

在认识孩子的情感需要上,我们还须注意3点:第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需要,如幼儿需要父母、老师对他的肯定,而青少年则更多需要同伴的认同。第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需要,每个孩子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都决定了其差异性。第三,同一孩子在不同状态下,需要也不一样。孩子在成功时需要什么、困难时需要什么、焦虑时需要什么……作为一个智慧型家长,这些都是必须准确读懂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引导和教育。

此外,家长还要观察孩子对教育的反馈,即读懂孩子对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否接受,是否喜欢。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家长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这本“书”既单纯又深奥,需要家长用心读懂,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才能寻找到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写好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用笔来写,而是用家长的行为来写。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教材,儿童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而父母又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老师。因此,制定一些好的家规,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尤其是人格的塑造特别重要。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表明,在少年犯里面,31%以上的家庭中父母经常打架,孩子长期生活于此,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攻击性的行为,从而逐步走上犯罪之路。

第5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基于以上的认知,我们决定策划一套指导早期教育的家教类图书,帮助父母掌握最基本的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读懂孩子,立足于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对孩子一生发展影响重大的早期教育。

准确定位读者――“80后”年轻父母

既然是指导早期教育的家教类图书,那么读者定位理所应当是刚刚成长起来的年轻父母,主要为“80后”的一代。众多的“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在两代人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受到了父辈“望子成龙”的期望的压力,他们深知溺爱的危害,也知道被迫学习的无奈,以及高压教育的失败,因此对教育自己的子女有新的认识和思考。比如,很多“80后”父母既注重孩子学习能力和文化知识的培养、积累,更注重他们的个性养成、行为习惯的培养、优良品质的习得,重视孩子幸福感的建立,他们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以更有亲和力的方式和子女沟通。这一点恰恰是“独一代”成长中相对缺失的。同时,这一代父母具有更活跃的思想,更强的包容性,更有学习力和求知欲,能很快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他们不仅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还通过加入QQ群、微信群、育儿论坛等方式获取教育经验、分享育儿心得,以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

这样的目标读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目前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家教书,很多并未切中要害,因为不知道家长的教育困惑、疑难在哪里;而依靠网络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鱼龙混杂、缺乏系统。因此,只有真正贴近家教实际,由点及面地对早期教育加以系统解读和指导,帮助家长“防患于未然”而又方便使用的家教读物才应是家长们的首选,并不盲目迷信教育权威,需要重视的是家教的实效性。

选定最优作者――从理想走进现实

在明确目标读者和图书定位之后,我们将作者人选最终锁定在多年从事家教理论研究并具有丰富讲座和咨询经验的家教专家朱棣云老师身上。朱老师曾经在广播电台做家教咨询类节目长达9年,每年做家庭教育讲座及咨询近百场,积累了大量0-6岁孩子的家教案例,十分了解家长的特点以及家长的教育诉求,并擅长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析指导。更可贵的是,为家长写一套针对0-6岁孩子的切实可用的早期教育指导读物,这个想法已在朱老师的脑海里酝酿数年。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这个宏大的计划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人选既定,漫漫创作之路便由此开始。为了为这套书积累素材,朱老师有意识地在讲座、咨询活动中,观察、搜集家长对0-6岁孩子的家教困惑和疑难问题,然后根据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归类、整理提纲、拟定主题,搭建了整套书的框架。我们在跟朱老师进行多次沟通后,明确了图书分册、编写体例和要求,商定了出版规划。之后,朱老师还邀请了一些专业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都较强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和幼教研究人员加入到这个项目中,参与资料搜集、初稿撰写等工作。在长达五年多的书稿编写过程中,从最初的案例搜集、资料整理、框架搭建,到篇目设定、分章归类、撰写初稿,再到文稿的甄选、修改、补充,反复打磨锤炼,成稿后又几易其稿,与时俱进地添加了许多最新的理论分析和可靠实据,朱老师与所有参编老师都投入了无比心力。而我在整套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查阅相关家教理论书籍的基础上,对书稿的内容反复阅读,仔细推敲,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还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编校、完善,对书稿内容质量精益求精。六年磨一剑,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图书可谓是所有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内容彰显特色――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基于孩子的发展是综合而相互关联、不可拆分的,本丛书按人格结构的维度有所侧重地分为“身心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四册,每册以年龄、主题为纵线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每篇文章都设置了“家教咨询”“读懂孩子”“父母智慧”“特别提醒”和“相关链接”等栏目,搭建了一个合理的脉络架构:选择孩子早期成长中全面而典型的反映成长序列的案例,运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加以分析,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再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和拓展性资料。如此一来,理论与实践就能完美结合,真正贴近家教实际。这样的编写体例和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铺垫读者的理论功底,以助益家长教育智慧的内生和持续成长,真正实现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本丛书的一大亮点是在形式上借鉴工具书简捷、实用的阐述特点,以方便读者“检索”为目的,书中的每篇文章采用正、副标题的表现形式,按照题目中标注的孩子的具体年龄、案例中描述的孩子的行为特征以及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学专题等进行归类,因此读者只需要把全书目录浏览一遍,就能有目的地选读、使用了。另一大亮点是在内容上跳出了诸多家教类图书单纯针对孩子的问题给家长“支招”的模式,立足于孩子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注重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个节点。在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各大专题中,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读懂孩子开始的。在一个个现象的背后体现了孩子怎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不尽如人意的行为背后反映了孩子成长中的哪些深层需求?……读懂了孩子,有了对孩子成长的“全程”“全景”的完整认识和理解,家长才能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采取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措施。

细节决定成败――整体设计凸显品质

为了使这套书能在众多同类书中脱颖而出,我们在装帧设计以及封面文案方面也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首先,为准确表现图书主旨、突出整体特色,我们在设想了几十个书名之后,最终确定了“读懂孩子,教育可以很智慧”这个主书名,完全契合这套书所要达到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完美体现“读懂孩子”这个核心教育理念;另一个也是这套书的特色之一,即不仅仅向父母传授知识,还注重提高父母自身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本丛书的副书名“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则明确说明了“身心、情绪情感、认知、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强调形成对学前孩子成长的“全程”及“全景”的完整框架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性。

其次,考虑到本丛书内容横跨0-6岁孩子的家庭教育,容量宏大,其中还有不少有关教育理论的文字,因此,我们尽量在版式设计上简洁明了,还加入了幽默风格的栏标,文字排版疏松透气。同时,一改多数家教类图书通篇文字的严肃“面孔”,插入了一些温馨可爱的随文小图用来提示文中的内容,比如玩水游戏、故事教学案例等。

在封面设计方面,为配合本丛书内容包罗万象、涵盖面广的特点,我们最终确定了大气沉稳的格局:书名设计突出醒目,简洁的图片配合得恰到好处。在封面上还反复出现了“0-6岁孩子”这样的关键词以及特色LOGO,准确传递读者定位信息。考虑到除了家长,老师也可以成为这套书的读者,我们选择了不同身份的专家来做推荐,从不同层面来凸显本丛书的权威和特色。

身为责编的我,与这套书还有一个很奇妙的缘分,在图书的编写、制作过程中,我升级成为了一名母亲,有幸作为这套书的第一位读者,从中获得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我家孩子现在两岁了。我们很早就开始给他读故事,他从最初的全盘接受,到现在逐渐有了选择,常常点名要听某个故事,而且翻来覆去要听十来遍甚至几十遍。作为家长,应该把同一个故事讲得有特色,把故事中适合孩子的教育因素发掘得尽可能丰富,每讲一遍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重点,让孩子反复体会、不断吸收,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我还根据故事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语言、动作练习,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读懂了孩子,对孩子的一些反应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使教养行为更有的放矢。这是这套书教给我如何科学对待孩子早期教育问题的一个实例。

我想,很多父母都是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成长,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观点。在这当中,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对于家长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作用,甚至能直接改变家长的家教观念。但这一切又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这套书就是将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由别人的问题引发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思考,运用科学理论来释疑解惑,以开启父母的教育智慧。

第6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当老师把主动权和说话权交给幼儿,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环境创设的时候,他们中间不乏有“空想家”,他们的所思所想有时如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会提一些“可能”实现的建议,这些建议有的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有的偏离了主题环境创设的内容等。老师在遇到孩子这样的建议时既不能一票否决,也不能完全采纳,而要在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的基础上发动其他幼儿共同讨论,并定出可创设的内容,将“可能”变“可行”。如一次凡凡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香港的海洋公园玩,回来后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这个活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小朋友就建议要在主题环境中布置一个海洋公园,顽皮的小雨一听,马上也说:还可以布置一条大鲨鱼在海洋公园里。而当时我们正在进行的是“春天”的主题,动物的主题在中班也已经组织过了。于是我适时地启发幼儿,引入话题“一次难忘的游玩”,并通过集体讨论定出利用家庭资源将自己外出游玩时拍的照片带来布置主题环境的一角,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当前的需要,也把握了主题环境创设中的目标和内容。好的主题环境创设是不断与幼儿或与家长相互作用的过程,孩子、家长会根据墙饰的内容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快乐参与,而将环境创设中的“可能”转变为“可行”,这不仅使环境发挥了它应有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使环境生动、真实地再现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同时也拉近了家园关系。

二、把握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

在幼儿园与家庭同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家长也是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合作者、观察者和指导者。然而从原有的家园配合模式及操作过程来看,家长参与班级主题环境创设存在着不稳定性,家长自身的素质、对家园合作的态度等都是影响环境创设的因素。为此,教师必须先了解家长的不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采用不一样的联系方式、互动模式,把握好“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对于有智慧、有见解的家长,教师可以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环境创设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在鸟类主题环境布置中,敏敏爸爸就提议在环境创设中要给家长留出一块知识空地,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创设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家长对主题以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根据这个建议,师生一起设计了一个知识角;对于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家长,其中当然也存在有特长或有智慧却不愿表现的家长,教师应该及时变被动为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让家长明确环境教育中自己的角色,共同参与主题环境的创设。如呈呈的爷爷不善言语,但却知识渊博还有一双灵巧的手,任何东西都会制作,在获知这一信息后,教师马上登门拜访,与呈呈爷爷商谈当班级助教事宜,没想到呈呈爷爷说“:我本来就很喜欢孩子,就是只会做不会说,你们有需要我一定会参加的。”对于另外一些被动型的家长,教师也会在他们提供物质材料时,给予他们感激的目光和语言,或在表扬栏中加以赞扬,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环境创设的意愿。

第7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一、重视根源,真诚沟通

要想让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初步知识,具有初步的运算能力,为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创造条件,为将来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必须重视智障生的发展。但很多学生送来时,都是在家养了这么多年,什么也没学过,家长只是让其吃饭、睡觉,不知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只是认为“傻子”能学什么,只要吃饱不饥就行。送到学校也只是为了让学校给看孩子,减轻他们的负担,对学什么知识,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此,也导致家长不重视,有空了就把学生送来,天冷了早上就不来学,农忙时干脆就不来学有的干脆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自己一走了之等懈怠的思想。家长们最常说的话就是:“他们能学个啥”。综上所诉,我决定从家长的思想工作做起,每星期五家长来接学生时,我都会站在校门口送学生,告诉家长孩子的一点点进步。星期一早早站在校门口接学生,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校的一点点细节,都要和家长沟通,进步了,告诉家长孩子回家时记得表扬,情绪低落了,及时和家长联系,找出问题的症结,及时解决。慢慢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再是那么的“憨傻”了,有救了,也变得积极起来。

有一天,有个中度智障生学生快十点了才到校,问怎么回事,他也说不清楚,一联系家长,家长说早上七点就从家出来了,第二天,家长一见到我就说:“这个傻孩子,早上出门的时候,我因有事,耽搁了一会,让他先走,说过一会儿我追他,结果我因为出来的晚了,急着上班,就走了小路,没想到他没见我追他,就一直站在半路等我,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来学,真是一根筋”。我马上说:“你说的不对,这正是孩子‘精’的表现,你告诉孩子要追他,他一直不见你,怕你担心,才等你,你不能为了赶时间走小路而不顾孩子。”“老师呀,你是不知道,因为这个孩子,把家里拖累的不行,我和他妈都不愿再管他了,已经放弃了,随便发展吧。”“你们可不能有这种思想,你看电视上,多少智障、脑瘫的孩子,因为家长的不放弃,孩子都能健康发展,自食其力。你的孩子虽说智力有残缺,可比那些孩子强多了,孩子在学校我一定尽心尽力,也希望你们在家不要歧视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爱,孩子一定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从此以后,我每天把孩子在校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写在一张纸上,让孩子带回家,告诉家长,该怎样表扬孩子,怎样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终于有一天,家长高兴地打来电话,感激的说:“老师,真的很谢谢你,孩子现在真的比以前强多了家里人都高兴不得了,我和他妈妈以后一定多关心他,希望他能健康长大。”

二、 耐心反复,从心开始

轻度智障学生对所学知识接受理解较快,中度智障学生虽然慢些,但如果耐心反复,他们也能掌握。但重度智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像“天方夜谭”,我们班有三个重度智障生,刚入学时,他们对上学的概念只是局限在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根本不知学习为何。我每天重复给他们的就是描、写、读、认。任何教学方法在他们眼中都“空如无物”,只有拿起笔写才实际。开始,他们不会写,我握住学生的手,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一月,两个月;半年......。我不厌烦,不呵斥,用心和他们交流,沟通,用微笑鼓励他们。经过近一、两年的反复又反复的训练,虽然他们现在也只仅仅会认、会写几个字,但家长已经高兴得了不得,常常感激的对我说:“让你费心了,让你费心了”。本是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职责,可每每看到家长的殷殷感谢,让我时时感到自己的责任有多重要。

三、 兴趣引领,有效课堂

智障生的注意力分散,思想集中时间短,要想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必须把他们的心牢牢抓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让他们安安稳稳坐四十分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每节课的开始,我都要带着学生活动活动(大约3分钟)。如:拍拍手、拍拍脸,蹦一崩、跳一跳,每个动作10次,自己数(把数学融入语文课堂)。然后开始讲课(大约20分钟左右),中间再让学生做个小游戏(大约5分钟),最后再用10多分钟的时间复习刚才所讲内容,分层指导。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

记得有一次在讲足球、排球、羽毛球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他们一看见这些球就两眼放光,我告诉他们,只要把这节课所教内容学会,下课老师就教你们怎样玩这些球。哎呀,这些孩子那节课真的很用心,很活跃,也很可爱,因为有兴趣在引领着他们,引诱着他们,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四、学习内容,放进生活

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很差,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很片面,如果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了实际生活,那么所学的知识就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永远不能转化成能力,更无法使他们学会生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知。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生存。例如在学歌《穿鞋袜》《洗手帕》时。选择在宿舍中进行教学,边学儿歌边让学生学习穿鞋袜,学洗手帕,在学会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自己穿鞋袜、洗手帕。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早晨、中午、下午让学生站在操场上,在太阳的照射下感知自己影子的变化。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懂得了一些生活常识。

五教育智慧,享受精彩

因为智障学生比较容意兴奋、意志力差、情绪变化快,有一定的好奇心,这些特点,决定了智障学生突发事件多,每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要求老师有的智慧。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接教给你教育的智慧,他只能从你丰富的内心世界中生长出来。因此,我努力读书、看报、记笔记、写心得,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我爱我的智障学生,陪着他们一起傻笑,一起跳,一起闹,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智慧就在哪里,你才能享受因为意外而带给你的精彩。

第8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 “智慧校园”的概念。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的智慧校园概念则主要将“利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最终实现对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智慧校园的概念核心。

朝阳区在实践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首先,建设智慧校园,在物理层面上教室的形态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这是由于未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越来越少,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研究性学习甚至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学习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研究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习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成为教育的新目标。

其次,智慧校园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对完整、全面的记录,并应当能够智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智慧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信息化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得所有数据与资源能够被自然地采集而非被动地录入到系统中,信息化的使用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与工作习惯。

再次,智慧校园应当在时空上继数字校园概念之后进一步进行拓展,利用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学校服务推送到学生、家长身边,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辅助教育,在根本上摆脱目前技术进步领先于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三点,北京市朝阳区将通过在现有数字校园学校中选择使用效果较好,校长有意愿、有想法推进信息化与教育工作的学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在智慧校园试点工作的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智慧教室的建设作为智慧校园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第一,随着平板触控电脑的推出与快速普及,集成平板电脑的智慧课桌将取代学生的传统课桌。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教室内部的温度、湿度、亮度自动调节,从而保障教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适宜学习。第三,在教室的物理摆放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群体流与研究型学习的需求,以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学习为主要形式。第四,包括远程视频互联、高速有线与无线网络的提供将作为像水电一样的必要基础设施出现在教室中。

其次,作为智慧校园的中枢与大脑,由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基础发展而来的智慧校园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相对基础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更应该利用各类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教育参与者进行反馈,实现如按照教师所教年级、学科以及教学进度提供资源推送服务,并按照教师对于资源的使用习惯、不同用户的教学习惯,在后续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完成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对于学生,则通过对包括学生各类测验等获得的数据与知识点对照分析,自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强的练习试题。按照家长所关心的不同方面,在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的同时,还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关联分析,就学生有关表现可能出现的后期影响提供提示与解决建议。

最后,作为智慧校园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都需要适应新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利用包括在线学习在内的全新学习手段,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知识还原为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掌握程度,实现学而不忘的效果。这些方式的转变,将各项工作都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类应用实现,各类数据、生成性资源被自然地记录到智慧校园系统中,从而在将来为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相关性提供海量数据。

第9篇:家长的智慧教育范文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其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它们得以增值。而智慧教育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技术,让智慧教育更“智慧”。

首先,大数据可以真正实现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与方式,实现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在线学习、互动体验。大数据的特征是规模大、价值高、交叉复用和全息可见。就智慧教育来说,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视频、音频、图表、文字等资料,将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安德鲁・恩格教授把自己的一门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结果全球有十六万人注册,这些人除了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还和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结果有几千人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认证。后来,思格教授辞职,并拉到了一千多万的投资,成立了Coursera,项目成立不足一年,便吸引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万学生注册124门课程。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相信这种资源共享、互动体验,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种常态。

其次,大数据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智慧教育也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但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手段,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大数据,让这种愿望成为了可能。

当大数据技术普及之后,每个学校都将装备智慧教育数据中心(其中包括校园或更大范围的教学资源平台)、数据应用与决策分析中心(提供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终端决策等信息),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宿舍、餐厅,包括每位师生都将佩带先进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将各种信息上传至数据应用与决策中心,为学校、教师、全体同学提出各方面的技术支持。

以课堂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提出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参考性要求,学生就可以运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只要是围绕目标,他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资源进行学习。如果这位同学的个人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系统会自动为他提供最合适的、最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供其选择,免除了因选择资料而耽误的时间。完成学习后,学生可以申请练习或测试,系统便根据学生的基础,自动生成题目,并为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请注意,这些学习都是个性化的,全班每个同学的学习资料会因每个人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只是根据手里的计算机分析终端,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并依据终端决策分析结果,为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帮助。作业就更简单了,计算机会自动为学生生成作业,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作业也有所不同。学生完成作业,还可以选择难度更大的内容,实现对自己的挑战和超越。

这些过程的各种数据,包括学生的动作、情感、速度及在每个过程的时间分配、遇到的困难等细节,都会由教室、师生的感知系统上传至应用与决策分析系统,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出数据准备。

随着这一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师还可以将整个年级甚至某个学段的目标任务布置给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提前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学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学生、放飞学生,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

再次,大数据可以真正实现“家校合一”。

在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发挥着各自特殊的职能作用,但如何将两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却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有的学校在家长委员会建设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与大数据时代的 “家校合一”比起来,简直是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