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书籍设计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 书籍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与实践

“书籍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本技术课程。本课程基于实际设计工作过程,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设计方法、技能进行优化整合,培养学生能够全面完成传统书籍设计及电子书设计的基本职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胜任相关公司美编、设计师的工作岗位。

本文以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对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传统书籍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谨的设计思维训练及要求。许多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过分依靠个人感觉,对设计目标对象不能进行深入的设计分析,甚至是直接利用绘图软件在电脑上进行设计,或者是把网上搜集的一些素材稍加改动,结果导致偶然的感觉代替了理性的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2.缺乏详细的设计调研和分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市场调研是可有可无的过程,甚至有的教师也降低了对设计调研的要求。调研方式普遍单一,大多是在网上搜集一些同类的书籍设计,并做一下简单的对比。很少对设计对象的相关背景做深入的分析,进而挖掘出有代表性的设计切入点。最终导致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设计对象的内涵和要求。

3.缺少有创新性的高质量高职教材,教学参考资源匮乏。教材选择上,传统的书籍设计教材非常多,但有创新意识的书籍较少。许多教材知识陈旧,缺乏时代感和创新精神。有的教师选择的是本科教材,较之高职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且,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单一的教材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许多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视野得不到特定的开阔,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发。

4.采用虚拟的设计任务,学生缺乏实战的设计体会,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虚拟的设计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做项目的真实过程,大家往往磨磨蹭蹭,迟迟不愿动手,好几天才能拿出一个草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

5.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许多教师只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上机的教学手段,在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已显得落后了。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多种学习途径。

6.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够全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教师等到了结课时再一起把所有的设计作业收上来,中间只是布置作业,而不收作业或者集中讲评作业,导致过程监控失调。许多学生临结课时才狂赶作业,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二、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严谨科学的设计思维训练。教师应强化书籍设计的草图绘制阶段,该阶段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大量的设计案例,向学生具体讲述书籍设计的创意及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书籍设计的来源及程序。并通过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要杜绝学生从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素材并简单拼凑和抄袭的情况。

2.详细的设计调研及分析。让学生在设计之前必须到图书市场对相关的书籍设计进行考察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去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明确的市场调研任务,并要求学生用书面形式回答老师布置的问题,必要时选择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另外,教师应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大量的相关书籍设计的过程案例,并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理解书籍设计的定位及创意方向。

3.选择有创新性的特色高职教材,依托网络,给学生提供强大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增强、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目前,市面上的高职书籍设计教材良莠不齐,好的教材并不多。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精心选择“理论精要、实例丰富”,具有“高职特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特色教材。

单纯的一本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应依托网络,给学生提供强大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如:北京顾鹏图形设计有限公司http://、设计在线 http://、红动中国 http://、创意素材库http://、素材CNN http://等,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也解决了单纯使用教材的不足和缺陷。

4.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课堂,做到真题真做。《书籍装帧》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采取“工作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开展以“项目设计”为任务驱动和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对应的任务,到课程结束则可完成整套的书籍设计作品。该课程是从字、图、色、纸四个方面对书籍进行全方位而不只限制于封面的构思和打造。它包括书籍的封面、封底、书脊、勒口、封套、护封、扉页、目录页、版权页、字体、字号、版心、字距、行距以及插图、艺术插页等。另外,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加入了新媒体——电子书的设计与制作教学。

通过开展项目教学,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课堂,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经历真实地工作任务与完整地工作过程,又能为企业的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服务,还可以通过企业的项目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最终实现依托地方企业、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教学理念。

5.引入网络教学平台,丰富课程的教学手段。除了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材、网络教学资料外,该课程还采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载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料,可以按要求提交自己的作业,即时看到老师所发的通知,并且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提问等互动,也可以在讨论区和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6.以能力评价优先,重视过程评价,企业设计师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习评价,同时兼顾学生自评的全面考核原则。改革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重视过程性评价,严格考勤制度,每周都要收学生的作业,并且每次所收作业都要进行细心全面的讲评。课程的结课成绩采用平时表现占30%,最终作品占70%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结课时猛赶作业的情况。同时,对最终的书籍设计作品,聘请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使学生逐步适应岗位的要求。

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评,总结自己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表现和收获,并给自己一个自评成绩,使自己进行一个系统的反思。

三、结语

书籍设计是集文化之精髓、展时代之气韵的创造活动, 是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 其设计教育担当着对社会尽职尽责的使命。同时, 书籍设计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应不断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用发展、创新的眼光来思考教学、组织教学。不断总结、改革,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胡海燕,逯海勇.对书籍设计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美术大观,2010(3) .

作者简介:

第2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改革;手段;教学理念

从事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以来,本人一直担任的一门主要课程就是书籍装帧设计,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教材、教学方法和模式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有必要的思考:

一、首先是对此课程教材的总体布局、知识结构、逻辑体系、重点难点的简单分析,以及对该教材作出优与劣的实质性评价,提出弥补教材不足的建议。

本人曾选用过《书艺问道》一书作为教材,此教材的重点在于如何运用书籍设计语言准确的把握好书籍设计信息传达的整体构造,怎样控制好书籍设计的物化过程来充分表现书籍设计个性与风格定位,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书籍设计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和设计书籍的能力。其难点在于怎样完成一本优秀的书籍的整体设计,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设计中的问题,并以怎样的方法加以解决,最终能使自己掌握这种方法。

此教材的优势在于超越了以往的书籍装帧概念,从现代设计学、编辑学、传播学、美学及工艺学等多种角度,阐述了对书籍形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作者倡导的“书籍设计”新理念,并理论结合实际的全面讲解了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流程,介绍了将书稿信息进行逻辑化、秩序化、艺术化和趣味化编排与整合的各种技巧。

当然,从个人角度来看此教材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此书对书籍设计的理论讲解颇多也颇深,而且缺乏丰富的设计案例,作为一部写给初学者的书籍设计基础教材感觉不是很适合,个人认为既然是写给初学者的书籍设计基础教材就应该用最显而易见、最易懂的书籍设计理论知识把书籍的整体设计的各个环节一一诠释出来,并结合丰富的设计案例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结构、工艺流程和材料等相关知识。

二、其次是对此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分析,并提出改革、改进的设想。

书籍装帧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是在插图设计、版式设计以及字体设计课程基础上的延续和提高。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平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课程实践中注重对各专业基础课程如图形设计、编排设计、字体设计、构成设计等课程的统合和整体应用。所以书籍设计是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专业设计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通过系统学习本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书籍装帧设计基础与设计原则,以及了解书籍材料和印刷技术相关技术常识,为动手设计打下基础,要求进行封面、内页等设计与制作,设计出优秀的创意作品。熟练运用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书籍装帧封面和内页的设计。

教学以理论讲授和实践辅导相结合,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课程教学为主,条件允许的话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并辅以市场调查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书装概念、护封设计、内页设计等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方法进行。作业练习首先根据学生差别进行个别辅导,其次再汇总作业进行综合分类讲评,找出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把作业点评好,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个意识”:一要有问题意识——点评什么,即本次点评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选择好所要讲评的策略、方向和重点。二要有策略意识——如何点评,即点评的方式方法问题。点评整个过程,是点拨助推式,不是包办替代式。针对方法和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总结。三要有反馈意识——在点评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存在的困惑解决了,是否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弄清了,是否通过一个问题的分析解决了一类问题。在创造思维的培养方面,教师除了经验传授之外,还通过对优秀作品的理论解析,加强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博取众长,营造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由于受到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局限,使得某些教学方案不能完全实施,在取得的教学效果上不得不大打折扣,例如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本应该是教师除了课堂讲解还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是此课程一贯安排在制图室并没有安排多媒体教室或机房,造成学生不能直观的理解书籍的整体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其概念、结构、工艺流程和材料等相关知识模糊不清的现象,使得教学很难开展。再者此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专业设计课程,除了靠教师的课堂教授还需要配合课外教学,这样学生更容易把课本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并不能很好的开展课外教学,这使得大部分专业课程主要还是靠学生自主学习,可是个别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理论讲授没兴趣,课后设计无从下手,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甚至于对自己的所学专业都不感兴趣,何从谈起其动手能力。

三、再次是归纳如何提高驾驭课堂能力,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互动的方法手段。

1.保证自己上课内容充实、丰富,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书籍设计的扉页这一课时,我先把扉页的含义诠释出来,再结合实例更直观的表现出扉页,要求学生把自己对扉页的不同理解与疑问讲出来,针对学生提问进行解答,使其知识点过关,更好的把理论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

2.做到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畅通无阻,不存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误会,特别是不能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受到了老师的疏忽甚至蔑视,如果是这样,那问题就很严重了。因此,我们上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提问,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只做个牵线人,让他们唇枪舌剑去,这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些的。

3.在课间,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使他们感到老师是随和的、平易近人的、没有架子,这样学生也愿意为大家的和睦相处,而告诉我他们诚恳的建议和想法。

四、最后是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力”的教学理念。

第3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安排平面软件、三维软件、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学、模型制作等艺术设计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大部分是软件设计,其作业基本以电子版形式留存,没有转化成真正的产品。传统教学打分是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以设计作业为参考进行评分。教师作为审美个体避免不了带有个人主观性、片面性,甚至有学生为了得高分会迎合任课教师的审美去做设计,使学生作业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是虚拟项目和课题,缺乏实际的经验,所以使教学成果进入生产、市场等流通环节,完成最终的使命,才最有实际价值。

设计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的转变能锻炼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社会实践、沟通与销售等能力,以设计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均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任课教师在整个课程过程中担任着项目开发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工作进行指导、布置、跟踪、验收等。

以艺术设计工作室为核心,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性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使学生的设计从电子图纸和手绘图形转化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对商品进行统一的编号、生产、销售、售后反馈、设计反思、设计改良等环节,需要设计者掌握完整的工作流程,对于学生也是一种很好地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学期开设有书籍装帧设计和印刷课程,文化纸品也是书籍设计中比较简单、有市场前景的一类产品。例如素描本、速写本、笔记本、留言条等,这些文化纸品具有很好的销售市场,可操作性强、成本较低,比较适合设计专业学生尝试。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市场调查、创意设计、材料采购、印刷装订、投入市场等环节,使印刷和书籍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锻炼。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从事设计工作的基础。传统授课方法以手绘图形、手工制作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缺乏知识与产品的结合。以产品设计工作室为核心将部分优秀的构成作业提炼加工,与不同类型的产品相融合,使普通的产品具有艺术创意和形式美感,能将基础课的价值体现出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4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师教研;有效教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3-0058-03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指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有效性研究。因此,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上天” (高) “人地”(深),只需真实、亲切、有效,“赤足走在田埂上”。如此,才能避短而扬长,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敢于、乐于并善于一走“幸福之路”。教研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化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

一、备课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立足点

“课”与“课堂”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平凡源于此,创造亦源于此。如何在“课”中体现教研的成果,提高课堂实效,如何让“课堂”生成教学的智慧,培养研究品质,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线教育科研课题。

(一)备课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主要内容特级教师于漪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备课其实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经济、最有效也最具特色的教研方式。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后作修正性备课),[’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平凡的备课质变为亲切的研究。这是名副其实的学科研究,是扎根田野的现场研究,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无疑是最有效的教研,这样的备课成果,无疑是最漂亮的教研论文。

笔者认为,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再认识备课,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下一些问题:如何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如何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如何从课时目标的制订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如何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如何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如何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等。其实,这就是一些最好的有效性教研的课题。

(二)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呈现方式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其课堂。一方面,我们要看教师的教研成果与思想是否体现于课堂。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一些教师的论文写得很漂亮,公开发表的也不少,名气也很大,但其课堂教学却又是另外一套,课堂教学效果也很不尽人意,教研论文就是纸上谈兵。可以肯定,这些教师的教研就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带着问题研究的意识进行教学,一边教学一边发现问题,然后发挥教学机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而且也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一次锻炼,还可以从中培养出新的教研因子。很多在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单调重复的操作,也不是艰苦乏味的劳作,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有力呈现,是充满激情的革新与创作。

“教”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假设实施的过程;“研”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与“研”本来就是天衣无缝融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因果,推动着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如果只有“教”,没有有效的“研”,或者只有“研”,没有体现“研”的“教”,工作都是残缺的或者说是非常不完美的。

二、教育叙事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教育叙事,就是讲叙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解释。讲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亲历的教育生活进行观照、反思、寻求意义的过程。广大中小学教师又是故事发生发展的主人公之一,毫无疑问,讲故事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效性教研成果的表达过程。教育叙事,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琐事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因此,教育叙事的形式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效f生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概念上。我们恐怕对这一新颖的教育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在无意识地将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很多教师开始主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作为教师校本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关“道德叙事”“教学叙事”“教师生活叙事”的概念不断被人们提起,中小学教师倾诉自己的教育故事,表达自己教学体验的热情日益高涨。许多中小学要求教师每周或每学期通过叙事的方式撰写教学笔记、案例,或发表于校园网,或结集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科教学类杂志大都开辟了诸如“备课笔记”“听课随笔”“教学随笔”“心灵茶肆”或者是“教学叙事”等栏目,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导向。 但要注意的是,教育叙事又不同于一般性的讲故事。它要求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而是在一种理性的参与之中对教育生活作出有意义的梳理与提炼。教师在叙事研究的分析与总结中,经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就故事说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故事中的理论;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一是要有理论总结的意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具体的、琐碎的。教师要善于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明白做了什么,同时还要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增强自信和对教学的拥有感。通过理论总结,教师发现、检验并不断改变引导自己活动的理论,以促进自身深层的和有意义的改变。二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根源,即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有效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意识, “叙”的虽然是已经发生的事,思考的却是教育的“未来”,写出的却是“有效的”教研论文。在教师叙事研究中经常出现“小证据大结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研中一定要牢记结论与故事的关系,犹如骨肉关系,结论来自于故事,是对故事的概括总结,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

割的;一定要牢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研并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教学反思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自觉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育反思也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教研的过程。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反思。但究竟应该怎样反思?怎样从反思中不断获得有效性的教学研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强调如下二方面。

第一,反思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异,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与反思。其实,这也是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获取有效性教研因子的重要路径。

第二,反思并制订再教设计方案。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对自己的教学情况静心反思。教师一方面,要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看看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思维训练、教学创新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要摸索教学的规律,根据这一节课的反馈信息和教学体会,对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修订教学方案,写出再教设计。例如,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在第一次讲授《》中的“文学革命”内容时,先给学生展示写的第一首白话文诗《蝴蝶》,学生听了很不以为然,觉得语言贫乏,内容简单,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李老师经过认真反思后,制定了再教设计方案,在第二次授课时,先板书题目“蝴蝶”,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作,然后再展示的诗《蝴蝶》及其他诗作,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一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

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阅读是教师的生命所在,阅读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阅读,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不会表示怀疑的。但是,对于阅读与教研的关系,一些教师也许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要使自己的教研成果走在研究的最前沿,务实有效且又不流于平淡与肤浅,就必须广泛阅读,全面深入了解各科教研的动态;另一方面,有效性教研也能更好地驱动教师阅读,要使自己不断进行有效性教研,就必须广泛阅读,勤读多思。

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阅读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已有过很多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可以分为专业素养阅读和公共阅读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书籍,这是最高层次,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第二层次是介绍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这是中间层次,如各科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书籍。上述书籍的阅读,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方向性的保障。对于这类书籍,教师的阅读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三层次是各科专业知识的书籍以及各科教学专业杂志,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类书籍和杂志,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地读,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读。这样,教师既能够满足专业修养的需要,也能从中不断获得有效性教研的因子。

第5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一、珍惜时间多读书,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以前说起读书,总是感到没有时间,后来自从阅读了《教师月刊》的相关文章后,我才发现每一位专家,或者同行的佼佼者,都是书籍阅读方面的专家,她们都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贫乏。现在我学会利用平时零碎的时间,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朱永新的《书香——也醉人》《致教师》,定期阅读《电脑爱好者》《南方周末》,最近读了几本名人传记《诺贝尔》、《杜甫》、《李白》、《居里夫人》、《爱迪生》、《林肯》、《钱学森》、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及《走在人生边上》等书籍,通过专业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阅读文学类的书籍,我更加感觉到了他们惜时如金,他们对工作的认真、付出、敬业,他们与众不同的观念,他们那超乎常人的精力,每一本书籍阅读完成后,我都会有很深的不同的感慨。于是,撰写成读书笔记,在自己的博客上。

二、与良师益友同行,在王增运老师工作室自由飞翔。

感谢xx市教育局搭建的工作室平台,感谢王增运老师以及各位成员老师。有幸成为卓越团队的一名,与智者同行,与诚者共进,收获颇多:

1、教学研究方面:我坚持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我们学校今年开始的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下的五步思维课堂,"诱思—导思—练思—辩思—拓思",新的教学理念带给我新的思考和尝试的机会,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围绕学生思考为主进行教学设计。

2、课题研究方面:本年内,我参与的2014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学情差异的高中信息课有效教学》于今年成功结题。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我经历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也积累了宝贵的课题研究经验,更加促使我对以后做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同时,我参与的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也已经顺利结题,并荣获全国一等奖。

3、校本教材方面:本年度,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校本教材《Photoshop平面设计》,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在这个书写——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我的收获最大:首先,我更加敬佩我们的师傅王老师,他对工作的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同时,我自己又一次系统的学习,梳理了Photoshop这个软件,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以前怎么也不会用到的书籍排版,校对的一些技巧。比如:分页符,画布,页码,左右对齐,目录页的设置,及排版中对版面的设计,首页和目录页不加页眉页码等操作。这样不断完善磨练的过程,使我更加坚信——有压力才有动力。

4、微课制作方面:本年度 ,完成了两节微课《矢量图形的设计入门》及《矢量图形与位图图像的联系与区别》。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心里惧怕,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到后面的给同事教如何使用软件,如何去录制微课。从开始的注重设计教学设计,到最后懂得了先设计你的课件,熟练掌握操作,对语言要求的精准,以及细节的完善,不要瑕疵。为了录制这节微课,我学习了Camtasia6.0软件的使用,学习了PPT高级制作,又学习了Photoshop CS3.0高级制作,也接触了Coreldraw软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制作这两节微课,我最加深刻的体会到:任何事情,要做可能都比较容易,要做好,那就要多付出了。

5、工作室方面:我认真参与工作室会议,积极进行研讨,大胆发言。积极参加工作室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搜集整理,不断的完善,写了两篇论文和四篇教学设计,发表在xx市陆裕元名师工作室出版的论文集和教学设计集中。

三、成长的足迹——参加的主要培训及取得成绩

1、参加的主要培训:

(1)听报告《"认真工作 从容生活"教师职业幸福感专题培训》  寻找幸福 乐活工作

(2)2015.4.13  白珍老师主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说课》莲湖进校

(3)2015.7.6  进校李南颖主讲的《微课制作方法》

(4)2015.8.27  冯莎主讲《微课及微课制作》

(5)2015.8.25  马瑞香老师主讲《静悄悄的课堂改革——教学交流会》

(6)2015.10.14下午  《中小学教材辅导安排》区进校

(7)2015.10.14 上午  高晓红主讲《挖掘新教材 创造新课堂》莲湖进校

一名好教师,要会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教材和课堂,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尽一切努力,做学生喜欢的信息技术老师。

(8)2015.10.15 碑林进校邵老师主讲《回到原点——我们给学生教什么》、陆老师主讲《机器人和萝卜圈》

(9)2015.10.29 高陵一中《因特网上的信息检索》

(10)2015.12.2—3 xx市教育局《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

(11)2015.12.2—22  Intel 未来教育培训V10.1

(12)2015.12.7 高中自主选学项目学习

(13)2016.3.21 高陵一中听朱丽花老师公开课

(14)2016.3.31 xx中学听市级优质课展评   房媛媛老师《CS3抠图》

(15)2016.5.30—6.1 xx市组织的《互联网+教育》领导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2、取得成绩:

(1)2015.8.26  在学校做《信息技术引发教育教学变革》报告

(2)2015.12.18  担任莲湖区中学信息赛教优质课评委(3)《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获  2015年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交流 一等奖

(4)我主讲的《信息安全与系统维护措施》获xx市"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优秀课例及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名师名单。

(5)我在44中给陕西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高级研究班做了《信息安全与系统维护》观摩课

第6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阅读兴趣

中小学的阅读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求达到四百万字以上。针对这一要求,中小学阅读教学就应该在阅读的量上实现突破。学校的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一则图书有限,二则内容不丰富,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由此可见,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如何建设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指导学生选择书籍,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成为学校和图书馆共同研究的课题。

1.营造极具亲和力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图书馆要创设极具亲和力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愿意走进图书馆,主动走进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馆努力创设一种极具文化气息的、体现高雅情致的阅读环境。如内部装修的色调、灯光色彩要注意充分体现出温馨、柔和、舒适、美观的特色,要让其“文化内涵”充分得以体现。在环境布置上,要注意名人画像、篆刻字画等图画的设置,用以渲染一种知识殿堂的氛围。还要注意窗明几净、书架整齐、盆景摆放,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愉悦心情中阅读,在书籍的滋养中得到知识,获得美的熏陶。学生在图书馆里阅读,不是简单的学生阅读的活动,更是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不是阅读交流,而是一种服务与享受服务的交流,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图书,向学生推荐他们需要却不知如何能得到的书籍。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站、黑板报、宣传栏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馆藏图书,拉近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增设以年龄特征为特色的服务项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中小学生的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有其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着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小学阶段,针对其学龄特点,一、二年级的学生,要重点推荐童话、寓言、神话等带拼音的、图文并茂、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让孩子们在阅读这些浅近书籍时,产生向往美好的情感,进而关心自然和生命,并引导他们能与人交流心得。已经具有辨别能力的三、四年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就应该向他们推荐一些名人传记、故事书籍,让他们在英雄模范人物成长、事迹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确定人生目标。五、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产生了研究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就要向他们推荐他们感兴趣的科普科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类的普及性读物。至于初中阶段的七至九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图书馆就要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他们,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书籍,让他们在与历史对话,与时尚交流,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走稳其人生道路。

3.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升综合能力

在图书馆管理中,图书馆员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来,以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方法感染引导学生的阅读,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的阅读方法,而这种方法与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如教给学生使用图书检索的方法。图书馆要经常与学校联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图书检索的方法,向学生简要讲述图书分类、著录和目录组织的基本知识,介绍文献资料检索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有目的地查找出自己想要的书籍,从而养成独立寻找知识的能力。再如教给具体的有效阅读方法:速读、略读、精读。要告诉学生速读就是“一目十行”,就是快速地观其概貌。集中注意力,对信息做出快速处理是速读的精要,是花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最佳途径。略读就是粗知书籍主要内容,可以看章节大小标题,或章中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也可一页页的扫描,其注意力集中于重要字眼上,以很快获得阅读内容的大致印象。在阅读那些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献时就要精读了,要告诉学生们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抄写摘录,持之以恒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个只是起到一些与作品的对话交流的方法,但这些方是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而定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激发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图书馆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阅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就要求图书馆给学生搭建多样的交流平台,以起到桥梁作用,如“读书漂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互赠自己精心设计的书签,也可以让学生自制精美的“漂流本”,在书籍在漂流中为孩子们架起读书交流的桥梁,共享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再如开展“漂流日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图书馆可以为学生们准备一批可以让学生与读书笔记一起借出的书籍,学生在读书笔记上可写、可摘、可画、可贴,作为“河流”的内容,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个“漂流本”,实现与其他同学交流读书心得和体会的目的,或向伙伴推荐新书,或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或抒发自己的读书感言,在这种“漂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果。利用图书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可研究的内容很多,图书馆员要深入研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标志设计 课程 多元特征 项目教学与实践 教材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是教材建设,标志设计课程教材作为教师备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同时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依赖的主要向导,教材内容编制的结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形成和质量。标志设计课程教材编制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是否能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其合理、清晰、明确的位置和定位,是否符合该课程体系可持续发展建设,是衡量其存在性、合理性和发展性的重要标准。随着市场的需求、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细分、课时的调整及教学研究的深入,标志设计课题教学与培养必然由当前较单一的基础图形和基本元素训练走向多元的设计实践化道路,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既要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又要紧密联系市场完成以标志为核心的视觉传达基本要素设计及独立项目的设计实践任务。因此,从实践和实用的角度来看,标志设计课程的教材内容及其实践教学还亟待改善和提高,合理定位其课程的多元特征与教材知识、技能结构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一、标志设计课程现状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均有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各艺术院校年均有4个班近130位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必须接受本课程的学习。随着现代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细分化和书籍商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于当前由原来80或64课时浓缩成36或是48课时,且一直在追随商品市场中那些所谓“丰富”“全面”乃至可以堪称为过度“膨胀”的标志设计教材与课程来说,不同程度存在着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较难适应的问题。一是在书籍竞争日益加剧驱使下,为了扩大销售市场、迎合各类设计人员的需求,书越编越厚、内容越写越全,过多编入了本科学生之前就已经学过的素描、色彩、图案设计、三大构成、字体设计和图形创意课程内容与技能训练项目,甚至还有“课程回顾”,这使标志设计教学内容产生了不必要的重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教材参考中容易产生厌倦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紧随教材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过多追求“全面”“多样化”的基本元素和基础图形训练,占去了课程细分后紧缩标志设计课时的一大半,使实践教学结构产生不必要的重复,也禁锢了师生对标志创意的思维意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对标志的认知、设计定位、构思和创意及项目设计实践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不足,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课程特色没有凸显,课程目标是否得以圆满实现难以把控,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较难实现。因此,标志设计课程的教材内容及实践教学还亟待改善和提高,合理定位其课程属性及特征,构建适应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发展的项目教学与实践性标志设计教材内容是我们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标志设计课程多元特征定位与教学需求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标志设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独立的设计课程,承载着艺术设计专业从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设计课程的转换和基础桥梁作用,是学生学习以后各门专业课程和将来就业从事视觉艺术设计所必须具备的重要专业基础能力和技能之一。其课程教学集创意、技能与实践为一体,教学重点在于对标志的认识与设计原则、构型法则、设计基本程序及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难点在于定位、构思、创意创新与设计趋势的把握,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及培养学生独立创意创新与设计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标志设计课程在艺术设计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多元性,是一门融专业基础性、设计独立性、社会实践性为一体的多元性课程,是前置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必然,更是后续多门专业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的专业基础性定位是相对于后续多门专业设计课程而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建设应该是定位明确、个体分明、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知识体系与技能结构。标志设计课程作为大学二年级的专业必修课,既要保证为后续课程(如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又要合理地处理好前置课程(如图案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字体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的衔接关系,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前置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结构,避免过多单一基础图形和基本元素的训练,产生不必要的雷同和重复,让课程突出重点,凸显特色。

课程的设计独立性定位是相对于课程培养目标而言,标志作为一种直观、形象、不受语言文字限制的视觉符号,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国际化标志得以迅速推广和发展,成为视觉传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成为人类共通的一种直观的联系工具。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时代,标志在设计理念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也开始从新的角度认识和审视标志及标志设计人才,这为高校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向。通过课程学习和设计创作,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独立完成以标志为核心的视觉传达基本要素设计和项目标志创意创新的设计任务。

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定位是相对于社会企业和市场而言,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化时代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标志在大众心目中既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是企业展示给市场和消费者的一张脸,更是企业或组织机构理念和精神的载体,质量和服务的形象化表现和一种文化传播,企业的个性、精神、内容、气质等所有内涵都将置其之上,形成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标志创意和设计效果在视觉策划与表现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重要性和被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标志设计课题教学与培养由较多的、单一的基本元素和基础图形训练走向多元的项目设计实践化道路成为必然,而这又依赖于高校的培养工作。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实践模式的改革则是高校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三、标志设计课程教材内容的传统安排与选择

标志设计课程教材内容的传统安排与选择,必须以立足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细分形式下的课时设置和多元特征定位为前提,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设计市场的研究和利用是教材革新的依据。科学合理的标志设计教材内容应该是“少而精、少而专、少而全”的理论联系项目设计实践的教学教材。

首先,结合课程属性及多元特征明确定位课程项目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标志、全面认识标志,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标志设计原则和构成法则,把握好标志设计程序中每一个环节,独立或合作通过合理定位、精准构思进行标志创意创新设计,将教学过程置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和标志项目设计与实践上,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学生标志设计创意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其次,改革现有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摒弃当前使用教材中那些过多重复内容,确定适合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项目设计实践教材。目前,常用的各类教材中,有些教材编写有十四章之多,有些虽然章少,但多达六七节,其中有较多知识结构和技法训练是前置课程中已有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在标识设计中确是有相当作用的。一是压缩、精编教材章节和知识结构,使教材不累赘,内容不重复,符合当前的教学课时和目标培养;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项目设计实践相结合进行教材内容构建,将目前教材中那些重复的内容融入到标识设计原则、构成法则、案例分析、定位、构思和创意的教学和评析中,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感觉重复和雷同,并形成与教材要求相应的、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凸显课程的专业基础性、独立性、实践性和课程特色,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走设计实践道路。然后,教材附带上可利用的教学课件光盘,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四、标志设计课程项目教学与实践教材内容的构建

1.构建思路及内容

本文从教材对当前标志设计教学及现代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互促发展出发,以标志设计课程所反映和折射出的专业基础性、设计独立性和社会实践性多元特征定位为视角,形成适合课程细化后现代标志设计教学的合理有效的理论知识结构与项目教学及设计实践紧密融合的教材内容,凸显课程价值与特色,强化标志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教材构建的重点在于对标志的认识与设计原则、构成法则、设计基本程序及设计表现和陈述能力的培养,难点在于定位、构思、创意创新与对设计趋势的把握。教材内容的构建如图:

2.教材的创新与意义

一是教材理论知识结构“少而精、少而专、少而全”。“少”是在于教材编写中章少节少,这样就适合了当前紧缩课时后的标志设计教学。“精”是章节清晰,一目了然,排除一切多余,避免与前置课程重复雷同现象,给学生呈现课程的全新面貌。“专”是教材内容单纯、独一、集中在认识标志、设计标志与实践上,使教师和学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全”是教材内容完备、齐备、完整,教师可以在讲述认识标志、设计原则、构成法则及范例欣赏评析和对学生作品陈述总结中灵活融入构成学、美学、设计学、心理学、设计市场环境和趋势的综合分析内容,使课程教学更有深度和内涵,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想象空间的把握和发挥,也让课程教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二是实践项目步骤及目标清晰、意义明确,并附带有可利用的教学课件光盘。实践项目构建从“优秀标志设计案例欣赏评析”“学生课后自选标志作品课中分析自述及教师丰富、全面的总结”进入“项目标志设计与实践”,课终前进行“学生项目标志设计作品分析自述”和再次丰富、专业、全面的“教师课堂评析与总结”,整个过程注重物化教学,强调设计个性、设计实践能力和以标志为核心的视觉传达基本要素设计的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从不断巩固理论知识结构,注重合理设置教学每一个环节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到项目设计实践的特色教学体制教材,对现代标志设计教学及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互促发展和整体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本文为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标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SUJGA14)

参考文献:

[1]张军,黄本亮.标志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第8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知识吸收、消化、积淀的过程,学生阅读量大,吸收、借鉴得多,可以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然而,我校作为乡镇结合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有由几所农村学校合并招收过来的学生,有外来民工的子女,还有镇里的孩子。这些孩子的文化底子参差不齐,家庭环境普遍比较差,因此在家庭辅导方面几乎是空白的,更不用说为孩子提高阅读量。目前,学校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阅读范围小、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令人非常担忧。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显得尤其重要。对此,笔者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自己的做法,总结了几点有效的策略。

一、巧为“无米之炊”

作为乡镇结合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家庭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家庭藏书量不多,或者根本没有藏书;另一方面,家长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只要把课本学好就可以了,课外阅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对于这“无米之炊”,如何巧而为之?我们是通过以下多种途径,为学生逐一开通课外阅读渠道的:(一)开放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规定学生履行借还手续。(二)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受益无穷;动员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购内容健康的书籍,并力所能及地引导孩子读书。(三)建立班级图书角和书香角,统计班级学生中的读物,做好管理,让学生相互传阅,班级与班级定期交换阅读,实现课外图书资源的共享。为了拓宽班级图书角的书源,每学期我校还特地从图书馆为每个班级调配50本书籍,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每周1节阅读课和每天中午15分钟的午读,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阅读时间。(四)寒暑假及节假日、双休日可布置、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观察与积累相结合、课外阅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同时可借助有益身心的游戏方式大量识字,提高阅读能力。(五)向学生介绍名家的名篇、名著,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录。

二、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书可读,但如果没有兴趣或兴趣减退,势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半途而废,无法坚持。只有让孩子增强读书欲望,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使之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从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一)营造阅读氛围。良好的读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可在图书室、阅览室、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催人奋进的读书标语、名言警句、格言、挂图等,使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逸着浓浓书香,让学生感受到书中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以讲诱导法”“以身示范法”“赏识激趣法”等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等荣誉评比活动,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发阅读愿望。(三)结合年龄特点进行分级阅读。“孩子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是阅读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因为孩子的年龄阶段不同,其智力水平、阅读倾向、阅读兴趣也不一样,如果让他们阅读与之水平不相符的书籍,要么会感觉过于幼稚,要么觉得晦涩难懂,阅读兴趣将大受打击。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与阅读水平推荐分级阅读书籍,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让阅读成为“悦读”

1.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应当注重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学会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抄批注法等,提高阅读的效率。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如举办“读书经验交流会”以及“与作家面对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充分感受读书的乐趣,并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味,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2.活动引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校大力实施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阅读指导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如在校内开展诵读比赛、现场作文大赛、学校童话节、“课外阅读之星”评比等,或在校外动员家长参加亲子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书香文化的熏陶。

3.立足课堂,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我校教师在认真研读了《语文评价标准》之后,根据其中的要求,对学生展开阅读训练,并立足于课堂阅读教学,放眼课外阅读,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充实课内,在阅读的方法和方式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如讲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温玉梅老师便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梦时眼珠的转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激起了学生阅读此类生活小百科书籍的愿望;再适时地推荐叶永烈的《电脑趣话》《电影的秘密》《化学趣史》等生动、有趣的科学书籍,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生活科学的大门。这样的授课方法,实现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跨越,既让学生拓宽了阅读面,又使他们很好地巩固、延伸了课内学到的知识,达到双赢的效果。又如潘淑珍老师讲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她向学生推荐了李白写的另一首诗《江下行》,《江下行》是李白在送别孟浩然一年后所写的,当时李白又来到黄鹤楼,但却是桃花依旧,人面已非,所以他有感而发,写下了《江下行》。学生从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对忘年之交的友谊,加深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内容的牢记。

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效地把传统文化扎根在孩子的心中。

4.创建“大阅读”学习型书香校园

第9篇: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综合能力培养 岩石矿物及宝石学 材料科学基础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ethod f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 training of course concepts of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using minerals, rocks and gems

Yang Ping, Li Jing, Chen Leng, Meng Li, Qiang We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a proposed model for enhanc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ncerning on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at the background of lecturing principles of metallic materials, analyses are given to the student’s skill training using rocks, minerals and gems, to the research and new experiment design, to the experience on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nd on the collecting 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ir systematization. The multi-positive effects of these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minerals, rocks and gems;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专业的核心课程,许多学校开展了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1-3],并且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下,逐渐强调第二课堂的利用[3]。我校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自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后,在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及多项校级研究型教学建设项目支持下,确定了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探索了四个拓展:(1)由第一课堂(即理论课程)向第二课堂(课后兴趣小组)的拓展;(2)由利用软件进行虚拟型学习的实践向趣味型技能训练或研究实践的拓展;(3)由针对金属材料组织分析(金相学)训练到对矿物、岩石、宝石、液晶等材料微观(岩相学)及宏观组织的分析训练的拓展;(4)由介绍基本概念、定律到介绍相关背景、人物、经典文献的拓展。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基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将各类相对零散的教学资源系统化整理,并探索研究型教学理论及规律性,这些过程的完成使得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了理论研究的意义,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本文将介绍教学小组针对研究型教学中为提高以学习金属材料为主的学生的兴趣,探索从岩石、矿物、宝石等非金属材料分析入手,通过与金属材料的对比,加深对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的学习从趣味性入手,有效过渡到专业性和实用性的规律。应当承认,第二课堂的利用,总体上是对少数学习较好或兴趣广泛的学生进行的,也包含一些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学生,其广泛性还不足。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经过一年的训练,可以达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程度,当这些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有可能做出不错的科研结果。

1 实施过程、案例分析与资源整理

我们对矿物、岩石及宝石方向的分析研究从2009年开始,因人力、物力的限制,初期规模较小,基本是获取一部分岩石、矿物材料或标本,指导学生对其探索分析,总结相关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再以其为基础,开展下一轮及下一届学生的分析研究,接着陆续获取一些新的岩石、矿物、宝石材料及标本,再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及训练,然后总结其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如此往复。

到目前,分别进行了如下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及实践活动。

(1)购置了基本的分析训练用具,如专用10倍的放大镜、专用手电筒(如图1所示);购置了各种岩石、矿物、宝石类及晶体学的相关书籍,如:《简明岩石学》《地质学基础:实习指导书》《实验及理论岩石学》《火成岩岩石学》《矿物与岩石权威图鉴》《宝石学》《宝石》《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材料岩相学》《结晶学与岩相学》《材料性能:各向异性、对称性与结构》(如图2所示)。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电子书籍、岩石矿物宝石照片、文章及其网站地址。

图1 放大镜与手电筒

图2 购置的岩石、矿物、宝石书籍

(2)通过与中国地质大学教师及研究生交流,获取的典型岩石有:粗晶火成岩、糜陵变质岩、细砂型沉积岩(如图3所示)。

图3 典型岩石与对应的岩相组织

(3)收集及购置的矿物类标本:水晶(单晶和双晶)、绿柱石(普通石及祖母绿)、红柱石、萤石、红宝石、辉锑矿、天河石、木变石、异极矿、黄铁矿(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两种)、电气石(碧玺)(如图4所示)。

a石英双晶、萤石双晶、石英簇等

b红柱石、萤石、石榴石、硫铁矿、电气石等 c石英

d萤石双晶 e硫铁矿双晶

f五角十二面体硫铁矿 g发晶

图4 各种岩石、矿物、宝石标本

(4)廉价的宝石类(经抛光):如红玉髓、萤石、蔷薇辉石、碧玉、三氧化二铁(肾石)、翡翠、绿松石、紫水晶、黄水晶、玫瑰水晶、透明水晶、烟水晶、发晶等;拉长石(如图5所示)。有了这三大类样品及标样,该部分与相应的金属类实验课相比有较多较系统的训练研究材料,也逐渐掌握了岩石矿物的知识。

a 各种水晶、绿松石、玉石、氧化铁

b拉长石 c翡翠

图5 各种抛光后的宝石

(5)由上述各类标本制成透射观察薄片(偏光下观察)(如图6所示)20种以上。有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组合设计出许多选修实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开展不同深度的基础研究。

图6 透射薄片试样

利用各类普通岩石可设计典型岩石鉴定实验,含宏观鉴定和微观组织及成分鉴定;可复习结晶、相图、固态相变、形变、再结晶理论及组织分析方法(岩相学);通过各类矿物标本可设计典型矿物单晶的特征鉴别实验,可以复习晶体学、晶体结构、结晶过程的概念及原理。

通过对各种抛光的宝石分析可设计宝石初步鉴定的实验,还可以复习抛光技术、宝石中色彩产生原理(离子点缺陷,致色效应),光学性能与晶体学的关系。

开展训练活动要考虑两个目的:一是以岩石矿物或宝石为对象,对其提出想要分析研究(探究)的问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如烟晶与石榴石的共生规律;二是设计出选修实验,为以后的学生做准备,可达到不断优化实践内容、提高实验系统性的目的。

开展的第一类训练及研究有:

①未知岩石相鉴定;②烟晶与石榴石共生规律分析;③立方体与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单晶的晶体学特征与形成条件分析;④三类典型岩石的宏、微观鉴定;⑤单晶石英、微晶玉髓、杂晶碧玉及沙金石的对比及成因分析;⑥翡翠微观组织与硬玉质量关系的分析;⑦晕彩拉长石微观结构中的孪晶与脱溶物的分析。

初步设计的实验有:

①岩石类型的宏、微观鉴定;②典型矿物的宏观鉴定及晶体学基础训练;③一些宝石的宏观形貌分析与宝石致色原因分析。

2 归纳总结与经验推广

前期实验使用的材料、分析内容都比较零碎,到现在,有比较系统的矿物类、岩石类、宝石类样品,可以设计系统的实验,开展系统的研究。笔者通过承担研究生40学时的晶体结构课程教学,找出共性的普适的晶体学、晶体结构、晶体缺陷(点、线、面)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多方面的用途:

(1)开发选修型新实验,为更多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

(2)培养学习科研能力,即通过从课堂了解的基本概念,明确基本目标,查文献及参考书,开展分析或制备样品,如果用偏光镜分析存在困难,可使用扫描电镜中的能谱仪进行成分鉴定。类比法的应用:回忆48学时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的内容,使用的都是金属,光学镜原理与使用―对应偏光显微镜的原理与使用;机械抛光制样―对应透射薄片制样(委托资源学院采矿专业实验室制备);金属及合金的凝固组织分析―对应火成岩的组织分析(两者都利用相图分析)、金属形变及再结晶组织分析―对应变质岩及沉积岩的岩相组织分析;晶体结构及晶体学都是通过图片软件分析训练,而矿物岩石可直接用于这些概念的训练。例如:利用我们收集到的各种石英类样品,可以设计下列训练内容:①对石英单晶体、歪晶、双晶的分析,训练晶体学内容;②对石英与石榴石、石英与黄铁矿、石英与金红石组成的发晶的分析,训练结晶原理;③对不同颜色的石英单晶宝石(如无色水晶、紫水晶、黄水晶、烟水晶)等的分析,进行光学致色效应与离子点缺陷作用的训练;④对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石英的形貌特点及形成规律的差异进行分析,涉及凝固、相图、形变、再结晶、固态相变知识的训练;⑤通过对从石英单晶不同晶体学方向切出的器件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振荡器、压电效应器件)[4]的了解,拓展学生晶体学各向异性概念与物理性能关系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讨论锻炼研讨及表达辩论能力,通过写文章向教学研究类期刊投稿锻炼写作能力。对优秀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可训练其撰

(下转页)

(上接页)

写文章的能力,只有完成撰写文章并发表,才真正完成一个周期的训练。目前,只有少数三年级学生能发表文章。近4年学生共撰写12篇文章,其中发表7篇,都以本科学生为第一作者(这些文章中只有少数涉及矿物岩石),这些文章主要是教学研究文章。教师通过多年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获得了许多经验,认识到要不断探索新内容,到一定阶段后又须及时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的培养模式;再进行实验性探索,不断总结,系统化。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同时,摸索出研究型教学的规律。

(4)拓宽就业面。学生的就业方向从金属结构材料向无机材料、地质类、宝石类扩展。

(5)将各类教学资源打包。2008年以前,我们将主要精力用在学生自学平台软件系统的建立上,它是虚拟训练法,以光盘形式使用。到2012年,完成《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书籍的出版,加上收集到的珍贵但不适合出版的名人照片资料,构成了人物历史典故教学资源。与此同时,收集到较多的岩石、矿物、宝石实物资源以及制备的透射薄片样品,设计的多种实验指导书,成为另一个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包,弥补了前两种非实物形式实际训练不足的缺憾。

3 结束语

教学研究永无止境,专业课教师从事的科研虽与讲授课程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因材料种类的广泛性,在教学时仍显得不足。教师也需要不断充电,在探索岩石、宝石等不太熟悉的领域时,可获得各类材料共性的知识,支持教学,也支持自己的科研。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用简单的语言,通过简单的研究内容,将共性、特色的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在三年级学生由接收基本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型中,如果直接参与教师承担的课题研究存在较大难度,学生难以较快获得成就感;而通过开展内容或材料较陌生,但感兴趣的研究,完成相对容易的教学研究项目,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从事的各种小型第二课堂研究及训练中,教师应及时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整理,最终形成有规律、特色明显的教学资源模块,如学生自学平台软件虚拟实践模块,材料名人典故人物教育模块,矿物、岩石及宝石类实物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1] 计云萍,任慧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9(6):38-40,43

[2] 王静,王素梅,宋春梅,李洪波,金宝士.《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0(2):49-51,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