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在生活中的体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实践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增加他们的实践机会,懂得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时,能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解决。初中阶段的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启蒙和基础,直接关系着以后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化学知识,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理解、深化,为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保障。那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呢?
一、用生活现象解释化学知识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解释化学中的抽象知识,让化学知识更形象具体,更易于学生接受。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我抛弃了教材中按部就班的安排,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先是列举了生活中常见到灭火实例,然后让学生讨论灭火方法成功的原因,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出燃烧三条件,最后再由学生列举出同一灭火原理的实例。这样,经过生活化学生活,学生对燃烧的条件便有了深刻的认识,且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判断。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用生活现象解释化学知识,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是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这门学科,依然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反而会感觉自己仍然处于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进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知识,拉近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把生活实际与化学知识进行恰当的融合。
二、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探究能力是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也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技能。为满足化学教学的需要,教师在生活中要时刻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然后与所教内容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学习溶解度时,教材中只涉及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而近几年的中考常涉及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拿着一瓶雪碧步入了课堂,让学生分组探究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轻轻摇晃几下,打开瓶盖,发现有气泡冒出,得出结论: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还有的学生量取10mL雪碧倒入试管放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同样发现有气泡冒出,得出结论: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等。通过此次探究,学生了解到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也基本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和步骤。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外,还会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化学探究,分析、总结探究结果,如近几年的中考热点PM2.5的调查,把分析报告送到相关部门等,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化学知识
实践出真知,缺少实践验证的知识永远是华而不实的,学生在记忆和理解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虽然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比较简单,也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为保证学生充分吸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真正转化为了本身的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验证化学知识,亲身构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生活中便可轻易寻到合适的酸碱指示剂,紫甘蓝、牵牛花花瓣、美人蕉花冠、红玫瑰等,我便让学生用家用的食醋、水和肥皂水来验证它们是都是合适的酸碱指示剂,并把验证的结果进行总结。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酸碱指示剂有了明确的概念,并进一步巩固了探究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会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化学技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同样包括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大多是安全的,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的,且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能用生活中物质代替其中仪器的,这为我们实施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提供了便利。如水的净化实验,由于此实验需要的素材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我在教学中便把这一实验完全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分组进行,在生活环境中自己寻找合适的素材,小组合作完成简易净水器的组装。学生寻找来的素材丰富多彩,有小石子、棉布、塑料瓶、棉花、细沙、医疗输液管等,最后他们自己成功组装了一套净水器。这一实验达到了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了动手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望,实现了化学实验与生活的衔接。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性,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中心”得到很好的体现,彻底把课堂还给学生。
综上,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掌握用生活现象解释化学知识,组织学生积极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价值,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燕琴.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实施研究[J].中华少年,2015.06.15
[2]霍秀敏.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28
关键字:生活;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分类号】G633.8
生活中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化学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科技性要求比较高的医药、材料以及环保、能源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将生活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互动与实际知识的掌握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从过去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而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大纲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联系,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通过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不断联系来更好的分析社会现象。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1、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初中化学教育方式的探讨
1.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挖掘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今的生活环境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却是需要逐渐的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爱好和习惯,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敏感性。诸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切过酸性的刀更容易生锈呢?等诸如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课堂教学的范围逐渐扩大,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化学生活中的奥秘,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例如通过为什么要留档的文件需要用碳素笔写而不用铅笔?这种大家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内容来导入,进而引进碳的化学知识内容,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化学定义变得更加的生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2通过课堂的引导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缩短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化学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的灵感主要就是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之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认识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化学与生活之间没有存在联系,进而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置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更加生动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例子,并且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例如,生活中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离?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离开现场?这里面就有很多化学小常识,因为火灾中会出现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由于温度高而上升,因此需要弯腰逃离,而毛巾蘸水之后捂住口鼻就能够缓解和减少烟尘的吸入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来选择更加适合的背景素材,久而久之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1.3通过化学小知识来解决生活常见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化学具有十分大的实用性,因此其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小难题,进而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好处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为学习提供动力。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辨别真金等实用性相对较强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1.4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利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升华和扩展。如果只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体现在练习本和考试卷上是行为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学习之中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化学成为氢氧化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着瓜子或者雪饼中带的干燥剂来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科学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沟通来为学生提供亲切之感,减少与化学知识在精神上的距离,在课堂中注重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寓教于乐,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运用在课堂之中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5通过生活性的化学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学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来代替专业仪器,进而使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化学仪器的选择上可以用废弃的注射器来代替滴管,用废弃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等等的方式来将生活种常见的废品变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器材;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代替实验药品,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实验中可以太难过大理石块和食醋来进行反应实验。这种通过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仍是到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并不远,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结语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只有学会了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而学习的媒介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关联大,就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自身的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化学课堂的新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刻板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片段,进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进而促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润芳.中学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J].教学与管理,2004(1):73.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63-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根植于生活。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用“化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是每一个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如何让化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我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究。
一、教师平常注重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化学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相当重视指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让学生把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浪花得到激发,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对化学知识活学活用,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化学教学中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有效的因素。生活中的化学距离学生最近,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生吞活剥地去接受,得不到很好地理解。因而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不易引起学生的适度情感。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应,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就在联系生活实例中迎刃而解。
举个浅显的例子,高一化学开门课就是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有搅拌、引流、转移。同学们很容易把玻璃棒的转移作用忘掉,转移作用与生活中使用的竹筷相似。在此我们不防将生活中的竹筷引入,因为玻璃棒和竹筷在形状和使用上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就餐时,用竹筷夹菜、吃饭、还可以用它蘸一点汤来尝尝汤的味道。这是用竹筷来转移少量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把竹筷的作用顺向迁移到玻璃棒的学习中来:在做蒸发实验时,蒸发后可以转移少量固体;在验证溶液的酸碱性时,用玻璃棒来转移少量的溶液在pH试纸上。这就是玻璃棒的转移作用。经过这样的知识顺向迁移,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而且容易掌握。
三、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化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化学是新课程对化学老师提出的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知识,体验和理解化学,感受化学的兴趣和魅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能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我在上氯气与水的反应时,我先布置了一道讨论题:生活中直接用自来水养鱼,鱼很快就会死掉;而先将自来水晒晒后再养鱼,则鱼没有问题。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确实如此呀!学生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一致的意见认为太阳将自来水中的某种物质晒走了。那晒走的物质又是什么呢?学生不知道,眼睛齐齐刷刷的看向我,由此很自然的切入了课题,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潜心专研教材,从学情出发,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应尽量举出既容易理解,又新颖贴切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活用化学,把化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经验化学化。在讲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后题。让学生回家后查看自家用来消毒的物质是什么?在消毒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不少学生回去后都认真的查看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大部分家里用的是84消毒液;但学生对注意事项中的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觉得迷茫,觉得两种消毒液混在一起不是消毒效果更好吗?有些学生说妈妈在洗厕所时经常是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一起用的。在这里我将化学上升了一个高度:化学——生活——生命。并详细解释因为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溶于水后呈酸性,而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次氯酸钠溶于水后呈碱性,二者一旦混合相遇,就会立刻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马上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泡沫,生成一种刺激性,挥发性很强的有毒气体——氯气(即:Cl2)。氯气中毒会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这样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有时只有片言只语,但作用却不可小视,只要把握分寸,就会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利用生活中的化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努力将教学的过程融合到生活中去。并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体会到学习化学的真正价值。
四、实验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喜欢看实验,喜欢做实验。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补充实验,增加实验量,尤其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实验,不要仅限于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摇摇冰实验;焰火实验等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比如在讲到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时,有的同学竟回家用柠檬汁与小苏打自做了碳酸饮料。
通过各种各样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五、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自然学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化学知识,比如常见的食品、服装、药物、能源等生活用品都包含着大量的化学技术。鉴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而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积累与化学素养,进而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概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了实际价值,才算真正的“学以致用”。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透过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去探寻其中的化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并掌握化学知识,进而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1]。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策略是当前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让化学知识回归生活实际,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如何去探析、理解、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随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进行,学生将构建起教材化学知识与生活化学知识之间的桥梁,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策略
1.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暗藏着有趣的科学现象,而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深究就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现象与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科学现象都蕴藏着化学知识,因此在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对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掌握、认知更多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在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比如,高中化学中讲到关于臭氧性质的内容,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回忆雷雨过后的空气,进而向学生解释人们在雷雨过后感受到空气变得清新的原因,就在于雷电将氧气转化为臭氧,而臭氧有着净化空气与消毒的功效。2.结合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在现实社会的生活生产活动当中,有许多信息与高中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时,要善于将这部分信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高中化学知识的新鲜感[2]。比如,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铝锅的使用说明,其中有一条明确写着铝锅不能盛放酱、油或醋等酸碱性食物,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抛出这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进行探析,进而让学生了解到酸碱物质会与铝产生化学反应,加深了学生对铝的性质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懂得从化学角度去分析生活生产活动中的现象,从而对化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感知。3.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生活素材,通过生活化的学习主题去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时找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交流掌握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比如,在讲解有机化学基础乙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白酒,进而抛出问题:白酒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这样一来,学生可在生活中寻找“白酒”的素材,通过与他人交流或翻阅资料,进而找寻到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高中化学的魅力所在,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4.布置生活化作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布置作业,而生活化的作业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思考与运用能力。所以,教师要结合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采用小调查等方式去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养成,提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向学生布置一次重金属回收的调查作业,让学生在进行调查活动当中,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与卫生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策略,通过良好的课堂设计可有效加强学生化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掌握化学知识,进而运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儒.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现代交际,2016(2):224,22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数字化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数字化资源被有效地整合到初中化学教学中.初中化学数字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生活性、趣味性、探究性和灵活性,对初中生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数字化资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获取化学知识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化学课堂.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把数字化资源与化学课本中的知识点有效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插播相关的学习视频,展示具体的模型,还可以开展化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时,教师可以事先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教师可以为每个组的学生都准备好一定量的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并给予一定的辅助工具(如利用丁达尔效应辨识悬浊液的小电灯),每个小组的学生也可以自带区别的工具和用品.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查找的如何区别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的数字化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数字化资源在化学作业中的应用
初中生要想学好化学,单凭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设计化学作业.为了提高化学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有效性,教师有必要把数字化资源应用到化学作业的设计中,使化学作业的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金刚石、石墨和C60”后,由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对于它们的立体构型,学生单凭想象,很难弄清它们的性质和空间构型的特征.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化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己在网上收集资料、图片或观看相关的视频,简略画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空间结构,比较它们的性质的稳定性.可能的话,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查找资料,找出其稳定性的原因.这样的化学作业,充分应用了把数字化资源,给学生课外学习化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宽大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为学生有效利用化学数字化资源打开了一扇大门,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数字化资源在化学作业中的应用,体现了化学作业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很有帮助.
三、数字化资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学习的大部分化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初中生在学习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后,也要学会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不足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具体的化学操作,这时数字化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这方面上的不足.学生可以利用一些数字化资源,找到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办法.例如,学生常常在家里发现菜刀生锈.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菜刀的材质和生锈的原因,再通过网上查找的资源知道菜刀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防止菜刀生锈,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字化资源的查找和利用,知道防止菜刀生锈的好方法就是在不使用时及时擦干菜刀表面的水分,长期不用时还可以密封保存起来.毫无疑问,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化学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及时运用数字化资源,利用它来帮助学生得出合理的化学解释和具体的防治方案.此外,日常生活中食物变质腐烂、洗涤剂去污、雷雨发庄稼等,学生都可以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找到答案.
总之,初中化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等特征.数字化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能力,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展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一、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多种科学现象,很多科学现象中都蕴含了化学知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增强生活实践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更好的感知化学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知到化学现象,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如在学习臭氧性质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相关现象的回顾来引入课题,比如在雷雨过后,空气会格外新鲜。分析其愿意,一是由于空气中的灰尘被雨水冲掉了,实现了空气的净化;二是由于在雷电的作用下,部分氮气发生了反应形成了臭氧,臭氧自身具备的杀菌作用对空气进行了净化。这是雷雨后空气清新的化学成因。
二、有效运用生活中的相关信息
当前社会属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能够科技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而在海量的信息中,许多都与高中化学知识相关。将这些现代信息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有效的联系起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受到新鲜感。
如可向学生展示一张铝锅使用说明,在说明书上标注了铝锅是不能够用来盛放碱性与酸性的物品的,以及一些腌制物品。当需要清理铝锅中的污渍时,应该首先将其用温水进行浸泡,在两个小时之后以软毛刷对其进行清理,此时钢丝球与砂子是不可取的。引导学生以高中化学知识对说明书的相关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即由于酸、碱物品都会与铝发生反应,这就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铝化学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实现对学生化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以化学知识分析生活谚语
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生活谚语,生活谚语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进行适当的指导,其背后也隐含了许多化学知识。故此,在教学中引入生活谚语,以高中化学知识对其背后的原理进行说明,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无处不在。这就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有效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得以培养。
如“雷雨发庄稼”这一谚语,在农村是耳熟能详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思考,对于自然界的雷电现象以及雷电对空气中的氮产生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一些新物质,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此进行思考,能够加强氮气元素在植物生长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氮元素的主要特征。
四、丰富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学中适当的穿插生活素材,使得生活素材能够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对生活实践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行发现与分析。通过对生活元素的有效挖掘,学生能够从中发现各种学习主题。教师可藉此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展开,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得以极大提高。
如针对加碘食盐展开研究与调查,以及人体健康和植物不饱和程度测定间的关系;或者在学习完乙醇的相关知识后,帮助学生设计进行白酒的调研活动。可以将调研活动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具体的划分,将其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相对独立的课题,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白酒具有的度数大小,以及其主要的构成成分;为何在白酒中含有少量甲醇;酒精度与白酒可燃性之间具有何种关联等等。以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教材中相关的学习主题实现深入的挖掘,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得以突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魅力所在。进而能够实现对学生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可得到锻炼与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中的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应用知识形成能力等几个层次,都与化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课外实验”具有反应原理简单、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用品、趣味性强、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学效率随之提升。
一、化学“课外实验”的地位以及作用
“课外实验”是指: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以外,并且主要是在家庭环境里完成的化学实验。“课外实验”内容是九年级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辅的课程学习形态。它是可以全方位地进行化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外实验”却出现了“一掠而过”的现象,由于“课外实验”课的开设,为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发展平台。因此,学生的课外实验学习活动开展得越广泛、越深刻,学生的综合发展就会更加全面、充分。“课外实验”(家庭小实验)要求学生在家根据教材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小实验,这对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能力、自身智力的发展与良好科学品质的培养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初中化学“课外实验”可以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金属氧化物在与酸进行化学反应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使用醋擦洗一些附有锈迹的金属制品,在除去锈迹的过程中,观察化学现象的变化,学生通过“课外实验”的学以致用,认识到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外实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帮助
在初中化学“课外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主动获取化学知识信息的学习习惯,科学严谨的化学实验操作习惯,勇于探究化学理论与实践的科研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化学素质多角度、全方面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药品来自生活,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课外实验”的实验药品大多使用的是身边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或者是废弃物品,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既可以提高“课外实验”的开设率,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学习兴趣。例如:蛋壳成分实验、餐具洗洁精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实验、应用于酸碱性实验的药品(纯碱、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配制蔗糖溶液实验等等,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物品。例如:《我身边的物质》一课的课外实验《捕捉呼出的气体》。本次实验的过程是:使用大半盆水,将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在其中,把带弯钩的饮料吸管放在玻璃杯口,向玻璃杯里面吹气,直到将玻璃杯里面的水排完,玻璃瓶内收集的气体就是人呼出的气体。使用的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盆、玻璃片、饮料吸管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这个小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随之提高。
(二)内容丰富多彩,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同时,选取社会和环境问题作为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内容选择分为三类:一是选择与中考考试内容相关的实验,如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与性质的检验等;二是选择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吸入与呼出气体成分的比较实验等;三是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如污水净化实验、酸雨的危害实验等。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实验内容如此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简单易于操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体现在:实验药品、器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都可以改制成实验用品,供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所需之用,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可以将口服液的小瓶子作为“课外实验”用的试管,吃冰激凌的小勺子可以做固体药品的药匙,使用废弃的输液管用作长颈漏斗,注射器可以替代胶头滴管,用完的墨水瓶与棉绳可以制作成酒精灯等。例如:《开启化学之门》一课中的课外实验《探究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实验药品与器材有:碳酸氢铵、火柴、镊子、玻璃片、蜡烛。实验步骤为:首先点燃蜡烛,取出少量碳酸氢铵放在玻璃片上,然后使用镊子将玻璃片悬置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进行加热后,不一会闻到刺激性气味,随着气味的由淡变浓,再由浓变淡后,碳酸氢铵随之消失,因此得出碳酸氢铵受热后容易分解并产生氨气,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2O+CO2+NH3。随着实验现象的发生,学生通过体验简单易操作的课外实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生活处处皆化学,“课外实验”易实现。激发兴趣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强。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实验内容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都有着极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学生可以在家庭中根据化学教学要求,科学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改制、操作实验,享受成功的乐趣。学生通过化学“课外实验”,一方面课堂教学的课内知识可以得到巩固和深化,另一方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新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提高实验的创新性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技能。通过实验现象,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刺激最好是新鲜生动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设想好的或推测出来的。因此,教师经过认真的思考,大胆地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让复杂的实验过程简单化,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实验,设计悬念,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奋,进而去积极探索、研究问题,而不是像在看已知谜底的蹩脚的魔术表演,毫无兴趣而言。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而产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如在“燃烧条件的研究”的实验中,教师完成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设疑猜想: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除了通入氧气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演示:用棉花将白磷拿出来放在水槽中,用装有氧气的试管倒扣住水中的白磷。学生观察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缕缕白烟在水面四处飘荡。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实验现象中。这时教师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归纳,将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
这样,通过创新实验,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不仅对知识印象深刻,而且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没有人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探究性实验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最佳条件。在现行的实验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去观察,学生始终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悬念的制造,营造出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让学生主动地设疑、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释放潜能,大胆质疑,发散思维,最终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体会成功快乐的同时完成了潜能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果仅仅按照传统教学完成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意识受到牢牢的束缚。这时,实验可改为:启发和引导学生分组探究用酒精灯加热已经炭化的小木片上的氧化铜。通过生成红色的物质归纳得出生成金属铜;然后设疑、启发:碳必然要与氧结合,是生成一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呢?学生刚完成生成铜的实验,仍处在获得成功的兴奋中,思维异常的活跃,探索热情高涨,大胆讨论,踊跃回答。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探究,顺利完成实验。虽然是同一个实验,但此时的观察重点侧重于较为明显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去探究验证自己的设想,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结论的归纳验证水到渠成。在探索中思考,在问题中完成了思维的再创造。
三、扩大实验的自主性
一位著名学者曾说:“你教我学,我学不会;你做我看,我能知道;你让我做,我能记住。”现在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完成实验,只有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机会,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意识的深化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例如,讲解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用一张纸和一盒火柴完成至少两个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验。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动手,每人都完成了许多个物理、化学变化的实验设计,并积极动手实验,甚至大胆地走到讲台前为全班学生做演示。尽管实验简单,但是一下子缩短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同时也使学生不再畏难,敢于创造的精神悠然而生,创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放实验室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课后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启发鼓励,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创新思维,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如在课后,有的学生对验证蜡烛的组成感兴趣,笔者就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设计方案,不断改进,完善实验步骤,在问题中找原因,在探索中求真知,最终圆满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如此,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注重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
化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造生活”的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设想之一。“到实验室外做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及社会热点的关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宏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如观察小泥鳅在装水的汽水瓶中的活动,对蜡烛燃烧的现象和产物的判断,酒精在什么条件下能燃烧以及用厨房里的生活用品进行一系列“厨房里的化学”小实验等,都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将学生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于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既可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又通过亲自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探求,获得成功创造的快乐,不仅知识得到了升华,独立创新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设计创新的实验习题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这样问过他的一个天天忙碌不休的学生:“你每天都在做实验,那你用什么时间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可以积累经验,培养实验能力,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使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创新才有可能存在,知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提高和发展。
实验习题作为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特殊形式的实验。它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独立地学习、思考、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如:讨论实验的原理、仪器和药品的选择、操作步骤的设计等等。通过新颖的实验习题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如在完成“盐”的性质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无色溶液含有Na+,可能含有CO2-3、SO2-4、Cl-等阴离子。请你设计方案验证三种阴离子的存在,并完成实验报告。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课堂交流、比较、筛选,得出:要验证CO2-3、SO2-4、Cl-三种阴离子的存在,首先要验证CO2-3的存在,但不能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以防对溶液中SO2-4、Cl-产生干扰,只能用稀硝酸且过量;其次验证SO2-4的存在,应用Ba2+,但不是能用BaCl2溶液,以防对检验Cl-产生干扰;最后才能用AgNO3溶液检验Cl-。
通过实验习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分析,使学生在讨论中自我修整、完善、评价,能动地进行主体的表现。而且讨论中,学生更全面地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现代教学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思路,改革方法,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去从事21世纪的教育事业。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应该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荣平.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9,(4).
[2]郭仪敏,马胜利.一氧化碳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7).
[3]孙志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16-18.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氛围,使学生自主的选择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与研究有关的课题,并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定的专题进行自主的研究和探索。在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学生单向的接受知识的应试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授教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探究性学习重在对学生自主性以及实践等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学生动手能力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各高校在化学教学中也都重视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并付诸实践。但是对于目前社会对各种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探究式学习还应当得到一定的加强。
1探究式学习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高校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确立研究专题上,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出一些引起学生质疑和寻求答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有关脂类物质代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糖尿病人为什么较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的现象,这一问题可以在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性掌握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对糖和脂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探究方向。二是很多老师都已注意到了高校化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对此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对自编教材进行了相关的修改,化学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很多方方面面,比如铁皮的生锈“,酒香四溢”,这些现象我们只能看见表象,却很难在生活中看见“自然之手”,根据学生对此的好奇,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教程中加入了课堂发现等环节,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与教程有关的现象加以提问,然后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系统的解释和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潜能,默化潜移地让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能力。三是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主动学习更是一种荣耀,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很多老师都会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或习惯加以表扬,这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些老师的行为值得我们鼓励和推广,当然老师的表扬面应该加以扩大,不应只表扬好的,而应将更多的表扬投放到“变好”的同学身上。四是对于课堂讨论的氛围的营造上,为了营造一个积极、互动的谈论环境,同时也可以对当前各种信息获取渠道的有效利用,教师多注重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对各种化学信息进行及时和多渠道的掌握和搜集。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顾虑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谈探讨研究问题的主要因素,因为怕自己提问错误、回答错误、做事错误而受到老师的责罚或同学的嘲笑,这种思想包袱是课堂氛围最大的敌人。由于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还需要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多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方法来获取信息[2]。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加强探究式学习的对策所谓的“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老师不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了训练,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适应高度信息化的未来社会。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式学习”素材。我们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前辈化学家们的探索历程,体味他们的思维方法,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探究式的教学是由活动构成的,基本元素也是“活动”这两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现探究式教学“活”的特征。充满变化的课堂不再完全受教师控制,而在学生完成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从动手、观察、思考这三个方面完成教学活动。
2探究性教学策略分析
探究性教学策略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基于探究模式的教学策略和以探究为主要过程的学习活动,二者对立存在并相互依存。没有教师的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难以完成探究式学习活动;而学生没有完成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策略完成的主体为教师,而探究式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在教师成功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的情境下,学生既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动者,又是教师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受动者[3]。探究式教学策略是在教师通过引导、辅助、指导等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进行帮助,从而完成高校化学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思想、模式和方法。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此,探究式教学策略本文提供以下几种参考。
2.1注重兴趣的培养,在生活中完成化学现象的观察人最大的主观动力源就是兴趣,通过兴趣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自发自觉自愿的探索化学科学。如果探究式学习能够完成学生对化学知识和问题的兴趣培养,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会对化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当采取合理的策略和技巧,完成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对化学现象生动客观的描述方式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新鲜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这种交流方式,广泛的互通教学内容和科技成果,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完成兴趣的培养。化学在社会生活中涉及面广,极大地为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方便,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课程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会让学生对化学过程产生亲切感,容易完成兴趣和注意力的培养。例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时,联系洗发剂、护发剂的酸碱性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等。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时候,教师的着力之处应当是如何使学生体验和逐步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化学,用以加深他们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了解及掌握,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关系的认识与感受。
2.2引发好奇,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和实践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好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他们就会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化学现象,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就会有提问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催化学生疑问的产生并提问。在学生的阅读化学材料中伴随着好奇心理,在资料里发现问题,让学生保持观察和实践过程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新事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将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现象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条件和原因的思考。
2.3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在互动中完成探究的互通问题是仅仅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要锻炼问题的提出和表述能力,则需要进一步的教学指导工作。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在倾听、讨论中提高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这里特别说明,化学教学的探究活动中,探究的问题的产生应当尽量以学生提问为主体。但这在现实教学中很难实现,并且学生发挥主动性而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适合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于提问具有的盲目和发散的主要特征,对教学课程的时间控制有着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