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的积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准备充足的材料
写作好比是做饭,需要丰富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即使再好的厨师,没有材料和调味品也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可见,写文章必须拥有充足的材料,如果没有丰富素材就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素材不会自己钻进学生的脑子中,主动提供给学生去写作,它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积累,从而把生活经验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积累素材的方法呢?
(一)素材积累的最佳渠道――走进生活
生活即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带来的丰富情感。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每一个学生都身处写作的源泉之中,且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能体验到五味俱全的情感,只不过没有及时进行整理和归纳,没有把自己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和情积累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因此就会在写文章时出现“无米下锅”或是“心中有情,笔下无字”的尴尬情况。
这让我想起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但是学生却没有发现,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去多角度观察生活,多层次体验生活中的经历和丰富情感,使学生自觉去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地整理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活泼、健康。
其实,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精细观察的结果。生活中拥有丰富的知识,像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用心去体会和记忆,并且把它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便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体验人生的种种,并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以便及时准确地把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记录下来。
(二)重视第二课堂――传媒中素材的积累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并不是只有课堂这一种形式。新课程标准就强调:“学生一定要会运用多种形式来获取信息,如图书、报刊、文件、网络和传媒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为了弥补生活中自己没有体验和感受到的写作素材,我们要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被学生所熟悉并利用,这就为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素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也能够最大限度开阔学生眼界的便是“电视”这个第二教学课堂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观看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使学生通过这些节目来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身边的生活动态。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的公益广告中提升自己的良好品质。同时,每一个优秀的节目都有一个简练、好记的口号。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这些语言,并适当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新颖别致。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
写作有了素材之后,就需要靠学生的语言功底来表达。为此,学生语言功底将直接影响文章在表达层次上的效果。为此,学生在重视写作素材积累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功底,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量的积累。学生拥有了强大、广泛的词汇量,才能确保自己在写作时用语准确、生动。因此,丰富的词汇量是写作的重要前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丰富词汇量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注重教材中的语言,让学生把那些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和段落积累下来。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文章,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而且,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名人轶事、天文地理等知识,只要学生有心将其进行整理和归纳,都可以成为自己写作时的良好素材。其次,文章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精确提炼的字词以及文中简练、干脆的语言表达都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汇,使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一、有意引导,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从一个个字,一个个词开始的。一二年级的孩子还不知道积累是怎么一回事情,教师要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的“语言储蓄罐”的词汇慢慢丰富起来。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很好的储蓄罐,不过这个储蓄罐不是存钱的,是存字和词的,我们要天天往里面存字词。每天放学时问问今天存了什么。存了一些字词后让学生来用它们说一句话,看谁说得对,谁说得更好,并选出“储蓄”小能手,勾起其他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要定期举行类似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这个其实不难,自己稍微努力一下也可以做到,从小慢慢培养他们积累的好习惯。
二、紧扣教材,重视诵读
实际上古人也非常重视积累,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其实就是语言积累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有句名言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体会文意,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读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各有不同,但又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初读,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了解文章大意;精读,抓重点语段品味感悟,体会感情;熟读,与文中优美语句多次碰撞,加深记忆。所以,读的训练应该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内教学。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仅有读是还不够的,对这些优美的文章,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背诵。课后有要求背诵当然要求人人会背,对于那些没有要求背诵但优美的语句、精美的片段、甚至全篇,教师应该也要求学生去背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背诵要讲究方法,教师可以率先背诵,然后请学生来接;也可以师生“打擂台”,或者同桌、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看谁在同样的时间里背得更多、更熟。用不同的方法来激起学生浓厚的背诵情绪,以达到让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注重阅读、督促引领
虽然教材中有不少优美文章,但对于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大纲中也明文规定“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所以课外阅读就成了必须与必然之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各种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鲁迅先生曾以蜜蜂酿蜜来比喻读书“读书如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什么。就是要时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这些书都具有极强的欣赏性,阅读它们,也会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去读,更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把看多的东西记住只有勤动笔。教师可以介绍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读书动笔的好处。让学生摘记好词好句,做读书卡片或者采蜜本;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然后再班上交流,大家一起欣赏;年纪高的还可以写读书体会。教师要做有心人,定时检查,比如比比谁读得多,谁摘得多,谁记得多,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好习惯的养成,又大量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鼓励运用,及时评价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更高的教育思想,理念,工具,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一个核心指标对学校的高低来衡量。就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中心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出本文由收集整理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教育界的共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科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文科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正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我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现状
继“211”,“985”项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实验室建设在高等院校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学院和大学实验室的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形容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是我院实验室作为发展的重点项目,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验中心教学改革,能力建设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该中心的任务是,多媒体教学功能,突出创意媒体专业,具有辐射服务能力的跨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按照高标准的现代媒体技术。近年来,实验中心实验室硬件建设,政府的重点支持,学校课程管理,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其他方面更高的要求,对我们面临的能力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一种发展的机会。
2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体系
面对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的不断改革,探索,努力实现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形成的过程中建立的“实验 - 培训 - 实习”,加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中心为基础的学校,传播学,广告及全校本科生和非新闻传播类专业辅修的公开课实验教学的学生,也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内部和外部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在大量的训练的基础上,学院与业界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大量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全面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2.1加强基础,专业,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成立时间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有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如摄影和摄像,“广告”的原则,应该是必修课程,如电视编导与制作“,”广告策划与创意,新闻编辑研究“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被认为是为全校开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如“美学概论”。实验型类实验课程,实验,创新实验和研究实验和课外活动的发展。
2.2注重内部和外部的培训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该实验中心不断提高辅助教学也积极为学生提供培训机会,以及内部和外部条件。拍摄和采访中心积极鼓励大学生学生会,共青团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准备拍摄器材,偶尔这些成员组织的培训,使他们没有在课堂内学习中没有实验室不仅对学生在填写培训技能。
2.3广泛的产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的问题,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产,学,研,也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为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 实验教学基本理念重新定位
3.1辅实验教学向整合性实验教学转变
据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所有的媒体技术手段整合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框架。实验室课堂教学不再支持作用,必须是一个技术环境,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平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材料的产生,需要密切的联系与今天的媒体现实环境中,高,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应用扩展。
3.2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实训为主的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喜欢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熟悉各类媒体的设备和技术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熟练使用媒体的新闻采访,媒体,创意设计和生产。按照等级考试的科学技能培训,一步一步,确定学生的实际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和有趣的。
3.3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强调学生是实验教学的真正主体。尽可能地反映的开放性实验中心。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的特殊的设计,生产和研究,通过各种作品或成果的集中体现创新的有效性。的概念,自主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实验项目,实验结果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开阔眼界,与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自觉地为社会服务的实验结果。实施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合教学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中心。
关键词:高中教师 高中生 浸润 语文素养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必须经历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丰富文化、博大精神且孕育无限想象力、创造力的恒久绵密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回避浸润这一教与学过程。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师为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夙兴夜寐,勤耕不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高中生在教师埋怨、自己拼命的变奏曲中结束了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没有很好地解决语文教与学中的“微循环”问题,即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浸润问题。
那么,什么是浸润呢?有人说浸润就好像腌制咸菜,弄一口大缸,放点盐,把白菜萝卜放进去,时间长了味道就出来了;也有人说浸润就好像在沙漠中注水,过程是恒久的、绵密的,即便停止了注水了,水亦然在慢慢渗透,如此,不断注水,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还有人说,浸润正如生命体的成长,是经过细胞的生长、分裂来完成的,可生命细胞的养分是生命体的微循环系统直接提供的,解决微循环问题就是解决生命成长的根本问题之一。这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也说明了一个共性问题,即浸润是与积累密切关联的学习过程,但又不能等同于积累。
但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过程更像人的成长,是漫长的,不但得有大量的物质投入,更得有大量的精神投入。浸润从表面上看,短期内并无明显变化,但经过长期的浸透、濡染等,结果往往是惊人的、不可逆转的,是革命性的。人的成长离不开积累,浸润更离不开积累,只有积累量的达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的变化,才有可能真正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与学中首先要做好积累的工作,积累知识、方法、文化、智慧、思想等,也只有不断积累,高中生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浸润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且又不完全等同于积累。
浸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全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笔者以为在语文学科中,这里的“真正成果”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打个比方,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本领后,十年内不再骑自行车,一旦再骑,我们依然会骑得稳稳当当,这就是素养,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种素养,正常情况下,一生都不会失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也正是如此,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依据我的教学经验,浸润是最有实效的方法。
“浸润”实际上参预了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极其重要。浸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主动浸润,是自觉自愿的;一是被动浸润,是外界强加的。浸润,可以是杂乱无章的,也可以是有条不紊的;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可以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随意为之的,但高中师生须务求高效。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浸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是师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照顾、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可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浸润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但长期以来,浸润又不被重视,为什么呢?不是高中语文教师不知道浸润的重要性,而是浸润来得太慢了,在人们纷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背景下这是急功近利者极不愿意做的事,可见,实现浸润的目标,教师得有怀,患得患失者永远不会重视浸润,更不会在高中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真正落实。还有,目前有许多教师把学习方法视作救学生于学困的法宝,尤其重视技巧性,由于方法的异化,很多教师忽视了浸润,从而损害了语文教与学的根本。语文素养的提高正如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能速成的,因此无需“育肥”,教师只要坚持本真的方法,就能真正让学生插上奋飞的双翅。再如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实际是一种高难度的操作,就浸润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优美情感、高尚品德、智慧精神等而言,稍有疏忽就会使课堂上的浸润教学灰飞烟灭,因为浸润需要时间,没有时间是不可能达到浸润目标的,因此,浸润尽管具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教与学面貌的作用,但我们对高效课堂存在认识与运用的误区,对浸润产生损害也是自然的事,可见,高效课堂在高中语文的浸润教与学中是最为锋利的一把双刃剑,千万要慎用。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利用好书本、课堂对高中生的浸润,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浸润。文本诸多因素的浸润培养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学习、对社会实践的科学推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文学积累 教学目标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模式。探析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改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注重文学积累
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学生的文学素养密不可分。而文学素养又与学生的文学积累的数量有较大关系。但是不少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度低。甚至出现“重理轻文”的现象。学生在高度的考试压力下,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进行文学知识的积累。因为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的积淀,因此面对语文知识的分析时只能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建议学校可以开设阅读课,让学生阅读诸如《青年文摘》等此类读物,开阔学生视野,拓宽思路,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基本发展情况,文学素养和能力水平等客观地进行设置。教学目标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具有自主发展的个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因材施教,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离骚》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反映这首词晦涩难懂,不易掌握掌握这篇文章的知识点。《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诗词的源头和瑰宝,但由于距离当代时间久远,虽然语言风格虽然清丽雅致,但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在学生学习《离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辞的韵律,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连接,读起来错落有致而又不缺乏韵律感。还应引导学生归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义、特殊句式等。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特征归纳其性格特征,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这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要注重文学积累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等两方面,为大家展示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希望为今后研究此类课题的老师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一是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二是初高中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首先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复问题。关于“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本来是初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如果高中教师仍然把它当作每篇文章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必然认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层次跳跃,靠吃老本也够了。从而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动力,渐渐地对高中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果高中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初中的培养目标,那么这必定要影响高中层次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初、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提高层次问题,相应地若没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衔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阅读学段目标。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阅读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我们不能凭经验教学,要强化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另外还要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途径
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和心理基本成熟,正是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高中语文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的作文主要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总体考查。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这样就使得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能受到以往习惯性的影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主要是教师基本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写作模式化技巧的训练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教学规律重视不足,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僵化,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还不是足够的重视,一周一般只拿出两个课时进行作文教学训练,一般教师都是第一节课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下一节课进行作文批改,分析和总结学生的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归类,通过对比,让学生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不足,用以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有效提高。这种作文教学方法从教学理论的层面来说是正确的,让学生在对比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不断地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写作更像是应付作业,批改互动环节学生也只是在被动的听,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和其他学生作文的对比分析不够深入,这样就使得作文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系统的写作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也知之甚少,造成了作文教学效果不佳。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学习方法等原因,面对作文写作的时候常常束手无策,心中的想法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空话连篇,没有一点感情和思想。这就使得作文教学陷入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尴尬境地。
二、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写作教学和高考作文进行联系,增强写作的实用性
高考作文一般都比较经典,也比较有代表性,对学生的考查比较全面,教师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的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相应的与高考作文进行联系,可以让学生通过高考作文的研究,明白作文的命题立意,写作思路,主要的观点在哪里,如何构思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多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构思立意。从写作实用性的方面来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本的写作功底,比如立意要健康、结构清晰、内容通顺、富有感彩等等,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写出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开场的写作技巧,比如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开头点题等等,好的开篇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此外,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加强训练,从开篇到结尾,从构思到立意,从结构到细节等等,在学习中和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文体的开篇、结构等不同之处,让学生能够灵活高效的进行写作。
(二)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为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环境、认知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加上学生性格的各异性,这就使得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擅长理科学习,有的擅长作文写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分层教学。对于不喜欢写作也写不好的学生,教师需要先从简单的开始,引导学生从句子、微作文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一些阅读笔记,大量的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热爱写作又写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等训练,锻炼学生的构思立意,篇章结构,培养学生语言的优美表达,情感的融入等,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效提高;而对于写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挑战,对比高考优秀的文章,分析其好在哪里?如何才能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三)学生多阅读,多练习,不断积累素材
大部分学生一到写作的时候就无从下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也不会谋篇布局,有些学生写作文不切合实际,废话连篇,没有一点可读性等。这都是由于学生的写作素材比较匮乏,即使有好的思想,也不能有效的表达出来,学生平时也不进行大量的阅读,不进行写作训练,也不积累素材,导致了写作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多提倡和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多观察文章的结构,衔接以及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篇章,阅读以后要记录和积累文章的优秀之处,分析文章的精妙所在,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在写作的时候要多尝试着去运用,不断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挖掘和发现身边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是离不开学生长期的积累和练习的。总之,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体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共同提高,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积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取得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张迪淼.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现状的一些评价[J].中外企业家,2014(35).
[2]田慧生.深化我国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论坛,2015(02).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24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初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前后相连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高屋建瓴才能全面地把握好整个中学语文教学。
一、通览教材,高屋建瓴
初高中语文教材面向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我们不通读教材,不做进一步的研究,就很有可能在教材的处理、知识的把握、教学的衔接上出现偏差,不利于衔接教学的顺利进行。
以初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板块为例,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人教版)均是按照四个板块进行编制,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而高中必修五册教材(人教版)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将初高中语文教材板块设置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两个阶段的教材均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读、写、说的能力。可以说,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无疑是在初中教材基础之上的拓展,是符合中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
二、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掌握学情。例如,语文摸底考试、高一新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学生交流等。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掌握学情后,就能根据学生的现状与特点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精心教学,温故知新
维果斯基认为:“在测试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l展区’。”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新内容时,可以找准时机适当地引入初中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建一个支架,以旧引新,温故而知新,这也是做好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初高中教材中有许多教学衔接点值得教师重视。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为现代诗单元,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也是现代诗单元。学习戴望舒《雨巷》时可联系《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联系《我爱这土地》。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是对诸子百家的深入探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可先从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包括《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入手,让学生先回味曾经学过的内容,再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或可激发学生对先秦文学的兴趣,提升他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
四、指导学法,授人以渔
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初中阶段提高不少,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下几种做法或许能够给我们些许启发。
1.总结归纳,不断提升。以文言文学习为例,在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把相关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作总结归纳。某个字或词可能在本单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或是有多重含义,我们可指导学生联想初中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并附上例句,归纳到指定的笔记本当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积累大量的文言字词,熟练掌握各种文言语法知识,进而逐步读懂课外没学过的文言文。
2.学会摘录,添加批注。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重复和积累的过程,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籍,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摘录自己喜欢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抄写在笔记本上,这样既丰富了语文积累,又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还可练字,一举多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常常转瞬即逝,让学生养成做批注的习惯,记录思维瞬间,将终身受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将自主学习策略具体应用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十分有必要。
与传统被动式学习方式相比,自主学习具有其突出的优势。一是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主动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高中生在心智上较为成熟,能够很好地支配个人的学习时间,且独立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够将高中生这种心理特点充分应用到写作学习当中,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突破和提高。二是自主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突破和自我提高。高中生普遍好奇心及求知欲旺盛,体现在学习中就成为求知的内动力,比起外界因素的驱使,这种方法学习效果更为显著。三是自主学习自律性。学生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称为自律性。自主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时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做到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及不断进取和持之以恒,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实现最大化的学习效率。
而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
首先,自主学习要制定科学的写作教学计划。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明确写作的任务和目标,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写作计划,在课后形成写作自觉和自律。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使课堂写作教学得以延伸,进而从课堂内外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通过开放性命题的提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搜集资料,并进行整体,形成写作读书笔记,并定期进行分析交流。有些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较强,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促进学生在积累中进步,在交流中提高。
其次,要关注自主学习的个体写作差异,因材施教。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已基本定型,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逐渐明朗,思想也比较独立,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语文作文中,高中生的主观意识较为强烈,个性更加分明,并习惯性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但文不对题、脱题、离题的写作现象十分普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恰当的方式指导学生,化个性差异为自主学习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例如:教师可将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实现加强自主学习与组内合作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点以及学习小组的优势。这不仅充分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自主学习当成一种自觉,促进个人能力的自我提高,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树立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在学习小组内还要不定期进行角色转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