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

第1篇: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字:规划布局景观设计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概况

甘霖镇小黄山文化公园商贸综合体概念性规划设计规划总面积约84公顷,其中河道12公顷。规划博物馆及其周边景观用地约3公顷,入口广场景观9公顷,滨河景观绿化6公顷,住宅及商业用地50公顷,其他用地4公顷。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二、规划理念——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个性追求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是这个时代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那么作为时代文明指针的文化类项目,毫无疑问,成了这个时代精神的缔造者和倡导者。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富有个性”是当今城市的内涵所在。其外延是由一系列建筑语汇的组合所表达的富有感染力的城市环境空间。由此我们提出本案的规划理念——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现代骨:规划体现现代社会、现代城市的精神面貌,体现城市经济科技的先进思想。

传统魂:设计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现小黄山遗址的历史与文化。

自然衣:设计体现空间与环境的有机关系,体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三、规划设计原则及出发点

1、生态共享原则:充分考虑城市气候,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项目和区域的和谐共生。2、弹性布局原则:有一个弹性的规划布局,能适应综合的发展,灵活应对项目的发展变化,便于逐步实施。3、历史文化原则: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小黄山历史文化,规划一个有精神气质的大文化公园场所。3、以人为本原则:应探讨高科技从业人员的思维特质,创造适宜工作,生活的环境。4、符合规范原则:既要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又符合规划要点和消防等规范要求,各项设计指标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5、造型设计:充分考虑沿湖景观,注重项目形象的展示。

四、规划布局及景观、建筑设计要点

方案设计力求贯彻规划理念及建筑的个性色彩,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思想,将本公园项目打造成一个“人本”思想浓郁的、舒适健康的、生态而绿意盎然的、良好归属感的、品质优良的城市空间呼吸环境,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展现城市形象,进一步扩大社会知名度。将本地块作为一个由同质人群、绿色环境和建筑组成的生存共同体,既有机结合、共生共荣,具有协调和同质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此来规划构筑本地块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布局。突出外部空间及环境的整体设计及安排空间及景观序列,使其丰富生动、错落有致。规划立足于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及城市法规的相关规定,充分体现新世纪现代城市居住与生活休闲的高品味形象。在解决实用问题的同时,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才能,面向未来,实现具有健全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环境质量,创造具有优美环境、舒适、功能良好的厂区,具体原则如下:通过该地块的开发,将其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集生活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现代化文化商业综合体。加强住宅区的城市设计,力求塑造一个兼有标准高、功能多、环境美三个特点。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应付对市场变化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功能分类、建筑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对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进行统筹设计。

本案设计中,把博物馆用地规划在用地中湖的西南角,与入口景观广场相连,与湖泊取得和谐共生的关系,而通过人流的引导,到博物馆用地也达到了空间的,并且此区域可以作为本项目的画龙点睛之笔成为城市的亮点,代表了城市名片。住宅区域规划高低错落,形成富有变化的天际轮廓线和城市空间景观层次。沿河设计4层住宅,中部以6层为主,后排设计高层,从实现角度可以达到湖泊的最大利用率。中间区域也穿插些许高层,使得建筑具有跳跃性,形成城市良好的氛围。道路交通组织上,只在住宅区内设计机动车道,沿河设置隐形的机动车道,满足消防的同时并不破坏景观。

地块力求塑造一个理念新颖、布局科学、交通合理、环境优美的文化商业景区,项目主题明确,突出历史与文化特性,形成整体的空间环境形象。设计应力求继承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并体现生态科技新城的风貌。本次绿化设计主导思想以变化、丰富、便民为主体。美化环境,体现建筑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其设计特点有: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城市市民的不同要求创造一个优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木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公园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公园之中道路力求变化多端、曲径通幽。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厂区的绿地形成组团绿地体系。绿化景观设计围绕文化内涵,营造出品位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弧线的大面积使用,使得景观的个性尤其鲜明,而这曲线的意向和水、莲融为一体,这种柔美和博物馆体现出来的刚劲有利的刚美,相互对比,使得博物馆的印象更加突出,在整个项目当中呼之欲出。石、莲的气质正代表了勤劳的城市市民厚重深沉的男性性格和柔情内敛的女性性格特征。

第2篇: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一、重点项目突破攻坚

(一)银耳博物馆建设。已完成馆主体建设。通过招商引资4000余万元,正全力推进陈列布展和室外生态景观打造。计划8月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二)群文中心建设。项目主体二层已全面竣工,二次装修设计已启动,设备采购正在进行中。在项目手续方面,发改局已立项,建设、规划、国土等手续正在办理之中。目前正抢抓工期,力保年内全面完工。(三)纪念馆二期工程。已完成供排水管线、供电线路、旅游厕所和部分展墙的维修改造,完成投资150余万元。(四)图书馆维修工程。已于3月下旬开始动工维修,计划6月下旬完成。(五)数字影院建设。主体建设已全面完工,装修设计全面完成,6月正式进入装修阶段,10月正式营运。(六)千佛崖保护工程。已于5月底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资料整理与保护性规划设计方案,并请省社科院完成了整个景区的设计规划方案。

二、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完成空山、唱歌2个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完成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专用设备配送。建成文化示范村80个,建成文化大院150个。(二)“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巩固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累计维修直播卫星451台(件),高频头687只。规划了全县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了地面数字电视用户统计规划。(三)“村村响”工程。完成对已建139个行政村的广播升级维护及村广播室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完成今年145个行政村“村村响”设备的招标工作,计划在今年9月底前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四)“2131”工程。全县22个放映队,上半年共完成4755场次放映任务。全县已将5个农村固定放映点建设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中,已完成空山乡固定放映点建设,正抓紧建设、、等乡镇固定放映点建设。(五)免费开放文化场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银博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各场馆累计接待游客51万人次、旅游团体170多个,免费讲解4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提供各类咨询服务70余次。(六)整合乡镇文化资源。截止目前,已整合12个乡镇文化资源。(七)书屋建设有效推进。今年计划建成社区书屋10个,相应设施正在采购中。2014-2015年11家数字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已完成计划申报工作。

三、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一)重大活动抓特色。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三八节期间在高明新区举行了专题文艺演出;在广场举行了“群文荟萃迎五一”大型文艺演出;在王坪开园2周年之际,举办了“唱响红云崖”红歌大赛;5月举办了“夏日廉风•清韵”书画展及文艺演出活动周活动;积极筹备第三届银耳节文艺演出活动。(二)主题活动求创新。积极开展“送辅导、送演出、送书画、送图书、送电影、送展览”系列文化进军营、进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和院户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展览进校园,廉政文化展览进机关、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以“群教活动就是好”为主题的巡回演出活动;举行“魅力山水城”月月红广场群文展演。累计举行文化下乡演出48场,基层文艺培训2000余人次,送春联10000余幅,送图书及报刊11000册(份),送《书画印》报1000余份,开展廉政电影展映48场次。(三)基层队伍再壮大。城乡组建了红云舞蹈队、锣鼓队、秧歌队及社会演出团体32个,积极开展城乡日常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文广新系统分别在杨柏、、王坪、广纳、空山、诺水河等乡镇或村建立了群文培训基地。组织县书画协会、县老年书画研究协会会员创作书画作品60余幅,参加了在举办的“省川东北六市老年书画联展”;为打造诺水河风景区,组织书写制作了楹联5幅。(四)文化市场监管有力。成立了网吧视频监控分中心;进行了“拉网式”消防安全大排查;开展了“三个一遍”、网吧“双百”行动、公共视听载体播放等专项整治。以“净网”、“清源”、“秋风”三大专项行动为主线开展“扫黄打非”,确保了出版物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积极推进了“正版软件”复查工作。完成全县4家印刷企业和58家出版物发行单位年度核验工作。开展了打击假报、假刊、假记者“三假”行动和印刷行业质量管理年专项检查,及“绿书签行动2014”专项行动。

四、精品创作积极孵化

(一)精品创作常态化。2014年是创作之年,我局以“中国梦”、首届民间艺术节、县第三届洞乡银耳节为契机,不断创作文艺精品。歌曲《走进百姓家》、《永不平凡》、《群众在我心》、《千年等你来这方》,小品《生日快乐》、《屌丝》,舞蹈《背篼》、《我们村的大妈们》、《扁担情》,摄影作品《花轿迎亲》,

《时代聚焦》、《晨曦》、《新村新歌辣嫂子》,分别获省市大奖。(二)精品工程见成效。县摄协17幅作品入选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2014年省新人新作摄影展。在“先锋”电视节目展播中,以景祥俊、廖占富、张兴琼等先进典型为素材精心排练了音乐剧《一棵树》和音诗画《两座山》。论文《浅谈山区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试谈巴山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两篇文章被国家级刊物《文化月刊》采用。书法作品《草书斗方》、美术作品《山水》和《晓寒》均在省博物馆展出。版画作品《秦巴三月》入展省版画提名展第二回,并被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三)精品意识再提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紧贴“一府三乡”地域特色和基层民众生活实际,全力打造反映我县民众真实生活的艺术精品,“中国梦”文艺创作、“魅力摄影展”、洞乡银耳节开(闭)幕式节目创作正在创编之中。

五、文物保护全力实施

(一)文物保护成效显著。举办了“文化遗产图片展”和“文物违法犯罪图片展”下乡宣讲活动,开展了《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专题活动。千佛岩石窟文物保护规划已落实编制队伍和前期准备;千佛岩石窟旅游规划已与省社科院达成意向协议;完成了石刻标语群文物保护规划、石刻标语群“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中国”抢险保护工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预(概)算编制、送审和经费申请;委托省考古研究院编制了《石刻“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中国”保护方案》,已获省局批准;编制了白乳溪石窟文物保护规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修缮、千佛岩石窟保护维修立项报告,已获省局支持,可望列入国家计划。积极开展米仓古道申遗工作。(二)监管工作规范有力。全县859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检查发现被盗5处,损毁2处,涂染7处。针对巴山民俗文化博览馆无机构、无编制等问题,向县委、政府和县编委报送了情况报告和规范管理的请示。(三)文物普查加速推进。选派专人参加省文物局举办的可移动文物普查班培训,完成普查设备采购及安装,启动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平台试运行阶段录入工作,协助市文广新局在县成功召开市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前期准备工作现场会。

第3篇: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改造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ly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 protection and updat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historical districts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Illustrat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Memorial of Fourth Field Army 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some city, the processing principles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rotec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s, the reuse desing idea and methods are us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urban districts,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building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记载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文明发展轨迹。但是,现代经济使得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都比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下所导致的城市破坏,要严重得多。197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内罗毕建议》中指出[1],整个世界都存在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现代化城市的扩张,一些城市的历史文化被人为地进行了破坏,历史留在建筑上的语言,越来越少,这就迫切要求对历史或传统的建筑进行保护,这会对后代了解国家或城市的发展历史十分有利。在这个前提下,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建议。这也使得保护工作由一座建筑转向了整个文化街区或城市的某个局部地段,从而使得历史得以在建筑上延续。在规划保护上,宏观静态和微观指标相结合,使城市总体层面和建筑风格、色彩运用、体量等表现较好[2],但对于中观层次的引导还有待提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再利用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就有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实际案例展示

我们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下,某市第四野战军纪念馆和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为例,来说明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与历史文化地段的和谐统一,表明了城市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历史文化要素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需要,达到了完美统一。

某市第四野战军指挥部位于该镇东北隅昌盛街,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宅院建筑。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老城区的核心。在图1上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被规划的区域在某市田字形状的老城区内,将军路将其一分为二,北面是城市支路,南面是精兵胡同,西面是城市支路。

图1 历史纪念馆及周边环境现状

四野的指挥部经过了一次整修,保存完好,现作为历史展览馆对外开放。历史展览馆的北面和西面是低层住宅和一些混合的建筑,东面和南面是棚户区和老旧的住宅楼、简易楼以及一些临时搭建建筑。

2、规划目标

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恰当使用城市设计的理念,达到现代建筑和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其形成新的城市风景[3]。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街区的建筑整合方法,达到保护历史建筑和体现城市特色的完美结合。

第二,要对历史文化所在地段内的要素进行规划设计,与交通、环境和谐统一,使其各项功能实现最优化。

第三,对历史文化所在地段内的建筑进行改扩建,变实用功能为旅游项目,减少传统商业的功能比重,使得文化旧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4]。

3 、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原则

结合现实条件和规划需要来进行改造区的开发建设,在远期和近期的开发目标的基础上,利用PCD理念确定0.5----1.0hm2范围内操作性强的最小开发单位,开发模式要渐进和生态相结合,分步骤进行小范围的改动建设。

因为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厚重并且不可恢复,所以地位非常重要,在开发改建过程中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城市总设计规划师的建议和指导意义重大,责任层层分解,设立本开发区的设计师,与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一起,参与辖区内子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对所属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对进行的项目进行实时指导,以保证规划思路和目标的实现。

4、规划方案设计

4·1 改造区的情况介绍

处于改造区的四野历史博物馆,占地5760平方米,有青砖灰瓦屋顶,木质结构硬山式房屋35间,共 1100平方米,建筑物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为一正两厢共十五间的三合院,其中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五间。西院是一个二十间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各五间,两院由一个月亮门相连。在这个区域内的建筑物带有晚清民居的典型特点。这次的改造要在4.08hm2的范围内,以现有建筑物为基础进行,具体设计为:带型广场景观带1 hm2,历史展览馆0.4公顷,红色旅游步行街1.4公顷,刘亚楼指挥所、警卫连、卫生所遗址恢复0.7公顷,指挥所遗址恢复0.58公顷。

4·2对其功能的准确定位

发生在1946年10月到1948年10月期间,该是第四野战军的前线指挥所所在地。半个世纪以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历史的遗存价值和革命的纪念意义却应该永远保存,让后人凭吊和怀念。基于此种想法,规划设计老城区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对外旅游开发设计。老城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集中在四野指挥所以南的带形广场,以及红色旅游步行街和历史博物馆周围,这个区域的建筑要能集历史纪念、商业服务、旅游休闲功能为一体,展示出未来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主旨。

4·3 规划区域的总体设计

城市PCD开发模式的原则是,在保存原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基础上,设定城市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对城市建筑元素和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和谐共建。它的组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原真性的保护,二是可再利用性的保护,三是新建或开发的内容。其中可再利用地块指的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块、可保留再利用的地块、重新规划开发的地块[5]。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块,就是在划定区域内,有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建筑物,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恢复重建。例如四野指挥所、刘亚楼指挥所、指挥所,以及警卫连和医疗所。保留可再利用的地块指的是这个区域内的土地性质不变,局部小范围可进行功能性调整,例如本区域西面的历史展览馆。可再开发地块指可进行土地性质改变,并能进行新的建筑开发的地块,例如本区域的棚户区和陈旧住宅区。

4·4 规划区结构设计

如图2所示,该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结构如下:整体被将军路分为东西两部分,由北往南,东侧依次为文化旅游街区、刘亚楼办公室及警卫连卫生所、办公室遗址;西侧依次为文化旅游街区、新四野纪念馆及四野指挥部旧址、四野纪念广场。

图2 规划功能分析

如图3所示,总体地块设计为两个核心区,一个环绕区,三个分区,以上区域被三个城市功能活动带相连接。

图3规划结构分析

两个核心区分为主核心区和次核心区,主核心区位于将军路西侧,四野指挥部所在区域。次核心区位于将军路东侧,刘亚楼指挥所遗址及周边建筑。

一个环绕带是指环绕四周的景观环线,它从带型广场开始,与展览馆步行街相连,延伸至北面红色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

三个分区为红色文化商业区、遗址恢复区、文化景观广场建设区。

在文化商业区内马棚建筑主体框架保留不动,把它的内部功能进行改造调整,外部建筑形式重新改建,可进行四野纪念品的销售,进行红色文化餐饮住宿设施的配套建设,设置体验战争的场所设施,加深对历史的体会感悟。

对于遗址恢复区,应尽量保持历史原貌,以真实体现当时的作战、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目的。

南部棚户区和旧的住宅整体拆迁后,建成四野南广场,同时具有城市空间活动入口的功能。如图4所示,纪念碑广场、雕塑广场、过渡空间战线广场三部分组成了整个历史文化区域。

图4 广场规划平面图

纪念碑广场树立四野丰功纪念碑,主要用以缅怀第四野战军中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战线广场主题为四野转战南北的战斗路线,和与四野有关的著名战役的战略地图,其表现形式为底面铺设。四野将士的战斗生活画面以浮雕、群雕的表现手法在雕塑广场上展现。

如图5所示,整个地块由三条活动轴带连接每个区域。四野历史展览广场为开放式公共活动带,这里为东西景观轴线;景观广场和红色文化步行街由南北公共活动带连接;连接沿街金融商业建筑和红色文化旅游商业街是第三条活动轴带。

图5规划功能轴带

4·5 改造区内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改造区的主体建筑是历史展览馆,历史展览馆的檐口高度为8米,塔尖高度为10米,以此为建筑控制的标准线,划分不同的建筑高度区域,分别为10米以下、10至15米、15至21米、21至50米。

保护地块区域内的建筑物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层数少于3层;保护地块周围30米外为协调区,其中的建筑高度为10至15米,层数在4至5层;保护地块周围50米外为过渡区,在此区域内建筑高度15至21米,建筑物为6至7层;异至区在保护地块50米外,建筑物高度21至50米,建筑物为8至17层。

5、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用地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位于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改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由单一的建筑保护向城市地段区域整体规划保护进行过渡。本文中对于某市四野历史纪念馆所属地块区域的规划方案,体现了城市设计的原则和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和谐统一,某市文化街区规划方案,在保留原有街区风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和历史内涵,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城区的发展需要,为我们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开辟了新的思想领域。

参考文献:

[1]许秀平.浅谈在城市的改造、扩张中保护历史建筑[J] 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8期

[2]沈新福、麦秋玲、李成红.浅谈如何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环境[J]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3月

[3]方洁.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与措施研究[J]知识经济.2012年第07期

第4篇: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骆宾王寥寥几句诗,就把世人对帝王宫殿的尊崇与好奇表现出来了。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几百年来一直无比威严和神秘,直到被辟为博物院后,其真实面貌才逐渐向世人公开。

故宫雄踞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将北京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内的面积约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明、清两代24位皇帝就居住在这里,几百年多少军国大策都由此发出,改变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命运。关于故宫的文献与实物异常丰富,可惜的是,独缺建筑设计者的资料。在那个时代,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虽说初建时有几百万人的建筑大军,留下姓名的却屈指可数,至于设计者是谁,就更成了历史之谜。

【材料就准备了11年】

1402年,一直镇守北方的燕王朱棣费尽心机,终于夺取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天下,当上了大明王朝第三个皇帝。据说,当朱棣的军队攻破都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时,建文帝在火海中下落不明。朱棣从此留下了一块心病,总是担心建文帝会从某个地方冒出来。

朱棣登基不久,一心想为建文帝报仇的御史大夫景清在朝堂上意图谋刺,险些要了朱棣的命。这之后,他经常做噩梦,加上又不习惯南京湿热的天气,便强烈怀念起居住多年的根据地北京来。

4年后,以丘福为首的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朱棣非常开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场浩大的工程于是拉开了序幕。

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经由大运河船运而来,因此才有了“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这句俗语。

【皇帝叫他“蒯鲁班”】

材料准备好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

故宫是严格按照封建宗法礼制设计规划的,前面三个大殿为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的宫殿群则为内廷,住着后宫嫔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也在故宫建筑中得到运用。依照中国古代的星象学说,紫微垣(即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区域)是天帝居住之处,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宫殿被称为紫禁城。

这片宏伟的建筑群,到底是由谁来负责设计的呢?

据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故宫的设计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读“kuǎi”)名祥。他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卒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香山人。

当时,进京的工匠中有一个香山帮,都是吴县香山人或其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彩绘匠。蒯祥是香山帮匠人的头领。

民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一个故事。据说建造皇宫时,缅甸国向明朝进贡了一块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门槛,但一个木匠不留神锯错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吓得脸色煞白,慌忙报告蒯祥。蒯祥看了,让那个木匠再锯短一尺多,大家都很惊愕。之后,蒯祥就在门槛的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还搞了创新,让门槛可以装卸。皇帝见了十分高兴,大加赞赏。这就是俗称的“金刚腿”(活门槛)。

蒯祥很聪明,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1420年,故宫建成,仅仅9个月后,就因雷击而失火,三大殿全被烧光。这里面也有个传说。据说盖好宫殿后朱棣志得意满,找来一位会占卜的官员,让他算了一卦。官员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朱棣大怒。没想到第二年的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真的被雷火击中了。直到正统(明英宗年号,1436年―1449年)年间,朝廷才重新修缮,此次负责的仍是蒯祥。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明代宫城图中,承天门(相当于今天的天安门)下所绘的人物据说就是蒯祥。

蒯祥后来担任了工部左侍郎。在工部这个富得流油的衙门也是个不小的官职,但是他非常谦逊、俭朴。到了晚年,虽然辞官归隐,但每当有人向他请教营造工程的问题时,他都非常热心地给予指点。过去北京曾有一条蒯侍郎胡同,据说他就曾在那里住过。蒯祥的后代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直到晚清,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设计者也许另有其人】

历史浩如烟海,湮没了多少秘密。关于蒯祥是故宫设计者之说,也有很多让人怀疑的地方。曾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的于倬云先生认为,年纪轻轻的蒯祥进京时,宫殿的修建已是热火朝天的关键时刻,不可能这个时候才开始设计。真正的设计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研究员李燮平也质疑说,1417年故宫初建时,蒯祥只有不到20岁,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来看,都难以胜任设计整个工程。蒯祥的贡献应主要体现在正统那次的重建工作。

于倬云提到的蔡信,是南直隶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其生辰年月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民间流传下一个他参与故宫设计的故事。据说,当时朱棣将建造宫殿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建皇宫得先有图纸,宋礼就找到了蔡信,让他设计。那蔡信也有两下子,很快交出了答卷。宋礼一看设计图,非常满意!新皇城比元朝时略向南迁;各大宫殿,依中轴线,左祖右社,十分规整;又开凿南海,堆砌景山。整个设计方方正正,稳稳当当,象征大明长治久安。宋礼不放心,还亲自实地考察了一番,确定这个设计创意十足,且操作不难,于是报呈皇帝。朱棣也不懂设计,只是一听说新皇宫里有九重宫阙、9999间半房屋,顿时心花怒放。传说天宫才有1万间房屋。皇宫比天宫只少半间,既表明了皇权的威严,又显示着人间帝王的谦虚。于是痛痛快快地批准了蔡信的设计方案。1973年,专家们还为此专门做过统计,结果发现故宫实有8707间房。

另有专家提出,故宫的设计人应该是杨青。但他留下的资料更少,只知道是一名瓦工,据说连杨青这个名字都是朱棣赐的。

还有人综合以上几种说法,认为在故宫初建时,蔡信、杨青都起了很大作用。但当时二人年事已高,所以在蒯祥进京以后,由于他年轻力壮,参与过南京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又善于计算和绘画,故而主要的设计与建造工作由他来完成,其地位和作用也就由此凸显出来了。

第5篇: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世界遗产;铁路遗产;区域合作;专项保护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10

作为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铁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外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而在国内,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将其上升到世界遗产层面并从文化价值角度加以研究论述的并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对世界铁路遗产发展历程及其价值特征的分析,给出其对我国铁路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

一、世界铁路遗产概述

1.世界遗产与铁路遗产的定义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concerningtheprotectionoftheworl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并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此后虽经过多次补充修改,但此公约一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50年来进行世界遗产保护与评估工作的操作指南和价值标准。《世界遗产公约》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中将文物、建筑群、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铁路遗产隶属于文化遗产中的工业遗产。在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制定的《下塔吉尔》(thenizhnytagilcharterfortheindustrialheritage)中,对于工业遗产的概念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工业遗产包括工业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工业文化的遗存”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与处理及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产生、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其基础,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信仰或教育)的遗址。[2]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铁路遗产基本上都具有上述工业遗产的特征。而且,铁路是人类工业文明时代重要的交通设施,铁路工程构筑物、铁路文化环境、经典铁路线路等遗产完全符合工业遗产的基本属性。

然而,直至今日,学界尚未对铁路遗产进行充分的研究,甚至对于什么是铁路遗产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在笔者看来,铁路遗产除了要拥有文化遗产所必备的普遍价值之外,还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技术方面有独特的创新;第二,在铁路发展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第三,对于当时某一区域的文化、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有过巨大影响;第四,其本身是铁路建筑中的优秀典范。

此外,必须注意的是铁路遗产并不单指铁路线或牵引火车(机车)本身,它还包括铁路沿线的车站、山峦、村镇、文化景观等,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这一点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于近年来铁路遗产的审批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总而言之,铁路遗产是指在铁路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当时某一区域的文化、建筑、设计规划有着巨大影响且具有独特创新价值的铁路经典范例,具体包括铁路线、机车、沿线的车站、地理环境面貌、村镇城市和文化景观等。

2.铁路的发展历史及其成为世界遗产的历程

铁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其发展历史,从牵引动力的角度来看,铁路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蒸汽时代(19世纪初—1930年代)。19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其所用列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列用蒸汽机车牵引、在铁路上行驶的旅客列车。在此之后

车经历了长达近百年的蒸汽时代。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建立整体系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铁路设计者们绞尽脑汁克服当时地理条件的限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铁路建筑。很多蒸汽时代的铁路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发展初期的历史原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赛默灵铁路、印度高山铁路、雷塔恩铁路都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铁路建筑。始建于1848年的奥地利赛默灵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山铁路,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象征,至今仍穿越于阿尔卑斯山群山之中。[3]而作为世界上铁路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的铁路遗产项目“印度高山铁路”以项目扩展的方式拥有3条蒸汽时代的经典铁路:以弯道最多、速度最慢而出名的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以齿轮轨道而著称的尼尔吉里铁路;建成于19世纪中叶的卡尔卡西姆拉铁路。[4]作为时至今日仍穿越阿尔卑斯群山且海拔最高的铁路,建成于19世纪初期的意大利与瑞士共有的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因其巨大的历史遗产价值获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青睐。[5]

(2)内燃与电气时代(1930—1960年代)。蒸汽机的牵引力有限、环境污染大、劳动强度高等问题阻碍了铁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把铁路发展的目光投向内燃机和电气化。早在19世纪晚期,德国西门子公司就开始研发设计电气化铁路,在柏林建成了第一条长约600m的电气化铁路,自此拉开了铁路向电气化发展的序幕。虽然电力机车拥有较高的速度和强大的牵引力,但其高昂的成本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使其无法像当初研发者想象的那样完全垄断铁路系统,反而为内燃机的迅速崛起埋下了伏笔。20世纪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组装了一辆内燃机车,用内燃机带动发电机,再通过发电机带动电动机,推动机车前进。此后随着柴油机问世和性能技术的迅速提高,加之石油价格相对低廉,内燃机车技术迅速走向成熟。总体而言,相对于蒸汽时代,这一时段的铁路不但大幅度提高了运力,而且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使铁路真正成为了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脉。 (3)高速时代(1970年代至今)。1960年代中期,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该线路从东京始发,途径名古屋、京都到达大阪,旅程的时间由原先的6.5个小时缩短到了3个小时,运行时速达到了210km/h。[6]至此,世界铁路的发展开始进入高速时代。法国与德国的高速铁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法国在1981年修建了第一条高速铁路tgv(trainagrandevitesse),连接巴黎与里昂。德国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速技术研制了ice车组,在1987年建成了汉诺威-维尔茨堡高速铁路。在日、法、德三国的引领下,全世界掀起了一轮建设高速铁路的浪潮,我国也在2006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条高速铁路——遂渝铁路,并在之后的短短几年内用惊人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而言,铁路进入高速时代后,不仅缩短了运乘时间,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均衡作用,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与国土开发,它用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铁路历史的概述与分析可以发现,铁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它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行,无不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同时也承载着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思想理念与文明特征。铁路见证了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整个过程,它的遗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证据。正是因为铁路具有这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才将其作为重要的遗产项目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世界铁路遗产的价值特征

自1998年第一条世界铁路遗产正式公布至今,已有3个项目的5条铁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铁路遗产本身的价值特征也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这些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铁路遗产项目都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化价值特征,对我国铁路遗产申报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剖析。

1.共有价值特征

(1)突出普遍性。作为入选世界遗产的必要条件,铁路遗产都必须拥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从定义上来看,突出的普遍价值是指遗产“具有罕见的文化和自然价值,它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从前述3个入选世界铁路遗产的项目来看,它们都具有以下两点普遍价值特征:第一,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

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第二,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代表了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2)独特创新性。仔细研究上述3个铁路遗产项目不难发现:这5条铁路尽管都是高山铁路,但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每一条铁路都是在某一领域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或者在某一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

(3)传承保护性。无论是赛默灵铁路还是印度高山铁路或者是意大利与瑞士共有的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它们都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洗礼后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至今仍作为正常线路在运行着。正是这种“活化石”的特性奠定了它们在铁路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毫无疑问,它们在这么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势必会有磨损与修复,但这并不影响遗产本身的真实性,因为作为工业时代的表征之一,铁路本身就是一种运输工具,是一种消耗品,但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如果对其最核心的价值特色有着良好的、不间断的传承,那么它作为遗产的价值就不会有所贬值,只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断升值。反之,如果一条铁路即使本身具有很好的普遍价值却没有被传承下来,只是作为一段遗产被保留,也不能被列为世界铁路遗产。

(4)区域影响性。铁路作为一种连接与传播的工具,会对其沿途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这5条线路的铁路遗产对其各自辐射区域的影响就是这样。它们不但对于当地区域内的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当地的文化进程。因此我们在评价一条铁路是否应该作为世界遗产时,必须把其对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考虑进去。

2.独有价值特征

前述3个铁路遗产项目不仅在很多层面都有着共有的价值特征,同时还具有很多独有的价值特征。

(1)赛默灵铁路。赛默灵铁路的独有价值特征在于其建设时间早,是世界第一条高山铁路,并在建设之中独创了高架桥这一被后世沿用至今的技术。

(2)印度高山铁路。印度高山铁路项目包括3条铁路,其独有价值体现为:首先它们采用了项目扩展的申遗方式,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其进行合作包装成为一个整体,加强了铁路遗产的整体价值。其次它们都是高山窄轨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障碍。其技术创新在于: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首先采用了人字形和马蹄形的线路设计理念;尼尔吉里铁路在建设时采用的齿轮轨道技术也享誉全球;卡尔卡西姆铁路的桥梁与隧道在当时的铁路建设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3)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真正让雷塔恩铁路闻名世界的就是它那段在瑞士境内的石砌螺旋攀升式高架桥——以最大高达70‰的坡度在12km的路段内持续攀升约700m。这段石砌螺旋攀升式高架桥在当时的铁路建筑界可以说绝无仅有,也成为了雷塔恩铁路的一个重要象征性符号。

此外,雷塔恩铁路的另一重要的价值特征就是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在此之前,无论是赛默灵铁路或是印度高山铁路都把遗产申报的重点放在铁路建筑本身,而雷塔恩铁路则将文化景观这一因素添加进了铁路遗产概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将铁路遗产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新一轮的扩充,将关注的重点由固态化的文化遗产扩展到动态化的文化遗产,从而为之后的铁路遗产申请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世界铁路遗产价值评估对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之启示

世界铁路遗产作为一个新兴的世界遗产类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世界各国逐渐发现铁路作为世界遗产在历史、艺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纷纷开展对国内铁路遗产的保护工作,将其作为国家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点。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铁路遗产保护工作,从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可以发现,政府对铁路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一步步增强。在我国前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还没有涉及铁路遗产保护,但在2001年的第五批名单里我们第一次发现了铁路遗产,在2006年颁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里又有3项涉及铁路遗产的文物位列其中(见表1)[7-8]。此外,我国还在2003年建成了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以征集、保护、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传播并展示铁路文化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有了专门保护铁路文化遗产的机构。在此之后,我国又在昆明、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地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铁路保护博物馆和专题馆。[4]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我国铁路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总体保护状况仍不容乐观。以河南省的许昌小铁路为例,这段始建于1966年、全国(国境内)最长的窄轨铁路已进入拆迁倒计时,奔跑了近半个世纪的小火车将成为记忆。许昌小铁路西起著名的钧瓷产地禹州,途经许昌、鄢陵、扶沟、太康、淮阳至东部终点郸城,另有淮阳至周口支线和韩岗矿区4条支线,全长370km。相比于京广铁路等准轨铁路1435mm的轨距,许昌小铁路的轨距仅有762mm,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小铁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许昌小铁路曾经作为豫中贯穿东西的重要生命线而名噪一时,最辉煌的时候,许昌站内8股车道繁忙不休。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许昌小铁路也因为公路交通的发展和铁路管理决策等原因而慢慢衰落。尽管许昌小铁路仍保留了当年建设时的原貌(其原有蒸汽车头据说在1990年代被卖掉换为内燃车头),承载着中国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独有记忆,其极具特色的慢速窄轨铁路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但当地政府和铁道部门仍以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安全隐患突出以及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等为由,决定将其拆除。

总的来说,我国铁路遗产保护仍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对比世界铁路遗产拥有国和英、德、法等国的铁路遗产保护经验,结合现有铁路遗产保护研究成果,我国铁路遗产的保护应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处理铁路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关于文化遗产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铁路遗产亦如此。我国目前的铁路遗产多被当地政府认为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被拆除,未拆除的也多处于保护缺失状态,如陇海线东部的徐州铜山机车厂、兴隆火车站、连云港老火车站,粤汉铁路的徐家棚车站(武昌北站)以及许昌窄轨小铁路等。对此,我们应该明确一点,遗产的保护不应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让路;相反,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更好地为遗产保护保驾护航。诚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经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遗产是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濒危性、不可复制性等特性,它们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切不可因为追求物质而丢失了内心精神的依托。

其次,通过对比世界铁路遗产项目的拥有国和英、日、德、法等国对于铁路遗产的保护经验,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在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无不是做出了倾向于遗产保护的选择。以印度的高山铁路项目为例,位于印度季风区的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在每年夏季都会遭受大雨带来的灾害,路基被大雨冲刷淘空的险情不断发生。为了维持营运,沿途许多路线常常在灾后改道。1934年,比哈尔地区发生大地震,该铁路也受到严重破坏,但很快就修复了。1948年,印度政府购买下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收归国有,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尽管该铁路每年都有高达上千万卢比的亏损,但印度政府仍坚持该线路的日常保护和正常运行,以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2.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制订科学的保护规划

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建设、大开发的时期,全国上下大兴土木,其中公路的建设、铁路线路的重新规划、城镇的高速扩张等,都给我国铁路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铁路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规划。我们要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宣传、中国铁路遗产的信息搜集整理、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保护方案、申请保护资金、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等方面统一规划。

“铁路先驱”英国拥有数量众多的铁路遗产,在保护方面非常注重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仅约克国家铁路博物馆就拥有近十万件铁路文化藏品,几乎涵盖了英国铁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保存完好,部分实现了“动态保存”。更重要的是,随着铁道文明的不断进步,铁路文化藏品不停地充实进来,其在注重收集保护传统铁路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重视对当代铁路实物的收集和保护,并为实现藏品国际化、多元化不断努力。另外,其国土上拥有十多处铁道保存设施,堪称欧洲第一。[9]其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合理的保护规

划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3.加强区域间合作

我国的铁路遗产分布广泛,从天寒地冻的满洲里铁路到西南亚热带地区与越南连接的滇越铁路,无不独具特色,具有巨大的遗产价值。但是由于各地区独立宣传,各自为政,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无形中就浪费了财力物力,不利于铁路遗产的整体保护,减弱了中国铁路遗产在世界上的影响。相较于世界铁路遗产的其他拥有国,印度在铁路遗产保护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印度的世界铁路遗产项目采用合作申报、整合包装,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牌价值——印度高山铁路,从而增强了遗产的综合价值。我国在开展铁路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合理整合资源,以提高遗产的价值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遗产品牌。

4.确定铁路遗产资源开发方案,落实专项保护资金

我国的铁路遗产保护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资源开发方案,无法得到当地政府足够的重视,从而缺少资金方面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遗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且由于鲜有人问津而缺少生命延续性。以同是窄轨铁路的滇越窄轨铁路为例,我国的滇越窄轨小铁路虽然在建造时间、技术层面、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并不逊色于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但其国际影响力远逊于对方,原因就在于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通过成熟的资源开发规划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沿途丛林密布、茶园处处的高山风景,一直为游客津津乐道。在开发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该线路也利用现代化技术努力实现贴心服务,如电脑预定车票等。该铁路以其日益扩大的全球影响力,成为了印度旅游业一张靓丽的名片,其遗产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为申遗成功加了不少分。

随着我国铁路改革进程的加速,国家将大量的资金注入铁路的高速化建设之中,这在无形中缩减了本属于铁路遗产保护方面的资金,使得很多具有很高遗产价值的铁路文物被分解拍卖。此外,由于缺少保护资金,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下,很多旧线路得不到及时的维护修理,走上了一条“老化—维护缺失—更老化—安全隐患—被废弃”的不归之路。政府部门应设立相关的专项保护资金,引导当地政府企业合理利用现有的铁路遗产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开发,以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5.利用自身优势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在开展铁路遗产保护工作中,如何将其申请为世界遗产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能够成功申遗,不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也将提升该遗产的国内外影响力,从而利用全球的资源对其进行保护。根据现有世界遗产中铁路遗产申报成功的经验,从价值特征来讲铁路遗产应具备突出普遍性、独特创新性、传承保护性和区域影响性等特点;具体说,应符合“在铁路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当时某一区域的文化、建筑、设计规划有着巨大影响且具有独特创新价值的铁路经典范例。其具体包括铁路线、火车、沿线的车站、地理环境面貌、村镇城市和文化景观”。我国在进行铁路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中,亦应注重研究铁路沿线的环境和沿线城市及文化景观,把文化景观纳入保护和申报范围。此外,我国在铁路遗产的申报中应突出展示自己的特色。我国铁路遗产相比于世界各国,确实拥有一些独特的价值特色:第一,近代中国铁路遗产很多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第二,中国铁路遗产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为克服种种施工中的困难所付出的代价无比巨大,如京张铁路;第三,中国的一些铁路遗产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川汉铁路等。

赛默灵铁路等3项铁路遗产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了世界对铁路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特殊地位的肯定,也为我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铁路遗产的保护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珍贵的铁路遗产还没有被社会所认识,当然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对赛默灵铁路等3项现有铁路遗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铁路遗产的文化价值、更有效地开展铁路遗产保护工作,从而把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政府间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s].巴黎:世界遗产中心,2007.

[2]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23.

[3]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worldheritagelist:semmeringrailway[eb/ol].(2012-03-15)[2012-04-24].whc.unesco.org/en/list/785.htm.

[4]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worldheritagelist:mountainrailwaysofindia[eb/ol].(2012-03-15)[2012-04-24].whc.unesco.org/en/list/944.htm.

[5]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worldheritagelist:rhaetiarailwayinthealbula/berninalandscapes[eb/ol].(2012-03-15)[2012-04-24].whc.unesco.org/en/list/1276.htm.

[6]何尚.世界铁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j].中国报道,2010(12):4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eb/ol].(2001-06-25)[2011-10-05].sach.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

第6篇: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景观特色 表现手法 南宁市

城市的地域性差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体现。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将城市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保存下来,既延续其特色,又激发其生命力,使其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特色。城市特色景观是以满足市民对城市物质与精神环境需求为根本而提出的对城市整体进行的“设计”,其目的在于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人文特点予以强化与合理引导,最终达到既统一多样,又具地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城市整体形象的整合。就南宁市而言,城市景观中的“文化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均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混合手法,但总言之,归类为一下几个大类:

1借鉴的手法

在景观设计中,对其它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借鉴是允许的,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城市景观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借鉴和继承以前城市景观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借鉴的手法,更多的是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特别是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受到艺术及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城市景观设计师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如大地艺术、极简主义等等新的城市景观形式和风格。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从一些建筑、构筑物、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中借鉴一些形式语言[ 1]。

在设计中要明确,借鉴决不是拿来,“借鉴”既要“借”更要“鉴”,只“借”而不“鉴”只能是照搬,而“鉴”就是要找出借鉴对象的本质――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殊性。

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广西文物苑,是博物馆为突出广西民族特色而专门开辟的场所。文物苑的大门迎面是一个巨大的铜鼓之乡的特色建筑(见图1)。铜鼓,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奇葩,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该建筑借鉴铜鼓的外观及纹饰,突出表现壮文化的民族特色。

2保留的手法

历史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们就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房子、街道、古树、路灯等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而在景观设计规划时,场地中往往留有历史的一些痕迹,我们有时要依附它们来保留记忆或了解历史。如一些构筑物,房屋、园林、上业厂房、牌坊、碑文、古井、桥、寺庙、雕塑、陵墓等等。这些遗留物作为场地中的历史痕迹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探寻和认识某种历史现象的重要线索和有力佐证。对于这些遗留物的保留方式要根据它们的价值、项目的资金情况、政府的干预和公众的要求、设计方案等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有两种情况:整体保留和局部保留。对于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我们不仅要保留单个的构筑物,同时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它们周围的环境。这些文物见证着场地和城市的历史,它们给场地增加了历史感和人文气息。

新华街水塔(见图2) 位于新华路西段(原仓西门右侧)。1933年-1934年期间,南宁设有一个规模很小的水厂,厂址位于南宁凌铁村;1934年下半年,广西省政府拔款20万(旧币),用以扩大和改进供水设施;并选择靠商业区、地势较高的新华路西段新建一座钢铁水塔。水塔由当时南宁自来水厂筹备设计制造。水泵、水管及钢水塔等器材设备,多数是向设在香港的德国西门子洋行购买,并由谦德公司承建。储水池容量300立方米,供水管最大为Φ300厘米,长约300米,水量约1000吨。1937年6月25日开始供水,基本满足兴宁路、民生路与德邻路等一带的机关、商业用水。同时各街道均安装有消防龙头,且设有零售水站。随着城市供水设备不断更新,该水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于1965年停止使用。南宁市人民政府把水塔作为城市发展历史见证物保留下来。该水塔于1994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3修缮的手法

历史留下来的很多文物景观是残缺不整而需要修缮,这些遗留物是人类以往在一历史和社会环境下进行活动的产物,它们同人类历史上的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和环境的制约性,具有不可代替性,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因而在修缮过程中必须遵守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的原则。当前对文物景观的修缮较为常用的有两中方法:“修旧如旧”和“新老对比”。“修旧如旧”即新加入的元素在材料、工艺、形式、肌理、等方面和原有的部分在视觉上基本相同。“新旧对比”,则是其补足或添加上的部分与原有部分形成明显的区别,它们在形式上可能完全一样,但用新的材料或纹理的不同等使新老部相区分开来,形成历史与现代的穿插融合,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又修缮了历史景观。对于非文物价值的建筑、构筑物、遗址等,设计师常常在对其修缮后,通过转化或其它手段赋予其新的形式或功能。

新会书院(见图3)位于南宁市解放路中段,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重建于清道光23年,是原广东新会旅邕商人会馆,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书院面积8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为抬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垂脊为琉璃花鸟、人物雕塑图案,神态栩栩如生是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体现岭南建筑艺术特色的一处古建筑。1987年后改作南宁市博物馆文物陈列馆,收有古生物化石及明清瓷器等文物上千件。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补养维护好这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拨下巨资,从缅甸等国家购回精致坚固的材料,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整。目前在新修缮完成的新会书院里,不仅可以看到南宁近代一些风物及非常珍贵的老照片,而且可以看到反映南宁周边历史发展的各式牌匾,整个建筑体不仅古色古香,而且处处散发着浓重的文化气息。

7.5.4转化的手法

转化是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通过变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等的存在方式,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在场地中遗留的一些非文物类的要素,虽然不需要当作文物加以严格保护,但如果完全去除这些要素重建,场地则失去了其自身的一些特征,设计师常采用在保护中求发展的方式,运用“转化”的手段,巧妙利用这些要素,使其拥有新的形式或功能,使其和场地获得再生[ 2]。

转化的手法多地用于对场地中现存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环境的改造利用方面。一种方式是保留场地中主体的建筑物、构筑物,改换周围的环境和场地的主题使场地功能得到转化。这种方式较多地保留了场地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被改造成为城市公园或公共娱乐场所,有些在设计中原样保留场地中的建筑、构筑物,只改变周围的环境使场地功能得以转变,而场地中遗留下来的建筑、构筑物则自然而然转化为了雕塑或者观景台等。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原有场地的特征,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对场地中的原有的建筑、构筑物及其环境同时进行转化。

望仙坡,是南宁城最高的制高点,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当年,桂系军阀陆荣廷把凭祥的关平公岭炮台扛回来后,把原有的古建筑拆除,将大炮放置在望仙坡的坡顶,并以重兵把守。取名镇宁炮台(见图4),此地一时间变成了军事要塞。1951年此处被改建为人民公园,因园内有一约7万平方米的白龙湖而得名南宁人民公园又叫白龙公园,位于南宁市中心东北方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步入园门,顺着141级台阶登上望仙坡顶,所见一座巨石砌就的二层环形城堡,即是旧桂系军伐陆荣廷所建的镇宁炮台。炮台上安置着一尊1890年制造的德国克鲁伯大炮,登上炮台既可俯瞰南宁城全貌。镇宁炮台成为公园的标志物。

7.5.5重现的手法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时会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挖掘出场地原有的一些环境状况,设计师有时会将其重现。重现给景观增添了历史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这些重现的场景有些是写实性的,完全依据历史考证,而更多的场景则需要依靠设计师的想象来表达,这一方面是因为有时场地原有的面貌无从考证,只能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探询到相关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是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也要考虑时代特征和需求。对于建筑景观的再现,我们有时还可以根据历史上同时期的建筑样式进行恢复重新,但对于历史的再现,我们往往只能再现其“意境”,而不能恢复其真实原貌,因为历史是不能回头的,是唯一的。设计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据历史恢复景观的原貌,而是结合场地现状和时代特征,再现其原有的“意境”。

如南宁市民生路步行街,过去就是南宁市的中心街区,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已经整顿并改造了建筑外观。如从前那种自由摊点的贸易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今街头设立的烧鸭摊“跑堂工”(见图5)、“货郎”(见图6)等雕塑,再现了昔日南宁街头销售的情景,一展民生路旧时繁荣的商业风貌,暗 示着今天的步行街比过去更繁荣。反映了旧时南宁城市的地方特点和居民生活,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作为对场地历史文脉的尊重。

7.5.6象征的手法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会创造“符号”。符号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其审美样式能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深刻的社会象征意义,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当代设计师常借用符号,通过移植、嫁接、拼贴等手法,用明喻、暗喻、象征等手段将文化信息置于各种“产品”中,从而创造贴近大众生活的审美习俗。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无数自己的象征符号,这是人类心灵的需求。弗里克斯・茨沃赫在《德国经过设计》一书的序言中写到:“从来没有一个社会没有象征也能过得去。如果旧的象征不再运用,必须发现新的象征;放弃新的象征,只能在生活中保持旧的、流传下来的、错误的。此逻辑不仅适用于建筑艺术可能更适用于园林艺术”。这些象征符号的形成是基于社会上的约定俗成。象征方法又可分为惯用性象征手法和综合性象征手法,设计中一般常用惯用性象征手法,即简单一致的象征,借B表达A的本义。

中国是很擅长使用象征手法表述意义的民族,象征手法在中国代造景中得以应用,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文化特色。当代景观设计师常用象征手段使作品视觉上构成文脉的体验。如南宁市白龙公园又称人民公园(见图7),因园内有一约7万平方米的白龙湖而得名。据宋史《舆地纪胜》记载,宋代名将狄青将军曾率军队在此驻扎,某日看见湖边有一群白羊,好像一条游动的白龙...。解放后建成的白龙公园,于白龙湖中建起一座九曲桥,白色的曲桥蜿蜒横跨湖的两岸。其名为九曲桥其实象征的就有如狄青所见,正是一条游动的白龙。

7.5.7隐喻的手法

隐喻最初是文学修辞的一种手段,随着隐喻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符号学等其它领域,隐喻成为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设计领域,隐喻己成为是设计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暗示、联想、回忆等手段使人领会设计的物体中看不见的东西。隐喻的手法一旦在社会层面中体现,它们暗示的含义不仅能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考联想,近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共鸣,设计也因此更具有意义。

在许多城市景观中,用隐喻手法设计的地方常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的印迹,使景观在视觉上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建筑师格雷夫斯曾说:“隐喻乃是将一种能指的形式从一个恰当的所指转换到另一个所指上去,因此将含意赋后者。”有些设计师通过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其中的“含意”,观者并一定能直观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往往需要观者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借助必要的解释,方能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南宁市广西文物苑中有一个造型古朴大方的“蛙”雕塑(见图8)。大的蛙上面驮着一只小蛙。此物源于壮族的蛙崇拜,由于蛙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很强,被壮族先民看作是繁殖能力的象征。一大一小两只蛙隐喻着代代相传,血脉不断的意思。今天文物苑中的这两只蛙又被赋予了壮族文脉源源不断,民族兴旺的喻意。

参考文献

第7篇:博物馆设计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 可持续性

房屋和城市设计规划影响人们的终生,决定人们如何设计和建设它。现代的房屋和城市设计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是全球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间借鉴

最近几年,亚洲的房屋及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尤其在韩国和中国。韩国目前已进入其第二阶段的城市发展时期,中国正处在其第一阶段的发展时期。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要面临以下的问题:最好的发展策略是什么?发展的样式将会是什么?彼此的经验能否互相学习和借鉴呢?

以韩国,汉城市为例:

自韩战后,韩国在它的城市及房屋建设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战后以“快速而且经济”为准则的建设时代已经结束,重建和再发展的新纪元已经开始。便宜的低层建筑在汉城及其它主要城市已被高层或混合型的建筑取代。其结果是,提供了可持续的有品质的生活。

汉城的新任市长李明博先生,计划汉城建设成以人为本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和最适于人居住的最美城市。汉城市市长李明博态度很鲜明,如果开发和环境相冲突,就要采取环境优先政策。在他的倡导下,首先,恢复了横贯市中心长达六公里的河流———清溪川,这条河在1960年被填平改建成高速公路,而在600年前的朝鲜王国它是汉城的主要水道。尽管原高速路为市民提供了交通的便利,而且已经形成六万多个商店和二十万从业人员的大型商业圈,但考虑到道路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老化带来的安全问题,汉城市政府还是决定将其拆除,并努力恢复河流应有的生态空间。重建的河流状态比以前的河流好很多,其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水处理过程中,使水得以净化,从而确保其流域的野生物和鱼类的生存环境。其次,将市政大厦前的交通广场改变成绿色公园,每天大量的市民来这里休闲娱乐。除此之外,还为市民建设了许多森林公园和绿色地:如DUKSOM.中国的城市建设也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韩国政府的举措是值得借鉴的。降低空气、噪音污染和节约能源如:降低水的浪费,将创造出宜人的城市居所,城市发展的新纪元前景美好。

另外以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市为例:

火努鲁鲁的市长JEREMYHARIS在火努鲁鲁发起了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由于日本游客的减少,夏威夷的经济在过去的12年中受到了影响。夏威夷拥有的是上帝赐予的美好的气候,干净的空气、美丽的沙滩、健康的食物和美好的环境。市长的目标是吸引更多的世界游客而不仅仅是日本游客。他要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同时他也发现一些城市已经推动了其中的一些,或是忽略了,或是被遗弃了,他要重新修复这些城市。他设立了目标,其主要功能就是计划和贯彻他的可持续发展之城市设想。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的大力帮助下,他规划出新的土地使用方案,建设了更多的公共公园和公共交通系统,同时不鼓励私事的利用,他腾出了街道的一部分专门做为步行路,提高了存车的费用,限制城市的发展,用以鼓励公共交通事业。他重新翻新了许多遗弃的历史建筑物,重建了WAIKIKI海滩的步行街、喷泉和绿地,以便使之更加适合散步行走。建了新的公园和翻新的旧的公园,提供公共的沙滩,种植树木,沿街设置汽车站。重新翻新城市建筑物立面。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将能源消费降低了15%,努力的结果,游客增多,更多的人喜欢选择在夏威夷度假了。

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中国正以巨大的速度快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和以人为中心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和领导性的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一直与自然保持和谐发展,“风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政府拥有这样的土地,也有能力成就这样的城市,试想,如果中国建设这样的典范城市,将会吸引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或是定居在这独一无二的理想城市,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城市规划与交通系统

随着历史变迁:比如政治变革、防御变革和近代的运输变革,我们的城市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不断的建造新的城市,这样的新城有:中国上海的浦东地区,韩国的LANGHAM地区和KAZAKHSTAN的新首都ASTANA.

今天,评价一个新城建设的成功与否,经常取决于新城的车辆交通系统的设计的好坏,如:街道的宽度和线路的多少?从一个地到另一个地区有多快?无疑我们生活在一个汽车统治的世界,即使像日本东京这样的老城市都在市区内新建越来越多的车行线,甚至发展到多达3层的立交桥线路。问题是,将要建有多少的道路才能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呢? 道路建的越宽,车辆就越多,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就越来越严重,邻里和社区之间就越来越疏远。

众所周知,只考虑交通绝不是一个正确的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城市规划设计通常以城市土地规划和交通系统规划开始。确定城市功能区的位置和大小,如:学校、教学、公园、广场、步行街,商业及办公街,以及联系公众建筑区的街道和公路。地域的形状和自然地理形状如河流、山川和海洋在规划独一无二的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海边城市——夏威夷的火奴鲁鲁,海边丘岭城市——美国三藩市,平原环路城市——中国北京,千湖之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拥有更多的美丽的公共用地,休闲用地,步行街,博物馆,图书馆,酒店和商店的城市,常被认为是更加成功和更适合人居住的城市。

汽车可谓是当今社会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如此多的车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城市辐射及社区分离。难道我们不能离开汽车生活吗?也许可以,但这将会给许多的人带来很多的不便。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不是去限制汽车,而是要鼓励大众少用汽车。

地铁是解决大城市人口拥挤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北京有两条主要地铁线,纽约、汉城和日本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办法也都是靠地铁,它虽然造价昂贵有时客流量很大,但它仍为一可取的方法。

利用现有的道路,运行单轨铁路(也称作快速交通系统),它的造价虽然很高,而且设计不合理将会影响视觉,但它仍然能够帮助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这使我们可少占用土地,而且可以直接利用建筑物的二层做为转换汽车的中转站。美国的明尼苏达因其“空中步行街系统”而闻名,处于建筑物二层之间的步行街道,提供了冬暖夏凉的交通通道,而且在二层进行的商业交易比在一层进行的更加成功。

在提高我们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大家做了一系列的尝试:“新都市化”是其中之一,该尝试由城镇规划师安德列·度宁(ANDRESDUANY)和伊丽莎贝丝·布赖特·贝克(ELISABATHPLATER-ZYBENK)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内容包含有品质的社区规划设计的13个设计规则和规范,对当代的城市发展影响巨大。

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的二年中,我的课题是:快速交通系统试点城市,这种城市人口大约250,000,自给自足,完全可持续发展,完全自动化而且环境可以完全控制。这是MIT的梦中城市,同时也相信明尼苏达大学能够准许来研究它。试想,50年以后,中国将会实现这一梦想,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奇迹。

世界房屋设计及趋势

人和动物一样都要长时间住在某个住处。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口大量涌入,有限的土地上不得不容纳大量居住人口。房屋型式由平房发展成多层的楼房,人类不得不牺牲他们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从工业革命以后房屋空间形式变化迅速,一般,房屋的形式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文化/社会变化——新的生活方式决定新的房屋设计形式。

2、经济变更——富裕和受教育的人口增加要求与其身份等同的独特建筑。

3、新的建筑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允许我们设计、建造更大、更好、更独一无二的房屋。

4、技术革新——新技术(汽车,HVAC——采暖、通风和空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尤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

5、新的发展趋——单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要求越来越灵活的房屋建筑形式:如家庭办公和家庭诊所。

6、新法规的出现——无障碍住宅。

以上的六个因素首先考虑技术因素。

汽车,今天的美国人离不开房子和车,两者相辅相成。这一形式也将迅速波及中国,人们是如此的依赖于它们以至于无法摆脱他们,我们必须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在韩国,许多建筑物设地下车场,从而将大面积的地面用做公园和运动场。

采暖,通风和空调(HVAC)是现代伟大的技术,它使我们在任何气候环境中都能拥有舒适的状态。人类现在已越来越依靠这些技术, 比如在阿拉斯加洲和亚利桑那州这些自然气候恶劣的地区,离开这些技术人类很难生存。

HVAC技术使得高层塔楼式的房屋建筑形式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这一技术使得世界上建筑形式雷同,使得同时期的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和发展中,失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统一的独创性。更为遗憾的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房屋开发商在房屋建设中只以造价为基础,而忽略自然通风和节能。

现代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技术,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能源,而现在所使用的能源不是一个“干净”的能源,这些能源来源于煤和石油,在利用它时产生的CO2,这使大气臭氧层变薄,导致地球升温,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减少能量损耗,如果不能阻止能源消耗,能源的枯竭和人类灾难将会毁灭人类。

数字技术是当今的又一大发明,通过它可以远程控制家里灯的开关、烹调和室内温度(节约能源),同时也能在家里、车上或办公室远程控制家门、窗和百叶以及安全系统,我们能在办公室互相看到、联系到或检查孩子在做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在进一步的不断的发展。问题是:这些发明物中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呢?是系统控制我们,还是我们控制系统呢?如果系统失灵了,我们做了应急准备了吗?还是太依靠于技术离开技术无从下手了呢?

另外,要考虑的是社会生活的新发展趋势:传统的大家庭,正朝着中心家庭发展,独身生活形式在增多,同时高质量的生活导致人口的老龄化、全球化的发展。所有这些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房子内房间数量在减少,休闲的空间增大了,人们想拥有家庭影院、音乐室和家庭办公室,还有就是考虑无障碍设施的房屋,所有这些不胜枚举,我们能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吗?当然可以。设计的宗旨就是:以人为中心,满足人们的舒适,安全,快乐和健康乃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际现代建筑的设计指导方针

1、与环境和谐:关键是和自然能和谐共生。人造的建筑物和景观将要提高和加强自然环境,在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日照、风、水和其它的自然资源以达到能源,提高健康和娱乐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生活更舒适更有质量。没人会异议,带着室外树叶和花草香味的新鲜空气比不上从空调系统中的空气,室内畅通的新风系统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的。

人造的建筑材料:如此多的人造建筑材料应用于房屋,容易引起房屋综合症,在美国环境法要求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同时在房屋起用前要有一个月的晾晒和空置阶段,我们要推广这一经验。同时尽量利用自然的,可再利用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材料。

2、正确的利用技术。前面已经详细的讨论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的因素,如今面对如此多可利用的新技术,如:温控技术(HVAC),安全技术,消防技术,视听及通信技术和数字,我们的努力是如何整合所有这些的单项技术成为一个全面的,可控制的系统,使之更方便于我们的生活。

3、适应性Flexibility:作为一种新的趋势,房屋的造型可以被认为是主人生活方式和自我的最终表现形式,业主想创造独特的空间来表达个人的感觉和观点,这意味着,房屋设计要满足不同人的要求。适应性在今后的设计中显得更加重要,在日本,一些房屋开发商人为的留下一些空间,让房主自己在这块土地上设计或建造独立形式的房屋,这是一个适应性的例子。

4、社区的意义Sense of communit.新的信息模式如电话、手机、电视和计算机将人和社区邻里孤立开来。过去人们间的相互沟通是通过中心广场和街边上面对面的交谈,今天,这种形式的交流已急剧下降,住在郊区低层或独立建筑中的居民彼此了解的办法就是走出家门,高层住宅中居民不会自己主动的联系,那么这些居民将会很少有与他人联系的机会。

因此,在高层建筑公寓的第三层楼板上需要建造一个“空中花园”或叫屋顶花园,提供一个共享的开敞空间,加强水平,垂直的房屋之间的联系,这将有助于邻里间的交流。然而,就是开发商强烈的想实现这一设想,但如果没有政府予以鼓励,其重要性将不会被认识到,也就不可能实现。这些令人愉快的观点将给高层塔楼中居住的人们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也会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