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

第1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05-02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5页)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结束语

课程考核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经考核模式改革后,教师的专业技术有一定的巩固,对于学生来说各项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学到知识,有真正动手的能力,能真正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排版,制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比以往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平时学生干部制作表格很少人还会使用WORD来做,在写公文上也有很大的进步等等。据统计每年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的报考率和通过率也逐渐在提高。考核只是计算机专业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3-54.

第2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1、清华大学化工系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在国内排名第一。

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简称清华大学化工系。清华大学化工系开始建于1946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曾进行过若干次调整,目前在系内设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主要学科方向包括化学工程、过程与系统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化工、生态化工等。

3、清华大学化工系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绿色、安全和高效的化工过程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我国化学工程高等教育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第4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关键词:化工安全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45

1 前言

众所周知,化工原料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这些性质就决定了其在生产、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存在极大危险性[1]。为迎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化工安全技术》应运而生,该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其内容不断受到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理念更新的冲击。要想使毕业生更好服务于化工,其授课内容就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2 化工安全技术的特点

2.1 知识内容的综合性

本课程既包括化工生产的基础知识,又涉及到安全的分析及管理。这就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各科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安全生产的问题[2]。

2.2 生产过程的复杂性

化工生产过程复杂,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广泛,既有动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如机械伤害;也有热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如烫伤事故;还有其他类型安全隐患等,这都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给化工生产带来重大变革同时,也给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如何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及新思路,致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能力[3]。

3 化工安全技术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化工安全技术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就学生自身而言,很多学生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想, 老师讲授多少学多少,课下也不思考,导致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相对薄弱。就教师的教学而言,以刘景良主编的《化工安全技术》为例,总共十章,内容多,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如板书,万一授课者语言重复繁琐、无吸引力,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神经疲劳。所以,化工安全技术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对高危行业的安全隐患有着较充分的认识, 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安全基础。

4 多媒体技术在化工安全技术教授过程中应用举例

多媒体的优点: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可使教材中复杂的结构示意图呈现立体动画效果,增强视觉效果,可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性[4]。

4.1 《化工安全技术》概述介绍

本章节内容是《化工安全技术》这门课的开始,内容涵盖多、笼统,没有突出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化工安全,光借助板书书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借助多媒体,去展现更加丰富的视频资料及图片资料,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很多学生都感觉化工事故离自己很远,授课过程中我们就可结合化工事故视频,给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先对化工产生丝丝畏惧感,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知道化工事故的危险性。

4.2 消防安全知识介绍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各种灭火剂的种类、灭火原理及灭火器材的使用。对于常见的灭火剂:水、泡沫灭火剂、二氧化碳、卤代烷烃及干粉的灭火原理、优缺点、使用范围可借助板书简要写出。而对于对应的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卤代烷烃灭火器等外观、内部结构、使用方法,就要借助多媒体了,可以用PPT给出设备外部及内部结构图片,再结合相应设备的操作视频就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及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我们讲解灭火器的相关知识的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够分清火源的种类,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以及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所以,在本章节授课结束后,结合本校的安全实训室中的灭火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4.3 心肺复苏知识介绍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法两种急救方法。讲解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在人工呼吸开始前的注意事项及操作要点,这部分内容把要点板书展示出来,结合多媒体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强调的要点,比如被救护人员嘴中有异物先及时清理,然后下巴尖和地面垂直,头下不要垫枕头或其他物品,嘴巴张开,保证呼吸顺畅,随后进行人工呼吸。对于人工呼吸的频率当然也要结合视频的操作重点给学生强调。

接着就要讲解胸外按压法,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强调按压时救护人员的手的姿势、按压位置、按压姿势、按压频率,要想把这要点都让学生掌握,光靠板书是不行的,就要结合多媒体给出正确姿势的图片,顺道再把错误姿势图片展现出来,最好把错误姿势图片做好特殊标记,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加深理解。等要点讲解完,借助视频资料,系统的展示下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法完整的操作,然后继续借助安全实训室的实训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具体过程。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既是学习的受体也是学习的主体,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他们是有最直观的感受,也最有发言权。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逐渐弥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5 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管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者几种综合利用,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以上都是笔者在从事化工安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由于教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改进之处,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景良主编.化工安全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赵雪娥,李惠萍.影视资源在《燃烧与爆炸理论》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王凯全.化工安全工程学[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4]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5):74-81.

作者简介:民(1984-),男,汉族,山东郓城人,主要从事化工类专业课教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工程系,甘肃兰州 730060

鲁凤,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工程系,甘肃兰州 730060

第5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框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说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基本达到了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西安工程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 学生能力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的制定与实施,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学计划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宏观框架。专业建设是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计划中的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所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课,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而另一种是由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前一种可以照顾学生的兴趣,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也要有学校的框架性指导。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的是后一种形式。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为基础;已形成材料物理与化学、界面与胶体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业分析四个专业方向;拥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教学和实验人员共19人的稳定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出身是211大学),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一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数十篇sci科研论文,申报数项专利的显著成绩。七年来学生年就业率平均为90%。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较宽广的应用化学知识、较强的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实验技术及初步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化学工艺生产知识和化工技能,能从事化学、化工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开发与管理、解决一般化工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使学生受到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研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并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2)掌握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科研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3)了解一般化工过程特点及单元操作工业基础知识;具有化工制图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具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5)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图文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能熟练上机操作。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公共基础教育涉及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体育系列、校公共选修课,外语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其中外语系列包括大学英语和自然科学双语课程;自然科学系列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应用等理论和实验课。学科基础教育涉及工程基础系列、技术基础系列、专业基础系列和选修课。工程基础系列包括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及化工(厂)设计、金工实习;技术基础系列包括电工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基础及应用;专业基础系列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专业教育包括界面与胶体化学、材料化学基础、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工程、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与专题等。这个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实施可以达到重基础、宽口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们专业建设这几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反馈途径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但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今后我们要突出品德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着重通过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加强品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能突飞猛进,走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第6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课程中同样涉及到了部分石油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如环境保护基础;石油生产大气、水污染及防治;石油生产固体废物处理等。

    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不加深入,就难以突出石化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一带而过,不予重视。因此,建议在石油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结合石化企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石油化学与环境问题石油加工带来的环境问题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包括烃类及非烃类。

    主要元素包括C、H、S、N、O,此外还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S、N、O为石油中的非烃组成元素,也称之为杂原子,它们组成了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虽然这三种元素在原油中的含量并不高,但是含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在原油中的含量却相当可观,对石油加工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也相当大,例如:硫在石油中以单质硫、H2S、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形态出现,进入环境后,不仅是有毒及臭气污染源,还能加剧酸雨效应。

    如催化裂化工艺,若以减压馏分油为原料,原料中的硫大约会有10%~15%会进入到焦炭中,焦炭在再生器中燃烧,其中的硫转化为SO2和SO3,这些硫化物随再生烟气排入大气,产生大气污染。此外,硫还易产生硫化氢、硫化铁、硫醇铁等物质,对生产装置产生腐蚀作用。

    氮在石油中的含量为一般为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存在形态如吡啶、喹啉、异喹啉、吡咯、吲哚等,当油品沈瑞华,199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讲师,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重油加工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

    石油化学是高等院校石油、化工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文章从课程的教学角度出发,结合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阐述了石油化学课程中应有的环保理念,并讨论了如何将这种环保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加以灌输的方法。

    作为化学学科之一,是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在石油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石油炼制、石油工程、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

第7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关键词:理工融合;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

应用化学是以化学理论为基础、跨学科、跨领域、具有活力的学科,在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有300余所学校设置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既有综合性理科院校或师范院校利用理科优势建立的与化学专业并存的理科应用化学专业,也有工科或单科性院校利用工科优势设立的工科应用化学专业。然而,应用化学专业缺乏大家公认的基本特征,在培养机制方面理工融合不足,由此引起的学生能力和优势单一的倾向已明显制约学生全面发挥创新思维,限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彰显应用化学专业内涵,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理工科教育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86年,是多科性大学中的理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一条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办学之路,逐步形成了显著的理工融合专业特色,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成为北京市、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以理工同强的优势学科推进专业建设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同时考虑学术培养和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目前国内企业少有正规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人员缺乏,人才缺口较大。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大化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支撑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学科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国家发展重大需要和企业创新对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为学科发展及“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培养理工融合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定位。

培养理工融合的人才需要理工融合的“土壤”和条件。我校具有理工同校、化学化工同强的优势,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国家发改委基础研究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依托强势的工科和迅速崛起的理科进行建设,以国家、北京市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和“十一五”期间各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调整专业方向、规划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依托国家精品课程群、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理工兼备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1.建设亦理亦工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育人的保障。我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针,建设一支理工融合、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教师的毕业院校既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性较强的院校,也有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工科背景较强的学校,具有工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1/3。同时,注重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院所引进具有工程技术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采用引进海外知名学者和输送优秀在职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28%。

2.在理工融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践中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以国家重大项目为引导,遵循“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模式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理工融合的研究思想不仅造就了一支理工融合的师资队伍,也融入教学过程,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造良好氛围。

3.多种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通过聘请企业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邀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和讲学交流等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通过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去大庆石化、辽化、吉化等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培训和暑期科技服务及社会实践学习团,为青年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走进基层的实践机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找到与企业结合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教师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示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

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6人。“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团队被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构建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理工融合、理论与技术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强化理论基础的化学课程群,强化工程意识和培养工程能力的课程群,体现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群,拓展性的第二课堂。如图所示。

其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计算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工原理等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物理化学等被评为校级双语示范课程。

依据专业发展历史和学科发展趋势,凝练出具有鲜明理工融合特色的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化学四个专业方向。其中,分析科学与技术方向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传统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具有优秀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该专业方向特色专业课程有分离科学与技术、复杂物质剖析、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商品检验基础等,教学内容既包含分析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也包含专业技术、技能,还有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和技术进展报告等。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方向骨干教师主要来源于“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这些教师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无机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已形成了无铅热稳定剂、耐老化沥青紫外阻隔剂、焦化脱硫废液资源化技术等工业化生产技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成为具有理工融合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沃土。

四、构建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1.构建理科化学基础精品课程平台,强化理科基础。依托首批国家级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多名教学名师,建设化学基础理论必修课群和选修课群,加强化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工业实例,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依托校内工科教学平台,强化工程意识。依托化工原理、电工电子和机械工程三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应用电工学、电子电工实习、金工实习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生具有进行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工程能力基础。

第8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1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应适应催化工业大环境的变化就传统《工业催化》课程体系而言,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催化作用的基本规律,了解催化过程的化学本质和熟悉《工业催化》技术的基本要求和特性,培养标准是为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工程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服务。随着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催化理论持续更新,许多新型催化工艺及技术不断涌现,学习这些新催化工艺及技术的背景及原理,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本科生能否成为具有坚实的开发、研究和使用催化剂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能否胜任将来有可能从事的催化领域研究工作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相对稳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不能限制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变动,以适应外部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因此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工业催化》课程体系要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调整而做相应的变化,从而体现《工业催化》课程满足培养目标的根本价值。

1.2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卓越计划”要求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包括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工业催化》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包括先进设备与技术、实验环境、研究开发条件等,与本校催化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设计与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工业催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校企合作建设的课程体系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摒除传统课程体系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的局限,鼓励教师与各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通过校企联合指导课程,现场案例教学,增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的一些实践经验。

2教学方法:贯彻研究型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方法是使教学思想得以贯彻执行、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得以完整实施和传授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工业催化》课程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综合性的案例和结合实际项目的教学不多,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型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对学生而言可以称之为研究型学习),它是一种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和综合素质形成逻辑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得到“卓越计划”的大力提倡和着力推行[4]。研究卓越工程师不仅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将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形成学生的工程能力。“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对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予以如下定位: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能够完全胜任现场或生产一线的各项工作。因此现有《工业催化》教学方法需要重构,在面向实际教学的基础上,遵循催化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按照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催化剂的生产,催化剂的表征,催化剂的使用来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着力推行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贯彻研究型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联系就非常重要。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体系,研究型学习主要由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三种形式组成。从培养化工方向的卓越工程师的需要出发,其中的问题、案例和项目可以分别工业上成熟的催化工艺作为教学内容以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些问题可以是现行催化工艺中各种问题的重现、演变、放大或综合,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对未来发展的预见专门设计出的催化方面的新问题。通过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这些问题、案例和项目,并采取研究性学习方法,就能够在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教学内容: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3.1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工业催化》的兴趣,首先在每一章节的的教学过程中,凡是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在现行化工生产中已成功工业化的催化剂体系,如催化重整,催化裂化,合成氨等催化剂,可以引导学生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这些催化剂的相关的制备工艺,催化反应原理,催化反应设备,催化剂使用过程条件控制以及催化剂再生等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求知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联系与化工生产(化学工艺专业)及人们日常生活(应用化学专业)密切相连的催化知识,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与催化相关的知识,从而理解并解决疑难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丰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保证内容充实、准确、高质量。教师在准备每一堂课内容时,都必须查阅大量参考资料以确保知识的准确度,同时应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全面理解和诠释每一个知识点,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和教学风格。

3.2扩展前沿知识当今是个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工业催化》课程快速发展,必须与前沿科学知识紧密联系,才能培养出跟上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新世纪卓越工程师。扩展催化技术方面的前沿知识,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沿知识扩展对教师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能有紧跟催化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师应深入学习、研究新的催化理论知识及催化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并将这些前沿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例如:在《工业催化》课程中酸碱催化作为传统催化剂在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课程对最前沿的酸碱俩性催化剂的介绍较少,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在查阅资料,将课堂内容补充完善。前沿知识的扩展,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工业催化》课程每一章节的课余作业设置为此章节的相关前沿知识学习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分子筛催化剂章节时,新型的杂原子分子筛,新型介微孔复合分子筛等催化剂是目前分子筛催化剂研究的前沿方向,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余查阅相关文献,形成报告,制作PPT,分组汇报并讨论,从而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

4考核方式:以课题综述的形式考核

第9篇: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范文

关键词: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引言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属于应用研究型的理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化学、化工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等理工结合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新生.这要求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优良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由此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步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材施教,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急需应用化学专业教师解决的首要问题.胶体与界面化学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胶体与界面化学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1],是学生理解今后生产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并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及技能的重任.学生学好该课程对今后生产和科研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另一方面,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物理化学的后继课程[2],是在界面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杨氏方程、拉普拉斯方程、开尔文公式、Langmuir吸附等温式以及BET吸附等温式等内容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已有所介绍,学生往往误以为这就是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已经学过了,无需再学.实际上,这几个公式只涉及部分界面现象,无法与整个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内容相提并论,学生对其他胶体与界面知识及实际应用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利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如何让学生学好胶体与界面化学这门课程是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笔者针对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本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层次化教学

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式下,我们不能够采取以往的一刀切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必须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2010-2012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在大三结束时,约45%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其余学生打算继续读研并着手复习准备,其中有近30%的学生最终会考取化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针对这一情况,将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分为两个教学层次:基础知识与应用提高.基础知识:以课本教材为主,讲授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本概论、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涉及各种界面现象、多种分散体系的形成与性质、表面层结构与性质等知识.这部分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应用化学专业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胶体与界面化学的课程基本内容,满足今后生产和科研工作对胶体与界面化学知识的基本需求.应用提高:应用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分布在表面热力学、胶体体系及其性质、胶体与界面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膜化学、固体表面性质等章节,在讲授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入实际应用实例,并关注胶体与界面化学理论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运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能力.例如:在讲解胶体粒子的制备和性质时,笔者介绍了各种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如何运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制备方案,同时还结合胶体的稳定性分析了由黏土形成的泥浆在石油钻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胶体稳定性改善油墨、涂料等精细化学品性能.应用提高层次教学需要针对直接就业和立志考研的同学分别开设,内容既有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最新进展,又有早已普及的工业化生产实例,要做到“雅俗共赏”,充分展示胶体与界面化学的课程魅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留住学生的“心”.

2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1基础理论教学中引进科技前沿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教学中理论教学是基础,但是所学教材跟日新月异的科研发展存在脱钩的现象,教师如果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大多站在科研前线,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要把掌握的科技前沿渗透给学生,让他们紧跟前沿,升华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被大力提倡的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笔者在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中及时补充了与化学、化工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光催化制氢、锂离子电池、铝离子电池、药物缓释与运输等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2开展专题学术报告

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承担该课程的授课教师,但所有教师都是“术业有专攻”.由于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涉及基础知识范围广,跨学科的基本原理较多,所以单独一位授课老师无法充分领会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课程组的集体智慧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种不足,课程组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有利于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本人在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中采取邀请物理化学课程组的授课教师开展专题学术报告,介绍胶体化学、膜化学、固体表面性质和新能源材料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兴趣,并提高化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报考率.

2.3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诸多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3-5],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讲解课本知识,缺乏直观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往往是“假、大、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本人在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选取一些可行的实践办法,如: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分批带领有兴趣的学生参观学校分析测试中心,让学生认识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提及的现代测试仪器.其次,选取一些易操作的实践性课题,并与前沿科学相结合,再将不同兴趣点的学生分组共同完成实践性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性课题相结合,激发学生无限潜能,形成探索式教学模式.再次,将参观企业生产过程设置为认识实习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4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当今的大学生是95后独生子女,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视野开阔,思想独立,加之发达的网络、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已经今非昔比,刻板的说教和毫无感情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强,发展迅速,内容更新频繁的学科,教学过程涉及大量公式推导,相比文科或艺术专业略显枯燥.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化抽象为形象,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其次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沉闷的课堂气氛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运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适当的引用流行网络语,让学生乐学.最后构建良师益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言”,师生关系不能仅止于课堂之上,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其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后的拓展研究过程中,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变化,与其构建良师益友型新型师生关系.

3改革成绩评价体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可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使教师对教学效果有深入的了解.建立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采取试卷考核和平时成绩叠加组成模式,该考核方式明显存在以下不足:闭卷考试内容陈旧,平时成绩基本以点名来控制学生的出勤率,考核基本以出勤率来体现平时成绩,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被动学习,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单一化,需要将多种形式相互结合,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课程考试方式要结合教师教学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做好各种考核方式分值设计.本人将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考核总分设置为100分,其中课程考试50分,课堂表现及出勤10分,课程作业10分,实践性课题30分.增加了实践性课题份额,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及深造夯实基础.此外,期末考试试卷题型采取多样化,涵盖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等题型,且主客观试题合理搭配,并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尤其是应充分体现答案的多样性,鼓励不同见解.

4结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前提.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对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并提供了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具体的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振国.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张红萍,胡晓岚.关于物理化学课程中胶体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158-159.

[3]陈志明,朱贤东,吴之传.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0):98-99.

[4]张颖,胡道道.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4,29(6):20-2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