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城乡规划城市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城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规划城市设计

第1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该文从项目概况、规划布局、城市设计、控制体系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贺州市太白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探讨了在城市新区开发中如何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来提高规划控制与引导的科学性、经济性、生态性与可实施性。

关键词:控制与引导 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导言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落实上一层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要求,为下一层次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的作用,是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中的土地出让的重要依据。随着城市政府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日益重视,传统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上的缺陷日益显现。这主要是规划师在确定控规指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得规划管理者很难把握住城市建设特色培育和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引导。

实践证明,通过城市设计与控规相结合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笔者试图通过《贺州市太白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实践,探讨通过城市设计提高控规对于城市空间塑造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提高城市控规对于城市空间塑造的引导作用。

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三高两铁”的建设,贺州的交通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贺州的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战略 ――“东延、南扩、西拓、北优”。太白湖片区是总体规划“东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贺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重要实施区域。

规划范围西至贺州大道、北至八达中路,东至滨达一路和滨达二路,南至江北东路,规划总用地约567.6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12.52公顷。

功能定位与规划布局

3.1功能定位

总体规划对太白湖片区用地布局以商业、文化娱乐、居住为主,行政办公用地为辅。在片区西部贺州大道两侧为已建成贺州市政府、贺州市公安局、法院、教育局等办公楼群。而在太白湖片区北部为规划市级太白湖公园,现状水体和植被较好,需要保留和完善

规划充分利用太白湖片区紧邻市级行政办公区的优势,通过城市公园、商业设施和文化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激活城市新区房地产开发,引领城市空间格局“东进”、塑造贺州城市新气象的知性空间、向外展示贺州城市面貌。

综合以上分析,太白湖片区的功能定位为:以文化休闲、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和商业金融服务功能为主,集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3.2规划结构

在遵循规划定位的基础上,以现状城市干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构建“两心,二带、五区,五轴”的总体空间格局 。

两心:其一为城市绿心――太白湖公园,其二为太白湖片区中心,结合太白湖公园布局市民休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大型商业中心等设施,形成片区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二带:编制区内沿贺江、南蛇塘排洪渠形成的两条滨水绿化景观带。

五区:即五个功能分区,包括太白湖公园区,北片与南片两个综合居住区、西片整合区和东片综合服务区。

五轴:依托贺州大道、创业路形成两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依托桃源路和太白西路形成片区发展主轴;依托鞍山东路形成片区东西向发展次轴。

3.3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182.03公顷。包括村民安置及三产用地32.12公顷及小学用地面积3.56公顷。

(2)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82.55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为16.11%。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面积为27.12公顷。规划在保留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基础上,新增行政办公用地位于贺州大桥北侧、太白西路南侧及太白湖公园东侧,用于安排贺州市局委办用地。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33.42公顷。规划于太白西路和桃源路东南侧集中布置大中型商场和购物超市,结合太白湖文化中心形成编制区域标志性景观建筑群体。在创业路桥头建设星级酒店,建成贺州市旅游服务中心。规划农贸市场用地2处,分布于各居住小区中心地段,每处市场用地面积1500~2000之间。

规划在太白湖公园内设置文化中心,包括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影剧院、市歌舞团等,创造有地域特色、有良好服务功能、有优美景观环境的文化中心。

规划体育用地面积为5.86公顷及旅游服务用地16.15公顷,满足城市居民体育休闲及完善城市旅游接待服务的需要。

3.4道路交通

规划形成“七横六纵”的干路网系统。规划范围内道路分三级设置:主干路:40米、60米,次干路:26米、30米,支路20~24米。

(1)规划60米主干路2条,分别是贺州大道和创业路,道路两侧各后退20米,打造2条100米宽景观大道。

(2)规划40米宽道路4条,分别是八达中路、太白西路、鞍山东路、桃源路。建筑后退道路控制如下:八达中路、桃源路、鞍山东路两侧后退8米,其中太白西路由于紧邻太白湖公园,两侧后退按15米控制。

城市设计构想

4.1意向框架

为使控规实施后能形成一个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建筑形象及舒适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引入城市设计研究,推敲分析城市景观框架、轮廓线、建筑形态、群体空间等,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本次规划提出提出“城水相依,森林之城”的空间意象结构。以太白湖公园为中心,引入绿廊的概念,结合新区用地布局形成中心软质绿化空间为主,外硬质城市空间为辅的总体风貌,将城市环境美化、通风、休闲娱乐等功能融为一体(图10)。

根据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景观意象由核、廊、点三个层次组成:景观核心即太白湖公园;景观通廊,包括3条100米宽景观通廊,具体包括贺州大道和创业路景观廊道、桃源路和南蛇塘排洪渠形成的景观通廊,加强北侧将军山与太白湖、贺江的沟通;景观节点包括城市干道交叉口、规划步行商业街及块状街头绿地。

4.2轮廓线与高度

规划重点从太白湖周边、重大公共建筑的选址、重要通道的打造及片区建筑空间高度与周围山体的关系协调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控制环太白湖的建筑高度。一方面从太白路向北看去展现高低起伏的建筑天际线和绿化背景,同时又可以看到蜿蜒起伏的将军山背景。

(2)整个片区整体控制中部建筑高度最高,由中部向北侧、中部向南侧建筑高度逐步降低。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效果。

片区建筑高度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级高度控制区(24米以下),二级高度控制区(45米以下)、三级高度控制区(60米以下)、四级高度控制区(80米-88米),标志性建筑100米(制高点位于鞍山东路北侧、灵凤公园东侧商业用地,建筑高度为100米)。

开发强度控制

以城市设计形体布局为基础,提炼出相关的控制指标。同时参考经验数据进行开发强度分区及地块开发指标确定。太白湖片区强度控制主要控制指标为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及绿地率,共划分五个开发强度控制区,具体情况如下:

类别 主要用地 容积率 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米) 绿地率

(%)

高强度开发区

(2.5-3.5)

开发区 商业金融业用地 2.5-3.5 45 60

(标志性建筑限高100)

米 25

中高强度开发区(2.0-2.5) 高层中高层居住区 2.0-2.5 30 60 35

中等强度

开发区

(1.0-2.0) 教育科研用地 1.0-1.5 30 36 30

文化娱乐用地 1.0-1.5 30 24 30

行政办公用地 1.5-2.0 30 36 30

医疗卫生用地 1.5-2.0 30 60 30

低强度开发区

(0.5-1.0)

市政设施用地 0.5-0.8 25 24 30

中小学用地 0.8-1.0 30 24 35

一类工业用地

(现状) 1.0 40 24 ≤20%

基本无开发区 公共绿地、防护绿地 - - - ≥70

广场、停车场 - - - -

结语

目前,太白湖片区道路、绿化、地下工程管线正在按规划实施,2个较大规模的居住小区项目通过土地拍卖正在按规划控制指标进行设计与建设,区内文化中心及星级酒店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实践证明,本次规划编制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实现了与上位总体规划较好的衔接,深化完善了上位规划的要求,向下延伸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地块规划实施提供规划思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荣.城市规划控制层次论[J].城市规划,1997,(3):20-24.

[2]梁江,孙晖.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美国分区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6):40-42.

[3]唐历敏.走向有效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之路[J].城市规划,2006,(1):28-33.

[4]赵健,齐慧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东营市东城西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08):93-96

第2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经济的繁荣首先体现在城市发展方面,其城市发展水平离不开好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当然,设计规划更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做指导,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领路人,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为了确保我国城市经济能够健康发展,使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地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享受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且还要继续审视城市规划管理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现有问题,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是关键,同时要深入探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

1.1城市规划设计

所谓城市规划设计,它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且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创能够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初期阶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以所处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要求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目标的规划设计。从规划设计的区域和完成时间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分成全局规划设计和区域规划设计、长期规划设计和短期规划设计。完善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范围也随之广泛,内容也开始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即越来越重视城市不同职能的区别,根据不同交通和自然差异而设计出不同方案。

由于城市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包括事物本身,而且还需要联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决定着一个城市建设质量的优劣。具体地讲,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比如历史社会、人为、地理等方面因素,只有这样,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进行,即做好城市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采取有利于城市实际发展需求的良好规划设计。

1.2城市规划管理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调节、控制和引导该城市的建设情况,它是

一个城市取得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前提,更是全面落实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保障。简言之,城市规划管理是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活动和和管理。 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而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调整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城市规划

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规划内容主要有两种。

1.2.1城市建设选址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还是大型行政行建筑的选址,都是城市建设、使用土地的基本前提。现代化城市建设需好的导向和操作,必须充分发挥良好项目选址的作用,由于它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对城市总体布局起着积极影响。

1.2.2城市建设用地

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设计对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进行确定,同时提出占地的使用要求,使所有城市建设都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发展。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必须依托规章制度,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批准审核后,方可对此土地进行建设,并投入到该城市的管理之中。

二、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设方针,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对于土地管理而言,管理要求是对已有土地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使设计者需要按规律办事,满足一定物质元素的同时,还要达到建设目标,即对现有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还会城市园林设计带来影响,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特定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效果,争取能够合理地利用土地,这方面要求城市规划设计重视地理知识。同时,在设施规划管理中,建设管理也非常重要,即设计蓝图的总体与局部布局需要符合未来建筑体的风格和造型,从全局出发,重视整个效果(图1所示)。

(图1:现代城市管理规划图)

具体地分析,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因素基本上有几点:其一要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与统筹发展的相结合管理方针;其二要协调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为了获得足够的使用水源,必须调配局部的水资源,以便支撑现代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同时要完善增长方式,确保增长的质与量;其三要实现规划的重点,从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有效地控制环境方面,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科学地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有条有理地对各部分建设所需使用地面积进行安排,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制和空间政策,为资源利用提供保障;其四要使城市规划具有大众化政策性质;其五要使规划向全面的技术学科方向发展,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句话,规划管理影响对投资环境,进而影响城市的未来规划设计目标,所以要把握相应的影响因素,拥有科学的前瞻性,最大程度地保证城市规划的设计效果。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遵循原则

在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会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都不尽相同,所以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都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城市规划时,需要依据相关强制性内容的规定进行规划;修建规划中,首先要了解各种建设工程的空间关系,查看建筑布局有没有合理;市中心规划时,需要突出城市核心地区能够健康发展,从而确定科学的建筑空间布局和管制措施,整个管理都是以行政管理的角度编制为基础;同时应用地理学、社会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城市研究的优异成果,不断丰富城市规划理论。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几项原则,像总体布局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安全合理原则。总体布局原则,这点非常重视整合性,即在整体与局部发展方面需要遵循特定的辩证原则,从全局出发,保证各个部分在空间上都能很好地与整体相互衬托;经济效益原则,这点非常重视经济节约原则,即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求合理使用,科学地确认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形成有效的整体投资结构;合理安全原则,主要以前两者原则为基础,深入设计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要求高度重视特殊地理位置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四、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城市建设工作人员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下,城市规划的调整方案已经得到很大改进,其行为也得以修正,从而得出结论: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才能合乎城市发展趋势,像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已被逐步推广到现代城市中,而预测评价更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不断学习,争取具备广泛的知识、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创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管理活动,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其他市政项目的管理,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找出当前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实施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之顺应时代和社会变迁。因此,只有科学、效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植鸿.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第3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节能环保;规划设计;给排水;高层次发展

1 引言

对于城乡来说城乡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乡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于城乡居民生活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乡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环保节能的理念,这要求城乡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必须从多个层面认真思考与研究,以寻求城乡未来给排水的高层次发展。

2 从多个层次分析城乡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

城乡给水系统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城乡排水系统可以分为污水排水、雨水排水这两类。如果两种系统合用一套管路系统排水,就称为合流排水体制;如果两种系统各用一套管路系统排水,就称为分流制排水体制。

2.1 对城乡而言,在规划污水排水系统 室外污水排水系统主要由管道、泵站、出水口等部分组成,根据实际情况还会设置局部污水处理构筑物,以减少大量雨水带来的困扰和灾害。而这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及时排除或滞蓄雨水的问题。过去排涝标准三天暴雨三天排完或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针对的是郊区和农田,这种标准是无法适应现代城乡的发展要求的。

进行防洪排洪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排洪与排水重现期标准衔接问题。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乡重要性以及排洪流域面积的大小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选用暴雨样本是年超大值法,排洪措施:排洪措施主要有地面全抬高方案和雨水泵加滞洪区方案。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设置雨水泵站效益不大,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现状村庄过渡,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2.2 随着城乡人口数目的扩大,变频供水设备被大量使用。高峰供水量增大,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同时给水系统规划道路管线综合时应有给水管位预留、给水管径合理设计。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时,雨水溢水路面的情况发生。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目前国家强调水的循环再用,要从“污染控制”向“水生态修复和恢复”转变,因此污水厂处理后污水的排放以就近向可作为中水回用的途径或可向内河排放作景观用水为宜。而环境影响评价常以事故排放为由,建议将处理后的污水向外江心排放,两者矛盾如何协调值得进一步讨论。

2.3 污水处理集中与分散的讨论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业界比较推崇污水集中处理,其理由是污水厂规模经营,效率高,污水厂运营成本低,处理出水水质有保证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点也逐步暴露出来,过度集中污水处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巨额管网投资(越下游管径越大,投资巨增);二是运营的高能耗(中途提升泵站多,能耗大);三是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利用。对此,很多污水采用BOT形式营建,为污水适度分散处理提供了方便。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地进行污水处理是区域污水处理发展的方向。

3 城乡污水设计规划

工业或住宅小区污水排放设计,一座或几座建筑物给排水消防设计,一座污水厂设计,一条道路给排水设计等,它是将理想变为现实最直接的环节。一方面城市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具体新课题,必须采用新办法、新材料、新产品去解决;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具体规划设计必须符合节能省地建设新理念。

3.1 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采用延时曝气这种高资源占用(材料、土地)和高能源消耗低负荷工艺,以耗能方式取得污泥稳定的工艺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从生活污水反应器发展趋势看是从活性污泥工艺和生物膜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

最近国内尝试使用一种高效载体生物强化A/O工艺,它是在A/O反应池的好氧池末端投加活性硅藻土,同时好氧硝化液和沉淀污泥回流至缺氧池,利用硅藻土的高效载体生物作用(流化床)和吸附,混凝及过滤等物化作用,实现生物脱N和物化除P,较好地解决了纯生物或纯化学污水工艺中脱N与除P相互矛盾的问题。

3.2 污水管道设计中新管材的推广

在给排水工程中推广PCCP管、PVC-u管、PE管、聚丙烯(PP)等新型塑料复合管材,符合国家以塑代钢政策。同时管道摩阻小、排水量大、重量轻、施工方便,受到业主及施工方一致欢迎。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施工造成管道变形超标的问题,应确保管道两侧回填土的回填质量,必须分层夯实,使其密实度能够达到95%以上。

3.3 雨水管道设计新思路

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尽量使雨水不排人下水道,尽量通过设计施工,将雨水渗透或截留。一则可以减少排水负荷,减少雨水管道投资;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涵养地下水,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但这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地下径流很大,就不宜采用渗透法。

4 结语

绿色环保节能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加上创新的思维,运用创新技术来优化设计现代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消防水系统等市政公用设施,这应该是每位市政给排水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第4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思想

1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创造着许多“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带”的同时,我国城市规划生态化理论视野正从个体城市向整体区域拓展。但是由于地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等多种原因,对区域生态资源的保护、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引导等几乎没有反映到城市规划体系中,特别是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中,因而城市规划还无法对广域生态予以全面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生态化必须注重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而生态学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核心、本体部分、土地的利用及工作方法则利于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拓展。

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本质特征是要保障城市发展的高生态绩效,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已日渐重视,但是由于各种规划行为缺乏正确的生态理论的导引而使得近年来打着 “大树进城”、“城市化妆”等旗号的城市建设行为屡屡出现,并凸现了 “三化”问题:第一是城市建设中的 “贪大化”,这是城市建设中 “贪大求洋”的问题。这个“大”,首先就是大草坪,树木只是点缀之笔,还有大搞大广场、大马路、大CBD、大音乐喷泉;第二是河道整治中的 “渠道化”,许多城市的河岸工程措施常常是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村地、石砌护坡、高筑河堤,有的甚至把河流变成暗渠,不仅使河岸功能单调、人工痕迹累累,而且使乡土植被毁坏、生态严重失衡;第三是景观建设中的 “奢侈化”,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 “政绩”而 “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使得整个城市的 “生态量”和 “生态质”严重失衡。

2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应用规划科学、 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学、 社会学、 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 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 经济、 资源、 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生态平衡问题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即生态阀值比较小,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概括起来,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二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4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

(4)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5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5.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5.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5.3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5.4 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5社会生态规划。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社会保险普及率、每万老人“托老院”数、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第5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发展;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的规划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受到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各部门对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视程度,使得现代化城市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高效的发展。

1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规划和建设好基础设施,才能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通信、环境系统以及放在系统。这六项系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主要范畴。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时,主要是针对这六项系统进行有效、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而在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具体规划项目,这些项目属于基础设施规划中的专项,主要包括:(1)城市的道路交通线路规划;(2)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3)城市供电工程规划;(4)城市燃气工程规划;(5)城市供热工程规划等。合理的进行这些专项的规划,可以使得城市的整体规划更加的合理,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细致的规划,所能够产生的作用是:首先,基础设施规划可以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对城市中的各类工程设施的规模和要求进行有效的把控,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基础设施规划能够对各种供应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得各个工程项目能够切实的将供应源落实到实处;最后,基础设施规划能够有效的确定所需的用地规模,节省用地,对于城市的布局进行系统的配置,以体现城市的特色。

2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2.1 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

进行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城市空间资源,使得城市的空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城市规划编制,能够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活动、建设活动的需要,在采取有效管理手段对所制定的规划编制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在适应城市发展具体要求的前提下,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从而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复杂性以及特殊性,其所具有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具有综合性的概念。

城市基础设施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和历史性,所谓的不可预测性主要是受到社会体制的影响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社会发生转变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也就需要转变,原有的规划设计都将不适用于新的社会环境。而历史性主要是指基础设施规划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在城市出现的同时,也就开始存在,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具有的不可预测性和历史性,使得城市在进行地下网络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支持,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我国相关条例中规定,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在20年,在这20年的时间中,不仅需要对城市总体进行现阶段的规划,还要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做出一定的预计,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受到政府的干预和直接控制,尽管如此,基础设施的实施和管理质量普遍不佳,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竞争机制。由于基础设施各个主管部门多年形成的自然垄断性,基础设施的提供通常是在不存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由于基础设施的公共性,没有把基础设施的提供看作是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映的一个服务行业。

(2)近期利益驱动。开发项目的经营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开发企业追求的是开发期内的经济效益,所以往往不能客观的理解城市长远发展目标,总是趋于尽量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和城市资源,而不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城市长远发展可能付出的代价。

(3)对基础设施的忽略。市场不能保障社会基础设施的充分发挥,城市的基础设施涉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往往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或效益很低,所以难以用利润刺激市场的活动和投资。

2.3 解决方案

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根据目前的条件要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假以时日,但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同于其他商品,它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它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提供服务的,不能拒绝任何使用者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的实施与管理实际贯穿在对其经营与服务的全过程。

(1)对那些存在自然垄断条件的专有设施进行时限性竞争投标,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责任制,通过协议和合同明确所有企业、有关人员的权、责、利,使之改进经营理念。

(2)通过出让某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有偿出让某些基础设施的经营权,让非政府部门来投资建设,并在一定期限内经营某些城市设施,经营期满后再将有关基础设施交给政府部门。

(3)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及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性,建立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听政会制度,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

结束语

城市经济正经历着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性的变化,必然会给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还会出现新矛盾和新问题,探索在新的体制背景下,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问题的解决做出科学的论证并制定可行的城市长远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及公众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曹斌,谭建荣,岳晓莉.地下管线规划设计和信息管理中的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2001(9):21-23.

[2]周丹荣.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开发[J].城市规划,2001(9):62-63.

第6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1.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第7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乡智能配网;规划和设计

0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整体供电服务水平的逐步提升,“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力打造“绿色菜乡・美丽彩虹”的服务品牌,扩大电力市场,满足客户用电需求,首先就要保证电网供电可靠率和供电质量,降低线路故障停运率。线路突然故障造成的临时停电、供电质量不高会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用电企业、科研机构、城乡交通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和损失,而实现城乡智能配网改造,可以提升城乡公用配电线路N-1通过率,可以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降低线路故障停运率,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降低影响,提升供电服务品牌影响力。

1 城乡智能配网实施原则

1.1 城乡智能配网的核心就是城乡供电线路通过实施智能化管理,实现环网供电,具体来说就是将两条供电线路组成一条手拉手环网,对每条线路进行分段设置控制开关,线路的连接点设置联络开关,利用设备的延时进行停电区间的负荷转换。当供电线路的某一区域发生故障时,配电系统具备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能力,从而达到缩小停电范围和减少用户停电时间、提高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1.2 线路选择和设计首先应具备互带能力。

1.3 通过实施线路分段原则,缩小个别用户或线路故障带来的整体停电,通过合理的线路分段数量和设置合理的分段点,使用户享有尽可能的供电可靠性;其中干线的分段原则:负荷均等原则、线路长度均等原则、用户数量均等原则中符合具体应用条件的原则执行。

1.4 选择设备具备满足当线路故障时,能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功能。选择设备应当满足配网自动化升级的要求,从而能够实现配网设备运行工况的远方监视和监测及与系统配合完成网络重构和负荷转带等功能。

1.5 负荷较重的分支线尽量布置分段分支开关,以保障隔离分置故障,保证主干线畅通。联络开关按合理的位置布置。

2 城乡智能配网的核心技术特点

2.1 就地保护功能

从配网技术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电网改造逐步实现无油化和绝缘化,一年内线路故障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少,由此提出了配电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的配合采用了这样一种设想:即利用设备的智能化功能,就地保护将故障隔离,利用系统的集中管理功能完成负荷转移、优化等高级功能,从而大大提高设备利用率,并从技术层面避免了10KV复杂配网络依赖集中保护而带来的供电不可靠,顺应了当今技术发展采用就地保护的趋势。在这里提及的城乡智能配网,即可利用具有智能化故障查寻、就地隔离功能的故障搜查控制器FDR进行就地保护,并隔离故障。其就地保护功能包含了时限顺送/逆送功能:时限投入、时限锁定、瞬时加压锁定、两侧电源锁定。

2.2 对配网能达到多层次的阶梯管理

杆上设备全力完成线路正常监控和故障快速处理功能,后台系统权利完成对配网经济运行和实现整个配网的计算机管理,使配网达到一个多层次的管理阶梯。

2.3 可利用调度监视系统

结合断路器从重合闸到再次分闸的实际及开关设定的延时时间,计算出对应故障区段,可迅速通知人员检修,大大缩短了故障恢复时间。

2.4 不依赖于通信来完成事故的处理

将故障的快速实时处理功能下放到现场设备就地处理,避免了配网中因过度依赖通信完成故障处理可能造成的配网供电大面积停电。

2.5 能满足配网经济运行

配网络将会根据应用需要进行网络重组、负荷转带等功能,配电自动化开关将需要频繁操作倒负荷,从而使整个配网络合理经济的运行。

3 城乡智能配网的工作原理

智能配网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压-延时方式,对于分段点位置的开关,在正常工作时开关为常闭状态。当线路因停电或故障失压时,所有的开关都打开。在第一次重合后,根据控制器设计的延时设置,线路分段一级一级投入,直至投到故障段后线路再次跳闸,故障区段两侧的开关因感受到故障电压而闭锁。当所有断路器再次合闸后,正常区间恢复供电,故障区间通过闭锁而隔离。

对于联络点位置的开关,在正常时感受到两侧有电压时为常开状态,当一侧电源失压时,该联络开关开始延时进行故障确认,延时时间整定值为故障侧线路完成对故障确定并闭锁的时间。在延时时间完成后,联络开关投入,后备电源向故障线路的故障后端正常区间恢复供电。

4 城乡智能配网的效益分析

电力系统配网络投资效益是通过提高配网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达到增加电量销售、减少电量损失、减少设备损坏、减少设备维护费等目标,同时也保证了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转,其最终体现在增加企业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上。

4.1 社会效益分析

4.1.1 树立良好的行业风貌,提升社会形象

在社会大力提倡优质服务的今天。行风建设、优质服务关系到电力部门的社会形象。从用户的最大利益出发,减少停电,提高政府和百姓对电力行业的满意度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因此,通过智能配网的实施,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1.2 促进电力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

智能配网使电网进入了配电自动化阶段,是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应用由简单满足电网要求的开关功能上升到设备智能化应用的层面。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逐步完成,将最新的计算机、通信、电力、电子技术等应用于电力工程,使电力系统整体技术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

4.1.3 为电力系统走向市场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智能配网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通过提供有效的电力供应,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为电力系统走向市场化打好了经济基础。

4.2 经济效益分析

4.2.1 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节约开支

配网实现监控或监视后,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快速查找故障点,缩短事故处理范围和时间,从而提高运行、维护、检修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因查找故障点而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从而达到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4.2.2 可以提高配网运行可靠率,经济效益明显

配网实现监控或监视后,能及时准确的查找故障点、缩小事故范围,及时恢复供电,减少用户停电时间,提高了配网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增加了供电量。

第8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 低碳 生态 能源 城市规划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这是“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一行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巴厘岛召开;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城市“低碳化”再次被提上联合国议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国家制定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上明文规定国家生态市的标准:有80%的县区是国家生态县区,并且有22个或以上的分项建设指标达标。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城市低碳化已经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许多城市开始争创“低碳生态”城市,“生态立市”过程中,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低碳”――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接下来,我们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让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如何让“低碳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以建立起适应未来低碳要求的生态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健康、有序、良性的发展。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政府对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进行长期发展规划,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经济加剧转型的中国,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尤其重要。按生态系统规划城市,基本上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

在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的同时,对城市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也很重要,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着重低碳减排等远期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众多,格局、历史、文化和产业各有千秋,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时,则要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影响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各地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扩大生态城镇绿化空间,加大社区绿地、湿地、城市广场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可以扩大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的面积,提供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改善水循环,利用绿色植物大量吸收CO2,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优化生存环境,减少碳排量。以实用低碳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交通导向为主导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做到可循环、可持续、可改进,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加快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进程。

第一,能源规划节能优能、开源节流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研究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生态能源的利用率和产业化,支持制造业进行低碳装备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交通规划交通模式推陈出新,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交通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交系统的规划以及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将地铁、轻轨、brt实现方便快捷的无缝换乘,政府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低碳出行,此举降低交通能耗,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减排。

第三,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严格遵从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低碳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低碳建筑的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大气净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噪音弱化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在建筑规划方面,不能局限于城市内部的设施完善及自然绿化带、城市绿洲建设,还应综合考虑城市内外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让太阳能电源建筑一体化成为建筑节能先锋。

第四,水循环规划规划“低碳生态”城市时,在生态用水节水方面,对于严重缺水和严重水污染的规划防治,需要建立更为长远和实效的目标。国家在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硬性规定中明确指出:开发建设不得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危害和冲击,不得恶化水源质量。对相应技术要求也有规定:要求“低碳生态”城市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以及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循环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和洁净度;还要考虑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废水的就地再生和就地利用的生态化发展;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修建水库,收集雨水,提高非农业用水的生产率;解决和改善供水的质量,从“高碳”到“低碳”,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过去高碳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还可以避免由于能源过渡消耗带来的资源危机。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低碳理念,给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增添新的元素。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不仅提升了城市的自身层次,也增强了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能力,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对整座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安排的规划师来说,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平 康怡【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省略/zt/dtcsbd/zjgd/2010/05/18/170361.shtml,2010-05-18

[2]王江欣, 《中人口・源境》, big5.省略/stratage/resposition/201003/t20100316_472192.htm , 2010-03-16

[3]徐艳萍 编辑, 省略/Info/21723886, 2010-01-11

第9篇: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存在问题;原则 ;措施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lso obtaine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opic, this article unifies own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asures in some detail.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principl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生态方法,本文就是从当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出发,以原则和方法为核心进行论述。

一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状态下,虽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经济的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有些情况下片面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采取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经济和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发展极不协调。虽然之后人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但是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二者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影响了生态设计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者缺乏生态理念

设计者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因素,要实现生态建设,设计者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转变为设计方案,经由施工者的施工呈现出来,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一些设计者的生态理念欠缺,缺乏创新的意识思维,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不够敏感,成为设计工作的瓶颈所在。

(三)缺乏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管理

健全的管理模式是确保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在管理方面缺乏力度,管理措施和制度不能够贯彻落实,这也成为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制约因素,需要尽快改进。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坚持的原则

为了避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出现的不必要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成长性原则。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出于一种静止状态的,二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在变化发展的状态下寻求新的创新设计观点,坚持成长性原则。力求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的成长发展的空间。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坚持成长性原则,能将城市有的历史文化因素和生态因素很好的融合,并将它们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生命状态进行保护和发展,实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

其次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要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多样性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生态城市的多样性和城市的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生态城市的规划要以这种联系为基础进行设计,实现城市自然资源和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

最后需要坚持承载力原则。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和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相吻合,要在城市能够接受的最大极限之内进行设计活动。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对城市的承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合理的解决城市本来存在的生态问题。

三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分析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讲究一定的措施,力求做到各个环节都实现协调发展,下面本文就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措施、景观配置措施、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设计需要以城市的自然环境为特征,并且重点将城市的山水资源当做设计的中心,并且以绿色生态城市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具体说来,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内部空间设置为组团式的结构,在各个区域内利用植物等作为隔离带;或者是进一步的完善城市中的绿化景观,合理布置城市水域体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的空间景观结构布局。

(二)城市景观配置设计措施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生态性之外,还需要符合城市美观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还需要注意景观的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人、景以及城市环境的充分融合,并且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的设计,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城市的景观主要有道路、标志以及居住区等,在设计时要将这些要素相结合。

(三)城市水循环设计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源泉,在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坚持生态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污管网的布局,在城市下水道口的位置还需要设置一些阻隔油污的装置,避免对水造成污染。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污染城市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控制,并适时的进行进化处理,保证城市的水源清洁。

(四)城市城市交通设计措施

交通的流通量是检验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流通量过大可能会造成城市交通环境的拥堵,汽车排放的尾气也会污染城市空气,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重点加强对交通的设计。为此,在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时要充分的发挥公共交通的职能,尤其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流通量较多的地区要尽可能的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在道路设计时需要尽量的避开生态较脆弱的地区,且交通建设中要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铺设生态功能的绿色道路以缓解交通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结束语:近年来生态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人们对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成长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承载力原则,又从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设计、景观配置设计、水循环设计以及交通设计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19期

[2] 陈水源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