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狗的说明文范文

狗的说明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狗的说明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狗的说明文范文

【关键词】说明文;精彩;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教学是少有人关注的。关于说明文单元的习作指导,老师难以把握方向,讲得多也不见得学生就能吸收写得好,讲得少更成了“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但,说明文单元的教学是不能草草了事的,怎样才能把教材用的好?让学生学得透彻明白,并让他们学习写说明性的文章呢?这成了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摸清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单元规划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中关于“阅读”第六条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我们分析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就以此为依据。我们的基本教学思路确定为:

1.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都清楚说明的对象是谁?文章介绍了关于说明对象的哪几个内容?

2.在介绍对象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介绍的。比如:由外到内、由外形到特征等。具体怎样把这三项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我们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和步骤。

二.落实课标要求,理清教学层次,阅读教学张弛有度

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老师需要明确把说明文的“定义点”给学生:知识性、科学性、准确性。

1.知识性。即它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2.科学性。即它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3.说明性。即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性文章的意义在于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白事相,懂得成因,给人知识,而不是像记叙文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的刻画,动人以情。

《鲸》是整个单元说明特征最清晰,说明方法使用最全面的课文,它为学生全面体验说明性文章提供依据。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需要逐个落实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三项内容。

策略一:提炼单元“交流平台”中“列图表”的学习方法。例如,我们通过填表格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如图)。

说明的内容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策略二:在使用“列图表”学习方法的同时,注重借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汇报交流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明确落实教学目标(如图)。

说明的内容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1.鲸的体型 列数字、作比较 由外形到习性

2.鲸的演化 举例子

3.鲸的种类 分类别

4.鲸的饮食 举例子、列数字

5.鲸的呼吸 打比方、分类别

6.鲸的睡眠 举例子

7.鲸的繁殖 列数字

三.在实践中寻找问题,习作教学迎难而上

单元习作中明确要求:“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

可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区分说明文与记叙文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如果我们的指导不到位,肯定就会出现老师布置写“说明文”,学生写出来一大半都是“记叙文”的现象。怎么办呢?

方法一:让学生不怕写说明文。

说明文相对比记叙文而言,写作方法截然不同。一个重叙述,一个重说明。怎样让学生消除距离感,不怕写说明文?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轻松、有趣,渴望了解。

我想到了食品――“喀吱脆薯片”,它小巧易携带,从外到内观察易深入,包装让更多材料成分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上课可以用摸一摸、猜一猜。

方法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开展说明方法的积累和运用。

观察是可以区分层次的,就拿“喀吱脆薯片”来说,可以由外到内。物品的包装、产地、生产日期、重量等都是外在信息;物品的味道、口感、色泽等都是内部信息。利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平台,学生渐渐体会到说明性文章就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这个说明对象介绍清楚。这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图表法”,要求学生先列出习作提纲,确定习作对象、习作内容、习作方法和习作顺序后,在进行习作。

方法三:要重视反馈,关注全体,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误区。

由说到写,有个别学生还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如,有的同学介绍“狗”这种动物,写着写着就开始记述狗的故事。这时请学生自己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再围绕围绕着“习作内容”展开修改,我们可以从狗的种类、体形、大小、重量、毛色、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多个方面思考;对应选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层次就清晰明朗了。所以,有时候,抓住临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状况往往可以成为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

在新一轮教材使用中,我们或多或少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和问题,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时候,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路径就被开启了。我们解读教材,开展说明文教学的路就是这样走过的。

【参考文献】

[1]王小龙.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8).

[2]任义.对小学高年级说明性文章的两点认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11).

教育学知识

动机的特征和作用

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它能使有机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例如,因饥饿引起摄食活动,为获得优良成绩而勤奋学习,为受到他人赞扬而尽力做好工作。摄食活动、勤奋学习、尽力做好工作的行动分别由饥饿、获得优良成绩、受到他人赞扬的动机所驱动。

第2篇:狗的说明文范文

一、以生为本,激发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积极的心理表现,是促使个人行为主动积极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学生写作时要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我在教学《鼎湖山听泉》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感官感受泉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变化多端的特点。同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词来概括泉水声音的特点,如“清纯悦耳”、“雄浑”、“磅礴”、“忽清忽浊”,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了词汇。泉声听在耳里,泉水流进心田。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泉水之长,泉水之美、泉声之美,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于是,有一位学生这样写上海科技馆里的景色:“葱翠的树林里,水雾蒙蒙,百鸟齐鸣――原来在许多假山里有音箱,自动播放各种鸟的叫声。尽管没有亲自去过热带雨林,这里却带给我身临其境的感觉。我看见许多从不知道的动植物标本。再往上,是崎岖的山路,奇形怪状的山石,堆成了一座小山,真好看。”此时,启发学生根据平日所见并仿照课文的写法,展开合理想象,对熟悉的景物或声音进行新的抒写,那就浑然天成了。

二、扎根文本、积累词汇

万丈高楼平地起。词汇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就为作文奠定了最基本的材料。如同电脑硬盘里储存的数据一样,可以随时检索、筛选、运用。“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么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斯大林:《与语言学》人民出版社,第21页。)我们应巧用文本,让学生积累词汇,课文可以说是文质兼美的范本,这就为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与语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例如,小学语文课本描写春天的词语有:万木萌发、春寒料峭、春暖花开、花红柳绿、百花争妍、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等;赞美人物品格的成语:光明磊落、雷厉风行、高风亮节、临危不惧等;描写人物高兴的成语:兴高采烈、心花怒放、兴致勃勃、欢天喜地等。积累词汇的直接方法就是练习,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默词、填词、组词、辨词、造句,等等。尤其是注意了词的辨析练习,这就有利于克服乱用词语的毛病。我觉得,利用文本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既提高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读写结合,同时还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以文为本,学习方法

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该用范文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写作的方法。读中学法,即教学时要渗透一些阅读和写作的对应知识,让学生明白读和写的相通之处。如:阅读中的“解题”,写作中的审题;阅读中词句的选择与作文中的遣词造句;阅读中“归纳中心思想”与作文中的“确定中心思想”;阅读中把握各段落大意与作文中写提纲;阅读重点与作文中“详略得当”都是对应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自觉地吸收、积累,作文时再运用。

第3篇:狗的说明文范文

[策略一]以关键词语为结合点

关键词语我认为可以简单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指从文章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或体现教学目的)的字词;一类是指在理解上有困难,解决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整个句子和段落的词语;一类是指可以通过这个词语让学生联想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便于学生进入文本创设的情境。

例如,在教二年级《“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我抓住关键词“近在咫尺”,通过在课文语境中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鱼儿们无可奈何的心情。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条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试着写上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多学生都写道:“多么希望有个人能帮助我回到大海中啊!”经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对后文中说到的小男孩的举动也更加理解了,他们仿佛也是这个小男孩,希望鱼儿们快快游回家,这才会“不停地……弯下腰……用力……”,对于中心句“这条小鱼在乎!”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二年级《芭蕉花》一文中有一个词语“照实”,课文讲的是作者和二哥出于孝心,给犯了头晕病的妈妈偷摘芭蕉花的故事,被妈妈发现后,“我便照实说了”。如果能讲清楚“照实”的内容,学生对课文中“我”和二哥怎么摘花的过程便读懂了。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是你,此时你要怎么对妈妈说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摘花过程进行了梳理,也更形象理解了动词“翻、托、摘、捧”,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孝顺。

教三年级《童年的朋友》一文时,我紧抓“形影不离”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刚开始学课文,我就问学生:“你们童年的朋友是谁?你和他(它)是怎么相处的?”很多学生的回答里,都包含了“形影不x”这个词的意思。在学习了第3自然段后,再让学生说说作者和小熊又是怎么相处的;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平时和谁也是形影不离的。这样一来“形影不离”这个词就具体化了,文中的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交织在一起,词语做到了活学活用。文中“吃饭时……睡觉时……”等具体例子也成了模板,教会学生如何写。

[策略二]以规范句式为结合点

句式训练在语文课堂上不为少见,许多老师也都能抓住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让学生模仿着说说看。我仔细翻阅了最近教的二、三年级的三册语文教材,发现二年级上半学期出现了多次“有的……有的……”的句式,这些看似相同的句式在同一册教材中反复出现,在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有的……有的……”不仅可以描述人的行为动作,还可以描写景物,可以讲述用途等等,内容不局限。其实,教材选文中有许多关联词都是反复出现,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一次次教学生,如何用上这些词语来提高写作的逻辑性,让文字更为连贯、有序。

基本句式除了以上所说的关联词,其实还有许多连接词和一些优美的可模仿的语句、段落。例如《小毛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各种昆虫轻歌曼舞,飞的飞,跑的跑,又是唱,又是跳……到处生机勃勃。”这样带有省略号的句式也特别有代表性,学生仿写道:“公园里的花朵五颜六色,红的艳丽,黄的耀眼,绿的清新,紫的特别……到处春意盎然。”

[策略三]以文章内容为结合点

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老师多关注文本内容,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低年级的阅读课上就要用心做好铺垫。

教二年级《新型电影》一文时,我说:“假如现在你们就是这种新型电影了,请你们为自己做个广告吧,看看谁最会夸自己,说清楚自己的特点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采用“自述”这样新颖的方式,让同学们有兴趣写,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年级《动物的休眠》一文,是通过四个方面把蝙蝠和海参如何休眠写清楚的。初读课文,学生不知道像这样的说明文是通过不同的方面来介绍的。在学习完课文后,结合板书,同学们就能很轻松地说出:“____________ ,这就是蝙蝠的休眠。”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要把蝙蝠休眠的四个方面说清楚才算表达完整。课后,我又让他们写一写其他休眠的动物,大部分同学也都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写的,条理清晰,表述准确。

[策略四]以情节延伸为结合点

通过一些片段的续写,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所积累的好词好句能迁移转化,情感得以表达和释放,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雾》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每一自然段内容相似,是让学生续写的好材料。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象一下,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会用到“于是、同时、连同、甚至”等词语,有的学生说雾把学校藏起来了,同学们都开怀大笑,这样的表达既符合生活实际,又生动形象。

再如,《黄山奇石》一课,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对“天狗望月”等奇石则很简单地一笔带过。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天狗望月”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根据文中“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的写法,试着自己也来当个小作家,写一段话介绍“天狗望月”。学生能从外形着手,用上“似乎、仿佛、好像”等词语,把句子写生动。

第4篇:狗的说明文范文

一、理解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重视逻辑理性,在语文教学中最本质地表现为重视对课文的理解。理解课文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误区就是重体验而轻理解。许多人过分地强调体验的价值,又不清楚为什么体验和体验什么。有人说是体验生活,其实,体验生活的根本就在于生活本身。学生每天都在具体的生活中: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为了体验生活而离开生动的生活本身来上语文课,那是很荒唐的。我们需要明确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真正意义。第一,课文所提供的具体情境许多是学生不曾经历过的,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借助课文所提供的生活情境丰富语言符号表征的内涵。例如,“伟大”“高尚”之类的形容词,只有通过了解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的生动事迹才能有切实而丰富的内容。第三,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第四,体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文本的言语材料,感悟和理解语言特别是母语的规律和特点。例如,“祖国伟大,山河美丽”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汉语声调的抑扬顿挫。然而,语文教学中的任何体验只有伴随着理解,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价值。更准确的说法是,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应当伴随着丰富的体验。上世纪末,美国纽约大学帕金斯教授提出了“理解性教学”,其意义正在于强调教学中的理解。有人把“理解性教学”解释为一种教学模式,那是误解。理解应当是任何学习和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强调的是学生对文本文化内涵的多元反应、感染熏陶和独特体验,而偏偏忽视了对课文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理解”。这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进步,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进步,是语文课程改革由浮躁走向从容的一个表现。

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理解课文又是锻炼逻辑思维的有效方式。

《两小儿辩日》,究竟谁输谁赢?必须通过逻辑分析才能知道,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均不能证明各自的观点,而恰恰均能驳倒对方的观点,双方势均力敌。“孔子不能决”的原因也正在这里。离开了对两小儿观点与理由的分析说孔子谦虚,只能培养学生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缺乏理解的语文教学是很容易走入误区的。有位名师教学《两小儿辩日》,让学生模拟辩论的过程,由于两小儿的话很少,教师就引导学生“扯着嗓门喊”“拍着胸脯说”。教师说这是享受语文,殊不知恰恰是在培养不尊重对方的、粗俗的话语方式。

对课文的理解应当深入到字里行间。《察传》第一段:“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许多学生认为中间两句是两个比喻,这是没有读懂课文。第一句提出论点:“必须审查传言。”第二句就提出理由:因为传言经常是走了样的,甚至是黑白颠倒,面目全非。读者不禁要问,黑与白异常鲜明,何致如此混淆?于是第三句说明,这是由于量变的积累引起了质变。古人善于用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此段二三两句正是如此。将其理解为两个比喻,就无法理解文章句与句之间缜密的联系。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祖冲之》最后一段说:“直到十五世纪,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十七位数字。这时,祖冲之已经去世将近一千年了。”这一段话意在说明祖冲之比国外的数学家更伟大。问题在于,这样的表述能够得出作者想表达的结论吗?课文只是进行了时间上的比较,却没有成就上的参照。比较,应当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系,如果以相同的成就比时间,就要说明,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外国数学家是什么时间得到这一成就的;如果以相同的时间比成就,就要说明,在祖冲之的时代,外国数学家是否提出了圆周率或者计算到了多少位。这样的比较才是有说服力的。

语文教学还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反思和理解。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在中学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学生反思“完璧归赵是蔺相如最恰当的选择吗”,学生思想活跃,有效地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讨论应倡导有理有据

在语文教育中倡导逻辑理性,最根本的方法是在课堂讨论中倡导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从而使学生明白,任何观点、任何思想都应当是有理由的。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要义。不少语文课堂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无论学生说什么都加以肯定,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自主学习。殊不知这样的讨论放弃了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理性的重要契机,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仔细阅读课文的习惯和思维的随意性。

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应和独立见解。过去对文本文化内涵的理解定于一尊的做法是违反规律的。教师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的做法更为有害。然而,独立见解也是需要理由的。美国的语文考试有这样的题目:“玛蒂尔德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你认为,这样最终是毁了她还是拯救了她?解释你的答案。”考试的成绩与观点无关,只看解释是否合理,是否有说服力。许多人只看到了发达国家的教育鼓励独立见解,却忽视了倡导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一深刻的本质。

深圳一位教师教学《犟龟》,引导学生思考:犟龟坚持要去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它的愿望实现了吗?有的学生说:“犟龟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犟龟赶到那里的时候,狮王二十八世已经在与其他动物的争斗中战死。”另一位同学却说:“犟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因为它的目标是‘参加有史以来最隆重、最热闹的婚礼’。虽然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但犟龟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而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正是有史以来最隆重、最热闹的婚礼。”这样的讨论就是有理有据的。

要培养学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习惯,教师应当以经常的质疑引导学生反思。《看云识天气》,有的学生将八种云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教师提出质疑:“课文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其中的‘预兆’该怎样理解?”学生醒悟了,将云的种类分为:“晴天将持续的云”和“雨雪天气将来临的云”。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在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语文课堂的讨论和质疑,不仅可以指向文本的思想内容,而且更应当指向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董旭午老师教学说明文《一个好树种——泡桐》,问学生:“课文第1段概括说明泡桐的特点是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多、适于农桐间作,具体说明的顺序也是这样吗?”学生看课文,摇头,说:“不是。”问:“先写了什么?”答:“先写了分布广。”教师紧跟着质疑:“为什么不一致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学生思考后说:“第2段开头写了泡桐的原产地和种类,这样比上来就写生长快的特点更自然。既然写了原产我国,写了种类,接下来写分布广就很自然。”其他学生点头,教师肯定。一会儿,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适于间作和材质好、用途广这些特点的顺序与概括说明也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第3段写了生长快,所以接下来就写适于间作,因为适于间作也是从生长规律来分析的。”又有学生补充:“把材质好和用途多写在后面更好。”教师通过切实的质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机理,把握作者的思路,并借以感悟写作的一般规律。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以评说引领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

培养逻辑理性的最好方法是鼓励评说。评说也是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并进而提高整个语文素养和文化境界的有效途径。

表达是比听、读更积极的语言行为。语文表达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从价值取向到思想方法,从审美情趣到话语方式,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甚至整个文化修养,都会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语文表达水平高的人,一般来说,其言语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应当以表达来引领学生语文素养的建构。这里的所谓引领,并不是指学习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指目标的引领。从时间顺序而言,当然要先读后写,在阅读教学中获取营养和借鉴。就教学目标而言,就学生语文素养建构的目标而言,以表达来引领语文素养的建构,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语文教师应当培植学生这样的语文理想和人生理想:做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做一个能够与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积极对话的人,做一个以自己富有个性的言语和思想昭示自己的社会存在和人生价值的人。这样的理想和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巨大的写作积极性和口语表达热情。当我们将表达作为引领目标的时候,促进的当然不仅是表达本身。阅读教学由于有了表达目标的引领,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更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于表达能力建构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文本中主动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会有更敏锐的眼光和感悟,不仅学习、模仿、借鉴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获取文本思想内容的营养,而且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互相交流,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锻炼口语表达。

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当重视评说,因为评说是最生动、最有个性、最富挑战性的表达方式。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生活乃至社会文化的评说,可以最快、最多地得到反馈,从而更真切地感受表达的意义,体会表达的奥妙。恰当的表达所带来的成就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而表达的困难可以激励学生下功夫学习、感悟语言运用的规律。评说能力的提升,可以深层次地促进叙事能力的提升。因为从根本上说,叙事的目的在于用生动的事情表达思想情感。因此,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获得不仅在于学会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于善于领悟事情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事件过程最能体现什么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