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

第1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教育局的总体目标,加强计划财务管理,加大经费筹措力度,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建设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服务。

二、工作目标,

1、教育经费筹措要有新成效

进一步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稳定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确保"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对没有明确土地出让金用于教育的比例,要继续争取当地政府按省政府规定,予以明确。要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农村学校办学经费。要进一步做好教师工资统一发放工作,按省政府规定,"将教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依法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2003年晋资所需资金,解决拖欠教师地方性津贴问题,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在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同时,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捐资助学、引进外资、组建教育集团、银校合作和盘活学校存量资产等途径,拓宽筹措渠道,加大筹措力度,取得筹资新成效。

2、基本建设要上新台阶

全面启动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实施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为抓手,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x年,力争全市有1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确保每县(市、区)均有学校评定为省标准化学校。

为达到普及高中段教育和提高优质高中比例的要求,继续做好高中学校的规划建设。通过新建或扩建提升高中学校档次,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市区完成xx一中迁建、xx二中扩建、金东高中新建和汤溪中学扩建等重点工程。启动市区城西高教园区、特殊教育中心和学前教育的规划。完成全市学校改水改厕工作。

3、计划财务管理要上新水平

加强计划宏观调控,合理制定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根据社会需求和生源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计划,使我市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会计核算中心作用,不断完善集中统一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教育系统理财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4、学校布局调整要有新进展

按照我市加快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原则,做好学校布局调整,200x年要消除单班小学和3班规模以下的初中。,

5、资助贫困学生要有新举措

继续通过推行教育券制度和建立贫困学生免费入学制度,保证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不辍学。进一步加强对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解决贫困生的实际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县(市、区)应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免费入学。

第2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陈彦吉:今年,我县教育工作有四大亮点:一是继去年承办全省营养餐现场会之后,又在我县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现场会;二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高考取得全市15连冠;三是举办全县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实现了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的全覆盖;四是开展学校财务大检查,财务管理渐趋规范。

记 者:我们知道,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请问陇西县是怎样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

陈彦吉:我县全面突出教育公平,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我县在“两基”之后,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全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6.3%,中小学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指标数以内,并在逐年下降。二是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县十分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范畴。2007年5月,在城关一小特教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市第一所特教学校——定西市陇西特殊教育学校。在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通过随班就读,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7至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3%。三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截至目前,全县共为8908名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140个。全面落实“两为主”政策,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16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及教育的有序发展。四是审慎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和完全小学向行政村集中”的基本原则,坚持把学校布局结构专项规划与当地实际和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审慎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使农村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学校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着力解决城区学校“择校热”和 “大班额”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平稳实现了陇西三中、巩昌中学、渭州九年制学校的资产置换、学校搬迁、教师划转和学生招生,城区学校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城区中小学入学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起始年级班额明显减少,促进了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五是深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截至2013年春季,累计发放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专项资金4305.52万元。目前,全县有139所学校的33447名学生依托食堂顺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其余125所学校学生继续通过餐饮企业配餐和食品配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11月,省教育厅在我县举办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现场会。

记 者: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作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效抓手,请问陇西县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

陈彦吉:为确保2017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县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举措来抓,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与项目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同步考虑,统筹规划。

我县制定并印发了《陇西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和《陇西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实施方案》。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164项,总投资15302.84万元,新建校舍87973平方米。其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7309万元,共建设42所学校校舍44541平方米;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专项补助资金项目,总投资7277万元,共建设99所非寄宿制学校食堂22570平方米,5所学校学生宿舍9580.8平方米,4所城镇学校扩容改造教学及辅助用房8125.2平方米。

目前全县68.9%的小学有实验教学仪器,各学校都有光盘播放设备、卫星接收设备,每所中心小学至少都有一套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幕布投影设备,168所学校已接入互联网。各学校都有音、体、美器材和能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以及一定的图书资料。

记 者:当前,学前教育作为一项群众关心的工作,陇西县的学前教育发展如何?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彦吉:我县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在加快乡镇中心园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完全小学富余校舍,在条件成熟的完全小学附设幼儿园(班)106个,有效保障了适龄幼儿就近入学,全县三年入园率达到50.44%,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1%。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了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工作措施,统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是构建广覆盖的服务体系。2011年初,县上组织教育、发改、城建等部门深入各乡镇开展了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陇西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本着“立足县情、适度超前、尽力而为、逐步推进”的原则,计划在三年行动期内,完成17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和改造任务,逐步形成以县幼儿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和小学附设幼儿园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使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9000人以上,基本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三是完善保障基本的入园条件。在加快乡镇中心园建设的同时,根据县域条件,多措并举,尽力扩大学前教育入园率。充分利用完全小学富余校舍,在条件成熟的完全小学附设幼儿园,保障适龄幼儿就近入学。针对城区新建小区幼儿“入园难”的实际情况,将小区幼儿园建设纳入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已在新建小区配建标准幼儿园4所。四是着力规范办园行为。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着力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强化对幼儿园收费、安全、教师培训等工作的检查,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2013年6月,巩昌幼儿园成功晋升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记 者:与老百姓的希望相比,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陈彦吉:近年来,全县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但与国家学前教育总体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对幼儿教育的迫切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一是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全县现有幼儿园生均占地仅为5平方米,生均校舍仅为2.8平方米。农村学前教育薄弱,现有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除巩昌幼儿园基本完成了新建和改扩建外,其余幼儿园均占地面积小且园舍十分破旧,3~5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较低。二是幼教师资非常短缺。全县6所公办幼儿园现有教职工171人,其中专任教师150人。教职工班师比为1∶2.2,若按1∶3的标准,尚缺43人。如果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标准设置,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应设140个教学班,按照教职工班师比1∶3的配置标准,需教职工420人,尚缺249人。三是“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受办园条件和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部分幼儿园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幼儿素质发展要求,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和游戏活动。

记 者:师德师风建设是今年我省教育系统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请问陇西县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彦吉:我县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着力强化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考核、监督并重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7月12日的全县校长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四个严禁”的刚性要求。二是不断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放假后和开学前各一周时间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利用假期举办全县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12场(次),参会人员达7000多人(次),实现了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的全覆盖。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我县筹资150万元,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对全县68个教育工作先进集体、333名先进个人(含师德标兵10名)进行了表彰奖励。

记 者:去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现场会在陇西县召开,请介绍一下陇西县所取得的和值得推广的经验?

陈彦吉:我县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模式,通过逐校进行摸底调查,我县在采取食堂供餐和企业配送两种模式外,因地制宜,创新供餐模式,根据农村学生日益减少的现状,创造性地采用区域中心校食堂向辖区周边校配送模式,17所中心校食堂向辖区周边41所学校和教学点进行配送,就餐人数达3816人。通过完善中心校食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体系,减少流通环节和运营成本,切实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初步实现了食堂资源优质共享,我县的这一创新做法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第3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通过看展示、看演出和座谈交流,我对我市的特殊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是教师队伍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仅要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有个别化教学、康复训练的技能。可以说,他们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父母,更是学生成长的守护神。他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用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崇高精神品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特别是通过这次成果展示和座谈交流,我高兴地看到,我市广大特殊教育教师不仅具备了高尚的师德,还拥有了高超的教学技能和高水平的教科研能力。就目前来看,我市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上是充足的,结构上是合理的,整体水平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广大教师在帮助残障孩子塑造健全的心灵和人格、传授生存本领的过程中,以不平凡的业绩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是残障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令人振奋。近几年,我市残障学生先后有上百人次在全国、全省体育、艺术、技能等比赛中获了奖,这不仅为我市教育争了光,也为___人民赢得了荣誉。孩子们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今天的演出中再次得到了集中体现,看到他们很好地继承了残障群体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广大残障儿童少年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在构建___城市精神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特殊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令人满意。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了12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1170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2762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视障、听障、智障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均达到了100。可以说,特殊教育向政府和群众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让每一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残疾儿童都能就近、免费享受义务教育,这是___教育发展中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弱势群体特殊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也为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实现均衡优质发展、扎实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和谐___的构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三年来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累计投入达4000多万元,20__年至20__年,省政府还要为我市特殊教育学校设备配备拨付专项资金370万元。可以说,逐年加大的政府投入和正趋于完善的多元化特殊教育发展经费筹措机制,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仅从___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建设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年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市已有8所特殊教育学校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已超过1100元。办学条件的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全市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五是特殊教育的办学模式正逐步走向成熟。让残障的孩子在特殊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具备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基本能力。从今天___特殊教育中心的情况来看,聋人烹饪、服装、盲人按摩等多个专业的开设,还有按摩诊所、餐厅、陶艺等多类型、多形式的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各类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同时也为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康复教育及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了成功的平台。此外,我市随班就读工作也得到了扎实的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与随班就读学校的关系更为密切,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研究和指导更为科学深入,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水平和程度明显提高,市中区、历下区和___市特殊教育中心骨干带头作用也更为突出。

同志们,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它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投入和奉献,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部门的首要任务。同时,全面构建和谐___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因此,无论于法、于理、于情,大力发展好全市的特殊教育事业,我们责无旁贷。

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八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理念,努力开拓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努力创新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攀登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高度。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城市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对于切实保障残障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全力扶助残障群体尽快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同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 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特殊教育学校要从特殊教育事业服务于全市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对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以培养残而有为的劳动者为根本,认真实施依法治教、不断加强教育管理、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切实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各特殊教育学校要坚持从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出发,不断依托自身优势、开发社会资源、探索合作形式、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与职能,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全面构建和谐校园。要使残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身心素质、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要让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具备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各普通学校要做实、做细随班就读的各项工作,要为残障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优质服务,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要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各特殊教育学校要进一步增强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导向及时调整特殊教育的办学思路。要给残障青年职工提供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强化学校的内涵发展,以便进一步调整提高特殊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四要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时刻关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关心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关爱残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多渠道、多元化特殊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的作用,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要努力为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创造更优雅、更完备、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受教育环境。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倡导扶残助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新时代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

第4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重点督查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推动各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规范体育场地、增补体育器材,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广泛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完善中考体育考试制度。加强对中等专业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活卫生设施。认真做好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加强学生军训规范化管理工作,推动中小学国防体育进课堂活动。举办第6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

切实改进艺术教育。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意见,强化学校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研究制定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公示、学校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督促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做好国家和省级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我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执行教育部即将出台的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制定教师评价标准与办法,建立教师评价导向机制。实行市(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继续实施教育部“师德长效机制建设”试点项目,建立师德问题举报查处机制。整合资源和人才项目,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力度。分类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启动实施教育部“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建设”试点项目,制定出台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完善省和高校访学支持体系,扩大教师访学规模。设立骨干教师和中高级管理人员社会实践项目。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职业学校编制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启动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推进中小学教师“五年一轮”全员培训计划,组织和实施好“国培”、“省培”项目。启动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攻坚计划。继续开展民族教育双语教师培训。组织开展民办学校校长、管理队伍、骨干教师培训,探索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组织好第30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努力提升教研和教育科研能力。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小学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转变教研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校本教研,着力完善以校为本、基于网络、覆盖城乡的教研格局。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推进研究基地和团队建设,探索课题招标与备案相结合的新方法,集中力量研究难点问题。建立科研机构与行政部门工作有效衔接、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建立区域调研联盟,定期开展教育调查。做好优秀教学成果评审奖励和交流工作,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全面发展语言文字事业。深入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升师生汉字书写能力和和学校书法教育水平。推进城市和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督导。继续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和“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语言文字应用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相关科研课题、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

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园覆盖率。年内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3%,提高5个百分点。按国家要求,探索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探索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独立事业单位管理机制。落实教育部新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执行和落实省部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完成858所农村中小学“小火炉”改造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235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支持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有效破解择校难题,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大校型、大班额问题。健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开展“减负”专项行动。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继续实施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改革,扩大实验范围、提高实验质量,增加2个试验区、50个左右试点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即将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建设全省普通高中网络课程资源平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完善省级普通高中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快推进与全国学籍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加强中小学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12个项目改革,重点实施市级农村职业教育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涉农类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试点、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5个项目。建设11个试验区试点县、11个省级示范校。继续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国家改革试点工作等8个职业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落实教育部即将下发的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启动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名师名校长交流特聘岗计划。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意见》。扩大我省“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建立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全力做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工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落实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

继续完善助学机制。研究制定学生资助工作目标考评细则,推动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助学金制度,落实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学生资助绩效管理办法。继续推进11个国家试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两为主”政策,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大力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深入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教育条例》执法检查工作。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方案》。开展全省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评审工作。支持办好内地高中新疆班,切实做好新一轮教育援疆工作。统筹推进残疾人教育,制定我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以加快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继续完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和随班就读实验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经验。支持绥化学院建设好高等职业特殊教育学院。召开全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年度建设目标。推动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培训比例达到中小学教师的25%。启动高校、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龙学网”为依托,建设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与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实现对接,实现试点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和统一数据分析。研究制定我省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

强化教育经费保障与监管。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并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与财政和物价部门协商在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定额标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收费标准。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及办学设施基本信息情况项目库。全面加强对各级各类教育资金的使用监督,做好2014年度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推动学校财务公开。加大教育资金审计力度。继续对“小金库”、“假发票”进行专项治理。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行政治理水平,加大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力度。在全省高校全面实施法律顾问制度,强化高校利用诉讼、仲裁等救济手段治理学校的法制思维和行为规范。发挥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依法治教中的作用,建立教育法制研究与法律援助机构,加强教育系统法律专家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教师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按计划完成2014年教育立法计划,推进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建设并不断深化。

第5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三保障”:一是加大投入保均衡。五华区政府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作为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的重点领域,逐年提高标准,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生均公用经费从2010年的小学568元/生・年提高到2012年的674元/生・年,初中从1992元/生・年提高到2150元/生・年;从2010年起,每年在财政预算中预留1亿元校安工程排危资金,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实施一个”的基本要求,2010年至2012年共安排校安资金25673万元;自2009年起,农村教师每人每月享受200元农村教师津贴,2012年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二是改善条件保均衡。大力实施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2008年以来,投入资金14914.36万元,建成8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校舍42022平方米;持续推进校园设备标准化建设,中小学设备仪器配备达到省定标准。三是公平就学保均衡。2005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两免一补”目标,2008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免除杂费和上机费,2009年实现了公办中小学学生全部使用免费教科书,2011年秋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提高到小学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每人每年1250元,2012年,9084人次学生享受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全日制智障教育学校新萌学校承担了来自省内外的116名中重度智残学生就读和全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教科研任务,学校异地新建工程已在五华西北片区开工;采取新建学校、公办学校扩班扩容、购买民办学校公费学位等措施,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保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实施“春蕾计划”,关怀农村贫困家庭女童教育,自2005年起,区属昆明市女子中学每年招收省、市、区各一个“春蕾班”,一职中专每年招收“春蕾生”,对每个“春蕾生”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为其安心求学创造条件。

“两促进”:一是人事改革促均衡。2011年,在校(园)长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通过考核续聘、岗位交流和公开选聘选拔了一批校(园)长,使学校干部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同时,坚持“凡进必考,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聘、选调、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补充教师队伍。2010~2012年,新补充教师337人,使教师资源配置愈趋合理均衡。二是城乡联动促均衡。缩小城乡之间、片区之间、校际之间软实力差距。出台了《五华区关于开展中小学学校“城乡联动,结队同行”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和构建“城乡联动、捆绑考核、结对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所城区学校与一所农村学校或城郊学校结为帮扶对象,采取“优质示范课下乡”、“城乡同上一课书”等方式,从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带动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施学区化教研管理,将全区学校划分为6个学区,由示范学校领衔,实行学区内教师、教研、教学和管理的互助共享。(昆明市五华区教育局)

保山市部署今年教科研工作

本刊讯近日,保山市教育局召开2013年全市教科研工作会议。会议以“科研引领,聚焦课堂,推动教育内涵发展”为主题,总结了近年来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部署2013年教科研工作。

会议指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全市各级教研部门和各类学校教研工作者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指导工作实践,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二是结合实际,发挥职能作用,教科研工作方式不断创新;三是加强培训,着力推进新课改,推行高效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四是强化管理,健全制度,积极搭建教育质量提升平台;五是积极调研,认真分析,抓好备考,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会议强调,下一步全市教科研工作要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内涵支撑的思想理念;二是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三是强化机制建设,促进教科研发展;四是以有效教研搭建工作平台,用高效课堂实现质量突破;五是围绕核心,抓好常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保山市教育局)

临沧市第44个“世界地球日”征文活动落幕

本刊讯近日,由临沧市国土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临沧”的征文活动圆满落幕。

此次活动历时1个月,全市共有5406名学生踊跃参加,经评审,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3名,优秀组织奖4名。(临沧市教育局 邓慧 杨明仙)

泸西县专项检查教育收费工作

本刊讯近日,泸西县纪委、纠风办、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组成4个联合检查组,对全县教育收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

检查组通过翻看凭证、检查台账、听取各中小学校长汇报等方式,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学费和营养计划等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使用和公示制度、高中招收“三限”生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检查组要求各学校对收费问题要做到警钟长鸣,不能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制定收费标准和超范围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经检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未出现违规收费现象。(泸西县教育局计财科)

第6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公开并从今年开始实施。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明确了今后1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系和支持特殊教育等战略任务。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完成今后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任务,需要教育技术装备战线发挥重要作用。

从教育技术装备的角度学习和领会《纲要》的基本精神,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新形势、新机遇,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各种专用教室建设好、管理好、应用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系统的水平和服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一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配置技术装备资源,才能完整有效地支持新课程,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技术装备作为重要的办学条件,是兴办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它与教材一起作为教育资源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配置技术装备资源,才能完整有效地支持新课程,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要加快实施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建设,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服务。教育部已经确定了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而技术装备水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不少地方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和实验室装备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学校硬件条件发展不均衡性已突出显现。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不达标,实验用房无法保证,体育场地、音乐美术器材缺乏,通用技术、科学、艺术、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等课程缺乏软硬件支持,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是差距也是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主要环节,将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各种专用教室建的“建、配、管、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要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老区、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能够开好开齐实验课。

三要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学仪器质量。教学仪器的质量,一方面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关系到师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快教学仪器设备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标准的水平和适应性,为企业的制造和学校的采购提供依据。同时,要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要把好产品的入校关,严格执行相关采购的制度,切实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质量,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学校。

第7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2年度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2011年工作进行总结,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部署。首先,我谨代表省教育厅向一年来,大家所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绩十分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师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各项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2011年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围绕普及、公平、优质“三大目标”,落实规划、经费、公共资源“三个优先”,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三个协调”,着力构建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强活力、更富特色、更具保障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开启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

至2011年,全省共有幼儿园(班)4 257所,比2010年增加了467所,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比上年增加98 966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6.02万人,比2010年增加2.75万人,增长4.34%,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4.3%,比2010年提高了6.8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积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机制创新。从2010年下半年起,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省教育厅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了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任务、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并对分年度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各地工作开展中,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创造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经验。

(三)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了我省的纲要,确定了我省“一进入,两基本,三共同”的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目标,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办法。在省纲要确定的“九大教育发展任务”基础上,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相继出台并采取了一系重大举措。

一是学前教育以制度建设促发展。对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确定了玉溪市及其江川县为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地区和试点县。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和《云南省学前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战略任务。成立了由高峰副省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厅局为成员的云南省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前期立法工作。目前,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并报省人大审议;制定下发了《云南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作了部署。合理统筹和使用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扩大。截至2011年,全省有民办幼儿园3431所,在园幼儿51.85万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规模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47.75%。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税费征收、管理和使用规定,督促8个州市补拨了教育经费4.1亿元。全省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规划到2020年底云南省129个县(区、市)将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个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州(市)、县(市、区)在资源均衡配置、校长教师交流、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效探索和实践,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择校现象有所缓解。

(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不断推进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中央支持下,省州按比例共同分担,全年下达全省义务教育保障资金60.68亿元,其中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专项资金32.45亿元,共惠及学生590.96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在2010年的基础上生均再提高100元,已达到小学500元/生·年,初中700元/生·年;下达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学杂费资金0.52亿元,补助学生38.06万人;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627.67万人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其中小学425.77万人,初中201.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 120人;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21.36亿元,补助人数达到248.21万人,补助人数比上年增加18.41万人。

第8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关 键 词】 教育;办学;改革;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抓手,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巩固教育事业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党的十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二、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以均衡化带动标准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切实增加对高中教育的公共投入,推动高中教育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满足产业和用工需求,实现同市场“零距离”对接;着力优化高等院校层次、类型、规模、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特色和效益协调发展。

三、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的公平发展权。当前,我国教育公平正处于由入学机会公平向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发展之中。要按照"均衡普惠"的原则,大力推进规则与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要进一步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四、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五、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党的十报告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期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转变。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规模U大,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六、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成长,创新教师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特别是要关心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成长;要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精神为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苦干、锐意进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宁,杨保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 陕西画报,2016(3).

第9篇: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范文

几十年来,泾川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艰难,也走出了一条有县情特色的发展之路。泾川教育的巨大发展,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以来,县上相继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教育强县”作为全县四大战略之一。历届党委、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责任主体作用,为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各级领导进学校门、问学校事,对教育工作做到了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了“四个到位”,同时,每年安排“5个20万”教育专项经费,有力地保证了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泾川教育的巨大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泾川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尊孔崇儒”和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仁人志士辈出,先哲圣贤不胜枚举。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断重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智献智。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多方为教育事业发展开绿灯、解难题。可以说,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是泾川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外部动力。

泾川教育的巨大发展,归功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泾川教育事业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全县上下认识明确,目标一致,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同强手比、向高处攀、与勇者争,在苦干中求超越,在苦干中谋发展,在苦干中变面貌,充分体现坚持不懈、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在办成惠及35万泾川人民大事的同时,形成了“宁可苦干、决不苦等,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泾川教育精神,并迅速成为我县教育快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泾川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战略思路。多年来,泾川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机制,确立了“准确定位、超前谋划、兼收并蓄、开放兴教”教育发展理念,形成了“低重心、高起点、厚基础、强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借鉴发达地区创造出来的鲜活经验,吸收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外地先进理念,使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以开放启智,以开放明理,以开放兴教成为泾川教育事业发展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

几十年来,泾川教育栉风沐雨,一路阔步向前。泾川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更需备加珍惜,泾川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仍需付出努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县4000多名教职员工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奏响气势磅礴、开拓进取的华彩乐章。

未来五至十年,泾川县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行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教育强县和人力资源强县,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发展原则,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建设推进工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高位保持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普高和中职协调发展,支持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提升少数民族乡村人口和残疾儿童素质。

二是稳步推进布局调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四个集中”原则,坚持适度超前、相对集中、方便群众的原则,统筹规划,形成与人口变化、产业调整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相协调的教育布局。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小学、初中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是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打造一批“泾川名师”、“平凉名师”和“陇原名师”。

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快管理制度创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品位。坚持“一校一品”,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全面加快课程改革,建立高考质量稳步上升长效机制。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本土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质变。

五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校内涵自主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