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管理学笔记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笔记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笔记总结

第1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法自被哈佛商学院首先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运用之后,就一直被认为是“成功的管理学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研究开发部主任、案例协会主席John Bor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控索过程。”案例教学具有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等优点。因此,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在国内的一些高校中开始得到推广。

一、案例教学法溯源

哈佛商学院是管理学方面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先驱。1910年,它开始实行案例教学法。到1923年,它已有三分之二的课程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哈佛商学院用于教学的案例,由该校教授、毕业生以及有关的研究者组织编写。这些案例旨在解决新问题,目前用于教学的案例有数千个,取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管理实践,每年都要更新四、五百个案例。为了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在把它用于正式教学之前,教师都要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一个案例通常讲两、三节课,每一节课80分钟。案例分析课开始,任课教授首先要指定一个学生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定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所用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然后,其他同学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采取的措施,以及指出自己在什么地方比前一个发言者更好。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需要任课教授努力控制局面,引导学生发言。

案例教学和我国传统教学的明显区别在于: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虽然有些久经推敲的案例,总会隐含着教授和企业家们所共同认可的一些行动或对策,但这些行动或对策只对学生们起某种提示或引导作用。答案的非固定化可以避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妨碍答案的多元化,这样可以让学生针对环境变化寻找出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具体看来,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以下的优点。

第一,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管讲,学生管听。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管理的实践,因此,他们对管理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由于不能给学生提供管理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学生对组织如何管理,学习管理学的作用是非常茫然的,而学生对单纯的灌输教育模式存在抵制和消极情绪。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中的角色扮演,来学习如何进行管理。他们对管理理论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了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不悖。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反面寻找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积极主动地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准备讨论发言稿。

第三,综合性强,弥补了以往灌输知识教学方法的缺陷。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考试前学生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授课方式,学生是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考完试后,学生都说知识又全部还给老师了。在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不提供正确答案,并且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学生在上案例讨论课之前广泛阅读参考书,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锻炼、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对所学过的知识能记得更牢。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一般步骤

数年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上好一堂案例分析课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课前准备。分为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准备。课程所涉案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要求任课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学生课堂讨论。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选择案例,熟悉需要讨论的材料,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要发言人,因此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认真准备。学生要根据老师布置的案例进行阅读,熟悉案例的主要内容,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案例教学课的启动。有的教师会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往往争先发言,没有准备的学生只能听其演讲。有的教师喜欢任意抽选发言,这样可以迫使每一个学生都做好课前准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一个班级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不主动学习,采取第二种方法就可以有目的地迫使这部分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3.对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全班一起讨论,一种是划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一起讨论可以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才;小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在目前各个学校都普遍推行上大课的情况下,教室里学生人数较多,减少了学生发言的机会。可以先把学生小规模划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取得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1至2名代表在全班讨论发言,其他小组成员作补充发言。

4.教师总结发言。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一简短总结。总结内容如下: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作强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作重点讲解。对于案例讨论的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不参加发言的学生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后续的讨论。

四、案例教学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传统教育体制与文化背景使案例教学法推行受到阻力。案例教学在国外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学体制是一种应试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所提倡的通才素质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案例式培训方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和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这与西方社会推崇民主、自由和个性张扬、鼓励竞争、喜欢坦率直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相一致。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尊长、和谐、礼貌、忠诚等等,在公众场合对另一人的观点提出怀疑或质疑被认为是不适宜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使人们更愿意、更习惯于接受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培训方法。

2.有限的课时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教学计划中,《管理学》一学期大概在70学时左右,主要给学生讲授管理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按照一般上课的进度,这个课时刚够讲完管理学的内容。如果在讲授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那么很可能在学期结束时,课程的主要内容还不能讲授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往往变成在讲授中举例,与真正的案例教学法相去甚远。

3.案例教学法不是对课堂讲授教学的替代。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却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学知识。课堂讲授的好处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知识。针对低年级大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现象,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尝试较为稳妥,对低年级学生更适合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有助于他们掌握《管理学》的基础。

4.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相当的水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互动。要保证这种互动的效果,互动的双方都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对教师而言,一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案例;二要在课堂讨论中,发挥好“导演”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课堂讨论,这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但对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往往是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对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课堂讨论往往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关于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看法

1.注重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案例教学虽然强调学员的积极参与和主体地位,但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采用案例教学时,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问题,要有驾驭课堂讨论秩序的能力。

2.建立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保证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有必要对学生施以有效的激励。比如: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和课后总结的撰写。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方式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不能完全替代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讲授才能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如果没有基本理论和知识,单纯进行案例分析无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则是对课本知识的升华。

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像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传统书本上的信息、如用电影和录像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一方面可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可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书面案例相比,多媒体形式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获得对管理者所处环境的真实感知,使其加深对管理原则与概念的理解,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杨杜,等.哈佛学得到[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1.

[2]欧阳云,等.哈佛商学院MBA最新案例训练[M].经济日报出版社,1977. 11.

[3]郑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21.

[4]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第2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字:PBL教学模式;文化产业管理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6)02-0142-04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一词最早出现于1944年JohnDewey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最早应用,[1]随后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广泛应用于美国和英国医学院,[2]2000年左右引入我国,目前应用于医药学、生理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物理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3-4]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问题(项目)为导向,设立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老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和扩展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5]、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应用性技能[6]。PBL教学方法在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实施步骤略有不同,但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为学生呈现预先制订的PBL方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与课题相关知识点的联想及整理工作———将学生分组,建立团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小组充分利用资源,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内容和结论进行整理及展示———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包括指导教师与学生本人的评价)。[7]PBL教学方法在10余年的推广和应用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创造了“人人求知、人人善问、人人动手”的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普遍问题: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负荷加重;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较难,大学管理层和支援体系不足等。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吸取经验,扬长避短,有序展开。该文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探讨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特点及实施PBL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引入和应用PBL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原因有三:第一,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10月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二、三类高校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石家庄学院属于新建本科类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第二,文化产业管理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科生的一门基础平台课程,需要支撑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宽泛,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于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新生来讲,单靠课堂讲解来理解和掌握文化产业管理原理和理论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没信心,继而产生学习热情降低、动力缺乏、探究精神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引进和推行来改变当前的现实问题。第三,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文化产业本科教学中,“教学+笔记+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流。首先,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固化。学生为了应试,大部分课内时间只是听讲和记笔记,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涉猎仅限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固化内容,难以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被束缚。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身学习多立足于教材和文献,缺乏社会实践技能,在课堂上所应用的案例大多是为了引出新知识点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实践基础与实际价值,学生很难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动手能力弱。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实施PBL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应遵循“紧跟学科前沿,贴近企业实际,完善体系内容,改革教材教法”的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改革原则。[9]

(一)调整适合PBL教学的教学思路和大纲

目前石家庄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为4个学分,64个课时,平均每周课内学习时间为4课时。结合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和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将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确定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推行和应用PBL教学模式的计划:教师讲授课时为1课时/周,答疑、总结1学时/周,其余为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学时。大体可安排如下:周一第一课由教师对上一个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个任务,周二至周五为学生小组PBL项目学习时间,周三或周四的课堂3个学时为小组指导老师答疑时间。[10]

(二)做好适合PBL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主要发挥导向性、帮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设立—解决—延伸”的学习过程。在理论学习时,教师针对专题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沦。例如,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知识点,为该课程设立8至12个项目(Task),每个项目的标准学习周期为1周,可根据任务的繁简程度适当调整时间。其次,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的空间。把学生分成有课程老师指导的8至10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查找资料—信息交流—群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最后,做好及时的总结和反馈工作。课程各个章节项目完成后,开会总结并发表成果,以便于鼓励学生并及时调整和控制进程。

(三)做好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支撑

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通过外部渠道获取大量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和资源的匮乏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首先,精心挑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和优秀参考书。学生研习文化产业课程,提高对文化产业管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主要依靠专业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广泛阅读,所以课程组教师应仔细筛选和提供国内外知名教材和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之需。其次,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在国内属于新兴学科,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不多,需要课程组积极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案例集和问题库。教学案例大体分为“了解型”“启发型”和“策划型”三大类,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思考案例中的现象,倡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组教师应总结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企业调研实践等多种方式编制有特色的、有现实意义的、适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文化产业管理学案例集和问题库。再次,建立充足的习题库。习题集的使用便于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最后,积极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基金,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

(四)构建促进PBL教学改革的外部条件和交流平台

PBL教学模式的完成还需要活动场所、多媒体设备及仪器等因素,需要给学生配备可供全天候利用的活动室、会议室、白板、投影仪、电脑、互联网等设备和硬件环境。首先,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应用于课堂,开放文化产业专业实验室。其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多家资源丰富的学术网站和资源库,拓宽学生查询资料的渠道。再次,实现精品课网站建设和教学资源同步,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和在线测试。最后,利用社交软件构建师生网络沟通平台。积极利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和软件,建立相应的小圈子和小群组,实现群成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和资源共享,使课前和课后的交流沟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和有效。

(五)建立和稳定课程PBL教学团队

课程组教师是PBL教学要素中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结构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该模式要求教师要有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有指导及咨询能力,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心和爱心。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从业履历等着手,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首先,多途径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让老师掌握PBL的真正含义和意义、实施、评价过程。[11]其次,成立课外学习、指导小组。由课程组教师、班级辅导老师和学生会合作,在课外时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参加课外实践,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性和有序性。最后,吸纳和引进督导专家和外援人员。当学生小组提出的问题超出专业教师的知识范畴时,可咨询校内外专家或企业相关人员,让他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去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六)完备PBL相关政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石家庄学院课程的考核方式为“20%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死记硬背上,关注于学生出勤率却忽视了课堂积极性。所以,课程考核方式应打破传统试卷考试,应展示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比如增加项目综述的撰写和展示,实行项目得分累加等方式,其成绩评价由个人评价(笔试、教师的评价、进度发表会上的评价、组内的相互评价等)和小组评价(成果的评价、课程组评价、项目运营方的评价等)组成,比例各占50%。其次,应改变现行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科研为主,这种针对教师的定量监督和评估方式会掣肘于教师对PBL教学模式的尝试和应用。最后,学校管理层应给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相应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证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积极性和有序性。

(七)增设PBL教学辅的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配合性地增设一些调研、访谈、实习等课外实践性环节,例如,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讲授完毕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研和了解河北省、石家庄本土文化企业的招聘计划、人才需求标准和就业现状;在讲授“组织结构与设计”一章时,安排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调研不同规模和性质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公司的组织结构类型、优劣点等。这些辅的践行环节既可提升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和知识理解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使得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

四、结语

第3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三本院校其本身的学生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也就是适应现行社会的需求,因此所选用的教材必须紧跟社会的潮流。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内容大都滞后于实践,好多内容都比较抽象,理论性和学术性太强,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目前市面上针对三本院校的教材很少,实际教学中直接采用普通本科类教材,这些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严重脱节,不仅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三本院校教材的内容应以“必须、适当”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能接受它应用它理解它,以增强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笔者认为三本院校本专业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材的改编工作,结合三本院校的实际定位,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这条主线,多重视专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删除超越三本层次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纯理论性的分析,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对于管理学中比较难懂的知识点要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对于在教材中不清楚或者不明确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一些常用的原理要紧贴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每一章中增加与本章内容相符的具体案例,而所选择的案例要典型要涵盖各个方面,国内的、国外的、成功的、失败的,让学生能够综合分析综合学习。按照这样的要求来组织编写一套知识结构体系相对完整、内容新颖、结构合理便于组合取舍、富有管理特色、适合三本院校管理学专业教学要求的教材体系,对于三本院校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结合多次的成功和失败总结出来的一门精髓学科,它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发展较快,因此,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新的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选聘管理学专业老师上,应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管理、校企合作、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等措施,让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理论知识,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聘为客座教授等来充实教师队伍。其次应主动走出去和企业联系,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人力、物质资源,和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购买一些管理学的实训模拟软件,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在寒暑假进驻企业到相关的管理岗位上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专家定期到学校讲学,可以把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会到管理学知识前沿的同时,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

三、考试的改革

在进行管理学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改进目前的考核方式,管理学课程的考试不能只是单纯的出一张试卷去考试,传统的考试学生虽然考了高分但是全都是临时背出来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能力。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应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了解学生对管理学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可以把考试和平时相结合,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和平时表现、小组团队贡献情况、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避免或减少“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生搬硬套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师生交流

管理学课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在课堂上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管理学的教学将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不同于一本二本,教学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倾听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和对教师在授课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反响。根据学生的反应结合实际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也能顺利的推动教学的改革,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4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On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Management" Teaching

FENG Xinyou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Taiyuan, Shanxi 030012)

Abstract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the proper use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etter train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rol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management" courses and so talked about some of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teacher; student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经过分析讨论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锻炼学生的能力。

管理学是我校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校经济类、管理类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学生毕业后,不管将来在哪个行业工作,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懂得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管理学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老师在给学生讲授理论的同时,适当运用案例教学,将企业实例引入课堂,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有很大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从事管理学及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多年,现谈谈自己对该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一些认识。

1 案例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1.1 可以提高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教材中有很多管理理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也就是教师讲授课本知识点,学生听讲、记笔记、做课后习题。必然会使学生感到上课空洞、乏味,上课不积极,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如果教师在上课中能穿插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案例,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就可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管理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道德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时,就运用了《靠诚实守信提升企业的价值》这个案例,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明白了诚实守信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1.2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时,我的一般做法是在课堂上简要介绍一个案例,发一些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下次上课随机提问,有时讨论,然后再做总结。学生们为了能回答好问题,在课余时间都会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求与案例有关的资料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1.3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运用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先把所选案例的背景、案例中蕴含的道理弄懂。为此,教师就必须要查找资料,了解与案例有关的各种知识,勤于思考,否则就可能无法把案例分析透彻。另外,在讲案例分析时,教师不仅要想办法做到灵活组织,还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2.1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管理学课程中有很多理论,如果老师在讲课中逐条地讲解理论,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科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更不知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长期这样下去,教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加上案例分析后,情况就大为改观。例如,笔者在讲“决策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时,选用的案例是《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事件,一一分析了造成郑州百文巨亏的外因与内因。学生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的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2 能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地表现案例场景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管理学案例教学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示,可以生动逼真地表现案例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在接近实际的管理环境中得到锻炼。例如:在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我选取了电影《摩登时代》的一个片段;在讲管理者道德素质时,笔者选用的案例是《??滓Ч治度琶?0年》(恕不用企业真名),并给学生们演示了央视曝光的该厂水陆空(污水排放、废渣倾倒、黑烟滚滚)污染环境的图片。

2.3 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选的案例都是以前发生的,谁也无法将其过程再重新演示一遍,再加上案例素材都是平时通过报纸、杂志、网络慢慢积累起来的,因此老师的分析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同一个案例,由于在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方面的差异,不同的老师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分析的结果也会不完全一样。

3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主要工作环节

案例教学并不是找个案例念一念就行了,而是要在台下台上做很多工作。笔者认为,在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3.1 选用适当的案例

案例选取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所讲内容选取适当的案例。这里的适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意思:一是案例必须典型、真实。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掌握分析方法,进而能够对一般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案例所讲的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主观臆造的。二是案例的大小应合适,并不是案例越长越好,也不是案例中所涉及的事件越复杂越好。三是最好选用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这是因为学生大都对其他国家的历史、社会制度等不了解或了解得很少,选择国外案例并不能分析透彻。对不知名的企业,往往学生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选择案例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和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五是时效性,为了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动向,要尽可能选择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案例。

3.2 教师与学生都要做好课前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较好的教学方案。在教案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周密设计,还要对讨论的问题,发言人员名单、所用时间,板书内容等进行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教师应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通过预习了解与案例有关的背景与理论,并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到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3.3 强调学生互动

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一定要活泼生动,切忌死板教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既要找准时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天马行空地展开思维,又要及时制止学生游离主题之外的发言;牢牢掌握讨论的主题,准确控制课堂时间和讨论进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带领学生去探究问题。

3.4 展示案例

管理学中的案例,都涉及到管理中的具体事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案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介绍清楚案例的背景、事件的经过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形象的展示,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强化其切身感受。

3.5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

展示案例后,教师就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是先分组讨论、每小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如果各小组汇报的结果大致一致,表明同学们对案例问题有相同的理解,但他们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由教师点评。学生看法一致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结果。如果各小组意见不同,可采取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讨论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5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随着建筑市场的有效发展,逐渐向专业化、社会化以及规范化方向发展。随着工程监理的介入,在项目承包商与项目法人之间形成一种以合同为核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运营体系,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效达到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目的。按照目前的建筑市场模式,工程的监理将会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1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工程监理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而设定,通过接受建设工程的委托,结合工程项目的相关法律文件、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以及地方部门的相关文件为基础,为建筑工程提供监督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而工程项目管理是指自项目开展开始至项目结束,通过对项目的事先规划以及项目的控制,从而实现项目按照规划完成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与区别,具体如下所示:1)基础理论相近。1988年,自建筑工程监理一职设立,设立人便对监理工作进行明确定位:我国的建筑监理工作是以专业化、社会化建设原则来确立项目管理内容,其基础理论来源于建设项目管理学,而建设项目管理学又叫做工程项目管理学,它主要以组织、控制以及管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市场隐私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因此理论上来讲,两者存在理论基础相同的联系;2)定位不同。在我国建设工程工作中,监理工程师以独立、公正为原则进行,而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强调的是为业主服务;3)服务对象存在差别。建设项目管理如果按照服务对象,可分为建设单位服务项目管理、设计项目管理以及承建单位项目管理,而监理服务对象只有建设单位;4)建设工程监理具备监督功能。监理与建设单位会形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形态,虽与承建单位无经济来往,但是具备监督功能。

2基于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支持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1工程的事前质量控制

工程的事前质量控制,也叫预防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在工程准备结束后、工程实施前,对工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从而分析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各种情况,来达到预防质量控制的目的。由于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参与方较多,而是工程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从而造成工程质量存在缺陷时,不仅会影响到工程实施的进程,也会为企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质量预防控制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人员方面。对于参与工程各个技术工作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必须保证工作人员持证上岗,而且对于施工团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进行严格排查,一旦存在不符合工程相关要求的,拒绝其上岗;2)材料方面。在材料入场前,需要对材料进行严格质量管理,明确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建筑建设的要求,对于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入场使用,质量达不到工程要求的材料及时清理;3)设备方面。对于工程中准备使用的设备进行严格审查,对于一些设备的选购需要按照具体要求,并且经过质量管理人员的确认后,才能够被允许用于工程中。[1]

2.2工程的事中质量控制

工程所有参与方应具有极强的质量管理意识,其中监理的工作必不可少。在事中质量控制中,需要按照要求对工程施工所有工序进行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全程监管。全程监管主要是指监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在一旁实施全程监督的过程,这种方式是监督施工人员施工质量的一种方式,将这种方式与其他监理方式进行有效结合便能够达到监督工程质量的目的;2)巡查与抽查。由于监理人力有限,而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会以几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方式,因此,监理需要对几个项目采取巡查方式,对于项目中较为重要的部分,需要进行抽样检查,从而判断施工是否符合建筑标准,如果存在样品不合格情况,需及时返工,以免影响后续工程;3)监理笔记。监理笔记是记录整个工程过程的数据记录,能够有效反映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3工程的事后质量控制

工程的事后质量控制,主要是指通过实现规划策略,便能够了解到工程是否按照图纸以及规划完成,也能够了解到工程项目管理效果是否存在问题,在进行对比之间发现问题,并且将其列入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档案中,为以后的施工提供相关的案例支持,从而保障未来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事后的质量控制主要涵盖以下几点内容:1)工程事后质量控制要点。首先,将施工结束与施工进行时产生的对比数据作为主要依据;其次,将施工过程中运用的各项数据统计信息进行如实记录;最后,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查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此外,还需要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要保证出现问题时采取的解决方案具备可行性;2)验收方面。应严格按照检验方式进行验收,其中主要按照分批次、项目、子项目等工程内容进行质量验收,并且通过验收结果,进行反思,一旦发现不合格情况,应及时采取返工策略,直到技术相关参数满足国家标准;3)建筑事后容易出现问题分析。建筑工程完成后,容易出现雨后渗漏、墙体裂痕等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美观,还会影响到建筑的质量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还需要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单位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而随着建筑行业不断深化改革,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设定监理一职将成为必然趋势。而监理在进行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工程施工阶段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从而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第6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发展趋势

1.理解个人知识管理

简单来讲,个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选择、组织、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能力过程,是基于构建与开发个人知识库基础上的一套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整个过程涉及知识的获取与组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利用与创新。综合各种看法,定义个人知识管理:是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技巧,对个人在口常生活中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存储、检索、共享和创新的方法。经概括,个人知识管理有7项核心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价/评估、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信息安全和信息协作。

笔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可划分槲南坠芾砉ぞ摺⒆利深度分析工具、思维导图、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类工具。

2.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以及用户需求描述

2.1 web2.0及其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

Web2.0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为了区别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的内容而定义为第二代互联网。第二代互联网的兴起,给网络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与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给个人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Web2. 0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强大工具。

2.2 web3.0及其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

当今中国正在逐步迈入web3.0时代。简单地说,Web3.0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平台。每个人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即时、有效地对外广播各种信息,接受者可以方便地、有选择性地接收这些信息,最终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互联网服务。相比web2.0时代,web3.0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更加强调“人性化、智能化”。Web2.0的发展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开放的舞台;web3.0则在其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Web3. 0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有效的技术与平台。具体表现在:1 ) Web3.0可以真正地实现智能检索”,从而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 2)Web3.0个人智能终端的普适化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Blog记录、表达感想与见解,及时保存一些感触和思考,从而使用户实现自我超越。用户可以通过Web3.0提供的Blog及网摘等平台建立自组织学习研究共同体,通过各种互动与反馈功能,可以方便地寻求志同道合者,增强交流与沟通能力。3) Web3.0向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自主的学习平台,用户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在协作探究中不断挖掘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价值增值。

2.3用户需求描述

当前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主要竞争对手是office软件与传统纸质知识管理工具。与这两种工具比起来,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还具有许多难以企及的不足。这也是用户在使用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时的需求,有如下几点:

一、编辑功能不全面。常见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通常只能实现十几种基本的编辑功能,从编辑功能上看还远远不能替代office。

二、没有演示模式。为了便于受众接收和理解信息,Office系统中提供了PPT组件,井通过演示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而目前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还没有演示功能,或者不能对演示文稿进行编辑。

三、非行业标准格式。在纸张输出方面,doc和pdf格式的文件都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与打印机等纸张输出设备形成了良好的对接。但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各种格式的文件之间互相不兼容,没有统一的格式。

四、不是最快捷的记录零散信息的方式。据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纸质笔记本仍然是最快捷的记录零散信息的方式。知识管理软件在人机交互方面还不能做到完全的自然交互;由于多样方式的选择打断了人们对于要记录的内容本身的持续性思考。

五、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当下笔记本产品设计和材料的发展,各种风格定位的纸质笔记本产品琳琅满目,数字化知识管理软件的定位以管理工具为主,所以许多人都使用同一套系统,无论视觉形象还是使用方式都是统一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3.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发展趋势

一、个人知识管理软件情景化趋势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明显,并且实现语义检索,最终会更加广泛地嵌入人们的生活。

二、Web 2. 0技术的发展使各类工具呈现社会化特征,支持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大部分工具都支持协作或者建立自己圈子进行即时交流,对于工具开发商,也开始注重Web 3. 0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开发。

三、工具的功能呈现一体化的特征,而不再仅仅具有某一项功能。混搭(mashup)社会性知识管理工具的兴起,将各种应用程序集成于一个平台,使各种操作便捷化。

四、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能力加强。知识管理工具在保存和管理知识的同时,支持对知识的分析和挖掘,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用户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五、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将拥有更加强大的编辑能力,并且可能会逐渐产生行业标准格式。用户将享受能够实现灵活编辑、共享与无限云存储的知识管理软件。

六、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在未来会为实现良好触感,为实现外形设计与使用功能的个性化设置而努力。

Web3.0可通过精准、智能化的服务,为个人的知识利用与创新构建完备的平台。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必将为迎合用户需求而不断变革,本文希望能够总结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发展新产品、知识用户更好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供意见参考。

参考文献:

[1]田梅.Web3.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1,23:55-58.

[2]陈力行.论个人知识管理[J].情报科学,2005,07:1072-1075.

[3]林子.数字化笔记本的现状及未来设计趋势探讨[D].北京印刷学院,2013.

作者简介:

第7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管理学优点存在问题

一、引言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科学生需要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而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解几乎影响到此后每一门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同时,管理学也是一门看似简单、真正掌握起来却很难的学科,且不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就是有多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也不敢说自己的管理技能技巧已经足够。因此,在本科生教学中,大一就学习管理学且要学好确实是一项挑战。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学生仅学习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及其产生

案例教学是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也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于1871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倡,并于1919年得到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邓汉姆的推广,此后成为两学院的教学特色并享有盛名。由于案例教学法生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理论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实践创造者,现如今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得较晚。1980年,我国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首次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其逐渐被人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活动尚不普遍,大家甚至对案例教学存在种种误解,诸如“非正规论”、“学习游戏论”、“花拳绣腿论”、“神秘论”等,但归根到底,还是对案例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效果缺乏了解。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案论理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而且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每次案例课,教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很多学生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着手准备讨论发言稿。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而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由于目前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触很多实际的管理情景,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践机会。因此,他们对组织如何管理只是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管理学的作用也是非常茫然的。而案例教学则将真实生动的企业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企业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他们对管理理论和原则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便使学生顺利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增强了他们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3.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在校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环境比较陌生,如果能通过案例给学生展示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情况、决策案例,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掌握知名企业的丰富信息,通过认知,然后分析判断,最后加深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对企业信息的掌握,从而有效地拓宽知识面。

4.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过半年实习即可迅速成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其培养人才速度之快,令人惊讶。管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写作、决策、理解、沟通协调、集体领导、说服、讲演等能力。

5.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各种渠道挑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案例的熟悉程度相当高,并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便能使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四、案例教学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已获得广泛共识,并且在实践中案例教学也已被运用开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案例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且离案例教学的精神实质还相距甚远。

1.现有的教学体制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

现有的教学体制明确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材、考核形式,并以此考核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成为完成规定的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很少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一定比例的平时分以外,期末的闭卷考试占有较高比例分值,考试的内容多为教材上的概念、内容、性质、特点、阶段、意义和方法等。而题型又以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论述为主,案例分析题分值所占比例过少。这种考核形式,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

2.对案例教学法认识不足或存在认识偏差。

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在观念上仍然仅仅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其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是一种全新的、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围绕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对案例教学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学校看,案例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认为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采用与否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因而既没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力投入,更缺乏组织上的支持,这就直接打击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内涵,使其缺乏深刻的领悟。很多教师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混淆起来,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举例子,甚至是讲讲故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平等观念,习惯以权威自居,对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缺乏准确的定位;学生方面,不少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师投机取巧的一种借口,对案例教学表现出不热心、不关心,而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教师、死记硬背、照搬知识的习惯,使得他们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常出现“冷场”或讷于言辞,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听取他人的意见,等等,使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

3.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案例供给不足。

案例教学法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目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比较多地采用国外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管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致使学生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

另外,案例教材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案例知识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景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案例教材的启发性不够,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养成不假思索地形成结论的习惯,而且课堂上缺乏案例讨论的气氛。总之,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材不符合现代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被学生所喜爱,因而案例教材亟待不断更新。

4.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许多讲授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虽然理论水平比较高,但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调研和咨询,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以至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难以让学生信服,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欠佳。而且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课堂组织能力,或者对学生控制过多,或者对学生指导不足。所以,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实施案例教学法将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学生的能力限制了其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并且刚进大学的新生又往往是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甚明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局面。同时这种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这使得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其他学生则常常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经常跟其他同学的观点一致,缺乏创新的思想和建议。这就要求每次案例讨论之前,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若学生课前不预习,便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不能按教师的要求认真准备或是不会准备,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还不善于进行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归纳总结,所以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有畏难情绪,兴趣索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6.案例教学替代不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代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讲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则,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学知识。如果没有基本理论和知识,单纯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因此,不能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它只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升华,课堂讲授才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五、结语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但案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不利于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对于这一问题,高校管理者、管理学教师、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积运.论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2):31-32.

[2]张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教育科学,2007,(7):131-132.

第8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一、行政管理学常用的几种基本教学方法的评价及要求

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现场观摩和自学法。要做到优选教学方法,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这几种教学方法,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局限性及在运用中的要求。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却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解释、分析、论证时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系统性强,适用范围广。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力求语言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行政管理学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使其相互配合。但是,讲授法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运用讲授法时,一方面要求教师经常接触并了解政府工作实际和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讲授紧密联系政府工作的实际,注重实践性。另一方面,讲授不能采用单一的注入式,要注意讲授与启发相结合,将讲授法变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抓住重点、难点,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就实际中的某一典型的行政管理或公共政策问题,只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但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案例分析法是由选择或编写案例、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总结等几个环节组成。案例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率较低,有时会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也很难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准备较好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之前,教师要做些必要的说明与铺垫,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实质性的分析讨论,避免跑题、离题。再次,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综合分析、评讲。

(三)现场观摩。现场观摩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现场,了解政府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实际工作情况,最大的优点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直接感受行政管理工作实际过程。现场观摩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要建立起与政府有关部门的经常性联系,现场观摩要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协作,并能聘请懂得行政管理理论和具有这方面实际工作经验公务员作为指导教师;第二,所选择观摩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实际必须与教学的理论紧密结合;第三,教师必须熟悉所观摩的政府部门的基本工作性质。

(四)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成效明显。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录像设备,使同学能通过看录像体会自己的表演,或开展讨论,教师学生一起对各种角色进行评论。在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求指导老师懂得政府工作实际或具有这方面实际工作经历与经验,也可以聘请在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人员作兼职教师,参与情景模拟教学。

(五)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训练能力,达到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发表意见和看法,分析、总结意见和看法。讨论法的特点是通过对教师布置问题的讨论,可以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讨论法需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为保证,有时容易出现冷场或者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或离题太远失去控制的情况。所以,在运用讨论法时,教师要有较强的事前、事中控制能力和适时、适度控制能力。要求所布置讨论主题明确,讨论前教师也要作必要的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能紧扣主题,尽快进入实质性问题的讨论,避免由于冷场或扯得太远而浪费时间。

(六)自学法。自学法也称为自学辅导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写读书笔记、完成练习作用等任务,独立地进行学习以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自学法的模式是:提出提纲,阅读教材,解疑析难。自学法的特点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能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地给予具体指导,如编写自学提纲、编拟思考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二、优选教学方法的程序

按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明确选择标准)二是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三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参考巴班斯基的理论,结合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可以将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握大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因为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列出可供选择的几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组合。行政管理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列出可以选用的几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既可以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也可以将有关的教学方法加以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一种情况,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数教师采用,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步:综合比较,选择教学方法。对所列出的几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组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教学效果较好的1-2种教学方法或组合。

以行政管理学中行政职能一章为例,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和步骤。一般行政管理学教材中该章内容分为行政职能概述、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三节。大纲要求“理解行政职能的含义、特点以及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掌握行政职能体系中的行政管理的一般职能和行政管理的特殊职能)了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理解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的必然性和基本内容与方向。”教学的重点是行政职能的含义、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以及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的必然性和基本内容。因此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理解行政职能的含义和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理解并掌握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的必然性及方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案。当然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不只这几种。从表中的四种教法的选择和设计中可以看出,方案一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并配合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方案二主要采用的是自学辅导法,配合练习法和讲授法)这两种方法体现了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方案三、四则是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结合,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案,也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思想。在暂不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案都可以,但若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来看,选用方案四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优选教学方法的原则

基本教学方法和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用教学方法,应当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一)择优原则。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当然,没有最优方案,只有满意方案。

(二)多样化、综合化原则。任何教学方法总是跟具体的实际条件联系着,在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内容互不相同,各班级学生知识基础、群体性格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和个人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方法奉为万能的法宝,应该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使它们合理地和有效地相互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长,加以综合运用。

(三)相关性原则。制约教学方法运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权衡利弊,抓住有利的主要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的课运用讨论法费时较多,但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好处,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就要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如果教学时间实在难以调剂、安排,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教学方法。

第9篇:管理学笔记总结范文

在把握个人知识管理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个人知识的类型,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划分为文献管理工具、专利深度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大类并进行逐一介绍。对每类工具的使用场景、使用特点以及试用人群进行分析,对同类工具之间进行功能差异化对比,方便用户选择。最后结合现有理念和技术预测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工具 文献管理工具 专利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科研人员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无疑能帮助科研工作者从海量信息中把握线索,从复杂关系中梳理结构,从瞬息万变中挖掘规律,从而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技术发展和用户积累,各类工具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并且有各自的应用场景,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也被引入到科研机构、高校和图书馆等众多信息提供和管理机构的服务中,并且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个人知识管理概述

1.1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个人知识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的P. A. Dorsey教授最早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套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1]。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它是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搜集、分类、存储、检索和共享知识的一个过程[2]。多尔塞 (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是21世纪成功地完成知识性工作所必须具备的[3]。国内学者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第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4]总结上述几种定义不难发现,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强调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是进步的基础;强调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强调知识的利用和创新[5]。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实现以上三个层次的管理。借助工具,科研人员可以最快、最全地获得科研动态、跟踪科研进展、管理参考文献、理清科研思路、挖掘科研精髓、记录科研灵感、管理科研项目并进行科研协作等。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

用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个人知识管理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对于平时工作中产生的文档、文献、数据、网页信息、笔记等的管理,隐形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对于灵感、念头、经验、诀窍等的管理。此外还包括在人常生活中积累的“3W1H(what,why,who,how)”知识,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人际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的管理。可见,个人知识的管理范围广泛而繁杂,个人知识的有序化、条理化管理对于提升工作效率、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2.1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划分标准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划分标准各式各样,如按照功能可以分功能单一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和综合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按照知识流程可以划分为知识的获取分类、知识的存储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分析与挖掘、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等工具;按照知识的特点划分为显性知识管理工具和隐性知识管理工具;还可按照学科划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以上分类标准虽有可取之处,但是不能突出不同知识类型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按照知识的转化流程进行知识脉络的梳理(见图1),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如文献、数据、专利、笔记、日常信息、隐性思维信息和社交信息等,将工具划分为文献管理工具、专利深度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大类工具(见图2)。

图1按知识流程划分工具 图2按知识类型划分工具

2.2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类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知识管理硬件和软件应运而生,硬件有手机、笔记本、计算机、PDA 等个人数字工具。软件有在线的、离线的,如Google等搜索引擎,还有如微软 Office、MS Outlook、Lotus Notes与ICQ、MSN 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辅助小工具,文档资源知识可选用 Mybase,个人知识获取时选用搜索引擎,对个人知识进行加工时选用概念图,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时可用 BLOG 或个人主页等[6]。科研人员可以根据科研中遇到的不同的知识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要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例如在引文管理和参考文献管理方面可以选择EndNote和Mendeley等文献管理工具;在专利分析中,根据数据特点和数据分析目标选择所需的专利深度分析工具;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灵感和思维的管理,选用思维导图进行协助记录和管理;对个人记事、日常笔记和网络信息,采用当今比较流行的云端笔记和网页捕捉工具;随着Web 2.0和E-learning的开展,可以使用社会性网络工具进行定制、在线交流、协作和共享。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