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高中地理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基本原理

第1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必修Ⅲ;教学方法;地理分析;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11-02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一、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设计特点

必修课程的设计特点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的完整,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的新颖和充实,使得高中地理课程基础性和时代性更强。

通过对高中地理必修1、2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地理Ⅰ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Ⅱ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Ⅲ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正确的把握教材,合理地处理教材提供的案例,在课堂中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困惑。本文主要就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学生实际粗略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理念。

学生在前两个模块的地理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一定区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在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之中。对必修Ⅲ的总体把握,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依据已有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够确实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二、在高中地理必修Ⅲ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1.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减省,学生具备的地理知识的匮乏。“必修Ⅲ”教材编排,主要是依托前两大板块中的“自然地理原理”“人文地理原理”,结合通过具体的区域的案例,分析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在人教版“必修Ⅲ”教材对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介绍很少。第一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一些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的环境发展、流域开发与治理、工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第三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用,数字地球的含义)。拿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来说,通过某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为例,分析该区域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上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通过避免相应的危害来实现综合治理的保护。

2.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案例选择上过于单调。新课程的实施,教材在编排上各地存在较大差异。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案例,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我国山西省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区域,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为例,来分别阐述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来阐述的。这样就显得有些单调,与我国的地大物博的状况不符,那么做为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需要进行调整。

3.以案例为主线的教材,给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准确度提出挑战。人教版地理必修Ⅲ,教材以案例为主。教过程中需要分析案例,这就给对学生的评价造成困难,就某一具体案例来说,学生掌握到的程度,对于问题分析所运用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的如何,教师究竟怎么通过案例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具体角度不一。

三、高中地理必修Ⅲ课堂教学方法

就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Ⅲ在现实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对于教学实施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实际,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结合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2.对于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应首先学会用教材教,而不能单纯的教教材,要开发教材或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的信息和资源,能够结合知识设计新案例、新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和问题研究》。

3.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地理教师需要合作探究,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使学校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

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旅游业的基础,方便的水运为工业提供了廉价的运输。①农业:梯级开发为其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提供了水源、消除了洪涝灾害;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场所。②工业:水电为其提供了动力资源,使工业成本降低、污染下降。③第三产业:梯级开发提供了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④三大产业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森林得到恢复,为木材加工、造纸工业提供原料。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必修Ⅲ的教法,还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一步步地摸索,以便能够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着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 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 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 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3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案例教学 评价 知识与技能

与过去历次的课程改革相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力度要大得多,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它把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从教学的角度看,最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是:在课程改革中,首次把“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领域来进行阐述。

一、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看“过程与方法”

要在教学活动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必须明确每一条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行为目标陈述具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标准”的结构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

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正确的分析与理解,是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时候,一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对达成某一课标所规定的方法与手段;其次,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弄清教材中对该“行为条件”的具体呈现内容及方式;最后,结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

1.运用地理图表,开展课堂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语言和工具,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提高其读图、析图和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一直所要求的。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多项课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以获得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2.案例教学。对案例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也成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的几方面:

(1)案例的选取与重整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在不同版本教材中,都围绕着课标的要求所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它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自行组织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

(2)对案例所包涵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3.地理实验――自然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自然地理的内容由于涉及的事物多具有空间范围大或时间跨度大的特点,一般难以为人们所直接观察,因此对其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教学,教师多是通过讲解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来进行,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和主动的探究。在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尝试通过开展地理实验来进行教学。

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由于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如何评价学生案例学习的情况成为教师所面对的难题。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案例教学的考查不能停留在案例本身,重点应落在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对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迁移运用。通过实践,本人认为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案例,并采取模拟真实情境的方法展开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四、“知识与技能”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地理能力、地理方法掌握程度的要求,但它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一提起“过程与方法”,不少老师就把它等同于课堂活动,认为只要课堂上多搞活动,就是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活动的数量,而没有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更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往往是形成课堂热闹但课后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的局面,也就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地理方法的掌握。

虽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到:学习结果的达成,必须以一定的基本知识为前提,如要求学生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离开了对三类岩石形成及内、外力作用等基本知识的了解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把“知识与技能”确定为课程的基础目标。总而言之,离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谈“过程与方法”是不可行的。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一、深入钻研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课标,有的教材写的内容比较详细、难度大一些,有的教材写的内容比较简略、难度小一些的原因。因此,深入钻研和领悟地理课程标准,是用好地理教材的先决条件。

二、强化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由于多种教材并存,而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用的素材又不尽相同,所以,要学会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其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今后的地理高考不可能以某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考试依据,特别是教材中选用的素材作为高考材料。因此,高考的核心是考查地理学科最本质的内容,那就是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在不遗余力地讲述的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在地理教学中,就要突出、强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三、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方式方法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方法,围绕地理课题组织教学,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索来解决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有争论性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地理观测:这是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测。例如,组积学生实地观测星空、观测月相变化、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地理考察: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大自然考察地理事物和现象,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讲授的地理知识。例如,有关地貌的教材内容,在野外考察时,可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背斜山与向斜谷;根据岩层的错动断裂、升降方向,判断地垒与地堑。

地理实验:这是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模拟实验。例如,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热力环流、水循环等内容都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地理调查:这是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实地调查。例如,在学习“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调查,走访交通管理部门,查阅资料,思考当地的交通运输线路和汽车站点的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毫无疑问,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激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地理研究:现实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联系生活,可以丰富地理知识内容。例如,天气预报、旱涝灾情、环境污染、旅游生活、交通运输等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在地理教学中,联系这些生活常识,尤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加以解释,是增加地理教学感染力,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例如,2008年5月,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这一地震事件让学生进行地理专题研究,可加深学生对课标中要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逐步领悟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灵活运用地理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在教学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也有利于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第5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指导

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些被前人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借鉴和参考的,学习方法问题是能够通过研究、讨论,将这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与自己现有的学习方法作一比较,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并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为已所用,不断地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视知识

所谓重视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回忆有关知识,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明察问题之后,已了解了问题的性质,就必须应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需要回忆自己已有的有关知识,并尽快选择出最有用的知识,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重视知识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不仅需要记忆,而且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地理知识中机械记忆的知识多,就增加了重现知识的困难,常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内容与要求十分明确,但无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时善于重现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的指导

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地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

三、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用旧地理体系题来评价学生的情况。

第6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一、明确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

俗话说,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为了搞好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从新课标实施的一开始,我不是急于备课和上课,而是认真学习新课标对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而明确了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调查研究普通高中的地理学情

鉴于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为了真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我认真调查研究了高中地理的学情,调查中发现高中地理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其表现有:(一)学生学习被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仍然还是初中的学习习惯,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被动学习。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所讲内容一知半解,不会听课,应付作业。(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课不能专心听课,上课忙于记笔记,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对地理知识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三)不重视基础。一些同学,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细心看图,不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

三、运用灵活的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鉴于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上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关系下,学生与教师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学生以教师的说教为评判事物和知识的标准,即使教师传授的是不准确的知识和结论,学生也要机械地进行记忆和照搬。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即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课标、考纲和教材,驾驭好地理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要精讲,力争讲深讲透;而对于考纲中“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讲解,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

鉴于地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要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教学内容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第7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激发兴趣 探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开始实施,新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但是,由于近年来中考不考地理,在初中有的学校领导、老师也不重视地理教学。针对这些情况,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应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我就本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一、充分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

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则是来自教师的积极诱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的学生之所以讨厌学习地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因此,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我们地理课堂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堂新鲜有趣。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上启下,巧布疑阵

这种新课导入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同时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如讲解俄罗斯可以这样来导入:挂世界政区图,提问学生:“亚洲和欧洲已经讲过哪些地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指出哪些地区还没有学?这样来引入俄罗斯的讲解,同时也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俄罗斯国面积的辽阔。

(二)联系实际,时事导入

这种方法是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单刀直入、切入主题。如在讲课时,可以这样导入:2007年国庆节,全国上下举国欢腾,而刚过完国庆,我国的冰城哈尔滨就开始下雪,报纸上刊载的标题是“看完烟花又见雪花”。

(三)巧用诗歌,创设意境

恰当地使用诗歌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如讲水循环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一句诗来引入这一节的学习。

(四)引用故事,妙趣横生

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么“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

(五)引用漫画,寓意深刻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又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

上面我们从教学方法上来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就地理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来谈一下怎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2)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书、图、粉笔、嘴,很显然不适合现代学生,因此必须采用信息量大、快捷、准确、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如幻灯、电影、电视、电脑等。

(二)改变落后的授课模式,增加“花色品种”

落后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可增加“花色品种”加以改进:(1)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即每个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每堂地理课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2)地理课――游戏课――野外实践课。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3)开放式代替封闭式教学。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可在气象台上;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4)成立校园社团。如成立一个地理协会,定期举行活动或举办图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

四、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

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纸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

2.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谈“热点”问题。

3.组织兴趣小组,如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等。

4.经常组织地理知识竞赛。

第8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地理 实验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亦是如此,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学习地理的方法,感觉学习地理的过程,让学生知识有效的迁移与重新组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为他们的引领者,成为他们学习的促进者。那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一、研读新课程目标,做好新教材的深刻理解

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很自然地与原来地理教材进行对比,只要是原来教材有的而新教材没有的他们都要为学生作补充,有些课标与新教材都已经删除的内容,有时还要讲,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无益于学生的探究。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研究教材,还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尤其加强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的研读,它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纲领,需要我们将它分解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例如,在“大气环流”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都作了详细的阐述,但内容较抽象,学生感觉难度太大。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学会查看大气环流的示意图,能绘出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等分布图,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等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再讲,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三圈环流”产生的结果及它对气候的影响上。

二、发挥新教材的功能

1.发挥教材整体的编排意图功能

相对于地图册,教科书能够直接提供的图表还是相对有限的,配合文字的景观图片等往往具有“个”的局限,与之对应的地图册中更多更为丰富的图表系统,帮助学生从“个”更好更容易上升到“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另外,作为教材的练习册,其功能绝不仅仅是课后的巩固和训练,它本身首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主要更直接的功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材中的“海派文化”只列举民居,而练习册中从民居、饮食、文化、性格、方言等多方面补充,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海派文化的内涵。

2.利用教材图片,发挥以图释文功能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直接呈现,从而能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如“人口分布”一节的内容,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水资源分布图”来教学,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培养学生读图释文的能力。新教材中大量的彩色图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看图中发现其中浓缩的地理信息。如高中二年级地理地貌中的“海蚀洞”、海岸地貌中的“海蚀崖”、“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海蚀柱”、“路南石林”。

三、将地理试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地理试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有了地理试验,新高考中出现了试验类试题,我们地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地理试验,并要把它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地理试验将与物理、化学生命学科的试验一样,凭借其强大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设置试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地理学科特点,要科学设置地理实验。一方面,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实验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实验揭示地理原理的方式要恰当。另一方面,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任务重,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宜精不宜多。

第二,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演示。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此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四、要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

首先,作业的内容要紧扣基础,要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其次,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第三,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课标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教材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探究性作业是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作业形式,这是未来的趋势,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创新的心,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通过实施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高新勇.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06).

[2]李刚.激发主动性,轻松学高中地理[J].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2006,(09).

[3]徐薇.系统科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第9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根据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的特点,考查能力的题目多;覆盖面比较窄;侧重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关注社会。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高三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在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中系要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质,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得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重要经线、纬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主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通过它们,形成空间经纬网定位,并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通力合作,发挥集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