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范文

仔细梳理近年来黑龙江农业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了龙江农业发展根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一批有科技种田意识的新型农民为龙江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土地规模经营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对我省的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1连增秘诀一:

合作经营

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2014年1月18日,克山县仁发村仁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会议室里,桌子上摆满了成捆成捆的人民币,合作社社员们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洋溢着欢喜:“分红啦!”

在克山,所有农民都羡慕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人家带地入社每亩土地收入922元,比自己种强多了。目前,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发展到2638户,涉及10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入社土地5.4万亩。从黑龙江省农委农机局了解到,像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规范社,目前黑龙江省已经达到了61家。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民的土地流转到现代农机合作社后,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现代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黑龙江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增多,目前全省1164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500万亩。

2014年10月20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忠林作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土地已流转6507万亩,比上年增长16.2%。全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5971万亩,比上年增长17.1%。全省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0.5万个。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带地入社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使大型机械更好地发挥作用,规模经营更大范围地普及,标准化生产更精准地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粮食品质。记者从省农委获悉,今后,黑龙江省将在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切实做好流转信息、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等服务,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

11连增秘诀二:

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地里有机井,地边有排水渠,旱能灌涝能排,不用再看老天爷脸色吃饭啦!”说起这几年水利工程为农民带来的好处,绥滨县东方村红发屯的马景涛大爷乐得合不拢嘴。

从黑龙江省水利厅获悉,近年来,黑龙江省累计投资338亿元,开工建设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三江平原14处大型灌区、19处灌区续建配套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和田间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西旱东涝的心腹之患。目前,总投资300亿元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三江”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将兴建加固堤防3000公里,保护着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有了能抗旱排涝的水利工程,农民种地自然是“心中有底”。

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近几年,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一步释放土地潜能,增加土地产出和粮食产量。2009年,鸭绿河农场抓住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的机遇,第一管理区土地整理项目在省国土资源厅通过立项。土地整理项目一期工程结束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3800亩,新增耕地率12.56%,增加水稻产量380万斤。同时项目的实施把原来的6000亩低产旱田改为水田,可增加水稻产量600万斤。“有了这个项目,我家地里能新增加45亩水田,农场还免收前2年的承包费,大体算一下,这两年能多得近6万元的收入,这可是实打实的效益账!”说起农场的土地整理项目,鸭绿河农场第一管理区职工刘宝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我省要承担1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成3197万亩建设任务。2014年,国家下达我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918万亩,我省大力推进已下达建设任务和投资项目的实施,通过各类建设项目验收报备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920.50万亩,可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任务指标。

11连增秘诀三:

科技服务

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农事专家大院走,种田示范园区瞅,四季科技培训勤,百姓致富项目有”,“农民种地用科技,串换良种别忘记,拖拉机去耕整地,耕作深度要注意”……“有了这些‘顺口溜’,科技常识不再是‘天书’了!好种子、好技术、好机器,加起来就是咱老百姓致富的‘金钥匙’啊!”牡丹江农民李玉荣看着地里成熟的玉米高兴地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通过深入实施“科普之冬”,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活动,打造了一批有科技种田意识的“新型农民”。

2014年,黑龙江省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在保持原有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在农业科技创新、新品种培育研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2014年3月初提前下拨了143.11亿元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资金,并于3月底前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确保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作用。为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标准,整合资金6亿多元,支持农村新建水稻育秧大棚2.78万栋、智能化催芽基地200个。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全省共投入春耕资金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说的就是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黑龙江省种子局获悉,2014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优质和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范文

传统农业,因物联网而改变

7月中旬,记者来到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我们希望能在这个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型企业里,揭开农业物联网的神秘面纱。

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由农信通集团旗下的鹤壁农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承建,计划总投资19.7亿元。这是一家在物联网智能装备及移动智能终端制造方面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企业。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信息传感设备,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进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新技术。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既能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比如,运用农业物联网,可以通过传感设备远程监测到棚内的空气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湿度等环境参数。土壤湿度过低了,系统就会声光报警或自动给管理员发送短信,管理员马上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相应处置或是用手机发条短信后,大棚内就可以自动浇水了。管理员也可以预先设定好控制程序,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变化,自动开启或关闭大棚机电设备,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等,农民全凭的是经验、靠的是感觉,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地上耕作,并把这些经验与方法一代代传授,延续至今。但是,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了变革。”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物联网事业部技术总监陈红波告诉记者。

现代农业的“千里眼”

在陈红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距离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东边不远的鹤壁市淇滨区喜洋洋现代农业文化生态庄园。这里的蔬菜大棚和一般的大棚有点儿不一样,里面不仅有可旋转360度的摄像头,还有盒子状的物联网无线测控终端,盒子底部有三根电线,其中两根插入泥土,另外一根吊在半空。

“插入泥土的两根线分别是测土壤湿度和温度的,悬空的一根是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陈红波说,无线测控终端测出的数据将被传递到不远处的电子监控室电脑上。

该庄园使用的正是鹤壁市去年开始建设的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在电脑前或者手机上看到大棚的环境参数,还可以通过摄像头的变焦,清楚地看到每一片菜叶的情况。

“今后,如果在大棚里安上风机、喷灌等设施,如有需要,只要在电脑上远程操作,即可控制大棚空气湿度和温度。”陈红波介绍说。

如今,鹤壁农业已建成“一中心六系统”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将物联应用、远程诊断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开发建设新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并充实平台内容,同时加快应用步伐,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陈红波说。

申现国是淇滨区大赉店镇曹庄村和董庄村的“大学生村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气象信息员。每天,他的手机总能收到一条气象短信,而他只要将这条短信转发至气象部门在村委会安装的大喇叭接收机,该短信就能从文字状态自动转换为语音状态,将信息及时播送给广大村民,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安排农业生产。

而像他这样的气象信息员,鹤壁市还有890余个。据介绍,鹤壁市在每个乡镇都建设了一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了一个气象信息服务点,为农民提供浇水、施肥、喷药和收获等方面的参考信息。

这些参考信息的获取,来自农田气象信息监视器,这也是物联网在农业方面的成功应用。农田气象信息监视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等农田信息参数,实现了农田生产信息可视化。据悉,目前鹤壁市实现了对全市所有县区、所有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共1700平方公里范围的农田气象信息的全覆盖,现代农业用上了“千里眼”。

如今,鹤壁市除建成全国首家、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试验基地外,还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力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粮食高产创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鹤壁,小麦、玉米亩产连续创造1万亩、3万亩成方连片同面积全国高产纪录,国家气象局、中国农科院等部门联合在鹤壁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试验基地,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陈红波说,同时,鹤壁作为河南省确定的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产业布局的其中一翼,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投资方,之所以将中国农业硅谷产业园的总部定在鹤壁,正是看中了鹤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如今,我国物联网技术已在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比如,温室智能控制、智能节水灌溉、农情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水产养殖管理、气象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特别是在食品安全这一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上,物联网结合传感、云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及生长、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3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也适时印发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首先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根据方案,设立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可以看到,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向“智慧时代”迈进。

虽然农业物联网对于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也存在着投入大、利益产生及其附加值滞后、农户和一般农企不愿参与的事实。目前,河南农业在物联网应用方面还形不成规模,有应用的也仅限于少数规模大的农企。很多农企对物联网的认识并不够,他们多止步于物联网前期投入的高额费用前。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物联网的前期投入比较大,在没有见到效益之前,让农民提前投资是很难的。”陈红波说。“而且对于普通的农户使用这套系统目前还不是很现实,现阶段我们更多的也是在大中型农企中推广。”

这一现状决定了农业物联网发展初期资金瓶颈制约严重,更多的需要政府资金扶持和大型企业的前瞻性投入。同时,应尽快建立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商业模式,由市场引导、向市场要钱,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物联网由物联网概念派生而出,是近几年兴起的新技术。不过,目前物联网的感知能力仍处于不断发展过程。据介绍,现在能测土壤中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传感器还存在着成本过高的瓶颈。

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新明透露,他的博士生正在研究一项用于农业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分析农作物叶片含水率、叶片含氮量等,以此来判断是壮苗或是弱苗。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农业领域,将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有专家认为,这种改变会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甚至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可以避灾减灾、节本增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设施农业和物联网技术结合,可自动调控农作物生长。”马新明告诉记者,河南农大在方城县的温室大棚能利用红外线技术,感应二氧化碳、光照等,进而自动调节大棚内的通风和遮光设施,达到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目前,智能大棚在河南不少地方已经使用。

对于农业大省的河南,粮食生产中能否全面推广物联网技术?马新明等物联网专家都认为,目前从各方面的技术条件来看,物联网技术完全可以用于河南农作物生长管理。

马新明呼吁,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中,如果能拿出1000万亩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效益也是可观的。按他们多年来在滑县每亩地增收47元的实践计算,1000万亩就能增收4.7亿元。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范文

一、建设生态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市的行动指南

生态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建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和“两河两湖水乡、绿色生态XX”的城市和市域环境定位,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全力打造“生态XX、绿色家园”的特色品牌,加快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步伐,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不断推动全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生态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等体系,不断壮大市域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市建设必须确保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建立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全面、协调、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在可持续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和整体优化。

三是生态兴市原则:生态环境优良是我市的一个比较优势,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一盆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黄淮海地区的“一个氧吧”优势凸显。必须牢牢抓住做足文章,做优做强“螃蟹之乡”、“意杨之乡”、“花木之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品牌。积极实施差别竞争战略,引导发展生态产业,抢战国际、国内市场生态产业分工的制高点,促进XX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变生态优势为经济强势。

四是保护优先原则:环境资源属稀有资源,具有多种比较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开发中必须科学分析,按近期与长期统一、局部和全局兼顾为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应优先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再恢复”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市建设

基础条件分析

1、建设生态市的主要优势因素有:

(1)生态环境特征突出,部分资源优势明显。一是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XX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日照时数2235.3小时,年均降水量892.3mm,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二是部分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较高。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26.8%,居全省首位。三是境内河清湖秀,环境质量优良。市区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全省最低,境内从未发生过酸雨,主要河流、湖泊基本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2)以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项目工程为重点,“螃蟹之乡”、“意杨之乡”、“花木之乡”优势凸现,生态经济优势显现。一是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和项目进园区管理,工业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做好各工业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行项目进园区和产业布局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污染集中控制;2004年全市进园区竣工项目366个,总投资26亿元。全市有10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2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二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在沿湖地区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建成了有机大米基地1700亩、有机水产养殖基地10000亩。三是瞄准市场,大力膨胀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沭阳县把花木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全县共有花木面积20.5万亩,全县花木年产值8亿元,农民收入的80%来自花木。四是引导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发杨财”。建成了江苏省杨树良种繁育中心,林农菌复合经营是全省的样板工程,木材加工业已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并成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重要行业。林菌套作优势凸显,全市林菌套作面积达2.2亿平方尺,既消化了农作物秸秆,又致富一方百姓,“发杨财”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渠道。

(3)大力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000年6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市各县、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泗洪县在2001年底率先通过了国家验收。全市创建省、市级绿色社区8个、绿色学校30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5个。中心城市建成了省级

园林城市,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展顺利;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地保护。

⑷区域潜在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成本低。我市地处苏北腹地、淮海经济区中心,接受陇海、沿海和沿江三大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降低发展的探索成本;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⑸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较大。由于长期的投资不足,传统产业不发达,无法和其它地区竞争发展传统工业,客观上具有结构调整的空间优势,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2、生态制约因素

⑴自然因素:受区位和气候因素影响,我市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河流、湖泊受上游客水污染,加之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扬沙扬尘天气影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⑵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农灌用水有效利用率较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土地垦殖率较高,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部分水体污染尚未得到全面控制。

⑶社会因素: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各类人才紧缺。人口总量中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仍较高,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较为严重。

⑷政策因素:政策法规建设在生态建设中极其重要。目前我市在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方面仍不够健全,缺少一个按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的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政策体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生态市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13年的努力奋斗,至2017年,把XX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二)阶段性目标

1、第一阶段:启动期(2005—2007年),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经济支持体系,完成生态市的体制建设、产业转型、典型示范和能力培育。

2、第二阶段:重点建设期(2007—2012年),建成一批生态工程并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以拓展绿色产业作为重点,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绿色经济目标,初步形成优质资源、良好环境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基本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3、第三阶段:发展完善阶段(2013-2017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巩固和完善已进入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社会。

三、明确主攻方向,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

(一)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生态效益型工业

⑴优化产业结构,接受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城市拓展的新建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而且更是招商引资项目、接受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一是分类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充分体现行业功能特色。根据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状况、企业集群和产业配套延伸的内在要求,市经济开发区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和支柱企业的创业平台,县区工业园区主要是区内农副产品加工业、地方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载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则是以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禁止不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园区,市经济开发区和宿豫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新引进的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项目要全部进入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积极推进以资源再生为主导产业的环保工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充分利用XX废旧资源回收产业优势,形成以废旧金属、废纸和废旧塑料再生加工项目为支撑的新技术产业园区,吸纳这方面项目的产业转移。①金属材料回收再生及加工业,重点引进和研发高效回收再生铅技术和设备,生产合金铅、氧化铅和硅酸铅等产品。②废纸再生主要生产用途广泛的高强瓦楞纸、黄板纸等包装用纸。③塑料制品产业要重点发展板材、管材新型材料和汽车、机电仪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配件配套设备。④环保产品及技术开发主要从事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生活污水资源化技术、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⑤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城市垃圾资源化、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行业,加快对先进、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市场。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市域危险废物的集中安全处置进程。

三是加快实施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各工业园

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集中供热和污染物集中控制工程。同时要结合XX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园区内有计划地建立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关系,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产品或废物加工链,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使得园区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之中。

⑵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调整改造化工、水泥、热电、印染等污染行业,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要把节能降耗、减少排污、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纳入生产管理。大力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京杭大运河沿岸(两岸500米以内)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区段(通湖大道至开发区大道)沿岸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措施,其它段有计划搬迁,逐步将沿岸工业企业迁入各类工业园区,实行污染集中处理。

⑶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生态循环型项目和企业。按照高技术、外向型、上规模、创特色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丝绸、农用工业、新兴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2、生态农业

发展以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及加工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基地,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发展杨树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日趋成熟的栽植技术,科学育护,更新品种,扩大杨树资源总量,实现“空中看XX、森林盖大地”的总体目标,实现林业兴市、林业强市和林业大市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进程;积极发展花卉产业。新崛起的花木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花卉及相关产业(土地流转、科研、销售等),促进花卉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突出发挥水产业优势,抓好渔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市场需求,以开发创建优质品种、绿色食品为目标,以稻田养殖、围网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的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开发创汇渔业生产,在一些沿湖地区建立大规模河蟹、青虾、银鱼及龙虾仁加工等水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加工基地。

3、生态旅游

X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第一江山春好处”之誉,为全国著名的水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本地区旅游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突出特色,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休闲体验、人文风情、田园风光等特色旅游项目。

4、绿色消费

鼓励开发和营销生态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制、开发无污染、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控制和禁止生产、销售含磷洗涤剂,使用可降解无毒性、可循环利用的生态产品,树立生态品牌;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争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食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

(二)构建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有序开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

1、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优化森林结构。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协调发展,沿路建成绿色通道,沿河形成防护林带,湖区形成自然景观,农田建成高标准林网,庄台建成生态景点。发展林业集约生产。重点建设林纸一体化、人造板、林产化工企业以及外资、私有经济创办的基地林,推进林业强市进程。同时大力发展环保型人造板、天然香精香料等林产深加工产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打击猎捕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做好洪泽湖、骆马湖、黄河故道等湿地保护工作。

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保证基本农田质量和面积;加大荒地、荒丘、荒滩等“三荒”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推广以节水灌溉、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保护好土地肥力。

3、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制定全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全市水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制定主要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加强河岸和河床整治,强化采砂管理;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改革水的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引导节约用水,创建节水城市。

4、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

我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向连去港送清水重要的调水送水地区之一,调水通道的京杭大运河、徐洪河、淮沭新河以及调蓄水库的洪泽湖和骆马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也是我市涉及生态安全地区之一,为此,我市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出台了《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严格生态

功能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产生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湿地。切实维护其生态功能,确保生态安全。

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突出解决矿业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促使采矿权人全面履行环境保护措施,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开采项目,对已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的采矿行为注意提出整改方案。

(三)构建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

1、建设生态型城市。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建成凸显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园林城市。扩大城市绿色空间,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风景名胜资源。有效整治城市居民区生活环境,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整治城市内河以及餐饮业油烟污染;推广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严格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对全市废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创建活动。

2、建设生态型绿色社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生态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绿色社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3、发展生态型村镇。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不断改善村镇环境设施,加大对“脏、乱、差”治理力度,加快改水、改厕、改路步伐,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卫生公厕,突出河沟的污染治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推进沼气生态村建设步伐,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改善村容村貌。

(四)构建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污染。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改良剂,减少和抑制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五)构建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洪涝干旱灾害防御工程。以工程措施为主体手段治理洪患,全面提高我市骨干防洪河道地的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灌溉和调水能力。同时依据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抓住机遇,加快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林水产疫病防治,建立健全全市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疫病诊断检疫中心,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使我市动植物病害、疫情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服务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六)构建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

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持。加强生态市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环境污染监控、流域水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和生态重建等基础领域的研究;鼓励开发绿色工业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态种养模式等绿色产品和循环经济新技术。推广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高效低耗、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监测监管网络。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整合环保、农业、林业、土地、水务等行业监测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以及生物安全、农林畜牧渔业病虫害、环境污染事故等的预报,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生态建设绿色标准认证体系,适应绿色贸易新趋势,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完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机制。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