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第1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建构主义;单片机

作者简介:屈霞(1968-),女,甘肃张掖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文杰(1982-),男,江苏扬州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校教育研究项目“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JY11020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15-02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显然,培养目标实现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上。为此,通信工程系全体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教育教学的实践,努力探索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道路。

一、重视实践教学,确立改革重点

近年来,根据怀德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课程安排与学时比例不断向实践性环节倾斜,从通信工程专业2007级开始,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比例已达31.2%。系部教师从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出发,将实践性较强课程的理论教学、课内实验及相关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单片机”课程设计为例,经过前期的单片机理论教学和实验,在学生掌握学科完整的基本结构(单片机硬件、软件和Keil ?Vision和Proteus等仿真手段)和熟悉单片机各个分离功能结构使用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在校内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单片机实际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与社会需求接轨。

二、传统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学生重要的工程项目实践课程,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末,为期2周。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中,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往往带有随意性。任务书中内容安排有时太难或太大,学生无法下手,最后只好依赖教师帮助;更多时候,教师考虑到三本学生基础薄弱,布置的课程设计内容就是一个稍微复杂的实验,直接影响了学生课程设计的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彰显学生优点,以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指导课程设计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参与意识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1]动手能力较强、可塑性很强,适合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又称实例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创设与真实任务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整合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与其他同学协作学习,主动识别、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情境设计示例

在实施课程设计前需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1.明确设计目的

单片机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化,在设计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智力尤其是创造力提高;三是激励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确定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设计任务

为了达到设计目的,教师应该制定具体的、清晰的任务。当学生拥有具体的、近期的、合理的挑战性任务,而且认识到其重要性时,才会具有更强的想做的动机。

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为通信工程专业2007级一个班安排的6个任务是:数字电压表设计、LED点阵显示设计、步进电机控制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测量设计、数字时钟设计和温度测控与显示设计。任务考虑如下:首先,将内容与工程实际相关联,激发创新精神。其次,将内容拓展到学生未学过的理论知识或硬件芯片:例如任务1、5、6中的液晶显示芯片;任务2中的点阵显示模块;任务3中的四相步进电机控制器;任务4中的直流电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最后,将每个任务分解为具有恰当挑战性的、具体的、可观测的子目标。

每个设计任务都要求先用Proteus实现电路软硬件仿真,再在实验箱完成设计,硬件平台为爱迪克实验系统或学生自己的开发板。

3.召开课程设计动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设计开始前一周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动员会,介绍任务书各题目、要求、子目标、需要查找的资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和分组。

设计前3天,教师根据学生选题意愿调整后将全班36个学生分为6组,每两组选择上述前3个题目中的一个。之后3天,学生开始查资料及设计初始方案。

4.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指导实践,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

第2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High/Scope课程

G612

课程作为将教育观念转化成教育行为的中介,是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幼儿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孩子,幼儿园课程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较为特殊的课程,有必要对它的特殊性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密歇根州的High/Scope课程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今天的美国乃至全球的幼儿园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此,本文尝试浅析High/Scope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希望对这种课程有进一步认识。

一、High/Scope课程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High/Scope课程发始于1962年,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苦的学前教育方案,也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实验设计方案。这一研究显示High/Scope课程短期和长期的利处,如更佳的入学准备,学业失败的减少,更低的留级率,更高的就业率等等。[1]High/Scope课程在以后的发展中将美术、音乐、运动和计算机运用等纳入课程,并在全世界范围得以推广和应用。

High/Scope课程的设计者们声称,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High/Scope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前期和后期。前期是皮亚杰的结构论,即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在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q-15岁)中,儿童的发展各有其特点,学习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儿童各个阶段的发展水平。High/Scope课程的后期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即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强调通过直接和表征的经验,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方式帮助儿童增强认知能力。在1995年时,High/Scope课程又明确增加情感、社会性的内容。

二、High/Scope课程的教育目标

由于High/Scope课程的阶段不同,所以课程目标在前期和后期也有所不同。

High/Scope课程前期的目标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成功奠定基础。课程目标是依据日内瓦研究课题――分类、排序、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而制定的。每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都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以及动作水平到言语水平的顺序提出的。

后期则强调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协调发展。具体的目标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数概念的目标已经从排序中分离出来,具体包括一一对应,点数5以上的物体以及比较数量等。那些被认为是“认知发展的关键经验”的东西基本保留,但增加了主动学习这一部分,课程设计者们强调他们的意图是将结构化的目标隐含在儿童活动的背景中去,这一改变是向建构主义方向明显转变。

三、High/Scope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计划-工作-回顾环节是High/Scope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1964年由史密兰斯姬(Sara Smilansky)建议使用的教学程序,一直沿用至今。[3]每个幼儿先要计划、思考自己的当天活动,并与教师讨论。教师帮助引导幼儿制定具体行动目标。接下来是每个幼儿的工作时间,最后则是幼儿回顾自己所做的活动。由于幼儿的记忆时长有限,所以要及时回顾。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可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正确的做法可以得到及时的强化,错误的做法会得到及时修正,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计划和回顾的环节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四、High/Scope课程的评价方法

High/Scope课程运用专门的儿童观察记录(COR,High/Scope Educ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来测量该课程对3-5岁幼儿发展的影响,这个评价工具是以课程内容涉及的主要经验为基础的。[4]COR( child observation record)是一个全面的评估工具,教师首先要从六个角度记录幼儿的行为:创造力、社会关系、创造性表征、音乐和运动、语言和口头表达、逻辑和数学,每种行为的发展情况又分为五个等级。记录下幼儿行为之后,教师就要按照五个等级水平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评价。可以看出,High/Scope课程评价关注的是教学达到的结果,倾向于目标评价,属于较为传统的测评方式,主要用来明确幼儿各项基本能力的发展水平,评价的指导思想明显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5]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1:215-220 .

[2]闫颖.美国学前高瞻课程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8.

[3][5]邹卓伶.High/Scope课程述略及其教育心理学意义的简要分析[A].幼儿教育,2009(10):27-30.

第3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简介:许少娟(1981-),女,山东莱阳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讲师;于海霞(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技术基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XYJ2012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43-02

对于电子及自动化类专业,一些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配套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理论课程学习成果的实践和检验,也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行再体会、再提高的必要环节,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极好机会。以模拟电子电路课程为例,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多学生感到模拟电路课入门很难,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而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后往往感觉无从下手,缺乏工程估算的概念,找不到与相关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存在脱节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知识点多,内容覆盖面大,基本电路单元多样[1],在有限的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内往往只能集中精力用来讲授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只能依靠实验课和后续的课程设计;然而理论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和过渡,教师往往在理论授课时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引导不足,导致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与工程应用有差距,在实践环节欠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设计模拟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怎样与理论课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对2010级电子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作为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借助设计过程帮助学生验证抽象、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课中分散的知识有效地串联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升华到利用理论知识灵活设计电路的能力。下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经历谈一下笔者的经验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

如果纯粹学理论知识而缺少直接的亲身实践体会,学生会发懵,不知所学知识有何用。因此要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拿到理论课上,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计算具体化、实用化,训练工程实践思维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2.理论知识引领实践教学

实践训练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理论支撑。理论课上应把实践相关的知识点和实践案例充分引导、铺垫到位,使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3.实践训练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实践经历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归属感。[2]

二、教学环节设计

1.设计题目多元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由于学生在模拟电子电路理论课及相应实验课的学习中对各单元知识掌握的程度不相同,对各类单元电路的兴趣点也不相同,为了能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建立对课程学习的自信心,课程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设计题目,共包括12个基本题目和36个提高设计题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按照规则进行选题。设计题目综合考虑就业和考研等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有原理相对简单的实用电路,注重训练工程实践常用的近似计算加参数测量修正等方法,如空调控制电路、压控滤波器;也有偏重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提高的题目,如静态电流可调的甲乙类功放、电压(电流)负反馈放大电路;也有很多综合性训练的题目,如开关稳压电源、基于三极管的LC振荡电路等。每个设计题目除基本要求之外,还设有扩展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以多样的设计要求解决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问题,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设计愿望,从而实现在教学细节上的多元化教学培养需求。

2.严把考核关,充分调动学生创造设计的积极性

课程设计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只提供少许建议,具体设计过程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查阅资料、选择设计方案、画电路图、仿真论证,并完成相应的调试和测量。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设计工作的过程和步骤,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学会相互沟通协调,增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课程考核主要由预答辩、实物成果、答辩和总结报告四部分构成。课程开展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各课题的具体任务、参数要求等内容在理论课结束后即以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题,确定题目后开始查阅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并辅以Multisim仿真工具进行功能验证。以上准备工作都写入预习报告,作为预答辩提问的主要内容。其中预答辩和答辩是笔者首次尝试增加的考核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手做、动脑想,充分发挥课程对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预答辩在第一堂课进行,主要检查和提问课题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案设计、电路图等相关内容及学生的准备情况。如果学生初次预答辩未通过,说明对相关原理的理解不够或者方案设计不合格,因此扣掉一定分数,并修改方案重新进行预答辩。该环节一方面是为了督促检查学生的前期准备情况,要求学生对相关原理有充分的了解,对设计方案有初步的规划,从而“逼迫”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探讨,深入到自己所选的课题中,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学生把把关,指指路,防止他们的设计方案在大方向上跑偏。答辩以一组为单位,采取抢答的形式。答辩题目按难易程度区分3~4个层次,抢答的题目难度越大则得分越高。

刚开始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迫于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研究,但当他们开始深入到课题中时便会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进行仿真实验。通过这种综合的考核方式,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相互竞赛的积极氛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相互对比设计进度和所设计电路的功能,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善提高。

3.收集实践实例和素材,反哺理论教学

教师在实践指导及其他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电路现象和故障问题,把这些实例拿到课堂上作为理论课的教学素材能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计算形象化、实用化,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并且给出问题寻找原因的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教学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细心观察,寻找联系,多收集积累实践素材。

例如一个故障排查实例:某分压偏置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在调试过程中发现电路的放大能力不足。实际上出现这个现象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可能是旁路电容连接错误或电容值不够大,没有起到旁路作用;可能是三极管集电极最大静态电流超出工作范围,等等。这个实例联系了至少两个知识点:放大电路中旁路电容的作用(为交流信号提供一条通路,提高电压增益)以及三极管集电极最大静态电流参数(静态电流超过最大值,管子的电流放大系数会下降),有助于将各章分散、孤立的知识点综合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并且把知识点以实例电路故障排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与单纯空洞地强调知识点相比更易于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更好。

4.相关理论课联系实践、引导实践,为实践做好铺垫

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理论考试经常出现的分析计算比较擅长,而从工程实践出发设计电路、估算参数的能力比较欠缺,工程估算的概念不清晰,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这也反映出以往理论授课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理论授课要以工程实践的需求为导向,凸现工程实践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工程估算的概念,训练分析和设计实际电路的能力,因此,理论课一定不能脱离实践,要打破传统教育面向考试、把公式死搬硬套来分析计算的教育模式。实践相关的内容在理论课上应进行引导、铺垫到位,学生接触到相关问题时的思路会更清晰。

举一个例子,设计LC振荡电路这一课题中用到耦合电感,学生搭建电路时首先面临一个问题——耦合电感的同名端怎么测量?这个问题在电路原理课讲耦合电感时若铺垫好,学生操作时更容易理解,设计过程会顺畅很多,并且切身体会到理论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非常有益。

除此之外,对学生学习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考试、测验在出题时尽量多联系实践,将其实战化,这也不失为引导和训练学生工程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各种放大电路组态有什么性能特点、在实际工程中应如何选用,这些知识点在测验或练习时可以用具体的电路实例来引导和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用一个高内阻的信号源去驱动阻抗较小的负载,输入级和输出级分别应该采用相应组态”这样理论化、模式化的形式。

三、教学收效

上述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很大收获,总结如下:

1.激发积极性

学生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可以实实在在地做出点东西来,拿出个作品来,从而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增强了对专业的归属感,同时也认识到成功的实践活动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激发了学习理论课的热情。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44页)

2.掌握开展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

学生深切体会到EDA辅助设计的强大作用,对工程实践中常用的Multisim 仿真工具运用更加熟练,对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和步骤有了切身体会,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踏上一线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3.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一般两到三人一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设计任务,项目负责任人负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工作,其余成员各自负责自己的任务(如查找资料、模块设计、调试等),从而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会相互沟通协调、相互支持配合,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尤其是比较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很有兴趣,愿意主动钻研、讨论,能够主动借助仿真工具或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使仿真工具和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辉,王鲁云.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课程评价;对口评价;效果分析;教学设计;方法;标准

课程评价是一个边评议、边改进、边提高的过程,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科学客观的评价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保证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综合分析是客观评价课程的保障,教育理念决定设计思路、课程整体设计核心是职业标准,课程单元设计要点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这是制订评价标准的要点。

一、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存在的缺陷

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等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得到试点。课程改革中都有立项和验收或者是全面改革层层评比选优。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往往存在如下缺陷。

1.组织仓促,只评方案质量,不测学生效果

学校为了申报示范校或试点专业等内涵建设活动,急于推出课改典型,决定组织课改试点或教学设计比赛,多数是学期初发文,本学期验收或评比。验收或评比的措施包括听课(1~2次)、提交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部分单元设计(教案)、说课(专家评议)等环节,对课程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缺少测试分析。也就是说,评价方法注重了方案本身的质量,而忽视了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价。

2.急于求成,评价侧重模式,项目任务欠缺考究

推行“做中学”为基本思想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以来,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在高职院校教师中从学习领会到具体应用需要“模仿—改造—优化—完善”的过程,一门课程教学至少一个学期,从模仿到完善至少需要进行两轮教学。在课程评价中多数是在形式上模仿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课程模式的初级阶段。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缺少职业岗位实践专家们的考究。也有模仿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以失败而告终,不得再进行课程改造的例子。

3.偏重形式,标准可操作性差,专家专业不对口

验收或评比需要标准,多数学校采用对应项目课程、学习领域

课程、CDIO课程等模式的评价标准或精品课程标准的简化,形式

上似乎严密,但由于评委本身对专业岗位的不对应(如项目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对应任务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等),造成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差,强行操作势必误判。

二、建立科学评价系统,客观评价设计成果

时常听到企业抱怨高职毕业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建设缺乏企业专家参与是高职教学受累不讨好的关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课程的基石,充分准备与层层把关是优秀课

程教学设计产生的途径。

1.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无论采用什么模式,企业一线人员、教学人员、教研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是基本方式。在对课程评价时本行业企业专家、本专业教育教学专家是评价实施的权威。现行的课程评价评委组成多为教学、教研等岗位负责人,由多个跨行业(专业)人员组成,同时对一门课程按同一个标准评价,难免对课程组成的项目和任务开发结果的典型性以及教学特性做出不公正的评判。

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程序应当由典型岗位的实践专家(不少于3个同类企业的7个专家)和同门课程其他教师(不少于3所学校的5名教师)一起考究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和合理性,根据确定的典型项目和任务分析评价;应当由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根据设计者的说课汇报评价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做中学和做中教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应当由同类课程

专家根据听课和对学生测试评价教学方案中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技能”三大要素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以上三种措施构成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综合评价方案质量。

2.方案评价与实施效果综合评判,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对方案良好以上的教学设计经过效果实测进行进一步评价。一般进行2~3个单元的教学效果(随堂测验和抽检)和课程完成时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书面知识的测验、30%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项目的抽测、综合能力考核三项,按课程设计目标命题)权重按40%、60%计算效果分数。课程设计的综合得分按方案和效果各50%计算。

3.科学组织,分级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新任务,理

念需要变,开发条件需要创造,思路需要不断优化,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所以不管哪个层次的试点和比赛都需要给教师足够的时间,至少是期初通知,期中开始验收评价。选送的程序应该从“课程组—教研室—系—学校”层层选送,逐步优化,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三、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设计成果重点

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设计成果重点是学校级课程评价的必需。

1.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的标准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两方面评定

课程内容评价从课程与专业的关系、项目和任务的开发过程是否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评判。教学方法与方式从“教”“学”“做”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显性知识传授是否高效,隐形知识和技能采用的训练是否科学,综合评价课程设计中传统教法和行动导向教法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评判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2.实践专家和同门课程教师评项目和任务的标准要从项目的典型性、任务的合理性来评价项目和任务开发质量

实践专家精通的是项目和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课程教师明白的是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本课程中典型项目和任务的教学实施。二者权重各50%。

3.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的标准是设计的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传授是显性知识获取的最高效方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多

媒体手段应用将传统的传授效果大大提高。隐形知识和技能的取得必须通过“做”的过程去领会和获得,动作技能往往需要反复的“做”才能掌握。即评价教法必须从“教”“学”“做”的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和实训室、车间、多媒体、网络、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两方面综合评价。二者权重各50%。

4.实施效果的评判标准就是其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重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描述中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描述中的层次则应为对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描述,必须可以度量。

课程设计的评比或验收是课改中的经常性工作,随着理念的

改变,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在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2]戴士弘.职教课程评价标准的创新:“6+2”基本原则[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作者简介:

郑春禄,男,1963-,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第5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传统的极其有效途径。新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化学实验创新和探索,增设了探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等。然而,光有实验教材的改革是不够的,有必要对我们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反思,探索化学实验的新思路、新方法,合理利用新教材的各个实验,更好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实验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优化实验方案的设计――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化学实验的设计大致可分为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实验原理路线的设计,二者都有较大的变异空间。“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变传统的化学实验中“照方抓药”、模仿重复的实验教学模式为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如能适当加以引导,就更能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独特优势。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教师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到这种目的,要求“实验设计方案”的题材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引起学生对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设问。思维源于疑惑,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许许多多,但要发现它不容易,而发现、提出日常问题就更不容易。为激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教师要延迟判断,必要时须帮助学生准备相应的基础知识,一旦学生有“突发奇想”,教师因势利导。

(二)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认为,轻松和谐的氛围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教师应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中主动参与态度和创新意识,鼓励全体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从中经受失败的体验和探究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规律、新物质的历史。新教材增添了大量探索性实验,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实验呢?我认为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增加其探索性,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索。比如:在学习碱金属――钠,可以设计成:首先让学生讨论后明确: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一种未知物质(Na)。第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研究钠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方案,再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筛选,最后形成一种较完善的实验方案。第三,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并加以解释或提出新问题。在实验时学生有两点“意外”发现:钠不仅能被刀切开,而且切开的表面银白色又很快变暗;钠不仅浮于水面,而且与水发生了剧烈反应,最后消失了。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实验的探索性,为学生今后进行创造活动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

三、处理好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论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在编写中也注意到了这点,它以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导语引人入胜而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不仅如此,它还增补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同时,化学新教材强调了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成就的联系,因此,就要求把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式的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我认为家庭小实验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使学生在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用具、步骤,也无明示要观察现象,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包括材料的收集、Na2CO3和NaHCO3的发酵实验、白纸显字、分子模型的制作、测定雨水的PH值,其取材方便、操作简易、现象明显、学生易于完成。并且在每完成一个小实验的同时,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创新精神。

四、探索化学实验研究性――扩展延伸化学知识的研究性课题

第6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发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导入“游戏”,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发挥出一定作用,可促使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过程中课堂游戏的应用情况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一直是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很多实践方法。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新闻编导专业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于2013年末到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进行访问学习。笔者发现加州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方式,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例如,在校园内授课过程中,加州艺术学院的教师特意安排了一个游戏穿插在课堂当中,就是寻找“胡桃夹子”的校园寻宝活动。加州艺术学院的教师介绍说,一共在校园内藏了12个小“胡桃夹子”,每个“胡桃夹子”里面都有一个具体的设计步骤,12个设计步骤凑齐之后就可以按照步骤完成此次的学习任务。类似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贯穿在学校一天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们保持好奇心,主动参与,无论是课堂氛围还是教学活动学生都非常欢乐。“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仔细观察校园,相互配合,主动询问。在游戏中,学生要主动和教师、工作人员聊天,各个班的学生相互配合,学生之间的氛围也更加融洽。我国目前也比较重视课堂游戏对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且主要应用在中小学低龄学生中。如何将游戏导入高校课堂是教师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重视游戏趣味性和参与性的同时,要考虑参与游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课程属性、游戏与课程目标的衔接等问题。应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前提下,开展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在尊重普遍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游戏设置方法。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课堂游戏的具体环节设置探索

游戏教学要遵循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教育。

(一)心理测验类游戏

在色彩构成课程中讲到色彩心理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表达对色彩的喜恶,然后解释不同色彩的对应性格,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色彩与人类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团体类游戏

广告心理学课程在讲到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时,教师可以导入“1分钟拍手”游戏。首先,由学生预测1分钟的拍手数量,然后由教师计算时间,学生拍手,教师观察学生的动作及频率,结束后学生报告拍手数。教师总结出不同的拍手状态和数量代表着不同的气质类型,介绍人物性格和适合从事的工作等。学生在游戏中不仅了解四种气质类型,更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擅长的领域及发展方向,使课堂内容得以延伸。

(三)情景模拟类游戏

展示设计课程中指导学生模仿参展商、设计师或消费者,通过交替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角色对展场设计的需求,编排成小品。学生可以全面考虑展示设计因素,并学会交流的技巧,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完成方案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竞标的方式把自己的方案展现给大家,并且说明自己设计方案的优势,通过投票的方式得出优秀方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打好基础。

(四)表演类游戏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讲到视觉元素的表情时,教师可以请爱好音乐和舞蹈的学生演唱歌曲或表演舞蹈,然后请学生用点、线、面捕捉课堂的气氛,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五)电脑类游戏

电脑游戏的魅力在于能够使参与者直接感受虚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和变化。由于部分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很难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清楚,而利用游戏软件创设虚拟情景,可以使那些难以通过语言直接描绘表达的教学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学习印象,并且通过人机互动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室内装饰与配饰课程中可以将游戏“虚拟房子”导入课堂,学生通过游戏软件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理解结合自己的审美意趣对空间进行布置和装饰,如对客厅、卧室、厨房的空间分割和设计,甚至包括床的形状、颜色等细节部分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款小游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能够生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便于方案的修改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四、结语

第7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4R理论;网络课程;创新型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13-03

课程设计就是围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教学对象,对课程教学过程中诸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的活动。与传统教育条件下的课程教学不同,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课程教学的前提是网络。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基于学科教学大纲的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结构等具有相对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具有与传统教育课程设计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与步骤。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多尔从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出发,在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之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这种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以4R,既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为标准,以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的权威教育方法。该原理给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具有创意的新思想、新观点。

一、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

网络课程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包括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网络课程在课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和利用网络的特点,集视频、音频、动画、图形图像、文本、超文本于一体,通过网络传输的、体现一定教学目标的、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现代网络化社会,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白涉外事务管理专业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对该课程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教学中,要选择一种比较合适的、能够反映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的涉外事务管理课程教材。当然,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独到和闪亮之处,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没有一本教材可以涵盖所有的知识点。授课中只能在以一种教材为主的基础上,吸取其它教材的优点,进行讲解,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知识体系和特点,来设计比较完善的课程学习平台。课堂教学的重心应从教转移到学上,要把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经过自学――解疑――精讲――演练,使学生的知识与智能要素获得有效、积极主动的开发;最后,要突出交互性的学习方法,包括教师易于接受学生的反馈,与学生及时交互,使用多媒体表现形式,使网络课程所表现出来的教材既生动,又有很强的交互性,从而构建一个教师、学生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环境,激发其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的教学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对电脑进行充分的利用,制作多样化的多媒体课件而不是电子文档或电子教案,将一些比较复杂、坚韧的知识通过图标、图列、语音材料或视频材料直接投射出来,这样使得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省时省力,又更为直观。学习活动按照课程学习的步骤进行组织,包含阅读资料和讨论区的讨论活动,具有明确的逻辑顺序,学习者利用精心设计的知识文档和帮助指南,这些文档或指南内容简明、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提供给学生随时选用。网上讨论是主要的协作活动,课程的每节课都设计了讨论活动,这些讨论有些是整个课程的讨论,当然也会多少涉及涉外事务管理的知识点,但是有些主要是涉及到探究的方法。为了使讨论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讨论中应提供一些补充案例和指导性要求等材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方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取消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除了使用讲授法外,还要使用举例法、对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这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讲述了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后,一定要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操作分析,对语言中一些相近的句式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其间的区别便一目了然。针对一些没有定论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形成思想上的交锋,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程度,同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的,不是现存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既是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课堂教学,同样要遵从此教学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联系思维,对语言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使教学双方真正互动起来。教与练的比例一定要适当,一定要想办法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分析方法。

三、课程结构设计

任何一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都应因地、因时、因人、因课制宜,要考虑课程特点、大学生特点、教师风格和大学具备的教学环境及基础条件。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设计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网络工程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文化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特点,精心设计出的适宜于网络上传播、学习和教学的教学内容的突出体现,而不是书本内容、传统课程的搬家,或者成为传统课程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设计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要由那些学科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教学教育设计专家共同参与,经过认真探讨,最终写出脚本。只有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与其所设计的涉外网络教学课程结合,才有可能产生优秀的课程设计,吸引大家。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制作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①有完整的课程教学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学习步骤等供学习者参考;②有涉外事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相关联的知识内容供学生为宏观的学习指导;③课堂上设计出方便有效的交流沟通途径及其方案,供学生之间讨论,供教师来答疑辅导,也给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合作的平台;④有完整而系统的学习评价系统,包括重点难点的内容,有各个章节的练习,有章节的小测,也有期末试题等;⑤有有效的管理系统,包括自我学习管理、学课程管理、在线课堂与虚拟课堂管理等。网络课程教学,必须遵循以学习为专业和职业服务的宗旨进行设计,要将学生未来职业领域所需的涉外事务管理能力,以专业需求和职业能力进行划分,构建符合本课程的网络学习情境。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跨国公司、外资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也开始大规模走向海外。社会上增加了对适应经济发展,具有信息桥、剂及管理链功能的高素质的涉外事务管理人才的吸纳和需求。为此,培养合格的涉外事务人才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新世纪大学生心理以及涉外事务课程的特点,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程教学时选择典型案例,选择那些供学生讨论与研究的具有空间的案例。分析案例时,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也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第二,情景剧法。由师生共同选择涉外事务管理方面的案例,并编写脚本,由学生进行演出,演出分为两部分:一是所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的展示,二是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演出结束后,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提出更好的建议。可以分组进行,有关角色也可以轮流扮演。这种方法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并且使学生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管理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决策,对于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结合课堂上的教师讲授,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采取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教学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技能和其它知识,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问题的探究。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兴趣进行分组,学生带着特定的任务或问题进入具体生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接下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依据方案完成探究活动。

五、课程活动设计

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的非线性的特点,它的学习内容不是以线性的从易到难、或从前到后的组织方式,而是以超链接的方式呈现各类知识点。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背景、知识结构等因素,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可以因人而异地以最佳学习方式和生理、心理特点展开学习,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涉外事务管理网络课程的内容包括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国际文化、涉外企业等,涉及面广,理论性也较强,包含涉外事务相关知识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知识产权等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增加情感投入,平等对待学生。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所以,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出现和谐的心理气氛,使之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才会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让的态度和体验。要对学生公平评价,合理期望。对于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六、评价体系设计

网络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中一种新的优质资源表现形式,是传统教学形式良好的补充,它侧重于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侧重于对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程的成绩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探究报告及网上活动,其中网上活动评分包括讨论、研究日志和小组互评。每一个章节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于讨论和作业,辅导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分,并选择性地给出评语或反馈。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查看平台上的成绩,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可对别人的内容进行评价。网络课程还可通过网络技术设计教学单元任务、项目和测验题目的评价指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每一部分的评价,及时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汇总每个学生的评价情况,及时发现每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大生,王晓春.网络语境下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课程教学创新的再探索[J].教学研究,2010,(10).

第8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84-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专业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园林专业课程设置面广、内容多,涉及美术学、工程学、建筑学、历史等方面。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学习意义重大。

一、园林设计艺术原理的课程性质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是我校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分为讲授和课程设计两部分。通过28学时的理论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造景艺术手法、风景园林要素设计原理及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内容,为后续的园林设计等课程奠定基础。8学时的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加深对课题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目前我校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专业背景基础薄弱。园林专业的学生入学不要求有美术基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艺术表现力不强。园林专业涉及的多学科理论知识缺乏,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对于要求的自我学习内容不能够充分理解,导致知识储量不足,难以拓宽视野,设计过程中照搬现象较普遍。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对于设计图片、实例等的阐述直接、明了。但在课程设计环节,所布置的题目多是假题,与现实联系脱节,学生无法置身于实际环境中亲自体会,设计的环境因素受到限制,直接导致设计作品滞留于方案阶段,难以发挥细部的处理。

3.学生作品重形式轻内容。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停留在图案表面,在设计中仅强调纯形式上的美,注重平面构图、色彩组合,而对于功能和空间尺度却考虑不全面,导致设计图不够严谨,实用性不强,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多学科启发式教学。园林设计艺术原理是一门以园林美术、工程制图、设计初步等课程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与艺术、历史、心理学、文学等学科关联性较多,要求学生必须构建起多学科综合、全方位贯通的知识体系[1]。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相关知识阐述详尽,因此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列出相应的参考书籍,或启发学生拓展知识渠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顺利完成本课程知识的讲授。同时,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到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鼓励学生提高专业基本素质,多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关注行业发展现状,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

园林专业在开设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时,根据已经开设学习的课程,可以参考的书籍有《中国古典园林史》、《外国造园变迁史》、《园冶图说》、《园林美学》、《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建筑史》、《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相应的阅读学习。

2.正激励法教学。当下,正激励法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已经被成功运用到多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在其他高校中也有应用。它是指通过奖赏的办法对某种思想行为予以肯定,并鼓励这种思想行为可以继续进行,且能激励其他合理措施的实施[2]。在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可采用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和成果展示正激励法[3]。

(1)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学习是自发事件,只有发自内心想学习,学生才会真正愿意去学习,并会积极主动地做好。园林设计法无定式,所以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须具有灵活、独立的设计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捕捉每一个学生的设计闪光点,并及时地加以鼓励。课程设计作业讲评时,要公开公正,不仅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注重感情的传递,对设计作品中表现好的方面进行肯定、赞赏,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扩展更大的设计空间。

(2)成果展示正激励法。每个人的设计作品都是努力的结果,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可将所有学生本门课程的设计作业装订成册,在班级内部进行传阅或以PPT的形式展示;或制成展板,举办课程设计展览,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允许多次提交作品,作品表现差些的同学为了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会加强对作品的推敲、修改,提升作品的设计水平。同时,定期举办专业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相关设计竞赛。配合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此类竞争机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对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训练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青岛市、山东省以及全国的各种园林设计竞赛,如“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迷你展园”设计展览、IFLA竞赛等,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强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得到很大提高,并有部分同学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3.现场教学,拉近教学与设计实践间的距离。园林设计艺术原理空间感丰富、动手能力极强。在授课中应与设计院所、绿化设计企业广泛建立联系,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根据讲授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集体参观、测量和访问,或让学生参与实际调查,感受设计的空间尺度,结合设计原理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园林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业可布置当前正在实施的设计项目,并在作品完成后带领学生到项目基地进行针对性观摩学习,比较自己的设计与施工项目设计的优缺点,从实践中理解场地和尺度感。此现场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设计方案,拉近教学与设计实践间的距离[4,5]。目前,我校在莱阳校区设置了园林设计实验场地,学生可在限定的场地范围内进行所设计地形的改造施工,进一步拉近了教学与实践间的距离。

4.案例教学的应用。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可确定相应的设计题目,并对所选定的设计案例的设计思路、设计特性等进行有条理的描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设计案例,紧随教师的指导思路,并能温习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找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可先采用小组讨论,并可制作ppt等汇报材料用于大讨论,使学生掌握相互沟通的技巧,启发集体智慧。在班级讨论环节,教师要扮演“导演”角色,控制发言时间,允许本组的补充;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发言者答疑。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讨论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指出其所运用的设计理论点、设计特点以及需要深入斟酌之处,点评学生的讨论思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等。此方法可使学生比较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别人的分析存在的异同之处,从而汲取并综合出更加完善的设计思想[6]。

5.提高教师水平,适当外聘教师。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攻读研究生、校外进修、社会实践,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设计类学术活动,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学术水平。适当外聘一些有资格、有经验的设计院或企业相关人才担任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或做讲座,将有利于加强本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性。园林是为社会服务的行业,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和实践活动。我校教师在教课之余,要求进行不少于3个月社会实践锻炼,进入园林企业或施工场地接触社会设计和施工实际。同时,园林专业教师要求定期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国际国内访学交流,以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园林专业的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授课;并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做专业报告,多方面丰富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园林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针对目前我校园林设计艺术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专业背景基础薄弱、重理论和形式、轻实践和内容等不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多学科启发式、案例法、正激励法、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设计创造力;同时,还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设计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55-156

[2]原素琴.善用激励之法[J].领导科学,2004,(12):12-13

[3]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4-56

[4]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第9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摘要 联合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企业部门经理或资深培训师为主要人选,与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搭档,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承担具体课程的开发、共建与教学工作。联合教学能够给学生模拟出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展示了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关键词 联合教学;课堂生态;创意;职业能力

广告策划与设计课是市场营销类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从教学历史发展上看,有多种教学模式被教师使用,如教师讲授式、案例教学式、学生自学式等,通过观察和思考,这些教学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整体过程进行创新改造,对教学的人员选择、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设计、创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考核,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 教师人员的选择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荣忽视。教师选择得当,就会呈现活生生的课堂生态,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才能科学体现。

1.1 专业教师的选择

专任教师应具备对自身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能把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每年要有一段时间到广告公司、策划公司挂职调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有双师资格,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能够运用启发式、开放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懂得高职教育的一般教育规律。专任教师应该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规律,能够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原则和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在课堂内容的组织上、课堂纪律的掌控上和教书育人的诸多方面都要有所提示和引领。

1.2 兼职教师的选择

要求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应为广告公司或策划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或业务骨干,能够胜任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设计能力及较好的培训技巧和教学能力,能够把企业鲜活的案例和企业实际的操作过程翻转到学校的课堂上。兼职教师应该是企业中熟悉一线设计、创意、策划的人员,他们了解当今商品设计的最新潮流、趋势和动向,能够将这些最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无缝化衔接的形式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

2 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设计

科学的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和步骤,并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基本出发点。

专任教师在开设广告策划与设计课程之前,应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根据教学进度使同学们带着问题事先在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库、信息中心获取进度内的相关信息资料,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初步理解进入课堂。专任教师对广告策划与设计课的教学组织应该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开课之初,应该提请大家注意利用一切手段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对学生产生吸引的内容应该和课程内容、时事、育人内容相一致,接着进行理论的阐述。理论的阐述应该是介绍这门课程的原则、规律、概念和方法,接着介绍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掌握标志设计的情况和商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方法和表现方法。接着列举实际的案例进行讲解和说明,让同学们对列举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练习,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和设计想象的时间。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示和说明,请同学们对这种演示和说明提出优缺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并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兼任教师对广告策划与设计课进行实例分析,可以历次在全国广告策划与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进行实例分析,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构思。兼任教师可以对广告策划与设计课进行作业练习和组织开展课堂辅导。

兼任教师和专任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操作流程上有所不同。兼任教师主要是要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一线进行参观、考查和学习,将最新的、引领时尚和潮流的、被市场认可的设计和创意介绍给学生,同时要把这些符合时尚潮流获奖产品的设计思想、设计源泉和设计过程向学生们进行深刻的剖析,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模仿,然后是创新,接着就是产生新的作品。兼职教师的这种引领作用主要是启发式和创新式的。

3 创立真实的工作环境

选择有利于教学的教学环境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兼任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公共场所的商标。采用照相、速记、素描和手画等手段记录商标的一般影像,根据调查结果,以审美、求实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新的商标设计或修改设计方案,使得项目课程取得良好成效。兼任教师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这门课程中应该将相当大的课时用于带领学生去企业现场、博物馆和展览馆进行参观,模拟一个真实的创作场景,描述创作人员在场景中的创作过程,如描述创作人员当时对于某一个创作产品的灵感、创作原则、时尚、创作需求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具体的物象进行产品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产品,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的灵感出现以后,对设计的产品进行初步的描画,对设计产品的造型、色彩、形制进行初步的摹画,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定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积累,不断地完善,最后成型。优秀的作品一定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最后才能够完成全部的设计。这类的作品至少应该在某一项上有所突破。在这整个过程中,兼职老师应该进行深度的、宽幅的、细致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们创立和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4 学生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各种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工作能力应该包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4.1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是指学生能够设计、创意一些产品和商品的能力。在广告策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种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向学生们传达清楚。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兼任教师一定要增加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量的为学生布置各个类别的产品和商品的设计任务,让学生们对各种不同的产品和商品进行设计、构思,以便提高动手能力。

4.2 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

在广告策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中,专任教师不仅仅是介绍这门课程的原理、原则、规则和方法,更主要的是要提示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要有合作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求学生具备合作的意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单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必须多人集体合作,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产品。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应该具有多种能力,如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团队中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奉献能力都要在团队合作中得以实现。

4.3 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学生要在广告策划与设计在这门课程中经过完整的学习能够创立、创新产品和商品,能够为企事业单位设计、构思、创意一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能力的提升,是在经过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共同教学过程以后,学生长期大量地对社会进行考察,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和这些产品的设计原则、原理、方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设计产品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色彩、造型、构思、创意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真正地创立和创新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产品和商品。

广告策划与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不断地对课程的实际流程和步骤进行设计,并创作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深刻地理解工作环境中人员的创作过程,加大对创立过程的讲解深度和广度,同时在课程的设计上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珺霞.合作式教学法在高职课堂中的运用———以团队建设理论为基础[J].高教论坛,2013(10).

[2]崔刚,顾巍.合作式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3]杨积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代教育理念下传统教学法优势的研究[J].职教研究,2011(3).

[4]晏玉荣.试论“主题合作式”教学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5]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张婷.以合作式教学法突破多媒体教学的瓶颈[J].考试周刊,2008(10).

[7]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8]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

[9]曾振平,沈振锋.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