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管理学决策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决策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决策理论

第1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关键词: 领导者;经济管理;实行;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22-01

0引言

但凡领导者,总会不可避免的进行各种决策活动,而一个决策是否正确,则与事业成败、经济兴衰息息相关。在经济管理中,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科学决策。领导者必须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决策,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1什么是科学决策

1.1 决策的涵义什么是决策?所谓决策,就是针对预期的目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众多的可行方案中优选其一,或综合其一付诸实施,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作出决定。领导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决策。

1.2 科学决策能够真正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即是科学决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在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竞争性。经济管理领导者决策的科学化是应对这种客观现实的最有效途径。

2科学决策的原则

掌握科学决策的原则,依照决策的科学程序进行决策,是经济管理活动中领导者所应遵循的。①可行性原则。制定任何一项经济决策的目的都是为了有效的实施,因此必须确保其可行性。要从实际出发,慎重论证,周密审定,评估、确定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②信息准全原则。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是与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情报资料的准全性成正比的。越是能够掌握准确全面的信息情报资料,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越具有科学性。③对比选优原则。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多种方案对比选优的基础上。对于任何一项经济决策,都应作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选优。④民主集中制原则。所谓决策的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决策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有效结合经济决策的民主集中与科学化,不仅可以使重大决策不受少数人影响,还可以在信息量充足情况在掌握全面的基础上,保证决断的正确性。

3科学决策的方法

3.1 经验判断法包括淘汰法、排队法和归纳法等在内的具体方法都属于经验判断法。根据一定的条件和评价标准筛选全部的备择方案,淘汰掉其中达不到标准的,以将选择范围缩小,这就是淘汰法。通过综合判断,按照优劣顺序对备择方案进行排队,权衡比较,从优选择,这就是排队法。将类似的方案分成几类,比较每类中最好的那一个,这就是归纳法。

3.2 数量分析法在进行定性分析时,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多目标、多因素、多变量,用经验判断法已经不足以找出最优方案,这时就需要进行定量分析(通常是借助数学方法、电脑辅助等)以保证决策的精确化。

3.3 试验法对于不便于用数学方法分析的问题,如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无形因素起重大作用时,要通过实验法,即对少数典型做实验并总结,作为最后决策的依据。

4科学决策的制定

遵循一定程序、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够保证决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下面就是科学决策制定过程的几个步骤:

4.1 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决策的起点就是,发现、提出和论证有待决策的经济投资问题。这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调查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外部条件。

4.2 系统分析,确定目标问题经领导者自调查研究中发现以后,要进行系统分析,以便于正确地确定经济决策目标。经济决策中确定决策目标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唯有决策目标得到正确地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才能得以明确,同时搜集资料、提出方案等的过程才会更有目的性,选择最优方案的具体标准才能够得到提供,最终有了衡量决策的正确性和效果的依据。

4.3 收集资料,科学预测作为决策系统的神经系统,信息系统的缺少必然会引起经济决策的失误,以及经济管理的混乱。在对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家的方针、政策、主管部门的意图,同类型产品和同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本行业与相关行业的状况,以及用户对企业的产品在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包装等方面的要求等做出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够对一个企业的经济进行科学决策。科学预测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资料做基础。

4.4 拟定方案,全面评估任何一个问题在客观上都有多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应先选择和比较所提出的几个方案。

评估方案,就是对可供选择的各个方案进行分析、权衡和论证。针对所提出的每一个备选方案,要从可行性、协调性、效果、潜在问题、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全面评估,综合论证,切实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4.5 综合评价,方案选优决策的关键在于选择。在对各个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权衡利弊以后,领导者要具备从可选方案中选出具体条件下最优方案的能力。

5科学决策的实施

决策方案择定后,决策者要有气魄和胆略坚决执行决策。

①拟定实施计划。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化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定进度等制度,跟进措施,层层落实,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②建立组织,落实责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认真挑选合适的部门负责人,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③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宣传动员工作,要广泛深入的进行,为实现最终目标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力求齐心协力共同执行。④信息反馈,追踪决策。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由于瞬息万变的主客观情况,常会发生偏离目标的现象,为保证结果符合决策,必须要有一套追踪、检查和反馈修正的办法。

6结语

现代经济发展纵横交织相互制约,最终形成的局面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实行经济决策时,即使极小的失误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在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活动时,经济管理领导者必须必须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决策,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银凤.论领导者在经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载《审计与理财》[J].2008,(12).

第2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论文提要】文章在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就业绩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从而促进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value)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基本信念,是一个人对特定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偏好或评断标准,进而引导个体行为、满足个体需求。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或行为。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观就是职业价值观,也称工作价值观,与生活中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基本上以工作价值观来指国内的职业价值观概念。总的来说,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这是由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倾向的性质决定的。本文采用职业价值观这一概念。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从事工作时,用以判断有关工作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信念与标准,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

(二)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凌文辁(1999)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三个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共计21个项目。声望地位因素包括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保健因素包括有劳保、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收入高;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王垒等(2003)通过对北京四所大学350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4因子的结构模型,分别是:经济报酬与工作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

台港地区的学者王从桂(1992)采取Rkoeahc的价值分类观点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其中目的价值指个人工作的目标,包含内在酬赏、外在酬赏、集体利益与平安等四项;手段价值指为达成目标而重视的价值,包含能力理性、谦和宽容、安分守城、忠信、务实与清流等六项。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

绩效(performnace)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效率和活动结果两层含义。从绩效的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绩效,仅以是否找到工作为就业绩效的研究内容是不够的。就业绩效是就业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和结果,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研究大学生就业的过程绩效,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有助于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对就业绩效的研究既要考虑就业过程的行为,也要考虑就业过程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就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大学生就业绩效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二)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种思想体现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导致期望值过高、物质要求过多,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此外,优越的家庭生活和强烈的自信心,使得一些人并不积极的寻找工作,或索性甘于一时的处于失业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存在着生理和安全的物质需要,也存在着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是外在激励,满足精神需要是内在激励。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调整就业目标。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

(一)营造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育人环境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及效果的外在因素,它包括制度、政策、社会和家庭的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前提,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必然要受到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影响和折射,因此,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较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功利的代名词,“一切向钱看”,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忽略不计,这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

政策具有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政策总是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各级政府要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要深化户籍改革,放宽户籍控制;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要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要实施柔性流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社会政策引导上,还应该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如对那些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自愿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应以相应的政策给予鼓励;国家要尽快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应当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中小企业应实行优惠或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准人制度,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推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职业期望。所以,要重视和利用政策的社会利益调节功能,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传递。

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激励作用,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方式,冲破地域、时间、文化水平的限制向人们迅速生动地传播各种信息。可见社会舆论对于引导、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理论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是利用财政学原理的一种分析框架,而且也成为一种思考方法。可以借鉴和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

由于实际问题中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许多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对某些参数作出假设,通过分析来检验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影响程度,从而权衡利弊,选择有利方案。

基于大学生理性的假设,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行为决策的数学表达式为:

D(R)=f{(E—C)≥R)

其中,E为大学生的预期收益,C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本,R为大学生可接受的平均收益,D(R)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函数。

该模型中预期收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外部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其数学表达式为:

第3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关键词】情绪 标准化决策理论 描述性决策理论 进化论决策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53-03

人类的一切行为可以说都是决策的结果。决策的规律与科学性不仅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的兴衰成败。从古至今,数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等对决策做了许多研究,并随着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决策心理学。由于决策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它的研究范式还没有统一,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标准化范式、描述性范式和进化论范式。近年来,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美国著名决策研究专家R•Hastie[1]在展望判断与决策未来的研究趋势时指出:情绪问题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16个问题之一。当然,在决策的三种研究范式中,有关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标准化范式

1.标准化决策理论

标准化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客观世界决定论、理性经纪人假设、贝叶斯公理。Adam Smith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命题:第一,个体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的利益;第二,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三,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经济人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贝叶斯公理则提供了一个推断事物客观概率的良好测量工具。

标准化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无限理性的,能做出符合理性原则的决策。借助数理运算建立起一套决策行为的公理,认为个体决策遵循这套公理,并追求效用最大化。该理论并不关心个体如何做出决策,而是从构建好的数学模型出发,规定决策者应该怎么做出决策。标准化范式的主要代表理论有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据经济人假设提出的最大期望效用理论以及Savage[2]提出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2.情绪与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关系

早期的决策理论始于“博弈”,博弈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人类许多的情感(如冒险、刺激、恐惧等)。基于这种理论,Bernouli指出人们的判断和估计不依赖于获益本身,而依赖于获益后的心理满足或愉悦程度。例如,对一个穷人来说,赢得100法郎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是巨大的,而对一个百万富翁来说,赢得100法郎带来的满足或愉悦程度就低得多。Bernouli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或愉悦称为效用,提出了效用理论:效用是收益的对数函数,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效用最大化。Bentham[3]发展了Bernouli的效用概念,认为效用是愉悦与痛苦之差。在这些奠定古典效用理论基础的简单概念里已包含了对情绪的关注。

20世纪中期,数学上的重大突破催发了现代效用理论的产生,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且偏好遵循少数几个规则,决策者按最大预期效用进行选择。这里“效用”不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7年后,Savage[2]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观概率而以主观概率来计算。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迅速成为标准化决策的主导方法。但无论是最大期望理论还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在追求客观性和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均抛弃了古典效用理论所包含的心理内容,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从而使得这些理论在增强了客观性的同时丧失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且上述两种理论无法解释“偏转反转”现象。

标准化决策理论的研究者们把效用视为理性世界的客观实在,假定效用可以被测量、比较、运算,并且满足传递性、替代性、完全性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标准化模型,忽略了作为行为者心理体验的效用的主观性、个体性、易变性、复杂性。所以情绪在标准化决策范式中是处于被排斥的地位的。但在古典效用理论的概念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情绪的萌芽。

二、描述性范式

1.描述性决策理论

描述性范式是决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它是在继承和批判标准化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描述性范式以Simon在1955年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为指导思想。“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感知、记忆、分析、处理信息等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做出像标准化范式所假设的经济人那种全智全能的理。描述性范式使用实验和过程跟踪技术,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详细地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及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其中较著名的有Kahneman和Tversky[4]的前景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李纾提出的“齐当别”模型[5]。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最具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前景理论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包括编码和评价两个部分。在编码过程中,个体凭借“框架”、“参照点”等对信息进行编码、转化等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个体依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选项不同的效用值并做出决策。“齐当别”模型认为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无法胜任最优化所需要的精确定量计算,该模型假定:左右人类风险决策行为的机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种形式的期望值,而是某种形式上辨察选择对象之间是否存在“优势性”关系,并利用“弱优势”原则做出决策。人们必须在一个或几个维度上将差别较小的可能结果人为地“齐同”掉,而在差别较大的维度上选择出具有较大优势的选项。哪个维度上的差别被“齐同”掉,是由维度内的差异大小所决定的。

2.情绪与描述性决策理论的关系

Kahneman和Tversky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受决策现状(参照点)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在小风险条件下,人们在获益领域表现出“风险规避”,在损失领域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向。对决策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的还有另外一些理论,称为“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 [8]该理论假设决策权重随结果出现的概率、信号以及等级发生变化。而在这些理论中,已然出现了一些富有感彩的词语,如希望与恐惧、乐观与悲观等。但无论是前景理论还是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们在将参照点和决策权重等概念引入决策时,虽然不得不提及某些情绪因素,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参数加以考虑。

Loomes等人认为预期情绪可以作为参照点改变效用函数,首先提出后悔理论,用以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该理论假设:如果决策者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可能不如另外一种选择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而后,有很多研究证明了后悔理论。几年后,Loomes、Sugden又提出失望理论。该理论假设失望是当同时有几个结果,而自己的结果较差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与后悔理论一样,预期到的失望情绪通过改变效用函数影响决策,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避失望情绪的产生。后悔和失望理论均通过比较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过程:后悔理论强调不同选择间的比较,失望理论强调同一选择内不同结果间的比较。这种基于选项间的比较而形成的参照点是十分重要的,它强调决策中各选项间价值的相互依赖和影响。但遗憾的是,这两种理论对所假定的预期情绪均缺乏直接的验证。

1999年Mellers[7]等人在情感判定理论和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情绪选择的模型,即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该理论的模型认为,决策者首先要对两个赌博的总体情绪进行评估。根据效用理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追求愉悦情绪的最大化。个体对决策结果的预期情绪受结果、比较和对结果出现的信心的影响。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用预期情绪代替效用,并将多个参照点引入决策过程,增强了理论本身的预测功能和解释能力,向描述真实决策情形迈近了一大步。但是此理论自身也存在困难,关键在于人们对情绪的主观预期是否准确。Mellers等人设计实验对人们的预期情绪和真实情绪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预期的和真实的情绪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情感判定既可以描述预期情绪,也可以描述真实情绪。

无论是后悔理论、失望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愉悦理论都是在最大期望效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均为预期效用模型的变式。这类模型有一个不言而喻、也很少受到质疑的理论定位,即都采用了基于结果和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情绪、认知与决策三者之间,情绪的作用即是通过认知评估这一中介来实现的。

三、进化论范式

1.进化论决策理论

进化论范式则采用了与前述两种范式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环境的作用,不再坚持占优性、一致性等传统理性观,转而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适应,提倡生态理性,不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进行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进化论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寻找人类决策的启发式,但这些启发式的内涵不再是人类非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是生态理性的表现。

生态理性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认识的合理性不在于认识形式本身,而在于具体的认知结构是否与具体情境中的信息结构相吻合。该观点首先强调了“决策制定的机制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以得出具有适应价值的有用结果”的过程;其次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得的识别环境信息结构的功能作用。[9]简单来说就是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和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生态理性不仅具有自己的特定内涵,而且对行为结果的评价也使用新的标准――对应性标准。[10]所谓对应性标准是指对决策制定策略与外部世界相适应而不是与内在连贯性相比较的评价标准,即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相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

2.情绪与进化论决策理论的关系

风险决策研究的进化论范式――生态理性,强调风险决策行为对环境结构的拟合,强调反映环境结构信息功能系统的重要性,而情绪恰恰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功能作用必然有助于人们快速做出决策,因此情绪理所当然成为进化论范式关注的焦点。庄锦英[8]在其博士论文“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中,从情绪与环境信息结构的关系来讨论情绪的生态理性,指出:①情绪是环境信息结构的天然携带者,是对环境结构的直接反映和内隐表达;②情绪整合环境结构信息,自动影响决策过程。并描述了在生态理性视角下影响决策的因素。从该情绪的生态理性模型中,我们可以得知:情绪可以通过直觉(启发式)的方式直接对决策起作用,也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评估而对决策产生影响。此外,环境信息所激起的与决策任务无关的情绪也影响着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如有研究表明,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负性情绪(如愤怒和恐惧)能够唤起大脑的警觉水平,人们对负性情绪刺激具有某种特殊的敏感性,与正性和中性事件相比,负性刺激似乎拥有一种加工上的优先权。

四、小 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标准化决策范式和描述性范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标准化决策是试图建立和寻找理性决策的模式,而描述性范式是在寻找和发现违反理性决策的现象。描述性决策理论是在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进化论范式则使用全新的标准,肯定个体使用启发式的有效性,肯定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主动性。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情绪影响着决策,标准化范式中研究者几乎撇开情绪这一因素来研究决策理论。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描述性范式来探讨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机制的。进化论范式的出现,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建设性作用及其适应性价值。本文只是试图概括在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对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并未完全具体呈现。而关于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具体化,并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可以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可以直接影响决策行为。神经经济学为洞察构成人类行为基础的神经过程提供了可能,他不仅从神经角度证实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关于情绪与决策的一些发现,其研究结果更从内在机制上解释传统研究中尚未得以进一步解释的一些现象。我们相信神经经济学以及其他新兴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应用,必将会促进这一学科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Hastie R.Roblem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ak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653~683

2 Savage L J. 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 New York:Wiley, 1954

3 Bentham 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1984(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9)

4 Kahneman D ,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Econometrica, 1979, 47: 263~292

5 李纾.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4):490~496

6 Loomes G, Sugden R. Disappointment and dynamic consistency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6, 53: 271~282

7 Mellers B A, Schwartz A, Ritov I. Emotion based cho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99, 128: 332~345

8 庄锦英.论情绪的生态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4(6)

第4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人是社会动物。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

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

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

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版权所有

第5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曾经受到过争议,但后来不甚了了,原因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西方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存在明显不同。后来,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者的差异明显缩小,争议逐渐消失。但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国模式”的探讨一直存在,对企业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引发的争论日益增多。如果说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是科学的,那么它就具有普世性,就适合指导所有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如果说企业管理学理论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艺术性,那么就可以因地制宜地指导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研究者一直试图证明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是一门科学,但企业财务管理学的实践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仅仅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常识性知识的一种提炼,与丰富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经常脱节,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还有待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面临着发展的多重矛盾和窘境,有许多难题还无法解决。企业管理学理论如何在确保学科科学性的同时,又体现对现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和财务管理现象的关注?企业管理学理论在借鉴其它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的同时,如何保证自身的独立地位而自成一体?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应该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来积累知识,还是应该由实践中所产生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为出发点来积累知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科学化”和“务实化”所产生的不一致是否可调和?这些对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都提出了挑战。

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是一门有一定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企业财务管理没有什么死板和绝对的东西,比如资产负债率应该等于多少?流动比率多大比较好?都不是绝对的。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企业财务管理也不能绝对使用统一原则,而是应当注意到各种可变的条件,要注意到人的不同和许多其他可变因素。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原则是灵活的,是可以随机应变的,问题在于懂得使用它。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有智慧、有经验、会判断、懂尺度。

虽然企业管理学理论已经存在,而且财务管理学科也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那為什么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会受到质疑?主要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主流理论是什么并不清晰,其科学性特征也并不明显。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企业资金、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财务关系、企业财务组织和企业财务管理者的分析上,以希望寻找到企业财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因而也就必然会出现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多视角、多元化现象。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多样化、复杂化的后果就是其科学性的降低。尽管对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花费我们很多时间,但这些研究还是重要并有用的。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虽然是如此不完全,或者各种体系和结论是如此带有臆测性,甚至难以用到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事务中去。但是,我们可以撇开其科学性,而专注于如何利用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研究者可能希望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更具有科学性,企业财务管理者可能希望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更结合企业实际。这都是正常的。但这些想法不仅很难突破现有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局限性,而且也难以得到更为科学的结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难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还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难以动摇的科学性。我们企业在开展程序化财务决策时依靠的是较为简单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至少在实用水平上可让人理解。而在开展非程序化财务决策时所依靠的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尚不了解的心理过程。有时候靠的就是企业财务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有关非程序化财务决策理论就很难说有什么科学性,而我们的企业财务管理学理论也就只能提供一些实用建议而已。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于如何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的本领知道得仍然不多。只是有些人在这方面的本领比其他人强一些,企业设法用这些人,企业财务决策的成功率可以高一些。

作者:王慷华

第6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建立,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竞争力,因此,企业内部的基本内容和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要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使企业的管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一、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体制。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满足现代可持续化理念的需求,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必须进行重新构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我国的企业的虽然已经经历过多次机制改革和转换,但是在经济管理理论框架中,仍旧可以看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为了使是企业能够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企业就必须要实现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和自我管理的目标。企业要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遵循价值观念采取一定的财务管理方法,使企业的筹资、投资以及资金结构得到合理的分配。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地位出发,对经济财务管理理论进行重新研究和构建。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框架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其中包括企业财务的决策,而财务决策又分为筹资、投资以及其它有关财务业务的决策等。

(一)财务总体决策理论

通常来说,财务总体决策理论,就是要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为根本,着力解决企业的投、融资和利润的分配问题。这三者之间要相互融合,进而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整个过程中筹集资金和企业成本投资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工作。

(二)投资决策理论

投资决策理论是环环相扣的,短长期投资理论都是投资投资理论的主要变现方式。短期的投资决策主要体现为企业中非固定资产的决策,比如证券、存贷款和现金等等;通常情况下长期投资决策更为复杂,净现值法是长期投资决策的重要变现方式,而净现值法最大特征就是要对资金的成本进行确切的预算,而这个过程中还会牵扯资产中的一个定价理论、有效市场理论以及证券组合投资理论等。因此,长期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有密切的联系。

(三)筹资决策理论

长短期的筹资决策知识狭义上的筹资决策,如果说从其的长期发展和长期的资金来源看,企业分配利润之后的公积金也是作为筹集的一个部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利润的分配也是也是长期筹资决策;相对狭义的筹资决策来说,广义的筹资决策更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筹资的决策也和企业股东的利益相关。由此看来,当前占据重大地位的是股利政策以及结构决策。

(四)企业财务管理特殊业务决策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不常出现的业务,比如企业的清算、收购等。”

三、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的本质

现目前,许多人对于财务本质的认识主要是:“活动论”、“关系论”、“活动+关系论”,“活动+关系论”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一个范围,同时拥有前两者的合理性和有益性,是一种较为健全理论观点。基于我国目前可持续的财务理念,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和使用的相关资源、废物的回收时间和空间的优化配置。须知,当前市场经济对经济的管理,其最大矛盾就是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不合理分配,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投资者相互之间的配合显得无比重要,既有责任的存在,也凸显出经济利益和资金权利。就这一点来说,两种资本合理配置是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实质,也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四、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共同创造了企业的价值,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财务管理通过对价值网络的分析,充分使用企业的财务状态和基本财务理论,对财务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评价和合理化的规划,进而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经济财务管理理论同时包含了企业中两种资本的基本含义,除此之外,财务状态和财务评价以及财务的行为组成了应用理论的结构。财务系统设计要以循环经济的机制原理和本质要求为主要依据,界定循环金的的财务目标,同时,在进行财务目标进行了确定之后,还要进一步对财务的职能和内容进行确定。在财务系统的设计中,其运行的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所以,在结合其潜在的规律,提炼出财务运行的基本目标和环境,进而更好的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构建。

从经济财务管理理论的结构顺序,即从技术角度出发,在对投融资的选择行为和财务状态评析进行研究,就能够发现,财务状态评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基本前提,即以财务评价行为选择的基本前提而存在。资本系统是跟随着企业效益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总体来说,对现代企业的经济资本、生态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评析是包括经济财务状态进行评析,整个过程中,有着主导作用的是财务行为选择。而经济财务评价是保障企业系统正常运行的最佳方式,因为它可以为系统运行提供行之有效的反馈信息,进而对经济财务管理理论的框架进行构建。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财务管理论的构建迫在眉睫,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能有效的加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所以,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企业的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要立足于实际,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以及充分了解我国国情,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关键词 管理决策 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sign Thinking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CHEN F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Abstrac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solve the issues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and make a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nd appli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le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So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establish a perfect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and also cultivate the management qua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for students.

Key words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管理决策能力是现代企业家为维持企业生存所必备的素质,而科学决策是企业家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管理领域唯一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西蒙(Simon)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家学者将运筹学以及优化理论的应用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和管理学领域,使得管理决策的数学化、模型化和电子计算机化成为可能,标志着管理决策真正走向科学化的道路。现代决策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管理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和主干课程。但目前我国管理决策的研究和教学多偏重于理论方面,大多数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解决仍依赖于领导者的经验、才能和智慧,属于以定性判断为主的极具个人艺术特征的传统管理决策分析方法。而管理决策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大量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管理决策技术、高综合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现实情况约束,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当中,只能够将学生的操作性训练放置在学校内完成。而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缩短学生的岗位培训时间,是高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不仅肩负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任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的接受。为实现这一目标,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目标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同专业属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以及理论教学的体系与内容相符合。基于经济管理活动的特点,管理决策实验课程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实验教学与企业管理间的匹配问题、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的过渡问题、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应有利于探索保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打破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瓶颈。具体目标可归纳为:(1)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一致,满足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实验教学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在校内完成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再向创新性实验过渡,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的能力;(4)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最新的管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方法。

2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决策实验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意识,利用现代的管理决策工具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并能够把分析结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现实管理问题当中。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管理决策实验课程拟解决的问题与应达到的效果,在实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思路。

2.1 提高对实验教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化管理决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化为大众教育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始赋予实验教学新的使命,并把实验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实验教学才能验证知识,消化并巩固知识;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动手能力,形成专业素养;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起步较晚,缺乏独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和相关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主要是在课堂内由教师演示,且实验内容要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都不够重视。因此,为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提高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管理决策理论、实验和实践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2 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管理决策实验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学科内容,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实验课程体系设计应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2.3 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具层次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实验课程内容应具有层次性:基础性实验,掌握管理决策实验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综合性实验,对基础性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引入企业管理决策案例;创新性实验,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动手设计实验内容,给出解决方案和分析报告。本文通过“库存管理决策与模拟”实验来演示实验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性。第一,介绍确定性存储模型和随机存储模型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库存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解决方案;第二,给出不同情况下企业库存管理案例,让学生自行确定库存管理方案,分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管理成本,并给出分析报告;第三,为与经济现实相符合,将产品需求量、订货备运期等多个参数设定为随机变量,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局限性,并让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相关数据,使用随机模拟方法追踪企业的库存变化,发现库存变化规律,设计实验步骤并给出理论支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由确定到不确定的思路分层次设计实验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4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和操作分析能力进行综合打分,而且还要对实验教学方向和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满足下述要求:第一,实验过程记录,针对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过程记录表,学生在完成每一步骤实验后,详细填写实验结果、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撰写实验报告,在给出完整实验结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严谨性,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第三,实验结果讨论,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讨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第四,鼓励实验创新,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提出新的实验思路、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予以肯定和加分。

2.5 完善实验室建设,共享网络资源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实验教学体系的确立必须以实验室建设为前提,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支撑,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实验室建设也必须服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缺乏标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利用学校内部的校园网进行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和实验环境。这需要实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借助省或校级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平台,创建丰富的实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下载视频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手册、软件使用说明、实验案例等等;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实验教师请教实验问题,或在小组成员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中的实验操作系统,在校外完成实验,并通过管理系统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 结语

作为从事管理决策实验教学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决策实验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实验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1)经济市场的多变性和企业管理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管理决策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多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或否定。尽可能淡化实验结果的对错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决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案例和数据资料,使用新的方法和模型完成实验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企业管理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3)由于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不均衡,受益较少的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方面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黄燕琳.管理实验在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8.

[2] 李维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发展新模式[J].实验式研究与探索,2012.7.

[3] 林云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教育科学,2010.9.

[4] 马占英.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作用及设计技巧[J].科教经济市场,2008.12.

[5] 吴利玲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若干思考[J].科教信息,2009.35.

第8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第9篇:管理学决策理论范文

一、财务学与经济学

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取无限的人类社会需要的最大满足的社会科学。它涉及任何人类社会必须决定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一是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二是决定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技术将投入资源组合起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产出品;三是决定产出品为谁生产和如何分配。经济活动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类需要、资源和生产技术。

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类需要(Humanwants),包括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人类需要有两个特征:一是需要的多种多样性;二是需要从长期看的不可满足性。人类需要的满足水平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从效率观点看,满足人类需要的水平,一方面受资源和技术允许条件下可用于消费的或用于进一步生产的各种有用产品或劳务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这些产品或劳务在不同组织之间分配合理性的影响。前者反映生产产出(Output)水平;后者反映分配和消费的效用(Utility)水平。

资源(Resouree)是指可用于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的各种手段或财富(Means)。资源可分为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三类。现代经济学中还把企业家作为第四种资源。如果将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家资源合并,将资本资源与自然资源合并,那么资源也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大类。资源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绝大多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二是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三是为生产一定产品,可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学中的投入(Input)主要是指这些资源的投入。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是指用货币计量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准确地说,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即任何生产与消费的重新组织,如果不能使某一个人或某些人的处境变坏,就不可能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好。在微观生产理论中的效率是指资源投人与有用产出之间的比率。在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产出与效用之间的比率。因此,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领域的效率,会增加有用总产出;在产出一定情况下,提高消费领域的效率,会增加总效用。总之,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经济效率的提高会使人类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这正是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核心地位的原因所在。

可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科学地解析了资源投入与配置的效率与效果,为财务管理学科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与财务(金融)经济学

经济学为财务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财务(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是从经济学领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财务(金融)经济学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试图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去考察跨期资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的方法和相应的效率问题。财务(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与公司理财学三个部分组成。金融市场学研究的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国内外经济中金融系统的运作;投资学研究的是风险与收益的确认和度量、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估价技术与金融工具的设计等内容;公司理财学研究的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理财理论与实践问题。

3.财务学的经济学基础

在整个金融经济学中,公司理财学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财务学不仅科学地融会了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而且其发展是以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学说或理论为依托和基础的。

第一,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与效用理论。经济学中“理性”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指个体追求某种工具价值的“最大化”;其二是指个体决策过程在逻辑上的无矛盾。经济学效用理论是经济学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最富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理论工具。

在财务决策理论中,假定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在进行决策时,选择能够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另外,也假定理性的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在理性投资者假设和效用理论的基础上,财务学家利用经济学中的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策略。

第二,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分析。供给和需求及其相应的均衡概念一直都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也是一种根本分析方法。经济学供求均衡分析方法的结果就是推导了一个数量――价格机制,价格必须在均衡点上,否则市场供求力量就会发生作用以使价格达到新的均衡。所有的经济学模型最终几乎都是以获得使供需匹配和市场出清的价格结束。

供求分析在经济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财务学中也如此。在财务学理论中,典型的CAPM模型就是利用了均衡分析方法,从市场投资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出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获得了均衡状态的资产价格。

二、财务学与统计学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指标,表明所研究的对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反映其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数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变动规律。

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科学。一般的记述统计侧重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而数理统计侧重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一般而言“科学”要求有客观性、再现性、普遍性。为表现这种科学性,研究者常喜欢用数学模型,因为数学比较简明、严谨,比较抽象。数理统计就是运用数学工具,记述数据产生的过程,描述概率分布,进行推定,作假定检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按照统计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的不同,统计学可分为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两大类。理论统计学指的是统计学的数学性原理,也就是数理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应用统计学指的是基于理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处理方法。统计解析方法及统计推测方法。

2.财务学的统计学基础

财务学研究是建立在可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财务学尤其在如下两个方面需要借助于统计学,它们是投资分析和风险管理。这两个领域直接涉及到统计数据描述及推测统计学。另外,日益崛起的金融工程学领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统计学,它主要涉及与数学有关的应用概率过程,应用概率微分方程式的研究领域,有时被称为

数理金融。

投资分析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为此从可选择的投资资产(股票、债券、包括外汇在内的外国证券)中,进行资产选择操作,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因此要用到运筹学中的最优化理论。

风险分析与管理领域正是基于统计学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起来的。风险与收益的衡量需要借助于统计学中的均值――方差分析。企业或银行的财务结构受汇率、利息、股价的变动,其资产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构成了市场风险。为了根据市场风险考察企业资产的价值变化,将企业的价值变化看作风险要素股价、汇率等变化的函数,描述其概率样本分布,推定其下限5%可能损失的金额。其中,既可用有关股价、汇率变化的模型,也可考虑因素相关的变化。有关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经常涉及到的BIS(国际结算银行)规定中,也要求按照上述方法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变化下限5%的金额,规定企业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有资本。从这种意义而言,BIS的规定非常依赖于模型。由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也必须以现价评估,所以不带价格的资产也要依靠模型评估。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具有现实性,财务管理也要求助于统计学的知识。

期货交易的领域是理论水平较高并富于挑战性的领域,它包括金融资产组合理论与资产组合的实践(financial engineering)。许多问题常被从数学角度程序化。其领域的数学结构包括连续时间的概率过程、概率微分方程式、概率测度的变换公式等。

三、财务学与管理学

1.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学的内涵就是要说明什么是管理,以及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的这一定义概括地将管理的特征、职能、目标统一起来;管理的特征、职能与目标又将其与管理控制联系起来。

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为有效地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2.财务学的管理学基础

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六类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

财务管理要解决的是公司价值的创造,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价值管理活动,即实施价值管理。财务管理以价值目标为尺度,将公司管理活动与公司理财的具体决策统一起来。

管理的方法可解释为研究管理的方法和管理中应用的方法。研究管理科学和管理理论的方法共有十一种:经验法或案例法、人际行为法、集体行为法、协作社会系统法、社会技术系统法、决策理论法、系统方法、数学法、因地制宜法、管理任务法、经营论法。这十一种研究管理理论的方法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或借鉴作用。特别是行为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案例方法等,对研究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管理中应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发挥管理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指挥方法、协调方法和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对财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四、财务学与会计学

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会计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以及近代会计的程序与方法日益完善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图1(吴水澎主编:《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72页可反映这四个环节在会计中的地位。

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会计报告主要包括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等。

会计报表是由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会计报表来体现。

2.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经济范畴,在性质、地位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会计是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会计又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它为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管理服务。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范畴之一。财务管理学则作为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如果说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现金流量的话,那么,财务管理侧重于现金流量本身(通俗地说,财务管理是一种现金流量的安排),而不是现金流量信息。这就是会计与财务的区别之所在。

财务的本质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动,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在经济组织内部,财务处于主导性管理的地位,生产、技术、营销、劳动等项管理都要围绕价值最大化和本金扩张的财务目标去进行;会计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提供财务信息为财务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服务。由于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范畴,所以在理论研究上自成体系,形成两门不同的经济学科。

会计学与财务学紧密相关。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预测与计划、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内容,这些财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会计学所提供的信息,会计学为财务学提供了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