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社会治理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理经验

第1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

(二)利益多元化的挑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高度均衡、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个体利益的合法性,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个体利益凸显以后,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从高度均等逐步演变成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分化越来越大。面临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协调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将日益复杂,协调难度将日益加大。

(三)民生建设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开始全面快速增长。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产品的投入,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还存在着大量短缺,公共服务的有限导致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的凸显。

二、淄博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全面实施“三大工程”,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一是全面实施以网格化走访、网格化服务、网格化代办为主体的网格化治理工程。全市统一设立“镇办―村居(社区)―基础网格”三级网格,将机关干部、“两委”成员、政法干警等下沉到基础网格,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责。截止目前,各级网格员已走访群众110万余户,提供服务60万余次,代办各类事项55万余件。二是全面实施以视频监控全覆盖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视频资源,集中建设集信息采集、视频监控、调度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天候视频监控系统。三是全面实施以市、区县、镇办、村居(社区)四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化服务工程。市、区县和镇办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村居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点),整合政法、综治、、维稳、民政、社保、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各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7大类90余项服务治理事项全部下放,为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综合。截止目前,各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已接待群众115万余人次,办理业务112万余件。

(二)落地贯通“四大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一是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科学发展、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建立了市、区县、镇办和重点村居、企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和重要改革事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评估,实现了“被动求维稳”到“主动创和谐”跨越。二是构建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控制体系。全市建设立了由法院、公安、司法等10多个部门组成的社会矛盾化解专项小组,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调会议制度。三是构建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全面推行“六小警务”、“一村一警”做法,全面落实责任民警、日常化巡查制度,完善信息预判预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治理、依法严打和社会治安防控“五项机制”,形成了全覆盖、全时段、网格化、数字化“两全两化”的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四是构建社会稳定督查考核奖惩体系。加强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全市建立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督导检查、调度通报、观摩评比、打分排名、考核奖惩”责任体系,实现了责任落实、督导、倒查、追究“一条龙”。

(三)完善提升“两大保障”,激发社会治理活力。一是强化法制宣传实践。在全市集中开展“学三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干部培训、媒体专栏、知识手册、手机短信、宣讲团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延伸到基础网格、到户到人,让法律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二是强化过硬队伍建设。以品牌政法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从改进作风、提升能力、增强素质入手,在全市机关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争创优秀服务机关”主题实践活动,着眼于打造“认真、专业、务实、廉洁”品牌政法队伍。

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目前,通过“三四二”工作格局的设置,淄博市对现有社会服务和治理体系进行了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社会管理和服务所存在的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同时还面临着社会治理的组织和人才基础薄弱、政府和社会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民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以理念创新为动力,以方式方法转变为核心,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推动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创新。目前我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起来。一是改革体制机制,也就是打破“双重”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对于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了,直接到民政部门备案登记。二是限期脱钩。就是转变官办社会组织的身份,让社会组织真正回归民间,目前推进的是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三是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四是加大培育力度。现阶段,我国的基层社会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政府应继续坚持培育和发展的理念,为基层社会组织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扶持。

(二)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从大量的社会实践看,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涉及领域广泛化、诉求反映方式激烈化以及触发低、突发性强的特点。第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框架而言,应当立足于社会公正的理念,切实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这样才能理顺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第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只有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够从源头上减小社会矛盾产生的几率,减弱社会矛盾的“烈度”,从而有效地稳住社会的基本面。

(三)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社区,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一要坚持群众观点,始终尊重群众意愿。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首要前提。实施民生工程需要在广泛征求民意、全面摸清需求的情况下实施,这样,民生实事才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满意。二要用心用脑用力,沉到一线抓小抓细抓实。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都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干部只有沉到一线,从细处入手、从小处抓起,把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每一件事情都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三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热情。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不竭动力。为民服务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不能因干部调整、人员变化而使联系断了线、服务打了折,必须健全和落实长效机制,一以贯之地抓执行,使为民服务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分内职责。

参考文献:

第2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摘要】目的 观察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和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单用或联用B类酰胺类经验性治疗效果。方法 177例C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单用或联用头孢噻肟钠判断疗效。结果 阿奇霉素总有效率87.78%,左氧氟沙星总有效率98.85%。结论 左氧氟沙星单用或联用优于阿奇霉素单用或联用。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治疗;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本病通常急性起病,以发热、咳嗽、咳痰、胸痛为最常见症状。绝大多数CAP患者在有条件医疗社区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CAP仍然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患者住院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住院后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估计各自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首先给予经验性抗炎治疗是很关键。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了177例CAP住院患者,给予经验性抗炎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符合199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诊断标准,且按中国CAP指南病情评估方法与Fine危险分层[2]三级~五级的住院患者177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58±18)岁,Fine危险分层三级40例、四级89例、五级48例。

1.2 分组方法第一组: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Fine危险分层三级22例,四级45例,五级23例,选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严重者选用头孢塞肟钠+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第二组:87例,男性49例,女性38例,Fine危险分层三级18例,四级44例,五级25例。选用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严重者选用头孢塞肟钠+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疗程3~7天。

1.3 数据收集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实验室参数(血常规、血钠、钾、氯、血肌酐、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动脉血气分析、血糖、肝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报告(肺部受累范围及结果)。

1.4 观察方法详细记录患者治疗症状及体征(咳嗽、咳痰、呼吸频率、体温、两肺呼吸音及音)等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观察胸部X线片结果。

1.5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完全恢复,胸片提示肺部炎症完全或大部分吸收;有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X线胸片提示肺部炎症部分吸收;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四格表X2检验及Ridit分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 论

从本组临床观察资料提示,阿奇霉素单用或联用治疗CAP的效果明显不及左氧氟沙星单用或联用。由于CAP的常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氏菌,但也要重视非典型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多见),它已成为CAP的重要病原菌,而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都具有抗非典型病原菌,所以治疗CAP时被广泛应用。由于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逐年上升已高达70%[3],若继续单独或联合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CAP的选择药物,势必会造成治疗失败率增加。由于喹诺酮药物的不断更新,喹诺酮类药物同时覆盖CAP常见的G+(肺炎链球菌)、G-(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以及非典型病原体和部分厌氧菌,所以喹诺酮类药物对CAP治疗更具有优越性[2]。经验性治疗大多数CAP患者可在3天内能获得临床疗效,当患者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减轻,无发热(间隔8小时测量2次体温小于37.7℃),白细胞计数下降,胃肠道功能正常,可改成口服同类抗生素治疗,如果其他临床指标较好,即使患者发热,仍然可改用口服同类抗生素治疗。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除非临床病情明显恶化,在72小时内不应改变最初的抗生素治疗。在有条件的医院,得到细菌培养结果后,应给予针对致病菌的敏感抗生素。对于Fine分层五级的患者和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常规联合用抗生素。CAP一旦诊断,在患者的处理过程中,医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初次地点和抗菌药物的选择,由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未能普及且有误差,不能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经验性治疗仍然是最普通和最及时的治疗措施。在基层医院设备条件差、患者多,经验性用药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199-201.

第3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1 单一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存在的缺陷

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方面是责任重大的,政府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政府制定的公共危机管理类法律法规,应明确置于公共危机状态下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法律责任,同时建立起配套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应充分认识到其不确定性,构建起一套预警治理体系,建立公共危机协调指挥机构和信息披露机制。此外,政府还应对各级政府职责进行明确,在公共危机的管理分工上应科学配置。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方式,政府尽管在危机处理上具备及时果断的特性,但其对自身行政成本、措施落实等方面会预计不准确,导致大量被用于治理的社会资源浪费。在实践治理中,由于公共危机自身的不可预知性、紧急性等,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系统的缺陷性,很容易导致政府政策制定艰难。此外受一些政治原因影响,政府反应和行动能力被进一步迟缓。

2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优势

社会组织在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上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社会组织自身拥有的特定专业性让其在面对一些特定公共危机时能产生更为前瞻的视角,可通过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专业能力,来为治理公共危机提供更多形式、性质和特色的处理措施。其次,其具备的纽带性也让其下接群众,上应政府,在公共危机潜伏时期,可利用其自身深厚草根基础、广泛社会触角来察觉到危机苗头,挖掘根源收集信息,以便为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工作提出大量有效信息和政策建议。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优势。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能体现出更多的组织上的专业优势。很多社会组织在创始初期即制定了明确目标和宗旨,并依据此来招?{组织成员,从而形成极具专业特色的组织队伍。在我国,虽然社会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发展成熟,但我们依旧能观察到很多社会组织已具备专业性。

(二)灵敏反应优势。政府组织在面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常由于某些政治原因或严格体系层级等导致其反应形式迟缓。社会组织则不同,其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机制,能及时对自身做出调整,面对公共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可及时行动,为其处理提供多样性针对服务,可通过自己独立决策和运行能力,以及自身组织结构的灵活性迅速投入公共危机治理中。

(三)减压优势。在回应公共危机事件时,社会组织除具备高度灵敏反应能力外,其参与性更值得称赞。其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是通过帮助特定社会群体以正当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现代社会是利益群体与社会组织严重分化的社会,各类利益的冲突、矛盾和诉求表达的社会现象都趋常规性。社会组织为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可将社会组织适时引入矛盾解决机制,促进其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补充。

3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局限

社会组织虽然在参与公民危机治理上存在独特优势,也具备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受制于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依旧存在一定实践局限性。

(一)合法地位不明确。在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的地位在合法性层面上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要鼓励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但此处的参与并不是直接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挂钩,公民的参与究竟是指自身通过一定渠道参与,或是通过组织化形式参与。诸如此类的问题解释起来模糊含混,也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产生了很大困惑。从公民的整体危机意识考虑,我国公民当前危机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很是一般,整体上依旧将自己身份定位于被管理的受助者。

(二)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部法律为我国危机应对和管理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其中既规定国家鼓励公民、其他组织等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各种捐赠、支持等,也规定了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应依据自身情况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中;既规定政府可以组织公民开展救援和处理工作,也规定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负有听从政府命令或决定的义务,即应配合政府来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维护社会秩序。

(三)组织基础薄弱。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各类社会组织,在参与公民危机治理上的组织基础不够牢固,无论数量或是能力水平都与先进国家存在不小差距。从国际环境来看,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救助和服务效能,其既可以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开展资金筹集、灾情救助、秩序维护等工作,也能在危机事后的重建工作中提供大量的技术、资金、人力等服务,无论全球性或是地区性的灾难事件中,社会组织都成为公共危机应对中极为重要的力量。

4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实践建议

公共危机治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制度保障和程序约定是否完备,只有有效地协调解决各类主体在危机治理中彼此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优化配置、差异整合其危机治理资源,公民的权益才能得以保障,危机化解的目标也才能最终实现。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促进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责任机制。当前各国对社会组织及其相关法规政策体系的共同认知为:重视从入口管理向过程监督过渡,在让其等级注册手续简化和放缓同时,对其活动开展、组织运作等过程强化控制和监督。我国应通过立法形式来保障权责各方置于危机状态卜的正常运行,为社会组织介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此外,也用强化对其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尽快制定完善《社会团体管理法》等相应法律,促进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

第4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由于我国的高校的教育快速发展,逐渐走向了大规模的改革时期。高校的后勤部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高校的教育质量做了保障。为了顺应新型教育的发展趋势,减少学生和后勤部不断出现的矛盾,高校的社会化改革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后勤部应该积极的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让社会化改革逐渐的应用于各大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中。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改革趋于形式化

我国高校通过不断地实践于努力已经逐渐的显露出了它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在宣传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多么高效的改革体制,但是在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不仅后勤内部结构不变,体制内容上也没有多大的改进。只注重改革形式,缺乏实际上的体制内容,造成了高校的商业化气息严重,脱离了高校的发展方向。

2.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较低

后勤的管理队伍素质低现状主要表现在后勤部的员工素质低和缺乏管理人才上。现在的高校后勤员工都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不能及时的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管理方式不能及时的被后勤管理队伍所学习利用。另外,高校后勤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来自文化水平较低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所受的教育时间短,思想落后所以成为了高校后勤部在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阻碍。

3.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现在高校后勤部的管理中出现较多问题的是在食堂的管理和宿舍管理上,这两项上的管理制度极度缺乏。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属于社会上的运营商承包,所以在招标的过程中学校会进行相关的监督管理。但是之后高校没有详细的对规章制度等进行规划指导,所以宿舍和食堂等后勤管理逐渐的脱离了高校的管理,服务质量也逐渐的下降。后勤管理大多都逐渐的向社会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常常为了自己的盈利和节约成本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

4.高校后勤改革没有和高校的教育宗旨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上的每一个企业都慢慢的更加注重自身的效益。高校的后勤部也逐渐的趋于利益化,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却没有和高校的教育宗旨结合起来。由于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高校的后勤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经常和利益相联系起来,给学生带来了社会的风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不仅仅对高校的教育制度产生了影响,也逐渐的和高校的教育制度背道而驰。

二、明确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管理和推进改革的关系

改革作为目标那么管理就是实现目标的方法。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了改革的效果。想要最大限度的实现改革的效果就要不断的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所以在高校的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将管理制度和改革相互协调,实现双向的发展。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改革,并充分的发挥改革的措施推动后勤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从根本上解决改革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措施

1.以市场竞争为向导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都逐渐的转型到了新型的公共管理企业。但是高校的后勤部却仍然处于传统的管理理念,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和后勤部的交流,对一些非营利组织加强合作力度,使他们提高自身服务水平 和服务质量。使后勤部将激烈的市场竞争融入他们的企业运作之中,建立科学可运行的市场后勤运营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后勤的管理体制和社会化改革。

2.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高校后勤部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本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新型公共管理体制的标准。高校后勤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应该不以盈利为目的,尽自己的力量满足顾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高校后勤部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路径中所出现的各种要求,并提高高校后勤部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质量。

3.完善后勤的管理模式

将现代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主动地运用到高校的后勤管理当中,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提供多种职位给他们,展开能力考核。把后勤部完全的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建立董事会成员,由校领导、社会投资者以及国有资产负责人组成。承担后勤的企业战略和监督管理责任,制定企业的制度,找到合适的方式使高校可以和后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双方取得更高的收益。这种企业式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自负盈亏,有规律的运行,学校也可以恰到好处的参与后勤的管理工作中。

4.明确后勤和高校的产权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校的后勤改革并不彻底。高校往往和后勤部产生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高校后勤部应该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对自己的财产充分的享有独立的产权。按照严格的企业制度对自身企业进行要求,并和高校明确分离财产。这样才能使后勤部严格的按照当今的企业制度要求自己的员工。为后勤集团的社会改革路径指明了方向。

第5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0岁,退休工人,因反复腹痛、解黑便2月余,伴有头晕、乏力1d门诊以消化道出血收入住院,曾有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律失常、快速房颤、心功能Ⅱ级、缺铁性贫血等病史。住院期间突发快速房颤,心率达到200次/min,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46ml+胺碘酮300mg以5ml/h泵入。由于患者拒绝进行深静脉穿刺,我科采用“BD”22|留置针连续使用89h,期间发现穿刺处皮肤红肿、疼痛后,及时更换不同的肢体与部位共4次。第4d发现右侧前臂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水肿,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第5d整个右侧前臂(共有3次穿刺针眼)红肿、疼痛,穿刺点处有乳白色分泌物渗出,经培养显示为无菌分泌物。根据2011年《临床护理指南》诊断为Ⅳ级静脉炎。

2 护理措施

2.1静脉炎发生48h内处置 立即给予患处25%硫酸镁与土豆片交替湿热敷,每2~3h更换1次,并用塑料袋外包裹,防止水分的丢失。晚上使用百多邦外涂,每3~4h 1次。

2.2静脉炎发生48h后处置 每天用百多邦外涂患处,3~4h更换1次,并用红外线灯照射,从光源到皮肤之间距离30~40cm,照射时间为20~30min/次,2次/d,照射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烫伤。持续使用1w红肿、疼痛明显消退,使用2w后完全愈合。

3 总结

3.1胺碘酮致静脉炎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胺碘酮与5%葡萄糖配成溶液后PH值为3~4,进而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注射针头对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和损伤等因素,造成血管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所致。文学琴[1]等报道致静脉炎的原因中药物因素(胺碘酮浓度>3g/L,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引起占65%,护理因素(合理选择静脉:如中心静脉、上肢大静脉等;防止药物外渗;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引起占20%,患者因素(老年患者静脉弹性差,通透性增加更易发生)引起占15%。李玮[2]等报道高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泵入时间的长短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态分布,静脉炎多发生在泵入21.3~47.17h发生。我科患者80岁,年老体弱,有多种慢性疾病,同时连续使用胺碘酮89h,加上年轻护士工作中无经验,巡视观察不到位,虽然及时更换4个不同的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表现,其中右侧前臂达到Ⅳ级静脉炎。总结教训,提出护理对策:加强对年轻护士培训,提高护士的穿刺成功率;合理选择静脉,尽量选择中心静脉或大而直的血管;及时更换穿刺部位,每4~6h更换1次,加强巡视,减少药物的外渗。特别时老年患者更应重视。

3.2参阅大量文献,预防静脉炎的报道很多,但治疗Ⅳ级静脉炎报道不多。我科采用百多邦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多邦为局部外用抗生素 主要适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红外线灯照射工作原理由特定的加热器加热辐射板产生2~25μm波长和强度≤25mW/mm2电磁波(与人体产生的电磁波相匹配),并产生生物效应,增强微循环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及修复,起活血p止痛p消炎p消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学琴,张钰,王群.沈瑜胺碘酮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四川医学,2011,9(32):1497-1498.

[2]李玮,张俊.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2(6):594-595.

[3]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4]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6):540.

[5]王玉霞.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渗漏的教训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8):29.

第6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摘 要: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独立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

>> 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浅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研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8]吴海燕,张耀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科教导刊,2014,(4).

[9]李亚莉.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以西安某独立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16(1):12-14.

[10]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05-23.

第7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论文摘要:老农保的失败让人们对新农保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存有几分担忧,他们担心农民的经济承受力,更怕财政不堪重负。为坚定领导层试点、推广新农保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新农保发展步伐,本文在测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对农民个人和政府两方面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农民个人和政府是有能力承担这部分支出的。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自此,我国亿万农民翘首以盼的社会养老保险大船,在沉寂了数年以后,又开始了崭新的启航。新农保最大的“新”,主要体现在“政府补贴”,正是这一点,给新农保注人了强大生命力。然而,老农保的失败让人们对新农保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存有几分担忧。他们担心农民的经济承受力,更怕财政不堪重负,从而使新农保无法推广和持续。为坚定领导层试点、推广新农保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新农保发展步伐,有必要对我国建立新农保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论证。考虑到当前集体经济补助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还不具备可能性,本文仅从农民个人投保能力和国家财政支撑力两个方面对我国建立新农保的经济支持能力进行论证。

    一、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负担分析

    虽然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只是明确了新农保的基本原则,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新农保指导意见,但我们可以在新农保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各地试点的模式,勾勒出新农保的基本框架,测算出我国建立新农保的保费负担。要分析新农保的保费负担,首先,必须合理确定养老金给付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保险精算原理推算出新农保的保费负担。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水平为58.5%的工资替代率,并考虑到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把新农保的给付水平设定为当地农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人的50%。其次,要确定新农保的保费负担,还涉及到农保基金的预定收益率、给付养老金的年龄和年限等因素的选择。根据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并考虑到保险基金投资增值情况,分别选用4%(保守数字)和6%(积极数字,从长期存款利率和今后农保基金市场化投资的前景看完全有可能实现)两种利率作为厘定农保费率的预定收益率。根据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议,新农保给付养老金的年龄设定为60岁,给付养老金的年限以10年计。

    设年缴纳保费x元,缴费年限为n年,预定收益率为r,养老金年给付额为y元,且养老金的支付以10年计。由于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新农保指导意见,我们这里就以完全积累模式为基础,按复利计息,则保费负担公式如下:

    以上述公式为基础,除前面已选定的预定收益率、退休给付年龄外,再根据2007年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人的50%,分别确定养老金年给付额西部1514元、中部1922元、东部2928元、东北2174元和全国平均2070元;选择16, 35 ,45、和ss岁四个层次的投保年龄(养老保险一般要求有不少于15年的积累期,46-59岁的农民要参保,也必须参照45岁补齐保费,我们这里把保费分摊到各年中,能更好地分析保费负担),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新农保制度下各起始投保年龄段保费负担(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所设定的收益率不同,保费负担就不同。收益率越低,保费负担越重;收益率越高,保费负担越轻。而且投保期限越长,这种差别越大。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以减轻农民和国家负担。(2)投保期限不同,投保负担就不同。投保年龄越大,则保费负担越重;投保年龄越小,则保费负担越轻。45岁以上缴费负担上升较快,而在45岁以前的缴费负担增加缓慢。在35岁以前开始投保,基本不会增加多少负担。因此,我们应借新农保政府补贴的刺激,加大工作力度,争取让广大农民早投保。(3)从夏缴保费需要量看,负担并不太重,尤其是35岁以前夏缴负担较轻,在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应鼓励有条件的参保人夏缴,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在自己参保的前提下为其未成年子女夏缴。从这几年商业养老保险的良好发展态势看,拥有夏缴实力和意愿的人还是很多的。

    二、新农保制度下农民个人投保能力分析

    农民个人投保能力,取决于农民的纯收人扣除当年生活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与其承担的年度保费的对比关系。只有当农民的纯收人扣除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之后的剩余大于等于其承担的年度保费负担时,农民才有能力投保。这一条件用公式可表示为:农民承担的年度保费鉴(投保农民当年的纯收入—当年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该不等式通常被称之为农民参加农保的条件式。然而,一个家庭中16岁以下、59岁以上的非劳动力并不投保,他们可支配余额可以转给家庭中劳动力投保。因此,上述农民参保条件式应修正为:农民承担的年度保费感(投保农民当年的纯收人一当年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x劳动力负担系数。

    2007年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为3028元、3844元、5855元和4348元,全国平均为414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527元、2938元、4281元和3180元,全国平均3224元。则农民人均可支配余额分别为501元、906元、1574元和1168元,全国平均916元。按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和全国农村劳动力负担系数分别以1.47 ,1.39,1.40,1.34和1.42计算,投保农民人均实际可支付保费的最高限额西部736元、中部1259元、东部2204元、东北1565元,全国平均1301元。考虑到各地试点的实际和我国新农保可能出现的情况,这里我们分别选定政府补贴为农保缴费总额的20%和40%两个档次,按4%的保守利率来核定农民个人承担的保费负担,分析农民投保的经济可行性(见表2)。

    表2的分析表明,无论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还是东北地区,在实行农民人均纯收人50%的替代率的保障水平下,即使在4%的收益率假定条件下,无论是政府补贴20%还是40% ,16-45岁正常投保年龄段的投保人都已完全具备投保的经济条件。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农保基金的收益率,新农保建设的前途将更加乐观。至于那些投保负担较重的大龄投保人,只要在新农保实施的初期,对大龄投保人增设一定的大龄超额补贴(历史原因,应该的,也是公平的,且若干年后就取消),也基本具备投保经济条件。而且还必须看到的是,第一,随着中央对农村经济工作的日益重视,多项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收人将进一步明显增长。第二,随着农村医保的进一步普及、完善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等农村减负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降低农民的支出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险的承受力进一步增强。考虑到这些因素,建立新农保的可行性将更高,今后面临的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的问题。

   三、新农保制度下政府补贴能力分析

    社会保险制度的理念基础是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能遇到的生活风险是社会的义务、政府的责任,获得帮助是个人的权利。老农保之所以没有政府补贴,主要是由于当初国家财力所限,这也直接导致了老农保制度的失败。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的国民经济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国力明显增强,目前由国家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农保,基本上已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首先,不断增强的国力和高速增长的财政收人,为新农保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明显增强。2002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人工业化国家的中期阶段。2006年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2008年人均gdp又突破3000美元,超过13个欧盟国家建立农保时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的财政收人高速增长,财政收人1994年才4349亿元,1999年就突破1万亿元,2003年又突破2万亿元,到2008年达到了6.13万亿元,短短十几年增长了十多倍。那么我们是否具备推行新农保的财力呢?我们有必要算一算。

    如表1所示,投保农民全国算术平均年保费额,在4%收益率假设条件下为563元,在6%收益率假设条件下为433元,政府补贴分20%和40%两个档次来核定,按16-59岁的农村人口49470万计算,则新农保制度下政府财政负担如表3。

    以上分析表明:在实行农民人均纯收人50%的替代率的保障水平下,在4%收益率假设条件下,如果政府补贴20%,则政府补贴只占2008年财政收人的0.91 %。即使补贴40%,也只占2008年财政收人的1.82%。在6%收益率假设条件下,则更加轻松。至于前面提到的,在新农保实施的初期,对大龄投保人增设的“大龄超额补贴”,完全可以从前不久实行的“国有股转持”所得的社保基金中解决。老一辈农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有资产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理应享有“超额补贴”。

    其次,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使国家有能力为新农保提供资金。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国财政正在向公共财政转型。过去我国财政的支出结构很不合理,存在着支出的越位与缺位问题,而支出中最大的缺位就是社会保障支出的不足,这其中又以农保支出的缺位最为突出。公共财政的建立,从政府财力的角度看,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一方面,国家财政对于经济建设、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性研究单位以及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减少支出或不再支出,由此可节省大笔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对于竞争性领域现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部分存量,通过采用拍卖和上市减持等手段予以变现,为财政收回大量的投资资金。这样国家就有足够的财力补贴农村社会养老,让公共财政之光普照全体中国人民。因此,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进一步转型,国家完全有能力为新农保建设提供资金。

    再次,在不额外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调整现行政策目标,把现在“三农”建设中的大量低效财政补贴,逐步转向直接补贴农保。2006年支持“三农”的资金达到3397亿元,2007年又增加了520亿元,达到3917亿元。其实在这些财政补贴中,很大一部分是低效运转,政策效果不明显。如十几元一亩的种粮补贴(各地标准不一),是为了提高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其实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大部分地区,一家也就3-5亩地,一年户均补贴也就几十元,农户种不种粮不会受这点补贴的影响。再如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人大量的财力补贴集中建房,但此举并不符合农村实际,让农民集中居住,远离其进行生产的土地,反而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若将上述政策资金的部分改作支持农保的财政补贴,其政策效果就会立竿见影。而且这实际上是对财政用于农村支出项目的重新划分,只不过是同一块蛋糕的不同切法,它不会增加额外负担。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深化税收制度的改革来增加财政收人、筹集农保资金。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漏征、未征的税收很多,如当前热议的所得税、财产税的漏征、未征等问题。这些财税问题的解决,不仅会大幅增加财政收人,而且会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随着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深化,国家将有更充足的财力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保改革试点的成功也为新农保建设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在此之前,全国各地已有300多个县(市、区、旗)进行了农保改革试点。虽然这些试点成功的县市大多是经济发展比较好、财力较强的县市,但他们大多是在没有中央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试点成功的(大家应清楚,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力占大头)。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但缴费基数定得也比较高。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农民人均纯收人低,生活成本低等原因,缴费基数自然同比降低,再加上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推行新农保也是可行的。

第8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权益机制构建;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高校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本文从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心理援助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高校应如何构建学生权益维护机制。

一、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利益协调是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妥善协调校生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因此,加强和创新高校管理,维护学生权益需要建立调节、限制、疏导校生利益行为的一整套机制,这就是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一)准确把握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兼而有之。高校与学生基于平等、自由原则缔结类似兼有合同服务性质的教育契约关系,但高校又根据法律规定行使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权。因此,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必须在全新定位下认真审视管理行为,准确把握在维护学生权益过程中高校和学生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二)加强维权导向,保障学生权益的正确实现和公平调整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高校发展变革过程中自身的权益变化,学生维权思维与行动要与高校改革步伐相协调、相一致,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维权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利益调节就是“尽可能地调整好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关系,把利益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要遵循法治基本原则,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职权,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得以实现。

(三)构建权益补偿和维权约束机制,促进权益的整体协调和规范维权的正确途径

权益补偿就是“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权益补偿机制是指针对高校权益受损学生实行的救助制度,要与高校发展相一致、相适应。维权约束机制即以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协同作用,约束维权行为。法律和道德是维权行动的调节器和控制器。一方面,通过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法律约束,引导学生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维护权益,减少高校和学生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利益动机和维权行动,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维权行动。

二、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矛盾调处机制构建

(一)建立完善源头预防机制,坚持以生为本

高校要时刻把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所思所盼放在心上,对涉及事关广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政策和改革,应落实好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大校务公开力度,落实好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尤其要“通过道德感召来影响利益格局,即不必通过利益驱使或者国家强制,社会成员个体自主自愿的以慈善、志愿或者帮助等形式流转社会资源和利益,这种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利益调节是能够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形成功效。”

(二)构建矛盾多元排查和疏导网络体系

加强高校调解组织建设,将、社团、行政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延伸到最基层,深入到每个学生,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对有侵犯学生权益的迹象做到早排查、早化解、早疏导、早稳控,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对排查出来的侵犯学生权益行为逐一落实化解责任。

(三)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机制,着力维护学生正当权益

高校可每月适时召开一次专门针对学生权益维护问题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定期总结分析工作形势。机关各部门和各系院紧密配合协作,合力调处涉及学生权益的矛盾纠纷,直至矛盾纠纷彻底解决。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效作为相关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标准,作为晋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诉求表达机制构建

诉求表达就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定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意见、表明要求,并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实现维护自身权益的参与过程,实质上也为创造一个制度环境,保证学生与高校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使自身的权益诉求成为能够有效影响高校决策和舆论的力量。

(一)完善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组织体制

某些部门责任心欠缺,盛行,对学生合理利益诉求置之不理或推诿应付,极端不负责任,引起了校生关系紧张,一些学生选择采取非理性的极端行为来宣泄权益诉求与此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高校相关组织机构要完善学生维权机构的人员和体制建设,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学生的权益诉求及时、准确地进行反映、协调和解决,把利益矛盾和冲突消灭在初始状态。

(二)健全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规章制度

高校现行的有关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制度层次偏低,诉求表达程序缺乏具体规定,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增强学生权益诉求表达规定的权威性;其次应明确规定学生权益诉求的主体、范围、程序、方式,使学生能依法行使权益诉求表达权;再次,健全学生权益诉求的司法救济机制。无救济即无权利,当学生权益诉求表达受到非法阻碍,应赋予学生通过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在经过司法确认后进行行政问责或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强对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全方位教育

传统“服从”式教育和国人“隐忍”式性格影响下的大环境使学生对自己的权益诉求普遍很不成熟,如缺乏理性思考和群体参与意识不足、有些合法权益诉求受到阻挠时容易非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权益诉求表达能力不均衡等不利于学生权益维护的统一规整。因此,必须从维权意识、方式和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全方位教育。

(四)构建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校内平台

要同时发挥学生个体和高校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强化共青团、学生会和其它社团权益诉求的功能,如由学生根据规定成立专门的学生维权社团组织,从事学生维权工作,建立校系两级的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或学生权益保障特别组织,但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性的学生社团,不予重视或理睬,不能使维权概念泛化、维权手段滥化、维权工作无序化,使学校正常工作受到冲击。还要增强校内新闻媒体的监督工作,既应当做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沟通平台,同时也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形成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四、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权益保障机制构建

高校的办学宗旨应当以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以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因此,切实保障和实现学生的基本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一)学生生命健康权保障机制

生命健康权是学生权益的基础,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负有尊重、保护和实现的义务,要开展校园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其次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生受教育权保障机制

如果学校对并不影响专业学习的身体缺陷过分挑剔,从而将学生拒之门外,实际上是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遏制腐败,杜绝教育不合理收费现象,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严格管理,有力监督,建立收费和政策听证制度,提高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的劳动权主要包括在勤工助学、实习实训、择业就业等过程中的权益,如获取信息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选择权、获得培训权、公平待遇权、违约及求偿权、获得报酬权、休息与休假权等。如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可及时向学校反馈情况,寻求帮助解决,在眼前利益和法律保障的长远利益之间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学校有责任保驾护航。

(四)学生公共参与权保障机制

学生在校的公共参与权主要包括选举权、事务决策知情参与权、结社权、监督权等。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和决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还能使学校在建设和规划其未来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学校要逐步建立、完善和提高学生对民主决策和监督的参与程度。

(五)学生婚恋情感权保障机制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念日趋成熟,向着更加开明、宽容、理性的方向发展。高校要注意保护学生婚恋情感权益,不纵容,要以道德婚恋为宣传内容形成正面导向,重视保护学生的隐私,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帮助学生端正婚恋动机,正确对待恋爱婚姻这个个人成长中的重要环节,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展开人生规划。

(六)学生文化娱乐权保障机制

学生的文化娱乐权主要包括享有文化成果、参与娱乐活动、参与文娱事务管理、开展文化创造、文化产权受保护等方面的权益。高校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实现文化娱乐权的关键,学校文化娱乐体系的建设是学生文化娱乐权充分实现的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学生文化娱乐权充分实现的载体。

五、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心理援助机制构建

学生权益维护在处理中稍有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整个学校的工作运转会造成很大影响。某些特殊事件也给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恐慌。因此,在学生权益受损和维护前后,应加强心理援助机制建设。

(一)构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

高校通过建立专门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手段为权益受损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摆脱心理困境,缓解心理压力。加强网络教育作用,通过网络为有怨气受挫或极端行为而不愿接受当面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必要而及时的心理援助,准确把握其心理脉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给相关学生创造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营造情感支持系统,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可以获得鼓励、支持和信任。

(二)构建家庭支持助力机制

家长需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在校学习生活和思想成长情况,既做长辈,更做朋友,做子女的坚强后盾。当他们的权益受损时能主动和家长反馈或寻求帮助,家长阅历较丰富可以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提供建议,甚至协同学校解决问题。同时家长也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心理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三)构建社会心理援助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组织心理专家、学者开办免费讲座,针对学生维权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目的性的进行讲解和诠释,倡议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式。还可以采取国家支持,依托高校的方式成立大学生维权心理援助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为相关学生和家长解决问题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四)构建朋辈心理援助机制

创建“学校——系院——年级——班级——宿舍”五级朋辈心理援助体系,专人负责,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有因权益受损产生心理隐患的同学及时上报,以便学校和老师提前介入为他们提供各种援助。还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和磨难,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及时缓解疏导心理压力,保持一个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 利益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第9篇:社会治理经验范文

作者简介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991年,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前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先后担任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公司资深工程师。李彦宏所持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奠定整个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基础发明之一。

作为坚定的技术信仰者,李彦宏是最早敏锐意识到人工智能潮流将兴的企业家之一,并果断带领百度提前布局、大力投入这一前沿领域。目前,百度已经成为站在世界人工智能产业之巅的中国企业之一,其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商业应用上取得的成果令世人瞩目。

目录

自序

序一百度大脑作序

序二AI时代的曙光

01简史:互联网风云背后的人工智能生长

人工智能的黎明

百炼成钢

“智能”已换代

Internet的大会师

巨头群起逐鹿

超强大脑汇聚

技术要做人类生命的延伸

数据大道

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

非如此不可

未来已来:焦虑与梦想

02人工智能的历史使命:让人类知道更多,做到更多,体验更多

陆氏猜想

下一个浪潮

衡量人工智能的现实标准

人工智能+世界

中国的优势与我们的责任

企业挑战:如何落地

需要什么样的宏观环境

智能社会的文化和长期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目前的发展状态

03在大数据与深度学习中蝶化的人工智能

在历史的重复中变化

数据书写生活史

大数据——万物皆数

人类的数据镜像

突破: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神经网络生长与深度学习

深“度”往事

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的命运细线

04中国大脑计划:自下而上的超级工程

人机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大脑

第一棒:百度大脑

百度大脑的听与说

百度大脑的好视力

时代召唤中国大脑

中国大脑,中国气派

05中国智造与文明升级

从勤劳革命到智能革命

三次技术浪潮冲击下的第一制造大国

昔日制造大国:人为物役

只有新工业自动化才能契合人类多样性

走向物联网与精细化生产

呼唤智能政府与智能社会

06冲入AI无人区:无人驾驶之路

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行

曙光就在前方

老牌车企“车到山前”

智能企业的边缘突进

苦练无人车的内功与外功

“老司机”驶向何方?

07AI带来的普惠曙光

机构来了“新实习生”

人工智能让起点更公平

个人钱包的智能守夜人

数据挖掘:智能投资的钥匙

智能金融的三层境界

08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位首席人工智能官

谁来突破产品升级的瓶颈

历史经验:首席电力官的辉煌时代

迎接智能原力

从CTO到CAO:引领企业升级之人

首席人工智能官做什么?

没有智能官的企业将被看作旧企业

首席人工智能官的修养

09技术奇点——人工智能的自我挑战

如何跨越数据的“马尔萨斯陷阱”

“思维”倒逼“生理”革命——硬件基础设施创新

神经网络进化哲学

10遇见智能时代的你

智能时代的衣食住行

别输在人工智能起跑线上

工作着是美丽的,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生命之歌,人工智能如何再造医疗

11美丽新世界严肃新问题

数字鸿沟

人类还能做些什么

工具理性之问

机器人的无用之用

二十三条军规

现实的法律问题

数字权力的重新分配

新世代新未来

后记

AR效果展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