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心理健康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心理健康分析

第1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Abstract: The sample of Yuncheng Child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erm "SCL-SCL90" as a Test questionnaire, found that college girls have better physical health status, forced symptom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factor score was also higher, but and other groups mental health factor has obvious effect of consistency. And the othe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hanxi University comparison, found that the college girl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hostility and terror.

关键词:幼儿师专女生 心理健康 SCL-90

Key words: Child teachers college girls, Mental health, SCL-90

作者简介:张翔升,男,1965年生,河南灵宝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儿童发展心理等。

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审批号: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ZZ1152007―002中国教育学会0917823A)阶段性成果,本课题负责人:梁周全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病患;北京大学1993年对1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34.3%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1】幼儿师范学校是以女性为主的群体,加上职业对课程设置要求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有其特殊性。在我国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面临升格的状况下,了解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在08年11月第一周内,从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5个班进行测试,主试人员统一培训和要求,测试在2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测试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达95.74%。

(二)测查工具:我们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查工具。查阅资料显示,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2】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那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本次调测信度为:Cronbach's Alpha=0.946,Cronbach's Alpha Based on Standardized Items为0.948,进行方差分析得出F=242.340,P=0.000,从统计学意义看本次调查十分有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幼儿师专女生健康状况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一可以看出,幼专女生在90个测查项目中有反应的占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个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明显,接近轻度反应,说明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严重。躯体化得分最低,说明女生生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 幼专女生评定结果和全国常模的比较

表二中N为运城幼专650名女生因子得分均值,N1为参照金华等SCL-90量表协作组1986年建立的常模―中国正常人常模,N2一465名(17一19岁)高三学生常模;N3一全国1388名(21一23岁)大学生常模;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P1, P2, P3表示N与N1, N2, N3的平均数的差异检验t值的概率。【3】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显著水平为P=0.011

(三) 幼专女生评定结果和大学生群体性别差异比较

表三中N为运城幼专650名女生因子得分均值,N4为漳州师范学院女生常模(14714人)【4】,N5为山西大学大一女学生(118人)常模;N6山西大学大二女学生(110人)常模;【5】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P4, P5, P6表示N与N4, N5, N6的平均数的差异检验t值的概率。与漳州师范学院女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运城幼专女生所有因子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山西大学大一女学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抑郁、偏执、焦虑效应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265,0.393,0.110均大于0.05)外,在精神病性(显著水平P

四、结论:

(一)幼专女生有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与其艺术活动课程较多有关

健康的生理是心理正常的基础。幼专女生仅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偏低,说明学生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表现较少。除漳州师范学院学生在这一方面强于幼专女生外,其余大学生群体及高三学生群体均表现较差。其原因主要有:幼专的课程设置中有舞蹈、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内容较多的门类,这些课程能够有效地调节许多不良情绪,缓解由心理不适带来的生理不适,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心理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二)幼专女生和其他群体心理健康因子效应有明显的一致性,学生的乡土文化背景对学生心理状况会产生一定影响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出幼专女生和其他群体得分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和抑郁(全国高三群体除外)。用spss12.0进行秩检验,其Kendall和谐系数为0.827,显著水平P=0.000,X2=46.400,相伴概率也是P=0.000,说明这七个群体的因子平均得分顺序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见,幼专女生心理特点有较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特别是运城幼专学生和山西大学学生因子得分排列顺序非常接近,更说明地缘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影响。

(三)幼专女生有较高的敌对和恐怖心理水平

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可知,运城幼专女生在敌对和恐怖两个因子上得分高于其他群体,并且均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和2003年河南省幼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结果相同。【6】敌对常常是对他人的意图有不好的猜测,还可能是自己内心的需要不能满足或不能表达而引发的,它表现为思想、感情及行为的反应偏激,经常会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现象。恐怖是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异常的恐惧并力图回避,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去学校产生严重的困难或者出现严重的情绪焦虑,往往是因为学业失败或者在学校遇到某些挫折和侮辱而引发的。我们比对全国大学生测查结果可以知道,全国大学生样本群体在恐怖这一因子水平上和运城幼专女生非常接近。

参考文献:

[1]吴静.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价值之探索.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2]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5)

[3][4]张灵聪,赵广平.漳州师范学院SCL-90新生常模的建立.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第2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关键词:游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分析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从幼儿时期就形成的。相比于过去,现代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家庭结构和居住环境相较从前更加封闭。再加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比以前更多。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性格情绪问题、神经功能障碍、不良习惯、学习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在幼儿时期,其实是可以利用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加以解决的。

1游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幼儿时期,各个方面都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在丰富的现实情境当中,逐渐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幼儿的年龄、性格特点,利用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十分良好的方式,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一个重要的天性[1]。让幼儿充分的进行游戏,能够帮助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而如果过分的剥夺幼儿的游戏时间,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制和约束,会对幼儿的天性造成压抑,幼儿会逐渐丧失欢乐的情绪,对于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不同的幼儿认知发展阶段,对游戏进行了划分,主要包括有规则游戏、象征性游戏、模仿性游戏等。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模仿性游戏开始,逐渐演变为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最后发展到有规则游戏。幼儿最初进行游戏并不会进行角色分配,逐渐发展到能够自行进行角色的分配,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带领他人共同玩耍,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利用游戏,幼儿能够对环境、物质等特性进行认识,同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和感知力,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2]。在游戏当中,幼儿能够学会坚持和自信,通过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在游戏当中,通过相互协作和帮助他人,使幼儿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因此,利用游戏能够实现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

2利用游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当中,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类,分别为生理需求、爱和归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安全需求等。而对于幼儿来说,其心理需求基本上也是如此。利用游戏能够很好的满足幼儿的这些心理需求,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维持有着很大的帮助。游戏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幼儿往往能够在游戏当中找到很多的乐趣,不但能够满足生理上的本我需求,也能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3]。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与社会中无异,幼儿需要对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选择和参与,并且完成必要的交往活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形成谦让、克制等精神,逐渐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的情感。在游戏中,幼儿往往愿意担任主要的角色,对自己爱的情感也愿意进行主动的表达。幼儿内心期望能够将爱给予更多人,因此在更多的集体活动中,也能够同样得到别人的爱,从而满足自己爱和归属的心理需求。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轻松的环境下,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游戏项目并参与其中,在游戏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探索力,不断获得新的成长[4]。幼儿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成功表现,常常会感到开心和快乐,并且能够得到其它伙伴的赞赏和认可,满足了自我实现、尊重等心理需求。此外,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安全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3利用游戏宣泄幼儿的负面情绪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包含了一定的潜意识在其中的。幼儿通过游戏,对现实当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或是遭受的伤害进行补偿,对于现实中无法接受的危险冲动进行发泄,以此来缓解和抒发内心的不安和紧张。通过对自身力量的发展,以应付现实世界的各种环境。利用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健康的思想情感发泄方式[5]。幼儿通过游戏能够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从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多客观条件都会对幼儿造成约束和限制,因而幼儿容易产生压抑、紧张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利用游戏,能够有效的排解和舒缓幼儿的不健康心理。例如,在玩粘土游戏的时候,幼儿通过捏、压、扭、挤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发泄作用。有些幼儿将积木堆起,然后一把推到,也体现了发泄的作用。一些幼儿在玩布娃娃的时候,会模仿成人将娃娃的裤子拉下来,狠狠地打娃娃的屁股,而且口中往往还念念有词。一些幼儿喜欢玩打针的游戏,将自己在打针时受到的痛苦在游戏中进行发泄[6]。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幼儿在这些游戏中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之后,脸上会出现痛快、满足的表情。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些游戏机会,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进行合理的发泄。有时候幼儿难免自然的出现一些具有发泄意义的活动,如果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家长和教师不应打骂幼儿,而是积极对其进行引导,排解和舒缓幼儿的不安情绪。找出幼儿不良心理情绪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发泄,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能够看出,幼儿在游戏当中能够不自觉的反映出其对待周围现实环境的态度和情感,这些反映包括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因此,利用游戏来观察幼儿,能够发现幼儿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例如,幼儿用积木搭房子,搭出的房子四周都有很高的围墙,房子上还没有窗子,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具有一定的抑郁性格和较高的防卫意识。如果一个女孩在搭积木房子的时候,特别重视在房子外搭一圈栅栏,幼儿可能具有容易害羞的心理,期望能够在栅栏当中获得安全感[7]。又如,某个女孩始终不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主要是由于这个女孩的父母早已离异。某个女孩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总是想要扮演爸爸的角色,在一些其它的角色扮演游戏中,也总是要扮演男性的角色。这主要是由于女孩的父母始终希望她是一个男孩。由此可见,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只要细致的进行观察,就能够发现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更有着对性的为幼儿安排适当的游戏,更加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是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士,在对待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也会对游戏加以利用。游戏疗法是治疗幼儿心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游戏的方式,逐渐矫正和解决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对于害怕黑暗的幼儿,可以在一个房间中放置很多球,然后将房间中的灯关掉,和幼儿进行摸黑抢球的比赛。经过多次在黑暗环境中进行游戏,幼儿就会逐渐不怕黑了。又如,一些幼儿对狗特别害怕和恐惧。对此,可以由成人和幼儿一起进行捉狗的游戏,成人和幼儿分别扮演猎人和狗的角色。在经过数次游戏之后,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对狗产生兴趣,从而克服对狗的害怕和恐惧。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当中利用游戏发现和矫正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游戏的针对性。例如,对于稳定性较差、过于好动的幼儿,可以让其在游戏当中扮演医生、木头人、门卫、交警等比较安静的角色。对于内心比较孤僻的幼儿,可以让其多参与集体性质的幼儿游戏,使其能够在游戏中逐渐放开自己。利用这些游戏,能够让幼儿在愉快、欢乐的环境当中,不知不觉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进行克服和改正,并且逐渐形成健康、正确的心理行为习惯。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否则将无法取得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在进行游戏角色安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明确不同幼儿的心理特点和个人能力,给予幼儿最恰当的角色,从而发挥出游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4结论

幼儿是人类成长阶段当中的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成熟,因而很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可以利用游戏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实践发现,这一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廖雪芬 单位:广州市文化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江晖.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131-133.

[2]明玉君.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1:181-183.

[3]米瑞芬,蔡淑兰.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70-72.

[4]罗丽萍.幼儿心理偏差的成因及矫治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2:42-44.

[5]王秀,黄兰平,李冰.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123-125+128.

第3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10-04

【作者简介】蒋湘祁(1972-),女,湖南祁东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吴思为(1984-),女,南昌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是荣格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的一致或者说是和谐的。一个人要具有个体的自我和谐,就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和谐与否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为有效促进幼儿教师健全人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参与湖南省国培计划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健康量表。选用由河北大学王欣、左晓冬等人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3]。该量表由54 个项目组成,含有9个因素,分别为:躯体化、自尊、抑郁、目标感、人际关系、睡眠、焦虑、疲劳、强迫。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正性项目反向计分,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该量表进行了内在一致性a信度系数检验,得到整个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a=0.71,且各分量表的信度也较理想;该量表拟合度较好,具有良好的效度。

2.自我和谐量表。选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2],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自我的灵活性”(预示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自我的刻板性”(反映个体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共35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1分~5分),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而“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中等的校标关联效度,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计算总分时先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三)问卷发放

在开展问卷调查之前,宣读详细的指导语和实施流程,明确告诉被试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仅用于科学研究。调查问卷采取方便填答、现场指导的方式统一发放与回收。发放问卷135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率为91.85%。其中,男性8名(6.45%),女性116名(93.55%);25岁以下34名(27.42%),26岁~35岁57名(45.97%),36岁~45岁29名(23.38%),46岁以上4名(3.23%);语言艺术类69名(55.65%),数学科学类55名(44.35%);城镇35名(28.23%),乡村89名(71.77%)。

(四)数据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

表1显示,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基本呈正态分布,但高分组幼儿教师比低分组要多。其中最高分为143分,最低分为60分,说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状况差异很大。

表2显示,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维度上均分都低于全国常模,自我的灵活性得分高于常模,经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

表3显示,男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灵活性得分和总分上均低于女幼儿教师,在自我的刻板性得分上高于女幼儿教师。男、女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自我的灵活性差异上极其显著(p

表4显示,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无显著差异,但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差异极其显著(p

表5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水平比较健康。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与相关分析

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上的差异比较

以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等于2为分界线[4],对被试进行分组比较,表6显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量表的灵活性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刻板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不和谐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2.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与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表7显示,自我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中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3.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和谐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逐步进行回归分析,表8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累积解释率为35%。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四、分析讨论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1.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

(1)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体较好,自我不和谐人数为26.15%。说明一部分幼儿教师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不能针对问题准确灵活地作出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的状态中。这部分幼儿教师由于自我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会出现一定的适应不良、焦虑等心理问题,为此,主管教育部门要特别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幼儿教师在自我灵活性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且存在显著差异(p

(3)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不同学科领域上差异不显著,但两类领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同。这可能在于幼儿教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不大。

(4)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性别、年龄、城乡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在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方面差异显著(p

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分析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部分幼儿教师还存在自我失和与心理异常现象。如果存在内心的矛盾和困扰,便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和谐”状态,进而会带给他们诸多的负面影响。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与自我的刻板性较低,自我的灵活性较高。

1.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幼儿教师面对复杂而又关系密切的各种社会群体常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抑郁、面对职业压力出现焦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关系极为密切。

2. 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幼儿教师,其自我的灵活性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幼儿教师。自我的灵活性反映的是自我是否有较深的反省,是否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自信心。幼儿教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能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自信,灵活地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会比较好。相反,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幼儿教师,常会有自卑感,对现实环境缺乏主动性,则很有可能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3. 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个体刻板性得分越高,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如果保持良好的自我和谐,可以获得健康的心理水平。反之,在面对新环境时,幼儿教师能及时调整自我,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较好。

4. 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讨论,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一)自我和谐各维度在不同学科领域类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状况上差异显著。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值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无显著差异。

(四)自我和谐量表的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总均分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自我的灵活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的刻板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五)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

【参考文献】

[1] Rogers,C. 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 centered Framework[M]. Koch ,S.( Ed). . 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McGraw - Hill ,1959: 184-256.

[2]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01)19-22.

第4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面向所有幼儿,以创建幼儿健康人格而在幼儿生活、学习等多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渠道来挖掘幼儿潜在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同步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幼儿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其次是对幼儿自我发展能力的引导;再次是对幼儿情感能力的培育;最后是对幼儿社交能力的促进。通常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以上四个方面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所开展的矫正与辅导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养成法

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引导和培养幼儿可以尽快的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从而使得这些好的行为可以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心理素养、情感以及社会使用能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但对幼儿心理成长时期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其以后成人的多种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相应的促进。但是在幼儿心理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由于幼儿身心尚未发育完整,再加上幼儿在理解以及认知能力水平上都比较低,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够单方面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更多的则是要通过游戏以及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将健康心理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养成法是当前幼儿教学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包含情境、示范以及实践三种方法。首先是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模拟出各类社会环境后,让幼儿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反应,教师则对幼儿在应对中所存在的行为上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有效提升幼儿明辨是非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示范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幼儿面前以榜样的形象来引导幼儿模仿,从而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形成与榜样同样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心理教学法;最后是实践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联系,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而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在养成心理健康教育法中,要从结合幼儿学习、生活、心理特点为切入点,从而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合理化教育方法。

(二)补偿法

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除了增强养成教育之外,同时还对这些幼儿增加心理保健的教育内容,比如对幼儿实施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治疗等。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树立科学合理教育观念

以宽广的胸怀爱护所有的幼儿,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幼儿的生活、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关心,让其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学习各类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以专业的心理健康引导与教育能力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都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依据《幼儿园工作流程》的相关规定:“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幼儿心理教育的必涮跫”。良好的幼儿心理教育环境应当体现出环境的安全以及卫生和舒适的特征,尤其是在布置上可以实现环境美化、教育化的教学特点。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与保育的重要场所,其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上应当注重以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同时还要能够协调幼儿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以此可以全面科学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幼儿群体

群体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当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同时也是塑造幼儿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对于幼儿个体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成员,从群体角度上说,班集体是幼儿群体的基本单位。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上,首先就要对幼儿群体的心理以及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化的教育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群体以及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注重幼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幼儿教师从教育目标角度上出发,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的社交以及社会和学习适应能力,对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的活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当中,要努力做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让幼儿在社交活动中的各类行为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可以以最为健康和合理的心理发展模式来处理各类问题。

(五)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

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但是有效促进幼儿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心理素养,而且还要开发出幼儿的主动性以及主管能动性,以此引导其以健康的心理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涉及幼儿教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社会角度上说这又是一项服务型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伴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健康发展上的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更是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合理化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幼儿在生活上形成安全、自立意识,在学习上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最终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将来成人以后各类良好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关键词 幼教人员 幼儿心理 健康素养 重要性

0前言

在人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幼儿时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整个心理教育的始端,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和提升有重要作用,对人生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说,从事幼教事业的每一个幼教人员都要从自身出发,首先提升自身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幼教人员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能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正确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幼儿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是指导幼儿建立自信心,进而勇敢的体验社会。

1阐述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非常影响学习、生活和平时的交际,这在社会层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家更是不断倡导人们要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合理的发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心理问题而造成不良后果,更是在不断追溯源头,发现从幼儿时期如果进行了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今后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在幼儿时期,幼儿主要是在幼儿园生活,接触的直接引导者也是幼教人员,而一名合格的幼教人员首先要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门必修课。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在塑造的重要的时期,因此说,幼教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来说十分的关键。

如果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正确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和今后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而幼儿与幼教人员的相处时间是除了父母以外最长的,幼夯崮7掠捉倘嗽逼饺绽锏囊谎砸恍校因此,幼教人员需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加以自律,时刻保持一个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就目前我国幼儿园的现状来看,发现许多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以及心理承受力都比较差,并且十分畏难和任性,根本不懂得团结有爱、分享等健康的心理表现,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来自于家庭的教育,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幼儿园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基于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幼教人员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2我国幼教人员心理健康素养的实际现状

2.1幼教人员自身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意识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幼教人员从意识上已经开始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且不断的在努力塑造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幼教队伍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个别幼教人员没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认为幼儿只要开心玩耍,管好吃喝拉撒,不出现意外伤害就是万事大吉,疏忽了心理健康这一重大问题,导致幼教人员不能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通过2016年7月对全国50个幼儿园的幼教人员的实际调查发现,达到70%以上的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还不过关,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幼儿的一些异常表现,不知如何正确对待,对突发的应急情况处置不当。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尽快的对幼教人员进行全面的培养,把塑造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根短板补齐,迫在眉睫。

2.2幼教人员普在工作中遍存在负面情绪

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幼教人员对待幼儿的情绪化处理方式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化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做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应当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例如某幼儿园视频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幼教人员因见到幼儿淘气,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幼儿进行辱骂。幼教人员的这种做法将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心理作用,并与积极倡导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相背离。杜绝情绪化处理,不忘幼教队伍教育的初心,根治情绪化问题。

2.3很多幼儿园没有重视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为了节省成本,对幼教人员没有进行基础性、提升性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聘请幼教人员时认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幼教人员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甚至在某些贫困地区还存在无证上岗的问题,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更是无从谈及了。调查发现某些幼儿园就没有对幼教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培训,幼教人员自身素养得无法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知识和经验还非常欠缺,这将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幼教人员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主要是以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标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主,但却忽视了人本身心理的变化和教育。孩子的内心与成人相比是更加需要关怀,但在很多幼儿园中都没有真正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幼儿园中只开展课堂教学和幼儿生理卫生保健教学,却将心理卫生保健这块重要的课程忽略了。比如,幼儿园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标准是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以及血色素这三大指标,但却忽略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而家长和老师用于判断孩子的智力与潜能发展的依据也不过是看幼儿会算多少个数学算数题、掌握了多少汉字,认识了多少个英语单词,而这项心理健康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幼教人员面对幼儿出现攻击性、孤僻、胆小、怕事等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是由于一些诱因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幼教人员不习惯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2幼儿人员存在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因素

如今,幼儿入园难和贵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社会问题,而大多数的幼儿园所收的孩子远远超出幼儿园的承受力,因此造成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再加上很多家长要求幼教人员具备说、弹、唱、跳、画等高要求的技能,在这样高要求的背景下幼教人员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当幼教人员的心理承受力太低或者是无法自行排解压力,又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有效的排解,那么幼教人员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将负面情绪会发泄到幼儿身上。而且很多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应聘要求比较低,甚至存在招收一些非幼教专业的人员,或者是存有心理或人格问题的人员入园从教。

3.3幼教人员和幼儿的关系不平等

在一些幼儿园,幼教人员普遍存在忽略幼儿的自我需求和发现其潜在能力的现象,没有将幼儿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认为幼儿不具备生活自理、独立思考以及对话的能力,一切都要在幼教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并且幼教人员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发,单方面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安排,并没有和幼儿进行深入的沟通,而没有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来全面了解幼儿的感受和自我意愿的表达。一些幼教人员习惯在幼儿过于顽皮或者犯错时采取训斥、体罚、威胁等不正确的手段进行惩罚,这些不正确的管教方法会造成一些幼儿出现逆反,变得越来越固执不听说,甚至有些幼儿可能会因此而越来越胆小,出现夜惊、失眠的现象,以致于幼儿会害怕上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存在幼教人员对待幼儿有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对待听话、家里条件好、家里有权的孩子会比较偏爱,而对待没给老师好处、没钱、没权、不听话的幼儿则会照顾不周,甚至态度十分的恶劣。幼教人员对待幼儿不平等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对影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4.1因年龄差异化造成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参差不齐

通过长期专业的调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年龄越小的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而言越好,年龄越小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成熟。幼儿教育跟随时代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重点,年龄越小的幼教人员之所以相比年长的幼教人员心理健康素养表现更加优异是因为其在进入学习初级就已经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4.2幼教人员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能力

幼教人员一般把普遍的心理题:抑郁症、双向障碍、焦虑症、恐惧症归为一类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由于幼教人员缺少辨识力容易造成混淆。当下社会因为媒体大量报道自闭症儿童题材,让儿童自闭症走进大众视线被社会重视,也造成幼教人员忽视了儿童多动症这一心理问题。正是这个现状可以两个问题:(1)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2)根据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恰当的治疗。由于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极其有限,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皆被归为家庭环境因素:父母不重视、家庭氛围不好、缺少社会交际、缺少家长的正确指引、等等,而只有极少数人通过寻求专业机构帮助改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幼教人员在遇到此类幼儿时更容易对其家庭有负面评价甚至进行道德谴责,更加剧幼儿极其家长心理负担。目前现状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幼儿六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从而寻求真正的发病原因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

5提升我国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一些建议

5.1幼教人员必须重视自身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首先,幼儿园以及幼教人员要重视起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门必修课。幼教人员可以进行深造,学习并取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资格证书;而幼儿园可以从园本教育、个性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一定资金保障,聘请一些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导师对幼教人员进行指导,针对幼儿的心理时期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在对幼教人员进行分阶段的培训时注意培训内容要以个性化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为重点,要对幼儿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并保障幼儿能够向着个性化发展。

5.2对幼教人员积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专业性培训

幼儿园要将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计划和目标纳入到幼儿园的师资配备之中,让幼教人员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可以制定一套完整的幼教人员培训和进修的计划,定期组织幼教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新进幼儿园且工作没满一年的幼教人员,需要在当年的六月份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对于满一年工作以后的幼教人员,需每隔半年就要定期的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和进修。

6结语

通过笔者的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幼儿园、幼教人员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由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前教育保教结合重要教学目标,而作为幼儿的第一启蒙老师――幼教人员更应该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化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但在实际上,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知识面很广,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当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职业素养从事幼教工作,用仁爱的心态面对幼儿和教化幼儿,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7.

[2] 魏勇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浅论[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3] 哀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4] 杜建政,张宁,张翔,杨文登.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5(06).

第6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关键词:混龄教育;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选择性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前一阶段的教育干预,我们的研究对象马某在各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对于缄默幼儿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幼儿的成长过程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往往教育研究在得不到有效的巩固之后会出现反复或倒退的现象。通过混龄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同在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其对幼儿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全面的,既包括幼儿认知能力又包括健康情感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幼儿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通过混龄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为缄默幼儿建立个案并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并对幼儿的神态、活动、语言等进行观察分析。行动研究法: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系列活动方案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并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文献法: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矫治措施。

三、研究时间

2011年9月―2012年6月。

四、研究对象评估

经过前段时间的研究,研究对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促进研究对象社会交往方面,缄默儿童的表现经历了反复和回归两个阶段,这表明该幼儿在心理上仍有一些波动,尚未形成本能的反应。其次,熟悉的集体环境缓解了缄默儿童的心理障碍,在自我意识和交往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只是与心理健康这个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五、具体干预过程

混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班里,这个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可以面对不同年纪、类型、能力、特质的孩子。在交叉互动之下,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尊重彼此的不同、互相包容及互相协助。孩子不光从教师这一方面获得知识,同时,他们在其他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同阶段的成长结果,这也会成为督促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较多的相互支持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源泉。

1.以大带小,培养幼儿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体验快乐积极的情感。“大带小”活动打破了幼儿园封闭式教学模式,让孩子广泛地去接触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这对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好处。陈鹤琴等教育家认为,儿童教育儿童有三个好处:一是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二是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鼓励儿童所能获得的效果更为强大;三是儿童教儿童能教学相长。在缄默幼儿教育研究课题活动中,我们开展“大带小”的活动,以多彩的混龄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主动交往的能力。

2.建立良好的品德意识,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交往的环境中,良好的品德及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品德包括:不怕困难、关心他人、责任感、合作交流等当面,这也将成为判定缄默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据。

六、干预效果与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混龄教育活动,经过对比发现混龄教育活动对幼儿自信心、责任感、沟通、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自信心方面,缄默幼儿要高于其他幼儿。

七、结论

我们明显感觉到研究对象的变化与进步。混龄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快乐,学习交往,养成谦让的良好品德,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把握幼儿共性的教育目标,分析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其知识结构,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更提高了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缄默幼儿在混龄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积极行为得到强化。混龄教育为选择性缄默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自身生活质量也在全面提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所以要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学期儿童,需要重点培养儿童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儿童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前儿童不仅需要具有健康体魄,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重点培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现阶段儿童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内容:

1.先天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其存在智力障碍以及先天畸形,生理方面缺陷、肥胖等。还有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进一步导致这一部分幼儿先天便患有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方面障碍。

2.心理因素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每个发展领域都存在相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幼儿从两岁到七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己是非标准和行事态度,也会出现反抗行为,对成人的要求,不会向以前那样听话。这个阶段是幼儿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3.自我意识

幼儿早期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对于人格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作用,将会使其在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侧重,也将会直接影响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4.家庭及幼儿机构影响

对于幼儿一日而言,其生活过程中是没有办法可以离开家庭以及幼儿园,这也是幼儿生活以及学习的基本场所,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幼儿自身心理变化带来直接影响,对于幼儿去适应社会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家主要依赖父母,在幼儿园则是依赖教师,所以如果幼儿所处环境不融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心理发展受到直接影响。

三、幼儿心里健康教育分析

自古以来人们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幼”已经从较为单纯的满足下一代物质需求逐渐发展为关注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教育行业中关注话题。所以要重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在一日活动中进行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都蕴含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资源,要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倡导玩中学,游戏是独立性培养以及合群性培养的最好方式。

2.心理环境建设

不仅仅需要对幼儿自身安全和舒适程度给予保证,与此同时也需要能够重视对幼儿自身心理环境方面的安全保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不去责备幼儿,虽然他们心理年龄比较小,但是幼儿对于这方面的心理氛围要求则较为重要。对于我们而言是幼儿最为依赖的人员,因此需要更多的去站在幼儿自身的角度上去对待问题,不可只凭主观意识,从而觉得幼儿自身年龄比较小,不懂事,进而便不会去顾忌幼儿自身的想法,做出一些伤害幼儿自身的事情。

3.幼儿工作者的素质

现如今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者而言,教师人员自身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而言,已是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幼儿教师人员通常都是毕业于高职专科院校,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幼儿教师来说,依然是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他们对于儿童的表现心理不能做出有效分析以及矫正,也没有办法能够更好做出相应干预和防止,对于一些幼儿园教师在处理幼儿特有心理方面问题过程中,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对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与此同时也将恶化幼儿心理问题。

4.家园共育

第8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前言

我国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有研究者陆续对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浙江、上海等省(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调查,而四川省的相关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揭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建立和健全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改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选取若干所幼儿园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测查。

采用SCL-90症状量表〔1〕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共发放问卷355份,被调查者全部为女性,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5%。有效问卷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相关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SCL-90因子分如达到3分及以上,则表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以3分为界限值,本研究共检出幼儿园教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388次,占总样本的37.34%。居于前五项的检出率依次为抑郁(16.3%)、焦虑(14.5%)、强迫(11.7%)、偏执(7.1%)、敌对性(5.4%)。

3.社会支持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客观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影响,主观支持只对教师的敌对因子有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教师的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有影响。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躯体化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以上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全国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研究者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压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第二,家长过高的要求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也给教师增添了较大压力。第三,幼儿园活动频繁,各种竞赛活动、迎评检查及用人制度也给教师带来种种心理压力。

3.幼儿园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劳动,收入却不如别人,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较薄弱,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也是教师产生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

4.幼儿园教师个人的特点。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

转贴于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二)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不同的个体吸引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与评价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2.园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努力提供良好的设施设备,为教师营造一个舒适、宽松的教育环境。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

(3)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减少班额,适当减少竞赛活动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或休闲时间和场所,让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

(5)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胜任感。

(6)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量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支持。家人、亲友或同事应经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当他们出现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

4.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正确对待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及其付出的劳动。

5.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

总之,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第9篇:幼儿心理健康分析范文

一、工作思路与方向

由于高中教学方式原因,我班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消除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的同学认识心理健康,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是本学年我班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眼,内心极不舒服,导致其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的培养,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使同学们普遍地、自觉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本学年的工作重点.

2、正确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难以适应环境、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生活上的挫折、择业的难题等等,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绪抑郁,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这些恐惧、焦虑、烦躁随时有可能打破同学们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自我心理调解、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我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游戏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我班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工作方法和措施

如何更好地以每个同学为本,尊重每个同学的发展,关心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是我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为此,作为心里健康委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我班今年的工作

1、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素养

本人通过业余学习,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委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将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使全班同学也学习到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我将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班级个别辅导和心理交流活动.把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感染给每一个同学.

2、认真组织参加院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根据院校的安排,拟订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专职心理健

康老师和班主任的讲授,使活动课有针对性、时效性.

3、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有针对性地开设如何与异往、人际关系处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上网、喝酒、抽烟问题等专题讲座.

4、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进行课外宣传

结合叙事疗法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等同学们感兴趣以及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努力使形式多样、节奏紧凑、效果明显.

5、建议同学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组织同学们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环境好,设备齐全,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的最佳选则.希望学校努力创造条件,使心理咨询活动随时随地向学生们开放,确保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6、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同学qq群、学生个人电脑、学生寝室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多注意身边的同学,及时发现、反映和解决同学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工作的最终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使全班同学都能够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微笑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积极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不抛弃,不放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努力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杜绝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幼儿园卫生创建工作再创佳绩,得分99分以上.

3、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幼儿健康知识考核知晓率达100%.

4、幼儿年度健康体检率达100%.

5、及时控制园内传染病疫情,杜绝二代病例出现.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专职教师、有课表、幼儿有读本、老师有教案、期末有评价)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2)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活动.

2、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

(1)规范管理幼儿园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

3、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六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近视、沙眼、龋齿和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和防治手段.

4、传染病控制工作

要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幼儿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5、幼儿年度健康体检工作

要保证幼儿体检质量,要确保幼儿参检率达100%,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汇入幼儿健康档案.体检工作结束后半月内将体检统计分析上报市妇保所.

__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本学期,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结合本园实际,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将积极开展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

二、目标:

我园以培养幼儿活泼、健康为主要目标,使幼儿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必要的卫生、健康知识,逐渐学会保护自己.

1、生活习惯:知道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洗手、洗脸的正确方法;会用手帕、纸巾擦眼泪、鼻涕;遵守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有个人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初步意识.

2、饮食与营养:会自己用小勺吃饭,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知道饭前洗手;爱吃幼儿园的饭菜,不挑食,细嚼慢咽;主动饮水,按要求取放茶杯.

3、人体认识与保护: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外部器官,知道名称;愿意接受疾病预防与治疗.

4保护自身安全:了解玩大型玩具、坐自行车时的安全常识;懂得不把异物放入耳、鼻、口内.

5、身体素质和活动技能:练习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学习简单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基本体操练习:保持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学习一个跟着一个走;练习模仿操;爱做体育游戏,遵守游戏规则;感受体育活动的愉快.

三、具体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1、教师要树立正确观念,培养身心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2、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良好的健康行为.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

1、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

2、教师要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3、重视到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在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要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了解幼儿身理和心理的需求,购置了大量的幼儿可选择的活动器材,以此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培养了幼儿大方友善的交往能力.

(三)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

1、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2、在加强幼儿体能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的同时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如:开展“我是小值日生“的活动,让幼儿主动作好值日生工作,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开展“我是交通警察“的活动,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教育,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教材、有计划、有教案、有教师、年终有考核)

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不同年级组开展的健康教学活动应根据主题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实施以下内容:

适应集体幼儿心理方面如爱上幼儿园、老师喜欢我、学会交朋友、衣家亲、关心爷爷奶奶等

2、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栏、幼儿园宣传栏、

健康教育简报等形式向家长、幼儿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

提高大家的健康及防病意识.组织全园教师学习《幼儿园卫生保健常规》《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3.3“爱耳日,“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等进行专题宣传活动.

3、规范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管理

体育锻炼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有最效的方法,我们将严格遵守《幼儿园教育纲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把出操时间与日常逃生演练相结合,为各班级规定出操路线、出操时间,要求各班级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路张到达集合地点,积极熟悉疏散路线.

户外活动时间规定为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或者体育游戏,要有教案、有计划、有活动效果记录,各年级组每月确定一项体育锻炼项目,月底进行评比,学期末根据《国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对幼儿体质进行测量,并把成绩记入幼儿成长档案.

__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努力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杜绝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幼儿园卫生创建工作再创佳绩,得分99分以上.

3、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幼儿健康知识考核知晓率达100%.

4、幼儿年度健康体检率达100%.

5、及时控制园内传染病疫情,杜绝二代病例出现.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专职教师、有课表、幼儿有读本、老师有教案、期末有评价)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2)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

“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活动.

2、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

(1)规范管理幼儿园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

3、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六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近视、沙眼、龋齿和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和防治手段.

4、传染病控制工作

要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幼儿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