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对古典文学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古典文学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书籍装帧;审美艺术;情感表达;应用;文字艺术

中图分类号:TS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53-01

文字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时代特征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它是人类记录事物、语言和交流感情思想的视觉符号。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后来,从象形到形声,声形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可以看出文字本身具有很强的视觉传达作用。无怪乎有的设计师说:“一幅作品,设计好字体就等于设计好了一半,甚至是全部。”书籍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始终与人类的进步密不可分。

一、书籍装帧设计整体形态结构的功能性

把握书籍装帧设计整体形态结构的功能性,“整体性”是书籍装帧说设计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形神兼备”是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的最终要求,也是贯穿书籍装帧设计始终的基本要求。所谓“形”即书籍的结构形态;所谓“神”即书籍原稿的精神内涵。设计时要“形”与“神”和谐发展,使书籍成为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生命体,才能形成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形”与“神”若脱节甚至相背,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书籍形态,更不可能有“整体之美”。

二、印刷工艺与材质美感表现

考究的装帧材料和精湛的印制工艺,是构成书籍装帧美感的重要因素。电子计算的广泛的应用,对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与制版印刷带来了革命和繁荣,书籍视觉传递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对于设计手法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商品竞争意味。

三、书籍装帧设计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设计思想

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必须在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的前提下。如我国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的线装古典书籍中,总的分析,并非从简而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搭配、材料选取,都有深厚的文化底韵蕴藏其中。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仅仅追求古典风格,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仅仅追求现代风格,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同时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结合,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四、文字艺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一)字体造型元素的特性

书籍离不开文字,而字形、字体、笔划、间距等为文字的基本要素。我国目前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中文,另一类是外文(主要指英文),这里所说的文字版式设计,主要研究以中文字为主体的书籍装帧设计。协调的组合文字要素可以有效地将书籍的各种信息传达给读者,但如果文字字体之间缺乏协调性,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视觉的混乱与无序,从而对阅读形成障碍。

(二)文字字体间的内在联系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书写在表面的文字形态,一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一个就是激发人们艺术想象力的文字,而对于设计师来说,第三重意义是最重要的。为使文字的版式设计与书籍风格特征保持统一,选择何种字体以及哪几种字体,要多作比较与尝试,运用精心处理的文字字体,可以制作出富有较强表现力的版面。创造就是集中、挖掘、摩擦然后脱离。

(三)版式设计的字体空间运用

空间给字体视觉元素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尺度,如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使视觉元素显示最恰当的视觉张力及良好的视觉效果,与不同字体负形空间的运用在空间关系上的表现有直接关系。版面中除了字体这些实体造型元素,编排后剩余的空间即为“负形”,包括字间距、行间距及其围绕文字的空白版面,同样对文字版式设计的视觉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已步入图文互动的必要形式,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计技术加强了版面文字设计的可操作性,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字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在立足书籍的内容特性,品质定位,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等前提下,重在打破传统思维设计的束缚。

参考文献:

第2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知人论世,详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重点还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强调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以此来理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而在新闻与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把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新闻传播广告的内容。例如《西厢记》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等等。而对于新闻与广告专业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妨放在由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受到时人的称赞。《莺莺传》的思想观念是唐朝门第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婚姻观念下的产物。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产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作品的改编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样,还可以引述后人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西厢记》的传播。同样,在《梧桐雨》教学中可以介绍引述《汉书》等资料,联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题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变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闻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广告素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维,大学生尤其是新闻学、广告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以《西厢记》为例。主流观点认为该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选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提前读一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曾说当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即《与王介甫书》,来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见悔故也。”说明王安石决定抛开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坚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针。结果,变法还是失败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而对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舆论舆情的方面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对新闻与广告专业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广告元素,对此要发挥引申。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可以讲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包含的古代实物交易中的广告元素:实物广告。讲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的时候,可以结合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李中《江边吟》“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谈谈其中的酒旗文化,谈谈古代的招牌广告。关于教材的引申发挥,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新闻广告对于古代文学的运用。例如讲杜甫时。可以联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涂鸦、恶搞语文课本插图《杜甫像》的网络活动、话题,“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代网络对于经典的解构,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解构心态。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继续发酵。众多商业人士继续演绎“杜甫很忙”的创作,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头出现了“杜甫很忙”的广告。被恶搞的杜甫推着一辆购物车,旁边配着文字称:“杜甫很忙,现在买钻流行去卖场。”4月,在京东商城首页,杜甫成为三星笔记本的“代言人”。沈阳华邑世纪城的房地产广告打着杜甫很忙的图片,配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买到现房才欢颜”。除此之外,长春中冶蓝城、重庆金悦城、重庆中房千寻等项目也运用了杜甫形象进行宣传炒作。尽管,这种恶搞的经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说明了古代文学与现代广告的结合。再如讲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可以引申发挥到西安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该剧斥资5000万元,打造具有亚洲唯一的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国内首创水中机械组合多变式立体活动舞台和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舞台,并请来了国内一流的音、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和阵容庞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倾力打造这美的演出。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台组合元素,以白氏《长恨歌》为歌舞剧情节线索。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奇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交融一起,较好地演绎了该诗主旨,给人无限遐思。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引申思考当代旅游业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结合:随着张艺谋发展了中国第一台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后,中国各大景区都对当地古典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比如三峡艺术团的《盛世三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启发学生把古典文学与广告结合,经典的古典文学本身已经为人所熟知,广告在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联系近年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1982年,用六年时间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轰动一时。上世纪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分别拍出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到了2002年,台湾电视台与香港中天公司联合投资,再次拍摄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接着刘镇伟和周星驰合作了《大话西游》系列。

第3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随着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文化多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正在逐步侵蚀着民族文化的生存以及延续。因此,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加入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能够很好地去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所谓的“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并不是纯粹的将传统文化当中的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的整合、归纳甚至于抄袭到设计当中,也不是将复古明清、照搬古典的进行设计,而是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理解之后,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新中式室内设计当中,并与民族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比较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能够通过动态的解读与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继而为以后提高人们的民族精神文化起到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人们主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国家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赋予世界意义,民族文化也意味着,在任何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的精神内涵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上的一种文化需求,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仍位于有设计行业的主流地位,其重要的特点是讲究设计的功能性特征以及实用性的特点,而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而言,其表现手法通常是将中式的建筑结构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同时传承传统元素中的设计风格及其精神内容。随着人们对于民族认同感的提高,许多国人逐步开始重新定义隐藏在文化当中的文化价值,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世界的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人在以前文化建筑中的传统民居文化特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方面的设计问题逐步成了现今中国设计界最为热门的探讨话题“。新中式”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很好地融入设计之中,分别表现出儒、禅、道三种不同的思想意境特征。在我国,促进和谐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素“,和”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和谐是表现一个社会和自然所生存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状态。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讲究纲常以及对称的特点,常通常是运用阴阳平衡的理论依据来对室内的生态进行调和,在装饰材料上则选用“金、木、火、水、土”这几种元素来体现禅宗式的宁静和理性的生活状态,同时充分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以及所追去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特征。

2现代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需求

现代设计集中体现在通过艺术和设计去不断地改善和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开始逐步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提高艺术品位和设计的审美内涵,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审美意识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由基本的认识和看法促使美感的形成。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其他审美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影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审美理念的差异随着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都有所区别。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潮流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影响同样具有有非常大的变化,对于民族文化上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缺乏。

(1)缺乏对于优秀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及认同感。

(2)对于西方文化的过渡崇拜和盲目追求,从而互留本土文化特征。

(3)对于比较朴质的本真的文化的一种冷落,对于异己文化的过度追求。

(4)缺乏对先进文化的了解和对落后文化的判断。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应该去发展和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的新中式风格,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能为以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文化知识,普及对后代的教育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古典造型艺术的继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中式风格在家具室内设计语言上充满理性特点而不失简洁的效果,线条干练而方直、整体的造型显得尤为的大方,同简约风格的现代家具的轮廓有共同的特征。同时,新中式的家具同时也吸收了明式家具中的特点,并且摒弃了古典家具中比较繁缛的装饰特点。古典西欧流行在17世纪,法国是古典文学的主流。因为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相结合,被称为“经典”的例子。在法国,从早年的17世纪到1660年左右,已经到古典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文学语言去完成相关设计和建立各种文学流派,一直在欧洲流行了200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说,有古典文学的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的古典风格,但它不是直到18世纪初的发展;俄罗斯是第一个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一旦成为文学的主导倾向在那个时候。同样在中国的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中也继承了这一点,将古典主义中注重“理性”至上的精神,要求逼真但又不能纯粹模仿等精神融合在新中式的室内设计之中。并运用新型的材料,各种型号的玻璃、树脂以及金属等材料并结合一些环保的材料和各种高强度的胶合以及具有优美纹理的迷彩等新型材料。

4结论

第4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现代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大学本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开设时间是一学年,3个学分。现代文学通常被界定为现代中国人用现代语言表现在现代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受的文学。现代文学在思想表现、审美感受、语言形式上都区别于传统的古典文学,这门课主要担负的是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文化、文学语言新质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笔者以自己所承担的现代文学课程为例,浅谈一下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相关策略与步骤。

(1)首先注重课程教学中创建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回应、质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讲到上世纪20年代新文学初创时期的话剧发展,可以抛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关系问题。新文学以西方为标尺,以西方强调“写实”的戏剧取代中国讲究唱腔、做念、写意的传统戏曲,但是话剧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中其中国化都是极不成功的,传统戏曲在不断的批判下又一蹶不振。这种批判给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具有问题意识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促成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2)阅读原著、文献查阅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主体性培养需要发展学生个体独立、能动、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现代文学教学而言,提倡学生作为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和深度解读的能力,原著阅读获得基本的感性体验是第一步,相应地,文献资料查询及方法要领的运用是外在条件,却是基本的学术训练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文献的掌握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进展,进而进入学术创新的可行性。相关理论背景的学习可以提供观照的视角和深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3)专题讨论。现代文学教学既要照顾到“史”的线索,又要兼顾作家作品的解读。在当前现代文学课程极度压缩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其中,专题讨论是其中最为可行的方法。专题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态度。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为例,学生对小说中的“三仙姑”、“二诸葛”的形象给出了创造性的看法。他们认为赵树理塑造的这两个人物非常具有喜感,批判中蕴含了有感情的认同,是用了民间文学、戏曲中诙谐、戏谑的手法去表现这两个啼笑皆非的人物的,有着脸谱化的痕迹,与戏曲中的人物塑造相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创造性解读从不同层面进入到文学经典丰富世界的领悟,这种有探究式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4)鼓励学生的社会调研和科研参与。主体性、创新性能力不仅在课堂中,更需要在延伸性的社会实践中获得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程进行中鼓励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参与意识。在上述讲到的话剧与传统戏曲的关系中,鼓励学生利用寒假在各自家乡做传统戏曲发展现状的相关调查。同学给出的结果是让人相当惊喜的。一些同学表示传统戏曲在其家乡事实上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这种需求当前却不能给予相应的满足,传统戏曲亟待发展振兴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一些学生还提供了当地复兴传统戏曲的成功案例。这次实地调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他们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进行了一次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

(5)小论文写作。小论文的写作基本上呈现了一次完整的学术训练过程,从最初提出观点到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反复思考,锤炼观点,寻求论证,到写作成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试“做学问”的感觉和路子。小论文写作不仅能够深化对课程知识的领悟,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这个过程也是一次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训练,对大学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2.主体生成与前瞻目标

2.1主体生成

现代文学相比古典文学,具有内容和审美的异质性和陌生性。学生接触现代文学往往缺乏古典文学的熟稔感和亲切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兴趣,因而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主体性教学后,主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强调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扮演好在其中的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主体性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奠定了初步基础。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对自我潜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同时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种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完善与自我生成,这应该是教育应有的本质规定性。

2.2前瞻目标

(1)研究型教学。现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深度变革,根源上是与人才创新性的深度需求直接相关,研究性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美国高等教育半个世纪以来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的创办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创新潜力,促进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遥遥领先。党的十提出了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提出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力之争主要演变为人才之争。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进而满足新时代对创新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第5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花间词,积了灰的价值连城的“古董”;填词,高难度的“空中表演”。但从张宙的言谈中,不难听出他对花间词以及填词的喜爱和执著。即使是在繁重的学业中,依然放不下心头之好,硬是把学业和爱好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样也不愿落下。

“喜欢填词对我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填词的?

张宙:其实喜欢填词对我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小,我父母就培养我对古典文化――当然包括文学鉴赏――的兴趣,好在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对于这些东西也是颇有好感。虽然,一开始只是单纯的喜欢、欣赏和景仰,但后来,有幸师从一些古典文学方面的大家,让我对古典文学入了:敝我之所以对填词感兴趣,并勇于尝试、刻苦钻研,不能不感谢吴战垒先生的谆谆教导和鼓励。吴先生是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的高足,我能从他那里获得教益,真是三生有幸。

记者:哦,原来你是得了名师真传啊。那填词好学吗?

张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好像我们学过吧。任何事都是这样,关键在于态度和兴趣。但客观来讲,填词是很难的。首先你要阅读大量的历代名作,体会诗词意境和用语,体会不同词人的不同风格,这样你才能走入“词境”,才能培养出对词的热爱。其次,还要钻研韵书――因为,填词一般来讲是要用古韵的,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不同――学习古韵,这个步骤要比前一个步骤枯燥得多,但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东西。音韵最好能背下来,就像我们现在学的汉语拼音方案一样。有了以上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学着认记词牌,也就是“菩萨蛮”、“念奴娇”、“江城子”、“卜算子”等这些了。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声韵格律要求,最好全把它们背下来。做好这些,你就具备了填词的一些基本能力。至于写得好不好,就要看天分和才情了。

记者:果然,填词需要做的基础工作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张宙:可不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慢慢积累。现在我也不是全部都能做好,每填完一首词,我还是需要借助韵书和词牌格复查的。

“我选择学习填词,除了有爱好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挑战自我的想法。”

记者:写作无非是要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顺便把你的文采表现出来。既然填词这么麻烦,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艰难的写作方式呢?

张宙:这个嘛……我觉得,诗词其实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讲,你觉得一个人横着一根竹竿走路难度如何?

记者:这个……应该不难吧?

张宙:你会为这个人的走路表演喝彩吗?

记者:每个人都能做到,喝彩谈不上吧。

张宙:如果这个人走在高空中的钢丝上呢?

记者:嗯……那或许还是值得看看的。

张宙:对了。填词、写格律诗我觉得就是这种高空表演。因为现代诗歌的艺术评价标准现在看来很模糊,前一阵子不是有个所谓写“梨花诗”的当代诗人被恶搞吗?呵呵……我不是不喜欢现代诗歌,只是感觉现代诗歌入门的门槛太低,良莠难分。所以我想,要做就要给自己一个高难度的挑战,因此我选择学习填词,除了有爱好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挑战自我的想法。

“只要我自己觉得有收获,而且快乐就行了。就像我喜欢打篮球一样,填词和篮球就是我的‘文武之道’。”

记者:周围的同学怎么看你填词?

张宙:呵呵,因人而异吧。你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觉得我很老夫子,有的同学却觉得很浪漫,无论怎样,我觉得只要自己感到有收获,而且快乐就行了。就像我喜欢打篮球一样,填词和篮球就是我的“文武之道”。

第6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一、女性是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1.说起女性题材,我们不得不想起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鲁迅先生曾说“自从有了《红楼梦》,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显然,这是对红楼梦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言的,但事实是,《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不止于此,而是《红楼梦》出现以后,源远流长的女性文学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学史出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盛况。女性文学创作在后期出现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也可以看做是对之前女性文学的集中发展。曾有人说过“女性的进步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清朝后期女性文学的繁荣也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红楼梦是女性话题,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小说,它虽然不是女作家的创作实践,但是它的作者曹雪芹不仅以女性命运和女性生活作为创作题材,而且在小说中,对女性的美有独特的看法,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意识,对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加以肯定和探讨。红楼梦描绘了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婚姻理想,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特色。

    2.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美丽善良的刘兰芝、《窦娥冤》中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窦娥、《木兰诗》中代父出征的花木兰,在她们身上,表现出古代人们对女性性格理想化的追求,更是蕴涵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争取婚姻自主,追求幸福生活,坚决扞卫自己的人格尊严,顽强反抗封建家长制,这些都体现了刘兰芝性格中“刚强、刚烈”的一面。出嫁以后,刘兰芝的勤劳善良孝顺由体现除作为女人的温柔一面。当刘兰芝最后无路可走,她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殉了自己的尊严和理想。但是文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情意绵绵,她既要他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又不忍心打破他破镜重圆的幻想,这段描述把刘兰芝多情、体贴和善良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花木兰则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冲破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驰骋疆场,像男子一样保家卫国,这些都表现出木兰性格中的“勇敢、刚毅”。她出生入死的驰骋于沙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十多年征战岁月里,木兰在艰苦的战场上,一边打仗一边还要克服女性生理和心理的障碍。这些都需要她具有异乎寻常的毅力和坚强的个性。木兰虽然是个巾帼英雄,但也具备女子柔情。出征途中,她表达出“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思亲情怀,这正是她难以摆脱初离爷娘膝下的少女心理的表现。战争结束、木兰胜利凯旋之后,一进卧房,便“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个红装女郎的形象立刻展现。这样的举动都表现出浓浓的女性印记。

    这三位女性,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思想意识,性格上也各具风采,她们的性格中都存在着“刚”性的光芒,也正是由于这种刚性,她们才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光辉女性形象的代表。但是作为女性本身而言,她们又具有善良、温婉、多情等的传统女性特征,在她们身上看到的是“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二、女性对文学创作的贡献

    在男权当道的我国封建社会,其实也不乏优秀的女性文学家,其中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第7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文言文 审美意识 审美能力 学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文章的疏通分析,而忽视了对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程式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对形象美的感知。也正因为这样,学生精于对词性活用现象的分析,却拙于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口味;对段落层次的分析游刃有余,对思想内容的把握却言不及义;能找到对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却缺乏自已的理解和感知……总之,文言文教学死板、机械、毫无生命力可言。如何使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审美意识的渗透是关键。

1 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中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向来是相辅相成的。而所有的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流传千古的,因此,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美的因素,让语言的美、人物的美、情感的美、思想的美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使课堂富有诗意,妙趣横生。

(1)品析语言的韵味。汉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在汉语言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并举,有百家争鸣、两汉骈赋,还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它们或韵或散,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言文作品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从语文特色上说,这些作品或音韵协调,或整散结合,或朴素写实,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隽永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真是各具风采。在学习时,学生只有深入挖掘语文的内涵,反复吟诵,自主感悟,才能真正领略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如《三峡》一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节奏感强;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又如《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在课堂上老师如是分析,学生自然能倾心陶醉于文言文语言的优美情景中。

(2)步入人物的长廊。人格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因人物的言行神思或喜或悲,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涤荡与洗礼,这正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尤其是在历史散文中,更不乏光辉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出师表》中,宁静致远的诸葛亮开始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感于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赤诚,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天地可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真正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志向,自身的情感才能得到陶冶,审美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变课堂教学为空洞无味的分析,而应让学生从情感中切实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魅力,虽历经岁月风云沧桑,仍熠熠夺目,影响着我们去追寻。

(3)感受美好的情感。对历史人物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领略情感之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有拳拳爱国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苏轼兄弟手足情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天祥对南宋赤胆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美好的情感都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当学生在课堂上为这些历史人物吸引而神采飞扬时,课堂也充满生机与活力。

(4)领略思想的光华。历史文化之所以厚重丰富,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力量,因而充分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也离不开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通过经典的文言篇目的阅读,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通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2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审美

(1)让学生主动并乐于言说。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披文入情”并主动感知,说说相关背景、相关资料,说自己的感受。如教学《出师表》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刘备白帝托孤的故事,帮助了解出师表的内蕴。学《岳阳楼记》时,教师不妨介绍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立志求学,及从小就立下的“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引导学生说作者从小立志、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好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和达观精神。

(2)让学生积极进行朗读。即阅读、朗读、诵读。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如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读懂《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卖炭翁》中老翁的“可怜”,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3)让学生热烈参与讨论。讨论分小组讨论,全班辩论或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问题在讨论中愈来愈明白,认识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对于培养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如学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文后,让学生讨论仲永“泯然众人”及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明确一个人是否能成材关键是在于后天的学习,在于良好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大胆参与评点。评点形式可以多样,如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与观点进行评点,或是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这里,老师的评点尤其重要,它对学生的思维导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学生谈《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学生想像到青青的树和翠绿的滕蔓缠绕在一起,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则要对学生的观点、看法适时进行评点,对学生的审美活动及时进行引导。总之,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起来,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审美意识的渗透是文言文教学永远的生命线。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美。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8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武术

易经

渊源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31―03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1 易经概述及限定

研究易经,首先要涉及《易经》。《易经》是联系五帝时代与春秋战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无一不吸收其中思想灵感,进而中国文化成为一个易经的文化。然而易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进程,易学更是源远流长。但是简言之,《易经》含有“简易”之含意,它本来是一本表述精简思维方式的书,更多学者则认为“易”为宇宙乃“变化”、“运动”之义。

当今所见的《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故也称为《周易》。然而古人对《易经》的研究却出现了断层,到孔子系统地研究它时,已是五百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导致了后人对其理解的模糊和分歧。易学的混乱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而且当今易学研究仍处于困境之中,比如,就易经成书年代及作者如今都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

由此可见,易经是一个十分宽泛的称谓,它既包括被后人称为《易经》的周代经典文本,也包括后人对其所作的解释《易传》及其他文献。对于易经本身的哲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显然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因此,本文是在宽泛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的,笔者将避开那些关于易经的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身,而是依凭于既有的被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其中“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影响。

2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先秦时代的四书五经,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当作文学读本来欣赏。《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 武术理论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的精华

武术理论的重要哲学观点来自易经哲学。易经是以太极为基本模式,用爻卦演变出来的64种签式以及对64种签式做的解释,这些签式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万事的总体把握和简化概括。东汉易学家郑玄认为,易的含义有三:一是变易,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二是不易,指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三是简易,指掌握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就懂得了易道。

3.1 “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在武术理论的体现

易经中反复强调,天地是统一的整体,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把天、地、人,即宇宙问的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考虑。“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是古典哲学本体论的体现,也是武术理论思想的根本观点之一。武术传统练功十分重视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相应的练功目的。练八卦拳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少林拳要求:“每日早起练拳之先,必面向东方。”武术中“天人合一”思想还表现在象形拳与象形动作上。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燕子抄水、黑虎伸腰等。拳术中,如少林拳中的龙、虎、豹、蛇、鹤拳;形意拳中的马、鸡、蛇、鹰、熊、猴拳等,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身体特征。另外,拳家有时通过对自然形态的领悟,又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入武术之中。如:八卦掌以圆为法,太极拳的弧线,枪术之工于一圈等等。

第9篇:对古典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屠格涅夫;连斯基;《处女地》;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61-02

俄罗斯音乐家喀什金在1908年写到:“80年代初屠格涅夫就和我开始谈论柴氏的《叶夫根尼・奥涅金》,他被歌剧深深震撼了。同时说,对他而言,和普希金相比,柴氏的连斯基变的高大起来。深思一下,不得不承认,作家的话是有道理的”。文中的“深思一下”是有深意的,要知道没有人能超越普希金,事实上,大部分屠格涅夫的同时代人都不苟同与他,他的言论给已经定论的观点带来了不和谐之音,这个关于人物形象的新问题是尖锐的而且毫无必要的,该讨论的都已经讨论完毕。因此,人们质问屠格涅夫,怎么敢对诗人(连斯基)进行如此荒唐的比较,甚至贬低普希金的人物形象!但是,柴氏歌剧“有声的思考”留在作家的脑海中,隐晦的,特殊的表达渗入作家的思维深处,使其终其后半生进行思考。正如喀什金所言:“屠格涅夫非同寻常的比较并没有决出熟优熟劣,它隐没在我的回忆里,并没有吸引过多人的眼球。”但对歌剧最后的评述是高瞻远瞩,客观公正的。他认为柴氏的连斯基比“普希金的高大”是因为柴氏在连斯基身上赋予了新的典型的时代特征。②

一、屠格涅夫对连斯基形象的解释

喀什金的回忆使屠格涅夫鲜为人知的美学观点浮出水面。屠格涅夫对柴氏《奥涅金》中的连斯基这个形象的解释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是浪漫主义传统的俄罗斯青年;第二,把他作为屠格涅夫的同时代的人。屠格涅夫承认,是歌剧音乐消除了他内心的矛盾,迫使他对其反复思考。事实上,屠格涅夫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无意说过一个美学问题:即文学形象向其毗邻的艺术领域转变的问题。

那么,何以理解屠格涅夫对“歌剧”连斯基更感兴趣呢?是那些描述使作家承认歌剧的内容比小说更富有思想性和美学价值呢?作家对柴氏的连斯基的评价首先来源于其听觉(音乐)印象,要在“连斯基――奥涅金”的二选一中,作家把前者看作主人公而非后者,因为作曲家明显赋予连斯基思想和情感优势。同时,在听觉印象下产生如此复杂的美学思想是极其罕见的。屠格涅夫最先理解了这一点,这对他来说并不轻松,但这又不是没有可能的:第一,他不缺少俄罗斯音乐文化环境,第二,他听《奥涅金》的条件与众不同。1878年他在巴黎首次听《奥涅金》的钢琴声乐解释。之后他和钢琴家就共同感兴趣的俄罗斯歌剧《奥涅金》交换了意见。作家和《奥涅金》的初次相识使其数月后在莫斯科听《奥涅金》的印象更为深刻。1879年二月17日,屠格涅夫观看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奥涅金》的排练,之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柴氏歌剧的态度。信的内容大体如下:“昨晚在音乐学院看了柴氏歌剧《奥涅金》的排练。音乐非常唯美,热烈,激昂,充满诗情画意和活力,乐队很不错。”③他在信中还写到,他认同歌剧是因为它揭示了音乐的内涵和风格,这就是作家虽不赞同歌剧脚本却自始至终高度评价歌剧《奥涅金》的原因所在。

屠格涅夫具有敏锐的听觉,在连斯基的音乐中他能轻而易举的捕捉到三四十年代浪漫主义的音调和和声声调,这些音乐联想为他解释了柴氏的歌剧与普希金小说在风格上的区别。在屠格涅夫的自传中有件逸事具有重大意义:作家最先同意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歌剧。当他和鲁宾斯坦合作并以自己的小说《罗亭》为情节写剧本时,就把俄罗斯的现代小说写进了歌剧。在将小说改编成歌剧的过程中,《罗亭》的结尾被改写,由于歌剧结尾的象征性,戏剧性,遭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非常尖锐地评价了整部歌剧。“但作家不能拒绝这个结尾,因为他需要革命着的罗亭,从60―70年代的政治氛围考虑,用来强调人们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④。由于缺少资料,我不得而知谁是该戏剧思想的倡导者。因为为了“歌剧“罗亭,鲁宾斯坦放弃了两部历史剧。但“歌剧”罗亭最终未完成。

这一事实表明,作家以宽广的哲人般的眼光看待艺术:“文学不再只是艺术的时代即将到来。自我觉醒和批评在人民生活中同样重要。”⑤屠格涅夫在改编小说的经验中确信,思想高度紧张的时代在文学和艺术中留下了社会因素的烙印。在社会的危机时刻,典型概括的艺术形象反映了社会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批判。这反映了作家在改写《罗亭》时的美学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它帮助人们弄清了屠格涅夫对“歌剧”罗亭和“歌剧”连斯基的真正兴趣所在。在屠格涅夫看来,以“罗亭”为题材的歌剧中,音乐使形象问题复杂化,丰满化。而美学影响下的俄罗斯戏剧才是一系列先进的俄罗斯文学。

二、由屠格涅夫的《处女地》所想到

俄罗斯古典文学成就斐然,名家辈出。综观俄罗斯古典文学,从普希金的“奥涅金”主题;到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主题(假装追求梅丽并打死爱慕梅丽的葛鲁希尼斯基)到屠格涅夫《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主题(在同学家做客时因亲吻菲涅奇卡,而被迫与暗恋菲涅奇卡的巴维尔决斗)等。在普希金之后这一主题作为原形,便不断地体现于俄罗斯古典文学,构成了著名的“多余的人”画廊。19世纪70年代,人们纯粹评论《奥涅金》的现实意义,对“多余的人”形象的归纳仅仅侧重于作品与特定历史环境的直接联系,过分强调先进青年脱离人民,脱离实际。

歌剧《奥涅金》中积极的主人公激起了许多俄罗斯文学家的兴趣,尤其是屠格涅夫。当时他刚完成一部描写内心空洞,不善于自我分析的人民革命家的小说《处女地》。《处女地》的命运使屠格涅夫极为不安,在将手稿送往出版社时就预言将要受到严厉的批评。他的预感得到了验证。在俄罗斯,青年们对《处女地》极为失望。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写给青年读者并希望得到其肯定,但事与愿违。屠格涅夫身在异国,却时常倾听俄罗斯青年的心声,并敞开胸襟与其交谈。莫斯科大学的学生和屠格涅夫见面会的组织者后来回忆说“屠格涅夫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要比列夫・托尔斯泰深刻!”⑥

这部小说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涅日达诺夫这一形象。在人民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现代革命宣传者。大众的失望如此强烈,他们不得不在萨龙尼身上寻找他们理想的主人公。普遍认为,萨龙尼这个形象集屠格涅夫个人的思想和政治好感于一身,但屠格涅夫曾说:“当我想到《处女地》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涅日达诺夫……”⑦

确实,纵览全文,只有对涅日达诺夫的描写才是对主人公的描写,只有他得到了最多的关注,是他推动了整部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他揭示了情节和戏剧性的相互关联。虽然作者毫不吝啬地夸赞萨龙尼,但他对涅日达诺夫的喜爱也跃然纸上,他对后者非常温和,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并为其无所谓的牺牲而伤感!他对俄国内的批评深感不快!70年代末,屠格涅夫密切关注当时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这正是他对歌剧《奥涅金》好奇和紧张的原因所在。对歌剧的第一印象使他从众多的角色中挑出了连斯基,他立刻认定连斯基就是主人公。由于两部作品创作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对连斯基和涅日达诺夫的对比就顺理成章了。屠格涅夫的小说中有两条平行线:涅日达诺夫和连斯基。例如涅日达诺夫临死前给朋友的信里就运用了普希金的借喻,把自己的死比作诗人连斯基之死。

屠格涅夫的目的非常明确,他要让《处女地》的文学形象起源于普希金小说中年轻的理想家的形象。这个创作细节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背叛”了作家艺术创作思想的发展方向,也说明作家更倾向于柴氏的连斯基。在他看来,浪漫主义理想家涅日达诺夫和柴氏的连斯基如出一辙”。⑧他们的命运是相似的:他们年轻,聪明,有才华,等待他们的都是生活的悲剧结局。但,他们还是有差别的,屠格涅夫的涅日达诺夫没有“艺术创作”之音,而连斯基更具有戏剧性,柴氏认为“他是个天才”。对柴氏而言,他的死,不只是一个人的毁灭,在很大意义上,更是“鼓舞之音”的消逝。这种即将到来的人民的激情集中表现在歌剧《奥涅金》整个第五章。无论他多么喜爱自己的诗人,但在舞台上,不是“积极”的主人公杀死了奥涅金而是“消极”的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除了作曲家忠实于原作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即连斯基的命运和70―80年代的革命青年的悲剧命运相似。涅日达诺夫作为主人公,他的个性是在情感剧烈波动时产生的,屠格涅夫在连斯基的音乐中听到过。他对诗人的看法是他从歌剧形象,情节发展的整体印象中得出的。

屠格涅夫没有反击人们对《处女地》主人公的不公正的待遇,他认为,生活本身会肯定他创作的角色的。《处女地》的主人公真的内心空洞,无所事事吗?当怀疑变为肯定时,我们发现,他不仅行为果断,而且意志更为坚强!

谈到关于文学传统的承递关系和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的问题。别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伟大的作家对其他作家的影响并不明显反映于他们的作品中,而在于这些作品在他们身上激发了他们的自身力量。就象阳光着亮大地,却并没有告诉大地它的力量所在,而只是振奋深含其中的力量……”⑨对于柴可夫斯基来说,这阳光就是普希金的诗作,而柴可夫斯基则以强大的生机回应着这片阳光。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歌剧《奥涅金》中连斯的兴趣所在)是开放的不可能只有唯一的答案。重要的是:我们从对两个连斯基的比较中,证明了文学和艺术毗邻现象类型学研究的彻底性。作为作曲家,我们应该承认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在柴氏歌剧的形象中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作为演唱家(或思想家),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变迁和光阴的流逝。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研究项目(基金编号2011YBB057)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①杨明明.原型批评在俄罗斯古典诗歌研究中的运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②同①.

③见《屠格涅夫全集》.十二卷本,第十卷,第26页.

④普鲁兹科夫.屠格涅夫.诗人文集.列宁格勒,1955年,p53.

⑤爱德华・布朗.革命后的俄罗斯文学.哈弗大学出版社,1982年,p107.

⑥见《莫斯科师范学院教学手记》.1966第213期.

⑦同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