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力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1]。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深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不断攀升,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但现实中很多企业每年都计划吸收一批新员工,但却很难招收到满意人才。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经常发现毕业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存在脱节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人员招募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3]。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理性呢?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就业意向。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意向情况,为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2 调查对象:合肥师范学院2015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6名学生。
1.3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该问卷分三个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具体就业意向项目以及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组成。总共发放问卷146份,收回初步有效问卷133份。为了直观分析就业意向情况,因此我们在毕业后打算这个问题上,将选项为考研、自主创业、其他等选项的问卷剔除,最后剩下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有效问卷82份。为检验问卷的有效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可靠性统计量检验,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可靠性较强,信度检验通过。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照性别划分:男性30人,女性52人;生源地划分:农村63人,城镇19人。如表2 所示。男女生分别占36.6%、63.4%;农村城镇分别占76.8%、23.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女生、农村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2.2 调查结果 本次调点选取了求职准备时间、就业形势认识、择业途径、就业地区、意向单位、希望月薪标准、对就业政策有的了解程度、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的帮助程度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
2.2.1 求职准备时间较短 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准备时间主要集中在半年以内、半年-1年这两个区间,累计值占到75%。一般来说,求职准备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准备时间。长期准备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时间,短期准备时间主要是应聘前的准备。从求职准备时间调查时间可以看出75%学生选择在大四阶段做求职准备。
2.2.2 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 在就业形势认识方面,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占到将近一半,占到48.8%,认为就业形势乐观占到40.2%,就业形势不清楚占到11%,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累计占到89%。一般来说,就业形势的认识程度对于学生就业选择具有指导性作用,就业形势认识越清楚,就业选择更加理性。
2.2.3 择业途径偏网络化 在择业渠道选择方面,40.2%的学生选择网络投递渠道,网络投递简历尤其便捷、成本低、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等优势,但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而校园招聘是专门面向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开展的招聘活动,一般来说针对性强,应聘成功的概率较大。
2.2.4 就业地区省内比重大 在就业地区选择方面,毕业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省内城市,所占比重为50.2%,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比重为25.6%,而选择户籍所在地的仅有8.5%一方面。这与调查对象76.8%来自农村地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更倾向于经济相对发达、个人发展机会较大的城市地区。 2.2.5 意向单位选择多样化 就业单位的选择一直是毕业生很关心的就业意向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意向单位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占34.1%、30.5%。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打破了传统就业思维,意向单位选择符合自身特点。
2.2.6 薪酬标准选择较理性 薪酬标准反映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选择就业单位较为重视的指标之一。一方面学生想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们对薪酬标准的选择更加理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选择2000-3000元的月薪标准的人数占到48.8%。一般来说,影响薪酬标准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业标准、企业经济实力、劳动力市场等因素[4],学生在选择薪酬标准时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平台、企业福利等因素。
2.2.7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够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学生
对国家就业政策不太了解,说明学生关于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在选择就业、创业等方面缺少具体政策指导。 2.2.8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一般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程度,认为比较有帮助、很大帮助的累计值占到59.7%,说明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学校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对求职有帮助。但同时也有37.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因此建议学校应该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理性求职。
2.3 影响因素分析 从单位地理位置、单位性质、社会地位、单位薪酬、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家庭影响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通过表4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单位个人发展机会、单位薪酬、单位地理位置。说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加看重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平台,其次是单位提供的薪酬,再次是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考虑因素方面较理性。
【关键词】就业意向;体育专业毕业生;影响因素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that the impact of factors and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the Henan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statistics, it shows that: Henan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s are affected mainly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students source, the graduation location, employment unit types, region, salari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at graduates appear in the environment of career in Henan Province 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 this paper puts opinions ,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university personal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and the career guidance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Employment intentions;Professional sports graduates;The impact of factors
随着国家扩招计划的逐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的同时,在校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当今时代出现的突出问题。国家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2013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预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达到穿记录的727万。比2013年增加了28万。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 [1]“2014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1.4万,较上年增长2.9万人,总数居全国第三”[2]。而河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也将达到7000人,而今年体育毕业生人数与社会对其专业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
李海平在《青年文学家》2012第04期专题研究体育专业就业问题提到:“随着国内众多高校体育专业的扩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涨,但是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不足以及相应岗位的数量限制,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种种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面临这严峻的形势。加上国民体育意识比较薄弱。体育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面临着就业面窄,就业岗位少的难题。深入了解河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并根据形势提出就业指导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探索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体育院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价值。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1.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问卷,并邀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在相隔一个月的时间间距分两次对5000名10级即将毕业也的体育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2份,剔除24份无效问卷,对两次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信度范围为70
1.3 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整理分析统计。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影响河南省体育院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1 个人因素
2.1.1 学历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认为学历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因素,在调查者中,有86.30%的毕业生认为好的就业单位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事业单位、公务员,学历是被认为进入其队伍的敲门砖。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历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2.1.2 综合素质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院系毕业生被调查的人中,有84.30%的人认为就业与否与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学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也逐年递增,再加上有部分毕业生大学四年不学无术,虚度光阴,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省内体育院系本科毕业生与发达地区的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生相比普遍表现出职业素质不足,这些反应在:课程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专项体育基本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低。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变化,大学的就业制度和就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显着的转变。由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书籍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系2010届-2012届毕业生从实际就业率、意向就业率、期望薪金,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我们应当为体育艺术系各专项的学生拓宽市场,能够使各专业的学生就业单一化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使各专业的学生拓宽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现状;调查;对策
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2010-2012届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
结果与分析
1.2010-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就业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119人:男生43人,女生76人;2011届本专业毕业生122人:男生49人,女生73人。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3.171%,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0820%,2012届实际就业率为18.440%。
2010-2012届毕业生的意向就业形式很多,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按照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工作方向的确定,2011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社区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毕业生主要看好的有继续考研。
对于薪金问题上,有59.000%的学生的毕业后薪金的期望在3000-5000之间,毕业生表示,先有个稳定的工作,薪金不是问题,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态度。
在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预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74.80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有10.23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可以说明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总体预期工作满意度较高。
2.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1]。在这种状况下,艺术专业学生求职形势很不乐观,很容易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现实形势,再就是由于期望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合适就业机会。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政府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但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招生规模调整政策。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矛盾;就业体制新旧转换和高校毕业生配置方式产生的矛盾;大众对教育投资与预期效益的矛盾;大众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这几点是影响别业生就业的主要社会矛盾。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学校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2],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进行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毕业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就业指导大众化,缺乏个体的具体指导。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家庭因素-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期望、职业定位、地位和社交能力、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因素-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
结论与建议
结论: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着学校名气的优势,还有着专业特长的优势,凭借一技之长并定会在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通过本文,力求为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
建议:(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意愿-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应当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仅有助于艺术毕业生正确求职择业,而且有利于参加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提高就业能力-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就业能力的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合理结构;锻炼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院校应以学生为根本,建立就业导向的就业体制
根据市场和现实就业状况做出充分的反应,才能根据市场行情自主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相对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高校作为教育的微观主体[3],与独立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面,比就业主管部门更具有优势,应该享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以增加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力度。
(3)政府职能部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由于政府承担了较大份额的高等教育成本,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委托关系.政府应采取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3]。(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华,2011,8:24-26.
针对计算机工程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最终分析结果如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二维机械绘图、二维平面图像处理、三维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知识,掌握二维平面绘图、三维效果图绘制、建筑效果表现、模具设计与制作能力,能从事建筑效果表现、模具设计与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调查情况
(一)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适应性,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
1、就业对口率分析
2011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系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家装设计、广告设计、印刷设计、模具设计及网站设计等方面,对口率较高。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私营企业公司,这也符合本专业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
从就业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地潍坊、及济南、青岛、淄博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2、薪酬待遇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月薪在1000-2000元的占68%,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27%,3000元以上的占5%。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访问,对于刚毕业1-2年的学生来讲,目前的薪酬水平基本符合学生的期望值。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增加及职称的上升,学生普遍看好未来的升职加薪。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总结
根据对近几年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就业具有如下特点:
1、就业率高、专业对口
统计显示,本专业的就业率为100%。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高、能吃苦耐劳、相对本科生薪资水平低,受到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欢迎。本专业的专业设置符合当前企业要求,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对口就业。
2、薪资起点低、上升空间大
根据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集中在月薪1000—2000元的水平,与高职其他专业基本持平,但比本科毕业生低。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大部分毕业生能很快熟悉行业特点,积累经验,上升空间比较大。
3、稳定性较低
薪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等特点,使得一部分毕业生经常更换工作,稳定性较差。
三、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一)完善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学习的软件比较多,更新换代较快,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同时加大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单位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要多列举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时下最流行的技术,有方向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培养适应本企业的学生,减少双方的磨合时间,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分析当下的宏观就业形势,介绍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与要求,面试技巧与注意事项,择业的要素和优先次序等,通过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人事干部、中介机构经理、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就业、从业、创业的艰苦经历和成功经验等;利用中介机构和媒体推荐,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毕业生的特点特长等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实习就业和定单培养提高就业率,根据与企业达成的协议,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实习实训时,实现预就业,通过与有意向性的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学习期满,达到毕业标准,到原定企业参加工作。
参考文献:
[1]梅泉海.大学生就业形势探析.发展,2009,(6).
河北农业大学位于保定,是一所在农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学,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于2001年,当年只招收了2个班,59名学生,随后招生规模略有扩大,2004年招收了5个班(包括专接本2个班),其后每年的招生规模大都稳定在2个班左右。截至2012年,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招收8届,总计600人左右。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包括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公共政策、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二、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为了探析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笔者从2005—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至今共8届毕业生)毕业生中每届选取部分毕业生作为特定调研对象,主要就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密切联系的直接描述指标与间接影响因素等系列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达95%。被调查学生中早期毕业生(2005届、2006届)23人,占23%;中期毕业生(2007届、2008届、2009届)学生36人,占36%;近期毕业生(2010届、2011届、2012届)41人,占41%。其中男生37人,女生63人。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文科类性质专业,女生比例一般高于男生,造成问卷数量性别比例略显悬殊。根据调查问卷内容,笔者分别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及影响就业的因素,教育培养3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第一个因素系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直接描述,第二个因素系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勾勒,第三个因素系对学生应对就业应具备素质的剖析。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测度专业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而毕业生就业结构是对专业发展的深层次解析,通过就业结构分析可以看清专业课程体系的成熟度、发展重点和特色。通过调查分析可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其就业结构分布多集中于各级党政机关或基层单位,国有、私营、民营或其他类型企业也占有重要份额,对从事的行业和领域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同时,通过访谈得知,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领域多为门槛较高,竞争激烈的政府部门,加之本专业属“年轻专业”,显示度低,很多用人单位对此专业缺乏了解,故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对专业持不乐观态度,但经过多次面试后能够找到比较满意或合适的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就业率。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将大量涌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对公共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
(二)就业意向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因素和学生就业意向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明确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强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就业帮助最大的因素,理想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看重的因素及理想就业地区”等项目的调查,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趋势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意向,结果见表2。表2显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普遍认为帮助最大的因素是相关社会实习、工作经历、社会关系和专业4项;理想的就业地区和单位,毕业生大多选择直辖市、省会城市或非省会城市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但大多集中于河北省内。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择业时更加看重“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等因素,而对于“符合兴趣爱好、劳动强度、权利和社会资源”则处于兼顾状态。此外,当问及是否自主创业时,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否”,仅有6个同学选择创业,比例仅为6%。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各类中小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多层次的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生希望在城镇化过程中寻求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育培养因素分析
教育培养条件和环节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是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该调查从就业的教学因素和基本素质入手,探究增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外在教学条件和内在影响因素,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查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实践教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教学水平”次之,再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并提出“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表达和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三、河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一)找准专业定位,服务地方区域
河北农业大学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河北,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多种调研实验也都依托河北地区开展,河北省也对河北农业大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在建设中都不可避免带有地方色彩,这就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了契机。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攻坚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张、新农村建设使得各种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层出不穷,需要大批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投入其中。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河北省发展需要,以“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为方向,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多层次的管理人才,推进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于地方区域。此外,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将大量涌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面向企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也将成为今后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设置特色课程体系,增强专业辨识度
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度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特色和专业的辨识度。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在拓宽专业口径,强化管理基础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设置特色课程,从整体上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分段实施、总体安排,多层次、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区域性地方特色选修课模块。各模块课程之间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以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府经济学、公共财务、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障学等专业课为核心,以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定量分析、管理文秘等专业基础课为框架,并辅之以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区工作、河北省农村社会发展专题、河北省社区发展概况等区域特色选修课课程,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知识体系,增强专业的辨识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显示,实践教学环节是构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要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项目教学、情景扮演等方式挖掘资源潜力,还要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各类型企业和其他团体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将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服务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基地本着边学习、边实践和兼顾农时的原则,上午听课、下午进棚实践、晚上与指导教师和基地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实训,学生对育苗、定植、管理、采摘到分级包装等生产过程有了较熟练的掌握,对企业管理、市场策划、国际贸易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正如学生调查问卷中所写的“我们能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体验实践”,“我们对蔬菜和园艺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通过聆听企业负责人的创业经验和心得,自己对择业和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Abstract: For learning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s of intern of Business English specialty, the author takes interns of Business English specialty of 2011 in vocational school, and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n 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ir employment orientation is not accurate enough, career expectations are unrealistic,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not enough, interest for the profession is not enough,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 such as adjusting Business English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improving the confidence of student''s employment,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carrying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to achieve successful employment.
关键词: 职业学校;商务英语;实习生;就业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Business English;intern;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71-01
0 引言
面对2011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怎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就业发展有何需求?学生自身存在何种问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关注什么?为了全面提高扬州商校商务英语专业实习生就业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水平,全面客观地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需求,本人以扬州商校2011级三个商务英语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活动。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并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 120份,回收率为100%。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方向明确,直接就业成为首选
表1调查显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去向问题上主要集中在“先就业,后择业”,占82.5%,少数人选择自主创业,占8.3%,也有人选择继续深造,主要是专升本,占9.1%。从这些数据来看,多数毕业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严峻性。因此,希望较早地抓住机会就业。
2.2 对所学商务英语专业就业信心方面 调查发现,有44%的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就业信心不足”,20.8%的学生“比较有信心”,16.7%的学生“没有信心”,极少部分学生“非常有信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商务英语就业前景信心不足,他们也认为自身条件有欠缺,这些数据表明本校商英专业学生缺乏自信或者存在潜在的自卑感。
有53.3%的学生认为“可不考虑专业”,比如呼叫作席、售后服务、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他们都表示愿意去从事;35%选“先干本专业后再转行”,由此看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着较灵活的择业心态。暂时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学以致所用,在工作过程中,凭自己努力,边学边练,充分发挥自己才智。
2.3 择业时考虑的因素 从三个班的“择业时考虑因素”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选择“经济收入”的占最多89.2%,其次是“个人兴趣爱好”占70.5%,“工作稳定性”占68.8%,“地理位置”的占57.7%,“单位发展前景”的占53.8%,“个人发展前景”占43.8%。由此可见,“经济收入”是本专业实习生在寻找工作中最先考虑的,反映出毕业生希望拥有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再问学生具体希望薪水多高时,有八成学生希望能达到1500元一个月。对于刚出校的学生,这样的工资要求似乎缺乏理性。
3 调查结论
被动选择专业,挫伤学生读书热情,打击学生就业信心。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4.4%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商务英语专业兴趣不是很高,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被动适应所学专业。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知所措,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专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不确定,只能由父母决定。但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往往也是道听途说,很少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和喜好,最终选择了一个孩子不喜欢、没兴趣的专业。违背自己意愿或者根本没兴趣的专业被动学习,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读书热情。很难想象,一个有那么多对商务英语专业不感兴趣学生,而又被迫不得不学下去的班级,会是怎样情形。
4 建议和对策
调整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就业信心:①加强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商务英语实训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仿真业务实训、实习场所。语言与实践训练一体化的商务英语实训中心的建设以国际贸易运作为切入点,建立与实际业务运作连接的企业运作模拟环境,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此模拟环境中借助电子技术和英语熟悉国际商务运作方式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实训基地为商务英语类人才提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场所,兼容了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外销员、货代员和商检员的培训考试功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②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多种性质合作关系(包括订单培养、合作项目开发、顶岗实习、虚拟工作平台合作、实习基地),要求企业成立专门的合作小组,配合教学计划实施合作协议,落实每一实训环节。如企业培训项目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并实施,使每一名学生在培训中得到锻炼,确实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树立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文玉兰,陈汉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0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产业经济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51-05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如果把高校比喻为人才加工厂,那么这个加工企业的产品销路如何就决定高校在整个教育产业市场的生死存亡,高校如果不能把握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社会人才,这就意味着高校的整个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资源的浪费对社会带来的负面效果决不仅在产业经济上,更可能在社会的政治稳定上。因此,从政府到大学都应当竭尽全力地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应加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服务体系及机制的建设,想方设法地拓展学生的就业门路,让高校学生进得来出得去,保证高教产业的良性循环。
要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就首先应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他们就业的难处在哪里?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哪些帮助和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也正是出于这个前提,本课题对部分2006届某地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问题提出对策。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1.1 关于调查的相关参数
本课题开展的调查是在2006年9~12月份进行。选择这个时间,主要是考虑此时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活动的高峰期,也是他们的就业心态最复杂的时期,这有利于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倾向。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并对其中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调查对象上,课题组有目的地选择了某市的3所大学:XX财经大学(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的,在全国财经类院校排名靠前)、XX师范大学(以师范类专业为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该省师范类领先)、XX职业技术学院(以高等职业技术类专业为主的地方性民办高校)。这样既可以较好地反映产生“特色的效应”的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的普遍的就业心态及其差异。在接受调查的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上,课题组有目的的在上述3所大学中选择了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金融、国际贸易、统计、会计、旅游、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生物制药、艺术、包装等15个专业。这样可以反映不同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普遍的就业心态及其差异。在上述基础上以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1 000名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专科生300名、本科生500名、研究生200名。这样做旨在反映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及其差异。
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965份,回收率为96.5%。有效问卷总数为954份,有效率为98.9%。有效问卷中,男生的有效问卷为460份,女生为494份;本地籍生源为227份,非本地籍生源为727份;专科生为350份、本科生为442份、研究生为162份。
1.2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统计结果及简要分析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体当中,期望的就业单位及其性质先后排序是:高校、科研单位(占31.7%);国家机关(30.8%);三资企业(24.1%);国有企业(5.9%);私营企业(4.2%);自主创业(3.3%)。在访谈中,高校毕业生认为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家机关的社会和产业经济地位较高,工作相对稳定,法制环境较好,有利于实现自身在学术上的价值追求,而对自主创业,则认为资金、自主技术专利、自主经营意识及能力等条件不具备。而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在被调查总体中的相应比例要高一些,这与他们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能承担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关系。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体意向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专科生的意向则与总体有相对较大的差异性。专科生的意向顺序是:国家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分别占被调查专科生的32.7%、31.2%、25.1%;5.9%、4.5%、0.6%。这是因为:这一群体的学历层次较低,被高校、科研单位聘用的可能性较小;较多的专科高校毕业生期望去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说明了专科生相对追求稳定、追求高工资的思想;他们选择去私营企业的比例都比总体学生的和本科生、研究生中的相应比例要高一点,说明专科生更务实一些,并不一味看重企业的性质。但专科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0.6%,说明专科生对自主创业还比较陌生。
1.3 关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数据统计及简要分析
在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中,“个人发展前景”、“产业经济收入”、“爱好兴趣”、“自己是否适合该工作”依次名列前四位。学生对“企业的性质”、“专业是否对口”、“企业的实力和文化”、“就业地区”、“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情感因素”等因素的关注程度都在10%及10%以下。
调查显示,在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各学历层次的学生的期望值是不同的。专科生的50%和本科生的34.8%都选择2 000元为第一期望薪酬;研究生选择3 000元的比例为50.9%。对如何看待薪酬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47.9%的学生选择“先凑合着干”;选择“不理想就不委屈自己”的仅占13.7%。对待“专业不对口”的问题,55%的学生选择了“先找份工作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持“不对口则不予考虑”的态度的高校毕业生只有17.5%。这说明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务实,持有“先生存,后发展”的意识。另一方面,这又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有可能对今后聘用单位的聘用意向和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1.4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倾向的调查数据统计及简要分析
在针对去西部、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项中,学生的就业地区倾向性的各部分比例如下:非常愿意占1%、愿意占17%、看条件可以考虑占53%、不考虑占29%。从中可以看出看条件考虑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过半,占53%。去西部、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显示图如下:
在“影响去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的调查项中,依次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个人发展”(52%);“环境待遇差”(46%);“信息接受慢”(27%);“社会经验不丰富,挑战太大”和“家人、婚姻等原因”分别占25%和23%;认为是“思想认识不够”的学生仅占8%。在吸引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条件下,受欢迎程度的因素如下:
可以说,上述3项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认同“开发西部、振兴农村”的重要意义,但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目前条件还不具备而没有就业、服务于西部、农村的愿望。
1.5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调查数据统计及简要分析
在关于“哪些求职途径最有效”的调查项中,各种途径的有效程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亲友、老师介绍的有效程度最高为80%,现场招聘会为60%、网上求职为40%;上门推销为20%;报刊及其他渠道为10%。
与以上调查问题相关的是,关于“社会关系在求职的成败中的作用”问题,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6%。合计,认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占98.4%。这既表明高校毕业生需要在求学期间为今后就业努力开拓和建立范围较宽的社会关系,又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及公平性还较低。
1.6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反思的调查数据统计及简要分析
所谓的“就业反思”,是指高校毕业生对就业“难”、自身素质和能力、高校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反思。此调查的基本数据及简要分析如下:
1.6.2 对自身素质的反思调查
表5 关于“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高校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和“如果重读大学,您觉得应该着力提高的素质”的调查表
许多高校毕业生还提出,大四的课程安排应该尽量减少,以利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或进入签约单位实习。
与课程设置有关的,是关于“实习对求职的帮助”的调查,认为“有很大的帮助”的占46.7%;认为“帮助一般”的占35.8%;认为“没多大帮助”的占14.2%;认为“一点帮助都没有”的占3.3%。可见,认为有帮助的还是占绝大多数。被访谈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说,他们现在的去向正是实习时所在的单位。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中更为多见。
既然实习对求职这么重要,那么,对“高校安排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有过半的学生认为“不充分”,占56.7%;有22.4%的学生认为“很欠缺”;认为“充分”和“非常充分”的学生加起来占20.9%。所以,认为“不充分”(“很欠缺”可以看作是“不充分”)的学生占79.1%。
与学生的访谈中,有些同学还提出了要鼓励学生拿双学位,甚至是多学位。这样不但使自己能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而且还能拥有更多的求职的资本。
1.6.4 对就业指导的反思的调查
由下表可以看出:
占65%的高校毕业生最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是企业挂职和企业实践,经验交流方式居第二位,占39.2%;但同学们对企业挂职和企业实践这一指导方式的知晓率仅仅20.8%,对经验交流的知晓率仅为18.3%。与此同时,同学们知道较多的就业指导方式是个别咨询、就业网站和就业指导课,而这三种指导方式的受欢迎程度却分别只有25.0%、25.0%和9.1%。
为何就业指导课和就业网站受欢迎程度相对较低呢?笔者就这两个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关于“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内容”的调查中,认为“非常有用”的仅占0.9%;“比较有用”的占18.3%;认为“一般”的高达45.2%;认为“可有可无”的占26.05%;认为没用的占9.6%。
对高校就业网站的评价是:“非常满意”的占5.2%;“比较满意”的占33.0%;“一般”的占50.4%;“不太满意”的占7.0%;“很不满意”的占4.3%。
在对“您印象最深的板块或栏目”的回答中,98%以上的同学回答是“招聘信息”、“就业信息”、“人才招聘会信息”。
与专科生的访谈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提出,高校的就业网站上的信息更多的是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专科生的照顾很少,一部分同学说“几乎不上高校的就业网站”。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大一期间,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拓展”比较重要,分别占66.7%和73.3%;在大二期间,“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也处于相对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就业体验”和“求职技巧培训”;在大三期间,“就业体验”最为大家重视,占到60%,其次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分析”和“求职技巧培训”;在大四阶段,大家对“提供就业信息”的需求度最高,然后是“就业心理咨询”和“求职技巧培训”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分析”。
在与同学的交谈中,部分同学提出要提高招聘会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提高签约成功率;部分同学还提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更多地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深入把握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对不同的专业的就业指导应有所不同,特别是相对就业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2. 政府应完善发展产业经济策略
2.1 确立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是维持市场强劲、社会稳定、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社会,就业是产业经济增长的目的所在,我国应把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实施反通货膨胀、反通货紧缩等有力的政策措施。为什么确立以就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政策?其理由有二:一是中国已经进入低水平的商品过剩时期,其中最过剩的是劳动力商品,最短缺的是工作岗位,是饭碗。二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核心,是我国产业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手段。产业经济运行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以前,我国有一段时期产业经济发展是重效率而轻公平。表现于以往的产业经济增长,依然是粗放式增长,而且重视物资资本的投入,轻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没有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放在应有的地位。由于没有一整套完善的、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核心的政策体系,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较为紧迫的社会产业经济问题。从我国的产业经济条件看,产业经济效率改善应该是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来实现,当前尤其是要通过改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来实现。从现在开始,在今后20年中,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在世界产业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其结果必然使中国劳动力的相对价格更加便宜。便宜的劳动力价格意味着便宜的产品价格,因此,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长期保持。廉价而充足供给的劳动力,是我国长期可持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如果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没有成为产业经济活动人口,则说明产业经济资源的配置还有改善的余地,说明产业经济政策仍然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今后时期的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选择效率与就业并重,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这就是:(1)以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劳动力的基本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竞争能力;(2)将高校就业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建立并完善起来。这样,在产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产业经济就能立足于我国根本具有的比较优势,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提高我国产业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应该认识到,产业经济是以人为本,社会是以人为本,充分就业,就是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内容。在市场产业经济条件下,充分就业还可以在全社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引领产业经济增长,才能改变我国极为粗放的产业经济增长,真正使改革开放产生的制度激励,成为改革和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的市场产业经济,更要依托于人的(尤其是劳动力――优质劳动力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我国的产业经济增长。这些决定着我国的产业经济政策必须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核心。
2.2 保持适度快速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
产业经济增长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长久动力。如果单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角度看,产业经济增长率越高,能吸收的高校毕业生就会越多,但宏观产业经济运行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经济增长率将很难持续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经济增长率能不低于7%,已经是比较高的速度了,速度再高恐怕比较困难,但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在制定“十一五”产业经济增长速度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产业经济增长的依赖关系,是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产业经济增长率能保持在平均每年7%,仍可以解决大部分新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3 在产业经济增长率既定前提下,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
针对当前的就业矛盾,用适当放松银根、扩大投资、加快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办法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在保持就业弹性方面多做工作,使得每一个产业经济增长百分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有所提高。因此,“十一五”期间,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点应该是调整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系数,扩大产业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1)应出台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善。首先,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第三产业。现在,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3,低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水平;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27%,而美国1997年高达81%,印度也大约在55%的水平。我国第三产业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我国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其中,应特别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各种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潜力大的第三产业。争取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提高到40%左右。其次,运用适当的技术选择政策,按照市场方式,重组衰退产业和扶持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要在增加国家对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投资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扩大企业的筹、融资渠道。对有发展前途、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支持他们加强技术改造的力度,在投资、贷款、技术和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继续加强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2)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产业经济。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就业结构将发生变化,股份合作制和非公有制产业经济的较大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了机会,国有产业经济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状况将逐步改变,为此,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社会产业经济政策,努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近几年来,我国95%以上新就业机会的增长主要靠非公有制产业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政府部门应广开就业门路,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兴办多种形式的合作产业经济、合伙产业经济、股份制产业经济或从事个体劳动。要在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提高国有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产业经济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产业经济,充分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其次,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性工作制。支持高校毕业生从事各种劳务活动。(3)加快国有产业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程。重视发展中小企业,逐步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从企业规模看,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效果最好的是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不仅同样投资可以安排比大企业多得多的高校毕业生,而且还因为中小企业上马快,建设周期短。在政策上可以考虑组建中小企业基金和专项信贷资金,并提供扶助中小企业的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等。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表层问题,而且是发展社会专业化、推进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2.4 加快城镇化速度,引导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
城镇化进程最终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我国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适度的高校毕业生向城镇转移,不仅不会过多地挤占城镇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城镇化首先是把原有的就业“蛋糕”做大,高校毕业生得到的主要不是原有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而是新增的就业岗位。转变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城镇化不仅是现代化的要求,而且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由于城镇的生育控制严于农村,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还可以强化计划生育的效果,减缓人口增长速度。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应该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争取城镇化水平达到35%~40%左右。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城镇发展。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的就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广大的城镇还大量需要人才,假如高校毕业生能够去基层发展,不仅能够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对相对落后的城镇是一次大规模的“人才输血”,将极大地推进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各级政府虽然也在大力号召高校毕业生到城镇工作,但常常只有精神支持,没有物质奖励,没有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因此很难激发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政府想要高校毕业到城镇工作,就应该制定一些措施,完善到城镇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采取与高校毕业生签合同,辅以提薪提干等方式来调动高校毕业生到城镇工作的积极性。对有志于到城镇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要采取优惠措施,给予支持,必要时还要给予资金扶持。这虽然会牵动政府的一部分财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政府要急高校毕业生就业之急,鼓励他们到城镇工作、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规划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研究》(FIB06038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2002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M].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产业经济研究所出版.
[2]中国拟建宏观调控体系,解决日益严峻就业问题[R].北京新闻中心,2003-7-31电.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的讲话[R].新华网,2003-9-27电.
[4]田慧.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及策略[J].辽宁财专学报,2002,(5).
[5]庄西真.就业模式的转变与职业教育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3,19(5).
[6]刘港,王玉杰.创业教育――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2002,14(1).
[7]刘晓波,张志建,郭江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J].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8]孙权,王滨有.就业指导[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9]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关键词】 体育学院;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反映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而女大学毕业生在总毕业生人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2008年为44%,2009年已达45%。在2010年毕业的六百多万名大学生中,有二百多万人没有找到工作(未就业人数达33.3%左右),其中女大学生已占到了44%。因此,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其性别特征更引人关注。如果不重视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会造成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以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为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
从调查数据上分析,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足60%。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就业名额不足、就业前景不被看好等因素,占32%的女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有8%的女大学毕业生未就业,等待下次的考研或是更加理想的工作岗位;还有14%的女大学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先暂时就业(代课老师)后再择取更好的职业。毕业后取得理想职业的女大学生只占少数,仅有18%的女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另有8%的女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进政府部门工作。
2、女大学毕业生对区域的选择
体育专业的局限性使女生就业适应面窄,造成了该专业领域的拥挤;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少,也同样造成了该专业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调查问卷显示:70%的女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发达城市就业,致使这些地方或领域的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造成供需失衡,过度竞争,无形中也缩小了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区域。小地方少人问津,而发达城市的女大学生则人满为患,这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二、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的影响
自身体育专业的局限性。在对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5、2006级已签约工作的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3.3%的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女大学毕业生签约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接近对口,但仍然有46.6%的毕业生其签约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专业的限制会直接增加就业的难度,从而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女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普遍出现自卑的心理问题,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5、2006级中有46%的女大学生对择业没有信心,一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造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出现。
部分女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或是脱离现实。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5、2006级中有30%的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个人的价值,很少考虑这份工作的社会价值,她们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很少考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这种就业价值取向的失衡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客观因素的影响
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用人单位拒绝女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86%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排斥女性的现象。女大学生求职失败率要大大高于男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女生投递的简历份数有时多于男生,但获得面试的机会却少于男生,获得的签约意向也少于男生。
家庭对女大学生的择业过分关注和干涉。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5、2006级中有86%的女大学生认为家庭因素对就业起很大的影响,因为父母的职业、学历、收入、身份等决定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及社会资源,这些资源都通过不同方式影响学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从而使家庭背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子女最终的就业状况,这更加剧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
学校在就业方面的针对性教育相对较少。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在性别上无差异的教育,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5、2006级中有66%的女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女学生的针对性教育较少。事实上,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取一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5、2006级的女大学生就业率偏低,人才拥挤和地域差异大,主要表现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人才过多流向发达地区,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则少人问津。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率偏低,主观因素主要有本身体育专业的局限和女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就业心理和择业观念的限制。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率偏低,客观因素主要有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家庭的干扰以及学校在就业时对女大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少、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2、建议
女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理念,要树立健康良好的女性形象,发挥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女大学生要在学校多学知识,在就业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走出择业的误区,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建议学校开展指导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课程,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引导女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扬.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57-58.
[2] 王茹.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8.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飞速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加剧了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就业趋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意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心理。本文对独立学院工科男、女大学生毕业出路选择、就业单位意向、就业区域意向及就业考虑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从国家、企业、学校三个层面提出采取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 独立学院;男女大学生;就业意向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截止至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增长到749万,就业形势不断加剧[1]。作为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尤其是工科中的女生就业情况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2]。通过对独立学院工科生中不同性别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就业意向现状,为完善对独立学院学生尤其是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帮扶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纸质问卷,在四个年级工科专业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412人进行了毕业意向、就业关注与准备、就业区域意向、就业单位意向及就业考虑因素等方面的调查采样,共回收调查有效问卷388份,问卷回收率为94.17%,其中男生201分,女生187份。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男女大学生毕业出路选择的比较
对回收的388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1)388份调查问卷中,男生、女生分别占调查问卷的51.80%和48.20%;(2)从表1可以看出,49.75%的男生选择毕业直接就业,59.89%的女生选择毕业直接就业;在创业、考研、出国培训、报考公务员和基层项目中,男女大学生因性别不同所选择的毕业出路也不一样。
由此可见,毕业后直接就业和考研,女生的选择高出了男生10个百分点左右,在创业和基层项目方面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帮扶学生创业和参加基层项目,但不论是男生、女生,选择创业和基层项目作为毕业出路所占比例均较低,这说明学校需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对基层就业宣传力度的同时,国家和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投入。
2.2男女大学生就业单位意向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表2):男女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企业就业的比例相近,分别为42.29%和41.71%;在政府机构中就业男生的选择高于女生,而在科研机构、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的选择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选择创业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出了11个百分点,但仍然有较高比例的男女生没有想过毕业的就业单位意向。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差异性较为明显,男生更偏向创业和政府机构,女生偏向于较为稳定的就业单位就业。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就业人数不论男生、女生所占比例均最高,由此可以说明企业是解决学生就业的重中之重。同时,仍有6%左右的学生没有就业单位意向,更应该引起教育与就业工作者的关注。
2.3就业区域意向
对男女大学生就业区域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表3):大部分男、女生愿意以家乡附近为主要就业区域,但女生更偏向于在家乡附近就业;在选择挑战和机遇较多的沿海城市或不在乎工作区域方面,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在内地城市、西部地区作为工作区域的选择中男女生相差不大,但选择西部地区作为就业意向的比例在男女生中均最低,分别为1.99%和1.67%;仍有3.98%男生和3.16%的女生没有明确的就业区域选择目标。
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和沿海或内地发达城市就业,而就业机会较为充分的西部地区,学生的选择意向普遍较低。由此说明,促进毕业生就业一方面要加强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市场维护与开拓,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加强学生生源地区就业实习基地的维护和建设,同时大力宣西部就业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就业。
2.4就业考虑因素
对男女大学生就业考虑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男女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六个调查因素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薪资待遇(30.73%和29.78%)和发展机会(29.11%和21.31%),两个因素占比男女生均超过50%;男女大学生考虑因素排在最后均为专业成绩和专业匹配;工作环境和工作稳定性女生占比男生略高。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考虑因素看重薪资待遇只是其中一面,另一方面也比较关注自身的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及工作的稳定性。这说明在校大学生能以理性的思维方式考虑就业问题,关注自身的发展因素逐渐增加,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薪。但另一方面也必须得到正视,即就业中专业匹配所占比例在男女大学生考虑就业因素所占比例均较低,这无疑会导致学生轻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造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较为薄弱。
3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当下男、女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差异的同时,逐步趋于理性和现实,同时也反映出了高校教育在专业指导、就业引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学生没有考虑过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区域,不把专业匹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势必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目标,盲目的度过四年,同时淡化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把大学作为进入社会的“跳板”,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形式。对此,应当引起政府、高校及社会相关管理与职能部门的重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高校加强联合,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帮扶体系。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政府将社会人力资源中心、科创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与高校职业规划、创业引导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高校学生职业规划、创业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构建科学有效的全程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知识教育、过程的帮扶与指导、心理咨询等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3-4]。
(2)企业、高校密切联系,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要不断要践行“以人为本,实用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追踪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紧跟企业人才需求实际,实行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与企业、行业的交流合作,实现校企“零距离”办学,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建立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3)政府逐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促进就业公平2。各类用人单位应主动或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自觉摒弃或弱化以“学校知名度”、“性别”等作为人才选用的标准,逐步杜绝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公平[5-6];同时,用人单位应适当提高“专业匹配”、“专业成绩”、“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等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发挥社会责任意识调动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杜绝“性别歧视”,为女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尤其是工科中的女大学生,逐步缩小在校男、女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就业快讯[OL].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1209695.shtml.
[2]林虹,毛薇薇,陈豪.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科学,2015(1): 254.
[3]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渤海大学,2014.
[4]张环境,王天营.男女大学生就业意向差异的比较[J].黄海学术论坛,2010(15): 295-302.
[5]秦洪庆.浅谈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