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用制度管理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大丰市在实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工作权责分配不清和缺乏信息网络等问题,本文从问题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提升思路,希望能够为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重要性
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为政府与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主持评价工作,对象为公共资金的使用部门,承担政府财政拨款的单位都要接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内容是与财政拨款相关的机构接受监督,同时经常性拨款或项目经费同样也接受相关绩效评价的监督。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环节也是核心环节,主要通过绩效评价来确定财政支出的效果程度、使用效率等问题,从而得出财政拨款的有效性和效率性,通过绩效评价可以使得政府的绩效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变到结果管理,更能够体现财政拨款的实效性,更贴近于工作实际。
首先,绩效管理可以验证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财政支出作为一种科学的资源配置活动,能否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支出的财政金额用在实处,起到应有的效果就至关重要。政府应站在国家的宏观角度客观衡量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着重管理财政支出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这就需要绩效评价进行佐证和判断,为财政支出的效果做出客观评价。
其次,绩效评价能够指导财政预算。通过绩效评价对于各项财政支出的情况反馈,使得领导充分了解到在财政的支出过程中哪些是有效的,哪里没有做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对于政府的财政预算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指导政府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财政支出利用的科学性和效益型进行科学预算,有效促进预算的科学性。
再次,绩效评价有利于政府目标的完成。通过绩效评价最根本的是对于政府行为进行内部控制并保证政府目标的不断实现,提升政府运行效率和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方针贯彻。
总之,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也是政府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用制度管理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地都应贯彻国家的绩效评价管理,将绩效管理做得更好。
二、现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随着大丰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逐步增多,相应的财政支出也有所增加,现在我国的绩效评价体系仍处于试验阶段,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够适应日益增多的财政收支状况,也无法做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影响到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首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有些指标名称不够准确。在项目绩效评价中的产出与效益两级指标以及产出实效的三级指标都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概念,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将二者合并简化为“时效”,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并且不能够充分体现效率指标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体现出公平性的目标,整体指标不够科学与健全。
其次,评价周期的设定不合理。我国现有的预算年度采用日历年度制。这就使得一些单位会出现年底突击花钱消费的现象,以防止下个周期不能使用,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影响绩效评价结果。加之在财政支出和效果因项目不同而时间周期不一致,从而导致采用预算年度作为评价周期会在客观上导致评价内容不全、评价结果失真等问题。
(二)工作权责分配不清
政府的管理部门负责绩效评价的审核工作,但没有一个权威管理部门对于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做统一的管理和行为的规范,在实际的工作中缺少监管和执行力,从而会导致基础的重视度和积极性降低,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重视度,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效果。在基层实行的过程中也因权责不清,导致各环节工作人员工作的混乱,责任的相互推诿,也影响了绩效评价的结果的准确性。
对评价对象未做明确分类,无法进行区别性激励与约束。对于使用“本级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未做进一步分类,没有对可评项目与可评而未参评项目在激励机制上做出区分,影响了实际运作中的执行力,导致评价范围的缩小和难以拓展。
(三)缺乏信息网络
大丰市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全、不准确与不充足的问题,对于绩效评价的审核的预测和执行缺乏科学的信息网络与广泛的数据库,使得实际操作中难以通过对历史情况的分析做出科学的评价,缺乏信息网络便难以进行考核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在我国现有的信息网络下,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并影响到对于下期评价的指导,由于历史数据的欠缺和信息网络的不健全,影响到绩效评价的效果。
三、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一)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既要分析有形和直接的投入产出,又要分析出间接无形的预期投入与产出,既要反映出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要反映出社会效益。这就给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工作流程,又要兼顾多层次立体性的指标体系建立,避免使用单一指标所造成的偏差和不科学性,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才能够真实反映财政支出的具体情况,科学的进行绩效评价。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在效果类指标下设及时性和可及性两个二级指标,同时取消时效指标,分别评价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时间和空间效果;增加公平性指标,作为效果类指标的二级指标。其次,要增加效率类指标为一级指标,并将成本指标作为其二级指标。再次,是调整满意度指标为效果类二级指标,不再单列为一级指标,因为满意度是典型的效果类指标,并根据内外部评价的需要,分别下设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满意度、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满意度等。
(二)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系统
首先要确立绩效评价责任制度,将绩效评价中的差错疏漏之处,问责到人,责任到人,合理分工,并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薪资评定标准,使每一个员工能够遵守评价标准的约束性,提升改进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要制定具体而科学的评价范畴,应涉及到评价程序的具体步骤、绩效评价质量、绩效评价完成效率等,结合任务难易、任务量、进度跟进等综合考虑,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要建立项目分类制度,逐步扩大评价范围。预算绩效评价为适应政府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的多样化特征,就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然后确定阶段性的评价范围,逐步扩大评价范围。针对可评项目建立评价时间表,并对可评而未参评项目设置评价期限约束。
第四,要科学设计评价周期。适当增加一定的滞后期,以效率评价为主的项目则可适当延长,使预算支出的结果较为充分地实现,以得到更加真实的绩效信息。
(三)加强数据网络和沟通平台建设
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能够为绩效评价过程控制与绩效管理效率提升做出贡献。首先,要使得数据信息及时准确有效的传递到绩效评价人员的手中,为其科学绩效评价奠定基础,保证相互关联的绩效评价事项能够相互佐证与补充,有效避免重复工作。其次,建立各绩效评价小组间协调合作的关系,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相互沟通更加畅通,能够有效发现绩效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有效保证各部门协调合作的顺利进行。其三,要保证各部门绩效评价人员的信息共享。各部门通过分工进行数据收集,收集整理的资料可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享和上传,使得其他部门进行使用,各部门分别针对不同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与分析,各司其职、合理分工,有效提升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避免重复工作的发生,为提升绩效评价管理的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数据网络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基于历史数据的科学分析评价,有利于大丰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更科学的发展。
(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要在绩效评价工作开展前应对每个人要做的工作进行详细的布置和深入细致的讲解,使得每个人都知道绩效评价的原因、对象、方法与注意事项,为绩效评价奠定基础。其次要全面提升绩效评价人员的素质,只有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要将创新贯穿于绩效评价的全程,使得绩效评价人员树立绩效评价新观念,积极利用计算机为绩效绩效评价提供辅助,为资源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总之,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也是政府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用制度管理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因此,只有做到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系统、加强数据网络和沟通平台建设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有效解决实际评价中的问题,才能够促进财政支出评价管理科学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林.我国对财政绩效评价的完善思路.地方财政研究,2013(6).
[2]孙开.地方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8
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处的独特地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备受各界关注。近几年,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势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更表明,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危机将会导致显著的“溢出效应”,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显得非常重要,而提升从业人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正是提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为提升学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而设立的一门专业课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过本课程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大部分人的相应素质及能力并未得到切实提高,尤其反映在金融风险意识不强,金融风险识别能力较差等方面。鉴于市场大量需要具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人才,我们有必要改良金融风险管理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地方非研究型大学而言,更应该改革传统研究型大学的金融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人才,使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工作。本文在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其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1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方面
从现有情况看,现有的相关教学,大多重应试能力培养,轻素质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一门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学等基础课程基础上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不仅涉及定性方面的知识,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管理系统和组织体系及金融风险防控的一般理论等内容,还包括大量定量分析的知识,包括金融风险度量的一般技术方法,如VAR、压力测试、极值理论等,以及运用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的方法,如用于分析固定收益债券的久期、凸性,用于分析信用风险的信用评分、线性判别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以及用于衍生品金融风险分析的Delta、Gamma、Theta、Vega、Rho等。由于内容多且难度大、综合性强,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不仅导致我们的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更使得认真好学的同学最终也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特征。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方面
近几年,金融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形势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正是由于金融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至今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还有诸多的不足,导致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至今还是一门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课程。因此,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更加要反映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在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应注重全面地介绍金融机构现行的主要金融风险防控手段及措施及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1.3教学模式方面
很多老师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是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只充当配角。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更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4考核方式方面
作为一门以金融风险管理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如果仅靠一两次考试来判断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是很不充分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多元化的考试题型是有效考核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2相关建议
第一,教学理念方面,应结合本科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当完全的主角,使学生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作为学习的全部,而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在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将相关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到利率风险时,可以首先以银行为例,在分析银行运营模式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银行CFO为什么要关注利率风险?”这一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的意义,加深对利率风险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在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缺口等基础理论及防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掌握这些理论及方法的优缺点,再次,在引入各种理论风险案例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方法。此外,在讲完三基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下,一般中小银行该如何有效控制利率风险”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提升学生对三基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在讨论总结中,老师可以介绍当前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逻辑,再次提升学生的相关视野与分析水平。同时,在对单个教学模块进行学习时,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对国贸专业的同学,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汇率风险作为重点,以引导非金融专业的同学将本课程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
第二,教学内容方面,要结合本科教学实际,注重合理选用教材,同时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首先,教材选用方面。目前,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大致可分为以偏重于数理分析以培养学生相关理论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以及较少数理分析以介绍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材。我认为老师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同学选择不同类型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好且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应该选用数理分析较为全面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差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则选用数理分析较少的教材为宜。同时,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一定要注重教材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以巴塞尔协议为例,自巴塞尔委员会2007年颁布和修订一系列监管规则后,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就《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达成一致,巴塞尔协议III正式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然而,至今很少有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对此重大改革内容进行更新,更为遗憾的是,即使是对新巴塞尔协议的介绍中,也仅仅局限于巴塞尔协议本身,很少有教材分析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监会银行业监管框架间的关系,在实践性方面出现重大脱节。
其次,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正日趋深入与复杂。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师,不仅自身应关注金融风险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问题、研究观点及研究方法,便于在教学中让同学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知识,更应适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本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给基础好的学生一些参与相关科研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教学模式方面,要通过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化配角为主角。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老师应该在介绍课程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的就业情况,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资质证书进行介绍。如本课程的教师可以结合FRM考试来引导学生,通过让学生了解FRM的就业前景及市场需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FRM的共通之处,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考核方式方面,要注重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不能仅靠几次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首先,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到课堂情况、课堂作业、案例讨论表现等方式,注重对同学纪律及专业素质的考核。其次,卷面考试内容应该以考察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以督促同学对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目标。最后,在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方面,要体现多样化的特征,要注重试卷中试题在认知层次及难度方面的搭配,以更为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相关素质。
参考文献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4小结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高校因各种原因产生严重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高校如果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势必对高等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保持高等教育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文综合探讨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形成原因,最终给出了一系列强化措施。
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家财政的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基本建设的投资建设。尤其是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国家财政对高校教育支持力度不够,国家的财政拨款跟不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财政资金不足.使得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风险更大。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的依赖政府拨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拨款相对于其他教育得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太小,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偏低。加之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致使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混乱,势必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国家银行的贷款失控
由于高校改革后,扩大了招生规模,高校内的基础设施需要随之大量兴建,一些高校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向社会融资的举措,最主要的方式是向银行贷款,加之银行本身比较看重高校巨大的投资市场前景,因此尽量满足高校的需要。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的实际困难,但随之而来的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将严重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造成财务管理结构严重不合理。
3、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阶段高校管理层中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缺乏对财务防线的监督和重视,忽视财务资金成本对高校运营带来的影响,造成贷款资金挪用或流失,加大了高校财务失衡的风险。高校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风险意识不强,容易导致学校财务管理方面决策的失误。
4、预算管理约束力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预算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多数高校的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严肃性、约束力不强的现象。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重预算收入轻预算支出、重审批式控制轻反馈激励式控制,基建项目投资约束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
二、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政府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扶持力度,有利于规避高校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校基础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财务的支持,加大对高校贷款的贴息力度,弥补因教育发展需求超过经济发展现实水平所导致的生均拨款不足,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可把短期贷款改为长期贷款,减轻高校贷款利息负担。
2、严格控制银行贷款
高校财务管理的融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一方面,银行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贷款,解决了高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大量资金流入高校,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对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严格地控制银行贷款,可以减轻高校贷款的盲目性,如确实需要贷款,町在国家相关政策范围内对高校提供长期贷款,以降低高校还本付息的压力,银行对高校贷款的严格审批,有利于保证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3、培养正确的风险意识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防范意识要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的决策和规划之中。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培养,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使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防范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使其在明确防范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依法理财,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增强其工作的责任感。另一方面,组织高校财务管理层内部的学习交流,通过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便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团队整体风险防范的综合素质。
4、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学校而言,应建立风险的预警系统。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建立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学校筹资能力及其稳定性、学校偿债能力极其可靠性、学校运营能力极其合理性、学校成长能力极其持续性等有代表性的指标重点进行分析,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适时的监控,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高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关系到学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不仅要注重对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更耍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及时防范和控制。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有效地在高校建设中开展预防、规避和控制风险能力。是促进学校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恒义.高校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对策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 2012(6)
[2] 杨朝晖.防范地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风险的对策[J].财务与金融, 2013(3)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国外知名大学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都开设有《风险建模与分析》等相关课程,本文对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国防采办大学[1-4]等教育研究机构所开设的同类课程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1]:《工程风险分析》(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A)与《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课程代码MS&E250B)。其中,《工程风险分析课》主要讲授工程系统中风险管理决策的相关技术方法,内容包括:技术、人、环境方面的权衡分析,决策分析的元素,概论风险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事故后果的经济分析,以及相关技术在航天系统、核电工厂、医疗系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案例实证研究。而《工程风险分析实践课》(ProjectCourseinEngineeringRiskAnalysis)是在学生先修《工程风险分析课》(MS&E250A)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指导学生个体或成立小组,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抽象、建模风险管理问题,通过风险评估、沟通和管理三个阶段,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学生需要做口头陈述和完成报告,以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概论工具解决风险和不确定决策问题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开设的这两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相互支撑,从课程代码上也可以明显看出,MS&E250A是MS&E250B的先修课程。MS&E250A特别注重风险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通过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系统动力学等基本模型与方法为载体,阐释风险分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展开;而MS&E250B在250A基础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某具体背景问题,建立小组,分工收集材料、建模、计算,并完成陈述报告和答辩,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研究精神的锻炼。
(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工程管理》(ProjectManagement,代码1.040/1.401)课程,其中包括专门几节内容讲授“风险分析-风险与不确定下的决策”,主要包括五部分:风险与不确定定义,风险偏好、态度和效用,决策树分析;涉及效用函数、风险评估、跟踪和控制,风险层次化建模、风险结构分解、风险矩阵等分析工具,风险预算、风险预防措施、风险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计划制定的方法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知名工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工程领域的杰出人才,在其核心课程《工程管理》别注重“风险分析与决策”的讲授,将风险分析作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其内容设置上,主要结合决策分析理论,将风险与不确定、偏好、效用、决策树等决策分析方法融入到风险分析中,并通过风险措施、修正、灵敏度分析等决策方法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可见,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统风险管理研究中心[2]开设了《风险建模、评估和管理》(Riskmodeling,assessment,andmanagement)课程,主要讲解等级全息建模、决策树、多目标权衡分析、风险过滤排序与管理、极端事件风险管理、多目标风险影响分析、多目标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并结合复杂系统协同风险建模、国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商业系统、软件系统等领域的风险建模与分析开展案例研讨。此课程的负责人是Y.Y.Haimes教授,他是国际风险分析与多目标决策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常年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很多著名的风险分析方法都是他提出并推广的,比如HHM、RFRM、MRIA等,这些方法现已被美国国防部、NASA等机构采纳。可见,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建模、计算、决策的方法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改进以解决新的更复杂的系统风险问题。
(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相关课程现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Univ.)系统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为研究生开设了《风险、效能与决策分析》(Risk,PerformanceandDecisionAnalysis)课程[3],作者在留学期间曾全程跟听了本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多准则决策与风险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方向,包括四个专题,10次课,每次3个小时,主要内容有:风险、决策树分析和效用概念,效用理论与贝叶斯决策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中的效能评估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与偏好建模,过程与集成方法,集成方法、工具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和基本模型、方法、工具与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概念、模型、方法与应用;以及在商业和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此课程的特点如下:一是将风险基本理论与决策技术有机结合,注重风险应对的科学决策,如DTA、MCDA等;二是注重数据分析处理与不确定性推理算法的讲授,包括DEA和ER等;三是将优化技术引入风险分析,建立风险优化的模型与算法,比如MOLP等。此外,作者还调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美国国防采办大学,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开设的相关课程,结合上述四所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现状,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注重基础理论。各高校或机构都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讲授,几乎都涉及不确定性建模、概率分析、故障树、事件树等基础知识点,可见打好基础,是灵活运用技术工具的基石。(2)联系决策分析。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比如MIT讲偏好、效用、决策树,Virginia讲MTOA,MU讲DTA、UT、MCDA等。(3)通过数据说话。风险分析的结果结论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因此各高校都注重定量化数据分析方法的讲授和运用。比如MU讲数据包络分析DEA、Virginia讲多目标统计分析MSM等等。(4)学术研究引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风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风险分析学术研究扩展了风险方法库,风险管理的实践需要促进了风险分析学术领域的研究。(5)注重实践能力。各高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讲授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前沿文献、发现问题并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比如Stanford专门开设MS&E250B的实践课。
二、《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思考
通过对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调研及特点分析,结合本校教学实践,我们提出对《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一点思考。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
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学员,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包括数学知识、计算知识、查找阅读文献能力等。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致如下目标:(1)培养学员在工程项目研究中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的意识。针对管理学领域中研究对象复杂性和随机性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了解有效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在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员在其研究领域中积极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意识。(2)增强学员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理论、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学习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等管理环节的地位作用、关联关系和研究热点,增强学员在理论探索和科研项目研究中分析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风险分析与管理》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其重要环节是对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优化、组合,难点在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此,提出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三步:(1)讲———讲概念、讲理论、讲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授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化四阶段及其相互关系。(2)学———学方法、学技术、学工具。学的主体是学生,学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中的经典方法;同时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实现初步的模型求解与运算。(3)做———做练习、做案例、做研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和“学”最终要落到“做”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简单示例;能够围绕某背景案例,实现从风险识别、建模、分析到求解的全过程求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论;最后,能够在案例中捕捉到问题,查找文献,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完成“做研究”,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三)从教学内容来看
在上述教学目的和过程的指导下,参考国内外相关高校和机构的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我们的实际,本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实践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是形成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和灵活运用技术方法的基石,风险分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基本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改进实践,工程实践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源泉。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学理论,学好理论用于实践。二是系统性。风险分析管理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控为主线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涉及到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对应讲授一到两种经典方法,使得整个课程学习成体系。三是时代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中,要紧跟时展,多选多用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及工程建设中的出现的事件、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中,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风险分析方法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一改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面,大量引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国际研究最新成果,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四是综合性。风险分析与管理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与决策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从上述国外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风险分析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应当将决策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为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需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概念、理论、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热点以及一般流程,着重讲解风险分析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员掌握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对本课程整体知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包括:风险分析与管理的重要性,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热点;领会风险分析与管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基本概念与定义,了解本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本过程包括: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了解国外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过程,掌握风险分析与管理基本阶段以及相互关系。二是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技术、工具。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和风险应对,每个阶段有其特有的技术方法支持,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在风险识别阶段主要设置风险识别一般方法、情景分析法、级层次建模方法HHM等内容;在风险分析阶段主要设置风险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风险故障树分析,风险过滤、排序技术(RFRM)等内容;在风险评估阶段主要设置风险矩阵评估法,贝叶斯风险评估方法,蒙特卡罗方法;学习并掌握风险矩阵评估、贝叶斯风险评估及其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等内容;在风险应对阶段主要设置风险应对的概念与措施,风险监控过程,多目标风险管理方法等内容。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风险分析处理模型与技术,并提高其自我学习新方法的能力。
(四)从教学方法来看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我们急需创新教学模式。(1)通过阅读汇报深入掌握基本技术方法模型。根据学员研究领域,从国外高水平顶级杂志上选取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方法文献,由学生组成3-5人小组,通过任务分工,阅读、研讨、实验,并对其他小组学生进行陈述,讲解方法、思路及其优缺点,接受提问并答辩。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深入教学目的。(2)通过案例与研讨式教学加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组织中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入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解决能力。同时,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斯坦福和弗吉尼亚大学的案例教学模式,结合本校从事科研攻关任务的实际,我们可以围绕以下案例进行研讨:大型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软件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航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装备采办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反恐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研讨,掌握所学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三、总结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风险;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08-01
1 我国传染病护理存在的风险分析
1.1 传染病护理管理方面的风险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传染病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到位,虽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制度、预案,但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的力度。执行的力度不够显然是一个大问题。一旦传染病的护理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起病人的愤怒的发生。传染病的病人护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于病人不能简化流程,需要按照流程来,不能“简化操作流程”而重业务轻“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是传染病护理风险因素的重中之重。
1.2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很多传染病护理的低年资的护士没有认真对待工作,粗心大意,,甚至于简化一些护理中的手续。虽然内容很熟,但是只是知道不去查对,只是凭借主观的意愿办事,不履行严格的流程手续,这是造成医患之间的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于道德知识以及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的给予了更高的要求,伦理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医患矛盾增加,医护人员如何协调个人隐私与维护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将尊重个人权利与强制隔离治疗统一起来等问题,都给医护人员和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于护理病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伦理知识的高度我国都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1.3 服务环境的风险
服务环境对于病人的康复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传染病的病人来说尤其如此。医院需要尽力改善对于传染病护理的环境和配置,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传染病的护士不仅仅需要在容易传染的危险下工作,还需要应付当病人多的时候环境的嘈杂,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传染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降低传染病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1.4 护士风险、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刚来的护士经验较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自我防护的观念不够,没有风险管理的观念,对于传染病的病人很容易由于心理上的恐惧而产生疲劳状态,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和分散,这其实潜在方面存在很多风险。传染病有很强的传染性所以一般人都是避而远之,所以传染病病人的交际也就大为减少,此外,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护士会产生心理恐惧,一旦医护人员在护理和管理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对于疾病的治疗而忽略了病人的心理的变化,导致病人对于护士缺乏信任甚至仇恨的话,很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1.5 仪器设备方面的风险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众多仪器的应用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果抢救仪器保养维修不及时、摆放位置不当等都是护理差错、纠纷的导火线。
2 针对存在风险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护士的风险教育以及风险知识培训,鼓励人人参与风险管理
传染病的护理是非常危险的,一旦不慎,很可能造成传染的可能。所以对于新来的护士,需要加强对于风险的管理和教育,定期学习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进行分析, 从典型事例中吸取教训, 每月召开护理不安全因素讨论会,在讨论中每个人都要提出一些对于自身和病人的不安全的因素,尽量排查出所有的风险,进而讨论解决的对策,加强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鼓励人人参与风险管理,把不安全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此外,在护士对于自身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可以针对其临床能力进行个人化培训,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管理的规定和程序,防范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2 建立完善的告知制度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 在医疗活动中,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 及时解答其咨询。理管理者应根据工作实际拟订完善的告知制度, 明确规定告知的项目、内容、时间、人员及应履行的相关手续, 各级护理人员亦应高度重视告知义务,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 提高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传染病护理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只是与护理人员有关,还与患者自身缺乏防范风险意识有关。所以,传染病病人由于其特殊性,在入院必须进行入院教育,对于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特殊的检查、治疗和药物应详细告知患者其目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在患者出入较多处, 如开水间、洗漱间张贴安全警示语, 保持地面干燥, 可使用防滑垫。对老年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 对跌倒风险评估分高的患者, 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2.4 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实质
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隔离原则,在对自我保护的基础上,对病人始终进行人文关怀。巧妙运用沟通技巧主动与传染病病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目的地协助病人建立起通畅的护患沟通、医患沟通、患际沟通渠道,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此外,还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时识别病人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总之,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的人员须端正职业态度,以爱心、同情心去关心、理解病人方能真正实行人性化护理。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传染科由于病人的传染性, 加强对于护理的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传染病护理存在很多的风险,包括了传染病护理管理方面的风险,护理操作中的风险,服务环境的风险,护士风险、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仪器设备方面的风险等。本文认为需要采取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护士的风险教育以及风险知识培训,鼓励人人参与风险管理 ;提高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实质等措施。
参考文献
[1]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3(6):21-23.
[2]夏纯,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8,25(2):44-45.
关键词: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 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其对临床护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所以,在各个医院的质控工作中,防控护理风险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在儿科的日常护理中,由于患儿的年龄特点,其自主行为能力和主诉能力普遍较低,所以护理风险较大,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较高,所以儿科也往往是医院中护患纠纷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为了深入地分析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特开展本次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汇报。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患儿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为5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4.1+0.3)岁;观察组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为7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4.4+0.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常规健康宣教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风险管理,其内容包括:
(1)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地为其介绍医院环境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在为患儿使用特殊药物之前,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及时地告知家属,并在患儿用药的过程中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时地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2)营造安全的治疗环境。要注意为患儿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病房内要避免放置各种危险物品,针对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加强巡护工作,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各种护理不良事件;而针对年龄较大的患儿,需要及时地借助于奖惩结合的方式,嘱咐患儿避免私自活动,并告知其远离危险品。
(3)加强文书记录质控工作。由于文书记录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书面文件,是治疗的依据,也是处理各种护患纠纷的凭证,所以,要完善护理文书管理制度,全面地做好质控工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文书书写的正确方法,引导其全面地认识到文书记录的价值。
(4)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在临床上,常规护理工作主要是包括输液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内容,所以,要尽量地应用护理操作路径,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深入地学习护理基础知识,并为其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外出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以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护理操作能力。
(5)建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建立专业的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主要是负责调节护患纠纷,观察并记录护理行为等,同时需要负责调节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要注意及时地纠正护理人员的错误操作,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不良事件 (主要是跌伤、走失、烫伤、药物不良反应等)的发生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使用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的满意度。
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这个没有做可以写上去吗?)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如表1所示。
三、讨论
在各个医院中,儿科容易出现护理纠纷,并且其护士自主离职率也显著较高,其原因就在于,儿科护理风险较大,所以相应的职业压力也较大。在儿科的日常护理中,相关的护理风险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患儿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其病情往往会出现多种变化,容易出现疗效不佳的现象,会显著延长患儿的就诊时间,所以对护理技术的要求较高,这就增加了护理风险。其次,由于患儿的主诉能力较差,并且其日常行为容易出现跳脱现象,因此护理中患儿的行为预知性也普遍较差,再加上患儿的好奇心较强,且其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容易出现走失、坠跌等护理不良事件。此外,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导致各种护理差错,常见的此类包括针刺伤等,也会增加护患纠纷。再次,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家属往往会过度担心治疗的效果,所以会苛求护理质量,这就会对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也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造成负面影响,会明显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最后,如果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或者其心理抗压能力较差,便会难以有效地处理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也往往难以与家属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这均会导致护患纠纷的产生。
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风险管理,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这表明,在儿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月嫦,麦海娟,马梦玲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38-39
[2]邓宇,王蕾,王寿丽等.儿科急诊抢救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z1):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