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由于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并具有效益外溢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干预,更加积极地保护知识产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力度,提升科技人才支撑能力;构建科技资源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经济学 政府干预 知识产权 财政政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各国政府不断把推进本国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本国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并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对科技创新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建议。
科技创新的性质
科技创新作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体,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并具有效益外溢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表明科技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失灵,导致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
(一)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及效益外溢性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因而也就无法排除他人共享的商品,一般包括公共设施、科学教育、环境保护、国防、外交等领域。一般而言,公共产品性包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非排他性是指该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更无法通过定价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人们可以不付任何费用就能享受到公共产品带来的所有益处。非排他性不可避免会导致“搭便车”行为,甚至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即对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在国际经济学界,无论是微观经济学家,还是宏观经济学家,多数学者都肯定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性。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最多的经济学教科书,如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以及格里高利•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都认为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即创造成本极高,传播成本却极低。极高的创新成本主要表现在其需要投入巨额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而仿造的成本却极低。这极易导致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剽窃使用,使知识产品的生产者无法获得成本补偿和合理的回报。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的效益外溢性也还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因为一项新技术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私人效益。换言之,科技创新的外溢性虽然会伤害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但有益于全社会。
(二)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科技创新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过程,由于没有直接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其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环节和跳跃关键点,每个环节和关键点都可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各种角色共同参加的过程,受不同利益的驱动,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风险偏好,创新者往往也不能准确掌控研发工作的进度、方向、影响以及结果。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严重影响了私人企业独立承担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失灵,造成了科技创新时滞,即从最初的设计思想或者发明专利到最终作为实用化商品进入市场并为消费者所接受的过程延长。此外,由于风险过大和需要投资规模大,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往往是企业所回避的,或者是无力承受的。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干预,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一)政府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系统过程,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和商业运用等一系列经济技术活动阶段。由于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如果不能有效界定和保护产权,个人的积极性会大大地降低,那么创新的积极性只能靠一些零星的自发性来维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先后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并且加入了10多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主要包括《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等,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基本能够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还大量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处罚裁量权不规范等问题。
总之,加强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打击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这不仅是中国开展对外合作,也是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二)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财政政策主要由支出政策、收入政策、预算平衡政策构成。
1.财政科技支出政策。支出政策是一种直接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公共政策手段。财政支出政策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
政府运用财政拨款方式从财力上直接支持科技进步与发展,是市场体制国家近年来普遍采用的主要财政政策手段。基础性科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创造该成果的人一般得不到经济补偿,私人不愿提供此类产品,因而基础性科研应由政府财政拨款承担。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既要注重在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科技先导部门,如计算机、航空、光电、精密机械、通信、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通过政府采购开发出一个有保证的市场,又要注重在民用技术领域采取政府采购方式,以促进民用科技的发展。在实施政府采购时,对科技发展的促进既要体现鼓励、照顾、倾斜的政策,也应体现公平原则。
财政贴息是政府财政为鼓励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其贷款利息给予的财政补贴。财政担保是指以政府信用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从事具有高风险的活动进行负责,承诺承担活动失败的责任。它们都是国家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帮助他们承担市场风险的常见形式。
2. 财政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政策引导间接实现的,它有利于按照市场规律引导资源的配置,而不是扭曲资源的配置。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对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税收优惠作为财政收入政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已普遍为各国所重视和运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可以激励纳税人增加研发经费,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促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3.预算平衡政策。包括支出及收入两个层面。政府支出包括国防、教育文化、公共建设、偿付公债利息等项目,收入面主要是各种税收及公营事业盈余缴库两大项。当收支相等时,称为预算平衡。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一般基础设施的作用正在下降,而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正在凸显。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已经不再由一般资源的占有量和一般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决定,更多地取决于对科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由于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发展科学而进行,而科学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增进全社会福利,不能直接为个人或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因而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使之在国家预算中占据更大的比重。
此外,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收益长期性,依靠传统的商业金融体系支持创新势必会受到制约。为此,可以做好以下工作:在现行金融政策和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设立科技支行;大力发展私人风险投资,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组织企业家协会建立 “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搭建银企沟通桥梁,积极推动银企合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有效防范企业因融资渠道不畅而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加大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力度且提升科技人才支撑能力
重视高层次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应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紧缺人才倍增计划”,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
加大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加速流动的契机,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完善柔性引进机制,推进海外留学人才集聚计划,促进国外高层次人才集聚,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各地应积极探索人才管理的新办法、新途径,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发掘人才潜能;完善科技人才梯队建设规划,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创造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四)构建科技资源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以促进产学研合作
随着投入的增加,我国科技资源越来越雄厚,但由于这些资源分属各个不同的部门,缺乏围绕发展目标形成分工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应加强政府的统一协调,建立部门联合会议制度,加强各种科技资源的整合,联手推动重大科技行动。尤其应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进行整体规划,促进资源共享。
企业、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可按照共建共享的精神,加强合作创新平台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规则和标准,营造合作共赢的创新环境。应加强建设和完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制定科学数据共享的规范,协调数据收集、管理和应用,建成各类国家自然科技资源数据库群,并形成规范化、开放式的应用服务体系。同时,应整合科技文献资源,重点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报告、成果、专利、科技图书、科技期刊与技术标准、方法、工艺等大型文献资源库,创建多功能的网络科技环境,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进程中,科技与经济尚未实现有机的结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国家科技创新整体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只有通过政府的合理干预,更加积极地保护知识产权,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傅家骥等.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李健民.科学学与科技创新管理[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4.段万春,李耀平编著.科技创新的桥梁:科技中介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一、教师设计探究式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富有生活气息的探究材料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往的政治课往往给人留下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印象,学生也常常看不到政治学习的用处,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往的教学对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不够,新课程改革为解决这个问题,把生活理念作为改革理念之一,教材也做了相应地调整,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教师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引用更加新颖的生活材料,实现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
2.具有探究抓手的探究问题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教学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细化,任务是对教学目标的细化,而问题是对任务的具体化,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思维发散的平台,是创造性产生的土壤。因此,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问题是否具有探究的“抓手”。问题的“抓手”是学生探究的立足点,一个没有讨论“抓手”的问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无话可说,甚至乱说一气,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作用。这个“抓手”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只有熟悉探究材料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感,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就算强打起精神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2)激发学生争论的热情。设计问题时可以针对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在学生有分歧的地方设置问题,能引起学生“冲突”,学生在努力说服对方的同时完善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思维。而且,以此为“抓手”讨论,教师往往能捕捉到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3)具有解决的可能。有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是毫无意义的,同时要注意有些问题的设置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也是毫无意义的。
3.内含情感导向的探究情境
“情境,是由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个性等主观心理因素及生产生活场景、语言材料等客观因素构成的,与活动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呈高相关性。”创设一个内含情感导向的探究情境是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学科承担着更多的德育功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暗含在探究情境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熏陶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依托精选的案例来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专注力,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心感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创设教学境界需要还原生活场景,但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加
工。教学情境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而是应该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舞台中,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自然流露和自由迸发,以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情感升华。教师要精心选材,创设积极向上的情境;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从反面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形成辩证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
二、教师设计探究式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切合教育教学目标
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目标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和检验作用,探究式教学活动丰富,形式多样,如果不用教学目标串联起这些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将失去控制,可能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毫无意义。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尤其是情感目标的实现,也正是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探究情境,在探究讨论中出现思维碰撞和自我反思,情感更容易得到升华。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设计最终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所以设计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生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表达自我、尊重自我并防卫自我,但是“理想自我”常常与“现实自我”发生冲突。教师在设计探究式教学课堂时,在问题设置上,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并在适当时机进行理论拔高,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存在争议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在情感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帮助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冲突。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设置需要考虑问题的难度对学生的影响。“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存在两个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水平,二是将要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尤其要注意这个最近发展区。探究的起点要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探究过程要覆盖最近发展区以达到新的水平,这个水平不能设置得太高,否则,学生会因为难以企及而产生挫败感,设置太低又会让学生因为触手可及而不能产生成就感。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刺激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技工荒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春节刚过,劳动力市场又出现了用工荒、技工荒的现象。与往年“局部出现”不同的是今年“全国普现”,可为“荒烟四起”。在全国普现用工荒、招工难的时候,企业技能人才的招聘情况又如何呢?从用工需求来看,春节前后全国企业数量与生产任务保持基本平衡,用工量不可能突然放大;从劳动力供给来看,短期内全国劳动者总数量不可能突然减少。《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数由53.5万人增加到115.2万人,增长了1.2倍。从2010年9日14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了解到,1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仍然满足不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这说明我国真正荒的是“技工荒”。
二、技工荒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因: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尽管中国的人均GDP还很低,世界排位还比较落后,2011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创造出了世界发展史上的经济奇迹,创造了神话式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双程驱动,“中国制度,世界工厂”,自然需要更多的普通工人与技术工人,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偏紧。
2.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用人要求提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期,多数企业属于低端生产企业,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工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只要求工人能从事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不需要较高的技术与工艺,工人的工资水平也严重偏低,因此企业仍然可以做到获利丰厚,工人容易聘请,自然不需要重视技能工人的培养。
3.技工培养成本高,周期长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技工培养也不可能短期完成,也需要多年磨练,因此企业不愿直接培养技工,更愿意直接到市场招聘与“挖人”,或者到学校去招现成的学生。企业这种对技工只使用不培训的做法,是缺乏人才储备意识的表现,此举必然走上恶性循环之路,必然造成更加严重的技工荒。
4.新生代劳动者对职业追求的层次提高
时展,老一代劳动大军逐步过渡到新生代劳动者,新生代劳动者最少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职业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追求收入高、休息多、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奋斗但不可艰苦,可以刻苦但不可劳累,再加上他们入职时间短的原因,导致技能人才新老交替的真空时期,必然会出现技工荒。
三、技工荒成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给力引擎
教育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高职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是破解技工荒的关键抓手,技工荒使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技工荒成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给力引擎。
1.技工荒突显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
高职教育招生的分数低,生源较差,社会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学生的出路是蓝领工人,是分配到流水线上工作的廉价劳动力,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技工荒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技工的歧视,市场需要掌握技术技能的员工,需要实操强的专业人员,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因此,政府、市场、企业都重视发展高职教育。
2.技工荒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
技工荒逼使企业特别器重技工,不得不提高待遇以吸引技能人才,技工轻松实现华丽转身,就业率高,薪酬高待遇好,身份蓝领身价银领,实现幸福就业、尊严工作、体面生活,出现高职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的现象,成为了香喷喷的饭碗,这必然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媒体的宣传,从而得到家长与学生的认可。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它们培养的正是市场所需要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技工荒有利于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开展。
3.技工荒促使高职院校重视发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工荒给高职院校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市场试金石,高职院校培养的劳动者能否胜任它们的岗位要求,能否具备技术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技能人才的使命,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
4.技工荒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品质的教育
用人单位表示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上表现欠佳,毕业生要求高报酬却低付出,不安心工作、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的现象越来越多。实践证明,企业招聘毕业生时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职业修养重于专业技能,企业重视技工高待遇的同时也对技工提出对等要求,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踏实勤快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必须是工作干得好、留得住的技工,技工荒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技工荒促成校企深度融合
“技工荒”越演越烈,企业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建设人力储备体系,重要出路之一就是主动与高职院校寻求合作,改变以往校企合作“学校热情高涨,企业动力不足”的局面,主动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特别是为解决用工荒问题而积极要求学校教学过程向企业生产延伸,实现教、学、用深度融合。
四、给力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加快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瓶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给力。
1.媒体给力:扬技能强国,树技能人才典型
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就必须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技工荒使技能人才华丽转身,收入高待遇好,媒体加强宣传技能人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充分宣传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趋势,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树立一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彰显“平凡岗位,亮丽人生”的技能舞台,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学技能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风尚,使年轻人深深明白“身怀一技,报国有门”,可以强国强家强己。
2.政府应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全面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1)大力推行职业技能资格就业制度
技术岗位从业者必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从事某种技能工作的第一门槛,成为入职就业的必要条件,没有职业资格证者不得从事技能工作,引导社会人员加强技能学习与培训,营造推动技能学习的良好条件。
(2)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
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力资源部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组成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组织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应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习见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鼓励学校教职工下企业到一线参加实践,学习企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职业技能,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育造双师型教师。
(3)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广东2010年“省长杯”技能大赛非常成功,“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声有色,这些由政府部门举行的职业技能竞赛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能够发现、培养、选拔技能人才,激励广大劳动者努力学习技能、钻研业务、提高技艺,激发技术工人争做技术能手、勇于创新的热潮。
3.企业给力:外联学校合作,积极参与技能人才教育活动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用人单位,技工荒的出现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长期不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建立人才储备体系、不重视校企合作造成的。在社会各界给力破解技工荒问题时,企业应积极、主动创造各种条件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用的技能人才。
(1)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
企业应主动参加高职院校的专业委员会,根据本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企业行业技能人才的各项标准,参与制定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建议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做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开设课程、教材选用等方面提出企业方面的建议供院校参考。
(2)共建高职院校见习实习实验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比较短,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学生培养技能能力缺乏实践性的观摩与体现。校企共建校内外见习实习实验基地,按照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室,共同投资,共同策划,企业提供部分设备,营造工厂模式的教学环境,建设企业真实环境,由企业老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生的技能形成往往比较快,教育效果好。
(3)支持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不缺乏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他们的理论水平比较高,但他们大部分是从学生到教师,没有企业一线经历,实践能力比较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技能水平都不高,又如何培养出技能高的学生呢?现在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掌握职业的基本技能。企业给力技能人才的发展,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计划,接受教师参观、工作、调研,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企业向高职院校派出技术骨干、管理中层到学校中去从事教学工作,担任职业技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实践教育薄弱的环节,也可以让技术骨干好好总结,教学中进行科研思考,有利于其技术进一步提高。由于企业技术骨干的教学贴近实际,应用性强,学生觉得教育效果明显,技能更易认识更易形成。
4.高职院校给力:立足技能,紧跟市场,打造技能品质双优人才
近十年来,顺应经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服务社会,高职教育为时下出现的技工荒破解给力,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1)以职业为核心,着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职”施教,着眼于学生职业追求,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中务必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实践教学,侧重于培养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培养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学生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双证,为学生毕业入职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以服务就业市场为目标
首先,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技能人才”,才能确定“如何去培养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首先深入到市场了解生产第一线需要哪些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指市场的技能岗位,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的需要,课程设置必须是行业职业所要求的,实现职业教育随经济转型而“转”,专业设置随产业升级而“升”,课程设置随市场变化而“变”,彻底改变“教育落后市场”的局面,彻底改变“重理论、轻技能”的陈旧教学模式,彻底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效果。
(3)实施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再教育工程,建设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技能决定了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质量,也最终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明天。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围绕“职业技能”痛下苦功,彻底改变教师队伍理论强、实践弱的现状,鼓励教师参加再教育,参加职业技能学习,考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逐步达到既有“学历证”也有“职业资格证”的“双师”要求。学校制定政策,如与工资挂钩,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观、工作、调研,让他们更多地贴近现场、接触生产实践,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从实战中提升从事职业技能的教学能力。
(4)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着重建设校外实训实验基地,努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来进行。但是,各高职院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多数属于教学机器,与市场实际的设备相差甚远,利用率不高,甚至处于半废弃状态,投入高但实践教学收效甚微,因此要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建议争取企业支持,院校适当投入,着重建设校外实训实验基地,这基地能够紧跟市场需要,再配备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就是最好的实训实验基地,学校投入成本与管理成本低,职业技能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同时这个基地对于企业来说,同时也是生产线,可直接用于生产,具有实训指导与生产的双重功能。
(5)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如燃烧湿面条、羊毛牛奶屡屡暴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这说明企业、从业人员拜金主义严重、正义感缺失、职业观和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所以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我们在思考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不重视综合素质的高职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是祸国殃民害人害己的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诚信、守法、敬业、开拓的职业风格,培养他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使学生成为利国利民利他利己之人。
(6)展职场成功人士的风采,搭职业技能比赛平台,树技能自强的风尚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最新职业发展趋势,各种职业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优秀毕业生成功案例,邀请成功校友回校与在校生座谈,谈职场、谈技能、谈发展等。这些活动靠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追求,良好榜样在身边,成功案例在当代,学生易接受、易认可、易感染,形成职业技能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学生看到职业前途,看到事业追求有奔头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
高职院校在校内开展各种层次如班级、系级、校级的技能比赛,让全体高职学生都参与,激发学生对职业追求的执着精神,培养他们不断进行技能学习的习惯。通过校内比赛发现、选拔技能高手,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强化技能、提高技艺,进一步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技能大赛,技能也可以拿大奖,技能也可以创造美丽人生,激励他们争做技术能手、技能高手。
参考文献:
[1]彭四平.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
[2]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0,(9).
[3]何智明.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塑造[J].教育与管理 2010,(8).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系统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人工智能技术己应用于医学领域中,例如IB M机器人医生" WATSON”在10分钟时间诊断出很难诊断的自I.病类型,且诊断准确率比初级医生的临床准确率高出4倍2017年7月初,阿里也了“DoctorYou" AI系统来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同年8月,腾讯“觅影”来诊断早期癌症,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医学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其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也应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1现阶段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理沦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医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
从生源分布上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平时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以前的学习中己经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过计算机,且教学设备落后,起点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安排不够,且学生不够重视
由于医学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校安排的学时不够,如本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64个学时,64个学时中不仅包括了理沦讲解,也包括了学生实践。同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计算机,课后也没有硬件条件来复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仅仅靠着上课的讲解实践难以保障教学的质量,同时,大多数学生重视医学类专业课程,往往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没有摆正心态,因此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等不良现象
1.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医学专业难以结合起来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知识点,没有专门的针对医学专业出版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难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安排授课知识,使得学生毕业时与就业单位要求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度不符合,使得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带来很多困难2提升计算机教学的几个建议
2. 1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教授和线上自学的方法,课堂上教授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操作以及计算机网络六大模块,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计算机一级水平,线上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上传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提升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包括医学专业软件的内容,如药学专业加入SPASS. SAS医学统计软件,影像专业加入DISC. OSIRIS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护理、临床专业加入3DBody解剖学习软件、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2. 2增强学校和医院等企业的合作,掌握实践知识,输出技能型入才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下,医院等医疗机构己从国外引进或者自主研发导诊机器人、肿瘤诊断专家系统、胃癌诊断专家系统等智能诊断系统,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将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和公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应搭建起合作桥梁,输出优秀的学生为医疗机构培养后备力量,同时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医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达到合作互赢的局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提供给教师业务培训的机会,如到医院参观学习医疗机构目前研发或引进各类辅助医疗系统的使用,各类大型医疗器械的操作,使得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注重计算机基础和临床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张隽 杨子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昆祥)
通讯作者:张隽 Email:hljzhangjun@yahoo.省略
原花青素(PC) 是多酚类化合物,属于生物类黄酮,是迄今为止最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之一。许多研究已经证明PC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本项目通过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给予PC治疗,从而评价出血后PC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健康W istar 大鼠, 共40 只, 质量(250±30) g。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假手术A组(10只)、脑出血B组(10只)、PC低剂量(50 mg/kg)治疗C组(10只)及PC高剂量(200 mg/kg)治疗D组(10只)。PC于术前给予灌胃,1次/d,连续1周,于术前1 h再灌胃1次。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1.2 动物模型的建立 大鼠用10%水合氯醛(300 mg/100 g)腹腔注射,暴露前囟,于前囟后0.2 mm,中线右3 mm处钻孔,微量加样器沿针孔垂直进针6 mm缓慢注入动物自体尾动脉血50ul。对照组只进针不注射。术后观察神经症状和体征,24 h后取脑。
1.3 免疫组化染色 按照SABC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鼠抗Bcl2、Bax和 caspase3多克隆抗体(Sigma公司), 工作浓度分别为1∶100 、1∶100和1∶200。在400倍镜下随机取血肿周围4个不重叠视野,计数caspase3 、bcl2和bax阳性细胞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 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A组脑组织中见少量caspase3蛋白表达。而B、C、D3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中可见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水平增高。A组脑组织中未见Bax蛋白、见少量Bcl2表达。而B、C、D3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中可见Bax、Bcl2阳性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其中B组表达水平最高,D组表达水平最低。
组别个数Caspase3阳性细胞数Bax阳性细胞数Bcl2阳性细胞数
A102.11±0.301.2±0.2
B1018.5±3.2*22.6±4.1*10.5±2.8*
C1013.6±3.2*16.3±4.1*22.4±5.7*
D109.0±2.6*14.2±3.7*25.3±4.3*
注:*与A组比较,P
3 讨论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 PC)是从葡萄籽中提取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Bagchi[1]等发现PC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之一,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VE的50倍、VC的20倍。PC能下调促凋亡基因cJun及P53表达有关,而且在体内外试验中均发现OPC能够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2]。
Bcl2是重要的凋亡抑制基因,主要通过阻止细胞凋亡的早期环节而发挥作用[3]。Bax是bcl2基因家族中重要的凋亡促进基因,可通过其自身形成的Bax同源二聚体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作用[4]。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Bax蛋白表达增加,表明Bax参于了出血灶周围脑组织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应用花青素后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同时花青素可以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且与剂量相关。caspase3是caspase级联反应中最关键的效应酶,在凋亡执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花青素对脑出血的保护机制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抑制caspase3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挽救出血周围脑组织来实现的。
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病理改变十分复杂,花青素对脑出血周围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 BagchiD,et al. Protection effects of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and selected antioxidant against TPA Induced hepatic and brain liquid peroxidation and DNA fragmentation and peritoneal macrophage activation in mice. Gen Pharamc,1998, 30 (5):771.
[2] Robert AM, Tixier JM, Robert L, Legeais JM, Renard G. Effect of procyanidolic oligomers on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Pathol Biol (Paris),2001;49(4):298304.
[3] Oltvai ZN,Milliaman CL, Korsmcyer SJ. Bcl2 heterodimerizes in vivo with a conserved homology, bax, that accelerates cell death.Cell, 1993, 74:609.
[4] Miyashita T, Reed JC. Bcl2 oncoprotein blocks chemotherapy induced apoptosis in a human leukemia cell line. Blood, 1993,81(1):15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丘什金明确指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是当主体完成要求以发现(揭示或掌握)新的主体前所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确实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只有借助于问题情境才能最有效地建立学生思维的内部条件,促使学生思维过程乃至整个个性的积极化和全面素质的最优化。根据初中生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等特点,结合初中物理教学之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问题情境应该成为一种必需。
二、问题情境的功能
1.激趣功能。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正向内驱力,由于问题情境是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故而“粘性大”,学生心理无负担,欲望强烈,需求贪婪,动机正确,能积极参加问题讨论,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场”,发生“场效应”。
2.绩效功能。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新的、未知的知识常常是以亲切、丰满、鲜活的“熟悉”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故“亲和力”大;在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全民皆兵”,并有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执着追求。所学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而是成为一个有机实体,编入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中,成为个体真正的“私有财产”。这样,学生所学物理的成绩和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3.导向功能。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它的“根基”是学生的旧知,其“锚桩”定位在新知,所以,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很少走弯路,在解决问题情境的全过程中,看似“形散”,而实则“神不散”。
4. 在解决问题情境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演员”,实实在在的“淘金者”,大刀阔斧“降妖伏魔”,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判断,心情舒畅地叙说独自的推理、决策,确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因如此,学习的主体——学生,迅速从“现有发展区”走进“最近发展区”,新的、未知的东西在学生无瑕的心田中顺利实现“软着陆”。
三、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1.实验法。即通过当场的试验或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杠杆”时,在班上选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做推门实验。力气大的学生在门外靠近铰链处推门,力气小的学生在接近拉手处推门,力气大的推不开门,力气小的却不费多大力气便将门推开。又如在教学“浮力”时,当堂演示“水面浮针等”。
2.史料法。运用有关物理学史料或趣味事实的叙述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参照物”时,向学生叙述“手抓飞行子弹”,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向学生叙述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的《梦溪笔谈》中的有关杂文等。
3.经验法。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已有关知识发生矛盾冲突的事实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如在教学“蒸发”时,先让学生说说夏天对着转动着的电风扇有何感觉?进而提出问题:如果电风扇对着温度计扇,其示数不变如何呢?学生会凭经验脱口而出“下降”。便经过实验,结果是示数不变。若温度计液泡沾上酒精,一会儿发现示数下降了。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竞赛;创新能力
0 前言
当今,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设计竞赛越来越受到设计教育界的重视。每年举办的国际性工业设计竞赛有10余项,如德国红点奖、IF奖、台湾光宝、国内的红星奖、红棉奖等,另外由政府、企业主办的小范围的专题设计竞赛更是不计其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借助工业设计学科竞赛,探索出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当前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一种新生的市场产物,设计竞赛传达了市场与企业的呼声,为工业设计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教学手段。目前在国内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开始将设计竞赛应用在教学环节中,但必须看到竞赛所注重的与设计教育所教授的领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获奖率,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作为主要设计课程内容,不分主次地参加设计竞赛。虽然它既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亦可为学生提供毕业后的就业资本,但从设计教育的整体过程来看,它并不能完全取代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更。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设计竞赛其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系统,至今还未形成有效利用设计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与方法。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业设计学科竞赛的研究与分析,充分认识设计竞赛与设计教学的关系,总结出将设计竞赛应用于设计实践环节及专业课程中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1 理顺设计竞赛与设计教育之间的关系,调整相应教学内容与方法
从全局的角度来讲,设计教学与设计竞赛的目的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工业设计教育提倡的是对工业设计整体的认识和系统学习,而设计竞赛只是针对某类产品或某个主题的设计结果与表现。只为盲目获取奖项,仅仅突出设计竞赛所需要的内容展开教学,偏废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势必将影响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设计竞赛与设计教学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不论设计教育还是设计竞赛它们最终的设计指向都是社会需求的考验。设计竞赛就像是设计需求的一个风向标。如果教师能够分析设计竞赛中一些隐含的市场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设立专项的研究课题,就会使设计竞赛对工业设计教育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因而,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处理,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
2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心态合理安排设计竞赛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合适的竞赛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通常来讲,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就进入了产品设计阶段,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并不适合参与工业设计竞赛,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正是完成对工业设计程序初步认识和基本设计思维形成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够以工业设计语言来表述设计的想法,他们的技术基础知识和表现能力还很不完备,盲目参加竞赛会打乱设计学习的正常进程。同时低年级学生对获奖与否也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心态,一个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盲目的自信和不必要的自卑,以上的各种心理表现都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完成全部的设计教育。
因而设计竞赛可以从二年级下半学期或三年级开始,这时学生已经了解了较为完整的设计程序并且具备了表达设计思想的表现能力,正处在设计的深化与扩展阶段。参加设计竞赛不但可以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尽快了解市场和设计领域主导潮流,而且也便于他们了解全国范围内同场竞技的设计对手,提高创新能力力。
3 有区别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设计过程
工业设计竞赛总体上可分为概念类型、主题类型及实践类型三种类型。在将设计竞赛导入教学中,要对设计竞赛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筛选工作,做到“有区别地选择设计竞赛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设计过程”。在校学生适度参加设计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如果参与次数过多,竞赛类别及内容不加以选择,不但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学生也容易受到设计竞赛的局限,造成实际的设计内容与设计竞赛等同的假象。因而,教师需要协助学生选择参加设计竞赛,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熟悉各种设计竞赛形式,而且要能把握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的平衡点,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设计竞赛。
4 设计竞赛在我校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成果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竞赛进行综合选择,每个年级、不同的时间段,参加竞赛各有侧重。对于大二、大三年级上半学期阶段的学生,侧重参加概念及主题类型的设计竞赛,对于大三下班半学期及大四学生,则侧重参加实践类型的设计竞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每年准备参加的工业设计竞赛按照举行时间顺序进行排序,最终确定当年需参加的竞赛。随后将所选设计竞赛与教学环节相对接,在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方面进行融合。对于与课程内容结合有一定距离的设计竞赛,果断进行调整。
在竞赛导入到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参赛作品及获奖作品进行汇总总结,建立工业设计竞赛资料库。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设计竞赛及竞赛获奖作品,总结相关经验及获奖规律,为学生日后参加相关竞赛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自从将工业设计竞赛导入到在日常教学中,我校成绩斐然。到2015年截至,已经连续5年获得德国红点工业设计竞赛大奖,被红点机构评为亚太十佳大学之一,在“镇海杯”、“和丰奖”以及国内多项竞赛中我校学生也多次折桂。学生通过参与国际竞赛不仅取得了国际的认可,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参与国际大赛的经历让学生的设计经验与创新能力得到本质的提高,用竞赛的 “知识面”辅助课堂的 “知识点”,促进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我校已将设计竞赛引入到其他设计学科中,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曦,宋奕勤.工业设计专业竞赛辅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新思路―以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吉林教育,2015,10:13.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活力
【中图分类号】R6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91―0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男科38例病例,其中受试对象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36岁,在23-30岁者26例,在31-35岁者11例,36-40岁者1例,平均年龄28.87±2.99岁。病程最短10月,最长72月,在1年以下者2例,1-2年者7例,2-3年者14例,3-4年者11例,4年以上者4例;平均病程33±13.29月.左精索静脉曲张程度Ⅲ级者5例,Ⅱ级者16例,Ⅰ级者8例,亚临床型3例;双侧精索静脉曲张者1例,左右均为Ⅰ级;曾行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后者5例。有阴囊坠胀疼痛不适或灼热感等症状者20例,无明显不适者18例。
2 诊断标准
2.1 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主要采用阴囊体检或Valsalva's法检查,或伴有阴囊坠胀不适等临床症状,必要时行多普勒超声诊断。根据WHO对精索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临床上将精索静脉曲张分成如下四级:
Ⅲ级:通过阴囊皮肤可以看到成团扩张的精索蔓状静脉丛。
Ⅱ:精索静脉曲张可以摸到,但不能看见。
Ⅰ:采用Valsalva's法检查才能摸到扩张的精索蔓状静脉丛。
亚临床型:阴囊内无扩张蔓状静脉丛,但作Doppler检查发现有异常。
2.2 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处不育研究组制定的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的标准为:临床检查有精索静脉曲张,同时伴有分析异常。假如有精索静脉曲张而分析正常的,则不能归入精索静脉曲张不育。而且,在诊断精索静脉曲张不育之前,必须排除女方生育异常及男方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育。
弱症:在后30分钟内,a级活力低于25%或a+b级活力低于50%。
2.3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有或无阴囊坠胀不适,食欲不振,乏力倦怠,无力等临床表现;舌淡或暗红,脉弱或细涩。
3 治疗方法
3.1 方药选用:所有患者采用益气活血的药物治疗,基本方:补中益气汤加槐榆煎加减(拟方如下:黄茂30g,升麻3g,柴胡3g,当归10g,槐花20g,丹参30g,菟丝子20g,覆盆子20g,桑堪子20g)。阴囊不适,疼痛明显,加橘核,三棱,莪术,延胡等:食欲不振,乏力倦怠,无力者,加党参,淮山,云苓,白术等。
3.2 服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药。
3.3 疗程:3个月为治疗疗程。
3.4 注意事项:
A.治疗前2周及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
B.若因其他疾病需要治疗,应考虑选用对本研究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物。
C.治疗期间不禁,但须适当节制性生活。
D.若患者在治疗中有孕育,则停止治疗,仅留取标本进行研究。
4 治疗结果
本次共有42例病人参与筛选,可以评估共38例病例,其中治疗前a-糖苷酶异常患者23例。38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ASA分析,通过统计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并进行随访,其中显效21例(55.26%),有效13例(34.21%),无效4例(10.53%);总有效率为89.47%。
5 讨论
5.1关于确立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的理论探讨
精索静脉曲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据整个男性不育的相当比例。其病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最终均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脉滞涩,瘀阻于下,脉络暴露、弯曲而成筋瘤。由于长时间的瘀血,气血不能充盈肾之经脉,肾精化生不足,异常而致不育,故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血液瘀阻。总结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本病主要与气、血及肾、脾、肝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与气、血和肾、脾的关系尤为重要。
5.2 益气活血法提高活力的机制分析
是机体细胞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自主运动功能的细胞之一,而且这个特殊“细胞”跑得最快,它应赋有较充沛的气才能具备活力。附睾是贮存及成熟的重要场所,附睾在的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刚出来的是没有活动能力的,只有在附睾内逗留2-3周后才获得运动能力,附睾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的活率、头部形态的成熟、结合穿透透明带的能力等。因附睾的血液循环与同源,精索静脉曲张影响了附睾的血液循环,进而干扰附睾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精索静脉曲张所致附睾功能的病理改变,使成熟障碍及运动、代谢能量供给不足,表现为活力下降和受精能力降低,是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附睾的功能状况是影响运动功能的重要因素.同时现代研究发现,a-糖苷酶是附睾中的一种成分,是反映附睾功能状态的指标,通过检测此指标即可知道附睾的功能状态。由此可见,的活力与附睾的功能指标a-糖苷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本次结果显示,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不仅可提高的活力,而且还可提高a-糖苷酶的浓度,提示其治疗活力低下的机制与其改善附睾功能有关
5.3 组方方解分析
全方以黄芪为君,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提摄;若伴倦怠乏力等症加白术、党参等补气健脾之品,以增强补中益气之动;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同时附睾系疾病中医临床属“肝系”,柴胡疏肝理气散结以畅通管道;气为血帅,气壮则血行,气虚则血行受阻,日久则必成血瘀,故以丹参、当归以养血活血化瘀;血瘀日久必化热,故以槐花清热凉血;精血同源,血瘀于局部,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化生,故以菟丝子、桑堪子、覆盆子以补肾、固精、生精,为佐使之药:全方重在益气,意在活血助精,以加强充实仓察,强化运动,共奏益气活血、补肾益髓助精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欧阳洪根,金冠羽.中医药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症进展[J].甘肃中医,2005,18(22):38
[2] 俞建军.精索静脉曲张致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2,21(3):237-239
[3] 吴建军,邓尧,等.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3):486
对我院2003年5月~2006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实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5月~2006年4月在我院就诊,年龄在40~50岁,经分段诊刮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92例。对其中符合米非司酮治疗标准的90例患者进行疗效跟踪调查。米非司酮治疗标准为:(1)经B超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器质性病变;(2)无服用米非司酮禁忌证;(3)接受本治疗前半年内未接受过其他激素治疗;(4)治疗前肝肾功能正常,血液分析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外,余各项正常。
1.2 治疗方法 90例患者均进行分段诊刮,诊刮第3天始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0 mg,连服3个月。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30天、60天、90天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检查血液分析,并抽空腹血查肝肾功能及血FSH、 LH、 P、 E2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90例患者服药前子宫内膜厚度(1.4±0.3)cm,服药后30天为(0.7±0.3)cm,服药60天为(0.5±0.2)cm,服药90天为(0.6±0.2)cm。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 服药后E2及P值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用药前后激素水平变化
2.3 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90例治疗期间均闭经。62例(68.89%)患者停药后绝经;9例(10%)患者月经稀发;11例(12.22%)患者停药3~6周恢复正常月经;8例(8.89%)患者停药2个月后又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再次诊刮病理检查7例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例为不典型增生,均改为其他治疗方案。治疗后所有患者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2.4 不良反应 治疗中有15例患者服药初出现轻度恶心,无呕吐,几天后自然消失。有22例患者出现潮热、多汗症状。余无主诉不适。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女性围绝经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有的可始于40岁,持续10多年。此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乎已耗尽,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反映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减弱,于是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但不能形成排卵前高峰,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称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继发感染、精神负担加重,甚至需子宫切除等,因而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都造成很大痛苦。临床上常用刮宫、性激素周期治疗等治疗方法。但由于上述治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临床上一直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经济、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其结构类似炔诺酮,具有抗孕酮、糖皮质醇和轻度抗雄激素特性,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1]。有资料表明,米非司酮既能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分泌而影响FSH、LH分泌,又能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FSH、LH的释放,且能直接作用于卵巢的颗粒细胞,促进其凋亡,增加闭锁卵泡数,导致卵巢残存卵泡萎缩,造成闭经[2]。米非司酮通过对卵巢直接和(或)间接作用,使排卵延迟,结合其诱导黄体溶解作用,使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3]。本资料显示治疗后血清E2、P值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证明了米非司酮的这一作用。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生长作用是多方面的。有研究发现,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影响,存在着一种调节包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内的自分泌调控子宫内膜生长的网络模式,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拮抗剂,能有效抑制此种调节,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生长;米非司酮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降调作用以及间接抑制子宫内膜芳香化酶活性的作用,干扰子宫内膜的增殖分化过程,使子宫内膜增生受到抑制[4]。本资料显示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证实了米非司酮的抗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本资料90例患者服药期间均闭经,62例患者停药后绝经,证明米非司酮对近绝经期妇女有提前闭经的作用。90例患者服药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说明米非司酮有阻碍子宫内膜发育的作用。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服药3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其安全性优于其他药物。本资料中有一例患者治疗3个月闭经,但停药两个月又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再次诊刮病理检查为不典型增生,其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4.
2 张雪莲.米非司酮和睾酮对大鼠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生殖医学杂志,1995,4(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