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殊教育;关爱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所教授的对象基本都是自身有缺陷的孩子, 这些孩子有的听不见、有的看不见、还有的一出生便智力相对低下等等。这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被迫远离普通学校,远离把他们看作异类的同伴,只能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学习。而特殊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块“心病”,国家一直致力于让残障儿童也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地学习,所以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将注意力逐渐地转移到特殊教育中来,教师也更加注重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下面,笔者针对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如何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作出了详细深刻的分析。
一、特殊学校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首先,特殊学校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与普通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两者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大部分特殊学校中的小学数学教师却仍采用普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也过于表面,不够深入,教师并没有领会到特殊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在授课时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侧重点。其次,特殊学校中小学生的特殊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部分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着重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看重的只是授课而已,孰不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关系到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不关心学生自身状况的情况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特殊学校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二、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一)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有一个普遍的特性,那就是身体上或者智力上存在缺陷,不管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些缺陷对孩子来说都像是一把利剑扎在他们的心头,时不时地被人剜一刀,嘲讽一番,旁人异样的眼光令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短时期内很难走出。这也就导致这些学生在上课时沦陷在自己自卑的世界里,不愿打开,也不愿接受新知R的滋养,因此,教师迫切地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首先,教师应该尽全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朋友的基础上再成为教师。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他们自身的缺陷导致他们对其他人产生了不自觉的畏惧感,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被人抛弃。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情况,与他们进行心c心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意,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身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每一位学生都是上天赐给教师的礼物,教师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丧失了教育的公平性。另外,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拥有更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力做到维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人人平等。如询问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教师不应只提问反应快的同学,也要照顾反应较慢的同学,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为大部分特殊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容易焦虑、暴躁,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学生,尽管一个2乘3等于6的问题都可能会重复十几遍,但仍要有不厌其烦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变得坚强勇敢,才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陈旧落伍的教学方法对特殊学生来说没有用武之地的,特殊学生本身的自制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很难在短暂的授课期间掌握知识、学会举一反三,他们所能做的只是照葫芦画瓢,模仿而已,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专业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预习。预习能够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特殊学生一般来说对动态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在讲授加减法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猪去商店买文具的动画,动画中小猪买了一枝3块钱的铅笔,一块2块钱的橡皮,让学生计算小猪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通过有趣的动画,便能很快地计算出来,并且通过动画,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关心上课状况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课下,教师一般强调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然而,这一点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特殊学校学生的心理变化极大,一会开心,一会难过,并且又处于心理稚嫩的小学阶段,很难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共同合作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应学会心理暗示,开拓学生的思维
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心理暗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由于特殊学校的学生因为自身的缺陷而缺乏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暗示鼓励学生,带给学生足够的爱。当在课堂中发现有学生面对难题满脸愁容的时候,教师应主动走到学生身边,耐心指导,并且赞扬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潜力,从而充满学习数学的动力。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像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类的重点问题要加重语气让学生抓住重点,并且教师需要准确恰当地进行心理暗示,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聋哑学生 个性特点 教育方法
研究聋哑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根据聋哑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将对聋哑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教育问题作简单探讨。
1.聋哑学生的个性特点
聋哑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的听觉器官的障碍,使他们在感知事物的途径上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也日渐显现。而这种心理问题,首先是因为生理缺陷的影响。由于生理缺陷所带来有关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特点,造成学生比正常儿童更多地表现出自卑、多疑、孤僻、急躁等表现。其次是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残疾人遭歧视,就业难,在工作中的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虽然这些情况在正常人中也存在。但对于聋哑人来说却严重地伤害他们的感情,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敌视心理。这些问题也同样影响着在校的聋哑学生。在校聋哑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的出现在教育教学的个案当中。这便形成了聋哑儿童与健全儿童不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他们特殊的个性特点。
1.1 聋哑学生的个性优势
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聋哑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总想问个究竟,并极具模仿能力。比如:看到电视、书本中的美丽舞蹈,都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上来。并且喜欢跳给别人看。因此学校的活动聋哑学生都会勇跃的参加。而且表演的非常精彩。
聋哑学生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使得他们在特定领域可以发挥超常的潜力,通过教师耐心的辅导和引导,他们往往能获得可喜的进步。然而,同他们的个性优势比起来,个性方面的劣势是更值得教师重视和研究的。
1.2 聋哑学生的个性劣势
1.2.1 认识事物肤浅、片面。聋生无听力,既不能完全理解别人的语言,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周围环境仅限于表面现象的认识,感知事物比较笼统、模糊、不正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上的特点,很难建立比较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以聋哑学生对事物、对问题的理解认识肤浅,常常带有局限性。
1.2.2 粗暴。由于先天的生理的缺陷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导致部分同学形成了易怒、任性、报复等不良的心理品质。缺乏自控能力。
1.2.3 自尊心强,喜欢表扬。聋哑学生总爱表现自己。做点好事总想让别人知道,老师表扬就特别的高兴,反之,做错了事却不想受到批评,也不愿看到别人的议论。受到批评后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1.2.4 思想单纯,处事缺乏理智,喜怒哀乐的控制力差。因此,聋哑学生容易受他人的引诱和欺骗。一旦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很难改变过来。
2.聋哑学生的教育方法探析
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要从聋哑学生实际出发,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减轻聋哑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习的兴趣,将会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得当,根据聋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殊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将积极影响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性格和作用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健康水平会在聋哑学生身上打下烙印。
校风不良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吃比穿、打闹、不讲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这些总是如果严重存在,就会腐蚀和污染聋哑儿童的心灵。因此,结合聋哑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以诚待人,给学生更多的信任与信心。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才能赢得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设法讲好第一次话,开好第一次班会,上好第一次课,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并自始至终踏实工作,以诚待人,如此才有利于师生间的坦诚交往。“爱在教育上是有很大感化力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老师沟通学生思想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爱学生就是要重视学生,把学生当作与自老师己平等的有独立性的个体,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们沟通。
2.2 以笑化人,给学生更多的平等与尊重
平等与尊重是人们自尊自爱的基本要求。这对聋哑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聋哑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更需要正常人的平等对待与尊重。而平等和尊重又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特教教师要通过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友善的举止来表达和对待每一名聋哑学生,要在心里真正做到不厌恶不歧视,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平等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平等与尊重。
通过研究特殊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力求发现一些教育规律。以便家长、班主任、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以求更有效地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这些学生发展得更好。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这是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的一个微型课题,我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对2009届高三的六个班级和2011届高二的6个班级的特殊类型生进行的研究。掌握了一些第一手材料,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调查采用实名制的形式。在学生测评的基础上,班主任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将学生的调查表分成以下五个档次: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品质不理想、行为品质不理想学习成绩好、普通类型的学生。
调查前对学生讲清测评的意义,排除学生的顾虑,以便学生如实填写。调查前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
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调查时间为2008年12月。调查对象为高三年级的8、12、13、14、17、20班的学生;第二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调查对象为高二年级的3、5、7、9、10、20班的学生,两次调查涉及到的总人数为756人,其中涉及的特殊类型生为403人,学习成绩好的有204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有199人,行为品质不理想的有44人,行为不佳成绩好的有7人。
特殊类型学生的特点
1.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中行为品质好的占96.6%: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行为品质好的同学占78.9%:行为品质不好,学习成绩好的只占13.7%。
2.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有一半以上思维模式好,思维模式不理想的仅占极少数;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有20.6%的同学思维模式也是很好的。有29.1%的同学思维模式不理想;行为品质不理想的同学中有34.1%的同学思维模式也是很好的;行为品质不理想,而学习成绩仍然很好,主要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很好。
3.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绝大多数学习态度很好。极少数学习态度不理想;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学习态度很好,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品质不好的同学中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还是很好的,有一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品质也不理想。
4.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数学习心理状态很好,极少数心理压力大。心理状态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中有一部分同学心理压力大,心理状态不理想:行为品质不好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心理状态往往较好。
5.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大多数学习习惯比较好:学习不理想的同学有一小部分学习习惯不太好;行为不理想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中有1/3的同学学习习惯不理想:行为不理想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习惯还是好的。
6.行为品质不好的同学有一部分家庭关系也不好。
7.有一部分行为品质不好的同学的社会环境也不太好。
8.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部分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比较好。
9.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还是很好的。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们的思维模式还是很好的。
10.行为品质不好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思维模式还是很好的;行为品质不好的同学中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好。
11.思维模式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唯一决定因素,学习成绩好差与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12.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各方面均好的同学,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也好;好的比率明显高于相应方面的不好的同学。
特殊类型学生的教育要求
1.我们对特殊类型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我们对特殊类型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把做好特殊类型学生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情。很多时候特殊类型学生的转变工作效果不明显,并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而是我们中的一些人责任心不强,甚至没有责任心,根本不将这些学生放在心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我们要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使之发扬光大,克服他们的缺点。
2.对待特殊类型学生要有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做好特殊生教育的前提。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尤其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更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经常反思,有没有一颗爱心?有没有把学生当自己的亲人看待?有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有没有因为我们的疏忽或藐视,对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嗤之以鼻,致使一些学生将痛苦和失望埋藏于受伤脆弱的心灵深处?
3.对待特殊类型学生要有诚心。对于一些后进生,如果我们坦诚地和他们交心,坦诚地帮助他们,他们会觉得我们是真心为他们好,他们会敞开心扉,主动配合教育的。
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只有坦诚地和学生交流,唤起他们善良的本我,将一泓清泉注入他们久渴的心田,将一缕春风吹进灰色的篱笆墙,将一抹阳光撒在冬天的草尖上,哪一株幼苗不茁壮成长?
4.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特殊类型学生。不能用思维定势,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各方面均好,其实有些成绩好的同学思维模式也并不理想。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也不太好,但他们很聪明。他们中的有些学习心理不理想,遇到大型考试就发慌,有些学习习惯也不理想,要由家长或老师严管着。不要以为这些只是他们的瑕疵,所谓的“瑕”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会由次要矛盾转变成主要矛盾,贻误学生的前途。以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各方面也不好。其实错了,他们有的思维模式很好,只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习惯不好。以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学习就不用功,其实错了,他们有的很用功,只是思维模式不好,或学习基础不好。
5.要灵活细致地摸清特殊类型学生的实情。要通过观察、谈话、作业分析、调查等多种形式,摸清特殊类型学生的的情况,了解的他们的思维类型、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社会背景,甚至过去受的教育等多方面的情况。
6.要有的放矢地对特殊类型学生进行教育。特殊类型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思维模式不太好,有的是基础不太好,有的是主观不努力,我们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力争做到事半功倍。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使之自觉学习。对待学习习惯不理想的同学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处理学习和玩耍间的关系。对于行为品质不理想的学生。我们要主动争取到家庭的配合教育。要多采用闪光教育,要多跟他们谈心,要有耐心、诚心,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对于这些学生,我们或感化他们,或晓之以理。或授之以法,教育他们如何学习、处世、交往。如何改变不良习惯,或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总之,要想方设法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7.对待特殊类型学生要多采用闪光教育。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品质不佳的学生,经常被家人和老师批评,他们往往比较自卑,甚至叛逆,我们要多采用闪光教育,多开展活动,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及时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增强信心挖掘潜能,增强自控力,逐步将“外部要我好”,变成“我要我好”。
一、注重关爱帮助,形成合力――团体中现温暖
特殊学生往往品德缺陷的同时伴随着成绩较差,在班级内以“另类”出现:或默默无闻,无人理睬;或遭受冷眼,受尽凄苦;或称王称霸,在反叛中寻找满足。如此种种,皆因内心缺乏关爱,缺少温暖。所以,转化他们,最重要的一条是动用集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发动大家共同帮助,团体中现温暖。团体关爱的有效途径是搭建对子,监督帮扶。学校可通过“德育导师制”组织开展“师生一帮一结对、生生一帮一结对”等帮扶工作。对师生结对可具体提出每天见一次面、每周谈一次心、每月交流一次心得体会、家访一次、每学期评比一次的要求。通过经常性的零距离的接触,减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心灵交流的机会,促进特殊生的转化。对生生结对可提出每堂课提醒一次、每天讨论检查作业一次、每周一起玩一次(互访一次)、每月小结一次、每学期评比一次的要求。比一比谁帮助得有成效,谁进步得快,谁的亮点多,谁获得的表彰多。同时,在班级中营造舆论,树立正气也是团体关爱的有效途径。班级内可建立纪律组长负责班级纪律监管工作的机制,发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对不良行为和思想,班级中要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小到自习课无一随意吵闹,确保静堂,校内日常行为规范合乎要求,大到校外互相监督,遵纪守法。
二、注重转化过程,抓反复,反复抓――坚持中现成效
大凡特殊生转化,往往有多次的反复,教育工作不可能一次就能取得成效。我们的结对教师或班主任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采用迂回策略,在教育和等待中求得特殊学生的转化。特殊学生的转化是一件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特殊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旦有人有意无意地触及他们的痛点,便会旧病复发,甚至变本加厉,此时如果教育者在教育中遭受挫折就认为“孺子不可教也”而撒手不管,那他们则会破罐破摔,所以转化特殊学生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方法之外,还要正确认识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认清特殊学生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不断地按可行的方法教育他们,抓反复,反复抓。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允许他们反复。反复一次,教育一次,反复两次,教育两次,举三返一。所谓“一”,就是做人的准则,做人的底线,在多次的反复中,教育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坚持了,一定会有成效的,哪怕是他们很小的一点改变。同时我们也对得起我们的工作,做到问心无愧。
三、注重真情对待,以心换心――“四心”中求发展
【关键词】特殊生 后进生 教育 转化
一、高校特殊生、后进生的定义和特点
(一)高校特殊生、后进生的定义
特殊学生的定义如下:在多方面(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和就业等)有着一定困难及问题的学生。后进生通常指的是学习、纪律以及行为习惯差的学生。
(二)高校特殊生、后进生的特点
1.相对性
高校中很多特殊生、后进生都是相对于其他“正常”学生而言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比较标准之下,其定义也会随之改变。
2.多重性
部分高校的特殊生、后进生身份复杂,比如说有的学生既是经济特殊学生,也是心理特殊学生,或者是具有更多的特殊身份,所以说特殊生、后进生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3.角色转换性
在不同的条件之下,高校特殊生、后进生有着不同的角色,其角色随着环境以及要求的不同而不断的转换,因此具备一定的角色转换性。
二、高校特殊生、后进生的心理状态
(一)经济特殊群体
经济特殊学生通常有如下五个特点:生活简朴,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社交能力差,就业压力大。有的贫困生心理自卑,做事谨慎小心,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将问题憋在心里,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二)成就特殊群体
成就困难学生主要指的是那些因为学习能力和基础都比较差的大学生群体。主要表现如下: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教育方式,虽然想去学习,但是没有一个正确方法,导致学习成就低,心情急躁郁闷,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入学基础虽然比较好,但是学习的动机不端正,主动性差,最终厌学;基础差,即使努力学习成就依旧不理想,会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三)身体特殊群体
虽然现在身体特殊的学生比例很小,但一定要十分关注他们。因为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缺陷经常被暴露在同学面前,很多人会用有色眼光来看待他们甚至在背后议论纷纷,这就使得他们心理上有着严重的压力和自卑感,担心被人取笑。
(四)心理特殊群体
心理特殊学生指的是有心理适应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情感障碍、情绪性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等。这使得他们对大学生活学习感到不适应,经常感觉到焦虑、紧张、郁闷等不良症状。
三、做好高校特殊生、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了解高校特殊学生、后进生
特殊生、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他们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后进,都比别人差,他们亦有自己的特长、优点,可塑性很强。老师们应该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也要始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并对其积极地进行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要没有彻底摧毁,教育就还是有希望的。”所以教师应该凭借正确的教育来引领学生,为学生的进步创造一个平台,同时在教育他们的时候要细心、耐心,相信每位特殊学生、后进生都能够被转变为正常优秀的学生。
(二)动态地看待高校特殊学生、后进生
特殊学生、后进生的定义是相对普通学生群体来定义的,如果普通学生群体不存在,那么特殊学生、后进生也不会存在。所以说特殊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群体,在某段时间他们是不同的,但是经过教育之后他们也会转变为普通的学生。例如具有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在此时间之内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可是过一段时间,其心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进而他们就是普通学生了。因此特殊学生群体、后进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群体,对他们应该动态的对待。
(三)尊重高校特殊生、后进生,倾注更多的关爱
我们在对特殊生、后进生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起来。特殊生、后进生在心理上严重缺乏自信,所以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帮助他们将自信心树立起来。同时对于他们老师应该倾注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他们生活处事中的细节给予更多的关心,在对问题的处理方面应该积极鼓励和信任他们,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方面,应该鼓励他们积极进取,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让他们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同时,在干部竞选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适当的担任一些职务,提高他们的集体融入感,并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严要求、多鼓励、少批评,正确对待处理问题
在管理特殊生、后进生方面,教师们应该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对他们要严格要求,不能放松,其次不能总是批评他们,应该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树立起自信,不可以因为其特殊性就不帮助他们改正和进步。总之,特殊生、后进生有很多问题,学校应该尽量做到统筹兼顾。
(五)持之以恒,密切家校联系,共同教育管理
在对特殊生、后进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既应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家庭因素的积极影响加以利用,对家庭教育在亲情方面的优势充分的利用起来,做好特殊生、后进生家长的工作,获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适当指导,改正家长在教育学生时候的不恰当方式,最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聋哑学生 关爱 方法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对从事特殊教育的特殊教师来说,对待聋哑学生必须付出更多的爱,让爱这种崇高、圣洁、伟大的情感来滋润聋哑学生的心田,让师生之间用爱去理解、去沟通,让一棵棵特殊的幼苗得到特殊的关爱,健康地成长。
一、了解是爱聋哑学生的基础
聋哑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由于先天的缺陷、智力发育的迟缓,使聋哑学生很难与其他人交流。人们大多很难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第二,聋哑学生心理发育落后于生理发育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13~14岁和17~18岁之间存在着心理发展的两次大的飞跃,这是青少年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反映,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出现感情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盲动。聋哑学生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加剧了生理与心理发育不一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想得到尊重的独立,另一方面,由于认知的缺失和能力的滞后,往往使他们分不清是非得失,往往易产生自卑、自闭、自暴自弃,与人对立发泄不满等消极现象。作为特殊教师必须细微地观察他们一举一动,明白他们的每一个眼神,你才了解他想什么,需要什么,而这必须以爱心为基础。有了爱,教师才会想方法去观察这些特殊孩子,查明他们的诉求,基于爱的基础上,了解才会被接受。
二、尊重是爱聋哑学生的前提
尊重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对聋哑学生的爱,尊重是人类发展而产生一种文明的行为,也是每个人在交往中都非常需要的心理感受,这对聋哑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先天存在缺陷,他们怕被轻视嘲笑,他们心理上个个要强,十分渴望受到尊重,所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心理感受,要尊重他们的隐私、个性与爱好,绝对不能触犯他们禁忌的事物,在语言、行为甚至每一个眼神都要尊重他们。与此同时,教师绝对不应有施舍的感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何况聋哑学生呢。这样,他们才可能会慢慢地接受你,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接受你的爱。
三、理解是爱聋哑学生的保证
没有对聋哑学生的充分理解,就不会对他们产生真诚的爱心,也就不会对他们付出充分的爱。对聋哑学生的理解要建立在对他们了解、尊重的基础上,由于年龄、性别、伤残程度、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程度的不同,不同个体间往往存在着性格、认知、爱好、特长、好恶等不同,所以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聋哑学生有了充分的理解,他们才会理解你、认同你,最终取得他们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有了问题、需求,才会愿意与教师交流,才希望得到你的关爱和帮助。如果抛开这种理解空谈热爱、关心和帮助,他们是不愿意接受和承认的。充分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多方面、细致入微的基础之上,理解聋哑学生就要理解他们的差异包括性格差异、能力差异、心理差异、生理差异,还要理解他们的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习惯爱好。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培养优良的品格和毅力,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身缺陷与不足,使他们知道自身的优点,自珍、自爱、自强。这样,教师的爱才会在对聋哑学生的理解的过程中得以充分的显现。
四、教育、引导、关心、爱护和帮助是对聋哑学生爱的体现
热爱差生,尊重和信任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是教育好后进生的重要前提。对后进生教师要倍加热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不能没有母爱,在学校不能没有师爱。由于后进生很少尝到学习的甜头,自暴自弃,他们总感到教师不喜欢自己,久而久之就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转变后进生,就要把冷淡的或者是对立的师生关系,变成热情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是满腔热情地加倍热爱学生,要想教好他们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热爱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第一步。“动之以情”是说教师对学生应有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有别于母爱,它应是热诚于内,平静于外。“晓之以理”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不能过分地表现在外形的强烈上,应体现于内在的理智和持久的态度上。要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步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则要要求教师应身体力行,身先于生。让学生由模仿地学到独立的学,再到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见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作法也要“持之以恒”,但感情要适度。这即是说,教师对他们要有感情、有理智、有行动、有恒心、有效果,做到耐心和信心的持久,才能引起学生“持之以恒”。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较后进生的实践机会,越是较差越要让他们做,特别是在课堂做,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他们布置一定的适合程度的习题,增加练习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既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通过活动深入具体地了解研究差生的特点、特长爱好、兴趣。有的后进生在课堂上表现差,但在活动中却显示出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后进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要加以鼓励,并注意以学生群体的优促差,以学生自身的长补短。教师要注意学生微小的进步,体谅其困难和不足,不可要求过高,操之过急。要尽量吸收绝大多数的学生参加活动,对于较差的学生,应尽量照顾,适当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依靠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依靠集体的力量,从多方面影响和帮助后进生。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作为班主任、科任教师,首先要影响集体,然后由集体的力量来帮助或作用于后进生。因为他们是同龄人,语言、感情思维方式相同,特别是已经转变了的后进生,去帮助未转变或正在转变中的后进生,作用更大。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
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配合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家长时时注意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注重实效。当前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过“严”,一个是过“宽”。因此,教师对待家长要注意两条:一是不要告状,或者少告状。二是要多出主意。有些教师常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使得家长和学生反感。教师家访应全面地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进步表现、特长都应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在精神上即在道德品质、理想、意志等方面关心学生应注意什么,教师应给家长提出具体的方法。
正确处理特殊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缺乏正确态度,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对“犟学生”,有些教师驾驭不了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他们,看不到他们的积极因素。这些特殊学生多数是反映比较快,辨别是非能力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好的品质。还有的学生有探求差异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有强烈的好奇心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正是青少年中一种非常宝贵的智慧和品质。教师要正确对待,并尊重学生的优异智慧,很好地发挥。运用他们求知的运动力,积极地引导。这样,就是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也会很快消失,还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在处理特殊学生的“逆反”心理的现象时,千万不要失去了自我控制,否则就会在学生面前失去说服力,失去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失去为人师表的典范力量。这样就会出现对一人失谈,众人不服,一事失误,多事不顺的状况,给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总之,教师不要苛求他们去达到自己的期望,而应机智地利用他们各自的长处,努力使之发扬光大,帮助他们排除“我能学得好吗?”的思想干扰,树立一个信念:“困难是可以战胜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浅析;树立;班主任
树立班主任的教育权威的客观因素很多,有来自于领导及科任老师给予班主任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有来自于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是否尊重,是不是能共同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还有来自于社会大环境,能否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等等。这些客观因素决定着班主任建立教育权威的成与败。班主任自身应树立主观认识,从自身素质抓起,逐步树立其主导地位。
一、具备起码的高尚师德
班主任担负育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品德严重影响着他的学生,学生随时都关注着教师的言与行。可以说,具有高尚师德是班主任建立教育权威的前提。因为班主任自身的优秀品德时刻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学生都在效仿。
二、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小学班主任至少承担一门课程,有的要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师。班主任自身的文化修养,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教育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运用,直接关系到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如何。还有就是,班主任的威信还与班主任自身能力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有利于班主任威信的建立。
三、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就应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热爱学生,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忠诚于班主任工作,全身心地将精力付诸于教育事业,这样班主任威信就会建立,班主任权威就会形成。
四、注重班主任的自身形象和风度
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身形象给予学生的影响,因为他要天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在学生那严格的监督之下,学生的眼睛很灵敏,善于捕捉,对于人心理上各种微妙变化更是敏感。所以,班主任应具有端庄、朴素、文雅、稳重、开朗、优美、亮丽、沉着的风度,才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师者风范。
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对待所教的学生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能有偏向,因为学生的心特别敏感,班主任对自己如何,他们都心知肚明,清楚得很。对待优等生,不要特殊照顾,喜爱的话语不要常常挂于嘴边。对待学困生,更不能歧视、冷嘲热讽。只有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教师的权威才会在班级中建立起来。
关键词:中职学生 不良行为心理 成因 策略
一、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特殊心理成因
近几年来,中职生不良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中和部分学生的交谈,我了解到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呈现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剖析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原因
1.1家庭的影响
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背景比较特殊。特殊的家庭背景,导致交流沟通能力缺失,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社交障碍,尤其是那些贫困生、特困生、单亲家庭、留守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不敢参与集体活动,因此种种原因形成的社交障碍将伴随他们求学、就职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生涯,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困扰。[1]
1.2学校的影响
进职校后,中职生日常活动不充实,生活单调,乏味,在学生心理上易产生消极情绪。部分教材内容陈旧,与时代不同步,学生感觉学完后无用,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认识需要,在心理上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厌学情绪。在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毫无新意,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观念上,有些教师对学生不是积极地启发和疏导,而是消极地防范和限制,对学生不是民主平等地对待,而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凡此种种,势必酿成学生在学习和心理上表现出懒散、厌学、精神不振等现象。[2]
1.3社会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时时刻刻侵蚀着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再加上社会上认为中职生学历低,能力小,在就业方面人为地刁难,也加重了部分中职生的不良心态。
1.4学习基础差,存在自卑自弃心理
近几年来,由于“普高热”的升温,中职学校招来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各普通中学的“中下等生”,他们是带着中考失利无奈的心理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因此,一开始就有自卑的心理,再加上部分家长自认为失去希望,把子女送入中职学校,是孩子不争气,无奈的选择,这无形中诱发了学生的自弃心理。[3]
2、主观原因
从中职生自身内部心理因素来看,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差,有排斥、逆反心理,偏激片面地看问题,是产生不良行为特殊心理的主观原因。
2.1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职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在初中时,他们是以中考能考上普高甚至重点高中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进入职业学校后突然缺失了奋斗方向和目标,学习的内在动力随之减弱。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在学校不闯祸、不出纰漏。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相当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2.2自信心不足
中考的失败,对这些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对于这一挫折,少部分学生能正视它,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有的在技能上展露头角,有的在学业上学有所成。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过去的同学相比,觉得低人一等,挫折感就时常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文化课尤其是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本身就差,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不思进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认为即使努力也不能赶上来,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学生,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对待事情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我行我素,或是沉迷于网络,整日陷于浑浑噩噩的涣散状态中,严重影响到其本人及他人正常的学习生活,并直接影响到了班级整体的班风、班纪。
2.3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中职学生从小在老师、家长的呵护与约束下成长,步入职业学校后,大部分学生离家住校,开始面对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突然有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加之缺乏明确的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诸如“别人玩,我也玩” ,“别人迟到、旷课,我也违纪” ,“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 ,整日里随波逐流,荒废学业。久而久之,便不能自拔,陷入不思进取的自我麻木中。[4]
2.4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
中考失利的挫折感与选择学校的被动与无奈,使得中职生对就读的职业学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度,加之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目的等认识不足,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心态不稳定,不能迅速适应并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或茫然而无所适从,或欲另辟蹊径,寻求他途。经常有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或在初入校报到后一段时间情绪不能稳定而欲退学的情况。
二、消除中职生不良行为特殊心理的防治策略
1、教师的爱心教育是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及心理、获得自信的保障。
2、教师应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6、创设环境,家校形成合力,消除不健康心理。
中职学生不良行为的特殊心理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不当、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偏见、特殊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特别的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特定的青春期年龄阶段和独特的身份(如留守学生、特困生或单亲家庭学生),再加上一些职业学校所做的工作不尽如人意,都使得职校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加剧,更加普遍。这也说明职业学校学生不良心理纠偏工作必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只有不断去探索有效办法,才能使他们健康、顺利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石卉.中专生学习心理障碍表现、成因及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2]张承芬 主编. 教育心理学. 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