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理论知识

第1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管理方法不合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旅游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的综合能力锻炼也很少,甚至只是走一个形式和过场。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只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口语、摆台、铺床的练习,却没有设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操练,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安排一些处理投诉和突发事件的任务;第二,评估、考核和反馈的机制和系统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存在过于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平时表现的现象。学校过于看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通过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忽视对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重视实际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实践型”的教师十分缺乏。在很多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当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转到学校任教的,并没有在宾馆、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和景点工作过,相关的实际经验非常缺乏,难以在实训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表现产生不满,学生也无法通过实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实训管理水平的途径

1.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给教师安排实战训练。学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寻找进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机会,同时使解决旅游行业相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才能更贴近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学生的相应素质逐渐提高。对于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要做到严格把关,除了对新应聘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考核,还要考查其解决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聘请高素质的教师。

2.要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实训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它们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校企合作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定期召开旅游管理的讲座,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传授学生最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和实用技巧;第二,学校要按照企业通用的旅游管理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传统旅游专业实训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传统管理中的长处。此外,中职学校不能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而应该给旅游管理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教师充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3.注重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与理论+实践学制的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训经历和就业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二者脱节,否则,实训就毫无意义可言。教师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寒假和暑假,以及一些比较长的假期和短学期,统一科学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单位,并为学生安排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做到灵活合理,不能一刀切。对于不愿接受统一安排而想自行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应该予以准许,为了确保学生在该单位参加实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出示相应的实习证明。而对接受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到学生去实训单位的路线和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训单位提前做好协商,避免实训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旅游管理的实习工作。要适当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有些学校将理论学习的时间拉得过长,而实际实训的时间太少,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这起不到实训的效果,学生最多只能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不能真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和“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目前,各大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单一、方式传统,不能真实考核学生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丰富和改革。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时,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如个人技能展示说明、实习单位的成绩评定等,这样就不会使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办法。综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创业训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等逐步纳入到“多证”人才培养制度当中,对提高学生旅游管理行业的认识深度和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

第2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5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3]ChristineWilliams,JohnBuswell.ServiceQualityinLeisureandTourism[M].NankaiUniversityPress.2003:p168-170

[4]郭华.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社会科学家[J].2000,6:p48-51

[5]王广宁.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1-44

[6]肖拥军.我国旅游饭店知识管理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1,1:p101-103

[7]李晓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2000,5:p45-48

[8]洪秋兰.公共事业组织知识馆奴隶的实施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p48-51

[9]王素珍,刘戈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管理[J].商业研究.2001,234(10):p52-54

[10]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123-124

[11]罗繁明.论知识管理维度与组织环境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07,4:p72-78

第3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双元制教学模式 师资队伍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教育的规模也日渐扩大。不过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水平较为滞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较为缺乏。怎样转变学校旅游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旅游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是目前高校旅游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

1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双元制”是德国以一百多年传统学徒制度为基础形成的重要教育模式,“双元”分别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学校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则负责职业技能的传授,它们分工合作以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缺一不可。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又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实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文化素质扎实,毕业后还可以马上上岗工作,能较快地适应工作。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双元制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特征。首先,受训者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场所分别接受专业教师与实训师傅的教育,有着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教育以理论传授为主,而企业培训则以实操为主。最后,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

2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现状

2.1 双元制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取得了飞跃的进步

不可否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之后,取得了飞跃的进步。首先,高校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双元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分摊给高校与企业,所以学校在办学中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较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会明确学校办学的方向性。其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这一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每个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都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得以在学习之余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之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出现了变革,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更为多样,这推进了整个专业教学模式的改变。另外,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切实得到了提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师以学科型为主,普遍说来看,实际操作能力薄弱,而双元制教学模式对师资素质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2 初生事物不完美

首先,在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表面工程,双元制流于形式,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旅游职业学院当前以双元制教学模式作为幌子,用以招揽生源,但实际情况是学院没有与企业签订固定的合同,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训基地得不到保障。这一方面与我国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有关系,承担教育责任的纯粹是学校,企业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在以利为先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大都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接收毫无经验的学生。另一方面,缺乏经费支撑是我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单一的政府拨款难以支持庞大的教育队伍。

其次,企业参与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积极性有限。对旅游管理行业来说,其需要的是实操能力强的员工,对还没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在岗培训,才能有真正的成长。然而,今天我国的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管理企业本着一切利益为先的原则,大都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与费用去培养人才。旅游企业的这种短视来自其对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认识不足,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认识不足,这直接导致学生没有稳定的实训基地,许多旅游企业都觉得给实习生安排工作不过是给企业增加麻烦,加重负担,所以为学生提高的实训条件非常恶劣。而在学校方面,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与企业需要不同步也是一大原因。

另外,实习岗位单一,实习时间过短使得双元制教学模式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是学生实操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的一大原因。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三段式”: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学习,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泾渭分明,且时间过短。时间也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岗位也难以得到实施的调整,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培养,实训的意义并没有真正达到。

3 旅游管理专业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接急切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提高,现行教育模式急需变革,但凡事皆有一个过程,一个学科的改革更是如此,但对旅游管理专业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

3.1 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顾名思义,正所谓“双元”,即是企业与学校缺一不可。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要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怎样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是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德国在推广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互通式的教育经验。对学校来说,可安排毕业生到旅游企业实习,接受旅游专业专业对口的训练,并以职业资格证书证明其培训成果;而对旅游企业来说,可安排员工进入高校进修,不断充电,提高文化素质,这对学校与企业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捷径,而且可以有效地使旅游企业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元制教学之中,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

3.2 以职业分析为依据进行课程改革

双元制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同样地,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首先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课程的编排和选择上要以职业分析为根据,从对旅游就业岗位的分析入手,如对旅行社、饭店与景点分析,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知识面广、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职场能人。

3.3 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是不仅有着专业学校教育背景的,更应是有着旅游管理企业工作经验的。把学院派的老师和旅游企业实践类老师汇合起来,让他们在学校过程中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可定期去旅游管理类企业接受培训,长时间的定期培训,可以让学校老师把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联系起来。旅游管理企业的师傅也可以定期参与高校培训班,为他们的日常实践工作找到理论支撑,进一步指导实践。

要深入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有着娴熟先进的操作技能,一支有着优良素质、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的师资队伍,是双元制教学模式真正得以贯彻的基础。走出高校,走向企业是培养专兼结合教师的重要途径,另外,走出国门,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方式。

4 结语

由于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还很短,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总结,不断完善,以经过时间检验的德国的管理经验为母版,充分结合我国实情,在实践中改进。

参考文献

[1]雷佑新.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J].经济师,2010(2):113-115.

[2]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12):5-8.

[3]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9:22-25.

[4]姚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73-75.

[5]蒋冰华.高校旅游教学模式新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111-113.

第4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激励 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6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加入WTO我国逐步开放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旅游业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如何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现在的企业人才状况,应重视使用激励的手段。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本文将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起我国旅游业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人才流动的不均衡与人才流动率过高并存

所谓人才流动,就是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与精华的人才,在工作地区、部门、行业以及工作岗位上的变动,亦即人才工作内容和生活空间的移动和变迁。人才流动是社会各系统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变换的关键。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条件。而我国旅游业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及流向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沿江沿边流动的趋向相当明显。西部拥有数量丰富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地区经济于东部沿海地区,加上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致使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十分严重。

2、旅游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人才资源存在着一系列结构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即熟悉计划经济的人过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二是层次结构不合理,即中初层次的人才多,高层次的人才少;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即低学历的人员多,高学历的人才少;四是职业结构不合理,即事业单位的人才多,企业的人才少;五是区域结构不合理,即东部地区的人才多,而西部地区的人才少。具体而言,就是那些熟悉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能熟练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管理技术的专业适用型人才以及金融运作人才等高级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极为稀缺。

3、加入WTO后将使我国旅游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WTO后,大批跨国集团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凭借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上的优势,使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外流,将会严重削弱国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原理分析及应用情况

1、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方法的概括。总的说可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三类。三者在旅游企业实行激励机制过程中有不同的应用。

(1)内容型激励理论是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从低到高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种需要;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作用于职工的心理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旅游企业要确定需要的主次顺序和结构及满足人才特定的需求目标才能以最大的激励来吸引、留住、开发企业所需的人才。

(2)过程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为的心理过程的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过程型理论就是要找出对员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

(3)行为改造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使其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斯金纳的“归因理论”。应用行为改造理论要求企业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战胜挫折的方法,按照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弄清员工行为的真正原因以正确决策。

2、对激励的层次和类别的分析

旅游企业管理激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激励体制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如经济激励、目标激励、动机激励、工作激励等等。按激励本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管理者激发员工积极性最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物质激励的手段,满足人才的正当合理的需求,可以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则是满足其精神需要来调动人的工作激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且能进一步推动物质激励的发展。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的范围更广、方法更多。企业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中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激励作用效益最大化。

3、旅游企业中仍有激励不足的现象

(1)物质激励使用不灵活使激励作用大为降低。大部分的旅游企业仍奉行以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制的工资制度,忽视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工资报酬不能体现出人才工作质量的高低,即没能把劳动差别与工资收入差别联系起来,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实现激励的促进作用。

(2)物质激励的分配不公、利益均势失衡,甚至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物质激励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如果该激励的没激励或激励不及时以及成绩是在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最后却只由高层管理人员获得奖励,由此不但不能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愿望,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效果。

(3)精神激励同物质激励未能很好的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励作用的效果。精神激励应该是物质激励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单纯的使用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而只能是两者的结合使用。鉴于现在的经济水平,应以物质激励为主,辅之以精神激励,才能充分显示激励的作用。

(4)激励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和动态性。不同激励的种类、手段各有其不同的效用、功能和使用对象,加上人才的动态变化,如果企业仅凭主观愿望认为只要有奖励即可,图省心省事,不注重激励手段的动态性,将失去激励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企业将激励制度化、规范化,把激励的手段揉进企业制度中固定下来,形成完整的激励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三、建立激励型的人才开发机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型用工、培训和晋升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竞争上岗的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先,富有活力的企业用人环境。就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主义和用工晋升机制,实行业内待岗和员工流动制,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

2、建立公正严明的激励型的考核和评估制度。

对人才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反映其素质和工作潜能,为评估提供客观依据。(1)逐级、逐日考核制。实行逐级管理体制,由上级考核员工,将其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业务技能、劳动纪律、管理能力等与奖金报酬挂断。(2)过失提醒制。对于员工的工作失误以书面提醒的形式给予警告,并鼓励其改正。(3)实行奖励证书制。对于工作表现提出、成绩显著的人才,应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以激励先进带动一般。(4)实行年终综合考核考评制。在每年底,可对员工工作技能、岗位适应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帮助其制订新的奋斗目标,同时把考评的结果作为其加薪、调职、晋升等重要依据,激发其进一步认识自我、强化自我、发展自我的意识。(5)实行管理人员民主测评制和每月工作报告制。由各级员工对管理人员进行民主的评价,并由其个人做工作报告,激励管理人员不断改进工作。(6)实行外语水平考试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国际化,国外游客来华增多,外语对于旅游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鼓励他们提高外语能力,把考试结果适度地与薪酬福利、晋升机会等联系起来,并适当提供补助和培训机会,促进学习外语的热情。(7)实行各级管理人员研讨制。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各级管理人员一起畅谈行业、企业发展的现状,竞争上的优、劣势及未来发展的形势等问题,可以不受约束,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大碰撞,使各级管理人员从中获得启发,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更加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灵活自主的激励型工资分配制度。

(1)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将岗位分成不同级别,每一级别又分成不同档次,每一职位等级视情况可设最低工资,但可以不设最高工资额度,实行下不保底,上不封顶的灵活机制,同时又上、下适当交叉,以岗分级,以能定岗,一岗多薪,岗变薪变的动态式管理。(2)扩大工资分配范围,简化员工收入结构。(3)实行质量考核加薪制个人加薪不是根据年龄、工龄和资历,而是根据工作实绩严格考核后决定。(4)实行竞争性工资分配制。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和优秀的人才上应给予高于一般岗位和一般人员的工资,实行高薪养才,这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保持人才竞争的优势。

4、建立民主的管理体系和富有人情味的企业用人文化。要进一步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深入发掘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营造民主的企业氛围,重视人才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法制、制度等多种渠道实现人才的民利,积极鼓励人才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发明创造革新,鼓励员工的发明创造和服务革新,改进服务质量;同时,鼓励人才对企业管理积极思考和探索,并对员工的成就和合理化建议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同个人的加薪、调职等相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喻小航齐善鸿,管理学原理 199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2、甘朝有 齐善鸿,旅游心理学 1994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四成王兰英,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 广东旅游出版社

4、李力,现代饭店管理概论 995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5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青睐的对象。我们所谓的旅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业性管理。 首先来说,就是主要应对对象的酒店内部的服务与管理。其次是要有针对于旅行旅游业方面的服务与管理。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乎景区和会展类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这些综合起来就基本构成了旅游管理。这个行业作为一个新兴性的行业有着非常多的特点。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这类的专业性人才我们整体的社会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各个学校目前从事的该类专业性不足所引发的就业危机和行业稳定性危机。这样的情况在现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种出口小而且行业极其不稳定的状况导致了学校的信任力度不够,以至于成为了恶性的循环。所以说,现阶段我们如何对该种旅游行业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逐步改革当前的教学状况和教学内容,逐渐向专业化的角度进行延伸和完善,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修养等等。这些方面已经为我国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所要努力攻克的问题。

一、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是照搬了本科的专业设置。这也是由于前期没有经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都很少有学校进行改变,大部分是长期沿用了本科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培养方向上存在很大差别,本科院校更倾向于研究型人才,更多的是理论教学,当然近些年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导课程依然是导游方向、酒店管理, 一些改革积极的院校也开设了会展管理、度假管理等。但是,时下非常热门的电子商务、景区策划、旅游宣传促销等专业很少有学校开设,而这些专业是现在人才匮乏的专业。这也可以看出,在课程上缺乏适应性和特色化,并没有灵活变动。并没有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也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课程的设计没有特色。一味的尊崇传统,加上教学资源的不足,很多院校都放弃了改革。

(二)教学思想陈旧,强调“四个中心”

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袭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强调“四个中心”: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小,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偏差。

(三)教学过程呆板,教学主体注重 “ 四点式”

旅游业虽然是现代化的开放产业,但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却大都是教师在 “讲旅游 ”,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讲台、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精心设计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体验环境。体验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问的线索和联系,把问题引向深入,并组织学生交流,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加强实践教学,整合优化课程,构建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1、分析旅游管理职业素质和能力要素,对应各要素设置旨在培养职业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群。充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重点整合优化口语类课程群,培养职业基本素质。以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为出发点,综合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以及交际、接待、讲解基本功。

第6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本科 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第7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第8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第9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情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域不足,并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还提出了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学习活动

第一,课堂训练活动。该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二,专业练活动。该模式是指在规定场所,根据授课的进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进行单项训练或者是综合训练。训练中的硬件设备应该模拟成仿真,根据实训任务,对各项工作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技能。比如:接待计划制定、接待礼仪,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接待礼仪、动作、技巧、从而强化技能技巧。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实训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分析与讲解,指出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更正意见,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正,提高技能。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活动

校外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旅游管理工作岗位阶段性实习、旅游管理理论与实务综合实习、专业方向顶岗实习等。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奠定基础。

二、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取中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基础课程太少,显得单调贫乏,这就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很好的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教学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能力培养。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包括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务包括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优化和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由于学习时间与能力所限,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内在的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现代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注重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要开展校外实习,模拟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生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针对在角色扮演中出现流于形式、难以获得真实感受的情况,可以实施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走进课堂的计划。比如:邀请优秀的旅游管理工作者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讲座、现场展示、现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旅游管理工作有真实的感受,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效果。

4.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教学的各项工作,促进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为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等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训量化评价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制定实训项目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根据专业教学的安排,在教学课程中设置实训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技术技能指标和学生综合表现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考察。比如:在演讲口才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考察指标,包括演讲主题、流利程度、态度语言、演讲效果等,通过这些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以解决评价困难的问题。

5.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必须对此重视。要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充实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领域,关注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做好准备。此外,教学中还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6.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指引下,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来学校讲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旅游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联合开发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从事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还要重视拓展实训基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密切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种类与数量的同时,与实训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可以派遣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志愿服务,邀请旅游管理专家对学生进行讲课,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实训基地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的开展、密切校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