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实习;人际关系;竞争;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12-04
教学实习是指师范类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活动,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世界范围看,教学实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0年,美国就有三分之一的师范学校让实习教师去公立学校实习。[1]
教学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对于个人来说,实习教师通过与指导教师的互动、合作,积累教学经验,为后继的独立教学做准备;对于整体来说,教学实习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保障之一,在提高预备教师素质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甄选平台,对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发出预警信号。
鉴于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教学实习的有效性。其中,“三位一体”研究视角通过对教学实习所包含的人际关系互动的理解,为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学实习包含了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学生、校长或者家长之间关系的互动。这些关系可以组合成多个“三位一体”模型(见图1),其中,最经典的研究模型是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的“三位一体”模型。
一、经典“三位一体”研究模型:
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
实习教师(student teacher,简称ST)、实习指导教师(cooperating teacher,简称CT)、大学指导教师(university supervisor,简称US)三者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实习的目标和成绩,在与实习指导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的合作中分享与学习他们的经验是学会成为一名教师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此互动关系的重要性,这三者组成了分析教学实习的一个经典、持久的模型,也是公认的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模型。
那么,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呢?
在现实情境中,教学实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三位一体”关系的转换。[2]这种转换的起因是大学指导教师的到场与缺席。大学指导教师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进入学校现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其缺席的情况下,教学实习中存在着一个“功能三位一体”(the functional triad)[3]的关系,即“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学生”。此时,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之间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联盟,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时间与空间,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甚至成为很好的朋友。在这种关系中,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一名老教师处于权力的顶端,实习教师作为新教师位于第二权力层,而学生则处于权力的底层。当大学指导教师到访学校时,根据三位一体理论(triad theory),此时权力发生转变,大学指导教师位于权力的顶层,实习指导教师位于权力的中层,实习教师位于权力的底层,并且此时的目的和关注的焦点也发生转变,由学生转移到了实习教师身上,因此“功能三位一体”转变为“机构三位一体”(institutional triad),即“大学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或许是因为大学指导教师有更高的学位或者是职称,或许是因为实习指导教师本身就是大学指导教师的被指导者,所以,实习指导教师会把大学指导教师安置在管理者的位置上。我们称此为“机构三位一体”就是因为大学及实习指导教师都会习以为常地把责任和权力给予代表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指导教师。[4]根据三位一体理论,当二元关系建立时,第三者的加入会引起冲突和障碍,导致关系的被动干扰[5],因此,实习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二元关系会因为大学指导教师的加入而出现被动干扰,此时三者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复杂。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因为教学实习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理所当然地拥有决策权力,所以大学指导教师是重要决策的制定者,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只是被动参与者。另一方面,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实习指导教师对大学指导教师的指导持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第一,大学指导教师有限的拜访并不了解教学实习的真实情况;第二,大学指导教师不一定就是基础教育的专家或者已经离开基础教育多年,对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并不了解,因此对实践情境中的教学很难有正确的判断。当大学指导教师作为实习教师的主要评价者和管理者而忽视实习指导教师的意见时,这种紧张关系就会变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实习指导教师就会联手实习教师共同批判大学指导教师的行为。[6]此时的“机构三位一体”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7]
造成这种紧张竞争关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角色认同[8]、缺乏清晰的教学实习目标[9]、缺乏有效的交流[10]。首先,“机构三位一体”的成员角色定位模糊是产生冲突的首要原因。第一,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这主要是源于甄选过程的随意性。在为实习教师选择实习指导教师的时候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通常是因为实习指导教师愿意或者有空而被领导选中。因此,选择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与教师教育目标无关,许多实习指导教师并不把教学实习经验当成学习的情境,缺乏对实习教师的有效指导。此外,实习指导教师没有被包含在教师教育的计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过程,他们对自己的角色认定和教师教育机构对他们的角色认定之间存在差异。如他们可以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指导实习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而教师教育机构则认为他们的责任是帮助实习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程序和教学风格,而不是简单地传承。第二,大学指导教师实践角色缺乏。大学指导教师对实践关注不够,很少进入实践领域,缺乏对真实情境的了解和对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的关怀。另外,大学指导教师通常是以专家、督导的身份进入实践领域的,他们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第三,评价者角色部分缺位。通常,大学指导教师完全拥有对教学实习的评价和督导权力而将实习指导教师排除在外,实习指导教师会觉得自己“无权”,这是导致冲突的深层次原因。第四,实习教师平等交流的角色缺乏。实习教师有一个角色的转换,在“功能三位一体”模型中,实习教师的身份是“教师”,随着“功能三位一体”向“机构三位一体”的转变,其角色也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此时,完全处于“失权”状态,缺乏平等交流的地位。其次,缺乏清晰的教学实习目标也是导致紧张关系的原因之一。教学实习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实习教师为未来的独立教学做准备,并对其教学潜力进行评价。[11]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准确的角色定位是紧密相连的,由于缺乏清晰、一致的目标,就无法对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三者齐心协力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的意愿。最后,有效交流的缺乏也是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有效交流即指三者用实践语言的平等交流、充分交流。有效交流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这与大学指导教师实践角色的缺乏密切相关。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机构三位一体”中的紧张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下,缺乏有意义的三位一体的互动,给教学实习带来了负面影响。有效的教学实习需要有意义的持续的合作,需要在三者之间孕育积极的互动。
二、合作共享:
“三位一体”互动关系的专业化建设
在“机构三位一体”模型中,大学指导教师因为处于权力的顶层以及对督导权、评价权的垄断而被孤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学指导教师就必须寻找同盟者。根据三位一体理论,当成员在寻求联盟和联合时,需要对权力进行再分配。为了找到同盟者,大学指导教师必须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建立一种合作的督导方式,与实习指导教师共享督导权,改变实习指导教师的被督导的地位,寻求自己的联盟,缓和紧张关系,进行有意义的合作。此时,三级督导关系变成了二级督导关系(见图2)。
在“合作督导三位一体”模型中,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积极的二元互动关系,共同对教学实习进行督导。但是,无论是“机构三位一体”还是“合作督导三位一体”仍然是等级制,实习教师的不平等交流仍然存在。建立完全的有意义的合作互动关系,让实习教师参与权力分享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实习教师中的大部分最终将成为实习指导教师。研究表明,当他们在成为教学实习指导者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自己的教学实习经验。[12]因此,为了有效教学实习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改变三者之间松散的联系结构,提供有意义的互动,使其发生系统的、质的变化。
建立有意义的互动关系,需要消除权力的等级关系,在三者之间实现权力分享,共享督导权和决策权,构建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合作氛围,使三者成为学习伙伴。合作共享的学习伙伴关系建立的前提是三者有能力为彼此的专业发展服务,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建立的基础是拥有平等、有效交流的氛围。根据哈贝马斯的普通语用学[13],言语的四个有效性要求为真实性(speak truthfully)、合理性(speak legit-imately)、真诚性(speak sincerely)、可领会性(speak comprehensively),这为消除“三位一体”中的紧张关系、实现权力共享提供了指导框架。言语的真实性需要三者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言语的合理性意味着大学指导教师不能利用大学身份或地位来坚持自己的观点,相反,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贡献;言语的真诚性指大学指导教师要通过展示自己的真诚来获得实习指导教师的支持,所有的成员都要积极地倾听彼此的观点,公平分享决策权力;言语的可领会性意味着成员之间的清晰的交流,也暗示着大学指导教师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发展与共享实践语言。
建立积极的、有意义的互动关系还需要明确三者的专业身份。首先,明确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身份。第一,严格甄选程序。研究表明,高效的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以下特征:从教10―29年;督导过五名以上的实习教师;从大学指导教师那里获得持续的影响。[14]应改变匹配的随意性,规范选拔程序,建立实习指导教师数据库。第二,进行常规化、专业化培训。培训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明确角色、统一目标,另一个目的是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获得和实践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所必备的技能。第三,担当专业责任。实习指导教师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保证教师的质量,因此要担当其专业责任,除了指导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任务是提供客观、真实、严格的评价,为评定实习教师是否适合从教提供重要依据。鉴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深刻影响,应该通过认真挑选和常规培训来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质量,确立并培养其实践专家和督导专家的专业身份,为积极的、有意义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完善大学指导教师的专业身份。大学指导教师除了其本来的督导专家身份外,还应融入到真实的教学世界,一起观摩、一起督导、一起展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专家的身份,用实践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最后,培养实习教师的专业身份。实习教师要努力适应角色转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风格,逐步培养自己的专业身份,知识共享、平等交流。
合作共享的三位一体研究模型旨在消除大学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之间的权力等级,消解三者之间的紧张竞争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有效交流的氛围,每一个成员都应将教学实习经验理解为三人合作的互动,在有意义的持续的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研究框架深刻揭示了教学实习中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和促进有效教学实习提供了一个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Welborn, E. L.Cooperation with local schools in student teaching[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1920(6).
[2][4][6][13]Veal, M. L. & Rikard L. Cooperating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ent teaching triad[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8(49).
[3]Barrows, L. K..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e student teaching triad[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1979.
[5]Caplow, T.. Tow against one: Coalitions in triad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68.
[7]Crombag, H. 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means-interdependent triads: a replic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4).
[8]Grimmit, P., & Ratzlaff, H. Expectations for the cooperating teacher role[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37).
[9]Marrou, J. R. The university supervisor: A new role in a changing workplace[J]. Teacher Educator,1989(3).
[10]Koehler, V. Barriers to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student teaching: A field study[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8(2).
[11]Yee, A. 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student-teaching triad[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68(19).
[12]Rikard, G. L., & Veal, M. L. Cooperating teachers: Insight into their preparation, beliefs, and practice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6(15).
[14]Killian, J. E. &Wilkins, E. A.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y effective cooperating teacher: A study of their backgrounds and preparation[J].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09(4).
【关键词】艾司唑仑;胃肠神经官能症;马来酸曲美布汀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4-02
胃肠神经官能症属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疾病,是指一组胃肠类综合征总称,且精神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多为胃肠道类症状,如便秘、腹胀、呕吐、反酸及腹痛等[1]。本院针对89例节育术后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89例节育术后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女比例23:20,年龄25-64岁,平均(44.3±2.0)岁,病程2-7y,平均(4.5±1.3)y;研究组46例,男女比例24:22,年龄26-63岁,平均(44.0±2.4)岁,病程3-8y,平均(4.8±1.0)y;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艾司唑仑(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H33020353,1mg)治疗:1mg/次,晚上口服,1次/d;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行马来酸曲美布汀(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H20030290,100mg*20s)治疗:100mg/次,口服,3次/d;两组疗程均为4w。
1.3疗效判断与观察指标
依据患者各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评价疗效:显效指排便、腹胀及腹痛等症状均显著改善,且6m内随访未出现复发;有效指排便、腹胀及腹痛等症状均显著改善,且6m内随访有复发;无效指排便、腹胀及腹痛等症状均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观察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且得分高低与疗效成反比。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情况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6.7%显著低于研究组95.7%,具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情况[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研究组 46 24(52.2) 20(43.5) 2(4.3)* 44(95.7)*
对照组 43 18(41.9) 15(34.9) 10(23.3) 33(76.7)
注:组间比较,*P
2.2两组HAMD评分情况
治疗前,对照组HAMD评分为(26.4±2.0)分,研究组为(26.7±1.8)分,两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HAMD评分为(24.8±2.1)分,研究组为(15.5±2.5)分,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肠神经官能症通常具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发病因素与饮食及精神等均有关,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如予以镇静剂、神经性呕吐或解痉止痛类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显著且不良反应多[2]。本研究中,对照组行艾司唑仑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行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显著低于研究组95.7%,由此可知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原因分析可能为:不良情绪将经大脑皮层引起下丘脑出现功能紊乱,进而对胃肠道处功能造成影响,最终引发胃肠道的功能紊乱,为此有效调节神经功能,改善不良情绪是治疗的关键。艾司唑仑为苯二氮卓性抗焦虑类药物,其可对苯二氮卓处受体起作用,对中枢神经处GABA受体产生促进作用,进而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抗焦虑的效果,显著取消或缩短REM睡眠的第四期,且可有效阻滞网状结构处激活功能,使胃部处感觉过敏得以抑制,还可使内脏的传入信号于脑部放大作用得以减少,进而改善症状[3]。马来酸曲美布汀为消化道处运动引起兴奋及抑制的有效双向性调节剂,其不仅可阻止肠道处高动力,而且可使肠道动力得以改善,进而加快肠道处运动的恢复,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可激活阿片受体,并抑制胆碱能处神经,造成ACh的释放量减少,进而达到抑制肠道处运动的效果,加快肠道处运动的恢复;当肠道出现低动力的状态时,其可抑制肾腺素类神经,且可解除对胆碱能处神经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ACh的释放,加快肠道的运动[4]。此外,其可直接对肠道处平滑肌起作用,于一定程度阻止肠道处运动机能,进而使肠道处运动机能较低下的肌群活动得以增进[5]。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的HAMD评分高于研究组,由此进一步证明两者联合治疗的疗效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促进疾病康复。究其原因,与两者联合治疗可起协同作用,进而提高疗效密切相关。有效的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注意加强饮食及精神方面的护理,将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节育术后胃肠神经官能症应用艾司唑仑和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丁晓岚,祝应俊.黛力新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8-90.
[2]王英霞,刘学文.枸橼酸莫利分散片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7):49-50.
[3]夏路风,李六水,张琪,等.舒眠胶囊与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2015,19(2):367-371.
关键词:企业竞争合作关系演化动因
随着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等组织形式越来越普及,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对企业的发展日益重要.这些关系渗透于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中,成为企业获得关系租金、赢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杜智涛认为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是一个介于绝对竞争和一体化之间的连续谱系,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受企业内部动力与外部约束的作用而相互转化,演化出不同的企业关系形式[1].那么,推动企业间关系演化哪些力量有哪些?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更好的驾驭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提升关系资产质量.
实际上,早在1973年,Granovetter就提出关系程度的变化主要由互动频率、感情深度、亲密程度和互惠程度四个因素来推动[2],其后Nooteboome和Gilsing提出范围、专用性投资、持续性、互动频率、信任以及正式控制等是推动关系程度演化的重要动因[3].Hausman认为承诺、相互信任和双边关系主义等是影响关系的重要因素[4],Cullen,Johnson,Sakano以及Sarkar,Echambadi,Cavusgil,Aulakh等也认为相互信任、互惠承诺、合作交流是影响关系程度的重要因素[5-6].K.W.Hipel等和D.M.Kilgour等对合作冲突进行了深入研究[7-8],国内学者李勖等利用博弈论研究了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以及稳定性问题[9],叶永玲研究了虚拟经营的竞争博弈及合作动力问题[10],吕坚等从静态绝对收益和动态相对收益两个角度分析了虚拟企业组建与经营的合作动力[11].刘伟华和季建华运用动力学模型,借鉴期望理论、平衡理论,分析了企业间合作动力的构成因素,给出了企业合作动力的计算流程和方法,并利用企业合作阻力系数构建了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和企业整体合作强度的计算模型[12-13].本文在这些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模型,对演化动因进行了细分,并对演化动因的类别及主要因素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演化动因的重要性及其与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模型
二、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动因的类型
基于上述对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分析,通过对CNKI、万方数据库、ABI,SCI、Ei、ELSEVIER、LISA、JSTOR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梳理和对企业的调查,本文认为推动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动因有以下几种:(1)从作用方向看,有动力和阻力两种,前者推动企业关系亲密化,而后者推动企业关系疏远化.(2)从时间序列角度看,有先天动因和后天动因两种,前者指在企业间产生竞争合作关系之前,推动企业行动的动因后者指企业间已经形成了某种竞争合作关系,由上一期的关系状况所形成的、对下一期关系造成影响的动因.(3)从来源看,有内生动因与外生动因两种.
动因I:(1)共担风险.当某一投资项目风险很大,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风险.(2)塑造核心竞争力.合作可以使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专注做好主营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3)优势互补.合作可以使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双赢.(4)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5)控制资源、保障交易.通过合作使企业规避在生产资源、分销渠道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6)扩张战略.联盟合作可以使企业在保持柔性的前提下实现扩张.⑺学习内化.通过合作,使企业学习合作伙伴先进的技术知识、生产知识和管理知识.⑻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点.
动因II:(1)政府要求,或是政策的导向,促使企业间进行合作.(2)对抗竞争压力.通过合作来抵抗外部竞争压力,或巩固优势地位.(3)市场进入.许多外国(或外地)企业通过与当地的企业合作,推行其本土化战略.(4)制定产品或服务标准,企业间形成合作联盟.(5)网络外部性.在电话网络、信用卡网络等行业中,网络中的成员越多,则网络的整体效用越大,这促使相关企业通过合作联盟参与到网络中.
动因III:(1)合作绩效的正激励.企业间合作是一种重复博弈行为,上一期合作满意度高,则会使推进企业在下一期的继续合作.(2)未来合作的预期.既使企业在上一期合作中满意度不高,但对未来有较好的预期,则也会有继续合作的可能.(3)惯性,为了维护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企业一般倾向维持合作现状.
动因IV:(1)政策因素推动,政府主导企业间合作.(2)外部环境推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等变化,使得企业的传统优势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危机,企业通过合作联盟将传统优势与新兴变革相嫁接,获得新的生命力.
动因V:(1)对合作预期不乐观.(2)自我保护,害怕被恶性兼并或核心机密被泄露,而拒绝合作.(3)决策者的偏见,有时企业决策者的风险偏好、非理性倾向会影响企业合作.(4)利益非相容性,当企业间具有相同的利益目标,且企业间处于非赢即输的零和竞争状态时,企业合作的可能性较小.(5)惯性,同上所述.
动因VI:(1)反垄断政策.(2)历史文化差异,特别是在跨国企业合作中,这种差异会成为合作的极大阻力.(3)行业和产业限制,如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行业准入有所限制,这也成为影响企业合作的重要原因.(4)资源的稀缺性,当企业所需求的资源较为稀缺和难以获得,且具有竞用性(不能被多方同时使用)特点时,不利于企业合作(特别是平等合作).
动因VII:(1)合作绩效的负激励,企业上一期的合作绩效下降,或合作绩效与主观预期相差甚远,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合作.(2)合作中无法协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信任、无法协同运作,会影响到下一期的合作关系.(3)企业合作过程中,双方管理层的摩擦会成为企业间进一步合作的阻力.(4)合作中获得的收益不平衡,会使企业对下一期合作缺乏动力.(5)合作中企业间的地位差距拉大,导致企业在合作中的主动权和控制能力降低,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动因VIII:(1)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使企业实施归核化战略,进行资产剥离或分拆,导致原本紧密的合作关系变得疏远.(2)政府政策变化,如反垄断法实施等.(3)企业合作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会使合作体以外的竞争对手深感威胁,它们会通过更强的对抗措施来阻碍企业合作.(4)其他企业的吸引,有可能成为既有合作的阻力.
三、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动因的实证分析
为了剖析上述动因对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影响,本研究对国内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1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达到67%.通过问卷回收后的信度与效度检验,证明调查数据有效.调查首先对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的重要性分别进行排序,动力因素主要基于企业的生产资源层面,在现代知识经济中,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状态,这说明国内企业的合作仍处于一种较低层次,这与目前国内企业主要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的发展层次是相吻合的.阻力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大体上是基于资源和利益层面,由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在资源和利益上博弈显得尤为突出,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尽管归根到底也是基于利益,但在形式上却隐晦得多,如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在战略、服务、研发、创新等方面展开竞争.可见,国内企业的竞争仍处于较低层面,竞争的目的主要在资源和利益上.
其次,分析各动因与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相关性.第一步,提出各动因与企业间关系紧密程度相关性的假设陈述.第二步,计算动力、阻力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第三步,以竞争合作关系程度为因变量、各动力因素或阻力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于F值、R2和AdjustedR2均较满意,数据结论有效.由结果可见,企业共担风险、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控制资源和保障交易、学习内化、制定产品或服务标准、网络外部性、在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对未来合作预期等动因使企业倾向于选择较为紧密的合作方式而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使企业倾向于选择更为宽松的合作方式.由于多数动因与企业间关系紧密程度正相关,因此可见,我国企业更加认可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合作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必须既看到合作的收益,也要认识到被合作关系套牢的风险,在其间找到平衡点,寻找最佳合作之道.另一方面,企业间利益不相容、资源稀缺、合作中管理层出现摩擦、合作收益不平衡、合作中地位差距拉大等因素,使企业倾向于选择更为强烈的竞争方式.由此可见,国内企业更加关注资源、利益等方面的竞争,这与前面所得到的结论相同.
四、结语
本文着力于分析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演化动因,构建了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模型,将推动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作用力分解为三种动力和四种阻力.这些力相互作用,当合力超过一定阈值时,企业间关系状态发生改变.推动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动因从方向维(动力/阻力)、时间维(先天/后天)、空间维(内生/外生)三个维度可以分为8种36个.为了对这些动因的重要程度及其与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内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两个方面对这些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方式、演化路径、演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研究架构.
参考文献:
[1]杜智涛.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演化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2]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
[3]NOOTEBOOM,GILSINGVA.Densityandstrengthoftiesininnovationnetworks:acompetenceandgovernanceview[J].
[4]HAUSMAN,ANGELA.Variationsinrelationshipstrengthanditsimpactonperformanceandsatisfactioninbusinessrelationships[J].
[5]CULLENJB,JOHNSONJL,SAKANOT.Successthroughcommitmentandtrust:thesoftsideofstrategicalliancemanagement[J].
[6]SARKARMB,ECHAMBADIR,CAVUSGILST,etal.Theinfluenceofcomplementarity,compatibility,andrelationshipcapitalonallianceperformance[J].
[7]KEiTHWHIPEL,LIPINGFANG.AformalanalysisoftheCanada-USsoftwoodlumberdispute[J].
[8]D.MARCKILGOUR,KEITHWHIPEL,LIPINGFANG.Thegraphmodelforconflict[J].
[9]李勖,孙林岩,汪应洛.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0]叶永玲.虚拟经营的竞合博弈及合作动力分析[J].管理科学
[11]吕坚,孙林岩,马新莉.虚拟企业组建的合作动力与利益协调分析[J].陕西工学院学报
[12]刘伟华,季建华.供应链企业合作强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3]刘伟华,季建华.企业合作动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4]李勖,孙林岩,汪应洛.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5]李纲,杜智涛.基于AHP与FCE方法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强度识别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杜智涛,夏晨曦.企业间竞争合作动力机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样也是呼吁合作的社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竞争是合作的目的,合作是竞争的基础。
正是我们的合作意识使自己变的如此高大,我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登上成功的顶峰。使自己有了竞争的实力,并最终胜利下去。
作为初三的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中考,我们同学之间一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那么我们在学习上就不敢与其他对手对抗竞争,争取理想的成绩,那么我们就是学习上的手将败将,我们的学习不在于单单只想有理想的成绩,而且为了成功,不想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交流,不想告诉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那可以摆明是不想互相合作,也是做人的懦夫,一个不想与他人合作的人,就算现在取得优秀的成绩,到头来以后就不能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了,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合作是社会的立存,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竞争与合作是彼此之间不能分离的,如果没有合作的竞争,只会弄的两方都两败俱伤,合作不竞争,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
竞争与合作是相随相生的,只有共同发展,我们人类才会有所真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文体活动;高职学生;团队精神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团队合作使人们的联系更为紧密,重要事项的完成都是沟通合作的产物,都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一、高职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生薄弱的沟通交流意识。部分同学来到大学之后不主动与人交往,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冷漠,如此以来,团队协作精神就无法体现和发挥作用。同时,教、管、学三者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团队合作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很大程度上因为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辅导员很难接近,往往敬而远之的做法,使之失去了他的优势。
(二)高职生薄弱的集体主义意识。部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较差,个人主义思想很严重,漠视组织纪律,很少参加院系和班级活动。很多学生甚至不愿意担当班委等学生干部职务,此外,一些同学宁愿睡觉或者长时间玩电脑也不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舞台易搭,演员难请,观众更难请”的现象在各所高校普遍存在。系部活动大多以强制报名方式为主,观众更是以轮流参加的方式进行,能自愿参加的极为少数。
(三)高职生紧张的宿舍成员关系。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的综合性场所,学生在宿舍时间占在校全部时间的二分之一以上。目前各高校学生主体都是90后,他们宿舍成员的关系明显紧张,申请调换宿舍的学生明显增多了。很多宿舍都出现小团体现象,或是形单影只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沟通合作的态度及方法有待提高。
(四)高职生强烈的重竞争轻合作的观念。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单打独斗,习惯于个人奋斗,缺少合作的经历。
(五)高职生团队合作的心理素质较差。大学生希望通过团队合作提升自身的学习绩效和综合素质,但在实际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值得关注。部分学生自负意识较强,部分学生宽容精神不够,部分学生自卑自闭。此外,嫉妒、猜疑、急躁、不想“便宜”了别人等心理问题也是合作心理素质较差的体现。
二、高职生团队精神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社会的影响。当前形式下就业压力十分严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无处不在。许多大学生认为只有竞争才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往往把同学当作竞争对手,他们的心中合作的意识比较的单薄,更谈不上什么团队的概念了,高职生们缺乏团队合作的机会自然就没有什么团队协作的意识和精神了。在面对追逐名利、不劳而获、不公平竞争等不良社会现象时,部分大学生缺乏明辨力和控制力,对人际关系心存芥蒂,影响了其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二)来自教育的影响。现行教育体系下,学生面临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同学。在“分数”和“排名”的指挥下,在家长危机意识的的推波助澜下,谦虚礼让、团结合作等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学生很容易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淡化团队合作精神,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到了大学这个开放的环境中来很难适应,往往不愿意与人合作,继续延续十多年来的习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三)来自家庭的影响。独生子女都能享受到父母提供的一切,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首先在家庭中就没有与同龄人合作的机会,从小就缺少与他人之间的磨练。父母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远远大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因此个人中心思想强烈,自信心也比较强烈,到了大学中有些人不屑于与他人的合作,往往缺乏与人合作的主动性。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平衡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缺乏。
三、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
文体活动是根据学生特点和爱好而开展的,大多以团队形式组织,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文体活动能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理念。
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面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的误导,学生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而通过一些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的开展,比如每学期的升旗仪式,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对于国家的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二)文体活动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激烈的社会竞争强化着竞争意识,文体活动以其团队性的特点,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无论是足球比赛中的配合、还是广播操比赛中的整齐,无论是合唱比赛中的高昂,还是运动场上拼搏,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努力,亲身体验到团队成员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群体情感,深刻认识到竞争与合作并非简单的对立,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从而培养他们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在合作中促进良性竞争这一更高层次的视野和 胸襟。
(三)文体活动能弥补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团队精神教育的不足。
利用文体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参加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们跳出应试教育中“你教我学”的传统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只追求分数化的问题。通过文体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共同努力,共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成功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文体活动能纠正学生的自我意识。
一、 何为企业战略联盟
20世纪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纷纷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上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风起云涌。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为实现自己在某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合作协议方式结成长期的、动态的联合体,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各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供应关系的、销售关系的、甚至是死对头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的某一行动中都纷纷携起手来,以团体的力量参与国内外竞争。企业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向互利共荣的合作,对企业以及对人类来说都是一个进步。今天的商业环境已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竞争,一种合作中的竞争。简单地说,今天的商业竞争经常是在成群的企业结盟之间而不是单个企业之间展开。企业群体以共同的目标利益结成了联盟关系,虽然它们内部依然存在竞争和矛盾,但是它们借助和学习彼此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优势,联手与外部企业(群)展开竞争。企业联盟没有弱化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群体竞争的情况下,一个孤军奋战的企业就好比狼群中的一只羊,面临被别人吞掉的危险。所以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道:联盟是全球竞争的重头戏,赢得全球竞争最不足取的道路就是什么都靠自己来做。
二、博弈论对企业战略联盟的解释
从博弈论分析,企业战略联盟其实也是企业之间长期博弈对策的结果,是企业在进行竞争博弈(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后利益对比的选择。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对利益的争夺,常常使人们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同样是由于利益的缘故,人们又会结合在一起。因为每个人的理性都会对合作还是对抗所产生的利益大小进行斟酌比较,最终就会发现通过合作得到的利益往往比个人单独进行决策得到的利益要大得多,因而最后会选择一个使自己利益最大、社会利益最大的合作策略。即使只有两人在竞争,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也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用博弈论中“囚犯困境”的游戏说明这一点。在这个游戏里,有两个人,有两种选择:合作和不合作,两个人都是在不知道对方的选择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由于不知道对方选择什么,选择背叛总能比选择合作有较高的收益。所谓的“困境”是指,如果双方都背叛的结果比任何情况都要糟。这相当于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若合作组建价格联盟对双方都有利(这里我们不考虑价格联盟对社会产生的负效应);若一方合作另一方先背叛的话,背叛的一方会得到较大的好处,背叛是每个参与者的最优选择。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各企业都想先背叛以获得较大好处,最后反而使双方都受到背叛的惩罚,使总的结果最差。
可见,博弈论对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可以把个人的自私自利转化为社会最大福利提出了质疑,“囚犯困境”就说明了在很多情况下,自私不一定就能产生“自利”。可是,经过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这些博弈的各方就会发现合作产生的价值更大,就会由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转向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结果会不断推动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
三、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要认视企业战略联盟的意义。由于我国企业刚刚从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才刚刚习惯于市场竞争,所以还习惯于把竞争对手看做“敌人”,习惯于把价值链中的其他企业看作与自己进行争权夺利的对手,习惯于围着一块蛋糕进行争夺,而不是合伙把蛋糕做大,更不善于共同合作与发展。现实中,我国企业“一盘散沙”、“一人是龙,二人成虫”、“大而全”、“小而全”、“小而散”的状况触目皆是,造成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整体不高。我国企业必须认识到战略联盟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与其他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重要意义。
2.利用企业战略联盟增强企业竞争力。由于我国企业目前规模偏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国际化管理的经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我国企业在战略联盟的大趋势下,对战略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就会更加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与世界经济脱轨。所以,我国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战略联盟的“双赢”模式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每一个企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企业而独立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战略联盟增强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地与国内外能实现优势互补的企业达成战略联盟。
3.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企业联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为了增强竞争力,有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结成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关系。因此企业间能否合作,是否合作,与谁合作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状况,是一个企业自主选择的过程。它是一种企业自觉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不能由哪个部门说了算。但是政府可以对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联盟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引导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和运行提供必要的服务。但政府的干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准则,只能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企业联盟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规范,起到为企业穿针引线、扫除障碍的作用,而不应该乱点鸳鸯谱,更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企业联盟,否则,只能导致企业联盟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行为扭曲现象。
4.组建战略联盟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如何学习和利用战略联盟,通过加强与本国企业、跨国公司的合作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是我国企业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但是合作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企业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残酷的竞争,联盟没有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我国企业应注意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在组建国内外企业联盟时,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利益,防范对方背叛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研究”(11YJA790001)资助;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低碳经济挑战背景下四川省工业发展模式研究”(11SZYQN36)资助;“2010年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校级示范性专业建设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是必然的。竞争是市场激励经济活动的动力源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面对一种以多边性和不确定性为主导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只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赢得现代竞争的,只有在竞争中谋求合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关键词:企业;竞争;合作;融合
1企业竞争与合作融合的动因
1.1经济一体化的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趋势不断加强,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生互补的特点;这种依存关系就其内容而言,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她域的限制,把世界各国的经济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全球性经济。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各个国家也越来越深地被纳入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和一体化经济体系。企业集团化趋势也不断加剧,促使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走向双赢合作或多赢合作模式。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的并购、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战略联盟、中国首钢与宝钢的钢铁联盟等均为典型例证。
1.2竞争多样化的压力
加入WTO以后,竞争空间的扩大和程度的提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得到提高,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开始越来越多地传导到国内市场来,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相互之间的竞争,而且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由此而来的企业间的替代也将更为频繁。竞争的内容不仅涵盖产品质量的竞争、市场份额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观念的竞争等多方面。
1.3产业技术化的压力
经过20多年的准备,世界经济进入了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支持的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阶段,即新经济阶段。新经济的出现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经营复归核心化(专业化)和结构扁平化趋势正在得到加强,信息网络化使得企业间、区域闻合作变为可能且更为方便,“虚拟企业”、“虚拟生产”开始出现。因此,新经济在信息化、技术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统一和规则更完善的大经济、大市场、大循环,对企业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企业间竞争与合作融合的优势
既竞争又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美国企业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开展必要的正面竞争,还应从防御的角度同其他企业合作,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1)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实现竞争与合作的融合可以很好地将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加深分工,强化技术进步,使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得以有效灵活组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有利于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产品的设计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谁能抢先推出新产品,谁就能先占领市场。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高度技术化和复杂化国际竞争中的关键。但是,由于新技术所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没有哪个企业能长期垄断一切技术。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的融合,共同投资、共同承担开发费用,共同研制和开发,不仅有利于研究经费的筹集,避免重复劳动和重复投资,降低开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分担风险,而且由于企业之间人才的交流与融合,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具体操作中,不少只注重竞争的对抗性,想方设法以各种奇招置对方于死地,力图将其逐出市场。现代市场竞争,已不完全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主要是协同竞争,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只有竞争与合作相融合,才能跳出恶性竞争漩涡,建立协调发展新秩序,增加市场竞争透明度,使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否则只能是引起整个行业之间的纷争,大打价格战,致使两败俱伤,使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混乱。通过竞争与合作的融合,纵向合作,在相关联的企业间,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共享先进的技术设备;横向合作,在行业内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间进行市场分工,共享当地资源,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3建立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初步确立了竞争的理念,但合作的理念和技术尚待进一步加强。因此,企业在与对手建立合作关系时,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在进行竞争与合作的融合时,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伙伴。要选择价值观和联合动机较近的伙伴,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经营状况,还要考虑外在的环境,立足于专业化发展。若盲目追求大规模,如果行业之间的相关性太差,导致管理费用急剧上升,企业可能因为消化不良而解体。IBM前任总裁J•克里博士认为,公司进行协同竞争就必须找一家能力上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合作伙伴,否则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非常不平衡的地位,就像一头狼与熊共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协同竞争的企业能力相当,这是企业进行协同竞争的关键因素。
(2)要对竞争与合作的融合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共同培训。实行竞争与合作的融合的企业本身都是成熟的个体,这些企业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公司文化和理念,所以在协同竞争的过程中出现观念上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要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就必须加强相互的磨合,这样才能在合作的路上走的更远。因此,有必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共享与共同培训。通过信息共享与共同培训,使成员能够在工作作风、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更多的交流,大家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熟悉,一旦企业之间需要进行深入的并肩作战,不但能够减少在企业文化上的冲突,利用员工之间的老交情帮助建立融洽的工作氛围,还可以通过过去的交流进行更理性的决策。
合作性竞争作为企业获取经营优势的一种战略选择最先引起管理学家,例如哈佛商学院的布兰登伯格(A.M.Brandenburger)和耶鲁管理学院的纳尔巴夫(Nalebuff)的关注和研究(注:A.M.Brandenburger,B.J.Nalebuff,Co-opetition:ARevolutionaryMindsetThatCombinesCompetitionandCo-operation:TheGameTheoryStrategyThat’sChangingtheGameofBusiness,DoubledayPublicationPre.June1996.)。但是,作为对传统竞争观念的一种否定,合作性竞争中同时隐含着丰富的经济学内容,它的系统化研究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亦有积极的意义。
一、合作现象与经典竞争理论发展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都是典型的企业行为。长期以来,竞争行为作为企业和市场活力的源泉,受到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重视。分析竞争理论的发展过程,从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到张伯伦的“垄断竞争”,从克拉克的“有效竞争”到波特的“竞争优势”(当然,波特更热心于向管理者阐述他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合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合作行为的推陈出新,就难以有竞争理论的系统发展。
在经济学家斯密的时代,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革命意义的合作:上下道工序之间的衔接。这种前后合作使得劳动分工和技能专业化成为可能。劳动者由于更加熟练而导致效率的增加。当时除了少量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货关系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明确与固定,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基本上通过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来实现。在前后合作的背景下,企业间的自由竞争是一种必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内部的前后合作已逐步发展为生产的集中,出现了企业间的合并现象。面对企业间横向合作发展的事实,师承斯密观点的穆勒清楚地意识到合作能力的增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之一。他将合作分为存在于从事同类工作的人群之中的简单合作和从事不同种类工作者间的复杂合作两种方式。穆勒非常重视合作对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他说:“如果一个国家存在广大的市场,商业信用和创业精神”,“那么各个产业部门会愈来愈强烈地显露出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趋势。”(注: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55页。)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些国家的企业都先后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联合与合并的浪潮。作为并非完全出于自愿的“合作”,这些联合与合并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垄断的产生,对自由竞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1933年,罗宾逊总结了与“马歇尔冲突”有关的理论探讨成果,写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一书。同年张伯伦亦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至此形成了考虑垄断和寡头因素的竞争理论。此后,克拉克更进一步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垄断组织间的竞争同样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克拉克认为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将不会扼杀竞争的效用,竞争与合作会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企业间的合作愈来愈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与大规模的联合与合并相平行,80年代以后,一种新的企业合作形式——战略联盟如雨后春笋,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战略联盟(又称策略联盟)是两个实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的而形成的一种高级合作形式。这些联盟主要存在于相互争斗的强者之间,使得企业间的合作能够超越合并、兼并等组织变革形式,避开政府运用“反垄断法”所进行的干预。管理学家及时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完成了竞争战略从理论到实用的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竞争与合作总是相伴而生,竞争与合作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产生相应的竞争性理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纪之交的企业合作已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虚拟企业、跨企业信息与经营系统等已成为新时期企业频繁采用的合作手段。通过对单纯强调竞争的思维定式缺陷的反思,人们认识到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成长,企业需要与供应商、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可以和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合作。它不仅是对“纯粹”竞争观念的超越,而且是对“利己性”合作观念的抛弃。它使企业从创立独家名牌,消灭竞争对手,占据垄断地位,套住现有顾客等传统手段中挣脱出来,而信息网络环境则使得厂商有可能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背景为竞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提供了实际背景。
二、信息资源的特性:分析合作性竞争现象的经济学线索
放眼世界,信息社会正处于开创合作的新时代。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和跨企业信息系统已将无数企业“捆绑”在一起,强迫企业处于各种各样的合作者的位置上,合作性竞争现象具有信息时代的明显烙印。
信息资源的一个主要特性是它自身在不断扩张。
资源的稀缺性是资源配置经济性的前提,对稀缺资源占有权和使用权的争夺是绝大多数企业间竞争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定义:首先,其总量始终处于不断的扩张中,每天都有新信息产生,似乎供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二,以国际互联网等为核心的先进通信传输方式的广泛运用使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垄断信息除外),从而使信息成为一种获取相对便利的生产要素;第三,尽管信息的使用价值有一定时效性,但信息本身的部分非消耗性使之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多次重复使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存量的组合都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产品和服务;第四,作为一种资源,信息不仅是生产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它能够形成一个广阔的市场。信息及信息流正不断诞生着新的价值机遇,引导着新市场的产生并以极快的速度向消费的各个方向拓展(注:胡汉辉:《有效还是非有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传统的资源占有与使用方式是竞争中一方的增加就同时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与被剥夺,而信息资源则有可能使大家都同时获得新增资源。正是这一特性为企业以合作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竞争——获得收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资源的另一重要特性是它的开发利用需要合作。
信息资源使“知识”在经济中的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使合作与竞争艺术化地水融:第一,在信息社会中,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各学科不断地交叉融合,知识的非线性扩张和协同效应,使企业单靠自身的积累很难跟上技术变化的步伐,必须不断地学习,甚至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获得竞争所需要的资源;第二,知识价值的实现在于被使用,就象一本书读的人越多价值越大一样,封闭知识必然影响其价值的实现,因而需要采取开放和合作的方式;第三,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而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费用和风险却在不断增加,蝴蝶效应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新市场没有完全出现之时。较之竞争压力而言,巨额的研究发展费用及失败风险逐渐成为企业的第一位压力,为了分担风险,合作利益常常会超过竞争利益;第四,建立在知识与智能密集基础上的产业有可能摆脱U型成本曲线的困扰,实现边际及规模收益的递增,从而改变竞争的落脚点。以软件产业为例,一旦某一软件程序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兼容的重要性使其他程序的使用者改而用之执行同类功能,从而激发出新的用户,企业将由此实现持续的增长。其他企业若要进入该企业的市场,在兼容基础上的革新将较之另起炉灶更为有利。也就是说,大家都默认一个共同的合作基础而不是一味的自立山头(注:胡汉辉等:“转型期中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再思考”,《科研管理》,1998年第3期,第11-17页。)。
根据信息资源的上述特性,为了研究合作性竞争理论的方便,有必要对经典竞争理论的假设前提作出部分修正:1、尽管资源总体上仍然是稀缺的,但部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足够供应。也就是说,在部分资源的使用上将会降低竞争的压力。这一假设为超越单纯竞争考虑的企业间的合作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2、尽管部分资源能够保证供应,但资源的使用须视不同的方式支付不同的成本,“成本风险”日益凸现。如果方法不当,某些方式的资源使用成本甚至会超过利用资源得到的收益。这一假设说明资源的利用方式既存在合作的需要又存在竞争的可能。显然,上述两点修正除了给讨论企业间的合作现象以应有的空间外,并未从根本上否定竞争行为的基础。不难发现,信息资源满足上面二条修正假设。
三、超越竞争意识的形象解释
基于对信息资源特性的深刻理解,合作性竞争采用双赢的思维方式,它是对排它性竞争意识的一种超越。双赢思维认为企业在市场上的运作不必遵从一成不变的规则和思维方式,不必象下棋那样竞争一方的胜利同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我们可以用对流行的“水桶原理”的另一种理解来对这种思维方式加以解释。
众所周知,一个水桶所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矮的那块木板,使最矮的木板高起来一直是企业的追求(俗称为“水桶原理”)。企业的运营与资本的运作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环节组成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循环过程,它们形成了价值增值的路径。根据“水桶”原理,企业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价值链上最薄弱的环节。为了盛更多的水,企业将不断地根据市场要求改造自己的薄弱环节,形象地说就是努力加长那块最矮的木板。
当人们加高最矮的那一块木板取得成功以后,不久就会发现马上又将面临着加高次最矮木板的循环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要想使水盛到最高的一块木板,就必须加高几乎所有的木板。而且,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这一过程往往周期比较长,效果也未必理想,这样思考问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始终囿于自己的企业,修补自己的“水桶”。这是一种较典型的“竞争第一”的观念。合作性竞争利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同一个问题。企业不再仅仅考虑自己的一个“水桶”,不再仅仅着眼于修补自己的矮木板,而是将自己水桶中最长的那一块乃至几块木板拿去和别人合作,去做一个更大的水桶以便盛更多的水,从新的大水桶中得到自己的一份收获。按照价值链的观点,企业可以用自己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与其他企业的强链相结合,经由这样合作构建的水桶的每一块板都可能是最长的,从而使容积有较明显的增加。我们称之为“新水桶原理”。
体现新水桶原理的企业间合作方式之一是虚拟企业。信息时代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电视会议和计算机网络使跨企业的协调,复杂生产过程及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控制成为可能,并使因此所产生的监督控制及联络成本大幅度下降。连接虚拟企业的每一个企业都可致力于自己的最优方面,将自己的“核心优势”贡献出来,所以有可能建立一个“一切都更优秀”的“水桶”结构,以完成某一特定的市场目标或过程。而且,一个企业可以同时“经营”几个不同的“水桶”。
四、合作性竞争理论的发展
国外学术界80年代以来对有关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下的企业合作经营与合作性竞争现象开展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论研究。虽然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系统化的合作型经济学理论,而且相关的研究与理论成果目前仍分布在不同的经济学领域,但其动向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注意。
目前,在合作性竞争的研究方面较活跃的大体上有三个分枝:其一,研究合作与对策的博弈论原理与模型,以期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学演算表明在什么情况下合作收益将大于竞争效果(注:JohnHugdos,BasicPrinciplesonrecongeizationofStrategicTechnicalCooperation,StrategicManagermentJournal,1993,Vol(14),pp.379.);其二,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下研究合作与协调中组织知识的形成、联系、传递和管理的特性(注:沈群红等:“一个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的知识管理特征”,《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年第4期,第20-23页。),研究合作方之间如何进行知识联系,使知识的潜能资本化(注:胡汉辉等:“西方知识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40-45页。);其三,有关合作性竞争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其中,有关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较典型的工作角度有对企业间合作的成本理论、互补性原理、组织效率分析以及生态经济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下面讨论这方面的主要成果。
1.合作的成本理论
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究竟采用合作策略还是竞争方式,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所支付的成本。由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提供了研究企业的效率和成本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因而它在分析企业间的合作成本对企业的经营效果的影响方面有独到之处,但是由于科斯的方法仅限于经济学方面的讨论,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同时科斯又假定存在着最优成本结构,忽视转移成本的影响,因而将其用于信息时代企业间合作问题的成本分析时,需要根据跨企业信息系统联接基础上的企业合作特征对它进行必要的修正。企业购并通过所有权关系将共同利益行为内部化,虽然它将两个或多个企业融合在一起,使对信息的控制更为全面,效益更为提高,但这种以内部交易成本去置换外部交易成本的方式在信息网络时代未必合算,并且刚性的一体化使企业无法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局面。而战略联盟这一类的合作形式由于采用非股权合作的方式,其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将较股权合作方式为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Williamston80年代就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信息系统与企业间的协调成本(注:Williamston,O.E.,TheEconomicsofOrganization:TheTransactionCostsApproach,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87(3),1981,pp.548—577.),之后,人们进一步将其作为分析信息社会中企业的合理组织的工具引进管理信息系统领域(注:Ciborra,C.U.,ResearchAgendaforaTransactionCostApproachtoInformationSystems,CriticalIssuesinInformationSystemResearch,JohnWiley&Sons,1987,pp.253-274)。90年代以来,人们更进一步用它来分析在跨组织信息系统(IOS)基础上实现的企业间合作的成本,以及它与非合作状态下的比较(注:Lei.L.,UserParticipationandtheSuccessofInformationSystemDevelopment:AnIntergratedModelofUser-specialistRelationships,Dissertation,ThesisPublishers,Amsterdam,1994.)。
2.合作的互补性原理
信息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取决于它与其它资源或特定技术的结合。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导致生产出一些不可能或难以依靠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的问世也难以靠将这些投入进行简单的相加来获得,就象产品有互补性一样,这是一种互补性生产的协同效应。布兰登伯格指出:互补性生产带给合作者的不仅是各自的“双赢”,而且是整个产业的成长。有时互补产品不出现将使原产品无法销售。
不少研究者已指出信息技术导致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信息资源共享时代企业间建立较稳定的互补性合作关系的根本原因(注:Venkatraman,N.andA.Zaheer,ElectronicIntegrationandStrategicAdvantage:AQuasi-ExperimentalStudyintheInsuranceIndustry,InformationSystemResearch,Dec.1990,pp.377-393.),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合作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eTheory)在信息网络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注:PfefferandJ.R.Salancik,TheExternalControlofOrganizations:ARe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NewYork:HarperandRow,1978.)。与科斯理论聚焦于交易成本的经济结构相区别,资源依赖理论主要被用来研究合作性竞争中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结构稳定性。资源依赖理论引入了政治、行为等非经济因素,将企业组织等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加以研究,从而使其可以将组织内部及组织间的交换理论置于一个开放系统中去分析。虽然资源依赖理论过分强调政治动机而忽视组织结构的作用,但在分析不平衡的“强权”合作结构和企业合作的稳定性方面,亦有其独特之处。当然成功的合作并不一定要发展成为一种依赖关系,亦有学者指出过度的依赖关系往往对合作有害。合作应被视为克服竞争局限和实现复杂产品互补性生产行为的一种方式(注:D.Teece,Competition,CooperationandInnovation:Organizationalarrangementsforregimesofrapidtechnologicalprogress,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18,1992,pp.1-25)。一些学者还建立了企业间联合的三维模型(注:KennethPreiss,CooperatetoCompete,InternationalThomsonPublishingInc,1997.),将企业间的合作现象放到由报酬维(客户给予供应商的回报),价值维(供应商给予客户的价值)和连接维(供应商和客户一切工作)组成的环境空间去分析,认为合作关系的稳固在于三维之间的互补和平衡。
3.合作的组织效率分析
企业间的合作总是在一定的组织层面上运作与完成的。换句话说,企业间的合作经营需要一个组织媒介。以企业间的合作经营为目标的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重组(注:RafaelAndreu,etc,ProcessInnovation:ChangingBoxesorRevolutionizingOrganization?KnowledgeandProcessManagerment,Vo14(2),1997,pp.114-125,)(它是哈莫教授BPR的推广)和重组伙伴关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合作的组织媒介已显出愈来愈丰富的多样性,例如增值伙伴关系(Value-addedPartnership),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s),动态网络(DynamicNetwork),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等。对这些组织范式的效率进行规范化的分析,进而确立可供企业参考的选择合作形式的标准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今天的企业大多在多组织的基础上运行,许多公司成为增值伙伴而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重组伙伴关系通常要经历下列步骤:重新定义经营和竞争的实质;重塑跨组织流程;重建组织机构;合作个体的再定位及再创伙伴导向的文化。
目前人们讨论较多的合作组织效率分析多见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网络组织理论(NetworkApproach),尤其是其中的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s)部分等。
4.合作的生态经济体系分析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加以及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为企业界所关注。本文将立足于合作博弈的角度,围绕供应链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与互动,对企业之间合作与非合作的进行实证研究。对此进行一些浅薄的讨论与分析。
[
关键词 ]供应链;合作竞争;合作博弈
1.引言
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供应商、制造商以及经销商这三大供应链企业纷纷改变企业发展战略,由传统的企业关系转型为战略合作关系,以谋求企业在财务状况、产品质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等方面的明显改善和提高,最终实现企业的双赢局面。但是,这种合作竞争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当供应链企业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时,不但不能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反而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因此, 对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竞争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供应链竞争合作机制的合作机制内涵
2.1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含义
从字面意思来看,“竞争合作”(一下简称为竞合)可以直接理解为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开展竞争。这一词语最早源于上世纪90 年代的竞争合作理论。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拜瑞·内勒巴夫(BarryJ.Na leb u f f)和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亚当·布兰登勃格(Ad a mM.Brandenburger)在他们的代表作《合作竞争》一书中指出,企业经营活动作为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特殊博弈,必须坚持以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为重点,将职员、顾客、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有机联系在一起,以获取竞争优势。
2.2供应链企业竞合机制的理论基础
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企业对竞合的运用其实是一种合作博弈行为。相对于传统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这种企业发展战略以牺牲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代价,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都能获得比非合作博弈策略下更多的收益,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而传统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过分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合作伙伴的整体利益,容易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就是未来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中合作博弈必将取代非合作博弈的根本原因之一。
2.3竞合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竞合使得“竞争”和“合作”这两个原本相互矛盾的词语有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使得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而生产成本则大幅度下降。这不仅为企业的盈利提供了更大的上升空间,而且使得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迅速增加。
然而,竞合位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带去了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企业的相互信任问题。这是竞争走向竞合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合作的性质决定了企业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共谋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完整有效的合作信任机制以消除企业间的不稳定因素并增强信任感是企业实施竞合战略的重要前提。
二、合作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也是影响企业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出于追逐企业最大利益的目的,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完整披露给所有相关合作企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它也严重影响着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关系。
三、市场的多变性问题。一般来说,实力相当的企业之间更加容易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企业的实力容易受到市场多变性的影响,那些实力渐强的企业往往会试图打破当前的合作格局从而建立更有利于自己的合作关系,而实力减弱的企业则容易因无法满足合作条件而单方面出局。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的多变性对企业竞合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2.4供应链企业的竞合战略
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上的企业结成联盟关系,可以在管理层面上减少交货时间,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从到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目的。供应链竞合战略正是以此为目标,结合市场实际情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客户、供应商、研发中心、制造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联结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竞合战略的效用,可以采取以下5个策略:
(1)确定合作目标。企业选择竞合战略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企业之间的协同优势或战略配合。这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竞合战略所带来的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才能逐步得以显现,而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得到增强。
(2)确保资源共享。企业应确保其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在各个环节清楚地共享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资金、存货、渠道、员工等信息。基于这种资源共享的策略,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关各个环节的延迟时间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从而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
(3)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管理的管理模式包括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转变管理思维、改善团队精神等。正确的、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人们少走弯路,避免损失。这种管理模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效益远远比增加一台新的设备所带来的效益大得多。
(4)业务流程效益化。在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当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思维模式、企业精神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分歧时,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就难以实现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必须提前签订合作的业务协议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实施即业务流程的效益化。
(5)遵守标准和法规。建立统一的标准不仅有利于产品生产制造的规范化,而且对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作都十分有利。此外,还有供应链在不同国家法域的协调问题。供应链是众多企业结合的产物,不排除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因此,遵守其他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竞合战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结束语
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依靠竞争和合作的相互结合。它既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但是竞合机制并不会导致企业盲目过分地强调竞争,反而为企业营运管理注入了全新的力量。一言以蔽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企业间的关系将发生新的调整,从单纯的对抗竞争走向协同合作。在这种机制下,企业的资源将得到更加有效的整合利用,产品的生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从而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9(2)
[2]沐潮.基于部分合作博弈的供应链企业策略选择与路径演化研究[M].天津大学,20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