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

第1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渐发现传统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等,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新世纪国际间竞争的要求。为了适应大时代的需要,应结合高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效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国际贸易知识、扎实的外语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点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五大类。忽视了对人文、自然、社会和科技等相关学科的补充。公共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大学英语、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税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

四、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存在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多为主体,师生的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社会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概括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采用多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新见解或质疑;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要讲深并讲透,其它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学、提问、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关于现实和实务问题,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并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鼓励学生或学生小组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研讨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给与提示和指导,并在最后做出归纳总结。不但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的内容也要改进,教师授课不能仅限于书本,要把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逐步给学生补充新的内容。

五、把信息技术与国际经济贸易课程结合起来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互联网络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中的一种,它的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国际贸易知识的获取、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对国际贸易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管理、组织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特性不但对实现了培养合作精神有利,还有利于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把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提高学生的以上信息素养对育和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们与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才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技术,教师、黑板和粉笔以及为数不多的简单实验和现场演示为主要的传播手段,重点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甚少关注创新能力培养、操作能力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偏低,创新能力欠缺。而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创造能力,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六、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虽好。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结合在一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做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必须把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加大实践教学次数;配备优秀的、专职的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教师;进而把模拟实验与网络操作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了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活动,比如:体育、辩论赛、美术等各种竞赛;教师也可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与科技讲座;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参加一些社团和文体活动,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应组成课外活动小组,来统计学生获得的证书以及取得的成绩,根据统计情况给予奖励。提高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结语

第2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宽松环境;溶合

当代高速运作的网络化已使全球经贸从原来的工业经济过渡到网络经济,并且将外贸引入到全新的网络化时代。各区域间网络化大发展,推动贸易向信息化发展。迈入新纪元,影响国贸效率与方式的关键因素就是信息技术要素,其日渐力推创新国际贸易。这其中创新国际贸易最为鲜明的表现便是网络贸易与电商的兴起。崛起的网络贸易与电商在我们身边编制了一张浩大的虚拟交易网络,且用网络新技术注入了企业间合作法则的新内涵。显而易见,传统国贸正在迎接新挑战,毋庸置疑外贸企业发展网络贸易与电商已是国际大潮流。国贸中网络贸易与电商的作用如此之大的原因是外贸企业有别于其它行业,其有自身行业分类、高信息化、行业标准规范等特点。作为外贸大国创新国际贸易必定极大影响整个国家经济与外贸,所以我国研究网络贸易与电商,剖析创新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必要的。

1 网络贸易与电商力推创新国际贸易

1.1 网络贸易力推创新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在线交易,其对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有机连接企业、运输、海关、商检、税务及金融等部门,达到从浏览、商洽、付款及交付等整套或部分自动化处理业务。网络贸易的广义范围包括无纸化贸易与互联网贸易。网络贸易相比传统贸易是存在于虚拟市场基础上的,有着低成本、高效及直接等优点。另外有母子公司的跨国公司能借助网络尽显优势,推动其内部发展国际分工,在区域内迅速加剧流动半成品与产品,这已是主导国贸的主要方式。传统贸易的费用高、营销链条长,产品要历经国内外商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等各种中间环节,方可从生产商转移到国外消费者手中。但网络贸易只要买卖双方通过鼠标就能直接在网上接触,不用中介参与,交易的各参与者只要缴纳相当低的网络管理与通信费就能拥有、存储及交换信息。中小企业进行网络贸易既能获取常规路径无力收集的信息,也能在网上拓销,与大企业相同遍布全球合作,为打造全球市场拓展机会。

1.2 电商力推创新国际贸易

在国贸领域正掀起一场电商的新革命。电商能将区域间设置的不同障碍冲破,迈入无国界贸易的国贸,能变革全球贸易。电商提供网络运行的交互式机制,给国贸提供一种较为完备的信息环境,借助运行全球经济的国贸这一桥梁实现最优配置跨国生产要素与资源,充分发挥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机制。这种经营借助网络信息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及全方位的互动商贸服务。网络为用户、生产者实现及时供货、零库存,更加顺畅的流动商品。另外电商应用到国贸中对生产与外贸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一个鼠标通过网络就能直接连接到买卖双方,电商用电子单证将纸质单证取代,减少重复录入单证,将流程简化,能更为方便双方交易。电商应用到国贸中能让各方在网上足不出户便能直接进行订购、签约、领证、备货、报关、订舱租船、退税、支付结算等不同外贸手续,交易时间大量缩短;并且带动金融、商检、运输、税务及海关等单位提高效率,加速周转资金,节约支付利息。

2 剖析当代创新国际贸易的原因

2.1 急剧转换的国际格局为创新国贸提供宽松环境

国贸发展史清晰的演绎着其发展与国际环境联系紧密。蓬勃发展国贸的时期通常离不开稳定健康的国际大环境,动荡不定的国际时局尤其在规模较大或局部战争期间,国贸会因此而停滞或萎缩。所以创新国贸的基础条件就是宽松的国际环境。战后国际格局是以美苏冷战式的对抗为主,其长期将全球笼罩在军事威胁之下,毋庸置疑,国贸间接与直接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制与影响。伴随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终于打破了冷战格局。但因突然打破国际旧格局,还没形成国际新格局,所以出现了一个酝酿形成国际新格局的真空期。国际环境在此期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宽松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敌对政治突然消失而出现空前的政治神经松弛,就此暂时搁置了国际对抗与矛盾,和平、发展在当代更为明确的作为时代主题。各国在此期间加紧将经济实力壮大,便于国际新格局中力争有利地位,将注意力纷纷转到经贸领域的多边或双边关系中,渐渐经贸关系被抬上首要位置。为推动发展本国经济,并能从外贸中最大限度得到利益,各国对外贸纷纷施以整套政策方针,且在健全国贸秩序、制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全面国际合作。这些所有方面都在创新国贸上有所推动。

2.2 自身发展的国贸为创新提供动力

当展国贸有两个阻力。其一,一直以来国贸都深受难以清除的障碍的困扰。最为突出的障碍有两点:一是在选择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上面临两难。各国摇摆不定的外贸制度与政策,人为造成非周期性与无序性的国贸动荡;二是低效与残缺的多边贸易功能,无法让关贸总协定管辖全部贸易行为,且其管辖能力属于软约束,更为加剧了非周期性与无序性的国贸动荡。其二,国际新环境对国贸也是一种挑战。第一,怎样对一系列国贸观念与思想适时变革;第二,怎样对冷战后的国贸格局调整;第三,怎样让国贸在现有的框架与基础上完善与改革;第四,怎样将最新发展的现代经贸理论与最新的当代科技成果应用到国贸的工具、手段及构成上。当代国贸自身发展中面对以上的两个阻力,严重困扰着健康发展国贸及其对国际经济正常发挥推动作用。以上阻力从国贸内在的最大限度驱动全面创新国贸自身。这便是当代创新国贸最强大的动力,也正因此内在驱动使当代国贸从观念到政策、格局、工具、制度及构成发生深刻全面的创新。

2.3 依赖度高的国际经济为创新国贸提供舞台

全球经济在当代生产力的推动下完成社会化进程,日益使得社会分工迈向更深刻、更广泛的方向,国际经济的整体愈发成为密不可分、紧紧相连的体系,这便是国际经济在当代最为显著的发展特点。然而伴随大规模变迁的国际环境,当代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不管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都很深刻。就表现形式而言,相互依赖关系表现在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国互相依存,并且渐渐形成迫切的愿望,对各国政策、利益的协调要在更为广泛的前提下。就基础而言,政治上的单一联盟基础正过渡到多基础的地缘经济联盟。国贸在历史新条件下,为适应种种变化便于继续发挥渗透、联结、助推及导向作用必定要创新。

3. 我国外贸在创新国际贸易下的战略选择

3.1 着眼于宽松的外部环境

宽松的外部环境既对发展经贸有好处,它还能成为腾飞与振兴经济贸易的基础条件。当代创新国际贸易的受益来源于发生实质性转变的国际格局,同时也受益于真正朝我们走来的和平发展大时代。我国能够大刀阔斧的开拓外经贸一样受益于国内稳定的大环境支撑。这便是我国最终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功的关键基础。

3.2 提升外贸效益,强化服务

其一,对国内紧缺原料谨慎出台反倾销措施。在进行原料商品反倾销之前,需对上下游产品与产业综合考虑影响,对利弊合理权衡,做到决策谨慎。有的重要原料虽国内紧缺但尽量不轻易施以反倾销,防止被迫过于抬高下游产品成本,对下游产品竞争不利,冲击到下游行业。其二,对检疫检验改善服务。可酌情减少检验出口工业制成品、质检规范的国内机电产品、国外有的进口商强烈要求质量过关的品种,可考虑免检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的一流品牌产品;将检疫检验出口商品的费用按照商品批次收取,给出口企业减负。并且强化检疫检验出口的动植物与农产品,确保其安全出口。其三,努力提升外贸效益。继续对外贸经营秩序强化规范与整顿,对凡有骗退税、走私、逃套汇的行为严加打击,制止扰乱出口秩序的低价竞销等行为,在国外市场维护我国外贸商品及企业的信誉。让进出口商发挥潜能,强化行业的自律与协调,以防发生价格战及恶性竞争。对外贸产品引导提升质量,将产品档次提升,外贸效益提高。实施外贸的品牌战略,给有名牌产品的外贸企业强大支持,力推它们在国外推广品牌、做好广告宣传等活动。其四,对进出口商会改革管理机制。将西方国家成功的运作中介组织的做法与经验借鉴过来,用到对进出口商会改革管理机制中,并且加快对其立法,注重进出口商会服务外贸的职能,在应对指导企业、强化行业自律、贸易摩擦、开拓市场等角度发挥商会作用。

3.3 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最大限度融合

只有将我国经济坚决的与国际经济最大限度融合,才会有未来真正腾飞的经济贸易。当代创新国际贸易是构建在当代互相依赖的国际经济日益融合的前提下的。缺少此依赖关系,就很难形成创新国际贸易。实际上,要是一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互为依赖的关系脱离,那它就不会真正从这种依赖关系中获利。虽然在与这种依赖关系融入时会做出牺牲与付出代价,但对实行封闭长久的我国经济来说来之不易。从战略来看,此乃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重要出路。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国贸领域兴起的网络贸易与电商当属一场商业革命。人类社会伴随新纪元来临跨进知识经济中,全球经济在此变革中重新调整结构,也重新构造了全球市场。深化创新国际贸易对任何国家影响都很深刻,我国身为新兴国家,正迎接着相同挑战,这要求着眼于宽松的外部环境;提升外贸效益,强化服务;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最大限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唐海燕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第3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的分工:1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即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贸集团成员内组织的分工发展,出现了协议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内容为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5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1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它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以1990年为100,世界货物出口值指数从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产指数从86上升到107;世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同期从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货物与服务)中的比重同期从163%上升到188%。3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1980-1981年的6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种。4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该类商品的主要进口国。5国际贸易趋同化。它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贸易合同标准化。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1995年1月1日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作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组织和法律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三)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和国民希敏寺银行也吞并了一些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银行,以扩大在欧洲的网络。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1993年以来,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内的大银行之间至少发生过25次合并。2地区性经贸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将演变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3金融市场迅猛扩大。到1995年,外汇交易额已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国际信息的网络化,外汇市场的资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四)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成为经济发展和增长新支点。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额与年均国际贸易额的比例在缩小,国际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为41,14571亿美元;同期,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56535亿美元,二者之比为160∶1,差距进一步缩小。1991-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第二,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据统计,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从1985-1990年年均1,55578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3,46824亿美元。同期,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45005亿美元增长到2,94732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932%下降到849%;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0554亿美元增长到51469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从1,41930亿美元增长到3,49227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从1,16744亿美元增长到2,08226亿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中的比重从822%下降到596%;发展中国家从24736亿美元增长到1,28741亿美元,所占比重从174%上升到369%。第叁,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并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发达国家中主要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同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1995年,德国、法国、瑞典、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国家占当年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3%。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1985-1995年,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国际借贷资金流动量增长很快,证券股权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增加为9534亿美元,1995年增加为12,584亿美元。与外国直接投资一样,证券股权投资依然偏向于少数新兴市场国家,1995年亚洲就占了流向新兴市场的外国证券股权投资净流量的53%。此外,外国证券股权投资的来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兴市场的这种投资35%以上来自美国,15%来自日本,11%来自英国。近几年来,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也向新兴国家进行这种投资。第五,投资自由化成为各国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目标,国际直接投资规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来,保护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签署这种条约1330个,涉及162个国家,在5年里条约数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国政府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个国家的112项立法变化中,106项属于趋于自由化或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立法。国际社会为达成国际性的投资协议开始行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第一次将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的体系,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出现通过协商建立一个综合性多边国际直接投资框架的行动,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对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已达成协议。(五)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第一,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它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第叁,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年到1995年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以协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强联合。1995年缔结了近4600项这样的协定,而1990年只有1769项。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第四,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现了无国界经济。(六)经贸文化、人才出现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国际人"开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形成。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取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各大公司的首选目标,培养"国际人"、寻找"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的人才战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国际人"战略。他们认为,国际人应具备以下10个基本条件:积极肯干,但是不蛮干;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行动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适应并爱上异国他乡;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此外,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的衡量国家之间经济贸易权益的概念与统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

1.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2.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将影响到发达国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震动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使发达国家幸免。

(二)经济全球化迫使人们的概念在创新。1大国际贸易概念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货物贸易,还要把货物贸易与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综合考虑。因为,货物贸易与投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2将大国际贸易概念与本国经济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密切地结合起来;"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传统信条已让位于"经济接轨"和"市场融合"。3变被动接受经济全球化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纷纷主动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性经济,推行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跨国公司创造投资条件,并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4变单边制裁为求得"双赢"。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对另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以邻为壑的措施,已开始由自我保护的工具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其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促进双方的经贸发展,取得"双赢"。(三)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受到冲击,相互协调成为时代主旋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国家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是一国独有的权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规范和惯例来运作;跨国公司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国家对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在减弱。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让与,但它是以对等为原则的。当今世界各国都是拥有的独立国家。共享是让与的前提,没有共享也就不会有让与。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把二者结合起来,出现了相互协调,使它逐步成为各国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基石。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和各国贸易政策中开始成为主流。

(四)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20年来,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内部贸易的增长,新贸易理论将产品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等工业组织理论引进传统的比较优势框架,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做出了贡献。但它仍然假定企业只在某一个区位生产商品和服务,将对外直接投资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各类贸易流动,但仍是以单个企业为依据的投资分析,未推广到国家层次。8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要求把贸易与投资理论结合在一起分析贸易与投资利益与效益,出现了新的理论分析,其理论模式主要集中于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在这些理论分析中,产品增值链活动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进行,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生产加工。在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理论中,企业行为被分为两大类型:第一,总部行为。总部行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务,以及信誉、商标等甚至可以无偿转让给远方生产区位的服务,这类行为有时被简化概括为研究与开发。

第二,实际生产行为。实际生产行为又可再分为上游生产(中间产品)和下游生产(终极产品)。所有这些行为都被假定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由于总部服务的运输成本极低,企业可以将生产行为从总部分离出去,但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将某些生产行为集中在某一区位。在贸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两国均衡框架,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企业在两个国家进行活动时,可以将总部行为安排在母国进行,但其实际生产或转移到东道国进行(纵向一体化),或者既安排在国内,又安排在国外进行(横向一体化)。因此,现在的企业不仅通过价格和质量进行竞争,而且还通过生产的组织进行竞争。这些理论模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了国内、国际经营企业的总格局。这一问题属于理论分析中的国际化生产部分。一旦国际化生产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国际贸易的格局便随之确定。贸易与投资理论的一体化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单纯的贸易行为来衡量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

(五)经济全球化对表明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利益出现了几种变化。第一,在产业内部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得;第二,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商品直接出口,变相地进入了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因此,母国公司在东道国国内的投资和商品、服务的销售收益应计入母国的经贸收益;第叁,在一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下,把该国进出口贸易额作为该国的贸易利得,更加失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在计算各贸易国的贸易收益时,上述几个现象不能忽略。2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应予修正。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制度来源于美国,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各国的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之都有相应的条款和协定。在国际贸易局限于产业间和投资不普遍的情况下,按原产地进行统计基本上可以反映贸易国的贸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按原产地统计则会出现两种误差。第一,未能如实反映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经营,它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进出口,按价值链、资本所有,理应属于母国,但却计入东道国的贸易统计。第二,原产地规则以货物贸易为主,未包括服务贸易等,因此,原产地统计在不能真实反映货物贸易的同时,也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大贸易关系。(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资本外投。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第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改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第4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资源整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策略

随着WT0规则,我国资源整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规模与实力迅速增长。使我国经济在规模上迅速扩大,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资源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加强在国际贸易竞争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资源整合不仅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整合,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还需要加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这也是国有资源整合如何进一步和国际贸易融为一体化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如何让我国的资源整合在国际贸易中也将担当起重要角色,这也是国有商贸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一、国际贸易及资源整合理论概述

1.国际贸易与资源整合的基本介绍

(1)国际贸易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也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从而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2)资源整合,是企业政策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日常管理的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有进有退、有取有舍,进行整体的优化。也是指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来源、层次、结构、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选择、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实现穿创造出一个新的资源动态过程,分析了解资源整合能力增强市场经济化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2.国际贸易与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现状

(1)资源整合。二十一世界的资源整合,正面临这“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双重浪潮的影响。国际贸易经济体化是对经济、市场、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对经济、企业、市场进行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市场、经济、企业资源整合的大势所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源整合以成为我国发展的必修课程。为了集中体现世界经济发展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对经济、企业、市场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市场竞争这善于运用资源整合,而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资源整理,而是在与如何运用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的速度快,效果明显、资源分散的背景下,以进行双赢、共赢的利于下进行导向性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开拓和发展。

(2)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中经济是发展经验的基础,是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贸易。随着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出口、投资加上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使我经济贸易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担当这重要的角色,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贸易也必然会通过全球竞合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人加快发展、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

二、资源整合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策略

1.内部资源整合策略

内部资源整合是在特定思维下,使内部资源正式在国际贸易中组织企业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联合开发,对所控制的商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布局,集中世界经济自由发展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可促进国际贸易一体化发展。如何改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历史因素,复杂的股权结构、经营模式、人脉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难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营业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将人力、资本、人际等资源进行有倾向性、选择性的配置业务单元。加大培育力度,对国际和国内贸易融资人才的相互交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更好的达到多赢局面、共享效应,共享渠道、信息、人脉等各种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效应,进一步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人才,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把我国市场、企业、经济积极介绍和推荐给世界,吸引更多的优秀产品和技术人才的流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主动权。

2.外部资源整合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相向国际贸易的市场发展。国有企业和经济转型升级正进入到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企业、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企业、经济资源有效的加强提高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积极的加大对外部资源的重组力度不断的改善自己、完善和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结构升级的条件。

(1)加强建设文化,为资源整合提供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加剧,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资源存在的问题。企业、经济就是资源整合的剂,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资源整合策略还是外部资源整合策略,其都会大大提高我国的企业、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对现在企业、经济不断加强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对外部资源强式整合做好准备。

(2)集中优势资源,对个别重点发展的行业,实行以产业链延伸发展为取向的纵向一体化方针策略。全球竞合机制激励着我国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例如控制产业上游资源、控制产业上游资源、拓展商贸流通服务功能、横向兼并扩张规模抢占市场。通过国际贸易折射出来问题,找出我国优势和差距,占据上有战略资源就掌握了主动权,进而推进有实力的成员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第5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完善双语教学准入制度、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等相关建议,以促进国内高校的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双语课程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与经济教学方法双语课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部分”。

安徽财经大学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教学工作、外派师资接受培训、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双语教学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特指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外语(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和组织教学的活动。双语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情况。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节不适用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授课教师可同时指定多本参考教材。

2.使用外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还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这不是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使用英语完成备课、多媒体幻灯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组织才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对一些术语的表述可以适当使用汉语,但使用中文讲授的时间不宜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0%。

3.学生考试形式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估。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设计,采取英语口语面试和英文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直都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学用书。如《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固定教材WarrenJKeegan编写的《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我们选择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其次,教材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第三,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作者能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和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大国主义”的思想较少;第四,教材和我国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较好的接轨事态。当然,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教学内容、章节和报道等一律删除,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了大学三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还有一些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因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并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英)、国际贸易(英)、国际市场营销(英)、电子商务概论(英)、特许经营(英)、国际商法(英)等六门双语教学课程。

(三)双语教学课堂实践。

1.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英语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method)。所谓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掌握英语,掌握教学的内容和其它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给出其准确的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但是汉语解释十分有限。所谓参与法就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牢固。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时,我们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较低——具有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优势——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价格均等,然后配以图形予以解释。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

2.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全英语,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同时,用英语制作课件可以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上课时我们逐条、有时甚至是逐词显示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看起来更加容易方便,重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努力改革当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力争改变“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一考定成败”。我们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对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予以注明,从而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较好的条件。

三、加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双语教学规划。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TO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在现有的双语课程基础上,考虑增加一批适应于全球化的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并且要特别注意这些双语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课时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原版教材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学时,以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然而,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或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文献与看专业杂志的能力较强,但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进行课堂教学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培养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

一是自己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法,也还可以选送一些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进修,由外国教师任教,采取封闭式的训练,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

。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外人员归国进行教学工作,或者聘请其它外籍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教学工作。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把平常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课堂小组辩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双语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纯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专业课程直接开到实习基地,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或专业化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学习双语教学课程的主动性。

(四)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应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双语课程的认定工作。根据大家普遍认可的高校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学的层次做好界定,并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双语教学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内部开展双语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教学竞赛、组织观摩教学,邀请专家、外籍教师,包括外语专业人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学生评教等。

(五)完善双语师资认证制度,严格双语教学准入。

我们认为,申请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已用汉语主讲有关课程两轮以上;能熟练阅读外文版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符合基本条件要求的教师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担哪种形式双语教学任务申请;教研室审定教师条件,报系(部)审核;教学系(部)审核后将符合条件要求的教师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评议小组听申请教师试讲并给出评定意见,符合要求者报主管校长批准;取得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由学校颁发资格证书,并具有优先参加校内各种评选和评优活动;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在完成一(或二)轮双语教学任务后,才可申请高层次教学形式资格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何志勇,陈伟,张秀华。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07,(7)。

第6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已经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等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实务部分主要包括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和贸易术语、货物的运输与保险、货款的结算、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非国贸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且不能针对不同专业重新整合

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投资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现行教材中对这些内容的阐述甚少,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新的内容在课堂上予以补充。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教师教授不同专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却仅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案。并没有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这门课和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2.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不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即便有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问答形式。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现象。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历,不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并结合学生的出勤及课堂问答等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评成绩。闭卷考试内容缺乏新意,大多数题型只能考核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不能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如何才能规避以上教学弊端,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改心得:

1.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且注意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调整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的国际贸易惯例、政策、措施也不断出台,而这些新的内容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在教材上有所体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经常更换最新修订或编写的教材外,还要及时的将没有纳入教材的新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以做到与时俱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专业课与本课程的关系,调整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适当增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的学时,让其意识到国家颁布的不同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要侧重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因为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国际贸易术语等内容与该专业商务英语函电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货款的结算部分则要多分配学时。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要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及当前国际贸易重大事件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贸易措施中的反倾销措施时,可以引入中国光伏产品遭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来分析;在讲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部分,可以提出小组讨论题目:希腊债务危机对欧盟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鼓励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部分,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建立自己的公司,模拟交易磋商与合同签订等活动,在实操演练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课下复习。同时还可以教学案例资料,课下先由同学们进行阅读与思考,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或专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也可以在网站留言,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和老师就课上的专题讨论进行课下更深入的交流,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下互动平台。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按期选派任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由于非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课程的学时分配并不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选择重点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实训。

4.改革考核方式

除了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外,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上,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力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重点观察并记录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次数与质量;第二是课堂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中能否认真研读老师课前布置的案例并且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第三是在实训室运用国际贸易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时的综合表现;第四是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只有将过程考核的比重加大才能改变学生考前突击复习,考完就忘的弊端。

第7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它的应用也比较广泛,比如:寻找贸易合作伙伴,为咨询业务方面提供了方便,也给企业洽谈业务带来便捷,并且也改变了人们的购买和支付方式。电子商务的运用,对整个国际贸易起到扩展推动作用。为了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电子商务一方面服务于经济,一方面在推动传统经济向新型经济转型的同时,又增加了经济的竞争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被人们广泛的使用着。从联系方式到生活购物,从地区交流到跨过商贸合作,从实体经济到虚拟数字化经济的转变,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电子商务给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从在挑战,如果我国的外企能够跟随时展的脚步,那我国的外企也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一、电子商务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商务把全球连成了一个整体,电子商务的使用和推广将来也会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连接网络后就可以和外界取得联系,并且信息来源更广泛。当人们在网上参与商品交易后,一切的交易程序都是自动的,中间没有任何人干预,而且交易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传统的经济交易是无法和网络相比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易参与者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操作的,买与卖都是虚拟的。而我们看到的产品都是虚拟的照片,也就是说,网络上的产品没有店铺租赁费用,也没有繁琐的手续费及运输费用,因而它的成本较低,相对的价格也比较低。通过网络购买的东西,人们可以知道它的各个渠道,因为交易的程序都会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出来。由于电子商务的这些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网上购物成了一种生活潮流,反而去实体店的相对较少[1]。

 

二、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影响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1、寻找合作伙伴

 

在国际贸易的环境下,各大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要找一个贸易合作伙伴。由于传统的经济贸易合作让买卖双方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后,一些企业能迅速的找到自己的贸易合作伙伴,并且合作伙伴不受地域、空间的制约,从而减少了许多麻烦,同时也体现了电子商务的便捷性。换言之,公司通过建立网站,利用网站平台向客户提供简洁、明了的商品信息,从而吸引有意向的伙伴前来合作。或者,企业还可以利用其他途径寻找商品信息,与有意者建立合作关系。

 

2、电子商务给企业间的咨询、洽谈业务带来方便

 

在与合作伙伴合作前,双方要相互了解,对贸易的内容进行咨询,这个环节在贸易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中,买卖双方都要约好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如果哪一方因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而不能见面的话,只能拖延了时间,延缓了合作的时间,对双方都会造成一些损失。如果利用高科技进行邮件或视频交流的话,在交谈结果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双方还要支付高昂的通讯费用,也不划算。而运用电子商务,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让交易双方能够顺利进行洽谈。

 

3、电子商务的运用改变了人们的购买方式

 

电子商务出现以前,人们买东西只能去实体店买,如果店里货物短缺,那顾客只能改天再来买,并且,同样的商品,价格却是高低不一,容易让顾客花冤枉钱。而电子商务出现后,人们可以在网上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顾客可以多家对比,相对传统的买卖方式而言,网上购物更方便,并且也能节约时间。随着网络安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交易,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2]。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1、电子商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贸易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主要交流方式,它打破了各国之间隐秘的保守思想,也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往来形式,出现了跨过经济产品输出,国家之间主要是实体产品的贸易。而电子商务诞生后,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结合,贸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由产品贸易转变为数字贸易,省去了中间许多繁琐的业务流程。详细的来讲,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主要是电子数字和数据技术的交流,把信息合成数据直接传送,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因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后,减少了繁琐的业务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2、电子商务的运用确保了信息的安全程度。电子商务的主要运用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电子数据传输进行贸易活动的这一方式,极大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经济贸易相比,电子商务的运用,极大的明确了信息的传播途径,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安全,在资金的办理上更加方便、快捷,在物流方面确保商品的安全性,避免物品遗失,对交易者来说,也让货物的运输地点透明化,防止欺诈或受骗。让信息、物流、资金等组成一体化。

 

3、电子商务运用于国际贸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让服务更全面周到,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领域,让贸易机制更加全面完善。以前,传统的贸易,人们只注重当前消费,而不注重售后服务,因而失去了许多顾客。而售后服务的出现让一些产业又东山再起,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服务对国际贸易同样重要。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地球村也将成为现实,人们对所需要的东西下订单,而分布全球的生产基地将按照就近原则进行配货发送,而售后服务将紧随其后,对于有的技术产品,也相应产生技术服务,完善的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4、电子商务出现后,电子中介随之诞生。在传统的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企业之间的贸易,还是小商之间的买卖,都会有中间商出现,中间商如同一个联系的媒介,把买卖双方联系起来。中间商的活动促进了市场的发展。电子商务出现后,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了电子中介。电子中介也随之影响这电子商务的发展[3]。

 

三、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策略

 

信息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的出现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既让人们抓住了机遇,让事业发展,又给人们带来了挑战,怎样才能让电子商务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以下就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一)对企业员工的电子商务能力进行定期培训

 

电子商务主要运用在企业,因此,企业承载了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企业应该从员工必备的技术专业、协作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着手,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或者,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给员工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有能力的员工去相应学校进修,做到企业扶持人才发展。此外,企业员工的电子商务能力仅靠企业的培训是不够的,企业应该和学校合作,让员工在空闲时间去学校学习,听专业教授的课,或者企业请学校专业教师来公司做培训,达到提升员工能力的目的。

 

(二)多向有经验者借鉴学习

 

电子商务是在西方产生的,它在西方的发展更为广泛,被利用的更广泛。而电子商务传到其他国家,运用将没有在本土广泛,理解不是很到位,因而专业性不强,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从细节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借鉴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企业还要自己“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寻求新的商机。

 

(三)推广电子商务,加强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的出现推动了大型企业的发展,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小型企业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能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是非常重要的。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加强宣传工作。培养人才的任务非学校莫属,社会需要电子商务人才,那么学校应在学校设立外贸专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学生的素质培训,让学校培养的人才和国际接轨。此外,企业和学校建立对等的人才输出平台,确保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建立长远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把我国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促进技术升级,提高技术竞争力[4]。

 

(四)用法律规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不足

 

电子商务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税收出现很大漏洞,虚拟的店铺也就避免了缴纳税收;其次,网上会出现一下欺诈现象,一方面是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网络环境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是一些人钻了网络的空当,因而给人们造成恶略影响[5]。一个国家法律越完善,相应的国家职能也能实现。法律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完善的,它是切合人民的生活的。电子商务出现之后,随着它的运用和发展,一些经济条款规定不符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为了能让电子商务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国家立法部门应该对一些商业法律法规做一修改和补充,比如:《对外贸易法》、《电子签名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在法律机制的监督下,电子商务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更有利的推动经济发展。

 

(五)积极发展海外合作贸易

 

由于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中运用的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发展电子商务,还要在传统国际贸易的销售渠道中进行,从而推动贸易双向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还要与跨国、跨境的国际贸易双方进行网络、物流和服务交流,在满足贸易双方需求的同时,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6]。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它把传统的经济模式的限制一一打破,塑造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7]。它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与冲击,我们也能看到电子商务在当前的国际发展中有很大的潜力,发展前景也很广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贸易出口又成为国家国家重要的一部分,有效利用电子商务提升我国的经济,降低贸易成本,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子商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机,有机遇就有挑战,因此,解决问题才是首要的,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实现,让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能有持久、长远的发展。

第8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稳步升级意义重大。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系统研究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是实施转型升级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山东省外贸增长存在粗放型特点,贸易量的提高与质的提升并没有同步而行,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的出口达47.1%,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稳步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系统地研究了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东部地区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和外经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家电、通讯设备、船舶、集装箱、汽车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中部地区则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工产业、食品产业、机械、新兴材料。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根据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导向,引导“两高一资”加工项目企业调整方向,引导其向更高产业层次发展,摆脱被动。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建立专门的引进外资机构,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山东地域的品牌效应与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山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山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山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确立烟台、青岛、威海在加工贸易中的龙头地位,重点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机电、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项目,成为加工贸易对外的龙头,其中,青岛家电产业群,烟台汽车制造业群,威海轮胎产业群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重点。潍坊、淄博等半岛城市群其他地区在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化、医药的同时,根据各自优势,重点发展与东部地区相配套的产业群,形成东部地区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相互配套、相互渗透且不断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的局面。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围绕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核心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加强园区建设

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园区的趋同发展,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力促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加强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协作,建设专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业园、总部经济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以及传统加工工业园。对现有的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调整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按照是否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在能源、财税、金融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山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对外做好山东整体形象宣传,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各地政府集体对外招商,将外资项目与产业规划相统一,有重点、有秩序的引入优质加工项目。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通关效率。尽快在全省推广“无纸通关”和“联网监管、取消手册”的监管模式,试行电子底帐管理,扩大适用便捷通关措施的企业范围,全面解决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征税问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等各类外经贸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山东贸发网”等各种媒介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提供更加快捷和有效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第9篇:经济贸易与管理专业范文

现特证明××省××市××县(区)××镇(乡、街道办事处)××村(或居委会)××组组民(市民)××同志之子(女)××,于200×年×月考入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专业××年级××班级学习。 陈述困难原因(家庭人口情况、地处偏远山区、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成员因残疾、年迈而劳动能力弱情况、家庭成员失业情况、负债情况及其他困难原因等。)家庭情况实属贫困,特此证明!

村委会(或居委会)(盖章) 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或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XX年11月××日

注意事项:

需要写明家庭成员情况及家庭收入、困难的原因和程度等情况,需要你所在的街道或居委会出具。以下四种情况属于生活困难: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扶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4、其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以上所说的“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所在省统计局当年四月二三十日公布的上年度省平均统计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