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1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1、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2、坚持德才兼备。

3、要建立由正确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公正的考核主体组成的考核体系。

4、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制度化的考核。

第2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三本院校 学生工作 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社会中也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三本院校,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需要,三本院校学生工作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起到协调和控制整个教育活动的作用。绩效管理是一个非常有用且站在世界前沿的评价工具,这时在我国三本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中引进绩效管理理念,对提高三本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一、绩效管理在三本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三本院校是我国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同时提升了高校办学的规模,与一本和二本学校不同,三本院校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三本院校从学校的招生、教学到管理工作都处在探索的阶段,都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如何更为行之有效地在三本院校开展学生工作管理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学生是学生工作的一大主体,所以学生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工作的特点,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知道在三本院校学生工作中有必要使用绩效管理理念,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偏低

三本学校的学生,从入学成绩来看就比一本和二本学校学生的成绩要低,所以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也略低,入学后的学习效率也普遍不高,虽然能够做到按时按点的上课,但课上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会一些皮毛,课下自主学习性较差,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有来自家庭的因素,三本学校普遍学费较高,学生也大多来自收入较高的家庭,有着某种优越感,认为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在学习上。当然,三本院校也存在着一些因高考发挥欠佳或填报志愿等原因而被录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能够刻苦努力的学习,并有较强自律性,但是毕竟也是只有少数。

2、善于交际且思想灵活

三本院校的学生虽然成绩和学习基础较一本和二本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在与人交往,参加各种学校文体活动及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学生社团,学生会以及班级等干部竞选中参与的热情高涨。同时也有较为广泛的爱好和才艺。

3、自信心不足且自卑感较强

由于越来越多的三本毕业生不断在考研和求职的途中受到歧视和排斥,常常被拒之门外,使得越来越多的在校三本生担忧自己的前途和出路,有些甚至渐渐产生自卑感,总觉得在各方面越来越不如一本和二本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足。

由此看来,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创办时间较短的特征,可以看出工作管理在学校中具有复杂性,而且可以直接应用于学校的管理方法少之又少,在学生工作的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曾有人这样形容三本院校的学生:三本院校的学生就像一壶烧了七八十度的热水,如果再继续添一把柴火,这壶水就开了;如果不再加温,这壶水就会快速冷却至冰点。将绩效管理应用于三本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无疑是为这壶温水加了一把柴火。

二、针对三本院校情况构建学生工作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属于管理,所以也具有管理的特点,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想针对三本院校的学生工作情况构建出合适的学生工作绩效管理体系,使绩效管理在三本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绩效管理体系,即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计划顺利实施的方案以及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第一步,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沟通双方是评估者和被评估者,通过沟通主要是为了落实为订立正式书面协议即绩效计划和评估表,它是双方在明晰责、权、利的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内部协议。绩效计划的设计从一般从一个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开始,将绩效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最终落实到个人。绩效计划的目的是为组织和个人日后的工作提供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所以绩效计划的在绩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合理的绩效计划需要首先制定出组织的目标,然后对这个目标进行分解。对于三本院校学生工作中绩效计划的制定,主要是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到学生工作的各个部门,即将具体的工作任务分别分配给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会和团委等,然后再由每个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的情况进行工作分析,接着由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成员对部门的工作目标进行讨论,经过协商后为每位成员合理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共同为完成部门目标而努力。

(二)保障绩效计划的顺利实施

制定出计划后就要提出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实施方案首要任务是上级对下级要有良好的指导与监督,通过层层的指导与监督,将执行者需要完成的目标、工作和学习任务、需要承担的责任逐层传递下去,使每个执行者明确自己的任务,这其中就有学院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对辅导员的指导与监督以及指导员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当然,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上下级的沟通,其中,学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学生工作管理的核心,因为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辅导员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正面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生工作怀有热情,充满自信,也才能更有利于绩效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进行利益分配,而是促进组织及其成员的共同发展。通过检验发现问题,改善问题,找到可以提升的差距,最终实现双赢。绩效考评就是要根据每个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做出达成程度判断。由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可以非为学期考评和学年考评,明确这个概念,可以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及重点。考评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按照时间可以分为日常考评和定期考评,学院的学生工作绩效考评就可以分为日常考评、学期考评和学年考评;按照考核的主体可以分为上级考核、同级考核和下级考核等,在学生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工作负责人对指导员工作的考核,指导员对学生的考核,同学相互之间的考核以及自我考核,最后再将以上所有的考核结果总结起来给出最终的结论,并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以便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比考评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大家一起解决,然后更好的完成整体目标。

(四)提升绩效激励的重要性

绩效激励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发展战略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主要是运用科学的方式,全方位的考核每一个成员或群体的行为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并将这些考核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评价,还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整个过程。简言之绩效管理就是要求运用某种管理方式来激励成员为实现包括每个成员的目标在内的组织目标而奋斗。所以,考核完成后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激励成员是十分有益的,但高校的学生工作不同于企业,企业一般用升值或者加薪来激励表现优秀的员工,对于学生工作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并不是金钱,而是给予肯定,并使他们对日后的工作充满信心和积极性,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所以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与他们的评优、推优、提干、升学和就业等联系起来激励效果会更加显著。

三、结论及展望

在我国,三本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三本院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的输出和科技发展的速度,而高校的学生工作的管理正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保证学生工作管理的顺利进行和效率的提高是我国三本院校目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应用,不难看出,将绩效管理应用于三本院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中不仅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更能使学生参与到对自己的管理中去,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但是,绩效管理比较源于国外,我们可以借鉴其管理思想和理念,一些具体的做法还是要参照我国各个高校不同的特点灵活应用,不可以生搬硬套,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若不然恐怕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陈中武.卓越绩效管理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方振邦.战略性绩效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季诚钧.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于中宁.现代管理新视野[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

[5]我国公立高校在行政化体制下的改革误区及其原因分析[J].高教探索,2006(1).

[6]小明.高校问责制:美国公立大学权责关系的分析与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7]郑晓明. 绩效管理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8-69

[8]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0

[9]陈智勤, 郭艳.浅谈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匹配[J].商业时代,2006,(2):91

第3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患者教育

对高血压病人的非药物治疗治疗中患者教育是基础,这点作为社区医师应特别重视,一般患者教育应包含以下内容。

高血压病的自然进程

高血压病的症状与心理调节

并发症的预防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物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我血压监测,血压监测的意义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当发生紧急情况如疾病、高血压危象、应激和手术时应如何应对

在患者教育的方式上可以采用:①社区医师或护士讲课;②患者之间的相互教育;③提问回答互动形式等。也可以是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原则和目标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病人盐的摄入,并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目标包括:①获得并平衡理想的血压水平;②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和高血糖;③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④维持合理体重:超重的患者体重减少的目标是体重在3~6个月内减轻5%~10%。

限制盐的摄入实践证明在高血压的早期或轻型高血压患者,单纯限盐即可能使血压恢复正常。而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限制盐的摄入量,不仅可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还可使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减少,这样可大大地减少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和药品费用。所以,不管是从预防高血压的角度,还是治疗高血压患者,限盐都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

限盐的量是病人每日盐的摄入量≤6 g。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盐的摄入量不仅包括食盐而且还包括酱油、黄酱等中含的盐类。一般20 ml酱油中含有3 g食盐,20 g黄酱含盐1.5 g,如果菜肴需要用酱油和酱类,应按比例减少其中的食盐用量。烹制菜肴时如果加糖会掩盖咸味,所以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食盐是否过量,应该使用量具更准确。此外,还要注意减少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的摄入量。

应注意钙摄入人体缺钙也会引起高血压,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每日钙摄入量多者血压低,少者则反之。因此,及早注意饮食中钙的供应和吸收,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是有益的。含钙较多的食物有大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鱼、虾、蟹、蛋、木耳、紫菜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均可以注意适当摄入。

脂肪摄入应注意虽然过量的脂肪摄入会是血管硬化,进而升高血压。但是,不饱和脂肪酸却有利于血管的软化,包括血管壁,并不会升高血压。因此,适当食入不饱和脂肪酸是有利于控制血压的。

酒的摄入应注意饮酒对收缩压的影响比较明显。有资料表明,每日饮酒30 ml,其收缩压可增高4 mm Hg,高血压患病率比一般水平增加50%左右。故已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应戒酒,但节假日或亲友相会时可适当饮一些低度酒。已有饮酒习惯的成年人,如果不能完全戒酒,应限制饮酒量,每日白酒量不能超过50 ml(1两)。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在高血压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氧运动增加机体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可以改善血压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高血压病患者如果能坚持规律的运动>10年,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运动时间为每周≥5天,每天≥30分钟。

中等强度的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

应进行有氧运动,不宜进行较强体力活动包括:舞蹈、快跑、游泳、上坡骑车等等。

运动项目要和病人年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体质相适应。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社区的环境中。

第4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升本的院校系级教学档案问题对策

随着专升本的成功标志着一所院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它的办学规模、硬件投入以及教师素质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从管理模式上仍需进一步转变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本科院校的教育体制。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向本科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地位更加重要,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档案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良好的教学档案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进而加快学校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进程。反之,如果轻视教学档案、疏于对教学档案的管理,则极容易导致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使高校的转型流于形式。本文就升本后加强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新升本院校系级教学档案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1.1 系级教学档案的内容

由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反映这一实践活动的教学档案的内容庞杂,且形式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七类:

(1)教学计划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自编教材或讲义、校历、课程表等。(2)教学状态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制度、选修课开课汇总表、教研室听课表(或卡)、教学实训、毕业实习资料(实习计划、实习任务指导书、实习学生分组情况登记表、实结)、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实验成绩等)、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内容。(3)考务管理方面:主要包括系内和学校期末考试试卷、考场及监考教师安排等内容。(4)学籍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入学学籍登记表(或卡)、学生学籍变动、奖惩记录、考试成绩等内容。(5)教师工作量及业务考核方面:主要包括教师授课情况、工作量计算、承担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等内容。(6)教学工作年度总结和教研、教改总结等内容。(7)师资培养方面包括师资培养计划、教师业务进修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材料。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术梯队建设;科研和教改实践、学术研讨等。

教学档案是全院师生的劳动成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是系级教学历史真实面貌,体现了一所学院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

1.2 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系级教学档案是教师、学生从事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系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它既不同于文书档案,也不同于科研档案,其特点如下:

(1)档案来源的分散性。它来自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由教与学两方面材料转化而来,一方面包括了教育改革、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文件,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本校教学主管部门的有关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数据统计、分析资料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了学生工作的总结、学生的实习鉴定、见习鉴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成绩和毕业论文等。

(2)档案的原始性。教学档案是系级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中所形成的历史记录。反映系级教学工作的全貌,记录着教学管理活动的真实过程。它主要包括系级有关教学工作会议的记录、简报,以及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等教学工作文件。

(3)档案的专业性。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既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共性,也要根据系级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的不同,遵循其专业性特点。

(4)档案资料的多样性。由于教学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必然会形成不同形式的材料。除了纸质的文件材料、教材、学生学籍外,还包括音像、电子、照片、光盘等类材料。

1.3系级教学档案的作用

(1)系级教学档案是真实的原始资料。系级是高校基层的教学部门,系级教学档案是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资料,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地反映了教学工作的进程和特点,是今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不可缺少的,是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和参考。对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系级教学档案是重要参考依据。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和开展教学活动,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必须切实掌握有关的档案信息。在熟悉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制定教学计划和处理存在问题时,不可能单纯地只凭个人记忆,而是往往需要去查阅档案记载。因此,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信息反馈都离不开教学档案,它可以为这些教学工作提供比较详尽的参考依据。

(3)系级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开展教育评估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国家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无论国家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何确定,高校在进行教学评估时,必然要通过查阅相关档案,最终都要凭借大量的档案材料,才能对某一高校作出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在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时系级教学档案可以提供比较完整、系统、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是高校搞好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

2、新升本院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升本的院校一般是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本科层次办学时间短,由专科向本科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专科层次的档案管理发展到本科层次的档案管理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加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在教学档案管理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建立和健全教学档案的归档制度,是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新升本院校重点考虑的是学科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投入放在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对教学档案管理没有高度重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档案材料存在不全的现象,具体负责教学档案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业务体系指导和管理规章的约束。系级教学档案应如何保存?哪些文件材料由系里保存?哪些应交由教务处或院校档案部门保存?应如何整理文件材料? 没有统一管理要求。

(2)档案意识淡薄。系级档案管理是一种事后行为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系级档案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等多种资料,绝大部分来源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文件材料等是个人的心血,没有必要交给系级保存、归档;另一方面,学生的材料又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有的存放在学工处,有的存放在教务处,有的存放在招生就业处,有的分散在各系(学工大队部)中,这样就造成了教学档案收集不够完整,归档质量不高,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丢失,难以发挥教学档案应有的作用。

(3)教学档案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随着新升本的院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档案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工作量增加了但教学秘书队伍的编制却没有增加,大多数还是一个人干。教学秘书往往兼职教学档案员,由于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因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无专人管理,无固定保管场所,大量的原始教学资料处于没有规范整理、零散而不成体系的自然状态。具体表现在该收集的材料没有收集,或者是只重视红头文件的收集,而不重视各部门、各系在运行过程中自己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的、真实的文件材料,致使教学档案杂乱而无体系性,残缺而无完整性,有些材料缺乏可靠性,严重影响了档案的质量。

(4)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不少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能力较弱,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水平较低,对教学档案的管理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级档案管理的效率。

3、加强新升本院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档案意识,加强系级教学档案工作的管理

系级教学档案是院校教师及学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材料,是院校教学工作方针、政策的真实写照,是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参考资料。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档案工作的范围已不仅是搜集、保管和利用档案,它的工作面已延伸到行政管理等方面,这些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程度。

在院校中,档案工作是否得到重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评价一所院校管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在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应重视和关心系级档案管理工作,把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工作真正纳入系级教学工作计划中,配备有一定管理水平且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人员,切实提高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水平。

3.2 严格系级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归档制度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方式,仅靠档案管理员的宣传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收集整理各类教学资料时,要做到完整、规范并及时进行编目统计,使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同计划管理相结合,保证能按时完成建档工作。鉴于院校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可在每学期开学和期末两个时间定期收集整理、归档。对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要明确责任和任务,规定时限要求,并进行相应的登记、考核和奖惩,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收到实效。

3.3 系统、完整、科学地收集档案材料,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要提供一份科学完整的教学档案,必须从教学材料的收集开始。由于各院校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及内部管理模式的不同,教学档案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我院教学档案主要由下列部门形成:招就处形成招生、就业情况信息;教务处形成学生个人基本状况、学业成绩、毕业和学位情况信息;学工处和系学工大队形成学生在校表现状况和奖惩信息;各系形成学生学习考试原始记载和专业实习、实训状况记载信息等等。加强系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提供档案材料,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因此,以江西警察学院为例应建立以档案馆为主导,教务处、学工处和各学工大队、招就处、各系为主体的教学档案收集网络。在“分类法”与“工作规范”的指导下,明确各级管理内容、管理职责,实行分工合作,集中归类,信息共享,把静态的档案转换成动态的信息,为院校的教学和师生服务。

3.4 加强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教学档案是院校的宝贵财富,教学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如果档案工作仍停留在收集、整理、保管及被动提供利用的水平上,是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要的。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院校的档案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的丰富性、教育性、综合性等优势,加强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料,使档案信息的产生、传递、存储与利用形成一个全面、合理的网络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总而言之,系级教学档案是学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必须把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使教学档案,在学院的教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个人简介:

第5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缺陷;改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对于其顺利实现人才培养计划也有很大的影响。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教学资源建设不力、教学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学管理的问题很多,严重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科层制教学管理工作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有效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虚空、教学管理制度错位、教学管理制度乏味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三个问题,是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问题的基本前提。

1.教学管理制度虚空

教学管理制度虚空,直接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管理措施无法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最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教学管理制度虚空,逐渐成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学管理制度错位

教学管理制度错位主要表现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部作为教学管理的第一主体,在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方面,工作力度及工作积极性都较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无法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导致教学管理制度错位,这成为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发展的不利因素。

3.教学管理制度乏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中,教学管理制度乏味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制度乏味,使工作人员在执行力度方面存在消极情绪,直接影响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发展。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1.淡化权力意识,消除科层压力

淡化权力意识,消除科层压力,切实落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合理的工作管理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效率,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2.科学决策,优化教W管理制度

重视科学决策,优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改善以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有效地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及目标的实现。因此,重视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逐利行为很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其自身的教学管理发展非常重要。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问题,以及当前本科教学发展的需求,深入开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探究,将极大促进其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并逐渐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之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常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第6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我院学生入学的总体素质有所下降,学生数学基础差.又由于经济应用数学的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学生对经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学质量与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应用数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我院经济应用数学教学的现状,谈些粗浅的看法,并对经济应用数学的教学改革谈一些设想,旨在与同行商榷.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的《经济应用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忽视实际应用,虽然现有的《经济应用数学》教材在数学内容上有所增删和调整,但基本框架仍是一般本科教材的压缩型,教学内容没有实际性的综合取舍,专业特色内容不多,理论性强,缺乏实际应用.概念纯粹是用数学语言描述,没有引入实际背景,学生难于理解,觉得抽象.应用问题脱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相差很远,不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使用.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陈旧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该课程的特色.

2.经济应用数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我院的学生并没认识到经济应用数学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性,没有认识到学好经济应用数学是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甚至认为学经济课程可以回避经济应用数学,认为经济应用数学没有必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能体现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现在我院的经济应用数学课时一再压缩,而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科学的取舍,又没有相适应的教材配套,而是原重点本科教材的压缩型,造成经济应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导致教学环节不齐全,比如只有少量的习题课甚至没有.根本就没有数学实验课程,因而不能利用计算机这个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也就不能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任务落到实处,这与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背道而驰.

二、 解决的办法

1.经济应用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取决于培养目标,我独立学院培养的是适应东莞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的内容应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有较大区别,应有重大的综合取舍,而不是一般本科教材的压缩型,应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加强数学的应用,减少深奥的理论,缩减或调整一些对应用没有太大意义的内容.在理论知识上对学生的要求应是了解原理、掌握方法,会灵活应用.比如极限这章的教学内容,对极限概念我们只给出极限的描述性定义,严格的理论定义可以不要求.导数这章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来取舍教材,重点介绍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和弹性等,像常用的速度问题、密度问题、电流强度问题、几何问题等可弱讲甚至不讲,导数计算主要围绕计算边际经济量所需的导数四则运算,复合函数求导进行,隐函数求导可弱讲,参变量函数求导可不讲,突出导数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即可.再比如积分这章应围绕求经济总量而进行教学,主要在于运算能力,加强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的教学,而各类特殊函数的积分可删去,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可不作为重点,这部分的教学考核也应围绕经济应用来进行.要真正做到这点最好能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其次,教学内容应注重传授现代数学思想,面向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穿插数学思想和方法.

2.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重点介绍数学思想和实用方法,不要求严格的理论证明,只要符合认识规律能为学生理解即可,基本理论必讲,可讲可不讲的数学理论不讲,繁杂抽象的理论要删除.重点培养学生知识、方法的应用.其次,讲授课程时应加强与实际的联系,避免一味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突现经济应用数学在经济应用方面的特点.比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在介绍边际和弹性概念时可以提问:为什么边际利润为零时利润达到最大?解释:利润=收入-成本,要利润达到最大,则利润函数的导数必须等于零,而边际利润函数就是利润函数的导数,所以边际利润为零时利润最大.利用边际方法进行决策也是企业决策的重要方法.在介绍弹性时,除了讲弹性的计算公式外,应着重介绍弹性的经济作用,我们可以应用收入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关系解释经济学中著名的丰收悖论——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因为人们对大米、小麦等粮食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价格低而大量增加,也不会因为价格高而大量减少,粮食的需求对于价格的变动反应迟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的丰收提高了农产品的供给,进而引起价格的下降,但价格的下降不会使粮食的需求增加很多,结果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最后,教师在讲授经济应用数学时,改变以往从讲解概念到证明定理再到例题习题求解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应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提出问题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并适当设计部分简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归纳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分析求解,达到应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应用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才能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应用数学的兴趣,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介绍经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其次,把讲授知识与引导学习结合起来.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讨论,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常常感到数学呆板枯燥.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要.

4.解决考生考试的畏难情绪及对考试无所谓的态度

传统的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考试方法单一,多为闭卷考试,考试结果都以分数显示,从而有的学生害怕畏惧考试,有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也要适当的进行改革,一是考试的内容和目的,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考知识,考能力,也要考素质;二是考试方法要多样化,除闭卷考试之外,还可以开卷考试、大作业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考试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加强平时的考核.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是在于考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经济应用数学我们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必须有配套的教材,教学的考核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好以上工作,除了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学习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得到学校教务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支持.我院经济应用数学的改革,还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子祥.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4).

第7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设置和课程的体系不合理

 

1、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偏多

 

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分化而来的新专业,由于学科门类的重新调整和专业的不断完善,行政管理的学习不仅仅包含政治学,还包含着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被赋予了多个方面的学科的属性,不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政治学的影子。

 

目前看来,我国本科院校为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政治学类课程就有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和国际政治学等,政治学类课程设置的偏多容易压缩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将行政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冲淡,混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生心中的定位。我国对于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学生们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有关的学科,例如政治学、经济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熟悉和掌握,对课程设置的不均衡会误导学生的学习侧重,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

 

2、课程之间的设置不存在必要的链接和联系

 

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之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之间应该建立必要的联系,但是实际上,我国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科之间却不存在这样的关系,课程之间的链接也不是很清晰。例如,当前的一些院校为了使行政管理专业和学校的其他专业共享一个教育平台和一些教学模块,而开设一些与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什么关系的课程的现象,比如心理学;又如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公共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与行政管理专业其他的课程之间并不存在联系。相应的,有的课程设置却又显得过于重复,如政治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这两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对学生造成了重复教学,知识点重复的学习也会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课时的设置上,我国一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课时上对于重点课程和非重点课程的分配不均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重点偏移,节数上的分配不均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精力被分散。这样不科学的课程规划也会耽误课程的教学计划,影响课程教学的进度。

 

从课程的师资力量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的教授过度依赖现有的师资力量,有些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远远落后于专业和课程发展的脚步。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师资力量在课程上的分布显现出不合理的局势,具体体现在每门课程的师资配置上教师的数量和教师的实力的分配,一些课程的教师比较充沛而一些课程的教师却比较匮乏。这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也是一大困境。

 

(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存在误区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这一文件对于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做出了明确而要求,注重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知识的人才,使得培养的学生成为既可以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以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1、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上的误区

 

我国的教学事实与教育部的要求明显的不相符,客观来讲,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疏导,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含糊不清。

 

知识结构是一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框架,传授知识的课程占到了总课程的65%到70%,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受教时间,但却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教学上学习框架的不清晰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处于一个懵懂状态,而学生的能力则是本科院校需要者重点培养的,我国现在重视能力型人才,而教学内容上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2、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上的误区

 

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上的误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学校将教学的目标更多的定位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认为教授的重点是尽可能全面的知识,因此在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为学生设置的课程繁多而重复,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虽然可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的很扎实,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发挥和应用却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误区是有些学校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就要具备直接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这使得学校为学生设计的课程多是偏向于"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比较薄弱,从而造成学生适应社会的短期性。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的误区均会造成专业特殊性质的丧失和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授课上存在不合理,而且我国的教育偏向通识教育,所有高校同专业的课程都很相似,学校所设的课程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凸显学校的行政优势,像这种在课程上的误区将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出现漏洞。

 

(三)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较单一

 

我国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手段过于老套、教学方法过于呆板,还沿袭着老一套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课程的教授多以书本为主,过分强调教授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通过概念和与原理出发来对知识进行讲解,而对通过复杂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手段不够重视,对知识的讲解缺乏综合性和真实性,导致教学呈现出理论化的态势,仅仅是抽象的说教,缺乏趣味性,无法勾起学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而培养不出学生的处理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上的不足也是制约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较单一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课程的教学都从"板书教学"逐步走向"多媒体教学",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包含在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实际上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板书是一种单维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老师书写的时候对已讲的知识进行消化,有时间进行思考和抒发自己对于知识的感悟,有利于老师对于理论性知识的阐述和展开和学生的互动,但唯一的缺点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相对于"板书教学"来讲可以帮助学生融入这个电子化的时代,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往往是弊大于利,有些院校的课件仅仅是对于内容上的复制粘贴,课件表面上做的五颜六色,但是实际内容上却是乏善可陈,无法传授学生真正实用的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者在教学上应该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这必要的链接,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教学状况来看却不容乐观。

 

(四)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亟待加强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报考本科院校人数的不断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每年所招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硬件设施也要不断更新优化来适应每年学生人数的增加,报考学生人数增长过快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教学质量而因此大打折扣。例如:教室大,听课人数较多,教室里的音响设备却不完善,导致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受影响,教师对于数量庞大的学生进行管理分散教学精力等,都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受到影响。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硬件亟待加强

 

教学硬件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老师教学的完整性,教学硬件的不完整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教学、案例分析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使课堂的教学很难有效的组织和展开,教学硬件的完善是教学能够正常实施的基础和必要因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教学就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完善的教学硬件上,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知识技能更进一步的提升,政务实验室、案例教学实验室等这样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存在,学生就无法切身的收到知识的熏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学生无法真实的收到专业的锻炼和磨练。

 

(五)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1、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不完善

 

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学校转型以后新增出来的课程,课程的教授也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教师精力分散,使得师资队伍不完善,长期以来就会导致师资队伍的滞后性。还有一些教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精准,授课内容上不能对应上专业学生的需求。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精准的传授关系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始终队伍的建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结构的不完善

 

师资结构的分布也就是知识传授结构的分布,科学的师资结构是有条理的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有些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受师资队伍不合理的影响呈现出结构混乱的现状,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严重欠佳,这对于学生的教学是一种很不利的态势。

 

二、解决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问题困境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改善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授课水平,改善外部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处在一个最优的学习环境氛围之中,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艰巨的工程,涉及到诸多的教学课程及硬件的优化和改善。我们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实施对策:

 

(一)合理设置课程,使其具有专业特色

 

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该具有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在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上应该注意:避免设置与本专业没有关系的课程,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避免较差设置课程,造成重复授课的后果;突破学科的单一取向特点,打破行政管理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间隔和壁垒,使得同一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建立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链接关系,使所有学科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准确确立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人才日后注定要涉及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等领域,所以教学目标的指定要着眼在多领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既考虑到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素质的培养,公共管理日趋复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和社会的需求相契合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标不断的更新定位一定会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变动,我国的现状是重文凭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而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行政管理人才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要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师主导的主体。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辩论抒发自己的见解,拟定题目,使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调研与撰写文章,使学生动手动脑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手段上要求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增加教学的速率,增加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又可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对行政管理专业新知识的反应的时间,将二者相结合,是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成为一种乐趣。

 

(四)加强教学硬件的建设

 

教学硬件使得学生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融入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一些政务实验室等让学生真实感受的教学硬件,教学硬件的完善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进一步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使学生就业时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融入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教师教授的课程与教师所擅长的科目相一致,优化师资结构,减轻教师的课程负担,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研究和传授之上,保证学生收到最佳的教学授课。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合理的师资结构可以促使教师迸发无限的潜能,对行政管理知识的教授也将迸发无限激情。

 

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培养出适应社会、知识才能与文化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教育人员的目标,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

 

作者简介:

 

曹丹,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警察学院讲师。

第8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专业

引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武汉工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和“3+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第三年学生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习工作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在学校、酒店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高级服务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的水平。“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第四年到酒店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具备从事与饭店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能力。武汉工商学院选择管理规范、客源充足、为实习生提供免费食宿的五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学校和酒店签订实习协议。实施“2+1”和“3+1”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一)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酒店通过岗位的工作,更好地熟悉和掌握酒店生产、服务和经营情况,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学生与工作单位联系,了解了酒店的用人标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生涯。优秀的实习生顺利度过了实习试用期,毕业时能得到晋升的机会,优势明显。通过“2+1”和“3+1”的工学结合模式,收获很大。

(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酒店资源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酒店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场地、设备及培训基地,也可以提供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指导工作,弥补实习操作教师经验的不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幅度减少学校的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实习生良好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及能力,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酒店节约成本。校企合作为酒店节约了人工成本,增加了收益。实习生每月能获得酒店的生活补贴和免费食宿,成本比正式员工低很多。校企合作使酒店拥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解决了酒店人员流动频繁、服务管理质量无法稳定的问题。酒店对选择的实习生进行培养,有针对性。酒店对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培养,从优秀学生中选拔管理人才,培养骨干力量,优化内部结构,激发内部活力。另外,酒店与学校合作学到了新的管理理念,逐步认识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差距,改变纯经验管理的方法,有利于酒店稳定人才队伍,获取知识型人才,促进酒店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文化素质和服务质量。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培养方向和培养的具体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酒店需要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并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关键环节。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课程改革仍存在问题。例如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于笼统,设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相关度低,项目的实现程度与训练价值缺乏职业性。因此,应深入调研酒店,分析职业岗位需求,确定知识和能力结构,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和内涵要素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要素和方式途径不一致。例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教学安排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实践中发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酒店标准要素的融入支撑,缺少酒店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渗透。学生顶岗实习时,酒店质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怎么对星级酒店的标准规范不清楚?”学生也质疑:“知名品牌酒店怎么管理上,不以人为本?”学生发现所学的内容与现实不一致。这样的质疑,影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酒店管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结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同时传授适用、够用的理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有些学生看来,在学校、在课堂、在书本,要义是听老师讲,按要求完成作业,离开这些到酒店参加实践,就不是学习,就不是符合学生身份的简单劳动。有学生将学习一元化,将生产、社会实践与学习完全割裂,限制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推进。

(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题,而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保障,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专职教师队伍沟通酒店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酒店管理专业围绕酒店进行专业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和验证教学水平的实践者。教师通过调查及实践,了解酒店业的人才需求,把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对课题体系、课程结构、课程授课内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适时的调整。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酒店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特别是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也是一种战略选择,是快速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保证。兼职教师可以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改善教师队伍能力结构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双赢。

(五)人才培养途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即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出发点,课程体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核心,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保证。因此,建立深层的校企合作能够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不足,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只有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六)保障机制。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培养出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实施工学结合中,存在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等制度建设缺乏滞后的问题。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同时,应从实践看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内容中,存在角色“泛化失位”的问题。企业不太欢迎指导教师经常到企业,认为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企业强调学生的技能生产,很难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需要改革,革除不利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机制,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制定准确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完善的酒店管理专业保障机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经历了从“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到“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过程,随着工学结合的深化发展,应更加关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2] 赵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78-81.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4)

[4] 李娜.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6):54-55.

第9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湖南地方本科院校 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01-03

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有力地促使学校打开校门,改变传统的以教室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模式,而且能够将学校教育、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在工作中迅速地转化和应用知识,需要高校运用开放式的模式,将学生放在更多的社会环境中去,这些都需要高校广泛地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密切联系。

一、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普遍认为较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种:

1.“工学交替式”模式――“工读结合”。即让学生在校期间有一部分在学校学习,有一部分时间则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习、实习、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有较长的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去参与实践、接触社会,也能促使社会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中来。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2.“订单式”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根据商务事务的特点,依托当地产业组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中灵活地安排实验(实习)环节,弥补校内实验(实习)模拟性较差的缺陷,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中。这是一种由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3.“X+Y”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前X年在学校组织教学,以完成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后Y年在企业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参加企业各项活动,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4.共建研发机构模式。考虑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设计机构,企业或科研机构提出命题,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服务,对企业及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或科研机构的重大管理难题、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合作与科技创新。

这四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不能与本地经济与区域产业特点结合,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中无法与本地经济联系起来,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区域产业的特点,无法准确地辨别区域发展优势,学校的科研成果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不能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二是不能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缺乏针对性{2}。三是产学研合作的各方不能主动与当地产业融合,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无从“互利互补,协调发展”{3}。

二、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研究

在一体化思路下湖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可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就是指相关管理主体面对各类产学研合作情况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目前,产学研各方的管理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好且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产学研结合顺利实施和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机制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4}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管理机制。一是成立政府人文社科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小组。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对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显明的制约作用。二是成立政府产业专家委员会,保障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上的实施效果,加强对产学研结合运行过程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在大数据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更新的过程中,为保障产业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光靠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需借助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把握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方向,对产学研组织开发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1.基于区域经济的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效产学研合作在具备与企业合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并提供经营管理专家咨询的同时,还具备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研究基地”,研究机构对区域经发展状况研究来为地方政府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5}这样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成立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表1来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占全省总基地数(87个)的16.4%,其中经济类7个,说明新建地方高校学研合作规模越来越大。不过至今为止,湖南工程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湖南信息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等9所本科院校还没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基于区域文化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文化视角来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不仅肩负培养文化人才等基本任务,同时还需要研究区域文化的历史、现状、保护、传承并发展区域文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特色文化文献资料库”等等{6}。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湖南普通高等院校始终将“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为己任,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湖湘文化始终是湖南院校发展传承的重点内容。在各院校办学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的内涵始终贯穿于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为企业建立相应的平台,促使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企业文化,并随之发展起来。从表1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文化类占16.5个,是经济类的两倍强,这对促使文化发展、传承与保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湖南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的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办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是必然选择。地方院校只有抓住地方优势,才能快速提升办学水平。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点,地方院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7}因此,引导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方力量之间开展深度合作,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南工学院为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以董事会为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共创集团、江头生态农庄、香港皇朝、泛华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同实施“卓越金融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计划”,共建“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8}

2.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从整体上提升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重中之重。湖南工学院紧紧围绕衡阳六大主导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矿产品开发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医药加工、现代物流)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环保产业),通过新建、调整、改造、拓展等措施,努力打造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工商管理专业群,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或实验教学基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范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组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突出区域特色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方面,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地方高校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7}衡阳师范学院依托深厚的人文学科优势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湖南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和船山学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

4.主动深入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利用。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2007年以来,湖南工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与省内外30余家工商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涉及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策划、生态农庄设计、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旅游规划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地方共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00余项,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占到了全部科研经费的70%左右。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STS视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力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K014AGD007)、湖南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地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ZJB2013062)]

注释:

{1}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8):60-64

{2}戚志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3}王全.地方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9):147-149

{4}王鹏杰.论我国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构[J].学习论坛,2015(4):54-58

{5}韩作振,韩汝军,刘桂仁.山东科技大学: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服务地方与科技创新和谐发展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24

{6}孟令择.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体制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5(4):61

{7}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J].政策探索,2015.3下:13-15

{8}云谱萱,刘胜,肖中云,刘金春.八载砥砺铸辉煌,创新发展育英才――湖南工学院升本改革创新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5.6.17:4版

参考文献:

[1] 彭林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3):25-29

[2] 王飞绒.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琼.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9):50-53

[4] 刘叶,邓成超.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02:50

[5] 邵鹏.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周衡志,六扬,王章忠,陶郁峻,巴志新.基于长效机制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5(1):73-75

[7] 汤姿.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10-211

[8] 王伟.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93-295

(作者单位:1.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