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化学基础化学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基础化学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基础化学式

第1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2004年高考,全国大部分省市将采用新课程卷。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化学的复习和备考给广大考生谈几点建议。

一、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构筑化学知识网络

<--NEWSZW_HZH_BEGIN--><--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

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各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间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明确各个概念和理论模块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懂得它本身揭示了什么,它与其上、下位概念或理论之间是通过哪种“内核”联结的,是衡量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标志。

比如,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既决定了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决定了它的成键特征和所形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进而预示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能表现。这种关联的“内核”就是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所以高度关注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新课程卷第15题和第31、32题(题略)均是针对这个基础模块命制的,它反映了综合卷突出学科内综合的命题思路,昭示了高考化学复习的方向。

要应对上述命题特点,建议复习过程中做到: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应对下列主干内容之间的关系达到理解或掌握水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联系,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原子内各微粒、序数等之间的关系,同一周期内、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2001、2002、2003年高考试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关于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001年)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气)+B(气)=2C(气)

若经2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002年)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003年)某温度下,在一定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B.均加倍C.均增加1molD.均减少1mol

所以,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重在自己总结归纳。

2.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目前流通的复习资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超越新教材要求的内容和题目,考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慎重选择。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是极好的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自身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二、认真落实基本技能,准确表述化学问题

化学用语等基本技能在教材和高考试题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例如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在近几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中屡屡出现:

(2000年)今有如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g)ΔH=akJ·mol-1

H2(g)+1/2O2(g)==H2O(l)ΔH=bkJ·mol-1

2H2(g)+O2g)==2H2O(l)ΔH=ckJ·mol-1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B.a、b和c均为正值C.a=bD.2b=c(2003年)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1/2O2(g)ΔH=+242kJ·mol-1

B.2H2(g)+O2(g)==2H2O(l)ΔH=-484kJ·mol-1

C.H2(g)+1/2O2(g)==H2O(g)ΔH=+242kJ·mol-1

D.2H2(g)+O2(g)==2H2O(g)ΔH=+484kJ·mol-1

分析上述热化学方程式考题的演变,会使我们认识高考对化学用语以及其他基本技能的考查思路与基本方式,比如是否吃准每个符号及其组合后的含义,是否明确符号内有关数值间的对应关系,是否能把该符号或操作牵连的相关背景知识(像以上热化学方程式试题触及的化学计算基础)整合起来等。此外,化学用语作为学科工具语言,常常设定为综合类题目推断结果的显现方式,对考生提出明确的答题要求。考试中,过程分析正确,但由于表达失误,造成令人痛惜的结果的现象屡见不鲜<--NEWSZW_HZH_BEGIN--> <--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

构成新课程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几条主线与对应的基本技能要求如下表所示。(见下图)

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主线

对应的基本技能

(1)物质(原子、分子、晶体)结构与其化学变化中性质表现的关系元素符号、电子式、化学式(2)元素周期律及其在认识、理解元素与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中的指导作用元素位置表示法、化学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电子转移表示法、电极反应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热化学方程式(4)分散系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规律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5)可逆反应特点及反应方向调控规律可逆反应式(6)官能团性质及有机合成反应规律有机物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7)化学反应的实现途径—化学实验的设计原理与操作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装置组合(8)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化学计量符号、化学反应的物料衡算

由上述联系可以看出,化学基本技能是化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答题要求看,化学用语(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规范要求以及计算的精确性要求,都较以前有所加强。因此,在化学复习过程中应强化有关训练,避免或减少基础性失误。

1.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规范化学用语,训练科学表述,做到读得懂(试题题目)、写得准(化学用语)、说得明(对象或问题的“然”及其“所以然”)。

2.熟练、准确书写化学用语的前提是多动手、勤检查。平时练习中的“眼高手低”现象是造成考场书写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化学实验的仪器名称、操作术语,元素名称的书写,常常也是造成高考丢分的原因。如2003年考卷中由于不能正确书写铍的元素名称而造成了很多失分现象。

三、努力扩展思维视角,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高考“以能力立意命题,以考查学习能力为重”的命题指导思想,高考化学复习要高度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说明针对理科综合提出的五项能力要求,与化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化学学科培养的四种学习能力是一致的。能力与技能不同,各有其一般形成规律。它不能通过传授形成,而要在过程的体验、在反思与感悟中获得提升。

例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33题):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__。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用__的方法。

(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__。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__。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

这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能力考查题目,从本题的命题特点,可以获得许多复习启示:

1.立足教材基本实验内容,从Fe(OH)2的“个性特征”作为发散点,考查Fe2+的还原性、Fe2+的水解与抑制原理、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创新实验的观察与解读能力等,具有高度学科内综合的特点。

2.试题各问的梯度和考查指向明显,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方法一做出圆满解答,具有较强的化学实验能力与观察思维能力才能对方法二做出合理判断。

3.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且能用简练的化学术语进行描述。

再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14题):某温度下向100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沉淀物的质量为5.6g

B.沉淀物的质量为7.4g

C.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g

D.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g

这是一道融合化学反应、反应热、溶解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考查题目,它巧妙地利用了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过程中伴随的放热效应,对考生的综合思维水平进行了有效的检验。

要使自己在高考中能够从容应对此类综合性题目,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复习方法。为此,建议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复习过程中要做到定期回归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达到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对重要概念、原理及重要反应的特征达到娴熟的程度。坚决克服那种复习过程中“重题不重书”的舍“本”逐末现象。

2.要善于采用“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尽可能做到由此及彼、由少及多。如以典型化合物Na2CO3、NaHCO3为“点”进行发散,综合正盐、酸式盐以及其他相关物质的关系、水解原理应用、溶解度、计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以乙醇或乙酸乙酯为例,对有机官能团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糖类间的联系,同分异构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都有助于综合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3.精选类似题目进行专题练习,提高对主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如运用比较、甄别的方法明辨相关概念或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目的、条件、途径及影响因素几个层面的递进分析,建立实验问题及推断类试题的解决模型,利用特征联想、性质沟通等方法实现知识模块的整合,针对实例进行共性与个性、规律与特例、结论与前提、定量与定<--NEWSZW_HZH_BEGIN--> <--ctw测试,勿撤--><--Adforward Begin:--><--Adforward End--><--NEWSZW_HZH_END-->性等方面的辩证思维训练,都会使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研究把握审题要领,实现最佳应试心态

高考既是对考生基础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对考生心理状态的检验,其中审题缺失和心理动荡常常是影响考场发挥的两大因素。因此,复习阶段有意识地训练以下几种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试题信息解读能力。试题信息解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表现。不会阅读,就不会审题。从历年化学综合试题的卷面反映看,读不准题目、审不清题意,即试题解读能力差是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30题(有机推断题,题略),不少考生由于审题时把握不好“足量”条件的提示而造成失误。因此,应加强审题训练。建议以《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作为审题和解题思路练习模板,通过揣摩命题意图、确定或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逐步熟悉或提高高考常见题型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2.做题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要出现对某种题型的畏惧;遇到熟悉题目不要产生兴奋现象;不要出现因急赶做题而发生慌乱的现象;不要产生遇到难题不能逾越的局面。

3.抗干扰能力。包括陌生题型的出现、个别难题的阻碍、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4.自我反思能力。如学会建立错误档案,学会根据考试范围进行学习状况检索,努力做到做一题,进一步。

第2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扎实基础;反复练习

一、分散难点,扎实基础

以人教版2011年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下同)为例。化学方程式是在第五单元才专章出现。但是,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其实早就开始了。

1.牢记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写好化学方程式的最大基础。新教材从第二单元的课题一,《空气》开始,就出现了第一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

从这里,就要强调,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的正确书写。到第五单元正式讲化学方程式前,共出现了八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定要让学生牢记,课上课下,随时读,随时写,随时记,强化过手。

2.先入为主,提前渗透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之一。千万不要等到正式教学化学方程式,因为学生配不平化学方程式而随意改变化学式中的小数字时,才开始强调。

3.元素符号、化学式必须牢固掌握,扎实过手。

(1)元素符号

常见的一定要记住,可采用顺口溜、符号卡片、记忆比赛等多种多样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总之,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元素符号不能留空白。

(2)化学式

首先,结合教材,在学习化学方程式前,提前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其次,掌握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律,十分必要。

一方面,初中常用到的单质,其构成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分子构成,而且,构成它们的一个分子一般都是由2个原子构成: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还有一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或者看作由原子构成的,就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铁(Fe)、碳(C)氖(Ne)。另一方面,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式教学: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根)的化合价,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编顺口溜记忆等。其次,掌握由2个元素以及3个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的一般规律。

(3)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步骤:

读写交叉、写符号;化合价、标上头;先约简,再交叉;代数和,等于零。

二、突破难点,循序渐进

有了前面的扎实功课,真正到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时,难点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书写的规范问题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突破:

1.结合实验,将质量守恒定律讲清讲透,务必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只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这是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理论依据,更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之一。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单就这点,就要反复抓,反复练,反复过手。现举例说明如下:

(1)指出下列各化学式或者化学变化的指定原子个数

例1.H2O2(氧原子:2个);例2.3H2O2(氧原子:3×2=6个);例3.3Ca(OH)2(氧原子:3×1×2=6个);例4.2KMnO4K2MnO4+MnO2+O2(生成物中氧原子:4+2+2=8个)

其次,在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强调书写规范。要反复练书写,反复抓规范。

书写步骤:①写化学式,必须对。②配计量数,必须平。③画等号,再标注。

书写规范:①等号必须画。②条件写正确。③状态标箭头。

最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是难点,可以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第一种原子开始,依次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同种原子,已经相等的就暂时不管了,不相等的就通过改变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让它变成相等,就这样,一个一个原子将其配平,到了最后,往往就只有一种原子不相等,那么就在这个不相等原子对应单质(初中阶段,一般都有个单质)的化学式前面去配,只管配平,哪怕是分数也无所谓,只需最后去分母就是了。当然,要特别注意,在整个过程中,有可能本来已经平了的原子,又变得不平了,所以,配完后,还得再检查一下。

三、反复练习,不断积累

第一步,要将前面学过的八个化学方程式,熟练掌握。

第二步,以后新学的化学方程式要做到,学一个,写一个,记住一个,要准备一个写化学方程式的笔记本,不断丰富自己对化学方程式的积累。

第三步,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过程中,渐渐发现一些化学方程式的规律以及配平的小窍门。比如,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其实就是CO要夺去金属氧化物中的全部氧原子,而一个CO分子只能夺得一个氧原子,变成一个CO2分子。其实,这类反应的配平,就简化成判断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原子个数。

综上所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作为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化学方程式的正式教学前,一定要分散难点,打好基础。而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时,则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学完化学方程式后,则要反复练习,不断积累。

第3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感悟:

一、实验演示,点燃心灵之火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问题设置,开启智慧之窗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三、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增强形象感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四、新闻报道分析,增添新鲜感。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像这种例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牌教学测设情景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调查与实践,体现实用性。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黄河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4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摘要】初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初中是化学的启蒙阶段,引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是教师基础教学的核心。微粒观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从微观视角思考宏观世界的化学现象,学生才可能正确地认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形成完整清晰的化学知识系统,为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化学;微粒观;教学研究

微粒观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分子、原子、离子是来自看不见、摸不着、无感觉的微观世界,他们缺乏认知的感性基础,难以理解这些抽象又模糊的概念,另一方面,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负担重,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脑海构建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系统,给后续的高等化学学习增加困难,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将微观的知识点宏观化,使学生获取更加深刻形象的直观感知,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打造高效课堂?本文将以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为例,浅谈一下帮助初中学生构建微粒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整体认知微观世界

(一)化学微粒观的建构应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有整体观念意识,分清每单元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问题,明确每章教学的目的性,“由整到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先让学生对微粒产生—定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观念上去分析和解决微观问题,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微观思维能力,最后“由分汇总”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知识,构建起“微粒观”。

(二)微粒观的基础概论是学生进入微观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微粒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运动越剧烈,物质现象就越明显;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性质就不同,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不会减少。

二、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的方法和策略

(一)用宏观的化学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存在和特性。化学是一门神奇又充满奥秘的学科,教师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实验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氛围,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体验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技能。例如,在进行分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中分别加入墨水,很快可以观察到墨水慢慢扩散开来,并且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更快。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就能感知分子的存在,了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相对的,分子运动越快宏观现象也就会越明显。在学习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知识时,设计趣味实验:在一张铜版纸上滴一滴红墨水,用玻璃棒一端轻轻触碰红墨水,慢慢移动,便可以拉着这滴红墨水在纸上到处游走,红墨水不会散开也不会渗透到纸里面去。这个趣味实验既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合理设问,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接受过程一般是:观察肯定和否定例证一找到共同属性一形成概念一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运用概念一概念之间的辨析,基如此,在进行分子概念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合理设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通过上述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学生就可以根据宏观现象感知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冰是固体,水是液体,二者的形态差异这么大,为什么化学性质却一样呢”,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接着教师可以再引导:“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水分子里面含有氢原子,那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氢气分子里也含有氢原子,水和氢气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体(气体),形态也不相同,但化学性质却相差这么大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思考物质由分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只有分子可以保持,学生就能充分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合理设问可以引起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把化学现象与化学概念联系起来,在脑海中逐渐形成分子的概念。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类比法和模型法为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化微粒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类比法和模型法,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主动地进行删选、加工和整理,从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时,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但是想象需要直观的载体做引导,才不会毫无头绪。例如在给学生介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时,教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剥洋葱的事例,让学生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及电子是如何围绕着原子核分层排布这一微观现像有更直观的感知。再比如在学习“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个微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用海绵做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

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学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教师即可以自己动手构建模型,也可以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结构进行模拟,制作教学带,例如在学习《离子的形成》章节时,教材是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但光通过课本上的教学图,学生并不能真正的了解离子的形成是怎样,这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影片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观看到钠原子最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转移到了氯原子上,两者的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都变成8,使原来都不是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同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通过模型教学,不仅更形象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化学符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化学符号是宏观物质对微观世界表述的缩影,它从微观层次上科学、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的变化规律,成为了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事实的桥梁。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又无法用常规方法感知到,更加无法直观地认识微粒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教师在初中化学微粒观教学中要发挥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各种化学符号对宏观物质和微观含义的形象传释,帮助学生借助化学符号“走进”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世界。比如CO2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如果学生对化学符号比较敏感,一看就知道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再例如碳与氧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中,如果碳燃烧充分就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C+O2=CO2),如果燃烧不充分就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2C+O2=2CO),从化学方程式可以很直观的表示出物质之间的转化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理的,之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微粒的数量减少了只是微粒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组成结构变了性质也变了。

(五)善于挖掘教科书资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所学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的知识除了正确性外还应该是有规律、有代表性,条理清楚、思路清晰的。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理解消化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

例如通过上表简单的罗列学生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到这几种原子的结构情况还可以快速的发现其中的规律: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同一个原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三、归纳汇总为后续微粒观的应用学习做铺垫

(一)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由浅入深,帮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观。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首先,教师在讲述这些抽象的微观知识时,要尽量做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内容宏观化,方便学生获得形象生动的直观感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构建起微观世界的框架;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深入剖析,合理设问,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微观粒子的概念;第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类比法、模型法),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的抽象知识,构建微观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现象的微观实质。并且辅以化学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性质、运动规律以及溶液中各种中和反应、复合反应的实质;最后,教师要运用图表、知识点大纲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并且进行各种梳理总结。

(二)利用“微粒观”的形成,顺利组织微粒观的应用学习。教师通过以上层层渗透微粒观的教学,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微粒观”的框架,那么对于后面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特别是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时,学生就会相对容易接受和掌握微粒观的应用学习。例如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这一部分知识时,由于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帮助学生形成了微粒观,在讲解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的复分解反应时,学生就能自主分析这两个反应的实质,即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变成碳酸钡沉淀。学生就能顺利完成微粒观的应用学习,这也为后续向高等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他们深入高等化学学习的基础。微粒观的建构是贯穿整个基础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立足微粒观认知的化学教学是应当以“有形建构”来促进“无形建构”,为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避开毫无头绪的表象,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微粒世界的各种物质的区别、联系、规律。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严谨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黎绮芬.助初中生构建微粒观的有效教学对策[J].师道:教研,2012,(11):412-413

[2]李翠华.例谈帮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观的策略[J].初中化学,2012,(12):335-336

[3]袁.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4,(4):123-124

[4]于昌凤.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分子”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4,35(9):447-448

第5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化学教学;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63-01

高一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知识容量、内容体系各方面都存在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产生了化学学习上的不适应,由此带来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的对比分析

初中化学课程是糅合在自然科学内容中,教学对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并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相联系,图文并茂,可看性强,并设立了很多探究性内容,在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更易被学生接受。但由于初中化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化学知识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一个点或很少一部分,知识间联系少。而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一开始就直接提到要直接应用的知识。高中教材站在了高起点,而初中教材没有为这个高起点搭起必要的基础。我校使用的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册内容就集中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课本设计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去认识掌握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碰到问题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都是科学的方法。在新生还不具备化学思维去看清问题的时候,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会使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在高一阶段为赶教学进度,学生根本没有实验的时间,也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化学实验探究带来的成功感。相反由于所学知识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而失去了学习化学兴趣,这真是适得其反了。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高一新生化学认知问题按照教学安排,开学后我们先对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通过对学生答卷情况分析,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具体有不清楚一些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一些元素所呈现化合价不甚明了,进而体现在不能用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正确书写分子式。比如氯化银的化学式写成AgCI2;“氨”和“铵”区分不清等。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有的没有配平方程式,不注明沉淀、气体符号,反应条件不清等是较为普遍现象,而且不能根据一些物质间的变化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出发,写出生成物,也不会运用已学过的反应规律去判断一些物质间是否能反应。

这方面典型的错误有:Fe与HC1溶液反应结果生成F~C13;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等。第三,化学计算是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觉得无从下手,不会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能把题干中已知条件和数据建立起正确的定量关系或比例关系,计算题的解题过程没有计算格式和步骤。

2、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因为所学内容简单,所教内容又少,课堂上对所教内容的反复次数多,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练习,再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归纳,学生很容易掌握化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欠缺和思维上的惰性、依赖性,不会对学习造成多大障碍。而进入高中课堂,所学知识内容一下子增多又密集,知识容量增大,教学安排又很紧凑,上课时学生稍有走神就会遗漏相关重要内容,且新生大多不习惯记课堂笔记,即使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所作的拓展和补充,他们也只是听听过,不做必要的摘记或注脚,这样在课后对本堂课所教内容就有大量遗忘了。而现行的新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极不可能通过课余自己看书达到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产生消极情绪。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循序渐进”,安排衔接教学教学中要有计划的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需要应用的知识点和一些基本化学理论。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要强调规范化,特别对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要交代清楚,以达到能正确书写分子式。二是整理归纳各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梳理各类物质问的转化关系,能根据一些反应规律,书写各类物质相互间基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适量的练习训练。三是在新生别薄弱的化学计算问题上,如溶解度与溶液百分比浓度的计算,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量问题计算,以及在具体计算时差量法、平均式量法等这部分初中化学没有涉及到的基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当然计算能力的提高并非短时间能达到,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时时渗透,重点抓三方面问题:第一,解决计算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解题的规范化;第三,计算方法的准确应用。主要落实在物质的量计算,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多步反应中找关系的计算,有关过量问题的计算等。通过时时渗透,长期练习,以提高基本计算能力。

2、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入学第一课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总量增加,学科逻辑性增强,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及信息迁移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要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常规,如:课前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独立完成作业,筛选习题中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或试卷中经典试题抄写在练习本上以建立错题本等。

第6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用语

教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86-02

一、初中化学用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分化往往是在知识的“分化点”上开始出现的,尤其作为初中化学的第一个知识分化点的化学用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开端,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后继知识点的学习,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因为化学用语的独特性,教师习惯用填鸭式教学方法灌输化学用语的书写规则,而学生根据教师所给规则进行反复强化,这样的学习只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对化学用语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未能实现自我内化,再加上化学用语存在数量多、记忆难和书写难等特点,不少学生因无法顺利识记化学用语而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逐渐失去了学好化学的信心。目前,我国对于化学用语的研究多从教学策略层面出发,较少关注如何激l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用语的能动性。如何打破旧的教与学的模式,改变学生低效识记化学用语的实际情况,是值得每个初中化学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设计“找茬”游戏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强调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即学生通过调整元认知监控、行动意志控制、自我动机信念等,进行策划、启动、监控、调节及评价学习。在自我调节的四个阶段中,学习者动机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化学用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在驱动力,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学生任务式被迫接受知识的模式转换为主动吸收知识的模式,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往往存在盲点,而对于其他同学的错误却观察得更为仔细,印象更加深刻。通过调查学生在识记化学用语方面易犯错误,利用“找茬”游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调控,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用语识记的兴趣及效率,从而帮助学生进入高效率、高水平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利用“找茬”游戏学习化学用语的方式方法

(一)活动前准备

根据对南宁市邕武路学校初三化学学科近三年月考题及南宁市兴宁区联考试题中涉及化学用语的部分进行汇总,笔者发现造成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有:(1)相似的化学符号记忆混淆,例如将Cu写成Ca;(2)大小写书写不规范,例如将氯元素Cl写成cl;(3)记错分子或原子团中原子的数目;(4)方程式配平不正确或忘记配平;(5)化合价符号和离子混淆;(6)记不清反应条件等。根据教学进度,笔者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本校近三年月考试题和广西近五年中考题设置一系列习题,每次4~6小题,在课堂前5分钟作为“找茬”游戏的素材。

【找茬】下列化学式和化学用语的书写共有几处错误?找出错误并订正。

(1)氯元素CI (2)氧化汞Ago

(3)碳酸钙CaCO4 (4)镁离子Mg+2

(5)镁条燃烧 Mg+O2[点燃]MgO2

(6)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Fe2O3+4HCl[ ]2FeCl2+2H2O

图1 找茬游戏试题

(二)游戏过程

本次教学实践采用邕武路学校13级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每个班的学生平均分为两队,再根据九年级上学期段考的成绩,将学生分为优秀生(成绩为85分及以上)、中等生(84-40分)、“潜力生”(40分以下)。其中131班优秀生每队2人,中等生每队17人,“潜力生”每队2人;132班优秀生每队3人,中等生每队15人,“潜力生”每队1人。

每次游戏根据题目难度,随机抽取队内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上讲台听写化学用语题,其他学生则在座位上用作业本同步听写,并自主对照讲台上学生的听写结果进行评价。完成后,每队推举或自荐一位小老师对另一组同学听写的结果“找茬”,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改,教师再根据学生自主修改的情况作简要的点评和修正,并根据完成情况给每队积分。具体为听写错误较少的一方积1分,全对积2分,“找茬”较准确的小老师积1分,全部找出错误积2分,若双方实力相当则每环节各为本队积1分。教师每个月公布一次总积分,并予以物质奖励。

为了防止学生因为新鲜感的流失而对游戏产生抵触心理,“找茬”游戏的玩法还应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第一阶段(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入门阶段,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对化学用语还较为生疏,游戏内容为教师展示历年错误率较高的化学用语题,让学生“找茬”。第二阶段(第六章至第十二章)主要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用语识记和书写基础,教师根据学习进度出题,学生听写并自主修正。第三阶段(总复习阶段)学生经过多次考试及“找茬”游戏的历练,对化学用语相关试题中频繁出现的“陷阱”及自己易错的知识点已经比较了解,教师则鼓励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自主出题,且由出题者指定听写对象,对听写者的答案“找茬”并进行订正。

四、利用“找茬”游戏获得的成果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找茬”游戏的模式将原本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反思并创设习题的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学习观念大大改变。与往届运用传统模式进行化学用语学习的班级相比,进行“找茬”游戏的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普遍更浓厚,自信心更强,化学用语相关试题的得分率也大为提高,大大减少了因为粗心等非能力因素造成的丢分。教师分别在五次可信度较高的考试中各随机抽12级普通班和13级实验班50%的学生作为样本,计算学生在化学用语部分试题的得分率。表1为得分情况的对比:

此外,13级实验班的同学因为在识记化学用语方面获得了成就感,他们对攻克化学三大难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也热情高涨,让他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每日设计一道难题并进行思考解答,形成了良好的自省自评的学习氛围。

第7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一、常用化学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1.可加热仪器

2.计量仪器

3.过滤、分液、注液仪器

4.分离、提纯仪器

二、化学试剂的存放

1.试剂瓶的选择

2.特殊试剂的存放

三、常见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试纸的使用

【归纳总结】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几个先后关系:

(1)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2)排水法收集气体: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实验结束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

(4)点燃可燃性气体:先验纯再点燃。

(5)焰色反应:每做一次,铂丝应先蘸稀盐酸灼烧至无色,再做下一次实验。

(6)定容操作:先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下1~2cm后,再用胶头滴管定容。

(7)检验卤代烃水解产物中的卤素离子:先用HNO3酸化(中和碱),再加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8)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水解是否生成葡萄糖:向水解液中先加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观察现象。

3.仪器的洗涤

4.物质的溶解

四、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原理:使封闭在装置里的气体与外界大气形成压强差。

(2)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的措施:①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加热法;②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加水法(液差法);③增大装置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吹气法。

五、化学实验安全

1.认识常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2.预防实验安全事故的“五防”

3.常见实验事故及其处理方法

4.实验安全装置

【归纳总结】气体通入溶液发生倒吸的原因:①气体极易溶于该溶液;②气体易与该溶液反应,如SO2通入NaOH溶液;③加热不稳定或撤掉嵩础

六、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

1.冷凝装置

第8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本节课将从学生原有的基础(浓、稀硫酸的物理性质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出发,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给学生一个“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实验是最高法庭”的深刻印象。在教学中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观察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的本质,还要强调实验的操作要点及掌握的实验技能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提出问题]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液体,已知是浓硫酸、浓盐酸、如何鉴别?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回答。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方法:

[演示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些胆矾,再加入少量浓硫酸,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学生活动]现象:固体的颜色逐渐变白,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师生活动]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讲清吸水性的概念及作用:常用的干燥剂。

[过渡]展示蔗糖样品,给出化学式:C12H22O11, 说明不含水分子,它与浓硫酸作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演示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再加入15mL浓硫酸,迅速搅拌,并将一根玻璃棒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教师活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探究来加以说明:

①加入的水有什么作用?

②黑色的固体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③固体为什么会膨胀呢?(反应放热产生水蒸汽,由白雾也可说明)。

④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从哪儿来?

探究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启发诱导,探究本质

[演示实验]在大试管中放入2g蔗糖,然后再加入约5mL浓硫酸,迅速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品红溶液褪色。

[教师活动]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二氧化硫产生。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应该来源于哪里?

[学生活动]应该来源于浓硫酸,从化合价分析,应该是浓硫酸的还原产物。

[师生活动]看来,这个实验中不仅表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同时浓硫酸还表现了氧化性。既然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那么什么物质被氧化了呢?思考!

[学生活动]炭被氧化了,是还原剂。

[教师活动]如果炭是还原剂,它的氧化产物应该是什么?

[学生活动]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建模促学

[学生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可能为SO2、CO2、H2O。你能否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你推测的反应产物进行检验?

[学生活动]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师生活动]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总结,肯定学生设计方案中的可取之处,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形成以下实验方案(用实验装置图表示):

[教师活动]在炭被氧化的过程中,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产物?(思考)如有,只能是一氧化碳。如何确定?

[师生活动]讨论、得出探究方案。并指出中学化学阶段对此反应中,炭的氧化产物只考虑二氧化碳,事实上也有一氧化碳产生。

引伸迁移,完善体系

[教师活动]炭是一种非常稳定的非金属单质,能被浓硫酸氧化,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那么金属单质能被浓硫酸氧化吗?

[演示实验]在试管里放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观察是否反应?然后塞上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现象: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发生反应,溶液呈蓝绿色,有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产生。

[教师活动]浓硫酸被还原为二氧化硫,那么铜被氧化后可能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学生活动]硫酸铜。请同学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思考:反应后,试管底部有固体,其中可能含有硫酸铜,如何确证?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把试管里的溶液和固体倒在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倒去试管里上面的液体,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溶液的颜色。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的实际,通过讨论,指出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活动]不活泼金属铜能与浓硫酸反应,那么铁、铝等与浓硫酸反应情况怎样呢?

[播放课件]冷的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钝化的应用:保护作用;可用铁、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

小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许多还原性物质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浓硫酸一般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因此也具有强的腐蚀性,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知识应用,联系实际

[教师活动]展示硫酸用途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硫酸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

(2)得到什么体会?

(3)如何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硫酸的用途?

[师生活动]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硫酸的产量曾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注意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硫酸的氧化性,了解了硫酸的用途。

巩固反馈理性升华

1.请判断下列做法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1)若浓硫酸洒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2)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2.10月7日,北京通州发生轿车与罐车相撞,罐身破损,车内装载的13吨98%的硫酸全部漏光。

假如你是当时现场指挥员,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

(1)拨打110报警。

(2)疏散现场群众,在现场划出警戒范围。

(3)处理泄漏硫酸:挖沟疏导、土埋、用黄土吸附、生石灰中和、用少量水冲洗,严禁火种。

(4)处理污染区域:生石灰中和

课后作业:

问题探究:

(1)解决问题:

铜和浓硫酸反应后试管底部灰白色固体,除了硫酸铜之外,还有哪些物质?

第9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一、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乐趣,这是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础.初中化学中涉及的很多实验本来就很有趣,很多实验无论是现象上还是操作过程中都有很多趣味化的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并且要善于透过对于实验的有效组织与设计吸引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有效参与.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才能对于很多问题有仔细的思考与探究.因此,在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为知识教学提供良好铺垫.例如,在“鉴别二氧化碳”实验中,实验前,教师可以拿出一瓶透明的液体对学生说,我给你们变一个魔术,往里面吹口气,里面的液体会立即变成牛奶.这时候,学生会被教师将要表演的魔术所吸引,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操作中.接下来教师往石灰水里吹气,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使液体的颜色变成“牛奶”.学生都非常惊讶与好奇,对于这个实验现象都很感兴趣,并且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透过趣味化实验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教学参与热情,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模仿能力

很多实验在原理、操作方法与分析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尤其是随着学生接触的实验的不断增多,自身积累的化学知识不断丰富后,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共同点也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模仿能力.对于那些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实验课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学过的实验课程对于新的实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网络的构建,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的实质.例如,在做“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利用浓氨水、烧碱、生石灰、必要的仪器,如何制取少量氨气.学生讨论之后,提出两种方案:将浓氨水放在烧瓶中加热;将生石灰放在烧瓶中,再用分液漏斗滴加浓氨水.然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利用一只圆底烧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橡胶管、一粒NaOH固体、少量浓氨水、大烧杯、水,如何做喷泉实验?学生学习过制取氨气和喷泉实验,具有一定的模仿基础,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模仿设计,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获知实验的实质.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