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的研究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认识发展;教科书;电化学;组织方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电化学内容是中学化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教科书在组织和呈现电化学内容方面有何不同?对学生的认识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了哪些与学生认识发展相关的教学论问题?
1 不同教科书中电化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分析
1.1 人教版
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将电化学内容放在整本书的最后一章。前面的知识有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盐类水解。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锌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并分析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但没有得到电流,有热放出;然后介绍如果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再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就可以获得电流。并演示带有盐桥的锌铜原电池:最后,通过电极反应和文字解释分析现象和原理,让学生建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池及化学实质。教科书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应用电极反应、微观图示和文字阐述分析电解原理。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电解在制备生产生活中需要的物质、物质的纯化、镀层等方面的应用。在原电池和电解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现象和原理,并且应用电化学知识进行金属的防腐分析。
1.2 鲁科版
将电化学内容放在第一章。前面有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内容,即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以从氯化钠制备钠需要电能的实例,引发学生分析怎样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分析原理和微粒的运动情况,建立电解、电解池和电极反应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认识电解原理在制备烧碱、铜的精炼和电镀方面的应用。在电解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原电池。教科书通过让学生设计把锌与硫酸铜反应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活动。激发学生关于原电池的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认识。紧接着,给出带有盐桥的铜锌原电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然后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并且分析其中的电极反应,最后分析金属腐蚀和防腐问题。
1.3 苏教版
教科书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也将电化学内容安排于全书的第一章。首先探讨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然后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最后是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该书先分析原电池,通过探究锌与硫酸铜的反应释放热能、铜锌原电池产生电能的差异。引导学生建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而建立半电池、负极、正极等认识。然后通过将离子反应Fe+Cu2+=Fe2++Cu设计成一个原电池的活动,迁移应用原电池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各种化学电池。较深入分析了银锌钮扣电池、锌锰干电池、铅蓄电池等。紧接原电池内容,教科书探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通过交流讨论电解熔融氯化铜。建立电解和电解池的概念。通过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使学生初步建立离子放电顺序的认识。进而介绍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较充分分析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电镀银实例。最后。通过整理与归纳活动,将原电池和电解池进行分析、比较。
1.4 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
《化学概念与应用》在电化学之前,安排的内容有化学键、化学量、水和溶液、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之后安排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热效应的测定等)、核化学等。在电化学专题中,首先介绍电解。然后探讨原电池。关于电解。通过科学研究中的事件引入,在正式学习之前让学生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然后沿着电化学发展史。介绍戴维制作的电池。并让电流通过熔融氯化钠。给出阴极和阳极,进而介绍戴维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多种元素,以及现代商用电解熔融盐的装置。在这些介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电解熔融氯化钠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电解过程的综合效应就是促使一个平衡的氧化还原反应不断进行。最后介绍电解原理的应用,包括:电解制备化工产品、金属冶炼(分析电解炼铝。在化学与技术栏目中介绍“从铜矿石到铜导线”)、电镀及其用途(在化学与生活栏目中介绍“制作一张畅销CD”、在化学工作者栏目中介绍对电镀工程师哈维・莫瑟的访问)、用电解法清理、电解有毒废弃物。关于原电池,该书以化学史和现实生活中对电池需求两条线索推进。首先介绍电化学电池,让学生进行柠檬电池实验活动。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电势差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带有盐桥的镁-铜原电池为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建立原电池认识,并且介绍电池的实用性。然后介绍电池的优化,分析碳-锌干电池、汽车的铅蓄电池、电动汽车中的电池。其中插有各种栏目内容,如化学实验(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电池)、医学链接(锂电池与心脏起搏器)、工作原理(镍镉充电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等。
2 关于电化学内容教学论问题的提出与探讨
2.1 电化学内容是放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科书的第一章还是最后一章?
如果放在第一章,需要学生通过电化学知识学习,建立微观、动态、相互作用的认识深度,并且建立分析反应体系中微粒及运动情况的认识思路。然后将其认识思路和认识深度应用到化学平衡、溶液中离子平衡等问题的分析。如果放在最后一章,前面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已经为学生建立了必要的认识思路,认识深度也达到了微观、动态、相互作用的层次,在电化学中主要是应用和深化。这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比较而言,是电化学内容更利于学生建立微粒观,还是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更利于学生建立微粒观?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更易于学生建立微粒观,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在必修阶段具有较多的经验。电化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学生拥有的已有经验较少。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一章安排这样的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处理中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广度,特别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与学生认识发展的融合统一。
2.2 电解和原电池内容的先后顺序对学生的认识发展有何影响?
鲁科版教科书把电解内容放在原电池前面。人教版教科书把电解内容放在了原电池之后。这样的差异,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电解和原电池内容,哪个更具备良好的认识基础?在认识深度上,电解和原电池,哪个认识更复杂,学生更难以建立相关认识?在认识思路上。电解和原电池,哪个是建立电化学认识思路的基础?笔者认为,关于电解内容学生具有良好的认识基础。因为学
生在必修化学中接触到了电解水反应、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反应。关于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其次,电解的原理比原电池简单。更适合建立分析电化学问题的认识思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电化学的原理和装置。包括电极反应物、闭合回路和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其他活性材料。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综合运用微粒观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电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因为电解原理涉及到的问题比原电池单纯。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已经探讨过外电路中电子是怎样流动的,通过必修化学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较容易掌握电解的原理。这样的处理分散了原电池的教学难点。
2.3 金属腐蚀与防腐内容放在哪里更合适?
利用金属腐蚀与防腐知识。可以开展电化学内容的综合认识实践活动。单独成节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意义体现为:进一步深化电极的认识(溶液内部为阴、阳电极,外电路为正、负电极),避免学生形成原电池只有正负极、电解池只有阴阳极的偏差认识:综合应用电化学知识,充分认识实际问题。因为金属防腐措施,既有应用原电池原理的措施(如牺牲阳极保护法),也有应用电解原理的措施(如阴极保护法)。
2.4 选择怎样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电解和原电池的基本认识?
我国的中学化学教材通常选用电解氯化铜实验和铜锌原电池实例。有的教科书选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和带有盐桥的铜锌原电池。有的选用带有盐桥的镁-铜原电池。笔者认为使用电解熔融氯化钠比电解氯化铜溶液更有优势。因为电解熔融的氯化钠这个实例简单,学生易于分析微粒得失电子情况。该实例不但在化学史上具有一席之地。而且现在仍有应用价值,能够对学生的认识形成较大的冲击,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此外,通过设计核心问题线索,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析电化学的基本角度和思路,如:①接通电源后,熔融氯化钠中Na+和Cl-各向哪个方向移动?②移动到电极表面的Na+和C1-将发生什么变化?③有什么产物生成?④电源、导线、电极材料起到了什么作用?电解氯化铜溶液,由于涉及不同离子得失电子能力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较复杂,该素材的一个优点在于实验现象鲜明。笔者认为使用带有盐桥的铜锌原电池或镁-铜原电池比单液铜锌原电池更有利于学生建构原电池的认识和帮助学生解决认识发展的障碍点。通过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关于原电池的认识。主要的难点之一在于形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开进行的理解,即使学生看到了分开进行的现象,他们仍然无法认同。单液铜锌原电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认识。反而易形成认识偏差,因为单液铜锌原电池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仍然在一个反应容器中。学生往往认为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流。如果使用带有盐桥的原电池实例进行教学,恰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2.5 选择怎样的STS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电化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教科书关于电化学应用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包括氯碱工业、金属冶炼和精制、电镀。而《化学概念与应用》一书中关于电化学应用的内容却非常丰富。特别是注意到电化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书中的一句话极具有震撼力――“毫不夸张地说,从艺术领域到重工业领域,都有电解技术的用武之地”。此外,这些素材从久远的历史到当今生活的现代科技,从规模庞大的生产到生活中的细节。从课堂学习到职业生涯。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具较大的视野空间。这无疑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电化学应用的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触及学生的内心。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笔者建议电化学知识放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之后。共分为三个部分。先后顺序和内容为:电解原理及其应用、原电池与化学电池、金属腐蚀与防腐。通过分析电解熔融氯化钠帮助学生建立电解的基本认识,通过分析电解氯化铜溶液或者电解食盐水,使学生认识离子放电的顺序,通过多领域、多角度电解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建立对电解应用价值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分析电解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回顾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认识到原电池中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进行,可以得到电流。然后通过带有盐桥的原电池实例(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建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电流形成的原因和装置的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各类化学电池,帮助学生深化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建立解决原电池问题的基本思路,特别建议增加燃料电池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磊等主编,高中化学选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2.
[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技能;职业体验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和探索时期,是职业生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进行生涯教育能直接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为选高校、选专业做好科学系统性评估,为升入大学确定大学学习方向做好准备,为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提供所需准备性条件和相关劳动技能。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进入高中后学生对文理倾向的选择犹豫不决,对自身性格特点及适合的专业不了解,高考时盲目报考所学专业,导致大学中学生申请转专业屡见不鲜,或者造成许多学生厌学、就业未果。我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难辞其咎,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范围非常狭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部分普通高中,且多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绝大部分高中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没有配备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和我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我进行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
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探索
高中生的自我探索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兴趣和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价值观。
(1)兴趣和爱好的自我探索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回答“最喜欢什么,最喜欢做什么”。
(2)能力的自我探索是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点,哪些方面存在缺点”。
(3)高中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对工作价值的认识和工作选择的种类。高中生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我希望通过职业获得什么”。
2.环境探索
环境探索是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高中生的环境探索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的信息收集来对职业环境进行认识的。
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利用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开设职业指导课可以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开展,但必须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
2.职业规划咨询
学校鼓励心理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利用团体的职业咨询和个别的职业咨询两种方式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团体咨询时,咨询人员必须搜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来协助学生作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并通过团体咨询的过程激励学生职业决策的动机,使高中生能够主动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涯。个别咨询应帮助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给他们分析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考入高校所需的条件,帮助他们把握好机遇。
3.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
学校可以利用周围及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访谈、实习等活动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加强社会实践。
4.建立职业生涯辅导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为了做到课题研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开展,促进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现制定本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关于小学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的课例。
2、通过研究,探寻一些小学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学内容的策略。
3、利用每周全校数学教师集中教研活动时间,观看"小学教学内容选
择与重构"优质录相课。通过研究,提升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评课赏课的能力,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挥课题组成员在感性、理性上、教学上先行一步的优势,学科带头人起辐射作用,积极带头进行评课,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尽快适应时代新的素质教育模式。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细心学习兄弟单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去外地听课学习的课题组成员要作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把听到、看到的当前最新教改动态信息,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认识进行广泛宣传,请专家讲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大课堂数学改革的力度。
5.开展各年段集体备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年段、教学上起示范、带头作用。
二、 研究途径:
1.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参观访问等机会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总述,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2.走进课堂,广泛听课,搜集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出改正措施;征求教师意见,搞好落实衔接。
3.理论学习与培训。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特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汲取先进理念。
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仔细的研究,包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三、主要做法:
(一)紧紧围绕这个项目(主题)深入开展活动,大胆尝试,潜心探究,积极开拓,做实、做深、做新、做响这个项目(主题)。
1.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相关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学习,弄清概念,明确研究方向。对于研究的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两个核心概念,大家要在学习、反思、交流给予较为妥帖的界定。
3.查阅资料,明晰任务,寻求理论支撑。我们的研究必须从理论上寻求支撑,在进行大量的阅读与资料查询后正确选择理论与方法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支撑和我们进行后续研究的依据、原则与方法。
(二)注意五个结合——体现工作、学习、培训、研究一体化
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相结合。
(三)加强常规活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扩大工作室影响
1.分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点,同伴互助,各个击破,分享交流。
2.坚持每学期一次语数的课题沙龙活动,从典型案例入手。
3.参与式研讨:围绕主题,现场研讨,轮流主持,大家归纳、聚焦、提炼和扩展、延伸、迁移。
4.在常态课中解决小学教学内容选择与重构策略研究,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语数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将成员达成一致认识的问题在现场活动中进行实践,相互观摩,学习评价。强调六个课堂实践环节:确定研讨主题―――成员研讨学习―――教学设计研讨―――教学实践和观察―――总结反思―――教学再设计。
四、具体工作安排: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管理小组。
2、设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
4、举行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
5、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6、查阅、学习、整理有关小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组织课题实施材料。
7、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语文、数学专题研讨暨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8、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课题沙龙活动。
9、课题组在本校举行语、数学科研究集体备课活动。
10、课题组阶段经验交流会。
关键词:铁路运输组织 模块化 组合优化 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35-01
目前,高校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研究方兴未艾,涉及基础教育及专业课教育[1~4]。《铁路运输组织》是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涵盖了行车、货运及客运中与运输组织密切相关的核心内容,目标是使学生熟悉铁路运输生产的过程及特点,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全面了解铁路运输组织作业过程与方法。
1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在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均开设,授课学时为48学时。而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对铁路运输组织理论的知识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十分有必要研究各专业对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的需求。而目前已有的《铁路运输组织》教学大纲,只是根据学时量选定了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教学内容的筛选不具有针对性。
2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聚类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进行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与优化组合,首先要对铁路运输组织的知识点进行聚类分析,分别生成不同粒度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
通过综合分析,将一级粒度知识点模块划分为行车组织基础、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客货运组织三个模块。行车组织基础模块着眼于铁路生产现场运输生产组织实务,系统介绍车站工作组织、车流组织及运行图和区段通过能力等内容,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和基础。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模块属于铁路运输上层管理、涉及铁路运输组织决策性质的内容,关系到运输全局。而旅客运输组织与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块是铁路面向社会的运输的体现形式,涉及具体客运站作业组织、客运计划、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及乘务工作组织、货运站与货场、铁路货场管理等重点内容。[1]
3 各专业分类及对铁路运输知识点需求特点分析
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开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让非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掌握铁路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其尽快融入相应的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也不尽相同,对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中的知识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进行针对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知识点优化组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是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了解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在铁路运输组织课程教授知识点组合时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统计了交通运输学院非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近三年的就业去向情况。将就业单位划分为铁路局及地铁运营公司、工程局及相关公司、相关设计院、读研及其它五类。其中,铁路局与地铁运营公司对铁路运输组织知识要求水平较高,工程局及铁路相关公司次之,设计院就业与读研就业人数较少,但其对学生掌握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理论知识的水平与程度要求也相对较高。其它就业去向对铁路运输组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不高。
通过对各专业的就业去向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交通工程专业应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加强车站工作组织、区段通过能力及运行图方面知识的学习;物流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注重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方面的强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铁路运输组织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加强铁路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运行图等内容的学习。
4 专业与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匹配与课程内容优化组合
4.1 匹配等级与强度
在确定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知识点与专业的匹配等级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在权重系数确定时,单纯采用专家评判法受专家主观意志影响较大,单纯采用层次分析法又存在操作性较差的缺陷。为保证权重系数的客观、公正和权威,采用专家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的权数:先采用专家评判法取得各位专家对各指标的估价权数,再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家的估价权数进行汇总及检验取得指标的权数。
4.2 相关度计算与学时换算
根据4.1节介绍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得到各级粒度知识点与各专业的相关度系数。将技术站作业组织知识点,所包含的所有四级知识点货物列车和货车在车站的技术作业、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基础、解体调车作业、列车编组调车作业、取送调车作业、车站班计划级车站阶段计划,针对各专业通过运用专家打分法及层次分析法进行汇总,得到针对各专业的各四级粒度知识点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换算为教授知识点时间。
5 结论
本文阐述了铁路运输组织的理论体系结构,将其知识点由宏观到微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一级粒度知识点、二级粒度知识点、三级粒度知识点及四级粒度知识点,并利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就业去向,将运输组织的四级粒度知识点进行组合优化,生成了各专业的《铁路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各专业的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任课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日历、执行教学任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以《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1(9):14,26-29.
[2] 耿桂宏,马金福,房国丽.《材料物理与性能学》课程内容模块化构建与教学实践[J].科技信息,2012(25):22-23.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各地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专业要求不同。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广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以及实训教学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结构
为了解广西物流人才需求情况,明确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结构,课题组自2004年开始跟踪调查广西历届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具体工作岗位,同时利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及寒暑假时间,坚持每年都对广西国际万通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超大、运德、玉柴、防港物流、翁式八达、世纪物流、海尔广西物流等企业的主营业务展开调研、跟踪关键业务流程,获得了大量的物流工作岗位任务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上述企业物流业务具体工作任务分析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要,我们发现广西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趋势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广西作为中国一东盟的“桥头堡”,具有国际物流业务背景的物流企业需要懂得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和国际采购等国际物流领域的知识,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操作性的应用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物流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能力,对现代物流的运作熟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强,有较强外语基础,熟悉国际贸易中物流业的业务处理。
2 广西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制造业是广西的软肋,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北部湾经济开发开放区的建设为广西物流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和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广西现代物流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人才的需求会占广西物流人才的大部分需求。这种人才的培养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培养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他们是集采购、生产制造、商贸、金融、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手段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且具备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对经营全过程进行管理的能力,这类物流管理人才具有技能型、应用型的特点。
3 广西由于经济欠发达,物流网络还未形成,物流企业布局也不够合理,目前还有很多从传统运输业、仓储业等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还有众多新兴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这些企业起点较低,经营理念、经营思想比较落后,物流专业化程度很低,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落后,协作能力差,技术薄弱、信息化程度低,不能适用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但恰恰是这些企业最渴望我们的学生去实习、工作,因为他们不但需要各种层次的物流人才给予他们全面指导,更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充实他们的职工队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除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及一定的市场营销、开拓创新能力,高职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合格的物流人才。
二、根据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1 重新设计培养目标。通过跟踪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各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我们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1)以培养物流企业第一线的物流技术应用、物流管理与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2)以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3)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为重点;(4)学生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可以胜任基层物流管理岗位,通过三至五年的实践,绝大部分能够胜任中层的物流管理岗位。
2 根据培养目标细分专业方向。一是以国际货物运输、货运、报关与报捡为核心的国际物流专业方向;二是以运输管理(含集装箱运输)为核心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专业方向;三是以仓储与配送为核心的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专业方向。
三、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需要,构建“层次一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而且以能力培养为主,我们在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时,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层次―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4个层次课程组成:
1 核心层。核心层由“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组成,其内容是按照物流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
核心技术课模块课程涵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设立5―6门核心技术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这些课程包括《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货运》、《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营销》;职业技能课模块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如《办公自动化》、《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配送中心模拟实训》即属于此类课程。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2 支持层。针对职业所需,在对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考证、职业培训、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围绕着核心层,我们设计了“专业技术”“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等模块的支持层。
专业技术模块是指各专业除了核心层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如《物流法规》、《物流地理》、《物流概论》、《货物学》、《物流学》等。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之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驾驶证,助理物流师、货代、报关从业资格证等。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
在第三学期开始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分流。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如《国际贸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货运》、《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报关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越南语基础》等。
3 基础层。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数学》、《应用写作》、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4 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如《现代物流技术》、《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保险学》、《物流规划设计》、《连锁经营原理与实务》、《商品采购》等。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礼仪与公关》等三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提高生活品味。选修课模块以人文课程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层次一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各层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了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体结构。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高职课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围绕物流职业技术核心,探索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及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条件,围绕物流职业技术核心,我们在校内建立了仓储配送模拟实训中心、南宁海尔备件中心的同时,先后与海尔物流、防城港物流、万通国际物流、广西超大、运德等数十家企业共同构建实施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理论一实训一理论一顶岗一就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见图1)。这种模式可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顶岗实践的无缝链接。
五、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物流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管理职业领域必须的知识,具备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应有的能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对核心技术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手段是关键环节。以笔者负责的省级精品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为例,课程内容以仓储、配送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按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设计教学模块,按照具体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模块的过程中提高仓储、配送业务处理的能力。如针对配送中心的分拣岗位,设计的教学、实训流程见图2。
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到校企共建单位海尔南宁备件中心作业现场,让学生仔细观察配送中心的空间布局及整个作业流程细节,细心体会不同作业环节的关键控制点。然后回到课堂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列出理论知识在海尔南宁备件中心被运用的情况并描述海尔的分拣业务处理流程及操作要点。接下来要求学生针对模拟客户订单制定一份详细的分拣方案,最后将分拣方案在校内物流配送模拟实训室中通过岗位角色模拟,按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实训。类似的按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识工作任务来认识和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体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紧迫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学习的有用性。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关键词】中学化学;绿色化学;有效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绿色化学是现如今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型有效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化学给环境造成的危害,进一步保护环境。在中学实施绿色化学内容,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能进一步提高热爱环境的文明素质。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的意义
1.教化学生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人口的持续增长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专家们重要话题之一,这同时也仅仅围绕着资源和环境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现如今急需迫切解决的棘手问题,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广泛关注,但是关注他们的同时我们要认清事实的本质内容: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绿色化学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进一步有效诠释绿色化学的重要性的意义。中学的绿色化学的学习就是在积极培养学生们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2.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化学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方法
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提高防治环境污染的水平。传统的化学研究已经大大造成了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迫害,原来的我们技术水平达不到的能力,现在有了绿色化学就能积极改善这种现状。绿色化学教育不像从前的单一化模式教学水平,而是大大融入了对环境的诸多关注,有效地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实施绿色化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化学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绿色化学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绿色化学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创新的保护环境理念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化学生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真情实感,为以后保护环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从侧面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育的具体化步骤之一。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具体实施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普及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们要找到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去普及绿色化学的内容。有效地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化的绿色化学教育,充分挖掘知识内容,有效地灌输绿色化学的积极意义。在介绍讲解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绿色化学中的环保知识,让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化学的必要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的他们热爱环境的高尚品质。
现如今的大型考试中都会结合社会的重要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化学学科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效渗透这方面的问题。让绿色化学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然后根据事实情况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绿色化学本来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能抛开事实说话,所以绿色化学是现如今的大势所趋。我们在贯彻绿色化学的内涵时,不仅帮助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激发下一代的学习热情。教师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这是现如今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2.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绿色化学的学习热情,积极建立实验教学的体系
化学的学习主要是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所以教师们的着力点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试验中所需要的化学试剂和药品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教师在进行讲解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规范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结束后要对废物的处理做正确的规范化教导,在启蒙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教学,帮助他们培养绿色化学的高尚情感。
在原来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三废”的处理,这是严重错误的行为,教师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三废”的防治问题,进一步渗透绿色化学的重要性。不仅是“三废”问题,还有一些重金属盐等等问题的防治。
3.加强课外化学方面的课外活动,提高环保意识有效弥补化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师还要在普及绿色化学的知识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可以生活,这样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学习热情还能扩宽他们的视野。主要的活动有如下几种:实地参观和调查研究、开展板报评比活动、进行专题讲座、组织相关绿色化学的宣传活动等等。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是人们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型理念和方法。它不仅仅是人类的思想研究上的质的飞跃,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性话题的深讨。通过教师对学生绿色化学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还能对知识的各个环节做深入地绿色化学研究,努力培养他们对未来的社会、家庭以及本身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杨水金,侯倩,蔡千喜,徐明波.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66-70.
一门科学的内涵和定义至少有四个属性: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在体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 情境教学 实践性 设计方法
一、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影响于学生的。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初中化学的情境教学实践设计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内容的主要部分。化学实验的情境设计要依靠实验内容展开,进行明确的实验分类和定位,根据化学实验的具体情况展开调查研究,根据化学实验情况创设情境。情境教学的内容主要根据化学理论课程内容为主,展现出化学实验的技巧和具体方法,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按照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设计。
2.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化学在生活中的体现非常多,通过与生活的实践经验相互结合,将化学的情境教学引入到情境设计之中,利用情境设计,结合化学教学经验,提出具体可行和有趣的生活情境,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改善生活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利用生活经验和基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创设情境,保障初中化学的情境教学实践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3.利用语言创设情境设计
化学的理论教学中,语言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改进方向,在语言的情境设计内容上,重点考虑到语言的特点,从传统的化学理论生硬的词汇用语中获得灵感,将更加有趣活泼的化学用语加入到情境教学之中去,让情境教学更有吸引力。根据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特点,结合语言本身的实用价值,开展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初中化学的教学实用性,提高化学教学的动力。
三、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现途径
1.竞赛模式的情境教学
竞赛模式是利用一种有效的竞赛方式,换取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竞赛模式的情境教学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竞赛内容的主要构成是化学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作为一种主要理论内容,考察每一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考察相应理论知识的有效性。竞赛模式的情境教学体现出初中化学的实用内容,突出初中化学的有益性。
2.多媒体模式的情境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将情境教学更好的体现出来,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引导。将图片、音频、影视等多重媒介联系在一起,结合成为初中化学的有效内容,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进行。利用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直观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根据多媒体教学方法,提出具体的方法。
首先围绕一个主题内容进行讨论,展开讨论的具体内容,结合化学实验基础为主。其次以化学知识的具体做法为主,展开情境教学,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具体提问问题展开信息搜集,最后给予学生解答。
3.创意的诗意情境教学模式
根据创意的诗意情境教学为主,加强情境教学的模式内容有效性,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利用诗意情境进行模拟,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模拟全新的教学环境,根据诗意情境教学内容提高初中学生的情境适应能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创意的诗意教学是将化学知识的理论内容糅合成为一种教学环境和活动相互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教学、化学教学、环境教学、创新教学相互结合,提出化学教学的有效案例。
例如,蜡烛实验,根据蜡烛的情境教学反应提出问题,展开分析。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好几层;燃烧过程中会产生黑烟,熄灭时会产生白烟;燃烧着的蜡烛吹灭后立刻点燃时一点就着,冷却后再点燃需要的时间稍长;如果用茶杯把一支短蜡烛完全罩住,蜡烛燃烧一会火焰渐渐变小而熄灭,一股白烟缓缓上升;此时用这只茶杯再罩住另一支燃烧的短蜡烛,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如果用茶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茶杯内壁有小水珠;如果点燃两支蜡烛,将这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的靠近放在一起,高处的蜡烛火焰晃动的比低处剧烈。
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根据实验结果和其中的反应进行认真思考,讨论结果,对蜡烛燃烧存在的火焰变化和其中燃烧存在的黑烟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对其中的温度高低,玻璃与火焰交互反应以及学生观察黄色火焰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刻思考,提出观点和看法。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实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技巧,对存在的初中化学情境教学实践方法和实现途径做出了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俞春燕. 应用“情境教学”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堂效率[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