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管理学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核心

第1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投资学;管理学;投资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51-02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点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第一次出现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这一概念从面世之日起,立刻得到企业界与经济管理者及理论研究者的热衷的讨论,并一直作为热门话题而不断发展与完善。1994年,这一概念的原创者又提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论点,这一观点又一次广为传播并为企业界与经济界所接受。

(1)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不同观点。

①技术观。这一观点强调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的重要性。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常识。“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的整合,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协调。”这一观点强调技术的整合,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特别是强调要素之间的融合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②知识观。这一观点强调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特有的专业知识与信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不断学习与不断积累的结果,组织的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技术与知识价值观系统的不断整合,形成组织自身的竞争能力,并且,这一能力不易为其他组织所能模仿。

③资源观。这一观点强调组织的财务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商誉、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的合理匹配,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明显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保持优势的一种能力。

④组织与系统观。这一观点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由组织对各种资源及各种制度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所独有的,其它组织难以模仿的竞争力。组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以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

(2)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①价值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为组织带来超额利润。核心竞争力对于组织而言,属于战略价值层次,能为组织创造长期的利益,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并因此而获得超过同行收益。组织除了为用户提供其所重视的核心价值以外,还负责对用户的价值进行保护与增值,包括价值维护、价值提升与价值开拓。

②独特性。也称特异性,这是组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因素。这一特征决定了组织在某方面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从而在竞争中产生出特质性效益优势。组织的这一优势如果被竞争对手所具备,则组织的长久优势将逐步被削弱及至完全丧失。

③整合性。组织对资源的完美整合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牲。为提高竞争能力与竞争基础,组织将各种资源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匹配,对技术、技能与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

④扩展性。组织通过融合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心,通过这个中心为其他资源提供支持,在与其他资源的结合后,形成新的竞争能力,组织由一项竞争力中心延伸到多个竞争力中心,当然,其他的中心是以这个中心为基础,并围绕这个中心向扩展。

《投资管理学》课程也是一个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竞争主体。这门课程是由投资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的边缘学科,其生命力如何,取决于这一学科是否有核心的竞争力。两大学科的融合是否合理,取决于各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程度。其成功与否,可以用是否符合上述特征进行判断。

2 投资学理论体系及特点

根据威廉•夏普在《投资学》中对投资所下的定义,广义的讲,投资是为未来收入货币而奉献当前的货币,并将投资分为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实物投资与实际资产相联系,而金融投资主要是一种合同投资,也即是信用投资。投资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实务投资,以研究政府投资为主,着重研究宏观方面所包含的资本规模、投资结构、资本存量结构、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等内容;微观方面主要是企业投资项目的考察论证、申报、审批、实施以及项目的管理和经营等各种程序。第二种为金融投资,主要研究证券、证券市场、证券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理论、资本市场定价理论。第三种理论为实务投资加金融投资,是将前两种理论进行结合或者将两种内容的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结合。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政府担负着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其投资的回报具有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政府控制着巨额的社会经营资源,这些资源是以一定时期产出与投入比对经营者进行考核的。但不论是哪一种投资,对于投资的效益都必须进行控制,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如何对于投资活动进行控制,是资产的所有者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因而,在投资学中引入管理学的理论以实现对投资经营者的适当的控制,是投资学向前延伸的方向。

3 管理学与投资活动的结合与运用

投资项目管理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投资项目从审批、立项到收回投资过程中以完全的管理职能实施管理。公认的完全管理职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所组成: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有的是针对投资人,也同时针对被投资人。

①规划:作为管理的第一个步骤,规划的职能是决定投资的方向,确定做什么,在这一阶段要确立目标,同时也确定合适的行动步骤。对于具体的投资项目而言,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是否应该投资。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拟投资主体进行大量的技术分析,进行资信调查,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对项目的调查与评价活动覆盖整个项目前期的全过程。规划的重点是“围绕确立些什么样的目标和保障这些目标实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确立管理的目标。

②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职能是将规划转化为行为,是管理的执行阶段的开始。其任务是将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核心是明确地界定任务、责任与指派人员。对于具体的投资项目而言,这一过程的任务是确立有效的组织内外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报告制度及选派可靠的专业人员对已立项的具体项目实施有效管理。

③领导:领导就是指人们朝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向努力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有效的领导至少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领导的基础即资源的权力,它使得领导有权决定对他人的行为予以奖励或处罚;另一个则是必须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具体的投资活动中,投资者可以资金的使用权力以及合同的协议中的规定权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被投资者的背信行为、败德行为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的发生,投资者可以随时中止投资。

④控制:在规划之后,控制是决定投资管理效果的最为关键的环节。控制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对问题的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上面,投资管理活动更是如此。例如在银行贷款投资中,有效的贷款项目管理是银行能够对借款人的项目建设和还贷前的经营活动实施控制。在合同中规定,项目建设中未经银行同意,借款人得不到某一阶段额度以外的用款。对于在规定的阶段内用款达不到规定的用款数额,对未使用部分,银行加收惩罚性的“承诺费”。

4 对投资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展望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促使这门课程的产生与发展。但其发展受到多种资源条件的制约,是否能够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是其能量是否得到发挥的关键。

(1)观念上的制约。投资学进入我国以来,主要是以金融证券的形式进入的。这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财富已经高度证券化,完善的法律制度与信用体系对于社会的证券化是外在的强有力的保证。因而,我国的投资学理论也以证券投资理论为主,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因而,我们认为,投资管理学中的投资活动,不应该缩小自己的覆盖范围,不仅包括金融投资活动、证券投资活动,同时也包括实物投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职能。

(2)管理学与投资学的融合程度问题。投资活动的过程,也是管理活动的过程,但两者之间如何进行有机的结合,是这门课程发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在学科建设中具有独特性的关键。

(3)该课程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还取决于师资力量,实习环境,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资学与管理学都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实践性教学的条件,有深厚理论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并由行政机构将各种资源聚合成一个整体,才能使该课程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与教学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理论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但教学活动却需要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何在稳定性与完善过程中保持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投资管理学》体现出自身核心的价值,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完善与发展这一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桂国平,刘玉蓉.中外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比较[J].全国风险管理国际论坛,2006.

第2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一、加强激励理论的学习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只有深入学习激励理论,才能从管理的角度来建设中小学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励理论在管理上的运用主要集中研究学校团体怎样影响教师的行为,包括如何激发、引导和强化学校所希望的行为,以及如何约束和弱化学校所不希望的行为,努力追求学校的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在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之间寻求平衡,使教师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进而使得个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学校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当前在全国掀起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核心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的人本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激励措施中,应把学棱教师作为一种资源和财富,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分析教师的需求层次,按需激励,激励才会有效。

二、建设和谐的教师群体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有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新世纪的教师具有强烈的自尊自主意识。自尊更是中学教师的天然属性,他们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意识比普通人强烈得多,这与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和其职业特点相关联。因而学校的管理,应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教师群体,在办公群体和科组群体中间建立相互支持、尊重、关心的团体氛围。并能进行充分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产生强烈的同伴互助效应和强大的教师群体凝聚力。这种充满了团结、协作、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群体环境本身就会对中学教师积极工作产生一种无形的激励,使包括学校领导、级组、科组以及广大一线教师在内的管、教、学系统成为中学教师提升自尊、自豪感的动力源泉。基于此,我校针对青年教师居多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教师间帮扶的“青蓝工程”,通过充分发挥教学骨干教师以及老教师的教育教学优势、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导、提、教,切实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实践证观,“青蓝工程”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去年教师节,学校第二届“青蓝工程”签约结对师徒35对,通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提出了“一年常规入门,二年教学过关,三年能力达标”的要求,确立个人在本学年内的发展目标,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计划。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海旺中学有效备课环节的基本要求,学习了学科新课程标准、给每位青年教师发放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等专业书籍,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因此,新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能很快转换生师角色,进入教学状态。适应了海旺中学紧张繁忙但朝气勃勃的生活。

三、恰当运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建设激励机制

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两个因素。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福利安全等等,即人们在生理、安全、交往等方面的需要因素;激励因素如责任感、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肯定、表扬、奖励(内部因素)等,即人们的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因素。

1.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教师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2.具体可以从下几点进行落实。

第一,工资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平衡,按时、按量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并增加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医疗和子女教育方面为他们排忧解难。平衡待遇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做到待遇和贡献的一致性和公平性。根据我校实际。本着“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制定并实施了奖励性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教师积极向上。

第二。满足双因素的第二个因素即激励方面的需要因素。学校管理者要经常深入教师一线,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经常出入教师的课堂。给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任何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细节,可以使学校领导者达到“相识满天下,到处是知已”的境界。这也是激励的最高境界。因而我校定期举行教师发展座谈会、节假日集体活动等,关心教师发展与成长。

第三,评价体系科学化、合理化。其中。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公平、合理。评价的方法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与共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要体现民主性、客观性。在评价结果上,要有发展性,要体现对教师的再激励作用以及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并且,特别要看评价结果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要切记考核教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是开发教师的潜能,而不是单纯为了奖惩而奖惩。我校制定并实施教师成长档案,详细评价教师的成长轨迹。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激励措施的启发

第3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困境;学生公寓模式;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5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70-02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指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实行的以完全学年制为前提,通过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层层传递的校院两级学生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学生群体思想与行为特点的变化,“班级”的概念在淡化,而学生宿舍却越来越成为反映学生真实状况、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思想火花碰撞的地方,这些变化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立足于学生公寓,探索并建立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1.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式”的,其工作的重心在塔尖[1]。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生数量剧增、多校区并存、高等教育的园区化等复杂环境,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出现了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使师生关系发生了潜在的变化:师生比急剧上升,教师上课尤如“批发”;很多教师因面临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不愿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高教园区的建立使得教师的居住地远离了学校,空间距离的变化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师生关系的疏远,也是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大大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等教育改革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以盈利为目的、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后勤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各方面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一个门卫看管一栋学生公寓”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另一方面,学生在公寓中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学习生活状态也是后勤公司职责所不能涵盖的,而二级学院由于工作的地点和重心在教学区,致使学生宿舍变成了教育和管理最薄弱的地带;再者,随着“学分制”、“弹性学制”、“双学位制”及跨校选课、网络教学的逐渐推行[3],原来作为维系学生纽带的“班级”存在的基础逐渐被打破,“班级”的概念慢慢被淡化了;相反,学生宿舍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单位,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教育对象个体的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进入 “90”后年代,致使该群体呈现出许多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精神弱;对电子产品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弱;才艺技能突出,身心素质滞后;等等。电脑、手机的普及,使得很多学生喜欢“宅”在宿舍里;同时,他们喜欢根据各自的兴趣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但就是不愿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这些变化给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是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生公寓,强化二级学院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探索“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单元,师生共同参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1.以“公寓”为载体,构建学生管理新体系

要建立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新模式,其前提之一是依旧保持学生所属的专业学院,这样既有利于让学生享有专业的学术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形成;其二,学生管理工作仍隶属于专业学院,这样更有利于二级学院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协调学校各方面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效率的最大化。

(1)重心下移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前提

将学生管理的重心由原来的教学区下移至生活区,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管理,有利于从思想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从学业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从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只有空间距离近了,学生管理人员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理顺职责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

学生社区的管理涉及学院、学校以及后勤服务部门这三大管理主体,学校应秉承“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整合、协调三大主体力量,明确分工,以二级学院为管理主体,由后勤服务部门为社区提供所有公共和物业的保障,理顺二级学院与后勤服务部门的关系,从而扭转以往在公寓中“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局面。

2.以“专业化”为目标,建立“扁平化”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

当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至公寓后,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效的运作。

首先,各学院应在学生公寓成立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并下设四个分支委员会,即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导师工作委员会、素质教育委员会和家校联系委员会。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规划学生社区的发展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协调学院与学校以及学院内部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负责监督后勤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以及生活引导等工作(见图1)。

其次,学生社区的工作人员将以项目组的形式被编成四个团队:生涯规划团队、学业指导团队、就业指导团队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各学院辅导员的人事关系仍隶属于院系,其业务工作却要接受以上四个团队的指导,并为社区内的全体学生提供服务与咨询。

3.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构筑学生成长辅导体系

学生发展理论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应以学生的需要为重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社区中应依托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借助二级学院的行政资源,以导师团的形式,构筑学生成长辅导体系。导师团包括学业导师团、成长导师团、兼职导师团等。学业导师团一般由学院的专任教师来担任,可通过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到公寓开展课程答疑、举办专业论坛等形式,把学生公寓作为育人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实现第一课堂向学生公寓的延伸。成长导师团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成长导师一般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专职辅导员或教师担任,实现“烦恼不出门”。兼职导师则聘请校内各方面专家、校外杰出人士、知名校友或实习基地负责人等担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4.以文化育人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所学校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学生社区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的文化。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它是进行文化育人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与基地。社区需要通过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来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学生的另一个 “温馨家园”。 为此应从环境建设入手。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可以在社区公共区域设立活动室、阅览室、运动休闲区以及谈心室等;在软件建设方面,可以设立人文作品、学生作品廊、教授寄语、优秀学生事迹展览等,以此感染社区内学生。通过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对本社区的一种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5.以社区学分为载体,搭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随着学校科技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已拓展到学生公寓之中。为此应以学生公寓为载体,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素质拓展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社区学分,把第二课堂活动以学分形式纳入教育教学环节,延伸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同时,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学生管理新模式对传统模式的超越

1.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网络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辅导员更多关注的是“两端”的学生,使得普通学生成为了管理的盲点。在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新模式下,辅导员在社区办公,方便为学生服务,同样也增加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传统模式下辅导员一般在教学楼办公,并以班级为管理单元,学生公寓成为了思想教育的薄弱区,而新模式下辅导员走出了教学楼来到学生宿舍,填补了长期以来学生管理的空白。学生公寓也是突发事件高发的地区,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以社区干部、学生党员以及辅导员为结点建立了快速反馈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更加及时、有效。

2.迈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坚实的第一步

传统模式对辅导员队伍实施的是校院两级管理,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一样在教学楼里办公。由于辅导员的管理、考核与福利等都由二级学院主宰,因此他们往往“听命于”二级学院的领导,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院行政以及教务方面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则被弱化了。而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建立,使辅导员从办公室“走入”学生公寓,这让他们既能够真正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又有了属于自己的业务领域,在这个专业化团队中,他们获得了更好地交流机会,迈出了实现专业化的坚实步伐。

3.搭建了学生自治管理的新平台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学生在宿舍的行为引导、思想教育成为教育和管理的难点,后勤人员无法管,专业教师不去管,辅导员管不好。而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二级学院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公寓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平台。通过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等方式,不仅使学生公寓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也使学生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通过公开选拔楼长、层长等,也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石沁禾. 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创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第4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03

冠心病是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合并症之一,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高血压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荟萃分析显示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1]。我国70%脑卒中和50%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全国每年350万例心血管病死亡患者中至少50%与高血压有关。降压治疗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已经得到了多项临床研究的证实,由于冠心病患者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有其特殊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多少最佳?本文拟就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作一综述。

1流行病学资料

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尚不清楚,但是在中国高血压是冠心病患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2002年发表的我国多中心参与的一项前瞻性国际临床研究-OASIS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入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为55.6%[2];而另一组多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血压控制现状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在52.7%[3]。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研究组发表的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为39.2%[4]。可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大约在40%~55%之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两者合并存在的比例会更高。

2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2.1高血压促进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机制:基础研究显示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激活炎症反应,促进内皮下脂肪沉积,增加血管张力,促进和加速心外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机率;高血压促进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增加心室壁张力,促进心肌组织纤维化,降低单位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心肌氧供失衡;高血压患者机体内多存在RAAS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血小板活化、纤溶系统激活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2.2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冠状动脉循环特点:由于冠状动脉循环的自身特点是血流量大,氧摄取接近饱和,收缩期心肌对心外膜冠状动脉的挤压,心肌的灌注主要取决于舒张压与室壁张力。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时由于左心室肥厚,室壁张力升高,故冠状动脉灌注压减低,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此时舒张压过低可严重影响心肌灌注。

2.3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更高的基础肾功能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5],发生室间隔穿孔和肌缺血和坏死导致的急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发生急性心源性休克[6]。有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心力衰竭、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更大[7,8]。

中国注册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死亡率[4]。GISSI-2研究结果提示,高血压增加了左心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从而导致住院死亡率升高[9]。SYMPHONY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是9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10]。我国OASIS临床研究入组资料2年随访研究结果则显示,高血压是促进联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11]。

3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评估

接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时,首先应明确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可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胸部X线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明确。应明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尽快进行风险评估;同时确定血压升高的水平和血压升高的紧急度;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和风险程度制定患者的治疗策略与血压管理目标。

4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标

荟萃分析显示[1]血压从115/75mmHg至185/115mmHg,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倍增。2009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要求,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目标血压为

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最适血压水平的临床研究提示[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降压治疗也存在U型或J型曲线,血压水平在130~140/80~90mmHg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而血压水平在110~130/70~90mmHg曲线相对平缓,该研究提示,血压水平过低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2014年美国发表的SPRINT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降压治疗组与标准降压治疗组相比主要终点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事件并没有减少,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使我们看到,强化降压并没有带来冠心病事件的减少。目前普遍认为血压不可降的过低,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若舒张压低于60mmHg,心血管风险可能增加。总之:目前多数专家认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在130~140/80~90mmHg可能是合理和安全的。

5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策略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该成为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可以发挥降低心肌氧耗,减慢心率、缓解心绞痛,控制血压的目的,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基础用药。如果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或者糖尿病,加用ACEI或ARB是非常好的联合方案。如果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地尔硫卓是非常好的选择。如高血压仍未控制,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的基础上,联合噻嗪类利尿药增强降压作用;如心绞痛和高血压未控制可加用长效二氢吡啶类CCB。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应特别注意: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的重度高血压患者,需立即降压以降低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

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策略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的氧供失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尤为如此,此刻的治疗包括了降压治疗和抗凝、抗血小板以及再灌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增加了心肌的耗氧,但过快、过低降低血压,可能降低心肌氧供。而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时血管舒缩反应不稳定,对降压治疗可产生过度反应。因此,首先应明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血压,减轻心肌耗氧,改善预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首先应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风险程度决定治疗方案。若患者血压为轻中度升高,可首先关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处理,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治疗。大多数患者胸痛缓解后血压可降至正常水平。若血压急剧升高超过180/110mmHg,为高血压急症,应当先控制血压,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首选硝酸甘油针剂,降压同时可改善心肌供血。待血压降至160/110mmHg以下,可再考虑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是决定近远期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应首先考虑再灌注治疗,选择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可同时进行静脉降压处理;若选择静脉溶栓,由于过高血压增加脑出血风险,血压控制在160/110mmHg以下才能进行溶栓治疗。

7降压药物选用及注意事项

7.1硝酸甘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重度升高,应首选静脉降压药物,无禁忌证时首选硝酸甘油,硝酸甘油降压的疗效已经临床研究证实。目前指南仅推荐其用于降低血压,改善胸痛及急性心衰症状,使用中注意监测低血压和耐药反应,注意避免24小时持续用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不能因为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导致血压过低而延误β受体阻断剂和ACEI类药物的使用。如果硝酸甘油有禁忌或不能耐受,可以选择地尔硫卓注射剂。

7.2β受体阻断剂: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氧供失衡,改善患者的胸痛症状,因此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一线治疗药物。荟萃分析已证实早期给予可减少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室颤动风险[14],但最近的COMMIT研究发现,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增加心源性休克风险[15]。因此,对血压较高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建议早期给予静脉短效制剂艾司洛尔,随后加用口服药物。使用时注意避免严重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严重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及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7.3ACE抑制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的优先考虑。如果患者持续血压升高,应考虑予ACEI,特别是对于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衰竭或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的益处已得到临床研究证实[16,17]。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高危患者早期给予获益更大[18]。若不能耐受ACEI,可考虑选用ARB,缬沙坦在高危患者中的应用已得到VALIANT研究的证实[19]。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7.4CCB: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使用CCB还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总死亡率。DAVIT[20]、DRS[21]、MDPIT[22]等研究证实,可减少胸痛复发、减少心源性死亡。若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断剂不能耐受,还可考虑予非二氢吡啶类CCB(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缓解胸痛,降低血压。若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断剂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可考虑加用长效二氢吡啶类CCB。非二氢吡啶类CCB不能应用于心力衰竭和传导阻滞患者,更不可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

8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压管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手术中的血压管理非常重要,管理不好,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或者低血压及脑血管合并症。若血压轻中度升高,低于180/110mmHg,可暂不予处理,术后给予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如血压重度升高,推荐立即使用静脉降压药物,硝酸甘油、乌拉地尔、地尔硫卓或硝普钠均可选用,手术中严密监测,避免血压过度降低,使血压保持在轻度升高水平更安全。

9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社区管理

冠心病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长期治疗目的是预防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减少心肌缺血发作,改善症状。慢性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二级预防,推荐的血压目标值

该类型患者生活方式改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要控制饮食、限制食盐摄入,适度饮酒,规律锻炼,减肥,戒烟,加强血糖,血脂管理和抗血小板治疗。

确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其降压治疗策略与一般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差别,要注意平稳缓慢降压,个体化治疗,若血压水平重度升高,首先应将血压快速降至安全水平,然后再缓慢降压。特别要关注降压的目标血压,尤其是舒张压不可降至过低,防止出现冠状动脉低灌注症状。应选用长效降压药物,保证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晨峰现象,以减少清晨高发心血管事件。

有症状性冠心病尤其是心绞痛的治疗,主要针对缓解心绞痛以及预防冠状动脉事件。治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CCB、硝酸酯类。预防心血管事件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药物。长期管理中不但要实现血压达标,还要注意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控制,必要时可以选择比索洛尔,可以同时实现血压和心率的控制,改善长期预后。

祖国传统中医药在基层慢性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巨大优势。中药多为天然药物,注重整体调节;辨证施治体现了现代医学追求个体化治疗的最高层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深受患者欢迎。其中治疗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和痰热瘀阻型的代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通心滴丸在基层使用广泛,具有非常好的依从性,可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而慢性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用中成药松龄血脉康具有非常好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胸痛、降压、调脂,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J]. Lancet,2002,360(9349):1903-1913.

[2]The Chinese Coordinating Center of OASIS Registr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ischemic sydromes in China[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115(8):1123-1126.

[3]刘军,赵冬,刘群,等.中国多中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血压控制现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16-21.

[4]刘群,赵冬,刘军,等.代表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研究协作组.中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疗现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3):213-217.

[5]Rembek M, Goch A, Goch J.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Kardiol Pol,2010,68(2):157-163.

[6]Figueras J, Cortadellas J, Calvo F, et al. Relevance of delayed hospital admission on develpment of cardiac rupture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udy in 225 patients with free wall, septal or papillary muscle rupture[J]. J Am Coll Cardiol,1998,32(1):135-139.

[7]Richards AM, Nicholls MG, Troughton RW, et al. Antecedent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02,39(7):1182-1188.

[8]Thune JJ, Signorovitch J, Kober L, et al. Effect of antecedent hypertension and follow-up blood pressure on outcomes after high-risk myocardial infarction[J]. Hypertension,2008,51(1):48-54.

[9]Fresco C, Auanzini F, Bosi S,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a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in 11,483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GISSI-2 Investigators. Gruppo Italiano per lo Studio della, Sopravvivena nell'Infarto Miocardico[J]. J Hypertens,1996,14(6):743-750.

[10]Frazier CG, Shah SH, Armstrong PW, et al.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varies by sex: observations from the Sibrafiban versus aspirin to Yield Maximum Protection from ischemic Heart events post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SYMPHON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Am Heart J,2005,150(6):1260-1267.

[11]梁岩,朱俊,谭慧琼,等.代表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中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二年随访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7):580-584.

[12]Rosendorff C, Lackland DT, Allison M, et 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nd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Am Coll Cardiol,2015,65(18):1998-2038.

[13]Bangalore S, Qin J, Sloan S, et al. What is the optimal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lationship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 therapy-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OVE IT-TIMI) 22 trial[J]. Circulation,2010,122(21):2142-2151.

[14]First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Randomised trial of intravenous atenolol among 16,027 cases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IS-I[J]. Lancet,1986,2:57-66.

[15]Chen ZM, Pan HC, Chen YP, et al. Early intravenous then oral metoprolol in 45,85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domis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5,366(9497):1622-1632.

[16]ISIS-4 (Fourth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 Collaborative Group. ISIS-4: a randomised factorial trial assessing early oral captopril, oral mononitrate, and intravenous magnesium sulphate in 58,05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Lancet,1995,345(8951):669-685.

[17]Oral captopril versus placebo among 13,634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erim report from the Chinese Cardiac Study (CCS-l)[J]. Lancet,1995,345(8951):686-687.

[18]Granger CB, Goldberg RJ, Dabbous O, et al. Predictors of 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J]. Arch Intern Med,2003,163(19):2345-2353.[19]Pfeffer MA, McMurray JJ, Velazquez EJ, et al. Valsartan, captopril, or both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heart faulur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or both[J]. N Engl J Med,2003,349:1893-1906.

[20]Hansen JF, Hagerup L, Sigurd B, et al. Cardiac event rate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verapamil and trandolapril versus trandolapril acute[J]. Am J Cardiol,1997,79(6):738-741.

[21]Gibson RS, Boden WE, Theroux P, et al. Diltiazem and re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J]. N Eng J Med,1986,315(7):423-429.

[22]Boden WE, Krone RJ, Kleiger RE, et al. Electrocardiographic subset analysis of diltiazem administration on long-term outcom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J Cardiol,1991,67(5):335-342.

(收稿日期:2016-3-27)

第5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05-02

一、语言与心理学

在一战前期,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语言和言语进行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学家做出了重大的学科贡献。当代科学心理学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过缜密地观察与科学全面地理论论辩对儿童言语发展和母语习得问题写成著作并发表。这些试验对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掌握人类语言表达能力规律以及进行语言行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世纪之交,Freud的口、笔误研究揭示了语言行为的情感动态问题,Jung把语言词汇联想做为“诊断工具”,发掘情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正常的词汇联想往往预示着个体的情感纠结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情感问题。一战期间,受美国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出现了“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两大观点,虽在40年代通过两方的“妥协”达成“一致”,却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论宣传推广下烽烟再起。受Binet“智力测试”观念的影响,Poaget和Camer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做为影响个人认识和情感状态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先于智力发展,甚至有的认为语言依赖于认知发展。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鲜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国的学者们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Osgood和Sebeok将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并将其命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评述》。此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第一代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描述为持续不断的“言语行为”。50年代中期,随着Chomsky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一些学者开始抛Skinner的理论,转而相信儿童习得母语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内容: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语言习得。

二、学习与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伟大尝试。心理学家关注有机体(人和动物)对环境和调节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关注人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此外,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所谓的学习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实践活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学习即变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教师是促成该变化过程的外部因素,内因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早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多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并形成了两大学习理论。首先是“环境论”。受英国联想主义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家主张“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意志规划、知识的内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缜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条件理论、Watson的行为主义理论、Thorndike的关联主义理论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和教学机作为令人称道。其次是“天赋论”,以Gestalt心理学为代表,学者们不再单纯得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强化和重复的过程,他们认为个体在感知、认知、感觉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学习等方面拥有天赋,并强调“顿悟”和“意义学习”。二是教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并开始致力于解决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所需脱节的问题。心理学家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理论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心理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学习者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学习分类、研究学习进程情况、学习效果评价。

三、教学与心理学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条,相反的,两者是在选择与摒弃中曲折发展,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关系转变。首先是以Sweet为代表的早期联想主义学家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联想的过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对个体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语言学能”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战期间,语言学习被Huse定义为纯粹的记忆问题,学习就是将固定既存的表达方式进行辨认和回忆的过程。根据英国心理学家Findlay观点,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容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模仿性工作,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复制当地人的言语行为并不断操练,直到新言语习惯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张学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无意识的存储记忆。战后,Stott对语言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新尝试,提倡认知和活跃学习法。他与Findlay理论思想相似,主张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习惯养成。40、50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强调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复、操练、习惯养成等环节的重要性。受实证主义的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了直接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学说则促进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听说法曾在美国的语言教学领域盛极一时,60年代学者(Rivers和Chomsky分别对听说法进行了批判)开始对该假设质疑,听说法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批判并没有给语言教学理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相反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争执、迷失感在整个学术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学家才重新开始了理论化和实证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论思潮开始,新观点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间语的提出与研究、二语教学本质研究、Krashen的观察论、二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社会结构问题研究。

总之,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仅有百年多的历史,却在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尽管许多的观点和理论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心理学在这三大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有理由给予高度的关注。

第6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一、模型的构建。从社会学和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作为学校则是位于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把保持社会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要素概括为2个层面:一个是位于中心的核心层(信仰、价值观),一个是位于的控制层(社会制度、国家法律)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二、模型解读。在管理模型中,管理的核心是位于中心的信仰、价值观(学校表现为办学思想);管理的关键是位于控制层的社会制度、国家法律(学校表现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核心是学校的办学思想,而不一定是校长的办学思想。二者的区别在于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被老师、学生们从自己的言行中自然而然地散发、表露出来并且长期流传下去从而形成学校自己独有的特质。而校长的办学思想是校长个人的,而不一定全体师生的。在一般正常状态下,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我们的现实中,很多校长因为迷恋“权力”的因素,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将自己的办学思想强加给师生,其结果则形成了办学思想、学校制度、师生行为三张皮。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有没有办学思想,能不能将自己的办学思想变成学校的办学思想能够考量一个校长的能力与素质。

一个学校有没有办学思想对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管理将非常轻松而有序,如果没有则会异常吃力:

A、有办学思想时,系统内成员的行为将自觉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如果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大多数成员都认可并愿意积极地响应、配合,那么这种状态下,系统内成员(全校教职工包括校长)的行为将趋于有序而一致,与处于控制层的学校制度之间的冲突很少,表现为学校内部矛盾少,政令畅通,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恰,学校整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B、没有办学思想时,系统内由于没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系统内成员的行为将变得自由而散漫。

在这种状态下,学校的运行全靠学校制度的约束,系统内成员的行为将相互冲突,与处于控制层的学校制度产生强烈的冲击甚至是破坏。学校内部管理不畅,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一些非主流思想在学校内有各自的地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学校管理吃力。

三、学校管理中的关键。毕竟几乎所有的价值观都不可能让系统内每个成员都认同,同时,在大多数学校创建之初都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因此,要保持学校系统的稳定发展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位于控制层的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与学校的办学思想一脉相承,相互呼应。但在学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以前,学校的正常运行只能靠制度来维持,因而此时制度的形成必须遵循社会大系统(也就是学校这个系统的“父系统”)公认的公平、公正、促优、罚差、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惩罚为辅的一些基本原则。而当一旦形成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后,学校的制度就要最大可能地体现自己的办学思想。

A、在办学思想没有形成时,学校的制度在管理中充当一线角色,当制度制定合理时,(其实在合理的制度里已经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的早期雏形)系统内成员行为有序,较少或不会去冲击、破坏学校现有的制度,管理较为有序。这种状态下,学校内部管理通畅,矛盾较少,但长年无变化、无特色。B、当制度制定不合理时,系统内成员的行为将与学校制度之间产生烈的冲击、对抗甚至是破坏。这种状态下,系统内成员会不断尝试去突破制度的底线,从而破坏制度,内部管理混乱,最终导致系统的崩溃。C、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制度一脉相承,相互呼应。

这种状态下,由办学思想形成的内在吸引力(自律)和学校制度形成的外在的约束力(他律)共同作用于系统内成员,学校的管理将非常地轻松而有序,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也会非常稳定、健康。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在管理中紧紧抓住管理中的核心与关键,我们的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同时,从上述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给校园文化下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从制度建设到物质建设以及从学校所有成员的言、行中长期地,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作者单位:拉萨达孜县德庆镇白纳村完全小学)

第7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管理;意义;现状;创新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工学结合是指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将课堂教学和进入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灵活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够接受学校中传授的知识,也能够在企业中获得实践经验,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培养人才。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对于企业的需求也更加了解,学生通过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中,也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来不断提升自己。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高职院校在这类人才的培养和供应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工学结合的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还不太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工学结合模式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支持体系。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的协作,而当前这种合作显然是不充足的,因此工学结合的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学校对学生实践不够重视,不少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忽视实践的过程,还有一些学校实践课只是走过场,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就业后能力不够,与企业的要求脱节;再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双方都缺乏主动性,学校担忧学生的就业率,企业担心没有优秀的人才,但是二者却没有加强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政府在其中调节,不利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广泛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增加生产实践岗位

工学结合模式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其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中包含的专业是比较多的,为了能够使更多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有丰富的实践的机会,学校应当广泛争取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增加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应当扩宽眼界,主动加强与市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例如一些高职院校中既包括酒店管理又包括汽修和财会等专业,在寻求实践机会的时候就应该顾及到整体的专业安排,尽可能多的与这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建立实践学习的关系,增加自己学校实习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二)校内教育要注重实践

工学结合模式下并不是单纯的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模式,而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校内进行实践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尽早地熟悉企业实习内容,也能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一方面,学校应当重视实践,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多加进一些实践的内容,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也应当设立专门的实践场地,采用专业的设备和仪器,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校企之间要加强联系

工学结合模式中一定要注重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这是工学结合模式发展的关键。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更加积极地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关系,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质量,提高就业率就不能坐等企业的合作,而要主动出击,寻找合作的企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与优秀的高职院校合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也可以采用人才委培的方式,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政府在其中应当发挥一种协调和指导的作用,在宏控上调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指导二者建立合作关系,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划,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据可循。

四、小结

工学结合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既能够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又能够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就业率,虽然当前这种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缺乏完整的体系支持、学校对这种模式的不重视以及校企之间结合不密切等等,但是通过广泛争取各个行业的支持,增加实践岗位,校内教育重视实践以及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等方式,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2]苏俭,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第8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儒家;管理哲学;核心理念。

关于儒家管理哲学在封建政治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界人士普遍认为,自儒家取得独尊之势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不管他们个人有什么偏好,或尊法,或好佛,或崇道,但在治国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管理哲学为主流的”[1]317;“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从总体上看,还是‘治世’多于‘乱世’,‘稳态'

多于’无序‘,’常态‘多于’变态‘。因而,反映农业社会常态(稳态)运行规律的’治国之道‘———儒家管理哲学,就无可争辩地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思想”[1]321。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国的管理史、哲学史、社会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欲富国强兵,实非儒学莫能为。这些对儒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评价,是符合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管理实践的基本事实的。的确,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以儒家的管理哲学为主流;历朝历代的先贤,不管他们从什么立场和角度对儒家的管理思想作出选择、补充、阐释和发挥,基本上都是围绕儒家圣贤所提出的几个不变的中心理念来进行。正是这几个一以贯之的理念,规定并指导着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儒家管理思想与其他学派管理思想的本质区别,代表了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本文试图对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的政治管理实践提供思想借鉴。

一、为政在人:以人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

儒家认为,造成天下治乱的根本原因在人。正由于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故乱臣贼子纷起,整个社会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之中。既然“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在人,那么要使整个社会回复到“天下有道”,同样也离不开人。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人在政治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人视为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展开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首倡以“仁”为中心观念的管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按《说文》解:“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实际上是“二人”的复合字。这表明孔子将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管理思想的出发点。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者即统治者,也包括被管理者。

关于管理者如何“爱人”,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2]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颜渊。这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看来,“仁”的方法不过是以本人为尺度,来调节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这里就包含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首先,孔子要求管理者把与自己相对而言的被管理者当作人来看待,主张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反对“始作俑者”,反对“不教而杀”,认为这只是作为管理者的最起码的条件和要求。其次,孔子进一步主张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要“富之”而后“教之”[2]子路,要“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2]宪问,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公冶长。可以看出,孔子是将管理活动视作己立、己达进而立人、达人的活动过程来加以阐释的。

孔子这种“贵人”思想,率先确立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此后儒家的管理哲学始终沿着这个方向,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安人”和“安百姓”来展开的。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荀子,以天道自然为基础,把天道运行和人事区分开来,认为人处于与天、地并参的地位。“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3]天论。人的职责是“制天命而用之”,利用天时地利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人之所以能“自求多福”,能与天地参,是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3]王制。荀子认为人之贵,在于懂得利用道德制度建立起各级管理组织,懂得分工协作把大家的活动协调起来,将单个人的力量加以放大,懂得用“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在儒家思想家中,对孔子“贵人”思想作出重大发展的是孟子。孟子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政”学说中,而“仁政”学说的基础是“贵民”,即重视广大民众的力量对维护封建管理制度的作用[4]197。孟子一反西周时期一切政治经济制度都为贵族而设,贵族是国家管理的中心的观点,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5]尽心下的思想。这一“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孟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维护政治决策权来说,人民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要取得民众的拥护才有国家最高决策权,才有君位;而失去人民的拥护,就失去政权,失去君位。因此对于维护整个国家最高决策权来说,人民的力量是首要的,政权是次要的,君主就更其次了。

孟子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发挥孔子的“富之”“教之”的管理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管理思想。首先,孟子对“仁政”何以能够推行作了论证。他以“性善论”为出发点,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5]公孙丑上。“仁政”并非什么特别难的事情,管理者只需要从自己固有的“不忍人之心”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梁惠王上,这就是“仁政”。其次,孟子对“仁政”的管理模式作了严密的设计。第一步,他抓住人民的生产生活这个国家管理的中心问题,站在“民”的立场对西周的井田制加以改造。在他看来,“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信心,无恒产者无恒心”[5]滕文公上。民有恒产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孟子设计道:“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5]滕文公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梁惠王上孟子认为,管理者如能把这种蓝图变为现实,就是王道的开始,然而也仅仅是开始而已。因国家的管理制度,不但要使人民有恒产,生产生活有充分保障,还应重视教化民众,使其“明人伦”。所以孟子接下来又对“仁政”管理模式作了第二步的设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梁惠王上也就是说,在“富之”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用道德理想来“教之”,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5]滕文公上这样才能使全体民众都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造就出一个和谐完满的社会,才算是王道的完成。

总之,“人”在儒家管理哲学中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全部儒家管理思想都紧密围绕着“安人”、“安百姓”来加以展开。故《礼记·中庸》有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6]一句话,“为政在人”[6]。

二、为政以德:以实施道德教化为管理活动的首务。

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治道的主流,儒家思想从它产生起就一直倡导“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理。孔子明确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政,有耻且格”[1]为政。在他看来,用道德教化来感动人心,要比一味的惩罚效果更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为政。孟子则更加明确地主张“贵王贱霸”,提倡以德服人的“王政”,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5]公孙丑上。当齐宣王问及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时,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5]梁惠王上。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却声称“未之闻也”,其原因乃在于“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7]梁惠王章句上。汉儒董仲舒也强调:“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8]。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虽然强调“为政以德”,但并不一味排斥“礼治”和“法治”的作用。

“礼”是西周时期用以调节“君子”即贵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其作用介乎于“德”和“法”之间。孔子就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为在实施道德教化的同时,也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荀卿更是进一步主张德与礼、法、刑、赏并举。但是儒家始终强调“礼”、“法”的外在控制一定要与内在控制结合起来,并且以德治为主,辅之以礼治和法制,才能真正有效。礼与法必须通过道德教化最终“内化”为人们的自觉的信念和习惯,才有长久的稳定的效果。如果释德治而一味任法制,最终必定走向粗俗和野蛮,而粗俗和野蛮的管理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化所以能行,是有一定的人性理论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如前所述,人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思想、理论都是以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前提的。在儒家那里,人性问题不仅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儒家的思想家们在人性问题上都持“人性可塑”的主张。人性可塑,则道德教化能行。孔子率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阳货的观点,认为人人所禀受的天性是大体一致的,没有很大的分别,但是经过后天的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地拉开了差距,不再相近了。孔子虽然没有言及人性的善与恶,但是肯定了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养来加以改变和塑造的。以后的儒家,虽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有较大的分歧,但是人性可塑,相信人的本性经过塑染之后能达到善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孟子以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种根本的善,是人性所固有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基本特征。仁义礼智之所以叫做“端”,是因为仅处于萌芽阶段,论其数目不过是“几希”,有待于放大和扩充。因此,道德教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存其心”,“养其性”[5]尽心上。在孟子看来,性犹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君子;若丧失之、遮蔽之,则沦为小人。如果人人皆能扩充此四端,则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家中占有很大优势,后来李翱、王阳明、王船山、戴东原等人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十分相近。

在人性问题上另一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性恶人性都是好利多欲、自私自利的,其中并无仁义的成分,所有的善都是经由后天的教化和训练获得的。人性虽本为恶,然而人有相当的聪明才智,可学而能,去恶返善,“化性起伪”。普通的人只要通过学习积累善的东西,达到“全之”、“尽之”的程度,也可以成为圣人。如果说孟子的观点代表了“性善可塑论”,那么荀子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性恶可塑论”。

此外,在儒家的阵营里还有以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以世硕为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论”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性未善论”等观点。无论这些观点之间的分歧有多大,它们都把理论的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塑造人性这个核心的问题上。在儒家看来,作出某种人性的判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改造和塑造人性———去恶扬善;管理活动不仅是对人性的顺应过程,而且是对人性的塑造过程。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因为人性是可塑的。

三、正己正人:以“修、齐、治、平”为管理的基本途径。

儒家既然主张以道德教化为管理活动的首务,不以外在的强行控制为重点,就必定带来一个相应的问题,即管理者怎样才能营造出一种人人向上,个个向善的社会效果呢?人性可塑,则后天的习染既可导人向善,也可导人向恶,那么在管理即在人性的塑造过程中如何排除可能的恶(包括先天的恶和后天的恶)?儒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正己正人”,也就是说,管理者要管好他人,首先得管好自己;要引导他人为善,则自己首先应当成为道德上的楷模。在这里,“正己”是“正人”的前提条件,“正人”是“正己”的扩充和自然延伸。“正己”就是修己的内圣功夫,是己立、己达;“正人”就是安人的外王功业,是立人、达人。欲达成理想的功业,“正己”即修身的功夫是根本,儒家始终把管理者的修身功夫视作治国安邦的根本。

《论语》记载:季康子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2]颜渊这就表明为政之道,关键在于正己,正己才能正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子路管理者只有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够以身作则,才能够感化、影响和带动被管理者,取得上行下效的效果。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颜渊。管理者自身的品行和作风会对被管理者产生重要影响,是被管理者效法的榜样。正因为如此,孔子对管理者自身的德行修养作了非常多的阐述,比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子罕,“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宪问;比如说君子有五行:“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人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阳货。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这些思想。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5]离娄上;又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5]尽心下。荀子也同样重视修身的作用,以修身为治国之本。他说:“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子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3]君道儒家经典《中庸》有曰:“知斯三者(仁、智、勇),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6]

尤其可贵的是,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将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的总结,对修身与平治天下的关系以及修身的次第顺序都作出了严密的阐释和论证,使《大学》之道成了经典的管理之道。《大学》之道的主要精神体现为“三纲领” “八条目”。其中“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人生最高的理想追求;“八条目”即指“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达到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顺序与步骤。在“八条目”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谈的是个人的身心修养,是内圣的功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修身的功夫应用、延伸到治国安邦的大业上,是外在的功业。《大学》的作者把这八个环节环环相扣,八个步骤步步推进,使其构成了一个前后贯通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大学》强调“物有本末,事有始终”[9],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反之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家不齐不可以治其国,国不治不可以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矣。”[9]

关于“格物而后致知”,按朱熹的理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有不理,……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7]大学章句按朱注的意思,作为管理者,必须在已知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去探索和把握那普遍性一般性的规律,体会各种道德原则的意义和作用,认识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的关系,从而提高修身与治国的自觉性。

关于“诚意”,《大学》指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9]诚其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以保持意志的纯洁专一。相反,“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9]。小人的“善”是伪装出来的,只能徒增虚伪。所以君子要做到表里如一,内不自欺,外不欺人,要特别注意“慎独”的功夫。因此,诚意者,就是要求管理者自觉把客观的道法准则内化为个人的自觉的道法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作秀。

关于“正心”,《大学》指出:“身有所忿懥,则不及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及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及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及其正。”[9]此言忿懥、恐惧、快乐、忧患,是人的四种情绪,如果任其放纵不加控制,就会使管理者失去判断是非善恶之能力,因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9]。故“正心”,就是要求管理者要稳定和克制自己的情绪,才不至于偏离正确道德原则和管理目标。

关于“修身”,《大学》指出:“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9]这里的“辟”即“偏颇”之意。由于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偏颇和主观情感上的好恶,在“修身”之中无法做到不偏不倚,就容易流于偏颇。因此,“修身”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行为端正,真正以身作则,成为部属的表率。

关于“齐家”,《大学》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9];“一家,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9]。此所谓“孝”“弟”“慈”乃立家之根本,能真正实践孝、弟、慈之道的人,才算真正懂得了“齐家”。而治国之道不过是齐家之道的延伸:事君需孝,事长需弟,使众需慈,如此而已。

关于“治国平天下”,《大学》指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9]。这实际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发扬孔子一贯倡导的“忠恕之道”,自觉地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9],推己及人,以崇高的道德风范来影响、感召一般民众,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以上八个环节,层层紧扣,步步推进。但核心的环节是“修身”,是前提和基础;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目的和归宿。《大学》一再强调:修身为本。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是修身功夫的自然延伸和扩充。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思想品行端正了,自然可以做好民众的表率,把国家治理好。这种思想正好与《中庸》之道所主张的“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6]的精神完全一致。无怪乎台湾学者、著名中国管理哲学专家曾仕强先生认为:所谓《大学》之道,实际上就是管理之道;中国的管理哲学,就是《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大学》和《中庸》以其微言大义集中体现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参考文献。

[1] 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 论语[m]∥张立文。儒学精华: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3] 荀况。荀子[m]∥张立文。儒学精华: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4] 刘云柏。中国古代管理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5] 孟轲。孟子[m]∥张立文。儒学精华: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6] 子思。中庸[m]∥张立文。儒学精华: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第9篇:管理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师生关系;和谐;小学生

小学阶段是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而对于小学生个体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对其日后成长关系重大。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等都对今后学生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一、师生关系和谐的现实意义

小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生身心发育尚待成熟,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本着自身个性而为,喜欢才会接近,喜欢才愿接纳。所以,教师要想融入学生生活之中,与之建立和谐的关系则成为必要选择。基于社会行为学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人与人之间形成这种和谐关系时,学生将会更愿意服从班主任的各项安排,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此外,正所谓教书育人,此处“教”的不应仅是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格,但是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没有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学生将会逆班主任而行,不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与人友好的沟通。而作为学生的教育者与引导者,教师亦有责任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善与恶。所以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主动与学生交心,为其提供适当的关怀与安全感,和谐的关系一旦建立,对“乐于学习”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之形成大有裨益。

二、当前小学班主任与学生间的普遍现象

虽说应素质教育改革之需,大多小学班主任已然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法,但仍然存在部分班主任在沿用部分错误的班级管理观念。比如,漠视学生需求,讲授缺乏耐心。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常出现突发状况,不断给班主任带来大批量问题;加之现阶段小学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分身乏术,故导致部分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缺乏应有的爱心与耐心,继而无形之中造成学生心灵受创,师生关系难有和睦。此外,受到升学率及排名影响,部分班主任心中还是存在按学生成绩好坏予以不等份关注的潜意识,导致学生遭受不公,继而对班主任心存不满,严重阻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三、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考路径

(一)带头作用,提升教师自身行为素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中形成了自身的情感特点,但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仍有待加强,班主任要学会正确引导,在教育中不断寻找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模作为是人类最初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孩子学说话、学做事都是从模仿成人开始。因此,班主任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此外,还要以身作则,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身体力行使得学生信服,不能片面的将教师身份作为一份工作来对待。

(二)加强自律,鼓励学生加入班级管理。小学生通常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生性活泼好动,由此需要教师进行培养。优秀的班主任即懂得并善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才能,使他们找到合适的管理岗位,鼓励他们共同创建合作友爱的大家庭。西方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善于鼓舞学生才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其自律、自强、自信的性格特质,使学生能够通过对班级管理,激发出他们对班级的热爱,增强荣誉感与集体意识,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营造出和谐、和美的班级氛围。

(三)情感融入,尊重学生不同个体差异。根据人体感官功能与心理素质发育轨迹来看,小学这一年龄阶段的孩童正处于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活泼好动、注意力较分散的阶段,通常形象思维较之逻辑思维要强,对色彩与具象的敏感度要高,继而对是非判断能力较弱,所以对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充分尊重并理解学生的行为,对于不同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都应予以尊重,即便存在错误都要耐心教育、指导改正,切不可直接采取斥责的方式,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保护,照顾他们幼小而脆弱的心灵。有爱的教育才能与学生更为亲近,而不至于使其在情感上疏远。

(四)积极沟通,亲近学生成为心灵朋友。正所谓“良好的沟通是通向心灵的桥梁。”教育,不是只有知识与道理,还包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教育根植于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切真挚的关爱之时,才会打开心扉,让教师走进心灵深处,成为良师益友。所以,面向幼龄孩童的小学班主任,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怀揣着一颗童心来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感受,明白其内心,实现师生关系的和睦共促。

常言道“欲成其事,必承其重”,班主任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与学生的关系,从心出发为学生,才能担负起肩上的责任,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