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

第1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作用

1.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作用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越来越重视史料的作用,因为史料不光可以反映历史事实,更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史料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不仅表现形式丰富,且更加具有趣味性,对史料的有效掌握和讲授,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动力。历史教师不光要对教科书上所反映的历史进行讲述,更要在课外多扩展史料,这样,学生会吸收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历史知识也更加生动,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效率都会有所提升。

(2)史料是历史的缩影,对史料的有效运用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史料是历史的表现,它不仅可以反映历史的原状,它隐含的信息还可以渗透出历史的其他信息。而对史料的有效掌握和利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历史,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信息的掌握来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比较主动,且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扎实。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对历史的教授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2.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现状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以史料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些史料构成了我们了解历史的基本框架,是我们有效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高中教学中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高中教学中对史料的利用情况来看,史料并未被很好地利用,其作用也就不是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分注重对历史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史料的利用。在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很多高中学校在历史教学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历史本身所折射出的含义等不去研究,而是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对理论中所谓的重点进行讲解,并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史料中的有趣部分,也是能开发学生发散思维、发掘学生乐趣的最精华的部分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乐趣和动力。

(2)对史料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扩展得不够深刻和全面。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史料也十分丰富,但是历史教科书上所反映的史料不可能那么具体和全面,如果我们对史料的掌握仅仅局限在历史教科书上,那么将会使我们对史料的掌握陷入狭隘的境地,而学生也会因此无法掌握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3.史料的运用方法

(1)精选史料,有选择地运用。相关历史史料很多,国内国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而这些史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年龄、所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段、各个年级的教学特点,有选择地使用史料进行高中历史教育。这种有选择的史料利用,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充分吸收历史知识。

(2)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已有的史料。如今的历史教材日益重视史料的教学作用,所以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针对相关历史史实及理论相对应的史料,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这些史料。例如,讲到“”时,完全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在抗日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适当布置史料相关作业,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科书上的史料往往都是根据理论而选择的,而关于历史的史料还有很多,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仅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史实,记住相关理论,但是,这些史料并不十分全面,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史料的能力及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有关史料运用的相关作业。如学习一段历史后,再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的史料,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扣元.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方法探究[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2(11).

第2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综合素质;论述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论述能力,首先我们要认知什么是历史论述能力?论述能力是指一个人叙述并归纳、总结、概括事实,表达观点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上则是指学生通过给定的历史材料归纳基本史实重点、表达观点的能力。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考查中论述类的题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值不断提高,但是这类型的题目也被学生视为最难解决、最难得分的题目。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学重点的侧重存在很大的联系,教师对于学生论述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从下手,在答题过程中出现:史实运用不准确、观点不明确,文字表达不恰当等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论述能力,笔者认为要可以从巩固基础历史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三方面入手。

一、巩固历史基础知识

在学生阅读一段历史材料时,常常出现不知道材料所述史实、不知道材料出处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面不够广泛。学习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不能够让认知和思维太过局限,要V泛的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就要以课内学习为重点,以课外学习为延伸。

(一)以课内学习为重点

高中历史学习要以考试为重,所以对于课内历史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课内学习材料重点是教材,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展开,纵向的时间线和横向的分类史实,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也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复杂,难以让学生生硬的死记硬背,此时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系统、结构的学习。

首先构建学习主线――把握时间轴,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记不清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时间顺序,所以我们可以把教材拉通,按照朝代顺序把具体的时间线给学生理清楚,让学生掌握清楚。其次,模式化掌握重大历史事件,高中阶段对历史的探讨主要是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工业革命等等,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主要是把握其时代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这五方面。采取这样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保持清晰的思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以课外学习为延伸

历史学习最忌讳知识的掌握不够,在高中阶段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往往只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很少自主的去扩展课外阅读,这就导致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虽然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重点,老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有侧重的教学,但是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独立的事件都和其他事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个联系往往就成为了解答问题的关键,所以在有重点的教学和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对重点外、课本外的知识有所涉猎。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历史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考查,在论述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充分运用累积的知识,研究历史问题并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安排探究性的课程,提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例如在学习时,对于其对我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们就可以在这一问题上让同学们进行探讨,表达观点,形成完整的论述,并且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主客观相结合,用事实作支撑,避免完全的主观臆断。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如果拆开来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全面考查,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理解材料,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是总结表达观点的表达能力。

(一)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历史理解能力,需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理解能力需要以大量的材料阅读量为支撑,所以首先我们要保证学生能最大限度地阅读历史材料,包括教材和适当的课外延伸材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惯性,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问题思考,把握问题或现象的实质。比如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就要让学生分辨出其中的客观事实叙述和主观评价;关于两段相似史实的评价就要思考其异同点,掌握普遍规律。

(二)不断激发学生思考

学习探究需要保持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激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一的讲授,让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参与到课堂中,不参与到学习内容中来,参与课堂的最好方法就是思考问题,已有的知识并不是绝对全面的、完全正确的,其中必然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个人主观立场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保持思考是参与到学习中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了教材之后,对于其中需要研究的原因、过程等问题,我们不要直接提出,而是让同学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逐步达到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出答案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3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科素养

近些年学科素养培养被各科教师所重视,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笔者主要以历史学科为例展开几点分析。

1重视历史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历史氛围

根据研究调查证明,历史史实自身就有着较为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这种氛围是与生俱来的。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设身处地于浓厚的历史史实氛围之中,将学生带入历史史实的亲身经历的一种美好境界。例如:在学习《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中,首先,教师应运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生动形象与准确的描述,解释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代议制等历史概念,这样才能确保历史史实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同时能够将这个历史史实事件中所包含的重要知识点如《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的形成,以及含有的气息充分地表达出来。虽然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但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所运用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在学习《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中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营造出历史氛围远远超过多媒体课件所营造的历史氛围,运用情感语言进行描述这一课内容,可以更好地创造历史氛围。此外,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案过程中,应注重所要讲解课程的细节与一些较为典型的历史例子,如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国王仍有行政权;乔治二世在位时内阁集体辞职。这样会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历史所散发出的气息,能够对学生有重要的启迪,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情感表达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极其重要[1]。

2应结合史实,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所谓史实,也就是历史知识中所具有的,将这些史实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历史课程所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历史事件有固定的时间以及地点。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历史知识内容进行具体化与形象化,在历史氛围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提高学科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在学习《》一课中,首先,教师将中的有关战役说出来,例如:丰岛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等等。虽然这些历史史实较为枯燥,但在这一背景下,不管是在时间顺序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中都能紧密联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历史系统中收获一些知识。这种收获过程结合了很多历史史实,能够充分体现出历史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此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例如:所爆发的原因分别有哪些?通过签订《》对我国有什么影响?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从这些问题的分析中,实际上,教师便给学生引入到了一个浓厚的历史氛围,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场景以及问题画面,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内涵,同时,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利用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历史意识突破了时间的阻碍,在学科素养下,要求学生所有的历史意识应有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看问题的角度,以及习惯,只有明确的价值才能学习好历史的价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思考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的意识。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充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悠久的事件,也不是让学生根据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叙述,而是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能够体会各不相同的历史情况,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里想法,逐渐地在学习中能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有一定的认识。随后,教师在让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真正地了解与掌握一些和社会有关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有一定的意识,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能够充分地掌握一些经验,如:对仔细观察一下历史社会,分析历史社会中的问题,思考历史社会中的疑惑部分,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思考历史问题[2]。

4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这一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还应通过多样化阅读方式,获取历史信息,并对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逐渐地就会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例如:在学习《》一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授课,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让学生对的历史现象与课后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其次,利用的历史概念与历史特征进一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现象,能够对的本质与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主要是对历史进行描述,并对这一事件进行科学的解释。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总结,总结对的看法,可以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角度,阐述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可以展示自己的优势,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有助于提升历史学科能力[3]。

5倡导历史阅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是要用好教材,教材是第一手阅读材料,学生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通过阅读培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注意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尽可能多的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领悟历史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如教材《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中引用麦迪逊的话:“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分析麦迪逊的意图可结合当时的背景,美国实行的邦联制存在严重弊端,面临的问题是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确保共和制。他认为政府是有自私的人组成,所以需要控制,从而得出实行分权制衡的必要性。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判断、衡量历史,而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其次,课外阅读对培养历史素养也是重要的,大量阅读各种历史题材的书籍、史籍如《文史知识》《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等等,既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好地理解历史。

6结语

学科素养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努力而取得的结果。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尽最大努力的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罗锦有.树立人文意识,让历史更富有人文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18.

[2]庞美芹.左手文学右手艺术———浅谈文艺类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

第4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案;教学;实践;思考

目前,学案教学法是很多学校比较普及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有学习目标而发挥个人主体性质,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学科学案教学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学案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各种弊端,主要包括:(1)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程序化的环节,即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2)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教学结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所考的历史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二、高中历史学案设计与实践

在高中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中进行开发研究,学案的设计是学案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体性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历史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除此之外,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2)引导性原则。高中历史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和指导人,在编写学案时应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提高教学的质量。(3)方法性原则。这里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其单纯地讲授题干,不如把学习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只有这样,学案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例如“开辟新航路”的学案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自主学习】

一、东方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_____的发展和_____的出现。

(2)社会根源:_____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寻金热”)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_____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可能性)

(1)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条件:欧洲出现了地圆学说,而且_____技术和_____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1.结果

_____和_____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2.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理大发现)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_____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的影响: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沿岸。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新航路开辟的含义: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总而言之,学案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成绩的好坏,我们要加倍重视学案教学的利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老师的引导下,除了考虑如何教学生之外,更多的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自实践与推行以来受到教师与家长的一致好评,新课程改革注重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学思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与实践技能的提升,以提高学生的整理竞争力。高中历史课程是人文课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既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在新课标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推进历史课程的进步与改革,以此为起点促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新课程标准成为现代教学领域的热门词汇,教育教学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部高度重视各地新课标改革的开展情况,各地区结合实际教育背景,以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为目标,对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课程标准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改革[1]。

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有承担着高考的现实压力,因此为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转变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必须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构成基础与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对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是历史考核的项目之一,若采取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记忆此类问题的规律,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前代影响等等方面综合分析,就可以轻而易举攻克高中历史学习难点。

二.有效利用历史教材,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从课堂到生活的重大转变

新课标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多样化教学模式与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遗迹、文物等等既有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魅力,从而主动投入到高中历史的改革与进步工作中来。首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历史教学内容与当地文物古迹保存情况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或感受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或体会重大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或想象的血雨腥风。比如,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参观的同时树立明清历史,强化学习效果。其次,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活历史”,通过亲身搜寻历史素材的过程,树立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历史敏感度。比如在讲到农村合作社或是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询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经历过类似事件的知情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扩展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渠道,实现高中历史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到“课堂―生活”一体化的重大转变。

三.利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建立和谐、灵活、轻松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当前大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网络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方面的巨大作用,并且已在班级中购置投影仪、电脑、电子屏幕等等高科技设备,为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历史内容相对枯燥,涉及记忆方面的知识点较多,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保证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及时转换与课堂气氛的调节,建立和谐、轻松。灵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选择播放音视频的方式作为课堂导入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的保证统治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照片,通过视觉刺激使学生在课堂学习集中注意力。其次,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以“一日历史教师”为主题,鼓励学生小组提前预习历史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教师充当“教学副手”指导学生制作PPT课件,在学生教学活动出现障碍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学期历史成绩的重要组成方式,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提高自主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改变高中历史教学仅限于死记硬背的尴尬现实状况,使高中历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最后,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提问、启发、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诸如教师可以将一系列类似历史事件作对比,“戊戌与的领导者分别是哪个阶层?”“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出现的相似原因有哪些?”作为学生课堂思考的题目,在这些对比分析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考能力,极大程度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寄予教育新的期望。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又对历史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因此,为有效推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与进步,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应新课改教学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就必须适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借助高科技网络技术,以学生本位的教学宗旨为指导,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提高高中俩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高中历史教学实现全面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1.1针对有效性进行分析

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有效的备课,同时还要转变教学理念:让机械性的“教教材”转变为自主性的“用教材教学”,从制定课时目标扩展到总目标,并精心的设计单元目标、主题目标,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从单纯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

1.2讨论学习的主导和主体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下,以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好“龙头”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分析。不管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其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其教学形式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1.3课堂施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灵魂是创新,那么就要求人们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教育的中心是培养人,那么教学的主要渠道则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3]。所谓的课堂教学,它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活力课堂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以及学生的培养,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会有真正的活力呢?新课标始终强调: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发展,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学会彼此分享、思考、交流、体验,从而在其中求得新的发展,以便于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有利于教师相长的实现以及沟通的发展。

2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2.1教师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针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讲,要实现生命价值的灵魂和核心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目标具有导向、调节、激励、评价等作用,始终决定着历史课堂的走向,使课堂更加的科学、有效、正确。本文的笔者是这么认为的:确定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确定其教学重心、教学主线、教学开展,其更注重的是要让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构成历史框架,其中将知识点同方法、能力以及过程、价值、态度、情感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于更好的调控、激励等,从而更加明确其教与学。通过这样的引领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知识更加的清楚;通过让学生自己调整知识主线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其整合、归纳、学习等能力。

2.2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要求,它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但是在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内容等都稍显落后,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凭借着历史书、历史图册、练习册学习高中历史,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课堂“画”教材,课后“背”教材的不良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创始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那么要实现创建教与学,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我们中国的文化也是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高中生在面对这些历史的时候,难免会产强烈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学生们还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提出形形的问题。也许在教室来看这些问题比较幼稚或者是不着边际,但是对学生来讲在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创新、一种好奇心的满足。因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毫无顾忌的进行质疑,从而逐渐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2.3开放性的教学是关键

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封闭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总是固定不变的围绕着教材进行教学。面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的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设置各种各样教学活动,例如史事重演、历史知识竞赛、课堂辩论赛、举办历史讲座等课内活动,同时还可以设置课外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参观历史遗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的存在,从而去感悟历史。

2.4、加强对文科政治、地理、历史的融合

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三科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部分问题也需要接着这三科进行解决。三科知识的融合、交织、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思考、分析。在目前看来,结合其高考的考试特点,需要将三科融合性的教与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某点知识或者是现象以开展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或者是跨科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用等综合能力。

第7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传统教育模式也被称为接受式学习模式,它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削弱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创设探究情境,建立探究氛围,促进探究开展,把握探究深度,评价探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指导,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问题,掌握探究方法,开拓探究思路,交流探究内容,总结探究结果。 

在当前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遇到了新的困境。 

1.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而且由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升入高中后学生的知识水平差距会更加明显。在班级中,知识积累较为丰富的学生往往会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领导者,而知识积累较少的学生则会在探究式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2.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科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在笔者所在地区的文科学生中,由于城乡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理解、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联系等能力较低。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其实,信息技术早已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过,只是作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如今,我们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突破教学改革困境,推动教学改革发展。 

1.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信息技术软件,制作并传播微课,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自由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汇总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以便学生查阅,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事件、事物和专有名词。 

2.突破重难点知识。 

对于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制作动画,形成资源库,以便于学生查找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部分内容时,我提出问题:如何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近现代服饰的变迁?对于全球史观,我制作了一个以世界地图为背景,展示西装传到中国,并推动中国服饰变化的一个动画,展现了全球文明的扩展与发展;对于文明史观,我制作了以中国地图为背景,展示旧式旗袍向新式旗袍变化的动画,展现了中华文明由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变;对于唯物史观,我制作了一组展示近现代各个时期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动画,展现了服饰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3.推动课堂教学开展。 

在课堂展示方面,教师可以使用集课件、习题、实物等资源于一体的学习软件。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软件具备白板工具、互动展示、互动教学、无线互联、集控管理、音视频直播、远程教学等功能,可以实现对学生探究成果的快速展示。 

4.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作业。 

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第8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范文

关键词:通史建构;能力培养;复习实效;应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67-01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能力以知识为依托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两者互为统一,这需要长期的积累、锻炼和训练。基于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能力、应试能力各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提高复习实效,成为总复习的核心任务。

传统的高三历史总复习往往实行三轮式:一轮按专题模块重夯实基础,二轮按通史重阶段特征及综合能力突破,三轮搞强化训练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这样三轮下来往往一轮很费时很辛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也似乎也很全面很扎实;二轮通史复习时却往往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思想文化归思想文化,整不到一块去,甚至还出现历史时序颠倒的现象。这样,历史学识中低水平的学生进行二轮复习时往往不知所云乃至不知所措,无法达到通史建构和能力突破的目标,同时直接影响三轮的模拟训练水平的提高。鉴于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有必要在历史总复习一开始就三轮结合,参照各模块目录,以阶段或时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横轴,按照通史体系进行,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精选典型例题和练习及时讲练,这样既抓基础又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总复习的实效性。结合现行教材体例及近几年高三历史总复习的得与失,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通史构建,夯实基础,全面认识历史

近几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特别强调"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等考核目标与要求。新课改高考文综历史科命题题量虽少考查内容却很广,往往抽取历史阶段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的知识考查系统。新教材均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和完整性。学生读史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脑中形成的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只知历史事件本身,不知此事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考试卷和模拟卷一旦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构建通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其基本方法是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用三条主线:中国与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重组基本史实,搭建起一个包含全部历史基本史实的的三维知识体系。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网络,既有助于把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可查漏补缺,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既能抓住重点和主干知识,又可沟通每个知识点,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科素养。

2.能力培养,讲练结合

近几年历史高考能力测试目标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不同层次的能力。因此要求历史总复习要在通史知识建构的前提下,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真正认识和把握每一个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适应当前的这种命题趋势。本人的做法是,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通过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深分析、高概括,引导学生真正吃透教材。同时,针对考点进行对点训练及扩展训练;既讲重点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又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讲评、反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打好基础,又能提高能力,双管齐下,真正提高总复习的实效性。以下是针对高考能力测试目标及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的一些举措:

2.1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信息是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是对信息的理解。学生问题:不能全面、系统、正确地收集试题信息,答题脱离题目要求;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性解读等问题。针对训练:首先,指导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的分析方法和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其次,帮助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建立由有效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信息的整合和整体解读。

2.2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头脑"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实现两者对接迁移。学生问题:一是看到题目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知到底该用哪些知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虽然可以对接上相关知识,但解题思路不够清晰,答题层次不明,逻辑混乱等问题。针对训练:(1)建构知识网络,顺利实现与问题的对接;(2)重视建模训练,培养历史思维;(3)适当建立一些典型题模板,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

2.3描述和阐释事物:其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 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学生问题:一是历史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述不清;二是缺乏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词不达意;三是语言表述专业性差,口语化现象严重;四是对问题的阐释缺乏分析,逻辑混乱等问题。针对训练:(1)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客观叙述历史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2)答案要全面、要点化,语言表述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2.4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及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问题:论证问题的观点不正确;不会运用一定方法去论证问题;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表述不清;创新性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训练:(1)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论证重在分析、说明,历史主干知识、基本理论便是论证历史问题的坚实基础。(2)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去论证问题。

总之,高考历史总复习我们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为目标,一方面是对照《课程标准》看教材和教材的标题,进行通史构建,既夯实基础,又全面把握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照《考试说明》看题目,讲练结合,培养能力。实践证明,这样能大大提高历史总复习的时效性,提升高考应试能力及成绩。

参考文献: