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教学设计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的特点

第1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目标 教学设计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84-01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当下的历史学科的内容也已经有所变化,总体来说基本摆脱了过去“繁、难、多、旧”的垢病,更多的体现了在知识的基础对学生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要求。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诸多的挑战,为此我们要想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获得一点体会与收获的话,我们就应该从基础做起,本文试从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上来探索一下在新的要求下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从而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点思考与探索的可能性。

1 知识内容相对过去精简

由于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目标关注的点有所转移,因此对知识的内容就有所精简。体现在:首先,删除了很多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知识,如:过去经济政治制度上的具体的繁琐内容。因为这些具体内容没有什么可理解性,考察的就是学生的记忆力问题,这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能力培养是不合适宜的,故删去。其次是把以前的知识简单化,不再注重对知识的关注,而是对历史知识如事实的了解,如发生的背景与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过去都要分的很清楚,现在就要求学生知道的大致背景就行了,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性发展。过去的话都要分清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而那时世界史却没有学习,学生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了,就要求世界性的市场与世界性的原料产地呢,大家只能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等到了学习世界史的时候似乎才恍然大悟,为此,当时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那种压力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上讲,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再次,删除了重复意义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事件,如后我们与英国签订了《》,后来与美国签订了《》,现在的历史课本上就不阐述《》了,因为我们队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了,没有必要再去花费精力去掌握了。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在节省给一线的教师留下了很多开拓与教学发挥的空间与时间。由此可见,现在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改变,给我们的教学课改提供一点空间。从事实上看,好像教学内容在要求上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信息有所减少,但不是说我们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上没有要求或是要求上可有可无,而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位目标,从而为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更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等提供了空间与可能性,为真正的做到把学生当作了培养成对历史具有一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历史的能力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2 教学设计上的思考

由于历史教学基点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教学内容也在随着改变,这也导致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必须要随着改变。让学生在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能力与素养。由过去纯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改为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与习惯;在教学新的模式下更加注重塑造学生的个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仅体现了知识目标,更体现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的话就体现了新的课改要求与实质。要想实现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就要注意:

2.1教学设计应以知识为基础,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知识是载体,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注重知识本身,也不能认为在新的课标下,知识一点都不重要,从上面分析我们可知,知识内容的特征不是抛弃知识,而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技巧的培养,真正的体系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一定要以知识为基础,根据知识本身的联系与逻辑,来推断下面的知识与国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运用新课改下的探究与合作等各式各样的教学新方式、新手段来达到教授知识的目的,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想改变过去的“知识中心论”就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教学预设,在预设的基础上履行情境――探索――评价――结论的教学环节,这样做的话,就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用教师的评价来刺激与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探索、去自我思考。从而课堂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前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再强调,看似老师很敬业,实质上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与教学的本质,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有利于学生在这种探究中培养学生真正的理解历史。

第2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成人学习者 教学系统设计 特点

一、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成人学习者主要是年龄段在18~64岁的群体,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成人有独立型的人格,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教师的依赖性,成熟的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能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需要,有能力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2.成人学习动机源于外在动机,但其学习的有效动机是内在性,即是为了不断地自我发展,渴望从不同方面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3.有较强的自制力,表现为行为的专一和注意力的持久。

4.成人学习者由于年龄的关系。机械识记力比较差,但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

5.成人学习的准备状态具有其现实性和发展性。

6.成人学习表现为生活中心、任务中心或问题中心,即成人学习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充分激发生命潜力。

7.成人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向参与性转化。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较强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自为性。

二、适于成人特点的教学系统设计

1.分析学习者特征,明确教学步骤

这一步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尤为重要。由于成人学习者年龄、学历层次高低不同,即原有知识基础各不相同,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但却有着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因此,在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时,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必须仔细研究每一位学员的学习基础和认识方式,同时还要把握社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即想要学什么、渴望达到怎样的水平,分析学习者的表现同期望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差距,才能准确地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习者的分析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分析他们目前的需求以确定教学的内容;分析他们会不会使用计算机,有没有条件上互联网,以确定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分析他们的基础水平、学习风格的差异,以确定教学方法,等等。

2.根据成人特点,编排教学内容

成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较强,成人学习者一般是在职学习,有工作和家庭的牵制,要使他们有限的宝贵学习时间发挥出最佳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根据已有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学习者学以致用、学后即用的目的,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成人学习者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觉地完成教学任务。

3.按照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策略

成人学习者相当一部分是已婚且已有子女。在职学习的同时还扮演着学生、父母、丈夫(妻子)、子女、劳动者等不同社会角色,正由于成人角色的多重性,使他们不可能有像青少年那样充足的学习时间,因此成人学习者对有限的学习时间非常珍惜和宝贵。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人们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方便地进行各种学习和交流,也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教师除了课堂讲授学习知识之外,还应更多的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使成人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

成人学习者很重视合作、交往和宽松的环境。在他们看来,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体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地与教师、同学及各种学习资源进行互动、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会交往关系也是成人参加学习的动机之一。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等将学习者分为几个或多个协商群体,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教学策略,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达到学习知识和技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并为信息时代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还应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使所学知识既能同已有知识相结合,又能直接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满足成人学习者实用性的心理要求,提高成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环境设计

多媒体网络资源可以让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对知识进行重构和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人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和环境,创设情境,培养观察、思维、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借助计算机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信息加工和交流表达的能力;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还能够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学习,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借助计算机环境的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技术,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参与进取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环境的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5.强调适应原则,合理选择媒体

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在此应重点考虑学习者特点这一影响因素,强调对象适应原则。应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1)教学媒体要适合特定的教学内容;

(2)教学媒体要适合成人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

(3)使用媒体时,学习的效率与所付出的代价要适合;

(4)在选择相对最佳教学媒体的同时,重视多种媒体的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

6.加强实践学习,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1)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选择: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3)注重实践技能的学习。

7.注重教学实效,适时开展评价

(1)成人学习效果的评价与正规教育一样。具有反馈、诊断、判定和发展的功能,但不像正规教育的评价具有选拔性,因此评价更趋向于成人学习需求的满足与否,即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它是成人学习效果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

(2)评价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发展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践与技能水平的评价。

(3)应灵活多样地选择评价方法,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评价,从多方面考察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从而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第3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教学 多媒体 特点 设计方法

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引起的智能化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深入探索智能教学环境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成果,研究更加先进的智能网络教学模型,不仅可行,而且也是智能网络教学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拟主要分析当前智能化教学系统的特点与设计方法。

一、智能化教学系统的特点

智能教学系统是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成果而形成的一种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技术。系统的智能性主要表现为能够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被誉为是最有效果的教学方式。“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测试和问题的方式来探测学生实时的知识状态。(2)在学生开始学习某个知识之前,指导教师能够为他设计一条从最基础知识到某一个具体知识的学习路径。(3)在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潜在的探测此学生所具有的学习风格,并且提供风格匹配的教学材料给学生进行学习。

基于以上的实践经验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计算机的智能教学系统来模拟人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已经成为可能,并且很有前景。使用具有智能性的智能教学系统,将可以有效地弥补其教育教学上的缺陷和不足,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对教育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1.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原理

进行科学的教学系统设计,必须从了解学习的发生机制和学习的本质问题入手。教学系统设计,是架设于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纵观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最为深刻。每一次学习理论的发展,都必然为教学系统设计带来巨大的触动和冲击。学习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广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所以相应地出现了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2.智能教学系统的的主要功能

智能教学系统关键在于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能够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从而实现学习过程的智能化。主要功能包括:

(l)建立教学内容的智能知识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知识体系结构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并建立学习要素的数据库。

(2)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习效果是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习过程包括在线学习、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实践教学,收集学习过程信息,进而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价。

(3)学习指导和建议。根据学习情况给出学习效果评价,然后根据学习效果给出学习指导和学习建议,从而使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4)学习导航。及时收集学生的应答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评判学生的成绩;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学生不具备学习条件的知识过滤掉;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判断并标示出学生当前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供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适当的补充材料。

(5)教学方法。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导师进行交流,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的学法指导和教法,并且教法还可以针对特定学生进行,即“一对一”教学模式。

3.智能教学系统的组成

(1)领域模型。存放传授给学生的课程专业知识,还能生成问题,提供对问题的正确解答以及求解问题的过程。领域模型一般包含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有关课程的内容,二是有关应用这些知识来求解问题的知识,即过程知识。知识表示方法有语义网络、规则等。

(2)诊断模型。利用诊断规则来分析学生的响应,判断学生己经懂得的知识或学生产生的错误概念,并传递到学生模型的当前状态中去。

(3)学生模型。准确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为系统实现个别化教学提供依据。

(4)教师模型。结合教学策略和课程结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选择问题供他们解答,监督和评价他们的行为,当学生需要时为他们选择适当的补习材料。教师模型中,交叉和解释模式以及学生模型是实现“面向个人以交互方式进行教学”的具体手段。教师模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诊断或排错法、苏格拉底法、教练法等。

(5)人机接口。人机接口作为学生与系统之间交流信息的媒介,它所提供的表达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必须是学生熟悉并便于使用的。

4.智能教学系统的使用

学生使用教学系统进行学习活动时,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在教师模型的作用下由系统引导进入某一教学单元。教师利用测试结果,通过诊断模块和诊断规则来判断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通过学生的总体认知能力来决定学生下一步的行为。

(1)教学诊断模块。主要负责判断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能判断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为判断学生的认知能力提供依据。

(2)能力测定模块。主要负责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学期间和教学之后都要进行。通过评价取得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教学计划,为教师模型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提供条件,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它是本系统的重要部分。

(3)学生行为评定。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依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两种方法,系统中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进行绝对评价,以掌握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和诊断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的缺欠,即根据专家知识库中的测试题目信息及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分析结果及相应各认知能力不同层次的分数比重,为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数据依据。

(4)试题评定。主要是对试卷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测试的内容是否是学习过的,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试题分数的比例是否符合难度比例、认知层次比例和各章节的分配比例。

(5)教学内容生成。系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当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历史,利用教学策略生成个性化教学内容。

三、结语

智能教学系统能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教学各环节的知识共享与交互,从而实现学生的按需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是,目前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可以说仍然处于基础理论的研究阶段,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将远程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智能教学系统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谢忠新,王林泉,葛元.智能教学系统中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建立[J].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3):229-232.

[2]张荣梅,李福亮.基于Agent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7,(6):83-85.

第4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循环教学;编程能力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先行课,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整个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我国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明确把“程序设计”列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必修专业基础课程[1],美国的ACM和IEEE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5也把“程序设计”列为计算机专业本科必修课[2]。对任课教师来说,如何教好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是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承担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每年招收超过300人的本科生到学院就读。在这些学生当中,约90%来自云南本省,而其中的70%又来自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州各县及农村地区,还有的来自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即使是现在,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仍然没有条件体验现代信息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好处,缺少从小接受计算机文化耳濡目染的机会,缺乏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更不用说编程的经历。大部分学生共有的特点是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底子薄。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考虑学生群体的特点。另一方面,“程序设计”作为基础课,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学习,初进大学的学习状态普遍不佳。在这样的条件下,按常规教学方法开展“程序设计”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为了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联合培养目标,我校奉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宗旨,对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群体特点开展有效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以便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第一门编程课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门课程的教改实践做一简要介绍。

1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首先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1适当取舍讲授内容

“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语言是C语言,大多数教材内容是按照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知识点编排,这种教材的优点是内容详尽全面、讲授细致,但也有一个明显的负面效果,就是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枯燥的语法泥潭,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致。另外,书中的例子通常是与章节对应,较少有综合的示例,也缺少对问题的分析、抽象以及算法的注解。

为了抓住知识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其将所有内容通讲,不如精选部分内容精讲,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打好编程的基础。不过仍然要求学生在学期后段掌握未讲到的一部分语法细节,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去认识。比如,课堂讲授一维数组的内容,但不讲字符数组的内容,待学生把一维数组理解得清清楚楚后,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实验课上通过演示和学习示例程序得到理解,效果比在课堂上全部讲授好得多。这种做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铺垫一层编程基础知识,避免花费时间和精力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局面,也促使学生在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

1.2循环教学方法

逐章讲授的方法的弊端是学生容易学了后面忘前面,也很难让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建立起全面、完整的概念,还容易造成语法学习与编程脱节的现象。为了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问题,我校大胆采用“循环教学”的方法,分两个阶段实施“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

第一个阶段是打基础阶段。其目的是消除学生的编程陌生感和畏难心理,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为后续部份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阶段占用9周时间,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初步,即常用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表达式、输入和输出、选择结构、循环控制、穷举、函数的传值调用、一维数组,以及指针和文件的基本概念和编程。除了部分章节,几乎涉及到教材的所有内容。这个阶段包含期中考试,通常期中考试的书面考核由概念题和一道编程大题组成,其中编程大题用于考核运用数组、选择和循环等重要知识点的综合编程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提高阶段。在期中考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C语言重点知识,并具备初步的编程能力,这时,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其目的是学习和掌握C语言较难的知识点、经典算法以及编程的高级技巧,建立起程序设计的思维习惯。这个阶段同样使用9周时间,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主要内容有递归、二维数组、指针的运用、文件操作等。此外,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讲授回溯、结构体等难点内容。

2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包括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指编程动手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中明确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另一个含义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即主动了解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状况的能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针对学生群体特点,通过三个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上机环节

上机实验是程序设计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安排从第3周开始,但在正式上机开课之前,针对那些进大学以前没有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按学生的自愿原则,通常会安排专门的2~4小时的计算机操作补习。在前2周课堂讲授结束后,可以从验证性的实验开始启动实验课。实验课应该是一个更生动的教学环境,因此实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到场指导,课上随时讲解共性的错误。随着知识的增加,上机题目也逐步从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到考查多个知识点,到考查学生运用经典算法的综合编程能力。特别是在第9周以后即第二阶段的学习期间,上机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每个学期的正式上机课持续16周,每次2小时,共32个学时。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有充裕的上机时间,鼓励学生办卡到公共机房上机调程序。

2.2程序阅读和练写

在思考如何教好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从人类学习自然语言的方法得到启迪。每个人从小学习母语,都是先学会如何用,然后才是语法的分析[4]。借鉴这样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体现程序先入为主的思想,但在两个阶段的学习中有所侧重。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先讲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紧接着提供示例程序进行讲解,以使学生从视觉到思维对程序产生熟悉感。在讲解过程中,除了解释语法的运用外,还注重分析问题、抽象问题、抽象数据的能力的培养。编程风格也是学习的重点,从变量命名习惯到注释语句的书写,以及程序的结构,都在阅读程序过程中加以强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和慎密的编程习惯。此外,经常在课堂上随堂练写小程序,并鼓励学生上机调试。

第二个学习阶段,在讲新内容之前安排预习任务,除了书上的内容,还经常给出一个问题和一段程序代码让学生阅读,自己发现其中懂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上课时,教师从预习程序讲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使上课效果提高不少。教师在讲解程序的同时导入新知识点,这样不但印象深刻,也十分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随着学习的推进,提供给学生的程序段的量逐渐增多,引导学生在读程序的过程中,注重分析结构和功能、函数调用之间的关系;模仿和练写精致、优美的程序。

2.3网上电子学堂

现代互联网拥有海量的资源,是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的途径。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因为书本知识毕竟有限,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把编程技术的现代应用完全教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自我提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明智开放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编程题目,发现有趣的、反映社会需要的程序设计题目,积极参与编程。向学生介绍编程爱好者网络,如编程中国网、自学编程网等,在这些网络中,大家可以在虚拟社区中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成功和失败的体会,感受IT行业内的新观点和潮流动态。这些活动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潜意识里变成IT大家庭中的一员,激发起编程的热望,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3教改总结

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本文针对学生群体特点、抓住知识主线进行循环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最终使学生受益。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浓厚的编程积极性,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在下课后迫不及待地直奔机房调试课堂上练写的程序;动手能力普遍增强,许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编出上千行的代码,这使他们对于自己在计算机领域进一步提高拥有十足的信心,并一直保持到毕业,在找工作时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最后,通过参与网络编程社区,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也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程序设计与时代是紧密相联的,改变了仅学习书本知识的片面想法。

实践证明,这种针对学生群体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既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找工作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还在积极思索改进的方法和切入点。比如,针对每一年的学生情况,如何更好地把握好课程内容和循环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找到更好的训练途径有效提高编程能力等。2009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举办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研讨及课程示范教学活动”,聆听计算机系李文新教授、代亚非教授和张铭教授的关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的建设经验,参加精彩的示范教学课,深深地感受到她们在教学改革方面细致的努力,目睹她们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巨大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受益菲浅。北大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虽然校际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在未来的工作中仍然可以借鉴北大的一些做法,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强调基础知识的理念;强调学生的问题抽象能力、数据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5];再比如,引入北大POJ在线软件百练和评测系统,根据学生特点建立合适的题库,为学生提供实用有效的编程训练环境等[6]。希望通过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EB/OL]. /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王 ,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张铭,李文新,陈徐宗,等.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课程改革进展[J]. 计算机教育,2009(5):7-11.

[6] 李文新,梅宏,陈徐宗.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14-16.

Teaching Method of Program Design in Accordance with Features of Group of Student

ZHU Hong-mei, YANG J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第5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材特点;育人为本;主动参与;贴近生活;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身心的培养。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的育人场所,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注重人文,以育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以生活为基础。少年儿童有着他们自己的一片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天真无邪、活泼纯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努力克服了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实践,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避免了简单说教。

针对该学科的鲜明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素材,以实践为措施,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培养兴趣,快乐学习。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要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积极参与、主动探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以图片、视频、朗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选择一些能够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二、贴近生活、注重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三、整合资源、熏陶情感。品德和社会课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极广,这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枯燥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学生广泛的阅读,拓宽知识面,利用各种资源,查找各方面资料。教师要完成好教学,同样需要开辟广博的资源渠道,充分准备,和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实践、走进社会。社会是个大学校,少年儿童有很大的了解社会的欲望,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

五、组织讨论、学会交流。讨论是最常见的儿童学习交流的活动形式,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

六、创设活动、强化教育。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活动形式,在学生探讨活动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还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或有分歧的地方进行比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如在执教《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捡一次白色垃圾,进行一次环保调查,提一个环保建议,办一次环保小报,改掉一个污染环境的坏习惯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环保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熏陶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要掌握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孔美琴.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第6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生源;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1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新形势

1.1 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高职生源质量下降,部分高职院校的平均成绩在200分以下,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极差,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在逐年下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师施教困难,学生接受困难,因此基于生源特点的教学方案势在必行。

1.2 信息化水平提高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数据时代初步形成,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充满“微特征”,出现了“碎片化学习”。在教学中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融合现代教育理论,重构教学内容。微课程、翻转课堂重新定义课堂教学,为现代教学提出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新思路。

2 基于生源特点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

2.1 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已采用CAI多媒体课件,但只是将书本中的教学内容重现,没有重构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通过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师由施教者变为指导者,由课堂的主角变成课堂导演。学生在课堂中分组协作,自主学习,积极探讨,有效锻炼其职业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远高于理论学习能力,要强化实践教学。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不足,实践教学课时不多,且缺乏连续性和创新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2.2 优化教学计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基本分为“两段式”:60~80学时的理论教学,衔接集中的1~2教学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部分院校穿插6~10学时的验证性试验。从学时比例分析,实践教学学时仅占10%(课程设计学时不包括在内),远不能达到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要将课程总学时调整为64学时,包含32学时的理论学时,28学时的实践学时,4学时的机动学时。

2.3 革新教学内容

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选取把握4点原则:(1)以实际应用选取知识点;(2)围绕实际项目选取知识点;(3)以产品设计选取知识点;(4)以创新能力培养及软件的应用选取知识点。

解构和重构课程的学科体系,首先将课程划分为机械设计概论、运动机构、传动件、联接件、轴系零件5个模块;其次以对象、现象、机构、零部件为载体,设计30个学习情境,将知识点的学习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最后采用任务驱动将每一个教学情境具体化,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例如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划分为5次大作业。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有序安排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内容和项目。

2.4 创新教学方法

为更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1)采用模块划分,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2)采用CATIA和ADAMS(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软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法;(3)采用微课程和翻转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课件、动画视频、微课程视频、实物模型、计算机辅助仿真、教学挂图及机械陈列室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和整体质量。

2.5 开发教学资源库

为更好的辅助教学,要根据生源特点和信息化教学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和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1)开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2)采用Adobe Captivate 开发交互式课件,包括视频、测验等;(3)将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内容开发为5次大作业;(4)编写包括ADAMS、DIY、机械创新设计等在内的实验指导书1册,包含14实验项目;(5)开发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任务书16个;(6)开发典型机构的教学挂图10幅;(7)制作微课程视频44个。

2.6 拓展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分为3种考核方式:(1)考试考核:考核成绩采用实验成绩30%+项目任务书考核成绩30%+理论成绩40%。(2)技能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的“高端设备安装与制造―CAD-CAE-CAM”,获奖后可替代本课程学分。(3)免试考核:学生正常参加上课,通过申请免试课题,相关的创新性设计和课题研究通过答辩,即可替代修的本课程学分。

第7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一、语文教学情境的内涵

情境其实就是境地、情景,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情境是教学的核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情境就是指从事语文活动的环境,产生语文行为的条件,是一种优化了的学科教学环境。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的某种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包含有相关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方法,同时也是语文知识产生的背景。总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情境应该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课堂中的各种教学积极因素,高效地、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情境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特情为基准,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谐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2.灵活开放性的特点。语文课上,学生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围绕课本的机械性学习,为调节气氛,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了激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手腕,对学生进行“即时教学”;鼓励并帮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动机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实践性的特点。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资讯传播迅速。文盲类的劳动者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而且要能说会记、搞公关、做宣传。而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来获得。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提供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明确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实际,用语文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三、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应把握的原则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情境的创设,只为追求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本人认为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应把握以下原则:

1.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语文,就是教育的内容。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陌生时,教师就应把学生身边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教学《生物入侵者》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说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入侵现象。有的学生马上说出了,黄顶菊本是美洲的生物,现在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田间地头,它生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很快,有它生长的地方,其他植物就不能生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应紧扣文本的原则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课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凸显文本教学的特点。语文又是文化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与文本交流,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比如《背影》一文中,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是课文中最动情、最感人的一幕。其中“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句刻画出了父亲的行动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和含义,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父亲走路时的“蹒跚”,以讲台和黑板为道具,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动作。此情境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传情的,本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表达了浓浓的父爱。

3.创设教学情境应注重学生参与的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考虑学生参与的方式和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学习《三峡》一课时,学生因为生活地域距三峡较远,对三峡的认识只是感性的。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三峡,我依据课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看着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飞悬的瀑布,使学生仿佛亲临三峡胜地。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峡的了解,我让学生做导游,按照画面,结合课本的内容,为同桌介绍美丽的三峡。然后我让一个学生做导游,为全班的同学介绍美丽的三峡。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气氛活跃,收效很好。

第8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一、按照任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而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而进行的教学方面的设想和设计。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选取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实施教学评价,都离不开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以所在院校的培养日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培养目标是各类院校、各专业对人才目标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开展院校各项工作的前提。任职教育院校要根据院校自身的定位,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并在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突出任职教育的特色。课程标准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具体规定每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教学的一般进度以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它是编撰教材、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设计必须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直接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遵循该门学科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的要求与学员个性的需求,设计出创新性的个性目标。

二、着眼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任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就是实践。任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应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上,努力唤起学员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学设计要注重突出实践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突出实践环节,增大专业课程操作和科学实验比重,加强模拟和实际岗位锻炼,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实践性。在实践性教学中,必须将培养人才的专业实际能力置于突出位置,将实践性教学内容融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中,合理制定提高任职能力的阶段性目标,增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要突出增强分析研究能力的思维训练,增强参与谋划能力的军事技能训练,增强管理教育能力训练,增强组织指挥能力的模拟训练等,使学员在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二是教学设计要针对学员个性化的认知特点。注重因材设计以适应学员的个性差异,并注重促进其个性发展,充分调动不同学员的创新潜力。为此,教员要把握学员的学习特点,了解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进行正确引导。要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细化培养方式,进而为全面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奠定基础;三是教学设计既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又要适应学员认知发展的需要。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会有所区别。要依据教学类型、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环节和方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该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学员整体的认知特点,采取通用的教学方法,又要注意针对个别学员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点面兼顾,控制整体,推进教学。

第9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 学习理论 多元思想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学设计思想的发展现状,对多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评述,认为当前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是教学设计思想运用的非线性,教学设计思想研究的开放性。指出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更好的运用教学设计的各种思想理论,将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指导教学设计的多元思想

当前,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多元的,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思想仍被教学设计所采纳;人本主义认识理论,后现代主义认识理论等哲学认识论观点的合理成分也被教学设计所吸取;新知识观、新人才观等观念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中的一些理论、思想也正被教学设计所吸取。

人本主义认识理论从个体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考察学习的价值。强调从学习者,而不是观察者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后现代主义认识理论可归纳总结为: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五个特点;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内含在团队和共同体中的,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广泛的相互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才能达到共识;新人才观强调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应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竞争的能力;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构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模糊逻辑存在的基本依据就是世界上的事物绝大部分都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处在彼与此之间。实际上,人们在获取精确结论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模糊的信息得到的;而混沌理论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

二、教学设计思想发展现状

1、基于不同学科的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学科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依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来利用教学设计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目前,运用教学设计来设计教学的学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的学科,有许多新兴学科的教师在授课时也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力图设计优化的教学,诸如心理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等都尤为重视教学设计过程。同时,当前的学科划分得越来越细致,就算相同学科的同一授课内容,教师们的教学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对同一节课来说,教师们可以采用有多种形式:双语教学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主题式教学设计、基于师生互动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和当堂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众多教学设计中的一种甚至多种,这样可以保证更快、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说目前几乎每个学科的每堂教学都充满着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2、基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设计

当前,教学设计已经深入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从传统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发展到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等,其中的授课都充满着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对于每个学习阶段中的每个年级的学生,也都有针对他们年龄、兴趣等特点的专门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深入理解、掌握当代教学设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基于不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教学设计

当前的教学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又有多种基于不同理念和思想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下面是比较常用的几种。(1)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自身因素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积极主动、富有个人特色的自我控制,使其行为或产生特殊行为的性能发生变化的过程。(3)协作学习。处于相互作用这一环境中的人或集体,其中一方一旦达到目标,同时也会助长他方达到目标。(4)探究学习。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5)互动教学。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增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教学方式,同时又是能够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方式。(6)任务驱动教学。是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4、基于不同教学媒体的教学设计

当前,教学设计中媒体的应用既有电视、电声、电光教学媒体,又有计算机、互联网等教学媒体。这些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取代关系,而是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

三、多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评述

综上所述,从指导教学设计的多元思想来看,人本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等促进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发展,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类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并代表了今后教学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当前的教学设计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如超文本的随意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路径,教学软件允许学生不按照线性流程,而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等等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若干观点已被教学设计所吸取利用。新知识观、新人才观代表了新时代对教学设计的知识内容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新知识观、新人才观强调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应重视学习过程,应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这使教学设计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阐释学强调教学不仅要为学习者留出理解的空白,而且要利用这种空白,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填充“空白”的机会。阐释学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考虑和融合学习者的元认知技能,应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善于使用学习者熟悉的术语,给学习者获得正确理解提供高度的可能性。模糊逻辑和混沌理论对教学设计的主要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线性思维模式和教学程序。在线性教学设计中,设计者认为只要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影响,就可以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在事实上,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众多的,要周全精确地考虑所有因素和所有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设计应该设计灵活、弹性的非线性教学过程。此外,模糊逻辑和混沌理论还强调教学设计应重视培养学习者元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上述各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已经在新世纪的各种课堂上全面开展。总体来看,当前的教学设计特点可以归结如下:第一,教学设计思想运用的非线性。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线性系统,这个线性系统严格规定了设计过程的阶段性和顺序性,但过于机械化,不够灵活,在当前复杂的教育系统中这种设计过程十分不适用。当前的学习,主要是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核心,我们可以来设计各式各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在各个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步骤中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理念,只要能够在各个步骤中都有可能培养能力,那就是成功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多维的、非线形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充满动态性,以适应复杂的教学系统。第二,教学设计思想研究的开放性。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教学设计思想必然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首先,教学的开放过程是无始无终的,既不是从某个特殊起点始发后沿直线进行的,也不在终点界定其目标、评价或控制。其次,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它并不遵循简单的线性途径。最后,开放的教学思想研究能快速有效地适应未曾预料的各种偶然事件。这

样的教育环境导致了教学设计思想研究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