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园林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外园林史;教学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208-2
《中外园林史》是研究中外园林渊源替嬗、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介绍具有代表性一些国家独特的园林形式以及为现代园林发展与建设提供重要历史借鉴的一门学科,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这门课对于学生学习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园林特征元素和设计手法,加强学生学习园林文化的综合知识,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尤为重要。当前许多园林专业的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分配少、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不得当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中外园林史》课程特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期为《中外园林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课程主要特点
1.1 内容涵盖多
这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史、欧洲园林史、西亚园林史和日本园林史。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史内容繁多,时间跨度长,从殷、周、秦、汉时期的园林产生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转折期,隋、唐全盛期,两宋、元、明、清初成熟时期和清中叶、清末成熟后期。每一历史时期的园林形成均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且各个时期的园林风格类型不尽相同。欧洲园林史内容更是如此,包括了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代表的古代时期园林、中古时期的欧洲园林、勒诺特式时期的欧洲园林、自热风景式园林和西方近代园林。西亚园林史和日本园林史与前两者相比,内容相对少一些。
1.2 学科综合性强
它是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主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很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之有联系的学科也较多,如历史学、美学、建筑学、园艺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热环境,同时也受到古代自热美学、绘画、文学艺术的影响。就单个内容知识点而言,如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组成的要素:叠山、理水、植物、建筑,这四种造园要素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与之相关联的有三门学科。而构成日本古园林的造园要素却不同了,分别由石组、石灯笼、洗手钵、水潭、植物等组成,其园林要素集中表现和反映庭园内涵和精神境界。
1.3 知识点琐碎
该课程需了解掌握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琐碎且相对单调。如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寺观园林,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得以全面形成。在以后各朝代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种类型的园林,它们形成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类型与政治经济以及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点非常繁琐,且课程所介绍的多数园林实例和作品目前已无法考究,大都已经不存在了,留下的记录只是相关史料当中的零星记载或残缺的平面图,缺少详实的具体图片资料,学生单凭想象理解较为抽象。如唐长安城中史称“三大内”之一的东内大明宫是三大内中规模较大,建筑最豪华的皇家园林宫殿,贞观八年营建,如今只有农田遗址,蓬莱山早因挖土破坏,仅存部分土山。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分配少的矛盾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及各学科的渗透,使中外园林史这门课涉及面极广的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又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但教学计划和学生总的学习年限及总的学时量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同时由于过多的强调专业实践,这就使像中外园林史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不得不大幅度缩减。多数本科院校的园林专业的课时量在32-36学时之间,高职高专院校甚至更少。受到课时量的限制, 有的只讲授中国古典园林史,国外园林史和近现代园林史讲授的很少或干脆舍弃不讲。
2.2 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的整个教学体系及重要性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这门课对园林设计和工程实践指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特别对于高中学理科而考入理工类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本身对历史缺乏学习的兴趣,更何况这门专业基础课和中外历史发展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常常陷于被动的学习之中, 也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下降, 记忆疲劳。部分院校受专业教学计划、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认为这门课不像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测量学、园林制图等其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那样容易教学和实习。
2.3 教学方法不得当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打破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讲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图片和小段影片的形式把一些史料上的记载、各种史书上绘制的图示和一些中外园林史上著名的园林实例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然而,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却造成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减少、课堂单调、学生视觉疲倦、教学效果下降等矛盾。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多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一个园林发展的基本框架, 讲授各时期和国家的园林特点和类型, 缺乏与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侧重点。
3 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关键词:园林景观;中国式园林;人文性
在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对于景观与园林的区分并不明显,往往在园林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将景观与园林结合起来创作,或者说在园林的设计中将一些景观元素以及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式园林风格。
1.以小见大,虚实相生
中国式园林多小巧精致、造型独特、旖旎风光,善于用小景物来表现大的景观,也善于用大的园林来展现小的景致。置身其中,万山千水皆在俯仰之间;驻足停顿,鸟兽虫鱼尽显和谐之美。它并不追求景观带给人现实直观的感受,而是讲求在合理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扩充园林容量。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像颐和园用人造景观来展现自然山水的和谐之美,万寿山中忽现谐趣园一座,游客在游园赏景闲暇之时,看见这静中动景,无不让人心生愉悦。
这种追求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的造园特点,也是造成中国式园林“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原因之一。因为自然之景并没有很明显的层次与结构,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的向往。这就需要对自然景物进行雕刻或者搭建新的建筑进行再创造,以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甚至需要借用其它地方的景观、花卉、植物,来达到整个园林的整体美与局部美的结合。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园林美感,造园人会将自己喜爱的名山大川加以小化模仿,并与亭台楼阁相结合,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
2.意境悠扬,凸显人文
中国式园林就像一幅古典山水画,意境悠扬,体现了造园人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不像西方园林景观那样,是用来服务大众,美化普通人的生活环境,中国绝大多数的园林景观都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出资建造,供自己欣赏游玩,而这些所谓文人墨客的士大夫阶层,多属于纵情享乐、寄情山水之辈。这些人对于园林建造的要求极高,既要能够体现自然之美,又要在不破坏自然之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自身对于山水景致布局结构的要求,以及对于景物所表达的艺术美感、人文精神的追求。大量使用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景观来对园林进行布局,像梅、兰、竹、菊等,将这些花卉巧妙地运用到园林建筑中去,使得园林与自然风景相互协调。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文人有一种托物言志的情怀,在他们眼中花草树木都具备一种人文情怀,都是可以用来寄托情感,表达理想的。所以说意境悠扬,人文性十足是“景观园林为一体”的中国式园林的又一特点。
与此同时,中国文人对于园林所要传达的意境与人文情怀也是造成“园林景观为一体”的中国式园林的原因之一。与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不太讲求均衡、对称、几何图形之美,更注重园林景观所传达的内涵,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像苏州拙政园,很多水域都种满了荷花,因为王献臣想追求一种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这样的追求,非单独的园林或者自然景观所能承载,要求在园林的设计中既要将小桥流水、古藤老树包含进去,又要有古道人家、西风瘦马的意境,将园林的自然和谐之美与景观的人造艺术之美相融合,传递出丰富的人文气息。
3.哲理丰富,巧夺天工
中国式园林的设计建造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像儒学讲求的仁义,道家所讲求的天人合一,佛家所讲求的无为超脱,对于中国式园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的表现就可以用“哲理丰富,巧夺天工”来描述。所谓“哲理丰富”是指中国式园林讲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之道,尊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不刻意为了美的体验去破坏这些美丽、和谐,生机盎然的景致,尽可能地将自然景物纳入到园林建造中来。而“巧夺天工”就成为这种哲理指导下的结果,为了使园林更适合人欣赏,就难免会加入一些人工景观来丰富园林的层次结构,线条美感。通过景物之间的对比、主次景的衬托,色彩的搭配来丰富园林的美学特性,这些单纯没有深刻内涵的景致被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整体看上去就像未经雕琢的自然之境,“虽为人作,宛如天工”。这种丰富的哲理也是“园林景观为一体”的中国式园林的特点。
而这种天人合一,巧夺天工的艺术追求,也是造成中国式园林“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优秀的古代哲学影响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文人雅士,而这些丰富的哲学内涵也深深被中国造园人所吸收。园林不仅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更要让景观与人和谐自然的相处,需要自然景致与居住环境巧妙结合,这也是中国式园林的精髓。
关键词:道教;永乐宫;建筑形制;艺术特色;建筑装饰;园林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083-03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源于民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初期,道教的传教场所只是洞、堂、舍、石屋等民间建筑,经魏、晋、南北朝的改造,接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转变为皇家道教之后,才有了建造宫观之待遇;唐、宋、金、元得到充分发展,宫观的建设也达到极限。永乐宫便是在道教得势的元朝所建造的一所气势恢弘的道观,较之宫殿式的建筑虽然缺少了几分皇家灵气,但却添加了不少生活气氛。
一、永乐宫总体建筑概述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为了纪念八仙之一的吕纯阳而建造的。吕纯阳,名岩,字洞宾,相传吕洞宾弃儒归隐,修道成仙,自号“纯阳之子”或“回道人”。他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道门导师,被全真教派奉为五祖之一,出生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
吕洞宾死后,人们把他的故居改建为吕公祠,金末又改建为道观。元太宗三年(公元1244)道观被野火烧毁。此时,正是道教文化传播得势之时,外加师祖吕洞宾倍受尊崇,所以元太宗四年(公元1245年),敕令“升观为宫,进真人号曰天尊”,并派全真教邱处机的门人潘德衡主持在其旧址上重建。从元宗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到元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完成三清殿、纯阳殿的壁画为止,用时长达110年之久。永乐宫与天长观、终南山重阳宫构成了全真教的三大“祖庭”,同享盛名。据永乐宫中碑刻和殿壁题记所示,历代都对其有所修葺,明代的洪武、嘉靖、崇祯,清代的康熙、乾隆、嘉庆和光绪等皇有所不同的建筑活动。
永乐宫从所处地形地势看,建立在一条长500米的纵轴上,依序布列:宫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座建筑。从龙虎殿至重阳殿的三进院落、三座殿堂,由宽阔的甬路相连。三座大殿前,均设有宽广的月台,加上各殿的立面造型、屋顶装修、色彩纹饰,显得特别庄严肃穆,创造出道教敬神、建醮的清虚境界。“……当其时名挂天府,奉敕建宫,鲁班匠手,道子画工,殿阁巍巍,按天上之九星而罗列;道院森森,照地下之八卦而排成……”可见永乐宫依道教义理、象征而布列。
原永乐宫位于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规模为南北434米,东西宽200米,连同周围绿林地带,共占地约200亩,分东、中、西三个院落,其中中院为主体建筑。后来,因三门峡水利工程,永乐宫处于淹没区内,所以从1959年起,历经六年,将永乐宫全部迁移到芮城县城北。
二、永乐宫建筑各部分浅析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整座宫殿为木构架结构,规模宏伟,布局疏朗,殿阁巍峨,气势壮观。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叉着,四周的装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
永乐宫内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五处建筑物。(见图1)永乐宫的整体布局方式与一般寺庙完全不同,它打破了传统习惯,与皇宫的建制很相近,殿与殿之间用宽阔的甬道相连,两侧不设廊庑或配殿,四周砌筑围墙两道,显示出道教的神圣与威严。可见当时的全真教的宫观建筑已有一道特殊的营造制度,是按照道教的象征意义而设计的,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所供奉神灵的尊重,同时宫殿建筑的特殊性也能显示出道教地位的高贵。
宫门是永乐宫中唯一的清代建筑,其它建筑物都为元代所建,宫门前的台阶也为永乐宫主体建筑中唯一的台阶。整座宫门面宽五间,由四根柱子并排撑起,柱子上方为单檐结构。宫门内两旁为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
无极门(见图2、图3、图4)
宫门内院有宽阔的甬道直通无极门。无极门又称“龙虎殿”,是永乐宫原有的宫门。面宽五间(20.68米),进深两间六椽(9.60米),单檐庑殿顶。十四根露明柱均用素复盆柱础,无雕刻装饰。从工艺手法上看,建筑构件多用圆木做成,断面无一定比例,肥瘦不一,加工粗糙,仍沿用唐宋以来“草袱的制作手法”。砖砌台基高1.80米,下出2.29米,台面收分10厘米,富有稳定感。屋顶正脊两端各有龙形鸱吻,高约2米,怒目卷尾,姿态威猛,具有较高的雕刻水平。门内当中悬匾额一方,榜书“无极之门”四个大字,为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所制。整座建筑造型古朴大方,梁架简洁,但在建筑结构上有一些大胆创新。
三清殿(见图4、图5)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为永乐宫的主殿,整座建筑屹立于2.4米高的台基上。殿前设大月台,宽15.6米,深12.15米,月台两侧各设朵台一个,上下各设踏道四条。殿前台基,月台两侧,全用姜磋坡道而不设台阶。其目的有二:一是体现道教中“人皆平等,无等级分化”的思想,二是为了表现对殿宇中供奉的老子(即三清)的尊重。相传老子一气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也就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天尊。
大殿面宽七间(34米),进深四间(21米)。殿内为了扩大空间采用减柱法、移柱法,后半部不用柱子,两稍间及前桷的柱子也减去不用,并且在殿内中央后部形成一组内圈柱,三面砌三面墙,以设神台及三清像。
屋脊用黄、绿、蓝三彩琉璃镶边。两只高达三米的大龙吻,连为一体构成一条盘旋的巨龙,红泥胎,蓝釉使整条巨龙生动,活泼又有威猛之感,并配以龙王、雨师、流云等雕饰题材,为元以后的龙吻形象的发展开创了先锋。四檐角各有神雕一塑,瞠目张望,威猛庄严。这种琉璃屋脊装饰物,耐高温,硬度强,不易风化、磨损;釉色艳丽,耐腐蚀,经得起日晒,风吹,雨淋。
殿内的斗心扇形墙外壁和殿内四壁保存着大型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共画天神289身。壁画内容为《朝元图》,是大型仪仗朝拜阵容。三清殿壁画有世界艺术瑰宝――东方画廊的美称,它与三清殿的建筑特点一同构成元朝艺术史上的奇葩。
三清殿的藻井(见图6)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在室内运用的一种木构穹顶。三清殿内部的藻井造型独特,构造精美,堪称一绝。它是利用斗拱托举,内收的效果,从井口的三十六朵七铺作斗拱逐渐上收,共三层,斗拱八藻井内三十二朵,呈圆顶形十二朵,共用木制斗拱八十朵,井口的天花板处绘有以龙为主题的圆光。藻井的制作工艺极为精巧,做工细致,图案装饰性强,藻井的绘画色调鲜明,线条流畅,这些都是当时彩画艺人的精心杰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纯阳殿(见图7)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或称吕祖殿,殿内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它的地位仅次于三清殿。前有月台,中间以甬道与三清殿相连。面宽五间(20.35米),进深三间八椽(14.35米),单檐 歇山顶。殿内仅有四根柱子支撑,大梁跨越四面,所以殿内较空旷。纯阳殿木架结构较为简洁,使殿宇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
纯阳殿内壁画有203平方米,主体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上,描绘的是吕洞宾从降生于世间到仕途得道、云游人间、度化世人等传说故事。画名为《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共绘组画52幅,以连环画形式向众人讲述吕洞宾的生平。
重阳殿(见图8)
重阳殿又名七真殿,或称袭明殿,因供奉全真教师祖王重阳和他的七个弟子而得名。位于三清殿,纯阳殿以北是永乐宫中规模最小的,面宽五间(17.46米),进深四间六椽(10.86米),单檐歇山顶,殿内四根柱子分布于稍间,承托整个殿宇。屋顶用瓦条垒脊,轮廓秀美。梁架的结构简单,处理手法灵活,用料比较经济。殿内两山和后檐墙上绘有王重阳传教组画49幅。总计150平方米。
三、从永乐宫建筑看元朝建筑特点
(1)元代木架结构方面保存着唐宋以来的传统,而另一方面又继承着金的传统,并且在结构上作了一些创新。元代许多殿宇的柱子排列灵活,往往与屋架做不对称的联系,这就出现了元代木构殿宇的一种独创风格,即“大额式”。在殿宇中表现出前檐大额法、后檐大额法、前内大额法、后内大额法,这样做达到了扩大殿宇内空间的作用,同时产生了减柱、移柱的方法,使殿宇显得庄严,肃静。
(2)永乐宫主要建筑物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这是根据宗教建筑的功能要求设计的。但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古建筑多为对称的,都有一个贯穿于中心地对称轴,这也许是源于中国人喜爱好事成双,所以在建造房屋时,总要将房屋左右前后建造的完全一样,甚至小饰品都要一边一个。
(3)永乐宫每座殿宇都筑有高大的台基,一条笔直的甬道连贯成一气,周围布置以参天古柏,颇有“道观森森,殿阁巍巍”的肃穆气氛。由此可见,元代道教建筑已有一套特殊的营造方式。
(4)元代时的建筑物已有一些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人们需要,更多的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如,永乐宫各个殿宇屋脊上的彩釉装饰,就是一种建筑中的纯粹的装饰物,它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美观。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以木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建筑外观。建筑物虽都为木架构造,但自从阶级出现后,不同等级的建筑物其结构有很大分歧。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任何一个朝代,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只能在宫殿、寺庙及一些重要建筑物上才允许在柱头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永乐宫的建筑也不例外,其设计者虽不在宫殿中建造台阶,似乎想传达道教中人人平等的思想,但从永乐宫整体建筑中仍然存在阶级思想。如,在空间感的处理上,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及殿宇的规模逐渐缩小;建筑材料的应用、花纹图案的雕刻精细程度各有所不同,都显示出因供奉的主人公地位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别。
四、永乐宫园林区位的艺术特色
古代希腊雅典卫城的设计,借用山地的复杂变化,巧妙的布局了一个以神庙为主题的自然活泼的整体环境。雅典卫城固然雄伟秀美,中国的方位布局文化又何尝不博大精深?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和精炼,典型地再现了自然界山水风景之美;同时又高于自然,讲究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蕴涵,力求自然美和建筑美的融糅谐调,体现了一种“天人谐和”的哲理。道家建筑园林应定位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间,它没有私家园林的内向、亲切和小巧,也没有皇家园林的富丽奢华,但它确是精致的,充斥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又不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永乐宫处于“山川蕴秀,土膏林郁”之地,面临黄河,背倚中条山,气候良好,背风向阳,气流通畅,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造就了神奇幽静的神仙气氛。
关键词 设计艺术 园林景观人性化人文化传承
每个社会阶段的文化与艺术特征,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与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可以反映出某一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在中国现状的社会环境里,景观,特别是生态景观这一话题在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以后,才真正为大众所重视,独立为一个专业的领域,为人民大众所共享。因此,园林景观的发展水平,也正折射着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
一、人性化设计
(一)“人性化设计”之涵义
人性化设计是使设计产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相适应。以求得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匹配,从而使使用主体与被使用客体之间的界面趋于淡化,使生活的内在感情趋于悦乐和提升。具体到园林景观,则体现于景观的整体感觉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舒适心理,各个细节需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符合人们的身体尺度,并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反映。
(二)“人性化设计”之于具体生活水平的体现
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人性化设计则体现于各个实在的元素。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细微之处皆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1.景观气氛的合适烘托
从某种意义上讲,园林景观处于建筑客体与人群主体之间,是联系建筑与人群之间的情感纽带,也通过一系列景观元素体现居住者的文化品味与生活层次。如古代私家园林,必尽显其私密性与独享情趣。因此,在划分区域或造景上面产生很多曲折、细腻的手法,崇尚诗意造园,整体感觉有水墨画的淡雅格调。
而与之相反的公共园林,其主要目的是为满足社会公益生态环保与公共休憩需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人群的极大多数,所以其定位也是面向大众的层次。因此需极力展示其公共性能和共享性能,本身的设计出发点即是让人来去自如,对参与人群的层次却不做具体要求。只有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公共设施的发展层次才越高。
现代居住小区园林,则融合了私家园林与公共园林的双重功能,既要有强大的兼容性,以供不同层面人群的聚散,又需要动静分开,满足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个人需要。因此而有了适合人流聚集的会所,有了功能明确的儿童乐园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等。所以,居住小区相对而言属于一个消费层面集中同时兼容性强的人群聚集区域,最能体现社会大众层面的生活水平。
2.景观功能的合理运用
园林艺术的美感表达,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景观的表现形式。而景观功能的合理与否,则直接决定了主题园林的成功与否。以园林景观中最为普遍的休闲座椅为论,80年代以前,休闲座椅只作为临时座靠的功能性设施,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满足温饱就好的社会愿望。80年代以后,随着人性化要求逐步形成,休闲座椅也日益演化,完善着其做为功能性与观赏性的双重使命。在满足视觉美感的基础上赋予其合理的座靠使用功能,使得美学价值与使用功能得到完美结合。
3.景观环境对人群心理的调节
人群的心理情绪受天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景观环境的创造,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亦调节人群心理状况的舒适度。因此,只有当我们的社会文明足够发展,属于多维空间概念的景观设计主题趋向于健康、文明的方向的时候,才能为人居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二、人文化设计
(一)“ 陆化设计”之概念
较之于人性化设计,人文化设计更强调设计理念的运用。强调文化底蕴和文学元素的参与与表现。通过文化符号在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充分展示环境的文化品位和历史的传承发展。
(二)“人文化设计”之于具象化设计对象的揉和
1.园林景观水系
水系景观是造园手法里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人类自古择水而居,现代人群也正慢慢意识到:真正高品质的生活,在于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在于具有历史底蕴的人文气息。中国传统的水景“曲水流觞”,在现代园林里出现,现代材料融合传统风骨,自是一番闲情风月。
2、园林绿化的安排
绿化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同时充分考虑绿化的系统性、空间组合的多样性,从而获得多维的景观效应。公共景观体系,则应该以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往来的自由生长的树木为主。
3、园林小品的点缀
在这充满复古气息的时代里,现代的工艺,现代的设计思维,结合民族的、传统的表现符号,在一处处让人赏心悦目的园艺小品里,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4 园林铺地的表现形式
现代园林里,朴实无华的青石板路,以简单几何形体自然重复的青砖地面,从来都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最爱。原本,过分的修饰从来都只是暂时的,只有那些立足于最本质的根本功能,才是不断被需要的对象。
5.园林特征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或风土人情,园林特征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具有不同气息。多水的南方园林,体现的是丰富的水系文化;而干燥的北方,应该多采用色彩较鲜艳的玻璃钢材质等。
三、人文化与人性化设计相融合体现社会阶段特征
做为社会进步元素里面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园林案例可以存在的最根本理由是它的功能性,在满足功能性的要求以后又具有体现历史文化的时代特征,那么它就具有了传承的价值。因此,成功的设计艺术,必须是文化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统一,其设计理念也必须是可生长的。
参考文献
[1]刘庭风著.中国古园林之旅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
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供使用的园林植物品种匮乏。目前园林建设中应用的植物品种非常少,只有几百种,而北方地区常用的仅有几十种,使得现有的园林景观单调雷同,无新意。
2、园林设计重视小品、雕塑、喷泉等,而轻视植物景观的设计。
3、设计中植物种植层次少,最多3层,而自然界一般多在6至7层,有的甚至更多。
4、在园林绿化中倾向于大量应用一年生草花。草花的大量使用既费工又费时,还花费大量资金。例如,去年北京二环路大量使用一年生草花,据估计一次使用500万盆,按每盆2至3元的价格计算,再加上运费、栽植费每盆价格将达5至6元,如果按每年更换3次计算就要花费近亿元。而这仅仅是一个二环路,如果三环、四环也照此标准的话,北京一年用于环线绿化就需花费6至10亿元。
二、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方案
1、建设生态园林
所谓生态园林应是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观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目前园林界还没有认真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行政主管人员和设计人员。所以,建设生态园林首先是提高认识。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大广场、大草坪等硬质景观和单一植物景观,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增加植物造景,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应多宣传生态园林的相关知识,如自然生态群落构成、不同生态群落类型特点、园林植物新品种的特点与应用等,使得园林的使用者更乐于接受自然,亲近自然。
2、突出植物设计
园林设计包括多个方面,如:植物景观设计、地形设计、水体设计、小品设计等,但最能表现园林特征的就是植物造景了。
建筑、雕塑、小品设计很重视外立面,但它的变化主要是光影、色彩变化,没有鲜活的生命表现。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则不同,通过多种植物自然的、多层次搭配,可以做到四季景观不同,开花结果,从小到大,从新生到衰老的生命力表现,这些是建筑小品所不具备的。
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所占比例应是最大的,不应少于70%,而小品等只能作为点缀。
但目前园林设计中小品、铺装等比重很大,却忽视植物景观的设计。其中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可以增加工程造价,造价上去了设计费必然也随之提高,这样虽增加了部门收益但却使园林景观大打折扣。
那么是不是植物造景设计与设计单位的利益是对立的呢?其实不然,因为如果能向生态园林群落景观方向发展,那么设计中就会采用多层次多品种的设计,特别是大量使用植物新品种,植物景观设计造价也将有所增加。
3、创造群落景观
群落景观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植物材料依高低层次分地衣、地被、宿根花卉、小灌木、大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等多层植被。在园林设计当中,对自然群落景观进行筛选、艺术加工,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就是创造群落景观。
创造群落景观,首先是要提高认识,即重视植物景现在园林中的作用。其次是增加群落景观的知识,第三是大量使用园林新品种,开拓新思路,创造新景观,打破过去的种植模式;最后是加强园林新品种的研发,从而使设计师有充足的植物材料进行选择。
三、园林建设中树木的选择
许多人可以列举出树的优点:遮荫,美化。挡风、掩盖,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降低辐射及地产增值等等。但真正能利用这些优点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树种,在合适的地点种植,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成活,而且能大大降低维护费用。
在选择一棵树的时候,你首先要考虑的是树的需求。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限制某一特定树种的正常生长。一种方法是看看你所在地的原产树种,这些树经过了上千年的物竞天择发展到今天。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土壤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土生的树木可能就不再适应周围的环境了。一些外来品种和培育出来的变种也可能会在这种环境下长势良好,同时还会增添美景,防病虫害或者变幻风景,而这些可能都是本土树种所不能做到的。
每一个树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湿,抗旱性。如果所选树木种植区经常发生水灾。旱灾或者有长期风干效应,你就必须格外注意保护树种。当然,浇水可以缓解一个地方的旱情,但是在灌溉的时候必须清楚该树种所需的土壤最佳湿度。建议:因为常绿树种在冬季也通过针型树叶蒸发水分,所以要在秋季地面霜冻之前浇足水。另外,避免过度浇水。如果土壤太湿,树也会被“淹死”。如果是重型粘土,在于旱的夏季每隔7-10天浇一次水。较轻的沙土浇水频率就应该高一些。但是每天或者隔一天浇一次也有点过高。
当选择树种的时候,土壤因素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土壤深度、结构、pH值以及湿度,都是影响树种成活与否的因素,另外,每一个树种也有一个盐碱度的适应范围。所以在种植树种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土壤的酸碱性。不幸的是,城市里的土壤都被污染了,混合后的土壤壤结构很差,结果在本上长势很好的树种在城市土壤中长势不佳。由于行走或者车辆行驶向而造成土壤变硬通常会限制树的生长进而影响其大小。
在选择树种时最容易忽略或误解的另一个因素是可供生长的空间。即使是专业人土,也瞿难预见5、10、甚至20年后的植物。但是这一点却足却分必要的。在种植之前,要清楚树木成熟时大概的样子,并考虑到其高度,冠幅和根系的伸展程度。
四、园林建设中绿地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绿化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古代,城市的绿化主要靠园林,包括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等。由于古代社会的解体和西方文化的东渐,其园林形式便走向近代,即公园。这种公园形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可见其生命力。但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市的发展,这种划定范围、收门票入园游玩的形式便渐渐地不适合人们的需求了。
城市绿地,关键在“绿”。林木花草最重要,其中更以林木为主角。绿地的建设应注意一下问题。
一是疏与密。在我国的书画理论中,有“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之说。也就是说,疏密要得体,最忌不疏不密。疏与密,关键在于空间,因为疏则透,密则挡,这就要看设计的要求了。
二是整齐与自然。在城市绿地中,树可以随意地种,显得很自然,所谓“天然去雕饰”;也可以整齐地排列,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思想;差异性
园林不但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内涵着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审美倾向,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如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娱乐休憩等,又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如观赏游乐、审美赏玩、怡情悦性等双重功能的艺术设施。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巨大而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在设计上往往在严谨的布局中呈现出一种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不仅充满了自然之美,而且常常在自然中能够巧妙地营造出的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可以让观赏者置身其中而留连忘返,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最能代表西方园林特征的是十八世纪兴起的几何规则型园林。园林题材的配合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 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形式、风格差别十分鲜明,充分体现其园林艺术思想的差异。
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目前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园林艺术已经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然而园林艺术理论大大落后于园林艺术实践的要求确实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在国内的现代园林建设中,时常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不少人从表面上来”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使我国的园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在传统中兜圈子,滞步不前的状况,致使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盛行。同时,我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出国考察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在赞美西方文化艺术新奇之际,弃”我”媚”他”,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刮起”草坪雕塑热”,更糟糕的是竟有人自以为新潮地全盘抄袭西方的模式,重复当年不可挽回的错误,诸如17世纪的英国在不规则土地上所进行的几何形态的花园设计,前苏联的”理想环境”规划,日本战后的城市现代化和香港的殖民色彩等,其结果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造了很多的园林,却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存在不少抄袭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中西园林风格的不同
西方园林艺术美突出科学、技能,呈现出平面、立体几何形,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圆中规。原因在于西方美学历史传统,最早的美学家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于明确。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阔、坦荡、规则、整齐、豪华,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与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也有人工堆山凿池,并配以花木、建筑、石景等人工创造的因素,但是却要体现出天然山水之真趣,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建造理念,造园要素的布置和设计均依自然地势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特定的关联,力求展现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和谐一致、参差不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影影绰绰以及含蓄回味的特点,园林内常常是依真实山体之势,并以假山片石点缀其间,使山体更富玲珑雅致。园中还用石材叠置体量庞大的人工假山,或为真实山体之局部,以形成真山假山相融之山势;或自成一体,展现创作者理想之丘壑,从而做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鉴赏力。
三、中西园林风格不同的原因探析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认为不论诗文还是书画,它们的美都离不开”尽殊”、”各异”、”参差”、”相杂”,其哲学理念崇尚”自然天成之趣”。而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发展表明,自然界本身不存在单一、规整、均齐,那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要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就必须突现其参差不齐之美。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总是尽量地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即”妙造自然”。此外,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西方园林可看作是古希腊数理美学的感性显现和历史沉淀,换句话说,就是试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来确定美的标准与尺度。因而,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形式美。兴起于公元15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反对宗教神权,寻求精神解放的运动中,唯物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并提出”人文主义”的口号,强化人的力量,主张人和控制秩序的一种意识。”有时与园林之外自然界那明显的”杂乱无序”或”难以驾驭”形成对照;有时与园林之外城镇或都市的骚乱相关联;有时则与同花园相接的住宅生活的繁忙和紧张有关。这就是规则式花园的由来。”体现在园林建设中,就是在西方的园林中极少感到自然美的气息,处处强调的是人工美,甚至将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整划一,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严格的几何制约中。
总之,不论是中国园林艺术还是西方园林艺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瑰宝奇葩,其内容博大精深,传承着人类文化精妙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继承和发展、借鉴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周武忠. 寻求伊甸园[ M ]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P:184)
基金项目 :2011 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W2011035)
明末,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 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 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 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清初, 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 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 同时帮助清政府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 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 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 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 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 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 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 抨击天主教, 他说“设天果有天主, 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 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 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 岂得称天主哉”? 进而又说, 汤若望等“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
清代雍乾时期, 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 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一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 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 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 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 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 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1.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 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 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 改造自然”的哲学观, 强调人改造自然, 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 强调“美就是和谐, 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 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 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 “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 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 形成林荫大道, 修剪得很整齐, 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 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 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现出几何形状, 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 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 透视感强, 平坦开放, 一览无余, 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 以建筑物为主体, 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 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 两侧有次轴线, 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 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 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 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 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 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 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 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 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 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 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 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 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 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 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 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 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 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体现出严谨的理性, 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 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2.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 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 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 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 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 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 曲折蜿蜒, 参差错落, 花草树木自然之态, 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 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 “今夫山者, 天地之山也, 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 非能学天地之山野, 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 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 主张庭园重深, 处处邻虚, 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 “合景色于草昧之中, 昧之无尽; 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 无穷无尽, “水欲远, 尽出之则不远; 掩映断其派(脉) , 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 因山顺势, 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 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 “因阜垒山, 因洼疏池。集宾有堂, 眺远有楼有阁, 读书有斋, 燕寝有馆房, 循行往还, 登降上下, 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 “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 翘角飞檐, 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 “着眼在画意, 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 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 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 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1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 “树无行次, 石无位置, 屋无宏肆, 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 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 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 寸石生情”, 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 情景交融, 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 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 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 都能赋予灵魂, 灌注生气, 化景物为情思, 变心态为画面, 使作品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意象含蓄, 情致深蕴, 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 引人入胜, 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 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 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 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 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 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 座, 分布于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 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 年) 春, 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 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 式仿西洋, 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 “左池水上高三四尺, 石池水四道, 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 , 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1. 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 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 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 “‘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 为室二重, 窗嵌西洋五色玻璃, 光怪陆离, 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 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 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 “堂左构子舍, 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 两面夹山, “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 前设栏楣”, 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 “构深屋, 望之如数十百千层, 一旋一折, 目眩足惧, 唯闻钟声, 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 屋一折则钟一鸣, 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 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 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 令天光云影相摩荡, 兼以日月之光射之, 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 为黄氏别墅, 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 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 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 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 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 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 缥缈零乱, 近视之, 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 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 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 为园⋯⋯作水法, 以锡为筒, 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 上置木桶, 高三尺, 以罗罩之, 水有锡筒中行至口, 口七孔, 孔中细丝盘转千余, 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 由机而坐, 使水出高与檐齐, 如趵突泉, 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 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2. 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园林。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 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 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 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 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 很感兴趣, 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 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 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 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 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 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 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 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 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 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 仿西方园林的喷泉, 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 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 成7 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 各有1 座大型喷水塔, 塔身方形, 共13 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 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 aze) 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 代表着18 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 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 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 九月间, 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 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 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 还用了长4 尺4 寸、宽3 尺2 寸5 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 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 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 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 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 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 拓展了国人的视野, 令人耳目一新。同时, 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三 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影响的探讨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 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 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 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 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 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 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 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 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 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 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其一, 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 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 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 也就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 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 属于“奇技巧”一类, 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 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 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 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 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 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 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 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 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 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 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 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 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 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 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 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 生肖。
其二,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 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传播宗教是其目的, 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 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 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 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 入清之后, 更囿于宫廷之内, 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 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 透视感强, 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 和当代的建筑一样, 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 遵循“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造园原则, 布局自由流畅, 旷奥兼得, 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 顺应了园林“可行, 可望, 可游, 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 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 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 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 明清之际,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 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 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 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 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 ①汤若望说: 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 因为天旱祈雨, 将自己当作牺牲, 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 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 反而至德益章, 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 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 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 藏,《满文密本档》137 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 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 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 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版, 第23 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 卷。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 第93、94、273 页。
⑥⑨(清) 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 苏州园林重修记》,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年版, 第99、98 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 (清) 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第203—204 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 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年版, 第367 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 中华书局2001 年版, 第268、270、285 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 中华书局2001 年版, 第333—334 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 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 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玉作。
23 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关键词:植物配置;园林设计;融合
Abstract: plant configuration is the soul of landscape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both from different angles, combined with existenc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on garden design style, summariz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garden plant configuration, ultimately through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plant configuration to a detailed analysis of plant configuratio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style integr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plant configuration.
Key words: the plant disposition; Landscape design; fus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园林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融会了绘画、文学、建筑于一体,具有广泛的内容。园林设计的景观艺术,不论是自然生长还是经过人工栽植,都表现出了一定风格。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中唯一有生命力的要素。他不但能够满足园林空间的构成需要,还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从姿态、颜色、质感、色彩等方面来反应其配置的风格,再加上人们赋予上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从而和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相融合。在我国,对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的实践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构景规律和园林审美意境追求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中国园林艺术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一个宝库。探索植物配置与园林设计风格的融合有着现实应用的重要意义。
1 房地产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风格
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其主要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种风格。东方园林是以中式园林和日式园林为主流,他们比较重视园林设计与自然地联系,师从自然,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古朴美的特征。而西方园林风格代表有罗马柱、欧式雕塑等,他们讲究群植,花团锦簇等。两种园林风格都有其独到之处,下面做一简析。
1.1 东方园林风格
1.1.1 中式园林风格
中式园林风格的主要是遵循“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具有浑然天成,悠远空灵的特点,往往会用到假山、流水、翠竹、太阳花、美人蕉、桃树、梨树等。中式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融合到一起,模拟自然美景,创造出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艺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苏州沧浪亭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于一体,完全陶醉于自然的心情。而且,我国古典园林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比如,人们因为竹的不畏霜寒气节而将其隐喻为道德高尚的人。
中式园林风格适合于那些好清静、乐山乐水的人,特别是中国居民中内敛、有涵养的气质文化人士。
1.1.2 日式主题园林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其园林风格可以说是中式庭院的一个微缩版本,其最精彩的地方是细节的处理。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水,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铺天盖地的大海、漫无边际的大浪以及单纯的水景。因为岛国这一地理特征,日式园林形成了比较单练和凝练的独特自然景观。日式园林一般利用一方庭院山水来表现千山万水景象,从他们对自然材料的特性中可以看到,他们十分珍爱大自然资源。日式园林设计师的敏感表现在完美的细节处理上面,几乎达到了艺术的尽致,使自然景观蕴含了深远的意味。
1.2 西方园林风格
西方园林风格与东方园林风格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东西方的独特地理、气候、文化、历史形成的,贯穿的水景营造是欧洲庭院设计的关键。比如,英式园林将自然园田、人工造景以及居室庭院水融,自然收敛、理性温和;法式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及秩序,突出了雄伟、端庄,其主要代表作便是凡尔赛宫,以园林的形式表现皇权在上的思想,通常在园林的至高点修建府邸中心,以表示控制着全国,花园的本身也体现出等级制度,在植物方面,广泛采用阔叶乔木,院内道路上将水池设在路边或交叉路口;德式园林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色彩,这是因为德国人的性格里具有一种深层、稳重的理智,德国的景观按各种需求、功能以理性来进行设计,景观十分简约,但是反应出清晰的观念。
2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设计
园林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是灵魂,对园林的整体水平和园林的功能起着至关作用,也是园林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我们要把握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最终使植物配置风格和园林设计风格相融合。
2.1 植物设计原则
植物设计要遵循全局性原则、景观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全局性原则是指根据园林景观全局来进行植物的配置,使其与园林原有风格相匹配;景观性原则主要是在植物设计时遵循美的原则,使植物配置能够创造美的享受;均衡性原则是在植物设计时根据园林各要素的特性来均衡搭配,使景观稳定、均衡。
(1)全局性原则:植物设计时,植物的形态、色彩、数量及质地都有所不同,以显示其多样性,但是从全局来看,他们必须要有一定的相似性以使整体具有统一感,这样才能够使整个园林和谐统一。
(2)景观性原则:使园林具有更好的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对各种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十分熟悉,然后整体把握植物配置效果,根据人们对美学原理的理解和观赏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丰富群落美感,提升美学价值。
(3)均衡性原则:使园林各要素相互配合得体。为了使景观显得稳定、顺眼,我们应该将形态各异的植物种类按照均衡的原则进行设计。比如那些比较茂盛、数量繁多的植物会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而色彩素淡、体型较小,枝叶稀疏的植物给人轻盈的感觉;根据环境条件,将配置分为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比如,庄严的陵园及雄伟的皇家园林一般采用规则式园林,而公园、植物园等常见的较自然的环境中常使用自然式均衡。
2.2 影响因素
(1)植物设计的风格受自然生态习俗影响与制约。
植物配置是以周边环境分析为基础,因此受自然生态习俗的影响较大,通过与周边环境风格的适应,实现植物设计的外部环境协调。比如东南亚属热带雨林,热带乔木、棕榈树、攀藤植物及沙滩随处可见,因此,为了和自然生态习俗的协调,东南亚园林设计风格的必备元素包括:热带乔木、人造泳池、人造沙滩、纳凉亭、园林小径等。东南亚园林风格最重要的一笔也是绿色植物,根据地形条件进行植物配置,形成高大乔木、低矮灌木和攀藤植物相互搭配的设计,形成了具有热带气息的园林风格。
(2)植物设计受主观人为创造与改造
植物配置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所以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使植物配置满足人的审美和心理喜好的人工生态环境。因此,植物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为创造和改造,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美的享受。例如,居住区为了满足人类对阳光的需求,一般在楼房南面设计落叶树种,使楼房能够冬暖夏凉;公园里由于玩耍的儿童比较多,一般配置姿态优美、花繁叶茂且比较自然的物种,生动活泼。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月坛是北京古代五坛八庙之一,是中国古老祭祀文化的载体,占地面积约8.9hm2。2004年,公园管理机构对公园进行改建以提高公园建设水平,使月坛公园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休闲公园。月坛公园设计中,植物配置是工作最大的部分。改建中保留了426株大树,将其合理的融入到了整个环境中,最终形成一个让人舒适的景致。
3.2植物设计与园林景观整体设计风格的融合
3.2.1植物种类选择上的融合
月坛公园留有大量的松柏、银杏等树体高大的树种,这为全园的植物配置定下了基调,主要为突出庄严凝重的坛庙环境和祭典文化。因为坛庙公园的植物一般采用松柏类、竹子、海棠、圆柏等,其大多为孤植、对植,排列十分整齐。月坛公园植物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月坛公园植物构成情况
3.2.2 设计艺术手法上的融合
月坛为中国古代皇家重要礼制建筑,规模宏大,具有主体形象突出,空间序列清晰、环境层次深远等艺术特征。月坛的主体建筑种植了大片松柏树林,排列十分规整,其用意为利用姿态挺拔、色调沉静的常绿森林所拥有的庄严肃穆风格来烘托坛庙的纪念意义。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坛庙园林树种和相关文献记载,大面积种植常绿松柏林,营造出源于古人的祭天的环境,恢复月坛正方形的柏树矩阵,有效遮挡了周围的建筑物,突出了其凝重,很好的配合了乐坛祭祀的功能。
3.2.3 营造空间层次上的融合
植物造景的重要部分是大片草坪和地被植物的应用,改造充分利用了乡土植物资源,根据乔木、灌木、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第1层为乔木层,采用的常绿乔木主要有桧柏、油松、雪松、侧柏、云杉等;采用的落叶乔木主要有银杏、玉兰、国槐、柿树、青桐、白蜡等。第2层配置的常绿灌木、落叶灌木主要包含金银木、连翘、紫薇、丁香、腊梅、太平花等。第3层配置的事藤本、草本植物及地被植物,代表植物主要有紫藤、山葡萄、萱草、鸢尾、绣线菊、爬蔓月季、八仙花、假龙头等。园路两旁选种的八仙花、萱草等植物成片栽植,用不同的花色、叶形搭配成高低错落的花径,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色彩和景观。
3.2.4 景物配置上的融合
园林中山石、水体、园路和建筑物等要素都利用植物来衬托,这就使得植物同园林其它要素紧密结合配置。景点中有不少园林要素以植物命名,加强了景点的植物气氛。以植物命名的建筑物如月华池、天香庭等,建筑物是固定不变的,而植物是随季节、年代变化的,加强了园林景物中静与动的对比。
3.3 植物设计效果分析
在月坛公园的改造过程中,通过对园林设计风格的深刻理解,赋予上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对植物配置合理布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从植物的姿态、颜色、质感、色彩等方面来反映园林设计风格。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和周边的建筑相协调,园林植物柔和的线条是建筑的硬质得到了软化,调整了建筑的生硬感觉,丰富了建筑的构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月华池的“天香庭”,它以传说中的月宫作为景观意境,主体建筑包括了“太液琼台” 、“广寒深处”和 “月华池”,配有曲廊、碑刻等。月华池西侧门口两侧配置了两颗紫微,岸边孤植了景观松,叠石配置了迎春花等;东侧和北侧配置了叶小枝细的早园竹,然后大片种植了七叶树和苍松加以围合遮挡。植物的配置使其与建筑既有对比又有和谐,丰富了园林层次,增加了景致,构成了游人绝佳的景观去处。时间证明,通过植物配置与园林设计风格的融合,能够得到既实用、美观,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园林作品。
4 结束语
当前全国景观设计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园林设计师应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要按照园林设计基本原则进行设计,还应根据园林设计风格来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及种植方式,使植物配置风格与园林设计风格协调一致,创造出一系列宜居环境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叶颖, 论园林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J]. 华章, 2011(17):317.
[2] 刘俊辉, 探讨园林设计的风格[J]. 城市建设, 2010(35):203-204
[3] 吴宏双, 浅论廊坊市居住区中的植物配置[J]. 安徽文学, 2009(11):352.
[4] 覃丽芳, 覃志理, 浅谈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 大观周刊, 2011(35):76.
[5] 李玉华, 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看住宅景观设计[J]. 商业设计,2008(6):81
关键词:山水、建筑、植物、匾额楹联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这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游览大观园之后所题的诗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宝黛读西厢的桃林,黛玉葬花的花冢,湘云醉倒的芍药园,宝钗扑蝶的滴翠亭等,令人赏景追情,感念红楼中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不仅反映了曹雪芹的造园思想,也集中体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造园艺术。
一个优秀的园林,是靠各种园林要素的合理搭配而成。下面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谈一下山水、建筑、植物、匾额楹联等各要素在红楼梦大观园中的运用。
1 山水要素
中国传统造园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它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画论》云:“水令人远,石令人古”,“胸中有山方能成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刚”。山与水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的古代造园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1山石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描写,为此,又常称之为“假山”。《园冶》说:片山有致,寸石有情。秦汉的上林苑太液池,营造“一池三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
大观园中的假山的营造手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造园手法。第十七回: “开门进去,只见一代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远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是园林中障景的手法。“往前一望,见白石棱,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充分体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1.2水
与山石一样,水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山得水而媚。山与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
大观园的造园设计遵循了我国古典园林传统的理水原则。造园时从园子的东北角引进活水形成沁芳河,弯弯曲曲的绕大观园一圈,最后从东南角流出园外。在细处也充分考虑水元素形成的园林景观。“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烂漫,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缝之下……俯而视之,只见清溪泻玉,石磴穿云;紫菱洲、藕香榭一带也建有池塘渔港,第四十回写道,“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
正是山与水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遂建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大观园。
2、建筑
古典园林中,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建筑单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等周围环境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特色。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功能。
大观园不是一般的私家园林,而是为元妃省亲而建的,相当于皇家园林的一种。大观楼背靠大主山,为水所抱,俯瞰全园,巍峨壮观,豪华壮丽,“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轻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头”。形成主体建筑雄伟,四周建筑衬托的皇家园林格局。
滴翠亭“四面是游廊,盖在池中水上,向东是门,三面皆是雕镂子糊着纸”;如沁芳亭“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园中还有廖风轩、秋爽斋、潇湘馆、藕香榭等建筑。又融合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此外,大观园里还利用了舫、廊、桥等建筑形式,以及园门、漏窗的巧妙配置。园路设置合理,游玩便利。
3、植物
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一文中曾对“园”做过引证:“种果为园”;“园,所以种树木也”。植物是园林艺术构图的主要组成元素。植物四季变化的季相景观,植物本身的形态美、色彩美、风韵美的观赏特性及其景观作用是园林造景有生命的题材。
大观园的植物种类繁多,树木花卉有翠竹、梨树、芭蕉、杏花、桑树、榆树、桃树、垂柳、牡丹、芍药、蔷薇、藤萝、荷花等等,不胜枚举。潇湘馆里栽植湘妃竹,竹尾森森,竹叶斑斑,恰好代表了黛玉经常洒泪的特性;秋爽斋里种植芭蕉,代表了探春性情豪爽,才自精明的品性。正是因为这些植物,才使红楼梦的人物更加丰满,使大观园更加美丽。
4、匾额楹联
匾额多为长方形,横置门头、墙洞门或山石等上面,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概括、赞美、通常是三字、四字。楹联字数不限,讲究平仄对仗和意境情趣。楹联要与匾额相配,题在门、厅、堂、亭、榭的墙石、楹柱上。匾额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园林景观,唤起了观者的联想,增加了诗情画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就写到:“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大观园中的匾额、楹联极多,题写在不同的地点上,精炼准确,充满诗情画意。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材题对额,”大观园山口处有一块“镜面白石”,后题上“曲径通幽处”;稻香村题在门口处的“石碣”上;题在酒幌上的是“浣葛山庄”。稻香村的是“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蘅芜院的是“吟成豆寇诗犹艳,睡足奢靡梦亦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匾额、楹联,才使得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我们对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结语:园林中的上述要素,孤立起来看都不愧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体现了造园家的独具匠心和审美趣味。但是,这些要素质有根据不同的地势和环境完美、和谐的结合起来,色彩鲜明,景物突出,营造别致的意境,传达特定的感情,方称的上是园林胜景。正是因为这些景观要素在大观园中的完美结合,才使得大观园成为我国园林建造的艺术总结,代表了当时园林的最高成就。
参考数目:
[1] 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2005年5月
[2] 郭毓玲 南方都市报 2002年01月
[3]彭凤. 四川园林的置石艺术. 中国园林[J],2003(2).
[4] 潘运告 宋人画论――中国书画论丛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0月
[3] 任明华,红楼园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5] 王晓俊 风景园林设计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