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怎样剪五角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样剪五角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1997年7月1日,祖国妈妈的怀抱,我们高兴,我们心潮澎湃,因为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1999年3月,美国竟轰炸了我们祖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我们难过,我们义愤填膺,因为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2001年7月13日,我们的祖国申奥成功,我们激动,我们热泪盈眶,因为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2008年8月,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我们中国举行,我国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屡创辉煌!我们兴奋,我们欣喜若狂,因为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而就在前不久,我们的中国足球经过了44年的努力,终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燃烧,我们沸腾,这也是因为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

记得国庆前夕,美术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制作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晚上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手工用具:我的一只手拿着剪刀,另一只手攥着一张黄色的小纸片,双手齐动,眼睛不停地扫描,脑袋也不停的转动。黄色纸片在我手里上、下、左、右翻飞着,哪里要剪圆润,哪里的五角星尖没有剪好,哪里的边长了……我反复修剪着,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不大一会功夫,五个寓意深刻的黄色五角星就呈现在我眼前。我把剪好的五角星轻轻地点上胶水,反复摆放、移动,把它们慢慢地粘在了一张崭新的长方形红纸上,用手掌小心按着,生怕粘得不牢。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完成了!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心里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觉得自己面对的是我的祖国,她是那么神圣!我在心底暗暗给自己鼓劲:应该好好爱护她,珍惜她,让自己的这面五星红旗永远在心里飘扬!

第二天,我将自己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带到了学校,骄傲地放在了课桌上。同学们纷纷围了过来,把我的这面五星红旗拖来拖去,大家都赞不绝口“哦,真不错!”“还好,有点儿像!”……听着同学们的评论,我心里沾沾自喜!突然,不知谁猛地一推,我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无声地飘落到了地板上,我的心惊了一下,迅速弯下腰捡起了那面五星红旗,但上面还是被粘上了灰尘,还残留着同学们一只只脚的印迹。我心痛极了,这是国旗,一面鲜艳的中国五星红旗啊!作为小学生,我们践踏了她,就是践踏了我们祖国的尊严……想着想着眼泪就情不自禁的留了下来!我马上从裤包里掏出了一张崭新的餐巾纸,轻轻地擦去红旗上的灰尘,我用嘴缓缓的吹着,用手轻轻拍打着,擦不到的地方,就用双手挪动一下红旗;印迹较深的地方,就用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去;红旗弄皱的地方,就用手掌慢慢地把它压平,经过我反反复复地尝试,这面五星红旗终于又飘扬起来了!

第2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一、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 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利用进影院(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从剪刀剪开布片的实际操作创设两直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情境;通过讲买布的故事和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生平的故事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2 体现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从建国50周年庆典中的背景图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同学家的位置),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 构建互动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图1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我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图1)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图2和图3。

①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

②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

4 运用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以前教学中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通过不足近似和剩余近似的方法估计√2的大小,得到越来越精确的√2的近似值,进而指出√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

二、 转变学习方式

1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数学名人传、数学杂志、数学名题趣题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2 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图1),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图2、图3)。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 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3 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 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 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的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个图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 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其中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3) 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4) 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a.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b.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4 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首先,学生分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亲自到学校、街道及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及相应的措施。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第3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播基本的汉语和文化知识,使学者们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精华,将对外汉语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剪纸为个案,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剪纸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同时力图通过中国剪纸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为更好地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一、学习兴趣的引导和激发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手段。调查显示,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的作用,有效地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强的学生,总是能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以学习为乐趣,乐此不疲,事半功倍,效果很好。反之,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以学为苦,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勉为其难,效率低,效果差。兴趣对异域学习者更为重要。从学习动机和个人对学习的期望来看,在融合性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民族及其文化等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达到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融合性动机对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影响)上,异域学习者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体验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甚至希望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心理;在结果性动机(指学习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产生成就感。取得的良好成绩(实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和保持动机)上,异域学习者如果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会产生成就感,有助于激励和保持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良好期望;在内在激励(指学习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动应丰富多彩,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保持师生的和谐关系。)动机上,要使异域学习者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1]

由此可以看出,异域学习者好奇心强,但对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的学习缺少目的性,所以教学中要结合异域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本着“轻松、快乐”的原则,激发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和中国文化课堂上引入中国剪纸是引导异域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有关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国剪纸而获得教学成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汉语教师志愿者吕英杰在美国纽约州的皮埃尔·冯·考特兰中学进行汉语推广时,每天上课都会在课件中展示一幅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剪纸,巧妙地运用中国剪纸来促进汉语课和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并成功通过传授剪纸技艺帮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2]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最终还是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培养一种能力为目标。因此,剪纸课程的教学要始终把握这个原则,在汉语和中国文化课教学的第一阶段以剪纸作为辅助手段,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学习剪纸技法的入门阶段,可以以蝴蝶为基础纹样教学生进行剪纸的初步创作。蝴蝶外形简单,那一对大翅膀可以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掌握了外形后,接下来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水滴纹、锯齿纹、月牙等纹样进行自由装饰,这个阶段只要学生能做到图案不单一、画面不空洞即可,这时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中国剪纸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通过实践可知,剪纸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初步了解了汉语和中国文化。

二、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乐”是使人超越自身达到成功的东西。在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的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因开口能力差而缺乏信心,以致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于学生在汉语学习时因担心出错受到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敢尝试。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减弱。所谓中国传统学习方式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比较死板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一般都是教师拼命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在台上做演示,学生在台下刻意模仿。而国外的课程教学与中国课程讲授的根本区别是其实践性强,技术技能是在多次反复地不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中养成的。但很多教育机构(包括学校)仍在延续着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中国文化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课的学习,教学内容空洞单一,书本上教什么、教多少,教师就讲多少,学生学什么技术项目、学到何种程度都是学校统一规定的,这样的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时间一长,大家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虽然许多外国学生也热爱中国文化,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机械模仿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喜爱中国文化的动机。虽然大家也都在努力学习,可是中国文化的教学却没有任何创新之处,使学生们的学习形成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结合外国学生喜新求异、乐于展示、喜欢挑战的心理特点,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以活动激发学生的情趣,让枯燥的剪纸课“活”起来。

(一)交流剪纸知识,激发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精妙绝伦的作品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观念化意向的完美体现,种种质朴而率真的造型,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吉祥的期盼,又是中国人的原始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形象表达。许多学生来中国之前,已对中国剪纸有一些基本了解,但对透过这一民间艺术表象所表达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哲学内涵却了解很少。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剪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剪纸的热爱,课堂上可以举行以“中国剪纸知识知多少”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剪纸的了解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中国传统剪纸有哪些创作流程?南方和北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中国剪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去探寻研究。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剪纸;在网络上查寻,探求答案;调查剪纸艺人,探求真迹;汇集资料,分类整理。教师在讲授剪纸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时,老师要及时协助,发现错误找到原因,尽快解决。学生们在这些多样的剪纸活动中,搜集到了许多的剪纸素材,感受到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课堂上学习了丰富的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信心,感受到了团结。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剪纸走进学生生活

在学习剪纸之初,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图形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以此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老师先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张沿着对角线对折,然后将对折的三角形纸片五等分折叠,在折叠好的图形上只剪一剪刀,展开后就做出一个美丽的五角星。这时,学生们的眼睛中表现出的是惊奇和渴望,随后他们会跃跃欲试,想要把这种技巧学会。此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进行技法的讲解和剪纸技巧的展示,教会他们剪出五角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仅仅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五角星的制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因势利导,如可以在五角星其中的一个角上剪出鼻子、眼睛和嘴巴,形成一个微笑的图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具象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剪纸艺术家创作的精美作品,通过剪纸图案的欣赏,让学生遨游于剪纸艺术的海洋,使他们在认识到民间劳动人们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大家学习剪纸的热情。一系列的学习,让剪纸走近了学生们的生活,自然也起到了寓学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剪纸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学习上,目标是最好的助推剂。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为了让学生的目标尽快得以实现,教师策划了多种形式的剪纸竞赛,以竞赛带动大家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剪纸能力的提高,比如开展剪纸活动大赛。选取相同的剪纸图案,举行剪纸作品大比拼,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剪出作品。教师按照事先约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既要看剪纸技法是否运用熟练、图案主题是否把握准确、整体是否美观,还要看剪纸的速度。通过剪纸比赛这样的平台,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一致要求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一些。经常开展这样的小型比赛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常规性的技法练习,提高学生的剪纸技巧。

现代教育中,“寻找正确答案”已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问题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允许多种答案的出现。课堂剪纸活动要求学生在突破自身的受动性和依赖性上,使自己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张扬、发展和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的欲望,而且生动直观地宣传了剪纸艺术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光辉成就,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越来越发现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发展起到的作用。剪纸课上,教师既是剪纸的引导者、记录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参与者,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中国剪纸中的表现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大胆创造,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成果,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再次激发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中国剪纸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天人合一”、“境生象外”。这种审美理想是通过典型的原发性思维方式和天然的视知觉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不是机械复制自然对象,而是依照作者对客体的原发性视觉认知,按照内心的意愿和自我理想,重新安排和建构现实秩序,并含目的性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并将它们物化成视觉形态。”[3]例如,剪鱼儿戏水,可在鱼身上剪出莲花、水草等纹样,这样剪出的作品既美观又寓意“连年有余”;在大肥猪身上设计牡丹花,再驮个元宝,元宝上再剪出枝叶,叶上或枝间挂铜钱,就寓意了“肥猪牡丹,富贵连连”或“招财进宝、大富大贵”。传统剪纸常以花中套叶、叶中套花等手法来表现思维无限自由的原发性视觉,这种视觉的表达既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界限,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完美、表达含蓄的审美心态。

在运用中国剪纸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后,需要对他们进一步的加强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如剪双喜字,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剪。一是把张正方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剪出字形丰满、笔划端正的双喜字;二是把正方形纸对角折三至四次,按图案折剪的方法,剪出喜字纹样,打开是圆盘喜字等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折剪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联想,在此基础上去创造。除此之外,还可把喜字变形,可方可圆,可长可扁等等,还可以在喜字两边添加纹样,如在喜字两边添加梅花、喜鹊、荷花、鸳鸯、双凤和龙凤等等,还可以把喜字中方口变形,变成心形称为“心心相印”喜字。[4]在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法、掌握了一些折叠的要领之后,就要让他们摸索折剪的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作灵感和创新精神。

四、结 语

剪纸活动中,教师可以把课堂环境营造成充满活力、生动有趣的创作场,学生可以直接认知,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自动发挥想象、提炼画面,研究合理的剪刻技法,将复杂的思维概括化、明确化、单纯化。因此要运用好剪纸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剪纸,通过鼓励和鞭策的语言激活学生的原创能力,运用各种指导方式打开学生的创造思路,使他们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以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画面。

(本文为郑州地方高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ZJG-A6030)

注释:

[1]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90-91.

[2]吕英杰.美国汉语教师志愿者:边教汉语边剪纸[EB/OL].

jyb.cn/world/hytg/201202/t20120227_479682.html,2012-02-27.

[3]袁玲,方艳.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与时代(下旬),2004,(6).

第4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态度科学培养

新课标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满足学生在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其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觉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少年时代对他的数学老师所讲的“皇冠上的明珠”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为之奋斗。青少时期的伽俐略常常偷偷地在医学书中夹上阿基米德数学书和欧几里德几何。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趣的“引入”或“引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好奇、质疑,正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质疑是开发潜能的指示灯。有崇高威望的牛顿的“微粒说“(即光是由一道直线运动的粒子组成)在事实上遇到了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几乎没人敢质疑,直到19世纪初,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大胆质疑,才使停顿了不止100年的光学理论得到发展。并注意联系生活的数学,恰当的比喻,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鼓励学生把多边形的问题通过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体会了学习的乐趣。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首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五角星的每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设计?并结合国旗的来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立志成才。让学生剪一个五角星,学生可以运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可以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还可以运用其它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其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剪两个三边不相等的全等三角形纸板,让他们动手实验,用这两个三角形拼图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有几个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发现剪出的三角形形状不同,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让学生分别讨论,归纳总结,得出:若这两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则有6个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其中有3个是平行四边形;若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则有6个不同形状的图形,其中有4个是四边形;有3个是平行四边形;若这两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时,则有6个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其中有3个是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实践学习,获得了成功,增强了信心,对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镶嵌时,因为生活中的地板砖的选择,怎样选择才能既美观大方又节约材料。介绍图形的密铺,即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又称做平面图形镶嵌。为什么有的图形能密铺,有的图形又不能密铺呢?究竟有什么规律呢?教学中提问:用大小相等的等边三角形能否进行镶嵌?用任意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否进行镶嵌?用一种正方形或矩形能否进行镶嵌?用任意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能否进行镶嵌?用两种边长相等的图形能否进行镶嵌,如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正六边形,等边三角形和正五边形,正方形和正八边形等等。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图形能否进行镶嵌?要让瓷砖铺整个地面,必须怎样选择才既节约材料又美观大方?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勤于思考,努力钻研等科学态度,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使课堂富有生活气息,注重现实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为能真正实现教育“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5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一、注重伙伴合作,经验共享

案例一:大班双圈舞《我是祖国的好娃娃》。(主备人:韩老师,教龄2年;参与者:大班级部教师;主持人:教研组长。)

韩老师:各位老师,这个活动我参照以前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但是因为我经验少,没组织过类似活动,有好多地方拿不准,希望在我说课的过程中大家给我指导。(目标、准备略)

疑问一:在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时,是散站好还是站几纵队好?

教师讨论结果:这个舞蹈的动作没有方向性,又因为本身是个圆圈舞,可以站成圆圈队形刨编动作,这样比较稳定,幼儿注意力容易集中。

疑问二:怎样由单圈变成双圈?我看到原先的设计中准备了红、黄两种颜色的手花,怎样使用?

8位老师现场演示后得出结论:活动开始站单圈时就要按两红、两黄间隔的顺序站,然后同色面对面站,变成双圈。(发现问题:方向怎样由面对面变成面向圈上?)

王老师(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根据我的经验,老师让一组幼儿做出示范,其他幼儿顺势变成同方向即可,就像多米诺骨牌。

疑问三:本来我觉得钻山洞的队形变化很难,现在我知道了,让戴红手花的幼儿手拉手举起,戴绿手花的幼儿钻过就可以了。

组长:哪位老师还有什么意见和好的做法?

王老师:队形变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图示方法。如在圆圈上画几个箭头,孩子们自己就能找到方向:钻法也可以用图示表示,画并排两朵红色和两朵黄色小花,用箭头表示红色钻过黄色(边画边讲解),让幼儿看图示自己探索出队形变化的方法,更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提高兴趣。

组长:韩老师,你现在明白了吗?请你根据大家意见整理好教案。

我觉得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在引导幼儿创编时要把握创编的度,不要出现名义上老师让孩子创编,但实际上还都是老师准备好的动作。也不能完全放给孩子,孩子编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给予提升。老师的主导作用要把握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引导,与孩子充分互动,共同创编动作。

韩老师:我想在组织活动时请各位老师帮我听课。

组长:可以,那就定这个活动为本周研究课,韩老师可以把孩子分组,进行多次活动,大家对她进行跟进指导。

案例分析

新教师韩老师初次担任主备人,虽然有成熟教案参照,但由于经验所限,很多环节如何操作还拿不准。她在前备,也就是课前反思时发现问题,在集体备课时求助于其他教师。在老师们的共同探讨下,问题逐个解决,思路逐渐清晰,形成了比较完整实用的活动设计。在这期间,老师们充分调动已有经验参与讨论,尤其是经验丰富的王老师,不但提供了伙伴支持,还起到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新教师韩老师获得发展,尤其是接下来的研究课会使她的专业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二、体现专业引领,引导提升

案例二:业务园长参与的中班集体备课。讨论焦点:把原课程中剪贴国旗改为油水分离画。(主备人:刘老师;参与者:大班部级老师;主持人:教研组长。)

园长:能说一下你们修订的理由吗?

主备刘老师:我在备课时详细看了原来老师组织这个活动的反思记录,发现这个活动难度过大,大部分孩子不能独立完成。

赵教师:我以前也组织过这个活动,的确难度很大,首先是剪出五个五角星,还要分辨出大小,再按正确的位置贴上,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很多孩子贴的位置都不正确。

园长:那你们为什么要改成油水分离画?

组长:我们刚刚进行了一个油水分离画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大家觉得把剪贴国旗改成油水分离匦。幼儿比较容易掌握,效果也比较好。但我们觉得难度较小,想把这个活动放在活动区中进行。

园长:可以。但你们要注意一点,既然我们课程中设置了剪贴活动,也就是说幼儿需要这方面的发展,不能因为活动不适宜而放弃这个目标。你们怎么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呢?

于老师:我们可以在活动区中提供剪刀,等涂色国旗干后让孩子沿边缘剪下来,练习剪直线。

彭老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图形让幼儿练习剪贴。

韩老师: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剪贴出国旗,我们可以投放画有五角星的黄色纸和红色长方形纸,让孩子尝试。

于老师:要在美工区内投放一个非常标准的国旗图案作为范例,引导幼儿充分观察了解国旗图案的构成。

组长:对,我们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做好观察记录。

园长:老师们能根据实践经验对课程的设定提出质疑,并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调整,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材料,引导幼儿活动,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把活动置于活动区中进行,你们怎样把握孩子的参与率呢?

彭老师:加强观察引导,尤其是个别不太喜欢参与美工区的幼儿,要想办法引导他参与。

刘老师:我们可以在美工区内设置作品展,完成的作品就贴在上面,写上名字,谁参与谁没参与一目了然,然后老师再有目的地引导。

组长:请大家分头准备材料,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并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反思分析。

园长:同时请你们考虑园本课程的调整修订,选择适宜的活动充实课程体系。

案例分析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业务园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不同程度地承担着一定的专业引领作用。骨干教师利用自身擅长领域成熟的经验,引领其他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技能:教研组长对教师的讨论做法给予一定的总结提升,提出实施具体要求:业务园长在参与时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体现对整个课程实施的宏观调控,如整体目标的把握、研究的方向等等。在以上案例中,开始时教师只关注了幼儿发展水平,但忽视了幼儿发展目标,以及目标达成的手段。在园长提示引领下,教师们针对幼儿发展目标和个体发展水平,采用分层实现目标、分层投放材料的方式逐步深入,思路进一步清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敢于质疑,注重实践反思的做法得到肯定,园本课程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提倡个性教学,实践反思

案例三:交流大班故事《月亮船》活动反思。(参与者:大班级部教师;主

持人:教研组长。)

组长(具有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上周备课时老师们对该不该在课前丰富有关“最长的墙、最大的广场和最高的山”知识持不同意见,有的老师认为提前告知会让幼儿失去兴趣,有的老师认为应该先丰富有关知识。大家已经分头实施了,有什么感受来交流一下。

教师1:我是认为不需要提前丰富的,因为我觉得这个内容比较简单,活动时采用猜一猜的方式会更引发幼儿的兴趣。但是在上课时孩子猜不出来,我告诉他们答案,他们不会说“喜马拉雅山”,我只好一遍遍教他们说。影响了整个活动,尤其是情感的挖掘,效果不是很理想。

组长:你反思过原因吗?

教师1:我原来只考虑孩子对长城和天安门广场比较熟悉,但没想到他们不太了解最长的墙、最大的广场。

组长:也就是说,与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还有,为什么会影响情感的挖掘呢?

教师1:本来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述故事,引导孩子理解感受,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但到“最高的山”这个地方,光是“喜马拉雅山”就教孩子说了好几遍。感觉从故事情节里跳了出来,所以就出现了断层。

组长: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

教师2:我在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让家长和孩子搜集有关中国之最、中国独特的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图片,布置在活动区中。上课时。当故事分析到这个地方,幼儿兴趣高涨,有的说:“我爬上长城了,长城真像一条龙。”“我刚去过天安门广场,它太大了,我使劲跑也跑不到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使故事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师3:我还有一点感受。上周备课时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故事情感的挖掘上,在活动中我尝试使用了两种提问方式,我感觉对故事情感的挖掘非常有帮助。一是追问,二是双向提问。(举例略)

组长:我们在组织故事教学时,首先要确定目标。是偏向于知识还是情感。这个故事大家定位于突出情感是合理的,把知识丰富置于课前也是明智的,不会破坏故事完整的情节,便于孩子理解。

第6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一、原生态的教学目标:简明实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拟定教学目标应当简明实在,否则,数学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些“假、大、空”的目标,为了想沾点儿新课程的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不面面俱到。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究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技能及合作意识。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目标的确立貌似全面,其实无非是“课标”辞令的套用,放之各课皆可。况且,这些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实施起来,就算用两、三年也未必能够达成,40分钟的课堂,更不可能。其实,在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理应处于三维之基,而“情感与态度”是伴随着知识能力的掌握、反思、批判和应用所实现的个人倾向性的提升,是一个隐性、渗透性的目标。因此,夯实“双基”,才是数学教学的基点和原点。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必“五脏俱全”,应除虚求实,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使其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二、原生态的环节预设:简化厚实

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辨角、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诸多环节,二年级的学生在课上“马不停蹄”地忙忙碌碌……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有必要将教学环节设计得如此“峰峦叠嶂”吗?长此以往,学生定会不堪重负,他们的探究精神也定会在这样的“折磨”中被磨蚀掉。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教学环节设计的一切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当简化而厚实。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一位教师就从“活动”的视角来组织和设计教学环节。首先,该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表示出1/4,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表示出4个苹果的1/4,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明明是1个,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呢?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再讨论出:一个整体不管具体数量是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接着,该教师又让学生把8只小兔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看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得出: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至此,分数意义中的要点已在不知不觉中凸显出来,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环节设计清晰明了,每一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简单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体现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三、原生态的媒体甄选:简单实用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现在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是一味地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上好一堂课。其实,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在教学原则中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比如:使用传统的教具像挂图、模型、黑板、卡片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课件,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原生态的课堂评价:简洁真实

如:数学课上,教师问:“正方形有几个角?”生答:“四个。”教师表扬:“真棒,表扬她!”于是我们听到“嗨,嗨,你真棒!”这如潮的掌声。一堂数学课终了,林林总总的五角星和小红花贴满了学生的脑门。相信这样的场景在教学与听课过程中并不鲜见。曾几何时,为了实践课标理念,为了不顾一切地“鼓励”学生,教师的评价就如此廉价了。长此以往,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与名目繁多的物质奖励刺激下,很难想象学生能由此滋长出对数学本体的热情。我以为:评价时的语言要是非分明、简洁真实、恰到好处。教师切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给学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应该明确指出“是非”、“对错”、“好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例如:当学生的回答并非完全正确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当学生的表述有问题,教师可提示:“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但怎样说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当学生有不同见解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很独特,给了我们启发和思考。”当学生回答出了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表扬:“你说得很正确,真会积极动脑!”

第7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1中美数学教学案例比较

中国美国课题《玩转等腰三角形》《Classifying Triangles》三角形分类教学过程

1.任务一:折一折,讲一讲

请你拿出一张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纸片,折一次,剪一刀,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折好后,请先暂缓裁剪)

视频展示折叠过程

2.任务二:折一折,画一画

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折一次,画一线得出一个新等腰三角形.

3.任务三:算一算,折一折(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次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画一画).请你过等腰三角形顶点画一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4.谈谈你的收获:

(1)自由、随意地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2)剪纸,计算过程中体验的数学思想是?

课前准备:教师击掌相庆给学生写有序号的圆形纸,并对序号进行随机分组;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支mark笔,一块小白板.

1.观看视频,请学生找出视频中的三角形,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2.为什么不是等边三角形?

3.小组合作讨论等腰三角形定义.

4.画三角形:等边、等腰、不等边三角形各一个.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小组合作:

寻找五角星中的等腰三角形

(2)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等腰三角形?

2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区别

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美两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形,我们也发现两国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差异.

中国美国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多媒体、白板(特殊材质的塑料袋里放一张白色硬纸)教学内容窄而深: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最终实现“是否存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之教学目标.宽而浅:内容涉及三角形的分类;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但均点到为止,不要求写出证明过程.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注重四基训练,进行启发式教学.小班教学,面向个体进行教学,强调人的发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角色语言精练,动作沉稳.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语言幽默,肢体动作丰富,课堂气氛活跃,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倾听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各种想法和做法,用建议或暗示等方式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角色通过折、画、剪、做,主动投身教学过程,参与教学各环节,在做中学,学中做.大胆表达、质疑、思维,在参与教学中确立创新精神.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但学生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性,没有实现“1+1>2”的目的.交互生成、小组合作,但由于问题浅显(相对于中国学生),小组合作失去其意义.

3中美数学教师的对话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目标达成,使每位听者的思想产生东西方教学差异的相互碰撞.下面是观摩活动中的中美数学教师互动情景.

教师1:美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对几何中的定理的证明为什么没有体现?

Andrew Bylow:教科书中的几何定理前人已经证明,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力让学生来重新证明一遍,当学生都成长成我们这样的成人的时候,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几人在使用几何定理的证明呢?

教师2:听说美国中学教育明显“小班化”的特点?

Andrew Bylow:在美国往往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的人数大多在十几到二十几人.

教师3:听说美国的课堂教学自由化.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数学课的授课地点可以不仅仅是教室,老师可以随意选择该节课的教学地点和内容在实验室,在操场,在公园,在野外,在任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都可以.

教师4:听说美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Andrew Bylow: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在老师眼里,每一个都是好学生,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出入,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师5:听说美国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Andrew Bylow:美国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没有外力干扰的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6:美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

Andrew Bylow:美国一些学校使用的教学日记法,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日记进行交谈,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教师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7:你如何评价我们的小组合作?

Andrew Bylow:刚才听了刘老师的课,你们也在采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顺畅,但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过高,导致数学课堂的压抑沉闷.

教师8:通过课堂教学,谈谈你对中国学生的感受?

Andrew Bylow:中国的学生很棒,思维很活跃,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课堂上,当每位学生都自信满满地举起手中的小白板时,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开心的笑容,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枯燥的东西.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举起的一张张白板上面大多数都写着英文,喜欢同样用英语和我交流,能让学生做到这样确实是我做老师的成功.

4美国教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思考

教之本在师,教师本身往往也被烙上不同文化的印记.通过Andrew Bylow的这堂课,若把中西方的教师放到一块对比,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对于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思考1:热情――富有天赋的表演才能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表演家”.观摩课堂教学全过程,美国教师总是落落大方地运用各类肢体语言诠释着每一个知识点,时而动作滑稽可爱,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时而神情俏皮夸张,紧紧地牵动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着丰富情绪变化,这样的教师就像是一个优秀的表演家演绎着一段引人入胜的剧集.

思考2:尊重――是教师诠释爱的基本方式

教师热爱学生首先是体现在尊重学生上,尊重就是一种爱!尊重他们不够完整的表达,尊重他们不够成熟的想法,甚至于尊重他们可能犯的错误.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一道关于画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的习题,他发现某一小组中有一人画错了,睿智的老师立马下达指令,让每个组的6个成员不断地交换他们的作品,直到在分不清谁那张作品是谁的状况下才示意同学们停下来,然后他拿起那个画错的作品进行点评,点评完后又妙语如珠般点赞了一句“这位学生真聪明,连老师接下去要教什么他都已经预知到了”.对学生的尊重无处不在,用心良苦.

思考3: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规划

每个教育对象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我们所推崇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必将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有一把开创美好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金钥匙,教学就要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美国教师的课堂上,他在学生进入教室前,每一组随机放六张有序号的卡片,学生进入教室,每人在他的手中领取一张另一种颜色的有序号的卡片,然后根据序号相同原则找到自己的座位,随机组成学习小组,他这样的组队方式还原了社会的未知现实,这样的组队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学习适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

思考4:使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从教师的使命感来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也努力地在追求.纵观全课,美国教师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学生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用慈祥的眼神鼓励孩子,用亲切的微笑让孩子拥有自信,用和蔼的语言引导孩子,用亲昵的动作给孩子安全感.在课堂上教师还很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只有等小组讨论定下答案后才可以发言.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当小老师的机会.体现了教师的使命感!

美国教师的言行一直停于我们眼前,有一个疑问在我心中呼之欲出,我们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营造的教育环境?

总之,中美初中数学教育各有利弊,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历史、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我们无须崇洋,也不必东施效颦,但我们需要考反思.我们需要考试及评价制度的调整,需要学校、老师、乃至学生和家长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数学教育将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本质.

第8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关键词:激发 自信 上进心 成功的喜悦

作为老师,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要讲方法,改错要讲规则,纠正要讲艺术。有些孩子即使犯了错误,可能并不知道错在哪里,即使有了缺点,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改正,这就需要我掌握一些有效的纠正孩子缺点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孩子由劣向优的转化,才能让孩子在自信中快乐地成长。而鼓励,则是让学生扬起自信的最好方法。

一、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要想孩子扬起自信,激发孩子成功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上进心。高深的道理常常无法唤起孩子改正缺点的决心,尤其对于一个刚刚走进校园的小孩子,老师应引导而不是压抑,最好的方法是给孩子以足够的动力,激发出他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孩子不管具有怎样的缺点,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常常令我们大人感到吃惊。求知欲是孩子上进心的动力源泉,所以我在赞叹孩子的聪明或埋怨孩子的不争气的同时,都应该激励孩子求知上进。因为上进心是几乎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从古代的科学家到今天的企业家无不如此。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和鼓励。

小是我班里一个很贪玩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就像出笼的小鸟,尽兴地玩耍;直到玩得满头大汗,才去做作业;作业也极为马虎,常常出错。孩子的爸爸为此很生气,几乎天天批评他、数落他,可孩子总也改正不了贪玩的毛病。孩子的爸爸把情况反映给我,让我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下课后,我看这孩子和小朋友玩得不错,趁他回教室喝水的工夫,我边替他擦汗边对他说:“你和小伙伴们玩得不错,很团结,还知道让着别人,真是个好孩子。可是,放学后,你能不能先和小伙伴们一块做完作业再玩?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孩子很懂事的点点头。从此,孩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他总是一放学,先做作业,然后再出去玩。为什么这样就很有效呢?因为我发现并抓住了孩子能团结人、知道谦让这一积极因素,给予充分肯定,使之受到了激励,然后加以引导。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老师要多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予以鼓励和赏识。只有这样,才能给有缺点的孩子以进步的动力,使这些孩子自觉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最终成为健康、快乐、积极上进的孩子。

二、用肯定的方法纠正缺点

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家长、老师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又表现出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遭到我们不顾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更甚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唠叨、没完没了。

其实,与其揪住孩子们的缺点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点功夫,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发现它、抓住它、强化它,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做潜在的启动点。

三、不要吝啬自己的小奖品

孩子是很单纯的,他们常常会因为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而乐好几天。而老师准备的小奖品,更是促进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常听学校里老师说:带班要带高年级的班,省力些,孩子们的能力要强些。可我却觉得不然。低年级的孩子都特别单纯,很容易被老师“骗”。在刚接到一年级新班的时候,我就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小奖品:可以黏贴的小星星、红苹果;自己买来的小卡通贴画,孩子们都很喜欢。在

平时的课堂中,用黏贴的小星星、红苹果来“诱惑”孩子,鼓励他们认真听课。而自己剪制的五角星、红苹果,我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分别叫做“金星”和“红星”。用这个,奖励平时习惯好的、写字认真的、有进步的孩子。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我就给他们小奖品,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励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鼓励,而是鼓励能让好孩子越来越好;也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会使孩子越来越坏。让我们为了孩子,继续努力,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空间,给孩子一份赏识,一份珍爱,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动力,使孩子们鼓起自信的风帆、扬起自信的小脸。播种了一种自信,便会有行为

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

参考资料:

[1]《美德书》威廉贝内特(美)

第9篇:怎样剪五角星范文

1、动机激励,使学生乐问

此策略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诱导学生生疑,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徘中问、在动中问,打开学生的思路,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深化问题、追索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实现从“不愿提问”到“乐于提问”的突破,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激励来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需要和愿望后,就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师长的身份高高在上,使学生不敢亲近,有问题都不敢问。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二怕”:一怕打扰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延课堂的教学时间,导致不敢鼓励学生提问。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民主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课外经常和学生聊聊天,一起谈谈学习,谈动画片,谈他们想谈的话题,从而多了解一些学生的个人情况,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后与他们交流学习习得,使学生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课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提问,向教师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以便更好的理解学习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数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用激情法,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用启趣法使学生好奇愉快地探究知识的根源;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究其原因所在。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用教具演示,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判断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判断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很自然地判断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拿出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顿时学生对新知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出:为什么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呢?教师在为学生设置“疑问”和“悬念”时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的渴望“学”的内在需要,及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3) 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中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自我实践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辅之以奖五角星,给平时能提问、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加分的方法,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

2、启发诱思,使学生会问

此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反问法、联想法、类比法等,让学生自动提问探索。对学生各种提问不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中本质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导疑”让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从而真正学会提问。

学生在具备了提问意识的前提下,由于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通常一开始让学生提问,他们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或所提问题琐碎,凌乱,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我们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式都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学会提问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的做法是:

(1) 从课题切入

课题常常是每节课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题的提问,常常是打开分析、理解新知识的“窗户”。课初,对于一个新课题,教师从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引导学生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边看边想,然后着重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再从中收集有思考价值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课引用。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由提出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要抓住切入点质疑,才能掌握要领、以旧引新,逐渐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2) 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切入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新知识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课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才能弄清关系、促进迁移。如在计算方法教学中(多位数的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这些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猜测中提出问题,从而把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而后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学生已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猜测:(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等。在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在思考中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

(3) 从关键词句切入

在进行概念、法则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词义的比较、数学语言变化等方面,抓住总结的“关键处”提问,才能深化认识、悟其规律。如学习分数意义时,提出“为什么要平均分?”在学生明确分数基本性质后,提出“为什么零要除外?”

3、过程探索,使学生善问

此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提问时空,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当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解决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精思寻疑,注重过程探索,留给学生求疑的机会,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寻疑,鼓励探索问题,发展他们的创见性,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从而真正达到善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而从学习结果的教学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根据例题的教学重点,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变“学答”为主的教学为“学问”为主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思考,路径不求唯一,但求“异想天开”,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问的习惯,从而达到集思广益,启迪心智的目的。 (1)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一些法则、性质、算理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中,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阅读,在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在教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把分数化成小数。通过计算后分类,发现六个数可分成两类:能化成有限小数和不能化为有限小数。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猜测:第一步先猜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与哪个条件有关(分子或分母)?给学生探索、交流、猜测的时间;第二步观察、猜测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的特征,可从奇偶性、质数、合数、质因数的组成等多个方面猜想探究,逐渐发现规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能说出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和逻辑推理证明。(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故意设置求二十边形,五十边形,n边形内角和的知识障碍,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猜想。学生 纷纷提出假设,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学生迫切想继续探索,从而“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思维完全被激起。通过画对角线分三角形等填表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探究活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n边形内角和是(n-2)×180°,而有的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另一种推导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