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系统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趸售县公司 财务 ERP系统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所使用的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出挑战,迫切需要进行财务管理系统的创新与改革。因此,随着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ERP系统是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的运行提供管理手段。本文以趸售县公司为例,通过介绍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ERP系统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ERP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一)ERP系统概念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集成化企业管理系统,既是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的体现,也为企业的信息化集成提供技术支持。它的主要目标是把企业的各方面的资源平衡分配、综合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ERP首先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其次是综合应用了网络通讯等多种信息产业成果的软件产品;最后,是整合了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人力物力、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二)ERP系统基本特征
1、ERP是一个业务集成的系统
一个真正的ERP系统,它是一个完整的集成化企业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的管理是针对企业的所有模块,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模块。
2、ERP是一个标准化的系统
ERP系统是一个可以适应不同行业、不用业务类型、不同企业的系统,它可以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一方面是由于它是一个可配置的系统,通过不同的配置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它融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得它能够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ERP系统在公司财务中的应用
随着ERP系统在公司中的应用,尤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下面针对ERP系统在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分析了采用ERP系统能有效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ERP在会计中的应用
会计核算是财务系统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主要是分析各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ERP在会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财务会计信息,根据要求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一边与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ERP将公司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人力物力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集为一体,可以为公司采集更多与财务相关的信息。ERP系统定义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和方法,不仅能减少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从而更清晰的显示资金的流动方向,方便的把握资金的动态,及时地实现资金控制和做出决策。
(二)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将ERP应用于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中,企业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结合ERP的功能和新的管理需求,将公司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划分权限,使得业务流和信息流同步。通过ERP的使用,减少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财务部不用负责数据的确认和核算工作,这些都是ERP系统自动完成的。在公司,销售部需要将销售合同的信息输入到ERP系统,系统就会自动创建一个销售订单,然后系统通过运行资源计划,就会自动触发生产订单。因此,在整个流程中,系统都会自动的生成销售成本和收入数据,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手工核算。通过ERP系统的应用,将财务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核算型转变为了管理型,既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数据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
(三)实施ERP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通过在财务管理中应用ERP系统,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得财务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逐步转变为管理型,减少了手工录入的工作量,减少了数据的核算和追踪,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管理上,更侧重于管理,另外,ERP系统也提高了财务决策的效率。ERP系统将财务工作系统化,将核算与管理集成为一个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各项事务、资金的启动与流动更加明晰化,更便于分析和决策。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也必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来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的核心系统,承载着企业的管理理念,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来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将ERP系统应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注入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连萍.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合理应用浅谈[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
[2]环海莉.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1
[3]刘星辰.ERP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财经界.2010
[4]燕巧娟.运用ERP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0
【关键词】 成本;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系统
目前,在理论界对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非常模糊,甚至在概念使用上也比较混乱,这主要因为对成本、成本管理和成本管理系统内涵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这种局面严重地影响着成本管理系统理论研究的规范和进展,因此,对成本、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系统的内涵进行扫描和诠释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又必要。
一、成本内涵的扫描与诠释
(一)国外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 1925年,劳伦斯(W・B・Lawrence)在《劳氏成本会计》中提出,成本是“一工厂制造与推销其产品时所发生之一切费用总数。”
2. 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指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3. 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与标准》对成本概念修订为“成本通常指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的一定量价值。”
4. 195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名词委员会的《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指出“成本是指由于取得或将能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给付的股票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
5.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把成本解释为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牺牲,即为了消费、储蓄、交换、生产等所放弃的。
6.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切尔・马赫(Michael Maher)教授在《成本会计》中认为“成本是资源的一种损失,是资源的一种牺牲。”
7. 1986年,美国查尔斯・T・霍恩格论在《高级成本管理会计》中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失去的或放弃的资源。”
8.日本大藏省颁布的《成本计算标准》中指出:“成本是指经营者为获得一定的经营成果而消费的物质资料或劳务价值。”
(二)我国对会计学中成本内涵的界定
1. 1951年,娄尔行等学者认为:“成本是完成一项作为时,或者企图完成一项作为,中间、直接、间接因作为而耗费的、有形和无形的代价。”“成本――在会计意义上是生产‘产品’或供给‘劳务’(如蒸汽、风力等是)所发生的一切支出。”
2. 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工业会计核算》教材将成本表述为“产品成本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支出……从价值方面体现着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
3. 1988年,中国成本研究会编写的《成本管理文集》中有人认为:“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目标)而付出的(或可能将要付出的)可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4. 1988年,曲晓辉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撰文“论成本观念的广义化”认为:“成本既不是牺牲的价值,也不是放弃的价值,因为它的发生必须基于一定的动机,因此,确切的说,成本是为特定目的支出的价值。”
5. 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会计研究》第9期撰文“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观念需要更新”认为:“成本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耗费的本钱。”认为“成”者完成,实现之意,“本”者资本之本,本钱之本。
6. 2001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表述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7. 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可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没有给成本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第九章“会计计量”中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分别作了界定:(1)历史成本是指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2)重置成本是指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4)现值是指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综上所述,会计学的成本概念更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因此,会计学所指的成本概念必须是可计量和可用货币表示的。财务会计受制于外部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将成本理解为企业为了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耗费。
二、成本管理内涵的扫描与诠释
目前对成本管理涵义的认识还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5种 :
一是日本《会计学大辞典》对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在日本,一般所谓成本管理,历来被理解为‘成本控制’,它是指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经营条件下发生的成本。特别是就生产成本而言,成本管理应理解为:要对其基本发生根源即生产作业活动,规定标准作业条件,规定产品生产中应该发生的成本的标准(标准成本),并发动职工管理好作业活动,使实际成本尽可能地接近标准成本。这就要把标准成本作为责任成本传达给各部门管理作业活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完成作业活动的计划。”
二是日本《成本计算准则》所下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成本管理是指,制定标准成本,记录计算实际成本的发生额,同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原因,向经营管理人员提供有关资料以采取措施,提高成本效率。”
三是成本管理这一概念过去在美国的成本会计文献中很少见到。近几年来,成本管理这个名词在美国已被广泛地使用,但目前对此仍无统一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查尔斯・T・亨格瑞(Charles・T・Hangmen)等学者所著的《成本会计》(第八版)中,认为成本管理是“经理人员为满足顾客要求的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动”。
四是我国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指出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努力降低成本。”
五是我国《成本管理大辞典》对成本管理所下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大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以上定义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定义的外延过于狭窄,第5种定义虽然强调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只限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没有从企业的整个范围和过程去考虑,更不用说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了。定义成本管理,不仅要考虑其目标以及各个环节,而且要考虑到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所以,成本管理是在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的行为,该行为包括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四个主要环节,而且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该定义明确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战略目标是满足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战术目标是持续地降低成本或提高成本效益,通过对成本管理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的界定,说明成本管理不仅是战术性的,而且也是战略性的。定义明确指出,成本管理目标是通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等行为来实现的。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定义还指出了成本管理行为涉及到企业的战略、战术和信息管理各个领域,这一点说明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定义没有对成本管理的对象进行特别限定,说明成本管理对象是广泛的,包括企业与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
三、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
(一)西方学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界定的观点
在西方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Johnson and Kaplan(1987)认为,成本系统是为了期间财务报表目标进行成本分配、过程控制和计算产品成本。
2.Kaplan and Cooper(1990,2005)认为,成本和绩效管理系统是为了经理和员工利益最大化、业务流程改进、整合作业成本系统和营运反馈提供信息的系统。
3.Hilton.Maher and Selto(2003)认为,成本管理是寻求以低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的哲学;成本来源于管理决策;成本管理是一系列可以增加价值并降低成本的技术集合。其目标是计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是管理者制定影响组织业绩和成功的决策。
4.Horngren.Datar and Foster(2003,
2000)认为,成本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来制定决策,具体是指在短、长期计划和控制决策中,管理人员为增加对消费者的价值、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所采取的手段和行为。目标是技术产品、服务和其它成本对象的成本,从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中获得信息,识别制定决策所需相关信息。
5.Hansen and Mowen(2003)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三个主要目标是:计算产品、服务以及其它目标的成本、计划和控制、决策制定。
6.Blocher.Chen and Lin(1999)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为管理者提供有关成本和收益的财务信息,以及有关生产、质量以及其它关键成功要素的非财务方面的信息。成本管理应该在四项管理职能中应用,即战略管理、计划和决策、编制财务报告、经营控制和管理控制。
7.Barfield Kinney(2003)认为,成本会计就是为了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它包括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两个子系统。
8.Hilton(2002)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管理规划和控制系统,其目标是计量进行组织主要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辨认并消除无增值成本,确定企业所有重要作业的效率和效果。
9.Nicolapu(2003)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化为基础的系统,其目的是为战略决策以及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2007)对上述西方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成本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成本系统等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但无论采用哪一概念,均默认或宣称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而符合系统的整合、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二是研究者大都是从管理学或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来对成本管理进行概念界定,这一点无论是其在概念界定和职能方面均可以明显看出;三是研究者大都认为成本管理的存在服务于一定的管理职能,但对具体的管理职能见解并不统一;四是研究者对系统的定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系统定性为是一个信息系统,另外一类是将系统定性为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五是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一般是以KaPlan(1987)所说的成本管理系统的三项目标为准,其中过程控制是成本管理系统最重要的目标;六是就系统的内涵来看,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
(二)国内学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界定的观点
在1980―1981年间和1983年左右曾经掀起两次成本问题讨论的,其讨论对1984年《成本管理条例》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邯钢经验乃至国外成本管理经验,包括作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多成本管理等均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且对实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成本管理系统界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余绪缨、王怡心(2004)认为,成本管理由成本规划和成本控制构成。
2.陈胜群(1998)认为,成本管理系统定性为包含两个基本部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
3.王立彦、刘志远(2000)认为,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可以分为成本战略、成本规划和控制、成本管理决策。
4.石新武(2001)认为,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职能来看,可以按照成本管理的任务加以划分,包括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和成本决策信息系统。
5.陈柯(2001)认为,成本管理是以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按照成本最优化的要求有组织的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
6.胡玉明(2002)认为,应该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轴来构建成本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并从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了成本管理会计基本框架。
7.李定安(2002)认为,成本管理系统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构成。
8.孙茂竹、姚岳(2003)认为,任何成本管理系统都是由成本会计子系统和成本控制子系统构成,包括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四项内容。
9.万寿义(2004)认为,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层次: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成本费用的责任制度、成本费用的考核制度。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2007)对上述国内有关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研究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是对成本管理的概念界定和西方的研究一样,大都是从管理职能出发,来探讨成本管理的构成要素,但学术界对成本管理的概念界定也存在不相一致的迹象。在研究中存在的共性是认为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成本计算和成本决策是否属于成本管理系统内容方面则存在差异。二是对成本管理的研究大都是以规范研究的形式体现,实证研究形式很少,缺少对成本管理经济后果和影响要素方面的研究。
(三)成本管理系统的界定
综合以上分析,矛盾的焦点在于:成本管理系统是基于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视角的信息系统?还是基于业务流程改善和再造视角的管理系统?或者二者兼有?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既是一个基于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视角的信息系统,又是一个基于业务流程改善和再造视角的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一方面要向包括会计系统在内的企业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另一方面对与企业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策划、控制和评价。所以,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通过对与企业成本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进行规划、策划、控制和评价,并向包括会计系统在内的企业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的管理系统,它既是一个提供成本信息的系统,又是一个进行成本管理的系统。它包括成本战略规划、成本战术策划、成本运营控制、成本决策信息支持四个子系统,主要职能包括成本规划、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信息反馈和业绩评价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胡国强,吴树畅.成本管理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7-8.
[2] 葛家澍. 会计大典(第四卷,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38-39.
[3] 胡国强. 成本工程管理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6.
[4] 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金马工作室译. 管理会计兴衰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32.
[5] 罗伯特・S・卡普兰,罗宾・库泊,张初愚,张倩译.成本与效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17.
[6] 王竞达,于增彪,瞿卫菁.成本管理系统解析:实务发展、制度变迁和学术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2):93-95.
[7] 余绪缨,王怡心.当代成本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5-40.
[8] 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18.
[9] 王立彦, 刘志远. 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59-276.
[10] 石新武. 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4-54.
[11] 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9-17.
[12] 胡玉明.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变迁与解释.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430-444.
[13] 李定安.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9-41.
[14] 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20.
[15] 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0-53.
[16] Hilton.Maher and Selto.Cost Management. McGrew Hill,2003.7-33.
[17] Horngren.Datar , Foster. Cost Account-
ing:A Managerial Emphasis.Pearson Education,lnc.2001.3-14.
[18] Hansen , Mowen. Cost Accounting and Control.4thed.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31.
[19] Edward Blocher,Kung H.Chen , Thomas
W.Lin. Cost Management:A Strategic Emphasis. McGrew Hill,1999.2-26.
[20] BarfieldRaiborn Kinney. Cost Accounting: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s,2003.40-52.
[21] Hilton. Cost Management. McGrew Hill,2002.20-50.
关键词: CRM;管理信息系统;SQL Server;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92-020 引言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互联网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网络给信息处理、信息传输需要一个更快捷、更安全的平台。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可全面观察外部的客户资源,使企业的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回头率与客户忠诚。因而,开发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简单明确的解决办法,事实上,许多问题不可能在预定的系统规模之内解决。分析员应该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然后从系统逻辑模型出发,探索若干个可供选择的主要方法。对每种方法都应该仔细研究它的可行性,一般来说,至少应该达到下面的三个可行性:
①技术可行性,即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否实现这个系统。②经济可行性,即这个系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否超过它的开发成本。③操作可行性,即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群内能否行的通。
我们应该为每个可行的解法制定一个粗略的实现进度。可行性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对以后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
2 系统的综合要求
客户关系系统应建立良好的使用界面,既要便于大众人们的操作,又要易于掌握使用的技巧,具备人性化设计。
只有系统用户才能够进入本系统进行相应权限的操作,所以在用户进入登录界面后应该先进行用户身份的验证。
3 软件设计目标
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①为公司保留客户信息,一旦销售人员离职不损失客户。②可以看到某个单子的进度,以及成单时间等一些信息。即使处理一些突发事件。③能够收集客户反馈信息,了解客户对于服务的满意态度。④公司内部共享一些资料,能够相互了解与沟通。
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的结构设计从概念上分为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结构设计又称为总体设计,其主要的任务是制订系统实现方案和设计规范并合理确定软件系统的整体模块结构及接口关系。详细设计,也称为模块设计,其主要任务是详细规定每个模块功能的实现算法。
对于设计的产品来说,设计的含义是,应用各种技术和原理对设备、过程、系统做出足够详细的定义之后能够在物理上予以实现,也就是说,工程设计是一个构造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具备3个要素:
①有一个系统的模型。②有一组原理或方法可以逐步地构造模型。③有一组评价设计质量的标准的原则。
经过了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已经能够基本正确了解系统的需求。即以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的表达形式建立了系统的逻辑模型。软件设计的任务从本质上就是如何应用一组原理与方法并遵循质量的评价原则逐步实现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
本系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公司只能掌握销售人员信息而不能掌握销售人员手中的客户信息,因此销售员部分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销售员具有客户资源录入和修改的权限,但是并不具备用户删除的权限。最大化的保障系统安全,防止销售员将用户信息破坏,每次修改都会提示销售部长是否批准修改,批准前只能显示原有记录。另外系统会自动备份最近三次的修改结果,仅能由用户管理员查看和删除。工作日程模块主要记录销售员每日工作内容,便于领导掌握和了解销售人员情况。工作日程确认完成递交后不能再修改,仅能由用户管理员来删除。工作目标模块将以图形化的界面显示个人、部门和公司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内部信息模块可以显示公司内部信息和部门信息,在个人信息部分完成内部的点对点通信功能。个人日志模块为用户个人所有项,可以完成编写、修改和删除功能,用于工作或私人的内容记录。订单信息是本系统完成销售管理功能的重要部分,除在本系统的完成销售管理功能外,后期还将与企业管理系统和人事财务管理系统相对接,完成更全面的企业管理功能。订单信息除了完成订单记录和统计等功能之外还可以自动分析订单信息,防止内部员工争取同一客户的情况发生。
4.1 前台主页简介 前台主页是用户的主要操作平台,普通用户销售员登录后,可以进行的主要功能有客户资料查看,工作计划,管理信息以及公共模块。
个人资料界面简介
关键词:ERP系统;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1ERP系统概述
ERP的全称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理念最先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所提出,其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为企业决策层及为员工提供决策运行的管理平台,其是企业在信息时展的基石。
ERP系统作为一种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已将最新的科学信息技术以及最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相融合。其是集生产、人事、供销、财务为一体的系统,能够充分调配和平衡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能为企业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ERP系统的特点
2.1实现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
ERP系统能够很好地表现计划的思想,其具有完整的计划体系,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价值控制功能和计划功能已经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2.2管理的规范性
ERP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改变了原来手工管理的模式,重组了业务流程,通过对信息的高度整合及管理,克服了过去手工管理的随意性大、计划性差的缺点。利用企业的经验及知识管理,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3信息的共享性
通过发达、高效、顺畅的网络平台,以及先进的应用系统,能够使得企业各部门信息高度共享,打破了信息壁垒,增强工作透明度,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2.4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ERP系统作为一个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其在设定过程中会定义一系列的操作和计算,减少人工计算所带来的错误和误差,提高了准确性和及时性,并且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系统限制,实现企业预算前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2.5绩效的动态应变性
ERP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大量丰富的管理信息,能否利用好这些信息为企业管理和决策起到作用,是衡量ERP系统应用成功的一个标志。企业应该根据管理需要,在系统投入运行后,利用系统提供的强大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6集成性
ERP系统能够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管理,其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管理,系统运行起来能够实现集成化的应用。
2.7资金流及物流的统一性
ERP系统可以自动协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统一的规划和运用,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以及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3ERP系统与企业管理创新
3.1管理创新的定义
管理创新即Management Innovation。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引入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来形成企业创造性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既定目标。
3.2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3.2.1实现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企业要想在市场上长久的立足,必须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种“柔性”的生产经营新模式。ERP系统是一种适应现代化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其能够促进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的变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也将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价值链增值展开。
3.2.2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ERP系统能够使得决策者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控生产流程和作业计划,及时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顺利展开生产活动。通过ERP和供应商进行数据信息的交互和共享,降低沟通成本,加快响应速度。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效益数据。
3.2.3实现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组织结构及管理过程的整合
ERP系统能够按照统一、信息资源共享及实时控制的方式收集、加工、传递管理当局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为了适应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及管理系统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过程和职能也要进行整合,企业组织结构将由“金字塔”向“偏平化”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控制职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4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4.1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工作人员只需要在ERP系统运行过程中做好基础的会计记录工作,制定相关的财务制度。在ERP系统实施了之后,财务人员将原始会计数据导入到总账系统,几乎所有的数据处理都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增强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得财务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ERP系统可以做好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ERP系统可以优化企业的资金流管理,精细计算企业的财务费用。其不仅能够提升企业财务分析能力,还能完成现金、成本、销售的预测。ERP系统还包含了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功能,使得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资金流到企业经济效益的转换。
4.2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ERP系统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侧重于企业的财务控制和分析,财务控制贯穿于整个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财务决策的有效平台。在财务预算层面能够管理成本和费用,其预算管理模块能够把年度预算下达到各部门。其能够引起管理层对于收入、成本、费用等预算的重视,从而采取措施。在ERP系统中,所有成本管理都使用企业标准化的报告系统,共享数据及信息源。企业员工可以通过简便的操作此系统实现成本流向的实时监控,发挥企业人员的监管作用。ERP系统还能使得资金的审批和拨付得到简化,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也减少了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的往来差错。针对报表层面,ERP系统自身的整体性使得原本枯燥的报表分析变得快捷及方便,其还能够对报表分析针对不同的人员设置不同的查看权限,保证报表的安全性。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运用时应注意加强对各部门的控制,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使得其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其财务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一、基本理论
要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首先得做到对这个事物的理解,然后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具体概念是很多人模糊的,这也就导致了人们不能认清它们具体的职能,所以这些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财务会计基本理论。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一部分,相比较与管理会计而言,更多的使用了传统的会计模式,所以又称之为传统会计。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部相关方面提供需求,所以又称之为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企业以往的交易或者是信息。通过一定的程序,然后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整理成财务报告的形式,来给企业的内部利益基团提供有利的经济信息。在这种交易过程中反映了企业在以往的资金运作。
第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管理会计的核心是决策研究,因为决策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核心和最主要职能,建立一个更严密的概念也成为了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管理会计是采用一些方案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进行整理和计算,最后将得到的结果分析提供给企业内部利益集团,协助企业领导做出一定的决策,以达到规范和控制企业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尽管有着很多的不同,但是二者提供服务的目的是统一的,那就是企业会计管理的总体要求,它们为实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目标以及利益相关者服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组成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占据最核心的位置。在现如今的经济情景下,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新科技都已经在会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两种会计制度共同组成的会计系统,已经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属性相同。会计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服务而诞生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都是管理活动会计,都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是通过对收集的信息处理、加工,然后利用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来掌控经济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的记录以及总结;而管理会计是通过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定,其侧重点在于过程的控制以及决策。两者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管理服务而存在的。
第二,目标相同。由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属性都是会计,所以它们都有着会计的基本职能,那就是对企业运营的监督和反映。管理会计通过一定的手段或者是技术,来对企业运营中的活动或者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管理;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为了通过所得到的信息,来对人们的行为或者决策产生影响。所以两者都是为了服务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他们都为了满足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第三,针对对象相同。会计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是通过人的加入、设定目标、收集、加工以及利用经济信息,进而做到对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和调控,促使利益相关者或者是管理者对利弊分析更明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两部分,所以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从整体而言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价值运动和物资的运动作为基础的,信息运动作为其运行的纽带。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更是会计科学向综合会计以及边缘会计发展的一个产物,这是其在财务会计基础上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而成长起来的一种科学。他们之间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管理会计是为了给企业的未来决策提供一定的经济信息和依据,所以货币时间的利用成为了其非常重视的内容,进而把利息作为资金使用的一种机会成本来对待,这也就使得资金的有效使用得到了提高。从会计的主体来讲,财务会计是把整个企业看作对外报告的主体,这方面管理会计倾向于把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作为主体,来对每一个部门的经营业绩进行衡量,达到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评价的目的。所以在管理会计这一概念中,会计主体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所以两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的主体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只是针对整个企业,重视对经济信息的收集;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内部的各负责单位为主体,其行为管理突出人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对整体企业有一个兼顾。所以总体来说,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广泛一点,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就更细节一点。
第二,职能各异。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中的内部管理系统,它的工作偏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这就摆脱了财务会计中“公认会计原则”的束缚,工作方案多样,没有严格的工作程序限制,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通过企业运营方法,帮助责任主体修订工作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责任主体的行为。同时管理会计还非常重视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企业内部多方面的影响,根据企业的预定目标来制订工作方案,同时履行预测、规划和决策等职能。而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是为企业的外界利益提供信息,所以其工作的方式是一定的,而且有着统一的工作制度,它主要为债权债务人、股东以及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属于报告型会计。
第三,信息特征各异。财务会计的信息主要是企业以往的经济信息,而管理会计的信息却是跨越了整个时间,包括对未来的预测。财务会计对外公布其所提供的信息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报告日期和固定格式的报表,而管理会计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条款。管理会计向企业提供分析和处理后的信息,其内容包含价值单位和非价值单位,例如企业的某一个工作程序中的工人的价值单位,都是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考虑内容,企业的后勤也是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的。其次管理会计还可以为企业的内部提供一些没有法律作用的信息,完全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存在的。
【关键词】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方法
对于预算管理而言,是基于对企业业绩状况详细了解的情况下,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进而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预算管理对企业而言是其进行现代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同时,为了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借助相关的业绩评价体系对其实施分阶段监督,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的有序进行。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相关概述
1.所谓的预算管理主要指基于企业整体层面对所有有形与无形资源提前进行整合与规划,并借助预算达到资源分配的目的。同时为了加大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要对企业内部的各单位与部门不断进行协调和组织,最终确保预定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预算管理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因此,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2.对于业绩评价体系而言,主要是指借助相关的运筹学以及计量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对评价指标进行一系列的设定,最终通过特定流程来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业绩做出公正与客观性的评价。
3.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理论与实务的综合性领域内,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业绩评价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传统的管理学论述中,业绩评价体系长期居于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位置,两者相互作用与紧密联系。尤其是随着管理实践的日益发展,两者独立性不断加强且出现分离趋势,但毋庸置疑,此现象虽看似分裂但实际却表现为愈加紧密的实务联系。理论界认为,在对企业预算进行编制与实施的过程中若能引入业绩评价参考,则将会很大程度的对二者契合度进行优化。众所周知,预算管理是借助数学方法来量化企业内部工作标准与责任,这种标准与结果存在的和谐性,也使企业业绩评价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性。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建立的现状
1.企业对预算管理系统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预算管理而言,虽然概念引入国内的时间较长,大部分企业也对其方法组织过相关学习,但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从根本上的认识与重视,对预算管理的正确掌握更无从谈起。对企业预算管理系统的制定来说,无论是对其他企业管理系统的照搬照抄还是简单分析,都没有建立在对企业自身实际经营状况与目标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在将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学习典范的同时,连带着将其预算管理系统也照抄不误;还有的企业未能对预算管理形成正确认识,片面认为只对企业资金加以管理就可实现预定目标,而忽略了对其他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也有小部分企业未全面实施企业预算管理。这样一来,极易造成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的混乱现象,降低预算管理效果。
2.企业缺乏对预算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对于当前企业的预算管理系统而言,即使应用正确,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计划与实施期间,缺乏相对成熟的系统对预算进行有效控制,致使预算执行过程中诸多流程欠缺规范;当企业作为预算部门存在时,各部门之间不但缺乏有效联系而且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协调性较差;在对预算指标进行选取过程中,由于对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指标较多,需要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涉及到的财务指标较多,而且难以量化考核的指标也需考虑,因此对预算指标进行选取也存在诸多问题。对于预算管理系统的实施期限而言,对于长短期的界定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对企业选取方法的科学性没有判定依据。
3.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之间匹配性较差
对于企业管理过程而言,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业绩评价系统,其建立顺序互为先后,企业若要顺利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同样的,企业若要确保预算管理系统的正确实施,也必须匹配适合的业绩评价系统。但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两大系统并未进行有效合理的匹配,甚至有脱节现象。尤其是对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而言,往往重结果而轻流程,这样一来,业绩评价系统就失去了原有价值,更有甚者,在企业预算管理已完成实施的情况下,相关管理人员却要人为控制业绩评价,由此也就失去了业绩评价系统特有的监督管理作用,所以,企业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建立存在的匹配性较差问题,并非无稽之谈。
三、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建立的措施
1.强化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建立的重要性认识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必须要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此系统进行有效运用。从当前的实践结果来看,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进行有效实施的企业相较于普通实施或未实施的企业而言,其成功的事实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企业管理者对系统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后,还应借助会谈、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对企业各部门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感染下,企业每个员工都能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无形中也会推动系统在后期的顺利实施。以中国黄金集团为例,该企业不但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建立重要性有正确认识,而且对工作质量也能做到严格把控,在企业内部不断强化系统管理意识的同时,还积极制定出了合理的预算标准,严格确保各系统步骤的有效实施。所以,中国黄金集团注定有同行业企业不可比拟的自身优势。
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对预算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对于预算管理系统而言,尽管国外人员对概念的提出较早,但在国内却未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案例,所以本土化可依循的经验较为欠缺,大多数企业都被限制了发展速度与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若要突破此种限制,就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现阶段,基于大数据前提下,虽然企业在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实施过程中的线下交流与沟通容易受到地域和时间的影响,但对于线上而言,便捷化的网络沟通不但可以使企业之间可以顺利交流经验,还能使自身的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水平做进一步提升,这样一来,再将自身的成功经验进行有效传播必将惠及更多企业,进而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此外,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而言,也要对信息技术予以充分利用,这就要求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对所有资源进行收集,不断对系统加以充实。在保证系统动态性的同时,也使每个员工对自身职责有正确认识,进而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工作目标。以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为例,该集团在对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建设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维护,为企业的稳固与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对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建立指标进行有效结合
对于企业管理过程而言,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业绩评价系统,虽然其建立顺序互为先后,但在系统建立最初,两大系统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保两大系统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两大系统之间指标的紧密联系,这样一来,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不但可发现相关指标的重要作用,还能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对业绩评价内容进行充分参考,同样的业绩评价也可将预算管理内容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在对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同时,也使业绩评价更加科学,最终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结语
综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若要取得稳固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对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与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对系统进行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配以优秀的管理人员正确执行系统实际流程,避免片面化的只注重系统结果的情况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不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对企业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的情况下,企业便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鲁一波. 企业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研究[J]. 会学习,2016,09:8-9.
[2]刘灿玲. 企业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5,16:77-78.
【关键词】ERP系统 会计 财务 企业管理 应用
一、ERP系统的概念
ERP系统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ERP系统的全称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拥有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内部所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整合,从而在分配管理上最优化。由于其中的信息自动整合,减少了人工组织环节,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从而从内部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内部决策运行更加通畅。
ERP系统是企业集成化管理软件系统中最高技术水平的代表,集先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体,它主要是为了实现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从技术的层面来说,ERP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其自动化节约了很多环节成本;从治理层面来说,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集成化治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企业经营治理各方面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它整合的资源总体概括为四大块: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在财务管理上实现了透明化,在会计核算功能上实现了自主化,在财务与业务管理上实现了同步化,从而建立了一个人性化的统一平台。
二、ERP系统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ERP系统作为一个新兴企业管理系统,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应当要如何正确运用ERP系统,通过上述对ERP系统的概述,主要有以下几点应用:
(一)在会计中的应用
在会计方面,ERP系统主要是应用在会计核算功能上,会计核算包括记录、核算、反应和分析资金在企业中的流动过程与结果。而ERP系统则通过信息数字代替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在借贷方向上的混淆;另外运行ERP系统会在会计核算的多币制和应收账、应付账、总账、客户订单、采购等各模块中形成接口,可以自动生成所需要的数据,在现金管理模块还将与应收账、应付账、总账集成中自动生成总账,过入总账等应用,代替过去的手工烦琐的操作,这就大大节约了人力在手动计算上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在会计核算的各个模块,ERP系统都是采用集成的信息系统模式,通过各模块提供的各种方法来管理资产,自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从而帮助管理者对目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现状有所统筹。
(二)在财务管理上的应用
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ERP系统主要应用是指在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
在引入ERP系统技术以前,会计系统的信息处理在电脑上一般都是应用电脑作业,在业务流程的临近和其他系统的集成上,则会受到技术与功能不足的限制。而ERP系统技术中财务管理则反映了财会信息,在系统中,它首先对收集来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转变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其中可以看出,ERP系统吸收并嵌接了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得到更准确的财务管理信息,从而更科学地对财务进行管理,使得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得到改善。
ERP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传统手工烦琐操作的缺陷,另外,有了这样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可以进行广泛的,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网络、各地制造工厂等的各种经营资源、各种信息的集成,管理者能够更全面地掌控市场信息,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ERP系统对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影响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对企业的运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概述。
(一)ERP系统使技术与理念相互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进步,ERP系统技术也以先进占有者姿态闯入企业管理领域,它不仅实现了软硬件的连接,而且在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融合上也有立竿见影的体现。由于其系统中,自动化借鉴了名企管理的实践成果,从而对多种管理经验进行了整合。
(二)ERP系统技术实现了高效化和科学化
ERP系统技术的应用因为减少了很多烦琐信息整理和实物分配的环节,因而帮助企业顺利处理好各种业务流程,加快了平时工作的操作速度,使得管理更加高效。从而实现了时间短,而效果非常的统一。ERP在录入数据方面的严格性和在权限设置的严密性,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了手工账中出现的信息漏报与错报信息现象,使得决策更科学。
(三)ERP系统给企业管理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由于纯电脑信息的自动处理,使得员工操作没有了自己的主观性,从而使得管理缺少人性化,固定死板的操作流程约束限制了员工的自主性,削弱了其积极性。
四、EPR系统在我国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ERP系统在我国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中应用的阶段
ERP系统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我国企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国外的MRPⅡ软件,并慢慢开始推行MRPⅡ管理系统,进入对MRPⅡ实施应用阶段,这也是ERP系统在我国的启动阶段;
一、网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一些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问题:
1、重建设投入轻管理维护。在进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些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对机房、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硬件舍得花钱投入,有时甚至达到非名牌、国外品牌不买,而对于网络管理和系统维护往往重视不够。“重建设轻管理”几乎是MIS(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病了。在某超市企业整洁敞亮的计算机房里,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Hub摆放有序,但是一谈到网络管理,技术主管却大倒苦水:以前只有几台计算机搞搞进销存、人事、工资等前后台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开始建设LAN,联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多,网络所承载的业务量也越来越大,发生故障的机率也越来越高,现在,原来的管理办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加大软件的投入,引入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
2、网络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思考。顾名思义,网络管理就是管理好网络,确保网络的畅通。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度信息化,使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流程如EDI、ERP、CRM等都在网上进行。这就对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保证网络的连通就可以,还应有全局的目光,提供高附加值的网络应用服务,包括提高网络的“业务快速提供能力”、“业务质量保障能力”和“运行维护管理的低成本运作能力”,以适应和满足业务的开展。有位网络管理员曾这样向我介绍他的工作:就是保证网络通信是可靠的,能及时响应网络故障,解决问题,安装一些服务器端共享软件等。从他说的话可以看出,在重视技术服务的同时,缺少与业务的沟通,缺少对业务流程的监管。而现代网络管理的目标就是体现业务的规则。
3、网络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以“问题驱动”、“出现问题后再解决”的被动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一些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的要求。市场竞争要求网络部门的工作要从被动维护向为业务部门、为市场主动服务转变,网络服务质量要从内部测评考核向真正的用户感受转变。网络部门要围绕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发展,加强网络运行分析,开展网络延伸服务,为市场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围绕业务部门的需求,分析网络服务存在的问题,确定网络优化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改进网络服务的措施。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系统的运行环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及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的手段,如Cabletron的Spectrum,可以管理所有基于SNMP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分析、智能故障预警,在网络层面解决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网络管理工作还要开展网络信息流量的监控和分析,及时掌握公司采用的新业务策略的效果,为公司调整策略提供支持。可以说通过网络管理为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工作是信息化经济时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4、不兼容带来的网络孤岛现象。首先出于商业原因,硬件设备厂商对网络管理信息中的私有部分进行相互信息封锁,使得各自提供的设备管理工具和网络管理平台,对竞争厂商的设备管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弱,如果选用了不同的硬件设备厂商的产品,就不得不配置多个相互独立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管理系统之间出现孤岛的现象。
另外,在现实中,各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也不尽相同。它们或许是一个几乎没有远程办公的小型的LAN;或许是以FDDI(或ATM)为主干,以太网、Token Ring、无线网,并有远程访问,甚至建有WEB站点的混合结构;或许是一个分布式环境,该环境中有许多运行于各种平台的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甚至是一个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混合环境。企业所开展关键业务流程如EDI(电子数据交换),要求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厂商的网络必须互联互通,但是因为彼此采用不兼容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所造成的孤岛效应是可能存在的,已经严重影响网络系统对业务支持的能力,造成企业的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也使企业在MIS的投资上产生浪费。实现网络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不菲的代价,目前解决管理孤岛的最佳途径就是引入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NMS,对构成企业IT环境的所有资源实施端对端的可靠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现有企业IT资源为中心,对复杂的异构环境同时使用LAN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
二、面向业务的全面网络管理系统
NMS NMS就是为网络装置提供的典型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可根据各自的面向对象和管理性能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系统。这些系统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一些较为简单的产品,如pcAnywhere,或者也可能是一些管理用户特定资产的系统,如Oracle数据库。就单个系统来说,它们都很有价值,完全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且成本不高。
第二类是LAN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提供范围较广的功能性,它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这类管理系统的产品包括HP's OpenView、Novell's ManageWise和Microsoft's Systems Management Suits(SMS)。对拥有小型网络的公司所需的LAN管理方面,HP's OpenView在大多数方面超过SMS和Novell's Managewise,特别在集成性、可扩展性、问题管理和自动检测上得到用户的首肯。
第三类是企业管理系统。这类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s NetView和Cabletron's Spectrum.这些管理系统能在统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包括企业应用管理在内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网络就是业务。如何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也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全面的网络管理方案能够帮助企业确保网络与服务的可用性,减低网络维护和运行成本,增添新的业务机会,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等,使网络真正成为全面服务于业务的网络。
三、企业网络管理中的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回报,包括网络的高可用性、IT的投资回报率(ROI)及拥有成本(TCO)、企业的高附加值等方面。这也就是网络管理的价值。
1、网络的高可用性。网络的可用性是指网络不间断运行的能力。高可用性可能意味着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持续操作。一方面要求网络设备本身具有高可靠性(以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衡量),另一方面从网络管理入手,来实现一个高可用性的网络。网络的高可用性(包括应用和服务的可用性)对企业业务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必须要确保网络高可用性。网络不可用引起的业务损失在不同的企业会有所不同。一般地,实效性越强、业务越关键的系统,停机所带来的损失越大,例如超市前台收银,后台管理系统、银行ATM系统、证券电子商务系统、旅客定票系统等。评估网络可用性对业务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全年网络非正常时间/企业全年作业时间)×企业全年收入例如,一个年营业收入为3000万的公司,其网络可用性为98%,即非正常时间占全年营业时间的2%,那么每年因为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约为2%×3000万元=60万元。
2、IT的投资回报率及总体拥有成本。在中国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很多企业需要别人的经验,需要了解信息化的先进管理思想。大多数企业已经知道网络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润,但是上一个适合企业的IT系统到底要花多少钱?市场上众多的IT产品到底哪些最好?选择的IT系统好用吗?什么是功能全的IT系统?价格怎样考虑?他们心里没有底,他们需要一个好用又买得起的IT系统。归根结底,他们是要合理、经济地控制好IT投资,尤其是在投资中控制好总拥有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评估机制,对各种存储方法做投资回报率(ROI)和总体拥有成本评估。
绝大多数企业上信息系统时都是这样花钱:信息化的最初需求不是企业级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从部门做起,比如,财务要进行电算化,仓库需要管理等,因而最初的需求是面向功能的。但是这种起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信息孤岛,怎么办?开发接口。这样一来,跨部门的业务成本提高了,产生的结果似乎是用了信息系统后,不但没有省钱反而花钱更多了。这就是没有认真考虑总拥有成本的结果。
企业究竟该如何投资?购买信息系统的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购置一个信息系统,大部分钱应该花在购置硬件平台、软件、咨询、实施和服务上。而根据总拥有成本的概念,购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的投入,只占整个投资的32%,而更多的费用投入在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方面。按照上述观点建设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可以在良好的总拥有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IT的投资回报率也与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关。高效率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他们用于“救火”的时间,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3、网络管理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所谓高附加值,是指通过全面的网络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增值部分,它有别于减少网络故障造成的损失和降低拥有成本这两种情形。
通过对企业IT系统实施全面的网络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这方面提供的空间非常诱人。例如,通过分析企业WWW服务器的用户访问情况,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来访者对公司哪些产品、服务、技术更感兴趣,发现潜在的客户和市场;在Internet网上提供新的服务(如电子商务),扩展企业的业务空间,使网络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确保网络的服务等级,确保业务系统的服务品质,从而提升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等。
关键词:管理会计 变革 创新
管理会计变革一直以来都是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企业可通过创新管理会计模式,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方式,对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以及资源变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预测。我国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所采取的模式多以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管理会计方法为主(如平衡计分卡法、全面预算管理法、作业成本法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对企业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入手,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分析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大重要分支,旨在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而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管理会计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在企业组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期,为了发挥科学管理在提高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差异分析、预算控制、以及标准成本等概念引入企业会计体系中,据此延伸出了“基于管理的会计”这一概念,主张将管理的中心放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后为进一步适应企业所处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相关企业广泛借助于职能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管理的契机以提高产品质量,将管理会计作为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的一大重要措施。
二、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的制度化模型分析
从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视角上出发,管理会计变革实施中所引入的制度化模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是路径模型,第二是过程模型,第三则是要素模型。具体可分析如下:
(一)路径模型
路径模型的中心思想是要求在引入新会计制度实践的过程中伴随时间变革的方式实现路径化。路径模型能够全面展示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过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会计制度、实践、以及变革的权过程。路径模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将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概念引入管理会计研究范畴中,弥补了传统模式下以最优“静态均衡”为唯一需求目标的理论缺陷,变革的核心在于实现了全新管理会计规则的制度化。
(二)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全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分阶段探讨各个环节所对应的影响因素。该模型中根据信息技术实施以及组织变革基本理论,将企业在引入某种全新管理会计模式并实现变革目标的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发起阶段;采纳阶段;适用阶段;接受阶段;惯例阶段;融合阶段。后有相关研究人员根据该阶段性划分依据,结合在变革实践中会对管理创新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整合优化提出了基于阶段-因素的过程模型,并可起到评价管理会计变革成效的目的。
(三)要素模型
要素模型的应用能够评价管理会计变革实践中不同要素间结合、协调的方式,并据此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成功实施。有相关研究人员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类,分别为诱发性因素,促进性因素,以及催化性因素。后也有研究人员为进一步确认不同因素在管理会计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过程加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增加包括认识混乱、冲突、以及推迟在内的阻力性因素。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变革制度化
以某企业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该企业在管理会计变革方面的具体进展与实施效果,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企业通过详尽且周密的调查研究,实现了引入ABC作业成本管理法的目标,促进了企业管理会计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具体分析如下:
(一)前期阶段
自xx年xx月~xx年xx月,该企业成本管理系统面临变革压力,加之受到内部需求以及外部竞争压力的影响,企业领导层症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ABC成本法的了解,领导层作出实施ABC成本法以提高核算准确性的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加大成本管理力度,构建基于企业产品线的成本考核工作体系,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控制开支费用。为确保ABC成本法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该企业先后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引入外部专家与内部项目团队,构建ABC成本管理项目小组,前者负责提供理论指导,后者则负责推进成本管理项目的具体协调与实施;第二,由生产、质量、供应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参与调研,对成本核算的阶段性任务进行分解与优化;第三,与会计核算编制软件合作完善准备工作,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促进管理会计的科学变革。
(二)中期阶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ABC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所核算的生产成本数据可在分公司对外成本核算体系中首先应用,以反应作业管理理念的不同程度接受、最小程度的持续使用、以及系统维持,同时也是常规化过程的开始标志。中期阶段管理会计变革实施过程的最主要标志即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以及《作业成本操作流程》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能够确保基于ABC作业成本系统的运行稳定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在ABC成本管理法下,以月度为单位出具报表数据并直接作为核算对外生产成本的依据。在这种全新规则的作用下,ABC成本管理系统逐步发展为分公司成本管理日常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标志着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初步成功,管理会计制度化得以初步实现。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的关键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变革的融合。该企业项目团队通过与信息中心的密切合作,系统探讨将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ABC成本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相融合的可行性。在双方的密切合作下,企业新引入财务系统中初步体现了基于ABC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以及管理理念,信息系统内部共设置有生产调试以及工程设计两个作业中心,根据定额工时×标准费率的方式进行核算。在具体实施中,标准费率还可调整为不同分配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基于ABC作业成本法下所诱发的全新管理会计规则以及制度化过程才可称之为完成,管理会计的变革才意味着真正取得成功。
通过对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过程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管理会计的变革不单单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创新,同时还应当体现以此为组织性的变革,从而发挥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对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结果的分析主要体现为对正式性与非正式性变更的鉴定,正式性的管理会计变革是指企业通过引入全新规则的方式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影响,非正式性变更并非属于该范畴。以上该企业的管理会计变革属于正式性变革,是通过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而事实的一种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体制变革,变革效果同样非常显著。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管理会计不单单能够充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还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人力资源、财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但同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也必须尝试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以更好的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本文即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望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大动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
[2]杨淼,陈艳.转型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群体职能[J].社会科学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