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界商业模式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价值视角;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一、 引言
21世纪以来,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战略、创业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本质上,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做生意的方法,是企业利润实现机制和价值创造机制的结合体,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从价值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Chesbrough(2007)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具有价值创造的作用,还具有价值获取的作用;高闯和关鑫(2006)也指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要优化选择价值活动,创新核心价值活动,并在进一步的重新排列和优化整合中形成。可见从价值视角来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逐渐成为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共识。
当今互联网经济时代,从互联网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十分重要。因为商业模式研究的兴起正是源于电子商务的发展(Amit & Zott,2001)。互联网消除了时间限制和空间距离,为商业模式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改变了传统运营商所提供的单一沟通方式,促进了运营商的业务转变;在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孕育了余额宝,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例表明了商业模式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因而从理论视角分析互联网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即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对于指导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发现尽管诸多学者基于不同技术支撑、不同行业特点研究了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但大都从一般企业出发,缺乏针对互联网企业独特特点的讨论,更是缺少针对互联网企业应该选择何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这类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和回答。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互联网经济背景,从价值视角出发,对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结合互联网企业特点的基础上,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三方面梳理了该类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以求为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二、 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
在商业模式的概念方面,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企业为了利用机会而进行的一种跨边界组织安排(Zott & Amit, 2007);或是企业实现战略的一种反应;抑或是企业将技术商业化的一种有益方法。可见研究学者在定义商业模式方面并未达成一致(龚丽敏等,2013;高闯、关鑫,2006;田志龙等,2006)。众所周知,商业模式的目的在于创造并捕获价值(Zott et al.,2011;郭毅夫、赵晓康,2009),它不仅使企业通过设计盈利方式和成本结果来获得利润,而且也描述了企业如何通过识别关键资源,能力,和过程来产生价值(Guo,Zhao & Tang,2013);另一方面,商业模式是一个深思熟虑而设计的开放价值网络,它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紧紧相连。因此,商业模式的设计通常需要本企业与其外在利益相关者建立一个跨边界的商业网络,从而有效地利用机会和捕获价值(Shafer et al.,2005;Zott & Amit,2007)。
基于上述两方面,并进一步拓展Porter在1985年对价值链的概念,本文为商业模式提出了一个价值网络基础(Value-network Based)上的概念。根据价值网络的观点,企业并非线性的创造价值,而是在一个更加复杂,精巧结构化的商业网络中创造价值(Guo,Zhao & Tang, 2013)。因此,本文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由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价值创造系统(Value Creation),价值捕获机制(Value Capture)这三个关键因素构成的跨边界价值网络。其中,价值主张定义了企业的供给(产品或服务),所确定的目标客户;价值创造系统则包含了与价值创造相关的行动者、资源结构、交换机构以及治理机制这四个子维度;而价值捕获机制则反映了一个商业模式的财务方面,即成本结构、收入获得、以及利润模式。不同于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反映了“企业进行经济交换新方式的概念化”(Zott & Amit,2007)。科技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重塑其跨边界商业网络的重要方式(Guo Zhao & Tang,2013)。因此,基于Zott和Amit(2007)对商业模式设计以新奇为中心的定义,本文将商业模式创新定义为:企业通过提出新的价值主张,设计新奇的价值创造系统,以及构建本质的价值捕获机制来创造或重塑现有商业模式的活动。
三、 价值视角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1. 价值主张。当今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价值主张更加转移到顾客需求方面。需求基础观(Demand-side perspective)这一强调从价值捕获中区分价值创造,聚焦在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顾客导向方面,并将其视为动态以及某种程度上潜在的理论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Adner & Snow,2010b;Priem,2007;Priem et al.,2012)。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方面,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发现新顾客,满足新需求,从而实现顾客价值创新,具体路径包含以下几种:
(1)现有顾客分类,定位顾客需求。企业的价值活动都是围绕着满足顾客需求而展开的(方志远,2012)。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分析成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将顾客分为付费用户和免费用户,由付费用户承载企业的所有收入来源,从而通过免费用户提供服务以吸引客源。例如淘宝商城将入驻企业作为付费用户,而其他商户和用户则是免费用户,以此在这两种用户的交互中实现商业模式的价值。而定位顾客需求则要求企业根据需求变化来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并在可行条件下建立起新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规则。例如,猪八戒网为那些有创意需求的企业或个体以明码标价的方式将其需求到网络平台上,然后通过“威客”(卖方)将解决方案提交给自己从而获利。这一商业模式就是在准确定位各方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创造需求的满足方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2)产品服务更新,创新提供方式。市场环境的多变,顾客需求的多维发展迫使企业及时调整更新产品、服务以满足顾客多样且个性的需求。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由于产品或服务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能否及时更新自身产品或服务已成为其建立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英特尔公司凭借在CPU领域迅速的速度创新,取得了该领域公认的市场领先地位;华为依靠海外研究所、国内研究所以及成千上万的技术研究人员,缩短专利研究时间,其产品创新速度远超国内同行,成就了华为独特的商业模式。由于互联网企业大多以提供虚拟的产品或服务为主,因此该类企业的提供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将单纯的销售产品与顾客解决方案相结合,绿盛公司将之前简单的购买关系转变为产品、服务的深度合作,既实现了现实产品的销售,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创新了产品的提供方式。
2. 价值创造。价值创造主要回答企业的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一般来讲,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主要采用以下途径:
(1)解构企业价值链,实现价值链创新。许多学者将价值链理论融入到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中。例如,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类型应该是对本企业现有价值链的进一步重构和调整,即对基础和辅助活动的进一步创新;高闯和关鑫(2006)则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机理、实现的方式进行了解释,提出了相对应的商业模式创新;赵绘存(2014)则从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角度,提炼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很难在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实现价值创造,因此许多互联网企业通过对自身价值链进行解构或重构,以此形成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在价值链的解构方面,互联网企业一般将价值链分解成若干个子价值模块,使价值链以此为基础被重新组合设计,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价值链的重构方面,互联网企业通常将价值链中的若干种活动整合起来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亚马逊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店面销售、图书供应、广告销售等环节链接在了一起,成就了亚马逊独一无二的网上书店模式;戴尔则通过取消分销商这一营销渠道,将价值链进行精简整合,取得了“直销”这一独特商业模式的成功;在价值链的延展方面,腾讯公司则是从即时通讯入手,逐渐发展其价值链,如今该企业已在门户网站等领域迅速发展。
(2)整合价值网络,发展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网络的思维超越了价值链思维的单一性、线性特征。价值网络将企业的重心从过多的关注企业自身转向网络整体,强调企业不仅要在与竞争者展开竞争的基础上获得价值,而且还要与利益相关者互利合作以实现共赢。凌晓东(2007)认为价值网络在企业价值链的模块化、解构和重构的基础上得以产生。特别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该类企业的创新更多的是处于一种价值网络中,而非价值链(纪慧生,2013)。许多互联网企业在考虑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机制,发挥协同作用,以价值网络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因此,建构价值网络也逐步成为了互联网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式(王琴,2011)。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企业价值网络的建构围绕顾客需求而展开,这是价值网络赖以生存的基础。诸多互联网企业在整合本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联合外部利益相关者构建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在协同共赢的目标下构建价值生态系统,实现各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一家极具商业创新思维的互联网企业,“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下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处于生态链阶段的乐视,初具生态系统雏形,正以“颠覆”思路,以乐视生态的模式整合顾客需求,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进一步跨越发展。
3. 价值捕获。不同于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价值捕获主要解决企业的盈利模式问题,是产品或服务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市场盈利的过程。具体而言,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捕获主要经由以下几种路径:
(1)免费方式。互联网企业依靠“流量”挣钱的例子十分多见。免费方式一般都会在先期提供免费产品,以求短期内增加用户数量,之后再进行后续的增值服务以实现价值。例如百度、新浪等都是依靠免费的、丰富的内容来增加用户数量以及用户的使用频率,以此来向商家获取广告费用;还有的互联网企业不仅获得广告费用,还在一般产品的基础上,依靠后续产品获得收入。例如腾讯最初以免费的方式吸引顾客进行即时通讯,之后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使用范围的不断增大,腾讯开始对QQ聊天中的一些附加产品进行收费。
(2)企业与顾客价值互动方式。很多互联网企业借助网络特性,将顾客融入到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中来。例如,小米公司创造了“粉丝经济”。该公司吸引手机发烧友,通过与手机顾客不断进行互动,从而实现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将顾客深入融合到小米手机的策划、研发、设计、测试、销售等环节中来。这一商业模式创新使得小米尽可能的以最小的成本挖掘、利用顾客的价值,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达到与顾客一起实现更大价值的目的。
(3)供应链联盟整合方式。供应链的联盟整合是通过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创造价值的目的。互联网企业依靠供应链伙伴资源丰富自我,通过伙伴资源提升自身内部资源价值的例子十分多见。例如,2015年天猫国际与大润发等全球九大超市集团达成战略联盟,将借助天猫、聚划算、淘宝等零售平台体系帮助海外商品开发中国市场,从而与全球体系链接价格、渠道、供应链。这一模式不仅使天猫保证了后方的产品供应,也为海外产品的销售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将供应链联盟整合进一步开发,为实现价值创造、利益共享创造条件。
四、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价值网络定义了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并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以及价值捕获三方面具体分析了该类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互联网企业的价值主张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将现有顾客分类,定位顾客需求,以及进行产品服务更新,创新服务方式的基础上,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的开展;价值创造反映了互联网企业内部价值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价值链和价值网络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出发,促进价值创造过程的有效开展。解构、重构、延伸甚至压缩价值链,整合价值网络,发展价值生态系统均是基于价值视角进行价值创造的具体路径;而价值捕获则具体体现了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盈利方式。免费方式、企业与顾客价值互动,以及供应链联盟整合方式体现了互联网企业盈利方式从单一直接向多元间接转变的趋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复杂和多变性,互联网企业在提出价值主张、进行价值创造、实施价值捕获的过程中,会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整合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具体路径的变化。因此,未来研究可从多方面整合出发,深度探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2] 龚丽敏,魏江,董忆.商业模式研究现状和流派识别: 基于1997-2010年SSCI引用情况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3,(6):131-140.
[3] 田志龙,盘远华,高海涛.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6,(1):42-45.
[4] 郭毅夫,赵晓康.资源基础论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贵州社会科学,2009,(6):78-82.
[5] 方志远.我国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207-214.
[6] 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79-88.
[7] 赵绘存.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以中小企业板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7-10.
[8] 凌晓东.企业价值网的形成与模型分析[J].世界科学,2007,(8):37-40.
[9] 纪慧生.基于价值的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65-72.
[10] Adner R, Snow D.Old technology responses to new technology threats: Demand heterogeneity and technology retreats [J].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2010,19(5):1655-1675.
[11] 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493-520.
[12] Chesbrough H.The logic of open innovation: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3,45(3):33-58.
[13] Guo H, Zhao J, Tang J T.The role of top managers'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3,7(3):447-469.
[14] 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5):86-92.
[15] Priem R L.A consumer perspective on valu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19):219-23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6XNH085)。
刘德良:新元文智创办人、首席战略咨询专家、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特约研究员、文化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特邀讲师。曾在上市公司、投资界和创业型企业担任高管,2009年创办新元文智集团和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近年来一直从事文化产业战略和商业模式研究,并提供投融资咨询服务,目前担任10余家文化企业战略咨询与资本运营顾问。
文化产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
目前,文化产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新媒体、新介质、新形态、新平台正推动整个文化产业,进行一场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革。
出版产业:纸质媒体的出版逐渐下降,网络文学这种数字内容出版的形式快速上升,来自于包括苹果、声纳文学、扎客等一些数字出版公司快速崛起。
传媒领域:以报纸、杂志为核心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经营收入都在下降,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型的网络传播形式的快速普及成为潮流。
电视产业:受到智能电视和互联网电视快速出击,OTT电视技术正在应用当中,网络视频影响力提升。2013年度,被认为移动视频的元年,移动视频这一天早晚会到来,传统电视的广告销售收入和收视率在逐渐下降。
电影工业:3D电影成为主流,特效制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海外片冲击力大,院线超速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大型项目投资快速增加,动辄是几十亿,万达在北京的一个综合文化旅游娱乐项目投资规模高达260亿元。
演艺产业:个别企业在连锁经营的模式上取得了成功,品牌性的商业演出不断涌现,高科技运用也在增强。
竞争变化: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变化,有些企业走在潮流之前,有些企业则逐渐被淘汰。现在苹果、三星、谷歌、亚马逊这些巨头,已经在整个全球的文化娱乐产业当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文化产业从内容到渠道,到平台建设,到大的生态链,其竞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竞争的要素、核心已经从单一的产品或业务的竞争,转变到集中化产品生产体系,再到跨领域综合多元化经营,以及大产业链的生产生态体系的竞争核心。
未来数字娱乐传媒的核心特点:第一是科技平台的集成化;第二是APP化,就是应用;第三是跨平台,未来应该PC、电视、手机、iPad形成一个大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无缝连接,每个人可以在你的平台上,可以随意收藏喜欢的东西,随意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喜欢的影片、听音乐。
数字化流程管理:在生产体系和传播体系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数字化的流程管理。文化产业企业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还是一个空白点,我们的企业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来完成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但美国迪斯尼、新闻集团等跨国文化产业集团,从内部生产到传播到营销的数字化流程已经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未来文化产业要贴近人们消费需求的四屏进行合一,实现跨平台无缝衔接,通过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流程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大量的客户,同时也能够通过数字化管理,在生产体系当中带来创新。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困惑与败因
类型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可以被分为内容创作型、渠道销售型、现场娱乐体验型、活动主办型、产品生产销售型、经济业务型、广告公关展示服务型、媒体经营型、平台运营型和教育培训型。
内容创作型:大多数影视公司、演出公司
渠道销售型:媒体销售公司、电影院线、剧院、网游运营公司、亚马逊、当当网
现场娱乐体验型:主题公园、KTV娱乐中心、电玩城、体育场馆
活动主办型:演唱会、体育赛事、选秀节目
产品生产销售型:奥飞动漫、消费品企业及大多数娱乐设备企业
经纪业务型:艺人经纪、票务、版权等
广告公关展示服务型:大多数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技术制作服务公司等
媒体经营型:大多数电视台、报纸、杂志、户外媒体
平台运营型:大多数网游平台网站、苹果APPSTORE、亚马逊
教育培训型:培训公司
困惑
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不少困惑。第一是文化产业每年以很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规模却难以同步扩大;第二是如何整合分散的外部资源;第三是如何抓住真实的消费需求;第四是有的公司做很多事情,但是没有一个事情是能够做核心竞争力的;第五是文化产业好像很大,其实不然,比如,动漫产业号称是600多个亿,但是实际上动漫企业的总收入估计不到50个亿;第六是自己认为自己的产品很好,但消费者并不买单,政府支持,市场不认帐;第七是与投资机构在沟通的时候,很难向投资机构说清楚自己的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结果企业往往抱怨投资机构不理解自己的商业模式。
困境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困境有八点:第一是创意的不确定性,第二是资源有依附性,第三是文化项目的创作很多是长期的但收益却是短期的,第四是外部资源不稳定,第五是政策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影响,第六是新技术带来的破坏性,第七是消费需求的波动,第八是消费者的偏好把握难度较大。
失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文化产业界发生了很多失败案例。在商业模式上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十点:
一、技术痴迷导致忽视市场真正需求:某某地铁隧道广告公司
二、需求不真实、议价能力过低且投入产出严重失衡:某某酒店杂志媒体经营企业、某某户外广告公司
三、产品过于简单且快速被模仿并被超越:某某网络社区游戏公司、某某博客网站
四、虚无夸大的模式而缺少核心竞争力:某某网络课程销售平台
五、产业链和市场不支撑:某某体育赛事网络视频经营公司、某某3G影视制作公司
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产出不确定性太大:某某互联网公司
七、多种业务的拼凑而缺少业务整体的把控能力:某某资源整合型媒体经营公司
八、对某几个客户依赖过强:某某互联网视频节目制作公司 九、运营体系过于复杂导致无法实现规模化收入:某某电子商务公司
十、严重依赖政策资源或非市场化渠道:某某电视节目及影视制作公司
文化企业一定要真正理解并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运用多种综合手段,在产品创新、技术应用、产品开发方面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产品一定要有门槛,如果轻易被别人模仿超越,你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不出来。一定要基于产业链、行业发展规律和前瞻性的分析判断,作出有计划、有准备、有的放矢的发展战略。有的商业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但产出不确定。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快速烧钱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很多公司认为把多种业务拼凑起来就能上市,但这种成功案例都是昙花一现,最后被证明是失败的。还有公司对于一些客户依赖性非常强,比如说广告公司容易产生这种情况,还有运营体系过于复杂,以及严重依赖政策资源,或者一些渠道,这些都是文化企业在商业当中可能会产生失败的原因。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向
八个共同特征
优秀的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有着几个共同的特征:第一,市场需求确定;第二,内部的运营管理体系系统运转效率高;第三,可塑造比较高的竞争门槛;第四,收入驱动性强;第五,客户价值最大化,以消费者和客户的价值为核心;第六,上下游企业附着力强,在产业链中站在相对龙头地位,能够把上下游的企业形成一个链条,使这些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生命力很强;第七,企业价值最大化,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第八,复制难度大、复制成本高。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由六个模型组成,分别为资源组织模型、产品服务模型、运营管理模型、营销模型、收入产生与收入结构模型以及财务模型,严谨的商业模式解剖图,用于做商业模式咨询的时候,给企业咨询分析的时候用。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产生来自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就是企业家创始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创始人和高管的结构与能力匹配。企业内部运营的模式,尤其是高层在整个经营决策到产品生产,到产品营销是怎么一个模式,创业企业的资金规模、技术水平、以及创始人和高管的核心创立资源和核心能力。外部因素受到行业的行政管制、体制和政策、现有竞争格局和市场资源的分布状况、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共用状况、产品生产机制和行业营销性构成及格局、外部资金的投入规模与偏好因素相关。 九个核心要点
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成功的核心要点可以分为八种,接下来做一个较为轮廓式的说明分析。
第一,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与内部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市场中有很多分散性的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形成标准化的流程管理体系。比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企业,它们把市场化分散的资源,比如导演、编剧、演员、作家等等,通过内部形成一个严谨的标准化体系,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生产结构、生产体系,确保每年度稳定作品的产值产量,保证了作品生产的质量。
第二,品牌产品打造与强力营销体系。比如亚洲联创做的文化音乐剧《猫》,以及深圳华强科技集团开发的主题乐园“方特欢乐世界”,他们通过优质高端的产品,创造一个强力的营销体系,最终塑造出一个强大的品牌,吸引消费者持续的消费。
第三,散落资源网络建设与新型业务模式。分散的广告媒体资源通过以技术为基础,内部的流程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高价值的广告网络。比如像分众传媒、快客电视传媒等。
第四,贴近市场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比如杭州金海岸、山水盛典,把贴近社会需求的连锁化经营体系打造出来,实现了创造体系、产品体系和连锁的运营、经营管理体系的完美结合。杭州金海岸在全国二十多个剧院、二十多个剧团,山水盛典在全国有十几场大型的实体演出。
第五是上下游产业贯通和综合收入模式。像华谊兄弟、盛大文学,盛大游戏、完美世界等等,他们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进行贯通,从而能够使版权和创意的价值最大化。创意是稀缺的,如果一个良好的创意没有办法产生系统化的运营,产生足够大的价值,那么这个创意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是很可惜的。
第六是跨界产品开发和综合运营的管理体系。比如淘米网、明日阳光,明日阳光把篮球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和舞台表演完美结合在一起,把美式篮球培训原汁原味地移到了中国,受到孩子和家长一致欢迎。
第七是市场渠道建设和多元化经营业务务模式。像万达产业集团,走的是一条市场渠道的建设和多元化经营模式之路,从电影院线到演出剧院,再到文化地产,对接电影制片、演出剧目和主题公园。
第八是技术为先,打造新兴内容发行传播平台。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传播平台、内容发行平台的打造,像视讯中国、华视传媒、优酷土豆、百灵时代传媒等等,把技术变成一种工具,从而实现数字内容的转播,带来苹果iPod、手机等为人们提供现代化便捷贴身的娱乐工具,像唱吧、欢聚时代,都是技术到工具到用户到平台的例子。
第九是技术工具化的数字广告或媒体传播平台。互联网广告公司和移动互联网广告公司通过技术变成一种工具,然后工具提升媒体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的服务,管理客户在数字媒体上的广告投放,提供最佳的数字媒体推广的解决方案。
分析完成功商业模式之后,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有几个核心点,第一是资源整合,第二是内部管理系统的打造,第三是技术的工具化和技术的平台化,第四是产业链综合经营,第五是上下游产业贯通,第六是好的创意如何产生最高价值,一定在整个产业链当中能够贯通,产生多元化作品,形成不同产品的形态,面对大多数消费者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才有可能产生最高价值。
四个思考方向
新元文智经过大量研究,也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思考方向:
第一就是认真思考产业链的结构。文化产业目前发生快速变革,凡是对未来的产业链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敢于打破现有产业链结构的企业,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的企业。敢于突破现有产业制约的企业一定有大前途,所以,产业链价值和结构的重构,是文化产业大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课题。
第二是价值模型的颠覆替代。价值模型是指以消费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比方说奇虎360,从收费的杀毒软件到免费的网络杀毒,转变到一种依靠在先的广告收入,这就是价值模型颠覆。
第三是用户和工具模式的替代。改变用户和工具模式的替代。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用新的工具、新的模式去为客户服务。
关键词:商业模式分类;开放式;封闭式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都意识到商业模式的独特价值并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其中,商业模式的分类问题是其中的热点问题。现行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目前没有哪个学者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清晰、实用,并且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业模式涉及的面过于宽泛,研究者在进行分类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囊括进所有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尝试挖掘新的分类指标,创新现代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
一、一种商业模式分类的方法
曾任苹果公司“软件布道师”的格威·卡瓦萨奇提醒人们:能最终形成有效商业模式的创意和想法少之又少。为了帮助人们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他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评价坐标。这个坐标以“对客户的价值”为横轴,以“你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为纵轴,由此出现了四个象限。
第1象限:不但你的东西对用户非常有用,而且只有你知道该怎么做。
第2象限:“冤大头型企业”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用,但只有你在这么做
第3象限:“凑趣型企业”不但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特别的用处,还有一大帮人在跟你做一样的东西。
第4象限:“平庸型企业”你其实没什么独到的能力,但你做的东西有一定的用处。
只有处于第1象限的企业采用的是正确而有效的商业模式,它们不仅着眼于顾客价值而且具有无法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同质企业的竞争门槛。令人遗憾的是,处于这个象限的企业相当少,大量企业都只能归入第2、3、4象限。卡瓦萨奇的这个评价坐标对于我们判断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很有用处。不过,随着商业模式的迅速流行和广泛采用,这个现有的二维坐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要。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坐标缺失一个维度,而且这种缺失是一个致命的缺失,这就是盈利维度。一个企业能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最终也只能因为持续亏损而难以为继。
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
二、基于盈利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初探
现行的商业模式分类多专注于客户价值和企业资源两个维度,而对盈利方式这个维度却
关注甚少。具体来讲,盈利方式就是企业的收入模式。按此维度,市场中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既定的商业信条和收入模式,有关竞争定位的重大决策在基本确定后,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可能在短期或是中期改变,这类企业采用的是“封闭的”商业模式。比如西南航空公司,倾向于保有狭窄的业务领域,至少在长期内是保持不变的。
与之相反,另一类企业更加关注于具体的财务收益,而非某种既定的竞争定位战略,这类企业采用的是“开放的”商业模式。这类企业倾向于拥有更广的主营业务领域,而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极大地改变自己的组织架构。通用电气公司从1892年的仅仅生产电灯泡、发动机以及小器械的生产商发展成为广泛多样化的联合大企业,它已经成为开放企业商业模式的典范。
有时,直接竞争的双方采用几乎完全相反的商业模式,一个是封闭的,而另一个则是开放的。在美国的制药领域,沃尔格林和CVS就是两类公司的例子,它们都创造了正的和总体增长的经济利润,然而多年以来它们追求的却是非常不同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封闭的或开放的商业模式的选择,没有固有的好坏之分,企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明智的选择。
三、封闭的商业模式:深度探究
封闭的商业模式常常作为企业家愿景的一部分自发产生,它反映了公司创立者的信念和偏好,有时在创立者离开公司之后,还能持续数十年之久。作为一个案例,柯达公司始终坚持乔治·伊斯门所创立的商业信条,通过坚守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信条,该公司获利颇丰。
封闭的商业模式有很多标志性的优势和劣势。它们的优势在于:它们几乎不可能被坚持不同商业信条的竞争者复制,而它们则可以通过在相邻产品领域以及新市场的自我复制成为实现利润增长的领跑者。
封闭的商业模式的最大的劣势在于其正统性和非灵活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一个狭窄的集中化业务领域——这常常是企业创始人的遗产,转换到更宽阔的或是新的领域会很困难,而且企业的盈利模式会过于单一。当产品市场的环境变得不那么有利的时候,占主导地位的商业信条如此深根于这个公司,以至于变革现行模式并形成、执行一个全新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所必需的新思想、行为改变以及领导方式在该企业内部常常根本就不存在。
四、开放的商业模式:深度探究
有着开放商业模式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存在,并不想那些有封闭商业模式的企业那样易于归纳概括。开放商业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如果运用得当,它将持续为利润增长以及利润重塑提供盈利机会,而这些机会在封闭的商业模式环境中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开放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为了最大化商业价值,打破组织的界限,整合企业利益相关者的
所有知识和资源,通过内外部资源的相耦合,从而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利益的一种商业模式。现实中,不同企业商业模式的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基于Chesbrough 等的研究,根据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分享和整合外部资源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开放商业模式分为三模型:分享式、吸收式和多元式商业模式。
(一)分享式商业模式——高内部资源共享,低外部资源整合
1923年由华特·迪士尼创立时,迪士尼公司专注于生产在影院销售的动画卡通。在对这个模式的主要扩展中,迪士尼在1937年出品了它的第一部全长的动画片白雪公主。而后,通过1950年的金银岛进一步进军真人电影界。一直以来,其主要商业模式通过进军影视界以及音乐界得到支撑,并以此来保护迪士尼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牌以及利润空间。而在20世纪50年代,迪士尼闯入早期的影视行业拥有自己成功的作品。其后,通过收购ABC、ESPN以及其它有线电视网络资源,这个新的平台也包括了迪士尼频道。在这个意义上,迪士尼已经遵循着一种分享式商业模式,扩展至相关却完全不同的业务。
(二)吸收式商业模式——低内部资源共享,高外部资源整合
在中国服装企业中,美特斯邦威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开创的虚拟经营模式为
其它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公司创立之日起,美邦就如它的广告语“不走寻常路”采用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为了克服内部资源有限的瓶颈,它积极向外发展,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行生产、营销以及销售的外包,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实现了价值。立足于用多个品牌、多系列的产品结构来形成从设计开发到生产的一条龙的整个供应链,形成业务垂直整合的电子商务平台,来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
(三)多元式商业模式——高内部资源共享,高外部资源整合
不同于迪士尼和美特斯邦威,采用多元式商业模式的企业在分享内部资源和整合外部资源两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一方面积极地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内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依赖于整合外部第三方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直将“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作为其价值主张和使命宣言。谷歌通过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有效避免了垂直整合模式中消费者限制在一家设备一家书店的缺陷,从而为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五、结语
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的研究更好的为开创新的分类方法提供案例借鉴。本文选取了盈利维度盈利的商业模式分析,每一种商业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应该具体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本文将商业模式大题分为两类:开放式和封闭式,进行分析其特点和适用情况。对于封闭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坚守自己的信条和愿景,不易被其他竞争者复制,而自身却可以复制相邻产品,实现利润增长;同时封闭式商业模式固守其正统性和非灵活性也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开放的商业模式相比较封闭式会有更大的自主性,打破组织界限,积极耦合各种资源,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又开创了分享式、吸收式和多元式三种模型,让不同企业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开放,适于企业自主灵活盈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类型,同时要坚持权变的理念,实时实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KAGERMANN,张维迎.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8-120.
一、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转换
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主要生产目的、以符号生产为主要生产内容、以创意管理为主要治理模式的新型产业形态。包括工艺美术品在内的文化产品具有三种价值,分别为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在文化产业的经营策略下,就是要运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手段,通过知识产权的多元运营,以故事驱动为核心,以生活方式为载体,针对市场需求,将这三种文化价值融合为一种多元复合的立体体验和交感体验。
我们知道,艺术曾作为巫术、神秘主义、皇权崇拜和宗教神学的工具,参与生活实践;之后,艺术逐步独立,某种神秘的沉思冥想保留在物态形式的器物之中,即艺术品原作。在人与艺术品原作的交流中,等级制、神权等客观社会条件映射到艺术品中,而显现人自身的谦卑。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曾提出,艺术品原作具有“光韵”(aura)效应,这种效应产生膜拜价值,来自于独一无二的原真性和此时此地的在地性。“光韵”来自于纯艺术品。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实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人们在独特的艺术品面前经验了一种敬畏感和神圣感。观赏者亲临独一'无二。、原真艺术品所体验到的敬畏感与崇拜感,就是膜拜价值。膜拜价值具有原真性、唯一性、在地性的特点。一般来讲,作为可复制性的工艺美术品,不具有“光韵”,但可以借鉴纯艺术的“光韵”效应,通过建立荣誉制度和品牌塑造,打造工艺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品的膜拜价值。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逐渐介入艺术复制和艺术创作,艺术品原作的“光韵”衰竭,每件艺术品实物的复制品克服了独一无二性,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被面向大众传播的展示价值所取代。在机械复制时代,器物中的神学力量进一步退化,复制技术让艺术品原作得以亲近于普罗大众,也使艺术品原作的“光韵”消散殆尽。展示价值在机械复制时代无比增长。艺术品供人观赏,不复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艺术品的展示价值满足着大众展示和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复制技术满足现代人渴望贴近对象,通过占有对象复制品来满足占有对象本身的欲望。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被复制的对象恢复了青春,而传统走向整体的崩溃。展示价值具有技术性、复制性和在场性的特点。工艺美术品的最大价值在于复制性的规模效益。在现代文化产业语境下,工艺美术品的这种可复制性要平衡手工复制与机械复制,兼顾艺术性和效率性,对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环节进行价值链分析,保留某些流程的手工环节,在某些环节适当引进机械生产和高技术生产。
随着数字时代和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艺术品在地性的膜拜价值和在场性的展示价值让渡给了在线性的体验价值。体验价值指文化消费者从文化产品或服务中所体味到的源于个体身心感受的价值,包括了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而精神体验又产生了与“光韵”体验同样效果的膜拜价值。体验价值具有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时尚性的特点。这时,文化产品的价值循环产生了。在这种生生不息的价值循环中,从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到体验价值,再回到膜拜价值,就产生了价值创新的机会,从而有了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可能。工艺美术品的价值提升难度在于如何增加工艺品的体验价值,既要考虑到多重感官的复合体验,又要结合时尚趋势和当下生活习惯。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四川汶川地震后积极介入灾区的妇女帮扶和灾后振兴,实施“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培养和扶持绣娘,推动羌绣的刺绣元素融合进旁氏、爱马仕等国际时尚品牌和伊利诺伊等高档家具,既保持羌绣古韵,又落脚现代生活,使羌绣的品种突破了传统的饰品,变得时尚高雅,走进现代生活。
二、工艺美术品的全产业价值链思维
工艺美术品可以与纯艺术联姻,作为纯艺术的“光韵”膜拜价值转换为可复制性的展示价值的物质载体,又可以塑造自身的膜拜价值,进行价值链经营。工艺美术品通过主题借用、符号提炼,结合材料加工和工艺手法,最后通过作品呈现将艺术品原作的“光韵”复制为限量的工艺品。通过这样的“光韵”复制,让工艺美术品为纯艺术品的价值实现找到了商业模式一一“一源多用”。
“一源多用”(OneSourceMulti-Use,OSMU)是韩国内容产业的经营精髓。所谓一源,即一种文化资源,在商业环境下通过知识产权经营,将影视、出版、电影、游戏、漫画、主题公园、观光旅游等都结合起来。韩国一源多用的内容产业策略是对美国迪士尼文化价值创造模式的借鉴。1957年,华特'迪士尼(WalterDisney)拟定了迪士尼娱乐帝国的愿景路线,界定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资产:经由故事驱动和版权运营,迪士尼将电视、音乐、电影、出版、漫画、周边商品授权等相关竞争领域结合起来,融合发展。比如,电视可以为电影宣传、提供主题、将长度较长的戏剧类电视拍摄成电影等。
“一源多用”的商业模式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价值思维,进而推动了第六产业的复合经营。全产业价值链即纵向价值链、横向产业链和协同产业链;第六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可以是1.5产业(农林牧业及其深加工)+4.5产业(服务业及其品牌化),2.5产业(工业及其设计)+3.5产业(物流及服务),或3产业+3产业。第六产业表达了产业融合、产业跨界的创新观念,即以文化符号为链接、文化品牌为纲领,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跨界共生,大力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的协同发展,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为第六产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艺美术品可以为地方产业服务,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将地方文化资源与传统产业的价值提升相结合,通过工艺美术品介入社区营造,统合区域内的“人、文、地、景、产”,构建地方区域的文化生态,让工艺美术品的发展道路可以走得更远。
三、工艺美术品的商业模式
工艺美术品如何运用企业经营产生可持续的效应,是习惯于作坊式、家庭式的传统工艺品业面临的转型。文化企业经营就是要摆脱产品的短期经营,过渡到长期的品牌经营。文化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就是确定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
管理模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管理体系(包括向外延伸的管理系统,其要点是管理所依存的文化特点和资源条件。如我们中国人的管理模式可能跟韩国人有很大区别,这一部分是由我们文化的特点以及与市场环境相关的资源条件包括职业经理人的发达程度决定的。同样在华人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管理模式就有很大区别)、治理结构(指企业的治理结构,包括国有企业、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委托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主要是指企业的管理方法,包括权威性和民主性管理等管理风格、授权的程度、核心竞争力的特点等)。除了个别国有工艺品公司外,大部分工艺品业的经营主体离这样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还有一段距离,可以采取品牌公司+个体手工艺者或工艺品业合作社(协会)等过渡形式,逐渐向合伙人制的企业形态转移,最终转变为现代工艺美术企业。当然,在笔者看来,这种现代工艺美术企业既是一种文化企业,追求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又是一种社会企业,以区域内的工艺美术从业者的共同富裕为经营目标。
商业模式也叫做盈利模式,就是企业用于可盈利的方法,是可以模仿借鉴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不同在于,管理模式是抽象的,商业模式是具体的,就是一定要找到可盈利的点。管理模式差异很大,商业模式则是同质化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所用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谓本土化是管理模式的本土化,全球化是商业模式的全球化。管理模式要求管理符合当地条件,称之为本土化。商业模式则相反,有许多共通性因素。比如讲国际接轨,实际上是经营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国际接轨,而不是要求管理模式跟国际一样。管理模式受文化、市场、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管理模式不可能相同。但是,商业模式是要经由固定的公式做出来的,如信息的收集、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最后盈利预期等等。我们过去讲管理的本土化的时候,确切地说法应该是:西方管理的中国化,盈利模式的全球化。所以,商业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可借鉴性。商业模式的借鉴可产生非常大的好处。所以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商业模式建设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而管理模式的建设核心就是企业文化。工艺品业要关注互联网经济,通过互联网的平台经济效应,可以减少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的费用投入;通过发挥互联网的长尾效应,针对利基市场,实现微盈利、长期性的市场经营。
其实,随着工业经济形态步入后工业经济形态,整个社会的组织形态都在往小型化、灵活性和网络化方向转型。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是在网络技术和社会民主化运动推动下的必然结果。既然大多数文化企业的特点是“小型化、散落型、网络状”不一定要把这些小微企业往“规模大、实力强、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壮大。在文化经济时代,不要再认为“小的就是弱的”而要认为“小的就是美的”不一定要做大做强,但一定要共同繁荣,形成创意生态,让大大小小的文化企业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整合。因此,工艺品小业主可以以工作室的方式,依附于品牌企业或互联网平台,集中在创意设计、工艺技艺和品牌的内涵建设方面,发挥协同效用。
四、国际工艺品牌法蓝瓷的商业创新
国际工艺品牌法蓝瓷是以瓷器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品牌为依托,面向国际市场的知名瓷器工艺品企业。瓷器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曾经很长时间是西方对于中国精致生活的想象和模仿。清朝乾隆以后中国的瓷器江河日下,而西方瓷器奋起直追。据记载,16世纪到18世纪,中国外销至欧洲的陶瓷有三亿件,而自2003年至今的十年间,中国外销陶瓷达到了百亿件,但每件瓷器的平均单价只有0.3美元。法蓝瓷品牌创立于2001年,十余年间,创始人陈立恒跨越了西方数百年的品牌经营历程,以丰富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温润的质感重塑了中国瓷器的尊严,“让世界看到了法蓝瓷、看到了东方哲思与文创融会的无限可能”法蓝瓷以“逍遥自在、处处关怀”的仁者胸怀为核心,追求“天地无处不灵感”的“道法自然”的设计风格,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的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将艺术带入生活。这种创意巧思与优雅风格是和那些形色单调、远离生活的传统瓷器截然不同的。
法蓝瓷的创新理念符合文化产业价值创新的四条法则。第一,创新价值,法蓝瓷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对生活原物的复制或对经典艺术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次,象征价值,法蓝瓷的每一件瓷器似乎都在讲一个故事、一段情感,讲这个瓷器背后的生活,而且还把陶瓷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引入方方面面;第三,知识产权价值,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当无差别的获得超过知识产权保护年限的传统艺术品,法蓝瓷要把这些艺术品进行量产,对知识产权的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第四,全产业链价值。法蓝瓷以“仁”为核心理念,蕴含了传统瓷器古典优雅的品格,体现了华人的审美情趣,却综合了中西方现代艺术风格,体现出颇受消费者喜爱的时尚特点;法蓝瓷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种全球化的“亲切、时尚、感人”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本身是中华文化最大的特征之一;法蓝瓷紧攥的“天、地、人、真、善、美”等追求是一种普世价值,因为这种价值彰显的是文化的软实力,能唤起人们对根和美感的共同追求,有很深厚的底蕴和传承基础,所以法蓝瓷不只是一件普通的瓷器,而是文化内涵增值器。⑥英国创意战略学者克里斯比尔顿(ChrisBilton)提出了文化产业商业创新的六度法则:第一度为“价值创新”,创造或延长价值链;第二度为“成本创新”,缩短价值链;第三度为“容量创新”,拓宽价值链;第四度为“市场创新”,改变营销方式;第五度为“边界创新”,混合不同价值链;第六度为“学习创新”,不断审视和超越自我。自从2001年成立以来,无论从产品的生产、品牌的打造还是从市场的开拓来讲,法蓝瓷始终与创意和创新保持着最为紧密的关系。法蓝瓷商业创新的六度法则主要表现在如下:第一,克里斯比尔顿将价值创新定义为发现新的东西或者对消费者来说更有价值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创造或延伸价值链。法蓝瓷的价值创新根植于国内外的传统艺术品,比如,将梵高、郎世宁等历史上优秀艺术家作品的价值重新用瓷器的语言来展示。
第二,如果依靠市场拍卖对原作进行体验和掌握的方式来欣赏艺术作品,只能算作传统的红海战略的表达方式之一,而不能称为成本创新。法蓝瓷的作品全部取材自大自然,传承中国古老瓷艺传统,有些系列作品更是用西方艺术风格来重新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名作。法蓝瓷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在适度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极大高度地提升商品价值,可谓成本创新。
第三,容量创新就是在某种小范围内可操作的模式下,尝试着去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期待。法蓝瓷设定了专门寻求限量级艺术品、较受欢迎的产品类型和价位的商业模式,想办法推出刚好能适应特定消费群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消费能力的产品,并尽全力把设定的产品在固定时间内卖光,以增加产品的收藏价值。
第四,市场创新指的是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市场销售方法,并重新定义从产品到流程重组到市场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转变人们对产品的看法和使用产品的方式。市场创新就是改进价值链使其更加贴近消费者。法蓝瓷的市场创新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制瓷工艺、营销手段、市场开拓等方面。
第五,边界创新就是将价值链中从生产到消费的不同阶段混合起来,为的是发现或创造在消费者眼中完全崭新的产品或体验。法蓝瓷的边界创新重点表现在与时尚品牌的联合、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合作、现代陶瓷制作技术与古代名书画结合等方面。
第六,学习创新是创意战略创新的最后一个法则,指的是发展创新并把它投入市场以发展更深层次的创新过程中的学习。法蓝瓷发展的过程即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既有产品投入市场前的学习,又有在市场上成功后的学习,还有在市场上“失败”后的学习。
文化产业的核心特点在于获得独创性、有市场价值的内容创意。工艺美术产业的商业模式在于协同创新,既要面向艺术创意,又要面向科技创新;既要面向国内市场,又要面向国际市场;既要面向家居市场,又要面向收藏市场。与此同时,工艺美术产业要与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相结合,利用其渠道、市场和营销,实现价值转换的综合效益。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智能服务将智能产品与状态感知、大数据处理等技术结合,改变了产品的现有销售和使用的模式。由此可见,在智能制造中大数据支撑着“产品创意―设计―生产―消费―服务”各环节,并且将影响和改变产品的物理特性与物理形态,其影响范围、能力和形态大大区别于已有的仅限于互联网环境的商业模式。
在智能制造中,生产模式转换为柔性动态组织模式,生产设备按照指令智能操作,产品形态变得更加丰富,消费形态满足了人们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智能制造将激发许多新的挑战。成百上千万个运行参数按照不同频率发送,瞬时密度可能达到每秒10万条记录,甚至更高;成千上万台设备持续几年到几十年的使用和维修数据非常庞大,现行关系型数据库难以承受;大数据涉及到众多专业知识,需要集成各种专业分析工具才能实现有效的挖掘等,诸如以上的各类问题必然需要对大数据的运行效率提出严苛要求,还要综合平衡度量系统吞吐率、并行处理能力、计算精度与作业能耗等多种效能因素,同时,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智能制造需要对复杂事件的对象所涉及的行为和状况、时间、地点和起因等关键要素,具有及时、全面、精准的了解,并随着事件的演化对其要素的动态性可以及时地捕获和感知。因此,智能制造面临数据关联耦合关系极为复杂,更面临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不同的工业企业都面临着大数据成本和时间效应问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建设大数据中心,成本很高。以光大银行大数据中心为例,其一次性建设成本高达2.3亿元,每年运行维护成本约4 900万元。相比之下,阿里云数据中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
本文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分析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发展趋势 探讨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诞生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迅猛。其概念在20世纪末被提出,目前仍处于明确内涵和拓展外延的初期阶段,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或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社会各界的不同观点,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通过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无线终端,通过各种无线通信网络,在移动的状态下,随时随地地访问互联网以获取信息、内容和服务。包括移动网络、移动终端以及其上提供的应用和服务。
1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是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环节构成,是集硬件、软件、内容、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
1.1 移动终端制造商
以iPhone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引爆全球市场,引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性能的持续提升和种类的不断丰富,不仅为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服务载体,更是助力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智能终端的种类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目前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外,电子阅读器、车载导航、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游戏机等移动终端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和使用,在丰富移动互联网发展内容的同时,也扩大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
1.2 运营商
运营商网络的不断提速、使得大量对速率和宽带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应用得以快速发展。3G、LTE、宽带、wifi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但是,传统通信业务需求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和增值服务发展滞后,导致运营商沦为产业链中价值含量最低的管道提供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运营商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角色和位置,完成去电信化改革,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
1.3 软件平台提供商
软件平台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终端操作系统、浏览器、中间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应用商店等。软件平台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核心部分,是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通道。苹果和谷歌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通道,才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占据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位的高端。平台模式的出现,大大拓宽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其商业模式的侧重点,已经从桌面互联网的只强调内容,升级为构建终端、内容和应用的商业生态体系。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不会再是单一的“前向收费”和“后向收费”,而是向着多元化收费模式演进。
1.4 应用服务商
应用服务是用户与移动互联网接触最直接、最充分的部分,是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价值的最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彰显,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日益丰富。基础应用包括IM、LBS、SNS、WEB浏览、移动搜索、NFC等,内容应用包括视频、音乐、游戏等,生活工作应用包括移动办公、电子商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不断地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传统PC端的内容和应用也再逐步平移和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
2 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0年12月1日,中国移动开始实施的“移动梦网”计划。但是,由于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和商业模式等问题,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始终处于萌芽期阶段。直到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了3G牌照后,移动互联网产业才有了质的变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速,产业结构演变逐步深入 。
2.1 多参与主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市场空间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纷至沓来,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结构也将被越分越细。除了运营商、终端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甚至新媒体、电商等也将不断的涌入移动互联网大潮中。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将会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也会愈来愈激烈。
2.2 跨界融合
传统产业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伸拥有巨大潜力,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带来更多机会,也为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移动互联网业务与传统业务的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不断增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新形势下,突破既有领域,主导产业链条的整合与重构,形成基于多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确立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率先确立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2.3 平台化竞争
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等充分接入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上下游,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事实已充分显示出移动互联网趋于平台化的趋势。未来,移动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平台之间的竞争。谁的平台优势明显,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和服务。
3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3.1 产业链和平台趋于融合
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需要包括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互联网企业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广泛参与,建立清晰合理的产业链体系。同时,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终端平台等各种平台进一步开放和融合,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创新。
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不断瞄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内容领域,频频拓展业务领域和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3.2 移动应用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应用的创新和淘汰的速度将不断提速。即时通讯、移动浏览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移动应用商店、移动安全服务、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网络、移动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医疗、移动教育、移动交通、移动游戏等娱乐服务、移动广告,以及还有很多现在无法想象或者技术尚未成熟的各种应用服务都将陆续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上,并呈现多元的发展趋势。
目前,移动应用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一是随着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移动支付成为应用企业、用户共同关注的发展方向;二是移动社交网站通过开放API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与第三方移动应用开发商开展深入合作;三是移动安全企业将提供包括杀毒、防恶意软件和网络安全软件等的移动安全应用,以及包括安全信息、设备监控和防盗等相关服务。四是移动应用商店领域将随着腾讯、百度、360等传统的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加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五是未来用户的许多活动都将基于位置服务展开,如购物、就餐和娱乐都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附近进行。
3.3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实质阶段,技术、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盈利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是目前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游戏规则中终端制造企业只能通过制造环节来获取利润的固定模式,通过构建面向双边市场的应用平台将互联网体验完美移植至移动终端。此外,搜索业务将随着智能语音和穿戴式设备发展,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支点;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屏幕的变大和流量资费的降低,移动广告的效果和接受度将大幅提高;移动游戏与社交网络服务有机结合,越来越吸引用户的兴趣和时间,用户的付费意愿加强;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已经出台,技术环境成熟,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未来潜力巨大;移动视频可以很好的移植PC端的广告植入模式等都将陆续的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商业模式。
3.4 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凭借系统建设运营成本低、附加值高、产业拉动力强等特点,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每个行业中,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具活力的移动互联网经济。
移动互联网融入企业应用管理,移动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此外,利用GPS和LBS位置服务预约出租车;在旅游或出差途中利用手机预约机票和宾馆,查询景点信息和当地天气等;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信息采集设备,进行远程医疗、教育等;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办理金融业务等。
参考文献
[1]祁晓清,付忠.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应对之策[J].通信企业管理,2014(1).
[2]余晓辉.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展望[J].现代电信科技,2013(12).
[3]李伟忠.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商业,2013(33).
[4]石伟.移动互联网成功的关键:生态系统[J].通信世界,2013(3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信传播模式;“内容+平台+数据”模式;生态圈;粉丝经济
一、微信传播模式与特征
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传播过程要素,考虑到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是首次提出了传播者、内容、媒介、接受者及效果这五个传播过程要素理论且被学术界广泛采用,本文借鉴上面五个要素来分析微信传播模式。
1.传播者分析
用户通过微信在移动终端、电脑等发送传播各种信息,如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的。可是我们知道在微信首度被推出的时候,大部分用户使用QQ就能满足上述的传播信息的需求,考虑到这些用户稳定且有强烈的情感黏性依附于QQ软件,那么是什么使得他们放弃QQ选择微信呢?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微信在聊天以及朋友圈时更加具有私密性,能够很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这是之前的一些通信平台如微博、QQ空间等无法满足的。在上述平台中,者的所有互动内容均公开,不论是否是好友都可看见。而微信很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加入手机验证的好友才能观看对方完整朋友圈或是互动聊天,用户隐私得以保护,恶意骚扰、垃圾广告无法介入。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用户的好友A发送的朋友圈评论,朋友B也无法看到,很好地处理了由于A、B之间互不认识而造成的隐私泄漏问题。
2.内容分析
微信传播消息内容有即时性与多义性的特点。用户打开微信客户端,即可接收消息并进行快速反馈。微信双方通过文字、语音方式,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次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而视频聊天更是突破聊天时空限制,通过双向或多向方式交流沟通,拉近传受双方沟通距离。
3.媒介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日渐增多、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媒体主要载体。微信功能,比如二维码功能所需高清摄像头、以及手机听筒与扬声器、手写输入所需的多点触屏、查看附近人的GPS定位、需要重力感应器的摇一摇等,充分发掘了智能手机的功能。微信一对多广播功能,传播者拥有充分主动权,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对的内容、范围、手段等进行控制,实现用户精准营销。
4.接受者分析
微信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虚拟世界变的真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虚拟社交模式中,根据实际距离,可将社交圈分为熟人交际圈,陌生人交际圈俩个层面,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更加精确地分配社交精力。
熟人社交圈。微信基础用户是熟人关系,传受双方通过微信沟通,感情黏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形成稳定、成熟、联系最为频繁的交际圈,微信广告利用用户之间的这种“口碑传播”得以推广。
陌生人社交圈。微信“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能够看到用户所在位置千米内微信用户。为用户提供附近人的头像、昵称等,便于用户之间联系,方便结识身边的朋友,向身边人寻求帮助,推广工作业务。二维码、LBS定位、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将微信社交圈由熟人推向陌生人。
以上社交圈,微信信息接受者存在鲜明区别,传播者在未来的沟通中能够更精确地分配社交精力,确定传播内容。
5.效果分析
微信主要功能是文字语音视频聊天,这种沟通方式会使传受双方关系更为密切。传受双方身份以家人、好友、同学、同事为主,保障了双方消息传递的安全性与真实性。微信传播主体私人化、通讯过程即时性、通信方式交互性等优势,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二、腾讯微信与Facebook(脸书)的发展比较
1.公开性与私密性
Facebook(脸书)在用户参与性上真实与透明为主要目标,早期对隐私保护持开放态度,用户除人工改掉默认的设置外,内容全部公开。腾讯微信以熟人社交为基础,重视用户私密性。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更加强调一种陌生人交往的趣味性与偶然性。
2.商业数据分析与移动内容分享
Facebook(脸书)做的最细致的是用户管理,其核心商业价值主要依赖于用户信息的管理与挖掘。用户只要完成注册,系统就会自动帮你生成你的社交图谱。还可针对用户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列出用户的喜好与倾向,随时了解用户目前的状态,大数据分析是Facebook商业价值的关键。
微信更加侧重于用户的增长与体验,用户之间多媒体内容的互动与分享。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其未来作为社会身份ID的功能得到强化,用户信息的真实性更加可靠,潜在的粉丝经济,必将带来巨大商业价值。
3.PC社交平台与手机社交平台
Facebook(脸书)通过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掌握,成为用户上网的个人化接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方面,Facebook(脸书)的现有系统显得过于臃肿,现通过WhatsApp来弥补自己在移动通讯领域的不足。微信则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沟通体验平台,从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成为一个移动社交平台。此外,打通了腾讯旗下的主要产品及应用,并向其他网络商家开放接口,用户使用微信号就可以在QQ、邮箱、腾讯微博、美团、携程、酷我等商户间自由登陆,形成了优势资源共享。
综上,无论是Facebook(脸书)还是微信都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及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两种商业模式最终可能会殊途同归。数据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带来一场社会革命,将对企业商业模式、国家治理模式及个人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三、微信商业模式前景分析
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直接通过入口级产品获取用户,把控网络流量,最后通过流量变现来赢利。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通过产品和服务体验来获取用户,增强用户的黏性和客单价,海量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引发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正在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企业需要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腾讯微信通过信息内容分享、独特的沟通交流方式聚集了大量粉丝用户,海量用户带来的大数据能洞悉消费者真实需求,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细分,为企业产品提供精准、即时、动态决策依据,移动互联网则提供了各类商家聚集平台。基于此,腾讯微信能够聚合服务、软件、硬件、内容等资源并形成商业生态圈,创造出“内容+平台+数据”商业模式,从而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窦毓磊.FacebookVS微信:中外社会化媒体商业模式对比研究[J].现代传播,2016年第1期.
[2]赵桐羽.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产物的传播学探析---以腾讯微信为例[J].东南传播,2013年第7期.
[3]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张静.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F代传播,2013年第6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微电影;商业模式;视频时代;波动式产品植入;全产业链;三创基地
微电影目前是指时长60分钟以下的各种短片,其发展与成长存在着多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微电影与商业模式的不统一。当前,追求微电影创作的艺术人不懂得商业经营,懂得商业经营的人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以至于微电影作品要么是有电影内涵没有商业模式,要么是有商业模式没有电影内涵现有大部分微电影作品可以分为两类:纯投入的文艺片没内涵的广告片。这种状态让微电影行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到现在为止,虽然已经有很多网络连续剧网络剧网络大电影,但是没有一部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微电影。
影视艺术需要跟很多东西进行结合,找到并创新出自身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一、微电影的互联网生存
在社会时代大潮中,微电影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它还在日新月异地成长,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必然的,而且必然符合时代环境的发展规律。
(一)微电影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微电影作为整体电影产业中的线上分支,需要结合电影产业整体发展进行分析。线下电影市场,受限于院线建设,只要院线建设停止了或者电影基本上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了它就没有增长,电影市场就不再增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电影只有增长10年到20年的发展空间,美国电影的票房在25年前,到现在为止基本上都是在95亿美元到112亿美元之间,有时候负增长,有时候正增长,变化幅度最多不会超过10%,时多时少,整体规模属于饱和状态。从时间上预测,相类比可以预测,中国的线下电影大概还会有3年的增长,然后就像美国一样就不再增长了。因此,影视业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是从线下搬到互联网上来做,互联网是未来影视产业的主要战场现在互联网占文化产业市场价值的比重已经接近70%了。今后包括卖票影视领域的各种事务都将搬到互联网上。
微电影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互联网的产品,是以移动终端为主的互联网的产品
当前的移动终端特别缺乏内容,同时互联网平台空间非常大,适合在互联网平台上播放的微电影,恰好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快速成长的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将线下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直接搬上网就可以了。互联网上的微电影商业模式,需要重新探索与创新,微电影现在是没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的,单纯追求电影艺术的影片不能通过直接收费生存,互联网数字空间的各种特征,完全不同于线下物理空间。
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网络文学,一开始也没有商业模式,尽管早年设置了点击付费下载付费等功能,但很少有人付费大概经过三年之后,现在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已经很成熟了,它通过一种组合式的商业模式,不靠点击付费,也不靠会员制,而是靠很多包括实体图书改编权有声读物等等几个要素的组合,成功实现了商业收入。这是组合式的商业模式。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必须适合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多重要素影响着微电影的发展,这些要素都必须加以考虑,走组合式的商业模式,微电影产业才能创新。
(二)微电影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如果创新微电影商业模式,就要首先符合它存活的互联网环境的趋势规律。
互联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跨界的大平台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做各种各样的交易,这些交易包括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甚至包括农业,互联网可以把各种东西做一个统一的跨界的整合,比如BAT就这些公司经营的形态,已经跟传统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经营形态是真正的多元化,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能做什么就全部都做,只要能赚钱就全部都做,这是互联网平台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互联网的第二个特点是并购时代的来临
比如BAT一类的公司现在基本上都不自己开拓新业务,基本上都是靠并购进行发展,把别人的好东西整合进来变成它自己的业务。如果有专业的公司能把一个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一定很有价值,BAT和万达包括其他上市公司都等着买。传统时期的商业环境,是大公司把小机构挤垮自己做,而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只要做得好RAT不会努力挤垮对手,相反希望做得更好成为他们的合伙人。这是互联网的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点。
互联网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公司可以不盈利但仍然具备极大的市场价值。比如京东1年亏90亿,但是它值3000亿,这是与传统产业不同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其中之一是未来模式,即现在不赚钱,将来赚钱就足够,只要现在有市场地位,只要一家公司做的越来越好就可以。
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是无边界的无限大,什么东西都被这个“无限大”吸纳上网形成各种各样的竞争这个无边界平台有着巨大的规模效应,做得越好,它的效果就越好。可以预测,互联网电商将会有巨大的增长,在十年之内大概有20万亿的零售额,如果这个20万亿的零售额当中有1/4或者1/5都做成衍生产品,先做影视或者游戏,再做成衍生产品,就像迪士尼生产服装,服装是它的衍生产品。如果电商都先做文化产业再做电商,可以预见十年之内将诞生几万亿规模的文化产业,可以培育诞生无数的上市公司,股市的主板就可能要超过100家,新三板可能超过5000家。
(三)微电影的新媒体生态环境
新媒体是又一个需要分析的影响微电影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不是一回事,互联网不等于新媒体,新媒体只是互联网的一种功能,就是说,互联网中的可以体现媒体功能的综合形态,我们叫新媒体。
新媒体的功能有两类,一类也可以做成一个平台,就像腾讯的微信,这是一个新媒体:另外一类就是自媒体,可以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进一步派生出的一个个频道,可以是一个个公众号,也可以是独立的APP。
自媒体大多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上,这导致现在新媒体平台发展非常快。比如腾讯主营业务是游戏,是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个游戏,以前是做因特网的游戏,现在慢慢以手机游戏为主,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平台,腾讯现在1年纯利润200多亿,是中国利润最高的一家企业。
新媒体平台中的自媒体特别活跃,虽然好多自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仅仅只是一个频道,但可以做成几十亿的估值。然而当前的情况是,自媒体公众号无数,内容非常缺乏,好内容更少。内容的匮乏是自媒体现在碰到的一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新媒体平台还是自媒体,仅仅传播信息是不能让互联网存活的
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所有未来互联网的生存,都应该是各种要素组合式的商业模式,单一要素是存活不下去的。
从现实市场活动中我们看到,BAT要么收购视频网站,要么自己做视频网站:而且有了视频网站还不行,还要进一步做内容:关于内容,要么自己做网络剧,要么委托别人做网络剧。互联网的平台已经开始全面地延伸,从互联网平台到新媒体平台,到自媒体,再到衍生品,进一步到电商,这是一个整体的趋势。今后互联网生存,必定是产业链的终端产品――衍生品,阿里巴巴正在大力做衍生品,他们在跟电影院合作,将来观众进入电影院看到二维码,一扫就可以买到电影里面的植入产品,用户今后在网络上看的视频内容,也可以下单买里面的植入产品。
从互联网生存的组合商业模式角度看,根本上,互联网上只有两种商业模式真正有前途:一种是规模很大,另一种是独家经营但不管哪种,新媒体是整个组合要素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影响力是产品得以销售的第一推动力,新媒体实现影响力的各种手段中,影视是最具竞争力的,微电影当仁不让,互联网的视频时代已经来临。
二、微电影的发展路向
无论是超大规模还是独家产品经营,植入微电影进行传播,是推动销售的第一趋势。这种趋势决定了微电影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微电影具备无限的发展前景,能发挥出其使用价值从而适合互联网生存的电影,是电影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互联网视频时代
从这个趋势上看,将来先做电影衍生品的微电影出品方,才是正确的微电影电商换句话说,做服装生意的电商,一定要卖像《疯狂动物城》里兔子穿的那件衣服,而不是自己随便做一件衣服网上卖就是电商,网店里的商品,必须是要有来头的通过真正的影视作品打动人心,提前巧妙植入的衍生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就能够形成现实的销售,这是微电影电商的发展方向。比如微电影里的明星天天在电影里喝得醉醺醺的,如果作品打动了人,那么这种酒就卖得好,电影的播放不盈利,但线下酒品的销售让电影商赢得巨额收益。
“明星代言+衍生品+电商”。线上必须占领线下,从线上到线下不断互动,才是互联网的全产业链在现实商业领域,现在凡是跟影视内容有关的公司都在往线上走,跟互联网的公司合作,比如华谊兄弟跟腾讯合作,做星影联盟,做明星跟粉丝的互动,然后去开发衍生产品。
综合而言,全产业链的路径有两类:一类是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互联网线下的电影院一直到主题公园,多元化,凡是能赚钱的都做:另一类是做全产业链,尽可能让一个IP很值钱,只做一个系列的东西,然后不断延伸,比如像《玩具总动员》衍生品,可以卖几十年。中国目前影视大多数还只靠票房,这个产业链还没做出来,其实这个产业链才是最大的价值,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电商进行结合,后面的空间就非常大。
(二)网络视频生存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这个发展趋势下,各种传统行业都面临着挑战。我们来看一下电影业。互联网公司已经介入电影制作,传统的电影公司也在制作,电影,年生产七八百部,能播放的200部,能盈利的最多60部。中国电影大概10%能赚钱,25%左右盈亏平衡,剩下的是亏本的,而且在两三年之内,传统线下电影领域将会达到饱和,市场将会饱和。电影市场很快饱和,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现在所有电影公司的利润全部加起来都比美国一家公司少得多,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全产业链的利润全部算起来,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利润只有美国的1/50。可以说,现在线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不是一个良性的产业,电影的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利润很低,它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
现在中国发展最快的是电商,所以现在电影公司都在做网络剧但是,电商现在大多在亏钱,只有像阿里巴巴这种提供电商平台,通过做导流和广告盈利。大多数互联网电商同样面临着挑战,两大问题制约着电商的发展:假货、降价竞争。无边界的互联网规模巨大的各种电商,让产品同质化成为必然的趋势,非独家没特色的产品一定会陷入恶性竞争,从而低价恶性竞争成为趋势。现在能盈利的要么是假货,要么恶性竞争,电商现在都陷入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很难赚钱。互联网上大多数电商真正能收益的,除了假货,还有独家产品。假货不可能持续,独家产品现在还比较少,但是可以预见,将来的电商走独家产品的道路,是根本的生存之道。
这种生存的需求趋势,让“微电影+(拥有独家产品的)电商”成为最好的电商营销方式――当然,也不一定只是微电影,还可能是影视、网络剧、大电影。
电商营销影视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是影视化的商业模式,也存在着挑战,没有内涵的广告式视频,在海量信息传播的互联网上,是不能形成影响力的。而要做到吸引用户的关注,就需要内容的创意内容的创意,是视频传播的灵魂,所以,现在互联网上IP(内容版权和改编权)特别火,因为一个好的网络文学的故事,可以阅读,可以改编成游戏电影漫画动画,优质的IP很贵、很值钱,IP是可以不断孵化的,这是腾讯收购盛大文学的根本原因。盛大文学拥有的IP,可以开发成各种各样的产品,从电影一直到游戏,一直到电子阅读和有声读物等等。好的IP都在被抢,追逐他人的IP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市场竞争力,拥有自有IP才是根本之道,而且,IP还需要转化成现实的影响力,需要具体地进行影视化网络剧是当前的一大热点,从目前的势头来看,网络剧可能要替代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已经很难赚钱了,而视频网上比较好的网络剧1集可以卖300万,现在做网络剧的空间比电视剧大将来,很可能是先做网络剧再卖给电视台,而不是先电视播放再网上播。
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影视网络化的商业回报都是安全的,网络上60分钟到120分钟左右的网络大电影同样面临着挑战。当前,摄制网络大电影通常花的钱很少,质量比较低劣,既不像大电影,也不像微电影,而且需要参与分成回收成本。事实上,拍500部大电影,大概有50部能参与分成,剩下的都是给别人垫背,网络大电影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三)微电影之路
挑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发展的不可能,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影视市场空间极大,关键是找到中国微电影的发展之路。从现实的经验看,不管做动画还是做衍生品,中国微电影需要学习皮克斯的发展模式。
负责当前热门节目《疯狂动物城》的拉赛特,就是当年被乔布斯召入皮克斯动画电影公司的,皮克斯1984年底从苹果公司出走时,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做一个电脑公司,一件事是做一个动画工作室皮克斯。皮克斯一开始就用计算机来做动画,是最早的计算机化的电影,总共做了14部电影,每部都能进入全世界票房的前12位以内,都是非常成功的,现在在全世界能够做到连续14部动画电影没有一部失败的只有乔布斯创办的皮克斯。皮克斯培养的拉赛特,仍然很成功。
乔布斯之所以成功,因为他前9年都不做动画大电影,而是做动画短片,通过短片不断拿奥斯卡奖,整整9年,反复累积了大量的经验,非常成熟之后,到第10年做出一个《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
中国的微电影之路应当借鉴这个成功的模式中国互联网有很大的影视空间,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好的内容,我们需要学乔布斯,从一个短片开始,这个短片可以是一个微电影。中国电影票房号称已经是美国的2/3或者一半以上,但是中国电影的出口额只有美国的1%,基本上是一个幼儿园儿童跟最牛时期的泰森相比。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当然,微电影的目标不是永远做微电影,微电影的目标是做电商和大电影。
现有的微电影有两类,一类电影是文艺式微电影,很不成熟,没有收入。所以,一般来讲做一集,最多做两集,然后就做不下去了,就像文艺电影很少上院线。但是,文艺式电影符合电影要素,主题、故事、人物形象都有。第二类是目前国内最流行的视频短片,大多是广告式微电影,包括广告片、纪录片、宣传片等等,它有收入,但是它不是电影,它基本上被商业的主题所裹挟,等于是代言广告。而且,它没有系列化,一闪而过,能植入的产品太少,自身没办法有长期的商业价值,其推广的成本要远远比拍摄的成本高。
三、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微电影需要结束单一形态的商业探索,必须走互联网要素组合的形态才能盈利推进自身的发展。各种互联网要素的组合,需要极具可操作性的创新。
(一)微电影商业模式创新
第一,微电影必须系列化。这是微电影商业模式的基本要求。系列微电影一个接着一个,同样一个主角人物、同样一个形象、同样一个主题一直做,可以8至10集一个系列,结成第一部。然后,这8至10集可以改编成一个大电影或者一个电视台的电视电影。这种系列化的方法,相当于8至10集把一部大电影里的8个戏剧冲突,各自做成单独剧集,可以独立观赏,同时,集与集之间又有连续性。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动画,但都要适合在手机上观赏。
这种连续性区别于网络电视剧。网络电视剧必须是所有这些东西连起来才能看,但是微电影都能独立欣赏,因为它就是按独立微电影摄制的,就好像微小说,不必连在一起。连在一起更好,不连在一起也完全可以独立。
微电影系列化,其商业价值将全面延续。它可以改编成大电影或者其他作品,比如8集和10集合起来改编成一个电视电影,可以卖给央视6套,或者做一个网络电影参与点击分成。这样,就同时培育了一个自己的IP。
第二,线上线下波动式产品植入
其一,我们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互联网上销售的一款产品,落地一个互联网的电商通道,然后,根据艺术规律创作微电影,但巧妙地植入该衍生产品。这样一来,微电影的互联网无边界传播,如果能改造成大电影更好,改造不成也没关系,植入的线上衍生产品可以实现传播销售。
其二,电影里的明星提前签约下来做产品的代言人,销售跟明星进行分成,这样播出的微电影,自身已经有一套模式可以变现。
其三,微电影植入文化体验中心的场景或者主题公园的场景,然后继续回到线上卖衍生产品,这样我们在体验中心卖衍生产品,在线上也卖衍生产品,通过线上传播主题公园,影响观众到主题公园消费。
通过这三个举措,形成线上线下波动式的整体形态,以移动终端为主,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赏。
上述商业模式,多个微电影系列彼此都不冲突,可以发展出很多系列,随时可以挑选,也不存在电影院档期限制。即使跟别人有产品冲突,只要通过创意随时可以各显神通进行自由竞争。这样,移动终端就形成一个微电影全产业链商业模式这是总体的设想。
(二)微电影收入分析
这种综合的组合式微电影商业模式,遵循艺术创作规律,首先把故事编完,然后遵循商业规律,再来植入我们自有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波动式推广,至少有六种主要的收入。
第一种收入,是植入我们自有品牌产品实现销售。换句话说,我们的微电影仍然具有广告的效应,可以带动电商销售,重点是,这电商卖的是我们自己的产品,是独家产品,就像奢侈品一样。只要这个微电影一直在互联网上循环播放传播,这个产品就可以卖一辈子,只要这个微电影不撤下去植入产品,就会永远在广告促销。
第二种收入,培育一个自有IP,只要将微电影系列化,我们就培育了一个版权,这个IP不是购买别人的,相反,它的改编价值可以卖给别人产生利润。
第三种收入,可以植入别人的广告。从容量上看,一个系列的微电影里可以植入三款产品,加上一个背景植入,总共有四种植入一种可以做背景,例如广告赞助植入旅游景区,三款可以做产品,自有产品植入一种,剩下的两种拿出来让别人植入广告。
第四种收入,明星经纪收入。可以提前把主演艺人的经纪关系签下来,微电影系列如果做到100集,主演一定能成名。迄今为止,中国能够一直做主演的人不会超过30个,我们每个微电影系列的主演一直用2至4个演员,这2至4个人演完这个系列再演下一个系列,一定会成名。提前签下经纪合约,就会有各种经纪收入。
第五种收入,综合改编大电影。前面收入完成后,可以综合改编电视电影卖给电视台,或者做成一部网络电影参与点击分成。如果担心电影不好,那么其实微电影第1集就通过互联网的测试砍掉了,如果反应好,才会做到8至10集,进一步收回成本,这种方式比直接摄制大电影风险小很多。
第六种收入,主题公园收益。提前跟区域的主题公园和文化体验中心合作,先做系列的微电影,再变成体验的内容,促成线上线下的波动式互动。
按照这种模式推进微电影商业,投入的可能是220万到250万,但营销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比如植入一种酒,这种酒可以卖一辈子,只要微电影滚动地播,酒就一直在被广告营销,拍完8集是否继续拍都可以。常规电影中明星同款服装,在天猫可以几天内销售三千万件,那么,一直在滚动传播的微电影植入的产品,如果销售额卖几十亿,也完全可以想象。
(三)微电影商业模式的优势
“微电影的结构内容+明星+粉丝+衍生产品”,演员采用植入产品分成制,这种商业模式的好处多达九个。
第一,可持续。微电影系列,将形成多方面的积累,包括拍摄能力积累演员知名度积累植入产品积累等等。像乔布斯拍动画短片一样,拍9年整体性积累。做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有积累,积累是文化产业最大的增值,没积累就没增值。
第二,不怕盗版。盗版意味着更广泛的传播,也意味着植入产品卖得越来越多,比如赵本山以前的小品随便转载,如果有植入产品,反而越来越有名。这是病毒式营销。
第三,植入产品可以一直销售。只要网上在流传该微电影,产品就可以一直卖。时间够久的话,该植入商标也可以卖掉。
第四,孵化出自有IP。培育出一个值钱的故事
第五,风险小,微电影第1集如果互联网反应不好,可以快速转型,避免更大损失。
第六,上市快。拍微电影半年之内可以8至10集,如果产品卖得好马上公司就达到上市的要求,新三板上市很快。
第七,容易共赢。可以同连锁经营同行共同构建一个平台,相互支撑推送。
第八,不需要做第一。不需要爆款和超高点击率,只要做的还行,只要大家反复看,看完等着下一集,有一部分粉丝买植入产品就好了,不需要一下子为了分红要多少点击率。
第九,机会和空间大
(四)微电影三创基地
微电影的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是极具操作性的,适合很多人采用进行创业。当然,创业需要多方面素质,不仅仅需要微电影创作方面的能力。各级政府面对这种情况,振兴发展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微电影三创基地的方式:创业创投创导,对微电影创业进行多方面扶持,扶持缺乏其他能力的有志于微电影商业创业的人员,快速带动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文化产业园盈利的方式是完全收取资金,这种盈利空间相当有限,如果把文化产业园改为房产使用权或其他方式参与投资入股,帮扶企业上市,从里面分到的好处将十分可观。文化产业园应该是园区的运营加上投资,不需要大的硬件设备,需要引入三种机构――一种是投资公司,一种是运营公司,一种是辅导咨询公司,再加上主体的创业公司,就可以形成超级的化学反应。
很多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并不成熟,投资再加上给它做辅导,这个公司就会快速成长为一个非常具有市场价值的公司。比如《大圣归来》的制作团队一下身价就到天上了。
四、结语
本文在论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内涵和多元冲击力的基础上,就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制定何种发展方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企业文化建设
当今,我们正在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普及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企业的营销、生存、竞争方式变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变了。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冲击,企业文化该如何建设、怎样转型、制定何种发展方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就此提出粗浅看法,以飨同仁。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内涵
随着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充分认识这个新时代的本质内涵,深刻把握这个新时代的脉搏,对于建设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得到了大力普及,在我国大约有6亿多人拥有手机,移动互联成了主体,并且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诸如微商、微信、APP、B2B、O2O等很多新名词的涌现,给这个时代打上了全新的印迹。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其核心特征体现的是融合,即移动和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它所带来的变化不是物理性的,而是生态化的,其集中表现是开放、分享、互动、创新。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把人们使用的智能终端装置(如智能手机,平板)变成了个人随身的一个器官,和人体紧紧地连在一起,并借助内置的摄像头、传感器、麦克风等使人们在网络世界里面有了眼、鼻、口、耳,甚至还有了触觉和颜色。人们通过这个随身的新器官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人和人的链接,移动的社交应用变得极其简单,轻而易举地就能把自己的朋友连在一起。不仅如此,还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人和服务以及物与物的链接,人们通过这个随身的新器官可以获得衣食住行相关的各种服务,也可以实现人与物的交互,物与物的交互联动,使生活智能化。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的智能终端装置与传统设备PC的本质区别是,融入了心理、情感和社会化的诸多特征,从而使得大多数人不会将智能终端装置当做一个简单物件,会产生更多的心理联系,因而赋予它更多情感化的内容。简而言之,PC难以纳入人们的心理空间,人机互动并非是自然的,而是有间隔的,它们缺少感知的通道;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众多智能终端装置则由于触觉被引入,从一开始就纳入人们的心理空间,并表现出鲜明的特性。具体来说,一是便捷性。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体现在它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络,尝试各种应用,建立起方便快捷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二是智能化。移动终端装置是可感知的,打开定位系统就能定位自己所处的方位,采集附近事物及声音的信息,进而感受温度、嗅觉、色彩。三是个性化。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与应用的个性化。尤其是移动终端与个人绑定,使个性化特性大为强化。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与传统时代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更多地需要从心理联系、融入生活的方式以及构建未来的趋向角度出发,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不同于以前的本质内涵的集中体现。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冲击力
从世界范围看,人们自觉不自觉融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中成为一种趋势,不过移动互联网绝非就是用手机上网而已,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并以其多元冲击力产生着巨大的社会影响。仅从移动互联网对企业的多向度、多元化影响就能窥见一斑。
1.企业的营销、生存、竞争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企业运营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企业基于自身对客户的理解来定义客户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很难真实迅速地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出来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和客户不再是对立的两极,移动化技术使企业、员工以及客户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大数据将客户自身牢牢镶入到了企业价值链之中,企业运营的效率更高,对市场反应变得更快。移动互联网正在借助移动化向各类企业进行全方位渗透,并对这些企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整个社会的既有商业模式发生了改变。
进入21世纪,移动互联网把传统商业模式来了个颠覆性革命,取而代之的是平台模式、免费模式、软硬一体化模式、O2O模式、品牌模式和速度模式等,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迅猛发展,冲刷着传统商业模式的印迹,占领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空间。京东、淘宝的火热,迫使苏宁、国美转型,余额宝的强大吸力,震惊了国有商业银行;神州专车、滴滴打车,搅乱了出租车行业,柯达的破产、各大商业企业的转型,有力地说明移动互联网的多元冲击力,使企业颠覆无处不在,传统商业模式已缺少生命力。
3.促进了产业的跨界经营和资源整合。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强力推动传统产业开放协作、跨界融合、转型升级,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战略平台和运营技术,与农业、工业、商业等传统产业结合,产生了强大的聚合和裂变效应,使产业进入了激荡的调整和变革时代。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方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格局,无不要求企业文化与时俱进,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和思想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优势。因此,如何把握新时代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找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方略,则是企业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内部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目前,传统企业文化建设的弊端已有显露,“注重形式”“过于呆板”“条条框框”“喊口号”“背条文”等等,是绝大多数企业文化的通病,这些传统的标准化流程化的企业文化理念已不再适应企业管理的新需求,企业家必须要换换脑子,深刻认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建设体现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当前,建设企业文化方略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以企业员工为中心,构建多元化企业文化。现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企业员工,已不再适用传统管理制度,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做事,不喜欢条条框框、喊口号、贴标语,他们个性鲜明、崇尚自由及无边界沟通,一部智能手机基本上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出网络特质,即形式多样化、新鲜娱乐化。企业的文化定位要用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能够深入基层一线员工当中,让企业文化建设路径从以往“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二是去中心化、去层级化、实现组织扁平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直接冲击的是企业单一中心和层级化的管理理念,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向无中心、无层级、同步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型,以前,企业领导一人说,大家听,按层级传递的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由集权转向分权。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透明化和信息获取的便利化,“零距离”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组织模式,组织扁平化和自我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说,无中心、无层级、组织扁平化和自我管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略。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企业员工发展特点,突破传统文化建设中的时空限制,建立起多元文化发展机制,其核心是注重人的感受、人的地位,弘扬开放、互动、分享、自由、平等的精神,充分挖掘群体总汇中个人的价值,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新奇迹。
作者:赵凤华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董莎,王珊.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J].企业导报,2015(1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