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94年,我国全面推行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加大宏观财政政策调控力度;与此同时,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地方财政为筹措预算外资金,积极“创收”,非税收入再次成为政府除税收之外的重要的财政收入,非税收入使用和管理已成为财政监督管理不可逾越的沟坎,亟待研究加以解决。
一、当前我国非税收入的现实问题
(一)非税收入膨胀式增长,超越gdp和税收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税费结构变化明显。长期以来,我国财政领域一个突出矛盾是,一方面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另一方面一些规费等形式的预算外资金还本文由收集整理在大量地收取,也就是说,政府不仅在收取以税收为重要形式的规范性财政收入,而且预算外“收费”。
从另一角度看,近年来,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和房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究其根源,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财政非税收入地位转变,由原来的“拾遗补缺”转变为“半壁江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近几年,由于一些地方“土地财政”突飞猛进,这些地方政府财政中非税收入占比已高达50-60%。
(二)非税资金管理难度增大,财政监管职能被肢解,部分非税收入游离于监管之外。非税收入的执行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或者是相关的主管部门,由于票据使用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涉及非税收入部门一直是使用上级主管部门的印制票据收取非税收入,财政部门尽管在程序上进行了审核,但仍没有能力对它的后续工作和使用情况实施监督;一些地区和部门由于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收入执行机制,无法做到令行禁止,导致一些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非税收入大部分款项即使被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畴内,对于非税收入审核、使用和管理也仅仅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致使财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最终导致对非税收入的管理缺乏刚性的约束监督力。
(三)二次分配缺乏科学规范的统一标准,分配体制不合理将使政府财力资源的配置能力和效率降低,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由于收费形成的经济来源基本上归地方政府、部门、和单位支配,缺乏统一规范的分配标准,导致二次分配的不合理。一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甚至社会腐败现象滋长泛滥,社会资源不仅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调整,造成地方资源的无序浪费,非税资金长期游离于国库之外,将严重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与中央财政和税制改革思路背道而驰,干扰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对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带来了消极作用,直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根基。
(四)政出多门,收费主体多元化,来源渠道复杂,执收环节多,收入来源不稳定。与国家税收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等相比,非税收入呈现于税收收入的不同之处,首先非税收入由于征收项目的选择性,明显具有零散性的特点;二是非税收入由各职能部门分别征收,征收标准和征收环节各不相同,带有明显的行业性特点;三是征管方式存在不同的执行主体,其复杂性、多元性的特点较为突出;四是征收的方式渠道复杂,有主管部门(单位)代收自缴,有的是由银行代收,还有由财政机关征收;五是来源渠道不稳定,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某些临时性和罚款项目, 突击性和集中性特点明显,导致这些非税收入时高时低。
(五)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乏约束力,未形成规范、完整和系统的法律法规。从法制化进程上看,非税收入增长过快,管理艰难与执行混乱,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改革制度没有最终形成。非税收入征管的一系列内容,包括立项、定标、征收、监管、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环节仍寻找不到能够覆盖全国范围的统一、规范、系统和具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使非税收入征管做到无章可循;同时,非税收入征管和使用随意性较大,缺乏健全的法制监督,使得非税收入管理难以规范,对违规行为难以有效约束。
二、非税收入现实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全国财政收入结构比重中,税收收入增幅回落,但是非税收入占比增长,必然导致费大于税的现象出现,税收与非税收收入此种此消彼长现象,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负担变相增加,影响结构性减税政策总体效果;同时,非税收入征缴具有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持续在高位运行极有可能引发财政风险。
实践证明,地方财政非税收入诸多问题,势必导致一系列消极因素,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侵犯税基。税收与非税收入比例失衡呆滞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在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下降。非税收入大部分成为地方财政(或部门)的利益,必然会分散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二)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导致各种社会腐败现象,增加了机构改革的难度。由于非税收入基本上归地方政府、部门和单位支配,不仅助长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盲目基建,而且权利过于集中,为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损坏了政府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三)制约了经济主体的发展速度,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济秩序。税费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过多过滥的收费使企业不堪重负,加重了企业做大做强的成本。(四)削弱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从广义上讲,税与费都是政府通过行使行政强制权无偿征收。收费的随意性和广泛性,破坏税法的严肃性,降低了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五)大部分收入在支出上游离于财政监督,无疑是肢解了财政管理职能,造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
三、加强地方财政非税收入征管的对策选择
改革非税收入,应当从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非税收入改革,规范非税征管要素,推进征管体系建设,依托信息化手段支撑以及加快法制化管理进程等方向入手,遵循标本兼治的综合对策。
(一)完善和推进彻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从理顺分配关系入手,从源头起正本清源,还原税收和规费之本来面目;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当的原则,确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和非税收入体系,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消除地方财政过度依赖非税收入理念;同时,改革和深化投融资体制,适度开放政府融资和举债,推行资产证券化等,为政府培养后备财源支撑,阻断政府利用新增收费项目筹资的思路。
(二)寻求非税收入改革突破口,积极推动“费改税”,这将涉及到部门、单位利益的重新调整。首先,对一些征缴相对稳定兼具税收性质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项目,推进“费改税”改革试点,包括试点开征“社会保障税”、“燃油税”、“资源税”和“遗产税”等新税种,拓宽地方政府财源渠道;其次,对于那些“费改税”条件不成熟的,允许继续保留收费项目,但必须纳入预算资金统一管理。
(三)划分经济利益主体管理权限、明确收费范围,理顺分配渠道和分配关系。非税收入实质仍然属于财政性资金,非税收入与税收相比,有其自身特征,如征缴依据、服务范围和对象,收入使用方向、形成过程、分配方式都与税收有所不同等。因此,应当科学统一确定范围,内容,标准、费率,尤其是要细化征收标准,减少弹性空间,公开征收信息,禁止擅自提高收取标准、任意扩大收取范围,使征收各环节运行在阳光下,驶入规范化的公共财政运行轨道。
(四) 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系,包括一系列综合管理内容,例如,实行“收支两条线”,建全完整有效的征收管理办法,统一审批管理权限,加强集中管理;建立目录管理制度,推行收费目录管理和收费公告制度,树立民主预算理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统一票据管理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充分发挥收费票据的源头控管作用;设置财政专户,严防“小金库”和“账外账”等现象滋生;推广和实施非税收入第三方监管,实行银行代收制度,实现收缴单位与现金彻底脱离;统一预算编审制度,量入为出,合理安排使用费款,保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等等。
一、 我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情况
笔者搜集了20xx-20xx年全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统计资料如下:
表一: 20xx-20xx年查字典县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gdp
亿元
41.2
12.9
46.84
14.8
55.32
16.1
67.36
16.3
80.44
16.8
93.96
14.5
110.86
15.0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29
8.8
1.62
15.7
1.96
20.8
2.19
12.2
2.55
16.3
3.2
25.5
4.07
27.2
税收总收入
万元
11525
7.87
14404
24.9
16005
11.1
19761
23.5
21980
11.23
26682
21.4
34588
30.0
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
3.1
3.5
3.5
3.3
3.2
3.4
3.68
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
2.79
3.08
2.89
2.93
2.73
2.84
3.13
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89.34
88.91
81.65
90.23
86.19
83.38
84.90
注:税收总收入等于地方税收收入与上缴中央的国税收入之和
上述数据显示,我县的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呈平稳均衡的变化态势。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而税收的增长出现曲线型回落现象,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3%以上,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为查字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财力支撑。
表二:20xx-20xx年南昌市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县区
20xx
20xx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财政总收入(亿元)
gdp(亿元)
比重
东湖区
8.76
169.9
5.16
10.72
200.0
5.36
西湖区
10.2
173.2
5.89
12.44
203.47
6.11
青云谱区
5.22
100.8
5.18
7.06
110.56
6.39
湾里区
2.01
15.1
13.31
2.58
18.03
14.3
青山湖区
11.35
165.5
6.87
13.56
187.5
7.23
南昌县
10.2
153.1
6.66
13.64
184.3
7.4
新建县
5.0
95 /5.22
6.39
115.02
5.56
查字典县
3.2
93.96
3.40
4.07
110.86
3.68
安义县
1.57
28.4
5.53
2.0
34.44
5.81
上述数据显示,我县的财政收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市比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仍居全市四县五区之尾。06、07年我县gdp的总量与新建县、青云谱区接近,而新建县的财政总收入06、07年分别高于查字典县1.8亿、2.32亿元;青云谱区06、07年财政总收入分别高于查字典2.02亿、2.98亿元。我县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呈现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不相匹配。
表三:20xx-20xx年全省、查字典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对照表
全
省
年份
指标名称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20xx
税收占财政
总收入比重
79.8
80.8
79.8
80.7
81.3
83.7
财政总收入
占gdp比重
9.57
10.09
10.03
10.49
11.1
12.1
进
贤
税收占财政
总收入比重
88.91
81.65
90.23
86.19
83.38
84.9
财政总收入
占gdp比重
3.5
3.5
3.3
3.2
3.4
3.68
上述数据表明,我县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以来,分别高于全省9.11、0.85、10.43、5.49、2.08、1.2个百分点,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02-07年分别低于6.07、6.59、6.73、7.29、7.7、8.42个百分点,比重呈下降趋势。
二、gdp与财政收入两者关系的剖析
gdp(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反映和评价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全貌的核心指标。财政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一个主要参数,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从概念功能看,都是众多指标中的龙头指标,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总实力的具体体现。不论一个地方年终对经济发展的盘点、总结,还是外地客商来该地方考察、走访、评价,首先关注的是这两个指标。
第二、从构成要素看,二者都是依赖于主导产业、重点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我县20xx年gdp总量为110.43亿元,其中二、三产业分别为56.7亿元、3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51.17%、28.9%,总量占gdp比重80.07%,全县工商税收收入1.5199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73亿元的61.45%,两者相差18.62个百分点。尽管gdp中的二、三产业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工商税收口径不完全相同,但各自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80.07%、61.45%,这也充分说明两者都是以二、三产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的。
第三、从相互关系看,两者呈同向比例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凡是gdp蛋糕做得大的地方,财政总收入或一般预算收入额就相对多,反之则相对少。从我县20xx-20xx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看,均在3.1-3.6之间波动,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全省、全市比,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匹配。
第四、从基本性质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质和量的关系。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gdp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全貌。这些经济活动运行质量、效益如何、“含金量”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高,反映运行质量良好;比重偏低则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偏低。其产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有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也有税征漏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经济运行质量的原因。财政收入是一级政府支配的财力,是办大事和加大投入促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显得十分重要。
三、对增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几点思考
(一)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定上升,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但由于影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因素甚多,在现行的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增加我县税收收入,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优化财政收入质量,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是决定税收收入的首要因素。20xx-20xx年,我县的税收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增长的后劲仍然不足,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支付税收能力水平不一,影响了税收的质量。
2、税收政策变化给税收带来双面影响。国家的税收政策会直接推动税收收入的变化,例如我县铜业的退税政策、个人所得税征额上调等明显减缓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3、税收征管水平是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税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经济现象,涉及各方利益,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纳税观念、税征人员素质等都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征管,制约税收收入的增长。
4、税收结构优化是影响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我县主要税收收入来自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20xx年,这三大税种分别为13675、11172、2460万元,占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34.3%、28.1%、6.2%,。增值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企业,营业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服务业,而企业所得税主要来自于非农业企业。因此,我县税收结构仍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布局,主体税源在第二产业。由些可见,要实现税收收入持续增长,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可用财力源源不断。
(二)思考与建议
发展经济是增加税收的根本途径。如何利用我县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可用财力,笔者认为应切实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发展经济,广开财源。
首先要加强工业经济建设,构建工业强县。一是要服务重点大项目强财源。要继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帮扶力度,加强对酒业、烟花、医疗器械、钢构网架等主要行业的跟踪服务,对有色金属加工、医药化工等重点新增税源产业予以财力支持,提升服务水平,向服务要效益,向企业增产增效要税收;二是要扶助中小企业扩财源。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方针,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技术等方面问题,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环境,在支持中小企业经济加快发展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第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金融保险业、咨询、规划设计、科技、旅游、法律、广告、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日益增加。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小、资源约束小、劳动容量大,见效快等特点,所提供的营业税是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无疑构成地方财源的主要方面和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县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逐年提高,但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很小。因此,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继续打造好军山湖生态经济圈,加快旅游业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突出特色,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要求逐步构建开放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流通格局,扩大查字典的税源基础。
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税收可持续发展。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重视技术的引进,注重技术创新,通过企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使技术型产业加快发展,成为税赋的主要贡献产业。
一、税与利的异同
税与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含义不同。“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收入。”利润收入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它是“国家投资兴办的企业纳税之后的利润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服企业中得到的股金分红收入也属于利润收入。”
第二,税收是纳税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不能单独成为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利润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因此,企业上缴财政的利润越多,表明企业经济效益越好。
第三,税收一般不受企业经营好坏的影响;而上缴利润则受企业经营好坏的影响。
第四,税收的适用性广,除适用于国有企业外,还适用于集体企业和个人等所有纳税人。而利润上交则只适用于国有企业。
第五,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并且最稳定可靠,成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而利润收入比重较小;也没有税收收入那样稳定可靠,如果企业不盈利甚至亏损则无法形成上缴利润。
税与利的联系:
第一,税收收入与利润收入都是企业纯收入的一个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
第二,税收收入与利润收入都是纯收入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渠道。
第三,税收和上缴利润应具法定性,每个纳税人和国有企业都应努力完成。
二、税与债的异同
税与债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
第一,从二者的性质来看,“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收入”,不形成债务。“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方式 取得的收入”,成为国家的一种债务。
第二,从是否具有无偿性看,税收收入是纳税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是无偿上交的,国家不需要偿还给纳税人。债务收入是国家要在一定时期偿还本金并支付约定利息,是有偿的。
第三,从是否具有强制性来看,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纳税人不依法纳税要受到法律制裁。国家为取得债务收入而发行的国债具有自愿性,是否认购和认购多少,完全由认购人决定。
第四,从是否构成财政支出看,税收是无偿上交的,不需返还,不形成财政支出的内容。债务收入要到期还本付息,因而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在我国,每年要在预算中安排一笔支出用于还债,所以,债务收入一经形成,同时也就形成财政支出,这也是债务收入与其他三种财政收入相比较而显出的特点。
第五,从是否具有转让性看,税收是国家强制征收的,不具有转让性。国家为了获得债务收入而发行的公债,投资者可以随时将公债按市场价转让给他人,具有较强的转让变现能力,这时投资者可以发生变化,但国家的债务收入额不发生增减变化。
第六,从收取的机关看,税收是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的;而债务收入一般是由财政部门发行公债券直接收取的。
税与债的联系:
第一,它们都是财政收入的一定形式和渠道,都是财政收入的来源。
第二,主体相同。税的征收主休是国家;为取得债务收入而发行的公债的发行者也是国家。
三、税与费的异同
①国家财政收入除了税以外,还有费的收入,费在教材中称为财政收入中的“其他收入”。
税与费的区别是:
第一,征收的主体不同。由代表国家政府机关的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征收的收入叫做税收。一般由税务局以外的国家机关、经济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的收入叫做费,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取的工商企业开业登记费和商标注册费、公安部门收取的各种车辆牌照费和户口登记费。
第二,是否具有特定服务不同。税收是纳税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是无偿的,不向纳税人提供服务。费是向受益者收取的一种代价,要向受益者提供特定服务,因其有一定的有偿性质,如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就要向缴费人提供诉讼服务。
第三,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而费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项目很多。
税与费的联系是: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分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其他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是基本因素。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确定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选取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作为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地区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它是指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之和。税收收入是指国家或地区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税收收入主要用每年一般预算中的税收收入,不包括非税收入。
本文选取1995年到2011年河南省财政收入、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二、模型建立
1995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河南省财政收入从124.6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 721.76亿元,增长了13.8倍。河南省税收收入从103.4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 263.1亿元,增长了12.2倍。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5年的2 988.37亿元增加到2 011年的2 6931.03亿元,增长了9倍。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税收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利用表1中1995-2011年17年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得出基本模型为:
Y=-39.94 270+0.931455X1+0.021026X2(1)
S=(7.843932)(0.101897)(0.004706)
t=(-5.092179)(9.141100)(4.467795)
R2=0.999281 F=9731.570 DW=1.051891 SE=13.75824
T检验是对回归参数的显著性进行的检验;R2是拟合优度的检验,主要检验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以及回归模型对观测者的拟合程度;F是对总体回归线的显著性进行的检验。一般来说R2越接近1,数据的拟合度就越好。
三、模型检验
(一)拟合优度的检验
拟合优度主要检验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以及回归模型对观测者的拟合程度,用来度量拟合优度的统计量是可决系数R。R的取值范围是[0,1]。R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的值越接近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文中1995年到2011年的样本中R2=0.999281,修正后R2=0.999179,都很接近于1。说明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为99.93%,表示河南省财政收入Y的总变差中,有解释变量GDP和税收收入解释部分占99.93%,此模型的拟合程度很较高。
(二)t检验
从(1)回归模型中,得出t统计量为-5.092179,9.141100,4.467795,在显著水平a=0.05情况下,我们可以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15下,临界值t0.025(15)=2.1315,可以看出t=9.141100,4.467795>2.1315,所以我们拒绝原假设,即说明河南省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有显著影响。
(三)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
由(1)回归模型的F检验值为9731.570,所以拒绝原假设,回归方程显著。White检验的结果见表3。
取显著水平a=0.05下,nR2=8.0918132
(四)回归方程的自相关性检验
进行Correlogram of Residuals Squared statistics,得到表4所显示的残差图,结果显示,残差不呈线性自回归,即随机误差不具有自相关性。(见表4)
四、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河南产业机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底子薄、基础差,我们要立足省情,寻找优势,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加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凸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视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发挥民间投资积极作用,不但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夯实了长远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尤其加快发展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信息化为重点,发展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努力抓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并创新体制机制。
(二)优化财政结构,规范财政收入
目前,我省财政结构出现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较差制约税收收入水平、非税收入增长过快、区域财税政策不均衡等问题。所以我们就要优化财政结构,规范财政收入。优化财政结构就要提高财政收入的比重,降低非税收入的比重。清理并规范非税收入,提高非税收入的可调剂比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改革并完善财税体制。
(三)改善和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
【关键词】税收收入;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研究背景
自1985年实行的利改税的税改以来,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90年代已高达96%。而1994年实施的全面税制改革又使得税收收入有了新的变化。税收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运行和监督经济活动职能的发挥,成为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随着新千年的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经济背景下,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产业发展迅猛,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日渐深入,中国成功加入WTO。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稳定和协调增长的结果,由于税收具有聚财与调控的功能,因而它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税收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从结构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做出一个很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运用政策工具对税收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2.影响因素的选取与建模
税收受制于经济发展,同时,税收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求与经济紧密关联的税收符合其发展的要求,即政府筹集的税收收入应尽可能的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同时又不至于损害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对影响税收的各个因素或者说主要因素加以分析。
一般认为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通过散点图来观察一下。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1980年-2010年的统计年鉴)
从散点图可以判断税收收入与GDP、财政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而税收与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那么我们检验一下这二者之间的偏相关关系(以GDP和财政支出为控制变量),结果如下:
表1 税收收入与价格指数偏相关系数检验表
Controlling for .. 财政支出 GDP
价格指数 税收收入
价格指数 1.0000 .4071
税收收入 1.0000 .4071
偏相关系数为0.4071,说明税收收入与价格指数有相关关系。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以GDP、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因变量,税收收入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税收收入,解释变量包括国名收入X1、财政支出X2,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3。
3.变量数据的选取
我们是在若干假定之下进行回归的,这需要考虑方差齐次性与残差的正态性。
从图4的Scatterplot散点图(以回归预测值为X轴,以标准化残差为Y轴)看出,它的大部分都落在(-3,3)范围之内,就可以认为它满足方差齐次性;从图5的P-P概率图,和图6的残差直方图都可以明显看出残差满足正态性假设。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考虑奇异值和影响点的问题:
表2 奇异值数据表
Case Number Std. Residual 税收收入 Predicted Value Residual
28 3.043 49442.73 46225.6291 3217.1009
a Dependent Variable: 税收收入
从表2-奇异值数据表中可以看出第28个观测值异常,但是从输出的数据Mahal·Distance,Cook’s Distance,Centered Value 值看,笔者认为没有影响点,所以让全部数据参与回归。
4.进行模型回归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由结果可以看出自变量GDP没能进入回归方程。
表3 拟合过程小结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1 .996(a) .992 .992 1135.59934
2 .997(b) .993 .993 1057.10516
a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
b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价格指数
c Dependent Variable:税收收入
在表3中,R为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 Square为R2系数,Adjusted R Square即修正R2,最后一项为估计标准误差。由R2以及修正的R2值可以看出建立的回归方程比较好,且随着模型中变量个数的增加,R2系数值也在增加。
表4 方差分析表(ANOVA)
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1
Regression 4131601281.830 1 4131601281.830 3203.820 .000(a)
Residual 33529232.669 26 1289585.872
Total 4165130514.499 27
2
Regression 4137193731.268 2 2068596865.634 1851.141 .000(b)
Residual 27936783.231 25 1117471.329
Total 4165130514.499 27
a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
b Predictors: (Constant),财政支出,价格指数
c Dependent Variable:税收收入
由表4的方差分析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其显著概率值均小于0.001,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因此,最终的回归方程应包括这两个变量,且方程拟合效果很好。
表5 回归系数表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B Std. 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1
2
(Constant) -597.128 286.684 -2.083 .047
财政支出 .939 .017 .996 56.602 .000 1.000 1.000
(Constant) -8585.031 3580.631 -2.398 .024
财政支出 .953 .017 1.011 57.121 .000 .857 1.168
价格指数 74.558 33.328 .040 2.237 .034 .857 1.168
a Dependent Variable:税收收入
B为偏回归系数,是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的得到的。由上表最终得到模型:税收收入Y=-8585.031+0.953财政支出X2+74.558价格指数X3。变量的显著水平分别为0.000和0.034,容许度均为0.857,没有小数值出现,方差膨胀因子(VIF)均为1.168,没有很大的值出现,后两个指标说明自变量之间没有出现多重共线性。
5.结论
通过以上计量模型的回归分析,我们看到,税收收入对财政支出与价格指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53和74.558,另一方面因为财政支出的基数远比价格指数大,所以二者,尤其是财政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和我国税收收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各方面运作还需要政府实施一定的宏观职能,职能的有效实施得宜于充足的财政力量,其中税收占很大比重。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保证税收收入的必要条件;财政支出和物价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税收收入,因此,国家应该以保证经济增长为基础,稳定物价,进行合理的财政支出。
6.政策建议
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众所周知,政府要实现其职能,必须依赖于财政收入,在此基础上才能安排合理的财政支出。
税收足额稳定和税收适度合理这两方面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目标。立足于这两个目标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应建立健全合理的税制结构,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合理的税制结构应该是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为指导原则的一套宏观税负水平适中、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与国际规范相适应的新型税收制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措施出发:(1)通过改革增值税,以加大对民间投资的刺激。利用消费型的增值税来促进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2)对消费税进行前瞻性的有增有减的调整,并适当扩大税基,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对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做进一步的调整。(3)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与经济形势更加相符的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适当调整税率。在加强监管,发挥税收的社会公平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存在国家税收增长高于GDP增长的现象,针对这一事实,国家还应对税种进行调整,通过宏观政策和税制调整的手段,使国民收入和税收保持同比例稳定增长,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S Weisbery.应用线性回归[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阮桂海.SPSS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喻开志.利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的一个实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Vol. 16,No. 2.
[5]高淑红.我国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J].金融观察,2011.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非税收入;规模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政府以收费、基金、罚款、摊派、赞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量的非税收入,且已经在政府全部的公共收入中占据很大比重,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非税收入规模的决定因素
(一)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和使用方向,政府的职能范围越宽,非税收入的来源越广,而且政府非税收入大都有特定用途,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财力保证。经济体制不同,政府的职能范围及其履行职能的方式也不同,在体制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范围虽然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由于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呈现多元化,政府非税收入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财政来源。
(二)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是划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政府间、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间的财政收支和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与使用属于财政收支,因而也属于财政体制的内容之一。
1、政府间关系角度。财政体制不同,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与使用就会有差异: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取得非税收入的权限较小,非税收入来源就很受限制;反之,在分权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权限扩大,非税收入的来源也随之多样性。
2、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关系角度。政府非税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可见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清晰的,但由于体制、历史传统等主、客观原因的存在,这种关系不但不明晰,反而相当混乱。从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与使用管理的实践表明,只有实行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政府财政的管理体制,收入取得上的“三乱”现象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收费养人”的问题才将自动消失,资金的使用才会比较规范。
3、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人们的负担能力大大增强,为较高的非税收入规模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这也意味着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大大增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的责任要小于经济不发达时期,因此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相对比较充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成为政府非税收入使用的主要方面,非税收入的使用显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非税收入规模分析
(一)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非税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攀升,2004年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二是地方政府非税收入规模超常增长,1994―2000年,其年均增速大都在10%以上。
政府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意味着政府非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说明政府非税收入对实现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越来越多的依赖于非税收入。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这一变化趋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吻合的,但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的政府非税收入的超常增长是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的这一段时期,因为在总财力(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定的条件下,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等额增强,意味着地方政府财力的减少,为了弥补因财力不足带来的财政支出缺口,非税收入自然就成了地方政府的首选渠道。
(二)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GDP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税收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非税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二位数以上,1988年达到25.03%,较之同期税收收入和GDP增长速度,高出了近4个百分点,随后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GDP增长速度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差距越拉越大,1994年政府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了44.92%,而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仅为20.48%,前者是后者的二倍多。
从总体上讲,1988年到1996年,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GDP在增长趋势上表现出了大体同步的特征,对非税收入的增长在总体上是应当给与肯定的。1989年到1995年呈现“v”字型变化,表明政府非税收入增长幅度较大,这是因为其本身受到了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1989年和1995年非税收入增幅降到了10%以下,是由于1989年出现了异常,1993年中办、国办转发了财政部《关于治理乱收费的规定》,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了收费清理工作,到1995年清理“乱收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非税收入快于同期税收收入和GDP的增长速度,也应当予以肯定。这一时期是我国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时期,政府职能范围及其履行职能方式的改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规模随之扩大应该是正常的现象。
当然,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GDP的增长速度差距过大的特点,可能包含了一些不合理或不正常的因素:政府非税收入增长速度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差距过大,特别是1991年到1994年间出现的想象,很可能是出于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在征收管理上存在费大于税、挤占税收收入、蚕食税基的问题,同时这也意味着政府非税收入的负担正在不断加重。
(三)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分析
政府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都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都是GDP的一部分。从1987年至2000年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逐年提高的,而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则走出了一个“u”型曲线,即经历了一个先逐年下降,然后逐步上升的过程。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走过了一个“替代”过程和同步上升的过程。从1987年到1996年,政府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之间的“替代”过程似乎意味着政府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的上升,是以降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代价的。但仔细分析,这种替代关系是不存在的,因为在1994年以前我国税负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的错位,税赋主要是由国有经济承担的,而国有经济对GDP贡献份额却不断下降,而且政府非税收入是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向特定对象收取的,比如使用费就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收取,因此政府非税收入适应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1996年以来的同步上升,正是税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然而,政府非税收入占GDP额度比重高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则是不正常的。这说明我国财政收入组织过程中存在过分依赖非税收入方式的问题,也说明我国税费结构还不合理,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加大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政府财政收入中,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集资、摊派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主体,由于其没有纳入预算内和财政管理,造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混乱局面,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大。
(一)加重了企业负担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发展,如果遵循自愿和等价原则,企业自然会选择最佳的服务与价格组合,但是现行的收费却远远超越了正常交易的范围,生产经营者的交费负担超过了其纳税负担,而且这些收费大都硬性摊派、强制征缴,使企业不堪重负。
(二)分散了国家财力
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少数纳入预算内管理,其他大部分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构成了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预算外资金以“滚雪球”之势迅猛膨胀,呈现一种不可遏止的增长惯性。据调查测算,截至2006年全国预算外资金的规模大约为3000―4000亿元,其中收费和基金收入2600亿元左右,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45%,更甚者则已超过了预算收入。这些预算外资金分散了国家财力,加剧了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的急剧增长。
(三)加剧了社会的分配不公
许多行政部门利用管理中的种种弊端和漏洞谋取收费资金,并且这部分收入不是取决于财政分配和经营水平,而是取决于其垄断优势和收费能力,各企业交费的多少还受企业自身与政府的“谈判”的制约。按照收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每项收费所取得的收入均有具体的使用途径和支出方向,必须专项专用,然而现实中却成了各单位、部门的“小金库”。收费规模与单位的利益正相关,这就形成了各部门间的收费攀比,正是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四、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治理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是理顺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以及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从源头防范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的各种政府收入的总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按照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一切政府非税收入,都必须纳入财政管理的范围之内。
(二)对政府非税收入实行分级管理
对政府非税收入的分成比例,应当按照所有权、事权以及相应的管理成本等因素确定。根据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凡中央政府非税收入都应由财政部统一管理, 凡地方政府非税收入,都应由地方本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在管理非税收入的过程中,必须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在业务上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
(三)通过“分税归位”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就要从总体上正本清源,通过清理整顿,区别不同性质,“定性、定位、定量”,实行“分源而治、分流而治、分类而治、分项而治”。
1、对政府部门履行管理职能,而对管理对象征收的行政管理费和各种制度外收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予以取缔。除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外,凡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以及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的收费,要一律清理取消。
2、将现有收费中一些不具有公共商品生产费用性质的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由市场定价并照章纳税。这类收费包括各类勘察设计收费、咨询服务收费、培训费、鉴定费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等。
3、对现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凡是凭借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或社会管理职能收取的与税收性质相同的,实行“费改税”,逐步采取税收的形式。如将交通、社保、环保、土地等领域的收费、基金、附加等,逐步改为燃油税、社保税、环保税、土地有偿使用税等。
4、对符合国际惯例、确需保留的,继续予以保留并加以规范。另外还有少量暂不宜取消或规定征收期限未满,且难以实行“费改税”的政府性基金,如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还应该进一步完善。
5、拓展非税收入管理范围,挖掘增收潜力。贯彻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的精神,将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以政府名义接收的捐赠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收入,逐步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友志.政府非税收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3.
2、于国安.非税收入管理探索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关键词】税收负担;宏观税负水平
一、税收负担的涵义
由于学者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对税收负担的涵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也正因为如此,理论研究上通常将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分为小口径税负、中口径税负、大口径税负。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是财政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里的财政收入是包括税收收入在内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政府全部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政府全部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还包括了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等各种所得。但本文认为,各种定义和衡量指标多针对作者当时研究命题的需要而选用的,理论意义较大,但不利于非专业人士理解和接纳。因此,本文将税收负担定义为: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依法履行纳税义务而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从绝对数看,它是指纳税人应支付给国家的税款额;从相对数看,它是指税收收入与同期GDP的比率。即本文研究的税收负担必须是严格建立在缴纳税款的基础上,纳税人承受的其他非税费用支出和经济损失不计算在内。
二、我国宏观税负水平
(一)税收收入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
表1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相关数据指标(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税收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
由表1可以看出1994年税制改革至今,我国税收总收入稳定增长,税收增长率长期且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11年税收收入增长率23.7%,税收总收入更是突破9万亿大关,当年GDP增长率为9.2%。
这是否说明我国税收负担过重,现行税制税率过高、税基过广呢?思考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差异等造成的。从价格因素来说,税收按照现价计算,而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率按照不变价计算,扣除各种物价指数。从统计口径来说,不同税种的税基增长与GDP的增长有比较大的差异。以外贸进出口为例,进口贸易增加则进口环节税随之增加,有利于税收收入的增加;但国家统计局在核算GDP时采用进出口净值,故进口增加越多,核算GDP时扣除的部分就越多。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税工程的应用,税务部门大力加强税源监控,加强税务稽查,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减少税收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2009年税务部门查补税款370亿元,同时大量清缴历史上的欠税,增加了税收收入。这是近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认为税收增幅高于GDP增长率并不能说明我国税负水平高。
(二)国内外宏观税负水平比较
国家之间税制不同,不能简单类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比较没有价值。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一个独特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扮演了也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和分类(表2),其根据人均GDP 的多少将国家分为四种类型。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全国总人口1339724852人,GDP总量为401513亿元,美元汇率年平均中间价6.7695。则2010年人均GDP是4427.18美元,属于中上收入国家。根据本文定义的严格意义上的税负,我国的宏观税负1994年至2011年的简均值为15.70%,考虑到1994~2011年我国长期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故与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宏观税负平均值18.59%比较,我国目前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的国家行列。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高收入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三、国民认为税费负担重的原因
从严格意义的税负来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高,甚至属于税负较低的国家行列。但从居民感受和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来看,各大主流媒体均认为国民负担过重。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齐头并进
与高度发达、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收入的来源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制度规范的前提下,税收收入应当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全部组织形式,然而我国除了预算内正规的税收收入,还存在预算外收入甚至制度外收入。在这种情形下,国民负担不仅仅是税收,更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费。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表示:2007政府财政收入接近3.2万亿元,如果加上1.3万亿元的预算外收费、土地出让金5000亿元、社保8000亿元等预算外收入,我们真实的负担已经达到31%~32%,这种程度的实际税负已经相当高了。这段话虽然混淆了税收负担和总负担的概念,但他说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非税收入过于庞大。实际上,越是收费多,越说明“费挤税”程度的严重,越显示出费改税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财政体制缺陷的主要表现之一。
(二)纳税人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称
判断一个国家税负的轻重,必须考虑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对称,即需要综合考虑财政支出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单看宏观税负水平本身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它的税负就重。例如,瑞典和丹麦都是世界上宏观税负水平很高的国家,2006年仍分别为49.4%和49.6%。但由于两国构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例,2005年瑞典和丹麦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高达84.6%、84.1%,所以大多数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税负很重。
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是否过重,当然也要结合财政支出来考察。2006年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仅为10.97%,而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73%。同期日本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是2.38%,英国为4.19%,韩国为5.06%,法国为6.5%,加拿大为7.1%,而美国最高,也只有9.9%。由上述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缺乏约束机制。政府收入增加首先获益的是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的增长速度,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领域财政资金供给不足。政府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使得我国行政运行成本不断上升,挤占了提供公共品的资金,导致了人均公共品的增加速度远远跟不上税收负担增加的速度,客观上使得纳税人觉得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偏高。
(三)税制再分配功能的缺失
税收作为国家强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各阶级、阶层、社会成员及各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一般认为,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是收入分配功能显著的税种。普遍课征的流转税,如增值税,其征收成本较低,但往往具有累退的性质,不利于收入分配;选择性课征的消费税,如对奢侈品和高消费行为征收,则具有显著的收入分配功能。我国现行税制是典型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2010年国内增值税、营业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43.2%,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1.2%。因而在总体上,现行税制的收入分配功能较弱,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国民对现行税收体制的不满。
因此降低政府运行成本,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财政资金用于公共服务的比例,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令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才是改变人们对税收负担的认识的根本之道。
参 考 文 献
[1]谢海涛,彭晓芸,张佩圆.北京纪事(纪实文摘).2007(7)
[2]秦菲.税收就像空气包围你.理财周报.2009(9)
[3]金明明.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地区间税收负担因素分析.硕士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11
[4]高培勇.中国税收持续高增长之谜.经济研究.2006(12)
[5]吕冰洋,李峰.中国税收超GDP 增长之谜的实证解释.财贸经济.2007(3)
[6]祝遵宏,刘伟.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生产力研究.2009(6)
关键词:财政收入;增长瓶颈;非烟税源;新财税增长点
一、引言
地方财政收入由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构成,是地方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经济管理工具,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有机架构,对于地方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云南省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呈现逐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9757亿元,同比增加3513亿元,增长134%。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全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总收入的持续增长,财政实力的增长对本省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形成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云南省财政增收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境。一方面来自于分税制深化改革,财权上移事权却增多,尽管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但是地方政府仍面临较大的财政收入缺口。另一方面,云南省由于自身实体经济薄弱且主体结构单一,财税增收过分依赖传统经济载体。“十一五”计划期间云南省确定重大发展烟草业、旅游业、能矿产业、生物产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几大产业都得到极大发展,但从财政角度看,烟草业对云南省财政收入的贡献最为突出,近年来实现了烟草利税300亿元、600亿元、1000亿元的开创性突破,烟草利税一直占云南省财政总收入的50%左右,可谓“半壁江山”,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及长远性衰退对云南经济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对本省财政收入增收也存在极大牵制作用。
云南省财政收入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本省税收负担较重,烟草业造成的社会成本逐渐显露,财政过度依赖烟草业的贡献并非长远之计,随着结构性减税的推进以及城镇化、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设所增加的财政支出使得云南财政面临发展瓶颈。为了突破这个困境需要综合分析云南省经济及财政情况,研究烟草业与经济发展的悖论问题,探寻云南经济的新增长点,发展新兴支柱产业,重点通过生产性努力增加云南省财政收入。
二、云南省财政收入增长现状
云南省近年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2000年-2013年,云南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从201124亿元上升到1172091亿元,增长了482倍,云南省财政总收入由43316亿元增加到29757亿元,增长了587倍,全国财政收入1339523亿元增加到了129143亿元,增长了864倍。与云南省GDP比较,其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但是滞后于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水平。随着对民生建设支出的巨额增加,云南财政入不敷出,有限的财政收入增长不能满足支出的需求,详细情况如表一所示。
通过对云南省财政收支对比分析得知,本省一般预算支出远高于一般预算收入,也高于本省财政总收入,云南省自2001年来赤字数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另一个问题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中的烟草利税,烟草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行业,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模式革新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云南省过度依赖烟草业的发展必将导致财政处入高风险状态。
下面通过折线图分析云南省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由图1可以得知,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率波动总体一致,但财政总收入增长曲线随着生产总值增长曲线起伏波动较大,多数年份的财政收入增长均快于GDP的增长,而在经济波动年份,财政收入的下降幅度也快于GDP的下降,从2011年开始,云南省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增长下滑趋势明显,说明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财政增收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云南省财政税收困境分析
(一)云南省税收贡献低
一般来讲,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2012年,云南省税收收入为54811亿元、87119亿元、88195亿元、10639亿元,分别占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78%、84%、79%、795%,税收收入对云南省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云南省税收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云南省为10639亿元,而全国平均税收收入为15773亿元,云南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另外,从云南省人均税收贡献角度分析,人均税收贡献可以衡量个人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程度,且在经济同质、税收质量无差异、税收努力程度相同等假设条件下,也是衡量征管绩效的重要指标。2012年,全国人均税收平均水平为161945万元/人,而云南省为109418万元/人,其中,有烟草工厂的地区如昆明、玉溪、曲靖等的人均税收贡献在云南省各地区中排名较前,昆明市为20622万元/人,玉溪为144839万元/人,烟草业对税收的贡献较大,但云南省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较为发达地区的税后收入差距更甚,重庆为258312万元/人,是云南省人均税收贡献的24倍。从以上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知云南省税收贡献处于全国低水平阶位,在这种现状背后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则归因于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潜在产能的释放受到经济结构的束缚。
(二)云南省税收负担重
宏观税负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期间(一般以年为单位)内的税收收入占当期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反映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云南省2006-2012年宏观税负均值为21%,四川省为1184%,湖南省为974%,相比之下,云南省税收负担非常重。此外,与重庆、广西相比,云南税负也偏高,2012年,云南GDP比重庆低11492亿元,比广西低27212亿元,但是税收收入却比重庆高73365亿元,比广西高70817亿元,经济总量与宏观税负明显不匹配。对现有的税源征收更多的税收,短期内可以保障财政收入,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从拉弗曲线得知,高税赋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进而影响纳税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导致税收减少,本省经济发展负担沉重压力,会增加“税负焦虑”和“民生痛感”,且高税负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经济后续支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将被削弱。而导致高税负这种情况主要有几种原因:一是税源结构单一,烟草税收占税收收入很大比例,税收对烟草业过度依赖导致“烟草财政”。二是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税收、现代服务业支撑乏力,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三是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总体实力弱且整体规模小的特点,因而比重偏低税收贡献不高。四是偏重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需求结构不合理。
(三)减税政策导致收入减少
为了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云南省对农业的依赖较大农业人口占比80%,自取消农业税后云南省第一产业的的税收收入受到极大影响,许多依赖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县乡面临财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另外,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逐渐推行对税收收入有重大影响,结构性减税是一种“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方案,虽然是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但其核心是减税,云南省对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加大将会缩减税收收入。云南省采取了多项结构性减税策略,如2013年8月1日实施的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涉及云南交通运输业及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7个服务行业的609万户登记纳税人,实施后,将减少全省企业税负10亿元左右,税点降低,很多纳税人将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下降。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而小规模纳税人统一适用3%的征收率。此外,交通运输业税负降幅为3%。据省国税局测算,纳税人本环节减税191亿元,下环节为纳税人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增加而间接减税235亿元,“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效果显著,相应的会削减云南省财政税收。
四、解决云南省财政困境的对策设计
(一)着力培育发展非烟税源
云南省确立了重点扶持、培育和发展的烟草业、旅游业、能矿产业、生物产业等几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各大产业均有重大发展,但历年来云南省烟草业“一枝独秀”,其他产业的税收贡献度较低,但依靠烟草业拉动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收入的后盾并非长远之计,目前来看,在烟草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财政创收的博弈中,如何实现二者兼顾需要寻求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针对云南省的特殊情况,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可以从税收收入及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这两个收入来源方面努力,一方面尽力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发展国家鼓励的项目以获得资金支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积极发展非烟产业培育非烟税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期通过烟草业的迅猛发展积累了较多财富,则应该着力于培育“短板”非烟产业,增加对非烟草业的财政支持,对非烟产业的发展实施多项优惠政策,给获得突出发展的非烟产业给予相应奖励,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引导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入非烟产业,为非烟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从非烟工业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四方面引导非烟工业集群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业,如机电铸造、餐饮、医药等。另外,引进先进技术,拔升非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地方政府的税源得到扩展从而税收收入也必然增加,这可以降低宏观税负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二)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
云南省第一产业税收呈缩减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且深入发展较为困难,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省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提高财政收入规模的必然选择。在本省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而财政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节流”则必须寻找一条“开源”的途径,注重税收增长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强劲的第三产业以便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充分挖掘第三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和充实财政的深厚潜力,且云南省第三产业税收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增长空间较大。所以需要充分利用政策引导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随着人们对教育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注重对云南旅游业的强化发展,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带动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行业等的链条式发展。其次,积极引进发展金融、会计、法律服务等新兴产业,同时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园等,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次,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推行现代化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和扩大服务业总量。另外,要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制定税收政策和管理制度,完善税法体系加强税源管理,加强对重点税源、税种以及主要行业、企业的审计及征管工作。同时创新税收征管模式,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严惩偷税漏税的行为。
(三)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云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需求结构不合理,云南“消费老大是弱马,出口老三是小马”的现状持续下去将导致云南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消费需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特别注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共享改革红利保民生,提升农民收入开发农民的消费潜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对城市低收入者或贫困家庭采取救助措施,为其在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帮助,改善消费环境,解决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展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寻找和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通过税收调整,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压力,合理提升对中高收入者的税收,注重对收入的再次分配,提升消费积极性;整顿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以及生产和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使人们放心消费安全消费。但是引导和促进消费的同时需要受到文明消费方式的约束,避免铺张浪费,养成良好的消费的习惯,并鼓励对绿色低耗产品的消费。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消费健康增长,增加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得地区经济良性发展,财政收入也相应得到增长。
五、总结
云南省财政收入增长的重任一直由烟草业负担,但是随着烟草行业受到的约束及其自身发展的乏力导致财政收入处于高风险状态,近年来,财政支出一路飙升而财政收入增长率却下滑,随着政府对建设的公共支出及投资增多,财政收支缺口加大,财政收入增收问题紧迫而严峻。经上文对云南省财政增收的思路探讨和对策设计给予以下政策性建议:
一是利用烟草业长期发展的资金积累扶持非烟产业的发展,平衡云南省产业结构,缓解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将对烟草业的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转移到培育多项支柱性产业,增加非烟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度,壮大经济总量,从而减轻宏观税负。
二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税增收点。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全国平均水平来说发展薄弱,但云南省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这些优势,改造和创新服务业,发展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使得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增加第三产业对税收的贡献。
三是优化需求结构,改善由“三驾马车”中的投资独领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采取各项政策促进人民增收,协调人民收入差距,刺激人们消费欲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促使财政收入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小热,夏杰长我国烟草业税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机制[J]税务研究,2009(5):50-55
[2] 任晓珍,苏建宏,谭文云南财政收支增长的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07(5):58-60
[3] 马海涛,李升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评价与改革方向[J]2013(4):6-12
[4] 邹再进以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云南省财政增收的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2):36-41
[5] 陈秋生站在新的起点谋划云南财政发展[J]中国财政,2008(7):35-36
一、我县近年来的财源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保证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年3130万元增长到20*年5500万元,增收2370万元,增长75.72%;财政支出由20*年23048万元增长到20*年45613万元。
财源分布情况。
2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0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4535万元,非税收入965万元)。税收收入按税种划分:增值税1409万元,占税收收入的31.07%;城市维护建设税210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46.35%;营业税524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12%;企业所得税136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03%。税收收入按产业分布:煤炭产业30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70%以上;苹果产业3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8%;个体私有企业2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6%。由此可以看出,煤炭产业对我县财政贡献最大,其他产业目前尚未发挥财源支柱作用,财政收入在产业分布上较不均衡。
二、我县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的财政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资金调度比较困难,制约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源总量不足。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年,全省是16.12%,而我县仅为2.41%,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级财政自给率上看,20*年本级财政收入55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5613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和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骨干财源乏力,财政增收后劲不足。在农业上,我县苹果产业居主导地位,20*年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近52万亩,产量50余万吨,县内现有的苹果深加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对财政贡献低。在工业上,税源结构单一,煤炭行业提供的税费占到地方财政收入70%以上,受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顿影响,税源增收风险大。新的骨干财源尚未形成,尤其是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导致财源无支柱,纳税无骨干,财源建设任重道远。
(三)财源增长亮点不多,产业特色不突出。县内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脆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商品率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县内的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下滑,科技含量低,为财政贡献小,未形成财源结构支撑收入。第三产业刚起步,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投资,仓颉庙、林皋湖、方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后续财源的效益还没有显现。新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还未能显现财源增收的亮点,对财政的贡献作用尚待发挥。
(四)财源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财源基础薄弱,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二是工业财源结构单一,受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顿影响,税源风险大;三是城镇个体私有企业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增长潜力有限;四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大,20*年非税收入96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55%。
三、加强我县财源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县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突出抓好财源建设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路抓财源。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产业”的思想观念,加大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一要强化工业型财源观念。坚持走特色的工业发展路子,以增速提效为核心,突出发展以煤炭产业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白酒、果品为主的加工工业,以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高新工业等四类工业。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对于招商引资项目,以能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标准,有重点地加以筛选引进,财政部门要全方位介入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当好参谋,做好决策,把项目建设的最佳选择和财源建设的整体性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产业和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全县投资项目最大效益。
(二)突出重点抓财源。一是集中优势项目建设财源。如重点引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等投入小、产出效益高,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二是集中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工业上要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白酒、果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来配置资源;农业要重点围绕苹果、畜牧、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禽等特色产业来配置资源;第三产业要重点围绕旅游、餐饮服务、房地产来配置资源。三是集中优势骨干企业建设财源。要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重点税源企业,如蒲白矿务局、西固煤业、新力公司等以煤炭、水电、火电和工业硅为主的能源工业,要引导它们不断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对雁门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太阳牌水泥厂等建材企业,要引导它们应用科技,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水泥的质量和产量。白酒以振兴杜康酒业为主,支持杜康酒业发挥效益、扩大规模,恢复杜康酒业在工业中的龙头地位。果品以苹果深加工为主,巩固苹果浓缩汁、果渣饲料工业的发展,支持安德利有限责任公司加快苹果香精、果胶、果酸饮料等新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步伐,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抓好白水眼镜、菜刀、陶瓷、豆制品、奶制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使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面发展,实现传统名优产品的“二次创业”,形成特色鲜明、各具优势的产业群体。通过全方位扶持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达到发展财源、增加税收。
(三)市场运作抓财源。一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在园区建设上,重点开发载能工业园区和苹果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一批骨干强劲的、富有成效的财税项目(企业)落户我县,对落户园区的财源建设项目,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项目投资见效,为财政增长奠定基础。二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的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努力形成“以地生财、以地兴城、建城促乡”的良性发展机制。三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在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外资和启动民间资本进行转让、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处置力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实行竞价拍卖,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四)利用政策抓财源。一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及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时机,抢抓我县被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大力引进有效投资,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培植长效财源。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优势项目走”,继续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努力培育支柱财源,尽快扭转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税源薄的不利局面。三是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返还、以奖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见效快,财税收益大的高成长产业、高科技企业来我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